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心理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特殊儿童是一个急需关注的群体,特殊儿童心理学是在这中需要下自然萌生的学科。它在中国还是一门极为年轻的学科,无论是在研究还是在学科课程设置上都存在着问题。本文集中从学科定位、研究现状以及学科设置三个方面论述了我国的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特殊儿童;心理学
在人类社会飞速现代化的进程之中,“人”成为了时代的中心与永恒的主题。在这种语境之下,特殊儿童作为极为特别的一个群体越来越受到关注。关注特殊儿童,必然要回答如何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的问题,那么特殊儿童心理学这个涵盖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特殊学科应运而生。事实上,相较于国外的累累硕果,特殊儿童心理学在国内才刚刚起步,并不成熟。那么什么是特殊儿童心理学、它的特点是什么、它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又是如何的,都是我们急需回答的问题。
一、 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学科定位
特殊儿童心理学,是以特殊儿童的心理为研究对象的,它着重探讨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归纳特殊儿童心理现象的规律,最终以完成对特殊儿童的必须教育为旨归。很显然,特殊儿童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一) 特殊儿童心理学与心理学
可以肯定的是,特殊儿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从这一方面来说,特殊儿童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对对象的心理现象,包括情感、认知、记忆、注意、思维等等进行研究,从而认清对象心理现象的普遍规律,掌握对象心理发展的总体趋势。只是研究的对象具有特殊性——他们是特殊儿童。以上的研究结果可以很好的指导对特殊儿童的照看、教育甚至康复。由此来看,作为心理学分支的特殊儿童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意义很强的学科。
同时需要强调的是,特殊儿童心理学与心理学内部的其他分支也有极强的交叉性。比如:普通心理学作为基础学科为特殊儿童心理学提供了基本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发展心理学为特殊儿童心理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儿童心理学作为特殊儿童心理学补充,为特殊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可能。
可见,仅仅从心理学的方面来看,把特殊儿童心理学当做独立的学科都是不可能的。
(二) 特殊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学
说教育学可能范围太广,或许我们可以在特殊教育学中找到特殊儿童心理学的位置。从特殊教育学一方面来说,特殊儿童心理学不再是一门应用学科,它成为了一门基础理论学科。其目的在于为鉴别特殊儿童提供标准,为实施特殊教育提供依据与方法。
由此可见,特殊儿童心理学是一门丰富而复杂的交叉学科,它即有理论作用又有实践意义。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学科界定为我们特殊儿童心理的研究提供了方向,拓宽了道路。
二、 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那么我国的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阶段呢?
在欧洲发达国家,特殊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从70年代就开始起步,出现了不少重要的论著。与国外相比,我国显然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但是不得不说,我国对特殊儿童心理的关注正在逐渐升温,研究内容与对象也在逐渐丰富。
从研究文献数量来看,自80年代至今,每年发表的特殊儿童心理学论文都在不断的增多。从开始的每年几篇到如今的几十几百,虽偶有回落,但总体上数量呈上升趋势。
研究的对象也在不断的丰富之中。狭义的特殊儿童,一般是指那些生理缺陷明显的儿童,也就是残疾儿童;广义的特殊儿童,除残疾儿童外还包括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比如:学习障碍儿童、孤独症儿童、弱智儿童、超常儿童等等。我国对特殊儿童的研究范围是在不断扩大的。但仍然集中在对学习障碍儿童、弱智儿童的研究。
从研究内容来看,近三十年更是从单一走向多元,涵盖面越来越广。包括对认知能力的研究、智力量表的制作、对特殊儿童的诊断与界定的研究以及对特殊儿童如何回归社会的研究等等方面都有涉及。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虽然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发展总体上来看是乐观的,但不得不说我们仍缺少规范化系统化的研究。比如:大多数研究仍停留在经验描述层面,没有严谨科学的方法与完善的理论支撑。并且大多数学者都只针对一个比较熟悉的方面进行研究,使得特殊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专作较多而系统而全面的论述则少见。这都是我们下一步应当努力的方向。
三、 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的课程建设
我们前面已经论述过,特殊儿童心理学属于心理学与特殊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因此在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的课程主要针对高校的特殊教育专业以及心理学专业开设。在这两个专业之中其课程的设置主要有这样几种方式:
第一, 在特殊教育的框架之中开设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以研究心理特点为主。
第二, 直接以特殊儿童心理学作为课程重点,涉及特殊儿童心理学的方方面面。
第三, 进一步细化学科,将特殊儿童心理学中的某一个方面作为专题开设课程。包括专门的认知发展研究课程、特殊儿童诊断界定课程等等。
这些课程都以是教育学以及心理学为依托,在大框架之中细化分流产生的。
与课程相适应的是专门教材的编写。比如在《特殊教育概论》、《特殊教育学》、《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等教材中都突出讲到了特殊儿童心理的问题。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至2000年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了一套中等特殊教育师范学校专业教科书。这套教科书被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其中包括:《盲童心理学》、《智力落后儿童心理学》、《聋童心理学》三本。可见特殊儿童心理学在课程设置中逐渐被重视起来。
但是,我们仍能看到目前的课程建设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第一, 特殊儿童教育课程并没有受到重视。这一门特殊教育以及心理学必须应当囊括进的学科并不是在所有高校中都开设的。到目前为止,也只有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少部分的高等学府在其特殊教育专业或心理学专业开设了这门课程,而大多数的师范院校则忽略了这门课程。并且,在这少数的几所院校之中,这门课程的开设学时也不够。
第二, 特殊儿童心理学的专业教师不足。由于这门学科是刚刚兴起的年轻学科,因此经过系统理论学习的专业人才并不多甚至没有,这使得高校中即使开设了相关课程也没有功底扎实或经验丰富的教师讲授。使得多数时候这门课程成为了纸上谈兵。
第三, 特殊儿童心理学的教材仍然匮乏且不系统。除我们上述提到的少数教材外,其他系统的论述特殊儿童心理学的专著少之又少。同时,与研究现状存在同样的问题,教材多集中于对某一方面的研究,但是全面而成体系的教材则没有。
现存的这些问题,使得我们的特殊儿童心理学教育处在施展不开的窘境。因此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特殊儿童心理学被重视起来,有更科学的课程设置,从而培养出更多、更专业的特教等方面的人才是我们必须面对的。
总而言之,我国的特殊儿童心理学仍处于方兴未艾之际。这一处于心理学与特殊教育学框架下的新兴学科需要更多的关注与研究。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应该关注特殊儿童群体,努力使得他们融入社会,学会生活。因此特殊儿童心理学应当在这一片充满爱的热土上发展起来。(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蒋科星.特殊儿童“缺陷人格”的教育关怀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2]杜晓新.试论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的特点与方法[J].心理科学,2002,05:552-554+575-639.
[3]韦小满,刘洪沛.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二十年发展的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2,04:3-8.
[4]雷江华,方俊明.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09,04:9-13.
