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患关系论文范文

医患关系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患关系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患关系论文

第1篇:医患关系论文范文

1.门诊药房药师工作态度:

传统医疗体制下,医院门诊药房药师认识其工作职责就是照方发药,所以并不重视服务态度,并且门诊药房人员每天在封闭工作场所中大量重复作业,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极易产生厌烦情绪,容易消极与患者交流,表现为表情冷漠、态度生硬,不回答或敷衍性解答患者咨询,无法满足患者对医学和药学方面的需求,增加患者的不满情绪。

2.门诊药房药师理论知识欠缺:

由于药学教学体制和传统工作职责的限制,门诊药房药师普遍缺乏临床工作经验和药物治疗方面的知识,在工作中不能严格把关不合理用药,同时面对患者的一些提问信心不足,导致患者无法对药师产生信任,影响了与患者沟通的主动性。

3.门诊药房药师工作效率低:

由于患者大多都在临床各科室进行诊断后开药,所以患者取药多会产生高峰期,而药师一人进行“收方—审方—调配—核对—发药”工作,并且药品种类繁多,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药品管理,就会大大降低药师的工作效率,很难在短时间内满足众多患者的取药需求,增加患者的等候时间,产生烦躁心理,激化医患矛盾。同时,取药高峰期门诊药房人员很难详细向患者交代药品的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且为了节省时间,药师通常采用专业术语或缩略语介绍药品,使患者不能准确获得药品相关信息。

4.取药环境相对混乱:

门诊药房一般面积较小、发药窗口少并集中大量药物,视觉上会给患者造成压抑感,并且取药等候时间一般较长,造成药房窗口前聚集大量患者和陪同人员,造成秩序混乱,环境嘈乱,加之疾病焦虑的影响,使患者无形中产生厌烦情绪,很容易将怨气转移到药师身上。

二、门诊药房服务满意度的改善措施

1.提高门诊药房药师的服务态度:

科室要制定科学的规章制度和标准化作业,使药师的工作有秩序标准可以遵循,同时加强门诊药房药师的思想教育工作,改变传统“以药为本”的思想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保持认真的态度和真诚的服务。同时科室领导在工作中时刻保持乐观态度,定期组织思想教育座谈,提高大家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减少厌倦情绪的产生,与患者沟通时懂得换位思考,用优质的服务来缓解患者对疾病的恐惧,提高药师在患者心中的地位。另外,医院可以通过定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患者的需求及反映的主要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整改措施,不断完善药师的工作质量。

2.提高门诊药房药师的综合素质:

患者在取药的同时,希望能够得到药品、疾病和保健等全方面信息,这就要求门诊药房药师不仅掌握本岗位的药学知识,还要对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知识有全方位的了解。药师要不断地学习药品相关知识,包括掌握药物的基本药理作用、药动学原理、药物的代谢与药效,还要丰富其他医学知识,例如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等,同时也要了解药学相关政策、法规,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适应药房工作的新要求,能应用这些知识发现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药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是临床医药事业进步的迫切需要,更是患者对身心健康需求的有效保证。在工作中,可以更加自信地与患者沟通,尽可能满足其需求,以专业知识得到患者的理解和肯定。

3.提高药剂科人员工作效率:

为提高药剂科人员工作效率,将人员进行两人一组,一人辅助收方调配,一人核对发放,这样不仅缩短取药时间,还可以增加发药的准确性,科室也要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并进行定期技能考核,以提高药师分配发药等标准化工作的效率。同时对药房药品进行合理调整并统一标签,使药师能更加方便找到药品。另外,为保证药品供应充足,门诊药房要充分利用电子网络进行药品管理,将药房出药情况以及库存量进行实时统计,及时进行药品补充,避免因药品无库存而产生医患纠纷,降低满意度。

4.改善取药环境:

门诊药房逐渐由窗口型向敞开式柜台型转变,保持室内宽敞明亮,药品摆放整齐有序,营造整洁的药房工作环境,使患者和陪同人员可以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同时药房外设置咨询台,不仅可以拉近药师与患者之间距离,解答患者各方面疑问,还可以维持秩序,避免出现取药混乱的现象。在沟通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正确使用语言,使患者便于接受,同时药师要以微笑面对患者,并善于倾听患者诉说,专业地解决问题。另外,取药大厅增设坐椅,可让患者或陪同人员进行休息,也一定程度地缓解了取药窗口前的压力。

