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文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第1篇:圆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文

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画图等教学活动感受并发现圆的相关特征,掌握圆心、半径和直径的概念,能借助工具画出指定大小的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圆的特征

师(投影出示生活中含有圆的物体的图片):同学们欣赏了图片,在感受美的同时,你们还发现图片中都有什么图形呀?(板书:圆)

师:谁来说说刚才我们发现的这个圆和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不同?(学生先小组交流,再师生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激活其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已学内容的基础上初步感知圆的特征,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学习画圆,再次感知圆的特征

1.利用学具尝试画圆

师:你能用自己学具袋里的工具画个圆吗?(学生自主尝试)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画的?(用硬币描一个圆,或用钉子和绳子画一个圆)

2.利用工具学习画圆

师:我们刚才利用一些物体画出了圆,我们还有一个专门画圆的工具——圆规。你能用圆规画一个圆吗?(先让学生尝试用圆规画圆,然后师生交流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体会画圆的大小和圆规两脚分开的大小有关)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出一个半径为2厘米的圆。

3.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

师:我们刚才画圆时,固定的这个点,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圆心)圆心一般用大写字母O表示。请同学们在刚才自己画的圆上找出圆心,并标上字母O。

师(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画一条线段):老师刚才画了一条什么?(线段)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各在什么地方?谁知道它是圆的什么?(半径)

师:谁能来说说半径是一条什么线段?请大家在刚才自己画的圆上画出圆的半径。

师:半径通常用字母r表示。(师板书r,并经过圆心画一条直径)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刚才画的这一条线段,它有什么特点?(经过圆心,两端在圆上)这就是圆的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请同学们也在自己的圆上画一条直径,并用字母标示出来。

【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利用学具尝试画圆,再用圆规画圆,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感受圆是一种曲线图形,体会画圆的大小与圆规两脚分开的大小有关,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画的圆来认识圆的圆心、半径、直径。】

三、对比探索,研究圆的特征

1.猜想圆的特征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圆各部分的名称,以前我们学习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时都要研究图形的特点,那圆有什么样的特点呢?结合刚才我们学习的过程,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下面几个问题(课本P94页例3),然后说说自己的猜想。

师生交流,教师相机整理,投影出示:(1)在同一个圆里,直径有无数条且相等,半径有无数条且相等;(2)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

2.验证圆的特征

师:这些猜想正确吗?你们有什么方法验证吗?同学们先自己想想,然后通过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来验证,也可以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讨论。

3.交流自己的想法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验证了哪一个猜想?(生答略)

师(小结):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了圆的哪些特点?请同学们先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最后我们一起来小结。

【设计意图:学生在认识圆心、半径、直径的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方法,为自主探究圆的特征打下了基础。

四、巩固练习,深化圆的特征

1.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

课件出示题中的三个图形,让学生指出圆的半径、直径。

师:圆中的其他线段为什么不是半径或直径?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七第1题

课件出示表格,让学生填空,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2题

要求学生先想一想怎么画,画好后交流画法。

【设计意图:有选择性的练习,不但巩固了学生新学的知识,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技能。】

五、回顾总结,再现圆的特征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圆,你对圆有了什么认识?在研究圆的特征时,我们用了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先回顾学习过程,再交流学习体会)

【设计意图:关注知识及学法的总结,不仅有助于学生总结学习中的得与失,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终身受用的数学学习经验。】

六、欣赏拓展,内化圆的特征

师:同学们,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吧。(课件出示课本P97页“你知道吗”中的图片)

第2篇:圆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工程认识 机械结构认识 教学设计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3-0073-02

工程认识课程作为我校开展高等工程教育的第一个学习环节,是面向全校一年级学生的通识性工程教育课程,肩负着将大学新生从科学理论学习引向工程实践的重任。对全校来自不同专业、对实际工程缺乏了解的一年级学生开展工程教育,如何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科学技术和自主探索工程领域奥秘的兴趣和好奇心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不能保证教学质量和效率,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也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的学习过程和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发展,对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问题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

机械结构认识单元是工程认识课中的重要内容。本文针对大学一年级学生的知识背景,以增强学生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为根本出发点,进行工程认识课机械结构认识单元的实践教学研究,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方案,力图在实践中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使工程认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手段等更加符合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知规律,从而提高工程认识课程的教学效果,激发大一学生工程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一 机械结构认识单元的教学分析

1.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是促进学习者朝着目标所规定的方向发展的过程,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工程认识课程作为我校开展高等工程教育的第一个学习环节,是面向全校一年级学生的通识性工程教育课程,肩负着将大学新生从科学理论学习引向工程实践的重任。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概括了解现代机电产品的总体构成以及机械系统在其中的作用;初步了解常用机械和常用零件的基本知识与应用。

2.教学对象特征分析

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充分了解学习者的特征,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分析学习者的主要目的是设计符合学生能力与知识水平的学习问题,提供适合的帮助和指导,设计适合学生个性的情境问题与学习资源。工程认识课的教学对象是来自全校不同专业、对实际工程缺乏了解的一年级学生。

二 机械结构认识单元的教学设计

1.教学情境设计

用问题来驱动学习,学习是为了解决问题。学习是基于真实问题情境下的探索、研究的过程,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好的学习情境设计,有助于将问题置于一个真实的任务环境中,减少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有助于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教科书上的知识是对现实生活的抽象提炼,而设计学习情境则是要还原知识的背景,恢复其原来的生动性、丰富性,这需要将设计的问题具体化。在机械结构认识单元的教学设计中,笔者从实际产品出发,提出了搭建机械系统来完成实际产品的工作运动这一具体问题。

在设计学习情境时,我们应注意:(1)设计理想的学习情境是为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最终为完成意义建构服务的。(2)设计学习任务要符合学习者的特征,不能超出学习者的知识能力范围。(3)要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不是期望学生给出完美的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参与,使其了解这个领域。

2.教学资源设计

教学资源是指与教学目标、教学组织活动有关的各种信息资源。遵循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进行工程认识课机械结构认识单元的教学资源建设,通过文字、图片、教具、实物、模型等形式展现机械结构的发展历程、技术进步、未来发展等,充分展现工程特色,创造良好的工程文化氛围。同时,全面激发学生对工程的热爱,普及工程文化知识,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工程文化素养。

第一,教学资源设计的内容。通过学习情境设计,将问题置于一个真实的任务环境中,有助于学习者知识与能力的迁移;而信息资源则为学习者提供在知识建构时需要知道的有关内容的详细背景和在完成学习任务时需要掌握的背景知识,有助于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和可行性方案的提出。通过对学习内容的分析,根据教学情境设计,向学生提供与问题解决有关的信息资源,详细考虑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查阅哪些信息、需要了解哪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了解问题的背景与含义、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另外,与学习内容有关的陈述性知识和拓展性知识也可以通过学习资源的方式提供。