【关键词】低幼儿童阅读 早期阅读 幼儿阅读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1-0027-03
【Abstract】Base on the research literatures on Early Reading Research from 2005 to 2011, the paper reveals the comprehensive research status quo on Early Reading Research, uses subject words, abstract and contents to analyze the studies on, figures out different kinds of research topics, and explores various subjects on this study. Finall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Key words】Early Reading Research Review Preschool Children Reading
一、引 言
阅读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低幼儿童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因此低幼儿童阅读是低幼儿童教育的重要内容。鉴于低幼儿童阅读的重要性,国外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我国,低幼儿童阅读起步则要晚很多,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并且主要集中在幼儿教育领域。[注1]2011年8月8日,《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由国务院公布,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少年儿童的健康发展。纲要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儿童发展的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其中包括了儿童教育和阅读。这再次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低幼儿童阅读的关注。在这一背景下,本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国内该领域近几年的相关文献研究情况进行综述与分析,力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目前低幼儿童阅读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进展。
二、文献收集与整体分析
万方数据库是由万方数据公司开发的,涵盖期刊、会议纪要、论文、学术成果、学术会议论文的大型网络数据库,是与CNKI齐名的中国专业的学术数据库。
笔者选取万方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以幼儿阅读、早期阅读为题名分别进行检索,以期获得比就单个题目进行检索更为全面的数据。将与幼儿阅读、早期阅读无直接相关性的记录剔除,分别得到511条、373条记录(截止到2011年12月底)。具体分布如表1所示。
2005-2011年期间,以“幼儿阅读”和以“早期阅读”为主题的论文数如上表所示,总体上来看,低幼儿童阅读在学术界并未产生较大的影响,相关研究数量较少,但是对该领域的关注越来越多,文献整体呈上升趋势。为了便于分析,将表转化为折线图形式,见图1。
图1 2005-2011年低幼儿童阅读情况
对照以上折线图,可以清晰地看出:①2005-2009年期间,有关低幼儿童阅读的研究文献增长较为平缓;2009年以后的文献增长速度迅猛;②2009年以前,幼儿阅读和早期阅读的文献增长基本持平;而2009年以后,学术界明显对幼儿阅读的关注上升。
出现上述两种现象的原因:近年来,政府、高校、出版社、民间社会公益组织等都在参与低幼儿童阅读领域,社会各界对低幼儿童阅读的关注是文献增长的直接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研究者群体对概念较为清晰的“幼儿阅读”开始加强研究,这说明了0~6岁儿童,甚至是0~3岁儿童的阅读问题开始成为热门话题。
三、研究主题的分类与讨论
文献的研究主题是把握研究文献内容结构特征的重要标准。探讨文献的研究主题有多种指标。本文将引文分析中的被引用次数作为参照,将被引用超过3次的文献的关键词进行提取,依次归类。在这一梳理的过程中,把握2005-2011年期间低幼儿童阅读主题研究的几个方面。
论文文献的引用与被引用是体现知识内容的使用与继承,论文的相互利用是由学科领域本身的发展规律和研究活动规律决定的,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必须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吸取他人的经验来进行,论文文献之间的引证分析形成了引文分析的基础。
在引文分析中,论文的被引用次数是最基本的统计指标,论文被引用是该文献的质量、重要性以及影响力的体现,论文的被引次数是衡量论文受同领域研究者关注程度和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尽管施引文献的作者在引用某一文献时的引用动机具有复杂性和无法量化衡量的特点,高被引并不等于高质量,但是不管是正面引用还是批判性地引用,都属于科学探索范围。[注2]多次被引,足以说明被引的论文探讨的主题或者内容受到更多的关注,能反映出学科领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普莱斯认为在学术论文之间形成的引文网络结构中,只有极少数论文可视为学科的新的生长点,成为热门的科学前沿,为利用引文分析探测科学前沿的可行性奠定了理论基础。[注3]鉴于引文分析有滞后性的问题,有学者认为:对一个领域内的相对高频被引用论文进行分析,可以纵览某一时间段内学科的主要研究主题,结合时间序列分析,能够预测各研究主题的未来发展趋势。本文为了分析近几年低幼儿童阅读的热点内容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将2005-2011年7年间被引用超过3次的论文进行统计,并将论文题目及其发表年份一一在表2中进行标注。
将以上13篇文献的关键词以及被引次数进行抽取,列于表3,表3如下:
根据关键词统计结果,结合被引论文的内容分析,可以看出,近7年来我国低幼儿童阅读研究关注的焦点问题包括:①早期阅读教育、教学;②早期阅读内容及形式;③早期阅读策略;④发展心理学。
四、低幼儿童阅读研究现状的分类主题分析
1.显性主题分析
(1)低幼儿童早期阅读教育、教学。我国的低幼儿童阅读研究起步较晚,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研究领域主要分布在幼儿教育方面。与国外低幼儿童阅读教育相比,我国对早期阅读不是兴趣本位,而是教育本位。相关文献中多次提到“教育”、“教学”、“培养”等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偏重于让低幼儿童学到一定的具体内容。事实上,低幼儿童阅读是着力塑造低幼儿童对阅读的热爱,培养一种终身受益的习惯,不具备任何功利性的潜移默化才是最好的方式。从文献研究方面来看,大部分研究关注阅读教育教学,与我国的社会现实及教育现状有关。
(2)低幼儿童阅读内容及形式。幼儿文学是近几年低幼儿童阅读研究中比较热门的关键词,与之对应的还有幼儿文学的语言特点、幼儿文学类书刊的材料等。就低幼儿童阅读而言,凭借成年人的语言,凭借图画、色彩、线条,凭借把书籍当作玩具,来进行“阅读”的活动过程。低幼儿童拿到书本以后,进行各种探索活动,以对待玩具的方式对待书刊,进行搬动、撕扯、翻转等。这些都有助于后期真正阅读的有益探索。让低幼儿童通过丰富的色彩和简单的图画,增强对阅读的兴趣。近几年的研究中,已经有学者提出阅读内容及形式的多样性,但具体展开详尽阐述的内容并不多。
(3)低幼儿童阅读策略。2005-2011年的低幼儿童阅读文献中,多以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为探讨对象,从被引文献的关键词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到,关于社区教育的探讨几乎没有。社区可利用的资源是极为丰富的,包括博物馆资源、图书馆资源、美术馆文化馆资源等。在社区,除了这些场所,还有对应的人力资源,比如图书馆工作人员,他们同样有较为丰富的阅读策略指导。《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对于儿童阅读和图书馆服务给予了较多关注,更强调儿童权利、儿童优先和儿童参与原则并指出在制定法律法规政策规划和配置公共资源等方面要优先考虑儿童的利益和需求。在以后的研究中,学者可以在为低幼儿童阅读服务方面,加强对社区公共图书馆的研究。
(4)儿童心理学。关注低幼儿童阅读,研究低幼儿童心理学是很有必要的。幼儿与成人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成人应如何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培养幼儿阅读的兴趣,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选择阅读素材和阅读方式,提高阅读的效益及乐趣。在文献梳理过程中,本文发现行为主义学派和认知心理学派的理论在低幼儿童阅读中被多次提及;而罗杰斯的“自我理论”、语言强化说、信息的识别及选择理论、埃里克森的个性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斯滕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论和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等是非常重要的低幼儿童阅读心理学理论依据。
2.隐形主题分析
阅读是和图书馆分不开的。任何年龄段的阅读,都与图书馆有着紧密的关系。低幼儿童是特殊的人群,比起成年人,他们没有能力自己去图书馆,但这不能成为图书馆忽略的一个群体。《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第四部分内容为“儿童与社会环境”。这部分内容中指出:要为儿童阅读图书创造条件;推广面向儿童的图书分级制,为不同年龄儿童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图书,为儿童家长选择图书提供建议和指导;增加社区图书馆和农村流动图书馆数量,公共图书馆设儿童阅览室或图书角,有条件的县(市、区)建儿童图书馆;“农家书屋”配备一定数量的儿童图书;广泛开展图书阅读活动,鼓励和引导儿童主动读书。[注4]纲要给图书馆人,尤其是负责儿童阅读的图书馆人提出了要求。
在进行完基本的文献分析后,本文再利用万方数据库检索了2009-2011年间有关图书馆对低幼儿童阅读研究的文献情况。以“图书馆”和“早期阅读”进行检索,获得8篇文献;以“图书馆”和“幼儿阅读”为关键词进行检索,获得4篇文献。去掉重复文献两篇,结果为10篇文献,其中载于CSSCI期刊上的文献为3篇。
从表4文献分析中可以得到如下结果:低幼儿童阅读开始受到图书馆界的关注,虽然目前进行研究的还不是超大规模的,但是核心期刊上已经开始刊载有关该主题的论文,并且比例非常可观(从本来的简略研究中得到的数据是30%)。