三、结语

第2篇:医患关系论文范文

1.1政府对医院投入不足与医院发展的矛盾

目前,政府对医院的财政投入不足,同时又要求医院自身发展、承担社会公益性的职能。政府每年对医院的财政拨款根本解决不了医院职工的工资;同时又要求医院有高端技术人才、优质的服务、优美的环境、先进的设备;又要医院收费价格低廉。这些矛盾严重影响医患关系,最终体现在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上。

1.2患者对医院的期望与现实的矛盾

虽然现代医学发展很快,但是仍然有很多无法治愈的疾病。现在人们对健康要求不断提高,但是医生不是万能的,治疗是有限的,不确定因素随时发生,医生的服务难以百分百满足患者的要求。

1.3社会对医疗行业的认可度不高

由于医生与患者间存在着对医学知识、医疗资源掌握上的不对等性,如果医生和患者之间发生了纠纷,社会舆论总是将医院存在的问题或不良的现象无限放大,造成医患之间的信任度下降,使医患关系不断恶化。

2充分认识医德医风建设的重要性

2.1医德医风建设是医院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医德医风建设是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德医风的好坏,不仅是医务人员社会形象的展示,也是医院社会形象的重要体现。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为群众就医提供优质的医疗技术、优良的就医环境、温馨的服务环境,让群众来院就诊从生理、心理都能得到治疗。群众满意了,医患关系和谐了,医院才能健康持续发展。

2.2医德医风建设是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的必要保证

一名医务工作者对患者来说,首先是职业道德,第二才是技能。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能,更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高尚的医德、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人”负责。而医院有责任和义务通过医德医风建设引导医务人员树立高尚的医德、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2.3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前提

医院只有通过医德医风建设,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德修养,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才能增加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度、依赖感,医患关系才能逐渐走向和谐。

3如何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3.1加强医德医风制度建设,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

一是要制定合理、有效的医德医风制度,既可以有效地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又可以充分体现患者的需求,从制度上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保障。二是要有完善的监督机制,制度从制定到落实是要有一个过程,需要医院的管理者不断监督、不断督促,将制度的落实转化为自觉的行为习惯。三是要与患者有一个沟通的渠道和平台。医院在病房、在科室、在医院都要建立与患者沟通的渠道和平台。将服务延伸到院前、院后,成立客服中心,对来院就诊的群众提供良好的服务和医院的全面咨询宣传,出院后及时回访,及时了解患者的愈后。

3.2树立医学人文思想,更新服务理念

第五届中国医院院长年会提到“现在是到了强调医学科学的“人文性”的时候了,要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弘扬老一辈医务人员一生在顺境或逆境中都坚持的“患者至上”的人文精神。”近年来人们开始关注医学的人文性,“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名言,正是体现医疗的人文关怀。做为管理者在要求医务人员对病人多以人文关怀,以饱满热情去对待患者、以良好的状态去对待工作,那就要让员工深深体会到医院对他们的关怀,让员工从内心自发地愿意尽心尽力为患者服务,如此我们的医患关系自然能好起来。

3.3多形式、多手段开展医德医风教育

一是加强医德医风内容的学习,要学习制度规章,学习国家法律法规;二是树立正反面典型,予以激励、鞭策和警醒。三是多组织医护人员学习社会学、心理学、人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四是多种形式开展学习教育,使医德教育无处不在深入人心。

3.4以活动为抓手,促进医德医风建设深入推进

第3篇:医患关系论文范文

1.1试验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唐山市某大学随机抽取与临床医学专业有关的大四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抽取105名,平均分为3组(试验组1、试验组2、对照组),发放问卷105份,回收有效问卷91份,试验组130份,试验组229份,对照组32份,有效回收率86.7%。其中男生40名,女生51名。

1.2研究方法

1.2.1研究工具:

择业效能感量表简式(careerdeci-sion-makingself-efficacyshortform,CDMSE-shortform)。该量表包括25个题目,采用1~5的5点计分方法,包括自我评价、收集信息、目标筛选、制定计划和问题解决5个维度,个体得分越高,表明其择业效能感水平越高。

1.2.2研究方法:

试验组1的学生阅读紧张医患关系的信息,试验组2的学生阅读和谐医患关系的信息,对照组的学生在同一时间内阅读与医患关系无关的资料;然后3组同学同时填写择业效能感问卷;问卷当场回收。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数据的录入和分析,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由此可知,不同组别的学生之间在目标筛选和问题解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的事后比较发现,在目标筛选方面试验组1和对照组的得分明显高于试验组2;在问题解决方面只有试验组1的得分明显高于试验组2。

3讨论

第4篇:医患关系论文范文

(一)医患心理契约的定义

医患关系中也存在心理契约的概念。医患关系中的心理契约是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对彼此存在一系列的主观期待,对彼此应该付出和得到回报之间的主观约定,是一种内隐的、不通过书面或文字形式表达出来的相互期望的集合。医患双方的相互联系通过心理契约得到加强和巩固。因此,医患心理契约是指医患双方未经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出来而在内心对彼此应尽责任和义务的主观期望。

(二)心理契约的特点

医患心理契约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主观性:心理契约形成主要以个人的主观知觉为依托,知觉主体不同,心理契约的内容就不同,对心理契约的破坏和违背的容忍度也不同。另外心理契约并不是通过文字形成书面的契约,而是医患双方对彼此义务和责任的隐含的理解,是对彼此的主观期望。二是动态性:所有契约的产生都与特定环境、条件相关联。当环境、条件产生变化的时候,契约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医患心理契约也不例外。由于治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的治疗阶段医患双方心理契约的内容也会随之不停的变更和修改,表现出实时变化的动态性。另外经济的发展、技术的创新、生活环境的变化、工作条件的完善,也会对医患心理契约产生影响。三是互惠性:心理契约概念的建立是以社会交换为基础,要想有回报必须以付出作为交换条件。心理契约中的交换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但人们依旧会在心里进行一定的衡量。付出与期望得到的回报相符时,就会对双方关系造成积极影响。反之则导致关系破裂。医患心理契约中除了医生为患者提供治疗,患者为医生支付报酬,还1包括患者对医生的感激、提供的情感回馈等等。由此可见,医患心理契约存在互惠性。

(三)医患心理契约的类型

医患关系包含着社会交换和经济交换的因素。根据关注焦点的不同,可以把心理契约分为不同的类型。MacNeil在1985年的时候提出二维结构观点,认为契约关系包括交易型和关系型两种成分。若医患双方关注的焦点是期望通过经济往来治愈疾病,经济的、外在需求的满足是其追求的重点,则将这种心理契约称为交易型心理契约;若医患双方关注的焦点是对彼此倾注更多的社会情感则将这种心理契约称为关系型心理契约。因此,根据关注焦点的不同,可以医患心理契约分为交易型契约和关系型契约。

(四)医患关系中心理契约的内容

由于医患心理契约有两种类型,下面将对两种类型心理契约的内容分别进行阐述。交易型心理契约内容主要包括:患者希望通过支付一定的治疗费用达到治疗效果,减轻并治愈疾病;医生的责任仅仅是用自己的医学知识治疗患者。医生期望通过对患者的治疗获得高额的报酬,另外期望院方可以提供相应的绩效奖励,职位的晋级与提升机会,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福利待遇等。医患双方重视经济性、物质性因素带来的外在满足。关系型心理契约的主要内容包括:医患双方期望得到彼此的尊重、理解和诚信,患者不仅仅希望医生可以治愈自己的疾病,还希望医护人员可以给予他们人文关怀;医生则期望通过对患者的治疗,克服医学难题,提高自己的医学水平,使自己得到同行的认可和尊重,实现自我价值。对于院方的期望,医生更在乎的是医院可以提供长期的工作保障、职业发展前景、培训机会以及良好的工作氛围。关系型契约关注的焦点在于社会情感需求的满足,医生的责任不仅仅是治愈患者,而且还包括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二、医患心理契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主观心理因素与客观医疗水平的冲突