设计符合学生个性的学习资源,需要分析教学对象的基本特征。工程认识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来自全校不同专业、对实际工程缺乏了解的一年级学生。设计的学习问题和信息资源必须符合学生能力与知识水平,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解决问题需要具备的相关知识和信息。

第二,机械结构认识教学资源建设。(1)对学生操作规程和训练内容的说明。通过宣传板使学生明确实训行为规范和操作规程,以及机械结构认识单元的装配任务和装配结构。督促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学习和操作。(2)完成学习任务时需要具备的必要背景知识。利用机械工程认识教学内容设计的机械零件展示柜和机构陈列柜,展示常用零件和常用机构的基本类型和用途,帮助学生加强对常用零件和机构的认识和理解。另外还可以利用自制的机械零件展示柜、齿轮减速箱实物、牛头刨床传动图、齿轮传动机构的零件组成宣传板等信息资源,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学习情境中的问题,提出可行性方案,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3)教学设备建设。通过实物、模型的展示,结合学生的观察和教师的讲解进行直观教学,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产生一种具体的形象思维,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掌握知识要点。例如,通过齿轮减速机与蜗轮蜗杆减速机的实物对比,可以了解齿轮传动和蜗轮蜗杆传动特点;通过千斤顶的工作过程,了解圆锥齿轮传动的工作原理。

3.教学管理设计

在建构主义学习中,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但不能忽略教师的指导作用。任何情况下,教师都有控制、管理、帮助和指导的职责。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或片面的认识。

4.学生成绩评价

采用与教学情境融为一体的评估方式。可以由教师根据观察到的学生的表现给出评定。也可以由学生根据对问题或任务的研究、解决和完成情况以及具体的思维训练过程给出评价,或者两者相结合做出综合评价。

机械结构认识单元中的评价项目包括:传动机构的装配及工作情况、是否完成任务要求的运动形式的转换、工作效率情况、模型搭建的工艺水平、小组成员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及资料查阅与动手操作情况等。

5.知识总结及相关知识的拓展

适时地进行教学总结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将自学的、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但总结时不能太细,应为知识体系串讲要简明扼要,否则会重蹈传统教育的覆辙,限制学生的思维。

由于授课时间的限制,在教学活动中并没有对场地中的实物、模型和挂图进行讲解和说明,如汽车模型,汽车发动机、离合器等实物,载货汽车构造挂图、汽车发动机挂图等。采用图片和文字说明的形式,拓展了汽车机械系统中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部分结构,如配气机构、离合器、差速器、电动刮水器等。搜集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如航空发动机、机械系统的传动、机器人行动的原理、机器人的组成、最古老的机器人以及未来机械发展方向等。通过相关知识的拓展,充分展现工程特色,创造良好的工程文化氛围,全面激发学生对工程的热爱。

第3篇:圆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内容语言融合式教学法;双语教学;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3-0024-02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虽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与实践在国外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在我国正规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还不足20年。虽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在数量上得到了极大的增加,但在质量和数量上仍然无法满足我国社会的需求。出现这种困境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客观环境的快速变化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二是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存在缺陷。

(一)国家发展需求

由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的影响,我国经济正全面融入国际社会发展主流,从局部开放走向全方位、多领域、全景式的开放,这也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大量的具有国际意识、国际知识、国际交往能力的人才来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在这样一种环境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也需要应对这种挑战,培养具有国际素养的专业人才。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缺陷

我国缺乏原创性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其专业知识绝大多数是来自于国外,因此,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所传授的知识基本上是来自于国外的知识[2]。而且由于授课的需要,要把这些知识翻译成中文传授给学生,由于翻译者的知识水平和缺乏实践经验而使翻译的成果质量大打折扣。如果能让学生直接接触原版教材再结合我国实际进行学习,不仅会让学生直接接触第一手知识,而且也能培养学生把国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应用于我国实践的意识和能力。这或许是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一个不可避免的内在缺陷。

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双语教学来完成。内容语言教学法(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CLIL)是欧洲普遍流行的一种双语教学法,欧洲的双语教学情况与国内比较接近,所以运用这种方法更容易解决我国双语教学的实际问题。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双语教学采用CLIL的

重要意义

CLIL是基于 Hymes 的“交际能力” 理论和Halliday的 “功能语言学”理论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

CLIL教学模式将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转化为语言教学与内容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CLIL教学包括两个主要内容,其中一项内容是高校中的专业课程内容,如心理学、物理学、历史学、工商管理等课程;另一项内容则注重外语语言能力的学习[3-4]。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学习专业学科知识的需求,也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双语教学中采用这种模式,体现出如下重要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语言学习与内容学习相结合,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动机,也可以激发学习学习语言的动机。学生通过对外文原版教材的编写体例、作者的论述方法和写作思路等的学习,也可以获得专业知识以外的东西,这能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同样地,学科领域重要的、有趣的内容为学生理解和习得新的语言结构和句型提供了有意义的基础。在真实的课堂交际环境中,学生就学科内容进行交流,就他们感兴趣的其他话题或题目进行交流,也为学习新语言的交际功能提供了一个交际目的明确、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环境。

(二)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实施CLIL,能够使学生对目标语国际和本国的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使目的语的学习和对文化的了解同样重视和关注。这种模式更能激发学习者的潜能,如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信、发展交际技巧、增加词汇量、自我表现能力和口头交际能力。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CLIL双语教学的设计、实施与评价

(一)课程设计

教学目标的设计。CLIL模式在双语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多重能力,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教育国际化地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双语教学要达到如下目标:一是要学生逐步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外语学术交流能力;二是要培养学生能够同时使用母语和应用思维以及在两者之间自由转换的能力;三是使学生具备两种文化意识,并将这两种意识有效地运用在实践中。

教学内容的设计。CLIL课程设计与以往的学科教学和语言教学不同,它非常强调提供一种语言学习和使用的语境,使学生不断地并有意识地把内容语境化,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教学内容应达到以下要求:一是教学内容不仅包括习得知识和技能,还包括学习者创建自己的知识库,了解和掌握各种技能,并在内化知识和技能后具有创新能力;二是教学内容要与学习和认知有关,这是为了学习者能从语言角度分析内容;三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注重学习语境中的互动以及培养跨文化意识。

