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的地位与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英语教学;指导作用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联系日益密切,英语在世界范围内被普遍使用,它成为国家之间沟通的主要手段和途径。英语教学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学生英语能力对国家和个人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因此,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英语能力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在分析英语教学的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来探讨英语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和所处地位。
一、中学英语教学的原则
中学英语教学是一种语言类学习,所以必须具备听、说、读、写的训练。通过教师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运用英语作为交际手段的一种能力,并且能过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
中学英语教学的原则是指导教学的重要依据,内容涉及到英语教学的客观规律,正确理解并且善于运用这些原则,对教师处理教材,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来组织学生活动,完成教学目标,达到教学效果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正确处理中学英语教学中诸多问题,必须掌握中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原则,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的原则
英语学科是中学基础学科之一,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并通过基本的训练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英语的能力,还要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教学内容要健康并且与时俱进,蕴含着思想道德的因素并与学生产生思想的共鸣,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形成稳定健康良好的思想品德。
2.侧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原则
英语作为语言学习,必须从语言学习的规律出发。中学阶段,英语的学习主要侧重听说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必须精讲知识,通过语言形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语言的实际交际能力。
3.英语与母语相结合的原则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在教材内容的讲解,听说读写的训练等方面使用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英语,并通过合理的教学的方法促使学生运用英语表达自身观点。值得注意的是,母语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学生难理解的内容或者教师运用英语解释不清的问题,可以利用母语进行适当的讲解。
4.积极性原则
教学活动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指导者,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二者互相作用,相辅相成。从教与学的矛盾出发,英语教学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对学生而言,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营造一种愉快的学习气氛,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英语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地位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指导作用,他们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本文主要从教师在课堂上的指导作用、在课后的指导作用、对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方面的指导作用,对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指导作用和探究性学习的指导作用几个角度进行探讨。
1.教师在课堂上的指导作用
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角色已经从过去的权威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英语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随着新课程的提出,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也都随之出现了变革。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每一节课所处的具体情况和后面的过程都不相同,每一节课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丰富而具体的综合。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分析了解学生,精心准备每堂课,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并帮助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教师在课堂上的指导作用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活动方式的指导、学生回答问题的角度的指导等方面。
同时,教师要将英语的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先使他们感到自己是一个具有情感价值的人,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继而又是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发展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2.教师在课后的指导作用
课后的指导作用也是英语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学生的预习指导、复习指导、课后活动指导等方面。
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一部分,为课上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英语新课程中模块的出现更要求教师要发挥其正确地指导和帮助作用,帮助学生正确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预习成果的高效化,促进学生发展,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学生的课后复习和学习同样重要,课后复习也是课后反馈的一部分,对于课堂教学中不理解的知识,学生可适当多做题,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教师对学生的课后的复习指导也发挥着教师的指导作用。一方面,教师要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制定好每天、每星期、每月、每学期的复习计划,完成复习目标。
另一方面,指导学生课外学习,教师应采取查缺补漏、对症下药的办法。教师可指导他们查阅语法书,多做练习,阅读英语读物等。
英语课后活动主要包括朗诵、讲故事,词汇比赛、英语话剧等等这些有利于增长学生的知识,促使学主动地学习,是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教师对课后活动的指导,可大大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3.教师对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方面的指导作用
不论课上课后,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贯穿在学习的始终。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中说:“我们认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这要求教师发挥其指导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端正学习态度。学习态度是指对学习的态度,不正确的学习态度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端正学习态度,并用一种发展的眼光正确的看待英语学科,可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4.教师对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指导作用
学生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身心发展时期,他们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思想的影响,他们存在着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程度也不同。人对自身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就是自我监控能力。良好的自我监控能力可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动机和思维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它也是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终身学习能力。所以,根据学生实际和基础发展需要,有目、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进行自我监控能力方面的训练,逐步引导、学生学习一些自我监控、自我调整的方法,并能形成一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顾晓云.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J].新课程导学,2011(8):54
[2]袁永芳.英语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54-55
关键词:校长;素质教育;地位和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170-01
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需要,社会进步的需要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校长是学校一切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指挥者,校长的思想观念、学识水平、工作责任心等,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校长的思想观念,即教育理念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占有核心地位和作用。
