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发展的要求范文

经济发展的要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发展的要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发展的要求

第1篇:经济发展的要求范文

关键词:服务经济 税制改革 税收政策

大力发展服务业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上海按照“高端化、集约化、服务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方针,加快发展服务经济,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从2010年的57.3%上升到2013年的62%。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离不开适宜的税制环境,上海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税制方面的制度性缺陷和矛盾也较为突出。通过对上海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将为深化我国税制改革提供借鉴。

一、服务业发展新趋势对税制改革的要求

(一)服务业专业化分工和协作趋势明显,需要解决营业税重复征税问题

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我国的税制安排倾向于制造业,制造业采用增值税,增值税对产业分工有保持“中性”的特点;而服务业采用具有重复征收性质的营业税。在我国服务业发展较为落后、中间环节少时,重复征税的问题矛盾不突出,但随着服务业发展,分工协作成为趋势,流转环节增多,使得重复征税问题愈发突出。重复征税抑制了服务企业之间的分包、转包和外包,扭曲市场资源配置,在上海较为典型的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012年上海率先试点“营改增”之后,重复征税问题有所缓解,但受试点行业局限和地区局限影响,抵扣链条还不系统、不完整,该问题仍需进一步破解。

(二)生产业从制造业分离趋势明显,需要解决流转税制不统一问题

产业间流转税制不统一,中断了增值税抵扣链条,使生产企业选择将服务职能内置化,阻碍了生产业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也限制了制造企业外购生产需求。以研发机构为例,如果其研发成果缴纳营业税,这些为制造业提供的服务将不能享受进项税额抵扣,导致制造业企业不愿意让研发中心独立成为专业化公司,阻碍了主辅分离和做大、做强。在上海“营改增”试点之后,虽然为从制度上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但操作中部分企业主辅分离后,由于一些分离出的生产业企业难以达到原来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无法享受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从而影响了企业实施主辅分离的积极性。

(三)服务业平台化、网络化趋势明显,需要明确相应的税收政策

当前服务业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这些企业大多具有平台经济、网络经济的特征,由平台型企业演化出平台经济产业已成为趋势。其商业模式很多具有总集成、总承包、综合性强的特征,很多属于交钥匙工程,即一家总揽,多家合作完成,这种模式覆盖行业广,关联方众多,很难用现有的行业分类进行准确界定。在税务实践中,对这类涉及多个行业的业务,跨越了交易平台、支付平台、媒体平台、服务平台等多个平台,其中既有属于增值税征收的内容,又有征营业税的劳务,如何界定、如何征管较为困难,给纳税人和税务机关均带来困惑。

(四)服务贸易国际化趋势明显,需要改革服务出口税制

出口退税是国际通用原则,1980年我国开始实行货物出口退税政策,但对服务出口退税问题,除了近期对先进技术企业离岸外包业务收入可以免征外,其余均按规定征收,没有获得与货物出口同样的税收优惠政策。服务出口贸易与产品出口贸易政策的不对等,使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被进一步削弱,不利于服务贸易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在上海“营改增”试点过程中,针对这一问题,在方案中明确提出,国际运输服务、向境外单位提供的研发服务和涉及服务使用增值税免税或零税率。

(五)服务业高薪酬待遇、高人力成本趋势明显,需要优化个人所得税、增值税税制设计

现代服务业较多依赖于人才和创新,但现行个人所得税税率偏高,我国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45%,是香港、新加坡的2倍以上。以上海为例,一位年收入200万人民币的金融高管,要缴纳个税70万,税负率在35%左右,为了留住人才,企业往往采取境外付薪方式避税。高税率一方面制约了国际人才的引进,另一方面也流失了税收收入。从企业角度,上海推行“营改增”后,一些智力密集型企业由于主要成本是人力资源成本,这些成本是企业经营必不可少的支出,也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但不能作为增值税进项税抵扣,导致税负增加。

(六)工业用地向生产业用地转型趋势明显,需要相应的税收政策支持

在城市功能转型的背景下,大城市近郊区企业转型的主要方向是从工业升级为生产业,在规划调整为商办用地情况下,企业如需突破原合同约定提升容积率,土地须由政府收储后再进行招拍挂。根据现行的税收政策,除了政策性搬迁外,被征地企业的动迁补偿款不享受所得税减免或缓交优惠,而这部分税费在企业的动迁补偿诉求中一般也转嫁给了动迁方;而被征地企业在后续的买地、买房过程中,还将承担房地产交易环节的诸多税收。总体看,土地二次转让涉及二笔税费,重复交税,推高成本,造成了政府收不回土地,规划难以落地,企业也缺乏转型积极性的困局。

二、对策建议

从上海在发展服务经济过程中的成绩、经验和问题可以看出,改革创新面临着体制、管制、法制、税制等多方面的瓶颈制约。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服务经济在我国许多大城市已初现端倪,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这就必须按照“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导向,改革和完善现行税制,进一步发挥税制对服务业转型升级的激励和引导作用。

(一)进一步放大“营改增”试点效应

进一步打通增值税抵扣链条,在近期把铁路运输业、邮政服务业、电信服务业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之后,研究把建筑业、金融保险业、生活类服务业和房地产业逐步纳入试点。加快拓展改革试点区域范围,扩大受益面,促进区域间公平税负、平等竞争。针对企业反映较多的问题,细化部分应税服务的范围界定,促进进项税额的充分抵扣。针对工业用地转为生产业用地过程中税负重的情况,探索推进土地流转环节的“营改增”,降低土地流转税负成本,建立有利于促进低效工业用地二次开发的引逼机制。

(二)统一服务业与工商业税法

改变工商业征收增值税,服务业征收营业税的二元税制,继续大力推进增值税改革,向增值税一元税制转变。通过结构性减税,促进服务业发展,为服务业与工商业联动发展提供税收制度保障,促进形成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链。研究适当简化税率,适当减少税率档次,减轻服务业税负负担,切实减少制约创新和阻碍城市转型的不利因素。同时,进一步完善向境外提供服务贸易实施免税或零税率的政策措施,促进贸易方式转变。

(三)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

按照量能负担原则,发挥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适当合并相关税目,形成合理税率,完善税前基本扣除,加快完善个人所得税征管配套措施,为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与功能发挥创造条件。同时,实施有利于吸引国际人才的个税政策,对国际化人才,试点实施与国际接轨的个人所得税政策,减少高端人才被迫外流、侵蚀税基的现象。