双语教学过程的设计。双语教学过程是实施双语教学的关键,要想实现双语教学的目标,在双语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的几个方面。首先要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科学设置双语课程。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语言运用要注重:一要注意母语的适当运用;二要注意语码转换的使用;三要注意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四要注意教师语言中文化的传递作用。最后,教师要在课程中增强学生语言使用的强度。

(二)课程实施

教学对象的选择。双语教学对教学对象是有一定要求的,学生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外语能力。具体来说,一般要具有很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阅读和理解英文原版教材不会特别吃力,英文教案通过课堂讲解和课下复习也基本可以掌握,简单的课堂交流基本可以顺利进行。

教案的编写。教案要充分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教案要使用英文,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语言氛围,能够强化学生学习语言的动力。教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的优势,把动画、声音、视频引入课堂,使课堂出现较好的立体效果,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把我所学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方法的运用。课堂授课方式是电子教案+动画演示+板书+中文授课为主,使用多媒体课件,以英文讲授为主的方式。在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分层次教学,对基础理论部分,先用汉语阐述,再将定义、定理用英文讲述。课堂讨论采用中英文两种语言,简单讨论提倡用英语,有些思想如果用英文表述困难就用中文表达。在具体的教学方式上,CLIL模式非常强调教师和学生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结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特点,在教学中可采用如下几种模式:一是真实性或情景式教学,这种方式需要建立一个真实的场景和完整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语言;二是学生自主学习式训练,教学的重点在于采用多种策略指导学生逐步形成独立学习的能力;三是合作式学习训练,学生需要共同解决问题,同伴之间互相学习,找到答案。

测评方式的选取。测评是检查教学大纲执行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是获取教学反馈信息的主要来源和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因此,双语教学测评首先要在考核内容上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考核要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双语课程。再次,考核形式要多样化,如闭卷考试,口试,作业,小论文,综合设计等等。最后,要加强课堂测试。

(三)教学质量评估

双语教学质量评估是指根据特定的双语教学目标,运用科学可行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双语教育现象及其效果进行测评并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双语教学而言,其评价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教学设计评价。教学设计评价是对实施双语教学前的预备状况进行评价,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确认双语教学的基本条件是否具备,如各种教学硬件是否配备等,以及对教师的准备程度进行评价,如课程大纲,教案等材料的编写等等。

教学过程评价。教学过程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结构是否合理,教学内容是否契合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思路是否清晰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是否自然,这些是测评的重点;二是要考查师生的行为表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体现了教学资源提供者、组织者、督促者、参与者和学业导师的多重身份,是否充分发挥了其主导作用,师生间交流的有效程度如何,以及教学过程是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效果评价。教学效果评价也是教学质量评价,教学质量的好坏体现在学生进过双语教学后知识和能力的变化。因此,教学效果评价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学科目标的完成情况,主要测评学生获得的专业知识情况;二是学生语言目标的提高情况,包括学术交流、文献查阅、阅读以及翻译能力的提高水平;三是跨文化交际目标的实现情况,包括学科相关的跨文化知识习得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两个方面。四是素质拓展目标的实现情况,包括学科相关的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专业素质拓展等方面。

参考文献:

[1]秦昕,沈佳.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

[2]黄芳,姜农娟,蔡正平.人力资源管理双语教学探究[J].北方经贸,2007,(12).

第4篇:圆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人文教育;意大利;人文医院

全球医学教育基本要求中第一项评估内容就是职业价值、态度和行为,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医学生最重要、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品质, 也是医学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1]。当前医患关系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正朝着合作式、以"患者为中心"的模式转换,因此医院和医务人员作为人文关怀的实施场所和实施者,必然的成为人文教育和人文建设的关键因素。以下将以意大利锡耶纳大学医院为例介绍意大利的医学生人文教育和医院人文建设情况,以及对我们的启示。

1 意大利人文医学教育

医学是人的医学,在行医过程中以人文精神为首要因素,尊重和弘扬人的价值,倡导人文精神。人文医学教育是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的指引。人文医学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 ,影响着人文医学教育的教学方式。意大利锡耶纳大学创建于1204年,是世界上建校最早的四所大学之一。与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医学院校一样[2],意大利锡耶纳大学在医学人文课程设置方面,采用医学课程和文学、艺术、社科等通识教育学科相融合的边缘学科课程模式,开设了诸如情商教育、心理学、法学、伦理学、人文社会科学、行为医学等涵盖哲学、 文学、艺术、法律、伦理、宗教多方面的学科群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类的课程比重较小。进入实践阶段还有关于如何了解你的患者、全面身心护理、如何告诉患者坏消息、临终关怀等类似的选修课程,注重交流技巧和沟通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教学方式方面,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在教学中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连贯性,对医学人文课程进行合理规划和全程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掌握医学知识,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或让学生阅读并做写作训练,或采取小组讨论,或进行角色示范等。教师的课堂理论讲解比重少,考核形式也不仅拘泥于理论笔试,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学校会安排较多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幼儿园、养老院等增加学生对职业的热爱和自豪感。意大利锡耶纳大学医院里活动者一群特殊的学生志愿者被称为"小丑医生",他们装扮成小丑的样子陪伴患者中的儿童、老人,给他们送去欢乐,减轻心灵的痛楚。学生通过参加小丑医生、住院患者生活护理、接送患者等各种无偿志愿活动,让医学生充分的接触患者、与患者沟通,使其切身感受到社会和患者的要求从而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热爱患者、理解患者、帮助患者的理念和奉献精神。这既是医学知识的学习过程, 也是医德品质和医生素质的培养过程, 将为学生成为住院医师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意大利人文医院建设

2.1精益管理模式 精益理论最初源于日本的丰田公司,用于解决公司内出现的各种运营危机,创立了以避免浪费、增加效益和以顾客需求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并形成企业文化将其传授给每位员工[3]。意大利锡耶纳大学医院将这种企业管理理念引入到医疗管理中,目前意大利托斯卡纳大区实行的急救分诊管理模式、肿瘤患者就诊路径、药剂仓储管理等都是精益理论实践转化的结果。其核心就是:①尊重工作人员,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服务品质和服务价值;②避免浪费与重复,包括仓储浪费、工作流程和路径中的人员、时间浪费,患者在非医疗服务上的时间、体力、精力浪费等;③从患者角度讲价值,了解患者的真正需求,为患者提供适当的时间、场所、价格和服务品质。其灵魂就是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和医疗规范,而支撑这一灵魂的根源是员工的意识和团队合作。通过使用精益管理的工具和方法能够帮助医疗机构改进流程、降低成本和增加患者、医护及其他工作人员的满意度。

