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司法核心价值观范文

司法核心价值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司法核心价值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司法核心价值观

第1篇:司法核心价值观范文

关键词:六观;检察;队伍建设;科学发展

甘肃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深入实施文明素质提升工程,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实施社会文明素质提升工程在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政法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政靠法实施,法靠人执行。”过硬的检察队伍建设,是提高检察机关案件质量的前提和基础,是检察工作服务社会、为文明素质提升工程保驾护航的关键。检察机关从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建设入手,坚持“四个着眼”和“四个促进”,把提高检察队伍的能力和水平作为确保党代会精神在检察工作中落到实处、见到实效的重要保障,用比监督别人更严的要求、更硬的措施监督自己,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检察队伍,积极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和良好的法律服务,做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积极建设者、有力保障者。

一、着眼于检察工作顺势发展,促进服务大局的检察队伍“忠诚”建设

忠诚,就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这是政法干警的政治本色。在当前局部动荡的国外形势和矛盾凸显的国内环境影响下,检察队伍建设科学发展面临新的挑战,政法干警“忠诚”建设更多的体现在服务党和国家的发展大局上。政法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下开展,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只有自觉地把检察工作摆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来谋划和推进,做到执法想到稳定、办案考虑发展,整体上积极、主动地服务大局,克服个别地方、个别干警身上存在着的服务大局意识不强,不关心大局,孤立办案,忽视社会效果,机械办案,不考虑本职工作与大局的联系,服务大局的办法不多,将服务地方大局等同于地方保护主义等不良倾向,树立正确的大局观,才是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忠诚”捍卫者。

一是把握好严格执法和服务大局的关系。在我国一切党派、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受法律的约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不能超越其外,更不能凌驾其上。超越法律规定的大局观,不仅是对法治的亵渎,也破坏了社会的合法秩序和公平正义标准。执法办案是检察机关服务大局的基本手段。在当前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对敌斗争复杂的大背景下,必须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严厉打击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破坏经济发展的刑事犯罪,坚决遏制刑事犯罪高发势头。要针对群众反映比较突出的治安问题,深入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对治安问题突出的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场所,配合开展集中整治活动。为更好地服务西部大开发、甘肃“西翼”发展规划、甘肃文明素质提升工程建设战略,检察机关还要把打击危害国家安全犯罪、组织犯罪、严重危害社会稳定的涉农和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等作为重点打击对象,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为提升社会文明素质提供有利的司法环境。

二是确保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统一。检察机关必须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在司法公正过程中要注重民意和舆论,让广大民众体验到法律的公平与正义。这就要求检察机关摒弃影响司法公正的“就办案而办案”的机械执法观念,在确保严格执法的基础上实现检察工作社会效果的最大化。把化解矛盾贯穿执法办案始终,为发展大局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全国检察机关第四次公诉工作会议提出,检察工作要注重向修复社会关系、预防和减少犯罪、防范办案风险以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四个方面延伸职能、深化内涵。当前,检察机关不能仅仅满足于对案件依法做出法律处理,要按照“四公会”要求,深入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积极尝试附条件不制度,开展检调对接工作,促进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的解决,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

三是不犯地方保护主义的错误。检察机关的大局观应体现在服从于全国的大局、服从地方发展与和谐的大局上,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但服从地方大局决不是服从地方化“大局观”,要防止将检察工作服务地方理解为检察工作服从地方权力的错误认识,要从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高度来认识反对地方保护主义的重要性、紧迫性。

四是工作方法上形成上下纵横的大格局。上下级要协调办案:认真执行职务犯罪案件一审判决上下两级院同步审查制度,坚持对法院刑事判决、裁定审查中的集体讨论和上报制度;严格落实协调案件、事项报告制度,对有关部门协调的案件要依法发表意见,正确意见不被采纳的,要及时向上级院报告;疑难、抗诉案件的公诉过程中要统一调配办案人员,实行案件管辖和人员调配的统一掌握;进一步推进重特大、疑难、复杂案件提前介入侦查引导取证工作机制,注重发挥上级院的组织协调优势,运用法律赋予的职责权限,打破地域、部门、级别办案的界限,形成协同办案的大格局。横向要注重与侦查部门和法院间的沟通协调:抓好检察长列席同级法院审委会会议制度的落实,检察机关要重视列席会议前的准备工作,了解掌握合议庭的意见和动态,有针对性阐述抗诉理由和法律依据,争取审委会对抗诉意见的认同和支持,增强监督效果;坚持公、检、法三长联席会议,不但要就具体案件的个别问题达成一致意见,而且要积极探索有益的协调机制,就三家在执法思想和执法标准上达成广泛的共识,弥合执法办案中的分歧,形成打击合力,促进和谐执法。