教育思想是一种观念上的、高层次的方法。校长在长期教育实践中,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并且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过程中践行自己的教育理念,从而形成学校的办学风格。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师的观念主要影响班级活动和学科教学,校长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则影响整个学校和所有学生。由于校长在学校中的重要地位和核心作用,校长的教育思想统帅着整个学校,是学校的灵魂,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行为,决定着学校办学的特色。
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时代进步的产物,是人的一个思想认识不断提高的过程。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校长思想观念的更新,即教育思想的转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这是一个办学的理念和方向的问题。校长只有更新教育观念,教育改革才会有力度,才能把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素质教育带入21世纪。为此,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学校校长要努力学习,更新思想,转变观念,把正确的教育思想转变为切实可行的教育行为,正确认识自己在指导教师实施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和重要作用。
校长的教育观念反映了校长对培养人的理性认识,其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校长的核心地位决定了校长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即要把校长的办学理念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才能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付诸实施。同志曾指出:“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也是不起作用的。”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也是如此,校长的办学思想,工作思维,价值取向,只有被教师接受并转化为自觉行动,才会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成为办学的灵魂和统帅,从而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校长的学识水平,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决定素质教育的质量。
实施素质教育是新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抉择。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其学识水平和理论素养的高低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点,决定了素质教育质量的高低。实施素质教育其根本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个性品质为总目标。为此,作为学校的一校之长,一定要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时刻加强给自己“充电”,电足了才会有更强劲的动力,时时刻刻用现代教育理论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素养,丰富自己的学识,才能指导好学校的素质教育。
校长作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先行者,其自身的学识水平极为重要。有人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也说出了校长的学识水平、管理技能等在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方面的重要性。基于此,校长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学者型校长,要把学习作为第一要务,加强对素质教育理论方面的学习,要高瞻远瞩占领教育理论的制高点,把握时代脉搏,深刻领会素质教育的内涵,摆正自身的位置,认清自己的角色,广阅博览。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好校长,那么首先就得努力成为一个好教师”,“成为一个有威信、博学多识的教师的教师。”正所谓:教育振兴,全民有责,素质教育,校长有责。校长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和学识,永远保持理论上的高水准与新姿态,素质教育才会有新突破和高质量。
三、校长工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关键词】教学;教师;转变
由于新课改大力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因此,教师的地位与作用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探究问题的指导者与合作者,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仍然存在着认识上的不足,不能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要求,大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随意增加学习内容,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
新教材相对应旧教材作了很多的变动,很多老师担心被删除的内容会在中考时出现,所以,他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将删除的内容又补充到课堂上。比如,在学习CO2与CO有关知识的时候,有些老师将CO还原CuO的反应补充到课堂上讲;在学习溶液有关知识的时候,甚至把溶液降温而析出的晶体质量的有关的计算题也搬到课堂上讲。事实上,有些知识是不作要求了,有些知识作为学生的了解内容,扩大学生的眼界而已,如果强行的让学生深入的学习,就是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
二、有意讲的少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主宰着课堂,以自己为中心,将学生放在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上,常把学生当做知识的接受器,这样做的目的就希望学生在各种考试中能取得好的分数,但忽略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新课改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探知的方法,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从而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与创新的能力。老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不是以自己为中心,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而是帮助学生,指导学生如何获得知识。但很多老师错误的认为,只要自己在课堂上少讲,就是完成了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很多老师在课堂上,硬性的只讲15分钟,不管学生是否明白,都不讲了,剩下的时间就给学生做练习。其实,这是对新课程精神理解上的错误,学生没有搞明白,怎么能做好练习呢?特别是一些比较难懂的知识,半堂课的讲解是不够的。比如,常用仪器的操作方法、物质的溶解度及计算、有关化学方程式书写与计算等等的知识,如果不深入的讲解,学生是一团雾水,最多了解一个大概。事实上,在新课程教学中,老师讲多讲少,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的,没有固定的模式,更不要为了形式而不切实际的教学。我们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时候,并没有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既然学生遇到了困难,教师应该帮助他们,总不能吝啬帮助吧。
三、探究被泛化
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教学所大力提倡的,新课改也并没用完全否认传统的接受式教学,而是在传统的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式教学。但是,很多老师片面的认为,新课程教学就是探究性教学,每堂课都要探究,一切为了探究而探究,这样,不仅浪费了很多教学时间,还严重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教学效果与预想的相差很多。
四、形式主义的合作学习
新课改大力倡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它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事实上,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相互帮助又相互独立的学习形式,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老师的指导。可部分老师认为,只要是以小组形式的学习,就是合作学习。他们在课堂上,一遇到问题,就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布置一下需要完成的任务后,就做自己的事了,结果造成很多学生无事可做,甚至出现相互追逐嬉闹的情况。事实上,合作学习要有明确的分工,有益的竞争机制,否则定造成某些学生无事可做。老师要做好指导工作,不能只关心小组的学习结果,要关注学生合作的过程,否则,某个学习小组的任务,可能只靠成绩好的学生承包了。
合作学习,也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小组学生之间的合作,老师也应该是合作学习小组中的一员,平等的参与到学生之中去,这样能使课堂的学习气氛变得更加浓厚,教学效率也会大大的提高。
五、滥用多媒体
关键词:自主学习;英语教师;作用;地位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倡以及以人为本和终身教育理念的兴起,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学习者自主能力的培养也受到极大的关注。传统的教学是以“教”为中心,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在教学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是教师灌输知识的对象,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严重的制约了学生能力的发展,而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者着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方法也主要由学生自己负责决定,即提倡“自主学习”,我们应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学生的发展是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英语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要掌握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讲授者,教学不能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要相信学生自己能构建知识,教师应成为学生构建知识的引路者,指导者。利用英语自身的魅力着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宽敞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充满生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要向学生介绍自主学习的学习技巧和方法并进行一定的训练。自主学习强调的是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