2.2医院环境建设和就医流程 意大利锡耶纳大学医院由7栋不同色彩的主楼组成,坐落于一座小山丘上。各个临床科室分布于不同的楼区,每栋楼之间相互关联,但又分别设有候诊门诊、住院部、检查室、手术室等,方便患者就诊。为了方便患者出入及辨认,医院大厅除了设有咨询台外,还在大厅的地板走廊上画有7条不同色彩的地标线条,引导患者通往各个楼区及相关科室,简单醒目易于辨认,即便是你第一次来到该医院,只要按线条的颜色和指示方向,就可以轻松的到达目的地。医院的整体环境非常整洁明亮舒适,无论是在候诊大厅、门诊还是在住院病房的各个角落,几乎见不到嘈杂和拥挤。充分体现了对患者人性化及细致化管理。

很多疾病诊疗都有其诊疗路径,并必须严格按照临床路径进行操作。比如一位乳腺癌患者,从发现、确诊到治疗,涉及到包括检验、肿瘤外科、肿瘤内科、心理、病理、放疗、整形、康复甚至临终关怀等多个学科,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定期将各相关学科的专业人员组织起来,制定该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并监督实施,形成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诊疗路径管理,不仅医疗行为得到规范,医疗纠纷也明显减少。临床路径作为全新的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其在临床上应用的范围正日益扩大。从急症工作到常规护理工作,从成人到新生儿,其实施病例范围也逐渐扩大,病种已经不再局限于外科手术患者,而是从急性病向慢性病、从外科向内科、从院内医疗服务向社区医疗服务扩展。科学的路径既保证医疗安全质量,也可以降低风险,同时还能极大降低患者对医疗服务的质疑。

意大利医疗保健服务活动中的人文关怀不仅体现在对患者的人性化服务上,同时也不乏对医护人员的人性化关怀。急诊科设有心理咨询师,他们负责帮助、安抚每位痛苦焦虑的患者和家属,同时也负责缓解急诊医务人员的高度紧张精神状态。对于儿童患者,医院还设有儿童职业体验角,小患者候诊时,可以在这里当医生、护士,玩具娃娃充当患者,玩耍中扮演角色,减少患儿的心理恐惧,以便在诊疗中能主动自愿地配合医生的治疗操作,同时也减少了医生的非专业服务时间。另外儿科医护人员卡通图案的工作衣也减轻了孩子们与工作人员交流沟通的障碍。

3 对我们的启示

近年来,人文医学在国内逐渐兴起,人文医学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科学与人文科学交叉的学科群,属于医学的一个部门分支,是与基础医学、技术医学、应用医学相对应的学科人文医学[4]。医学人文学具有独立的学科地位、研究对象、学科性质、逻辑关系和学术科研方法等,立足于生命本体论 注重将人文关怀贯穿于整个医疗过程中[5]。

人文医学作为新的学科群出现是医学走向成熟的标志。现代意义的医学人文教育主要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的西方而到80年代欧美等西方各国逐渐把医学生职业人文教育融入医学教育体系当中成为医学教育中的一种主流趋势[6]意大利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特点主要表现为重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更侧重当前医学领域的社会问题、伦理和临床问题,课程设置具有从学校到临床的延续性,注重将人文教育整合到医疗实践中去,学校教育阶段就注重通过各种模拟课堂和志愿活动,授予交流技巧,从小事做起,培养学生尊重患者和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学校和医院无缝对接,医学生从学习开始的初级阶段到临床阶段的全过程中都会以不同形式接触到患者。近年来,我国医学人文教育逐渐受到重视,各类医学院校根据自身的情况开设了各种人文选秀课程 ,如文学 、艺术、法学、医学史 、医学伦理学 、医学心理学、人类学等,思想政治课仍属于医学生的必修课。教学也以理论授课、笔试考核为主,教学形式死板不灵活,学生在技能运用方面收益甚小。此外,目前国内各大医院的标本运送、住院患者护理、院内导医、电梯等服务于患者的低技术含量工作,大都承包于社会服务公司,这不仅浪费了医患交流的机会,还容易产生职业歧视,使得医学生也不耻于做这些小事,为将来的医患关系紧张埋下伏笔。

医学涉及人的生、老、病、死,具有广泛的社会性,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锡耶纳大学医院的精益管理模式实际就是人文医学在医院中的体现与实践。21世纪医学走向的轮廓是: 从 "疾病医学"到"健康医学"、从重治疗到重预防、从群体治疗到个体治疗、从生物治疗到身心综合治疗、从强调医生作用到重患者的自我保健作用……这些转向都在提示新医学模式呼唤医师从"只懂病,不懂人"向"既懂病,又懂人"转变,现代医学需要有更高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意大利医疗保健服务活动中的人文关怀首先体现在对患者的人性化服务上,同时也不乏对医护人员的人性化关怀,其核心价值就是将医学从对"病"的关注转向到对"人"的关照。但时至今日,中国医师协会的调查显示, 90%以上的医疗纠纷是由于医患沟通不当或不够而导致[7]。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与患者交流和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这一技能,与专业技术一样, 应该视作是无能力的表现。

人文医院建设既要以患者为中心,又要兼顾激发员工的人文道德关爱,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因此基于提高医师人文精神和医患沟通技巧的继续教育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刘丽娟, 许劲松, 王悦.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及其评价方法[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1):37-38.

[2]王国祯,龙艺.中外医学院校人文医学教育比较及启示[J].医学教育探索,2006,5(7):631-633.

[3]朱宏,廖四照,王晋豫,等.精益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8,24(5):292-294.

[4]叶子辉,王兆良.人文医学与医学人文之概念比较和价值探析[J].医学与哲学,2014,35(11A):30-32.

[5]刘虹.书写人文医学方法论研究新篇章:关于人文医学实证方法的几点思考[J].医学与哲学, 2012,30(9A):2-5.

