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自省青工作协成立一周年以来,在开展的文化项目中,“全国青年产业工人文学大奖”评选筹划酝酿达半年之久。作为今后长期的重点工作,省青工作协力争将其打造成为两年一届的常设性权威奖项,甚至打造成被媒体誉为的青年产业工人“鲁迅文学奖”。
成立仅仅周年的省级公益性的群众组织,真有能力打造属于全国青年产业工人的“鲁迅文学奖”吗?
这要从省青工作协一年来走过的路说起。
回望2011年10月30日,再回顾一年来的点点滴滴,令人感慨万千——
那一天,全国首个省级青工作协——广东省青年产业工人作家协会成立大会在广州召开,让草根作家们激动不已:“打工文学终于有了自己的家”、“十几年的文学梦想今天成真了”、“感谢你们搭建了一个创作文学作品、抒发真实想法的平台”、“我还要推荐其他打工作家加入”……
省委副书记朱明国出席了成立大会,并对广大青年产业工人作家殷切寄语:要通过作品的感召力迸射先进文化的引导力、凝聚力、推动力,引领青年产业工人精神文化生活。
省青年产业工人作家协会的成立,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从中央媒体到地方媒体,包括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南方日报、广东电视台、南方电视台、凤凰卫视、广州广播电视台,从新闻网站到广播、电视,各大新闻机构对成立大会进行了详细报道,转载者不计其数。10月31日人民日报在“文化”版(12版)发表头条文章《为打工者的文学梦安个家》,记者写道,“产业工人作协”是一盏希望的明灯,那些正在为改善物质条件而奋斗着的广大基层务工人员,从此有了更多的精神追求;这是一个以青年产业工人作家、文学爱好者为主体的专业性、公益性的群众组织,旨在发现、培养作家和文学创作者,催生优秀文学作品,打通他们人生成长向上的通道,服务社会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
我们用翰墨刻印足迹
省青工作协成立伊始,会员们在协会和作家们的指导和帮助下,带着憧憬和梦想,踏上了新的文学追梦旅程一
开设省青工作协门户网站,文友与会员有了发表作品及交流、沟通的平台;
创办37年的老牌团刊《黄金时代》杂志改版,成为省青工作协会刊,成为全国第一本直接面向广大青年产业工人的综合类文化杂志。杂志专设“企刊秀”“青苹果”等栏目,为企业内刊、青工文学爱好者打造发表作品、互相学习的平台;
培养100位青工作家、扶持100部打工文学作品的“双百”工程,荣获2011年度共青团广东省委“创新奖”;
“亲青汇·文学梦”首期全省青年产业工人作家培训班在广州科技创新基地启动,包括著名作家、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吕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王十月在内的多位文坛名家应邀担任主讲嘉宾,为青工文学爱好者授课,这种模式发现、培养了越来越多文学新人,正在全省不断复制、推广,可望成为青工实现文学梦的“梦工厂”,对此人民日报(详见2012年04月26日15版《让笔尖的梦想开花》)、中国青年报、南方日报等各大媒体给予持续性的大篇幅报道,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吸纳360多名省内外青工作家和文学爱好者为省级会员;本省多个地市相继成立或正在筹划成立地市级青年产业工人作家协会;
一批创作联络基地、特约通讯站相继在珠三角各重镇成立,开展文学采风、写作培训和文化活动,并成为当地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
吸纳全省近500家企业的厂报厂刊编辑部为特约通讯站,近万名通讯员成为省青工作协与广大青工沟通的桥梁和纽带、《黄金时代》杂志的“编外记者”,近无数来自生产一线的厂报厂刊作者、读者成为省青工作协的“编外会员”;
与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联合举办首届“微文学大生活”征文比赛,首创“广东微文学总部基地”落户大沥;
与南海区西樵镇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联合主办“全国青年产业工人文学大奖”评选活动;
与南海区桂城联手,打造中国第一个“关爱文学奖”,助推桂城建设中国首个“关爱之城”……
每个人都是闪亮的星星
苍穹为何灿烂?因为有无数个星星闪亮。
聚集在省青工作协这个“圆心”的文友大集体,没有人是旁观者,每个会员、文友都是闪亮的星星,都在用翰墨刻印着自己的足迹,书写着自己的精彩,成就了璀璨的文学天空。
昭通作家夏天敏的中篇小说《好大一对羊》获得了中国文学创作最高荣誉奖第三届“鲁迅文学奖”,成为荣获鲁迅文学奖的云南作家第一人,填补了云南文学史上的一大空白。刚刚过去的2010年,雷平阳又获得了第五届“鲁迅文学奖”。2010年10月30日,昭通文学艺术家创作中心又在昭通落成。昭通文学艺术家创作中心占地13亩,建筑面积4530平方米,创作室36套,总投资1500万元。为一个市级地区的作家、艺术家建立创作中心,在全国尚属首次。
关键词:昭通;作家群;作品
一、昭通作家群形成的原因