二、着眼于检察工作稳步发展,促进执法为民的检察队伍“为民”建设

一要切实抓好思想政治建设。始终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检察队伍建设的首位,不断加强检察队伍政治思想和法治理念教育,着力解决理想信念、宗旨意识、执法理念、执法行为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基于当前依然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和司法透明越来越高的期待和要求,以及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对检察机关赋予的新任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检察工作任务将越来越重,工作要求将越来越高,工作难度将越来越大。要更好的完成日益艰巨的检察工作任务,就要求检察工作“始终坚持党对检察工作的领导,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检察机关对社会影响较大的、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案件,尤其是自侦部门移送审查的职务犯罪案件,要始终不渝的按照从严从快的打击方针,坚持指派精干人员办理案件,尽量不退查,加班加点,严审细查,严把事实、证据关,并逐步实现职务犯罪的检委会审查制度,提前介入侦查制度,实现了侦查公诉环节的有效链接,有效引导侦查取证,及时固定证据,准确案件,确保了职务犯罪案件的公诉质量,做到了百姓关心的就是我们关注的,坚持执法为民,提高执法公信力。

二要切实抓好检察队伍领导班子建设。突出抓好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统筹谋划检察工作、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是检察工作服务社会文明素质提升的前提条件。领导班子要起到“自身正、自身净、自身硬”的表率作用,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坚持客观公正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全面带动整个检察队伍的建设,进一步增强整个队伍贯彻落实“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成为“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忠实执行者。

三是进一步强化宗旨观念和责任意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是我们党一贯宗旨,也是检察工作服务社会文明素质提升的根本保障。检察队伍建设必须紧紧抓住强化宗旨观念这一核心命题,切实强化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政治主张和执政理念。积极推进问询“一站式”和首问负责制服务,坚决杜绝问询“踢皮球”问题,重点改进执法作风简单粗暴、对告状求助群众冷硬横推的问题,工作中多一点耐心,少一点粗暴;多一点对话,少一点训导;多一点沟通,少一点曲解;多一点平等相待,少一点居高临下,真正把执法为民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做到平和而不容忍和放纵,理性而不畏惧和软弱。规范每一个执法细节,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着力构建和谐的检民关系,让检察机关良好的执法形象成为社会文明素质提升的一个亮点。

三、着眼于检察工作长远发展,促进公平正义的检察队伍“公正”建设

一是要有公正的理念。“公正”,意味着不偏不倚、不枉不纵,客观、中立,是检察机关的职责所在。公平正义的实现需要公正理念和正当程序的保障,这在今年的《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决定中体现得较为透彻。通过对刑诉法的学习,要进一步强化人权意识、程序意识、时效意识、证据意识和监督意识。如果执法者心里没有公平正义的理念,没有程序保障和权力约束的意识,即使再掌握多高深的法律技能也只能扭曲法律,背离法律精神的实质。如果不在理念上重新塑造与指引我们的行为,“尊重和保障人权”等价值观念和司法公正目标依然难以实现。

二是要有公正的态度与形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只是一句原则,而应该是具体法律实施中的行为和态度。办案子不分大案小案、当事人不分三六九等,不以貌取,不以权欺人,克服己欲,排除私利,自觉抵制人情、权势的干扰,自觉抵制金钱、美色的诱惑,严格证据标准,查清案件事实,以党的利益、人民利益、国家利益为至高利益,态度公允,不偏不倚,刚直不阿,惩恶扬善,依法伸张正义,以文明的形象、公正的立场处理纠纷,实现老百姓看得见的“公正”。

三是要具备公正的能力与水平。顺应检察工作发展趋势,构建专业化的检察队伍。当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犯罪作案手法日趋多元化,涉黑犯罪、洗钱犯罪等不断向隐蔽性、复杂化的趋势发展,期货类犯罪、证券类犯罪等专业性很强的犯罪层出不穷,对检察队伍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办理专业化案件需要有专业化的检察队伍。各级检察院应根据实际情况,以骨干检察官为基础,筛选出具有办理某类案件特长的检察干警,结合本地案件特点,划分为若干类别,初步建立分门别类的专门型办案组,争取逐步在各院间建立人才条件互补、人才数据对接、分层次、分级别的专门型检察人才库。专门型检察人才要统一管理,采取不定期召开学习和办案交流会、外出专业考察、组织旁听点评专门案件庭审等方式进行针对性、实效性培训,探索开展在更大范围内调配专门型检察人才共同研究、办理专门案件的工作机制,对各地发生的相关类型的疑难、复杂案件,召集专业型人才前往会诊、讨论,充分发挥专门型检察人才在办案实践中的专长作用,不断提升检察机关公正执法的能力和水平,为社会文明素质提升提供司法保障。

参考文献:

第2篇:司法核心价值观范文

    一、立足顶层设计,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教育

    (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宣传和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内容上,我们要把的理论与学生的实际、社会的实际联系起来,要善于把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热点问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起来,要用大量有说服力的正面材料来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涵,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教学方式上,我们要坚持直接和间接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适时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专题讲座,定期开展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知识竞赛和辩论赛,尽可能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的方式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二)要注重理论学习和生活实践相结合