患者就医的目的是减轻或治愈疾病,因此他们希望通过治疗达到理想化的结果。在医疗整治过程中,患者期望治愈疾病并且不复发,医护人员也期望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克服医学难题,帮患者减轻或治愈病痛。但是由于技术水平、医疗设施的限制加之患者自身身体状况的原因,患者的疾病可能无法根治,而医护人员对某些疾病也可能束手无策。而心理契约具有主观性,双方的主观期望都是含蓄、内隐、未表达出来的,医患双方缺乏沟通。所以,当患者察觉到自己在治疗过程中没有实现自己的期望时,就会出现心理契约的破裂的现象,引发医患关系的冲突。另外,由于心理契约具有极大的主观性,患者在就医时可能存在一些不良心理因素。例如,由于患者对自己的生理健康和个人利益过度关注,就会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基于此心理,他们可能会提出一些不符合实际或过分的要求,例如对治疗效果急于求成。还有些患者存在怀疑的心理。这类患者往往根据自己或他人经验对于医护人员能否治好自己的疾病表示怀疑。所以在执行医嘱时也不是全权配合,由此导致医疗效果不佳。但是他们还是坚持认为自己的怀疑是正确的,自己达不到治疗效果的原因不是自己没有全力配合医生,而确实是因为医护人员医疗水平不佳。由于受主观心理期望与现实医疗水平之间的差距影响,患者的目标可能无法满足,于是患者便会对医护人员产生愤恨,导致心理契约破坏。

(二)医学信息专业化程度高,医患信息不对称

医护人员所掌握的医学知识具有极强的专业性,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患者提供服务。患者因为被疾病困扰,所以需要医护人员用专业的医疗技术和专业知识帮助患者减轻病痛。但是由于医学信息专业化程度高,患者想要获得这些信息必须付出较高的机会成本。因此患者无法得到与医护人员相同的专业知识,这就导致了医患关系信息的不对称。随着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在当前的医疗过程中提高患者主体地位的呼声越来越高。医患双方的主体地位正在发生变化,患者日趋要求医患之间的平等主体关系、相互尊重关系、参与合作关系。在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若因自己具有信息优势而仍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病人,缺少对患者主体权利的充分尊重,缺少尊重患者主体权利意识,也会导致医患心理契约的破坏。除此之外,医方拥有绝对的信息优势地位,如果医方关注的焦点是在于通过对患者的治疗获取经济利益,那么这样的信息优势无疑是其实现愿望的不二法门。院方无法兑现对患者的诚信期待,就会使患者对院方的信任缺失,容易导致医患心理契约的破坏。

(三)院方管理不善

患者不仅与医护人员之间存在心理契约,患者对医院也存在一定的心理期望。例如某些患者选择某家医院是因为医院的名气大或者是因为该医院能提供良好的医疗环境和医疗服务。医院的管理也会对医患心理契约产生重要影响。从院方来说,有些医院为了吸引患者就医,提高院方形象,会在开始时给予患者大量承诺。但由于履行承诺可能花费的成本超过原本的预期或者所谓的承诺仅仅是为了招徕患者来本院就医以获得经济收益,院方并没有履行承诺的真实意图,那么医方便会有意违约,导致患者的期待无法实现,进而导致心理契约的破坏。从医护人员来看,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一些医疗机构和某些医务人员淡忘了救死扶伤的天职,把目光投向于如何提高自己的经济收益。医护人员从患者处收受红包,从医药代表或医疗设备提供商那里索要回扣,治疗过程中还存在过度医疗到过高收费的现象。有的是因为工作不负责,给病人造成了痛苦;有的是因为一己私欲,把治疗作为满足个人欲望的手段;有的则是工作过程中带有情绪对待病人缺少礼貌、热情、耐心,不注意语言表达方式,引起病人的不满情绪。还有一些非医护人员例如供水、供电、环境卫生或保安人员的素质不高造成的医患冲突也时有发生。这些都是医方管理不善的表现,不利于心理契约的维护。总而言之,医院所有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都关系到医患心理契约的维护以及医患关系的和谐程度。

