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优美写景文章范文

优美写景文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优美写景文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优美写景文章

第1篇:优美写景文章范文

时间: 2007-12-11 15:45:29作者:来源:网络资源

人类生活在五光十色的自然之中。春、夏、秋、冬,风、霜、雨、雪等气候现象;春种秋收、日出日落等节令时序;鸟兽虫鱼、花草树木等动物植物,还有那数不胜数的名山大川,富饶的沃野、草原,浩瀚的沙漠、海洋,构成了这个丰富的大千世界。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中,必须要接触它,并了解、观察、感受它,以至加以描绘。把这些再现于字里行间,就是景物描写。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这样的作文呢?

一、立足于观察

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尤其对于写景作文,离开了细致准确的观察,是绝对写不好的。观察必须确立好立足点。立足点可以是固定的 ( 空间方位 ) ,也可以是变换的 ( 移步换景 ) 。但无论怎样必须层次清楚,文章的思路也就清楚了。

二、抓住特征

写景物,要善于抓住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时间里的景物颜色、形态、声响、变化等方面的特征,不能生搬硬套,春天就是春光明媚,秋天就是秋高气爽。这样,你笔下的景象就会生动起来。

三、要层次分明

层次就是文章的内容顺序,也即表达顺序。一般来说,写景文章有如下几种顺序。1 .空间方位顺序。上下、左右、前后、远近等等。

2 .时间顺序。可按季节时令和一日的时间变化 ( 春夏秋冬早午晚 ) 。3 .地点转换顺序。也称移步换景,或参观、游览顺序。

四、要动静结合

所谓动静结合,就是指描写景色时,不仅要写出景色的静态,而且要写出它的动态,使他们很和谐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只有这样、你笔下的景色才能活起来,才能使读者的印象更深刻。

五、要抒发感情

任何景物都是客观存在的,但这种客观存在的景物却能给人不同的感受。我们写景要写自己热爱的景色,表达一定的主题思想,要表达出对自然的热爱,这就是借景抒情。

第2篇:优美写景文章范文

读后思考

同学们,细读这篇短文,感受一下十里画廊的特点,想一想,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写出这些特点的?

技法指导

天下的景物,千差万别,各有特点。因此阅读或动手写作时都要注意写景文章首先要选择重点,抓住最富有特色的景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和贴切的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加以描绘。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说过:“在描写时,不能不设喻。”确实这样,只有比喻,才能把简单的东西具体化,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其次要注意描写的顺序及景物内部各部分的关系,要有顺序地把这些写下来,可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可由外向里,也可由上到下,运用定点观景和移步换景的方法把景物描绘清楚。最后要将写景与抒情融为一体,构成优美的意境。

第3篇:优美写景文章范文

一、创设情境法

我们知道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身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所以教师要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此法主要用于画面感、动作感较强的文段。如:教学文言文《口技》时,我根据不同的音量、音速和音色,读《口技》表现的鼠作索索声,力拉崩倒的火爆声和万众呼救的鼎沸声,摹状出迅速低徊,由静而动,由强而弱,由高而微,抚尺一下,悄然无声的情状。教师创设的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通过想象较好地理解艺人的高超技艺。又如《孔乙己》文段中“踱进店面”、“排出九文大钱”,“踱”与“排”两个动词学生不易理解,我让学生做踱和排钱的动作。“踱”表现长衫主顾养尊处优、悠闲自在的特征。“排”极其精当地表现了孔乙己穷酸的形象。这样学生在感性认识中就深刻地了解了孔乙己的性格。

二、形象绘画法

让学生在读过课文后,通过自己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把课文内容用绘画形象地表现出来,进而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此法主要适用于那些优美的写景文章。如《春》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色彩纷呈,适用于绘画法教学。在教学中我重点指导学生画好五幅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我先示范画出春草图,我画了绿草满地,孩子在草地嬉戏的画面后,就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学生补充画出蓝天、白云、小鸟在飞、柳树绽出新绿,更有个学生画了个孙悟空在草地上休息,表明他被这美景深深地陶醉了……然后我让学生分别画出另四幅画。通过这种绘画练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在画这几幅图画的过程中,不仅体会出了文章词语的精妙,也被作者观察生活的细致入微而深受感动,深深地理解了观察与写作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绘画法,学生也达到了快速背诵全文的效果。

三、生活推想法

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初中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阶段,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教师应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此法主要用于那些比较贴近现实生活的文段。主要提示是:在那种情况下,你会怎么想,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如教朱自清《背影》父亲爬铁道买橘子段时,我就提出上述问题,强调父亲“老境颓唐”,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推想。学生很快分析出文中所表达的父爱子,子怜父的深情。