    理论来源于实践,更要指导实践。与实践相脱离的理论必然不能得到我们的认同。我们要坚持“理论学习”和“实践教育”两手抓,在实践活动中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认知。如定期组织劳动教育、社会服务活动、参加革命遗址等活动,一方面有利于受教育者了解社会、认识国情,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和体验,感受人生真谛,验证所学理论,在实践活动中接受价值教育,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另一方面,能够促使学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在实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践行能力。

    (三)要充分发挥学生中先进分子的榜样作用

    任何一个理论被广泛认可都会经历一个过程,必然从少数先进分子模范人物向大多数人蔓延和扩散拓展,逐渐成为大多数人所认可和接受。榜样就是力量,榜样就是旗帜。榜样的一言一行、所思所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起着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因此,我们首先要加强对学生中的先进分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先进分子的榜样作用,用先进带动后进,增强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自觉性。

    二、把握路径选择,加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教育

    (一)把握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教育的逻辑起点

    由灌输式为主的方法转换为侧重主体建构的民主方法。灌输式方法是一种视受教育者为单纯接受客体的单边教育方式,忽略了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和选择性。这种教育方法在人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不断增强的今天其教育效果正在弱化。积极建构的民主方法是一种主体维度、建设维度以及建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平等、互动关系。它强调的是“尊重的教育”的人本教育理念,注重发挥大学生群体在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建构中的主体性、选择性作用,鼓励反思与追问,倡导独立思考,立足于建设和培育。强调以更为宽广的视野和民主的方法,促进大学生在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中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方法更加符合大学生实际及大学生思想发展规律,使思想政治教育从被动防御转化为主动构建,为学生抵制西方不良思潮和封建思想侵袭提供了有力思想武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依据。

    由单一整齐的方法向丰富多元的方法体系转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整体与层次、先进与广泛辩证统一的理论体系。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既不能因为学生中存在不同层次的思想道德素质而降低甚至否定先进性的要求,也不能不顾现实差异,用完全相同的标准要求所有大学生。这必然引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根本性变化,即由过去为追求整齐划一效果而运用的简单教育方法向针对不同学生个性特点设计实施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法转换,进一步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起丰富多元的方法向“自下而上”转变,激发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外在牵引向内在驱动转变,促使其自觉运用科学的价值标准,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二是处理好学生表面物质需求和深层自尊需求的关系,要在尊重学生基本物质需求、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的同时,多角度强化人文关怀,唤醒学生对于社会、国家的情感共鸣,促使学生实现由“受助”到“自助”再到“助人”的精神跨越;三是处理好现时需求和未来需求的关系,既要注重借助鲜活的事实和可操作的方法,在学生成长的时时处处体现价值引导并加以渗透,又要立足长远,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信仰;四是处理好个人需求与群体秩序需求的关系,既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鼓励多样化的个性发展,又要坚持学生个人需求的满足必须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价值准则,倡导学生将个人需求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实现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建立整体教育与分层次教育结合的教育视角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性与层次性辩证统一的基本特征规定我们在融入过程的工作实践中要建立整体教育与分层次教育相结合的独特视角和教育方式。一方面,要坚持用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向全体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一以贯之到学生成长发展的方方面面,为大学生奠定共同的思想价值基础。另一方面,要在坚持一元主导的同时,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根据不同形势和大学生不同群体特征、专业特征与个体特征进行分层次教育。一是因势施教,以重大历史事件为契机,依托广普教育、团体引导、谈心辅导等有效载体,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激发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未来建设者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二是因群施教,针对新时期大学生群体分化明显的实际情况,分析不同群体的具体特征及特殊需要,总结归纳不同学生群体的基本类型和发展规律,确立不同的教育目标,开展针对性教育引导;三是因业施教,构建专业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式,探索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有效结合的教书育人新规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四是因人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知识结构,合理安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同教育内容,进行跟踪式培养和专业化辅导,搭建学生与教育者深层次沟通的互动平台,实现一对一针对性教育引导。

    (三)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纵向进程

    思想政治教育的纵向进程既包括教育者的施教过程,也包括受教育者的接受过程。从施教的角度出发,“融入全过程”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贯穿教育始终,根据大学生在不同成长发展阶段的思想、心理、行为特征,通过不同方式、方法进行针对性分阶段教育。以大学本科生为例,可在一年级上学期针对学生的适应性问题,侧重行为养成和典范教育;在一年级下学期侧重生涯规划教育和朋辈互助,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念和健康向上的理想信念;在二年级结合学生的专业特长,侧重创新教育和实践体验教育;在三年级侧重成长反思教育,引导学生反思成长历程,明晰发展方向;在四年级上学期,侧重职业价值观教育引导和心理疏导;在四年级下学期,侧重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培养学生感恩国家、回馈社会的责任意识。