(四)规范优惠政策,构建公平的税收环境

清理过多过滥的税收优惠和各种地方“土政策”,有利于促进公平竞争和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同时,理想的服务业增值税制也是力求减免税控制在最小范围,以尽可能减少增值税链条中断的现象,确保其公平、规范。应破除观念误区,引导各地不再追求税负洼地,而是更加重视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同时,对服务业新业态遇到的开票问题、资质问题等实际困难,按照问题导向,以案例法的方式,在不违背现行税法原则的前提下,逐一解决具体问题。

(五)提高税收征管和服务水平

完善分税制征管体制,探索国、地税综合征管,借鉴上海市国税局、地税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合署办公的做法,加大国税局、地税局机构整合力度,重新划分纳税人管理权限,以此来减少征收成本,提高纳税人的遵从度。大力推行信息管税,依托税收大数据平台提升管理和稽查水平,并提供有针对性的纳税服务。完善公共信用平台,推动包括税务在内的各类政府公共信息、垄断行业信息共享,探索政府信息资源向社会开放的长效机制,促进信息服务业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胡怡建,蒋颖.上海服务业“营改增”改革试点效应分析[J].科学发展,2013(1)

[2]曹海娟,胡怡建.城市转型期影响上海财政收入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1(13)

[3]储敏伟 等.关于“适应经济转型、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的财税政策”探讨[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2(4)

第2篇:经济发展的要求范文

关键词:区域经济;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引言

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经济发展受到内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影响,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用以反映不同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区域经济发展不但受到区域内以往发展历史、政治经济政策和经济战略的影响,还受到人口素质、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等条件的制约,这带来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形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点。这种不平衡引发了区域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的智能结构、技术能力的多样化,使成人高等教育也具有了鲜明的区域性特点[1]。韩海彬、李全生在《成人高等教育投资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一文中,通过运用面板单位根检验、面板协整检验和面板误差修正模型等方法,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增长与成人高等教育投资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成人高等教育投资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明显稳定的双向长期因果关系,形成了良性的互动机制,且东、中、西部地区的成人高等教育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并不相同,其中东部最强,中部次之,西部最弱[2]。因此,区域经济的不均衡发展必然引发成人高等教育的区域化发展需求。

1 成人高等教育的转型

不同时期成人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尽相同,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根据其价值取向可划分为学历型、职业型和学习型成人高等教育[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继续教育特别是成人教育活动,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是社会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4]。因此,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将实现从传统的学历型、职业型向现代学习型成人高等教育的转变,这种转变实质上是成人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变,以提升成人素质能力为目标的终身教育理念和学习型社会理念逐步形成。

2 成人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成人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用以弥补学历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不足。成人教育机构要针对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供给提出的差异化需求,开展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不同规模的成人高等教育。

2.1 满足社会人才再培养需求

我国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开放战略而来,企业技术升级改造、管理模式国际化,均需要培养数量庞大的专业科技人才、高质量的劳动者和高级管理人才,普通高等教育的学历教育模式难以满足社会成人的再教育需求,而成人高等教育却能够通过其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和丰富的教学内容快速的满足社会在职人才的再培养需求。

2.2 满足知识快速更新的需求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知识更新日益加快,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成人高等教育能够以更快、更新的姿态将所获得的新知识、新技能、新观念、新思想传递给受教育者,有针对性的快速提高社会再教育对象的行为素质、道德品质、专业技术能力,以此来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2.3 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优化人才结构的需求

普通教育难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内不同技术能力岗位对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结构优化的要求,面对不同层次的在职人员再培训、再学习需求,只有成人高等教育能够依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开展专项的技能培训和科技文化知识的传授,实现区域内不同层次的人才各尽其能,最终实现区域社会人才结构的合理化分配,搭建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社会人才结构。

3 成人高等教育的区域化发展目标

区域划分以地理和经济特征为基础,中国地区的区域划分要尊重行政区域的完整性。成人高等教育的区域化发展要立足于区域、服务于区域、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

3.1 明确成人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的定位

成人高等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之处在于,成人高等教育的主要对象是社会在职人员,其职业稳定性较强,成人高等教育的主要责任是提高教育对象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以此来满足经济发展带来的人才能力素质提升需求。面对教育对象流动性较低这一现状,成人高等教育的开展,只有在结合了区域经济发展对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的区域性需求特点时,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因此成人高等教育应实施区域化发展,这不但能够有针对性的提升区域范围内成人群体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还能够使成人高等教育获得更多的认可,形成良性循环发展的动力。

3.2 明确成人高等教育的责任

成人高等教育的区域化发展定位要求其必须责任鲜明的服务于区域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其主要责任是密切关注社会经济发展,抓住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结合自身的优势融入到经济发展中,切实解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面对的特定人才紧缺问题;关注经济发展走向和社会产业结构调整趋势,结合国际成人高等教育成功经验和区域教育环境,有针对性的做好人才储备,以此来推动和引领区域经济的发展。

3.3 形成社会认可的成人高等教育

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亦应立足于区域,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切实为社会培养出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可用人才,让社会认识到成人高等教育的作用和效果,进而转变对成人高等教育的认识,形成社会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广泛关注、支持和参与的良性发展。

4 成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建议

第3篇:经济发展的要求范文

关键词:安全工程师;安全文化

Abstract: Safety engineering is of all kinds of accidents in the human production, life activities a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 the integrated use of the knowledge and the achievements of natural science,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management science, etc., existing unsafe factors identification and prediction of production, life activities, and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prevent accidents or reduce the engineering accident loss. Enterprise safety culture construction is put forward safety science field in recent years a new strategy of enterprise production safety guarantee, is a kind of new ideas, new strategy of safety engineering and the modern safety management, important foundation engineering is the enterprise accident prevention. The safety culture theory,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practice of safety and production safety in enterprise, added a new strategies and methods.

