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投资审计论文范文

投资审计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投资审计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投资审计论文

第1篇:投资审计论文范文

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不少投资决策成功的项目,但也存在一些严重失误的投资决策,其造成的损失让人触目惊心。主要表现在:一些建设项目管理上存在较大的漏洞,“三边”工作较多,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方面超过资金筹资能力,盲目上项目,造成半拉子工程使上千万、甚至上亿元的投资无法发挥经济效益,一些项目投资可研深度不够,项目一建成就开始亏损,造成较大的投资损失。

为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益,节约工程建设资金,减少建设过程中的损失和浪费,作为项目的投资方必须加强对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和项目投运后的效益评估与分析,正确评价项目的盈利能力和经营风险水平。下面我就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效益评估与分析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

一、进行投资审计效益评估与分析的必要性。

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就是固定资产投资活动所取得的有效成果与所消耗和所占用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之间的比例关系,即固定资产投资的“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效益评估与分析,对于提高项目决策科学化水平,促进投资活动规范,改进项目管理和提高投资效益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1、有利于促使投资方加强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提高项目的决策水平;2、有利于控制项目投资造价,通过对批准概算审计、概算执行情况审计、投资效益评估,分析存在差异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对于控制工程造价起到积极的作用;3、通过对项目投资效益的评估与分析,全面评价项目投资决策的可行性,评价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预测正确性。4、总结建设管理和经验,通过投资审计效益评估与分析,找出在建设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差距,提出改进的意见或建设。有利于改进和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二、投资审计效益评估与分析的原则。

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模的投资项目,其风险程度、外部环境和不确定因素也不同,应当采取相应的效益评估与分析方法。真实反映项目的投资效益是项目投资效益分析与评估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在项目评估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投入与产出的观念。评价时不能只考虑项目的直接投资,还要考虑相关投资,大型项目还需考虑主体项目的配套是否同步建设,以发挥综合效益,产出必须大于投入,获取最大的投资效益是项目投资的最终目的,

2、建立资金的时间价值观念。资金是有时间价值的,不同时段其资金的时间价值是不同的,可参照银行同期贷款利率及行业平均收益率来计算项目的投资净现值和投资收益率,以正确反映项目的盈利能力,评估其投资风险。

3、建立项目机会成本及边际收益的观念。机会成本就是投资本项目放弃其他项目投资的损失,边际收益就是考虑项目建设所需材料和设备及生产稀缺的主要原材料和主要产品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引起的价格波动对投资成本和经营效益的影响,这对于选择投资项目决策时十分重要。

4、建立合理的判断标准。在进行投资审计效益分析与评估投入与产出时,应以国内现行市场价格为基础,同时还应考虑供求关系、销售运输方式、建贷利率、营销方式等因素对投资收益的影响程度。

5、要考虑投资风险。任何投资决策都有风险,一般来说项目投资风险越大,投资收益率越高,我们要通过趋势分析进行概率测算,估算项目投资实际存在的风险水平。

三、投资审计效益评估与分析。

运用专门的投资效益评估与分析方法,对项目投资经济指标、批准根据的合理合规、概算执行情况、建设进度及综合生产能力、投资收益率及投资控制效果等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价,分析其产生差异的原因,提出相关的审计意见和建议,以促使全面提高项目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

(一)、项目投资经济指标审计。

通过计算项目净现值、现值指数、内含报酬率、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及投资偿还期等经济指标,审查投资效果是否可研报告中预测的经济指标值,来判断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和可研报告编制的正确性。

1、复核净现值。根据已完项目投产后现金流入量和实际投资额,按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或同行业收益率计算该项目实际净现值,如果净现值为正数,该投资项目的现金流入量现值大于现金流出量现值,表明该项目投资实际报酬率大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或同行业收益率。

2、复核现值指数。根据已完项目投产后现金流入量与实际投资额,按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或同行业收益率计算其现值指数,如果现值指数大于1,该投资项目的现金流入量现值大于现金流出量现值,表明该项目投资实际报酬率大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或同行业收益率。

3、审核内含报酬率。内含报酬率是指使投资项目的净现值为零的贴现率。根据已完项目投产后现金流入量现值与实际投资额现值,计算其实际报酬率,判断实际报酬率是否大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和同行业投资收益率。

4、审核投资利润率和投资利税率。在不考虑现值的情况下计算投资利润率和投资利税率。投资利润率为税后净利润与实际投资额之比,投资利税率为税前利润加其他应上交税之和与实际投资额之比。

5、审核投资贷款偿还期。一般投资项目大部分的资金来源为银行融资,项目投运后,财务现金流量的大小直接影响项目的贷款偿还能力,通过对财务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流量在考虑贷款利息的情况下如实计算项目贷款实际偿还期。

上述五项目经济指标是评价项目投资效益的重要方面,净现值和现值指数反映项目方案的可行程度,内含报酬率、投资利润率和投资利税率反映项目的盈利能力,贷款偿还期反映项目偿还贷款的能力。通过上述审核和计算,并与项目可研报告所预测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项目实际投资效益与预期效益的差异所产生的原因,并评价可研报告的编制水平和预测能力。(二)、项目批准概算合理合规性审计。

批准概算是按照国家规定的定额、指标、价格指数和费用标准,根据建设内容在项目开工前计算编制的,它是确定项目投资规模,控制项目投资的重要依据。对批准概算合理合规性审计可以用好管好建设资金,购置适合的设备,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同时还有利于项目建设单位改善管理,防止损失浪费,提高投资效益。概算的合理合规性审计主要内容:

1、概算合规性审查。审查批准概算是否经有权部门批准,概算的编制是否与批准的计划任务书规定的建设规模、建设内容相符,有无人为压低或抬高概算的现象,概算编制所依据的定额、指标、收费标准及设备价格是否符合规定。

2、概算经济合理性审查。审查项目设计是否按生产和工艺的要求作了合理的全面规划,在建设过程中大的设计变更对投资造价和建设工期的影响,主要生产车间与辅助生产车间的生产能力是否配套,对“三废“的处理是否达到规定的要求,项目建成后是否形成综合生产能力。

3、概算调整合法性审查。批准概算在实施过程中往往由于材料设备的调价、汇率的变动等原因,需对原批准概算进行必要的调整,对调整概算的审查,重点把握调整的理由是否充足,调整概算的范围、幅度、金额是否适当。

加强概算的审计,核减高估多算部分,可以促进施工企业加强施工成本核算,同时合理的概算加上必须的考核措施能调动建设单位的积极性,批准概算合理合规性的审查,对于控制项目投资总额,提高投资效益起到直接作用。

(三)、概算执行情况审计。

批准概算是控制项目投资造价的基本依据,国家审计署关于《建设项目概算执行情况审计实施办法》规定,重点对建设成本、资金使用、设备材料的领用、其他费用的列支等对照批准概算,审查其开支的合理性和合规性。

1、审查建设资金的到位情况及使用。重点把握建设资金的来源是否合法、是否按投资计划及时到位,建设资金是否存在转移、侵占的挪用的问题。

2、审查已安装设备和不需安装设备(含辅助生产设备)。根据批准概算的设备清册,逐项核对已安装设备与设备清册和一致性,对多列支的生产设备要作调整,审查设备价格是否按中标价加合理的运杂费列入决算,有无存在乱加价的问题;对辅助生产设备按台数和金额两个方面进行控制,重点关注以套为单位进入决算设备的明细,防止夹带便携机等个人用品。

3、审查建设成本及收支的合规性。重点在建设成本的归集是否按规定执行,计算是否正确,有无将不合理费用挤入建设成本,重点审查往来款项是否真实和合法,有无存在“帐外帐”和损失浪费的问题,清点剩余物资,评价物资采购计划的正确性和物资管理水平。

