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季度总结结束语范文

季度总结结束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季度总结结束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季度总结结束语

第1篇:季度总结结束语范文

   二十一世纪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的时代,其实质是人才、教育的竞争。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变革越来越依仗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校电教工作以推进“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为核心,更新观念,改善设施,乘信息教育之舟,扬素质教育风帆,在改变教育现状,实现教育现代化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具体总结如下

   一、与时俱进  更新观念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大家通过学习、总结教学实践得出这样的结论:教育要寻求新的发展和突破,不能按照传统的模式实施“追赶”战略,而必须寻求一种新的模式实施“超越”战略。生产力的提高必须借助生产工具的改革,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依靠于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为了满足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必须从传统教育影响下解放出来,树立全新的教育观、质量观。只有观念的现代化才能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才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事实证明,“一支粉笔一本书”的陈旧教学方法决不可能在科技高度发展的新时期取得理想的教学成绩,我们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教师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做科研型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让现代教育技术给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命活力,最大限度开发和激活学生潜在的能力和深层的智慧,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实施“智慧教学”。显而易见,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推动教育改革的强大动力,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在我校各个教研组都把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放在重要位置,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中全面提高各种素质,就是要让教师在先进而科学的教学环境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目前,我校90%的教师能够更新观念,自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形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在我校深入开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打下了扎实的思想基础。

   二、增加投入  改善环境

   技术的组织和系统的应用远比零散的技术本身更重要。我们的做法是:重点投入,超前发展。今年集中财力30余万元装备学生计算机房一套,多媒体教室一套,购置教师计算机25台,各部门和教师办公室一室一台。加原有的机子共60多台。建立了校园网,并与国际互联网接通。

   我们建网的基本思想是:面向教师、面向学生、面向信息资源、面向管理,突出一个“用”字。 一个成功的校园网要能够为教学服务、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服务,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服务,同时具有远程教育和行政管理以及通讯功能。校园网不能仅仅为课堂教学服务,要具有建构新型教学模式的功能,通过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利用网络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解决问题,使他们成为有创意的、有实践能力的学生。要为学生提供在网上进行创造活动的空间,使学校变成一个生动活泼的场所。 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能力,让学生利用网络获得终身学习的思想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要让更多的学生接触外界、拓展视野,通过网上的资源查询,让学生了解别的学校的同学、国外的小朋友是怎么学习的,使他们从小就具有广阔的视野。

       同时要具备经济实用性、先进可靠性、和可扩容、可发展性。 ⑴、实用性:鉴于教育经费额度有限,如何使有限的经费获得 较高的效益,始终是教育发展中重要的问题。在项目建设中,不盲目追求高层次、高档次,我们从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实用、好用,满足现在和可预见的未来需求”的设计原则。 ⑵、可靠性:对工作站、服务器、交换机及其他主要相关设备在 厂家、品牌、服务等方面进行充分调研、论证、选择,确保硬件设备的基本品质。 采用成熟的WINDOWS XX作为网络操作系统。  ⑶先进性:考虑到计算机在软硬件上的高速发展和技术更新速度,在资金允许的前提下,保持适当的先进性,同时使系统有一定的可扩展性和兼容性,满足未来需求。

   目前校园网现状(一期工程)

   XX年3月校园网工程正式启动,10月底一期工程完工。

   u       网络类型:百兆以太网;超五 类双绞线(100兆)到桌面。

   u       交换机:采用TP--LINK系列交换机。主交换机具备第三层交换能力,并具备第四层平衡服务器负载交换能力。

   u       服务器:两台服务器,分别担当文件资源服务器、Internet服务器、网管服务器。

   u       网络操作系统:WINDOWS XX。 (目前多媒体教学平台使用智博传神XX)

   u       教师备课用机,共32台,分布在各年级办公室,多采用PIII—933 配置计算机。

   u       ∙多媒体阶梯教室,配备有PIII—933计算机、液晶投影仪、实物投影仪、VCD、录相机、录音机、调音台。 共3页,当前第1页1

   u       ∙30座学生机房,包括一台教师机、30台学生机,采用智博精英888教学系统。

   u       ∙通过ISDN联接国际互联网,建有教育信息网站(提供快速国际互联网出口,可实时上网浏览和建立远程协作交流。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的建设是要使其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软件是电教媒体得以应用的前提保证,没有大量的教学软件为基础,再好的硬件也不能发挥其教学功能,所以我校在进行媒体环境建设时,首先考虑教学软件的开发和社会所能提供的软件与教材的配套,优先发展那些有大量优秀教学软件支持的软件教学媒体。本学年,在原有软件的基础上,又新添电教教材169盘,电脑软件80余盘。“软硬兼施”为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营造了良好的现代教育技术环境。