四、改动比较法

这种比较法是指教师有意识地将课文语句删词添词,变换语序改写,让学生与原文对照阅读,在似与不似之间品味作者的遣词造句的匠心,提高语言品析鉴赏。此法主要用于对精彩语句、词语的揣摩上。如《白杨礼赞》中四个“难道……”反问句构成的排比句,我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之后朗读,请学生比较,从而体会反问句语气情感强烈的特点。从另一角度看,这也是一种语感训练。如《范进中举》中:“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中的“攥”改为“拿”,“舒”改为“伸”,请学生品味差异,由此比较出胡屠户贪图钱财、口是心非的小人嘴脸。

第4篇:优美写景文章范文

【关键词】情境创设;语文教学;艺术性;实效性

情境教学立足“情”和“境”的交融,在教学中运用利用语言、感情、环境、教学辅助手段等因素,为学生学习创建一个有形或无形的和谐化课堂氛围,在其氛围中实现学生自主能动性发挥,提升学生语文情感体验的一种教学方式。情境创设教学有利于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因,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融情入境,形成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语文情愫的培养与实现。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具有艺术性和实效性,且将两者统一于教学之中。本文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对此展开讨论。

一、情境创设生活化

生活中的故事走入语文,以语文教学讲述生活中的故事,是提升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形式,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在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中,教学情境的展开,立足于故事生活化,以日常生活中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出发点,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将语文教学的实效性真正体现出来。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教师讲解课文或是引导学生讲述身边类似的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的生活经历走进课堂,这就拉近了语文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感受语文的存在。

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刷子李》教学中,教师以讲故事的方式导入:“在河北大街住着这么一位师傅,他专干粉刷这行,他在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奇怪的是他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孩子们,你们信吗?”学生被教师的故事吸引,都说“不信”,教师接着讲:“不光你们不信,就算是行内没见过他工作的也不信,可这绝不是传说,这位高人真实存在着,你们想不想见呀?”在教师的“诱惑”下,学生对这位高人纷纷产生好奇,这就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多次朗读将刷子李的高超手艺,尤其是抓住“悠然摆来,悠然摆去”、“伴着鼓点”、“和着琴音”、“啪”、“天衣无缝”,“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词句,引导学生展开对刷子李技术的评论,同时,以学生模仿的形式,将刷子李的刷墙过程表现出来,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学习,还有利于学生对生活的体会。课文接近尾声时,将学生“带出课堂,领进生活”,教师以生活“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话语,让学生讲述自己见到的生活高人,并将高人是如何展示自己绝招的场景讲出来或是写出来,以讲故事的方式讲给大家听。在学生讲述过程中,教师引进高人为社会带来贡献的评论,使学生感受生活中最普通的人,往往是社会价值最伟大的创造者,默化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品格。

情境创设生活化,将学生的生活体验带进课堂,将语文人物、语文故事生活化,这就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语文,是语文教学实效性最强有力的体现,进而实现了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促使语文教学大众化展开。

二、情境创设审美化

语文审美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语文以文字语言美,情景意象美以及联想意境,为学生创设了审美化的课堂情境。审美情境的创设往往结合景色、意象以及想象展开,而直接体现在语文阅读中的写景文章与诗歌之中,尤其是诗歌教学,将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语文情愫的培养作为教学主要目标,而审美化的情境创设,将语文的艺术性魅力展现无遗。

例如,在写景文章中,景色之美,将学生带入自然美之中,使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之魅力。《桂林山水》教学中,用多媒体将桂林山水图片展示出来,用视屏的形式播放“人在画中游”的场景,这就带学生进入了美丽的桂林,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集中抓住桂林山“奇”“秀”“险”,桂林水“静”“清”“美”的特征,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使学生读出桂林山的雄壮,读出桂林水的柔情,结合文中的比喻、拟人等句子,使学生展开想象与延伸,引导学生将山水的美扩展,例如在演示桂林的山:“象山”、“骆驼山”、“苹果山”、“雪狮岭”时加语言补充:朝板山、九马画山、八仙过海、月亮山、孙悟空吃仙桃等等,这就使桂林奇特的山看也看不完,说也说不尽,使学生确实感到“桂林的山真奇啊!”