五、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被引论文的分析,得出了近七年来我国低幼儿童阅读关注的四个主要领域:低幼儿童阅读教学、教育;低幼儿童阅读的内容及形式;低幼儿童阅读策略;发展心理学。分析结果与我国目前对低幼儿童阅读的实际状况比较符合。另外,本文还分析了图书馆与低幼儿童阅读的关系。低幼儿童阅读是一场读书文化运动,需要图书馆界的积极加入。从情况来看,图书馆界已开始在该领域展开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的研究成果。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选取的年份较短,论文数量较少。
注 释
1 张慧丽.中美图书馆儿童早期阅读研究综述[J].图书与情报,2011(2):2~6
2 刘俊婉.杰出科学家论文影响力的社会年龄分析[J].情报学报,2010(1):121~127
3 刘则渊等.科学知识图谱:方法与应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关键词:儿童 媒介素养 动画素养 重要性
“媒介素养”在亚洲地区又称“媒介识读”,这个概念是舶来品,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英文表达是“media literacy”,当时提出这一概念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英国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念,使其不致被大众传媒中的流行文化边缘化,因为当时以电影为首的大众传媒所导致的流行文化给传统的社会生活带来了相当大的冲击。一位研究媒介素养的学者在他的论文中指出:“媒介素养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一样,是一种对媒介的认知、了解和评价的能力,是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这也正是一种素养。”媒介素养的概念提出以后,逐渐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重视。目前,如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很多国家都已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正规教育体系中。亚洲的日本和我国的港台地区也一直持续关注着媒介素养教育,并且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中国大陆媒介素养课题的引入始于1997年。然而到现在为止,中国学者的研究大多还是局限在理论阐述和探讨上,并未付诸于实践,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动画素养”是笔者由“媒介素养”引申而来的概念。《媒介素养》的作者詹姆斯・波特向我们描述,现代人生活在两个世界――真实世界和媒介世界。由于在真实世界中能够获得的经验和信息有限,所以人们总是不断进入媒体世界以获得真实世界无法获得的信息。人们游离于这两个世界之间,使得两个世界的界限变得日益模糊。成年人都难免会迷失方向,认知尚未形成的儿童就更不必说了。
之所以提出要培养当代儿童的动画素养,原因有三:
第一,儿童的认知心理发展特点表明儿童,尤其是幼儿对视觉图形的认知早于其他认知,因此,以图形和色彩为主要元素的动画对儿童早期发育起到重要作用。
当代最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之一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心理发展的四阶段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一问题。皮亚杰把儿童心理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时儿童只能协调感觉和动作活动,在接触外界时,只能形成某些低级的行为图式;
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2-7岁),表象(内化了的感知或动作)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重要作用,词的功能开始出现,儿童能用表象和语言为中介来描述外部世界,这就扩大了儿童生活和心理的范围;
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在这一阶段,儿童开始出现凭借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逻辑分类和认知逻辑关系的思维能力,即具体运算思维;
第四阶段,命题运算或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这时儿童根据假设对各种命题(合取、析取、蕴涵等)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不断发展,能够掌握各种科学概念和基本规律,此时,儿童思维结构已接近成人水平。
从上述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出发,来解读儿童的心理和行为,我们能够发现不同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我们在对儿童进行媒介素养和动画素养教育时,也必须谨记并运用这个理论。一方面,必须根据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来对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另一方面,根据对儿童心理的研究,我们发现由于动画能够以鲜艳的色彩及超乎真人世界的虚拟影像,吸引儿童进入想象空间。随着科技进步,动画设计也较以往精致立体,且能结合真人或实物表演。由于儿童视觉从出生14天起就快速发展,动画对儿童视觉刺激和吸引均相当显著。因此,3-15岁儿童对动画天生具有依赖性。虽然这种依赖会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弱,但儿童心理发育的最佳时期是在对动画的依赖中度过,所以动画对儿童心理发育的显著作用力是不容小视的。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我们加强对儿童,尤其是幼儿对动画认识的教育,对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动画,建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大有裨益的。
第二,由于父母认为所有的动画片都是面向儿童制作的,这种对动画的松懈心理,致使对儿童心理成长影响重大的动画在家长的监管中缺失。其实,这种认识正是缺乏动画素养的表现,没有认清动画的类型。
为了了解家长对动画的真实态度,笔者进行了小范围的调查,受访者是四位3-7岁孩子的家长。
①周女士,3岁女孩的母亲,会计。
周女士支持并且陪同女儿观看动画片。她认为3岁的女儿对外界事物非常好奇,卡通书和动画片能够很好地帮助女儿认识更多的事物。但是她也不希望女儿看电视时间太长,觉得会影响视力。至于女儿看什么内容,她没有太多关注。
“我工作比较忙,大部分时间是爷爷奶奶照顾她。有时我在家也会陪她看动画片,这些动画片大多是小动物什么的,我没有发现什么不好的内容。即使有复杂的内容,我认为三岁的孩子只是看热闹,是看不懂内容的,所以不会有不好的影响。”
②丁先生,5岁男孩的父亲,商人。
丁先生工作很忙,又经常出差,所以儿子是母亲照顾的多。但是,有一天他发现,儿子沉迷于日本动画片《奥特曼》,并且让母亲给他买了全套DVD,每天在家反复看,“我都不明白那么无聊的内容他怎么能百看不厌呢?”而且,儿子和同小区的小朋友一起玩,也是模仿奥特曼的内容,互相打杀,非常危险。他认为,儿子不可能在这部动画片中得到太多有益的信息。但是,现在已经无法限制儿子沉迷这样的动画片,因为5岁的孩子已经学会上网,也会自己放DVD来看,“就算我没收DVD,他还是有办法看到。”丁先生无奈地表示。
③刘女士,6岁女孩的母亲,全职主妇。
刘女士6岁的女儿性格比较内向。刘女士对女儿平时看什么内容的动画片没有太多关注。
“我女儿比较乖,她看动画片我是不管的,小孩子就要看动画片的嘛!这有什么可管的?”
“她很喜欢动画片里那些公主,每次我们给她买玩具,她都要芭比娃娃之类的,你看她的房间很多娃娃,所以她平时都喜欢在家玩娃娃,不大出门的。”
④张女士,7岁男孩的母亲,中学教师。
张女士说,自从儿子上小学以后,她必须限制儿子每天看动画片的时间,她觉得不管看什么,都会导致孩子无法专注于学习。“我儿子最爱看日本的《名侦探柯南》,我也和他一起看过,剧情确实挺吸引人。”张女士目前最担心的事情就是,一旦限制了儿子通过电视渠道观看动画片,他会不会通过网络收看,这样会更加影响学习。
第三,动画可能带来的部分负面影响,如果放任不管,会产生严重后果。
当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在上世纪提出“地球村”概念的时候,我们就知道,现在的世界早已不是“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时代了。当代儿童从出生就开始接触身边的大众媒介,随着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他们对各种媒介的接触也变得越来越便利。维亚康姆集团尼克隆登频道(Viacom's Nickeloden)于2005年11月发表了一份研究6-14岁的儿童使用媒体情况的报告。报告中指出,越来越多的儿童在同一时间内使用多种媒介,并且使用媒介的时间也比上世纪90年代有所增加。在电视业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儿童从3岁起平均每天要看2-3小时电视。事实上,电视已经逐渐成为儿童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重要信息渠道,并且,大众传媒会对未成年人产生长久的影响。因为,大众媒介的传播效果呈现两种状态,一是显性效果,二是潜在效果。显性效果是从受众情绪、态度、行为中可以明显感觉并观察到的效果。而传播学借鉴心理学的模仿理论,认为儿童通过观察媒介内容,然后产生模仿行为,这种模仿行为通过不断强化,形成长期行为,这就是潜在效果。我们看到丁先生的儿子就已经通过对动画片的模仿,产生了潜在效果。令人担心的是,这种不良的影响无法轻易纠正。
通过电视媒体,儿童接触到了大量动画片或以动画形式出现的广告等节目。因为儿童心理的特点,他们容易轻信外界信息,自我防御能力不强,尤其当这些信息源自他们喜欢的卡通人物。有研究表明,带有恐怖内容的动画,可能会使一些生性胆小内向的孩子产生紧张甚至激烈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儿童自闭症;带有暴力内容的动画片,会导致儿童产生暴力倾向,严重阻碍儿童的同伴关系以及与社会的正常交流;灌输畸形价值观的动画片,还可能会引起孩子与父母在消费问题上的冲突。
儿童是未来社会的主导者,他们的成长直接影响未来社会的健康发展,任何不良后果都是我们不愿看到的。因此,培养当代儿童的动画素养迫在眉睫。