   三、注重培训  提高素质

   实现教育现代化,教师队伍的现代化是关键。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归根到底还是人的现代化,没有教师队伍的现代化,没有一支高素质、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师资,再先进的设备也是一堆费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也就无从谈起。为此,我们制定了对教师的电教技能的培训计划。要求大家树立高度的使命感、紧迫感,化大力气,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首先,我们从分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采用分阶段、多渠道、多层次的培训方法如:集体学、个人学、师徒共进等对教师开展多媒体计算机的基本理论、计算机的操作系统、教学软件的使用方法的培训,培训人数达100%,通过培训,全体教师基本上都能使用和操作各种现代教育设备,形成了全员参与现代教育技术,全员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学校各项教育教学

活动全面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局面。仅本学年我们就制作课件34个,涉及7个学科,使用率为100%。目前,我校电教实验研究保持学科覆盖率100%,教材使用率100%,实验教师电教课时率达60%以上,非实验教师电教课时率达30%以上。

   其次,我们开展网络信息技术,网上服务技能的培训。利用校园网络与世界接轨,与信息赛跑,充分共享资源,使每位教师不出门就能接受现代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的培训。

   四、确定课题  开展教研

   通过对教师的电教技能的培训,使广大教师认识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意义。为现代教育技术深入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奠定了基础。近几年来,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呼声越来越大,其实,作业无非是为巩固课堂教学的内容而设计的。过去,老师在课堂上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听得朦朦胧胧,这就不得不用很多课外作业弥补课堂教学效果的不足。这种传统教学中的苦恼,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下,就能开始得到解决。因为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学习欲望产生于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产生最佳学习心态,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形象、直观、生动、声色兼备、静动结合等诸多优点。对时空跨度大或难于用语言表述清楚的知识点,通过图形、声音、动画等模拟手段,对表象素材进行分割合并,旋转平移,闪烁对比等一系列操作加工变抽象为具体,化隐形为显形,有声有色的动画屏幕模拟出现现实世界中不易观察的现象,使学生获得难以得到的直观体会。从而拓宽教学时空难度,调动学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强化感知效果,降低抽象思维坡度,减少机械重复,增加了课堂知识密度,展现给学生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从而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在单调的教学形式中感到疲惫的逆反心理,声象图文并现的多媒体技术,不断地刺激着、吸引着学生,激发其内在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灵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代教育技术给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本学年,我校申报了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十五”期间课题研究项目并且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为主课题,继续学习运用我校“自主——创新”教学模式并努力发展、创新。每位实验教师围绕主课题制定出自己的子课题,其中有《运用电教媒体,培养学生自主观察语言创新》、《运用电教媒体,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运用电教媒体,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学习情境》等。实验教师结合自己确定的实验课题,精心设计每一节电教实验课,为了使电教实验课题扎扎实实地运用到教学中,我们于4、10月份组织了第五、六届教学节活动,在此期间展示了优秀的电教课堂教学。这一活动是在同组共研一课,人人组内讲好一节电教课题研究汇报课的基础上开展的,各组教师团结协作,细研教材,并且在电教组的协助下,积极研制课件,将多媒体课件引入课堂。从活动中,我们共评出优秀教案设计14篇;优秀课堂教学14节。同时也涌现出了象牛俊华、王桂荣等一批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青年教师,加入到自制课件的行列中来。以下教学片断是我们教学成果的体现:

   六年级语文《草原》一课,开课伊始,赵玉文老师就运用电脑课件出示中国地图向学生简介内蒙古大草原的位置,并请同学们同老舍爷爷一起走进草原,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共3页,当前第2页2