    另一方面,从受教的角度出发,“融入全过程”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感知、内化、外化和固化。具体实践中,要研究把握大学生群体价值观接受的基本规律,注重抓住校园文化的熏染感知、课堂教学的知识内化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外化固化等关键教育环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论的主观感知内化为大学生群体的普遍价值标准和自觉意识,引导大学生把内化了的价值观念外化为具体的价值行为,将被动、一时的外化行为固化成持续、稳定的自觉行动。

    (四)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横向要素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在教育主体方面,要从体制入手,充分调动 “融入全过程”的全员要素,构建教育教学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一体化、本科生研究生工作一体化、学团工作一体化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还要抓住核心队伍的关键要素,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高校政工干部队伍以及一线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的认同者、践行者和引领者;在教育客体方面,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层次性和包容性,加强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积极探索分层次、分阶段教育模。

    三、结合对象特点,突破制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难点

    目前,在校大学生主要是“90后”,这些大学生带有时代高速发展、急剧转型的鲜明特征。在一些道德领域,会出现道德问题,深究其内在原因,主要是由于社会转型和改革过程中,思想观念更新的延时性、新制度建设的滞后性、青年对社会变迁的敏感性以及青年的易塑性决定的。我们必须给予“90后”大学生全面、客观、理性的评价,根据他们思想道德发展的新特点,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突破制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难点。

第3篇:司法核心价值观范文

一、正确把握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与法院文化的关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挖掘提炼地方法院精神

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概括起来就是“忠诚、为民、公正、廉洁”。“忠诚”即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强调的是政治本色;“为民”即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真正做到司法为民,强调的是宗旨理念;“公正”即司法公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强调的是神圣职责;“廉洁”即清正廉明,强调的是基本操守。法院精神是法院文化的价值承载和精神内核。挖掘提炼法院精神,在建设法院文化的过程中弘扬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有利于促进干警对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认同。越是直观、熟悉的事物,就越容易被接受。打造地方法院精神,应该从干警最熟悉的法院工作性质特点和地方特有的文化背景中,形成对价值目标的趋同认识,最大限度赢得干警对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认同、价值认同、感情认同,从而更好践行核心价值观。二是有利于丰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体系。挖掘提炼地方法院精神,可以充分发挥各地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中,为构造、发展政法干警核心价值体系提供更多鲜活的实践经验和生动的文化表达形式。三是有利于准确把握地方法院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打造地方法院精神,不仅是反恩总结、审视把握地方法院文化的历史意蕴,更是在历史积淀的基础上,适应时代要求,为地方法院文化建设注入新的“精、气、神”,推进地方法院文化建设与时俱进。四是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法院文化功能,提升法院工作精神动力,最大限度凝练干警共识,凝聚干警力量,以共同的价值追求、共同的理想信念,凝心聚力,将法院文化建设成果更好地转化为推进工作的不懈动力。

基于以上认识,四川法院以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从丰富的地域文化中总结提炼“四川法院精神”。一是坚持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统领地位,挖掘提炼具有地方特色的法院精神。二是坚持法院精神必须是“法院的”精神,司法为民是人民法院的根本宗旨。三是必须反映地方历史人文底蕴。巴蜀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务实沉稳,不尚空谈”的深厚人文底蕴,“求实”集中反映了四川的地方特色。四是必须反映时代精神。近年来,四川省遭受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严重冲击,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藏区维稳等严峻考验。在这样的背景下,“高位求进、争创一流”成为全省法院干警自发的精神状态。“奋进”集中体现了四川法院干警的精神面貌。由此,我们总结提炼出“公正为民、求实奋进”的“四川法院精神”,这也是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在四川法院的具体体现、直接表达。

二、正确把握法院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始终保持法院文化建设的长久生命力、影响力

社会文化与法院文化之间不是孤立隔绝的,而是源与流的关系。社会公众对法院提出的司法公开、公正、高效等需求,是社会文化在司法领域的具体反映。法院应积极回应社会公众司法需求,不断推动法院文化的丰富、发展,使法院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同时。先进的法院文化是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必须扩大先进法院文化的影响力,充分发挥先进法院文化的示范、引导作用,积极影响、提升社会文化。必须承认,目前有的法院、法官“司法为民”还停留在“墙上”;有的法院、法官还在自说自话,和群众的所思、所虑、所需还有不小距离。这就要求我们应当进一步加强法院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良性互动,实现“法言法语”与“大众话语”的共鸣,更好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可、认同。

基于此,四川法院将2012年作为“阳光司法年”。以信息化为支撑,在审判公开的基础上,重点在全省推行诉讼服务中心建设,打造集诉讼引导、立案审查、立案调解、司法救助、资料查询、材料收转、事务联系、判后释疑、接待等九项功能于一体的服务窗口,将诉讼服务功能从立案审判前向审判执行工作中和判后延伸;积极打造案件信息查询平台,推进所有诉讼案件、执行案件流程信息可通过电子触摸屏、网络等进行动态实时查询;在全省法院加快门户网站建设,为当事人和社会公众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司法信息服务。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法院文化,实现与社会文化的互动,首先要强化干警的群众观点,这是法院执法办案的价值追求,知民情、听民声、解决忧,既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人民司法事业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其次要加强便民利民的制度、物质文化建设,完善法院内部机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为群众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司法服务,使司法为民的理念既外化于“形”也外化于“行”;再次要以公众认同接受的形式扩大法院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以群众听得懂、能接受的语言与之交流,把群众当亲人来待,把案件当家事来办,让群众感受到法治的力量和司法的温暖。