注:本论文是广东商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动漫经济与广州城市文化互动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84410592XM26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岩.媒介批评:立场、范畴、命题、方式.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 城市居住区;儿童;体验性;活动场地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儿童在城市居住区人口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对于居住区内的儿童来讲,居住区活动场地是他们认知社会、学习与交流的重要场所。与大小相同的儿童进行户外交流活动,有助于增强集体认同感,对于儿童性格的发展倾向也有一定的引导作用。虽然在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中也有针对儿童活动场地的研究,但设计缺乏全面性,忽视了“儿童”这一活动主体的生理、心理特征、活动倾向和年龄区别等设计因素。
城市居住区儿童活动场地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对儿童活动场地的细节性考虑
通过调研分析,发现城市居住区内针对老年人的环境场地设计较多,儿童活动场地的设置并不多见且活动方式较为单一,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城市居住区内居住者的全面需求。这样的居住区,共享的活动空间没有针对性,没有专门符合儿童生理、心理尺度的活动空间。对于儿童来讲,成人活动范围和设施尺度较大,加之儿童还没有形成自我保护意识,给儿童活动的安全性带来一种潜在的威胁。
1.2 体验性儿童活动场地设置的欠缺
虽然在有些居住区内也有儿童活动场地的设计,但只单纯地规划出儿童活动场地范围,进行一些儿童基本游戏活动设施的摆设,功能单一,缺乏趣味性和创造性。儿童活动方式只是单一的重复,并不能达到集体游玩、启发思维的目的。
儿童行为特点和活动环境分析
2.1 儿童心理特点
依据调研分析, 城市居住区内儿童活动场地的服务对象主要是3—12岁的儿童,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儿童对于活动场地的使用方式、活动时间也有所不同。随着时间的增长,儿童的各种感知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以儿童五岁前后划分,五岁之前,儿童的感知的目的性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五岁之后,儿童能有目的性地观察和分析事物,能有意识地感知和观察问题。
2.2 儿童行为特点
儿童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学习能力,而且喜欢与同龄儿童交往。2—4岁时,儿童具备了基本的活动能力,处于相对活跃的阶段,比较喜欢一些模仿性的活动和攀爬活动;5岁之后,他们能记住一些特殊的标识,开始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活动设施也倾向于一些简单的制作和跑、跳、攀爬之类的工具;6-12岁,儿童活动基本有了性别上的区分,男孩们喜欢踢球、玩牌等活动,女孩则喜欢跳皮筋、捉迷藏等活动。此外,儿童活动具有自我性,即以具体的活动为线索,以自己为中心观察和思考一些问题。
城市居住区儿童体验性活动场地设计方法
3.1 依据城市居住区儿童活动场地设计规范
在城市居住区儿童活动场地设计的过程中不能过分地追求形式美感,必须依据儿童活动场地设计规范,在人体工程学、儿童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等研究理论的基础上,对儿童游憩设施规范化、科学化。
3.2 城市居住区儿童体验性活动场地的选择
在城市居住区儿童体验性活动场地出入口的选择上,应避免交通流量较大的区域,保障儿童活动的安全性。活动的场地宜为开敞式设计且可达性较好,确保儿童在游玩过程中始终都处于大人的视野范围内。
3.3 城市居住区儿童体验性活动场地设计
儿童活动量大、耐久性差。在对儿童心理、行为特点和体验过程的演变规律分析的基础上,以体验性设计理念为指导,对活动内容、活动器械选择及场地做细致的考虑,为活动场地设置多样化的活动方式,尽量避免单纯活动器械的摆放。此外,丰富的活动形式不单是指单一地增加儿童活动器械,例如,沙坑、水等。许多设计人员感觉只是简单的设计元素,并不能体现设计方案的个性,但对于儿童来讲,这简单的设计元素却具有多种活动方法,相对活动器械的摆放来说具有更高的利用价值。
儿童游戏设施的设计应具有特色且功能多样,注意颜色的选择与搭配,使儿童的视觉、触觉、运动觉、平衡觉等在受环境的强烈刺激后,其最基本的认知能力得以发展,满足儿童不同品味的需求,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
儿童活动场地在材料的选择和设施布局上应保障儿童活动过程中的安全性并符合儿童视觉观赏角度及人体工程学要求。儿童活动器械宜选用自然材质制作的游憩设施,要牢固耐用,表面光滑并进行防腐处理,游戏器械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不必要的伤害事故。在公共设施的设计方面,要符合有关安全标准。尤其是针对残疾儿童的无障碍设计更应成为考虑的重点,设置游玩区域和专用坡道,保障残疾儿童与正常儿童活动的公平性。
在场地的绿化设计时,注意选用无毒无刺激性的多种观花乔木或灌木,用植物为儿童营造一个可观、可感的体验性景观环境,并可利用植物创造丰富的互动空间,促进儿童之间的交流,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
在活动场地的铺装设计时,宜采用草坪这种软质景观。不仅自身的观赏价值,对于儿童来讲既卫生又安全。硬质铺装材料多采用水泥砖、软质材料等安全系数较高的材料,在铺装局部可点缀儿童形式的图案,营造儿童活动空间欢快的氛围。
此外,城市居住区儿童游戏场地中要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在满足景观功能性要求的同时紧密把握地域性文化特色,使儿童在游玩的过程中始终处于文化氛围的体验之中。
结论
城市居住区儿童体验性活动场地的设计应在全面衡量活动场地合理布置的前提下,强调“儿童”这一活动主体,并依据儿童行为特点、行为方式等,对活动场地的形式、设施的选择布局、尺度、色彩和材质上等进行细致地设计分析,对体验性理念提取并渗入到设计中去,营造丰富的儿童活动空间,让儿童能够在此体验一种新的适合自己的活动方式,引导儿童认知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童俊华. 幼儿园户外绿地[J]. 中国园林,2004.03
[2] 胡洁.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儿童乐园规划设计[J]. 风景园林.2006.03
[3] (美)克莱尔·库柏·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著;俞孔坚译. 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 余洋. 景观体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10
[5] (丹麦)杨•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0
本人在任职的近几年里,一直担任中高年级的班主任和教学工作。先后两次从四年级接班带到六年级毕业。两个循环中,既任班主任工作又在四年级期间教语文数学双科,五年级六年级教数学课。这六年时间里一直保持出全勤、勤奋工作、努力进取、成绩出色,在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大力支持下圆满的完成了上述工作任务。
二、热爱教育事业,自强不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1、世纪之交培养新时代高素质的新型人才是对我们小学教师的新的挑战和考验。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基础教育的需要,我自中师毕业的同时先后进修北大心理学、教育学院英语专科,目前还在进修中文本科学历,充实全面丰富的文化知识,为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在工作实践中自己特别注重向身边的老师学习经验,探讨教书育人的道理和方法,同时又根据本班学生的客观实际情况去探索、体验,出于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心理,大胆的应用儿童心理学的理论和素质教育的精神指导自己的工作,以执着、热情、无私奉献和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赢得了领导和家长及老师们的认可,于xx年至xx年和xx年至xx年连续两年荣获区先进班集体和优秀班主任奖励称号。
3、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写作水平。根据各阶段教育教学中的任务和实践情况,不断的总结经验、,争取得到各级领导、专家们的指导,从中提高自己的理论认识水平。如1999年12月写《推进小学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素质的提高》被评为全国基础教育研究优秀论文,并收入《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论丛》中;xx年6月撰写《浅谈小学作业的强化管理》论文获全国中小学教育论文三等奖;xx年2月写《操行评语改革中怎样评价学生》论文获市小学素质综合评价优秀论文三等奖;xx年8月写《浅谈小学数学与素质教育》获市走进新课程优秀论文三等奖;xx年4月写《素质教育必须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论文获中华教育科研论文二等奖。
三、注重德育工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小学基础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它肩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任,人才的质量当然成为重中之重。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迫在眉睫,我作为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就是尽全力去拼搏,为完成这一艰巨任务而奋斗。
1、为人师表,突出身教重于言教。
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一言一行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的道德认知、情感产生具有强烈持久的影响,这是我深有切身感受的体验。不管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班主任施教地位这种特殊的关系,足以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教师就是一面镜子,一本书。所以我深知要规范学生的行为,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自己的素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先做好。如按时到校、文明礼貌、尊重学生、认真写作业、热爱劳动、遵守纪律,以至日常行为规范等等,真正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发挥导师的作用。几年的育人工作使我更加认识到教师的人格魅力具有极高的影响力,在塑造一代新人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2、重视养成教育,培养爱国主义思想从小做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基础教育要奠定学生一生需要的基础素质。素质教育必须从小抓养成教育,立足于做人教育。我充分利用每周的升旗、国旗下演讲、少先队主题班会、保护绿色家园、清理白色垃圾、校园之声广播、文明监督岗、看电影等各项活动及时组织讨论、演讲、写心得、办墙报、口头表扬等各种形式,进行生动、活泼的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把握这些教育的机会,教育学生爱集体、爱祖国的思想情感,从一点一滴地突出教育的基础性、启蒙性和实效性,表现在学生对团组织开展的向贫困地区学校捐款捐物的活动都积极主动参加,何杰同学拣到手表主动交公,李海路同学在校外拾金不昧受到失主对学校的表扬感激。在完成社会公开课上,学生表现热情积极、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深厚情感受到各级领导老师们的赞赏;在参加全市各区县开展的第一届头脑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团体第一名等等。事实证明,突出养成教育小学阶段是最佳时期,从小树立爱祖国爱人民的人生观。
