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专业课程范文

计算机专业课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专业课程

第1篇:计算机专业课程范文

在现今失业率激增的情况下,依旧会有“月薪三千难寻一个专业技师”的就业场面;录入文字快、考取多个计算机等级证书,仍不能担任一个办公文员的职位,只因为其他办公设备从未接触,计算机专业课程考试仍以课本内容为主要目标。诸如此类的许多问题说明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考核机制仍旧存在一些不足与缺陷,中职教育的最根本目标被学校的“按步就搬”完全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差;专业技能因为学习环境的局限性而无法提高;个别学生的性格差异明显,特长得不到良好的发展;与职场环境严重脱离,不能与行业接轨,就业困难等等。

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前景

学生的“未来”是我们中职教育工作者目标和源动力,找到好工作的学生是完全不需要企业花费太多的金钱与时间去培训的。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必须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必须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趋势要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学生的创新性、能动性和参与性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调动起来,把考核任务放到工厂里去完成,“以考促教,以考促用,以考促发展”。身为现代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既要培养“学以致用”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更要注重学生内在的暴发力,为学生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探索

1.考核内容

学生应在我们的引导下根据自身的个性、行业的需求选择合理的“职业课程。”“职业课程”是指对针对学生自身个人能力实行具体的教学模式,由学生根据兴趣及未来就业方向选择专业课程。“职业课程”在设置时,要充分注重计算机专业知识的科学性,专业课程的细分要根据当前的就业需求情况,并结合课程的难易程度、学生的理解能力,归纳出每个职业的任务和技能要求,布置适当的专业课程,相关行业知识和技能操作渗透其中。我们可以适当减少文化课程的学时,并对不同计算机专业文化课内容进行修改。例如:愿意从事文秘工作的同学主要练习文字录入和排版技巧,学习多种办公自动化软件等相关的课程,还有一些其他办公设备如打印机;想从事“广告创意”的同学除了必要的PS软件、FLASH软件等相关课程外,还应对色彩搭配与技巧、平面设计与构成、素描等相关美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愿意做电子商务的学生还要学习网页设计与规划、电子商务技巧、.net设计、网络环境的维护等网络知识。

2.考核方法

考场和考核形式的设置要灵活多样,让考核形式多层次,不要让了学生为了成绩而考核。(1)能力测试根据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考试大纲要求,结合当今就业形势的需要,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的知识、专业技能测试由计算机专业教师统一制定、编写,实行行业模块考核制度。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需要教师以就业目标为依据。(2)分层测试教师针对学生基础应引导学生正确学习的方向,并制订新的任务与目标;随堂测验,记录学生考核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根据具体情况制作新的学习目标,逐步提升。(3)小组合作教师应依据课堂内容设计新的课题,规定完成的期限,并总结汇报材料,对比小组完成情况,引入竞争机制。比如,任意软件设计一个班级板报。各小组根据个人特长分工合作:拍照、整合、制作等等。这种考评方式使多种学习软件结合在一起,不仅培养出学生的团队意识,也挖掘出学生潜力。(4)学用结合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学校要收取背景为白色的1寸照片,这对“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再简单不过,PS软件轻轻松松“左击”完成。看到自己的成果,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被自豪感和成就感大大满足。(5)职场环境测试“步入社会,走出教室”,在职场中测试,在社会中学习已成必然,面对即将从事的工作学生应提早接触它们。在社会中进行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学校先与企业洽谈合作意向,学生的考核模式由专业教师及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完成,职业能力目标是重点测试学生是否达到的唯一标准。具体考核方法的选择和组合,要依据学校及计算机专业实际情况而定。

3.考核形式

第2篇:计算机专业课程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考试;改革;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方向的定位是努力造就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学科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强等特点[1]。作为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普通本科院校,理应顺应专业培养特点,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切实可行的教育机制。课程考试是高校教育工作中评价学生、检验学习效果、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而考试方式又是考试技术环节中的重要问题[2-4]。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今天,许多院校的教学改革研究越来越重视考试改革,大家普遍认识到如果考试环节不改革,教学改革成果就不能很好地得到检验。长期以来,许多院校一直沿用一纸闭卷的考试方式,这种单一的考试方式的弊端在于偶然性大,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造力和个性的发展。

2009年3月底,我院召开了以“关于努力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主题的第四次教学工作会议。会上大家就不同专业不同课程如何实施考试方式和方法的改革进行了热烈讨论,会后课题组承担了对实践性强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进行考试方式改革的研究任务。在经过反复论证之后,课题组最终确定了课题研究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创新讲话精神,更好地将考试由“知识本位”转变到“能力本位”,形成“考教”互动,最终探索出一条与计算机专业特点相适应并且切实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的考试方法和途径[5-6]。为了能使研究成果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反复调查和座谈等多种方式并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课题组最终确立了“平时考核+实践考核+面试答辩”的考试模式,并在期末考试中实施,取得了预期效果。

1考试模式构成及细则

考核模式的构成是基于现行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并强调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上提出,主要包括平时考核、实践考核和面试答辩三个部分,并附有细则,如表1所示。

模式细则一方面重在将考核贯穿平时整个课堂教学,以促进良好班风和学风,另一方面重点强调学生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2具体实施

2.1平时考核

该环节注重考核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是提升和改进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师除了根据学生平时作业、出勤对照表和考核细则打分以外,在课堂上把重点放在对学生回答问题考核量化。

我们的做法是,积极响应教学改革,摸索出适应计算机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师在理论课上首先杜绝以往的“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现象,而是采用问题式和启发式等适合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将教学任务和内容以问题方式提出,鼓励学生自己寻求答案。教师一边巡视一边指导学生,然后不时请同学回答问题,最后教师点拨重点和难点。实验课也使用考核细则量化学生表现,鼓励学生动手动脑。每节课上,将学生的表现情况对照表1,以分值的形式记录在成绩簿上。

改革以后,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有序,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杜绝了学生课堂上打瞌睡、玩手机、乱讲话和不动手、不动脑的懒惰现象。

