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餐文化范文

中餐文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餐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餐文化

第1篇:中餐文化范文

据美国《侨报》报道,近日,曾在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堤分校任职40多年的华裔教授劳思源在波特兰中国城举办讲座并售书,讲述了美国华人餐馆的百年发展历史,让海外中餐馆这一散落世界、微小却见乡情的文化载体再度进入人们的视野。

落地生根

有人说:“中国人走到哪里,中餐馆就开到哪里。”此言不虚。都说海外华人在异国他乡站稳脚跟靠的是“三刀”:菜刀、剪刀、剃头刀。对于绝大多数第一代华人来说,开中餐馆就是他们用“菜刀”打拼出的事业,几乎是他们安身立命的唯一选择。

以美国为例,1840年的“淘金热”使第一批华人移民踏上了加利福尼亚的土地,他们多从事铁路修建,最早的中式菜肴就随着这批人的到来而在美国大陆诞生。大铁路时代后不久,美国排华运动兴起,华人艰难度日,只能选择洗衣和开中餐厅等行业。直到二战时期,美国人才真正开始接受中餐。如今,“淘金热”已过去100多年,但中餐厅大多由华人经营这一情形丝毫未变,中餐业堪称他们赖以生存发展的经济支柱产业,中餐则已成为华人的文化图腾。

在世界其它角落,中餐馆同样蓬勃发展。据悉,2006年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英国约有中餐馆9000家,占全英各式餐馆的25%;荷兰拥有2200多家中餐馆,占全荷各类餐馆的28%;德国80%以上的华人从事餐饮业,中餐馆和华人快餐店超过7000家……小小中餐馆就这样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

转型创新

在时下风靡的各种美剧里,经常能看到中式外卖的身影,听老外说要来一份“Kong Pao Chicken”(宫保鸡丁)。此外,左宗棠鸡、陈皮鸡等,也都是广受外国食客欢迎的中式菜品。目前,仅在美国就有逾4.5万家中餐馆,数量超过麦当劳连锁店。

在海外,中餐馆大多利用中国风格浓郁的装修和服饰来营造异域风情,吸引当地客人。不过,“糟糕服务”加上菜式单调、不适合当地人口味等,一度使得中餐厅陷入“吸收改变、不变关店”的困局。近年来,中餐菜式不断突破传统瓶颈,在延续中国风味的同时创新迎合本土口味,加之色彩靓丽、味道醇厚、口味丰富,已经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主打健康牌的素食菜系、改走精品路线的高档餐厅、巧妙融传统文化与美食于一体的创意菜肴……海外中餐馆不断推陈出新,正华丽转型为吸引世界各国人们垂涎的魅力好食肆。

锻造品牌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一份名为《世界眼中的中国》的调查结果显示,中餐仅次于长城和功夫,成为“中国象征”。然而,放眼海外中餐行业,却少见闯出大名堂的招牌企业。例如,世界权威餐厅指南《米其林美食指南》显示,在法国数以千计的中餐馆中,名列榜单的高档中餐馆仅有两家。

第2篇:中餐文化范文

饮食是文化的先躯,是文化必然就会有传播和交流。因此,欧美各国的饮食菜肴也就传入了中国。从此,西餐就成为我们常常可以品尝到的另一种口味。西餐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较长。早在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中国旅行时,就将某些欧洲菜点的制作方法传入中国。1840年后,各港口城市开放及各个租界的出现,西餐馆随之在中国出现,并得到了迅速发展。到了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的中上层各界人士中掀起了吃西餐的热潮,标志中国西餐行业进了一步。直至上个世纪50年代,友好往来的国家增多了,西餐经营开始活跃起来,蓬勃发展。改革开放给西餐业送来了春风,陆续出现一些中外合资的旅游饭店,引进了先进的西餐设备及先进加工方法,提高了西餐的烹饪水平,由此也更确定了西餐在中国饮食行业的重要地位。

