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企合作研究范文

校企合作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企合作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企合作研究

第1篇:校企合作研究范文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 模式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1 校企合作的模式

广义地说,“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社会上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各种工作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校企合作应该作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的基本要素,而不是一个局部的措施。根据校企合作企业参与的方式和层次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1.1 “企业配合”模式

这种模式中,对人才的培养是以学校为主体进行的,企业处于辅助地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主要由学校提出和制定,并承担大部分培养任务。企业只是根据学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应的条件或协助完成部分(主要是教学实践环节)的培养任务。主要采取提供教育资源的方式。目前,我国多数职业学院的人才培养中都采用这种合作模式。

1.2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在培养中实行校企联合,共同培养人才。企业不仅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而且参与实施与产业部门结合的那部分培养任务。实践证明,合作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有效模式。

1.3 “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

企业以设备、场地、技术、师资、资金等多种形式向职业学院注入股份,进行合作办学。企业对职业学院承担决策、计划、组织、协调等管理职能,企业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过程,分享办学效益,企业通过参与办学来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所以参与培养人才成为企业的一部分工作和企业份内之事。企业对学校的参与是全方位的整体参与、深层参与,管理上实行一体化管理。

2 校企合作的思考

(1)校企合作是校企双方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投资,共同受益的一种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企业,学校,受训者在一个较好的校企合作模式下都是受益者,可以说是各取所需,各尽所能。对企业来讲,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人才对企业的重要性。因此如何建立持续的人才保障措施是当前首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学校成为了企业技能人才的储备库和培训基地,更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企业来讲主要是能满足长期,稳定的人才需求。

(2)对学校来讲,一方面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有针对性的开设各种专业,学生有就业有保障。另一方面学校本身需要建立学生实训场所,而企业为了行业竞争,总是会购置最先进的设备。通过校企合作,企业为学校提供了便利的实训场所。这种合作形式同时让学生受益,经过“真刀真枪”演练的学生走上社会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3)对学生来讲,学生一方面毕业就就业,解决了后顾之忧;另一方面由于受训者在校的学习内容就是基于企业的需要而开设的课程,在就业前就已初步具备了顶岗生产的能力,学生在步入企业短时间内就能成为熟练工人,且提高了个人能力和收入。

(4)切实增强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校企合作是建立在企业实际需求上的,学校是为企业用工、发展等服务的,因此,学校紧紧围绕企业需求转,对教育教学和服务不断作出调整,同时应充分调动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企业主动的参与到校企合作的全过程中,一是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明确企业在教育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二是要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全过程参加或参与到校企合作过程中。

(5)必须加大对校企合作的经费投入。物质是基础,要做好校企合作必须有一定的资金做支撑,学校无法承担起校企合中的基础,只能起到教育服务作用。因此,要推进校企合作健康发展和顺利进行,必须由企业拿出适度的经费予以支持,开展校企合作之前应签定合作协议,以避免部分企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和生产实(下转第91页)(上接第89页)践等因素的考虑,在校企业合作中不愿意承担过高的费用。

3 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3.1 观念问题

很多企业尚未形成成熟的合作教育的思想。企业只是选择人才,而不参与或很少参与人才的培养,把培养人才的主要责任推给了学校;部分企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和生产实践等因素的考虑,在出现企业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企业本身利益和社会利益矛盾冲突时,把培训教育学生视为额外负担。 由于校企合作必然带来管理上的变革,学校行政人员存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形成了校企合作的阻力。同时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教师积极性不高。

3.2 运行问题

对校企合作缺乏整体推进,没有从系统的观点,通盘考虑,统筹运作,使企业运行与办学诸要素之间有机结合、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最优化地实现办学目标和预期效果。 微观的运行制度不够成熟和完善。特别是当与学校现行制度发生碰撞时显得无能为力,特别是欠缺技术开发方面的合作。职业院校办学越是向纵深发展,层次越是向上延伸,就越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实际,才能真正培养出走向先进生产力前列的人才学校运做机制和企业运做机制、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较大差异,还没有真正融合。使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以及受教育者从“学员、职业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化,受到一定的制约。

4 校企合作带来的变化

校企合作形式的不断拓展,更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使得职业院校在社会上的声誉不断提高,培养的学生也成为用人单位的“抢手货”。通过学校市场部对企业的回访中,得到的企业评价也是肯定的,而大多数学生能很好的适应企业岗位的需求。

校企合作对于职业院校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是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它涉及到职业院校技术教育中的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目标的制定、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及教学内容的更新等诸多方面。“校企合作”的成功与否关系到职业院校教育能否办出特色,而能否办出特色正是职业教育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参考文献

[1] 霍晓光.校企合作 产学互动 订单培养[J].中国培训,2006(02).

[2] 彭新宇.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原则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6(05).

第2篇:校企合作研究范文

1.校企合作双方认识角度不同

我国的中职教育大多实行的是校企合作模式,学校和企业共同为学生制定一系列的教学计划,通过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来达到培养目的。但是当前我国的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发展方向出现了偏差,学校想要通过校企合作来解决一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而企业想要通过校企合作为自己培养一些应用型人才。这种校企合作方式在实际意义上,对于中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的作用不大。因为校企合作的作用不仅仅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更牢固的掌握专业知识,还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只有适应了社会的发展,才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

2.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企业缺乏参与积极性

机制是模式发展的基础,只有建立一个科学的机制才能够保证模式的健康发展。我国中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尚处于发展阶段,机制的构建还很不完善。校企合作实质上并不是只有学校和企业两个方面,政府的调控作用更为重要。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是中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转型期,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技术用于工业生产中,以往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也在抓紧转型。很多中职学校能够明显的感觉到,如今的校企合作有些“一厢情愿”的味道,学校积极与企业联系开展校企合作,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学生的就业以及教学问题,但是企业却显得积极性不高。这种校企合作的不协调情况,极大地影响着校企合作模式的发展。