Key words: safety engineer; safety culture

中图分类号:P62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企业安全文化是近年来人们对安全管理方式与制度的创新,是一种新型的安全管理科学,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保障铁路安全的重要基础。企业要把安全工作提高到文化的高度予以认识,加强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结合企业的自身特点,积极建设企业安全文化,从而改善提升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国家、社会和个人对安全的依赖和企盼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安全工程实践的目的是为保证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生命、健康和设备、财产、环境等不受或少受损害,提供直接和间接的保障。安全工程是一门理、工、文、管、法、医等的大跨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性综合学科,相关领域的发展和渗透,充实和丰富了本领域的基础,拓宽和发展了本领域的研究范畴,并促进安全工程持续健康发展和具有长久生命力与创新力。

本领域涉生产安全、公共安全应急、火灾与爆炸、交通安全、核与辐射安全、国境检验与检疫安全等方面的基础理论、技术和方法。

各位考友可在矿业、建筑、石油、化工、电力、城建、民航、交通、保险、商贸等行业的各类企业或管理部门从事安全技术与管理、工程施工管理监督与监理、事故损失预测及控制、安全保险管理以及政府及事业单位的安全监察、管理工作,或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从事相关教学和科研工作。在考取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和国家注册安全评价师方面,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生具有时间上的优势和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

一、工作技术要求

掌握安全工程、通风与空气调节、施工、监察和管理的知识与能力;

掌握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与工程力学、分析化学与物理化学;

掌握安全原理、安全人机工程和安全系统工程等基础知识;

掌握电子学、电工学及安全检测与监测仪表与技术;

二、发展前景工作内容

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

1.可以协助本单位领导组织和推动生产中的安全工作,使《安全生产法》和有关法规、制度在本企业得以正确执行。

2.汇总和审查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并督促有关部门切实按期执行。

3.组织和协助有关部门制定或修订安全生产制度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并对这些制度和规程的贯彻执行进行监督检查。

4.经常进行现场检查,协助解决问题。遇到紧急的不安全情况时。有权先行停止生产,并立即报告企业领导处理。

三、总结和推广安全生产的先进经验

对职工进行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

参加建设工程安全设施的设计审查,试运转工作和竣工验收工作

参加伤亡事故的调查和处理,进行伤亡事故的统计分析

企业安全文化理论综述

四、安全文化的提出

国际核工业领域最初提出安全文化的概念和要求。1979年美国三里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针对此次事故,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于当年召开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评审会”。在其会议文INSAG-1“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评审会总结报告”中,“核安全文化”的概念首次被提到。报告同时阐述了“核安全文化”对核工业事故的影响。同年,美国由于载人航天飞机“挑战者”号爆炸,美国航空宇航局(NASA)把安全文化应用到航空航天的安全管理中。

五、安全文化的定义

企业安全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安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或有意识塑造的又为全体职工接受、遵循的,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思想和意识、安全作风和态度、安全管理机制及行为规范;企业的安全生产奋斗目标、企业安全进取精神;保护职工身心安全与健康而创造的安全而舒适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和条件防灾避难应急的安全设备和措施等企业安全生产的形象;安全的价值观、安全的审美观、安全的心理素质和企业的安全风貌等种种企业安全物质因素和安全精神因素之总和。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安全文化的主要分支。它既包括保护职工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身心安全与健康,即无损、无害、不伤、不亡的物质条件和作业环境,也包括职工对安全的意识、信念、价值观、经营思想、道德规范等精神因素。一般认为,企业安全文化是复合体,由安全精神文化、安全物质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和安全行为文化等组成。

第4篇:经济发展的要求范文

关键词:  全球定位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 海洋资源; 海洋环境; 可持续发展

资源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陆地资源过度开采日益枯竭,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迫切需要寻找新资源。《

2. 2.6 与海洋精细渔业

海洋精细渔业指将3s、计算机、通讯、网络及自动化技术等高科技与地理学、渔业、生态学、沉积学等基础学科有机地结合,对鱼群、水质、底质进行从宏观到微观的实时监测,以实现对鱼苗生长、发育、营养状况、灾害以及相应的环境进行定期信息获取和动态分析。通过诊断和决策制定计划,并在gps 和gis 集成系统支持下发展信息化现代海洋渔业。海洋精细渔业具有新型现代渔业生产模式,综合应用了3s 等空间信息技术,将促进人类合理利用渔业资源,降低成本,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改善生态环境。海洋精细渔业是未来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也是“数字海洋”战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3  海洋资源、环境领域中亟待应用3s 技术的重大课题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曾提出“数字地球”战略,我国的《21 世纪议程》和“数字城市”工程均包括3s 方面的内容[19220 ] 。作为“数字地球”的一部分,“数字海洋”、“数字港湾”等名称已被相应地提出,建立了一些行业性、地区性地理信息系统(如渔业gis、黄河口gis) 。我国各有关部门对海洋资源与环境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全国沿海66 个海洋站、200 多个验潮站和3 个海洋资料浮标网的长期观测[21 ] ,加之陆地/ 气象/ 国土卫星资料及航片资料,积累了大量的数据。所以运用gis 技术建立海洋立体监测管理系统在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海洋综合管理系统有广阔的应用空间。但总体上讲,3s 应用范围窄程度低,海洋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22 ] 。在海洋领域利用gis ,首先要建立开放式的、具有先进体系结构的计算机网络平台;然后利用优良的gis 工具和数据库管理系统,构成一个集成化的环境,以满足海洋立体监测管理系统功能的需要;再利用海洋综合管理分析与决策子系统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模拟,为海洋资源开发、环境和气候监测、防灾减灾及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服务。根据我国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现状,结合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当前,应尽快发挥3s 的优势,深入研究以下领域。

3. 1 数字海底系统

海底地形信息对于海岸带的演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gps 技术与海底测深技术相结合,提高了水下地形测量精度,但费用高且无法经常测量,对大面积水域也难以得到连续的全景水深信息。gis 与rs图像处理系统结合应用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rs 数据是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信息源,且大多数gis 已拥有独立模块进行图像处理。以gis 为平台, 利用各种海底探测技术所取得的资料,建立数字海底数据库,应用自动成图技术,集成由海底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等相关参数组成的数字海底系统。数字海底系统是多学科海底数据和海洋地质模型支撑的信息化海底系统。其关键技术包括海底地学专业模型技术、地学数据技术、与数字地球间的集成技术;其主要目标是使海底领域与数字地球接轨,促进海底资源的开发和海洋环境的治理。