4、审查其他费用列支的合理合规性。重点把握建设单位的费用开支、前期工程费、生产准备费的列支手续及标准是否合理合规,建贷利息的分配是否按规定分摊,动用基本预备费是否有充分的理由及相关手续等。

通过概算执行情况审计,可审减不合理和不合规的费用,达到控制工程造价,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

(四)、建设进度及综合生产能力审计。

建设进度及综合生产能力会影响投资效果,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其结果将有利于加快资金周转,减少建贷利息支出,迅速形成生产能力,控制工程造价。而综合生产能力的形成对项目的盈利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设进度的审计主要注重如下几个方面:

1、建设工期的审查。应将实际建设工期与计划工期、同类型项目建设工期相比较,并分析单项工程计划进度的执行情况,分析原因,作出公正的评价。

2、未完工程的审查。它反映项目建设进度和投资效果,应将在建项目累计投资额与已完项目累计投资额相比。

上述二个指标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项目建设的速度和效益,审计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价。

综合生产能力审计主要侧重于以下两个方面:

1、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水平的审查。生产是指项目投运后新增生产能力与设计生产能力相比,它反映项目建设形成的生产能力和是否达到设计生产能力的要求。

2、这到设计生产能力时间的审查。大型项目投运后一般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和消缺完善,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内到到设计生产能力水平,若在时间上提前达到设计能力,这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项目盈利能力提前。

对达不到设计能力的项目,审计要查明其原因,并计算因此而带来的经济损失,提出相应的审计建议。

(五)、项目投资风险的审查。

由于固定资产投资金额大,时间长,涉及方方面面,建设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或建成投产后外部环境发生较大的变化,因此需对项目的风险进行评估与分析。

我们在对项目投资效益进行评估与分析时,除了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投资机会成本、物价指数等因素外,还需考虑如市场供求关系、供货及运输方式、贷款利率、营销管理机制等一些不确定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会对我们计算的一些基础数据产生影响。因此在进行投资效益评估与分析时需对不确定因素进行计算。

1、盈亏平衡分析。即项目投运后,对产品产量、销售价格、变动成本、国定成本及利润进行盈亏平衡分析,确定其盈亏平衡点的产量,分析项目创利能力和抗市场波动风险能力。

2、敏感性分析。工程实施过程中和投产后,受到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固定成本、变动成本、销售量、销售价格和利率的变化因素影响,由此而造成对项目投资收益的影响等进行敏感性分析,计算其变动对项目投资效益的影响程度。

四、结束语。

第2篇:投资审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投资审计,县级审计机关,风险控制,对策分析

1 县级审计机关投资审计风险概述

在相关的审计机关审计风险评价的规定下,县级审计机关投资审计则是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对于投资审计风险来说,主要包括审计单位投资履行相关内容,由于自身原因而没有发现其中存在的存在重大错弊情况,比如相应的材料采购、工程质量、执行规划、资金使用、建设程序、投资绩效、工程造价、环境保护以及土地利用等方面,不恰当审计则被审计机关而执行。

俗称的审计机关的三驾马车,就是指投资审计、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对于投资审计来说,审计机关刚刚较为成熟,投资审计风险应该进行合理控制,这样有助于投资审计权威形象的树立工作[1,2]。

分析审计监督,可以看出,这属于外部监督的行政行为,而审计风险的主要因素则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如审计程序不合规、不恰当的投资审计方法,比较低的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审计决定执行难也往往是由于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无效沟通协调所致;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也影响着相应的审计风险。

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审计风险,主要是指检查风险,包括因为工程造价不实的问题并没有被相应的审计人员发现,而造成不正确、不恰当结论的可能性问题。投资审计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不可避免,对于审计机关投资审计工作来说,应该尽量降低投资风险,控制其在一定的可接受的范围内。

2 县级审计机关投资审计风险的防范分析

只有通过提高投资审计质量,才能有效做好相关的县级审计机关投资审计风险的防范工作。投资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就是审计质量。对于审计质量来说,其涉及到方面主要包括审计方法和技术、审计制度、审计环境以及审计人员素质。

对于投资审计准备阶段来说,相关的审计方案的编制,审前调查和项目计划都应该做到合理分工,相关的材料用量和工程造价都应该进行仔细分析,材料价格询价准备则应该根据施工时段做好规定;对于投资审计实施阶段来说,在相关的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实施阶段应该对于工程量的计算严格按照图纸进行,进行工程量的仔细核对,确定合理的取费标准,定额套用进行复核,保证合理的材料价格,对于工作底稿进行编制审计,同时,应该做好审计日记工作;对于项目的报告阶段来说,在充分考虑审计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审计业务会议制度和三级复核制度应该着重落实好。

同时,还应该注重审计质量控制制度的建立工作。为了更好保证保审计成果符合质量要求,在过程中应该落实好审计人员的相互检查控制。为了落实好依据依法依规的计算准确,应该对于审计人员和审计组的责任意识进行进一步的强化,努力做到评价公正、定性准确,只有有效降低人为失误因素,才能够使得审计风险的降低成为可能。

另外,还应该对照检查相应的审计项目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审计纪律执行情况等,为了尽快发现投资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只有通过检查才能做好相应的经验总结,保证后续提高投资审计质量的可能性。

防范审计风险的有效途径就是通过队伍建设的进一步强化。

一是,为使得投资审计队伍业务素质不断提高,应该对于投资业务学习下大功夫。投资审计风险控制的关键问题就是要做好提高审计队伍素质工作。所以,审计机关加强队伍建设就应该从提高投资审计人员素质入手。

二是,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应该进一步加强。这样才能保证项目防范审计风险的有效控制,保证审计项目的顺利进行。

三是,投资审计人员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应该进一步加强,这样能够确保职业道德的准绳一直在每个投资审计人员的心中。在投资队伍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投资审计干部能够有效积极改造主观世界,做到思想统一。能够确保较强的工作的责任感和责任心,使得思想道德防线进一步牢固,努力形成一种善审、敢审、以及努力拼搏的好局面。

四是,为了更好使得投资审计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还应该努力应用计算机投资审计。对于投资审计信息化的开展情况来说,县级审计机关领导应该积极汇报,并努力争取必要的经费,满足相关的投资审计计算机和专业软件的采购需求,这样能够更为有效使得投资审计效率进一步提高,投资审计手段的信息化也提高了计算的准确性,使得投资审计风险进一步降低。

防范投资审计风险的重要手段则是通过风险责任制的建立,来不断强化风险意识。投资审计人员与复核人员的责任应该在风险责任制中更加明确,相关的审计机关和审计组的责任也应该分清。确保投资审计人员能够职责的认真履行,投资审计人员承担违反纪律的责任;复核人员的责任则应该做好履行签字手续,如果审计机关出具不当的审计报告是由于盲目信任的复核,这样就应该对于复核人员的责任进行追究。审计组长则应该做好审计组的团结协作工作,避免一人独揽投资审计项目的不搞分工负责的做法,出现结论错误的问题则由审计组长承担。在审计组查实并提出处理意见之后,审计机关并没有纠正问题,且不作处理,审计机关则承担责任。

3 结语

综上所述,审计机关树立审计权威通过县级审计机关投资审计风险控制能够很好体现,只有通过多方位与多形式的控制投资审计风险,县级审计机关才有可能巩固审计监督在投资审计中的权威地位,同时,还应该对于投资审计风险控制的措施和方法进行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第3篇:投资审计论文范文

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要求总体上见《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周志》中的"哈尔滨工业

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设计(论文)要求",但在写作目的,选题等方面,应符合以下要求

:

〖BT1〗一,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

1.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探讨会计,财务管理前沿理论问题;

2.运用所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并

解决财务,会计实务中存在的问题;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和业务素质.