2.2实践考核

实践考核是考察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关键措施,也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手段。许多计算机课程以往采用学期末的一次闭卷考试,由于试卷中不能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学生平时做实验比较松懈,往往出现“要他做却不动手”的懒散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那么,如何让学生由“要他做”转变成“他要做”呢?课题组通过调查和实践总结出了两种做法,一是在平时实践教学中对每位学生每次实验的结果对照表1考核量化并记录在成绩薄上;二是在期末考核中增加实践环节项目考察,其目的是重点考察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具体做法是,期末考核前由教师事先根据学生平时所做实验内容拟定几个能体现创新思维的综合性实验,并将每个实验题目与要求打印在纸条上事先放入试题袋中(这样使考核更加公平、公正),考核现场让学生随机从中抽取并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如1.5小时)内完成实验,最后教师根据考核细则标准评定出实践环节成绩。

增加实验考核环节有力地促进了平时实践教学,不仅克服了学生以往在实验课上懒散表现,当实验现象或数据正确之后让他们收获了一种成就感,从而激发了学生动手动脑的兴趣。

2.3面试答辩

面试是大家公认的最能反映学生真实水平的一种方式。它不仅可以消除学生对考试的紧张感与恐惧感,淡化考试色彩,而且能比较全面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熟练程度,也能培养学生的胆量与自信。

教师可事先将若干道面试问题按照难易梯度分成3个等级,并将每道题目打印出来,并切割成小纸条放入3个试题袋中。随后将一个班级学生(以45人为例)根据单双学号分为两大组,一组进入上述的实验室进行实践考核,另一组则进入面试答辩室,为了缩短面试答辩进程,可以再将答辩学生分成两小组同时进行面试。每小组面试教师有两位,一位教师负责参照考核细则对学生作答情况打分,另一位教师则负责计时、记录和叫号。每位考生作答问题前必须自述,其主题是围绕课程的主要内容和修完本门课程之后的收获以及自身能力提高等方面阐述,时间约为3分钟;接下来由考生自己从试题袋中抽取问题小纸条,一一作答,每个问题约1.5~2分钟,然后根据学生作答情况教师当场对照考核细则打分并记录成绩。

按照上述流程,我们可以推算出每大组所需时间约为1.5小时(两小组同时进行),然后参加实践和面试考核的两大组学生再交叉进行,这样一个班级考核所需时间总共约为1.5×2=3小时。

实践表明,面对面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稳固程度和应用知识的熟练程度、应变能力、思维敏捷程度和语言表达能力是其他类型的考核无法比拟的。从学生的现场反馈上看,学生十分乐意接受这种考试方式。有一位学生当场对老师说:“老师,谢谢你!这种考试方式不仅考察了我们的知识和能力,更锻炼了我们的胆量和自信。”

3改革效果

此次考试改革是对我院计算机系2007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2)两个班的嵌入式系统、网络技术和微机原理等课程进行的改革实践。从效果上看,在不降低考试难度的前提下,学生的总评成绩比以往有很大提高,合格率由76%上升到93%,并且优良比例也大幅上升。为了考查改革效果,笔者对参与考试改革的8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85%的学生认为面试答辩能考察他们对相关课程主要内容及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能锻炼他们自信和胆量;92%的学生认为增加实践考核环节能促进他们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87%的学生认为灵活多样的问题式教学确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教学效果良好。

4结语

课程考试方式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考试方式改革不仅可以应用在计算机专业,也可以推广到其他实践性较强的工科专业,不同专业、不同课程完全可以依据教学大纲进行比重和细则微调。虽然改革后教师的工作量增加了,但只要我们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那么任何能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的付出都应该加以鼓励和尝试。

参考文献:

[1] 付小晶,张国印,武俊鹏. 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法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9(8):27-29.

[2] 杨日Z,赵丕锡. 改革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模式的思考[J]. 辽宁教育研究,2008(4):126.

[3] 孙锦茹. 考试改革与学习方式转型[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4):26-27.

[4] 蒋学英,秦洁. 从数据库课程改革实践谈多元化考试方式[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8-15.

第3篇:计算机专业课程范文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改革途径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实验教学的现状

就目前而言,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实验教学还存在以下几方面不容乐观的状况:(1)实验教学定位不甚明晰。本质上,实验教学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应该是相对独立的,是将理论知识化为专业能力的重要手段与有力途径,而非理论教学的辅助或补充。然而现实是,很多中职对实验教学的定位,恰恰是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或补充而进行的,从而使得课程设置极不合理,难以与就业真正接轨。(2)实验教学配置普遍滞后。由于受资源和经费等的制约,中职在实验教学配置方面普遍存在滞后现象:一是教材问题,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极快,因此实验教材更需要内容紧追技术前沿、实用性强且层次培养的教材,但事实上远远达不到这一要求;二是实验设备,很多中职的实验设备都很单一、陈旧,无法及时予以更新与维护;三是绝大多数中职没有与用人企业建立顺畅的互动交流机制,严重缺乏实践、实训与实习平台。(3)实验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一方面,中职的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差异明显,理解力、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都比较缺乏,因此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能力也相对较差;另一方面,实验教学的方法比较陈旧、单一,通常都是教师在实验室里演示,学生跟着模仿操作,由于受课时限制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机会本就不多,基本操作都很难说真正掌握,更何谈学习兴趣的激发、探索精神与创作能力的培养。(4)教学评价机制不够完善。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评价机制,大多仍停留在笔试考核阶段,即使加入上机考核,考核内容与方式也相当单一,难以考查学生的真实计算机技术水平,最终评价则停留在分数上。这种存在严重缺陷的评价机制,已经成为影响实验教学效果、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极大障碍。(5)教学队伍水平参差不齐。中职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大多在教学理念与专业素质方面存在不足,很多教师将实验教学也视为一般的技能知识讲授课,学生仅了解到计算机相关技术的皮毛知识而难以将其化为应用能力,更难以谈及创作能力。