二、中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现行的校企合作模式进行改革创新

1.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为校企合作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国家能够使用的调控方式越发多样,行政、法律、经济等都能够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有效措施。中职教育是我国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中坚力量,社会上对于中职教育的扭曲认识,需要政府进行积极引导与纠正:一方面,政府要大力宣传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让社会大众认识到中职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所起到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对优秀中职院校的宣传,在社会观念上以“学力”取代“学历”。政府出台相应的法律与支持政策,为校企合作增加新的动力,特别是对企业实行一些优惠政策,让企业能够从校企合作中得到更多的利益。

2.企业是校企合作的关键

企业是中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主力,是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建立“实训基地”是企业和学校二者实现“共赢”的方式之一,但是切不可流于形式,要利用学校的教师资源以及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学生的整个“实训”过程进行切实有效的指导与监督,为培养更多的企业“第一线”应用型人才提供保障。企业要为“双师型”教师的培训提供一定的便利条件,学校教师可以利用企业的条件来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同时,由于学校教师普遍具有较为深厚的理论知识,所以对于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有着一定的帮助。

3.学校应该为校企合作创造一切有利条件

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专业性、应用性,所以在专业设置上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按照社会需求适当调整专业设置。这样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企业的需求,让企业能够从校企合作中感受到这种方式带来的好处。长期与企业保持沟通,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调整学校相应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及方式,让企业能够感受到学校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能够直接应用于“生产一线”。学校要经常请企业负责人或者专家来学校给学生作报告,让学生了解不同企业的实际涉及内容、近几年企业的发展方向等等。这样学生就可以真实了解到自己感兴趣企业的实际情况,以便于确定自身将来的学习目标以及发展方向。教学计划的制定一定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不能够单一的制定学生实训内容,以免出现计划与实际的脱节。学校和企业可以组织人员共同构建一个“校企合作”负责小组,通过实时沟通协商与研究,保证校企合作能够长期有效的发展下去,是学校和企业实现“共赢”的关键措施。

三、总结

第3篇:校企合作研究范文

课题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规划课题

课题名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

课题编号:230521

课题主持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陈学平教授

课题参与人:蔺玉珂 冯思泉 胡云冰

1 前言

高等职业教育的灵魂在于为企业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其技能教学离不开企业真实环境,教学内容也必须和企业技术改革及产品生产实时联系在一起。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道路。校企之间建立深度融合的长效合作机制是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基本保障。

2 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形式多种多样,概括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实现方式:

2.1 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学校安排在校学生实习的一种方式,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能够在真实工作环境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人素质的重要步骤。毕业前的顶岗实习要求学生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从学徒工到操作工的培养过程,对学生的能力锻炼起很大的作用。

2.2 订单培养

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接轨,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有针对性,校企共同实施专业建设,合作开发专业课程、引进企业实践教学案例、企业选派专家执教、共建企业实践环境,学生进入对应企业就业。这种模式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培养的学生能够所学所用。

2.3 联合办学

由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承担培养任务,按照企业和岗位的要求共同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共享学校和企业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环境。校企之间共同培养学生,共建实训基地,合作培养师资,联合开发教材,组织顶岗实习,共建产品设计中心、研发中心和工艺技术服务平台,以实现校企之间的深度融合。

2.4 引企入校

将企业引进学校,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也就是将企业的一部分生产线建在校园内,可以在校内实行“理论学习”和“实训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校企互利双赢,既可以解决企业生产资源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学校实习实训设备和实训师资不足的问题,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

2.5 校办企业

学校以促进专业建设、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降低培养成本为目的,以独资或合资的方式成立生产型企业,建立教学、生产、技术研发于一体的产学研平台,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潜力,实现校企一体化发展。

3 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众多合作模式中,从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立的角度看,影响校企合作的关键问题在于:

1、从主观上看,企业因难以通过现行合作受益而缺乏积极性;

2、从客观上看,现行教学管理模式确已不能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需要;

3、从宏观层面看,校企合作的相关制度、法规仍很不健全,具体的合作实践也缺少政策的激励。这使得校企合作的实际成效与预期目标相去甚远,阻碍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阻碍了高职教育水平的提升。

4 长效校企合作策略研究

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既要解决当前所存在的问题,又要从制度上强化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责任,促进校企合作向更深层次、多元化发展[2,3]。

4.1 建立“互利互赢”的利益机制

企业与高职院校都是利益主体,企业的根本目标是盈利。高职院校与相关企业能否长期合作,取决于双方利益平衡点的寻找与把握,取决于合作能否给双方带来良好的效益。企业对合作的积极性依赖于高职院校的主动性,而企业对合作育人的积极性发挥的前提条件则是他们能否从合作中受益。因此,构建以学校为主导的校企互利双赢的合作机制有其必然性和可行性。学校应当根据企业用人需求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开发符合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适应企业生产流程需要,改革实践教学;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推荐优秀毕业生进入企业,节省企业员工培养成本。

4.2 建立“互基互挂”的参与机制

“互基互挂”是指企业作为学校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同时学校作为企业员工的培训教育基地;学校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企业高管和技术人员到学校挂职任

教。建立参与机制的目的在于调动校企双方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巩固和发展校企合作的成果。但该机制的顺利开展,需要完善的监督部门进行考核,以确保各尽其责。

4.3 建立规范有序的约束机制

有约束才有规范,有规范才有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要保障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需要从制度建设入手,明确企业和学校的责、权、利;同时建立利益保障机制,保证合作双方互惠双赢。通过建章立制,进行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的创新,实现校企合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为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提供制度保障。