第5篇:圆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多维实践平台

Based o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ability of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specialized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design

Ye Hongchun1Luo Geng2Liu Lei3

【Abstract】As a practice are highly professional, teaching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ory and practice,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to form a good docking has become a focus of increasing concern in society today.This article stated the theory of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major existing problems such as heavy and light practice teaching method to a single, old defects, in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eaching on the basis of creatively raised dimensional platform based on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ability and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Key words】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Practice teaching;Multi platform

一、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现状

(一) 重理论传授,轻实践训练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我们的最终教学目标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名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在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条件下,能设身处地地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将重心放在了理论知识的的传授,而忽略了理论的实践训练,同时正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实践运用,导致部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没有得到有效锻炼,理论无法与实践结合,最终导致眼高手低,常常是一听就懂,一做就错,妨碍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二) 课堂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实践教学板块缺乏变化

目前,在我国大多数高校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的课堂教学方法中,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育模式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教育模式,即通过对各种案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可是在课堂中的案例大部分直接借鉴国外,师生无法设身处地的理解、分析与归纳。通过这种单一性的课堂教学方法这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只能说是一种固定化模式。而从实践教学板块的内容上看,均沿用传统的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实习于专业基础课程设计等实践模式,促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设计型、探索型课程设计比例较低,不利于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三) 考核方式不健全,标答限定遏创新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特色就是实践性强,但是现有的考核方式无法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目前大部分高校仅仅只是通过一张考卷就测定了学生成绩,这种方式对学生的实践性价值取向与现实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培养并没有益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也不应仅仅将学生的思维限定在标准答案之中,管理的艺术正体现在它的多变与灵活上。教师应从权变的思想出发,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思考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敢于求新求异。

(四) 教学内容不符合时代要求

人力资源管理最早是从西方国家发展而来,在我国发展的时间不过20多年,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有浓厚的西方痕迹,虽然也是情有可原,但是这与日新月异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需求相比有一定的滞后性。另一方面是教学内容的本土化过程中出现偏差,一些在西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相对重要的部分在我国特定的经济社会中并不适用,比如公平就业法律与劳资集体谈判方面,在讲授的时候需要有所取舍。而且西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背景和我国的背景相去甚远,因此在教学内容的本土化、地方化、特色化方面我们还落后于时代和市场现实的需求。这样一来,就很容易造成人才培养落后于当今社会的需要,给学生就业造成一定的阻力。

二、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趋势

(一)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由接受型教学向研究性教学模式转变

现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趋势正由单向性知识传授为主的接受型教学模式逐步向研究性教学模式转变。研究性教学模式是一种要求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积累为基础,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的新型教学模式。而这种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模拟实践中深入的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些年来,国外大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美国大学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内必须要有600-1300个小时不等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人员招聘,面试,培训等环节上均有模拟的实践教学活动。为了跟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趋势,我们要对现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一定程度的必要改革与重构,有效提高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好的产生对本专业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以保证真正培养出应用型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

(二)教学软硬件信息化是未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的必然要求

教学设施信息化在现代教学活动中具有明显的优势。比如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学更具直观性和互动性,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借助多媒体教学软件,高校可以考虑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实训室,让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亲身感受到较为系统、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总之,教学软硬件的信息化是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效果,是未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要求与趋势。

(三)实践教学在未来人力资源专业教学过程中愈发重要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综合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现代新兴管理学科, 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强调理论方法的应用和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因此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总体来说,实践教学应包括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实践两大模块,校内实践教学可以通过学校购买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让学生对人力资源各个模块有所了解,同时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邀请相关单位的HR来学校进行专题讲座,研讨等活动,保持学生与社会专业人士之间的交流,促进校内实践教学顺利进行。校外实践通过搭建新型的多维实践平台,贯彻落实全新的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从多方面了解人力资源管理学科,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努力培养出全面的知识型人才。

三、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

(一)搭建多维实践平台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坚实基础

实践教学体系是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学生培养的多维实践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多维实践平台”是有机整合校内实践环节(实验、课程设计)、校外实践环节(生产实习)和校企产学研三个实践环节,形成由校外生产实习基地、校内实验室和校企联合研发中心共同组成的、面向全体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学生实践学习平台,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并建立以研发中心为桥梁,协调校内外学生实践环节的运作机制,促成三个方面的实践环节的协作和相长,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的多赢局面,切实促进大学生理论知识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如图一所示)。而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正是对校内实践环节的重新整合与创新,学生通过学习相关的课程和进行相关的实验实践训练后,具有动手能力强,专业基础厚,专业覆盖面宽,社会适应性强的特点。另外,也可使学院教学资源得到优化和高效率的利用,降低教学成本。

(二)培养创新能力离不开实践教学体系综合平台

实践教学体系旨在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通过建立生产实习基地、实验室及教师工作室3大平台,整合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实训实践、创业实践等教学方法,在课内鼓励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在课外采取多角色、多场所、多类型的实践方式,并通过管理机制激励,实验室建设等举措保证时间教学体系的顺利实施。如图二所示。

(三)重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在本实践教学体系中,一共有四个组成部分:培养目标,课内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教学以及实践教学保障。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 培养目标

实践教学体系是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学生培养的多维实践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继承了多维实践平台的建立宗旨,拓宽大学生参加实践创新活动的途径,增加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数量和质量,努力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希望通过学习相关的课程和进行相关的实验实践训练后,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动手能力强,专业基础厚,专业覆盖面宽,社会适应性强的复合型人才。

(2) 课内实践教学

课内实践教学是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课内实践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运用案例教学、问题研究、情景模拟等多重实践教学方法,还要变末端考核为过程考核,鼓励教师改革教学办法,采取小论文、课程设计、调查报告、读书心得等等形式,由任课老师按照课程内容,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灵活选择。

(3) 课外实践教学

在课外实践教学中,同样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严格要求学生毕业论好三个结合:与所学专业相结合、与实习单位相结合、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在不能脱离实际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同时大力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如我校每年都组织学生形成各个团队参与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在参赛过程中,既可以让同学们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发挥创造力,学校也可以得到不少的荣誉,可谓“双赢”局面。

(4) 实践教学保障

实践教学保障措施是保证实践教学体系正常运转的必要举措,在实践教学保障环节上,我们要强化生产实习基地、实验室、教师工作室的建设,为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硬件设施。加强双向师资建设,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有效指导。同时建立起良好的管理机制、激励机制与考评机制,从根本上保证了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运行,遇到问题能及时解决,同时能顺应时代需求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 Guo Zhiwen, Reform of Business Education in China: Response to Globalization and Employability Enhancement, IMDA 13th World Business Congress Proceedings, Maastricht, the Netherlands, 2004

[2] 叶红春、郭志文.以职业生涯为导向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导刊》2005(4)

[3] 叶红春、罗庚. 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维实践平台建设[J].《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12(11)

[4] 叶红春、龚雪.深化“团队学习”提升工商管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J].《中国教育导刊》 2011(9)

第6篇:圆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技工院校 工学一体 基本功训练 教学设计 教学改革

技工院校大力推行“校企双制、工学一体”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虽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已经联合多家国家级技师学院共同设计开发了五个重点专业的一体化课程标准,但非重点的烹饪专业的一体化课程标准还处于“模仿―探究”的阶段。烹饪专业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一体化教学设计无法照搬。在教学中,为更好地实行一体化课程教学,探索出具有当地特色的工学一体化教学体系已经迫在眉睫。