二、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途径

(1)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合理定位实验教学。“以学生为本”,就是深入研究、理解学生,重视、尊重学生,以提升、发展学生的自身价值为理念,并针对中职学生基础普遍较差且差异明显的特征,采取分层分组、项目化的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提高教学的实效;“以就业为导向”,就是基于对就业市场的真实需求进行细致的调研、考察,并结合区域发展与自身条件,指导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并基于此合理定位实验教学的重要作用,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规划与方案。(2)优化实验教学的教材、实验室等软硬件配置。第一,要打破一刀切的教材编写模式,致力于组织建立、编写层次性的、与时俱进的,契合中职人才培养与区域发展需求的实验教材体系,如基础性、综合性、探索开发性等不同层次的实验教材,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积极、适当地引进已经相对完善的中职特色的实验教学精品教材,以弥补自身的不足。第二,要尽量加大对实验室软硬件设备的投入,及时更新、维护实验设备,优化实验教学的环境;若暂时确实难以加大投资,则可基于当前条件,寻找一些中职校际间的合作或通过互联网寻找一些适当的精品音视频教案或虚拟实验平台等,以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升技能水平创造条件。第三,要积极主动地寻找机会,联合社会、企业等相关力量,借助外部条件与资金,构建学校自己的实践教学平台,或联合企业共同开展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实训或实习基地等,实现互利共赢,进而将中职计算机专业教育办成为新时代贡献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的基地。(3)改革课堂模式,以技能培训为核心开展教学。一是要改变“示范—模仿操作”的课堂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丰富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如翻转课堂、小组讨论、项目式教学、课程设计等,以专业技能培训为核心开展教学,促进学生真正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如计算机组装、计算机网络维护等;二是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堂形式以及生动有趣的项目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三是要基于当前的市场需要和校内外各种资源,制定实训目标与方案,通过模拟实训、企业实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对于技术应用的认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分析、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以及探索创新精神等。(4)构建以过程为导向的计算机专业教学评价体系。要大力改革原有的考核机制,在理论考试之外,以实验教学的过程为导向,增设课堂表现、课外作业、项目考核、课程设计、参赛作品、进步程度、职业资格考试以及综合素质等各个项目与环节,通过考评、自评、互评、点评、答辩等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对实验教学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评价及反馈体系,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全面、客观、公正,更能发挥出其激励功能。(5)打造既有教学经验,又有专业素养的教师队伍。首先要组织好教师队伍定期的培训工作与同行间的教学研讨活动,及时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与专业技能,促使其转变传统中主抓理论教学,而实验教学辅之的观念,推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顺利实施;其次在教师队伍中引入专业技能突出的青年实验教学骨干,与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合理搭配,并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一支优质高效的实验教师队伍;最后学校要鼓励实验教师的研究创新活动,并为其提供必要的科研基金与环境,进而为促进实验教学改革贡献力量。

第4篇:计算机专业课程范文

关键词:就业工程项目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却相反地成为了矛盾的焦点,出现了报考集中就业分散的社会现象。就业压力的增大,说明原有的教学目标体系、课程体系、知识能力结构已不适应现代企业技术发展的需要。为了改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能力、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扩大就业面积,培养市场所需要的人才,山东经贸职业学院计算机系进行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实际企业工程项目为载体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大胆尝试,在此,结合教改过程谈谈对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一些认识。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市场及定位

当前,IT业已成为占据我国市场三分之一份额的支柱性产业。IT业的迅速发展,与不断注入的IT业人才有着紧密的关系。IT人才已成为人们心目中高科技的象征。对IT人才,用人单位实际上是有不同的需求层次的,要求掌握的知识结构也各不相同,除了IT基层劳动者(如打字、录入、生产线组装等)宜由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外,我们感到,高职应侧重于在如下几个方面对人才的培养:

1.设计型人才(如网页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建筑和家装设计、绿化工程设计、动画设计等)。随着电脑应用的普及深入,各行各业越来越广泛地使用电脑做形象宣传、包装、设计等工作。各类设计型人才作为IT业市场的生力军异军突起,其就业市场范围非常广、缺口比较大。但随着电脑软件的不断升级,功能的不断完善与强大,此类型人才由原来的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如网页设计人员除掌握专业网页设计软件之外,还应掌握图像处理软件和网站维护等方面的知识,如果再能掌握后台技术就成为宝贵人才了。其他如建筑、绿化、动画设计人才不仅要掌握计算机知识,更重要的还要学习其他相关知识体系。我们认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职业计算机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2.办公应用型(如文秘、办公文员、行政助理等)。此类人才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更多的管理知识,需要人际交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这类工作的主要要求是:熟练掌握应用软件、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责任心。此岗位职能的培养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办公管理软件,还要学会融通管理知识并切实掌握管理的基本功。

3.网络型人才。当今计算机的普及与发展之所以如此之快,除其具有强大而先进的功能之外,主要还归功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网络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谈变得近在咫尺。网络型人才已成为计算机发展和计算机就业市场上的中流砥柱。此类人才不仅要掌握网络技术,还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开发型人才。作为计算机发展和完善的缔造者,开发型人才在IT行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未来几年当中,我国对软件蓝领和软件工程师的需求潜力依然很大。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及我院计算机专业的特点,我们目前主要培养办公型人才、网络人才和开发型人才,同时兼顾设计型人才,下一步在新专业的开设上,我们打算加大设计人才的培养力度。

二、课程改革思路

1.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以职业岗位为目标,重点突出职业技能。分阶段划分教学模块,按工作岗位确定实际工程项目,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完成教学任务,最终实现学生的就业培养目标。

2.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熟悉并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的组织程序,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中的问题解决方法,针对具体岗位.掌握专门技能熟练完成具体工程项目。

依据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路,我系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是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而进行的,强调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或职业群为基础,让学生先接受职业群内共同的基础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然后,接受专业基础理论教育,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以及社会需要,选择不同职业或专业方向,学习专业知识,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使学生既具有较大的就业弹性和适应能力,又具有职业针对性。课程设置总体分成三个模块。在对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通过整合,把课程分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职业基础模块”教学阶段。这一阶段强调宽基础,主要学习一些相关职业通用性的必备知识和技能,同时,要进行思想品行、职业道德、外语能力以及其他通用能力的培养和教育。此阶段一般不采用项目教学,但也必须把项目教学的精神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

第二阶段,“职业技术模块”培养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进行不同职业的专业基础理论教育和专业知识学习,以及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在该模业知识的学习。该模块是高职教育的重要阶段,在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上我们结合IT技术的发展水平对相关学科进行整合和综合,以满足在较短时间内学习到更多更新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教学内容体现出宽和扎实。此阶段可部分采用项目教学,宜以工程项目中的技术项目的实施为教学手段。

第5篇:计算机专业课程范文

【关键词】课程改革 优化策略 专业方向 开设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9-0058-02

我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招生对象主要是初、高中毕业生,学制2~3年以培养职业技能型专业人才为目标的学校。学校专业设置的完善度是学校生存进步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众多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计算机专业都正在走下坡路,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改革日趋成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探讨的重难点,如何有效的探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优化改革是促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专业建设的提升与发展。