4.4 建立政策引领的保障机制

建立保障机制,政府、高职院校、企业、行业四方各有责任。校企合作在客观上应是严格规范的,国家需有强有力的法律制约;在微观运作中应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的,校企双方应责权利明晰。法律作为一种强制性的社会规范,它对校企合作具有直接的促进、保护和限制作用,校企双方合作需要有相应的法规约束。国家应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校企双方在合作中各自的地位、作用、权利、义务,使校企合作法制化、规范化,如制定包括税收在内的倾斜政策,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重点支持深度校企合作;在劳动制度上,完善职业资格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提供信息和其他中介服务,减少合作中各方利益纠纷,降低合作成本,制定校企合作评估的质量指标体系和实施细则政府要进一步加大用于发展职业教育的财政拨款,有计划地支持高等职业院校更新教学设施,改善实训条件,保证实习质量。采用相应的措施,引导并鼓励行业、企业投资职业教育。

5 总结

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学院打造了基本满足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的校企合作管理平台,与企业建立起相互信任、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紧密关系,才能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运行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邢古城,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思考[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2(3)。

第4篇:校企合作研究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研究

一、国内校企合作现状

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国内许多院校在产学研合作上积累了很多经验,如:“顶岗实习、订单培养”,建立校内生产实训工厂(车间),让学生在实训中了解产品生产的某一环节,建成完整的生产线,在实训中对外承接订单;“引厂入校”进行联合选资,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让学生在实训中了解整个行业上、下游生产的全过程。“共建实习基地”各企业逐步形成产业(或产业群)与学院的专业(或专业群)完全对接等。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输送了许多应用型技术人才,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但是,这些模式仍存在许多局限:

一是企业有自身生产任务,学生实习任务由企业规定,学院缺少自,导致学院不好控制实习实训时间,不好落实实习实训任务。以效益为目标的生产企业难以做到以学生为主的能力训练,实习任务可能会与学生想提升的岗位能力不匹配。同时,校外实习基地难于接纳批量的学生实习并给予有效辅导;二是校外基地路程远,存在师生人身和财产安全隐患;三是学生缴纳了顶岗实习学费,又不在学院实习和住宿,也不了解学院与企业之间的衔接,因此会产生误解;四是因受场地限制,学院引企入校创办的生产性实训工厂往往只是一个车间(单一生产线),而不是整个企业和行业,很难产生规模效益;五是院内生产车间(单一生产线)不能形成产业集群,使产业链的上、下游脱节,不便学生了解整个行业的生产全过程,更不利于学生全面把握整个行业不同岗位的职业素质要求,很难使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有针对性地自觉完善和提升职业素质。

虽然产学研合作教育受到重视,但企业一直对产学研合作缺乏合作热情;合作形式虽多样,但主要形式单一;企业希望高职院校解决技术问题,但高校服务企业的能力不强,缺乏相应的推动机制;政策激励缺位,合作利益不能得到保证。企业更希望由政府制定专项补助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和加强政策导向,在与高职院校的合作中获得直接利益。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仍然与市场需要脱节,毕业生的知识和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错位,大量企业找不到胜任具体岗位、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人才。

基于以上缺陷,目前学界一致认为:必须打破原有模式,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使合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建立长期、稳定和互利互惠的合作机制。

对此,作者秉承互利务实的原则,在吸取现有经验的基础上,对如何适应企业需要、扩大就业人才培养,探索把教改方向转向企业用人标准、优秀的员工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院校培养定位、重构知识体系、专业能力培养上,以创新思路开展新的产学研合作是有价值的。

二、国外校企合作现状

受金融危机影响各国经济陷入低迷以来,高职教育一直被视为解决危机的关键。随着就业问题凸现,许多国家都开始反思并重新定位高职教育的功能与价值,出现了新动向:

韩国:制定高职教育提升策略。把学校管理权移交企业,建立“就业第一”体系。为高职建立人力资源需求的信息系统,加大政府和企业对学校的支持力度。根据提升策略,韩国政府支持高职资金达1000亿韩元。

美国:重新诠释职业教育时代价值。奥巴马要求每个美国人参加至少一年的培训。不断攀升的失业率迫使美国民众不得不重视职业能力的加强。全美职业教育协会提出,高职教育应该加强三大能力的培养——学术能力、就业能力和技术能力。在美国,就业能力被雇主形容为21世纪取得职场成功的最重要技能,包括:关键的思考能力、适应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与书面沟通能力、合作与团队精神、创新能力、责任意识、职业精神、道德意识与技术运用能力。

英国:首次为学徒制立法。英国政府公布《学徒制、技能学习法案》,这是近200年来英国首次对学徒制专门立法,希望改革学徒制以满足长远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该法将帮助英格兰实现到2020年每5个年轻人就有1人接受学徒培训的目标。英国企业界获得政府1100万英镑的资助,用于增加近3000个新的学徒岗位,通过技能人才的培养促进英国的经济增长,目标是30岁以下人口中有3/4受过高等教育或拿到高级技术职称。

欧盟:颁布未来10年职教计划。希望建立一个更切合劳动力市场需求、更方便学习者选择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欧盟委员会主管教育的委员安吉拉·瓦西利乌女士说:“职业教育与培训需要实现两个核心目标,一方面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应对更大的社会挑战,比如增强社会凝聚力。

受政治经济文化影响,以上国家的职业教育各有不同,但从各国近期职业教育发展动向来看,也表现出一些共同的趋势:

一是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企业需要和社会认可。瑞士职校生受社会尊重、受企业欢迎。美国提出让职业教育更名为“职业生涯与应用科学教育”,以打破受人冷眼的局面。韩国的“就业第一”体系,希望企业和学生重新认识职业教育的价值。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终身教育相互交叉、衔接,让学生有流动的渠道,有发展的空间。三是各国政府都在加大职业教育的投入,以应对技能型人才的短缺,提高本国的竞争力。四是职业教育有严格的课程标准和质量监测体系。

第5篇:校企合作研究范文

*通讯作者:武永刚,1976-10,男,黑龙江宁安,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硕士,中药配伍规律及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

摘 要:校企合作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方向。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校企合作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探讨了解决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问题的政策与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育 校企合作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校企合作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培养新时代应用型人才的必经之路。目前,高职院校都在开展不同程度的校企合作,但在深度合作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缺乏构建长效的运行机制,致使校企合作不能深入、持续、健康地发展,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共赢更无从谈起。

1 校企合作的国内外现状

校企合作在发达国家发展较早,经验丰富,因此研究他们校企合作的特点,会对我国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大有裨益。德国“双元制”模式是国际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值得推崇的范例。在以企业培训为主、学校教学为辅的主旨下,学校开设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实习课程。双方均为一般性职业技能培训、专业基本技能培训和生产见习等提供师资和技术指导。

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将院校按工厂模式办、将工厂按学校模式办”,学校通过配置工厂的生产环境和生产实训,使学生学到实际知识和专业技能。该模式的顺利实行需要政府的投入与企业的充分合作。此外,英国“工读交替”模式 、美国“合作教育”模式也是根据自身的国情与本国企业的特点而设计。

与国外校企合作的成熟发展相比,中国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起步较晚,发展较慢,但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要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在政府的鼓励支持下,校企合作一定程度上有效整合了教学科研资源,拓展了办学空间,提高了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尽管如此,目前的校企合作还基本停留在较浅的层次,并且一部分企业没有真正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深度合作更是很少,要想真正实现学生毕业后和企业的“零对接”、高薪就业还远未达到。可见,校企合作任重而道远,迫切需要下大工夫去探索和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 校企合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1)缺乏政策制度保障。尽管国家有鼓励开展校企合作的号召,但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和实施规则较缺乏,致使相关政策法规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缺乏约束力和驱动力,高职院校也不敢放开手脚去探索新的模式。因此,尽快建立科学完善的教育政策与制度体系,将会极大促进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

(2)企业动力不足。究其原因,一是缺乏法律和安全保障。在实质性的校企合作中,企业支出较多,但得到回报少,且责任重和风险大。70%的企业认为这是影响校企合作的最大因素。安全意识较受重视的形势下,企业难以承受学生顶岗实习的安全风险,比如学生在实习时出现安全事故。二是缺乏利益驱动。目前,高职院校缺乏为企业服务的意识,不能为其提供智力支持。而企业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不可能切实参与到双方的合作办学及合作发展中。

(3)学校服务力度不够。校企合作本应是双赢的事情,但事实上,学校服务企业的意识不强,不能从企业的实际需要考虑。由于一些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科研水平和技术能力都很难满足企业需求,致使在产品研发和技术革新中不能为企业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持。

(4)缺乏长效运行机制。当前,校企合作大部分是临时性、阶段性的。校企双方没有共同组建合作组织、联合机构或管理部门,也没有固定的交流场所与互动合作平台,尤其缺乏共同的愿景、明确的合作章程、必要的校企合作资金等。由于缺乏互动交流的合作平台,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就会相当困难,校企文化融合及优势资源互补也很难实现。

3 对策建议

针对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需求,政府、企业、高校应该各负其责,共同承担起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重任,以真正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化教育机制。

(1)建立健全制度保障体系。完善校企合作的法律规章制度,确定双方在合作中的权利与义务,从制度上保障校企合作的长远发展。此外,发挥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引导、监督与支持作用,比如政府制定宏观合作规划,鼓励相关行业积极参与,且对规划执行情况给予监督、调整;政府出台措施,强化产业工人的技术含量工资,逐步提升其经济待遇,积极引导青年人正确择业观念;对校企合作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例如,对在企业建设的公共实训基地、工程实践中心和承担学生实习实训任务的企业给予财政补助。

(2)合理兼顾企业方利益。企业以营利为目标,只有保障企业效益,才会提高其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一方面政府需建立健全和落实利于企业的财政、税收激励政策。另一方面,学校要充分考虑企业对人才各方面的需求,为企业输出利于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人才,才能满足企业所需,为下一步校企合作创造良好基础。

(3)提高服务企业的力度。学校应根据自身资源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提高服务能力,竭诚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应强化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技能培训,鼓励教师去企业顶岗历练,推动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师资力量的强大,才能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和培养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4)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成立由学校、企业等多方参与的校企合作组织机构,构建互动交流的合作平台,专职负责校企合作的运行。且要制定合作章程,明确各方在校企合作机构中的权利与义务,科学制定合作战略规划。此外,地方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应做好校企合作的协调、监督和服务工作,促进有效机制的健康运行。

总之,针对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学校的共同努力,才能建立起三方联动、互惠共赢的校企合作新机制。要在更深的层次上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发展,构建稳定、长效的运行机制,才能为社会培养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进而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文槿.关于校企合作的企业调查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01).