三、心理契约视角下和谐医患关系构建策略

(一)交易型心理契约视角下和谐医患关系构建策略

为解决医患心理契约中存在的问题,不同类型的心理契约可采用不同的策略。交易型心理契约关注的焦点在于外在的满足,则可以通过激励手段来提高医生的医疗水平,以减少患者主观心理因素与客观医疗水平的冲突。医院可以鼓励医生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医疗水平,对有医学技术突破和创新的医护人员给予经济奖励并根据其贡献的大小给予职位晋升的考虑。通过外在激励提高医护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减少与患者主观期望之间的差距,从而维护心理契约的稳定与和谐。为防止医护人员凭借医患信息不对称的优势获取不正当利益,破坏医患心理契约的稳定性,可以建立实时监控,动态管理的机制。首先,建立前期沟通机制。由于双方立场及知识水平的不同,医生掌握着信息优势,在这个时候可以进行一次开诚布公的交谈。医生尽可能多的向患者普及与其自身疾病相关的专业知识,加深患者对疾病有关知识的理解,降低乙方的信息优势。其次,建立中期调整机制。由于技术因素的限制或者存在某些突发事件,又或是患者自身身体状况存在差异等原因,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可能出现暂时无法实现治疗目标或治疗失败的情况,为了防止院方隐瞒信息,避免心理契约被破坏的情况出现,双方就有必要不定时的进行交谈,保证信息的及时更新,确保心理契约的维护。最后,建立贯穿始终的监督机制。由于患者的知识水平有限,可能对医方提供的信息无法理解,不能保证医生没有利用信息优势获取不正当利益,那么就需要一个专业的监督机构来监督医生的行为。这个监督者可以是无利害关系的第三方,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医生以信息优势导致过度医疗和过高收费的现象。这样实时动态的机制有利于心理契约的维护。积极引导交易型心理契约向关系型心理契约转变有利于改善院方的管理。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指出,人的最高层次需要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作为医护人员的最高层次需要是得到他人对自己专业医学水平的肯定。由于医患心理契约具有互惠性,患者希望医护人员可以尊重、理解、信任他们,并且可以做到言而有信,而医护人员也希望得到患者对自己医术的肯定。这些期望更多的包含的是情感因素,属于关系型契约的内容,而且关系型契约较交易型契约来说更为稳定。所以,医院应当给予医护人员良好的工资保障以减少医护人员对于经济收益的关注,避免在治疗过程中追求经济的、外在需求的满足。医院应当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医护人员福利薪酬待遇减少交易型心理契约产生的可能性,积极引导医护人员由交易型心理契约向关系型心理契约转变,有利于和谐医患关系建设。

(二)关系型心理契约视角下和谐医患关系构建策略

从关系型心理契约角度来看,可以通过加强沟通来解决患者主观心理期望与现实医疗水平之间的冲突以及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由于心理契约具有主观性、动态性,积极及时沟通,可以增加彼此对客观条件的认识,减少心理契约中的主观性。由于医患双方信息存在不对称性,医护人员有必要积极主动、客观的告诉患者一些医学知识。另外,医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医护人员也只是对自己所从事领域的专业知识有所掌握。所以当出现一些超出医护人员专业领域的意外情况发生时,医护人员可能无法实现治疗目标。及时跟患者沟通交流,使得患者掌握一定的医学信息并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预期治疗效果以及风险性有一个客观理性认识。通过沟通减少心理契约产生的主观因素,降低患者过高的心理期望,实现医患双方期望持平,不仅有利于医患心理契约的稳定与维护,还有利于得到患者的理解和配合,有利于和谐医患关系建设。针对院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加以解决。首先,医院不仅应当为医生提供相应的工资报酬、绩效奖励、提升和晋级机会等,更应当为其提供长期工作保障、职业发展、培训,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由于院方为医护人员提供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医护人员便会长久的留在医院,从而使得医护人员与院方也构建了关系型心理契约。另外,医院应当营造以人为本的医疗氛围。关系型心理契约能让组织成员对组织产生归属感,对隶属于该组织产生自豪感和成就感。因而组织成员之间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长期处于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中,所有医护人员也会产生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这样,在医患心理契约构建时,更多的推行的将是以人文关怀为主的关系型心理契约而不是着眼于经济收入为主的交易型心理契约。另外,为了维护和提高院方形象,医护人员会严格要求自己,杜绝收受红包等现象的出现,有益于维护心理契约的稳定以及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所以,当医院把医护人员和患者放在首要位置时,社会情感因素会加强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以人为本的理念会让医护人员对医院产生归属感;会让患者对医院产生好感;同时在以人为本观念的熏陶下,医护人员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更有利于心理契约的维护。

四、结论

第5篇:医患关系论文范文

在医疗市场化的大趋势下,医患关系本应该是共赢的关系,一方面医生为患者解除或者缓解病痛,从而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另一方面患者向医生求助,并支付相关费用。目前导致医患关系严重扭曲的成因复杂,涉及患者、医生、医院与政府甚至媒体各个方面的矛盾和问题。但是调查提示导致医患纠纷的前3位原因仍然是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差、服务态度差、医患沟通障碍。医护工作是个“生命所系,性命相托”的特殊职业,职业的属性要求从业人员首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在当前大众对健康水平要求提高的形势下,对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的要求也相应提高,这也提示医学教育应在调节医患关系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除了少数医务工作者医德医风确实存在问题以外,医疗问题的专业性导致患者缺乏了解,对医护人员期望过高,另外医生相对短缺,任务繁重,时间和精力都制约了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要想走出医患困境,必须加强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

