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江西省丰城三中
古典诗词是古代文化史上一座重要的知识宝库.高考试卷离不开古典诗歌鉴赏题。如何鉴赏古诗词、答好高考鉴赏题,这里从五个方面谈点看法。
一、要熟悉重要作家、作品
重要作家、作品都列入了初高中阶段掌握学习的范围,像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元稹、杜牧、李商隐,宋代的陆游、苏轼、王安石等人的作品都选入了高中的课本。对于这些名家名作,我们不但要熟悉,尤其要理解这些名作,掌握好写作技巧。因为高考不是离开“教纲”去考学生。纵观近年来高考的古诗词鉴赏题和我们课本中学过的古诗词有着密切的联系。2003年全国高考卷选了王维的《过香积寺》,设题是:“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要做好这道题,关键是你平时对课本中王维的《山居秋瞑》理解了没有?选题中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与课本中《山居秋瞑》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有相似之处。读懂了课本,何怨解不了此题?再看2004年全国考卷的古诗词鉴赏题,入选的是张籍的《秋思》。设题为“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这道题的设题也没有离开我们的课本。有关诗歌中的细节描写,我们在课本中接触不少,像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漫卷诗书喜欲狂”细节,赵师秀《约客》中的“闲敲棋子落灯花”细节,等等。就思乡之情的作品,我们接触就更多,像“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等等。
二、要了解诗词的文体特点和文化常识
中国古典诗歌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由诗到词,由词到曲,有它自身的特点。像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分为古诗和乐府,近体诗又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有五律、七律和排律,绝句有五绝和七绝;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曲分为小令和套数;诗的对仗与押韵、律诗的四联名称、词的标题与词牌、曲的宫调与曲牌等知识都应了解。如2003年全国春季考卷,2003年北京考卷都考查了诗歌的体裁知识,两卷分别考查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这一常识2003年上海高考卷就涉及到了律诗四联中的“颈联”知识。
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了解一些文化常识,特别是诗歌中的一些意象的含义尤其重要。因为诗歌中的意象往往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些意象的蕴含之意,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柳絮”表送别离愁、“红豆”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双鲤”“鸿雁”代书信、“采薇”指隐居生活、“折桂”比喻科举及第、“击楫”指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等等。2002年全国高考卷考查了“折柳”这一文化常识、2003年全国春季高考卷考查了“雁”这一文化常识,因此了解流派、风格、意象等文化常识很有必要。
三、要懂得按内容划分诗歌种类
掌握诗歌题材,及时分辨“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怀古咏史诗”、“送赠思乡诗”的类型,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鉴赏古典诗歌。
写景抒情诗。古人作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感情,寓情于景。2004年高考重庆卷的诗歌鉴赏题,选了梅尧臣的《东溪》,就是从这个方面来考查的。
咏物言志诗。诗人的志向和品质要表达出来,往往寄托在景(物)上,把景(物)作为咏吟的对象。当然,所咏之物要和所表达的志向品质或形似、或神似。因此,一般诗人所咏之物有比较固定的象征义和比喻义。2004年高考北京卷诗歌鉴赏题选了苏轼的《红梅》。作这道题就应掌握托物言志诗的特点。
边塞征战诗。古诗人有军旅生活者也不乏其人。他们往往把征战生活、征战的感慨融入诗中,我们也就称这些诗人为“边塞诗人”。他们的诗歌也是高考题入选的范围。2004年高考江苏卷诗歌鉴赏题选了唐代柳中庸的《征人怨》。这是一首边塞诗,诗中的“马”、“刀”与军旅有关。“关”、“黑山”与边塞有关。掌握了这些知识,做这道题也就不难了。
怀古咏史诗。许多古诗人生活奔波,仕途上或升或迁,多有凭吊,凭吊之时往往对古代的人或事,有缅怀,有感叹。古赤壁、石头城、故国等地,是无数风流人物叱咤风云之地,所以诗人往往把自己对历史与现实的感触,融入在他的诗歌之中。赏析这类诗歌,对历史人物与事件、对诗人本身及所处时代都要有所了解。2004年高考上海卷的诗歌鉴赏题选了杜痒的《赤壁》,鉴赏这首怀古咏史诗应该不成问题,因为“赤壁”这个题材是学生非常熟悉的。
送赠思乡诗。诗人送别亲朋好友不免要赠送诗歌,以表情意。诗人远在他乡,也难免有思乡之情,这种情感也就用诗来表达,高考考这类题也是常见的。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就是赏析韦应物的《闻雁》和赵嘏的《寒塘》两首思乡诗。2004年高考浙江卷也考了李白的《菩萨蛮》思乡词。
四、要掌握一些鉴赏用语
近年来的高考,古诗歌鉴赏题由客观题逐步转向主观题。2004年各地高考的古诗歌鉴赏题,除北京卷用了客观题外,其他考卷都用主观题。要答好主观题,不掌握一些鉴赏用语,答案就难以做到简明扼要,用语贴切,恰到好处。2003年全国春季高考诗歌鉴赏题有这样一道填空题: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
。这两首诗都是抒发