从传统上来看,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以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肉食为主,而食用碳水化合物、纤维素成分的食物偏少,而我国则主要从谷物中摄取热量。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人大多易患肥胖症、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和癌症,而中国人不少营养缺乏、体质偏弱的原因。在烹调方式上,西方采用机器操作进行大规模化生产,要求营养、方便、快捷,中国则注重细火慢温,把菜肴做得精细,以香诱食欲为特征,以调和五味为根本,以色彩艺术为精华,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要求色香味形俱佳。在饮食环境和服务方式上,西餐注意整洁卫生,要求整体上的有条不紊,提供全面优质服务,以其崭新的设计、幽雅的环境、明快的格调,适应了现代生活节奏和西方人及世界广大青年的新潮观,从而赢得了广大顾客的欢迎。而中餐则借助餐具和用餐环境的文化色彩显示其独特性,在服务方式上则不及西餐的细致周到。西餐食品不断向东方市场倾斜和西餐的普遍化表现在,以美国麦当劳汉堡包、肯德基炸鸡、意大利比萨饼、法国大菜、西班牙烤猪等为代表的西方几家名牌大户正领导着当今世界食品消费的新潮流。

饮食结构表现着民族生活习惯,构成饮食结构的是民族习惯、地理气候、地区物产及烹调方法。西餐以肉类食品为主,蔬菜和米面通常用以佐餐,且菜肴多以大块和较整体出现,于是进餐工具为刀叉,同时促成了分餐的良好的进餐方式。从初级原始的切割食用演变成的分餐制,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十分科学的,它既有利于各人口味的选择,增加进餐的自由度,又可避免无谓的浪费,也避免了病菌交叉感染的机会。

西餐有西餐的上菜程序。首先上汤,然后上凉盘,再次上热菜,热菜一般分两道,先上鱼鲜类后上肉类,接着是素菜,再其次是甜食,最后是咖啡等。西餐菜的调理更有自己的原则,口味搭配,营养搭配。另外,无论是加工细碎原料还是整个大的原料都特别考虑到人数的搭配,为分餐制打好基础。烹调操作过程复杂,十分精细,讲究原汁原味,有其独到之处。

西菜的调味与中餐明显不同,西菜包括烹制前调味,烹制中调味和烹制后调味,有的菜肴如煮鸡蛋、英式嫩牛扒还由客人自调味。因为以肉食为主,使得盐、胡椒成为西餐两大基本调味品。盐可定味,胡椒可去腥解腻,清除异味,提鲜保鲜。西菜讲究荤素搭配,配菜多是蔬菜,可以增加鸡鸭鱼肉等的维生素含量,蔬菜的纤维虽然人体不能吸收,但有助于人体胃肠蠕动和消化,荤素搭配起来不仅有利于消化吸收荤菜,更增加菜肴的营养,丰富菜肴色彩。根据地理物产、储物时间及西菜烹调的广泛使用率,洋葱、胡萝卜、土豆成为最基本的3种蔬菜。冷菜需要专门技术,它口味清凉爽快,伴有刺激性,引导进餐,通常称其为开胃前食。西式冷盘制作形式与中式拼盘有一定差别。它突出主料,讲究主料原形和装饰,主要形式有什锦组合式、素沙拉垫底的覆盖式等。说到沙拉,它是西餐独有的凉菜品种,有刺激性口感,有开胃助消化的作用,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维生素,主要口味有酸甜味,奶油香味等。西餐汤冷热俱备,从原料上分有动物类主料汤、植物类主料汤、混合原料汤、海味汤、蘑菇汤;从形式上分有清汤、浓汤、奶汤和红汤。西餐餐后甜品也称做甜点,以甜为主,种类有煮烩类、酥皮类、炸制类、布丁类、冰糕类。有人会问,热狗、三明治等与正餐的关系,其实这只是快餐食品,对西方人而言,这只能是快节奏生活下的职业食品,是不能取代正常的饮食享受的。

尽管不同的社会历史、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和不同的地域特征,造成中西方迥异的饮食文化背景,但从本质上讲,“吃”的内涵并不会因为这些差异而改变。中西方饮食无论是个性变化多么丰富,总是具有相对稳定的共性。就当前国际饮食业的发展趋势来看,中西方都在扬长避短,逐步走上互补的道路。讲究品种多样、营养平衡、搭配合理、重视健康已成为中西方饮食科学的共识,这是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融合最重要的基础。只有交流,才有可能了解;只有了解,才有可能发展。在世界科技腾飞与国际交往不断加强的今天,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新鲜的思想观念绵延为千年的中西方饮食文化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中国饮食带着中华民族文化神韵逐步走向世界。