〖BT1〗二,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

1.论文选题应尽量理论结合实际,达到能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会计实践中的问题;

2.应注意选题的创新性,题目应尽量避免与往届重复;

3.选题的难易程度,工作量应适当,避免过于简单,达不到本科毕业论文要求的工作量;

也尽量避免难度过大,影响完成质量;更应避免选题面过宽,过大,无法纵深探讨.

以下论文写作方向和题目,可供大家在选题时参考:

1.标准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2.目标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3.责任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4.作业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

5.企业成本控制体系的建立

6.企业责任成本管理问题研究

7.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9.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问题的实证研究

10.激励股票期权理论及应用研究

11.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行为与动机

12.资产减值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13.企业重组的会计问题研究

14.上市公司会计报表信息质量管理

15.企业兼并中的财务分析与财务决策

16.企业财务控制机制研究

17.企业激励机制的建立

18.企业并购的会计处理方法研究

19.企业存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资本结构理论与应用研究

21.优化企业资本结构的实证研究

22.激励和约束机制在企业成本控制中的应用

23.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在企业中的应用

24.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在企业中的应用

25.会计准则的国际比较

26.企业财务网络化管理研究

27.企业成本核算系统设计

28.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设计

29.会计会计报表系统设计

30.计算机会计学中总账的设计分析

31.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32.独立审计质量控制

33.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管理

34.企业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5.独立审计风险的实证分析

36.审计风险及防范的实证研究

37.网络经济条件下的审计模式研究

38.电子商务下的审计风险及控制

39.人力资源会计研究

40.环境会计理论研究

41.债转股问题及对策研究

42.风险投资问题研究

43.商业银行贷款资产管理

44.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研究

45.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研究

46.集团公司内部审计问题探讨

47.企业对外投资财务控制研究

48.企业生产环节财务控制研究

第4篇:投资审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环境审计;环境绩效;利益相关者;评价体系

一、引言

环境绩效审计是环境审计的一种类型,作为环境审计发展的主要方向,环境绩效审计越来越受到重视。王恩山(2005)认为受托经济责任在环境领域的扩展推动环境绩效审计的形成,因而环境绩效审计的本质对象就是受托环境绩效责任。社会公众是所有受托环境绩效责任的终极委托人,而企业是环境绩效责任的承担者之一。尤其对能引起环境污染的企业来说,进行专门的环境投资,改善生产的环境绩效,避免对公共环境产生污染,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企业为了保证受托环境责任的履行,需要进行环境项目投资,绩效审计的内容就是评价这些环境投资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此类环境绩效审计一般由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来执行,也可外包给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审计机构来执行。

企业环境绩效审计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是如何设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合理、可行、可比的评价指标体系是环境绩效审计成功的关键。时毅(2008)将平衡计分卡的思想引入到环境绩效审计中,构建了公共环境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包括定量和定性指标共计19项,从财务、公众、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全面评价公共环境项目的绩效,使绩效审计的结果更全面、更合理地反映所审项目的真实绩效。平衡计分卡的使用,使得企业环境绩效审计开始从以往的股东中心论转向利益相关者角度,但是其指标体系中,除了股东、顾客、员工外,缺乏从管理者、供应商、政府和社区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指标。由此可以看到,平衡计分卡指标体系,仍然反映股东价值最大化思想,没有达到与其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调(陈红艳,2005)。环境污染事项会对广大利益相关者很大的影响,而且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环境事项影响的广泛性,利益相关者也越来越重视环境绩效审计所提供的信息。要想对环境绩效进行全面、完整的审计和评价,需要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要求,遗漏其中任何一方都无法全面、真实的评价环境审计绩效。因此,笔者选择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对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二、环境绩效审计中的利益相关者

要想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来研究环境绩效审计评价问题,首先必须要搞清楚环境绩效审计涉及到哪些利益相关者。弗里曼(1984)认为:“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所有个体和群体”。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影响组织目标达成的个体和群体应视为利益相关者,同时受组织目标达成过程中所采取的行动影响的个体和群体也应看作利益相关者。从这个定义可以推出环境绩效审计中的利益相关者:一是影响组织环境绩效目标实现的群体,如股东、管理层、员工、债权人、供应商、顾客等;另一方面则是受组织环境绩效影响的群体,如当地社区、政府部门、环境保护主义者等。

各利益相关者在环境绩效审计中关心的问题是不同的。股东主要是站在投资者的角度,关心他们所投用于环境保护方面资金的使用效果和效率,所投资金是否能够达到预期效益,能否保持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企业管理层的环境绩效审计的直接目标可以总结为企业环境成本的最小化和环境收益最大化。最小的环境成本,最大的企业利润应该是企业的管理层一直以来追求的直接目标,而要想实现此目标就需要管理者改进环境管理的效率和效果。政府主要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掌握环境保护的整体情况,减小环境事故的发生率,减少人民和国家的损失,保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员工进行环境绩效审计最主要的是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社区居民关心环境绩效审计主要是为自己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企业的环境保护活动能否起到应有的效果,企业生产活动中造成的环境污染是否会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

贺敬燕(2009)认为虽然每一环境利益相关者团体在环境绩效审计中关注的问题不同,但他们的终极目标却是一致的,既利益相关者环境利益最大化。利益相关者环境利益最大化,是指企业的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对于各个利益相关者来说都是一种最优状态,无论再如何的进行治理都无法达到更好的状态,这种最优的状态称为利益相关者环境最优状态。在这种最优的状态下,各个利益相关者的环境利益都是最大的,称为“利益相关者环境利益最大化”。

三、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初步构建

前文已经提及,企业环境绩效审计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股东、债权人、管理者、顾客、供应商、员工、政府和社区等。本文借鉴陈红艳(2005)的做法,根据涉及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设计了五个维度:资金维度、管理维度、供应链维度、学习维度和社会维度,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系列指标,初步构建了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资金维度是从股东和债权人角度考虑的,包括盈利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增长能力和偿债能力。而这些财务指标在计算时都应考虑环境事项的影响,如在衡量盈利能力时,重点关注与环境有关资金的投入产出比,在衡量资产运营能力时,应重点关注与环境事项有关的资产如污水处理设备等运营效果和效率。这四个战略目标都是股东所关心的,而债权人所关心的主要是偿债能力,即环境问题导致的预计负债对偿债能力的影响。

管理维度是从管理者角度考虑的。主要的评价指标有项目使用率、设备利用率、一次产出达标率、运行管理情况、行政管理费用比。这些指标都反映了管理者的环境管理绩效水平,如一次产出达标率,它等于一次产出符合环保标准的生产量与符合环保标准的生产量之比,表示在所有符合环保标准的产品中,不需要多次检验和返工,一次产出就符合环保标准的比例是多少(时毅,2008)。

供应链维度涉及了上游供应商和下游顾客。从供应商角度主要考虑供应商所提供原材料是否符合环保标准,从源头保证最终产品的绿色、安全,从顾客角度要考虑提供给顾客的最终产品是不是满足环保质量要求、顾客满意度等。

学习维度从员工角度考虑,员工包括生产运作工人和技术人员。为了提高环境业绩,必须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使生产运作员工充分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在生产活动中保证遵守相关的环境标准,在过程上保证产品的环境质量。技术人员提高技术创新,尤其是新型环保产品、设备和生产技术的设计和开发。同时应关注员工的工作环境,员工工作环境满意度等。