一、技工院校烹饪基本功实训教学现状

1.基本功训练实训教学条件不足

在技工院校烹饪教学中,轻视对基本功训练实训室和设备的投入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从实训条件上看,专门用作基本功训练的场所很少,而能够强化基本功训练的设施设备更是微乎其微。

2.烹饪基本功实训课时较少

在基础课程教学中,基本功训练量不足已为大家公认。技工院校中级班一般在第一学期每周开设4~8课时,占总课时不足五分之一,而后的三个学期或者是中升高的高级班甚至都没开设该课程。可见,基本功实训课时占整个烹饪专业课时少之甚少。

3.烹饪基本功训练的内容认知有偏差

烹饪基本功实训的内容一直被误认为就只有刀工和翻锅这两个项目。这种认知的偏差,使得多数学校将教学内容放在刀工、翻锅技术上,而忽视了火候控制、干货涨发、糨糊调制等基础技术的训练,这无疑是对基本功实训的误解。

二、烹饪基本功实训的教学方法

烹饪基本功实训如果只依靠传统的授课方式,通过教师示范讲解和学生实操来完成,已无法适应职业教育新时代的要求,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是烹饪基本功实训的必然途径。

1.“小教官”式教学

传统的教师示范讲解和学生实操的上课方式,会使一些具有良好学习天赋的学生有非常好的学习效果,但是实际上还有大多数学生没能达到教学效果。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可采用“小教官”授课方式,达到以“点”带“面”的成效。即学生分小组,小组分配一名具有学习天赋的小教官,通过“传、帮、带”模式,学生更加有动力学习,也提高了学习效果。

2.失败式教学

在实训教学中可以尝试失败式教学,这种教学就是将正确的操作和错误的操作对比,让学生目睹不正确操作或者因不正确操作造成的后果,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习的印象。

3.微课教学

大部分干货原料都比较昂贵,干货原料涨发在实际教学中难于开展。如果采用“短、小、精、悍”的微课教学模式,可以解决原料成本高、资源浪费大、上课时效短的弊端,使得干货原料涨发能在日常教学中正常开展。

4.工学一体化教学

在刀工练习中,大部分学生都抱着玩的心态,学习状态低迷。把学生带到学校饭堂进行教学,学生的认知就有了新的变化。饭堂的学习环境就是工作环境,学生在饭堂上课其实就是在工作岗位中工作。工学一体化教学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学习与工作是紧密联系的,不但对切制的原料有明确规格,而且对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也更加严格。

以上的各种教学方法既可单独运用,也可组合运用。从心理角度考虑,多样的教学形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注意力,摆脱厌倦情绪。

三、烹饪基本功实训教学设计案例

一体化课程是指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并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过程和学习者自主学习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的课程。下面采用一体化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基本功训练的教学设计,以此为例探讨多元化教学方法在烹饪专业的运用。

1.基本功训练教学方案的设计

烹饪基本功涵盖多方面技能的操作,在日常训练中有专门的设计。下面是对烹饪基本功训练教学内容的设计。

任务描述。顾客午饭时间来到某一粤菜馆,按照服务员推荐的菜单点了份菠萝咕K肉,要求尽快出菜。服务员下单后,后厨根据来单及顾客需求,各岗位按要求,分工协作,保质保量完成出品。

任务目标。能按食品安全卫生要求做好岗前洗手;能按大小砍排骨;能正确给排骨上粉;能正确调制甜酸汁;能识别油温炸制排骨;能按卫生要求做好岗位卫生。

原料:猪排骨250克,菠萝150克,青椒50克,红椒50克,蒜10克,姜10克,鸡蛋黄1个,生粉100克,油20克,盐2克,糖2克,味精2克。甜酸汁料:酸梅酱50克,浓缩番茄汁80克,山楂片10克,水100克,糖80克,盐5克,芡粉水15克。

教具:粤式炒炉(配套)、码斗、手勺、刀具、砧板、菜碟、锅刷。

学生及教师活动,见表1。

2.教学评价设计

(1)学生评价设计。一体化课程教学评价不能局限于成品的质量,而是对整个过程的评价。目前学校的技能测试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考核有很大的忽视,以致评价学生的结果失真。这正是学校和用人单位对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评价不一致的原因所在。学生评价主要包括职业素养、专业能力、社会能力这三大指标。下面以完成上述任务为例作如下设计,见表2。

(2)教师评价设计。除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考核评价外,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也不能忽视。因为通过对教师的评价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很有帮助。通常对教师的评估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学校督导组给予教师的意见;另一方面是学生给予教师的意见。对教师评价作以下设计,见表3。

四、总结与展望

如上所述,这是对工学一体化教学设计在学生的烹饪基本功实训教学中的一次探索。此次探索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特色性,又具有烹饪专业教学的共性,为技工院校深入推进“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中国2025制造和“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技工院校的烹饪教育要与市场接轨,深度推进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微课进课堂,中餐烹饪基本功训练教学应与时俱进,以适应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浩冬.浅析烹饪基本功训练[J].管理观察,2009(17).

[2]李纯国.中职烹饪基本功课程的训练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8).

[3]陈浩.烹饪基本功训练初探[J].科技展望,2014(18).

第7篇:圆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小学数学;大问题设计;思想

众所周知,问题是课堂上一条非常重要的主线,可以这么说,除了灌输课堂之外,其他任何一种课堂都是围绕问题展开的,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是借助于问题来实现的. 因此,没有了问题,课堂就没有了灵魂,也因此,问题设计就成为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们对自身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的过程中,在我们对同行尤其是年轻同行的教学设计进行观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种值得思考的现象,即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为了让课堂能够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教师对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精心的预设,可以说是达到了一种无微不至的地步,因而每个细节都有设计好了的问题. 这样的教学思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会引发什么样的现象呢?这种教学设计思路背后的思想又是什么呢?笔者对此进行了探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思想

