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心理素养论文范文

大学生心理素养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心理素养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心理素养论文

第1篇:大学生心理素养论文范文

摘要:高校辅导员是活跃在大学校园里的一支特殊教师队伍,是应大学发展的实际需要而出现的,辅导员工作实际需要对辅导员的专业素质、道德人格、思想品德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辅导员具备一定的技能素养来满足工作的需要。本文拟从辅导员工作的内容与要求出发来探讨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基本技能素养,探索出培养高校辅导员技能素养的途径与方法,以期对高校辅导员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辅导员;技能素养;提升

大学辅导员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的主力军,是大学生与任课老师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在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道路上充当着“引路人”的角色,辅导员自身的素养与技能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的同时,辅导员通过其自身的技能实行对学生的管理与服务,促进学校与学生的共同发展,在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和稳定大学生群体工作中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大学辅导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技能素养与培养辅导员技能素养就成为各个高校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辅导员工作基本构成

大学生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转变与最终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陪伴大学生走完三年至四年的美好大学生活,长时间的相处很容易使大学生对辅导员从心理上产生信任与依赖,辅导员对学生的工作开展也就更容易得到学生的理解与支持,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辅导员的工作具有“多”与“杂”的特点,与学生相关的各项工作都或多或少的与辅导员工作有一定的联系,对辅导员工作内容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有利于强化辅导员的责任意识与指明辅导员工作努力的方向。

二、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以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的爱国大学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大学生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进入大学学习的大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逐步进入稳定和成型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对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定型的作用,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二是民族精神教育,民族精神是任何时代的公民都必须具备的,民族精神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是民族存在与发展与屹立的基石,大学生是先进文化与知识的传承者与发展者,更是民族发展的希望,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大学生强烈合理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气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三是公民道德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为手段,加强对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内涵的需要,也是全社会对所有人的基本要求,当今在部分大学生身上出现了不同程度道德缺失的现象,造成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对大学生的基本公民道德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迫在眉睫;四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贯穿学生学习的始终,全面发展的学生才是教育的理想境界,教育的最终目落在的人的发展的人的幸福度。

1.心理咨询与辅导。

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诸如学习、爱情、经济、与人交往等方面的问题,部分人能通过自我调解和自我调控来解决这些问题,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很好的解决发生自己身上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就会给大学生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有些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或者心理疾病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正常生活与学习,甚至导致大学生轻生现象的出现,阻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大学辅导员为大学生提供及时而有效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有利于及时发现与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帮助学生积极面对困难与问题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大学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教育与辅导主要包含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了解与掌握学生心理状态等方面。

2.指导学生学习。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搞好学习是进行其他活动的基础,大学生学习和初高中学习有一定的共性,但是又有其特殊性,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与考核方法体现出了许多自身的特性,大学生学习什么内容,怎样学习成为刚入校大学生面对的重要问题,大学辅导员及时有效的学习引导对大学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完成规定学业,发展自身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不可避免的会在部分大学生身上发生学习倦怠的现象,由于高中高强度与高负荷的学习,使他们对学习产生了厌恶情绪,突然间的放松很容易使他们丧失学习的兴趣,放弃学习机会,最终影响到大学生在学业方面的成长,这就需要辅导员对大学生正确的指导与监督,使大学生合理的安排学习时间,加强学习。

3.就业指导。

就业是大学毕业生必须面对的,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大学生就业造成了严重的困难,大学生就业牵动着学生和家长的心,让学生就好业就成为学校,家长,同学共同努力的方向,大学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方面可以提供力所能及的指导,大学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主要包括就业信息、就业培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与择业观等方面的内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决定了了其面对选择时缺乏心理准备,大学生急需辅导员对其进行就业指导,帮助其就业。

三、辅导员技能素养

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决定了辅导员需要具备相关的职业技能素养,辅导员职业技能的高低会对辅导员工作的效果起到重要影响,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技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技能。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也可以说是高校辅导员最首要的工作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效果和辅导员的教育技能是密切相关的,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技能与辅导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水平是分不开的,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就要使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式的选择将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起到重要作用,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首先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正确性,其价值取向的正确性,在正确的价值导向下,要学会选择正确并合理的教育方式,同时辅导员需要注意自己的语气和针对性,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2.引导学生学习技能。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学习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学生的学习也离不开辅导员的指导与帮助,大学究竟该学什么与怎样学也是辅导员必须注意为同学解决的课题,“闻道有先后”,知识需要传承,同样,学习知识的方式也需要传承,大学的学习更多强调的是指导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辅导员的学习观和学习技能技巧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可供借鉴的重要资源,对大学生的学习起到重要的作用。

3.宿舍管理技能。大部分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宿舍里度过的,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也是辅导员开展工作的重要抓手,宿舍的管理涉及学生人际关系处理、学生行为习惯,环境卫生、学习等各个方面,宿舍管理好了,学生也就基本管理好了,因此辅导员需要具备相当高超的宿舍管理技能,在学生如何搞好宿舍卫生,营造良好的宿舍文化、加强宿舍安全等方面做出卓有成效的努力,对辅导员学生工作的开展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

4.活动组织技能。大学是一个分水岭,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和大学之前的学习生活方式有一个很大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大学生自主安排的时间增多,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去安排自己的业余时间,空虚,无聊也就成为大学的“必修课”,如何使大学生不要浪费宝贵的时间也是辅导员需要注意的,各种丰富有意义的活动的开展是大学生活的调味剂,辅导员以活动为载体,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既可以丰富大学生的大学生活,又可以使大学生得到锻炼。

四、提升辅导员技能素养途径

1.加强辅导员技能培训。各行各业,培训与教育是提升工作技能的重要途径,定期对辅员展开培训与教育对提升辅导员素养,加强辅导员技能素养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是提升辅导员技能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对辅导员的技能培训要坚持下去,使之制度化,从而培养起全能型的辅导员,提升辅导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的为大学生服务。

2.辅导员交流讨论。辅导员面对的作为个体的学生,也可以说是作为群体的学生群,他们深入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面对各种不同的问题,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但同时我们又不能否认矛盾的普遍性,尽管我们不能把解决一个问题的方式方法完全照搬去解决另外的一个问题,但是我们可以借鉴别人成功的方式方法,辅导员的交流讨论有利于经验的交流与分享,有益于辅导员技能素养的提升。

3.积极开展辅导员技能竞赛。通过开展竞赛,找准差距,提高水平。找学生代表和专家当评委,找到提高技能的切入点。

4.开展辅导员技能职务评定的探索。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一直提了很多年,但是真正落实到实质上还是不够,要通过设置辅导员技能评定的标准,积极开展辅导员业务职称的评定,职称的评定可以参照教师系列的职称,享受同等待遇,这样既可以提高辅导员的技能,也可以稳定辅导员队伍,真正实现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

随着社会和高校的发展,高校辅导员的地位正在发生变化,其整体职业技能素养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与现实的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面对日益复杂的学生工作,辅导员需要努力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素养,在实际的工作中去找寻方法,途径,同时需要加强辅导员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对辅导员的技能培训,培养出一直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以此来适应大学生学生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爱萍.刘瑜 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探究 [期刊论文] 2011(7).

[2]王沛悦 高校辅导员的角色与素质培养 [期刊论文] -职业时空2010(1).

[3]别向红 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期刊论文]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3).

[4]林泰;彭庆红 清华大学政治辅导员制度的特色及其发展[期刊论文]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6).

[5]付继发 论新时期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化建设 [期刊论文]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5).