   在教学中,先请学生自由充分的练读第一段,想象草原的画面,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的内容,在交流的过程中,再次请学生提出问题与小组成员共同商讨,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利用他们自身的知识资源,挖掘思维的原动力,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交流对问题的认识,以合作为手段,促进思维的进一步深化。在大组交流后,老师多次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见景、读中生情、读中升华。最后,适时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展示草原如诗如画般的美丽风光,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再次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作者的认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认识,把作者的情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情感。这样教学第一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而且是他们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奇”、“美丽”,得到了美的熏陶与感染,收到了理解语言文字和塑造心灵的效果。

   总之,教学中,赵老师努力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多次组织学生质疑问难、合作学习、讨论交流,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学会参与、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再如:郭计红老师在讲授《各种各样的叶》时,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电脑课件贯穿教学过程始终在认叶子的环节中,拟人动画的教学手段可以轻松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对解决本课重点和难点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欣赏叶子的环节中,课件体现出独特的魅力,配以和谐的音乐使课堂轻松愉快而又优美。形象生动的画面,优美的背景图案和背景音乐完美的结合是任何手段无可比拟的。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造了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欣赏美的画面中增长知识,对学生形成完美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五、积极参与  成绩可喜

   本学年,我们积极参加处、市各级活动,在广大教师及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王桂荣老师参加市电教能手赛讲活动被评为市小学数学电教能手;郭计红老师参加处电教能手赛讲活动被评为处小学自然电教能手;在市现代教育技术成果交流会上,白英老师制作的网页获市二等奖;在团市委和有线电视台主办的“党在我心中”电脑作品大赛中我校学生取得了一等奖3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3名的好成绩;在10月27日的举行的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初赛中,阳泉赛区小学组赛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7名,三等奖12名,其中我校选手取得了一等奖1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6名的优异成绩;在12月8日举行的“北大方正”杯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山西赛区中,我校首次参加竞赛,王伟、荆兴华、贾哲获得了普及组三等奖,陈艳红老师获优秀辅导员奖。另外我校还有10名教师和28名同学参加了市电教馆组织的电教教材和电脑作品的评比活动成绩还未揭晓。

   以上是我校XX年所做的一些工作,今后,我们将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乘势而上,朝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高度奋进,努力使我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工作更上一层楼。

第2篇:季度总结结束语范文

关键词:有机认证制度;全球农业;结构调整;政策建议;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7)06-0072-05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食品安全已经成为消费者和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和感兴趣的问题,消费者食品安全观念不断加强,消费理念发生革命性改变。在消费需求的拉动下,近10年来,有机农业发展迅速,有机食品成为消费者的新宠,有机食品市场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市场(Raynolds,LT.2004)。目前,全球有机农产品总值达到250亿美元,农田面积约1150万英亩,差不多相当于整个古巴的面积。西欧从1985年至今,有机农田面积增长了34倍,平均每年增长30%;美国和加拿大,整个20世纪90年代有机农田面积年均增幅在15%~20%之间(布莱恩・哈尔韦尔,2006)。

这种发展趋势引发全球农业产业结构的革命性变革,以有机认证制度为核心的全球农业网络正处于重新构建之中。与有机认证相关的研究成为现代政治经济学、生态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的重要挑战(Bass,Markopoulos,&Grab,2001,p.xi)。大量学者从社会、伦理、政治、经济、贸易等不同角度分析了有机农业网络的全球化结构、空间构造、社会组织(Bemstein,1996;Gibbon,2001a;Hughes,2000;Ponte,2002a,2002b;Raynolds,1994;Talbot,2002)以及商业化网络(Dicken,1998;Gereffi&Kaplinsky,2001;Gereffi&Korzeniewicz,1994;Henderson&Dicken,2002)。可以说,与有机认证制度相关的研究正成为跨学科、多领域研究的前沿问题。

二、有机认证制度与全球农业结构调整

目前,有机食品新市场的需求巨大,诱致大量农业生产者进人有机生产领域(Buck et aL,1997)。除有机生产在全球的迅速扩展外,有机消费、有机市场、有机农产品贸易、有机分配以及与之相关的学术研究都呈现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在与有机农业相关的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各领域的网络中。有机认证制度在其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ITC,1999)。出于篇幅的限制,本文仅从农业生产、消费、贸易与市场结构转变的角度对有机认证制度的功能进行系统的分析。