社会维度从环境社会责任来考虑,主要考察在履行社会环境责任、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情况,同时也应该关注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加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采用的指标主要有:增加就业情况、安全事故损失率、生产达标率、资源综合利用情况、环境影响、环境投诉数等。一般来说,社会维度的指标和资金维度指标之间是有因果关系的。比如,项目的生产达标率越高,说明产品质量高,产品的收入越多,反映到资金维度指标上投资收益率越大,净资产收益率越大。资源综合利用情况越好,说明资源利用的效率较高,则单位生产量运行成本越低。项目安全事故损失率低,说明产品安全性高,对经济损失小,反映到资金维度指标上就是投资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越高。

表1 以利益相关者为基础的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维度 涉及的利益相关者 评价指标

资金维度 股东、债权人 考虑了环境事项影响的盈利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增长能力和偿债能力

管理维度 管理者 项目使用率、设备利用率、一次产出达标率、运行管理情况、行政管理费用比

供应链维度 顾客、供应商 原材料环保达标程度、产品环保程度、顾客满意度

学习维度 员工 员工环境保护意识、环境技术创新能力、工作环境满意度

社会维度 政府、社区 生产达标率、资源综合利用情况、安全事故损失率、环境影响、投诉数、增加就业情况

四、结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引入是对环境绩效审计的又一次改进。以利益相关者为基础构建的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改变了以往考虑利益相关者的不完善。将所有关键的利益相关者都加以考虑并进行监测,从而降低了环境风险,满足了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当然,不同环境绩效审计对象的性质、行业不同,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群体会有很大的不同,因而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根据对象所处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及时地加以改进,以提高评价体系的适应性。本文仅是对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初步探索,指标体系的构建尚不完善,相关指标也需细化,同时每个指标权重的分配问题还需进一步探讨,期望以后可以进一步深化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1]吕常影.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我国企业绩效评价的影响[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1).

[2]陈红艳.试论以利益相关者为基础的业绩评价体系的构建[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12).

[3]陈立勇,曾德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绩效与社会责任[J].湖南社会科学,2006(2).

[4]袁广达.利益相关者对环境会计信息利用的关系分析[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1(2).

[5]刘呈庆,田建国.中国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利益相关者博弈的初步分析[J].山东经济,2009(4).

[6]时毅.公共环境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08.

[7]王恩山.环境绩效审计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05.

[8]贺敬燕.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环境审计基本理论要素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09.

[9]迟忠芹.公共环境项目绩效审计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09.

[10]丁艳秀.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作者简介:

张帆,山东潍坊人,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审计理论与方法、环境审计。

第5篇:投资审计论文范文

而且前期差错更正不仅说明上市公司财报存在虚假信息,也说明了相关的审计工作没有发现会计差错,上市公司前期差错更正行为的比例越来越高,这也说明了审计不尽责的现象日益增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独立审计质量还达不到公正公允的地步,发现前期差错上力度不够,而且上市公司往往以临时公告形式来向外界披露前期差错更正的内容,而且往往以尚不明确等理由拒绝及时公布前期差错更正的详细情况,而且放在定期报告中披露,这导致投资者无法根据前期差错更正的情况及时做投资决定。

所以研究上市公司前期差错更正的动因及表现形式,还有调节会计利润的方式、特征,以及如何遏制并杜绝前期差错更正的滥用,并提早察觉并防范,如何促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达到监管的成熟、完善,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这是本文研究的目的。上市公司往往利用前期差错及其更正来操纵利润,使会计信息失真,投资者利益受损,研究上市公司前期会计差错的动因及手段,并提出改正措施,有益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建设。所以,研究重大前期差错更有重要的意义。前期差错更正的相关研究,在理论领域有助于改善财务处理方法,有助于扩展盈余管理内容,丰富我国会计理论内容,规范上市公司的会计行为和治理结构改革。

研究内容:论文首先概述了会计差错的最新企业会计准则方面的规定,即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的内容规定,从会计制度框架下,对会计差错及其更正的理论进行解释和分析,然后结合盈余管理的理论,对会计差错及其更正的不正当动机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会计差错及其更正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最后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主观故意会计差错的表现形式,在综合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上市公司利用会计差错进行不当盈余管理的防范对策及建议。研究方法:论文在论述会计差错更正的概念和会计制度规定、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内容上,主要采用了文献阅读法,通过对会计制度文献和已有研究的深入阅读分析基础上,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加工整理和分析。

第6篇:投资审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作用,内容,措施

 

内部会计控制是科研单位会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利于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保护科研单位资产的安全、有效推动科研任务的顺利完成。会计控制是经济管理的基础,也是科研单位内部控制的基础,会计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一个单位内部控制的全局效果。

1 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意义

内部控制制度,是指单位内部为了有效地进行管理,而制定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制度、措施和方法的总称。

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其范围相当广泛,其作用已远不止防弊纠错,比较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发挥以下几方面作用。

1.1能够促进财务物资的妥善保管和正确使用

内部控制制度对财产物资的保管和使用采取各种控制手段,可以防止和减少财产物资被损坏,杜绝浪费、贪污、挪用和不合理使用等问题的发生。

1.2能够促进提高信息报告质量

正确可靠的会计数据、资料是管理者了解过去、控制目前、预测未来、作出决策的必要条件,能够促进维护资产安全完整。资产的安全完整是单位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内部控制系统通过制订和执行业务处理程序,科学地进行职责分工,使会计资料在相互牵制的条件下产生,从而有效地防止错误和弊端,保证会计资料正确性和可靠性。

1.3能够促进国家法律法规有效遵循

国家制度的一系列财政纪律及法规,都需要通过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来落实,通过实施内部控制制度以进行自我约束,遵循国家的财政纪律和法规。

1.4能够促进提高经济管理的效率

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合理地对单位内部各个职能部门和人员进行分工控制、协调和考核,促使企业各部及人员履行职责、明确目标,保证单位的各项活动有序、高效地进行。

为了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应预先确立衡量实际绩效的标准;正确记录经济业执行情况,并将工作实绩与标准目标进行比较,借以发现差异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以及各种因素对差异的影响程度;针对偏离目标和标准的现象,提出纠正的措施予以补救。还应注意一些特定控制程序的执行,如核对会计记录数字的准确性、保持调节表、日常编报资料和试算表,核准与控制各种凭证,同外部资料比较,将现金、有价证券和记录核对预算与执行结果比较等。论文参考,措施。论文参考,措施。

2 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

2.1组织机构的控制

包括组织机构的设置,分工的科学性,部门岗位责任制,人员素质控制。在设置内部机构时,既要考虑工作的需要,也应兼顾内部控制的需要,使机构设置既精干又合理。对内部组织结构和职责分工要有整体规划。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保证各级人员具有与他们所负责的工作相适应的素质,从而保证业务工作的质量。

2.2不相容职务的分离控制

授权和执行的职务要分离,执行和审查的职务要分离,保管和记录的职务要分离;对各项业务的处理要能体现出互相监督的作用。相关的职务,必须进行分工负责,不能由一个包办兼任。在处理经济业务时,有关人员能够互相制约、相互监督。

2.3授权批准控制

各级工作人员在办理各项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规定程序的授权和批准,才能对有关的经济业务进行处理,未经授权和批准,这些人员不允许接触这些业务,这一控制方式使每一个过程、环节责任、权利明确,使某些事件在发生时就得到控制。授权批准控制要求规定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和业务处理权限,同 时也要求明确各级管理人员所承担的责任,使他们对自己的业务处理行为负责。

2.4财会控制管理

为确保财产物资安全完整,所采用的各种方法和措施。可包括财务管理,如货币收支管理、费用、成本管理、资金管理等;财务物资管理,如存货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应收账款管理等。