任何一种教学设计的行为都是教学思想的产物,问题设计也不例外. 无微不至的问题设计思想来源于什么?我们经过分析,认为其来自于教师对课堂细节的关注. 这一看似褒义评价的背后隐藏着的却可能是教师对自身教学的不自信,不相信自己在遇到生成问题时能够有效地进行化解,因此不如把工作做到前头. 问题在于,我们的教学总会有生成,我们的学生并不会严格按照教师设计的思路去展开学习. 在这种情况下,有的教师,尤其是经验不足的教师会责怪学生不听话、不配合,于是一种师生之间非和谐、非自然的教学状态就会出现在我们面前. 所以,笔者主张的问题设计思想是:通过超越微小问题设计的思想,结合具体的数学教学内容进行大问题的设计. 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几个主要问题的设计,以使它们能够对课堂实施起一个提纲挈领的作用,在这种作用的发挥下,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即时出现的学情,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这一思路具有有力的理论依据,具体来说,其是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产物. 我们说以生为本这一理念是正确的,但在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上如何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学行为呢?笔者以为,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大问题的设计思想去设计能指引学生思维的大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锤炼我们对数学教学的理解,锤炼我们的教学技艺.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想法不现实,容易在课堂上出纰漏,可试想,如果不经历这样一个过程,那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就会永远停留在师讲生听、亦步亦趋的境地,这无论是对我们自身的教学水平提高而言,还是对打好学生的数学基础而言,都是无益的. 借用著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的话:“只有在具有挑战性的情境中,才能打造出一个好的数学教师. ”

这里必须提及的是,所设计出的大问题必须紧紧依靠两个方面:一是小学生的学习实际;二是所教数学内容的固有特点. 只有将这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才有可能生成真正有效的大问题. 否则会出现什么情形呢?会出现问而不当,结果设计出来的问题非但不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还会让课堂偏离方向,将教师和学生拖到无所适从的境地.

大问题设计思想下的课堂实践

基于大问题设计的思想,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两个周期的尝试,总的来说取得了自己满意的效果. 现将自己实践过的有关课例择一分析如下,以供专家、学者们批评指正.

首先必须强调的是:问题的设计离不开对教学内容、学生学情等因素的分析,某种程度上说,在大问题设计思想下生成的大问题,其实就是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数学知识和学生三者之间碰撞的结果.

示例:“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摇 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其对丰富学生对“形”的理解具有重要作用. 从教材上看,其以“圆的认识”为题,指明了教学的重点有二:一是圆;二是对圆的认识. 从数学的角度来看,对圆的认识包括让学生在观察、体验等活动中去感知圆这一图形的特点,能够识别出圆心、半径、直径等数学概念,而在知识学习完毕之后的应用中,我们要求学生能够根据给定的半径大小用圆规作出圆形.

学生原有经验分析 ?摇学生对圆这一概念并不陌生,只要一跟学生说圆,学生头脑中出现的肯定就是一个圆. 但这个圆往往是伴随着一个具体的事物产生的,也就是说学生头脑中的圆其实并不是几何意义上的圆,而是生活意义上的圆,因此,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将学生思维中的生活圆变成数学意义上的几何圆. 同时,我们注意到学生对点、线具有清晰的认识,对于到一点距离相等的点也具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这些经验为问题的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问题设计及思路分析 ?摇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生活中哪些场合有圆?(注意与球形的辨析)这个问题主要用于帮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亲近感. (2)圆与其他图形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用于促进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圆的特征. (3)圆的半径有多少条?它们的长度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用于帮学生认识半径. (4)如果给你一个没有圆心的圆,那怎样知道它的半径是多长?(5)如果不用圆规,怎样画出一个圆?问题(4)和问题(5)用于促进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去理解圆.

教学实践结果分析 ?摇上述五个问题基本能带领学生一起去认识圆. 提出第一个问题后,学生发言踊跃,在搜集经验中的圆的同时,也完成了对圆进行分析、综合的过程;第二个问题的提出,使得学生能够在思维加工中完成圆与其他图形的区分,看到圆自身固有的特点,在其他小问题的作用下,圆心、半径等概念的得出就变成水到渠成,从而顺利进入第三个问题所引发的思维情境. 而后面提出的两个问题则是基于学生刚刚学过的知识,同时又不是简单重复,因而在课堂上体现出了强劲的拨动学生思维琴弦的作用,让学生能够在积极思维的状态下调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反思 ?摇在“圆的认识”教学实践中,事实上与学生对话的问题有数十个,但如果在课前就将这数十个问题预设好,那课堂必定是一个生硬的课堂,是一个缺乏生成的课堂,是一个没有生气的课堂. 而在大问题的带领下,笔者结合课堂上学生的即时表现,通过其他问题的辅助,顺利地完成了这一教学内容. 在课堂上即时提出的其他问题在仔细推敲的情况下或许有不严密的地方,如提问方式、问题组织等可能有所欠缺,但在学生思维活跃的大环境下,这些问题都不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学生也往往能够读懂这些问题背后的意思. 这说明,通过大问题来完成课堂的主要架构是合理的,大问题设计的思想是有生命力的.

大问题设计思想下的教学注

意点

我们注重大问题设计思想,并不是说不关注小问题的提出. 恰恰相反,大问题只有在小问题的辅助之下才能发挥作用. 在上面所举的“圆的认识”课例中,我们已经注意到了小问题的作用. 如果我们把大问题比作一棵大树的树干,那这棵树还需要那些充当叶的小问题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除了用小问题来辅助大问题之外,在大问题设计思想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大问题的设计必须前后呼应,而不是相互脱离

大问题在课堂上起的是架构作用,在它们的作用下,课堂的框架和轮廓就应当能够呈现出来,因此大问题的设计应当注重整体性,从数学知识生成的角度讲,上下应当有一种承启的作用,应该有一种层层递进的作用. 这样,教师的教学思路会比较清晰,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会比较简洁.

2. 大问题的设计必须切合学生,而不是脱离学生

切合学生的意思是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注意到一种现象,在这个班问得挺好的问题,到了另外一个班好像就没有作用了,学生听后似乎没有感觉. 这说明学生(哪怕是一个班的学生)有着特有的特点,这种特点形成于日常教学当中,一个问题到另一个班的不适应相当于水土不服,因此,我们要把工作做细,在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再以适当的方式提问.