三、正确把握文化教育与文化创造的关系,发挥法院干警在法院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法院干警是法院文化的建设者、创造者、实践者,使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内化于心,一方面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手段和载体,使广大干警充分吸收核心价值观的营养;另一方面要调动广大干警参与积极性,为实践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提供内生动力。调动广大干警的积极性,形成对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自觉实践,一是高度重视干警文化创造的主体地位,对在实践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中创造的有益经验、做法,积极给予肯定和推广,对法院特色文化品牌,也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二是激励广大干警不断实现自我提升,包括业务知识和技能、个人修养和形象等各方面综合素质的提升。这个过程就是法院文化的熏陶和创造过程;三是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注重培养干警高尚的品格、健康的情趣,开展干警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文体艺术活动,通过建设荣誉室、院史室、图书室、活动室等文化阵地,构筑属于干警自己的精神文化家园。

四、正确把握法律文化共性与法院文化个性之间的关系,着力打造符合审判工作规律的法院文化

法院文化是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法院作为审判机关在法治建设事业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法院文化建设必须符合审判规律,体现自身个性。审判权主要是一种判断权,而不是行政执法权。判断权的性质决定了司法自由裁量空间存在的必然性以及其中蕴藏的风险。因此,应围绕法院干警依法公正履行职责,在贯彻法律文化共性的同时,体现出法院文化的个性,把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具体落实到法院执法办案工作当中。

四川法院近年来在认真把握审判规律的基础上,大力完善审判管理制度文化,形成了公正廉洁司法的文化氛围。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将诉讼、执行、对外委托等各类案件事务全部纳入流程管理,创新建立了“静默监管”模式,既能够实时有效监管办案活动,又不干预正常办案程序,为法官中立、公正地思考问题保留空间;加强法院内部层级管理制度建设,明确不同审判组织之间的审理权限,明确审判组织审理职能与院长、庭长、审判管理机构管理职能之间的职责权限,从微观运行机制上保障审判执行权运行的科学和公正;完善案件评查和质效评估制度,并与绩效考评制度紧密结合,加强正面制度激励;结合法院审判权、执行权行使的高风险性特征,构建法院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加强风险隐患排查,有针对性地完善预防措施,打造规范廉洁的行为文化。实践证明,把握审判运行规律,打造公正廉洁的法院文化,一是将信息化流程管理覆盖到法院执法办案各个环节,在实时有效监管和维护依法办案之间实现平衡。二是形成权责明确的内部层级管理机制。法院形成的司法产品是法院内部不同层级主体权责运行的最终产物。只有结合审判规律,科学划定不同主体审理与管理的边界,才能有力确保司法产品质量。三是不断完善科学的考评激励机制。应当结合法院工作特点,完善科学的考评考核制度,区分优劣,在激励的基础上重点加强指导,带动审判质效整体提升,形成正确的制度文化导向。四是打造以预防为重心的法院廉政文化。应当客观把握审判、执行岗位高风险性特征,把工作重心放在廉政风险预防上,这是建设具有法院特色的廉政文化,从源头上确保司法公正廉洁的有效途径。

五、正确把握继承传统与借鉴创新之间的关系,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进法院文化建设

第4篇:司法核心价值观范文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路径 “中国梦”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途径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律部分的教学改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策分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与高校职能的实现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改革与创新 《颜氏家训》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研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价值归旨 对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创新的思考 浅析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 改进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思考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效性研究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初探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调查研究 “做人”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一条“红线”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翻转课堂应用探讨 “核心价值观”视角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微课设计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融入消费道德教育的探索 论“道德底线教育”在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 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民族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途径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3]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吴潜涛执笔).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N].人民日报,2013-05-22.

[4]唐凯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育的重要任务[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0).

[5]周薇.“三个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概括[N].南方日报,2012-11-22.

[6]涂成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N].光明日报,2012-11-17.

[7]吴潜涛.荣辱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性质、逻辑结构与主线[J].教学与研究,2006,(8).

[8]邱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策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2,(4).