一 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计算机专业曾是一门热门专业,先前众多中高职以及高等院校都纷纷开设计算机相关专业,就读此专业的学生也是甚多。

然而由于专业建设的不合理性、不理智性等多种因素的发展促使计算机专业日趋走向衰弱。有的学校虽然仍开设此专业,但是专业建设很盲目,学校的相关生源也是少之又少。

计算机行业的应用无处不在,计算机行业的人才也存在紧缺的状况,可是中职计算机专业技能型毕业生却面临着难就业的困惑。大部分学生顶着理论的“头盔”离开学校,无法真正走向就业实践的道路,就业率极低。

大部分企业招聘的主旨就是招收能为企业带来效益的员工。技能型的人才是IT企业招聘考虑的重点对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主要是以培养职业技能型专业人才为目标的学校,可是从IT企业招聘的趋势分析,很多IT企业放弃了选择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原因不是因为他们的文凭不高而是因为他们的专业知识过于薄弱。

这种种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明了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二 课程开设前期应考虑的因素

1.专业特性

任何一个专业都有它的专业特性,在开设相关课程时必须多方位地考虑到它的特性。计算机专业是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相结合、面向系统、侧重应用技术型的专业。计算机学科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用强理论加真实践去适应发展。

2.本专业毕业生的发展动向

综合统计分析计算机专业毕业学生的发展去向,结合分析课程设置与这些发展动向的联系。

3.对比往年课程设置,改进完善相关课程

分析对比往年的课程,要适应专业特性的发展及其他综合因素来适度调整相关课程。

4.整合多种不同的资源,吸取精华

可以借鉴多所中职院校计算机课程设置的方法,通过综合分析来不断改进课程设置的难题。

5.分析学校计算机课程设置的现状及问题

分析现状提出问题,从而思考改善问题是课程优化的前提基础。

三 课程开设的优化策略

1.明确课程专业方向

课程的开设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专业方向要明确。专业方向的确定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统计分析并最终确定。可以根据毕业后从事计算机专业工作的学生调查取材,可以从学生的问卷调查来取材,也可以从招聘会招聘网这些信息渠道来取材,还可以真正走入企业单位取材来确定专业方向等等。

2.明确各阶段学习内容

如上图所示可以把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分成三个阶段来学习。这三个阶段贯穿着计算机专业学生从新生到毕业生这期间的在校学习阶段。

初学阶段:大部分中职新生都有学习热情不高、缺乏学习动机、学习目标不明确、心理缺陷等特点。一年级刚入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同样具有这样的特性,虽然由于不同的原因选择了计算机专业入学,但是对本专业的知识结构特点等的了解还是处于不懂甚至盲目的认识。因此本阶段的新生都可以归为初学阶段。初学阶段可以从上下两学期着手:第一学期的学习可以看作为努力鼓励衔接阶段,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法律法规、安全教育等教育类的课程,让同学们正确认识到这些教育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第一学期还可以开设:逻辑思维、英语基础、计算机基础应用等课程,为了更好地跟专业知识挂钩。第二学期的学习可以看作是认识专业知识结构阶段。计算机专业有很多方向,大的分为软件跟硬件,在软件跟硬件方面又可以细分成很多方向的应用。本学期可以建议开设:计算机应用领域、计算机软件概述、计算机硬件知识、计算机基础语言、计算机英语等等计算机类综合性的课程。还要结合开设跟德质体美挂钩的相关课程,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不忘做一个合格的毕业学生。

专业阶段:进入二年级的学生可以根据入学时选择的专业方向在这阶段更好地学习专业方向对口的知识。本阶段的特点就是专业方向明确,专业课程不断完善。如针对计算机影视后期制作专业方向的学生来讲,影视后期制作的工作内容是对拍摄完的影片或者动画进行后期的处理,如剪辑、加特效、加文字,并且为影片制作声音等等,使其形成完整的影片。根据需要后期制作软件具体可以分为平面软件、合成软件、非线性编辑软件、三维软件。本专业方向规划适合于打算从事于影视制作行业的学生学习。本阶段可以采用“必修+选修+考证”的模式来进行系统安排课程。如第一学期主要课程可以开设:Premiere基础、AE基础、3D动画基础、绘声绘影、动漫游戏设计、Maya基础建模、Movie Maker视频教程、Edius基础等这些必修基础课及美术、flash、photoshop等选修课程。第二学期课程可以开设第一学期的进阶课程加相关考证课程,为以后出去从事相关专业奠定扎实的基础。

实践阶段:实践阶段是课程设置进入的第三阶段,这阶段也是学生步入社会的关键性的衔接阶段。本阶段的特点是要让学生能够比较好地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专业方向领域。本阶段可以开设专门的实训课程讲解加阶段性的社会实践课程以及专业就业指导课程。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实训课程系统了解专业方向的大致应用,再加上阶段性的实践锻炼可以加强这些应用。

3.不断完善专业建设,进一步优化课程的开设

学科专业建设的实质内涵是能很好地利用学校的资源培养出相关的人才。课程的优化设置又跟专业建设紧密相关。我们可以完善专业建设来进一步优化课程的开设,如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专业知识范围。有效地上好每一节专业课程,把更好的知识跟见识传授给学生;加强实训室的投入建设,让学生可以近距离地接触到外面工作的环境,为以后步入社会提供实践基础;加强图书馆的建设,增设多种专业课程的课外读物,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书本来进一步加强实践理论知识等等。

学科课程的进一步优化开设,不仅可以有利于学科专业建设,更有利于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有效发展。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通过课程改革等有效的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些学生的知识面、自信心等,并能有效地引导他们更健康更快乐地走出校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第6篇:计算机专业课程范文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专业;信息化;教学改进

1应用微课完善课前准备

课前的备课质量直接决定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质量。因此,在授课前,计算机专业教师要注重结合信息化手段,细致地开展备课工作,包括:参考计算机课程教材,上网搜罗相关资料,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内容;深入分析课程教学任务,结合学生学业状况部署课程安排;思考何种方式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高效激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计算机专业教师要注重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作用,引导学生开展课前预习,以保证师生双方在上课期间能够无缝对接和沟通。例如,教师在完成备课工作后,可通过微信公众号、班级微信群等在形式向学生传递课前预习目标与要求,鼓励学生提前落实学习任务以更快掌握知识。若时间允许,计算机专业教师还可搜集课程相关资源与素材,录制重难点突出的微课视频,并将其通过电子邮箱、微信公众号、制定公共盘、内部网站等实时发送给学生,让学生能直接用自身的智能手机提前预习和学习课程内容,明确自身的不理解之处,以便在课上向老师或同学提问,获得问题的解答和专业知识技能训练[1]。通过多次实践,笔者发现这种借助微课形式向学生传递知识与技能的方式深受学生青睐。因为这种课前准备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问题发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更愿意主动地参与到计算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中。