昭通作家群,是近20年来云南乃至全国的一大景观,其形成的原因可以大体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对昭通作家文化心理的熏染。昭通历史悠久,经济繁荣,人杰地灵。自秦开“五尺道”、汉筑“南夷道”以来,一度商贾云集,是云、贵、川三省结合部的物资集散地,是云南沟通中原的重要门户。在朱提郡“其民好学”,崇尚读书、崇尚文化的传统熏陶下,昭通在晚清以后的百年间,涌现出如罗炳辉、刘平楷、李国柱、龙云、卢汉、姜亮夫等一大批杰出人物,灿若繁星。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昭通市委、市政府带领昭通各族人民继承了辉煌的历史文明,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创造了光彩夺目的当代文化,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逐步增强。这些都是昭通作家文学创作的丰富源泉。
第二,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文学创作、积极扶持培养。首先是建立文学创作扶持机制。昭通在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还建立了文学社科奖励制度,每两年评选表彰一次;同时尽量保证文化工作和文学艺术事业的经费,还出资为重点作者召开研讨会、出作品集等。其次是领导重视。昭通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都要亲自过问文学工作,肯定成绩,提出要求。第三是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提高作家的综合素质。最后是从政治上关心作者,保护作者,及时发现文学作者并给予培养,做到人尽其才。
第三,良好的文学创作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昭通全市形成了一种“文学热潮”,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昭通许多学校、工厂、单位都自办了报纸或者杂志,作者从学生、工人、干部到农民,各种层次的都有,真可谓是“全民创作”了。这种“全民”喜爱文学、喜爱创作的良好氛围,无形中对文学创作又是一种积极影响和促进。
第四,昭通作家始终把自己和这一群体的成长放到全省以至全国的文学视点下,进行对照和比较,并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传统。昭通虽然相对封闭、落后,但把作者及作品放到全国、全省广阔的视野中去对照和比较,打破大山的阻隔,打破地域的束缚,关注全国,开阔视野,汲取养分,取长补短,这是昭通文学界长期以来坚持的做法。
第五,关注现实社会,关弱势群体,探寻当代人的深层心理。昭通作家群中的大多数作家,是在社会的最底层成长起来的。他们对脚下的土地有着深沉的爱,有着强烈的忧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对生存的艰难有着切肤之痛。昭通作家在保持了这此基本特色外,还在选取题材和写作技巧上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征,他们对一些文学流派和技巧,还进行了广泛的借鉴和吸收,以至他们的作品呈现出了多姿多彩的特色。
第六,作协工作到位,昭通作家团结一致,共同发展。昭通文联成立后,在作协的努力下,很快组建了一支文学创作队伍。他们胸怀崇高信念,肩负社会责任,开始了在文学道路上的艰难行走。同时,昭通文学队伍有着极强的群体意识和凝聚力。他们互相关心,共同切磋,共同提高。
“厚积薄发知时节,当春发生是必然。”就因为昭通有悠久的历史,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这块沉睡的大地,作家们的作品犹如雨后春笋般渐渐崭露头角。“昭通作家群”正在逐渐壮大中走向成熟,昭通文学正在繁荣中走向辉煌。
二、昭通作家群的作品特点
昭通作家群的文化特征概括如下:
首先,昭通作家群的创作,以丰厚的生活和情感积累为背景,是充满了真情感真性灵的吟唱。比如陈衍强的《家居峡谷》,家居峡谷的感受属于诗人自己,但诗人把这个人的感慨,放在人类面对艰辛的积极态度这一大背景下,诗歌就充满了坚毅、乐观的情怀。
其次,以更多的笔墨,深入到现实生活,关注社会普通平凡的小人物,关注农民,关注他们艰难的生存和生活的苦闷,呼唤为弱势的生命创造更为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这种“人本精神”的张扬,形成了昭通作家作品的最可宝贵的人文品格。夏天敏在他的小说《好大一对羊》里写得更加痛切。
第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始终是昭通文学创作的主流。同时,昭通作家地处交汇、交通枢纽之地,他们吸纳借鉴其他文学流派的方法与技巧,表现出强烈的愿望和不懈的追求精神,这使昭通作家作品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他们特别地注重生活,注重生活中的积累,这样也使他们在创作形式的选择方面,常常最注重短的精的小说形式和短的敏感的诗歌形式。
第四,昭通作家创作态度严肃,执著于文学的追求,目标远大,持之以恒,呈现一派团结的景象。特别是他们拥有一支有眼光、有品位的文学评论队伍,对扶持、帮助昭通作家群体的成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昭通作家们很像俄罗斯的“强力集团”那样,相亲而不相轻,既是密友,又是诤友,成为在精神意义上的强力集团。雷平阳的诗《亲人》就是最有力的代表:
我只爱我寄宿的云南,
因为其他省我都不爱;
我只爱云南的昭通市,
因为其他市我都不爱;
我只爱昭通市的土城乡,
因为其他乡我都不爱。
我的爱狭隘、偏执,像针尖上的蜂蜜。
假如有一天我再不能继续下去,