与3s 具有紧密联系的海洋环境下矿产资源的原位实时探测技术、海底电视观测系统及水下可视化定点采样技术、先进的海底矿产资源现场测试技术是国外正在发展的高新海洋资源探查技术,在大洋矿产资源探查与评价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国目前对上述技术的掌握程度很低,这无疑严重阻碍了我国对大洋矿产资源的分布、储量、开发潜力和开采方法的正确判断。尽快开发大洋矿产资源探查技术显得异常必要和迫切。

3. 2 海岸带系统

海岸带是地球四大圈层交汇的地带,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及地质过程交织耦合,陆海相互作用强烈。全世界河流入海悬浮物质、生源要素及污染物的75 %~90 %归宿于海岸带,全世界60 %的人口和2/ 3的大中城市集中在沿海地区,海岸带环境演化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空间、生存质量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loicz) 研究成为国际地圈- 生物圈计划( igbp) 的核心计划之一,旨在研究未来气候变化、土地利用、海平面变化及人类活动等对全球海岸带生态系统功能和可持续利用的影响,提高对于未来变化的认识和预测能力。河口- 近海系统位处沿海经济带,是陆海相互作用最为活跃的地带。就我国的国情而言,占我国陆域国土13 %的沿海经济带承载着全国42 %的人口,创造着全国60 %以上的国民经济产值。我国沿海经济带的快速发展对海岸带资源与环境有着极大的依赖性,同时也赋予海岸带沉重的环境压力。

海岸带系统是海岸带综合管理必不可少的手段,尤其在海岸带功能区划、海域划界、海域资源有偿使用管理等信息管理中,是目前迫切需要进行的工作[23 ] 。通过rs 与gis 技术集成方法,结合海岸带综合管理所需的元数据(metadata) 技术和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充分利用多源卫星资料和已有的实地调查资料,构建海岸带信息系统是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同时又具有巨大管理效益的研究项目。它将帮助研究者从海岸带环境场及其动态变化规律探索的角度来进行海岸带动态变化研究,进而开展陆海相互作用的研究。

3. 3 海洋灾害监测与预报

3. 3. 1 海水入浸实时监测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涨,且海水入侵面积仍有扩大的趋势。我国海岸线长,沿海地区面积大、海拔低,海平面单位高度的上涨会对沿海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巨大危害。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开展比较晚,应运用3s 动态、实时监测海水入浸,分析、预报灾情,提供有效的措施及建议。

3. 3. 2 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报

东部沿海地区为海洋灾害多发区,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台风、海流、风暴潮、海浪、赤潮等灾害[24 ] 。因此,如何准确预报重大灾害,提高区域综合减灾能力,已构成可持续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采用以飞机和卫星平台相结合的遥感成像技术实时地获取灾害蔓延范围信息,用gps测定灾区的准确地理位置,结合gis 中已存储的灾区地形、交通等信息,即可对灾害进行评估、预测,并能对不同决策方案的效果进行模拟、对比,向各级决策部门提供救灾、减灾的辅助决策方案。

3. 3. 3 海洋生态环境动态监测

海上溢油事故频繁发生、沿海工业废水排放量日益增多、海水养殖业趋向于高密度大面积的产业化、工厂化养殖,造成环境质量下降、近海营养盐过剩,赤潮频发,严重危害着海洋生态平衡。因此,运用3s 建立海洋环境动态监测系统及海洋生态变化监测系统,对合理管理海域、分析环境变化和预测海洋生态状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3. 3. 4 海洋工程安全立体监测与预报

近海资源与环境的开发依赖于海洋工程构筑物,工程安全状况直接影响开发工作的经济、环境效益,甚至决定开发工作的成败。海洋工程安全性既取决于工程结构本身状况,也取决于周围的环境荷载,如风、浪、冰、地震荷载等。建立对海洋工程构筑物状况及其环境影响的监测体系意义重大。

4  结语

第5篇:经济发展的要求范文

关键词:生态和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1-0003-02

在提倡改善生态环境,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今天,指导经济发展的理念也正在转变成为一种崭新的理念,即生态和谐理念。生态和谐指的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一种状态,生态和谐理念要求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节约自然资源和保护自然环境,因为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只有实现生态和谐,人类社会才能得以存在和发展。既然生态和谐理念给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我们就应以生态和谐理念为指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完成。

一、“生态和谐”的基本内涵

“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1] 现代工业社会通过科学技术控制、改造和驾驭自然,从形式上摆脱了人类对自然力的依赖,人类开始征服和占有自然。但正如恩格斯所告诫过我们的:“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2],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控制导致了一系列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如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增多、资源枯竭、人口剧增、贫富差距拉大等,直接威胁着人类自身的延续和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来,在物质文明建设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难题。正是在对工业社会日益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危机的总结反思中,我们提出了生态和谐的理念,它不仅是“以人为本”指导思想的具体化,而且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

所谓“和谐”,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一种状态,即矛盾统一体中的对立面表现出协调一致性的状态。由此,“生态和谐”就是指构成生态的人与自然的相互协调状态,是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统一的状态。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和谐思想,如中国儒家主张的“天人合一”,《周易》中提到的“厚德载物”等。我们今天所讲的“生态和谐”也是由此而来,对于它的内涵我们要辩证地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方面由于人类社会是自然界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3],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自然界是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之源,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所以人类要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对待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好各种环境资源,要主动调整自己对自然的物质占有关系,使自己的活动符合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另一方面,生态和谐的最终价值取向是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步,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不是为保护和适应自然而牺牲人类的文明成果、阻止社会进步或使社会倒退到几千年以前的状态,而是要在保护人及其社会合理发展要求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动态的、不断发展的和谐,任何以保护自然或顺应自然发展规律为借口而主张放弃人类社会发展的观点都是不可取的。

二、生态和谐理念所要求的经济发展方式

生态和谐理念要求在保护人及其社会合理发展要求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要求人类要尊重自然规律,转变自己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生态和谐理念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指明了方向。

生态和谐要求转变后的经济发展方式是节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现实中,我们面临着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自然供给与人类需求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以节约为前提。经济增长方式的节约体现在将以往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低消耗的集约型增长方式;生产方式的节约体现在从工业源头上和过程中控制资源能源的使用量;生活方式的节约体现在控制人的无限欲望、提倡适度消费、反对奢侈浪费。

