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药理学课程范文

药理学课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药理学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药理学课程

第1篇:药理学课程范文

以多元化、立体式教学模式为主线

多媒体教学课件是当今流行的辅助教学手段[7]。各院校药理课件内容、设计不一致,且有些药理课件是教材的翻版,缺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为此,科学、合理地设计药理学教学课件,是提升药理学教学质量的关键。经反复论证,需制作药理学38个单元教学内容课件近2000张。课件设计、制作以多元化、立体式教学模式为中心,主要体现3个特点:①课件集声音、图片、动画为一体,以增强课件的趣味性。②课件集案例、图表、习题为一体,使学生多听、多想、多记、多写、多说,增强课件的互动性。③课件的另一亮点在于增加了习题量,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尽量使学生当堂吸收各知识点,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由于课堂教学具有时限性,可以通过校级精品课程网站或建立QQ群搭建网络化教学平台,来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一是将成熟的教学课件于校级精品课程网站或所建立的QQ群中,与学生共享,可以为在课堂教学中未能完全听懂的同学提供再次学习的机会;二是及时更新课件内容,添加新的信息;三是开辟论坛平台,增加学生与教师交流的机会,方便学生学习、便于答疑、解惑;四是通过学生提问督促教师学习,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开发药理学教学与学习指导配套教材

药理学教学与学习指导配套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一本好的教学与学习指导配套教材,有助于学生对各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我们通过学习国家执业医师、执业护士、执业药师考试政策,查阅药理学发展的最新动态,了解临床用药的新变化,结合药理学教学大纲,编写了《药理学教学与学习指导》一书,在我省及周边地区医药卫生院校发行。全书将近20万字,每一单元由三部分组成,即学习目标、基本理论、强化训练等,学习目标部分说明了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基本理论部分重点介绍本单元所涉及药物的作用、用途、不良反应,又利用图表横向、纵向整理了相关内容;强化训练部分以试题形式编写,有名词解释、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拓展题和选择题,选择题部分涉及A1、A2、A3、B、X型题,与现在社会各级各类考试题型相一致。药理学教学与学习指导配套教材系统、全面整理了药理学的全部内容,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学习资料。

开发药理学实验指导配套教材

多次修订、完善现行药理学实验指导配套教材,建立不同专业特色的实验教学内容,融入先进的实验教学理念,值得在同类医药院校中推广实施。全书整理实验33项,几乎涵盖了目前同类院校各个专业要求开展的全部实验,对实验知识的介绍更加全面,加入实验报告的书写方法,不仅具有传统实验指导的优点,还针对学生实际问题,对每一实验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做了链接,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了提示。由于理论知识点与实验设计相链接,为教师、学生真正提出问题,并查阅文献资料作进一步的实验设计提供依据。在现行药理实验基础上,逐步开展综合性实验,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8]。比如,在镇痛药实验中,我们创新了实验方法[9],采取热板仪法进行小鼠镇痛实验。另外,开展尿液生成的影响因素与利尿药的作用等综合性实验,可将血压的升高或降低与尿液生成的知识点进行横向、纵向联系。针对现行药理学实验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开展探究性实验。主要依据此模式开展: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查阅资料———学生撰写实验设计———小组讨论———教师总结———最后确定最佳实验设计方案。教师可提供的探究性实验题目为:①氯丙嗪与冬眠合剂抗缺氧作用的比较;②不同浓度的酒精对家兔血压、呼吸、心率的影响;③未知药物的降压作用;④在人工降温的情况下,氯丙嗪对家兔体温、血压、尿量的影响。总之,探究性实验要在实验设计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的基础上开展。

第2篇:药理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 分子药理学;课程建设;研究生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2-0141-02

Teaching Reform and Experience of Molecular Pharmacology Courses//XU Lipeng, ZHOU Sigui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of molecular pharmacology, it can make students better grasp the basic theory of molecular pharmacology and cultivate the spirit of science and research capacity, stimulate their interest, curiosity and sense of innovation. It provides a good future, solid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for them to carry out research work.

Key words molecular pharmacology; course construction; graduate education

1 前言

分子药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是从基因和蛋白水平的角度去阐明药物作用及其机制,它属于“药理学”范畴,是现代药理学的根本或基石[1]。分子药理学是医学、药学专业研究生的一门重要学位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由于药理学的药物作用机制是研究药物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分子药理学可以渗透到药理学的各个领域。为了更好地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理学专业的研究生除了具备药理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还需具备扎实的分子药理学知识。

分子药理学课程在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素质、科研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分子药理学课程是切实关系到每个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素质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对分子药理学课程教学进行探索和改进,以期有所侧重并突出专业特色。然而,分子药理学教学在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研究生培养机制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缺乏经验,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亟待提高和完善,以便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素质。

2 分子药理学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在分子药理学教学过程中,一方面紧密结合国外的优秀原版教材内容,遵循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加强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强调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研究生自主型、创造性学习的模式,培养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具有获取前沿信息和科研能力的研究型人才;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精神,使其思维活跃、创新开拓、知识面广,并具有自学、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具有不断自我完善的能力,他们将成为为我国或人类医药学发展做出贡献的研究者和创新者。

3 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

研究生的特点是专业理论基础较好、自学能力强以及思维活跃[2]。因此,充分考虑研究生的这些特点,对“分子药理学”课程的教学进行全面改革,在教学方法方面进行创新探索。

分子药理学教材的组织 在分子药理学教学的改革和探索中,分子药理学教材的组织也是必不可少的。分子药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与传统药理学有所区别,它主要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分子水平阐明药物的作用机制和靶点。科学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分子药理学》其学科的先进性和科学性达到了“分子水平”,且又属于“药理学”范畴,分子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也贯穿其中;编排上既相互联系,又独立成章,教学内容覆盖到分子药理学的各个主要分支;同时还适合于作为教材,即概念清楚、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具有教学的实用性。

课堂讲授与PBL讨论式教学相辅 本着以培养研究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研究能力为目的,在教学中采用PBL讨论式授课方式、发现研究热点的文献报告式的授课方法,介绍课程内容中相关理论的形成过程,引导并启发研究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3]。在课程讲授时,合理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课件结合板书,合理应用CAI课件,将重要内容制作成形象的Flas或引入相应的视频资料,将药物作用分子机制的抽象理论内容展示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和掌握,增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授课质量。

授课教师在进行课堂讲授的同时,指定一些讨论主题让学生去选取。鼓励学生针对自己选定的问题,进行广泛查找并阅读相关资料,特别是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认真思考后并制作多媒体课件,结合文献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相互讨论,减少学生的距离感,使学生能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如果遇到分析问题有偏差时,不能马上否定,应鼓励学生主动提出对此问题的不同看法,然后从多角度分析问题,使课堂的讨论向纵深发展。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理解、归纳和总结,理清并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方式既给了学生一定的学习压力,让他们从内心认真对待专业学位课程的学习,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主题讲座拓宽视野 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了解本学科的最新知识,分子药理学课程安排了专题讲座:

1)药物受体讲座,从受体概念到受体的发展,展示人类通过各种实验揭示药物从受体向分子水平的作用历程,并介绍其相关技术,如放射受体结合实验和环化酶活性测定实验,使学生掌握现代药理学的研究技术;

2)膜片钳技术和蛋白质组学在分子药理学中的应用讲座;

3)通过分子药理学进展讲座,让学生充分了解分子药理学的最新科研成果及学科前沿,让学生展望最新的分子药理学发展。

加强实践性教学设计 实践教学重点促进学生对具体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的提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经之路[4]。分子药理学课程建设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全面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开展分子药理学的实验课程,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过程的认真和严谨,培养科研创新精神和能力。

为了让更多学生参加分子药理学的实验技术训练,准备成立分子药理学课程兴趣小组。课程小组成员可利用课余时间独立进行实验药品准备、实验操作等环节,并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通过实践课程,不仅能使研究生熟练掌握本学科领域先进的实验技术方法,提高所学技术的应用能力,也将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从实验准备、实验技术操作到实验结果分析,都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培养他们独立的科研思维和研究能力,为今后进行科研工作奠定良好和扎实的专业基础。

建立合理考核,报告和论文相结合 考核方式是涉及到课程质量的重要内容,应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根据不同考核指标来确定不同形式的考核。分子药理学课程成绩可以从课堂表现、文献讨论及课程论文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其中,研究生平时在课堂上的发言次数和质量都计入成绩(占总成绩的25%),以此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科研思维水平及知识掌握程度。专题讨论和课程论文分别占总成绩的25%和50%。专题讨论的考核是通过学生对文献的理解程度及核心内容的掌握来进行;同时,把学生进行的专题汇报纳入成绩考核部分;要求学生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撰写本专业相关综述。通过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使学生发现并发展自己的多方面的潜能,认识自我,促进学生能力的持续发展。

4 结语

分子药理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并不单纯在于讲授其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让研究生在科研实践中灵活运用自己学科的专业知识,提高研究生的教育水平和培养质量,培养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也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金荫昌.现代分子药理学及其实际意义[J].中国药理学通报,1987,3(4):193-196.