我会只爱我的亲人――
这逐渐缩小的过程,
耗尽了我的星光一样仓促的青春和海洋一般宽阔的悲悯。
第五,昭通作家坚持了文学最重要的职能,那就是文学的批判精神。夏天敏的小说《随水而去》写的是:一位为自己开辟一块烤烟样板田的专员,为了发展农村经济这样一件好事,是怎样事与愿违的。应当说明,这件好事与专员的官声、政绩相关连。一件好事为什么会生出一系列的悲剧来呢?正因为是大官――专员的好意、美意,看中了这一大片田野。所以从上到下不敢有不同的声舌,才违背了民意,违背了实践也就违背了科学,拔掉了麦子种烤烟。谁也不能说专员不怀好意。正因为农民知道这是专员的好意、美意,才为了专员的样板田修一座简易的小水库,洪水来了,一切都归于滔天的洪水。这是大自然的洪水吗?不!是唯上观念的洪水,首先是人民勤务员执意让黎民百姓把自己当作权贵来“敬畏”。 多年来,我们没有发现这是问题,从而来切实加强与健全民主体制。说得坦白些,这既是人性中的痼疾,又是社会发展中的痼疾。至今都没能得到确诊,从而得以铲除。
三、昭通作家群的不足
他们的不足总结起来大体如下:
昭通作家数量多,老、中、青三代,从事各行各业的都有,全市能提笔的有两三千人,写得好的有上百人,有30多份文学报刊。
首先,昭通作家群还处于起步阶段,就整体而言,昭通作家还没有规模较大的有影响的长篇作品,即使在中短篇小说的创作中,创作技巧也还不够娴熟甚至在文字语言的基本功方面也似乎还时时落却。尤其是,现代性写作需要补充,业内人士担忧昭通作家的那点积累还够用多少年?其次,在这个群体中没有适合于写重大题材的作家。就拿昭通作家群中的领军人物夏天敏来说,他坚持以现实主义的方式,关注他所熟悉的农村和市民底层生活,但他的探索之路还相对狭窄,阅读与接受的面都不够宽广,因而,他还需要不断的努力和探索。
第三,在新世纪的小说创作中,那种具有旗帜和标杆意义的昭通作家还是凤毛麟角,那种可以支撑局面的小说作家,可以在全国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的小说作家,对于昭通来说,还是太少甚至没有。因而,昭通作家未来的路还很长,值得学习的东西还很多。
第四,夏天敏创作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他所处的特殊位置,他对昭通本土的作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有利的一面,但同时也有另外不利的一面,那就是这里的作者创作会由多样化走向单一化,近来媒体的宣传已经在导向这一趋势。
昭通作家,应以开阔的视野推动不同写作方式的年轻作者的出现和成长,形成多样化局面,在相互的差异和认同中才能丰富自己的创作。
第五,由于昭通作家群出现的时间还很短,且尚还处于起步阶段,因而真正形成自己创作风格的作家还有点少,这也是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它正摆在昭通作家群的面前,这也是一个急待改进的问题。
第六,潜心读书的人不多,文化底子单薄;有部分看到一些人因为写作而改变命运后,有些急功近利、浮躁;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不够,创作面窄。
四、昭通作家群如何面对未来
就如何推动昭通作家群的创作更上一层楼这个问题,一些专家和学者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建议,作者也从自己的角度分析出了一些可行的办法,大体有如下几点:
第一,以“驻校作家”的名义,分批选送一批作家到高校去,边听课,边写作。这是第一个层次,适合已有相当实力的作家,在寻求突破和飞跃,需要时间和更强大的艺术背景,更宏阔的视野,需要强有力的指导。正像高校的“访问学者”一样,是带着已经经过一定论证的课题而去,那里只是修改、深化。要寻找最合适的指导教师,并且该校要有能推动创作的课可听,有这样的教授和课程的高校并不多。在导师和学校的选择上,要选择既是教授还要有创作经验的作家,或者是在当前文学批评中有全国影响力的批评家。
第二,以“见习编辑”的名义,选送一些作家到有影响的出版社和文艺刊物编辑部去。这是第二个层次,目前正在创作长篇小说的可以送到出版社,创作中短篇小说、诗歌、散文等的可送到刊物去。这主要是开拓视野,了解出版社和刊物选稿、用稿的要求,了解编辑对别的作家提出的修改意见,对自己的创作也是很有价值的。在刊物编辑部和出版社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读者市场的需要,这对如何走文学之道也是极有意义的。同时自然地就与编辑们建立了相应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在有经验的编辑的指导下,也会写出好作品。
第三,昭通作家群的基地在昭通,形成不间断的作者梯队有重要意义,对一时难以“走出去”的年轻作者,需要为他们提供“请进来”的方式。在一两个月里,从昆明及省外请两三位作家、编辑、专家、学者,办讲座,开小型座谈会,谈稿、改稿,交流信息,活动小型化而长期化,可以减少经费、精力的压力,对培养年轻作者很有好处,同时对丰富当前昭通本土作家思想观念,形成多样化的队伍也很有意义。因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理论,即著名的“双百”方针,是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时期科学文化和文艺事业的一个根本性方针。