2.基础医学教育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的医学教育无论是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和临床医学教育阶段,主要采取“基础课-临床课-医院实习”的教育模式。基础医学教育阶段是每个医学生成长为合格医生或医务工作者的必经之路。因此作为医生的摇篮,基础医学教育在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同时基础医学教育改革也必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学生医学知识有限,学生和老师与患者之间没有直接接触,在医患关系调节方面的作用很容易被忽视。但是处在这个阶段的学生既对获取医学知识正处于极度渴望的阶段,又苦于缺乏接触实际问题的机会,同时他们与进入临床实习后的医学生不同,不会涉及有关患者隐私等方面的利益冲突,在与患者沟通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因此,他们可以在医患之间构建医学知识和互信的桥梁,从而在基础教育阶段寻求缓解医患关系紧张的可能途径将成为一种合理的选择。

2.1构架知识的桥梁

对医学专业知识的正确认知是医患有效沟通的基础。患者医学知识匮乏,不清楚医生的诊断,不了解医生的用意,就很容易产生误解。患者饱受病痛折磨,带着毕生积蓄,甚至是四处筹措的医药费,来到医院寻求帮助,对医疗期望值往往过高,由于不了解医疗风险,将责任归咎于医生。比如湖南湘潭市产妇羊水栓塞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的医疗意外,如果患者家属对分娩并发症羊水栓塞的危险性有所了解,也就不至于爆发冲突。另一方面,目前医生接诊量巨大,任务重,很难有充分的时间为患者讲解相关的医学知识。而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老师和医学生肩负着传播知识、服务社会的责任,将正确的医学知识和可能的医疗风险通过合适的途径和渠道,持之以恒地进行系统科普,在患者和医生之间构架知识的桥梁,为医生和患者有效交流提供基础。同时医学生在充当医学知识桥梁作用的过程中,也必然经历一个“学中用,用中学”的过程,有助于解决医学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加强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面对实际问题以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活学活用,加快医学生的成长。

2.2构建医患信任的桥梁

患者及其家属与医生之间的相互信任缺失,是造成医患关系扭曲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医疗投入相对不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导致一些“医疗乱象”的发生,例如“收红包”、“大处方”等现象,患者不信任医生,有的患者只信任资历深厚或者自己熟识的医生,时刻提防甚至排斥其他医务人员。而有的医生为了规避医疗纠纷中的责任,也会相应的采取一些自我保护措施,比如放弃高风险手术、过度依赖医疗仪器、开具不必要的检查、出现过度医疗等问题。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医患关系的恶性循环。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医学生走进社区,志愿服务,不仅可以起到传播知识的作用,而且和患者长期接触,建立联系,关心其心理感受,一方面医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医患沟通技巧,同时防止把病人当作疾病的载体,只见“病”、不见“人”,为以后医学生步入医生岗位后建立互信、互通、互容的医患关系奠定感情基础。

3.具体对策和方法

3.1建立健全医患关系认知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人文教育

医学生的医患关系认知水平和沟通技能的培养,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它决定未来医生的职业态度、行为举止,必将为化解医患矛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当前我国医学教育过程中,对引导医学生树立科学的医患沟通理念的相关课程体系不够健全。存在只注重临床带教,把医患关系的建立与养成寄于临床实践阶段,忽视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人文素质培养等现象,是很不可取的。在当前医患关系的新形式下,医学院校必须在注重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及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增加社会学、伦理学、人文科学等非生物学知识的课程比例,在原有的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和政策课程基础上,增设沟通技能、医疗事故与医疗纠纷等课程。要切实避免人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流于形式,理论脱离实际,生硬地进行概念、理论、原理的灌输,同时要打破与其他学科的“壁垒”,将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纳入医患关系认知教育课程体系中,特别是在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医学基础课程中及早地渗透人文课程的教育内容,进而使学生潜移默化接受医学学科的人文性,增强医患沟通及医疗纠纷防范与处置能力。