“自主学习”不是“自己学习”,不是不需要教师引导。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讨论,善于独立提出、分析并尝试解决问题的学习。一方面学生的知识、经验积累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指导,另一方面,学生由“别人做主”到“自主学习”也需要一个“从扶到牵再到自己走”的过程。
二、确定学生学习的总目标
由于学生的认知、自我控能力的发展受年龄、生理因素的限制,自主学习的总目标只能由教师帮助制定。教师可以对单元教学的总目标进行分析,如通过自主学习,学生的听力理解、阅读能力、词汇掌握、语法水平等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之后,学生根据教师确定的总目标,并结合自身情况制定自己主动学习的分步目标。这样同时也可以训练学生制定计划的能力。
三、提供给学生学习的资料
因特网及现代出版事业的迅速发展,使得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空前丰富,无论是事实性的知识,还是一些有争议的知识,以及需要深加工的知识,都可以作为自主学习的对象。这就要求英语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特点问题,确定学习资源的提供方式。自主学习方式提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学习目标自己查找资源,这时候教师应该给出要求以及查找方向,把真正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学生。
四、在学生们学习遇到困难时帮助学生
尽管自主学习倡导学生的独立性,但学生由于长期以来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依赖性过强,创新能力低。因此,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给学生提供可行性建议,启发性的帮助,从而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得以顺利开展。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注意力的持续状态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好坏:注意力持续时间越长,学生的注意越集中,学习效果就会越加有效。因此能否有效抓住并提高学生的注意力直接关系到能否是实现英语课堂教学的教学目的。英语教学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缺一不可。英语教学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观点,教师的课堂教学努力实现科学合理的目标。
五、评价鼓励学生学习状况和成绩
关键词:课改 中学数学 师生互动 地位 作用 平等 合作与交流
“师生互动”这一课堂教学理念并不是新生事物,而是自古就有的。无论是中国古代孔子与弟子的座谈还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都或多或少的在形式和内容上成为“师生互动”的先导。 要使“师生互动”这一理念真正内化到课堂教学方式中,我们必须明白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就不能是单纯的给与者,而应该是获取方法的引导者。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这就决定了学习数学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学生大脑智力因数、引导学生数学思维更要求师生间有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因而,师生互动也表现得更加突出。据我所知,多数数学老师在实践中的互动形式主要有:1. 多提问,一堂课不间断的提问,力求照顾到全体学生;2. .多讨论,老师讲完一个问题后,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再指派或让学生推举代表发言。这两种形式确实具有易掌控、易操作、有利于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等优点。但我认为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动”。真正的“互动”应具备下列几个要件:
一、师生互动, 首先要强调师生的平等。
师生平等,老师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者”,而是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我们知道,教育作为人类重要的社会活动,其本质是人与人的交往。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既体现了一般的人际之间的关系,又在教育的情景中“生产”着教育,推动教育的发展。根据交往理论,交往是主体间的对话,主体间对话是在自主的基础上进行的,而自主的前提是平等的参与。因为只有平等参与,交往双方才可能向对方敞开精神,彼此接纳,无拘无束地交流互动。因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首先应是师生完全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应该说,通过各种学习,尤其是课改理论的学习,我们的许多教师都逐步地树立起了这种平等的意识。但是在实际问题当中,师生之间不平等的情况仍然存在。教师闻道在先,术业专攻,是先知先觉,很容易在学生面前就有一种优越感。年龄比学生大,见识比学生多,认识比学生深刻,有时就很难倾听学生那些还不那么成熟、幼稚,甚至错误的意见。尤其是遇到一些不那么驯服听话的孩子,师道的尊严就很难不表现出来。因此,师生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其实是比较难于做到的。
怎样才有师生间真正的平等,这当然需要教师们继续学习,深切领悟,努力实践。但师生间的平等并不是说到就可以做到的。如果我们的教师仍然是传统的角色,采用传统的方式教学,学生们仍然是知识的容器,那么,把师生平等的要求提千百遍,恐怕也是实现不了的。很难设想,一个高高在上的、充满师道尊严意识的教师,会同学生一道,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要知道,历史上师道尊严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其实是维持传统教学的客观需要。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平等的地位,只能产生于平等的角色。只有当教师的角色转变了,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师生平等地参与。转变教育观念,改变学习方式,师生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这次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要完成的主要任务,这也正是纲要中提出师生积极互动的深切含义。为什么我们要强调纲要提出的师生互动绝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或方法,其理由就在于此。
二、 师生互动,还应该彻底改变师生的课堂角色,变“教”为“导”,变“接受”为“自学”。
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间共同协作的过程, 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师生互动的直接体现,要求教师从已经习惯了的传统角色中走出来,从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现代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同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论及自己的思想,与同学进行充分的交流,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从而,数学素质教育中教师的作用就不应被看成“知识的授予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启发者、质疑者和示范者,充分发挥“导向”作用,真正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思想。所以课堂教学过程的师生合作主要体现在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和学生的“自学”上。
举个例子,在初中几何中,讲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时,教师的“导学”可以从实验入手,实际操作或演示就可很快得出结论:圆锥侧面展开图是扇形,此扇形的弧长是圆锥的底面圆周长,扇形的半径是圆锥的母线长。这种演示“导学”既直观又能引起学生注意,学生非常容易接受这个知识点。在上述老师提示后,学生自己阅读,找出本节的重点,新知点和难点,先自己利用已学知识尝试解决,攻克疑难问题。这是学生“自学”的过程,在老师做了演示之后,再让学生阅读,自行解决课本中的例题和练习。有了“导学”的认识,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就相当明确,“自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在运用旧知识进行求证的过程,也是学生数学思维得以进一步锻炼的过程。所以,改变课堂教学的“传递式”课型,还课堂为学生的自主学习阵地是师生双边活动得以体现,师生互动能否充分实现的关键。
总之,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平等地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必然导致新的、平等的师生关系的确立。我们教师要有充分的、清醒的认识,从而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去实现这种转变。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次课改,从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教学要求等许多方面,都为我们教师这种角色转变,提供了很多有利的条件(其实不转变角色已不能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了)。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在课改实验中,尽快完成这种转变,以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
三、 创设问题情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师生的合作与交流是“师生互动”的直接表现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随机”发生,而不一定要人为地设计出某个时间段老师讲,某个时间段学生讨论,也不一定是老师问学生答。即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创设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语言上尽量用“激励式”、“诱导式”语言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尽量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回答,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及培养学生创设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完全平方公式”时,可以这样来进行:
1.提出问题:(a+b)2=a2+b2成立吗?