3. 大问题的设计必须是教师、学生与数学的结合体

第8篇:圆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文

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圆的认识”这一课中,以课本的安排,先是安排孩子画圆,再带领孩子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特征及其关系。基于此教材,引发了老师各种各样的教学设计,有的侧重合作的知识研究,有的侧重自学研究,有的侧重数学史料的积淀理解,有的侧重生活情境的研究……想给孩子研究的空间与时间,引导他们开展放开、放手、放胆、放心的研究,并自主获取知识与技能。笔者对比一些“圆的认识”的教学设计环节,分析其背后的意义及其价值。

一、给孩子生活的情境――让孩子放开想

一些老师在导入“圆的认识”时,先是安排欣赏生活中的一些圆形图片,然后再把圆形生活化,让孩子说一说生活中的圆形物体或现象。这样的导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在铺垫下逐步接近圆、认识圆。还有部分老师是这样导入的:学校举行投篮比赛,20名同学站成一排,只有一个球筐,如果想比赛公平,你认为那球筐应该放在哪里?这样的导入,激发学生思考,站成一排的20名同学距离球筐的距离不相等,为了公平,应该使每名同学距离球筐的距离相等,从而引出圆。其中,也隐含着“圆,一中同长也”。再如黄老师是用大问题导入的:“马路上的井盖,为什么都做成圆形呢?”这样的导入,在生活现象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为下一步研究埋下伏笔。

对比这3种不同的导入方式,尽管老师都有意识地创设生活情境,但有的仅为简单的引用,有的却别出心裁地借用生活情境引发孩子思考其中的奥秘,真正地实现了学习有用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目的。

二、给孩子创造的机会――让孩子放手画

在“圆的认识”中,画圆也是一个重要环节。有的老师是提供材料,让孩子根据指定的材料画圆,这束缚了孩子的思维;有的老师是让孩子发挥想象, 利用手边的材料画圆,敞开的方式给了孩子更大的舞台去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的老师先讲解用圆规画圆的步骤,再让孩子尝试;有的老师先让孩子用圆规尝试画圆,然后让孩子说一说画圆的小窍门,借助这些小窍门再次画圆。

对比这些不同的画圆设计,反映了放与牵不同的教学观念。牵出的孩子,墨守成规,尽管节省了教学时间,紧随老师的教学思路,却在创造力和动手能力上欠缺实践。而放手画的孩子,也许会碰几次壁,但经验积累了,技能熟练了,且不易遗忘。

三、给孩子探究的途径――让孩子放胆做

很多老师在教学中,为了省时、省力,直接教予名称、特征、关系,殊不知,这样的知识是不牢固的。只有学生动手做了获取的知识才是属于他们自己的。有的老师让孩子自学课本上的知识,再在集体汇报中,逐一将他们的所知标到黑板上的圆中。这一过程,绝不是简单的复述、背诵的过程。在孩子说、老师写的过程中,还有一种理解关键字词、得出概念的过程。接着,老师让孩子将画的圆片剪下,让孩子用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数一数的方法,思考同一个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在与同伴的交流、集体的汇报中,我们可以惊奇地看到许多思维的亮点,教学节奏也因此紧凑起来。

在探究中,孩子自己及同伴之间发生思维碰撞。在学习过程中,孩子真的需要用探究的途径去导引。自主探究间,主体地位突出的同时,思维也随之广阔,习得知识也更加扎实。

四、给孩子以古人的智慧――让孩子放心飞

古人的智慧是伟大的。我们今天的学习就是站在古人的肩膀上学习及进一步探索的,因此,我们一定要让古人的智慧照亮我们的课堂,让孩子找到着力点与发展点。

第9篇:圆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文

一、“五步三查”的认识要到位

“五步三查”可以这样理解:“独对组,小大展;依进程,查问题;群合力,过难关。”独学是关键,学生通过自学,对新知获得丰富的感知和初步的理解,发现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进入对学、群学,使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得以统一。对学,组学是课堂教学的,通过交流合作把一些有难度的问题进行解决,既得到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间的团队交流合作精神和学习品质。

二、环节操作不能死搬硬套

“五步三查”是一种课堂教学模式,不是定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模式的选择,课堂教学内容有易有难,有趣味性强的,也有枯燥难懂的,内容简单的就用不上“五步三查”了,“一步一查”就能解决问题,难度大的,可能“五步三查”还不够,而有些内容理论性较强,就适合教师讲授,学生才能听明白,弄清楚。

三、不能抛弃原有的一切,吸纳、借鉴求实效

改革不是革命,不能一切,重新建构教学模式;而是在原有基础之上摒弃落后、陈旧的,吸纳借鉴先进、有效的教学模式。下面就原来的教学设计和“五步三查”教学设计进行结合,用案例说明我是怎样进行先期课改的: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第2课时)为例。

(一)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设计

1.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有关概念。

(2)理解设圆O的半径为r,直线l到圆心O的距离为d,则有:

直线l和圆O相交d<r;直线l和圆O相切d=r;直线l和圆O相离d>r。

(3)理解切线的判定定理:理解切线的性质定理并熟练掌握以上内容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学生自学课本内容(15分钟左右)

学生提出问题。

3.教师讲解

老师讲评直线l和圆O相交d<r,如图(a)所示;

直线l和圆O相切d=r,如图(b)所示;

直线l和圆O相离d>r,如图(c)所示.

因为d=r,直线l和圆O相切,这里的d是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即垂线,并由d=r就可得到l经过半径r的外端,即半径OA的A点,因此,很明显的,我们可以得到切线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如图(d),CD是切线,A是切点,联结AO与圆O交于B点,

那么AB是对称轴,所以沿AB对折图形时,AC与AD重合,因此,∠BAC=∠BAD=90°。

因此,我们有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

4.巩固练习(课本内容)

教师点评。

5.学习内容小结

师生互动完成。

6.作业布置

此模式中学生活动太少,没有体现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二)“五步三查”模式下的教学设计

1.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有关概念。

(2)理解设圆O的半径为r,直线l到圆心O的距离为d,则有:

直线l和圆O相交:d<r;直线l和圆O相切:d=r;直线L和圆O相离:d>r。

(3)理解切线的判定定理:理解切线的性质定理并熟练掌握以上内容,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学生自学课本内容(15分钟左右)

3.展示学习成果1(师引导)

4.学生互学(15分钟左右)

5.展示学习成果2(师引导)

6.学生群学(10分钟左右)

7.展示学习成果3(师引导)

8.教师引导点拨(展示时)

9.检测(课本内容)

展示评比。

10.检测(印制的检测题)

展示评比(了解学习效果)

11.学习内容小结

学生互动完成。

12.作业布置

此模式中学生活动多,但有些理论知识还必须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才能弄明白。对模式的灵活运用是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条件。

(三)两者结合模式下的教学设计

1.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有关概念。

(2)理解设圆O的半径为r,直线l到圆心O的距离为d,则有:

直线l和圆O相交:d<r;直线l和圆O相切:d=r;直线l和圆O相离:d>r.

(3)理解切线的判定定理:理解切线的性质定理并熟练掌握以上内容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学生自学课本内容(15分钟左右)

3.学生互群学(15分钟左右增加了学生的交流互学)

4.学生找难点

5.教师点拨(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难点进行精讲)

6.检测(课本内容)

7.展示评比

8.课时检测题

9.展示评比(了解学习效果)

10学习内容小结

11.学生互动完成

12.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