(一)有机认证制度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有机认证制度的核心是确保有机生产者遵循有机生产的规定,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的有机法规均要求生产者严格按照生产的标准从事生产,并定期不定期地对生产进行监督。只有符合认证标准,并通过认证机构检验许可后,生产出来的产品才能贴上有机标签或者有机转换标签。同时对于认证机构的认证,生产者或者经营商必须支付一定数目的认证费用,具体金额包括认证申请费、检查人员的差旅费、食宿费、实地检查费、样品检测费、报告编写费、通讯费、报告审核费以及批准颁证后的颁证费、未通知抽检准备金、标志使用费等诸多费用。由此推算,从申请认证到通过有机认证,商品贴上有机(或者有机转换)标签销售,认证项目繁多,费用高昂,在增加生产者责任同时,也提高了生产成本。

关于有机认证制度对生产者行为的约束研究,Tad Mutersbaugh(2002)认为,认证主要是在生产者之间进行,加大认证力度能够对生产者形成重要的新责任:(1)开展有机认证能够在市场与价格之间建立动态的相互依赖的新生产关系;(2)通过为村庄提供包括农户监督和社区技术在内的认证服务,能够对村庄和农户的农产品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3)实行有机认证制度能够对全国范围的大型龙头食业和经销商产生影响,促使这些团体帮助中小型生产者进行认证。但是,Julie Guthman(2004)从土地租金的角度对有机认证的功能进行分析,她认为认证费用在提高土地价值的同时,增加了有机生产的成本,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虑,生产者可能并不一定会严格执行认证标准的要求,在生产方面减少投入,这使认证在实际操作中产生与政策制定者初衷不一致的矛盾。

Luanne Lohr(1998)认为,有机认证制度的主要职能在于拓展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市场联系的渠道,扩大了市场信息,生产者能够从高于非有机食品的价格中获得应得的受益。但是前提条件是认证必须是值得信赖的过程,认证的价格溢出(price premium)只有在标签信用存在的前提下才能发生作用。

通过对不同学者的对比分析,本文认为,有机认证制度对不同类型生产者的影响差别较大。对于规模较大的生产者,生产者重点从有机市场中寻求“商机”,普遍认为贴有有机认证标签的产品在激烈的市场中更有竞争能力,有助于市场的开拓,经销商也能够从高价的产品销售中获取更多的利润,每年认证的费用相比较生产者和经销商利益而言,并不算多。而对于亚洲等地区的小农而言,他们的产品主要是销往周边的邻居,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采取的是面对面的直销方式,这些邻居也许在平时的散步中就能够对有机生产进行监督,对以有机方式生产出来的产品比较放心。因此,对于有市场的小农来说,是否贴有有机标签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重要,比如日本的有机农业生产,主要是通过Teikei系统搭建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联系的桥梁。

然而,对于生产规模一般,同时市场与生产基地相距较远的生产者,尤其是需要出口的生产者,有机认证制度成为生产者发展的主要瓶颈。

(二)有机认证制度与农产品消费结构调整

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广大消费者普遍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需求快速增长。不少专家认为,尽管在整个食品市场所占的比例目前尚不到2%,有机食品行业却是近年来增长最快的行业,估计销售额年增长率几乎达到5%~20%。

国际上大量的学者通过实证和规范研究的方法,从认证角度对有机食品快速增长的驱动力、认证对社会福利的改进、认证对消费者实际购买行为以及有机食品生产与消费供求的影响等多层次进行研究。

得到学者们一致认同的是,随着现代自由市场的扩大和产业链的延伸,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突现,有机认证制度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Luanne Lohr(1998)认为,有机认证能够增

强消费者区别有机食品与非有机食品的鉴别能力。如果有机产品在出售之前普遍进行了认证并贴有有机标签,购买者就可以在购买前轻易分辨出质量的高低,价高质优的产品也能够获得其应有的价值。