第四,昭通作家自己也要不断地学习知识,多读书,读好书,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作家自己应该在空余时间多读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著,文学理论书籍,特别是一些上过很少学的作家,更应该多下功夫读书,这样才可以弥补读书不足的缺憾,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丰富自己的知识,以至于能写出更优秀的作品。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艾自由.昭通作家群与昭通文学现象分析.社会主义论坛[G].2006年第12期.
[2]艾自由.文学昭通新浪涌.005年昭通文学扫描.时代风采[G].2006年第5期.
[3] 张颂华.苦涩的咀嚼.谈夏天敏小说.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G].2006年第2期.
[4]李锐.是经济贫困还是文化贫困?评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好大一对羊》.云南民族大学学报[G].2005年第4期.
[5]文坛崛起昭通作家群.望[G].2002年第48期.
[6]昭通作家夏天敏与樊忠慰.望[G].2003年第5期.
[7]孙志忠 ,刘莉.昭通在民族文化大省建设中的地位.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G].2002年第1期.
[8]刘廉昌.朴拙与灵秀.昭通作家创作风格论.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G].2005年第1期.
[9]刘廉昌.从使命意识到生命意识.昭通作家创作思想的演变与发展.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G].2006年第1期.
[10]申江.边缘与自信.历史上的昭通文化现象.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G].2006年第2期.
[11]宋家宏.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昭通作家群现状思考.云南文艺评论[G].2005年第1期.
[12]宋家宏.忧郁的说书人.夏天敏小说集《飞来的村庄》.云南文艺评论[G].2006年第4期.
[13]李朝德.谁移走了我们的精神支撑.评夏天敏新作《好大一棵桂花树》.云南文艺评论[G].2006年第4期.
[14]呼岩鸾. 从遥远的地方看麦芒.读《麦芒随笔》.云南文艺评论[G].2006年第4期.
[15]李森.论樊忠慰的诗.云南文艺评论[G].2003第1期.
[16]蔡毅.从平浅到深重.云南文艺评论[G].2003第1期.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的文学教育公选课一般是30学时,相对短暂的教学学时和教学对象的非专业化决定了文学教育公选课教学内容应与专业课教学内容有所区别,它有较强的灵活性。我们以大纲制定的教学内容为蓝本,每学期对教学内容不断拓展、局部更新,尽可能地将最新的信息和资料带进课堂,做到经典性和时尚性兼顾。90后的大学生多元化的审美需求和对时尚性表达的偏爱要求教师充分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引领他们鉴赏那些以前教材中、课堂上未被关注的文学样式,如流行歌曲、网络文学等,我们把其中适合做教学内容的文学素材引进课堂,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审美趣味,提高鉴赏能力,形成正确的文学阅读观。例如:大学语文课程讲授白居易的《长恨歌》时,插入当红男旦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歌曲,这是一首带有戏曲风格的歌曲,很多学生都爱听爱唱,“金雀钗玉搔头是你给我的礼物,霓裳羽衣曲几番轮回为你歌舞。剑门关是你对我深深的思念,马嵬坡下愿为真爱魂断红颜。”我们引导学生就这几句歌词从原诗里找到相应的表达,并说说各自写法的妙处。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导语”中有这样的话“现代的流行歌曲,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乐府诗”,流行音乐入耳入心,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影视与当代文学课程讲到知青题材的小说时,把网络上红火的“最温馨感人的情感读物”——《山楂树之恋》推介给学生在线阅读,让学生把小说文本和张艺谋执导的同名电影进行比较,思考这部小说所写的“史上最干净的爱情”在追求性解放的今天还有没有价值?法国小说欣赏课程讲莫泊桑作品时,把当今流行的《金陵十三钗》和《羊脂球》放在一起阅读,比较二者表现的“崇高的人道主义”和“救赎的主题”。把古今中外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与影视、文学文本与流行音乐进行参照阅读阐释,“可扩展课堂容量,充实教材中一成不变的内容,使得教学对象在文学体验之路上获得更多知识”[1]。我们还密切关注当代文坛发展动态,在课堂上及时向学生推介国内的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国外的诺贝尔文学奖、普利策奖等奖项的获奖作品,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鲜性,增强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二强化主体意识,优化教学方法