&
nbsp; (显然学生的回答有:成立、不成立、不一定成立等等)
2.引导学生计算:
①(a+b)(a+b)=
②(m+n)(m+n)=
③(x+y)(x+y)=
④(c-d)(c-d)=
3.引导学生发现①算式的左边就是完全平方式(a+b)2
②算式的结果形式是a2±2ab+b2
4.进一步提出:能直接写出结果吗(a+1)2=?
这样学生也就一下子明白了这个规律可以作为公式…
通过教师的诱导,学生的参与,使学生既认识了完全平方公式的形成,对该公式的掌握也一定有很大的帮助,这种探索精神也势必激励学生去习,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再如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例1 解不等式 4(1+x)<x+13
解:去括号,得
4+4x<x+13
移项,得
4x-x<13-4
合并同类项,得
3x<9
不等式两边都除3,得x<3
“无问题”教学可以是照本宣科,学生很快便会“依葫芦画瓢”,不知“所以然”,当然就难以有应变思维了。“创设问题”教学,教师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①不等式的结果(解集)的形式是怎样的?
②结果(解集)的形式与原题的形式有哪些差异?
③如何消除这些差异?
学生有了问题,自然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
在学习新内容时,如果都能诱导分析,让学生开动脑筋,那么学生不但对知识理解深入,而且有利于他们创造思维的培养。如上例,学生弄清了去括号,移项等……是朝着解集的形式转化的目的后,对于解不等式 ,也就能很清楚知道“第一步是去分母”了。这也就是我们所希望的创造思维能力所起的作用。
古人常说,功夫在诗外。教学也是如此,为了提高学术功底,我们必须在课外大量地读书,认真地思考;为了改善教学技巧,我们必须在备课的时候仔细推敲、精益求精;为了在课堂上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我们在课外就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学生交流,放下架子和学生真正成为朋友。学术功底是根基,必须扎实牢靠,并不断更新;教学技巧是手段,必须生动活泼,直观形象;师生互动是平台,必须师生双方融洽和谐,平等对话。 如果我们把学术功底、教学技巧和师生互动三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逐步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是完美的,我们的教育就是成功的。
四、师生互动,还应该建立在师生间相互理解的基础上。
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看到的是一种双边(或多边)交往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指点,学生思考;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共同探讨问题,互相交流,互相倾听、感悟、期待。这些活动的实质,是师生间相互的沟通,实现这种沟通,理解是基础。
有人把理解称为交往沟通的“生态条件”,这是不无道理的,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都是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实现的。研究表明,学习活动中,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是同时发生、交互作用的。它们共同组成学生学习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学习活动施以重大影响。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难以持久。情感因素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在许多情况下超过智力因素的作用。因此,新课程实施中,情感因素和过程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发展学生丰富的情感,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可以这么说,增进相互理解的过程,其实也是丰富、发展交往双方情感因素的过程。
教学实践显示,教学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间的关糸。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友好关系是建立在互相切磋、相互帮助的基础之上的。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应有意识地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并有一定深度的课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在师生互相切磋、共同研究中来增进师生、同学之间的情谊,培养积极的情感。我们看到,许多优秀的教师,他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与学生建立起了一种非常融洽的关系,相互理解,彼此信任,情感相通,配合默契。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生生、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合作学习,真诚沟通。老师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眼神,一丝微笑,学生都心领神会。而学生的一举一动,甚至面部表情的些许变化,老师也能心明如镜,知之甚深,真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这里的灵犀就是我们的老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建立起来的相互理解。
五、创设有利于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及组织形式。
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师生积极互动,要求师生间有尽可能充分的交往活动。目前,中学教学班的班额还普遍偏大(一般50多60人,有的甚至达70多人),要实现充分交往活动是有很大难度的。因此,必须积极探索在现实条件下,有利于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积极互动的教学方式及组织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一般存在以下三种主要课型:
1、以讲授法为主的课型;
2、以讨论法为主的课型;
3、以探究——研讨为主的课型。
第2、3两种课型所形成的交流方式比较好,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有许多课都采用了这两种课型。这两种课型极有利于形成师生、生生、个体与群体的互动。
与这两种课型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多种,但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研究活动有更多的优越性。根据实践经验,这种小组以4——6人为宜,全班不超过10个小组。小组内成员轮流担任组长,负责召集工作及充当小组发言人。这种组织形式首先使小组内生、生交流互动比较充分。其次,因为人人都要当组长,所以对组内同学的意见、其他组同学的发言也都能注意地倾听。由于代表组内同学发言,主人公的意识也更强一些。每个组与老师的交流、对话也比较充分,较好地弥补了大班额条件下,师生、生生交往的不便,为互动创设较好的条件,是目前条件下有利于师生积极互动的一种比较好的教学组织形式。
文献参考:
吴兴长,《数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北京教育行政学院,《教育心理学讲座》