第6篇:校企合作研究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旅游管理;实践创新

1研究背景

1.1政策引导,旅游管理专业适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适应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考虑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重点扩大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地方高校隶属地方,由地方财政支持,应该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人才培养定位是为地方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旅游管理专业应以“根植行业,强化实践,服务社会”为指导,坚持“先行性与本土化”相结合原则,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先行性”体现在充分利用地方高校转型的先行政策,大力推行专业改革,适度超前推进改革,对旅游行业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本土化”体现在服务地方旅游业发展中,即人才培养要接地气,真正符合社会需求。

1.2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有待提升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重视实践和实训,强调能力为先,同时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努力做到实践能力培养全程化。应注意实践课程的内容体现渐进性,能力培养个性化,实践学习形式多样化。如果希冀切实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应该考虑从学生入学伊始就制定实践训练,校内、校外两个层面相互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以检验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注重实际技能的培养,必须坚持“职业规划、职业素养培养并重”的原则,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1.3关注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

校内实训基地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无法将学生带入现实的职业环境中,有碍于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和对实际专业岗位的认知。在高等院校开展实践创新创业教育,深度开展校企合作,有利于企业与高校各自发挥育人优势,协同育人,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由此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在企业尤其在实践基地企业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大学生毕业后有好工作,企业发展能留住人才,实现双赢。

2研究意义

深化校企合作,通过建设校外实习实践基地,能够为学生和旅游企业架起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一方面,学生到岗给旅游企业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能为旅游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能为旅游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同时在此过程中为旅游企业发现和选拔优秀人才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学生相对来说精力充沛,敢想敢干,校外实习基地能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场所,能者居之任之。

2.1对于高校而言

对于高校而言基于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校企合作的主要意义在于高等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实践基地的优势教学资源,可以提前了解当前企业的运营机制以及人才职业发展规划,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保证旅游管理的毕业生能够“适销对路”。实践基地的实践教学活动明显打破了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以书本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也革新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体现了“理论实践一体化、学业就业一条龙”的人才培养模式。

2.2对于大学生而言

对于大学生而言,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为在校大学生提前了解社会,清楚认知企业,亲密接触工作实践提供了一个有效平台。而且,在校企合作的科研探究合作中,有机会让学生参加到创新创业项目中,有利于增强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尤其一些旅游集团企业拥有“创、研、产、销”集一体的产业链,有着合作多元化的优势,可同时针对多个岗位进行科研探究,能给更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

2.3对于实践基地企业而言

对于实践基地企业而言,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教学资料,得到校方专业师资的技术支持,共同进行新产品的研制、推广以及服务质量水平的升级,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也有利于企业丰富人才储备,挑选到合适的优秀毕业生,提前对每位实习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个人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考核与评价,使企业服务型人才高素质化、年轻化,最终达到提高游客满意度的目的。

3基于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实现路径

3.1校企创新创业实践合作项目规划

深度的学校与企业合作,需要双方进行密切接洽,相互了解对方的需求,就现代旅游管理与经营的各项问题进行交流,进一步对项目规划及实施流程进行探讨。达成初步合作意向的基础上,校企双方进行相互实地考察,学校就企业的企业文化、运行经营情况、运行环境、实习工作环境及学生在是实习过程中的食宿行等环境进行考察;企业就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招生情况,生源情况、教学计划、实训计划、实训基础设施及培养模式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双方签署校企合作协议。

3.2明确校企创新实践合作双方需求和责任

旅游企业给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提供实训实践基地,包括实践的地点、岗位数量、实训的时间、实训的安全环境及实践培训计划等。高校在企业提供需求的基础上,针对性进行招生宣传、保证生源录取的质量和数量、制定培养方案、教学和实践教学计划,保证旅游企业的实训实践岗位的需求,为学生的顺利实习就业提供教学和实践保证。

3.3建立校企双方实训实践“共享”式合作模式

共享的基本意思是分享,也就是将一件物品或者信息的使用权或知情权与其他所有人共同拥有。在这里的双方实训实践“共享”式合作模式,实际上是根据多年来的旅游管理办学模式提出的概念,在以往的旅游管理实训实践过程中,高校和实习单位之间往往缺乏分享,实习单位不明确它需要的学生,学生不明确她能干什么岗位,在实习环节完成以后,近一半学生离职换岗,浪费企业人力物力资源,也浪费学生的时间精力和就业机会。唐山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就在探索和华强方特集团建立实训实践“共享”式合作模式,也就是华强方特提供多岗位供学生多时段换岗实习实践,根据学生在不同时间段的实训实践情况,学校安排随队老师及时把控,调整学生在校教学和实践培养方案,后期阶段进行专才专岗培养,使学生在后期实习实践阶段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才能,喜欢上自己的岗位,毕业后可以直接就业,做到企业、学校和学生各取所需,促进校企共赢,更促进学生能力提升和就业。如果按学期进行教学实训实践设计,可以分三个阶段执行:第一阶段,在第一学期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和实验室实训为主,企业提供经费让学生到未来实习实践岗位考察学习;第二阶段,第二学期学生在校学习10周,进入企业实训岗位,每位学生将在企业进行轮岗实习实训,每个岗位工作5周,在企业进行3-4次轮换岗位实习,全程有学校老师参与考察记录学生对岗位的适应情况,这阶段实习实训结束,企业与学校带队老师结合,对每位学生的实习状况进行评估,返校后,与学生进行结合,帮助每位学生评估自己适合哪个岗位,确立其以后加强培养能力方向,使学生的才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这段在企业实习实训结束,即第三学期中期,学生返校进行10周,进一步的理论和针对性技能训练,强化学生专岗技能。第三阶段,第四学期学生在校学习10周,主要学习依旧是强化学生专岗技能和理论知识,在期间,企业安排专岗人员参与教学和技能培训,完成这段学习,学生再次进入企业进行专岗实践,不在轮岗。