。要答好这类题,首先要掌握诗歌体裁方面的术语,如:诗、词、曲、律诗、绝句、七言律诗、五言律诗、七言绝句、五言绝句、小令、套数等;其次要掌握好表达诗歌思想内容及感情方面的术语,如: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怀古咏史、羁旅生活、爱国思乡、伤春闺怨、孤独伤感、惆怅寂寞、恬淡闲适、昂扬激愤、忧国忧民、迷恋思念等。
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也是词歌鉴赏的重要内容。诗歌语言鉴赏术语如:平淡、清新、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诗歌表达技巧方面的鉴赏术语如: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直抒胸臆、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渲染、烘托、映衬、反衬、化用、含蓄、幽默、象征、联想、以动衬静、以乐写哀、欲抑先扬、欲扬先抑、点明主旨、深化意境等等。如2003年高考上海卷诗歌鉴赏题有这样一道填空题: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矗立云间,邻青天,作用是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用到“烘托”等术语。2003年北京卷的诗歌鉴赏题(指出赵嘏《江楼感旧》与崔护《题都城南庄》在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要用到“点明主旨、深化意境”等术语。
五、要掌握常见的鉴赏方法
诗的语言是经过诗人锤炼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因此,鉴赏诗歌就得感知妙语,从关键词入手。高考题也多从关键词设题。有一类题叫你找出诗中的关键词并加以分析。如2003年全国卷设题: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2004年高考福建卷设题:请从三、四句(“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另有一类是叫你赏析关键词,如2004年高考浙江卷设题:古典诗词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李白《菩萨蛮》)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004年高考湖北卷设题: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王湾《次北固山下》),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从以上设题看来,平时读诗应对诗人锤炼的词语多多品味。
一、紧扣题材进行教学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诗歌题材丰富,有反映古代儿童生活的,有描写边塞生活的,有体现祖国山川美景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诗歌的题材相机拓展。如教胡令能的《小儿垂钓》,针对这首描写古代儿童生活的诗歌我们可引入袁枚的《所见》或崔道融的《牧竖》:“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和《溪居即事》:“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这些古诗对古代儿童生活霎间的神态、动作描绘得极其自然、逼真,使一个个天真活泼的古代儿童形象跃然纸上。教贺知章的《咏柳》时,可引入张谓的《早梅》:“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或陆畅的《惊雪》:“怪得北风急,前庭如月晖。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虽然所描述的景物不同,但它们手法相似,诗中新奇贴切的比拟和比喻,通过赞美柳树、早梅、雪景,讴歌了大自然的无限创造力。让我们领略了祖国山川的一幅幅美景。这样拓展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这些诗歌表现力的理解,感受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
二、对照写法进行教学
在我国丰富的古代诗歌中,虽然不同诗人的作品风格各异,但不少诗歌在表现手法上是极其相似的。有借景抒情的,有咏物言志的,有借物喻理的……通过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反衬等各种方式描绘现实中的不同景物、事物和人物,以表达感情,抒发事理。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从这些诗歌的表现手法上着手拓展,使学生从不同诗歌的相同表现手法领会诗人所要传达的意思。如教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时,在朗读诗歌,理解诗的大意后,学生对诗中借“深夜灯、阵阵风、阵阵雪、嘈杂的声音”等来烘托诗人从军离乡那种思念家乡的心情有了初步的感知。然而,小学生难有这样远离家乡、远离家人的经历和体会,这种文字传达的信息不像音像那样直观、那样形象。这时,我们教师可再引导他们了解高适的《塞上闻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通过一遍遍地朗读,分析,学生知道诗人是以听羌笛声而“心想形状”的形式描述,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想到故乡梅花之落,思念自己的故乡。衬托出战士身在异地,夜宿他乡而难以入睡的愁郁、思乡心情。通过分析、比较,学生很快领悟到两位诗人采用了相似的白描手法,向我们传达了将士们无尽的思乡之情。
【关键词】积累意象;浓厚的兴趣;古诗意象赏析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考试大纲》规定:“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能力层次为E级。对于冲刺高考来说,怎样走进诗人的内心情感世界、进行古诗鉴赏呢?