[2]张红胜,吴同超,桑伟伟,等.研究生分子药理学课程双语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0):

40-41.

第3篇:药理学课程范文

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促进高校教学改革整体进程中的一项具有前瞻性的战略举措[1];精品课程建设的开展旨在高校建立一系列示范性课程,以点带面,不断深入,扩大影响,争创一流。创建药理学精品课程,对提升整体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医药卫生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2]。2006年,我校药理学被评为陕西省省级精品课程,为进一步迈向全国精品课程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创建药理学精品课程的过程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六方面出发,取得显著成效。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门精品课程,绝不是靠一个人单打独斗就能完成的。要有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质量好的师资队伍和素质高、事业心强、教学质量好、影响力广的学科带头人。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衡量、评估课程建设成果的重要指标。我们在课程建设的工作中注意到:(1)要有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的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2)要特别注意青年教师的培养,我们从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两个方面为每个青年教师制定了完整、具体的培养方案。指定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指导青年教师的备课、上课以及科研工作,帮助青年教师通过教学关,组织和安排青年教师申报各级科研项目,提高科研能力,要求35岁以下青年教师硕士化,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知识水平;(3)教师要积极从事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活动,保持教学思想的活跃。只有组织起一支这样的队伍,且长期坚持不懈,协同奋战,才能将这门课程建设成为精品课程。

2不断优化教学内容

精品课程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学科在发展,新的知识、新的思想层出不穷,教学内容必须随之不断更新,否则课程的生命力就会丧失。课程建设的核心就是解决好课程内容建设,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建设精品课程时,一定要解决好课程内容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等三方面问题。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上,教研室及时把教改研究成果或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同时了解临床用药最新进展,收集临床典型病例引入教学中,加强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并正确处理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先进性、经典与现代的关系。在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方面,力求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课堂教学既要强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传授,同时更应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高度重视实验教学环节,要求教师要不断主持和设计新的实验教学,以很好地满足培养实用性人才的要求;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从而使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取得明显的成效。

3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精品课程要求要有一套适合课程教学规律和特点、教学效果好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改变过去传统的单纯在课堂上进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灵活地实行启发、诱导式和讨论式教学,充分利用临床病例、讨论、观摩、模拟、实际操作等教学形式,活跃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果,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比如,在临床医学教改专业、高级护理教改专业药理学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新增了临床典型的病案讨论教学,这样将学生觉得抽象,不易理解的理论知识用具体病例进行讲解分析,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知识的掌握。

在研究制定各专业的药理学教学方法时,因材施教,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讲授课程中,根据不同专业,把握讲授的重点,由单纯讲授药理知识本身转向对培养不同专业人才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同时,还充分、恰当的使用现代教学方法及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了实效。

在实验教学方面,我们将实验教学内容融会贯通,使其包含基本知识和技能训练项目、综合性实验项目和设计性实验项目等。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三门学科知识整合,通过对各种生理现象的观察、动物病理模型的制备和用药物后对病理模型的作用等方面的系统学习和实践,更深刻地理解药物促使疾病转归的作用,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实际工作的能力。

4选取先进适用的教材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教学内容改革的集中表现形式[3]。精品课程建设需要有一套符合教学大纲要求、配套适用的教材和教学用书。不论采用校内自编还是国内优秀教材,都应满足教材内容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思想观点正确,能体现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文字准确精炼,语言流畅易懂,插图合适得当。同时,我们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选用的不同教材编写了不同的教学大纲、制作了不同的多媒体课件,以期培养更为优秀、实用的医药卫生人才。

5建立健全教学文件及相关教学制度

教学文件是课程教学建设的重要条件。我们在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教学大纲、教学工作计划、教案、多媒体课件、试题库、试卷分析等教学文件齐全。根据专业层次和特点要求编写了不同专业的教学大纲、教案和多媒体课件,重点难点突出,教学环节安排合理;试题库难易适中,覆盖整个药理学教学大纲的各章节内容;试卷分析包括对学生成绩分析及考试试卷的分析,找出试卷中偏、难、差的试题,和学生容易忽略的知识点,在后期的教学中加以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我们还制定了一系列与教学相关的制度,如教师考评考核制度、听课制度、试讲制度、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命题阅卷制度、集体备课制度等,在日常管理和教学中用制度来衡量,通过客观的和量化的指标评先评优,在工作中营造一种良好的、积极向上的教学和科研氛围。

6改革考核方法

考试对学生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考试不仅是评价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应推动学生的学习向最佳方向发展,同时也是对教学效果的信息反馈,可以促进教学工作的改善。我们的考试制度从三方面来综合测评学生的成绩,考试总分为100分,其中理论课考试成绩占80%,实验考试成绩占1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作业、出勤等)占10%。这种综合性考试制度有利于实现素质化人才培养,避免了用纯理论考试来检测学生能力的弊端。试卷实行专人命题,每份试卷的试题要求难易度适中,并覆盖教学大纲的各章节内容。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摸索,我们认为新的考试制度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成绩。

尽管我校的药理学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同时也认识到存在诸多不足,比如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本课程的CAI课件尚需更进一步完善,距离国家精品课程尚有一定差距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尚需不断探索、创新与改革。

参考文献:

[1]宋烈侠,杨承运.谈精品课程建设与评估[J].医学教育探索,2004,3(3):1.

[2]廖于.创建生理学精品课程,提升医学基础教学质量[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9):3068.

[3]马艳,马美华.对新世纪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建设工作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5:28.

第4篇:药理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WPBL;网络教学;课程教学;效果分析

作者简介:王浩(1977-),女,辽宁阜新人,泰山医学院药学院,讲师;徐晓燕(1977-),女,山东滕州人,泰山医学院药学院,讲师。(山东

泰安27101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泰山医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7-0077-02

药理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它作为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既与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等医学基础理论有广泛的联系,也与主要研究药物本身的生药学、药物化学、药剂学等紧密相关,在医学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2]由于药理学的内容繁多而复杂难记,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易致学生记忆困难,使其产生厌学情绪,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难以适应新形式下创新型医药科技人才的培养目标。

以问题为基础的(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老师引导学生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自1969年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首次实施以来,迅速风靡于全世界的许多医学院校,成为目前培养创新型医药科技人才的国际主流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有效地实现从“知识中心型”教育向“能力中心型”教育的转变,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本门学科知识,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己成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中广泛探索和研究的教学模式。[3-5]

在新课程改革浪潮的推动下,电子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机结合,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终生学习的习惯和创新精神提供极大的便利。把基于网络平台的PBL教学法带入课堂,选择部分药理学内容进行教学改革尝试,以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和组织协作能力,提升药理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基于网络的PBL教学法的优点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应用的日益普及,网络信息资源已成为整个社会文明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医学教育与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基于网络的WPBL教学模式可利用网络资源信息量大、操作灵活、多项互动、交互性强、信息反馈及时高效等多种优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果,弥补基于课堂的PBL教学法的不足。

1.问题情境的真实性

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教师可以将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资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尽可能接近现实生活的问题情境。在这个学习情境里,学习者可以身临其境地置身于问题之中,随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使学习者从多方面、多角度、多渠道认识问题,从而对要解决的问题有一个比较全面、深刻的理解,以便更好地进行探究和学习。

2.学习资源的丰富性

教师可以将与讨论问题有关的资料通过网络链接的形式公布于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网络链接,查找来自全球各地的各种形式的资料。网络中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习者最终解决问题提供有力的资源支持。与一般PBL教学法相比,网络PBL教学法充分发挥网络资料信息量大、种类丰富的优势,大大拓宽了学习者查找资料的范围。