与此同时,有机食品价格比一般食品价格要高2-3倍,这成为影响消费者是否购买有机食品的主要因素(如Thompson,1998;Marvin et al.,2004),也成为有机产业能否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所在。其中,有机认证制度是有机食品价格高的重要原因。不少学者采用WTP(willing to pay)方法,对消费者对于认证费用支付意愿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支付意愿一般比较高,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12岁以下儿童数量比较多的家庭、年轻人。Diakalia(2002)认为,市场对有机认证制度产生诱致性需求,他运用实验经济学的方法,模拟了贫穷的非洲西部城市年轻母亲对婴儿食品的支付意愿,系统分析了社会经济因素对消费者支付意愿的影响。他的研究表明,由于婴儿食品属于信用品,即使消费以后也不能对其安全性进行判断,因此,母亲更愿意为认证的婴儿食品支付较高的溢出费用。

另外,有机认证制度在一定程度也有助于解决供应商与零售商之间的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通过产品信息的提供,改善市场合作,从而推动市场信任体系的建设,增强消费者购买有机食品的信心。

然而,国际大量的研究文献也表明,由于有机产品的认证普及度低,公众对认证产品尚未建立足够的信心。因此,有机产品如何更好地建立社会公信力成为当前值得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

(三)有机认证制度与农产品贸易结构调整

目前,有机农业相关的贸易主要是从发展中国家出口到发达国家,因此又称为南北贸易。从整个发展趋势来看,南北之间的有机贸易呈现逐年递增的发展趋势。

专家预计到2010年,全球有机贸易将达到1000亿美元,有关有机认证与农产品贸易的研究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 。由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标准严格,并采取了不同于欧洲有机生产标准,由此引发广大学者(Gobi,2000;Lohr,1998;Mogud and Toledo,1999;Renard,1999;Rice,2001;Rice and McLean,1999;Rice and Ward,1996;Soto-Pinto et aL 2000;Waridel and Teitelbaum,1999;Whatmore and Thome,1997)对有机认证在公平国际贸易中作用的争论。一方面,有的学者认为全球经济向“自由市场经济”转变,而有机认证制度提高了发展中国家从事贸易的成本,作为一种非关税性壁垒阻碍了有意愿进入有机食品市场的小生产者。比如,Marie-Christine Renard(2005)认为,食品安全标准已成为世界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有机认证对于出口国,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成为一种非关税性壁垒,发展中国家只能遵循欧盟有机认证制度的后门条款,不能享受与欧盟成员国同等的待遇。尤其是近年来,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有机认证制度作为一种非关税性壁垒阻碍了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有机产品的出口(Marian Garcia Maranez,et ac,2004)。由于有机农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并与传统农业具有兼容性,而发展中国家的小型生产者是有机出口的主力军(Crueefix,199807;Raynolds,L.T.2004),因此有机认证成为拉丁美洲小生产者进行有机贸易的主要阻碍。Barrett et al.(2002)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有机贸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当地认证比国际认证要便宜,但是生产者并没有主动选择认证机构的权利,认证成本高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小规模生产者经济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学者认为有机认证制度作为一种诱致性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能减少交易成本和信息搜寻成本,对国家贸易的发展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有利于一国国际贸易的增长。国内不少学者(比如。杜相革、王惠敏,2001)认为,在统一的认证和合格评定条件下,有机认证能够有效消除技术贸易壁垒,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四)有机认证制度与市场分配结构调整

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增长,有机食品市场也不断扩大。通过大量的规范性和实证性的研究,学者预计目前全球有机市场价值约为110亿美元,相当于全部食品市场的2%,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数量为50亿美元(Blowfield,1999)。

从有机市场分配渠道进行分析,以前,有机食品销售或者采取直接销售的方式(比如日木),或者主要通过天然食品商店、健康食品店(比如德国)等方式销售。这些方式相对来说针对性强,销售规模受到一定的约束。而土壤食品的全球化、食品零售行业的联合、私人零售标准的提高导致第三方认证(third-party certification)的出现,并引发现代土壤系统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的变革。Maki Hatanaka(2005)认为,TPC的出现对于全球价值供应链的管理意义重大,无论是在公共认证还是在私人认证领域都发挥了主流的作用。随着TPC的出现,超市供应的有机食品在近年来呈现出不断上升的发展趋势(BarryKrissoff,1998)。FAO(2001)的研究表明,全球有机果蔬的70%通过超市销售。