意象,是走进诗国的一张门票。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即诗歌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或物,还包涵了作者的情思。诗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的描写对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上是固定的。我们熟悉了这些意象,就犹如买了一张门票,走进了古诗的殿堂,走进了诗人的内心情感世界。
一、送别类意象
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和“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以致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
酒,既能排解愁绪,又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古诗多不胜举,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或饯别之用。在古诗中,它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如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晏几道《浣溪沙》“衣化客尘今古道,柳含春意短长亭,凤楼争见路旁情”。
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诗,如白居易的《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芳草,如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夕阳,如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水,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春色,王维的《送沈子福归江东》“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秋,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送别类意象还有明月眼泪、孤云、歧路、浮萍、孤蓬、杜鹃、鸿雁、灞陵、寒蝉、兰舟、西风、画角、落叶、残红、败荷、细雨、寒鸦、鹧鸪、春风、西楼等,这些意象都是诗人情感的载体,学生在鉴赏古诗时只要看到这些意象都可归结为表达诗人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之情。
二、思乡类意象
月亮,一般情况下古诗词中出现的月亮都是思乡怀人的代名词。如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等等。
三、愁苦类意象
梧桐,在古诗国中,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李清照《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芭蕉,在古诗中常与孤独忧愁、离情别绪相联系。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猿猴,古诗中常常借助于猿猴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鹃鸟,在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哭啼,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于是古诗中的杜鹃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李商隐的《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四、抒怀类意象
、梅花、松柏、竹、黍离、冰雪、草木等,通常抒清高淡泊、不屈不挠、坚贞正直、顽强向上、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忠贞高尚、盛衰兴亡之情。
五、爱情类意象
红豆、莲、连理枝、比翼鸟等,通常抒相思、爱恋、夫妻恩爱之情。
六、战争类意象
投笔、长城、请缨、羌笛等,常抒弃文从武、戍守边疆、杀报国、悲怆凄凉之情。
教师在平时注意引导学生积累上述古诗的意象,保持浓厚的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乐于拓宽文学欣赏的眼界,自然就会找准古诗的意象,顺理成章地找到了古诗鉴赏的突破口,走进了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把握了古诗的感情基调,做各种考题就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08年版
一、 创设情境,调动情感
上课时,我首先播放了一段婉转悦耳的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同时屏幕展示诗歌《月之故乡》,学生读着诗歌,听着音乐,不知不觉便进入了一种思乡的氛围中。接着,我用多媒体出示了问题:“在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齐读。学生一下子便由最初的“我想学”迅速跃到“我要学”的愉悦状态中,准确地说出了答案。接着,我顺势导入新课:“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诗人难抑思乡之情,仰天望月,对着月亮倾诉自己思念家乡的情感。现代作家萧乾用另外一种方式寄托着同样深沉的思乡之情。让我们一起走进萧乾的《枣核》一文,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这样,通过创设情境,学生的思乡情愫被初步调动了起来。
二、 整体感知,紧扣情感
在“整体感知”课文这一环节,我紧扣思乡情设计了两个问题:1.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谈谈你对课文的理解。2.找出最能概括文章中心的句子。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对作品的主题思想有自己的情感体验。第二个问题紧承第一个问题,将自己的理解在文中找到落脚点和依据。学生找出了全文末段,通过齐读加深印象,说出自己对这段话的理解和看法。所以通过整体感知的两个问题,真正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特别是能够紧扣文章的思想情感。