目前工科学校公选课基本都是大班(180-220人)上课,讲授法为主要教学方法。人们常常将讲授法与灌输式、填鸭式联系在一起,并把教学的呆板、照本宣科、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看作是讲授法带来的必然结果。其实,造成这些弊病的不是因为使用了讲授法,而是运用得不恰当,即方法本身未能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及环境相协调[2]P269。讲授法对教师的表述语言要求较高。90后大学生“他们对图像化与游戏化的世界相当熟悉,对种种轻巧、有趣的表达非常热衷,对大话式的网络语言更是驾轻就熟”[3]。教师讲授语言应尽量适应这样一个教学群体的阅读风尚和欣赏旨趣,可以适当采用戏仿、戏谑式议论、调侃式转译等表述方式,让阅读过程变为“悦读”过程。“在中文教学中,文艺作品的阅读、有关情景与人物形象的领会”,“均少不了言语直观”,这就要求“教师讲解声调要有抑扬顿挫,语言应精炼、优美、富有情绪性”[4]P164,加上巧妙剪裁内容、适当制造悬念、适时提出问题、适度穿插花絮,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感情,使课堂充满活力和吸引力。教师要对讲授法不断改进和创新,并实现与其他教学方法如讨论法、自学指导的优化组合,引导学生进入文学情景,获得美的体验和人生启迪。“文学经典作品的阐释与互动是文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5]而且对经过十多年应试语文学习的工科院校大学生来说,他们“普遍的要求是在课堂上能够多参与,希望能和老师一起‘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将自己的认识放在课堂中与大家交流,以便能够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6]。所以要增强师生互动环节。互动不是形式上的热热闹闹,而是一种情感、情绪的互动,教师要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所有的教学行为都紧紧围绕学生主体性的思想、观念、行为、情感的大量高扬,而不是无视甚而压抑。教学属于文科教学,“教师提供更多的是认识论上的判断、机会、视界,以让文科教学固有的大开大合的教学场,承载大学生真实生活自我解放的性灵之声”[7]。现代课程理论认为,课程是师生一起探索未知的过程。“在大学阶段,教师降低的是认识尊严”,古人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师要真正放下身段与学生对话交流,实现彼此精神的相遇、心灵的共鸣,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课堂上学生开小差、学生对老师的提问表现冷漠、教师自圆其说的尴尬局面。
三开放教学空间,丰富教学手段
对文学阅读经验有限的工科学生来说,多媒的教学手段可以让看似静止的文字变得活色生香,产生“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的效应。所以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在制作课件时一定要寻求文本和音像媒介的最佳结合点,用丰富、鲜活的感性材料充分展示文学作品美的内质,激发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文本的欲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音频、视频播放只是手段,不能代替学生个体对文字的含英咀华,因此在插入音像媒介时一定要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适当、适时、适度,不能本末倒置,不无原则地迎合学生。同时不应忽视传统的板书。课堂是一个师生双方不断传递与反馈信息的信息场,蕴含着师生巨大的生命张力,具有丰富的现场生成性。事先设计得再完美的多媒体课件也不能面面俱到解决实际教学中出现的所有问题,那些师生思想碰撞的点滴火花,那些对文本的独特解读,那些对突发事件的即兴发挥等,面对这些情况,做好的课件不便即时修改,简便快捷的板书就成了不可取代的辅助记录手段。对文学类课程教师而言,精心设计的具有书法美、内容美和形式美的板书,不仅能够辅助教学,同时对学生也是一种美的熏陶、滋养,能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学习和人生态度。有创意的板书和多媒体交错使用,可以消除审美疲劳,刺激学生注意力集中。信息时代的标志的网络,是文学课程教学的有力助手。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多媒体教室基本都可以上网,我们充分利用此便利条件,提前在课件里做好链接,课堂上随时点击相关网站,例如《红楼梦》导读课程,在讲到红楼梦的版本时,我们链接“红楼资料网站”,此网站对红楼梦的版本介绍较全,并且清代至民国的红楼梦研究资料应有尽有;在需要引用脂评本原文资料时,我们链接“红楼梦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网站”,它在以庚辰本为底本的基础上,吸取了甲戌本、王府本、戚序本等其他脂批本的部分脂批,它保存脂批文字相对较完整。把网络引进课堂,既能了解有关本课程最新最鲜活的资讯,引导学生熟悉对文学作品多元、多样、多视角的解读,启示学生获得自我的评判;又能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搜索引擎查阅资料,并学会从海量信息里筛选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把文学阅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四针对学生特点,巧抓课堂管理