当然,审美化的教学情境不仅仅体现在写景文章中,更多集中于诗歌的审美意境之中,此处,将诗歌审美情境创设与下面讲的“情感化”统一,以进一步解说阅读教学中的艺术性与实效性相融相解。

三、情境创设情感化

古诗文尤其是诗歌以文字精炼,韵味深厚为主要特点,诗歌是中华文学的精髓,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诗歌中蕴含的意境之美,感情之切,是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重要因素,而其教学情境创设的艺术性与实效性,将诗歌之色染入学生的语文学习乃至人生之中。小学生的思想以及理解度都较低,在进行诗歌阅读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为基础,在其理解力的基础上进行适度提升,以达到全体学生感受传统之美,以及提升个别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这就要求在诗歌阅读教学中以不同情境的创设来进行教学。例如,对于田园诗歌或是借景抒情的诗歌,教师用简练而生动优美的语言进行描述,借助多媒体展示类似的场景,以情景再现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当时的景象,引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让学生脑海中生成一幅幅灵动的画面,以画面时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诗诗歌文字的魅力,例如《望洞庭》、《忆江南》等教学;对于叙事诗歌,以讲故事的性质展开教学,并以故事人物情感来刺激学生。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对边塞征战诗歌以及反映人们生活、时代状况的象征性诗歌,在教学中引进诗人的成长经历以及生活背景的叙述,使学生了解历史,深刻感受诗歌的象征意味,作者的情怀以及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情感状况,深化学生的历史情怀,例如《忆江南》、《学奕》、《天净沙?秋思》等。同时,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学习,例如在朗读中渗透不同的情感色彩,如《望洞庭》之豪迈,《忆江南》之叹惜,《春夜喜雨》之喜悦等;对不同诗人的诗风色彩进行大致解说,使学生大体了解中国古代文人之情性,如李白诗风之飘逸,苏轼诗风之豪迈,李商隐诗风之阴郁等,让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了解诗歌色彩,深深品味诗歌之美。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境创设审美化,将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审美体验浓和于一体,使学生深入到语文文字背后,走进景象与意境,走进作者情感世界,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情感素养以及审美素养,促使了语文情感教学目标的实现,为素质教育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情感基础与审美体验,集中体现出艺术性与实效性的统一。

当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在一些寓言文章、童话文章的学习中往往以想象和奇异化的方式来展开教学,但其归根结底是将落足于学生的想象、审美、情感以及生活实践之中,这同于任何题材的语文阅读文章的设置,其情境创设的艺术性与时效于语文教学,服务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同时,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学生能力的培养,是艺术性与实效性协同作用下的情境创设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顾国真. 论情境创设的艺术性与有效性[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8,(23)

第5篇:优美写景文章范文

少有了绿色,也鲜见高山大川,苏北大地似乎沉湎于冬季的萧瑟中。而一场绵绵细雨象早有了准备似的如约而至,到黄昏,点点滴滴,乍一个喜字了得,让这块贫瘠的土地顷刻之间骚动起来。来看哪,这个季节你来看,苏北的雨,正带着激情,带着向往,梦幻般从天而降。

城里的人们有的骑着单车、披着五颜六色的雨衣在大街上匆匆而过,有的打着七彩的花雨伞或是彳亍地缩着脖子、或是成双成对牵手漫步在街头。暮色降临,霓虹闪烁,雨仍一直下,但丝毫没有冲淡城市的喧嚣和沸腾,那些光怪陆离的灯光从金属窗户透出无尽的魅惑和暧昧,被柔韧的雨丝刷成一帘幽梦。最是出租车繁忙,在璀璨的街灯万丈光芒下肆意穿梭,刮雨器一刻也不停,车前窗的扇面始终如一,此时,交通台的女主持人正嗲声嗲气地和男主持人插科打诨,引得车上乘客忍俊不禁,全然忘了车外纷飞的雨,就这样车来车往,在路灯的映照下碾起急速的弧线,车尾溅起五彩斑斓的花瓣雨。

没有江南小城雨巷的诗意,也没有北国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浑,苏北的雨少了缱绻缠绵,也不会下得太急,总是张驰有度,一如这个地域上默默生长的大树,不卑不亢,让冬季的平原知白守黑,有了灵动。

你看,乡村被冬雨笼罩着,象一头老牛在沐浴,洗净了在干冷的日子里曾经蒙上的尘土,大地完全湿透了,一畦畦风餐露宿的油菜们秀出坚持的绿色。这当儿,麦苗钻出泥土已有些时日了,久旱逢雨,仿佛伸出小手乐呵呢。小河是十分的安静,不见几许流动,如果不是这场象旧情人的雨敲打在河面上,小河或许正做着春天的梦,有同样怀春心事的杨柳陪着,小河没有寂寞过,雨既来了,就留着藏到骨子里吧,酿一坛美酒,在春天的时候打开。风中有雨,雨中有风,风雨中的苏北平原给足了冬季的面子。一座城,一盏灯;一个村,一片瓦;一方土,一棵树;一条河,一滴水……无一不在扼守青春的领地,让冬天的境况没有萎靡,让冬天的倦容有了别样的气色。

