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破格申请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武术教练员技术等级
武术教练员技术等级的制定,是为了建设一支适应中国武术事业发展需要的教练队伍,合理使用人才和促进人才交流,调动广大教练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迅速提高武术运动的技术水平。
1986年以前,武术教练员的专业技术职务定为助理教练、教练、主教练三个层次。主教练为高级职称,教练为中级职称,助理教练为初级职称。
1990年,国家武术研究院颁布了新的武术教练员技术等级制度。其中一个系列,即武术专职教练员系列;两套标准,即优秀运动队标准与业余体校标准;三个层次,即高层次、中层次、初层次;五个等级,即国家级、高级、一级、二级、三级。其中国家级、高级为高层次;一级为中层次;二级、三级为初层次。
武术教练员晋升技术等级时,由个人申请,用人单位或武术协会推荐,经评审委员会确认,依照干部管理权限,由行政领导聘任或任命。任职期间,工作业绩突出者,可破格晋升;工作中有重大失误造成严重损失者,可解聘或降职。国家级教练由国家体委审批;高级教练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体委审批,报国家体委备案;一、二、三级教练由各级行政领导依照干部管理权限聘任或任命。此外,国家体委又制定了相应的岗位职责标准、培训内容、大纲及教材,规定以4年为一个周期,即每4年对各级武术教练员进行一次轮训,学员完成相应等级培训班教学计划的全部课程,并通过考试合格,发给相应等级的岗位培训合格证书,惟有取得合格证书,才具有上岗执教的资格。
二、武术运动员技术等级
武术运动员技术等级的制定,是为了提高武术运动员的地位,激励和鼓舞广大武术运动员勤学苦练,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1991年国家体委将武术套路和武术散手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合并颁发了《武术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其等级分为武英级(健将级)、一级武士、二级武士、三级武士和武童5个级别。其中武术散手等级中没有武童级。
武英级。是武术运动员技术等级中最高的级别。运动员只有在全国武术锦标赛(套路)中,完成规定的拳术、短器械、长器械、传统拳术、传统器械、对练等6个项目的全能总分达54分,或在全国武术锦标赛(散手)中获得各级别前2名(同级别至少有8人参赛),才可申报武英级称号。武英级是由国家体委审批。
一级武士。运动员在省级或体育院校、行业体协等系统的全国套路比赛中,完成规定的6项全能总分达52.5分,或在全国武术锦标赛散手比赛中,各级别第3名至第6名,省级散手比赛中获各级别前两名,才可申报一级武士称号。一级武士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体委、国家体委直属体育学院审批。
二级武士。凡在地、市级武术套路比赛中,3个项目(任何拳术、器械、对练)的总分达25.5分者,或在省级散手比赛各级别第3名至第6名,地、市级散手比赛中获各级别前2名,才可申报二级武士称号。二级武士由地区、省辖市体委审批。
三级武士。凡在武术套路比赛中,任选三项(其中必须有拳术和器械)总分达24分,或在地、市级散手比赛中,获各级别第3名至第6名,县级散手比赛中获各级别前二名,才可申报三级武士称号。三级武士由县级体委及享有审批三级运动员技术等级权限的组织审批。
武童。凡在武术套路比赛中,年龄在18周岁以下,任何拳术、器械两个项目的总分达16分,可申报武童称号。武童由县级体委及享有审批三级运动员技术等级权限的组织审批。
三、武术段位制
此是经国家体委批准,1997年下半年开始实行的又一技术等级制。目的是为推动武术运动的发展,提高武术技术与武术理论水平,振奋民族精神,增强人民体质和建立规范的全民锻炼体系。
武术段位定为九段:一、二、三段为初段位;四、五、六段为中段位;七、八、九段为高段位。段位等级根据个人从事武术锻炼和武术活动的年限,掌握武术技术和理论的水平,研究成果,武德修养以及对武术发展所作的贡献来评定。凡遵守武德,热爱武术,具有相应的技术和理论水平者,均可申报武术段位。只有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段位考评委员会及其授权的各级考评委员会,才有权组织考核,审批和授予武术段位。各区、县武术段位考评委会员,主持对基层武术组织成员入段资格的技术考评;地、市体委考评委员会主持一、二段的考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国家直属体育院校考评委员会,主持三、四段的考评,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考评委员会,主持五、六段的考评和高段位的评审工作。考评内容由技术(武术套路或散手)、理论及武德三部分组成。凡获得段位者均授予相应的证书及徽饰。徽饰初段位为鹰、中段位为虎、高段位为龙。段位服为黑色,近似中山服,5颗纽扣上镌有“武”字,左胸位置根据不同段位绣有龙、虎、鹰的图像,颜色分别为金、银、铜色。
四、武术裁判员技术等级
1987年,国家体委公布了《裁判员技术等级制度》、《裁判守则》及《武术裁判员暂行管理办法》,是为鼓励裁判员钻研业务,提高裁判工作水平,做好运动竞赛裁判工作,提高竞赛质量,适应国内国际武术发展需要。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学生科研能力 探索与实践
我国《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本科教育应当负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所以,新建本科高校必须重视学生科研工作,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一、新建本科院校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构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本科教育教学体系已成为热门话题。作为这一体系的重要内容,本科生科研活动正在日益得到我国高校的广泛重视。然而就新建本科高校来说,本科生参与研究的培养方式还没有普遍开展,没有形成制度;本科生参与科研在人才培养环节中的比重还不够;从学校自身教育理念来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理念仍没有贯穿到日常教学环节,教师教学以书本知识为主;学校为规范升本后的教学秩序,往往也是注重考察教师是否严格遵循以教材为依据编写的教学进度计划,教学过程中缺乏根据学生科研需要调整或补充的相关知识;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往往只基于对教材的理解与记忆,使学生的学习也仅限于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化,缺乏科研实践的意识和氛围。这些问题如不能正确的认识和解决,新建本科高校的综合实力也无从提升。所以,认清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的思路,是新建院校的当务之急。具体而言,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科研工作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学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科研经费严重不足,科研平台建设不力