学生中流传“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的说法,对公选课,学生更是重选不重修,逃课、不遵守课堂纪律现象比较普遍,公选课的课堂管理一直是个难题。如何防止学生“必逃”,硬性点名是一种比较消极的方法,对大班来说费时且效率不高。我们的做法是:课堂考勤在做到常规化的同时注意方式的多样化。例如,我们允许学生请一次假,但一定要有正当的理由,这样可以给学生一定的选择空间。平时采取抽点名、签到等方式检查到课情况,课堂做随机小练习、即兴提问也是一种变相的考勤方式。如何让学生集中精力听课?现教传媒曾对全国五大区域的城市的初中生、高中生及大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进行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9.7%的学生表示课堂上持续集中注意力达30分钟以上,大学生在上课时能集中注意力的比例比中学生低将近17个百分点。无论中学生还是大学生,自习时比上课时,能集中精神的时间都更长。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第五届理事会会长冯伯麟分析,“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主动学习比被动学习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老师授课方式、课程内容是否有吸引力对于学生来说非常关键”[8]。由此可见,教师如果始终让自己的课讲得生动有趣那么就能吸引学生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不断的求新、求变意识,要加强业务进修,吸纳本专业、相关专业最新研究成果和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我们课堂管理在做到规范化的同时注意实施时的人性化。大学生独立意识和自尊意识较强,那些动辄训斥讽刺甚至打压学生的做法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教师既要治学严谨又要有亲和力,在学生注意力分散时,教师可以旁敲侧击以语言暗示,也可以用小幽默让学生在轻松一笑中注意力回归,或者借机生发,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参与。从学生角度看,好的课堂纪律让他们受益,我们在与学生访谈时了解到,学生对课堂管理不力的教师很有意见,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好的课堂纪律能够让他们学起来更轻松,更有效果。
[关键词]新词语 特点 产生 消退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066-03
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语言不仅反映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变化特点,而且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随着互联网的建立和普及,人类社会已步入信息化时代,各种信息像潮水般向我们涌来。在这个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中,人们为了满流的需要,以极快的速度创造出大量的新词语。作为信息符号和文化载体,新词语可以反映人们的价值观和对社会发展变化的认识,方便人们高效便捷的传递信息和存储信息,它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新词语不断涌入我们的生活,不仅最大化地实现了信息的自身价值,而且使得社会、语言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在2010年度国家监测语料库中提取出的497条新词语中,依照词的组合规则,将它们进行分类研究,包括它们所反映的社会心理、生成的机制等。通过对这些新词语的探讨分析,可以看到一个时代新词语的特点,有助于我们了解新词语的发展趋势,科学地规范语言文字,引导人们追踪时代前沿,掌握最新的社会文化动态。
一、2010年汉语新词语及基本情况
2011年5月,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了《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这是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第六次向社会年度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此次报告中,共有497条词语成为2010年度汉语新词语。
(一)新词语的字数分布
(二)新词语的音节数分布
(三)新词语的词性分布