3.4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企业创业孵化基地

一些旅游企业集团如华强方特集团具备强大旅游科技和经济实力培养唐山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创业训练,在华强方特集团的支持下建立校企合作式创业基地,不但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顺利就业,贯彻落实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扶持政策,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业率和就业率,也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创业型人才。同时华强方特集团通过创业孵化基地可以储备人才和技术,扩大企业人力、智力和技术资源储备,为未来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3.5合作企业全程参与高校旅游管理学生培养

具体教学实训实施办法包括:第一,企业参与学校计划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学习,企业参与学校安排教学计划及实训场所,企业安排培训人员参与部分课程,加强学生对企业文化背景和需求的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第二,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项目实践,企业根据项目计划安排具体岗位及场地,阶段性实习结束后共同总结实习情况报告。

4结论

基于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研究,能够通过人才培养中企业的深度参与与融合,实现企业与高校各自发挥在育人中的特长,互为补充,协同育人,加强和完善了校企互动的合作育人机制建设。应积极探索研究成果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进行有效的实践和转化,探索实践符合新时代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校企双方全程介入教学、实践、创新、创业管理过程,达成校企双方长期合作有效机制。

参考文献

[1]王德静.适应市场需求培养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J].中国商贸,2011,(14):189-190.

[2]祖国峰.高职经管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探索研究[J].商业经济,2018,(03):95-96+106.

[3]成浩.基于CBE模式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11).

第7篇:校企合作研究范文

关键词: 校企合作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 存在问题 解决措施

开展校企合作有利于全面人才的培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推动教学体系的改革,有利于解决某些企业“用工荒”和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然而,我国高校校企合作由于受合作动力、合作层次及形式等多方面制约,仍未形成合理有效的模式,现存的模式也仅仅处于浅层次的合作水平。

一、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意义

(一)促进教学改革,加快专业建设

目前高校毕业生大都知识理论丰富,实践技能缺乏,从而导致就业难现象的产生。进行校企合作,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学校和旅游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地进行人才培养,真正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二)推动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校企合作,年轻的专业教师可以到旅游企业挂职锻炼,真正深入到企业中,在实践过程中学习技能,了解企业的管理运作流程,参与旅游产品的开发,弥补自己理论知识的不足,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学质量,有利于传统型教师向双师型转变。

(三)有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就业

开展校企合作,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体会到自己理论知识还有哪些不足,日后生活中加以提高完善;提高自己的团队协作和人际交往等能力,全面提升自己,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合作缺乏动力

1.企业方面

企业缺乏成熟的合作教育思想。进行合作的企业,只是打着招聘的旗号,本质是为了给企业打广告,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更有甚者,有些旅游企业,只是想获得更大的商业价值,缓解旅游高峰期时人员短缺的情况,学生没有学到真正有用的旅游管理知识。

2.学校方面

大部分高等院校尚未建立起长期的、相对固定的校企合作项目。实习企业规模和实力参差不齐,造成稳定性和可控性的缺乏。除了专门的旅游类院校,大部分综合类院校没有将旅游专业作为主打专业,如此学校的资金、政策扶持也就很难到位了。

3.学生及家长方面

学生实习的岗位基本上都是基层岗位,劳动量大,学生感觉自己在技能方面得不到提升,对实习的积极性不高。

旅游行业的性质决定实习的岗位一般是基层服务人员,有的学生家长认为去酒店实习没有什么技巧性,学生的收获不大,所以持反对态度。因此,家长的态度影响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

(二)合作层次深度不足

无论是高等学校还是企业,二者在合作层次上都存在缺陷,缺乏更深层次的合作。学校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只是简单地邀请企业的管理人员讲座或者把学生放到企业中顶岗实习,没有更深层次的合作,达不到培养方案和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企业认为培养学生是学校的责任,没有义务花费时间培养学生,只需岗前培训就可以了。现有的合作模式可以解决旅游旺季人力短缺问题,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酒店行业尤其明显),满足经济利益,没有动力探索深层次的合作模式。

(三)合作形式过于单一

现阶段校企合作的形式还停留在浅层次的合作阶段,大部分旅游专业的校企合作都采用顶岗实习形式。各种模式均是单一实行,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立体循环发展机制,难以发挥教育资源的优势。实力雄厚的院校和企业也热衷于顶岗实习或共建实训基地等固定的几种形式,不再积极探索创新,达不到全方位的合作,合作流于形式,不能有实质性的成果。

(四)合作机制不健全

目前还没有成立专门负责合作的组织机构机构,实习指导老师和企业的主管人员负担加重。如果双方在合作中发生意外事件或者纠纷,也没有专门的服务部门进行管理,则会使问题不能得到妥善解决。

三、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发展对策

(一)加强各方的合作动力

1.企业方面

企业应转变认知,积极建造人才储备库,在学生在校期间赞助学校举办相关活动,选出优秀专业人才,培养就业意向,为以后学生到自己企业就职奠定基础,储备优秀人才。

2.学校方面

学校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旅游专业的重视,增强支持力度。加大资金、科研投入,建立健全合作方面的规章制度,使校企合作有章可依。完善相应的奖励机制,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成立专门的实习指导组,指导老师可以实习轮流制度。一学期授课一学期指导,理论指导实践并完善理论,这样也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3.学生及家长方面

学生应该放低姿态,以积极心态应对实习,家长也应该树立正确意识。学校和学生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学生及时汇报实习中所学所感及所想,共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观念。

(二)建立多层次的合作模式

1.浅层次实训合作

浅层次的合作主要是指寒暑假期间学生的顶岗实习或者在企业中建立实训基地,可以是学校主导集体统一去某个大企业或者分散到几个企业中。学校和优秀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创造稳定良好的实习环境。

第8篇:校企合作研究范文

关键词 厦台 高职院校 合作办学 厦门地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5.008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ducation has already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 Xiamen Wuyuan has the advantage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starting from their own development, and actively carry out cross-strait cooperation. Since 2009, Fujia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private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aiwan to achieve a breakthrough, more in-depth coopera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a win-win situation. Xiamen vocational education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the developing and deepening of the political factors influence of Xiamen and Taiwa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diversified cooperation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needs to be further deepen.