邓友详,《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试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论文关键词:就业实习;就业见习;工科教育;职业教育
就业实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期间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今后的就业取向进行的就业体验.就业实习对大学工科教育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这是因为工科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创制产品的能力和素质,这一本质决定了其与社会实践的密切联系.但是,就业实习作为大学工科教育的一个环节提出来还是近十来年的事.目前即使在国外,对大学就业实习的诸多方面的认识也还存在着许多争议,而在我国,大学工科教育中的就业实习基本上还是一个空白.2007年8月的世界金融危机后,我国出现了大量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大学工科教育中的就业实习才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国外的实践经验证明就业实习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1)通过就业实习可以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从而有利于大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善和充实,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再学习欲望;2)就业实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认识自己、考察自己职业适应性并在此基础上对自己人生进行设计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从而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进行主动选择;3)通过到企业等实际现场的工作体验,一方面可以接触到专业性极强的知识和技术,另一方面锻炼了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这有利于培养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材.同时,亲身体会到企业各自独有的创新性技术及“knowhow”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新兴产业及未知领域的创新欲和挑战欲.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及亚洲近邻日本,非常重视对就业实习与人材培养关系的研究并在大学工科教育中采用多种方式积极实施就业实习.本文在大量文献资料调查和和与相关领域专家交流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以日本为代表的国外大学工科教育中就业实习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指出了在国内高等院校中推广实施就业实习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日本就业实习的现状
1.1普及情况
近10余年来,就业实习在日本各大学的工学部中得到了迅速普及.根据日本文部省2008年进行的“大学就业实习实施状况调查”表明,1996年将就业实习作为一门承认学分的正式课程进行实施,在所有大学(包括国立、公立和私立大学)中仅占17.7,而2007年这一比率已达67.79/6,并预计这一比率将达到70.7.日本大学中就业实习之所以普及得这样快,是与日本政府的政策导向有关,随着“教育应该更加贴近社会”的呼声渐高,1997年日本文部省在其“教育改革计划”中,首次提出了大学工科教育中大学就业实习的概念,为此,1997年被称为“就业实习元年”.与此同时,各大学在教学体制上将其列为正式课程并承认学分的举措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2就业实习的内容或形式
虽然大学就业实习在日本普及迅速,但在其内容和形式上,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规定,许多学者或大多数学校均根据自己对就业实习的不同理解和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确定.一些大学或学者将其分为:企业导向型、提高就业意识型、实习题目型、提出建议或解决问题型、参加志愿者活动型.有些将其分为:以学部或学科为主体的专业教育、超越学部或学科的素质教育、生涯教育型.就业实习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多样性给研究和实施带来了一些难处,因此,有的学者尝试对此进行简化,将就业实习的形式简单地分为两类:教育型就业实习和劳动型就业实习,任何形式均属于这两种类型之间,或是偏重前者或是偏重后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四种模型:就业观察、就业体验、就业实践和就业训练模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化,人们对就业实习提出了新要求、赋予了新的内容,如德国就将海外短期留学经验作为大学毕业生的一个重要甚至是必须的一个考核指标来对待.
大学就业实习在时间长短上的考虑,也有不同的理解,目前一般的观点是至少应该保证一个学期.短时间的实习不足以让学生对实习带来的好处有深刻的理解,特别是不能够获得足以能让应聘单位信服的工作经验或技能.早期德国的高等教育实行的是5年制,获得的学位称为Diploma,在5年中就有一学期的就业实行期间,现在德国的高等教育学制也采用了4年制的国际化标准,但是,就业实习时问并没有因此而缩短,现在依然确保了一学期的时间.现在,在日本有的大学,甚至提出了从入学开始到毕业为止的4年中,采用4年一贯制的就业培养计划和就业培养课程,在这期间既有就业实习,也有学生自己对实践技能的自学体制.这种自学体制的建立可以弥补学校教育不能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学生专业知识千差万别要求的不足.
1.3就业实习与传统正课的关系
在大学就业实习与传统正课的关系方面,多数学者认为应该把就业实习纳入教学规划中的正课中,并计算以适当的学分,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和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存在以单纯获取学分为目的的学生,对于持有这种想法的学生来说,就业实习的效果极不理想.比如,与积极参加就业实习的同学相比,在就业实习中感受到的快乐、对自己兴趣爱好及适合自己的工作等方面的认识没有多少收获.但是,仅仅因为存在这样的现象,就否定大学就业实习的作用是错误的,在任何课程中这样的学生都是存在的.持反对意见的人还认为,通过各种资格考试、等级考试可以大体上决定将来的就业方向,没有必要再加上就业教育这门课.然而,大多数学者认为在网络时代的今天,知识量暴涨速度、知识更新速度如此之快,大学教育所进行的专业知识技能等的培养已经不可能终生受用,也不可能就决定了今后的就业方向,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已是一生的事,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所以应该对就业问题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进行考虑,而决定就业方向的一个重要参考就是在就业实习中的认识与感受,因此,就业实习应该是新时期大学工科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是传统正式课程基础上的一门新课.另外,通过就业实习可以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从而有利于大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善和充实,同时有利于激发起学生的再学习欲望,因此对学好既定课程具有积极作用.