2.5风险防范控制

内部控制应当有全球经济意识,要能敏感地认识到各类新生事物的价值,可以建立新型的资金供给制度,最大限度地满足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等对资金的需求。但是创新活动具有很大风险,为防止风险、信用风险、合同风险等风险。风险防范是单位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单位应根据不同业务类型建立应对机制和应对措施。论文参考,措施。

3 当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3.1 没有建立周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多数是用一般财经规章制度说成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只在财政资金使用上提出开支范围及审批权限,它只能解决单位内紫金锭使用方向,而不能有效解决资金安全问题。长期以来科研单位的资金都依靠国家拨款,用完可以再要,致使个项目成本费用支出控制不住,浪费、重购现象屡屡发生,甚至出现物资外流事件。

3.2 内部会计控制意识薄弱

他们仅把财会科室看作是单位的“钱袋子”,无论支出凭证是否合法合理,只要领导签字就能报销。财会人员未能获得监督管理资金资产的有效权限,财会人员合理建议和监督意见只能起到决策参考的效果,致使一些不合理的开支不能彻底杜绝。一些项目的内部会计监督流于形式,不呢个发挥相互制约、共同监督的作用。

3.3 货币资金和资产管理控制制度不够完善

主要负责人对财物安全负责的意识不强、缺乏明确规范的财务核算及内部审计制度。例如:出入库制度、账实盘点、库存限额、岗位分离,往来账核对等不能有效及时实施;一些科室经常强调科研的特殊性,有的一起未办入库手续就直接投入使用,还有科室强调工作忙,对某些资产长期不盘点,不对账,难免导致部分资产流失。

3.4 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良莠不齐

虽然多数单位财会人员的水平都适应本职工作,但是也有部分单位经常出现登记未按法规程序,核算未按正确方法等人为失误,个别财会还出现泄漏财务秘密或造假账申报项目等不良行为,致使财务正常运行受到影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科学事业单位对财务会计的要求越来越高,过去会计那种只知道“事后作账”、不管“事前、事中管理”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论文参考,措施。科学单位迫切需要财务人员在资本运作、经营性资产的监管管理等方面提供更科学的决策依据,因此加大会计人员人才培训,尽早建立一套安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十分重要的。

4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措施

4.1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采用湿度控制的原则

由于科学事业单位经济业务比较简单,运转环节少,并且多年形成一套固定的工作流程,加上人员结构大多是以“以老带新”,人员流动不像企业那么频繁,因此科学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总的来说还是做到比较好的。尽管科研单位经济业务单纯,但是资金来源复杂多样,承受的科研课题涉及国家的各个领域,除了遵守《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之外,还需要按照资金来源遵守相关的会计制度。科学事业单位每年需要接受多次各个方面的监察审计,不可控因素比较多;加上在投资、融资、租赁、经营等方面都有涉足;这就造成了如果内部控制制度过于严禁,常常会顾此失彼。因此在设计科学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时应该采取适度控制的原则。论文参考,措施。对于投资、融资、租赁、经营等容易出现问题的领域应该采用严加控制原则。

4.2加强各方面的内部牵制制度

明确规定各个机构和岗位的职责权限,使不相容岗位和职务之间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他的核心是“内部牵制”,是指对具体业务进行分工时,不能由一个部门或一个人完成一项业务的全过程,而必须由其他部门或人员参与,并且与之衔接的部门能自动地对前面已完成工作进行正确性检查。它由适当授权、不相容工作的责任分工、凭证和记录、接近控制、独立检查等环节组成。这种制约包括上、下级之间的互相制约、相关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如物资采购业务,批准进行采购与直接办理采购,即属于不相容的职务,如果这两个职务由同一个人担当,即出现该员工既有权决定采购什么,采购多少,又可以决定采购价格、采购时间等,如果没有其他岗位或人员的监督、制约,就容易发生舞弊行为。

4.3加强财务内部控制

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对内能够向管理层提供经营管理的诸多信息,对外可以向投资者、债权人等提供用于投资等决策信息,要对会计主体所发生的各项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业务进行记录、归集、分类、编报等需进行的控制。做好财务内部控制,直接的影响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和财产的安全。建立科学、严密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安全、有效的财务管理基础。财务内部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建立会计工作岗位责任,对会计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使之相互监督的制约;2、明确凭单的填制、传递、装订、保管的程序和责任;3、严格限制无关人员对资产的直接接触;4、定期对实物资产进行盘点,并将盘点结果与会计记录进行核对等。

4.4加强内部稽核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

内部审计控制都同样来自单位内部。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责就是监督和评价内部控制结构和风险,内部审计越薄弱内部控制风险越大。内部审计重在检查和评价企业的内部控制,它不是侧重某一活动的评价结果,而是注重建立一种监督机制。建立健立稽核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是预防舞弊、根治腐败的根本策略。内部审计既要监督企业领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维护社会整体利益、适应宏观经济目标发展;又要对内当好参谋、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纠正违规、化解风险。管理者应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切实加强考核、监督、制约机制,将内部审计人员,直接对单位负责人负责,真正发挥内审人员的作用,监督和保护单位的资产、财产安全,监督企业朝着合理、合法的良性方面发展。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应包括独立于单位其他部门的内部审计制度,内审部门负责查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并将审查结果向单位最高管理者报告。内部审计工作越仔细,内部控制制度越健全,越能增强内部控制工作的效率与可靠性。

综上所述,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但是审计的基础,而且是各项财产的安全保证,是防止贪污和浪费的重要措施,对会计数据的正确性、合法性起着保证作用,能起到事前预防、事中、事后及时发现工作漏洞的作用。论文参考,措施。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设计和有效施行,依赖于农业科研单位健全的内部治理结构营造的优良控制环境。现代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一个先进的内部管理制度已经被实践所证明,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不控则败。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改进法人治理机制的重要保证。

第7篇:投资审计论文范文

随着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进一步深入,基建工程审计也由过去的事后审计向建设期审计过渡,这种将审计监督与适时参与工程管理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能使审计人员及时了解工程的进展情况,参与管理过程,及时纠正隐患问题,同时也保证了各项工程费用的有效控制,提高了工程投资效益,使工程建设的管理水平向较高层次发展。因此,如何更好地开展工程建设期跟踪审计,提高审计质量及工程管理水平,已成为审计人员、管理人员和被审计单位的共同目标。本文谨就提高工程建设期的审计质量谈些粗浅认识。

一、搞好审前调查

审前调查是确定审计内容、审计范围、选择审计方法和步骤、制定审计实施方案的必备环节,是工程建设期审计质量的前期控制。要想提高工程建设期的审计质量,审计人员首先应熟悉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材料,了解工程设计范围、建设规模、采用的工艺方法、选用的主要工艺设备、投资概算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等内容,对所掌握的内容尤其是投资概算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找出审计重点,做到科学合理,全面考虑。同时,还应收集相关的法规文件,强化专业知识,使审计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二、重视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

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质量控制的“龙头”。它是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形成的第一个综合性文档,通过统筹计划和安排,明确审计目标和细化审计内容,从根本上规定了建设期审计发展的方向。审计实施方案是实施审计和质量检查的标准。依照审计实施方案,管理者可以判断审计人员审了什么、怎么审的、结果怎样,是否严格执行了审计程序,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审计人员的随意性。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报告的基础。审计评价要求审计组只对所涉及的审计事项发表审计意见。因此,好的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质量控制的灵魂,是指导审计人员现场作业的“路线图”,对审计起着全面控制的作用。