3、强化日常行为规范,培养自律及责任感。
我的原则是以课堂为生活主体,以常规训练为主线,加强对学生课堂纪律、常规礼貌、卫生劳动、待人接物等几个方面的行为准则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学、自理、自控能力,使课堂教学中师生和谐统一,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如在课上自控能力培养上,要求学生拿起书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只要写作业,就及时提示姿势正确;学会抓紧时间保证效果;发言时要求站姿端正、态度自然大方,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过细的言行举止养成自觉控制的能力和良好的行为规范,同时班里建立全班学生轮流值日制度,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和锻炼的机会,每个学生对班集体都有一份责任感。在值日的一天里不管是纪律、卫生、出勤、各项活动、值周检查等都要管理到位,每个值日生都做到尽职尽责。久而久之,一个良好的班风将给全班学生营造出良好学习环境,而且使全体学生都具有独立工作能力、自制自律能力,从而更加热爱班集体。
4、重视舆论导向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
班主任为人师表,严格管理是重要导向。建立培养有利的班、队委、抓好骨干队伍也是重要的导向。我特别注重坚持民主作风自荐、考查、民主选举的原则产生班干部,并严格要求培养他们的榜样作用,放手让他们大胆工作,适时指导,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使他们得到全班学生的信任,具有号召力和凝聚力。几年来班里的文、体、少先队等活动都由他们出面组织,取得良好的效果也锻炼了学生。
对于校内外、班内外出现的正反两方面典型事例及时做分析、讲述利弊关系,进行是与非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学会做人的道理,保证学生健康的发展。如对打架、偷窃行为,假期里学生花钱顾人写作业行为,校外偷自行车、偷铁卖钱行为、进网吧不回家行为等等进行导向教育,使学生明确自身的价值、自身目标、自身的位置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改邪归正,在正确舆论导向作用下,健康的发展。
5、重视与家长的沟通,是做好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面对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生活条件优越、家长对孩子期望值高,造成德育工作难度较大。如普遍学生都比较自私、花零钱、不爱劳动、学习不刻苦、集体观念差、不礼貌等等。凭借教师的大量思想工作,五十多人的班集体远远做不到及时和深入,必须与家长保持及时的沟通,二者形成合力才能准确的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学习等各方面情况,有的放矢的开展德育工作。如薜宏亮同学经常去网吧,开始家长不管还给钱,后来旷课2天到网吧没有回家,在与家长联系后控制了形势的发展。几年的教育工作证明德育工作必须得到家庭和社会的大力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为当今社会是复杂的,家庭条件也各不同,甚至我们还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家长的工作,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
四、以高度的责任感,努力做好教学工作。
多年来的教育理论学习和教育实践使我深刻的认识到,当今社会确实迫切需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面向未来转变教育观念,明确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都集中在育人的基点上,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突出了这个道理。作为教师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全面的科学知识才能胜任起教师的重任,所以我必须不断的拼搏进取,从理论到实践。
1、在教学实践中尽职尽责。
六年来的带班教课,我一直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育为主导的原则,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课堂为主阵地,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习的积极性;以激发鼓励为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以培养能力为重点,强化基本功训练;以双基训练为中心,强化作业管理,突出针对性,保证整体效果,具体在:
(1)备课中做到认真备教材的同时充分的备学生,保证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讲课中做到表达准确,把握学生的听课效果,讲练结合;
(3)对待学生作业一直坚持全批全改;
(4)辅导与讲评,针对性强,及时解决问题,尤其对后进生加强课外教练,不让一人掉队;
(5)对待每次单元考试都做到认真批阅,严格要求,总结经验,尽职尽责。
2、关爱学生是我的享受,也是保证教学成功的必备条件。
常年的教学中,出于对事业的热爱,总能保持和善可亲的自然教态与学生相处,课上得到学生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一直保持良好效果,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对后进生我倾注了更多的关爱,不厌其烦的教会为止,在多次考试中差生的成绩并不差,使我由衷的感到欣慰。我的关爱、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鼓励鞭策着学生,久而久之,我们建立了深厚的情感,学生变得很自觉,彼此都很了解,都一样的努力。在班级整体的教学效果上,近几年来一直保持年级之首,多次考试达标率为100%,优秀率为80—87%,直到毕业统考xx年平均分为93.6分,xx年为91。7分。
3、积极参加教研,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自身水平。
探索新形势解决新问题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这一方面:
(1)本人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理论培训,订阅了有关教学的学习辅导资料如小学数学参考等接受再教育;
(2)在平时教研活动中理论结合实际,针对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在教学方法上灵活多样,如果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能集声、光、动画为一体,有效的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化静态为动态,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不仅生动形象,还能引导思维,启示难点,开发智力,提高效率,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和积极性,我制作的《圆的周长》课件在xx年获市优秀cai课件二等奖,并写论文《浅谈电化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获市xx年度现代教育技术优秀论文二等奖;
论文摘要:在幼儿园双语环境下,幼儿园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应由以往的单纯性基础语言知识,向多层面知识结构过渡。本文结合幼儿园实际工作,论述学前教育英语语方向学生(即未来的幼儿园英语教师)知识结构培养。
幼儿园英语教学师资培养过程中涉及的知识是多层面的,具体而言,未来的幼儿园英语教师所应该具备的知识涵盖以下几个方面:①语言学知识②语言教学法知识③英语语言国家文化知识④语言习得理论⑤儿童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知识等方面的知识。
一、语言学知识、语言教学法知识与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知识
语言学知识是指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所需具备的英语语言方面的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对于学前幼儿,因为他们自身的语言和认知系统的不成熟,不能直接、讲述这些知识,那么如何将这些知识设计教学活动中,使幼儿在活动和游戏中获得,并运用这些知识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语言教学法知识除了要深人了解各种教学法,认识他们的异同点,更为主要的是懂得、并且做到根据教学内容、幼儿特点、幼儿发展水平,选择最为适合的、或者采取最优化的教学方法组合,达到教学目标。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一种表征。那么在语言教学中一定会涉及文化的内容。教师应该有意识将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知识渗人到课堂教学中,这样幼儿在学习和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时,也能领略其他国家文化的内涵。这样做,有益于培养幼儿对异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同时,也有益于培养幼儿对自身文化的解读和欣赏。
二、语言习得理论