1.4就业实习与就业见习的区别
就业实习与就业见习具有本质的区别,应严格分开.如前所述,就业实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期间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今后的打算而进行的就业体验.而就业见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期间或毕业后根据工作需要对自己进行专业培训.一个主动,一个被动,其效果不同显而易见.就业见习在高职院校(日本称为短期职业大学,德国称为专业大学)由来已久,但大学就业实习是近十余年的事,在中国更是近年来的事.职业学校进行的就业见习有明确的针对性,实习内容就是今后的工作内容.而就业实习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实习内容不仅仅限于自己的专业方向,而且,可以同时选择多个学科方向进行实习.有了就业实习培养的就业意识后,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及今后的人身设计有目的地去选择就业,而不是单方面地由企业来挑选,这与职业学校的学生不同.
为了将就业实习与就业见习或就职教育等区分开,在日本许多大学的学生工作部里设有单独的就业实习处,而不是在就业处里设置就业实习科.这样做的另一目的是防止将就业实习与企业的录用考试联系起来,确保就业实习作为大学工科教育的一环得到有效贯彻.
2中国就业实习的现状
毕业见习制度在我国职业高校教育体制中由来已久,但在国内高等院校的工科教育中,就业实习制度基本上还没有建立.关于毕业生见习(或毕业实习)有关问题的研究比较普通D-23,但对于就业实习方面的问题的研究却不多见.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带来了大批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后,大学就业实习才引起了社会的重视,但是与国外不同,中国的大学教育特别是大学工科教育中目前基本上还没有专门的或真正意义上的就业实习,仅有一些为期数天的就业前培训、就业前教育等,就业实习基本上推向了社会,而这时在概念上已经不再是就业实习,而是上述所涉及到的就业见习了.目前,为帮助已毕业大学生的就业,部分城市已开始实施就业见习计划,如天津市劳动保障部门在2009年4月出台了《天津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管理办法》.2009年10月重庆市人保局、重庆市就业再就业办、重庆市财政局联合《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的通知》,两年内没有就业的重庆籍高校毕业生、在渝高校应届毕业生、在渝高校毕业学年在校生等3类学生,都可以报名参加就业见习,参加了就业见习的学生,85%以上能就业.在国家层面上,2009年5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资委等7部门联合启动三年百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明确从2009年到2Ol1年,组织100万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但是就业见习就业实习有着本质的区别,其一,就业见习主要是针对已毕业而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其二,就业见习有生活补助,见习期可算工龄.虽然就业见习帮助不少高校毕业生提高了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丰富了工作经验,破解了“就业经验”这道难题,从而增强其未来的就业竞争力,但是,与大学学习期问的就业实习相比,就业见习存在很多不足.第一,是一种被动的选择,是为了工作的无赖选择,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二,难换回学生未及时就业的挫折感和自卑感;第三,企业留不住学生、学生不眷念企业,辞职或跳槽现象严重.因此,我们认为,在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一个当务之急就是将就业实习作为大学工科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纳入教学体系中,并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和切实实施.大学期间的就业实习不可取代更不可或缺,就业见习应该是对此的一个必要补充.
师德师风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 关系 地位 作用
近年来,有关农村学校存在的问题和教师的问题时见各种媒体。如因师德师风不良和教师自身心理健康问题,引发教师与学校领导发生不愉快的事,对学生进行各类侮辱、摧残、伤害学生事件以及教师自伤、自毁事件屡屡被披露。人们在思考教师的师德师风的同时,社会也在逐步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一、课题研究的重大意义――新时代的呼唤
1.国人共识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学校兴衰,系于教师;教师素质,重在师德师风和心理健康;师德师风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我们的建校之基、立校之本、兴校之源。
2.名人名言
“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现代制度之真实生命力的广泛和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英格尔斯。
3.我市率先进行统筹城乡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推动教育公平已成为当前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之一。为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一体化教育体系,切实解决重庆市城乡教育差距问题寻找理论依据。
二、农村初中师德堪忧,心理尚健――新形势下的特况
1.不容忽视的师德师风
由于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少教师,政治观念淡薄,课堂上不能把握分寸,导致负面影响;有的育人意识差,对学生缺少关爱,对学生的错误言论和不良行为不闻不问,把教书育人的天职置之脑后;有的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二职业”上,对本职工作得过且过,敷衍了事;有的缺乏责任心,备课不认真,教学方法陈旧;有的把个人的利益看得过重,动辄闹个人情绪,大局意识和奉献精神较差;有的个别教师有收受学生物品、违反纪律、放弃原则;这些问题和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形象和声誉,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利师德师风的建设,更不利于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因此,应把师德师风建设应放在学校队伍建设的核心位置。
2.令人堪忧的教师心理状况
我校对6所农村初级中学313名教师进行调查并作比较分析。结果是心理健康受损检出率为29.4%,其中强迫症状突出;男教师人际敏感因子分低于女教师;不同教龄组教师人际敏感、恐怖和躯体化因子分呈显著差异;不同学历组及不同职称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显著;未婚教师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已婚教师。青年教师的人际关系问题、中年教师的压力问题、老年教师的躯体化症状问题以及教师强迫、抑郁、敌对和人际关系敏感等已形成心理问题。因此,也应把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学校队伍建设的核心位置。
三、深度剖析,追根求源
1.社会环境影响
世德不良,必然行德不良。行德不良,必然师德不良。同样,世风日下,必然行风日下,行风不正,必然师风不正。反之,师德优,可以带动行德,行德优,可以影响世德。同样师风正,可以带动行风,行风正,可以影响世风。
2.社会转型期,多元道德价值观带来的压力影响
(1)社会对优质教育的要求过高。
(2)教师生存状况揪心。经济收入低导致社会地位低;生活环境差导致对比心理强烈;工作压力大导致身心疲惫;思想更新慢导致认知偏颇;学生言行不良导致行为障碍。
3.教师自身原因
第一,放松和忽视政治理论和业务技能的学习;第二,现实与理想之间反差巨大;第三,个人的需要、理想等主观需求和客观实现之间存在矛盾;第四,自我认知出现偏差。第五,不善于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4.学校管理之弊
(1)缺缺乏系统的、科学的、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2)管理、教育评估机制不科学。
(3)学校领导是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源动主力,教师是传递源动力的介质,源动力通过与介质产生的和谐共振现象不明显。