Key words Xiamen and Taiwan; vocational college; cooperation running school; Xiamen area

1 厦门和台湾高职教育界定的定义不同

我国的高职教育涵盖了目前的高职高专、技术本科、五年制高职的后半段以及某些高校某些专业的教育,如MBA教育就属于高职教育。厦门的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即高职学历教育。和台湾的高级职业学校之间有着较大的区别,按照台湾高级职业学校的定义来看,其教育程度基本和大陆地区的职业高中相同。台湾地区简称其为高职。本研究统称的高职教育,并未包含台湾高职,而是相当于台湾高等技职教育(高等技术及职业教育的简称)。

2 具体合作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2.1 师资交流

每一年,厦门一些高校、职业院校的校长都会去台湾,对台湾院校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计划、管理方法等进行全面的了解。并邀请台湾公立和私立学校的校长前来厦门进行教育交流。此外,每一年都会组织一定的师资队伍在台湾地区举办学习、讲学以及科研活动,和台湾地区的著名学者在教学方面交流经验。

2.2 交换学生短期修学

厦台两地高等院校在现有的条件下进行交换学生短期修学等合作是目前较为稳妥的做法。从当前来看,主要是两岸之间彼此推荐一些成绩、品格等各方面都较为优秀的学生,在合作院校中进行交流学习,加强两岸的教育融合。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两岸学生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台湾的各类大学可以在厦门开设相应的学分班;台湾各类大学可以在金马地区设置进修学分班;大陆生可以在台湾进行专业领域的研究;大陆生可以在台湾地区进行短时间的实习;参加各类学术会议以及活动等,包括参观、演讲、公益性活动等。

2.3 合作办学共同培养高等技职人才

厦门高职院校根据自己多年来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专业教育,与台湾的高校以及企业合作,共同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性人才。

3 项目带动

以厦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为例,从2009年到今开始一共开展了四期,深受两岸人民好评。为了满足厦门与台湾特色产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大力支持在制造业、电子通讯业、建筑业等稀缺领域方面的教学,和台湾的职业院校以及企业进行对接,取长补短。为了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专业能力,通过第三方组织制定出具体的教学计划,并根据教学内容、专业为学生提供实训教学的条件,实现“订单式”的人才培养体系,满足稀缺产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4 多采取“拼盘式”的课程教学

“拼盘式”教学指的是厦门和台湾之间加强教学交流,根据两岸特点联合设置教学内容,其目的是在传统的大陆式教学中,和台湾地区的优秀教学资源进行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学生能力。在厦台高校联合举办的教学中,台湾高校优质课程占专业课程的1/3,台湾高校教师与大陆高校教师授课比率为1:3。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厦华天涉外职业技术学院等在2012年与台湾高校采用“拼盘式”课程模式与台湾高校开展联合设置课程项目。

5 存在的问题

5.1 招生人数有限

一方面是目前厦台高职联合培养人数大都由政府给出限定名额,另外一方面是高职学生持观望的态度。究其原因,主要如下:一是学历互认问题。早在2006年,大陆就对台湾方面的高等院校的学历以及学分采取认可态度,大陆学生可以在台湾地区进行短期内的学习。但是台湾地区,仅仅认同大陆41所“985工程”的重点高校。二是“三限六不”给陆生的压力。

5.2 缺乏专门法律政策保障

目前,厦台高职院校联办共建专业的合作协议大方向较多,其中并没有对教育中的各个细节进行划分。需要明确的分配两岸各自在教育方面的权利、义务、责任等,并签订具有法律效应的协议,以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对于学生在实训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学校、企业以及学生个人在三方面应当签订相应的协议,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人身安全与合法权益。

5.3 厦台文化和教育的差异

虽然同文同种,但台湾早接收西方文化、教育,所以在文化认同、教育管理和行为方式等还是难免不一样。大陆师生初到台湾或多或少还是会受到因文化碰撞而产生的不适。另外,部分交换生在台专业不对口。由于两岸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与专业划分有所不同,台湾的高等职业院校没有专业之说,代之以学群,下分系,如商业管理学群下分资讯管理系、国贸系、应用外语系、观光管理系、行管系等。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与台湾大华技术学院开设专业有所不同,因此部分交换生赴台湾大华科技学院无法就读对口的专业,只能选择其他相关专业就读。

5.4 经费较少

虽然“大三通”的正式实施,对于两岸交流的成本有很大程度的缓解作用,但是在两岸合作办学的过程中,经费不足仍旧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之一。由于资金方面的问题,有些活动难以继续开展下去,而很多规模较大的教育交流活动只能停留在计划层面,难以顺利实施,严重阻碍了两岸在合作教育方面的沟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

5.5 双方交流合作有待持续推进

根据厦台高职交流的情况看,厦门高职院校的参与积极性较强。但是从整理来看很多院校还是停留在交流互访,参加论坛等起步阶段。直到2009年,随着闽台高职联合培养人才项目的开启,才使得交流合作迈进了一大步。但大多数仍停留在人员互访、学术研讨、资料交换等层面。南洋学院与台湾校企合作,派了不少学生去台湾交流学习,老师去台湾交流多但未能参与教学。

在联合办学教学点设置上,台湾当局为防止技术外流,禁止岛内院校以任何形式在大陆设立教学点或者分校。台湾方面的参与方大多是民间教育机构、私立学校或企业。台资企业对于两岸交流合作的意愿并不强,参与性较差,某种程度上对于校企教学模式的开展造成了阻碍。而企业的积极性之所以不高,主要是相关政府也没有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容纳在校实训生。