二语习得是指,在自然或有指导的情况下,通过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学习掌握母语以外语言的过程,是在对母语和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及其规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语言习得理论中有很多方面能够给外语学习以启示和借鉴,例如语言环境、模仿、重复、参与、输入和输出等。
1.语言环境创设
诸多国内外研究都提出并验证了语言环境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幼儿园英语教师需要懂得如何创建丰富、自由和宽松的环境以促进幼儿的英语学习。环境有硬环境和软环境之分,首先探讨硬环境的创设:(1)在教室里和走廊间以词汇、短语和文字布置各种墙饰、标语等;(2)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等计算机技术,改善课堂内的语言环境;(3)提供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例如图画书、音视频播放器等,使幼儿在有限的英语学习外部环境中最大限度地接触语言的各种鲜活的要素;(4)对有条件的幼儿园,邀请外国友人、学者走进课堂。
其次,软环境的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隐性的过程,和硬环境一起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教师应该做到:(1)营造较为真实的语言环境,使幼儿在环境中模仿语言,在有意义的重复练习中积累和内化语言;(2)在学习过程,对幼儿的反应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可以使幼儿感知标准的语言输入;(3)即便语言表述中有不准确的地方,仍积极鼓励幼儿使用/输出语言;(4)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和课堂常规;(5)与幼儿共同建立一套课堂管理规范,例如用不同音乐旋律代表不同的指导语,集合、解散等;教师和幼儿都努力做到用英语交流,前提条件是在幼儿有了一定的英语语言基础之后。
2.过程参与
根据语言习得原理,语言学习过程是学习者积极参与的心理过程,是学习者对所获得的语言输入进行存储、整理和加工,并加以运用的过程。如果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中心、强调对语言规则的反复操练,将不利于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教师应该注意在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时,采取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
3.语言输入
二语习得理论中的输入假设认为,学习者是通过对语言输入的理解而逐步习得第二语言的,其必备条件是“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另外,学习者通过理解略高于现有水平的语言结构而实现语言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提供可理解的输入:(1)通过肢体语言、全身反应法(TPR)、直观教具来帮助理解,达到沟通的目的;(2)在幼儿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引出并构建新的主题和学习内容;(3)通过教授同义词和反义词扩展幼儿的词汇量;(4)通过不断的理解验证评估幼儿的理解程度、语言发展水平;(5)将复杂的、多容量的信息拆分为有机的组成部分;(6)教学内容要适当高于幼儿现有语言水平,也就是说,教学内容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以避免幼儿失去兴趣,产生倦怠情绪。(7)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选择和调整教学内容和材料、教学方式及进度。
4.语言输出
二语习得理论中的输出假设认为,仅靠语言输入还不足以使二语学习者获得语言的流利性和准确性,成功的二语学习者必须接触大量的语言输入与产出。这就要求教师在幼儿的语言积累到一定水平的时候,要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机会运用语言,例如让幼儿就某个话题自由发挥,或者将教学内容和幼儿的生活经验相结合。
三、心理学、教育学知识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双语教育是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促进渠道之一。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显示双语学习者属于发散思维,在思考时显得更为开放、自由,而且创造性更强。语言的教学方式要符合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规律,不应该完全依靠死記硬背。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听觉通路是早期语言学习的主要通路,视听多通路会更有利于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因此,幼儿英语教师应该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更多的听觉和视觉刺激,以促进儿童建立良好的语感和语境系统,轻松、快乐地学习语言。
【参考文献】
[1]邢公碗.《语言学概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
书籍是人类精神的粮食,是传统文化和文明传承的媒介,幼儿书籍对儿童的成长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和意义。
一、塑造健全的人——智慧(人格)
“智慧”在词典中解释为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世界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训练的目的是形成智慧而不是贮存记亿,是培养出智慧的探索者,而不仅仅是博学之才。”
一本有着生动丰富内容的书籍,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通过阅读,孩子可以学习语言,学习概念,甚至学会思考和推理;而孩子性格形成与塑造也与书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幼儿自己喜欢的书籍,可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有意义的书籍,可以引导儿童自己去发现知识,研究知识、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并且从小就能培养一种解决问题和学习的能力。最具代表性的是,幼儿在游戏互动中是培养其智慧的最佳方式,或者是参与实践,堆积木,拼图等等。目前,市场上很多幼儿书籍的设计都加入互动元素,皆在注重其智慧的培养(如图1所示)。
二、培养智识的人——知识(智商)
一本好的幼儿书籍,对儿童的影响重大,幼儿从书籍中,不仅可以吸取知识,还可以培养其幼儿的观察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等,这些都是培养儿童智力的体现。
(一)开发幼儿想象力
当今,可供幼儿选择的书很多,选择图文并茂、文字优美、风格多样、富有情趣的优秀作品,往往看似简单的故事蕴含着作者独具匠心的见解,简洁和插图和随意的色彩都能引导和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二)激发幼儿好奇心
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在阅读中常常因一些我们常见自然的现象去追问“为什么”,则需要大人则会引导他去猜想和假设,支持他把书中的问题拿到实际操作中去探讨。“形成发现问题——提出猜想——付诸实践——寻找答案或再次发现新问题的良好探究过程。” 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实践、创新能力。
三、孕育愉悦的人——情感(情商)
书籍可以孕育愉悦的人,培养一个有情感、有情商的人。所谓“情商”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幼儿书籍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启迪幼儿思想和情感的培养,幼儿可以在人生的起始阶段通过书籍培养真善美。
(一)人性的开发与启蒙
幼儿期正是个性品质初步形成的时期,幼儿书籍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可以对人性进行开发和培养,培养幼儿对生命的尊重、关爱与敬畏,对自然和社会的理解、感恩、回报的情感,从而对理想与未来的向往、追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给予启迪。
(二)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自信来源于对事物的认识,来源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儿童可以通过书籍梳理自己从书中学过来的知识和经验,在日常生活中加以简单的模仿和运用。幼儿一个人在阅读书籍的时候,总喜欢根据书中内容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特别是那些日程生活中便于实现的行为。喜欢读书的幼儿面对问题时往往很有信心,相信自己能解决。孩子通过书籍,可以增加知识面,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观察力、记忆力、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提高,可以从书中直接借用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是因为在书中培养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找到一条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了成就感。
(三)寻找和体会乐趣
书籍,可以使父母 和幼儿一起寻找书中的乐趣,一起感受知识的魅力,书籍本身介绍的愉快和有趣的故事,可以让儿童去感受和体验,同时,有些设计比较有趣和新颖的书籍,不仅可以得到儿童的喜爱,还可以促进幼儿在书中去发现乐趣,可以转移幼儿的情绪,培养幼儿的审美和情商。
四、提高人的审美——美感(美感)
一本优秀的幼儿书籍设计,最大可取之处是从儿童的角度去挖掘内在美,并作出相应的艺术渲染,从而使书籍更加具有吸引力。幼儿图书是儿童成长的好伙伴,孩子阅读图书,一方面是学习,另一方面是游戏,对于幼儿来说,只有在玩中学习,才能让图书真正发挥它的功能。孩子长到一定年龄,优秀的图书会引导他们认识和感知这个世界,充当他们的良师益友,让他们学习为人处事的道理以及懂得什么是真善美。
五、结语
一、文献梳理
虽然学界对留守儿童现象的研究结论不尽相同,但这些研究都指出了家庭功能弱化对留守儿童性格、价值观形成的严重影响。其缺陷主要体现在个人性格、生活技能、人生目标、社会交往以及社会规则的习得上。