[6]叶进.侯鸿雁.任泽明.张海虹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思想教育角色定位之我见 [期刊论文] -职业时空2010(8).

[7]何欢 浅谈高校"80后"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期刊论文]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9).

[8]孙辉 浅谈高等院校的辅导员工作 [期刊论文]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0(5).

[9]林惠敏.吴镇聪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期刊论文] -科技资讯2010(24).

第2篇:大学生心理素养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颇受社会各界关注,各高校为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采取了各种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一些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实际情况来看,此项工作在专业化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主力军的教师群体,其较为欠缺的专业化水平已成为制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充分发挥的瓶颈[①],影响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因此,加快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建设步伐,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也逐步成为时代的要求、社会的呼唤。

本文试从多角度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策略提出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一、明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标准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理论性、知识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规范的内容和相对稳定的教育渠道,而且必须有一支受过系统培训,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尽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已于2001年3月颁布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并于2005年对该标准进行了修订与完善,但是这一标准有别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专业标准。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兼具双重身份,既是高校教师,又是心理咨询师,但其工作性质又决定了他们既不同于普通的高校教师,又有别于社会机构的心理咨询师。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标准与一般意义上的标准有联系也有区别,我们要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在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尽快出台面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标准,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清晰的导向。

二、严把入职关口,规范职业资格认证

作为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求从业教师具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目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中很多是辅导员或其他非心理学专业的教师,主要以兼职为主、专职教师少,师生比平均达1 :10 986[②] ,难以满足日益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加上由于人手不足,很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只是疲于应付一些事务性的工作,无暇有深度地开展工作和潜心钻研,这样一种状况很难适应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因此,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严把入职关口,积极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要求相关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必须具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所应拥有的良好个人品质与专业情感。相关部门要制定从业人员的专业标准,通过考核等方式颁发资格证书,以保证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论文大全。资格认证可由教育部门规定考核科目,制定考核大纲,只有通过资格考试并经过严格系统的专业训练,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的人员才能取得任职资格。论文大全。高校也可以建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认证评估制度,以制度规范职业的专业化。

三、形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培训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的核心和保证,因而,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进行专业化的培训、规范及管理是很有必要的。相关教育职能部门和高校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做到培训计划化、规范化,经不断修改和完善后,逐步形成一个成熟的培训体系。制定培训计划时应注意全员培训和分类培训相结合、专业培训与普及培训相结合、职前培训与继续教育相结合、培训与督导相结合。培训的内容应包括基础理论培训、方法技巧培训和道德行为规范的训练,不仅使专、兼职教师能够掌握和运用相关理论、方法、技巧,真正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心理成长的功能,还要使其职业道德和行为符合专业要求。

四、加强个人业务知识的进修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集知识的传播者、心理辅导者、教育咨询者、生涯规划指导者等多种角色于一身,其工作内容涉及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人际关系问题,人格发展与社会适应问题,专业兴趣和学习方法问题,青春期生理、就业心理问题等,对从业人员的业务知识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方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永葆其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为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教师一方面要主动参与学校所组织的导师带教、专题研究、集体备课、观摩研讨、典型示范等校本教研活动,另一方面也要争取机会参加各种专业进修、职后培训活动,此外,还要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把握其思想动态和需求。

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集多重角色于一身,为了能胜任多重角色的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就需要集多种能力于一身:一是要具备心理咨询与辅导的能力,能正确理解学生的困难与困惑,并且在学生遇到心理困惑的时候给予应有的指导和帮助;二是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交际能力,充当忠实的倾听者,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倾诉环境;四要具备心理测量与评估技术,能科学地评定学生的各种心理异常状态和人格能力倾向;五要具备一定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既要给学生上好每一堂心理素质教育课,又能从事心理辅导、教育方面的研究课题。而要具备上述能力,就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秉着研究性的态度,积极开展行动研究,不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逐步积累直接经验,并通过理性化将实践经验内化为自身的实践智慧。论文大全。

六、重视教育教学的自我反思

著名教师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美国学者波斯纳也说过: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③],虽然外部的教育和刺激可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达到基本的专业素质,但却无法促使不断地自我更新和成长,只有经常性地在教育教学和个案辅导中进行自我分析和反思,才能使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逐步走向专业成熟。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在工作中建立自我剖析档案,以便能更好地了解自己专业发展的变化和进步情况,并采取相关措施。此外,在心理咨询和辅导的过程中还要经常记录一些有典型意义的个案,或者是对自身专业发展影响较大的关键事件,从而为事后回顾、反思自己的专业发展历程提供基本的原始素材。

七、加强同行之间的沟通合作

与同行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可以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保持开放的心态,随时准备接受好的、新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技能。作为一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校教师,要积极参加一些专业机构和团体的活动,这样做能够和同行、专家之间进行研讨、交流、沟通,虚心吸纳他们的成果、经验或建议,实现资源的共享,教师也能通过交流和合作来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能力素养,加快专业成长的进程。

Strategies onMental Health Educato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CaiJing

(Nantong University, Jinagsu Nantong 226007)

[Abstract] It demands a professional mental health educators group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olleg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o research onstrategies of mental health educat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collegesgreatly contribute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mental health educator’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it also helps to improve the efficacy of collegemental health education.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mental health educators; professionaldevelopment

参考文献:

[1]罗孟祥.对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发展的思考[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7,(5):124-125.

[2]屈正良,易玉屏,夏金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2006,(6):64-65.

[3]冯铁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现状及政策建议[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5(6):126-127.

[4]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1,(4).

[5]鲁克成,李兰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走专业化之路[J].思想理论教育,2007,(9).

[6]李明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5月.

第3篇:大学生心理素养论文范文

摘 要 大众健美操是一项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深受大学生欢迎的健身运动,它所具有的多种功能属性,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本文旨在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观和建立健康、文明和科学的生活方式,为促进健美操逐渐纳入大学生生活方式而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 大众健美操 大学生 心理健康 作用

一、前言

健美操是我国近年来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是当代大学生十分喜爱的体育项目之一。

二、研究方法与对象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来自于天水师范学院学生,实验组为整群随机抽取健美操选修班学生,共抽180人。本论文主要是针对大众健美操学习者展开调查。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健美操教程相关的书籍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健美操教程》《健美操》等,

2.问卷调查法

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参加健美操运动的大学生在健身前后心情与心理感觉体会以及心理健康方面进行调查。

3.观察法

用直接观察法观察参加健美操运动的学生在健身的前中后的心理变化和特征。

三、结果与分析

(一)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天水师范学院健美操选修班学生抽样调查180人中有63人(占35%)认为锻炼健美操有助于塑造形体,从而提高自信:认为有利于心理健康的发展。有27人认为锻炼健美操只能锻炼身体,使身体强壮。仅有36人认为(占20%)对于锻炼健美操有利于身体持无所谓的态度,认为选健美操课是实在没有选的了就选了,不是自己很喜欢的,而这部分人当中男生占大多数。在认为锻炼健美操有助于塑造形体,从而提高自信:认为有利于心理健康的发展的63人当中,是在喜欢健美操的前提下愿意以健美操作为长期的锻炼手段,这部分人占45(占25%)人,认为在没有锻炼健美操时自己心理状态没有在锻炼后的心理状态好。经过自己的长期坚持发现自己的体型确实有很大的变化,认为锻炼了以后自己的性格变得开朗、活泼,使自己变得更加自信了。另外还有9(占5%)人认为自己学健美操是跟着潮流在走,大部分人在学自己也就学了。

(二)健美操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1.健美操运动有助于排解不良情绪,消除心理障碍,治疗心理疾病