下雨的日子,天气一定冷,街上行人自是稀少,但并不意味着萧条,苏北人有的是热情,爽快,淡然。街头小面馆里热气腾腾,进进出出的人们脸上漾起春风般的笑靥;火锅店里人声鼎沸,火辣辣的激情溢出窗外;临街的橱窗里霓裳云集,陈列的服装模特风采依旧;大型超市人头攒动,购物者随心所欲。而在乡村又是另一番景象了,老屋里聚拢着七姑八婆,家长里短地说笑着,阵阵笑语飞出室外,乡间小路上已不见当年一蓑衣、一笠翁,无聊的男人们有的在打牌,有的在看像懒婆娘的裹腿那样长的电视连续剧,也有懂得享受的人此刻正泡澡堂子。当然,绝大多数的青年人不会因为下雨而闲着,他们正在流水线上心无旁鹜地操作,也有打零工的在风雨路上奔忙,谋生不易啊……

第6篇:优美写景文章范文

1.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

2.理解通过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

3.潜移默化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景物描述的方法。

3.培养写景抒情散文的自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

1.如何自学写景抒情的散文。

2.景物描述的方法。

四、课时:2课时。

五、课型:综合新授课

六、教学方法:讲读-讨论

七、教具: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指导]

1.背诵课文1-3段。

2.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三分钟演讲]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一同学描述此地春天的感受,由此引出北中国的冬天,由于学生没去过,可造成疑问,激发学习欲望。

(二)作者简介

(三)检查预习:

1.6人背书片断

2.5人上黑板默写生字词,师生共同评价。

(四)解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目中的提示的地点和季节。

(五)分段朗读课文,师生混读,随机停顿,请其他学生接力。这样可保证学生注意力集中,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六)理清文章脉络:

1.问题设计:本文从哪几个方面写济南的冬天的?

2.学生独立思考,找出答案的举手,直到绝大多数学生行了进行提问。

3.提问若干人,保证各种答案都有,言无不尽。

4.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评价订正归纳小结。

参考:天气山景水色

(七)分析第一部分:

1.问题设计:

(1)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

(2)用了什么写法?

2.学生思考(方法同上)。

3.抽签提问

4.学生补充后教师评价归纳小结。

参考:温晴:

对比:北平(大风)济南(无风声)

伦敦(无日)济南(响晴)

热带(日毒)济南(温晴)

(八)课堂练习:

(九)小结课文,提示学生热爱祖国的河山。

A类:完成课后练

教师视察后核对答案。

(十)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后半部分:A类

2.巩固生字生词。A类

第二课时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写景文章,要学会分析写的是什么景,是怎样写景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分析才能懂得文章主旨,对自己今后写作也会有收益。

(三)学习新课

1.朗读第2自然段,想想,文章怎样转入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

讨论并归纳:用过渡句“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转到写冬天的山。

2.提问:济南的这些小山有什么地理特征?’

讨论并归纳:小山把整个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写出济南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

3.提问: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

(l)用拟人手法: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用一“晒”、-“睡”、-“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

(2)用比喻、拟人手法: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3)从人们的感受:面上含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人们的幻想,不仅描绘笑容,更突出心理活动。

4.朗读或背诵第3自然段,文章按怎样的顺序描写雪后的山景。

讨论并归纳:按照空间顺序,从山上、山尖至山坡、山腰,有层次地写出秀美的山景。

5.“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讨论并归纳:

(l)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智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根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2)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哪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6.提问;这段文字用什么修辞手法写雪后的山景?

讨论并归纳:

(1)比喻:用“日本看护妇”比喻雪光;用“花衣”比喻雪色

(2)拟人:“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动人的雪态。

7.朗读第4自然段,想想这一段怎样写城外的远山。

讨论并归纳:用城内的“狭窄”映衬城外的“宽敞”,用两个“卧”字,传神、形象地照应了上文“暖和安适地睡着”用“唐代名手画的小水墨画”比喻城外的远山。三笔两笔就勾画了济南冬天城外远山的特点。

8.朗读第5自然段,想想这一段写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

(l)水的绿: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绿。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2)水的清、亮: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9.提问:这段文字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讨论并归纳:

(1)拟人:“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突出水的绿的特征。

(2)比喻:“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突出水的清亮的特征。

10.提问:本文的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l)直接抒发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