新建本科院校在升格过程中,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新建校舍、更新设备、引进人才,不少学校为此还负经营。升格后,又立即面临本科教学及课程评估等考核,学校和教师应对教学和评估的金利尚有不足,科研平台的建设,尤其是学生科研平台的建设也只能屈居其次。而在科研经费的解决上,新建本科院校又难以寻求政府和社会资源。目前国家主要关心研究型大学和部分老牌教学型大学的发展,通过重点政策给与资金等方面的倾斜,使科研能力强、培养人才层次高的学校获得越来越多资源,而新建院校的科研资金投入难以达到应有的水平。
2、科研管理上重教师、轻学生,本科生科研活动的组织管理不足
新建本科院校在升格之后,意识到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对提升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作用,于是纷纷出台加强教师科研工作的奖惩政策,如年终的科研考核要求较之专科时期更高,奖惩措施也执行得更为严格。但对于学生而言,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还没有建立较完备的学生科研管理制度。学生科研大多由学生工作部门管理,管理者也往往只是对申请和最后的验收答辩把关,中间环节缺乏指导和管理,导致有些项目实施质量不高,也达不到预期目标,从而降低了组织者和学生的积极性。其次,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尚未健全,缺乏对参与教师和学生权利、义务的明确划分和有效监督,导致有些交互式和学生不清楚在项目中应该指导什么和应该学到什么,对指导教师和学生而言,项目做的好与坏利害关系不大。此外,参与学生科研管理的人员也不足。本科生科研工作设计面较广,程序较为复杂,但目前许多新建本科高校知识学工处或校团委这类组织管理学生科研工作,到了院系则由学生辅导员等教辅人员来兼管,其中有些负责人对其所管项目并不了解,管理起来就很难具有专业性和指导作用。
(二)教师在指导过程中的问题
1、指导教师自身能力有待提高
由于新建本科院校的主要师资力量是原专科时期保留下来的,师资结构不够优化,不仅使师资自身科研能力有待提高,同时也使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研基础、学术氛围、学术资源和社会认知度等不如老牌大学。于是就申报各类国家、省部级课题的情况看,申报成功率也相对较低,获准立项课题级别不高,教师缺乏高水平科研项目的锻炼,在指导学生科研上,也无法体现高的科研能力和娴熟的科研技能,也就局限了学生科研水平的提高。
2、教师指导学生科研精力不足
由于新建本科院校扩大了招生规模,师资力量显得相对不足,教师承担的课时往往较多。加之学校升格后,对教师的教学质量与科研成果考核力度加大,要求更高,部分教师无多余精力指导学生科研也就成为必然。加上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是由地理位置分散的专科院校合并而来,且新校区往往建在离原校区较远的郊区地段,就存在一个教师不得不忙于在几个校区间奔波的问题,导致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不够充分。最后,甚至有些教师只是在项目之处给学生讲解一下项目的要求,然后分工,让学生自己去做,由于很多学生是初次参加科研,对查找文献、分析数据等一些基本的科研方法不甚了解,影响了学生当初参加科研的积极性。
(三)学生在参加科研中存在的问题
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原专科层次升格的,即使是升格后录取的,也由于扩招后录取门槛的降低,使得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上不如老牌本科院校。因而部分学生对科研的认识不足,参与科研的态度不够端正。有的学生申报科研项目只是为了在学工处的综合测评中获得奖励加分,以增加获得奖学金及顺利就业的筹码,或申报项目只是跟风、得学分等。这些学生对于科研成果的质量全然不顾,马虎了事,甚至中途退出;部分学生在参与科研之初缺乏论证和前期准备工作不足,加之没有计划性和恒心,一旦遇到困难,离开老师的帮助就无从着手,学生缺乏自主性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没有积极寻求教师和同学帮助的主动性和谦虚的作风,最后使得科研项目中途夭折。
上述种种问题的存在,使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科研工作举步维艰,成效欠佳。而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又是新建本科院校升格后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寻找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来解决当前的矛盾,成为了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共同关心的话题。
二、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探索与思考
(一)加大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宣传力度,正确引导学生科研