第5篇:司法核心价值观范文

本刊讯为进一步推进全国法院文化建设,经最高人民法院领导同意,中国法官协会法院文化分会定于7月26日至28日在山西太原举行首届中国法院文化论坛。

本届论坛的主题为“人民法官的品格与追求”。论坛由中国法官协会法院文化分会与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主办,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承办。届时,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沈德咏将出席论坛并讲话,法院文化分会名誉会长(原最高人民法院院领导)、会长、副会长(部分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委员(部分中级人民法院院长)、论文作者将出席论坛,参会人员约200人,将有50篇优秀文章进行论坛大会发言。

本届论坛是中国法官协会法院文化分会自去年11月5日成立后举办的一次重大活动,是该分会贯彻最高人民法院领导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在法院文化分会成立时作出专门批示:“人民法院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充分体现人民司法事业的特点,其中最重要的是法院及法官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职业道德以及行为准则等,既具有完美的精神内涵,又具有丰富的物质内涵,既表现为外在形象,又表现为内在素质。加强法院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清正廉洁、执法公正的法官队伍。法院文化建设是全社会的大事,更是人民司法事业实现科学发展的大事。从最高人民法院到各级人民法院都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大力支持和积极推动这项工作,使法院文化建设伴随着人民司法事业共同发展、共同前进。”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沈德咏对加强法院文化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他指出,各级法院应集聚智慧,在人民法院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建设上切实迈出新步伐、走出新路子,为法院工作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文化支撑。他强调,要大力培养人民法官“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核心价值观。用“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核心价值观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引领风尚、弘扬正气,是当前各级人民法院的一项重大宣传教育任务。

中国法官协会法院文化分会会长李玉成就本届论坛的组织和筹备多次作出部署,他指出,本届论坛旨在深化广大法院干警对法院文化建设意义的认识,丰富法院文化内涵,充实干警思想,在增强法院干警综合素质的基础上,促进审判水平和审判作风的提升,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促进人民法官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为创建学习型机关作出积极的努力。

另据了解,本届论坛论文征集成果丰硕,全国法院系统广大干警积极参与,认真撰写文章,踊跃投稿。据初步统计,各高院组织论坛文章800余篇,向法院文化分会报送224篇。这些文章紧紧围绕“人民法官的品格与追求”的主题,从不同角度阐述法院文化的现状、内涵,深刻发掘人民法官的思想、行为特征,并紧密结合三项重点工作及树立“公正、廉洁、为民”的核心价值观,阐述法院文化建设的发展前景,以及如何培育和引领人民法官的职业品格和价值追求。

第6篇:司法核心价值观范文

全市司法行政系统深入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市司法局严格部署,周密安排,念好“快、明、新、实”四字经,扎实开展各项工作。

一是快速行动,念好“快”字经。迅速研究制定《市司法行政系统关于深入开展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并召开党组会议,及时研究制定全市司法行政系统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具体意见和措施,确立了基层联系点,为活动深入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是明确目标,念好“明”字经。明确把握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正确方向,增强党性观念和党员意识重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中华文化传统美德教育,正确把握同群众的关系;明确对自身的监督制约,落实政务公开制度,实现执法执业监督全程化、公开化,以公开促公正公平。以群众工作统领各项业务工作,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起,依法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是创新载体,念好“新”字经。举办专题学术报告,邀请专家学者到司法局举办学术报告,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忠诚履职、执法为民、公正执法、廉洁从政教育;组织“大学讨论”活动,以党支部为单位组织全体干警和法律服务工作者参加“大学讨论”活动;开展廉政警示教育,组织机关科室、局属单位和律师事务所负责人,到市廉政警示教育中心、“清风苑”廉政主题公园接受廉政警示教育。

四是扎实服务,念好“实”字经。组织资深律师为我市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提供专项法律咨询和服务;开展“听百庭、查千卷、访万户”活动,对律师庭审活动进行旁听并提出反馈意见,对案件卷宗定期检查,提高律师办案质量,走访当事人,征求意见建议;联合经信委、仲裁委等单位成立市中小企业法律服务处,以自愿、专业、无偿的原则,为中小企业提高免费优质的法律服务;创办“普法班车”,每月深入社区为居民提供“点对点”、“面对面”的免费法律帮助;开展“六查六看促效能”活动,通过同事帮查、群众满意度调查、案件质量评查等形式,认真查摆问题,剖析原因,抓好整改。

第7篇:司法核心价值观范文

一、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六观”

“六观”揭示了检察机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捍卫者必须承担的政治责任,明确了新形势下做好检察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是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大局观,服务和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这样的发展观要求我们将检察工作融入全局工作,自觉地把检察工作放在全局中来谋划、来推进,综合运用打击、预防、监督、教育、保护职能,多角度、宽领域、全方位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检察工作中不折不扣地执行和落实。

二是用忠诚、公正、清廉、为民的核心价值观,提升检察人员思想道德素质。这样的价值观要求我们克服特权思想,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执法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社会公平正义得以实现,确保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从根本上得到保护。坚持为人民执法,保障人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

三是用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观规范执法行为。这样的执法观要求我们在具体办案中,真正做到“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理性思维去分析矛盾、化解矛盾,真正地融法、理、情于一体。要以平等谦和的态度对待人民群众,以公心、真心、诚心、耐心解决人民群众的诉求,疏导和化解社会矛盾。