生态和谐要求转变后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可持续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从动态方面看,资源具有一定的可再生性,人类只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促进资源的再生与重复利用,就能实现自然资源的良性循环和再利用,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指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发展的需要构成危害,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不能吃子孙饭。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一方面开发新的清洁能源,另一方面使现有资源被充分利用起来。

生态和谐要求转变后的经济发展方式是效益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以往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一味追求GDP快速增长的发展方式,考虑的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速度;效益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则不仅仅考虑经济发展的速度,还要关注经济发展的质量,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相结合,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这就要求提高经济活动的科技含量,以现代化科技为支撑,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实现资源开发利用和资源保护相结合。

三、坚持生态和谐理念,推进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既然生态和谐理念为我们提供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那么我们就应该坚持生态和谐理念,努力推进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首先,改造工农业生产方式,形成新型生态化工农业。改造工农业生产方式的关键不是对生产什么进行改造,而是对如何生产进行改造,重点是调整生产的组织结构和技术结构,发展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就是在工业领域,借鉴利用生态学的物质循环原理,建立具有循环性的工业生产系统,即“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式的闭环反馈循环。发展生态工业首先要求从工业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其次要求大力提倡节能减排,从工业过程上控制能源浪费和环境破坏;最后要求反复、多次利用资源,在工业生产的最后阶段变废为宝、减少最终处理量。生态农业是以生态与经济相协调为发展方向,利用各种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物质相互转化的规律,因地制宜地建立良好的种养加生产结构,生产出高产、优质、高效、无污染的农产品的新型农业。生态农业要求按照生态经济系统本身运动的规律性使用各种经济、技术措施,在保持和改善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的同时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其次,调整经济发展重心,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工业化社会,经济发展是以工业发展为核心的,这就造成了第三产业比重偏低,而且随着工业范围的扩大,环境污染和资源紧缺日益严重。2008年中国GDP构成显示,第一产业占11.31%,第二产业占48.62%,第三产业占40.07%,而且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高于第一、第二产业[4]。这说明,中国已经认识到工业社会面临的这一问题,对经济结构做出了适当调整,并已收到一定效果。我们应该继续努力调整经济发展重心,大力发展消耗资源较少、污染较轻的第三产业,尤其是着力发展第三产业中的生态产业,如环保产业、生态旅游业等。

第三,在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的思想观念和绿色消费共识。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们对节约资源参与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资源使用的结果。因此,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共同认可、自觉遵守的生态环境伦理规范显得尤为重要。生活和生存环境的质量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只要适当的加以宣传和引导,人们必然产生保护、改善和建设生态环境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我们要立足国情,正确引导消费结构的转变,大力提倡适度消费观念,鼓励勤俭节约的行为,提倡与环境相协调的生活、娱乐方式,使人们树立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思想观念,形成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第四,以现代科技为支撑,提高经济活动的科技含量。现代科技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技术保障,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强生态经济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将极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现代科技研究的方向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企业内部清洁生产的推行、废物的回收再利用,研究内容是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平台共性技术。这些科技具有改善生态环境的潜在功能,能给人们提供一种解决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机制、规律和方法,建立起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最后,完善环境资源法律法规体系,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制度保障。一个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可以引导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经济发展有法可依,避免只顾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目前,中国已有相应的环境资源法律法规,也有鼓励清洁生产和资源利用的法律出台,但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因此,必须加快法制建设,特别是加快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有利于资源节约保护、废物回收利用、土壤污染防治、建筑节能,鼓励绿色消费、政府绿色采购以及公众参与环保等方面的法律法规,通过立法,明确消费者、企业、各级政府的责任和义务。

总之,生态和谐理念给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指明的方向,我们必须以这一理念为指导,通过加大科技创新和建立制度保障来推动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这是关系国家长远发展的宏大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第6篇:经济发展的要求范文

[关键词]区域经济;地方教材;评价体系;地方旅游

英语教材教材评价是推动教材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教材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更好地规范和引导教材建设,确保教材内容安排合理,重难点适当,进而有效地指导人才培养的各项活动,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创造有利条件。同时,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该创新思维,顺应时展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地方教材评价体系,从而为教材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指导与参考。本文从区域经济的视角出发,结合九江地方旅游英语教材编写工作需要,就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地方教材评价体系提出相应对策,希望能为具体工作开展提供启示与借鉴。

一、区域经济对地方教材的新要求

区域经济不仅对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对地方建材建设也提出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注重更新和完善教材内容。区域经济发展注重提高人才队伍综合素质,要求学校在课程建设和组织教学活动时,应该关注就业市场变化,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注重更新和完善教材内容,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活动,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增强他们对就业市场的适应性。(二)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地方教材不仅要有效指导教学活动,还要顺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因此,应该合理编制教材内容,完善教材评价体系,对教材存在的不足及时改进,从而促进地方旅游英语教材编写水平提高,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推动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三)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优秀人才。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关注就业市场和人才培养需要,构建完善的教材评价体系,不断优化和完善教材内容设置。不仅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还能促进教材内容改进和完善,更好地指导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的各项工作,也有利于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二、地方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由于一些地方院校对教材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再加上缺乏相应的经费、人才和制度保障,当前地方教材建设仍然存在不足,未能有效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一)教材建设滞后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所选用的教材比较陈旧,忽视更新和完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难以有效指导教学工作开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二)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教材缺乏顺应时展要求,密切关注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这是提高教材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目标。但目前很多学校不注重该项活动,所采用教材滞后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不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效果。(三)教材形式单一,适用水平低例如,局限于使用纸质教材,视频、音频、图像资料的应用不足,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急需改进和完善。