(2)创造意境,流露深情;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协…··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赞美的真情。

(3)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如“树尖上顶着一会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了一道银边”等,不但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喜爱的心情。

(四)小结

本文布局谋篇层次井然、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所写时间、地点的范围,接着文章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通过三组对比,赞誉济南是个“宝地”,这是贯串全文的主线。再接着写济南冬天的山景和水景。篇末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其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文章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此外,情景交融也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从语言上看,作者老舍是语言大师,在词语的选用上十分讲究。

(五)堂上练习:

写一段描写校园景色的文字,要求运用上面学到的观察方法。

写完交流。

(六)作业

1.课后练习第一、2题,第二大题。A类

2.完成掌握语文本课的有关内容。B类

十、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第一部分(1):写济南冬天的天气。对比的写法,突出“温晴”“宝地”。

第二部分(2—结尾):具体写济南冬天的山水景物。

过渡总写济南给人的总体感觉——暖和安适

第2段:阳光朗照下的山。

第3段:薄雪覆盖下的山。

第4段:城外的远山。

第5段:冬天的水色。紧扣“暖”字。

第7篇:优美写景文章范文

一、前提:目标精准

在备课环节,明晰年段目标、把握文体目标、聚焦课时目标,整合单元目标,尤为重要。

1.明晰年段目标

在低年段,重识字、写字、言语积累等;中年级着力整体感知课文、默读、质疑,体会关键词句,复述叙事作品等;而五、六年级则注重将体会词句的感彩和表达效果、领悟表达方法、揣摩表达顺序、提高默读速度、学会浏览、体会思想感情等作为训练重点。

2.弄清文体目标

叙事的文章,要关注情节的发展、文章的结构、主要人物以及详略的分配;写人的文章,则要关注细节,重点领悟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动作的刻画等;写景文章,要落在描写的顺序、优美的词句、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而诗词需关注意象、情感、韵律及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的写法。

3.盯准课时目标

在课堂上,我们要依据年段目标、文体特点,合理调控,立足有效,切实聚焦,关注具体课时中的“核心目标”。要克服面面俱到的思维,努力实现“一课一得”。特别要避免将教学目标分类、分割,甚至固化地将某些目标放在某一课时完成的做法。

二、重点:内容精选

我们应当精选最能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进行教学。精选教学内容,就要对文本进行理线、聚焦,也要重视课内外资源的关联。此外,教师要依据教学的核心目标甄选与处理文本内容,合理裁剪。

1.品析关键词句,体味文字的表情达意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不尽理。”关键词句常常能引发相关话题,凸显课文内容,教学中可通过关键词句的教学,从字里行间读出“弦外音,味外味”。

如教学《慈母情深》中,我通过比较言语形式的差别,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或许学生会注意到这四个“立刻”,或许也会找几个近义词,但他们可能不会想到“立刻”竟藏着“慈母情深”。这一对照,学生不仅懂得写文章要注意锤炼词语,更体会到作者词语的选用是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

2.品味特殊标点,体悟表达的佳妙独到

标点符号,通常是作者表达时自然的停顿,或者基本意思与情感的表达,但有时作者也会通过某个标点符号的使用来表达特殊的情感。在教学《春笋》时,我先让学生读“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接着,再让学生读“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这样,两次比较读,他们一下子就比较出了不同。再次指导朗读时,学生自然就注意了逗号的停顿。我顺势问:“通过朗读,你们知道了什么?”一个孩子说:“我知道了竹笋是慢慢地,一节一节长高的,我好像看到它成长的过程。”另一个孩子说:“竹笋的生命力真是顽强,一节一节,直往上长,竟长成了高高的竹子。”

3.留心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

李泽厚说,一切的发现都是发明。如我在教学《猴王出世》一课时,就引导学生读、品“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朝游峰洞之中”。学生发现,言语秘妙就在分句之间“三字―四字―五字”的特有语言规律中。

三、实施:板块精简

语文课堂教学要瘦身,还学于生。总体上讲,要立体设计教学流程,建构板块式结构,呈现或并列式、或递进式、或矛盾式结构,一般可设计2~3个板块。

1.以学定教,话题切入

课伊始,就可采用“话题切入”的方式,让学生或针对课题,或交流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来集体讨论,并在教学中适时突破其“最近发展区”的问题。

2.以教领学,习得方法

要基于语文学科性质、文本特点,把着眼点放在语文核心素养上,培养学生的语文关键能力,引导学生习得“方法”,实现“授之以渔”。

3.加强积累,沉淀语言

在教学中提高言语形式感悟与习得的几率,中年段的文本解读是关注过的,高年段有机会时也不能轻易放过。当然,同主题的内容可依据相应年段的目标提出要求,从而在训练与积累、习得与运用的过程中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吸收”与“吐纳”。