四是用办案数量、质量、效率、效果、安全相统一的政绩观指导检察工作实践。这样的政绩观要求我们要着眼于全局,着眼于发展和稳定。注重实体和程序公正,确保质量和效率相统一,法律效果、经济效果、社会效果相一致。不仅要提高结案率、率、有罪判决率,而且要努力做到服判息诉,解决实际问题。

五是用监督者更要自觉接受监督的权力观建立刚性制约机制。这样的权力观要求我们坚持从自身做起,坚持严格教育、严格管理和严格监督,针对队伍建设和执法过程中容易发生问题的部位和环节,综合运用教育、管理、监督等多种手段,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逐步构建一套严于自律不想为、严肃查处不敢为、严格管理不能为的检察廉政建设体系。

六是用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引导检察工作创新发展。这样的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转变机械、教条的思维观念,树立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坚持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观察、分析、处理问题。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谋划,又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着力推进、重点突破,努力破解司法难题。

二、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努力实现“六个有机统一”

“六个有机统一”阐述了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检察工作中一系列重大关系,概括了检察机关推动科学发展的基本途径、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基本要求。

一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宗旨意识,努力实现检察工作政治性、人民性和法律性的有机统一。当今时代,各种思潮涌动,检察人员面临的考验更多,尤其是形形的思想冲击。要结合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深入开展群众观念教育,密切联系群众,了解群众诉求,维护群众利益,积极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二是要强化大局意识,努力实现检察工作服务科学发展与自身科学发展的有机统一。要强化大局意识、服务意识,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要根据党委中心工作,按照“四维护、两促进”的要求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同时,又要在检察工作中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解决自身发展中不符合、不适应、不协调的突出问题。

三是要树立“大预防”观念,努力实现打击、预防、监督、教育、保护职能的有机统一。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依法打击犯罪、加强法律监督的同时,确立“大预防”观念,更加注重犯罪预防,更加注重司法保护,更加注重教育引导公民自觉守法,坚持全面正确有效发挥检察职能,促进反腐倡廉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四是要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努力实现强化法律监督、强化自身监督、强化队伍建设的有机统一。要坚持以强化法律监督为立身之本,做到敢于监督、善于监督、依法监督、规范监督。坚持以强化自身监督为发展之基,严以律己,切实保障检察权依法正确行使。坚持以队伍建设为根本保证,做到坚定理想信念、提高能力素质、锤炼品德意志、矢志奋斗拼搏、确保公正廉洁。

五是要狠抓执法办案,努力实现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有机统一。各项检察工作都要围绕执法办案展开,服从和服务于执法办案。要围绕人民群众最关注的问题履行检察职责,既要防止就案办案、就事论事,又要防止脱离职能、光谈服务,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主动倾听群众呼声,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切实做到案结事了,促进社会和谐。

六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努力实现继承、创新、发展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而发展。要坚持解放思想,继续更新不合时宜的发展理念和执法理念。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坚持与时俱进,在总结以往成功经验基础上,以创新为动力,着力推进品牌建设,打造新的特色亮点。

三、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切实做到“四个必须”

“四个必须”强调坚持权力观,从法律监督的性质、特点和职能作用出发,明确了开展检察工作、推进检察改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一是检察权必须严格依法行使。这是由检察权的法定性所决定的,也是确保宪法法律得到统一正确实施对检察工作的必然要求。检察权的行使,必须始终以宪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法律的规定为界限,不能超出法律规定的边界。

二是检察权必须受到监督制约。这是检察权严格依法行使的重要保障,也是权力观对检察工作的必然要求。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行使检察权时更要加强自身监督,勇于接受监督。只有自觉接受人大和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监督,始终坚持严格依法办事,才能真正赢得公信、树立权威。

第8篇:司法核心价值观范文

党的十报告提出以“三个倡导”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社会理想、行为准则,体现了对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其中,国家和社会层面的价值观体现了国家整体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是公民个体素质提升的前提,决定着公民个体层面的价值观。培育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国家、社会层面的价值观最终要落实到公民个体,被广大民众所掌握并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才能成为国家和社会的现实力量。

一、从国家层面倡导富强 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富强的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人民过上美好的幸福生活。国家富强的主要标志是有发达的经济,文明的政治,和谐的社会,先进的科学文化等,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民主。民主是为培养公民的民主观念、推进民主制度建设。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是保证人民的权利得到充分的实现,为此必须建立、健全一定的法律、法规,并按照法律、法规办事,才能保证人民的权利的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文明。文明,有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等,但核心文明是精神文明,精神文明渗透和体现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各个领域。精神文明主要表现为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两个方面,它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直接影响着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并最终影响我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进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和谐。和谐是培育和谐理念、构建和谐社会,加强道德建设,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就是把人与人、人与自然等各种关系处理得当,使各方面都有所得,体现各方面都有德。道德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基础,化育万物就是大德,没有道德就没有和谐,就失去了大家共同生存发展的基础。