在现代社会中,大学生由于学习和其它各方面的压力,挫折可能产生悲观、失望的消极情绪,进而导致忧郁、孤独、自闭等心理障碍。研究表明,体育运动有助于人们摆脱压抑、悲观等消极情绪,降低焦虑、消除忧郁等心理障碍,使们保持心理平衡,达到心理健康。健美操所具有的独特的活动内容和形式,使学生在优美音乐伴随下,获得“学会了”的愉、“增长了”的喜悦感、“成功了”的兴奋感以及“获胜了”的欢心感,这些运动满足感和成就感的体验能排解不良的情绪,且具有很好的消除心理障K的效果。健美操属于中等运动强度的有氧运动,近几年来,有氧运动的健身效果已被愈来愈多的科学研究所证实,既可以降低抑郁,又对长期中度的焦虑和抑郁症等心理疾病有治疗作用。

2.健美操运动有助于培养审美意识

健美操是讲究艺术性的运动项目,经常从事健美操的练习,要求在动作中展现动作美;在欣赏音乐中,增强韵律感和节奏感,品味音乐美,提高音乐素养和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在形体练习中,培养学生高雅的气质,追求形体美。这样能使学生们得到一种情感被激发和情感得到宣泄的美感,一种从认识美、鉴赏美、追求美、表现美、创造美、展现美到体会美和享受美的满足,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文化艺术素质到全面的提高。

3.健美操运动有助于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健美操中有许多不对称的动作和较复杂的上下肢配合动作,以及对动作的力度、幅度都有一定要求,持续的时间也较长,尤其是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有氧健身操,需要克服生理极限,磨炼学生装克服疲劳的意志力和耐力,形成坚韧的意志品质;难度动作中的腾空类动作则可以锻炼学生勇敢的意志品质。同时在强劲的音乐伴奏下进行锻炼,往往使学生忘却疲劳,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身体的耐力水平。

4.健美操运动有助于提高表现力,增强自信心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虽然有的人已经注意到了自身的价值的重要,但害羞心理的作怪,使表现受到抑制。而健美操属于技能性的身体活动,它区别于其它的运动项目,以健美操为手段,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场所,不断激发表现的热情,使之转化为表现行为,提高表现力。表现力的提高会使心理状态更加稳定,在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的进行引导,学生体会到自己的能力,在不断完成动作,同时也增强了自信心.

5.健美操运动有助于智力的发展,提高创新能力

智力是指在完成学习活动时所必须具备的认识能力的综合体,是人们圆满完成学习、工作任务的基本条件,而正常的智力是心理健康的基础。经常参加健美操运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促进大脑的开发和利用,增强神经系统的功能,促进脑部血液循环,提高呼吸系统机能,使大脑获取更多的养分,有利于大脑的记忆和形象思维。另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脑力劳动引起的疲劳,提高学习的效率,并能充分挖掘和开发学习的潜力。

四、结论与建议

健美操以其独特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它是其它任何方式、手段无法取代的。在欢快强劲的音乐中,可以使学生的自我封闭意识彻底解脱,消除紧张情绪,活动中的融洽和谐、高雅的艺术气氛能增强学生间沟通和交往的意识和欲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第4篇:大学生心理素养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 教育课程 教学效果 评价 

随着高校心理事件的激增,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根据教育部于2001年颁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很多高校纷纷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1],并以此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理论,而是要落实到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上,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体验性、实践性、互动性很强的课程,这也造成了该课程的教法、学法及教学组织存在诸多争议。故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进行探索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增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综合性、应用性特点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社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及思想道德修养、职业生涯规划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同时,它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依据心理学、教育学和团体动力学的有关原理,把抽象的心理知识和生动活泼的操作实践结合起来,强调学生将课堂体验所得向生活情境迁移,进而提高心理素质、增进心理健康,具有应用性特点。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实施活动化的特点。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活动课程的互动性与开放性,强调以活动课程的形式组织实施课程内容。通过各种各样亲身参与的活动,学生能够获得丰富而真实的感悟、体验和反思,进而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情感与行动重新考察,并以更深刻的方式重建经验和重新解释,提升自我感和价值感,不断内化那些经过活动中的交互作用而培植的观点,最终达成人格和谐发展之目标[2]。 

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教学组织预设生成化的特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学科领域,要服从学科课程的目标,具有学科课程的计划性、系统性。在具体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依据教材内容进行备课,形成预设式的教学安排。与其他传统学科相比,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以传递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为宗旨,而是强调学生在活动情境中体验、分享,所以教学安排并不严格地按照预设的程序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利用学生互动分享的生成性资源组织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实现学生自我觉察、自我教育,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增进心理健康、开发心理潜能。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是一个预设生成式的教学安排,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大纲的框架下借助于现实活动而协作的过程。 

4.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师生关系平等协作化的特点 

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尊重的关系有助于课堂形成安全的气氛,促进学生产生新的体验和感受,实现不合理认知和行为的转化,进而提高心理素质。后现代课程理念也强调教师与学生是学习社区里平等的成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全部运作应贯穿一个基本原则:师生双方在民主平等上的协作。随着课程的进展,师生关系愈加融洽,双方的协作也不断地向纵深发展[2]。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法的探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教育,它关注的是学科知识的内化和各种心理调控技能的完善。教师教学的重点不是引导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和抽象的理论,而是把学生引导到心理健康知识的真正应用上[3]。具体的教学方法可归纳为: 

1.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在课堂中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对案例的选择。因此在选取案例时力求选用的案例具有现实性、代表性、生动性。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最关注、最渴望解决的问题,综合成典型案例呈现给学生。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所要讲授的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最后教师做出小结,并将有关的心理学理论知识浓缩进去,传授给学生。概括起来,此方法的操作程序是:案例导入——思考讨论——总结提高。 

2.团体心理辅导法 

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是一个借助于成

[1] [2] [3] 

员之间的互动而获得自我发展的学习过程。它非常重视学生的主动学习、自我评估、自我改善,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教育。它可以通过团体成员的自我体验,成员间的相互分享,改变其行为模式,达到使团体成员成长和发展的目标。团体心理辅导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方式,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运用这一教学方法时,应遵循以下原则:()民主参与性原则。教师作为团体的领导者和团体成员之间是平等、尊重的关系,应使团体保持一种安全、信任的基调。()活动性原则。教师应根据团体目标,选择设计团体活动,诱发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潜力开发原则。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启发,激励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相信学生是有发展潜力的。()灵活性原则。教师课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理论、技术、团体程序等,取得辅导效果的最大化。 

.心理测试法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讲授内容插入心理自测量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教师应注意心理测试的指导语和对测试结果的解释。例如,在讲自我意识这一章时,教师可采用自尊量表评定学生对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在施测前教师应给学生科学的指导语,说明测试的结果没有好坏对错之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作答。在对结果解释时,教师应向学生说明自尊在心理学上的界定,以免学生受日常生活观念的影响而误解了其科学含义,说明测试只是帮助自己进行自我认识和问题评估的工具,学生应结合自己平时的行为表现去思考,而不能根据结果随意给自己贴标签。

.行为训练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应以行为训练为核心使学生有效地实现从知到行的转换。行为训练是以行为学习理论为指导,通过特定的程序,学习并强化适应的行为、纠正并消除不适应行为的一种心理辅导方法。教师在运用这一教学方法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从易到难的原则。教师可将行为训练的总目标分解为多个简单的子目标行为,并且从较容易训练的子目标行为开始,遵循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吸纳复杂的目标行为的学习。()示范性原则。为了避免学生在行为训练时获得负性经验,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行为示范,供学生模仿。()及时强化的原则。教师对学生表现出的适应性行为给予及时地肯定和认可,以增进行为在实际情景中呈现的可能性。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生学法的探索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因此,教学本身要让学生不但学会,而且会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学生本位的课程,学生如何将课堂习得经验转化为日常行为,进而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掌握本门课程正确的学法显得尤为重要。本门课程的具体学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 体验 