三、区域经济视角下地方教材评价体系构建

为促进地方旅游英语教材编写水平提高,使其更好地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有效指导人才培养各项活动的需要,根据区域经济对地方教材的新要求,结合当前教材建设存在的不足以及九江地方旅游英语教材编写工作需要,可以采取以下有效对策,构建完善的教材评价指标体系。(一)指导思想与目标。在九江地方旅游英语教材编写时,应该坚持正确的指导方针,确保教材编写满足区域经济发展要求。教材评价体系构建时,应该有利于教材编写,能有效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地方旅游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编写出反映当地人才培养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教材。要积极引导旅游英语教材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体现现代旅游英语人才培养的要求,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工作,为九江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准备人才力量。(二)评价体系的原则。地方教材评价体系不仅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同时,还应该有利于展现地方旅游专业教育改革方向,有利于先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应用,为教学活动开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创造有利条件。评价内容要素应协调统一,各指标内涵明确,表意清晰,方便操作和应用。同时,在确保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合理的前提下,还要恰当设计每个指标的权重,从而区分每项指标对教材质量贡献的大小,为提升教材评价效果,提高九江地方旅游英语教材编写水平创造良好条件。(三)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评价指标、评价标准、指标权重和量表。首先要合理确定评价标准,这是对教材进行科学评价的前提。另外,在评价指标设计时,应该考虑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将重点放在教材内容和教材整体质量上,并且教材内容的评价是核心与关键。下面将从评价指标设计和指标权重的确定进行详细分析。1.评价指标设计。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考虑地方旅游英语教材编写需要,地方教材评价体系构建时,一级指标包括科学性、思想性、适用性、辅助资源和设计水平五项。满足100分,五项一级指标权重各占20分。二级指标如下:(1)在科学性方面,教材是否具有完善的知识体系;教材内容反映区域经济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最新研究成果,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权重各占10分。(2)在思想性方面,教材内容应融入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注重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并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权重各占10分。(3)在适用性方面,体现区域经济发展要求、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要求;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富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兴趣并培养学生综合技能;为教与学创造条件,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学生自主学习;适当设置高质量的习题与思考题,有利于检验学习效果,四项指标的权重各占5分。(4)在辅助资源方面,配有丰富多样的与教材配套的教学资源,并且辅助资源应该对教材内容有适当拓展;结合教学内容合理配置文字、图像、视频和音频资源,体现教学的重难点,两项指标权重各占10分。(5)在设计水平方面,网络教学平台设计界面合理、友好,方便检索与交流互动;电子课件布局合理,制作清晰美观,突出重点,录像、动画的音效质量高,图像清晰,动画生动准确,两项指标权重各占10分。2.指标权重的确定。权重的确定主要采用专家调查法,以匿名方式向专家分发调查表征求意见,并汇总整理调查表,形成完善的评价表。召集教学一线的任课老师和教材主编专家,讨论并判断调查表的分值分配及内容,提出修改建议和完善对策,最终确定地方教材评价体系。具体应用过程中,按二级指标设定的分值打分,然后应用加权统计法得出总分。满分为100分,90-100分为优,80-89为良,70-79为中,60-69为一般,60分以下为不合格。

四、区域经济视角下地方教材评价体系应用

在教材评价的具体应用过程中,既要考虑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同时还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和追求,对教材内容和教材使用情况进行科学合理评价,不断提高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一)教材内容评价及应用。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需要考虑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合理安排重、难点内容,并着重把握以下要点。例如,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精选教材内容。九江地方旅游英语教材编写过程中,应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进行综合全面考虑,合理选择教材内容,并适当安排重点与难点内容,进而有效引导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促进课程目标顺利实现。教材评价时,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为以后顺利走向工作岗位以及有效从事自己的工作奠定基础。(二)教材使用评价及应用。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也应该关注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恰当选用相应的教材,有效指导课程教学,并加强教材管理工作。例如,要关注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选择高质量的教材,定期对教材进行质量评估,开展评优和推荐工作,并对优秀教材进行宣传和推广。构建完善的教材选择系统,建立教材信息管理系统,动态掌握区域经济发展及其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教材建设和规划提供指引和参考。此外,还要健全教材管理制度,落实择优选用制、优秀教材推广制、教材质量评估与跟踪调查制等。确保教材评价、使用和建设工作顺利进行,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优秀教材。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地方旅游英语教材提出更高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该更新思想观念,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构建完善的地方教材评价体系。从而提高教材编写水平,更好地规范和引导教学活动,使其有效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推动人才培养各项工作顺利进行,也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需要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淑娟,王纯阳.《旅游英语口语》教材建设研究——以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例[J].大学教育,2015(12):97-98.

[2]王素珍,苏谦,杨小燕.高等农业院校本科教材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国农业教育,2015(4):30-34.

[3]李汶.高校专门用途英语教材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5(10):110-112.

[4]许新华.高职教材评价及其指标体系设计[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52-55.

第7篇:经济发展的要求范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经济

引言:所谓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合理经济发展形态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社会经济得以形成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本质上是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它正确地在经济圈、社会圈、生物圈的不同层次中力求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生产、消费、流通都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要求,在产业发展上建立生态农业和社生态工业,在区域发展上建立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总之,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延伸或在经济方面的具体化。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和研究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就决定了以可持续研究对象的发展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关系。从经济方面来讲,传统经济也就是传统社会生产方式、人类自身关系及其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反映。

如在传统经济中,受人与自然对抗认识的支配,那些非市场化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不被作为经济资源和财富看待的,并日认为它们的供给是无限的,不考虑经济活动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不断增长的经济财富作为经济学追求的目标,由于传统发展思想和理论指导,产生了严重的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的不良恶果,如它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短缺,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产生了产品分配中严重的两极分化,并由此引起了国际间和国内各种政治关系紧张等一系列问题,不仅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持续,而且人类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姚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类必然要对传统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方式进行反思,以寻求能满足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持续生存(这是人类社会的最大福利目标)和发展的道路,因此也就产生了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比如:中国加入WTO以后,这使得中国利用外资的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2005年中国得到1000亿美元以上的外国投资,而20世纪最后10年中国吸引的外资大约是2500亿美元。如果中国实行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给外商投资带来新的机遇,中国政府已把吸引外商投资作为实施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还有对中国内部经济调整作了很大影响,促进了各种大型工程的实施。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经济发展主要是以价值来表现,并以价值的变化来反映其规模变化的,但仅考虑价值的变化而不考虑其他的变化,那么经济发展很可能是没有保障的,所以分析经济发展,在注重价值分析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其他方方面面,将它们与价值分析结合起来。

人们知道,在传统再生产分析中只考虑价值的生产与平衡,只要价值的生产是以扩大的方式进行、内部各部分之间的比例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该生产、经济就能正常进行,但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则不仅要求价值生产的扩大和各部分之间比例的正常,而且要求价值的生产与其他各种流量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而且这种比例的要求更严格,如果达不到这种要求,经济可持续发展是难以进行下去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就是因为其他各种因素,其中尤其是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变化不能满足其要求的产物,所以要求经济发展必须与其他环境相适应。