三、 合作探究,突出情感
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与“枣核”相关的句子,理清故事情节的结构: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点主题,明确以“枣核”贯穿全文、设置悬念的作用――引人入胜,把思乡爱国之情表达得恰到好处,突出并归结为:“枣核既是一条叙事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四、 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说:“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还是紧扣 “思乡情”,让学生跳读课文,找出体现友人思乡之切的词或句,透过词句的字面意思,联系具体的语境,体味和推敲其深刻含义,并通过自由读、分组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情感,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同时板书:“朴实的话语,浓浓的乡情。”至此,学生对思乡情的感悟已深入己心。
五、 设身处地,融入情感
思乡之情是一种情感,是一种情绪,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所以人们往往会通过一定的方式来慰藉自己。我先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出美籍华人寄托思乡之情的方式――栽杨柳,养睡莲,堆北海,种枣树。启迪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到了异国他乡,你会用什么方式寄托思乡之情?”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让学生结合实际回想初一刚寄宿时想家的亲身经历,深入体会那种强烈的思乡念家之情。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而且所列举的许多方式很独特,富有创意,思乡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六、 设计对话,体验情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为了让学生体会“友人”的思乡爱国之情,我让学生自由组合二人小组,团结合作,设想“友人”同老伴儿月夜并肩坐在“北海”的长凳上,追忆当年北海泛舟时的情态,设计一段“友人”和老伴的对话,来展现已届风烛残年的老人的心态。学生们既感兴趣,又受到了感染。学生在设计对话时,必须身临其境,转换角色,注意语气语调,进一步了解文本内容,思乡爱国的情怀贯穿于对话之中。实践证明,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创新的能力,同时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七、 课后搜集,加深情感
古往今来,爱家乡、爱祖国是一个人最朴素的情感。我先让学生说出自己储备的表现思乡之情的古诗词句,学生很快便将小学阶段和七年级所学的以及自己课后积累的诗词句回忆出来。再让学生课后搜集整理这方面的其他古诗词句、格言警句和名人名言以及思乡爱国的故事。这样,学生就会通过图书馆、网络、报刊等各种信息渠道获取资料,搜集整理。这一设计,充分利用了语文课程资源,提高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更重要的是将思乡爱国的情感教育延伸至课外。
有效教学,自然离不开引领学生品味文本语言,且由“言”入“文”,由“文”育“心”,即: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进而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提升他们的精神世界。同时,还应丰富文本内涵、拓展文本资源、填补文本空白,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本升华,这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体现“让语言情感润泽学生心灵”。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古诗,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2.理解内容,体会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重点难点
1.理解内容,背诵古诗,体会情感。
2.“诗文对照,以问带诗,感受文包诗的行文特点。
设计思路
以贯穿 “思亲”主线:了解为何而“思亲”——体会为何而“倍思亲”——品悟“思亲”之情——感受“思亲”之心。
预设流程
版块一:初读文本,感受思亲之因。
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思考,你对王维有哪些了解?
交流归纳:王维十五岁离开了家乡,来到了京城长安,已经两年。
通过创设语境的方式,进行引读,与文本和作者展开对话:
15岁还是个没有长大的孩子,应该享受家庭温馨的时候,可王维已经——
王维的家乡远在太原,在长安举目无亲。两年七百个日日夜夜,在长安没有见到一个亲人,也没有亲人的一点消息,想起这些他会感到什么?板书:孤独
他把这种孤独写进第一句诗——齐读:独在异乡为异客。
【设计意图:情从何出?情从文出。本环节设计,教师通过语言的激情描述,将文中人物进行情感定格,将文本转化成情感生发的源泉,进而拨动学生的心弦。】
版块二:比较对照,理解思亲之情。
出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1.此时,家家户户在欢度什么节日?你知道重阳节有哪些习俗吗?
2.师:重阳佳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你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张照片(出示图片),你能用你学过的词语描述一下你看到的吗?