体验性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学生只有在情感交流和思维碰撞中产生深刻情绪、情感体验,才能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的发展。故体验是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重要学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营造安全、无条件接纳的心理环境,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达到教学心理相容。同时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运用语言艺术,促进学生产生内心体验。 

.团体讨论 

团体讨论是团体心理辅导的一个技术,它是指团体成员围绕一个共同的话题,发表各自的意见,并听取他人的意见,及时修正自己原来的看法,互相进行合作、深入的探讨。团体讨论的目的不在于讨论之后的结论,而在于借助讨论过程促使成员充分地参与。它可以帮助学生清楚地认知自己的和他人立场的差异点和共同点,培养尊重他人的习惯,促进学生从多个角度理性的思考问题并做出有效选择,这对于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是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必不可少的学法。教师在团体讨论中应注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于学生意见不予批评,使学生自始自终保持轻松自由的心态。 

.课外阅读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要以教材为基础。通过课堂专题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但任何教材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对于课堂教学的不足,学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进行弥补,这是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重要学法。教师可以根据课堂讲授内容,为学生提供心理学书籍杂志、心理电影、心理学网站。这些生动活泼的形式,更容易帮助学生体验、学习、接受课堂学习的知识和理论,进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评价的探索 

第5篇:大学生心理素养论文范文

【关键词】极端心理事件;干预措施

大学生内心世界相对复杂,有更高的心理境界和心理需求,而他们大多数又远离亲人和家乡,生活在陌生的社会环境中。人际关系的重建和协调,对爱情的追求与挫折,激烈的学习和就业的竞争以及家庭经济状况不良等都可能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且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阶段的转变时期,社会转型时期各种价值观的冲击等均可能使他们处于行为和情绪的混乱状态,当这些自身或外界变化致使其心理失去平衡而又无力主要依靠自己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常态,他们便处在了危机之中。这使得大学生成为极端心理危机事件的高发群体。大学生的极端心理倾向是不容忽视的潜在危险因素,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不但影响学习效率,造成人际关系不协调,严重时还会引起心理疾病,甚至造成暴力行为、自杀、他杀等后果,给学生的成长和家庭、学校、社会带来极大的损害和不稳定性影响。

一、极端心理危机事件的含义及表现形式

极端心理,顾名思义就是指极端心理危机事件主体在极端心理危机事件发生、发展和完成过程中有关的所有心理活动和相关心理因素的总称[1]。人类的一切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都是由行为人的相关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所支配的。自杀与杀人,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行为,其发生发展乃至实施过程中具体的外在表现,无一例外地是由极端心理危机事件人相应的极端心理所支配和决定的。因此,极端心理是极端心理危机事件产生的前提,也是行为人实施极端心理危机事件的主观依据;极端心理危机事件是极端心理的外化形式。

二、当代医学生心理危机现状

1、大学生作为中国文化素养较高的年轻群体,如果仅从身体角度来看,罹患各种严重疾病的比例并不高。但是如果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分析,其现状并不容乐观。心理危机作为一种心理失衡状态,出现在尚未踏入社会的大学生身上实属常见。近年来我国迎来了新一轮的高等教育改革,在高校放低入学门槛的同时,社会对于人才的各方面要求却越来越高,除了完成必须的课业,大学生们还需要注重提高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及其他课外课程,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不少学子选择考取研究生或出国深造,无论是就业还是升学,都给曾经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带了无形的压力。另一方面,除了社会和家庭的期望,大学生对自身以及大学生活也有着自己的向往,但激烈的竞争和寒窗苦读的要求常常与美好的憧憬向冲突,如果没有正确的疏导和亲朋的支持,很容易因此小消沉,使自己的身心陷入困境。由此可见,对于医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医学生的心理引导显得至关重要[2]。

2、日益发展的经济给我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好处,但是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引发的譬如分配不公,道德缺失等负面影响,造成大学生相互攀比,自私自利等一些列问题。而家庭教育在经济水平提高同时给孩子带来了丰厚的物质生活但是却忽视了对孩子心理方面的健康与培养。对独生子女只重视学习的独断家长式教育愈加让孩子远离群体,不善交际甚至不愿与父母沟通,缺乏历练而几乎没有心理承受能力。在本案例中存在学生父母对其独断家长的教育致使孩子有了思想变化却不愿意与父母沟通,父母也忽视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与培养。

3、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局限,只是以授课方式机械地传授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对存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并未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针对群体教育,缺乏对个体学生的辅导。沟通交流平台单一,老师专家面对面与学生沟通的方式难免让学生放不下思想包袱,有所隐瞒有所顾忌而隐藏了自身心理问题所在。案例中学生心理突发事件并不是偶然的是具有普遍性的,它的存在严重影响学生自身发展和学校稳定,也反映了课堂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有待思考。

三、医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事件干预对策

1、高校应高度重视预防与处理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事件与维护高校安全稳定、和谐校园建设工作之间的内在关系与相互影响作用,增强政治敏感意识、危机意识和防患于未然意识,坚持以“预防为主、预防与突发事件处置相结合” 的方针,切实采取措施,增加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做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疏导常态化和规范化,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方法与形式,并完善极端心理危机突发事件紧急处置预案机制,把预防和应对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事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

2、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专业服务机构,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及时干预和化解学生学习、生活、感情和就业等方面的心理问题,使学生能够健康地成长成才。做好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预警工作,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和心理健康教育,开设相关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

3、倡导建立由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的极端心理危机事件干预体系,号召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团体、家庭与高等学校一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为大学生就业、学习、情感、实现理想和追求等提供更加包容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积极探索新的大学生激励和资助模式[3],推动创建帮扶困难大学生的社会慈善机构或基金,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等资源支持,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生活理念,提高自我减压和自我调节的能力,从而帮助大学生完善磨练顽强坚韧品格、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新时代精神。

4、努力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独立个性、健全人格和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是指充分发挥个体潜能的内部心理协调与外部行为适应相统一的良好状态”,强调具备良好的社会关系、适应能力和健全人格。大学生应向多元化发展:多参与体育锻炼,具备强壮的体魄;培养独立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注重人际交往,不但团结同学,更应迈进社会;学以致用,在学习工作中,慢慢积累无形财富,逐渐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大学只不过是为你们走人社会做准备,并没有为成功买好保险[4]。父母不能庇护供养你一辈子。你必须逐步独立,走出家庭和大学校园,迈进社会,在社会中求生存、谋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大学生心理素养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逆反心理在大学生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都可能发生,且有多种表现。因此,加强对大学生逆反心理的的引导和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逆反心理是指个体对说服信息作出的反向的态度反应,是个体心理抗拒信息的一种特殊反应形式。一般认为,逆反心理是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方式和传统观念定式在特定教育情形下产生的,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分析

1.主观原因

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是产生叛逆心理的主体因素。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双重人格:他们观察力敏锐,却认识片面,求知欲强而鉴别能力差,感情丰富而理智弱,民主意识强而组织纪律性差,知识面广但社会公德素养差,向真性强而可塑性大,有些甚至还不同程度地清高自负,放纵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表现思维能力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由于知识的积累和与社会的广泛接触,掌握了较多的抽象概念、原理、法则和公式,并力图运用这些知识去理解生活实践中各种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解决各种新问题。在此阶段,他们的思维具有主动性和独立性,不会轻易接受现存的观点和泛泛的说教。