3.2改革现有的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

基础医学教育过程中传统的单一以课堂讲述的LBL(lecture-basedlearning)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医患关系对医学生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医学生不仅需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与职业素养,掌握广博的知识与专业技能,又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因此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综合运用LBL、PBL(problem-basedlearning)、CBL(case-basedlearning)以及RBL(resources-basedlearning)等教学方法,积极引入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教学模式,注意多学科融合,创新教学手段。例如应用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P)、SimMan综合模拟人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模拟病房和模拟医院等,加强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基础和临床有机结合,用一切手段实现知识的无缝对接,为学生营造自主、独立、创造性学习的教学环境,为医学生顺利完成向医生的角色转换做好充分的知识技能储备和心理方面的准备。

3.3建立基础教育阶段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学分制度

第6篇:医患关系论文范文

本次调查根据需要将其整合为3个维度[3]:日常生活管理(包括不良嗜好管理、一般生活管理维度)、疾病医学管理(包括症状管理、急救管理、疾病知识获得管理、治疗依从性管理维度)、情绪认知管理(情绪认知管理维度)。把自我管理行为按指标得分划分为高、中、低3个水平[4],其中≥80%为高水平,60%~79%为中等水平,<60%为低水平。调查方法由调查人员发放问卷,统一解释语,面对面逐条询问填写,同时请患者家属回避,问卷当场收回。2.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录入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法。

结果

自我管理行为评分结果本次调查中,患者的自我管理总分为(81.53±7.86)分,其中55.4%的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处于低水平,44.6%处于中等水平,无1例处于高水平。说明农村老年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不够理想。得分结果详见表2。社会支持对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对社会支持的3个维度及总分与自我管理行为的3个维度及总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社会支持各维度得分与自我管理行为各维度得分呈正相关(r=0.320~0.761,P<0.01)。见表3。

第7篇:医患关系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国文学;医患关系;道德缺失;伦理建构

医患关系是因健康需求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是由以医者为主体的人群与以患者为主体的人群构成的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①早在20世纪初,西方国家的医患矛盾就已突显出来。一些国家随即出现了保护病人权益的运动和法案,描述医患关系的世界文学作品也应运而生。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的医患关系逐渐恶化,许多作家也敏锐捕捉到这一社会痛点,并通过作品对此进行了思索与反映,如陆星儿的《精神科医生》,徐世立的《儿科医生》,毕淑敏的《术者》等系列小说,江灏的《夏天的太阳》、六六的《心术》等作品真实描述了疾病对人身心的戕害,再现了在疾病的治疗过程当中医生与病患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和伦理关系。

一 目前医患关系中的道德缺失

医患关系是医疗过程当中医生和病患之间最基本的关系,应该是一种相互信赖、亲密合作的关系。但在现实生活中,医患关系却因多种原因变得相互对立、剑拔弩张。医患关系中的道德缺失主要体现为医患双方权利与义务不对等、双方关系物化和彼此缺乏理解信任。

1.医患双方权利泛化而义务弱化

和谐医患关系的实质是医患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对立统一。由于医生与患者在医学知识和技能上的差距,一些医生往往凭借自己在医疗中的主导地位,忽视病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毕淑敏在《术者》中对医生的这一职业弊病进行了诘问。某医院的外科主任要求手术中的主刀医生把病人套叠的肠子用温盐水热敷半个小时,肠子如果依然是暗淡的颜色,才能进行切除。主任退场后,其中一个医生因要参加一场篮球赛而准备不观察就直接切除肠子。这样做不仅伤害了病人的身体健康,更是对病人权利的剥夺。“大多数医生的那种法权、那种话语权和那种对病人的惯有模式,使病人丧失了对医院的信任,变成了讳疾忌医的鸵鸟” ②。

与此同时,少数病人不遵守就医道德,在发生医疗差错或医疗事故后,部分患者或家属采用恐吓、打骂医护人员等过激方式维权。六六的日记体小说《心术》中的脑外科经常上演全武行,“我”的女朋友小蕾因为患者闹事被打得鼻青脸肿,眼角缝了三针,嘴巴肿得像桃子,腿上软组织挫伤,小蕾在上级卫生局通知医院应以大局为重、强调和谐后愤然辞职。“患者道德义务履行的下落,强化了医生对患者的不信任。这样的结果是医患双方诚信关系的流失,造成了患者不得不追求更具外在强制性的法律权利,而医生出于风险逃避,越来越满足限于法律义务的履行”③。