3.课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这种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
多么热闹,幸福的节日呀,看着别人一家团圆,王维怎能不思念亲人呢?课件出示:
当别人一家团圆围在一起吃团圆饭时,王维却站在庭院前,对着一弯明月,他想:
当别人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登高望远时,王维则( ),他想:
过渡:“每逢佳节倍思亲”,越是到过节,越是激起王维思念家乡的心情。独在异乡,只能沉浸在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中。想起这些王维心中充满了什么?板书:思念
【设计意图:抓住文中艺术的“空白”,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性说话训练,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想象能力,也大大丰富了文本语言内涵。】
看着眼前的景象,想到自己的处境,越发思念家乡和亲人——再读:“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版块三:图文结合,感受登高之景。
想起亲人的时候,王维最难忘的景象是什么?默读第三节,划出相关词语。
出示图片,采取图文对照的方式,加以理解,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同学们看,王维的兄弟真的在头插茱萸,登高西望,此时此刻,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你是王维的哥哥,你想说:
“ ”
你是王维的妈妈,你想说:
“ ”
你是王维的朋友,你想说:
“ ”
师:多好的兄弟呀,多深的情谊呀,这里没有兄弟相伴,这里没有父母发关怀,这里没有朋友的慰问,“如今……思念着我呢!”(齐读)
让我们再次走进过王维的内心深处,感受那刻骨铭心的思亲之情。
师:王维目睹家家户户节日的热闹场面,他想到了很多很多,想到了过去,想到了现在,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王维此时的心情可以用书的哪个词来表达呢?
生:思绪万千。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教师通过设置言语表达练习,搭起了学生和文中人物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桥梁,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融入文章的意境,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对文本的解读和创造,从而深化了理解,获得了独特的情感体验。】
版块四:情感升华、抒发思乡之心。
过渡:王维与亲人天各一方,重阳佳节不能相会,思乡之情愈渐浓郁,思绪万千之时,将这浓浓的思念溶进了四行诗句中。
出示古诗:
1.配乐范读。
2.换角色朗读,现在你就是王维,你会怎么读这首诗。
3.多么深切的思念,多么美好的情感,千言万语汇成了这首诗(齐读)。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设计,让学生以王维的身份吟诵。朗读不再是机械的录放,而是学生个人情感的宣泄。学生总喜欢把自己假想成某一兴趣的角色,他们有着很强的角色表演热情,加上丰富的情感积淀,学生的动情诵读水到渠成,朗读成了他们表达情感的内心需要,从而一步品出了诗韵。】
版块五:拓展延伸、感受古诗魅力。
1.“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个人呢?在我国古代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思乡之情。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月圆之夜就曾写下了《静夜思》,宋代著名的诗人王安石也曾写下了《泊船瓜洲》,这些都是诗中的思乡名作。我们一起来欣赏余光中的《乡愁》。
2.让我们一起用真情吟诵这首《乡愁》吧!
3.同学们,你有过思念亲人的感受吗?请写一两句话或一首小诗,来表达你对亲人的思念(学生自由练写)。
小结:割不掉的是深深的乡情,舍不弃的是浓浓的亲情,于是,当我们身在远方,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来倾诉我们的情感。集体诵读古诗。
师: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共同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下课!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在学生的动情诵读水到渠成基础上,从古诗入手,再回到古诗结束,首尾呼应。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让“经典”诗文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学生可以直接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感受古诗的规律和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逐渐对古诗学习产生兴趣。这样的形式能增加学生的言积累,丰富课外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
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
一、掌握方法,品出诗意
1.抓住关键词句。大部分诗词,它的内容是围绕一个词或一句话展开的,这就是诗中的重点词句,这些词句往往是诗人思想感情的一个集中点或是全诗内容所围绕的一个中心,抓住重点词句有利于理清全诗的思路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找重点词句的方法,并将它作为分析的切入口或“破译”诗意的重点。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正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中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由此可知,教学时抓住重点词句,领悟诗意就会显得得心应手。
2.把握诗词分类。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如了解了王维是山水田园诗代表人物之一,学生才会对王维的诗作《山居秋瞑》,描述山间清幽美景、山村淳朴民风、乡间勤劳百姓有更深的了解,从而感受诗人心中理想的社会境界,体会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再如于谦的《石灰吟》这首咏物诗通过吟咏石灰,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把握诗词分类,了解其中的一些代表人物,掌握诗词必要的知识,有助于学生消除在古诗词学习中的一些隔阂。