(2)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和束缚。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看作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对任何事情都倾向于批判态度。他们对事物的评价能力开始成熟,不再按照家长、老师、社会宜传的标准来看待事物。为了显示自己的独立性,常常怀疑父母的话,固执地要用自己的感官和大脑得出自己的结论。

(3)好奇心的驱使。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这就是所谓“禁果逆反”。有些老师、家长禁止大学生做某事,却又不说明不能做的理由,结果适得其反,使“不要吸烟”、“不要早恋”之类禁令达不到应有的预期效果。

(4)情绪动荡不安。大学生的情感世界丰富复杂而又动荡不安。他们的情绪体验来得快而且强烈,很小的刺激也容易引起很强的反应,而且情绪动荡显著:时而狂欢,时而悲痛;时而踌躇满志,时而心灰意冷。由于这种感受性和兴奋性的提高,他们容易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扩张、反抗、不稳定和粗暴。

2.客观原因

(1)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家长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或命令式、专断式等惯用的教育方法,以及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等,都在大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大学生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时,便对我们所进行的教育产生抵触,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2)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一些教师存在着为完成施教任务而完成施教任务等应付差事的想法,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照本宣科、呆板乏味,使学生对教育产生反感或心理上的逆反。还有一些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顾及学生的心理感受与体验,出现问题时,不站在大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导致他们对教育者的排斥,进而对我们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

(3)同辈群体不良因素的影响。在大学生群体中,大学生们不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有相近的爱好、兴趣和共同的行为倾向,他们之间容易相互认同。比如在大学生中存在的不良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就使一些本来正常的大学生心理被潜移默化了。

(4)大众传媒及社会文化的影响。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选择、制作上因着力大众,而忽视了对大学生受众群体的关照,使一些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本来用来替示人们的内容,被大学生负面地接受了。另外由于大众传媒强调新奇性,介绍的一些国内外的时尚新奇现象,如朋克、嬉皮士等,也影响着我国大学生的反文化心态和反文化意识的形成。 (5)思想政治教育的不科学性。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人,对于人们的思想问题要采取平等的态度,给与科学的回答。而多年来有的人在宣传中缺乏科学的态度,有的不喜欢用平等协商的态度对待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有的宣传教育片面化,对“先进典型”给予不恰当的拔高等等,引起一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反感。

二、大学生逆反心理中消极形态的矫正策略

逆反心理与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紧密联系,又与大学生独具的心理状况及自我意识中的种种矛盾相关,同时还与思想教育工作者能否针对大学生发展的内部因素进行科学有效的教育工作有关。我们应重视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并找出转化的途径,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用的发挥。具体措施包括:

1.加强对杜会文化现象的导向,杜绝逆反心理滋生的社会土城

叛逆心理的产生依赖于社会中传统的逆反心理结构的定势的存在。面对社会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大学生难以辨清其实质或其中蕴含的积极、合理的因素。这就需要教育者及时、有效、准确地把握这些现象和问题,深刻分析其实质和其中的合理成份,帮助大学生建构正确的认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逆反心理的克服应该在对教育者、被教育者和环境三者系统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对三者采取系统而有效的措施。应当运用认知协调理论,不断灌输新信息,协调学生的认知,不断平衡其心理。

2.要着力提高领导干部和教师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消除逆反心理产生的诱发因素

身正为师,德高为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和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工作的成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在社会要求和社会思想道德规范的指导下进行教育工作,他们必须熟知党和国家的有关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地理解执行有关文件精神,具备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观察力,严格要求自己,这不仅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素质,在此基础上,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明确的自我意识、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的思维、流畅的表达、强烈的责任心、真挚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教师,应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使自己的才智、能力、水平、德行与所履行的职责相符,榜样示范,才最有说服力。面向生活,把握时代脉搏,紧扣学生所关心的社会问题,因势利导,才能激发被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同和合作意识。此外,对大学生逆反心理的调适要少些批评多些鼓励、少些训斥多些赞美,这样才是个好办法。

3.加强感情投入,密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

对于生理、心理均不成熟的大学生来说,其行为意向和决策,受感情因素影响很大,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很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喜欢某个老师。如果我们教育者在感情上与被教育者多些相容、多些亲近、多些沟通,加深双方的感情联络和交流,相信在大学生心理上那种厌恶、背离、逆反心理自然就会淡化或消除了。

4.要重视大学生叛逆主体的自我教育,努力提高叛逆主体自身的思想素质和知识水平,注意调动他们自身的积极性

第7篇:大学生心理素养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考评制度;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大学考评制度的现状

(一)按考试分数评价的不合理

1.考试内容本身的不合理。目前,大学里的考试(尤其是文科)大多是死记硬背,考试形式单一化,考试内容片面化,老师一般都会在期末划定范围,让学生自己去准备。这样的考试等于是对记忆能力和突击考试能力的考查,不能从真正意义上检测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理论素养。由于考试和教学的严重分离,使得上课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学生不认真听课,老师为了自己的生存空问和发展前途,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科研上,使教学成为了一个必不可少但却可以蒙混过关的环节。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善于发散思维、多维思维、创造性思维,只习惯于简单的重复操练,思维僵化,不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此外,考试本身也开始成为一种目的,学生抱着功利主义的态度参加考试,分数成为衡量学生工作绩效的主要甚至是惟一的依据和标准,成为评比选拔的惟一方式,教育逐渐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和价值。

2.高分来源途径的多样化。大学里,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交往明显减少,正因为这样,某些老师对自己认识的学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定偏好,特别是在批卷和打分时,难免带有一定的主观情绪,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公平竞争。另外,在大学里还存在着各种形式的舞弊现象,严重地影响了考评的公正性和严肃性。

(二)科研加分的不合理

对学生的考评中,有15%左右(各个大学有一定的差异)是按能力来考评的。所谓的能力,包括参加学校学院活动、加入学生会、从事科研、发表文章等方面。首先应该承认,这种考评方式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可以鼓励学生尽可能地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才能,学会创新和合作。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由于过分强调能力,使得一些人放松了对学习的重视,而一味追求能力上的发展,显示了很强的功利主义,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一个人的能力。

(三)志愿者加分的不合理

青年志愿者是一个光荣的称号,有着神圣的使命。大学考评中,这一项也成为了衡量指标,给予了硬性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项活动的性质。我们很难衡量学生参加活动的动机是否纯正,参加活动是否是出自内心的意愿。如果带着功利主义的态度投入到青年志愿者活动中,就很可能影响活动的质量,也会在社会人群中产生副作用,使大家对青年志愿者活动失去本来的信任和崇敬。

二、心理健康的含义

公众的心理健康标准是指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接受他人,与人善处,正视现实,接受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工作,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智力正常。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能做出良好的反应,具有生命的活力,并且能充分发挥身心潜能。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感情、意志、人格、行为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尤其是在现今激烈竞争的社会,心理健康与否已经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大家也在为拥有健康的身心而努力。

三、考评制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学考评制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深刻的、全方位的。由于考评是按照学生综合排名先后来计量的,学生势必会考虑到自己的位置。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对自己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获得缺失需求后,自然希望获得成长需求,尤其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而竞争的激烈又使其愿望的实现面临诸多困难,很多人虽然非常努力,却很难改善自己的排名,这在一定程度上消磨了他们对自己的信心。