6 对策

(1)扩大招生。厦台高职教育交流合作已日趋成熟,大陆政府和台湾当局应该适当放开参与教育交流合作的人数,消除些政策障碍并给予扶持。无论是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和厦门南洋职业学院或者合作的台湾高校,都应扩大厦合人才培养项目的宣传,扩大招生。生源充足,合作才能顺利进展。

(2)制定促进厦台职业教育合作条例。在目前的两岸合作办学项目下,并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支撑,在工作开展方面存在种种困难。因此,教育部应当针对此类情况,对两岸合作办学做出相应的规定,保证办学过程上有法可依,能够有效促进两岸的教学交流深度。

(3)提供到位的行前培训。在向台湾师生展现大陆学生的良好素质的同时,也为了赴台学生能顺利完成交流学习任务,参与厦台高职教育合作的福建高职院校对赴台学生不仅需要进行文明礼仪、安全教育、繁体字、行为规范、赴台注意事项等,也要介绍前往城市、院校的一些基本信息并给予专业辅导。做好这些衔接工作,将有利于赴台学生更快融入新的生活和学习。

(4)资金支持。我方可以设立厦台教育交流基金,对于资金较为困难的院校给予资助,从而加强学校在企业实训基地建设、台湾教师的演讲以及学生赴台学习等方面的实施力度,为厦台高职院校开启多方位的教育交流奠定基础。一旦解决了两岸交流合作中的经费问题,就能够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多平台的交流,有利于两岸合作教学大局面的形成。台湾应适当地给予支持,可以给予来台的师生一定的项目资金,或者提供些兼职、助学金,以减轻师生压力。

(5)制定优惠政策,提高台资企业参与度。针对在对台教育交流合作中企业积极性、主动性较差的现象,应当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推动校企合作模式的开展。如政府可借鉴英国政府对企业和学校实施的“三明治”计划,出台相关的政策提高企业的权利,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入到校企合作模式中。同时,对校企合作模式进行标准的定义,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通过综合评价,对校企合作成绩明显的企业给予一定的鼓励。

参考文献

[1] 陈碧琼.闽台职业教育比较与借鉴[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10(4):34-37.

[2] 陈金聪,林松柏.闽台高职教育交流合作的若干思考[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9(2):5-9.

[3] 陈为峰.闽台高等职业院校合作办学探析[J].教育与考试,2010(3):80-88.

第9篇:校企合作研究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工作职责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135—03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这些宏观政策为高职教育开展校企合作工作提供了政策方针。国内绝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对校企合作工作比较重视,无论是否设有专门机构,都普遍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工作,但不少高等职业院校对校企合作的工作职责划分不清、甚至只设置机构,却没有明确职责。有的职责规定得很空洞、很宽泛,如“协调和管理”;有的职责限于对某一项或两项校企合作工作的“协调和管理”;有的则是以全面、深度合作为前提,把校企合作工作职责规定为全面负责高等职业院校与社会各界合作的唯一窗口。工作职责口径的宽窄不同,校企合作工作成效势必差异较大,所以应该予以科学厘定。

一、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工作机构设置情况及其职责分析

笔者通过网络对35个学校的校企合作工作机构设置及其职责情况进行了检索,现整理如下:

(一)校企合作工作机构设置情况

1 设为——级独立机构的有17所学校。名称有的叫校企合作与产学研促进办公室,如威海职业院校;有的叫产学研促进处,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有的叫合作教育办公室,如天津职业大学;有的叫产学合作部,如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有的叫项目合作处,如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还有的叫招生就业中心(工学结合办公室)或招生就业与校企合作处,如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有的叫校企合作与对外交流处,如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2 设为二级机构的有10所学校。有的在科研处设合作科,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有的在招就办设校企合作办公室,如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有的在教务处设校企合作办公室,如芜湖职业技术学院、襄樊职业技术学院;有的在发展规划处设校企合作办公室,如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有的在市场部设产学合作中心,如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等。

(二)校企合作工作职责的划分

1 单一协调和管理

单一协调和管理是指把校企合作的内容定位在协调为主的同时,兼之以——定的管理职能。主要职责通常表达为:负责院校校企合作工作的统一协调和管理,协同有关部门、二级学院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制订校企合作相关工作制度、考核指标和奖惩措施;积极为二级学院联系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企业或相关单位,签订校企合作意向书或协议书,为企业与二级学院间开展合作搭建平台;负责校企合作有关交流和研讨活动的组织工作;负责校企合作协议的审定及签约等。

这种工作职责看似很广,似乎——切对外合作工作都与校企合作有关,但由于各项工作都有相关部门在抓,因而名存实亡。如顶岗实习、共建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由实训中心负责;就业由就业与创业中心或招生与就业办公室负责;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材编撰由教务处牵头会同有关二级学院负责;开发培训项目由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牵头会同有关二级学院负责;企业接受学院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与企业技术人员到学院做兼职教师由人事处负责;技术项目合作、校企共建研究机构由科研处负责;校内生产(经营)性企业、门店则由后勤与产业处负责。校企合作机构处境尴尬,只有在如下情况方可协调:一是合作项目跨越两个二级学院以上;二是合作项目在校内涉及到其他职能部门。校企合作处能够真正具体负责的项目十分有限,又因与相关部门级别平等,所以协调和管理工作很难落实。

2 部分固定职责与协调

部分固定职责与协调是指把校企合作的内容定位在以某种职能为主的同时,兼以其他职能为辅,以下简单列举两例: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