3.了解诗人风格。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如孟浩然诗风的语淡味重、恬静浑健,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欧阳修词风的清丽明媚,范仲淹词风的苍凉悲壮,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词风的缠绵悱恻,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等等。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积累和鉴赏练习,归纳出各个作家的风格。了解了诗人的风格,才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词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4.把握语言特点。语言是诗歌的载体,语言特点有清新、平淡、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如赏析《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可见,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
5.明确表现手法。诗词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反复、象征等。其他写作技巧包括衬托、对比、渲染、运用典故、卒章显志、欲扬先抑、联想想象等。
二、学以致用,挖掘诗情
1.利用教材主旨穿插诗词教学。在教学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步》这一亲情单元里面,我设置了有关“亲情”的仿句练习,让学生引用诗句来表现亲情,如“亲情是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悲哀,亲情是曹植‘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哭泣,亲情是木兰诗‘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的焦急,亲情是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哀愁,亲情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想念,亲情是王冕‘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的惦记,亲情是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挂念,亲情是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欲罢不能。”
2.针对学生习惯直接引用诗句的现状,让学生归纳运用古诗的其它方法进行比较赏析,以便更好的运用古诗。可让学生尝试通过截取诗中关键意象,转用古诗主旨,化用古诗意境等方式运用古诗。如很多同学擅长直接引用孟郊的《游子吟》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来表现亲情。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化用古诗,如将之改为“不管我走到天涯还是海角,永远走不出的是母亲用爱的针线编织的叮咛;无论我是失意还是得意,永远不会忘怀的是行装上那密密的针脚。”相信学生经过比较,自然会清楚后一种运用更有创新意识,更有韵味。
3.归纳整理同一主题的诗词,另辟蹊径。如学了李白《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等,整理出这一组以“思乡”为主题的诗句。可以要求学生以“思乡”为话题,化用这些诗句,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话。
4.充分利用天气、时节、时事等一切生活资源,运用古诗。如在阴雨连绵的日子里,我们可让学生用诗来诉说雨,如“雨的语言丰富多彩,它可以是内心的喜悦,滋润着杜甫的漫漫春夜;它可以是离人的眼泪,倾诉在韦庄孤寂的夜晚,徘徊在王昌龄送别友人失落的梦中。”
[关键词]羁旅诗 思想情感 鉴赏
我国古代,特别是唐朝时期,由于疆域辽阔,社会开放,唐人出游频繁,因此产生了大量的羁旅诗。这类诗情真意切,真实的表现了诗人滞留他乡的艰难,生活漂泊的辛苦,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温馨家庭的向往,以及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期盼。这些感情是人类自古以来相通的,容易引起共鸣,所以羁旅诗大多浅显易懂,符合《考试说明》上“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的要求因此备受命题人的青睐,每年高考都有所涉及。
因此,掌握羁旅诗鉴赏的技巧,能帮助我们备战高考,准备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对于羁旅诗思想情感的鉴赏,我们应抓住以下几点:
一、看诗人所叙何事
古诗由于篇幅短小,语言精炼,一般诗人在诗歌中皆或者叙事或者写景或者抒情,而诗人写景叙事的目的一般也是为了抒情,因此要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我们首先应该从诗人叙述的事情入手。
例如:
同王徵君湘中有怀 张渭
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
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
不用开书帙,偏宜上酒楼。
故人京洛满,何日复同游。
此诗二、三联皆为叙事,第二联诗人叙述了自己魂飞万里,在梦里回到远方的家乡,而“五更愁”又点明时间,说明自己整晚因为乡愁而睡不着觉,可见诗人客居他乡时思乡之切,第三联,作者宕开一笔,通过进一步叙事抒发自己的愁绪,翻开爱读的书籍,已经无法安心读书,即使读书也无法排遣自己的愁绪,登酒楼而醉饮或许可以忘掉忧愁。
这首诗,诗人通过叙述自己整晚不能入眠,在睡梦中回到家乡以及无法安心读书,而要借酒消愁的经过,表达了自己深切的思乡之情,从诗人的叙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内心深沉的怀乡之情。
二、看诗人所绘何景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在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往往都能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抓住羁旅诗中景物描写的字、词、句往往能够帮助我们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