学者肖富群认为留守儿童欠缺与同辈群体和亲戚间的交往;家庭结构观念松散,亲子关系淡化;孤独感较强;缺乏合群性。王秋香认为,留守儿童群体出现感情淡漠,学业不佳,劳动习惯缺乏,人生观、价值观偏离,人格不健全等普遍表征。陈慎辉则认为,农村留守儿童与其他儿童人际交往、生活学习态度、心理素质等各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可见留守儿童自身特点的形成与家庭因素密切相关,要解决、改善这些问题应从孩子的生活环境入手才行。
进一步分析这些文献会发现,为了研究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大多学者采用调查和个案研究,观察和理论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论文会侧重后两者。
二、理论探索
社会化,即人们在参与社会活动中,日渐形成的性格特征和习惯。儿童与他人相处,逐步由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不断学习和增长知识,以适应社会生活。此间,儿童若在父母的教导和指引下成长,其行为则能不断健全、完善地发展;若丧失父母的教导和指引,则有可能畸形发展,养成不健康的行为习惯。
儿童社会化的科学研究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感觉运动阶段(0—2岁)、前操作阶段(2—7岁)、具体操作阶段(7—11岁)和正式操作阶段(11—12岁以后)。每个阶段的社会化进程主要是在家里进行的,可见家庭对儿童社会化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环境,父母是最早、最基本的执行者。
60年代后,以班杜拉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将儿童社会化研究以环境、影响因素、问题、对策等结合热点进行研究,将儿童社会化研究推向了新阶段。班杜拉通过研究发现:儿童在社会化发展中积累的知识、经验以及行为习惯大多是在模仿他人中形成的,而在儿童成长的早期阶段,父母是首要的学习、模仿对象,父母在儿童社会化发展中有着权威的导向、指引作用。
由于社会包括众多方面,社会化的内容也就非常广泛。主要包括:(1)形成个性和自我。(2)获得文化价值与社会规范。(3)使个人追求的目标与社会的要求相一致。(4)掌握个人取得社会成员资格和追求目标所必需的技能。(5)学会认同身份和在每一场合下自己所处的角色。研究者们往往根据研究的需求,对社会化各维度有所取舍地进行研究,本文根据个体社会化的内容和儿童社会化的特点,在参照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生活能力、行为规范、心理发展三个方面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成果以及出现的一些问题。
三、分析讨论
儿童的成长环境有好有坏,家庭成员缺失是不良家庭的一大症结,而留守儿童就是在父母不在身边这样的不良家庭环境下成长。好一点的孩子,能自己克服这些不良因素,健康成长,而大多孩子却因缺失家庭成员而心理发展不健全,在社会化进程中无法正常获取社会信息,很难融入社会。
1.生活能力
一方面,留守儿童相比其他儿童在生活上有更多的锻炼和提升的机会,生活自理能力更强。农村的孩子本就没有城市孩子那么娇生惯养,而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父母不在身边,自己需要承担更多的事情,自理能力则更强一些。例如一部分留守儿童都自己洗衣服、做菜,甚至照顾老人。
另一方面,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家,少了父母的呵护,要承担这个年龄不该承担的生活压力,这样很不利于孩子身心发展。同时,许多留守儿童放学后活动单一,范围狭窄,没有父母陪伴,极容易学到不良习惯。
2.行为规范
对于孩子而言,道德观念、性格习惯、意志力等都是在家庭中养成的,而教导者就是父母。一般家庭,父母通过自身行为习惯、教育惩罚方式来规范孩子的习惯、价值观,然而留守儿童却没有父母的引导。虽然他们有监护人,但是大多是老年人,或者其他间接亲属,之间有一定的隔阂。大多监护人关注的是孩子的温饱,而对孩子的教育、行为规范关心则相对较少,且把这些责任推给了学校。很多留守儿童在校外无人管束和教养,做事全凭自己意愿,不受他人规劝,很容易沾染恶习,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可见,为了孩子能健康发展,具备良好的行为规范,一定要给孩子一个健康、完整的家庭环境,避免其学到不良习惯,步入歧途。
3.心理发展
每个人的心理发展都有一个形成期和稳定期,儿童在学习期间的心理变化即为形成期,心理经一定时期和阶段的发展后便会步向稳定期。在社会交往中,个体通过对榜样人物的积极主动的观察、模仿、认同而实现成长。幼年时期正是人性格、行为等的萌芽阶段,儿童要从父母身上学习接人待物,学习情感互动。而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则导致了留守儿童日常亲情互动的缺失或不足。儿童生来本该是天真活泼、爱说好动,但这些留守儿童受委屈后,绝大部分选择闷在心里。由于长期不与人交流,缺少父母的情感关爱,他们逐渐变得沉默寡言、冷漠、害怕交往,甚至心理发生扭曲,性格变得孤僻,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成长。
四、结语
各位读者,在2012年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们向你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也许不用多想,你就能说出自己一连串的改变:比如,因为宝宝,我的生活变得健康了,告别昔日的泡面加外卖,一日三餐也讲究营养均衡了;因为宝宝,我变勤快了,给宝宝换尿布、洗澡、做辅食,我越来越驾轻就熟了;因为宝宝,我和父母互动更频繁了,因为可聊的话题变多了;因为宝宝,我走出自己的小天地,让自己的人生更饱满……是的,宝宝就是这么神奇,给予你向善、向好的契机和力量。
年底了,很多公司都会作年终小结,我们希望当你看完本次的专题后,花5分钟的时间做一份属于自己的“年终小结”。看一看,因为宝宝的带来,你收获了什么,成长了什么,领悟了什么,相信一定能从中汲取爱的正能量,迎接新的一年。
一位文艺女青年的“十全十变”
梓琪妈妈:独立设计师
女儿:梓琪,3岁
1.做更好的自己,随着宝宝的长大,天天都有一双小眼睛观察你,怎么吃,怎么说,怎么做,不能像以前那样说话不经大脑,做事稀里糊涂马马虎虎,想吃什么零食就吃。我就是孩子的模仿对象,所以不想让孩子学的,自己就不能做。
2.对身边大自然的变化更加敏感和更富有想像力,发现绿叶上的小瓢虫、池塘边上的小蜻蜓、四季的变化、雨后爬行的蜗牛。这些小角落对孩子来说都是无比神奇的小世界,是孩子让我感受到这些变化。
3.从Presentation狂人变成故事妈妈,讲绘本或者是自己编故事,绘声绘色,绝对自我陶醉。
4.原先和老公都是电视迷,但现在却不爱看电视了,甚至把电视搬出了客厅,晚上饭后开电视直至睡前的习惯戛然而止,也不觉得遗憾。
5.更加喜欢看书、逛书店,只要是有和教育、绘本、亲子等与孩子相关的书籍便会首先浏览,不仅如此,“啃书”的速度也是惊人,几天能啃下一本大部头。
6.不再像以前那样在意护肤,以前晴天出门都要全副武装(防晒霜+阳伞+太阳镜),现在太阳镜一戴便OK了。不过,倒是比以前更注重自己的穿着搭配。在我心中,妈妈的形象绝不能蓬头垢面,孩子会很在意妈妈的形象以及每一个穿戴细节,尤其对女孩子来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影响。
7.N年没去KTV,会唱的儿歌、童谣倒是一箩筐,甚至能即兴说唱现编,甚至有时自己单独走在马路上也会开心地唱起来!
8,以前是出了名的急脾气、坏脾气,遭遇孩子突如其来的抓狂、哭闹,多次实践后终发现平心静气才是真正的法宝。就像铁杵磨成针,性格经过多次磨练,已经炉火纯青。
9.更加迷恋手工创造、旧物改造,让我和全家人体会到了手工的快乐,为孩子创造独一无二的玩具,既经济又有意义。
10.更喜欢记录生活,用画笔、相机、日记的形式多方位地记录孩子和自己的成长,留下家庭生活的美好。
从游戏男孩到游戏父子档
屹爸:展览设计总监
儿子:抱抱,2岁9个月
在有宝宝之前,我的最大爱好就是打电子游戏,从小学开始算起,我也有20多年的“游戏龄”了。我还有一群从小玩游戏玩到大的死党,有抱抱前,我的业余生活基本上和他们泡在一起。有了抱抱后,我的最大爱好就是和抱抱一起玩游戏……不要误会,当然是亲子游戏!!!
因为我擅长绘画和空间设计,所以每天晚上的亲子时间,只要是画画和制作玩具,就轮到我出场了,画各种卡通人物,制作手工小玩具,我都不在话下!当然抱抱的所有运动项目我也全包了,足球啦、飞盘啦。要说到我和抱抱最喜欢的,还是“翻滚时间”,从大床滚到沙发上,各种翻跟头、乱跳、乱滚……屹爸的口号:屹爸和抱抱要滚遍所有可以翻滚的地方!
以下,是屹爸的自问自答。
1.有抱抱前后,屹爸下班后的生活有什么不同?
有抱抱前,基本是在电脑前度过,神马DOTA、WOW、LOL、DIABLO、SC、C(内行人都懂的)S……都是我擅长的。
有抱抱后,每天下班直接回家,陪抱抱玩2小时,他睡后,再小玩一会儿,收拾好抱抱的玩具后睡觉!双休日会安排一天带宝宝外出游玩。
2.有抱抱前后,屹爸做过的最疯狂的事分别是什么?
有抱抱前,连续通宵游戏3天。
有抱抱后,为了抱抱一个月不碰游戏。
从梦想家到行动派
胡小璐:幼儿教育研究者
女儿:书宜,X月
这个世界上,有的人是梦想家,有的人是行动派,我属于前者——想法太多但迟迟不去开启。我似乎一直在准备,却一直在错过,但在我怀孕的时候我开始变了。
有一天,我拿出尘封的彩铅笔盒,为肚子中的宝宝画了一幅画。然后,突然间有种冲动,要把记事本上规划了一遍又一遍的成现实——把育儿知识整理成笔记,画一本宝宝日记,做一本手工相册,钩一件宝宝衣服,每天写日记,在微博上认真积累育儿点滴……肚子里的宝宝好像让我充满力量,每一件事都付诸行动了。
生了 宝宝后,被生活琐事包围着的我一刻不停。每当我准备坐下喘口气时,一回头,宝宝尿了,床单、褥子、毯子统统需要换掉;一转身,小眼睛在眨巴眨巴,又要抱起来喂奶了。我望着一天一个样的宝宝想,一切真的容不得你说“等一等”——等一等,孩子就长大了,等一等,好时光就都错过了。我不想带着那种懒洋洋的状态,陪伴孩子的童年。于是,就在这个最繁忙最焦虑的时段,我开始变得有行动力了,重新写一年前就开了头的文章,想到哪个朋友就马上和他联络,想到了就去做——而不是不断地把它们写在记事本上,一天拖一天。
如果说孩子带给我改变或者改变的方向,那可能就是,我想要重建我的生活。只要开始做了,事情便不那么难。
从按部就班的生活到惊喜连连
果茶:公司职员
儿子:乒乓,2岁X月
我是一位70后的妈妈,乒乓出生时我已经37岁了。和80后新手爸妈比,我的心态、对人生的理解相对已经比较成熟,生活也比较稳定,但这因为如此,孩子的出现打破了我们那种按部就班的生活。
比如,不管春夏秋冬,周末两天几乎都会带乒乓出去玩儿,平时在市郊,长假就走得远点。从乒乓1岁左右就开始给他看图画书、讲故事,经常带乒乓去参加亲子读书会。最近,乒乓开始爱吃饼干和蛋糕,为了保证乒乓吃得健康、卫生,我还研究起烘焙,从工具、用料到制作方,一步步从头学起。
从表面看起来,我为孩子做了很多,但其实我们也受益了,在步入中年的时候还发现了自己的各种潜能,感受生活的精彩。因为乒乓,我几乎戒掉了睡懒觉的习惯。因为做乒乓的“狗仔队”,我对自己的拍摄技术、技巧的要求也日益增强,从而结识了不少有摄影爱好的爸妈,现在我还是一网站亲子摄影版块的管理员。因为学烘焙,我才发现自己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也不赖。还有,如果不是因为和乒乓一起阅读,我也不会又交到了这么多有共同兴趣的朋友,更也不会发现这世上有那么多经典的绘本。
总之,因为有了乒乓,我和孩子爸爸一起经历我们儿时不曾经历的事物,做我们儿时不曾做过的游戏,玩儿我们儿时不曾玩儿过的玩具,读我们儿时不曾读过的童书……就像是无形间生命又给了我们一次做小孩的机会,让我们重新成长。还有什么,比这些生活之路上的惊喜更珍贵的呢?