正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说:“要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关注语言形式,就是关注语言习得。语言习得,是语文教学的本义之所在,是对语文教学本质的回归,是一种价值无限的返璞归真。

参考文献:

第8篇:优美写景文章范文

写景多用于记叙型的文学作品,例如散文、通讯、小说、报告文学等,还用于诗歌和剧本。写景主要是为了达到如下的目的和作用:1.交代地点、时间、天气、气候;2.交代社会背景;3.推进故事情节;4.渲染气氛,衬托人或物;5.借景抒情;6.托物言志;7.比喻、象征或比兴。

有些人所描写的反映季节性的气候特征和物候的特征的景色,内容带有共性,放之四海而皆准,缺乏个性,非常空泛,绝不是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亲身观察到的真实景观的准确具体的写照,而是闭门造车,凭空臆想,想当然地写出来的,写出来的景色是哪个地方的,是否真的如此,连他自己都没把握,既不真实,也不具体,脱离实际,违反科学。

所以,通过细致的观察,具体、真实而又科学地把握自然环境的特征,是写好自然环境的前提。

可纳入观察范围的对象很多,包括天地、日月、风霜、雨雪、雷鸣、电闪,江河、湖海、草木、虫鱼、禽兽等。我们要根据写作的需要来确定观察对象范围的大小,要对观察所得的素材作出取舍,从中筛选出文章的写景材料,丰俭由文。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全文只有两句写景,惜墨如金,却有力的烘托了菲利普夫妇乘兴而去,败兴而归的心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大篇幅地描写小煤屑路、荷塘四周、荷塘上面的月夜景象,浓墨重彩,充分表现了他在不宁静的日子里从荷塘月色中得到的短暂的喜悦,片刻的安逸。

我们要立体的动态的观察自然景物。所谓立体的观察,是指对自然景物进行仰视、平视、俯视、环视和鸟瞰式的观察。所谓动态观察,是指对自然景物随着时间推移和空间变换所发生的变化进行观察,这涉及定点、动点和散点观察的技巧。例如,屠格涅夫的《村》运用定点观察,马致远的《天净沙 ・ 秋思》运用移步换景式的动点观察,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则按时间的推移描写景色的变化。

我们要开动所有的感觉器官,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对自然景物进行多觉观察,观察自然景物的形状、颜色、动静、声音、气味、重量、温度、质地、分布、种类等,从而发现其特征和意蕴。这要具备一定的地理学、气象学、气候学、天文学、生物学(包括动物学和植物学)、物候学等学科的知识,要以这些自然科学知识为后盾,再从文学角度观察和描写自然景物,不然就会闹出“广州的雪花大如席”、“广州的高粱红似火”的笑话。

某地某时的自然景物的特征,除了可以凭借直觉马上把握外,还可以通过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来把握。横向比较,是指将某地的景色与同一时候其他地方的景色相比较,如《济南的冬天》,它就冬天的气候特点,把济南同北平、赤道、热带相比;纵向比较,是指将某时的景色与同一地方其他时候的景色相比,比如,就广州春天的气候特点,可以从气温、降水量、日照强度、季候风的风向与风量、动植物的状况等方面,拿它跟夏、秋、冬相比。

写社会环境,也许还要具备一定的经济、政治、历史、伦理、民俗、宗教、建筑等方面的人文知识。

通过观察掌握了写景素材后,还得运用适当的文学技巧才能把景物栩栩如生的描写出来。因为,我们写的不是传播地理、气象、气候、天文、生物、物候知识的说明文,而是在具体、真实、科学地观察的基础上,把个人的主观印象和主观感悟融入观察所得,然后借助各种文学手段来写景状物,以反映观察所得,写出景物的状态、特征和美感,从而写成既有真实性、科学性,更有形象性、情意性的属于记叙文范畴的文字优美的文学作品。

首先,必须讲究修饰性、描绘性词语,如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拟声词等的准确运用,只有反复推敲锤炼,才能传神地表达出景物的形、色、态、音、味,等等。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一个“绿”字便以使动用法,把春风拟人化,描写出在春风吹拂下江南植物复苏吐绿的景象,既有色彩美也有动态美,令人叹服。

其次,要学会白描,也要学会巧妙运用修辞方法。屠格涅夫的《村》、鲁迅的《故乡》在景物描写中就运用了白描。鲁彦的《听潮》用拟人、博喻、排比、通感几种修辞描写海潮消退归于静穆时的情态和声音,将无形的难以捉摸的听觉形象化为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真是妙笔生花。