旅夜抒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此诗一、二联写诗人月夜江中竹舟的所见,诗人坐在顺江东下的船中,凭月色可以依稀看到岸边细草在微风中摇动,望一望船上的桅杆正高耸夜空,船正顺水而下,眼下的环境里,除了细草微风,危樯夜舟,诗人什么也感受不到。诵读第一联,我们可以想到为什么诗人对细草、微风,危樯、夜舟,有这么敏锐的观察呢?细想一下,那是因为诗人夜不能寐,内心漂泊因漂泊不定而忧愁不已,因而对外在的景物才有了如此细微的洞察。
而第二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描写的又是另一番景象:星光在远处天边闪烁,月色把江水与天色连成一片,这些景物描写表明了天地之大,这样开阔的意境,不仅让人联想:天地之大,作者的归宿却不知在何处,普天之大竟然找不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作者的孤独、落寞之情可见一斑。
《旅夜抒怀》这首羁旅诗一、二联的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孤寂、伤感之情,理解了一、二两联中作者写景的内容,也就不难体会作者的情感了。
三、注意特殊的表现手法
古诗的语言大多比较含蓄、委婉,诗人在诗歌中表情达意往往会采用一定的手法,因此在羁旅诗鉴赏的过程中,我们还应注意一些特殊的表现手法。
(一)以乐景衬哀情。
例如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这首诗的一、二句描绘的是一幅绚烂、热烈的春天美景,而三、四句诗人又发出了“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如何理解诗人的叹息呢?原来杜甫写作此诗时正客居成都,多次想要回乡,但是因为连年战争、时局动荡、道路受阻而未能成行,所以思乡之情应该是非常迫切的。由此可见,诗人之所以在一、二句的一、二句中描绘如此美景,目的是以乐景衬哀情,用美景来反衬诗人思乡之情的浓厚。
(二)侧面落笔。
例如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这首诗中诗人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人,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诗人从侧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而说家人想念自己,更突出了自己的思家之情。
古诗词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诗词教学中,我们应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原则,通过品味语言、感知意象、感受意境、感悟意蕴,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
古诗词教学 语言 意象 意境 意蕴 审美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明确提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精髓”,并要求初中学生在7~9年级背诵优秀古诗文80篇(段)。可见古诗词教学对加强中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培养审美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课堂教学中选择和确定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才能达成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呢?
一、品味语言
充满诗意的语言文字是传达思想情感的桥梁,是蕴藏美的物质外壳。它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学生可以用解读语言文字的方式发现古诗词作品中蕴藏的美,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
在学煜的《相见欢》时,有的学生质疑“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一句,是否准确。确实,离愁是人的一种情绪,是无形的,怎么能剪,又如何理呢?学生们也纷纷加入了讨论。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联系生活展开想象。生活中,只有丝缕之类的东西才能“剪不断,理还乱”。显然,李煜是用“剪不断,理还乱”的千丝万缕来形容纷杂而又难以解开的离愁。后主李煜丧国被囚,故国不堪回首,愁情万千;幽居深院小楼,感伤寂寞;未来性命堪虞,忧虑惆怅。这种种纷杂的感情丝缕,缠绕着他,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通过这样的咀嚼,学生对李煜的离愁有了深刻形象的认识,品味鉴赏诗词的能力也得以提高。
二、感知意象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或意象,本质上是作家主观经验客观化的艺术结果。可以通俗地认为,它是作者以主观的思想、意识、情感所改造、熔铸的艺术化了的客观景物、事物、人物。在古诗词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形成了很多典型的意象,并被赋予了一些特定的意义。在诗词教学中,选择从这个层面引领学生欣赏诗词,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古诗词作品的思想内涵。
古诗中的“柳”就是一个典型的意象。一方面因为“柳”和“留”谐音,另一方面相传长安有一个地方叫霸桥,人们送亲友远行到此地后,有折柳枝赠别的习俗,所以人们很容易想到“柳――留――惜别――依依不舍”这个意思上来,写诗作时常常把折柳、吹笛、怨别和思乡等联系起来。中学语文课本中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李白的《塞下曲》中的“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等诗句,都用“杨柳”这一意象来表达离别思乡的深情。在教学这些作品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广泛地了解人们对“柳”这个意象的传统审美习惯,准确地理解它所寄寓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从而深刻地体会诗中所寄寓的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和依依不舍之情。感知诗词中的意象,才能从平常中体会出浓情,才能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准确理解诗词的思想内涵。