3.合作交流的便捷性

小组合作是网络PBL教学法的重要特点。网络教学平台突破了时空局限,使得学习者合作交流的对象更为广泛,方式更加多样、行动更为便捷。学习者可充分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通过QQ交流、在线回复帖子、答疑讨论等方式参与小组讨论。与此同时,教师和学科专家可以组成辅导团队,就学习者在小组讨论和交流中出现的问题,利用E-mail邮件、QQ群等方式对学习者进行统一或专门辅导,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习效果。

4.评价方式的客观性

网络PBL教学模式中,客观真实的评价结果对于促进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一方面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小组自评等方式了解学习者的参与热情和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可充分利用网络能存贮记忆交流互动信息的特点,把小组参与人员在每次讨论中的发言频率、表现情况等作为评价考核结果的重要依据。

二、基于网络的药理学PBL教学法的实施

1.教学对象

选择泰山医学院2008级临床医学与英语双专业本科班学生为对象,随机分为WPBL教学组(实验组)和传统教学模式LBL(Lecture-Based Learning)教学组(对照组)。两组学生的年龄、性别和入学成绩经统计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学生均已修完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等医学基础课程。因此,他们具有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和自学能力,为开展PBL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两组所用教材均为杨宝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统编教材《药理学》(第七版)。选择“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及扩展内容“关于休克的治疗”两部分进行教学效果的探讨。

2.教学方法

(1)WPBL教学组。

1)构建WPBL教学网络平台。利用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为泰山医学院研制的THEOL网络教学平台,在教学邮箱、教学资料、研究型教学等模块中制作包括文字、图片、图像、视频、音频、动画和病例等内容的资料库,列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或提供相关信息的专业网站网址、期刊数据库、电子阅览室等网络信息资源,方便学生及校外相关专业人士共享和评价。

2)提出问题。根据教学内容和大纲要求精心编制PBL教学,在每个教学中都以知识点为依据设置几个隐含问题。在每次课的前1周将编制好的问题发送到WPBL教学用网络平台。如“肾上腺皮质激素”这一内容,针对本章重点内容提出以下问题:糖皮质激素有哪些作用,这些作用可以用于哪些疾病的治疗?糖皮质激素临床应如何用药?糖皮质激素如果长期应用会对机体产生哪些危害?糖皮质激素抗炎作用的特点及其应用和应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分组讨论。每组再分成10个小组,每个小组9~10人,各小组推选出1名小组长。各小组学生根据教师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提出问题,利用网络查找资料,获取相关知识;然后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讨论,形成小组答案;最后将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制作成幻灯片,并上传于网络教学平台上。

4)教师总结。教师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对各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并加以肯定与表扬。最后再对这一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

(2)PBL教学组。将教学内容制成PPT课件,按传统教学方法:学生预习、教师讲授、学生复习、考试进行教学。

3.效果评价

(1)考试与问卷。学习结束之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实行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试题分为4种类型,即选择题、名词解释、填空题和简答题。两组参加考试共计195人,无作弊现象。发放试卷195份,回收195份。考试结束后,当日即对98名实验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98份,回收98份。经认真核查后问卷完全符合要求,有效回收率为100%。

(2)考试成绩。两组学生药理学考试成绩分布情况见表1。结果显示,实验组优秀和良好率为68.36%,对照组为51.54%,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

注:x2为卡方检验值,P<0.01代表具有统计学差异。

(3)问卷结果。实验组98名学生WPBL教学法问卷调查结果见表2。结果表明,多数学生认为开展WPBL教学改变了他们的学习方法;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和人际沟通能力;增强了团队协助精神,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三、讨论

1.WPBL教学的优势

作为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药理学在医学教育中居重要地位。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过分依赖于教师讲授,不善于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去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观能动性较低。WPBL教学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带着老师事先设计提出的问题,借助相关的网络信息平台,通过备有文字、图片、图像、视频、音频、动画、病例等内容的资料库,寻找所需的知识和与解决问题相关的内容与答案,同时,借助集体合作的力量进行讨论解决问题。通过这种主动的、合作的学习最终解决问题,掌握所需的知识。结果表明,WPBL教学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在考试中取得了比对照组更好的成绩,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达和人际沟通能力,同时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值得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推广。

2.应用WPBL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WPBL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对教师自身的素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都有很高的要求。

(1)教师要对所授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十分熟悉,清楚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在授课之前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才能提出恰当合理的情景问题,设置的情境问题应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同的学生由于性格差异较大,有的活泼好动、乐于发言提问,有的比较木讷、羞于言辞,教师必须要运用高超的授课技巧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参与讨论。否则,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2)WPBL教学的成功开展,还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配合,包括查阅文献资料、小组讨论、汇总讨论结果等。由于本次讨论涉及的学生人数众多,难以将分组更小化,因此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深浅不一,有的同学在讨论、幻灯片的制作、提出问题等各个环节都积极参与,表现突出、收获也较大,而有的同学由于习惯于传统教学方式,缺乏主动性,收获较小,因此在分组及任务分工方面还需进一步改善。

在今后的药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教师的指导培训和学生的宣传教育,增强对WPBL教学模式的理解和认识,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师生互动,不断改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林晓茵,魏平,谭名斐,等.临床药理学PBL教学法的应用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8,(6):1158-1160.

[2]陈霞,顾锦华,吴锋.PBL教学模式在药理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10,(4):772-774.

[3]刘莉,周玉娟,刘春颖,等.PBL教学法在《药理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索[J].中国医药报,2009,(24):112-114.

第5篇:药理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方法;兽医药理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087-03

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为目标的研究性教学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然而,目前动物医学专业的大学生面对繁多的理论课程,多数是被动地应付,缺少主动学习意识。如何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并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毕业后能快速适应新形势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要求,是困扰教学的主要问题之一。围绕这个问题,有许多解决方法,其中研究性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辅以教师的指导,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既能使学生系统掌握本学科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1]。因此,特别适于动物医学专业大学生的教学过程。本文以“兽医药理学”这样一门有代表性的专业基础课程为例,探讨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以期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一、建立研究性教学的理念

兽医药理学是动物医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在临床上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具有教学内容多、教学时数少,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特点。教师上课“满堂灌”,学生下课背课本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学生不但无法深刻理解和掌握兽医药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而且不会灵活运用和创新,收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开展研究性教学,有利于教会学生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因此,开展研究性教学,首先要从三个方面建立研究性教学的理念。

1.教师应转变传统理念。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体,对学生的关注较少。教师自己也习惯于认为自己应该知识渊博,所谓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但研究性教学是借助于问题或案例进行的一种开放性学习,不仅问题和案例对教师来说是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途径也不是唯一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成为一个学习者。因此,教师在开展研究性教学时,应转变自己的心态,深刻理解教师的主要作用不是回答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而是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

2.教师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对于动物医学类课程,研究性教学的主要目的应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不同教师讲授同一门兽医药理学课程,即使采用相同的教材,其效果也不会完全相同。有些教师讲授的内容,学生考完试也就忘记得差不多了,到临床应用时仍然要去翻书,但有些教师讲授的内容,学生在临床上遇到相关的病例就会联想起来。根本原因在于授课教师的临床经验、对课程的研究程度、授课方法与理念的不同。教师在进行兽医药理学课程教学时应注重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强调不要死记硬背课本上的内容,而要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研究性教学通过教师指导学生选择和确定与课程相关的专题或病例进行研究,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大胆实践的研究和学习过程中,学习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1],因此,尤其适合运用于兽医药理学课程教学中。

3.学生改变学习心理与学习习惯。任何的教学过程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研究性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心理提出了挑战。研究性教学的顺利进行,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更需要学生学习心理与学习习惯的改变。兽医药理学研究性教学过程从临床病例或相关的专题开始,学生的作业没有现成的标准答案,需要去进行调查研究,并查阅一定数量的专业文献。对于习惯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学生来说,参与教学、积极思考、大胆存疑、完成没有标准答案的作业是他们面临的新的挑战,而且从被动听讲到主动参与对话,学生也需要跨越心理界限。所以,在开展研究性教学时,要让学生明白,课程学习本身不仅在于学习知识,还在于掌握学习并运用知识的能力,应学会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充分了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角色,激发学习热情,真正发挥研究性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3]。

二、在兽医药理学课程中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探索

1.病例分析教学。病例分析是一种将兽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的有效方法,具有以案释法、教学相长、注重分析、培养能力的特点,可以让学生把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病例中,培养兽医专业学生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病例的选择与组织是病例分析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我们尝试的病例分析教学方法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本课程实际教学活动中可以要求每一位学生到动物医院寻找某一个或某一类典型病例,通过观察动物医院医生在这些病例诊疗过程中的药物使用情况,结合理论教学内容,仔细分析所用药物的种类、应用方法、原因、效果等。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文献,了解目前针对该疾病的药物治疗原则、影响因素、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然后提出应用药物控制疾病的有效措施。根据以上资料,让每一位学生撰写完成一份某疾病治疗中的药物应用分析报告。