2结合互联网资源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相较于普通高中课程,中职计算机课程更具实操性和应用性,这决定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大多完成于计算机机房内,而极少进行理论传授和细致讲解。由此,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往往无法了解学生的实践与理论结合程度,学生在上机操作时也经常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所以,在开展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时,专业老师可应用信息化技术来解决理论传授问题[2]。例如,在讲授word的图文混排、艺术化版面设计前,教师可利用互联网搜集整理相关案例教学视频、操作视频、纠错视频,梳理具体操作步骤,形成具体的任务安排,以《课前学习任务书》形式发送给学生,要求学生在既定时间内阅读理解理论并提出疑问。之后,再由老师负责整合学生提出的问题,创设相适配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上机学习;最后,领导学生到计算机机房学习word的图文混排和艺术化版面设计,并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逐一指导,使学生充分理解新知识,也让计算机专业教师掌握学生的实践与理论结合程度,针对性拓展教学资源以提高教学效率。此外,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课程教学时,计算机教师还要善于应用视频录制等信息化手段,全程跟踪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以便在课后针对性调整自身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不足,或为学生提供重复学习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反复观看和理解课程内容,打开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思路,切实提高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质量。

3应用社交媒体深化课后反思

传统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在授课结束后,更偏好给学生布置单一化的课程作业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思自身教学过程。这种做法,实际上既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复习,还变相地加重了教师的课后负担。因此,在信息化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建议计算机专业教师有必要采用社交媒体来改进这种课后反思模式[3-4]。例如:给学生布置创意性作业,让学生将自身的计算机作品直接上传到微信公众号平台、优酷网或是QQ空间上,并由老师负责收集,建立投票界面/评论界面,由师生共同投票或者评论作业,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改进自身的作业,解决当前面临的难题;计算机专业教师可充分发挥微信群、QQ群的作用,不定期和学生沟通交流上课情况,鼓励学生及时指出自身教学的不足之处,以便针对性改进授课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若时间允许,计算机教师还可在微信公众号专门开辟课程反思栏目,鼓励学生在碎片化时间里提出疑问,并获得老师的解答,进而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重视,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学习。

第7篇:计算机专业课程范文

关键词:校企深度融合;课程设计;计算机专业

课程设计是高校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专业主干课程的理论授课结束后继而进行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该环节是所授理论和实际应用之间的桥梁,是强化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载体,在工科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计算机专业是强调以应用和工程为导向的工科专业,需要充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高校的计算机专业都设有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团队式合作、研究式分析、工程化设计来实现特定的系统,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以实现个人发展及满足就业需求。然而,各方面的原因使得各高校对课程设计环节的理解与实施的力度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充分利用这个环节受到专业、系统的实践与训练。因此,非常有必要对此进行研究与探讨[2]。目前,如何安排课程设计环节的教学,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缩短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差距,是各大高校研究的热点。山东交通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长期以来一致坚持走校企合作的路线,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围绕着如何将校企合作深度融入到课程设计的教学中,进一步加提升课程设计的效果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

1高校计算机类专业课程设计面临的问题

目前高校计算机类的专业主要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等方向,目前这些方向都开设了一些课程设计实践课程例如C语言课程设计、数据库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高级语言(JAVA、C++等)课程设计、web应用程序开发、综合实训等。经过对国内多所高校计算机专业的调研,结合该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教学的实际情况,发现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计教学面临着课程设计设置缺少衔接、与相关企业实际运作项目脱离、教学方式单一等诸多问题[3-5]。

1.1课程设置缺少衔接

课程设计之间相互独立,缺少应有的衔接和关联,设置混乱。目前高校在安排课程设计任务时,都是将各门课程设计作为独立的个体,单独安排指导教师,各门课程设计都是由不同的指导教师来负责,这样在制定课程设计教学实施计划和课程设计质量标准时,指导教师往往只从自己所负责的课程设计出发,无法充分考虑到学生已经参加过的课程设计和以后要参加的课程设计,忽略了课程设计之间应有的衔接和关联。实际上,计算机专业多门课程设计之间是存在一定关联的,例如C语言课程设计和数据库课程设计是高级语言课程设计的基础,如果在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忽略了这种关联,将数据库课程设计安排在了高级语言课程设计的后面,没有将它们恰当的衔接起来,会出现在进行高级语言课程设计时,还要补习数据库方面的知识,在进行数据库课程设计时,这些知识又重复了一遍,浪费了时间,从而导致两门课程设计的效果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1.2校企合作局限于形式

课程设计的题目应用性不强,与相关企业实际运作项目脱离,校企合作局限于形式。校企合作是解决高校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目前高校都重视校企合作,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大部分高校的做法为:学生在校学习3年,去相应的企业实践锻炼1年或者学生毕业后,经过培训机构的实训,然后再去企业工作。这种做法虽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学校和企业也建立了桥梁,但是没有将学校和企业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企业人员没有真正参与到学生的培养中。同样,国内高校在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上,部分高校采用由学校教师单独指导的方式,教师设计课程设计题目,下达课程设计任务书,学生在机房实验室进行课程设计,教师随时指导和答疑,这种方式会带来下面一系列的问题。(1)缺乏项目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虽然本校教师在指导课程设计时也会让学生组成项目团队,项目团队里面也会进行分工,但是事实证明,这种项目团队很多时候趋于形式,反而存在一定的弊端,项目团队的任务往往由项目组中的能力强的同学来完成,项目组其他同学参与的成分较少,达不到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如果课程设计不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则会导致课程设计只注重个人实践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团队协作的优势,而这点是与企业实际的软件开发模式不相符的。(2)往往只注重编码,缺乏软件开发规范等其余重要相关知识的培养。计算机类企业为了提高软件开发质量,降低开发周期,增强代码的可重用性和易读性,企业内部的开发是要严格遵循一系列的开发规范,其中包括命名规范、代码规范、开发文档的编写、测试等,这些往往要占据整个开发工作的70%以上,但是在高校课程设计中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因此,企业对招聘过去的应届毕业生,要重新进行软件开发规范相关知识的培训,这样一来,企业和学校的工作就重复做了,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由于在学校进行过学习,学生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对企业进行的相关培训造成了一定的困难。除了该校教师指导课程设计外,部分高校的课程设计由培训机构来参与指导。计算机专业培训机构伴随着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当前国内计算机专业培训教育机构尚处在一个由发展起步阶段向爆发性成长期转型的过渡阶段,为了打开市场,培训机构会主动和各高校取得联系,请求参与指导学生的课程设计,由于培训机构的出发点是吸引学生去自己的培训机构参加培训,所以在课程设计期间会加入一定的企业宣传,其次,培训机构的教师在参与指导课程设计时,往往只教学生怎么做,不解释为什么这么做,虽然课程设计完成了教学目标,实现了一些模块或者功能,但是很多学生根本不了解为什么这么做,从而造成了理论知识的缺乏,这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职业发展后劲不足。