二、从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自由。自由有多重含义,有哲学意义、政治意义的自由等,但不论何种意义的自由,都与规则规律相关联。哲学上的自由是对规律规则的认识并按照规律规则行事。政治上的自由是指公民享有的某些行为不受干涉的权利,自由是受规则、法律制约的。追求自由是人类的天性,是人生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但脱离了社会的个人毫无自由可言。马克思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够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人的自由与一定的社会规则,社会限制内在同一的,没有绝对不受任何约束的自由。黑格尔就把这种自由视为随心所欲的做法,称之为“坏哲学的理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公正平等。公正、平等是现代社会中具有支撑意义的理念,在社会生活中,公平公正涉及社会的广泛领域,包括一个社会的主要制度、社会规则以及主要的政策等。然而,任何一个公正、平等都蕴含着道德的意义,,它是道德的基本观念。社会通过公正、平等理念塑造人们的是非善恶观念,对于个人道德人格的形成和社会美德的培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法治。法治作为一种治国理念、原则、方法和制度,是依据法律、法规管理国家和民众事务的一种政治结构。法治与道德有着密切联系:法以道德为价值基础,法与道德相互渗透、相辅相成,道德对法的制定和实施起着重要作用。首先,法律法规必须以维护人民大众的利益为宗旨,而不是以维护少数人或小团体的利益为目的,它体现公平、公正的道德原则。其次,制定、实施法律的人,他们的道德素质高低与法治的好坏有直接联系。加强道德建设,增强立法、执法、司法人员公平正义的道德观念,有利于他们在履行法律职务过程中忠于职守,廉洁公正,唯法是从,避免徇私枉法。其三,民众的道德素养好对法治有重要价值。加强道德建设,培育有良好道德素质的公民参与立法,有利于预防立法的偏颇与缺失,保证法律的合理性、可行性;法治得以实现最终取决于法律得到公民普遍的遵守,加强道德建设将提升公民的守法意识,主动履行法定义务,积极主张法定权利正常运行、不滥用权利。

三、从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爱国。爱国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心中积淀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优良传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位卑未敢忘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就是爱国的经典表达。爱国就要强化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牢固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自觉将个人荣辱得失与国家的兴衰强弱紧密联系在一起。爱国就要热爱自己的家乡和故土,尽自己所能为家乡和故土做事,为家乡的繁荣发展尽自己的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敬业。敬业就是要求每个青年人一定要志存高远。立志才能立身。正所谓“有志者事竟成。”古往今来,凡是做出杰出贡献的人无不在年轻的时候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并为之奋斗一生。树立志向,首先要有理想。理想是世界的主宰、力量的源泉、智慧的摇篮、斩棘的利剑。理想的实现并非一帆风顺,需要执着的精神,执着来自信念。缺乏坚定信念的人对已经确立的理想往往会遇到挫折而动摇,缺乏使理想变为现实的信心和决心。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仅有美好理想的向往和追求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坚定的信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诚信。关于诚信,理学家朱熹认为:“诚者,真是无妄之谓。”肯定“诚”是一种真实不欺的美德。宋代程颐认为:“以实之谓信”,即“信”不仅要求人们说话可靠,而且要求做事也要诚实可靠。“信”的基本内涵也是信守诺言、言行一致。诚实不欺。如果一个民族没有诚实善良的品格,那么它将无法得到其他民族的尊重,也无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诚信还是每个人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础。民无信不立。人无信不知其可。现代社会,诚信已经成为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

第9篇:司法核心价值观范文

来自高检院和15个省、市、自治区检察机关的相关负责人和专家学者等90多名代表围绕“以检察文化建设提高队伍素质”和“以检察文化建设提高执法公信力”两个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检察文化与法文化一脉相承

“我们的检察文化是具有深厚的本土基因和母体血缘的。当代中国检察人的精神家园务必夯实扎根本土的基础,牢固地建筑在中华民族的宅基之上。” 最高人民检察院办公厅党总支专职副书记文盛堂认为,当代中国的检察文化源于古代的法文化。

当代中国的检察文化是法治文化发展中的一种中国化的新成果,是兼具司法文化要素的中国传统法律监督文化扬弃发展的历史积淀与域外检察文明成果交融汇集的合金文化,是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的理论体系,是包涵和融合各种新旧检察管理学说并富有哲理性的综合性文化,更是中国特色的能够再生和容纳各种法律监督管理新论的检察文化。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建伟认为,要培育优质的检察文化应当做到:不断提高检察人员的人文素养、营造有良知的社会氛围、培养检察官独立的司法人格、注重“第四权力”的监督。

提升职业素养,不断提升执法公信力

针对议题,与会代表认为,检察文化建设应当以培育和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提高检察队伍素质和执法公信力为目标。

“检察文化建设是实现执法公信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检察日报社驻安徽记者站站长吴贻伙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从培育职业精神入手,培育“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核心价值观和“忠诚、公正、清廉、文明”的检察职业道德。二是从提高职业素养入手,树立正确的执法理念。 三是从强化舆论宣传来促进社会公众的信赖。四是从强化检务公开的角度来提升执法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