由于工程建设期审计的实施过程与工程施工同步进行,所以科学合理地选择审计介入的时机和内容,是高质量完成建设期审计的关键。因此,在制定审计实施方案时,应首先确定审计跟踪点。审计跟踪点的设置是建设期审计的关键,它直接影响审计项目的质量和效果。审计实施方案应明确选择对工程质量、投资、进度影响较大及事后不能审计或事后审计难度较大的内容作为审计跟踪点,规定其作为必审内容。审计跟踪点应细化,如防腐保温工程、重要的基础施工过程、设备工艺管线的试压等,使审计介入的时机和内容相对固定,避免对施工进度造成影响。其次,应在审计实施方案中明确审计需参加的施工管理活动,目的是掌握工程的整体情况,使审计工作更有主动性。如主要设备的招标、工程设计变更的审查、图纸会审、工程投资款拨付等,这些活动审计人员必须参加,以及时了解建设项目的动态变化,为保证审计质量做好基础工作。

三、强化审计实施过程控制

审计实施过程的控制是提高审计质量的中心环节。在工程建设期审计中,由于审计工作日比较长,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各样的审计风险,再加上审计人员自身能力的限制,对某一问题做出错误的判断在所难免。所以,为了确保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必须强化对审计实施过程的控制。首先,应明确相关审计人员的责任,建立行之有效的审计复核制度;其次,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审计程序,按照审计准则的有关要求编制描述性的审计工作底稿,获取直接、有效的审计证据;再次,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应及时进行纠正,保证审计任务顺利、高质量地完成。

工程建设期审计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因此,应强化审计基础工作,准时按照被审计单位通知的时间到达现场开展审计,及时记录有关审计事项和内容,完整显示审计过程。在发表审计意见和做出审计决定时,根据审计事项的重要程度和时限性,可以选择口头、审计底稿及审计整改单、审计公文等形式,保证审计结果直接、及时地作用于工程项目。例如,在对×单位承建的“××深冷装置改造工程”的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发现该工程消防水罐的防腐存在较为严重的质量问题。设计图纸规定罐内防腐需要喷涂四遍才能达到质量要求,而施工单位不按设计要求施工,有的仅喷涂一遍就达到设计厚度,严重影响了金属罐的使用寿命。审计人员及时出具审计整改通知单,施工单位立即进行了返工处理,确保了金属罐的使用寿命。这种现场及时纠正发现问题的做法,不仅为优质高效地完成建设项目提供了有力保证,也提高了审计工作的质量和信誉。

四、提高审计报告质量,完善审计质量控制

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的最终“产品”,是实施审计后对被审计单位工程建设期投资的真实、合理、有效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是审计风险的最终载体。工程建设期审计报告的原始材料,主要来源于审计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每一项具体工作内容,也就是审计人员参与施工过程管理的审计工作底稿、现场整改单等对审计范围、内容方式和时间的叙述。审计报告应以审计工作底稿为基础,以审计证据为依据,通过对建设项目的质量、进度、投资控制体系的健全性、合理性、有效性和实际控制中的符合性进行评价,披露项目建设招投标、合同、监理、资金使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入挖掘影响效益的原因,提出堵塞漏洞、加强管理、完善内控制度、提高投资效益的建议。对建设项目的质量、进度、投资等事项进行评价,必须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公司的规章制度,评价要准确适度。对于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具体事项,以及标准不明确的事项不应进行评价。审计报告措辞要严密,定性要准确,处理意见要公正、实事求是。

第8篇:投资审计论文范文

审计目标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层次发展,有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企业的会计行为将逐步走向规范。因此,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主要目标将不再是会计报表的“三性”鉴证,而应向管理的领域有所深入和发展。

一、从审计的产生和发展论审计目标

独立审计产生于工业革命时代。那时,财产所有者对财产经营者最关心的是其真实性。他们想了解会计人员是否存在贪污、盗窃和其他舞弊行为。因而,此时的审计目标是查错防弊。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会计业务也日趋复杂,此时,审计对象已由会计账目扩大到资产负债表,审计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资产负债表数据的审查,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在此阶段,查错防弊这一目标依然存在,但已退居第二位,审计的功能从防护性发展到公证性。

进入20世纪30~40年代,随着世界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证券市场的涌现及广大投资者对投资收益情况的关心,整个社会注意力转而集中于收益表上。特别是1929~1933年间的世界经济危机,从客观上促使企业利益相关者从仅仅关心企业财务状况,转变到更加关心企业盈利水平和偿债能力。在此期间,审计总目标是判定被审单位一定时期内的会计报表是否公允地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以确定会计报表的可信性。

20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阶段,各经济发达国家通过各种渠道推动本国的企业向海外拓展,跨国公司得到空前发展。国家间资本的相互渗透,使审计对象日趋复杂。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审计目标也从原来的仅限于验证企业财务报表的公允性扩展到内部控制、经营决策、职能分工、企业素质、工作效率、经营效益等方面。因此,经营审计、管理审计、绩效审计等便从传统审计中分离出来,评价企业工作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成为独立审计工作的主要目标。

二、从市场经济的发展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目标

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可谓煞费苦心。因此,注册会计师单纯的报表审计并不能解决企业所关心的问题,企业迫切需要事务所能通过审计,为其在改革管理体制,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提供信息,提出建议,给予帮助。但很多事务所尚无足够的能力或尚未注意紧扣企业想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工作。这也是企业对社会审计缺乏内在需求的原因之一,应引起事务所的足够重视。注册会计师应牢记,客户是上帝,企业的需求就是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目标。

第9篇:投资审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 审计问题 实证研究 综述

审计研究关注的核心在于审计的质量,而一定水平审计质量的实现,首先取决于良好的制度体系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审计师的独立性不受损害。其次,取决于注册师在审计过程中保持足够的职业谨慎,独立、客观、公正地出具审计意见。第三,对于上市公司通过变更会计师事务所来收买审计意见的行为,监管者应施以最大可能的限制。那么,我国审计市场的质量到底表现如何呢?资本市场又是如何看待注册会计师所提供的服务的呢?对于这些问题,许多学者运用实证研究的,分别从上述三个方面以及审计意见市场反应的角度进行了检验。本文的目的就在于对这些研究及其发现进行比较全面而简要的介绍,并希望能为未来的实证或规范研究提供一个基本的平台。

一、审计制度安排及其变迁

对于我国审计质量的认识,首先必须从其特殊的审计制度安排以及不断变革的整体环境来考察。这种环境具体包括了审计准则、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制度以及审计收费制度等等。

(一)审计准则

为有效地规范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行为,提高其执业水平,财政部于1995年底和1996年底颁布了我国第一批和第二批《独立审计准则》。与此同时,中国证监会等监管机构也加强了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的监管。Defond,Wong,Li(2000),李树华(2001)研究了这些措施对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及审计市场集中度的。他们以1993年至1996年的所有上市公司及其主审事务所、审计报告类型为研究样本,以事务所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比例作为独立性的替代指标①。通过统计发现,采用更为严格的执业准则和对违反准则的行为采取一定的处罚措施显著提高了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独立性,且这种现象在比较大的事务所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作者同时发现,在独立性提高后的1995、1996会计年度,“十大”事务所在IPO市场上的市场份额显著下降,而独立性相对较低的“非十大”事务所的市场份额则显著上升。运用1997-2000年整个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数据,易琮(2002b),易琮(2002c)从产业学的角度,对于后一现象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作者以事务所业务收入作为行业集中度衡量指标的研究结果显示,最近几年来,我国审计市场的集中度事实上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这种结论的差异一方面可归因于衡量指标的不同,另一方面也可能反映了自1997年以来会计师事务所脱钩改制的行业制度变革对于市场结构的影响。