不仅如此,与有机认证制度相关的供应链研究也发生本质性的变化。最早对供应链的研究主要基于生产者与消费者者之间的线形研究(Whatmore andThome,1997);随着认证体系的发展,不少研究者发现认证商在供应链中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TadMutershaugh,2002)。而当前,涵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多角度全方位的有机商业网络重构又成为供应链研究的前沿和核心热点(Raynolds,L.T,2004)。Raynold将物质和非物质的关系融入到商品生活所涉及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关系中。她的研究发现,有机食品网络的更新建立在个人信用、认证企业可获取“国内”规则的程度以及广泛的社会利益、生态利益的基础上。Paul Thiers(2005)认为有机认证制度规范了有机市场,有助于市场采取激励机制建设可替代食品网络。而这种网络建设的过程也是农业生产、消费、分配格局重新构建的过程。

三、如何发展有机农业:有机认证制度视角的分析

有机农业作为一种可持续性的环境友好型农业,当前正成为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不仅已经认证的有机农业生产面积不断增长,消费市场和分配市场也发展迅猛,全球性的有机农业网络正处于重新构建之中,而认证在这个网络构建中发挥了重要的核心作

用。但是,有机认证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解决,比如,认证标准增加了中小生产者的经营成本、当前我国认证市场体系不健全、国际之间认证标准互认期待发展,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笔者认为,目前需要加强以下几方而促进有机农业的发展。

(一)加强有机认证的政府补助

近年来,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对有机认证进行了一定的政府补贴。比如,早在1993年,欧盟就制定了有机农产品统一标准,鼓励农民从事有机农业生产,并给予财政上的补助。2001年欧盟为有机认证提供了25亿美元的补贴,并于2004年形成欧盟有机农业行动计划(A European Action Plan for organicagriculture),等等。

John et ac(2001)的研究亦发现,近年来,政府和国际援助项目用于有机认证的资金呈不断上升的发展趋势。为了对政府是如何有效资助有机认证进行研究,他运用单阶段logistic模型和数理方法对认证成本进行了全面系统分析,并对认证费用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在完全市场竞争的前提下,自愿性认证是有效的。无论认证成本是否固定,私人认证与公共认证所带来的社会福利是一致的,对有机食品实行认证制度有助于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然而,尽管认证能够提高社会整体福利,但是对于需要进行认证的企业而言,由于认证增加了生产者的经营成本,因此造成企业负担加大,市场竞争力降低,这成为生产者是否采纳有机生产方式的重要影响因素。Maki Hatanaka(2005)认为,尽管第三方认证(Third-party certification)在全球发展迅速,但是TPC对于中小型的经销商,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小型经销商提出巨大挑战。如果缺少资金、技术甚至教育的支持,供应商要维持TPC体系的正常运转非常困难,因此,政府和国际援助项目在提高其竞争力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借鉴发达国家有机农业发展的经验,增加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对有机认证的资助,有助于我国社会整体福利的增加和有机农业的发展。

(二)建立多元化的有机认证制度市场体系

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的标准化发源于民间团体,世界上第一个有机标准可能是英国土壤协会早在1967年制定的协会性质的有机农业标准。1972年,全球性民间团体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成立,这为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的标准化带来了新的契机。1991年,欧洲议会颁布了VO(EWG)Nr.2092/91法案,即《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与有机食品标志法案》,简称《欧洲有机法案》,其主要目的之一在于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并促进私人认证的发展。欧洲有机法案的出台,为有机认证标准化提供了新的蓝本。