保持经济系统稳定和发展,如果能量和自然资源输入经济系统的量,超过了自然系统再生产这些能量和自然资源的速度,就会出现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的结果。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就是因为传统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与能量消耗的速度,超过自然界再生产它们速度,使经济发展难以长久持续的结果。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一项共同事业,实现这项事业对我国来讲更显重要和迫切。因为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更恶劣,资源短缺状况更严重,所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为强烈。研究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条件、因难、思路和途径等、以此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经济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其发展模式是什么,却是值得认真思考的。因为如果仅仅围绕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社会公平公正、公众参与等这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或共同范式而没有特定的战略模式,是难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这些基本要求只能在特定的模式和在具体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而特定的模式与经济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国情中是不同的,如对公平与公正的理解,不同的文化对它们的理解也就不同,对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保护方式与程度也不同,所以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还必须制定出符合本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特定模式。

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最主要的就是生态环境和资源满足不了传统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实现生态环境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这方面的工作,在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原因,与世界各国或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生态环境的严酷程度和资源的短缺程度是非常高的,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资源需要,成为我国最紧迫的任务。

参考文献

第8篇:经济发展的要求范文

【关键词】工商管理 经济发展 关系 新要求 作用

一、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经济发展是孕育工商管理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工商管理机构作为企业重要的监督管理部门,其不仅能够对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有效监督,而且还能够在进行市场交易时,规范、约束企业工作人员的具体行为,从而发挥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监督商品市场公平交易的作用。综合看来,在商品经济的运作和发展过程中,由商品交换、商品生产所形成的商品经济为工商管理的孕育和应用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因此,经济发展是孕育工商管理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二)经济发展与工商管理之间协同促进、互为支撑

市场经济作为商品经济的阶段性产物,其一方面优化了社会资源的配置,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调节功能,另一方面又强化了市场主体的地位、提高了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以及扩大了市场交易范围和种类、完善了市场交易法规等。市场经济这一系列合理性的发展,为工商管理的发展提供了宏观保障,而工商管理的应用和推广又进一步完善了市场经济的规范化建设,因此,经济发展与工商管理之间是协同促进、互为支撑、共同发展的关系。

(三)经济发展是完善、推动工商管理的必要条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关系势必要不断完善和优化,因此,在生产关系优化过渡阶段,企业利益主体间的利益纠纷和矛盾必然会不断升级,且变得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如果仅仅依靠市场机制来对经济发展进行统筹性调节,根本难以从根本上满足市场健康发展的要求,加之市场机制自身仍有许多地方需要完善,因此,必须依托工商管理的辅助和支撑,这就要求工商管理机制既要稳步向前发展,又要与经济发展相匹配。

二、工商管理对促进经济发展所发挥的作用

(一)工商管理能够提高经济发展格局的稳定性

首先,工商管理强化了企业与行政部门之间的合作,在双向改变各自工作方式的基础上,提高了经济发展格局的稳定性;其次,工商管理机构要在明确管理职责和管理范围,妥善使用管理方法的基础上,积极履行行政职能,并加强对市场运作秩序的监管,力求营造一个健康积极、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以推动经济持续性发展;最后,经济发展作为体现国家实力的重要命脉,一切工商管理活动的实施都要将经济利益最大化作为首要目标,从而为经济的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二)工商管理能够有效保障企业发挥主体地位

很多企业在转型和升级的过程中,由于利益导向不明确,遇到了发展瓶颈,以致于企业间的自主交流产生障碍。在工商管理过程中,结合企业的商业经营模式,联合运用政企分开政策来实现多种形式下企业经济联系的自主化建设。其中,工商管理机构所发挥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和辅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维护企业的主体地位。

(三)工商管理能够维护、保障消费者的合法利益

工商管理使消费者清晰的认识到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进而督促企业不断规范自身的经济行为。在工商管理过程中,工商管理机构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公益法律进社区活动,以加强消费者的法律意识,另一方面要引导消费者通过合法途径捍卫自身权利,积极发挥群众监督功能,从而引导企业健康发展。

(四)工商管理是保障经济法规有效贯彻和践行工具

工商管理C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努力提高服务水平,不断优化工作方法,从而为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贡献了力量。市场经济运转过程中,虽然有一系列内在规律的制约,但是仍然需要工商管理在宏观层面给予制度规范,对于违反市场竞争法则的主体予以严厉打击,从而维护经济法规的权威性和社会性。

三、经济发展对工商管理所提出的新要求和新变化

(一)经济发展使工商管理的内涵得到了提升

市场经济的稳步推进,不仅需要相应的市场经济管理制度、法律法规予以保障,更需要工商管理职能的协助和优化,如净化市场风气、营造健康、公平的市场环境、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以及提高市场运作的现代化管理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工商管理的内涵势必会向更深、更广的层次延伸。

(二)经济发展使工商管理制度更加规范化和体制化

工商管理体制的健全是加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工商管理机制会面临着新的变革,原有的工商管理机制必然会引进全新的制度管理理念、模式和形式,从而使工商管理体制更符合现代经济发展需要。

(三)经济发展加速了工商管理新格局的形成

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之间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因此,新的经济发展格局必然会引起新的工商管理格局的形成,如果二者在格局构建上难以准确契合,一方面会削弱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正向互助力,另一方面会大大降低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褚麟.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 ,(1).

[2]祝仰山 探讨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J].现代经济信息, 2014 ,(14).