第二阶段:教师根据学生的分析报告,按不同病例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研究小组,小组成员在一起分析、讨论后,将同类分析报告综合,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整理,最后研究小组共同或指定专人撰写病例分析报告。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各研究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强调了各研究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

第三阶段:汇报研究成果阶段,由各小组推荐汇报人,向全班汇报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回答来自同学和教师的提问,并尽可能让研究小组成员都有发表自己见解和意见的机会,同时允许小组之外的学生提问并展开讨论。最后由教师对研究情况进行归纳总结。这个环节重在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应变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对研究病例涉及的主要问题进行总结,对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纳,并可联系实际,对当前知识点进行深化与迁移。

第四阶段:考核评定阶段。由教师根据病例分析报告、汇报表现、答辩情况进行评分,各部分均制定相应的评分标准,最终对学生在本环节学习中的表现给出评价。

在这样的病例分析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做出决策和选择,解决特定病例中药物选择使用的问题,进而从中获得某种经历和感悟,而且要引导学生探寻特定病例的复杂过程及其背后隐含的各种因素和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性[4]。使学生通过对这些病例用药的分析,把所学兽药知识与真实病例系统地联系起来,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研究兴趣,还使学生认识到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药物选择、应用的灵活性与多变性,并初步掌握一般疾病治疗的原则,为他们今后合理应用兽药解决实际问题奠定了基础。

2.专题研究教学。专题研究教学模式是以研究组织教学,将科学研究方法和研究能力的培养融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从事课题研究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4]。

培养学生的动态思维,动态地学习并运用兽医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各种临床实际问题是兽医专业大学生应具备的重要素质,专题研究就是直接服务于这一素质培养的重要教学方法。通过提出课题、进行准备、开展研究、汇报评价等教学过程,可以收到很好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参与的热情、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等教学效果。

在专题研究教学中,教师提供的课题应当富有启发性,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例如,我们在针对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开展的专题研究教学中,设计了“我校动物医院中常用药物应用主要不良反应调查?实际应用中如何避免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结合前一时期发生的“速生鸡”事件,阐述我国现阶段是否应禁止在饲料中应用抗生素作为促生长添加剂?并分析利与弊”“分析兽医临床用药中联合用药的利与弊”“当前我国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种类、残留的原因?如何有效控制”等多个课题供学生选择。专题研究教学始终诱导和鼓励学生发现更复杂、更深层次的问题,而问题的解决是基于已学知识的综合运用[4]。

与病例分析教学相似,专题研究教学环节也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学生从教师提供的若干个课题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进行调查、分析、查阅并研究相关资料,撰写完成专题报告。

第二至第四阶段与病例分析教学相同,依然是教师根据选题的不同,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研究小组,各组学生在各自研究报告基础上组织讨论,最后形成书面报告,并以口头报告的形式完成工作任务。在完成调查分析、组织讨论、讨论纪要写作、项目报告的写作与宣讲等过程中,学生亦能很好地锻炼组织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三、研究性教学方法实施中的难点

1.问题的设计。无论是病例分析教学还是专题研究教学,研究的主题均应围绕本专业培养目标以及学生未来工作实践所需进行设计。它们必须难度适中,不能太难或太大,否则在规定时间内难以完成;也不能太小或不具备足够的挑战性,否则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要适当联系本专业领域的难点和社会热点问题,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4]。

2.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掌控。教师对研究性教学过程有效性的把握亦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影响着教学过程的质量与效率,尤其是在学生刚开始尝试运用这种新方式进行学习时,因缺乏经验与训练,不知道该怎么去做,这时候教师的指导作用就显得举足轻重。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支持作用,而非主导作用,重点是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的主要任务应当是精心准备,布置好研究任务,明确学习和研究的基本要求,及时解决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提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对研究内容涉及的主要问题进行回答与总结,对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纳,并联系实际,对当前知识点进行深化与迁移[5]。

3.教学的评价。由于没有标准答案,解决问题的答案完全有可能超出教师的原有知识积累,教师在评价方案上也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同时,由于课题最后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的,对每个组员的评价也是一个难题。因此,最后学习结束时如何评价学生工作的优劣,对教师提出了比传统教学方法更高的要求[4]。

4.不利于知识的系统性学习。病例分析教学或专题研究教学这类方式的学习是基于问题的解决,因此,所有的知识因围绕该问题,而使知识的学习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对于理论性强的基础知识,如兽药的作用机理、体内过程等部分内容,并不适用于研究性教学。

5.教师的投入不足。由于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课题筛选、报告审阅、分组指导、组织讨论、总结汇报时,要花费几倍于常规课程的时间。同时,大学教师还面临着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冲突,目前的评价体系更关注教师的科研成果,再加上目前对这种教学方法工作量的计算、教学效果评价难等问题,导致教师对研究性教学的投入不足,最终可能敷衍了事、草草收场,不能真正实现研究性教学的目标。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大学管理模式的革新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2):71-75.

[2]夏锦文,程晓樵.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25-28.

[3]刘赞英,王岚,朱静然,张瑜,张艳红.国外大学研究性教学经验及其启示[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1):68-75.

[4]陈仕学,李宇阳.研究性教学方法在卫生法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49-51.

第6篇:药理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 高职护理 药物应用护理课程 教学实践

近几年,卫生职业教育有了较快发展,教育部、卫生部明确了卫生职业教育教育改革的发展,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卫生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提出要深化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根据我校生源的基本状况,自2001年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招生人数不断扩大,参差不齐,护理专业被评为省级示范专业,而护理专业岗位要求和实习就业需求不断提高的具体实际,为提高高职护理专业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培养出更优秀的实用型护理人才,我们逐步建立了以“用药护理”为导向的高职护理药物应用课程,并在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一、创新构建药物应用护理课程,优化教学内容

《药理学》、《药物学》是高职护理专业的必修课程,版本非常多,大多脱胎于临床医学或药剂专业使用的《药理学》教材,为本科教材的压缩型,内容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教学内容繁多。对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重理不重用,把讲授药物的作用、作用机制、临床用途、不良反应等作为重点,教材存在药理学知识医疗化现象,护理用药监护、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常用药物用法、用量等与临床护理岗位用药的相关知识缺乏。导致老师难讲,学生难学,而且与学生护理岗位需求脱节。因此,药理学教材应强化护理专业特色,满足临床护理要求。护理专业药理学的教材要根据现代化护理专业特色进行调整,将“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人性化服务理念融入教材中,强化临床护理需求的内容,构建药物应用护理课程,优化教学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组织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护理专业和药理学教师进行课程研讨会,根据现代护理理念和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整合基础护理、临床各科护理在用药护理方面的知识要求,并深入医院护理一线考察药物应用护理实际工作,在借鉴《护理药理学》、《药物学》等教材的基础上,改编《药物应用护理》教材。药物应用护理是护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用药护理过程中,打针、发药只是用药护理流程中的一个环节,护士既是医嘱的执行者,又是病人药物治疗的监护人。因此,护士按照护理程序做好用药护理工作,保证发挥药物的最佳疗效,防止和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是非常重要的。在教材编写时,对药物的制剂、化学结构、体内过程、药物作用机制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简化或删除,在介绍药物基本作用和用途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不良反应、用药注意事项及用药护理,使教材内容难易适当,既便于老师教,又便于学生学。

其次,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突出护理专业特色。考虑到大部分高职学生学习能力不高及护理专业的特点,我们在教学中突出“三基”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着眼于“实用性”,以“够用”为度,重点突讲授药物的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和用药护理。把《药物应用护理》课程重点从药物作用、作用机制及以用途为中心向以临床药疗有关的护理问题和用药护理为中心转变。将护理程序融入课程,课程中以护理问题的形式体现药物不良反应,有助于学生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强调用药护理相关的技能性知识,在用药护理中,护士怎么做,还将处方内容贯穿到每个具体的药物中讲授,不断培养并增强学生对处方和医嘱的认识和执行能力,突出护理专业岗位的特点。