尽管如此,由于各国各地的环境、文化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完全实行全球统一的有机认证标准很有可能成为制约当地有机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各种认证组织在全球各地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各种认证组织有100多种。其中,私人性质的认证仍然是有机认证不可缺少的部分。当前,世界范围内的有机认证主要包括联合国、国际性非政府组织(比如IFOAM)以及国家组织(以欧盟、美国、日本为代表)三个层面的有机认证,各国内部还有众多民间认证组织的大量存在。总结欧美国家有机认证市场体系发展健全的主要原因不难发现,发展多元化的市场,形成国际、国家、地方标准相补充和协调的认证体系有助于有机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另外,也有的学者认为,有机认证的理想和现实之间还存在一定的矛盾,需要降低有机认证的标准和对私人企业有机认证的限制(Patricia Alien and Martin Kovach,2000),以促进有机认证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但是,有机认证体系多元化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市场风险,各种标准之间有可能相互冲突,这既增加了社会和企业的交易成本,同时也有可能为投机者提供机会。有机认证体系多元化运作需要趋利避害,形成各种标准之间的互补机制。

(三)注重有机认证制度体系的国际接轨

第3篇:季度总结结束语范文

关键词:真空预压 人工插板真空度沉降十字板平板载荷

1.工程概况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第五跑道飞行区工程北端浅层真空预压试验区工程位于五跑道北端防吹坪以北,为新近吹淤形成场地,土质为泥汤状,场地极为软弱。由于吹淤土层不具备土性,呈现完全的流塑状态,勘察无法确定吹淤土层的相关力学参数。

根据造地经验,吹淤场区如不进行任何处理,一般需1年后方可进行简单测量工作,3至5年后才基本成陆,具备一定施工条件。北端土面区设有工作道路、排水沟渠、进近灯光、飞行区双层围界等设施,要求承载力至少达到50kPa(建筑单体除外),目前北端土面区如不进行处理,将无法进行施工,这将严重制约五跑道工期。

通过工程类比,结合天津港吹淤场地处理的考察成果,采用浅层真空预压法处理吹淤场地。

浅层真空预压试验的目的是通过现场试验确定该方法在浦东机场五跑道的适用性,并为北端大面积真空预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的技术参数。

2.设计概况

五跑道浅层真空预压试验区面积10000O,根据排水板插设深度及密封膜铺设层数平均分为两个分区C1区、C2区,每个分区的面积为5000O。C1区塑料排水板插设深度4m,密封膜铺设2层,C2区塑料排水板插设深度6m,密封膜铺设3层。

真空膜下真空度要求不小于60kpa,并采用承载力控制指标作为卸载标准,卸载标准为地基承载力达到50kpa,同时满足抽真空恒载不小于60天。

3.施工工艺

3.1工艺流程

袋装砂埝隔离试验区铺设荆芭铺设编织布铺设土工布人工插排水板铺设滤管、水平排水板安装出膜装置铺设土工布铺设三维土工网铺设土工布铺设密封膜安装抽真空设备抽气卸载回填。

3.2施工技术

(1)袋装砂抛填隔离试验区:采用人工装砂袋沿着试验区的周边抛填,砂袋下铺两层荆笆,抛填至袋装砂高出吹填泥面,并且确保施工人员可以在袋装砂上行走。利用袋装砂把试验区和周围的吹填区隔离出来,确保周围淤泥不影响后续试验区的施工。因前期试验区场地土质情况根本不能满足施工人员在其上行走和砂袋运输的条件,根据实际情况,自制了导轨小车,极大提高了抛填砂袋的施工效率。

(2)铺设荆笆:荆笆采用人工铺设,现场用扎丝连接成整体。

(3)铺设编织布:采用人工进行铺设,现场机械 缝合搭接宽度不小于100mm,且双线缝合,铺设过程中,应避免编织布被刺破。

(4)铺设土工布:土工布材料采用200g/O短丝土工布,人工进行铺设。接缝处现场进行缝合。土工布与编织布宜同步进行铺设,并要求铺设完成后,保证施工人员能在其上面行走。