1.3教学方式单一

课程设计的教学方式单一,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目前,国内高校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指导教学时,基本上采用在课程设计期间将学生安排在机房做任务,课程设计的时间都是以周为单位的,例如C语言课程设计一般是1周,Java或者C++课程设计一般是2周,学生长时间待在机房里面对着电脑,难免会产生厌倦。另外,没有考虑学生自身的多元性,目前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是按照班级分班进行的,有些学生在做课程设计任务时,觉得老师布置的题目很难,无从下手,索性去玩游戏或者做一些与课程无关的事情,而有些学生则能比较轻松的完成实验或者课程设计的题目,剩余的时间也浪费掉了,这种情况是由于学生的自身能力参差不齐造成的,教师在下达课程设计题目时没有考虑学生自身的多元性。因此,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高校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努力探索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2基于校企深度融合的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

山东交通学院2013年获批为“山东特色名校工程”重点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高校,是教育部“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首批试点院校。该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长期以来一致坚持走校企合作的路线,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围绕着如何将校企合作融入到课程设计的教学中,让企业真正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中,进一步加深校企合作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具体方案如图1所示。

2.1基于校企联动和体系化视角的教学方案的制定

针对各个课程设计之间缺少应有的关联以及校企合作局限于形式的问题,该校计算机类的专业将整个课程设计作为一个体系,采用基于校企融合的组合方式制定教学实施方案。在制定课程设计的实施方案时,学校组成一个课程设计教学团队,企业组成一个课程设计教学团队,校企双方的两个团队共同进行课程设计的设置以及课程设计内容的制定,在缩短学校和企业之间差距的同时,也注重巩固学生理论知识,实现“校企融合,构建生态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最终目标。目前国内本科高校学制四年,共分八个学期。校企双方的课程设计人员在设置课程设计课程时,将本科四年所有的课程设计看成一个体系,按照“注重衔接,循序渐进,逐步加深”的原则,注重各个课程设计之间的关联,C语言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数据库课程设计是其他课程设计的基础,应提前安排,所以将C语言课程设计安排在第二学期,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数据库课程课程设计安排在第三学期,JAVA课程设计是web应用开发课程设计的基础和前提,Java课程设计安排在第四学期,web应用开发课程设计安排在第五学期,竞赛实训和企业级项目开发实践必须以其他课程设计为基础,只有其他课程设计进行完毕,才能进行竞赛实训和企业级项目开发实践,所以将竞赛实训安排在第六学期,第七学期进行企业级项目开发实践。从而解决了目前应用技术型高校在课程设计的设置上忽视衔接设置混乱的问题。此外,校企双方在制定课程设计的内容时,围绕着以“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双向提升,兼顾校企双方,实现就业”为核心目标进行设计,教师和企业人员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研发出兼顾学校和企业双方的课程设计题目,同时注意知识点的衔接和覆盖,例如在JAVA课程设计中通常会涉及到数据库应用程序的编码,相应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类型和各种sql语句、触发器、存储过程等内容就需要在数据库课程设计中涉及,竞赛实训和企业级项目开发实践所涉及的web应用程序开发、高级语言语法等知识点在相应的课程设计内容中应涉及到。

2.2教学实施过程

在课程设计的的教学过程中,从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提升课程设计的效果。(1)将课程设计的组织形式多样化,提高学生的兴趣。目前,应用技术型高校课程设计的组织形式基本上都采用集中型,例如C语言课程设计的周期为1周,这1周的时间学生集中呆在机房进行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组织形式单一,针对这种情况,校企双方的课程设计指导老师根据各个课程设计的性质,灵活组织课程设计,例如C语言课程设计、数据库课程设计、高级语言课程设计周期较短,具体实施时采用集中型;对于周期较长的竞赛实训采用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组织方式,学生自己找地方进行课程设计的任务,校企双方的指导教师定期集中进行指导和检查;对于企业级项目开发实践课程设计的地点选在企业的实训基地,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通过与企业近距离的接触,使学生较早的了解真实的企业工作氛围和环境。(2)增强针对性,因材施教,采用分层次教学模式,保证课程设计的效果。在课程设计中,打破传统分班进行的教学方式,校企双方课程设计指导教师根据学生该课程的期末成绩以及平时成绩中的上机成绩,对参加课程设计的学生进行分层次,课程设计的题目按照难易程度分为难题、一般题目、较容易的题目,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课程设计的题目。这种方案不仅能够使学生充分利用课程设计的时间,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对这门课程的兴趣,保证了课程设计的顺利进行。(3)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兴趣,提升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在日常生活的深入普及,对传统行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教育作为国之根本,也已经感受到在线课堂、微课等最新信息化教育技术的影响,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校企双方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课程设计的知识点、难点等制作成慕课、微课的形式,让学生自己灵活学习,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重复利用网络资源,节约成本。目前,该校计算机专业已经拥有专门的慕课、微课录播室和工作室,将制作成的慕课、微课以各个课程设计的名字存档,并根据情况不断对慕课库、微课库进行更新、补充和完善。实践证明,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可以在任意时间或者在需要的时候进行学习,而且由于每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基本保持不变,拍成微课,可以在多年级中重复利用。