二、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由于教师的专业背景多是药学专业或临床专业,没有经过护理专业的正规培训,对护士工作岗位上的药疗工作内涵和对职业要求的技能把握不够,特别对现代护理如系统化整体护理缺乏充分的了解。部分教师习惯于按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学,存在注重医疗和处方,轻护理;重药理学理论,轻护理技能培养等问题。导致有的学生认为药理学与护理专业联系少,护士只是医生医嘱的执行者。传统的药理学教学采用教师讲授药理学理论知识,学生被动听课、记录为主的单一授课方式,过于强调学科意识;偏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教师讲得过多、过细、过全,而忽视对护理专业学生必备的疗效观察和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护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造成与临床护理用药联系少。教师教学用心良苦,学生学得辛苦而能力得不到提高,使药理学教学出现“费力不讨好”的现象。因此,药理学教师必须从思想上彻底改变旧观念,尽快通过多种途径充电,不断更新知识,深刻领会护理专业的新计划和新大纲的精神实质,树立临床护理观念,把临床护理的相关知识渗透药物学的教学中。为此,我们还进行了多种教学方法的改革,增强了药物应用护理教学效果。

1.将“用药护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教学过程的尝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情景教学法,教师精选典型用药案例,以临床病例合理用药的设计和执行为教学情景,有效地使学生转换角色进入临床护士岗位,学生看到的是生动的例子,有利于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近两年,我们将“用药护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课堂理论授课中,事先教师可提供问题病例,学生可查阅相关资料,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病例提供的症状、体征和检查结果,做出正确的护理诊断,进一步分析疾病的药物防治。教师重点讲解代表药的药理作用,而对于药物的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用药护理以问题病例的方式提出,并让学生进行讨论。如讲某种药物的不良反应时,可先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一个临床案例,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会这样?如何处理?我们给患者用药时应向患者交代哪些注意事项?最后由教师进行小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置身于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发现、获取知识的成功,从而调动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一步步获取知识,并学会将其应用到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这种授课方式,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 发展个性,使得枯燥的课堂教学变成生动有趣的互动式教学,活跃氛围,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精选问题病例、准确提出问题和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还需继续深入探讨。

2.采取多媒体与黑板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多媒体教学是把文本、图形、形象视频图像、动画和声言等运载信息的媒体集成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的信息技术。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的发展,这项技术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教学方面,特别是这种技术在医学的应用,可以取得良好的视听效果,获取较多的直观信息量,有利于学生接受信息。但多媒体教学虽有所长也有所短,只是起辅助作用。如果过于使用和夸大它的作用,就无法收到预期效果。在药理学教学中,我们采取多媒体与黑板相结合的方式,对重点、难点内容,在黑板上进行演绎推理,讲解详细透彻。同时,在讲解中利用多媒体插入一些与药物应用护理内容有关的问题病例、解剖结构、病理过程的图片、动画或视频,以帮助学生理解、加深直观印象和扩大视野。

3.穿插运用药物相关知识链接、药物发现史、药物科技花絮等,强化药物应用护理课堂教学效果。兴趣是获取知识的原动力,不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课程,即使科学性、实用性再强,也会影响学习效果。如果平铺直叙地讲授,则学生肯定感到单调乏味。我们根据药物应用护理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运用一些药物发现史、药物相关的事例或故事、科技花絮等。例如: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与青霉素的发现,英国的两位青年科学家弗罗利和钱恩对青霉素的开发成功开创了抗生素在感染性疾病中应用的新时代;1921年加拿大的两位年轻人班廷和贝斯特发现胰岛素与诺贝尔奖;《红楼梦》小说中,林黛玉的死与结核病和抗结核药的应用;抗胆碱药物的应用与“美丽的印第安女郎”等。这样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又能够达到增强记忆、开启心智,强化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4.创新药物应用护理实验教学,探索适应整体护理的实验教学。药物应用护理实验课教学直观性强,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今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传统的药理学实验教学内容,多以验证性动物实验为基础,旨在强化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但缺少与临床护理用药相关知识的实践技能操作训练。我们结合护理专业学生岗位特点,改革传统的药理学实验教学模式,改善实验室条件,增加药物用药护理方面新的实验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探索适应整体护理的实验教学。重点加强护理专业学生的药物知识训练,让学生口述常用药物的制剂、药品质量的外观检查,药物批号、有效期和失效期的识别,特殊药品的管理;强化基本技能的训练,准确掌握药物剂量换算、浓度的稀释,熟悉药物配伍用药、配伍禁忌及临床意义,规范临床用药过程,进行正确执行医嘱处方训练;以模拟病人为模型模拟临床用药进行整体护理训练,进行用药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实施计划及疗效评价训练,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药理学与整体护理知识,提高对药理学与整体护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开放实验室,播放多媒体实验教学课件、实验录像等辅助教学手段,向学生提供更大的实验学习空间。

总之,在我国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新形势下,结合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而岗位要求不断提高的具体实际,我们应加快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步伐,提升护理专业培养水平,培养出适应现代临床护理实际需要的实用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宋前流,冯小君,国萍,等.高职护理型技能型紧缺人才药理学教学内容与临床需求的调查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7):41-43.

[2]彭玉高,秦索娜.高职高专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探讨[J].中华护理教育,2006(12):165-166.

[3]杨丽艳,李英丽.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改革[J].西北医学教育,2002(3):16-17.

第7篇:药理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 科研能力 中药学 课程研究

医学的发展必须以科研的提高为基础,对医学生加强科研素质和科研实践的培养,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也是现代医学发展的趋势[1]。尤其对中药学这一当前科学研究的热点学科而言,必须在教学中要紧密结合学科最新的研究结果和动态,为学生的科研思维奠定基础。但长期以来,由于存在着科研不是本科生的培养目标,而是研究生主攻方向的思想,因而在中药专业教学中忽视了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对于这种现状,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在中药本科专业中开展了以提高其科研能力为目标的中药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多学科渗透与融合,培养科研素质,注重创新能力

对于中药专业学生而言,必须系统、全面地掌握中药学的基本内容,同时要注意基本技能的培养。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药品开发研究、医院药房、药厂生产、产品营销等工作,教学内容虽然侧重在药而不在医,但医学与药学知识并没有明确的界限[2]。其最终的目的都是服务于临床,为科研及临床应用提供问题和思路。因此,中药学教学与中医临床、中药药理、中药制剂等学科是密切相关的。

1.注重药理、生化、微免等基础医学学科知识的渗透

随着中药学研究的深入,多学科交叉渗透,兼收并蓄,大大拓宽了传统中药学的学科内涵,中药学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理性学科。实验中药学、临床中药学、分子中药学等次级学科的分化已日益明显[3]。为顺应学科发展的新趋势,立足于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在中药学教学中引入现代科学研究的内容是十分必要的。而这些科研的开展又必须根植于药理、生化、微免等基础医学研究,并以基础医学研究作为手段。多学科合作是创新发现的有效途径[4]。中药教学与基础医学在教学与科研中,二者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对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启发创新思维,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现在大多数医学院的中药学教育重视化学基础教育而轻视基础医学教育。这是因为在中药学专业创办之初,主要是为药厂生产一线培养技术人才。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药厂自动化生产线的应用,已不再大规模需要技术人才,而中药学这种教学模式并没有马上进行适应性的改变,这使得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化学、分析等知识与能力较强,而药理、生化、微免与临床知识相对不足[5]。为此,我们教学团队一直在进行探索性的改革,将中药学与中药药理学教学融合。在对药物功能主治介绍的同时,试图用现代医学的观点加以解释,启发学生进一步总结、探讨与思索。例如:在讲解清热解毒药时,我们重点介绍其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在讲解活血化瘀药时,我们介绍其改变血液流变学、抗血栓、改善微循环、改善血液动力学的机理。这样学生就不再觉得中医药术语的抽象,而更直观地理解中药知识。

2.淡化临床治疗,注重与中药化学、中药制剂炮制等专业知识的衔接

中药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其基本理论是后续其他专业课程研究的出发点和核心内容。中医学专业研究中药的目的是以临床知识为本,以潜方用药为目的,然而中药学专业更应突出以药物为主体[6]。为此,对中药专业而言,中药学教学的详略、主次、重点、方法是不等同于中医学专业的。中药学应根据本专业知识结构的需要调整教学的结构和程序,淡化应用临床各科病症的病因病机和症候特点的相关内容,把教学重点转移到药物功用特性上,鼓励学生了解药物作用的实质,为衔接后续中药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近年来,中药学的研究发展迅速,已从过去单纯的临床用药观察,发展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探讨中药的化学组分、药理作用、疗效机制等内容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于更好地诠释药物的药效作用机制起到积极的作用[7]。因此,在讲授时,教师不仅要介绍中药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中药学的来源、加工、药性、功能、主治,而且要介绍中药化学、制剂分析、种植炮制等方面最新的研究进展。在这些与其他专业课衔接的知识点上,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学习的积极性。