准确运用词语和巧妙运用描写,都能使景物变得具体形象逼真。

再次,要注意语句的骈散结合。写景,适宜用短小明快的句子,适宜用两两整齐对称的语句,以增加文章的形式美。当然,文章中也要自然穿插一些句式灵活的散句。只要欣赏一下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整散句的运用技巧,你就能领略其中的真谛。

有的作家写景时,还喜用叠音词、儿化词来描摹景物,增强语言的音韵美。古诗文基础扎实的,还会信手拈来前人的好词佳句,加以化用。朱自清的《春》便是如此。

有的作者不但写眼前的实景,还联想到与眼前的实景有关的逸事、风俗、传说和诗文,甚至想像出一些超现实的事物。郭沫若在《天上的街市》一诗中,就由人间的街灯联想、想像到天上的街市和牛郎织女,以他们在天界幸福团圆的生活,反衬黑暗的旧中国。

写景文章既要讲究技巧,又不能露出人工雕琢的痕迹,这才是最高的境界。

写景要注意条理。要么用空间顺序,如朱自清的《绿》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要么用时间顺序,如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和峻青的《海滨仲夏夜》;要么用逻辑顺序,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和朱自清的《春》。

另外,不能单纯地写景状物,必要的话,还得描写该景物背景下人们相应的活动与心态。朱自清的《春》便写到了经历冬困后纷纷出来活动筋骨、抖擞精神、喜迎新春的人们,梁衡的 《夏感》则描写了夏日里热火朝天地收割打场的农民,何其芳的《秋天》描写了人们伐木、摘果、打渔、放牧的情景,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亦描写了生活在暖和的老城里的居民们喜笑颜开的表情和有着落、有依靠、不着急的心态,以及误把冬天当成春天的错觉。

最后,我们不能为写景而写景,写景要有立意。没有立意,写景就没有灵魂。

在以写人记事为主,描景状物为辅的文章里,写景的立意就是要明确所进行的景物描写究竟为写人记事提供什么服务,是交代地点、时间、天气、社会背景、推进故事情节,还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鲁迅的《故乡》描写鲁镇的格局、氛围,就是为了交代孔乙几活动的背景,《丑小鸭》描写冬天的来临,是为了推进故事情节;契诃夫在《变色龙》里写广场和饭店周围的景色,为的是反映沙俄统治下的的萧条冷落,渲染气氛,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写烈日和暴雨的景色,为的是烘托祥子拉车的辛苦和他的顽强刚毅。

在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里,写景的立意就是明确所进行的景物描写要表达什么意思,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以景物比喻、象征人物的某种精神品格,或进行比兴,托物兴词。朱自清写《春》是为了赞美春天的新、美、力,激励人们珍惜大好春光。周敦颐写《爱莲说》意在寄托自己对君子那种“出淤泥而不染”的崇高品格的喜爱。茅盾写的《白杨礼赞》便以白杨的品格象征中华民族的意志。《诗经》的《关雎》便以在河洲之上关关和鸣的雎鸠作比兴,引出追求窈窕淑女的君子。

景物描写里要融入自己的个人情绪和主观感悟。在《夏感》一文里,作者梁衡就开门见山地写出自己的感悟“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让我写《秋》,我赞美它的热闹繁盛高洁,我哀叹它的凋零萧索没落,我会吟诵“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景语即情语”,这就是说可以含而不露地借景抒情,间接表达立意,即所谓融情入景,情景交融。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对夜雨景色的描绘和联想便寄托了他杀敌卫国的情怀。当然,有时也可以在写景之余来一点直白的抒情,即直抒胸臆,直接揭示立意,如屠格涅夫的村的结尾便直接抒情“呵,俄罗斯自由之村的富足、宁静、丰饶啊!呵,和平和幸福啊!”