其中,“网配”“箱居”“给力”三个新词语具有双词性,词语释义分别如下:
网配:【名词】指通过网络平台提供配音服务的人。
【动词】通过网络平台提供配音服务。
箱居:【名词】指利用集装箱建成的小屋。
【动词】指居住在集装箱里。
给力:【形容词】很棒,很带劲,酷,牛。常用于感叹句中。
【动词】指给以力量,支持。[1]
(四)新词语的构词分布
1.单纯词。
3.合成词。
其中,派生词又分为词缀在前和词缀在后两种二、2010年汉语新词语浅析。
(五)新词语的结构类型分布
图1 新词语结构类型分布
(六)新词语涉及的领域分布
二、2010年汉语新词语浅析
(一)新词语的界定标准
关于什么是新词语,学术界一直没有统一的定义。传统词汇学观点认为,新词语一般指的是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的变革和科学文化发展的需要,利用已有的构词材料,按照汉语的构成规律创造出来的词和语。王铁昆先生认为,新词语是指一个新创造的或从其他语言中借用过来的词语,也指一个产生了新语义的固有词。其中,新创造的既包括代表新事物、新概念的词或短语,也包括不表示新事物、新概念的词语的新构成。[2]按照王铁昆先生的观点,新词语应该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往汉语中没有的,新时期里随着新生事物、新观念、新制度的产生而产生的词语;一种是以往汉语中有的,但是在新时期的语言交际中增加了新的义项,并且该义项以较高的频率被使用的词语。[3]
由此可见,新词语的界定标准需要符合以下几点:1.新,表现在词语的内容上或者形式上都必须“新”,譬如“潮丐”和“IN词”,前者是内容新,后者是形式新;2.广,表现在社会大众使用新词语的广泛性上,各个行业的人们都可以适用,并且在这种使用中产生了认同感;3.高,表现在新词语在一段时间里使用频率接近或超过了传统词汇中的基本词汇;4.符合词语的特点,一方面是要按照汉语词语的构成规律创造出来的;另一方面要体现出词语的交际功能,词语是语言的表现形式,而语言又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如果一个词语无法帮助人们进行交流,那么它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会随着时间而消失的。
(二)新词语的特点分析
1.新词语音节数与字数基本持平,符合词语的构词方式。
2010年新词中,除了少数字母和数字型的词,如“IN词”“Phone时代”等,不符合汉语词语的一般规律,即一个字对应一个音节外,其他的新词语均符合汉语词汇的成词规律。
2.新词语音节数趋繁,多音节新词语占绝大数。
2010年新词中,三音节新词语有266个,占有年度新词语的一半以上,四音节新词语位居第二,共有115个,而双音节的新词语只有82个,仅占年度新词语的16.30%。由此可见,新词语的产生打破了传统词汇以双音节化为基本特点的界限。
3.新词语均为实词,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占绝大数。
2010年新词中,没有虚词、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占到新词语的83.5%,动词和形容词相对较少。在新词语出现的社会原因中可以看到,绝大多数的新词语都是对新现象、新事物及新观念的描写,人们为了便于传递和储存信息,就会将这些新产生的事物代码化――概括成一个新词,并取“名”。而动词和形容词则可以用传统词汇表现,相对于名词的行为机会就会变少。随着社会发展,一部分表示动作或者形容的词也会被名词化,变成了名词或者名词性词组,如“网配”“箱居”“给力”三个词。
4.新词语构词规则明显,合成词占绝大数。
2010年新词中,只有5个词语是单纯词,大部分的词语都是合成词。构成新词语的材料,少数是从外语借来的,多数是利用语言中原有的语素按照固有的构词规则构成的;完全新创的词语是很少见的。一般情况下新词语构词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新造词。即利用原有的汉语语素,按照原有的构词方式构成的,采用新的形式,表达新事物,新概念的词。这类词在创造过程中是利用已有的语言材料,所以便于人们理解该类词的词义。例如:给力,指很棒,很带劲,酷,牛。常用于感叹句中或者指给以力量,支持。
(2)译音词。即使用外来词,从外民族的语言中,通过一定的语言方式,找到相匹配的本国读音组成的词汇。在2010年新词中,这5个单纯词正好就是译音词。
拜客,倡导使用自行车坚持绿色出行的人。英文单词“bike”的音译。
切客,热衷于用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移动互联网终端记录即时地理位置的人。意在记录和分享日常生活的轨迹。英文单词“check in”的音译。
闹太套,用于对具有滑稽、可气、可悲等性质的事物的调侃。英文单词“not at all”的音译。
呜呜祖拉,南非足球世界杯赛场上观众用于助威的塑料大喇叭,最早起源于非洲羚羊角制成的用来驱赶狒狒的发声工具。英文单词“vuvuzela”的音译。
瓦瓦祖拉,参见“呜呜祖拉”
(3)缩略词。按照构词的规律将一些较长的词缩略形式形成了紧密结构,凝固成为一个能自由运用的语言单位,该语言单位还被社会大众所普遍认可。例如:
森女,“森林系女孩”的简称,指重视自己个性,崇尚简单自然生活的女性。
国十一条,指2010年1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其内容共有十一条,简称“国十一条”。
(4)旧词新义。即形、声与旧词语相同,而词义却已经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改变。这种新词产生的方式主要有:
①引申。例如,橡皮婚姻,指枯燥无味、缺乏激情和关爱的婚姻状态。
②比喻。例如,小白菜,对上海世博会园区志愿者的昵称。
③借代。例如,彩衫军,由曼谷中产阶级、商业人士以及反对前总理他信的“黄衫军”所组成的游行示威人群。
④特指。例如,羊羔体,特指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车延高所作的直白浅显的诗歌。
(5)派生词。即由词根语素和词缀组合起来构成的词。这类词的构词法较常见于英语、俄语等语言中。但是,近几年随着汉语语言发展,此类构词法也较常见于汉语新词语的创造过程中。例如:族,“草族”“柜族”“滞婚族”等表示一类什么什么样的人群。
(6)字母/数字词。即直接由英语字母或者由阿拉伯数字加上汉字构成的词语。这类词虽然不符合汉语词语的构词规律,但是在人们生活中还是渐渐的广泛使用起来,是对社会出现新现象的直接描述。例如:3Q大战,指腾讯公司与北京奇虎科技及相关公司为维护各自商业利益而引发的争端,“3”和“Q”分别指代北京奇虎的360安全卫士软件和腾讯的QQ即时聊天软件。
5.派生词中类词缀大量使用,族群化特征明显。
2010年新词中,“~族”“~门”“~奴”“~客”“~男(女)”“~哥(姐、帝)”“~二代(时代)”“伪~”“微~”
“裸~”“被~”等类词缀使用率居高不下,渐渐呈现出一种羊群效应,形成了几个比较大的新词语“词语群”。正如李宇明所说:“大多数新产生的词语,都有一个现成的框架背景,这一框架背景就像是造词的模子(简称‘词语模’)一样,能批量产生新词语,并使其所生产的新词语形成词语族。”在年度新词语中,“~族”“~门”“微~”是名列前三的族群。
6.新词语组合规则明显,偏正型词语占绝大数。
2010年新词中,偏正结构的词或词组占到年度新词的90.35%,是新词组合规则最多的一类。在这449个偏正结构新词语中,都是修饰语在前,中心语在后,符合汉语词语组合的规则规律。例如:
裸辞,是动词性偏正结构。
绿色零碳信用卡,是名词性偏正结构。
7.新词语使用广泛,涉及多个领域。
2010年新词中,新词语使用广泛,涉及了时政、生活、环保等八个领域,与社会大众的生活关系密切。每一个领域的新词语都是对年度所发生事件或社会现象信息的高度浓缩。例如:
面对2010年农产品物价的持续飞涨,一些表现该社会现象的词语应用而生。包括“姜你军”(对生姜价格暴涨的戏谑说法)、“玉米疯”(对玉米价格大幅上涨的戏谑说法)、“药你苦”(对某些药物价格涨幅过高的戏谑说法)等。
三、新词语产生和消退的原因
词汇和词义的发展是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现实现象认识的变化紧密联系着的。新事物的出现、旧事物的消亡和认识的深化,都必然会在词汇和词义中打上自己的印记。[4]其中,新词语的产生和消退是语言发展的重要表现。
(一)新词语的产生原因
每年都会有新词语不断的产生,但是经过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确定,并且以《XX年度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公布的新词语却是不多。从2006年至2010年,新词语的产生态势如下:
图2 五年内新词语产生态势
由图表可以看出,在2006至2010年的五年时间里,新词语的创造基本上是稳步上升。由此可见,新词语产生的主要原因仍然是以下两点:
首先,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人们为了高效便捷的交流,创造出了大量的新词语,这些新词语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其次,经济的发展,语言文化的融合。经济全球化发展已成必然趋势,各国之间交流合作频繁,文化交流也随之变得频繁起来,大量外来词语融入到汉语词汇中,使得汉语中音译词的数量增多。
(二)新词语消退的原因
语言作为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一方面对社会有依赖性,另一方面对社会的发展有应变性。而词汇又是语言中最活跃、最敏感的要素,基本处在变化之中,这就决定了新词语本身也是变化之中的。从新词语的特点和所涉及的领域可以看出,新词语的产生就是对某一时期社会现象、事件的反应,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对于那些由某些新闻事件而产生的新词语,当这一事件没有了时效性、新鲜性,不再被人们关注时,那么所产生的新词语也就失去了实用性而导致消亡。如:小白菜,对上海世博会园区志愿者的昵称。因此,显而易见的,新词消退的最大原因就是不符合现时代的特征,无法再使用。
以上只是从2010年汉语新词语的基本情况、特点、产生和消亡以及规范性问题作了一些分析,但可以看得出,用词语来记录历史、描述社会和反映生活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的特征,新词语不仅产生的快,而且隐退、消亡也比较迅速。正如李宇明先生所说:“精华会在社会的发展中留存下来,而糟粕也必将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淹没。”至于2010年出现的497条新词语是汉语词汇中的昙花一现,还是一直被使用下去,必将经历一个自然的历史选择过程。
【参考文献】
[1]中国语言文字网.
[2]王铁昆.10年来的汉语新词语研究[J].语文建设,1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