从纯理论派到理论加实践
陈忻:留美儿童心理学博士
儿子:大宝,6岁,小宝,5岁
怀大宝的时候我已经博士毕业在工作了,我当时对养孩子信心满满。想啊,在儿童心理学这个领域学习研究这么多年,观察过、测试过多少孩子啊,对付自家一个孩子应该还是绰绰有余的吧。大宝生下来第一天和我一起呆在产房,突然哭了。除了出生时的啼哭,这是大宝第二次哭。我当时头脑一片空白,手忙脚乱地按铃,叫护士进来。护士检查了尿布,说有可能饿了,然后指导我喂奶。当时我自己都觉得很可笑,我博士论文的主题就是研究婴幼儿的哭声,听了多少形形的哭声,临到自己,反而慌了。
我讲这个故事,是想说,做父母这件事,单靠理论远远不够,需要亲身实践、体验和领悟(话虽简单,但对于充分相信理论的力量的我来说,只有亲身体会了,才能领悟)。所以,我自己做了妈妈以后,发生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真切认识到理论和实践的距离。
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是人发展的共性,而每个孩子都是具体的个体,可以说每个孩子的发展都不一样,当然,这个不一样不是无限的,所以儿童心理学给了一个大致的范围。我们不仅需要了解共性,更需要了解孩子的个性。做了妈妈后,我更能体会个体的差异了。大宝和二宝,他们性别相同,却个性迥异,简直是“白天和黑夜”的差别。
正因为我深切体会了两个孩子的巨大差异,我便能更加理解其他的父母了。我参加了一个妈妈互助论坛,上面有100多个妈妈,我常常和他们讨论育儿问题。有孩子之前,我比较“硬”,有时会很直接认为“这位家长哪没有做好,做得不对”,但实际上孩子的差别实在很大,单凭父母的提问或描述,就对他们的教养方式做判断、下结论,有失公允,现在的我在理论面前,在孩子面前,在家长面前更“柔和”了,这也是我的改变和成长吧。
我的心灵蜕变
球球妈:媒体工作者
儿子:2岁4个月
在讲我自己的变化前, 先说一个故事。那天,我和球球爸在儿童摄影店为球球的2周岁生日照选片,与我们背对背的另一组家庭在选宝宝百日照。当时,那位爸爸和工作人员起了争执,声音很大,引得宝宝大哭起来,抱着宝宝的妈妈只是拍了拍宝宝,面无表情,一声不响。
我有点不满地多看了那位妈妈一眼:呀,这个妈妈好漂亮、身材真好,完全看不出才生完孩子。后来,爸爸去付钱了,松了口气的工作人员开始跟妈妈聊天:“你家宝宝谁带着呀?”“他爸爸。”漂亮妈妈答,当然从她那么浓的妆也能看出不常带宝宝。然后,漂亮妈妈自顾自地说起来:“唉,女人生孩子也真不是什么好事,样貌、身材和健康都会受影响,还容易心理抑郁。”
这句话一下子就把我拉回自己休产假的那四个月。说实话,当时我似乎就有轻微的产后抑郁。我常常哭,因为带孩子心里没底,很不安,压力大得每天都睡不好,很烦躁;老公长期在外地工作,缺少沟通,很委屈;妈妈很挑剔,婆婆很偏心……心里滋生了诸多的负面情绪,它们就如千丝万缕般的把我裹在一个茧里,我只想咬破厚厚的茧,逃离宝宝,逃离“妈妈”这个身份。
直到有一天,我接到一个久违了的朋友的电话。她是来向我祝贺的,却被我拉着倒苦水,煲了近2个钟头的电话粥。说完之后,我顿时觉得心里轻松了不少。我突然发现:为什么我不早点向好朋友倾诉呢?尽管问题没有解决,至少说出来会好受点呀!
因为这个契机,我不仅开始关注宝宝,还照顾自己的心理状况。我暗示自己,要努力释放掉负面情绪。我尝试用各种办法来排解,比如请朋友来家里做客,聊聊天;向婆婆或者妈妈请假,自己出去逛逛街;挤出半个小时,看看书,逛逛论坛,看看片子……后来跟一些妈妈们聊天,发现有些妈妈也像我一样有过挣扎,有的妈妈甚至在坐月子时,不顾身体的虚弱,销假上班,通过这种方式来释放不快,平衡心态。看来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也就变得释然了。
四个月后,宝宝的生活渐渐规律,我的身体也基本恢复,心理危机大致解除。每天,我除了尽心照顾宝宝,还多多留意宝宝身上有趣的细节、积极的变化等,把这些正面的生活片段像放电影一样不断在脑海中播放;然后向老公描述,向周围的人诉说。我也会告诉其他妈妈一些我的经验,分享我的苦与乐,总之,我这个80后妈妈在一步步地走向正轨。
以前还想逃离“妈妈”这一身份的我,现在却很感谢宝宝带给我的幸福;以前还对老人有不满的我,现在也对老人很感恩。为什么变化这么大?全都因为思维方式的转变,心理的调整。问题就摆在那,就看你自己怎么想。
我还想说,我们这些80后,在有孩子前没经历过生活上的种种难题,只有亲身经历了,才懂得其实也没什么,人才一步步地成熟起来,才真的长大了。这些话也是我想告诉那位化着浓妆的漂亮妈妈的,希望她能看到这篇小文,卸下艳丽的面具,学会付出,不仅为宝宝,也是为自己。
因为宝宝,学会分享
昊昊妈:故事妈妈义工
儿子:昊昊,7岁(待确认)
小时候的我,是个内向的孩子,不爱在人前说话、表现,及至长大成人,除了必须的演讲、报告外,我依旧对于当众说话显得不自在,更别提和别人扎堆在一起,分享我的心得了。
所有的转变始于昊昊的出生。我先是看了育儿方面的书籍,了解到亲子阅读的重要性,于是开始大量接触童书。那真是一个美好的世界,我和昊昊一本接着一本读,流连忘返,乐此不疲。我们不但享受着故事的精彩,也享受着亲密的相处时光。
慢慢地,昊昊上了幼儿园,我们一起阅读的书也越来越多。 就在我和昊昊继续享受这些故事的同时,偶然间我接触到了一个词——“故事妈妈”,就是指走出家门给更多的孩子讲故事的妈妈义工。哎呀,当时就觉得,这么多的好故事,要是能让更多的孩子听到该有多好?就这样,做“故事妈妈”的念头在我心里萌发。
在一个适当的机会,我鼓起勇气向昊昊幼儿园的老师提出,能否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每周去幼儿园给昊昊班上的孩子讲故事。没想到老师欣然答应,并且积极配合。现在回想起来,第一次走进教室时的忐忑心情依然历历在目。孩子们会喜欢我讲故事吗?会不会忘词讲错?会不会冷场?会不会吵吵闹闹的,没人听?会不会被他们轰出教室呀?然而,一旦我站在教室里,拿出书,开始讲时,一切问题都没有了。孩子们清澈的眼睛紧盯着画面,情绪跟着故事情节起伏,热情地回应,不掺一丝假的赞美,一切都很美好,我只是起了个头,孩子们便引导着我继续向前。
我好像变了个人,“回转”成了一个孩子,不怕出丑也不考虑太多,或念或演,和孩子们一起尽情享受着故事。我告诉自己,天哪,做一群孩子的“故事妈妈”原来是这么快乐,让人上瘾。
自此以后,从一个班开始,有时两三个班,我做了昊昊幼儿园的第一位“故事妈妈”。后来园方也积极响应,成立了一支“故事妈妈”队伍,让每个班的孩子都有故事听。我也在园方的邀请下,为家长做阅读讲座,推广亲子阅读。奇怪的是,原本内向的我在家长们面前也能应答自如。我想,这是因为孩子和阅读都是我最爱的缘故吧。
昊昊从幼儿园毕业后,我又从幼儿园走向了校外。去给民工子弟学校的孩子讲故事,去社区活动中心讲故事,去培训青年志愿者以便有更多的人给孩子讲故事。现在,我还把自己封闭的书斋变成了对外的图书馆,让更多的孩子可以用比较少的钱就能读到更多的好书。
一切的转变似乎都顺理成章,但出发的原点、向前的动力,始终在孩子。在昊昊眼里,妈妈是最会讲故事的人。为此我很自豪。真是谢谢他,带领着我打开了一片新天地。也谢谢那些听我讲过故事的孩子们,是他们让我能时时“回转”,像个孩子,心无旁骛,努力向前。
1. 我的记忆力发生了重大变化。记性好,凡是孩子的事都记得住,记性差,凡不是孩子的事都忘了。——宝儿妈
2.以前我的网名叫苏菲、小蝶、一个人的旅行、浅浅的微笑,现在统一为石头妈。——石头妈
3.做妈妈之前,太把自己当回事;做了妈妈后,太把自己不当回事。——芝麻哥的妈
4.以前去参加朋友、同事的婚礼,都是一个劲地流口水羡慕,恨自己嫁早了;现在,什么白纱、香槟塔、微电影的都是浮云,我只关心20年后儿子结一场婚要花多少银子。
——早早妈
5.有句话好像是这么说的,一个男人只有在有了孩子以后才由男孩变成男人。这句话,在我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一位新晋奶爸
6.开始不那么清高了,开始考虑如何多赚钱,为了宝宝改善生活环境。工作不再仅仅是兴趣,还要考虑经济收益。——贝儿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