第9篇:优美写景文章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育 美育 自然美 古诗文之美 真情之美 人生之美 语言美 形象美 结构美 修辞美 意境美 哲思美

教育是一种美育,初中语文教育中更应当渗透美育教育,合理运用初中语文新课程教材优美的文章,对学生进行文学的陶冶,铸成审美的心灵。阅读中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令读者喜闻乐见,对培养中学生的审美能力非常适宜。从文艺理论的综合素质论的角度来看,初中语文新课程教材中文学作品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必须通过审美鉴赏来实现。初中语文新课程教材中的许多文学作品,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能够显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审美性的特点。初中语文新课程教材的美,主要体现在自然美、古诗文之美、真情之美、人生之美、语言美、形象美、结构美、修辞美、意境美、哲思美等几个方面。

一、自然美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材的课文中描绘了大量的自然山水、风土人情,表现了祖国绵绣山河的如诗如画,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如杜甫《望岳》描绘的雄奇峻拔的泰山奇观;朱自清的《春》所蕴含的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海滨仲夏夜》恰似一幅夏夜的优美图;《秋魂》展现了秋之灵魂和神韵;《济南的冬天》犹如一幅淡雅的山水画。这些课文描绘的画面都饱含着对祖国锦绣河山的无限赞美。学生欣赏阅读中,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萌发热爱大自然之情,激发热爱生活之趣。自然美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二、古诗文之美

古典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古诗文对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鼓舞青少年奋发有位有着重要的意义。选入初中教材的古诗文,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莲叶托荷美,荷花映夏日,妙不可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江南清新秀美的月夜美景令人向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想象奇特,雪景奇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笔下的水气势磅礴,一泻千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笔下的水绮丽可爱。学生在欣赏颂读中,自然领略到古诗文之美,萌发热爱传统文化之情。

三、真情之美

我国自古就有“鸦懂反哺,羊知跪乳”的古训。古代有《二十四孝》读本,讲的都是对父母的孝敬,《卧冰求鲤》、《卖身葬父》就是其中的故事。近现代也不乏行孝感恩父母的伟人和典范。青年时,得知母亲病逝,立即从长沙日夜兼程奔赴韶山,在母亲灵前抚棺恸哭;总司令那篇《母亲的回忆》启发教育了几代人。作为初中生,要感激生育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体验生命;要感激抚养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不断成长;要感激帮助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度过难关;总之,要感激一切使你成长的人。学会感恩使你增进见识的人;感恩教导你自立的人;感恩助长你智慧的人;感恩升华你人格的人。

四、人生之美

人生是一条美丽的曲线。文王拘而演《周易》;孔子厄而作《春秋》;左丘明失明,撅有《国语》;司马迁受腐刑而写《史记》。范仲淹被贬岳州,览洞庭湖之景,而喊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文天祥过零丁洋时,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誓言;——这些都是爱国精神的最佳表现。读《行路难》可让学生品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无比自信和执著追求;读《望岳》可使学生领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勇攀人生高峰的气魄。阅读教学中,许多课文都是品味人生之美,汲取精神食粮的沃土。

五、语言美

文学作品是用语言来再现艺术形象的,它通过生动的语言激发读者的想象思维,从而获得审美愉悦。因此,我们只有认真领会文章的语言美,才能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如《与朱元思书》,其语言有一种音韵和谐美,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写景文字精要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如《安塞腰鼓》,其语言似江水奔流,气势豪壮,读后让人感情激荡、心旷神怡;又如课外诗词《清平乐·茅檐低小》,其语言似小溪淙淙,温婉细腻,读后让人如品甘茗,味久不绝。像这样的文章还有《列夫·托尔斯泰》、《散步》等。

六、形象美

形象美,这里主要指文章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境界。如《散步》中塑造的天真无邪、机灵可爱的儿子形象。《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热爱生活、勇敢坚强的盲聋哑人海伦?凯勒的形象。,《再塑生命》中充满爱心的莎莉文老师;《雷电颂》中屈原坚持真理的爱国者、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孔乙己》中自命清高的孔乙己;《范进中举》中趋炎附势的胡屠户,以及《乙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龚自珍;《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李白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再现了形象美。

七、意境美

所谓意境,就是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有机结合,它是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却又可信可感、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如吴均的《答谢中书书》,首先作者抓住此山水相映之美,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了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又如宗璞《紫藤萝瀑布》的意境也十分优美,令人陶醉。那柔美的“淡紫色”弥漫全文,富有诗情画意,让人感到“精神的宁静和喜悦”,从而增添了蓬勃向上的力量。像这样具有意境美的文章以古诗文居多,如《秋思》、《夜雨寄北》等。

八、主题美

文学作品的主题是作品的灵魂,它是作家在作品中通过描绘现实生活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的特征,只有明确地认识了作品的中心思想即主题,才算是把握了作品的精神实质。初中语文教材中,主题深刻的文章很多。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文章通过对一株紫藤萝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美之本质的深度追求,对生命意义的执著拷问。作为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作家肩负着把人的灵魂指引到健康、高尚、文明的彼岸去的责任。像这样的文章教材中还有《愚公移山》、《故乡》等。我们必须透过文字,穿透语言,去领会文章的深刻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