2.医患之间关系物化与情感淡化

第一,医疗目标日趋利益化。改革开放以来,医药卫生行业不可避免地被商业化的经济意识浸染了。陆星儿的长篇小说《精神科医生》、徐世立的长篇小说《儿科医生》 集中刻画了经济利益对医德的倾轧和腐蚀。《精神科医生》中的院长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为此他对病人的病情不管不顾,因为病人呆在精神病院里就能为医院赢利。《儿科医生》中的副院长李大元不懂医术但给医院带来了好的经济效益而当选为院长,淡泊名利、德高望重的儿科主任白人初却落选了。在一切向钱看的利益话语里,一些医疗机构救死扶伤的宗旨已完全让位于经济利益,医学人道主义患上了“失语症”。

第二,诊疗手段高度科技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高新医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治,但有些医生过分依赖这些先进的仪器设备,只凭收集到的病情报告结果而不是依据自己的诊断开处方。这种以机代人的诊断方式,淡化了医患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使得医患关系进一步物化。毕淑敏意识到唯科学主义的膨胀,使医学越来越依赖于层出不穷的冰冷的器械,醉心于攻克各种医学难题而不择手段,而忽略了高科技同时也给生命带来了无法言说的伤痛。她的《血玲珑》集中揭示了生命与医学、人本伦理与科技进步之间的矛盾纠葛。

第三,患者被逐步机器化。当今的医疗界是以医疗为中心而不是以病人为中心,病人进入医院后就被称为某床某号,被视为一架零件出错的生物机器,而医生自己则是流水线上的操作员,每个医生只治疗他负责的那部分零件。六六在《心术》中记录了某医院在收治一个脸部受伤的患者后,护士找来三个医生进行缝合,眉毛以上归脑科,以下归眼科,脸颊属于口腔科。毕淑敏《红处方》中的简方宁是一个献身于戒毒事业的好医生,但在人性化地处理医患关系上她却存在着致命的盲区。她对患者庄羽有意无意表现出的冷淡和拒绝,不仅使庄羽重新开始了吸毒,也让自己走进了庄羽设置的陷阱染上了毒瘾并最终自尽。这是医生对病人的冷漠酿成的一剂致命毒药。

3.医患之间信任不足而防范有余

当今社会中医生和患者之间失去了应有的信任。患者认为医生金钱至上、草菅人命,将医生定义为“红包加工机”甚至“有执照的杀人犯”。医生把病人视为毁坏自己职业声誉、威胁自己身家性命的“医闹”,因而彼此都心存戒备,如履薄冰。

首先是患者不信任医生。一些患者或家属在手术前要求进行医疗公证,有的甚至拿着录音机或摄像机来求医。网上曾经流传着一首《病人写给医院的诗》:“他身着白衣的时候我不信/他拿手术刀的时候我不得不信/他翻开账单的时候我睁大眼睛我不信/他让我付钱的时候我口喊冤枉不得不信/这个世界真的很奇怪/你不知相信谁却还是相信了他/你什么都不相信却又不得不相信/你相信他了却不相信自己了。”这首诗生动刻画了患者对医生和医院的信任危机。

更可怕的是医生对病人的防范。医生的任务本是治病救人,但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医疗纠纷,现在他们的首要任务变为努力保存证据:“我们花大量时间不是在研究如何提高医学技术上,而是撰写病例上,每一份病例放在你面前你都要考虑它未来如果作为呈堂证供,会不会给你带来不利。”④医生对病人的防范还体现在对其定位和诊治上。所有患者都被医生视为潜在的“医闹”:“我们也知道90%以上的患者都是善良的通情达理的,但我们判断不出谁是会制造事端的10%,为保护自己,防患于未来,所有的人统统被假定为闹事患者。”⑤在诊治方面,很多医生表示,过去病人有1%的生还希望,我们就尽100%的努力;现在没有100%的把握我们就不敢轻举妄动。有些医生为避免误诊或漏诊,采取小病“大检查”,或不认定其他医院的检查结果等。这样又增加了患者的医疗开支,使原本紧张的医患双方始终在信任缺失的状态里痛苦循环。作家晋橹的长篇小说《医闹》反映了“医闹”的种种现象,揭示了我国当前的医患信任危机。

二 构建和谐医患伦理关系的有效途径

医患伦理关系是医患关系最基本、最普遍的内涵,是一种双向关系,要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需要医患双方在医疗实践中开诚布公、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