(二)事务所脱钩改制

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灵魂。然而,在1997年之前,我国绝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均“挂靠”于政府部门、团体、科研机构等法人单位。这种挂靠体制严重干扰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执业,影响了公平竞争和执业质量的提高。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国进行了旨在切断事务所与“挂靠单位”之间人员、财务、业务等方面联系的制度改革,即脱钩改制。吴保明(1999)就注册会计师关于改制以及相关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作者发现,问卷的回复者基本上支持对事务所组织形式的改革,但同时表达了对于改革过程中种种问题的担心,比如可能引起的与原发起单位的各种争议。他们也表达了提高审计质量的种种愿望。对于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的进入,他们虽然承认可以带动国内事务所工作质量的提高,但并不主张迅速地开放审计市场。

王跃堂,陈世敏(2001)具体研究了脱钩改制对于审计独立性的影响。他们以改制前后的A股公司为样本,分别对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出具及其市场反应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检验。作者发现,相对于1997年,1998年改制后的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比例显著上升,意味着审计独立性有所提高,但并没有证据显示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变得更为显著,即投资者并没有立刻认可由于独立性的提高而可能带来的审计质量的改进。事实上,文章对于注册会计师审计行为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在改制的当年,审计师的财务风险意识虽然有所增强,但对于盈余管理问题的关注反而有所下降。文章的后一结论也许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由于脱钩改制导致了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比例的提高,从而意味着一部分在1998年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财务报告在1997年的制度背景下将可能被出具无保留意见,或者性质更轻的审计意见。这样投资者就会理性地预期到,在1998年被出具“不清洁”审计意见财务报告的不良性质将会弱于1997年,因为在脱钩改制前,很可能只有财务报告在严重偏离“三性”的情况下才会受到审计师的警告。

(三)法律责任

随着注册会计师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强化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意识,严格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以保证其执业道德和执业质量,就愈显重要。近年来,我国通过颁布《注册会计师法》、《证券法》等法规已在此方面作了比较明确的规定,那么注册会计师对于法律责任的认识到底如何呢?周志诚(1999)运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海峡两岸的现状进行了比较研究。作者发现,两岸注册会计师对于法律责任的认识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别,但在许多问题上也具有相当一致的认识,比如双方均把“管理层蓄意舞弊”视为注册会计师面临的最为重要的执业风险,在规避法律诉讼的措施上,双方均把慎选客户,做好事前审计风险评估放在第一位。

(四)审计收费

决定审计质量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是审计的收费制度。合理的审计收费应保证会计师事务所根据客户的风险和业务复杂程度,完成必要的审计工作量。王振林(2002)根据证监会关于1997—1999年期间具有证券(期货)从业资格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费情况的调查结果,在这方面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作者发现上市公司的规模、经济业务的复杂程度等特征构成了影响审计收费的主要因素,客户的风险因素则不具有重要的影响。这一结果在刘斌,叶建中,廖莹毅(2003)的研究中也基本上得到了证实,从而意味着我国的审计收费尽管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衡量审计质量的优劣,但同时也暴露出审计师和事务所风险意识淡漠的问题。

二、审计意见的决定因素

审计意见反映了审计师对于财务报表公允性、合法性以及政策一致性的评价。那么哪些因素可能影响关于审计意见性质的表述呢?Bao,Chen(1998)对可能影响审计意见的11个会计和市场因素进行了检验,其结果显示,资产负债率、盈利或亏损、总资产收益率、上市地等因素具有显著影响。资产负债率高、总资产收益率低、企业亏损、上市地在深圳等因素对审计意见产生不利影响。原红旗,李海波(2003)通过研究会计师事务所特征与审计意见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验证了上市公司财务特征的重要影响,却没有发现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出资方式、规模大小与审计意见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从上说,审计意见应该基于注册会计师的审核过程及其在这一过程中的发现独立地作出。然而由于审计意见,特别是不“清洁”审计意见,对于上市公司可能造成重大影响,审计师在出具审计意见时将不得不面对来自上市公司等各方面的压力,这时审计师就可能通过牺牲审计质量———比如在披露事项上避重就轻,改变审计意见的性质等等———来迎合上市公司的要求或屈从其压力。孙铮、王跃堂(1999)通过对上市公司1995—1997年期间的审计报告进行分析发现,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出具的审计报告中,确实存在着运用说明段改变审计意见性质的倾向,尤其表现在将保留意见变通为无保留意见加说明段。作者同时发现,这种操纵审计意见的倾向随着审计风险的趋小而明显变大,即在企业财务状况比较好时,审计师更可能通过变更审计意见的性质来迎合上市公司的要求。

的确,审计意见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师对于审计风险的判断。对于审计风险的判断,除了以财务状况作为依据外,另外一个重要的表征就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Chen,Chen和Su(2000)以1995—1997年间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后一因素在审计意见的决定中所扮演的角色。作者发现,上市公司为迎合监管者在盈利上的要求而进行的盈余管理显著增加了审计师发表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频率。章永奎,刘峰(2002)以1998年度上市公司为样本的研究结果进一步显示,上市公司以操纵性应计利润来衡量的盈余管理行为越厉害,越有可能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同时大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显示出更严格的审计质量控制。然而,夏立军,杨海斌(2002)以2002年上市公司为样本的最新研究表明,注册会计师对于审计风险的关注似乎已更多的转向了可能发生经营失败或管理层欺诈的亏损或增长比较快的公司,而不是为迎合监管政策而可能从事盈余管理的公司。

三、会计师事务所的变更

会计师事务所的变更从两个方面影响着审计意见的质量。一方面,如果审计师的变更是由于事务所担心潜在审计风险(在西方主要表现为民事诉讼风险,在中国主要表现为行政处罚风险)过高而拒绝继续审计,则审计质量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如果审计师的变更是由于事务所不同意客户的会计政策选择,出具“不清洁”的审计意见,而被客户解聘,则很可能导致审计意见的收买行为,最终降低审计质量。

李爽,吴溪(2000)以1999年发生审计师变更的A股公司为样本,对我国证券市场中审计师变更的信息披露现状进行了分析。作者发现,在审计师变更的信息披露方面,主要存在着缺乏实质性、披露时间滞后等问题。文章对于样本相关特征的检验表明,审计师的变更往往伴随着控股股东或管理当局的变动。李东平,黄德华,王振林(2001)研究了盈余管理、“不清洁”审计意见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之间的关系。作者发现,注册会计师出具的“不清洁”审计意见本身是导致我国资本市场中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基本原因,而公司盈余管理导致的潜在诉讼风险则没有引起注册会计师的足够重视(公司的财务困境状况也许是衡量审计风险更合适的控制变量,因为盈余管理的因素也许会改变事务所在发表审计报告时关于审计意见性质的表述,但当事务所进行客户抉择时严重恶化的财务状况更可能是起主导性作用的力量),这意味着会计师的变更很大程度可以视为审计质量降低的标志。

四、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

审计的作用在于为财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提供一定的保证,而这种保证能否得到投资者的认可最终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场对于会计信息的反应是否随着审计报告质量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二是市场对于会计信息的反应是否随着审计报告的类型而有所区别,尤其是对于非标准审计意见(包括带说明段的无保留审计意见、保留意见、反对意见和拒绝发表意见)来说,其中蕴涵的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修正意义能否起到适当的警戒作用,更是直接体现了审计作用的发挥程度。就前者而言,审计报告的质量关键取决于审计师的独立性状况与自身的执业水平,Gul,Sun,Tsui(2001)以1996—1997年在上海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审计师质量对于盈余信息含量的影响,他们发现,由高质量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的公司,盈利增长的市场反应更为强烈。