考评制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其一,焦虑。焦虑是一种复杂的、常见的负性情绪,也是一种潜在的无意识行为,是个体对当前或未来事件产生的一种紧张、烦躁、恐惧的情绪状态。它不只是暂时的不良情绪体验,还可能成为人的某种特定的人格特征。当代大学考评制度主要是以学生的分数来评价的,大学生虽然没有了中考、高考等的压力,却也要以此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实现自我的价值。由于过分担心排名状况及在班级中的位次,因此,易产生较严重的考试焦虑。而且,大学的考评是以横向比较为主的,学生自己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或是相对有了进步,并不能代表其在班级中的位次也会相应地提高,这使得学生需要无止境的努力确保自己的位置,这些都无形中给大学生带来了焦虑。

其二,压力。大学生的压力来源有很多,比如,经济压力、前程压力、异性关系压力等。实证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位居第二。考试压力之所以对大学生产生了如此大的影响,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考试成绩直接与期末考评挂钩,使得学生必须尽最大可能提高分数,争取一个好的排名。

其三,兴趣贫乏。大学相对于中学而言,有了很高的自由度,可以广泛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但是,考评制度的存在牵制了学生的自由行为,这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考评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视野的扩大,使其容易拘泥于狭隘的知识学习,缺乏创新能力,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原本的兴趣,使其生活围绕着学习转,失去了本应有的活力。

其四,人际关系紧张。大学里的同学关系有一种向社会发展的趋向,由于激烈竞争的存在,势必引发一些矛盾,并涉及到利益的较量,这些都会影响到彼此感情,久而久之,同学之间变得冷漠了,失去了本该有的友谊和真诚。

四、解决措施

(一)考评制度本身的变革

其一,考试内容灵活化。作为大学里的考核,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考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使之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生活和挑战。

其二,教考分离。为了保证基本的公平,我们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保护广大学生的基本权利。教考分离作为一种新的政策,有一定的价值,有利于维护最广大学生的利益。在实行教考分离的同时,还可以采取年级分离,由其他老师来改卷。这样的话,可以较大程度地避免老师主观因素对学生成绩的影响。

其三,将活动加分从考评中撤离。这里主要包括两类活动。一是学生会之类的活动。虽然参加学生会之类的活动多少能展示一个人的能力,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许多学生在考虑参加活动可以加分的前提下,很少有时问和精力去关注本该最值得关注的学习,使得学习的重要性显著降低。二是科研和志愿者之类的活动。学校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有选择性地参加活动,对学生的奖励不只局限于从综合排名上赋予奖学金等荣誉,还可以从培养兴趣人手,酌情鼓励,开拓其发展领域。对于科研,学校应该支持并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尤其是发表文章的学生,学校应给予一定的赞助与奖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大胆地从事科研创作。而对于青年志愿者活动,则应该脱离考评指标。青年志愿者活动是一项公益活动,每个人都有义务把它做好,尤其是作为有能力、有才华的大学生,更应该自觉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而不能从为了加分这种功利的角度出发。

其四,充分肯定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人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各具特色。学生如果能多方面发掘自己的才华,并发扬光大,无疑具有很大意义。从我们现今的考评制度来看,很少在特长和兴趣方面肯定学生,以致绝大多数人都为学习所困,整天沉浸在书本中,与社会严重脱节,结果制造出了很多相同的个体,不能适应社会的千变万化。适当地在期末考评中肯定学生的特长,设立专项奖学金,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生活,使学习在快乐中进行。

(二)教师所需的努力

其一,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现在大学里评价老师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科研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鼓励了老师积极从事科研活动,有利于教师个体和学校整体科研能力的提高,为学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看到,由于教师把大量时间都放在科研上,很少有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教学效果的下降显而易见,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必须从为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深刻思考利弊得失。当然,学校也要制定一定的措施保障教学质量的提高,可以把衡量教学效果作为一项重要指标来规范教师的行为,这样,能从根本上保障学生的权利,使学生学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其二,教师平等地看待每个学生。教师要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给予相同的指导和帮助,要鼓励学生突破常规思维,开拓性地学习。另外,教师要从保护最大范围学生的权益出发,端正态度,客观地对待每个学生,不能因为熟悉程度和主观原因给予一定的偏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公平性,体现教师的素质。

(三)学生自身的观念转变

大学的考评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作为学生,自己必须转变观念,树立长远目标,切实掌握技巧,适应社会发展。不能仅仅为了获取荣誉而放弃自己能力和技巧的培养,虽然奖学金在很大程度上显示了一个学生的综合实力,但是具体的特长也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而且对于未来的生活具有更大的指导作用。

五、总结

第8篇:大学生心理素养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 摄影 素质教育 作用

论文摘 要: 摄影课程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摄影教学和摄影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创新思维、审美能力、思想品质和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因此,根据高校摄影课的特点,本文重点探究摄影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

摄影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自然交汇的结晶,是了解、认识、反映社会现实的形象化手段,是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摄影者通过画面的构思、色调的均衡、场景的剪裁给观赏者带来美的享受,使观赏者真正得到心灵的满足。与此同时,通过对摄影器材的了解,我们可以接触到现代科学各个领域,拓宽知识范围,提高艺术修养。因此,摄影不仅仅是会摆弄照相机,而是一种包括应用科学、想象与设计、专业技巧和组织能力的综合过程。素质教育相对于应试教育来说,是一场革命,它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将摄影艺术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对高校学生进行摄影知识和摄影艺术的教育,既是一种科技活动,又是一种美学教育。所以,对大学生开展摄影艺术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而且有助于丰富素质教育的内容,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一、摄影教学有助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据近年全国高校大学生素质调查发现,现在不少大学生外语好、数理化好、经济头脑好,但对地理、历史、传统文化等人文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也没有很大的兴趣,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在这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而摄影教学有着趣味性极强的愉悦式的教学过程,它可以使学习变成一种精神享受。它以形象展示,以情动人,学生在赏心悦目的视觉语言中比较容易掌握所学的知识,从而消除一般教学中的枯燥与乏味。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人文科学知识的积极性,改变理工科学生对人文科学缺乏兴趣的局面,在没有压力和强迫感的情况下,增强学生自觉学习人文科学和审美知识的内在动力。

其次,综合性强。“以人为本”的摄影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懂得人生,用反映先进文化的摄影艺术美的瞬间去显示学生张扬个性的绚丽色彩和精神世界,而且在客观上引导和激发学生主动地培养、加强人文与审美方面的素养。因为人文素质的高低、文化底蕴的厚薄、美学素养的差异都将制约着学生摄影作品的水平,这不仅仅是靠精通技法和造型元素就能解决的。唯有提高各学科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重视文学、哲学、美学方面的修养,了解历史和社会现状及时代特征,了解社会文化、审美习惯、传统道德,才能够用照相机准确地记录和反映社会的发展变化;唯有深入了解社会文化艺术,具备深厚的生活积累、文化功底、文化积淀、人文素养才能拍摄出寓意深刻的艺术佳作。