(5)人工插排水板:在荆笆、编织布、土工布铺设完成后,采用自制的插板器进行人工插排水板。

(6)铺设虑管及水平排水带:在人工插板完成后布置虑管,间距横向为1.4m,纵向10m,所有的三通、四通必须全部连接,然后铺设水平排水带作为水平排水通道。

(7)安装出膜装置:按每800O布置一台射流泵,共计安装13台,并安装好出膜装置,方便后续施工。

(8)铺设土工布:铺设一层200g/O长丝土工布,起到横向通水和保护三维土工网的作用。

(9)铺设三维土工网:在上述工作完成后,铺设一层铺设三维土工网,相互进行连接。三维土工网能起到横向通水的作用。

(10)铺设土工布:在三维土工网上铺设一层200g/O长丝土工布,以防止杂物将密封膜刺破。

(11)铺设密封膜:密封膜铺宜设三层,四周踩入淤泥内,保证试验区内的密封效果。

(12)真空抽气:密封膜铺设完成后,安装射流泵等装置,进行真空抽气。真空抽气膜下真空度要求不小于60Kpa,在抽气过程中,按设计要求进行相关监测和检测。

4.监测与检测

本工程试验检测内容如下

4.1真空度监测

真空度监测点8组,每分区4组,监测频率按4h/次进行测控,真空抽气过程中真空度均达能设计60kpa要求。

真空预压试验段自开始真空抽气,7天内为压力明显持续上升阶段,恒载后,两个分区真空度均达设计要求60kpa(其中,C1区61kpa、C2区67kpa)。

就真空度监测情况统计数据分析,C2区(三层膜)平均真空度均在80KPa以上,C1区真空度虽达设计要求,但与C2区相比,明显偏小。

4.2沉降监测

沉降杆按300O一个布置,共布置36个,每个分区各18个点。

经沉降观测反应的真空预压直观处理效果显示,4m区域平均累计沉降90.5cm,相邻3天最大沉降值6.3cm,沉降杆测得最大沉降值110.3cm,最小沉降值67.1cm;6m区域平均累计沉降134cm,相邻3天最大沉降值11.5cm,沉降杆测得最大沉降值156.3cm,最小沉降值91.9cm。且两分区均在恒载4个月之后日沉降趋于稳定(日平均沉降量2-5mm)。6m区域比4m区域在相同恒载抽真空时间内,平均累计沉降多达43.5cm,排水板插设深度6m区域直观反应的处理效果明显较好。

4.3十字板剪切实验

根据设计要求抽真空恒载60天后进行第一次十字板剪切实验,进行地基承载力评价,以了解加固图层经真空预压后的处理效果,根据检测效果判断后期检测间隔时间,累计做了两次十字板剪切实验,实验间隔为一个月,处理效果对比如下。

根据数据结果分析,前后两次十字板剪切实验时间间隔一个月,4m区和6m区不同深度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都有明显的不同程度的提高,土体灵敏度也有所增长。

4.4平板载荷实验

经检测结果显示:抽恒载4个月后,6m区地基承载力最大值55kpa,最小值44kpa,平均地基承载力48.3kpa;4m区地基承载力最大值48kpa,最小值41kpa,平均地基承载力44kpa。6m区比4m区地基承载力明显偏高,且接近设计要求50kpa。

5.试验段总结与分析

(1)采用一布三膜(即三维土工网上部采用1层土工布+3层密封膜),试验区膜下真空度观测显示,密封膜3层比2层真空度明显偏高,均值均在80kpa以上,且保持性较好。

(2)就沉降观测表观处理效果而言,试验段呈现排水板插设深度与沉降量呈正比趋势,4m区平均累计沉降90.5cm,6m区平均累计沉降134cm。

(3)恒载真空抽气时间4个月后,就荷载试验结果显示,6m区最大地基承载力55kpa,最小44kpa,均值48.3kpa;4m区最大地基承载力最大48kpa,最小41kpa,均值44kpa。恒载抽真空4个月后的地基承载力接近设计要求。

6.结束语

本工程仍在真空抽气过程中,就真空预压过程中的各项检测数据指标分析判断,该项技术在浦东机场吹於场地中的适用性较为乐观,且处理区域均为五跑道规划建设的土面区以及附属构筑物区域,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能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通过试验区塑料排水板不同插设深度及不同密封膜层数处理效果的对比也能直观的为大面积施工设计提供准确可靠的参数。

参 考 文 献

[1]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第五跑道飞行区工程北端浅层真空预压试验区方案;

[2] 《真空预压加固软土地基技术规程》(JTS 147-2-2009);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