更多的集中在了后一方面。李增泉(1999)以上市公司1993年-1997年度审计意见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年报公告日前后20天内的市场反应。在控制了其他因素后,作者发现,出具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公司与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公司在年报公布前后有不同的市场表现,从而意味着审计意见会对投资者的决策行为产生重要。在进一步按照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具体原因分类后,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的审计意见会引起不同的市场反应,但投资者并未对其进行严格区分。Chen、Su和Zhao(1999)检验了1995年至1997年间A股市场对上市公司年度报告审计意见的反应。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尽管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导致了显著负的超额回报,但市场并未根据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性质差异与审计意见被出具的原因不同而作出区别反应。单鑫(1999)专门对1997年年报保留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进行了研究,作者发现,股票市场具有明显负面的反应,且效应是在至公告日为止的6个交易日内缓慢渗透到市场上的。陈晓、王鑫(2001),陈晓(2001),王鑫(2001)进一步了1998、1999年年报公告前后10天内保留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研究结果显示,股票市场对1998年年报保留审计意见的披露没有显著的负面反应,对1999年年报保留审计意见而言,也仅在公告后的4天期间内对首次保留审计意见有显著的负反应,从而表明股票市场上的投资者对于保留意见的态度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陈梅花(2002)的最新研究结果同上述的结论呈现出一定的差别,作者以1995—1999年期间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的非标准无保留意见为研究对象,未能发现充分的证据表明我国证券市场中审计意见具有信息含量。由于她并没有进行分年度的分析,也未对是否连续发表审计意见进行控制,文章结果的可靠性也许值得怀疑。事实上,其他研究已经表明,从1997年至1999年,资本市场对于首次保留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存在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正是导致作者没有发现审计意见信息含量的原因。

五、关于审计实证研究未来方向的初步探讨

通过前面的文献回顾,我们清楚地看到了我国审计实证研究发展的两条途径:一是结合中国的制度背景,改进现有文献的研究设计,进一步验证或修正相关的结论;二是在新的领域进行开拓性的研究。由于我国的实证研究仍然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研究上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瑕疵,因此前一途径仍将具有相当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一些潜在的领域也是未来的研究者所不能忽视的。下面我们从不同的审计利益主体出发就其中的若干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师事务所或审计师

由审计活动的实践特性所决定,审计师在首次执行一家上市公司的审计时将耗费更多的时间与人力,比如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进行内部控制的详细测试与评价等,在后续的审计过程中,这些活动都将大大减少。审计成本前后期的差异很可能导致会计师事务所或审计师有意识地控制不同性质审计意见的发表时机。前面的回顾已经显示,如果审计师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则其所面临的丧失客户的风险将大大增加。那么无论是为了回收审计成本,还是为了与客户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审计师都可能减少首次审计或早期合作过程中“不愉快”审计意见的产生。另外,审计师尽管在初期将承受更高的审计成本,但在审计定价上,为了吸引客户或与客户保持比较长期的契约关系,审计师也可能采取与实际投入不相匹配的低价策略,这一价格尽管不一定能够弥补当期的投入成本,却有望通过未来的审计收费或其他的服务收入获得更高的报酬。关于审计收费的实证研究局限于审计收费的截面差异,对于其时间变化无疑缺乏应有的关注。

(二)上市公司

审计意见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是审计师与上市公司之间利益协调的产物。这是因为,无论是在审计的过程中,还是审计工作完成后,注册会计师都必须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进行充分地沟通,这种沟通的有效性往往就决定了最终的审计意见类型。尽管在某些情况下,比如上市公司面临可能危及其持续经营能力的重大风险或其他不确定事项,具体的审计意见与双方的沟通并无太大的关系,但在注册会计师与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就会计报表编制与披露存在不同的意见、或是存在重大调整事项时,审计师出具无保留或其他形式的审计意见显然就取决于被审计单位对于调整意见的接受程度。上述事实意味着上市公司对于审计意见同样可能产生重大的影响。

(三)投资者

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体现了投资者对于审计报告的具体评价,尽管这一领域已经得到了比较广泛的研究,但依然有必要根据审计意见的具体进行更深入的检验。在前面提到的相关研究中,一个共同认可的假定是,在审计师发表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情况下,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公允性将受到损害,因此市场将作出不利的反应。然而,投资者也许是根据审计意见的后果,而不是审计意见的性质本身进行判断。比如由于上市公司提取过多的资产损失准备而导致了保留审计意见的出具,那么市场可能因为如下两个方面的原因而作出相对积极的反应:一是市场对于利润下降的消极反应由于审计意见的说明而被削弱。二是通过利润操纵行为,上市公司很可能有效地解除了的包袱,这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未尝没有好处。审计意见前一方面的影响还提醒我们,对于审计意见市场反应的研究不仅要看审计意见的独立效应,而且要结合审计意见的修正事项说明其和盈余变化的交互效应。另外,作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的重大事项之一,会计师事务所的变更同时受到了监管者和投资者的密切关注。在发生事务所变更的样本中,一部分公司变更的原因恐怕在于避免得到不利的审计意见,另一部分公司则是为了转向审计质量更高、声誉更佳的事务所。在不同的变更动机后面,投资者是否存在反应,或反应是否一致呢?这些都有待于未来研究者的回答。

六、结论

通过对上述文献的回顾,我们可以把目前关于资本市场中审计问题的主要实证发现概括如下:审计制度的变革一定程度上的确强化了我国审计师的独立性,在这方面最明显的体现是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显著增加。同时有证据表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意识正逐步增强,但这种强化还不至于导致审计师对于客户的放弃,事实上,注册会计师出具“不清洁”审计意见本身仍然是导致我国资本市场中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基本原因。在市场层面,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虽然一般会导致显著负的超额回报,但各年之间存在显著的变化,同时,市场反应似乎也并未根据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差异而作出区别。

随着我国审计市场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改进,上述结论无疑将会进一步得到修正。但总的来看,在短短的数年中,我国在审计领域的实证研究已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不仅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审计市场的运行效率作出更为客观的评价,也将为未来的制度改革提供有益的依据。

主要参考文献

陈梅花,2002,“股票市场审计意见信息含量研究:来自1995—1999上市公司年报的实证据”,《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第4卷第1期。

陈晓,2001,“独立审计师在我国资本市场中所扮演的角色与作用”,工作稿,清华大学。

陈晓,王鑫,2001,“股票市场对保留审计意见报告公告的反应”,《经济》第3期。

李树华,2000,《审计独立性的提高与审计市场的背离》,上海三联书店。

李增泉,1999,“实证分析: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会计研究》第8期。

李东平、黄德华、王振林,2001,“不清洁审计意见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会计研究》第6期。

李爽、吴溪,2000,“证券市场审计师变更的信息披露———制度比较与现状分析”,《审计研究》第3期。

刘斌、叶建中、廖莹毅,2003,“上市公司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深沪市2001年报的经验证据”,《审计研究》第1期。

单鑫,1999,“中国股票市场对审计意见信息披露反应的研究”,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孙铮、王跃堂,1999,“说明段与变更审计意见之实证研究”,《审计研究资料》第6期。

王鑫,2001,“保留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及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因素分析”,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王振林,2002,“政府规范、审计服务的供求与审计收费———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上海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王跃堂、陈世敏,2001,“脱钩改制对审计独立性影响的研究”,《审计研究》第3期。

吴保民,1999,“中国会计师服务的质量与会计师事务所的改制”,上海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夏立军、杨海斌,2002,“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反应”,《审计研究》第4期。

易琮,2002a,“审计意见类型能反映审计质量吗?”《中国审计》第4期。

易琮,2002b,“审计市场集中度降低了吗?”《中国注册会计师》第5期。

易琮,2002c,“行业制度变迁的诱因与绩效———对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实证考察”,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原红旗、李海波,2003,“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规模与审计质量”,《审计研究》第1期。章永奎,2000,“盈余管理与审计的相关性”,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