二、摄影教学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由于近年来信息、数字、传播等高新技术的发展,摄影不仅是艺术创作和记录历史的依托,更是商业价值的创造者、人们工作学习的帮手、了解社会获取知识的重要信息来源。培养创新能力是摄影教学优越于其他学科教育的功能。这是因为其它学科教育多属于认识、记忆、抽象地接受前人经验模式的教育,而摄影教学没有固定的目标,没有不可变的模式,它更加强调学生个体的创新思维,是一种生动的、灵活的、室内室外摄影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形式。这种教育形式又间接地促进了学生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拍摄中训练出一种对生活多侧面、深层次的洞察能力和理解能力,探索摄影中的意境、构图及审美方面的奥秘,从而激发出推陈出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意识和创造潜能,并时时处处处在有创新思维伴随的过程中。摄影教学中的后期计算机运用方面的课程有利于学生借助于先进的图像处理软件,开展数码影像的二次创作实践。学生凭着自己的理解和审美,大胆尝试,尽可能将一些看似普通的数码影像素材,通过对图像的处理创造出不同风格、不同色调、不同语境和表达不同含义的新作品,由此促进创新能力和意识大大提升。  三、摄影教学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摄影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它的艺术表现对象是人、自然与社会,每一幅成功的摄影作品都表现了作者的情感、思想、性格等,表达了作者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通过各种传统和现代的摄影教学手段,以美的作品、美的形象、美的情感为特点,从情感上打动学生,感之以形,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实现对美的事物从感知到理解再到欣赏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摄影能让学生主动地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美,留意在生活中遇到的事物,关注现实世界并发掘它具有的价值,尤其是审美的价值。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可以提炼的、可以感动人的美好的事物。虽然我们所处的现实并不是完美的,但它是实在的、活生生的,在各种矛盾中、在现实的冲突与撞击中,才更会显示出生命的活力与真实朴素的美。在摄影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出发,而学生时代的生活最重要的主题就是校园文化生活。我们就可以指导学生从校园生活中挖掘素材,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美。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多举办一些摄影的观摹展示,或是拍摄活动,如以“校园”为主题,让学生通过摄影从多方面多角度来体现自己的生活学习、文体活动,去观察体验自己的生活,发掘有价值的事物。

四、摄影教学有助于大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

在摄影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摄影实践采风活动能促使大学生身心健康。通过走进大自然的群体活动,学生能放松心情,增进友爱,在增进友谊的同时也使拍摄技术得到提高。课外组织的摄影讲座、论坛、博客等,客观上鼓励大学生多以摄影作品为媒介进行沟通交流。在摄影教学中,也可以渗透思想品质教育。通过介绍中外优秀摄影家的生平事迹,鼓励学生努力地把自己塑造成为勇担社会责任、追求敬业奉献的人。如在战争年代,许多战地摄影记者怀着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冒着生命危险拍下一幅幅纪实照片,表现战争的残酷和激烈,歌颂为正义而战的英雄精神。这些生动事例让大学生从中解读到可贵的奉献精神和良好的职业素质,找到自己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激励自己胸怀大志,积极进取,努力开发蕴藏在自身的创造潜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摄影教学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

当今,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明显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独生子女人数越来越多,这一群体从小被呵护太多,在为人处世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和误区。另外,由于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许多大学生缺少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应从多方面努力,而积极开展摄影活动也是改善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好途径。一方面,可以通过欣赏好的作品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从风光摄影作品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秀丽、壮观之美时,会引起由衷的赞美和对祖国的热爱。通过摄影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们更加关注社会,增强了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大学生积极参加摄影实践活动,可以消除心理障碍,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在摄影实践中,成员的互相帮助和个人体力、意志的磨练,克服了困难,加深了团队中同学间的友谊,既陶冶了情操,培养了乐观开朗的性格,又培养了坚韧不拔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团队协作精神,潜移默化中个人的心理障碍也会逐步得到消除和矫正,也更好地为毕业后适应社会创造了条件。

综上所述,摄影艺术教学有助于大学生素质的培养。把摄影艺术教学纳入学生素质培养的内容,是时代的呼唤,它不仅仅是一种观念上的拓展,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目前的摄影艺术教学还存在很多主客观的发展制约因素,为了能真正发挥摄影艺术教学在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中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学校应当更多地吸引摄影方面的教育人才,完善教学设备,充实教学内容,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在摄影日益普及的状况下,在21世纪的今天,大学生不应成为摄影的门外汉,而应把摄影作为工具,创造性地投入到各项工作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彭国平.大学摄影基础教程[M].浙江摄影出版社,2000.

第9篇:大学生心理素养论文范文

关键词: 公共美术类课程 人文精神 构建和提升

一、问题的提出

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主体的精神,其核心是对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大学教育培养学生的本质和归宿点。

人文精神蕴含在大学生为人处世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以及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中,体现在大学生对待他人、社会、自然的宽容、仁爱、进取、信仰层面的人格力量,以及追求真理与正义、多元与平等过程中的情操和意志等品质,对事物选择的态度,彰显着大学生群体健康的个性心理结构。[1]

现阶段,在经济转型和压力倍增的社会情境下,大学生更关注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在未来产生的巨大效应,忽视了对自我精神、德性和情感的关怀,以及对生命价值的反思和健全人格的塑造。[2]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显露出精神方面的缺失,在理想信念、社会公德、创新精神、与人交际等方面出现诸多问题,甚至出现过度崇拜金钱、贪图享乐、人情淡漠、消极避世、缺乏意志力、缺乏感恩之心、个性孤傲、散漫、自以为是、极端个人主义等,令人担忧。[3]正处在自我精神和价值观建立、塑造期的大学生,显现出对自我人生的无所适从和盲目跟从。由此可见,以人文精神注入大学生心灵,塑造健康向上的群体形象是当务之急。

大学生在探索科学规律的道路上,是求真;人文是把握科学的方向,是立身的根本,是求善;人文为科学启示方向,使科学获得人道内涵,科学和人文结合才能产生最佳效应,对学生科学和人文素养的关注,才是关乎学生个体的完善。[4]

公共美术类课程,诸如“美术鉴赏”等,担当着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功能。其教学中注重视觉语言和情感认知的功能,偏重学生情感和精神的培育和陶冶,具有视觉性、娱乐性、普及性、大众性、通俗性的特点,以轻松愉悦和潜移默化的方式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意志力,完善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在构建和提升学生人文精神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公共美术类课程中人文精神的缺失

目前,大学公共美术类课程以“美术鉴赏”等课程为主,课程教学中往往以鉴赏美术作品、理论知识的认知为模式,其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缺失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课程定位有失偏颇

此类课程定位始终在“人文性”和“工具性”之间游离,以单纯的美术图像、技巧、知识的掌握和培养学生艺术素养为课程的重要目标。教师在教学中随意性较大,难以真正发挥其对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价值。此类课程有时甚至在“需要”与“不需要”之间游离,开设课程种类少,课时短,处于尴尬的境地,即“艺术的性质往往被误解为只是一种令人欣赏的娱乐,或被贬为一种令人消遣或装饰的手段”[5],在课程定位上显劣势,成为学生课表中可有可无的“配菜”,或是轻松“凑够”学分的课程,没有将其人文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二)教学中方法存在问题

此类课程教学中,教师常以美术知识的讲授为重点,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教学方法偏重作品的色彩、形式、结构等专业性“美术语言”,忽视了非艺术专业学生“审美”特点和规律性。单纯从专业技术层面对美术作品的解析和视觉认知的教学方法,并不能真正使作品中体现的真、善、美唤起学生精神的共鸣。同时,在现有教学中,因学生专业差别、学习层次、个性差异、家庭背景,心理情感,甚至是学校、地域和社会条件的局限,教学方式难免会受到局限,人文价值效应发挥有限。

(三)缺失课堂活力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用多媒体演示美术作品图片时,学生感兴趣的抬头看看,没兴趣的低头不做反应,在学生中很难产生情感的共鸣。