本科生研究计划发展至今,已基本覆盖高校各个院系,参与学生数逐年增长。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本科生科研还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很多未参加过本科生科研的学生对此并不太了解,部分参与者在参与动机、目的和选择项目过程中还有些盲目。因此,一方面,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发放宣传手册,开展宣讲会等形式,做好本科生科研计划的宣传工作;另一方面,组织各种有关科学研究方法的讲座、研讨会,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研究,如何撰写项目申请书,拟定预算等,做好本科生科研的指导工作。
(二)明确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目标和任务
大学生开展科研活动的目标,首先是要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研究的意识,使其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和独立探索的精神;其次是使其了解科研的基本途径和方法。通过参加力所能及、形式多样的科研活动,开阔其理论视野和学识。最后培养其运用所学知识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科研活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且不同年级的学生专业知识掌握层次也不同,所以要将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纳入高校人才培养计划,形成一个系统的培养方案,对大学生进行分层次有步骤地培养科研能力,并针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制定如表1所规划的培养目标和任务。
(三)建立以教研室为主,其他职能部门为辅的学生科研全过程管理与监督机制
教研室作为教学与科研结合的纽带,不仅能够认真贯彻教学计划中的科研内容,有计划、有组织地完成大学生培养目标,还可以直接委派教师为学生科研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持,或者吸收大学生参加教研室或教师承担的课题,为大学生从事科研活动开辟一块新领域。其他职能部门的辅助作用则主要体现在学工处、校团委要加大宣传和提供奖励政策,如评定奖学金和推选优秀学生上要适当考虑科研因素,并组织更多的学生研究型社团活动和学术活动,并创办一些学生学术刊物,为学生科研成果的提供平台等,以此活跃学校的学生科研氛围;教务处要在指定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计划中列入科研环节,在学生的学分和教师指导学生科研的课时上作明确的规定;科研处在重视教师科研课题时,也应和学工处和教学院系等部门合作开展学生科研立项的科研训练,通过建立针对学生的校级科研项目,以规范的科研项目运作来吸引和引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加科研项目;图书馆和实验室也应尽最大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科研所需的资料查阅、实验器材和场所等,做好学生科研的后勤保障。通过建立以教研室为主,其他职能部门为辅的大学生科研管理机构,可以推动大学生开展科研实践活动,为其提供软件和硬件支持,使大学生能立足于本专业进行科研实践的尝试,不断提高专业科研和技术水平。
(四)结合地方院校的特色,开展有针对性、重实际,能服务于地方的科研项目
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是地方性院校,其最大特点是地方性,所以必须首先坚持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在指导学生申请科研项目和开展活动中,应将研究方向更多地投放在院校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问题上,这样既便于学生深入基层了解社会实际,对研究项目有了直接和感观认识,也有利于提高研究的可操作性和项目成果的针对性与应用型,最终提高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此外,师生的科研方向相对于集中在地方新问题上,也更加凝练了地方院校的特色,为今后的长期教学和科研奠定了一个良好基础和环境,也形成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
(五)多渠道筹集资金,为学生科研提供资金保障
我国本科生科研计划项目的经费一般都有可靠的经费来源,有的是从学校教育经费划拨的,有的是海内外知名人士设立的本科生科研基金等,但来源较为单一,经费相对不足。对于一些较大类型的科技创新实验,需要投人大量的仪器设备和资金,因此,除了学校要从办学经费中拿出专项资金推动学生科研训练外,还可以鼓励教师和学生向外拓展,与校外公司和科研院所合作研究项目,利用他们的实验室和资金优势,达到双赢。
(六)建立科研活动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为了更好的激励大学生参加科研实践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可以制定各种奖励政策:根据大学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给予津贴奖励或设立科研学分,把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作为其完成学业的一部分,给予学分奖励;建立大学生科研能力等级评定制度,对其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鉴定,划分等级,作为考评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实行特殊的奖励政策,如大连理工大学的“保研制度”,学校不仅仅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科研能力也成为重要的考察指标,有较高科研能力的学生可“破格”保荐为免试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许传华.研讨式教学的理论思考与实践运用[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
2、刘英.科学研究工作在新建本科院校的地位和作用[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5)
3、王廷明,等.专业课程教学平台上的科研训练模式之探索与实践[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7
4、李杰,等.浅谈对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