(4)和谐校园创建的要求改变了传统的师德师风教育在大小会议上的细说干叫的模式,致使学校管理的方式和方法还处于摸索实践过程中。
四、全面概括,寻求破解
(一)学校层面
1.对领导而言,要念好管理经。首先,要认识到位;其次,要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验,用制度+情感=成效的管理模式来管理教师。因完善的制度不是绝对的良方,不断的真情付出才是铁石心肠的融化剂。
2.途径与方法:(1)在学习中强化师德师风意识。如学习政策法规,教育行为规范,学习身边榜样,学习现代教育思想等。(2)在开展活动中提升师德师风素养。(3)在团队中凸现师德水准。增强教师的群体意识,发扬团队精神,发挥群体效益,培养合作精神,以健全人格。(4)充分发挥领导、党团员模范带头作用。(5)给教师减压。如放宽工作的灵活度,创设更多的培训、发展和休闲娱乐的机会等。
(二)教师层面
1.对教师而言,要识大理――肩负着祖国需要的人材培养和民族兴衰的重任;要明身份――教师的言行是社会、学生、家长理想的标杆;要重情感――与领导、同事、学生、家长和谐共生共存是一生之乐。
2.途径与方法
(1)不断学习,认清形势,不断提高再认识,要主动适应教育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如执教的理念、方式、方法,努力做到为了学生的一切。(2)规范言行,真正树立为人师表的光辉形象,使校园成为心灵的净士,人类健康的精神家园。(3)塑造健全的人格,完善自我。五、归纳论证,概说论为中心
1.师德师风建设得好与坏直接影响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劣,教师的心理健康如何又影响着师德师风建设的发展。因此,师德师风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是辩证的统一。
2.师德师风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应放在在学校工作中的同等重要的地位。因为学校管理主要是对人的管理,而人首要的是呼唤人本教育。对人的教育,要符合人的心理适应。心理不适应,思想不融通,师德师风建设就成为空中楼阁。
参考文献:
[1]郭垂江.新形势下如何拓展师德建设的新途径.
[2]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师德建设工作.
[3]庞红卫.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
[4]罗五金.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从美术本身的内容和社会功能来看。小学美术课的学科性质应是多方面的,充分了解这一点。不仅关系到小学美术课程能否更好地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而且关系到美术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途径。
下面就美术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美术具有审美教育的功能
顾名思义,美术就是创造美的艺术.通过美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熏陶,帮助人们提高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而且可陶冶情操。使人能在社会生活当中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
二、美术具有对人的思想情操,以至于意志或行动的教育功能
这不仅体现在比较注重思想教育意义的观赏性美术中,也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美术中。比如:
1、在穿着方面有的人喜欢简洁,有的喜欢华丽。
2、在使用方面人们对产品色彩、外形都有不同选择。
这些都表现了人的不同审美情趣。
三、美术具有帮助人们认识社会、人生,认识自我的功能
这种功能既表现在各类美术作品的创造,设计过程中,又表现在对各种优美美术作品的欣赏和理解上,从这个意义上讲,美术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技能训练。古往今来,很多有成就的人都具有一定的美学素养,不论是科学家、诗人还是政界人物,凡是在事业上有所作为的人都具有广泛的学识,因为知识是相通的。
四、美术具有交流感情、传播信息的功能
人类交流感情和传播信息,主要依靠语言符号和准语言符号,在准语言符号里,作为视觉语言符号的美术和听觉语言的音乐尤其重要,过去不识字的人被称为文盲,而在现代社会中,如果不懂得识别视觉语言,那将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文盲。
美育,它的教学目标到底是什么?是把学习一点美术技能技巧作为主要目标,还是也应当像学习语言文字一样把美术作为一种重要的视觉语言去学习掌握,以作为本世纪人们的一种不可缺少的素质,这是很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五、美术具有培养和发展视觉语言的功能
所谓视觉语言思维,实际上就是通常所说的形象思维,现代脑科学研究成果证明,人脑左右两半球的明显分工与互协同配合,是使人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培养和训练人的视觉感受能力、形象思维能力都离不开美术教育。事实表明受过美术教育的人其视觉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大大强于没有接受过美术教育的人。因为,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是经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训练获得的,而美术训练正具备这种条件。
1、美术基本训练注重对物象形态的整体认识主要通过物象的色彩、明暗、光影、形状、体积、结构、质地等视觉可以感受到的诸因素进行直观的感性认识,从整体上把握物象的视觉特征,为思维活动提供了依据和条件。
2、美术基础训练强调对物象内在关系的深刻理解,这是视觉观察活动的核心。对形体构成关系和结构方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光色变化规律、空间存在状态,物象与环境的关系,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抽象的概括,因此,具有逻辑性的抽象性特点。
3、通过形式美的原理和法则对物象色彩的对比与和谐形体的变化与统一,线条的节奏与韵律等方面的关系进行审美感受和优化选择,可提高对审美对象的视觉感受能力和鉴别力。
4、美术教育对人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这就充分体现了美术教育是以形象思维和形象塑造来培养人的良好视觉能力的教育特征。
因此,具备了这种素质的人,不论今后从事什么专业的工作,都将受益终身,在电脑技术、文艺、创作、体育、气象、作文、地质勘探、空间技术、侦察、卫生、军事、交通、教育、环保等领域尤显重要。
六、美术教育具有美化物质产品,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功能
马克思提出过著名论点,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不断丰富和人类文明程度日益提高,人们对物质产品在实用与美观统一上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美术在美化物质产品实现实用与美观的统一,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方面具有其他艺术无法比拟的应用价值。
从以上美术的主要社会功能来看,美术学科具有多种学科性质的特点,除了它属于艺术学科和人文学科,从美术的艺术和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来说·美术属于表现学科和技能学科。从美术在人的生活中几乎无所不在,掌握了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可以改善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的角度来说,美术也具有生活学科的特点;从美术是一种重要的视觉语言,具有语言符号的功能来讲,美术也具有工具学科的性质,应当定位在人文学科和工具学科这两方面。
这样不仅可以彻底改变我国小学美术教育长期以来,偏重技能技巧训练的不良倾向,真正面向全体学生,着重对学生进行美育和人文知识的教育,着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而且,可以进一步挖掘美术作为一种重要的视觉语言的功能培养学生不仅能运用语言文字交流感情、传播信息,而且能够运用美术这一视觉语言进行人际交流和跨文化交流,从这个意义上讲,小学美术课像语文、外语一样具有工具学科的性质。
总之,全面准确地认识小学美术课的学科性质,及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至关重要。在当今教改的同时,只有重视美术教育,才能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