三、公共美术类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构建和提升

(一)公共美术类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精神构建和提升的优势

1.以审美力的培养作为人文精神注入的特有方式。

审美力是人类特有的精神需要,审美力的培养正是此类课程教学重要目标。学生通过“美”的体验,体会“真”,培育“善”的情操,完成积极人生的塑造,成为此类课程人文精神注入的特有方式。

首先,审美活动是人类特有的精神需要,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普遍联系。人的审美意识与人的历史和意识,同时俱来,相伴发展。审美意识和活动对个体的“人”而言,渊源已久,贯穿着人的一生。因此,加强人文构建和提升,是对学生“个体”最本质的人文关怀。

其次,审美力是学生创造力的体现。审美力开辟了一条不同于自然科学研究的人文渠道。学生为丰富精神世界,激发创造力,在充分意识到审美力积极作用的同时,需要自觉地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审美力。在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活动中,审美力的培养和提高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和机遇,在这其中,不只是享受美,陶冶性情,更是学生精神修养的提高,创造力的激发。因此,学生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追求美,正是对自身创造力的肯定和礼赞。

再次,审美情感是学生情感的必需品。社会中各种精神现象和道德风貌,如爱国主义,民族气节,舍己为人,为祖国建设献身,尊老爱幼,孩子的天真,青年的热诚,中年的进取,老年的慈祥都能给学生以人格的影响和道德敬仰,进而影响审美情感。生活中各种物质产品,从日常衣食住行用品,到工业产品,都是学生的审美对象,引发审美感情的评价。

最后,审美直觉力的培养赋予学生完善的思维能力。理智和直觉的思维活动支撑着一切知识领域中富有成效的学习活动,两者构成完善的思维能力。直觉不是超人和艺术家的特质,而是认知不可或缺的方面之一。“审美直觉力被认为是一种由上帝或遗传给予少数个人的神秘天赋”,只有通过视觉和表演艺术、诗歌或音乐所获得。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正是在直觉感受的基础上,把握作品内容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不是天生具有的,是有意识教育和无意识文化熏陶的结果,而美术鉴赏等课程正是这种教育和熏陶的重要方面。例如,一个孩子看齐白石的画,画再好,也激不起他的兴趣和美感,因为他从逼真的观点来看,难以理解碧绿的荷叶为何画成黑墨团并夹杂着线条。只有当他逐渐成长,有了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通过鉴赏学习,对古老的中国画传统表现有了了解,对作品才会从追求写实到寻求“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的认识,体会到水墨淋漓的韵律和刚劲有力的线条,正是生气勃勃生命力的表现。[6]

2.自愿参与,资源共享。

此类课程属公共选修类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来选择参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需要能增强课程学习中克服困难的意志力,这为学生课堂参与热情及深度埋下伏笔。同时,公选课的学生来自于全校不同院系、年级,年龄、知识层面与经验不同,个人成长背景、专业背景、地域不同,原有价值观也不同,在课堂上形成了良好的人文资源、碰撞、交流,为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提供了广阔空间和背景。

(二)公共美术类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精神构建和提升的策略

学生人文精神是逐步养成的过程,分两个层次:“建构”旨在强调人文精神既是知识传播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个体从内到外、从无到有、从多到少的建设和构造过程;“提升”旨在强调在学生原有人文精神及素养基础上发展。“构建”和“提升”学生人文精神具体策略如下。

1.突出“人文构建”性的课程定位。

此类课程,借助视觉审美的特有方式,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学会关心、负责,有良好和成熟的思维习惯、人际关系和奉献精神,成为有知识、技能、良知、智慧和修养的人。发挥人文性优势,关注学生对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物我关系的认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影响学生形成一定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审美观。

2.注重人文关怀的教学理念。

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价值尊严,建构主体世界观和认知方式、学习动机、情感、价值观等,这些对学生知识建构的结果起着重要作用。此类课程绝不是单纯美术知识的认知,而是对人性、人的主体地位和价值尊严的关注及人道主义价值观的高扬。

3.挖掘丰富的人文资源,体现教学核心内容。

一个民族的艺术积淀了民族的智慧、文化和精神,学习的同时也是在了解该民族的文化、思想和感情。此类课程应发挥丰富的精神内涵影响学生的精神领域,从道德情操、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等方面达到人文提升的目标。在美术欣赏和体验活动中,学生对作品的赞赏,很快乐地被吸收进自己心灵里,自己的性格也变得高尚起来。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涉及多元的文化、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知识。例如,希腊的萨莫德拉克的《胜利女神》让人感受到展翅欲飞的雄姿;日本东大寺的建筑布局,让人觉得宏伟壮观;中国雄伟的长城,使人深深地感受到悠久历史和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样式多变的美术作品体验过程,使学生不断增强爱国感情,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中国艺术的精神深受老庄哲学的影响,强调天人合一,崇尚自然和自由的生命运动,参悟超越天人的妙道,这种潜移默化式的教育作用,能注入每一个学生心灵和情感深处。

4.使人文精神内化的多样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我通过美术图像,让学生读懂作品的色彩、形态、构成等视觉语言和形式规律,主题意义及外延,动机,特定文化圈的样式,社会影响、时代意义、历史痕迹,等等,进而阐发对社会生活、人生价值的感怀和思考。例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以直观可视的形象把战争撕裂生活的感觉,以强烈清晰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画面上人物和动物的扭曲形态,以及各种锐角形状,能引发学生激动和痛苦的经验,在画面结构、人物、动物之外却隐含着战争、人类、痛苦与残酷。再如罗中立的《父亲》,在学生中引起极大的认同感,作品以积极细微和震撼的表现手法、纪念碑式的宏伟构图、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激发学生对父亲的感怀和报答。此外,可就作品的视觉语言,进行调查学习,或引用参考文献,或询问画家,或去美术馆和博物馆,并将调查结果发表出来。为追求作品制作的体验过程,让学生尝试实际操作,用草图、绘画、摄影、雕塑,以及计算机图像等视觉语言来表达所思所想,使人文精神得以内化。

关注校外广泛的文化艺术领域,学校外美术教育应得到凸显。将美术作品和文化性资料,实物或复制品等材料引入教室,大学生能自由地接触实物,营造丰富多彩的学习氛围;访问画家的工作室和制作工房,参观美术馆、博物馆和文化遗迹等;到街上领略环境中美的、设计的、历史的事物和文化背景,做调查和记录;尝试独立思考如何改善所在地域的学校、医院、公园、车站等公共场所的视觉环境和景观观景;聘请艺术家和社区的人们到学校来;利用录像机和电脑等设备,足不出户,就能接触到世界多样美术和文化等。

总之,多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习形态,从欣赏的角度去解读美术文化,以修养的理念去把握和理解各民族的美术和文化。

5.提高教师自身人文素质。

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构建和效果的增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人文素质。教师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广博的文化知识、深邃独到的思维能力,良好的人文修养和境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豁达不屈的坚忍性格能融汇成一股强烈的人格魅力,引发学生对自身生命价值的关注和自身人文素养的关注。

四、结语

增添一些审美艺术、一些传统美德、一些人性温暖,获得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增强学生辨别真、善美的能力,让学生从郁闷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去品味美的趣味和人生的真谛。这正是公共美术类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精神构建和提升的过程中蕴含着的方法、步骤、内容、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黄汉芬.高校语言类公选课中学生人文精神的构建和提升[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9,29(6):12-15.

[2]崔新建.人文素质及其培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17-119.

[3]杨叔子.关注和加强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交融[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20(5):406-408.

[4]黄希庭等.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3):122-127.

[5]鲁道夫・阿恩海姆.对美术教学的意见[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3):397-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