2.3教学管理

创新管理模式,严格的教务管理是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该校计算机专业采用“一校双师”驻点式管理方法,校企双方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全程跟踪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结束后,通过与学生座谈、填写课程设计回访表的形式对进行完毕的课程设计进行分析总结,集思广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进一步完善课程设计的教学。

3结语

近几年来,该校计算机专业一直坚持走校企合作路线,不断改进和完善校企合作模式,取得了一些成果。与国内多个知名软件开发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了多个稳定的实习基地。与国家重点软件企业上海启明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启明基地;与济南凌佳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凌佳基地;与国内最早从事IT外包业务的柯莱特公司成立了柯莱特基地;与大连华信成立了华信基地;与杭州东忠软件有限公司成立了东忠基地;与NEC软件(济南)有限公司成立了NEC基地;与上海微创软件有限公司成立了微创基地;与济南元成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元成基地;与中讯软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中讯基地等等,毕业生的就业率高达99%,先后多次在山东省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工作会议、省科技工作会议、软件工作会议上获得表彰或做交流发言,获得了“企校人才对接工程优秀院校”、“山东省企校合作人才培养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当然,该校计算机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取得的这些成果离不开政府的强力主导,以及国家财政、税收政策的积极支持和引导。相信通过各级政府、高职院校、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在新时期产业结构升级的时代背景下,只要我们把握住机遇,坚持不懈的努力,就一定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庞希愚 王成 单位:山东交通学院信息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成,庞希愚.新形势下软件外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23):109-110.

[2]毛艳,韩利凯.探索校企结合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0(4):31-33.

[3]庞希愚,王成.信息技术支持下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9-10.

第8篇:计算机专业课程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认识论;具象化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家和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IT专门人才,全国各大高校正大力发展自己的计算机相关专业[1]。为了提高计算机专业课的教学质量,相关的教学改革研究也不断地涌现出来。各类教改的目的都旨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条件,虽然这些教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无法弥补的缺陷,而这些缺陷正是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质量的瓶颈。

1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瓶颈

1.1新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理解能力差

计算机专业新生中有很多人是第一次接触、学习计算机知识,对计算机的工作方式和特点没有概念,不理解计算机运行和存储的过程,学习时只能死记硬背。这种情况对学生学习产生较大阻力,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导致刚刚入学的新生无法为专业知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且影响了其以后的学习[2]。

1.2教师的认知方式与学生存在差别

在正常情况下,计算机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都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对课程的结构和内容都具有较深刻的认识,而对于学生来说,无论哪一门课程都是一个新的知识领域,课程中存在大量未知的内容需要学习和理解,因此,在教师看来简单易懂的知识在学生看来却难以掌握。

1.3教材内容逻辑性、理论性过强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计算机专业课需要教授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为了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大量的理论学习,教材的编写不得不舍弃大量的例证性内容而集中陈述概念、理论和方法,从而导致逻辑性和理论性越来越强、内容越来越枯燥乏味。这种背离学生思维方式的教材编写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2具象化教学法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产生教学瓶颈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认识的过程和模式上,即高校教学和学生的认知过程脱节,教师不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教材的组织方式不符合学生的思考模式。对此,我们只有从认识论角度出发才能解决问题,因此,我们以认识论为基础引入具象化教学法理论。

2.1具象化教学法理论

教学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具有间接性、引导性和简捷性[3]。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省略了实践环节简捷而间接地获得认识。这是一种跨越式的认知过程,是一种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间接经验的获取。

以认识论为依据,结合计算机自身的特点,针对当前教育制度下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提出计算机专业具象化教学理论,即在计算机专业教学这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中,教师扮演间接经验的传达者,学生在少量,甚至完全没有实践的教学过程中成为抽象经验的取得者,在这个过程中,仅仅依靠学生的直接经验作为基础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尽可能地提供抽象经验在客观世界中的形象反映。这就要求教师应该理解计算机专业的不同理论是如何在现实世界中被抽象出来的,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还原,从而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迎合学生的认知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具象化教学的实施

具象化教学理论考虑了认识的过程以及教学的特殊性,要求在教学中以认知过程作为指导,将间接经验以还原的直接经验的方式加以传授。因此,以具象化教学理论为指导,结合现有的计算机专业教学经验,我们提出如下教学方法。

2.2.1归纳法

哲学理论中的归纳法是指从个别性知识,引出一般性知识的推理,是由已知真的前提,引出可能真的结论。具象化教学理论中的归纳法则是指通过对多种具有相同特点的客观事物的比较,得出共性,进而加以抽象推导出计算机相关知识的过程。

例如,在程序设计语言中循环语句的教学即可采用该方法。我们按难度渐进递增的原则选择现实世界中循环形象表示的例子:1)运动会中的长跑比赛,每位运动员需要绕操场重复跑若干圈,直到路程满足要求;2)上课点名,重复地叫学号,直到没有未点到学号为止;3)求数列的前N项和,重复地把各项值累加,直到第n项等。由以上事例可归纳出客观世界循环的两大特点:重复和存在终止条件,抽象到计算机程序语言中就要求包括循环体和循环终止条件,循环体表示做什么,终止条件表示循环什么时候停止。通过这样的归纳,是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将身边的事物与计算机专业知识联系起来,既提高了教学效果,又有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

2.2.2类比法

类比是将一类事物的某些相同方面进行比较,以另一事物的正确或谬误证明这一事物的正确或谬误。这是运用类比推理形式进行论证的一种方法。抽象数据类型是对问题进行抽象建模的一个结果,它抽象并刻画出问题的数据及关系[4],在具象化教学中,类比法通常用于该类问题的分析,通过类比可以使抽象的知识与简单的事物或过程联系起来,更易于学生理解。

例如,我们可以在讲授数据结构中循环链表时采用如下实例进行类比,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简化理解过程。

有10名登山队员在山脚下建立了一个营地,每人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每个房间都存放了一种唯一的登山工具,且有两把钥匙。当所有登山队员出发以后,在某种突发状况下可能其中任意一人必须回到营地取回某种特定的登山工具。如何安排才能使返回的人得到任意一种登山工具?