教育不仅在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的事业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和处于“优先发展”的地位,且直接承担着人才的培养和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任。作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部分――高等职业教育――其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事业中顺理成章、理所当然或者说逻辑性地亦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
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事业中的作用。
1、在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方面:
指出:在此项工作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和居于“优先发展”地位的教育,一是加大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力度,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二是要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在全社会树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的学习培训,使每个人都不断获得新知、增长才干,跟上时代前进步伐。
2、在培养优秀人才方面:
对优秀人才提出了三个标准,即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弹性学习的制度、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的教学手段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将会极大地提高学员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是在提高学员的实践能力方面,职业教育相比其他教育部门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而在优秀人才的培养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在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方面:
根据国务院的《决定》,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十一五”期间,为社会输送2500多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1100多万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每年培训城乡劳动者上亿人次。如果在对如此庞大数目的学生或学员进行教学或培训时,加强对他们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很显然,在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方面,职业教育将会起到十分巨大的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事业中的发展方向
1、在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应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的学习暗训,使每个人都不断获得新知、增长才干,跟上时代前进步伐。
“素质教育”提出的时间不长,但论述甚多,指出的“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的学习培训”进行素质教育的这一办法,却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长。
从现代教育学的意义上来说,高等职业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产物,也就是说他是普通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但其实,从关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关系的理论角度来看,作为上层建筑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产生是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传统的以培养“通识博学、具有高度教养和全面发展的通才”、“吸收高深领域知识”、以培养“社会精英”为目标的“象牙塔”式的普通高等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现代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于是,高等职业教育应运而生。但也许是由于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先来后到”的关系或者说“师承关系”,也许是由于人的思维定势或者行为习惯,我们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时候,不自觉地就照搬、照抄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如果说我们现在的工作有那么点进步,那就是我们正在设法从普通高等教育的“巢臼”中摆脱出来。本人认为: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区别最大的特点应该是其具有普通高等教育所不具有的“多种形式和渠道的学习培训”制度。比如刘淳、龙雁二位就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提出了如下设想:从高职培养目标定位分析,高职课程设计应采用四级模式结构:基本文化素质、专业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岗位技能培训。其中:文化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专业基础理论是培养学生的发展潜力:专业技能是高职教育的核心模块,是培养学生的特定技能,这个模块的课程要根据特定专业对应的就业岗位群对能力的要求来设计:岗位技能培训主要通过校外实习、有针对性的模拟岗位培训来完成,旨在培养学生适用岗位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在培养优秀人才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应加强如何培养有创新能力人才的研究。
提出的人才标准是有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应该承认,高等职业教育在如何培养有学习能力、特别是有实践能力的人才研究方面,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成就,也有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但我们也必须坦率地承认:在如何培养有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的同时又有创新能力的学员方面,我们的研究工作却显得相当苍白,
本人认为,提出“创新能力”的背景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自主创新提到了实现科学发展、推动民族振兴的战略地位,那就是“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显然,国家着力自主创新,当然有赖于其国民的创新能力。只有大量的有创新能力的国民的出现,国家才能拥有自主创新的能力,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处于领先和不败的地位。
根据的认识论和辩证法,创新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仍遵循“实践――认识(包括学习)――再实践”的发生和发展模式。所以,从逻辑上说,如果我们能找到加强学员提高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我们就一定能找到提高学员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因为,我们已经有了提高学员创新能力的基础。如果我们还没有找到,那只是我们还没去找或者说还没努力去找的缘故。
3、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学生、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