3.结合中药资源学,注重各地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当前国家十分注重中药、天然药物创新与产品开发。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用药存在着一定差异,各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数分配在本省工作,故对本省常用药必须掌握或熟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做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8]。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几乎各论每一章都收载有各地的药用植物。因此,笔者建议在修改统编教材时,应将现在的重点药、熟悉药的数量适当缩小。增加各地药用植物的介绍,增加的分量由各院校依据当地具体情况补充。制订大纲、质量标准以及举行统考都可以根据培养目标适当调整。

比如,在我省秦巴山区就有很多珍贵的药用植物[9],“太白七药”就是其中的代表。但因为没有收载在统编教材中,在中药学课程讲授中,并没有相关的内容。但实际上,在科研领域,大批的学生在参与其种植炮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的研究工作。同时我省大批的制药企业也在研发生产这样的优秀产品,比如“盘龙七片”。对此学生反映迫切需要对本省珍贵药用资源知识的介绍与了解。

结合中成药学知识,中药研究新成果的及时补充

近年来,中成药学有了长足的发展,最新统计可供药用的中成药数目已达一万多种[10]。近年来中药新药的研发态势良好,如丹参滴丸、络欣通、康莱特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红花注射液等,拓展了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提高了疗效[11]。这些中成药研究的新技术、新成果虽是基于中药学知识,但却是中药学知识的进展与突破。在教学中适时地予以补充,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其学习兴趣,同时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打下一定基础。

目前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还没有专门开设《中成药学》课程。当前《中成药学》课程则主要针对许多药学各专业和西医临床等专业的学生开设选修课[12]。我们教学团队建议,统编《中成药学》教材,开设36学时的《中成药学》必修课。此课程的开设对于中药专业的学生正确选择使用中成药,掌握中成药的基本知识,研究开发中成药的基本素质、能力、实用技术的提升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强调教学实践与学术研究相结合,

介绍方剂学科的发展动态

中药学很多知识来源于科研实践活动。科研是获得知识的最直接、有效、迅速的途径。教师通过科研不断吸收新知识,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充实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具有现实性和前瞻性。同时了解当代科技发展的方向,熟悉本学科的最新成果,才能在教学上得心应手。相反,缺乏科研背景,只能照本宣科。枯燥的教学会极大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提高学生学习能动性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科研实践活动是一种很好的自主性学习模式[13]。

以一定的学术研究为背景,有创意和特色的教学实践活动,对于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其探索精神具有重要作用[14]。教学中我们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学术研究中。近年来,我院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都参与带教本科学生的工作,有意识地引导学科的发展动态,讲解科研中的热点和空白点,启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打破陈规,逆向思维,开展文献研究。同时方法上给予指导,为他们提供实践动手的机会,大胆放手地让他们独立参与科研全过程。明显发现学生在科研方案设计、实验动手能力、科研论文写作能力和科研意识等方面有明显的提高。教师将科研理论融汇于教学中,逐渐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中药教学亮点。

著名教育学家钱伟长院士在论述教学与科研关系时,曾指出: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15]。科学研究可以提高教学水平、科研成果可以更新教学内容、科研思维创新教学模式、科研资源可以改善教学条件、科研实践促进学生创新。随着以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中药学教学改革将会更加全面与深入,为培养新世纪创新型的中医药人才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岩,李治淮,刘孟安等.提高西医院校中药学教学质量的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2):3074-3075.

[2]袁颖,何世民,金素安等.导入与启发相结合在中药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中医教育,2011,30(5):43-44.

[3]陈立军.临床中药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4):22-242.

[4]李海燕,王倩.在中药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07,2(5):102-103.

[5]史志超,钱桂敏.提高中药学教学效果探索[J].药学教育,2007,23(1):23-25.

[6]翟华强,张冰,闫永红等.国家级中药学教学团队运行机制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5):878-888.

[7]吴嘉瑞,张冰.基于BB平台的中药学教学方法改革思路探讨[J].中医教育,2009,28(5):8-10.

[8]李海燕,王倩.对中药学教学满意度的调查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5):324-326.

[9]欧莉. CAI课件在中药学教学中应用的探析[J].中医教育,2011,30(4):35-36.

[10]周蓓.运用纲目法优化临床中药学教学[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14(2):98-99.

[11]李杨.中药饮片识记课的设置对中药学教学质量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11):121-122.

[12]赵宇昊,刘仁慧,王秀娟等.中药专业中药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医教育,2009,28(5):76-77.

[13]王君明,贾玉梅,崔瑛.基于解决问题学习法的中药学教学方法[J].药学教育,2011,27(4):48-50.

[14]常丽虹.浅探中药标本在中药学教学中的作用[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0,17:91-92.

[15]李越兰,洪寅,宋捷民等.学导式教学法在中药学教学中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3):72-73.

作者单位:张彦 黄英 冯永辉 张寒 孙艳平

汪兴军 魏彩霞

第8篇:药理学课程范文

[摘要]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与开发已成为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理论应用到高职药学药事管理与法规精品课程建设中,具体研究本课程的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课程特点和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资源、教学评价。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使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教学更好地适应人才培养要求。

[关键词] 高职药学专业;药事管理与法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过程导向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11(b)-0151-04

Fine course construction of pharmacy administration and statute in higher vocational pharmacy major based on working process-orientation

QI Xiuling LI Peng YU Na WANG Lei CHEN Junrong LIN Zhongtao ZHANG Yuanyuan

Cangzhou Medical College, Hebei Province, Cangzhou 061000, China

[Abstract]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based on working process-orientation has become a hotspot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The working process-oriented theory will be applied to the fine course construction of pharmacy administration and statute in higher vocational pharmacy major. Careful study will be carried out on several aspects, including course-orientation, course-oberjective, curriculum design concepts and ideas, course characteristics and situation analysis, teaching methods and approaches, curriculum resource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Fine course construction reforms stimulate the interest of the students to study,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make the teaching of pharmacy administration and statute meet the needs of personal training.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pharmacy major; Pharmacy administration and statute; Fine course construction; Working process-orientation

[基金项目]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编号10030004)。

[作者简介] 祁秀玲(1966.12-),女,汉族,河北东光人,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副教授;研究方向:药物制剂技术、药事管理与法规。

精品课程建设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1]。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与实施,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已成为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和课程建设与改革的主要方向[2]。所谓基于工作过程模式,即从实际工作岗位的典型任务出发,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学习内容,以培养工作所需的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全新职业教育模式[3]。因此,在高职药学专业药事管理与法规精品课程建设中,针对药学专业岗位(群)的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将完成任务所需知识和技能渗透和融合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所需知识和技能,避免了逐条解释法律条文的枯燥与乏味,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加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现将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1 课程定位

针对高等职业教育来说,药学专业培养的是技能型药学专门人才,能在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使用单位从事药品生产、检验、经营、调剂等工作[4]。

药事管理与法规是药学专业的主要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是:通过学习药事组织体制、药品法制管理、药品注册、生产、经营、使用、价格、广告等方面的监督管理,以及药学技术人员的管理等内容,使学生具备从事药品生产、经营、使用等工作所必需的药事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药学实践中常用的药事法规,了解药事活动的基本规律,具备自觉执行药事法规的能力,并能综合运用药事管理的知识和药事法规的规定,指导药学实践工作,分析解决实际问题[5]326。

根据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办学特点,按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本课程属于药学人员从事实际工作必须具备的专业核心技能,支撑了从事药物研发、药品生产、药品经营和处方调配工作的规范从业能力培养,同时也是药学专业职业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

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在第三学期开设,以基础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前导课程,同步课程有药理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鉴定技术、临床疾病概要等,共同为后续课程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分析与检验技术、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药学综合技能实训及顶岗实习奠定基础。

2 课程目标[5]326~327

2.1技能目标

①运用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从事药品注册申报等工作。②能运用药品生产管理的相关规定,规范从事药品生产、检验、管理等工作。③能运用药品经营管理相关规定规范处理药品进、存、销、运中的质量管理。④能运用医疗机构药事管理相关规定,规范从事药品调剂及管理等工作。⑤具备自觉执行药事法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解决药学实践中的问题。