第9篇:经济发展的要求范文

关键词:经济发展;扩大就业;良性互动;挑战;具体措施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7-0112-02

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经济的发展可以增加就业岗位,为扩大就业提供动力;而扩大就业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经济增长点,保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对我国经济增长以及就业形势的改善有着重要作用。但是,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互动效果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要想实现良性互动,必须要解决互动过程中的问题,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对此,本文针对当前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就业问题进行分析,阐述了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间良性互动的关键点,并提出了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间良性互动的策略,希望能为我国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当前经济发展形势所带来的就业问题

第一,经济转型所带来的就业问题。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许多传统制造业开始向技术创新产业转型。以技术创新为动力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空有技术创新,却没有与技术相匹配的先进设备与人才也是不可行的。首先,企业技术创新会需要大量的科技型人才。企业在规模不变的条件下,岗位设置的数量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因此,如果引进大量的科技型人才,那么原有的不符合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要求的人T就会被迫下岗,造成结构性失业。这些失业人员当中有的已经在该岗位工作了很长时间,年龄也比较大,再次就业将会有很大的难度。其次,由于技术创新对专业性要求比较高,所以在劳动市场当中难以找到符合企业要求数量的高素质人才。而一旦人才供应不足,企业的技术创新也会受到一定的阻碍[1]。

第二,平均工资水平提高所带来的就业问题。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劳动力成本都比较低,大多数劳动密集型企业利用这一优势大力发展经济。现如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们对工资与社会待遇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发展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经济发展要求,提高工资待遇水平、增加社会保障福利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平均工资水平的提高对就业形势而言,有利也有弊。一方面,平均工资水平提高,人们就获得了更多的经济收入,消费水平也就更高。消费拉动经济,通过扩大内需的方式,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后,就可以为就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平均工资水平提高,企业运营的成本就会提高,如果运营成本提高的幅度太大,那么企业运营的经济效益将受到较大影响。特别是某些中小型企业,本身的盈利能力就不是很强,如果运营成本大幅度提高,那么企业将难以继续吸纳人才,甚至还要从原有基础上进行裁员,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

第三,扩大内需与提高汇率所带来的就业问题。以前我国的经济都是靠外需拉动的,而近年来,我国积极采取措施扩大内需,使内需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这种经济发展动力的变化并非偶然,而是生产方式、产业关系调整的必然结果。经济发展动力的转变,就意味着社会资源分配、社会价值观以及社会消费行为以及相关经济政策的变化。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扩大内需的方式可以有效促进经济发展,缓解就业压力,但是内需市场的发展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仅要优化产业结构,还要对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劳动力转移问题进行处理。而大量的劳动力转移使劳动力市场产生较大的波动,从而影响到就业。而汇率的提高会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受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许多中小型企业的运营成本会大大提高,对人才的资金投入将会明显减少,所以增加了社会就业压力[2]。

二、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间良性互动的关键点

要想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间的良性互动,必须要把握好关键点,协调好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间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要考虑到社会的就业形势;在扩大就业时,要考虑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两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任何一方都不能被忽略。过去都是让就业单方面地适应经济发展形势,而如今必须要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间的良性互动,在保证社会就业率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间良性互动的关键点如下:

第一,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协调。实现良性互动最重要的就是互动双方关系的协调,防止出现经济发展速度快、就业困难或者就业率较高、经济增长缓慢的情况。扩大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关系,所以,在经济发展时,要控制好发展速度,防止速度过快而导致企业盲目增加就业岗位,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在扩大就业时,也不能盲目地追求数据,防止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泡沫经济”等问题。

第二,劳动力的优化配置。劳动力的优化配置是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间良性互动的重要手段,其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失业率。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传统的劳动力配置方案不符合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要优化劳动力配置方案,在发掘新经济增长点、增加就业岗位的同时,还要对劳动力资源进行合理分配。比如,对结构性失业人员开展转职培训工作,加大对失业人群的救助,加强对再就业人员的扶持等,使得结构性失业人员能够尽快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3]。

第三,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在开发人力资源时,必须要考虑到对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两方面的影响。同时,要注意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人性化因素,改变过去劳动力被动接受环境的行为,合理开发人力资源,使得人力资源开发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提高社会的就业率。

三、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间良性互动的策略

第一,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扩大新兴产业规模是我国目前为解决就业问题所提出的重要战略。2010年,我国对新兴产业的发展进行了严密的规划,把节能环保型产业、信息技术型产业、生物研究型产业、先进设备制造产业、新能源开发产业、新材料研发产业以及新能源汽车制造产业等七大新兴产业作为战略发展的主要目标。这些新兴产业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再加上这些产业通常都具备与之匹配的产业链,所以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对改善就业形势、促进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效果。在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完善服务体系、合理分配劳动力资源、大力推动技术创新的方式扩大新兴产业发展规模,从而为就业人员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最终实现由产业发展带动就业[4]。

第二,扩大传统产业就业需求。虽然经过长期的发展,我国的经济体系与产业结构都已经基本形成,但是总体水平不高,农业生产效率比较低,工业发展还未完全实现自动化,高新技术产业技术还不够成熟,所以三大产业都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利用这一优势,就可以扩大就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优化产业配置,增加企业吸纳就业的容量。可以将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技术创新型产业融合在一起,既能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又能推动技术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首先,在农业方面,现代化农业重在技术创新和生产管理,所以对技术型人才与生产管理型人才的需求量有所提高,为农业技术型人才以及农业生产管理型人才提供更多就业的机会,也为附近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创造条件。其次,调整工业发展结构,促进高技术产业就业。我国中低技术型工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比较强,相比而言,高技术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相对薄弱,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所以需要调整工业发展结构。最后,促进社会服务行业的发展。目前我国服务业就业主要集中在商业服务与技术服务行业,而社会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相对较少,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所以要促进社会服务行业发展,挖掘社会服务行业的就业潜力[5]。

第三,鼓励中小型企业吸纳就业。虽然大型企业可以一次性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但是全国的大型企业数量较少,绝大部分都是中小型企业。中小型企业为我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且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因此,鼓励中小型企业吸纳就业成为我国缓解就业压力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中小型企业缺乏强有力的融资手段,投资较少,严重制约了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我国为解决这一问题,对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进行了规划,鼓励大型企业带动中小型企业发展,使其成为集中的产业群;出台相关财政税收优惠政策,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从而促进中小型企业的发展。

四、结语

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经济的发展可以增加就业岗位,为扩大就业提供动力;而扩大就业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经济增长点,保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必须要协调好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之间的关系,通过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扩大传统产业的就业需求、鼓励中小型企业吸纳就业等手段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提高社会就业率,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间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 徐君,李巧辉,王育红.产业聚集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机制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6,(8):983-988.

[2] 毛雁冰,薛文骏.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就业效应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9):142-148.

[3] 俸晓锦.县域经济视角下南方民族地区农村青年就业模式研究――以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24): 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