经过分析和讨论,可以得到如图1的解决方案,即每人带自己房间钥匙一把,每个房间存放相邻的下一个房间的钥匙一把,最后一间存放第一间的钥匙。

由此,我们可以和循环链表进行类比,形成登山问题的循环链表的解决方案。通过这样的类比,使学生能够从客观问题出发,分析出循环链表的要素,达到具象化教学的目的。

2.2.3图象法

图象是指事物的形状样子,是表现一个事物的直接物。利用图象这种特殊且形象的数学语言工具,来表达各种现象的过程和规律,这种方法称为图象法。具象化教学法中通常利用图象法来直观描述某种关系模型,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类的继承权限问题一直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若采用图象法则很容易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设类A、B和C如下。

图 2 表示私有继承和公有继承的区别以及各自的访问权限(约定私有成员或成员函数用圆圈包围,任意函数最多只能由外向内穿过一层圆圈访问)。

由图2及事先的约定,我们可以形象地表示继承关系的访问权限,即任何外部的函数只可访问B类中的b1、B1()以及C类中的c1、C1()、a1、A1();B1()可以访问B类内的b1、b2、B2()、a1、A1(),而不能访问a2、A2();而C1()可以访问C类内的所有成员及成员函数。私有继承和公有继承的区别跃然纸上。

3教学效果比较

为了验证具象化教学方法的实际效果,2008年,我们以我校计算机学院2008级计算机应用和信息安全两个专业的新生作为研究对象,对C语言程序设计分别采用普通教学方法和具象化教学法教学,并对期末考试成绩加以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4结 语

本文提出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中的具象化教学方法是以认识论作为理论基础,利用自然认知来重现由具体事物到抽象的计算机知识的形成过程。该方法符合认识的客观形成过程,有利于计算机专业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复杂抽象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优越性。

参考文献:

[1] 黄映玲. 高职数学模块化教学探究[J]. 高教探索,2010(1):89-91.

[2] 刘琦,刘智琦,徐奕奕. 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抛锚式教学模式[J]. 计算机教育,2010(12):77-80 .

[3] 王道俊,王汉澜. 教育学(新编本)[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95.

[4] 段友祥,宋惠英,宫发明. 也谈“数据结构”课程教学的几个问题[J].计算机教育,2010(10):83-87.

Concretized Teaching in Computer Education

QU Chao, OU YANG Ji , YUAN Ruifen

(Dept. of Computer Science,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ongguan 523000,China)

第9篇:计算机专业课程范文

课程的设置应适合学生认知水平

有些职业中学的计算机专业开设了计算机语言课,如C语言;开设了讲授计算机基础技术原理的课程,如进制的转换、数据的结构等。大多数学生学不会或只学了一点皮毛,结果只能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学生普遍认为这些专业并不是新形势需要的实用型专业课程,根本不利于培养自身专长和多方面兴趣,不利于发挥自身特长,不利于就业。计算机语言及其原理技术是为开发软件做准备的,而开发软件产品只有少数优秀而且经得起市场竞争、考验并成为畅销产品的才有存在价值,当前在简单的BASIC程序设计和强大功能的应用软件之间已产生了一道鸿沟,两者差距非常大,要通过简单的BASIC程序设计学习来了解现代计算机系统的功能,犹如“隔靴搔痒”。例如,文字处理软件中的块操作和排版功能,以及对象的链接和嵌入功能,在简单的程序设计学习中就很难体会到。反之,通过应用软件学习所能了解的计算机功能却超过简单程序设计中的功能。

如果学习简单的程序设计仅仅是为了解计算机能做什么和怎样做,那么在学习一些应用软件的基础上,把学习程序设计的课时拿来学习计算机的内部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得到的知识可能会更多些、更深入些。 程序设计其实只是帮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经验的一种快速、明确而适合的途径,其教学目标不是培养“小型的程序员”,而是使学生能用程序设计的方式进行思考(课时较多或教学对象为特长学生除外)。所以笔者认为,编程语言课在职业中学的开设应当适当,不宜过多。因为职业中学培养的方向是应用人才,教学的目的是学以致用。职业中学学生的文化理论知识和普通中学的学生相比薄弱很多,其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而计算机语言,都要有相当的数学基础。尤其是计算机的基本原理,不但要求学生有深厚的数学基础,还要有扎实的物理基础,这对于尝够应试之苦的职中学生来说,无异是“吃二遍苦,受二茬罪”。现在不少职业中学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通病是:动手能力弱,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弱,没有“学会学习”。而对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这些弱点却是致命的。不能怪学生,而是课程设置出了问题。例如,计算机语言从面向过程过渡到面向对象,虽然对高级程序设计师来说提高了开发效率,可对职业中学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学习计算机语言更难了。笔者确实感到Visual Foxpro比DBASEⅢ和FOXBASE好用,但学生不这样认为。尤其Visual Foxpro里的新名词,如“属性”、“事件”、“方法”等,学生感到难以理解,摸不着头脑。

课程设置应考虑学生存在价值

学生从初中进入职业中专后,虽然没有高考压力,但面临就业挑战。目前,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有不同的需求和侧重点,所以课程要以社会的需求为依据,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进行相应的设置。进行社会调查尤为重要,弄清计算机专业中职学生能够就业的岗位群,由此弄清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作为课程设置的依据。有利于学生就业的课程内容设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我们主张“学以致用,急用先学”,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课程价值。

1.课程设置定位应当突出时代性和实用性

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上突出时代性和实用性,根据中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认知和能力水平,充分发掘学生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校应因地制宜,以实际应用能力为培养目的,以应试作为一种测试手段,在考试中,应加大上机操作的力度,真正让学生学有所用,避免学生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参加考试,逐步消除学生眼高手低的毛病。根据课程本身的对应关系对课程内容的顺序进行合理安排,要做到先易后难,各课程之间的承接性要好。例如,我们可以在低年级中安排一些基本应用的课程作为计算机入门课程,其内容包括计算机的简单应用操作,如常用办公软件等,重点在于基本操作技能并使学生对计算机有感性的认识,基础理论知识在掌握操作之后再安排。在高年级的课程设置中安排非常实用的专业课,能充分体现所学知识必须是强势知识,必须能根据当前实际进行动态课程设计,并可根据各职中学校的特色,设置比较专业的计算机应用课程。例如,对于旅游中专里的财会专业,可开设一些专业性财务软件、数据库软件的应用课程。服装设计开设些CAD软件、平面设计软件等应用课程。学校尽可能有规律地安排一些关于计算机技术的最新进展讲座,介绍有关计算机技术领域里的新概念、新名词和新动向。

2.课程设置的定位可依据考证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