2.2 知识目标

①掌握药事管理的基础知识。②掌握药品监管的原则和主要内容。③掌握药学实践中各环节的管理办法及规定。④熟悉我国药品监管组织体系及内容。⑤熟悉药品标识物、广告、价格的管理规定。⑥熟悉中药材(饮片)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的管理规定。⑦了解药品知识产权保护、药品专利(商标)保护知识。

2.3 素质目标

①明确依法从业的观念。②树立保障用药安全为首要任务的理念,养成踏实勤奋、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③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④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 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3.1 设计理念

工作过程为导向、工作任务为驱动,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校企合作。

3.2 设计思路

为了使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更好的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近年来我们对药学专业主要岗位进行了调研分析,归纳了岗位工作任务,分析了岗位能力需求,确定了学习情境,在此基础上按照药品的形成和流通过程将学习情境进行序化(表1)。根据药品生产、经营、使用等过程管理规范要求,进行教学内容设计。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6],包括药品注册管理、生产管理、经营管理、处方调配等内容,力求与医药行业药事管理各方面实现一致性。本课程依据药学岗位的实际工作需求,以药学岗位工作流程为主线,兼顾职业资格考试和职业升迁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形成了34个学习任务(54学时):认识药事管理;药事管理体制;药品、药学、药师;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特殊药品管理;分类管理、基本药物、医疗保险用药管理;中药管理;药品标识物与价格、广告管理;新药注册;仿药、进口药、补充申请与再注册;药品生产企业开办申请;GMP认证;原辅料、包材采购、验收与检验;药品生产管理;药品入库、储存、运输;药品销售及售后服务;药品批发企业申办过程;GSP认证;药品购进;药品验收、储存、养护与出库、运输;药品销售及售后服务;药品零售企业申办过程;GSP认证;药品购进;药品验收检验;药品储存、养护、出库与运输;药品销售及售后服务;药房处方调配;仓库验收、养护与药品发放;临床药学工作;医疗机构制剂配置申请;原辅料采购、验收与检验;制剂生产;制剂入库、保管、使用。

3.3 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安排

以药品注册、生产、经营、使用对药事法规的需求为逻辑起点,以工作任务为切入点,序化教学内容,即以具体工作任务为载体选取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序化内容,例如药品经营过程监督管理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安排见表2。

4 课程特点和学情分析

4.1 课程特点

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的特点表现为专业性、政策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法律法规更新速度很快。

4.2 学情分析

正确的学情分析是增加教学针对性,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7],本专业面对的是高中起点的专科学生,智能类型多属于形象思维为主,不善于学习陈述性知识,学习情绪化强,对感兴趣的内容学习积极性高,对枯燥的内容则学习效率很低。但他们思维活跃,活泼好动,乐于实践。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在第三学期开设,经过一年的大学学习,学生习惯了启发式教学;通过先导课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药学基础,但知识仍然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后续课程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服务于实践。因此,本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注重高职高专学生的能力培养。

5 教学模式、方法与手段

基于上述课程特点和学情分析,我们在教学中针对性地采用了以下教学模式、方法与手段:

5.1 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药物研究、药品生产、药品经营和药品调配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课程教学单元项目,以学生为主体驱动课程教学过程,将理论实践融为一体,教学做一体化。利用校内的企业资源和校外实习企业的资源,在课程教学中开展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如在药品注册时引入企业真实的报批资料。在教学习药品调剂过程的监督管理时,在学生完成必备理论和处方调配技能后,在老师的引导下,以沧州市人民医院药房为平台,在药房人员的指导下开展顶岗实践,让学生感受真实的就业环境,感悟企业的职业道德,该种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2 教学方法

5.2.1 案例教学[8] 案例教学法的一般程序是:布置案例、指导学生初步分析案例、学生提出观点、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全面分析案例、得出结论并总结。如在讲述药品管理法时,首先介绍一个相关案例,某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板蓝根颗粒经某省级药检所抽检后,鉴别项目不合格,启发学生回答按照药品管理法的规定,该批药品如果检验结论无误应该属于假药还是劣药的范畴?从而引出假、劣药的概念;接着提问学生如果你是该公司的质量部门负责人,在接到该不合格报告单后应如何处理该质量事故?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提示学生应该首先对留样产品进行检验,如果检验结果符合规定,可以申请复验。然后提问学生根据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公司应该在自收到药品检验报告单后多长时间内提出复验申请?向何部门提出复验申请?复验时尚需提供哪些资料?对复验样品的来源是如何规定的?一系列问题均涵盖在一个案例内,紧扣学生思路,逐步导入本次新课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的学习。

5.2.2 PBL教学[9] 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学中通过问题的设定,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同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该方法特别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如在讲解特殊药品时,首先给出几个问题:①品与麻醉剂的区别是什么?②品、与的区别是什么?③品和流失有哪些危害?④如何加强对品和的监管?使学习一直以问题为中心,为解决药学实践问题而学习,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增强,学生思维得到启发,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

5.2.3 情景模拟[10] 通过情景模拟,使学生进入职业情景,能更快地掌握学习要点。如在药品注册管理中学生模拟药品注册人员,教师模拟注册管理人员;在药品生产管理中学生模拟药品生产操作人员、质量检验人员、物料管理人员等不同角色,教师模拟GMP跟踪检查人员;在药品经营管理中,学生模拟销售人员、质量管理人员等,教师模拟GSP跟踪检查人员。通过模拟实践、情景再线,加深学生印象,提高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5.2.4 学法指导 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内容更新很快,我们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和卫生部网址告诉学生,介绍在网站上下载法律法规文件的方法,并要求学生在日后的工作岗位生时时关注两个网站新的法律法规文件。

5.3 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主要采取多媒体教学、见习、知识竞赛。我们制作了全程的多媒体课件,包括大量的图片和视频。教师带领学生到药品的使用单位见习,边参观边讲解,非常直观,不仅易懂,而且记忆也深刻。通过知识竞赛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综合运用药事法规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该活动举办两届,学生均踊跃参与。

6 课程资源

6.1 师资队伍状况

本专业从事药事管理与法规教学工作的专兼职老师12名,接受由行业一线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在7名专职教师中,有6名教师有行业工作经历,具备丰富的药学实践经验,其中2名教师参加了药剂专业国家资源库建设项目《药事管理与法规》建设任务。

6.2 教材资源

我们选用的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十一五规划教材《药事管理与法规》,该教材优点是与行业紧密接轨,但是与资格考试联系不够。因此,我们将题量丰富的执业药师考试用书推荐给学生参考使用。

6.3 案例资源

在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资源建设中注重搜集和整理各种药事管理与法规的案例,包括文本案例库、视频案例库。案例内容一方面来源于教师在以往的药学实践中实际遇到的案例,这些案例往往是最好的教学案例;另一方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兼职教师每年也提供了大量新的案例,案例库得以逐年更新。

7 教学评价

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学生考核成绩由理论成绩(90%)和实训成绩(10%)构成,均包括过程性评价成绩和终结性评价成绩两部分。过程性评价成绩包括阶段性考试成绩、作业完成情况、参与学习情况、学习态度、实践表现、实践报告完成情况等。期末理论考试采用笔试(闭卷)的方式,考试题型与执业药师资格考试接轨。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评价包括学生评价、督导评价、同行评价和行业专家评价,其中,学生评价、督导评价和同行评价是通过听课反馈的方式,给任课教师给与评价,而行业专家评价主要是通过对各岗位学生见习、实习以及就业学生的表现给予课程的评价。

总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建设建设,即以药事管理工作过程为根本,以工作任务为驱动,以典型任务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与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托,按照岗位行动领域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境。本课程建设实施几年来,效果良好,2012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 高文敏.精品课程建设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中药手段[J].黑龙江教育:高教教育与评估,2009,(1-2):112-114.

[2] 宫晓梅.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通信电子电路分析与制作》课程开发[J].大学教育,2012,12(1):83-86.

[3] 周巧英.“工作过程导向”的内涵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1, (2):136-137.

[4] 邓红华,黄秋霞.《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1):142-143.

[5] 杨世民.药事管理与法规[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12.

[6] 张丽娟,黄志艳,李建东.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法的研究综述和评价[J].中国成人教育, 2011,(23):152-153.

[7] 邵燕楠,黄燕宁.学情分析:教学研究的重要生长点[J].中国教育学刊,2013,(2):60-63.