三、感受意境
诗人白居易就以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早春时节钱塘湖畔的迷人风光:一湖春水,微波粼粼。湖水刚与堤平,像一幅吹皱的轻纱一直飘向天边。几处黄莺的雏儿在枝头叽喳争相歌唱,仿佛在抢先报告春的到来。新来的燕子飞进飞出,衔着春泥在筑巢。繁多而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心灵深处投影出诗中所描绘的自然美景。透过“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迷人眼”“浅草没马蹄”“白沙堤”等客观图景的美丽,领悟作者流露于字里行间的对早春的喜爱之情。学生依据作者饱含深情的文字,于脑海深处充分想象自然界美丽的画面,自然能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获得诵读诗词的体验。
四、感悟意蕴
所谓古诗词作品的意蕴,指的是诗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包括历史内容、审美意蕴、哲学意味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亦可据此入手,用心引导学生感悟诗词的意境美,帮助学生洞悉诗人的内心世界,形成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体验诗词的情感美。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体会诗歌运用形象事物表现抽象感情的技巧及巧妙的比喻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培养学生初步的比较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用形象事物表现抽象感情的写法,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让学生学会深情地诵读、细腻地品读、优美地解读、丰富的联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朗读和品味中熏陶学生情感,体会诗人内心的思乡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2.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美。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对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进行探究。
3.比较阅读法将同类题材诗歌进行比较,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诗歌。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伴着歌曲《乡愁四韵》(罗大佑),教师深情地朗诵古诗《泊船瓜州》(宋/王安石)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逆旅夜雨、明月高悬、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等,都会牵动古代诗人们对故土的思念,因之而挥洒自己的诗情,写下了这些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在当代中国台湾,也有位诗人写下了他纠结于内心40余年的思乡之情。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感悟余光中的《乡愁》吧!
(二)诵读
1.赏读。教师放余光中《乡愁》的朗读录音,同学们体会。
2.学生小声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同时提出要求:①要读出节奏;②要读出重音;③要读出感情。并尝试标记诗的节奏和重音。(教师作诵读提示:在划分诗的重音时,对于能够表现诗歌感情的意象,一般要重读,另外,对这些意象加以修饰的词语,能够表现诗歌感情的形容词也应该重读。)
3.教读。教师示范朗读并从以上三个方面教读第一节,指导学生在诗中标记节奏、重音。
4.学生集体朗读,自评。(对于节奏和重音提出朗读的问题或优点,强调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5.个别学生朗读,学生评价。(要加感情)
6.全班有感情地再次朗读。
(三)研读、赏析
1.作者以什么变化组诗?找找哪些词可以看出“乡愁”一直萦绕在作者心头?(板书)
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2.这四个时间序词分别代表了哪四个人生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哪些乡愁?(课件展示)
国愁现在(老年)――国土分裂忧思绵绵(归思浓愁)
3.乡愁是一种抽象情感,在这四个人生阶段中,作者借用哪些具体事物来表达这种欲说还休、难以言尽的思乡之愁?
一枚小小的邮票――写信可寄乡思
一张窄窄的船票――乘船可解相思
一方矮矮的坟墓――生死隔离哀思
一湾浅浅的海峡――海峡相隔忧思
4.学生思考、讨论:“乡愁”应该是一样很有份量的感情,同学们找找看诗歌中形象的前面都用了哪些修饰语,它们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它们又突出了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着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5.请你归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请你解析诗人的乡愁。(板书)
明确: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妻子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诗人以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组织内容,抒发深深思乡之情。(全班朗读,感受乡愁的味道。)
(四)联读
学生活动:我们感受了余光中的乡愁,可古今中外思乡之诗词佳句很多,请同学们找一找,忆一忆。如: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席慕容《乡愁》
(五)学生再次诵读
(六)课堂小结
余光中《乡愁》一诗的构思特点:作者在这首诗里,设置了四个时段,将乡愁浓缩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形象(意象),通过四个时段和空间的变化,逐层推进,使意象次第放大,将乡愁诠释为亲情、爱情和思家爱国之情,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