[8] 祁秀玲,陈俊荣,,等.案例教学法在药事管理与法规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2,9(9):150-151.

[9] 祁秀玲,陈俊荣,于永军,等.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药物制剂技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2):166-167.

第9篇:药理学课程范文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类新药层出不穷,为人民防病治病增添了新工具。然而药物是把“双刃剑”,既可以防病治病,也能给病人带来损害,造成残疾,甚至死亡。从上个世纪60年代震惊世界的“反应停”事件、2004年的万络事件,到2006年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厂假药事件、安徽华源药业的欣弗事件的发生,药品安全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引起人们广泛关注。最近尼日利亚卡诺州政府将美国辉瑞公司告上法庭,理由是后者在1996年利用该州儿童试验新药,导致多名儿童致残或死亡,尼日利亚要求辉瑞公司为此承担法律责任并赔偿经济损失,这起事件不仅是对辉瑞这家老牌药品公司的打击,也进一步引起人们对药物安全的关注。在此宏观背景下,2007年初,为加强药品管理,规范药品市场,国家卫生部、上海市卫生局相继出台了《处方管理办法》、“上海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实施细则(试行)”、“关于《全国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加强药品使用环节管理专项工作方案》的贯彻实施意见”,对药品的采购、使用监测管理提出规范化的要求。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具有160余年历史,集医、教、研为一体,秉承“仁术济世”精神,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就逐步制定、修改、完善药事管理的各项制度,使药品在每个环节均保证质量可控,为百姓用药构筑安全长城。

1新药申请、审批程序

医院药事会制定新药遴选原则,强调新药的定义是首次进入医院的通用名药品,药品目录原则上是同一通用名、同一用药途径药品保留一个进口药、一个国产药。我院实施一品两规已有七八年以上的历史。新药申请表根据各科床位数、门急诊人次、重点学科与非重点学科,由分管院长核定,每季度每科室分发1~3张,药事会秘书对申请表进行编号、发放,科主任签收、登记。新药申请实施三级管理:⑴临床科主任填写新药申请表,交药剂科。⑵药剂科对符合新药标准的申请表进行评估后转交药事小组。⑶全院分设3个药事小组:门急诊组、内科组及外科组。3个药事小组成员涵盖全院各临床科主任。最后,召开院药事会,由药剂科和药事小组组长分述理由,在药事会成员中投票决定,2/3成员通过的药品才能进入我院使用。通过医院药事会审批的新药,由药库填写新药通知,内容包括药品代码、名称、规格、主要适应证、禁忌证、使用方法等,然后按图1流程逐级告知各临床科室。

2药品使用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医院通过以下措施对使用药品进行质量管理:⑴实施首营品种的质量跟踪――首营药品在3个月试用期内,临床医师负责临床观察,收集药品不良反应资料报药剂科。⑵药剂科属下5个调剂部门都必须进行药品的养护,每天登记温、湿度,做好药品质量养护记录。科室领导每月督

察一次,检查结果与部门考核挂钩。⑶建立医院药事质量管理组织,每季度召开例会一次,对出现严重质量问题或严重不良反应的药品经向主管院长、院长汇报后,立即停用,避免因药品质量问题进一步危害病人的身体健康。⑷为了确保病人的用药安全,我院严格执行市卫生局文件精神,配出药品不予退药。对因特殊原因引起的退药,经门办审核、登记,药房予以退药,退回药品不再重新配发给病人,而由医院统一处理。医院每月开考评会时,由门办主任陈述退药情况,因医生原因引起的,药品损失由医生个人承担;因不良反应等特殊原因引起的,由医院承担损失。⑸对产品问题较多的药厂,药剂科通过药事会发出书面整改通知,敦促其限期整改,否则通告药事会予以改换其它厂家产品。⑹每年对购货渠道即医药公司进行供方考核,对其供货质量、送货准确率以及业务员的服务能力、沟通意识进行整体评估,作为选择供应商的依据。

3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3.1监测依据

为加强上市药品安全监督,规范监测上报审定程序,保障病人用药安全,我国于2001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八章第七十一条规定:我国实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2004年3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卫生部联合颁布《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规定我国采用自愿呈报系统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我院在上海市临床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和辖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分局的指导下,开展本院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及药物警戒工作。

3.2仁济医院不良反应监测网的建立

我院于2004年3月成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及监测员三级网络。东、西两院分别设立药品不良反应信箱,建立不良反应呈报网络体系。药剂科负责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小组的日常工作;医院各药品使用部门负责对本部门使用的药品实行不良反应监控和报告;医务部负责督查各相关部门上报药品不良反应的登记情况;药剂科临床药师负责药品不良反应的整理、统计和呈报。

3.3监测小组组成及职责

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领导小组由院长、医务部部长、药剂科主任、护理部主任组成;工作小组由各临床科室医疗大组长和护士长组成;各科室选择医生、护士各1名为不良反应监测员,负责本科室的不良反应报告工作。各科室不良反应监测员有责任在事发后将本部门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情况及时上报,并尽可能保留药物原始凭证;药剂科在东、西两院分别设立1名不良反应报告员,负责与临床沟通、协调,对不良反应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和汇总,并经网络呈报至上海市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3.4监测工作特色

监测实行零报告制度。各临床科室若本月未发生不良反应,应进行零报告,实行各科室不良反应工作与科室绩效考核挂钩制度。医务部有专人负责对临床科室实行监测情况的考核,一旦出现药品不良反应,立即采取救治措施,并作为医院淘汰药品的依据。

3.5取得成效

自从2004年3月成立了医院不良反应监测网以来,报告例数逐年上升,由2004年的50例增至2006年的161例(2006年上海市规定三级医院报告30例/年,2007年规定报告例数为床位的10%,我院核定床位为1 300张)。

4促进合理用药,保障用药安全

医疗与药品是病人就诊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两者紧密联系,密不可分。仁济医院临床工作走在前列,药学也发展迅速,近年来,已从“以药品为中心”转向“以病人为中心”。仁济医院临床药学工作有着扎实的基础,早在1995年,就成立了仁济医院临床药学药理研究室,迄今,所有从事临床药学工作人员均为有医学和药学背景的硕士研究生,这为顺利拓展临床药学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临床药师在促进合理用药、保障用药安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4.1临床药师参与临床工作

自1999年以来,临床药学工作人员作为临床药师,深入临床第一线,先后参与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风湿科、呼吸内科及移植科医生交班、查房以及病例讨论,解答医护人员咨询,提供药学建议,直接面对病人服务。从而加强了医、护、患合理用药的意识,提高合理用药的水平。

4.2处方点评与病史查阅

配合《处方管理办法》与“上海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实施细则(试行)”的贯彻,临床药学工作人员协同医务部、抗感染办公室,定期审核门急诊处方,定期查阅手术科室及非手术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处方点评内容包括:处方书写是否符合《处方管理办法》要求;处方中抗菌药物使用是否合理;是否存在药物相互作用;剂量使用是否符合要求;医师是否严格遵照医院规定分级管理使用抗菌药,是否存在越级使用情况;其它不合理之处。病史查阅内容包括:是否及时进行病原学检测及药物敏感试验;是否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调整用药;抗菌药物指征掌握情况;抗菌药物使用方案是否合理;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是否合理;各级医师是否按分级管理制度用药,是否存在越级使用情况。

处方点评与病史查阅结果汇总报门诊办公室及医务部,由门诊办公室及医务部进行考核,反馈至相关科室及个人,进行相应批评处罚。

4.3加强合理用药培训,提高全院用药水平

4.3.1定期进行合理用药培训

医务部负责制订年度合理用药培训计划,临床药师协助医务部定期对全院医护人员进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不合理处方解析、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等培训,以强化安全用药意识,提高全院整体合理用药水平。

4.3.2重视住院医师培养

住院医师工作在临床第一线,掌握药品的适应证、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至关重要。因此,医院对住院医师进行规范化培养,每月1次,加强住院医师掌握临床用药。医师培养从基础抓起,这样有助于合理用药进入良性循环。

4.3.3处方点评反馈

临床药师将处方点评结果记录于审方记录单,每月到门急诊药房进行沟通反馈,以提高药学技术人员审方水平;门诊办公室、医务部将处方点评结果向相关科室及个人进行反馈。

4.3.4新职工培训

医院每年对新入院的职工进行系统的培训,在新职工上岗前,就安全用药及合理用药进行培训。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