第3篇:中餐文化范文

关键词: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

引言:在精神文明如此发达的今天,对外交流也愈来愈密切。不管是在商业洽谈,或是朋友的聚会中,我们都意识到,了解中西方餐桌文化的差异,对我们日常交流有着至关重要。其中,中西方的餐桌礼仪则是一个门槛,它是我们交流与合作的前提和试金石。

从餐具摆放使用上看中西文化差异筷子刀叉是中西餐桌礼仪最基本差异。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还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如中餐进餐时不可玩弄筷子,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通常就餐之前,在中国筷子的摆放应该放在饭碗的右侧,并且一定要两端对齐的整齐地摆放。如果是就餐期间使用筷子夹完菜之后,但是并没有连续进食,筷子则应整齐地竖向饭碗的正中间。在餐具摆放中,各个西方国家摆放西餐餐具遵循的共同规则是:“垫盘居中,左叉右刀,刀尖向上,刀口向内”。[1]具体的规则有:“盘前横匙,主食靠左,餐具靠右”,其余用具酌情摆放;[2]酒杯的数量与酒的种类相等,摆法是从左到右,依次摆烈性酒杯,葡萄酒杯,香槟酒杯,啤酒杯。发言或交谈时,应将刀叉放在盘上才合乎礼仪,餐具掉落不要弯腰拾捡。

从座次安排上看中西文化差异中西都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座次安排。中国人请客传统上用八仙桌。对门为上,两边为偏座。请客时,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因为在中国,上菜时多以顺时针为上菜方向,居右者因此比居左者优先受到照顾。“中座为尊,面门为上,观景为佳。”[3]在西方, 通常,桌次地位的高低以距主桌位置的远近而定。以主人的桌为基准,右高、左低,近高,远低。西方人请客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即男女穿插安排,以女主人的座位为准,主宾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宾夫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在中国,左为尊,右为次;上为尊,下为次;中为尊,偏为次。而在西方,右为尊,左为次。

从中西方上菜顺序方面差异看中西方餐桌文化的就餐程序不同。中餐的出菜顺序:首先是开胃菜,通常是四种冷盘组成的大拼盘。主菜紧接在开胃菜之后,又称为大件、大菜,“主菜的道数通常是四、六、八等的偶数,因为,中国人认为偶数是吉数。”[4]点心指主菜结束后所供应的甜点,如馅饼、蛋糕、包子、杏仁豆腐等。最后则是水果。“西餐菜单上有四或五大分类,其分别是开胃菜、汤、沙拉、海鲜、肉类、点心等。”[5]正式的全套餐点上菜顺序是:头盘,西餐的第一道菜是头盘,也称为开胃品,因为是要开胃,所以开胃菜一般都有特色风味,味道以咸和酸为主,而且数量少,质量较高。汤,和中餐不同的是,西餐的第二道菜就是汤。西餐的汤大致可分为清汤、奶油汤、蔬菜汤和冷汤等4类。副菜,鱼类菜肴一般作为西餐的第三道菜,也称为副菜。品种包括各种淡、海水鱼类、贝类及软体动物类。主菜,肉、禽类菜肴是西餐的第四道菜,也称为主菜。甜品,西餐的甜品是主菜后食用的,可以算做是第六道菜,如布丁、煎饼、冰淇淋、奶酪、水果等。 咖啡、茶,西餐的最后一道是上饮料,咖啡或茶。

从就餐氛围上看中西文化差异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是中西餐桌礼仪最根本差异。中国人以食为人生之至乐,排场之大,气氛之热闹常常令人叹为观止[6]。中国人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尽情的享受山珍海味,美味佳肴。这样的宴客方式才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恳,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食客发自内心的欢快。这种“闹”能从某种程度上折射中国人家庭温馨、邻里和睦、国人团结的“一团和气”。西方人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的去静静的切割自家的盘中餐。喝汤时不能发出响声,如汤菜过热,可待稍凉后再吃,不要用嘴吹。吃东西时要闭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发出声音,咀嚼食物不要说话,即使有人同你讲话,也要等咽下食物后再回答。进餐时可以与左右客人交谈,但不要只同几个熟人交谈。左右客人如不认识,可先自我介绍,别人讲话不可搭嘴插话,音量保持对方能听见的程度。

结语:探究中西餐桌礼仪文化差异,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中西方餐桌文化礼仪差异的了解,避免不必要的信息误解,同时这必将在我们日常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将更好地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民以食为天”,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度,饮食是人生活第一要素,也是一个国家文化的映射,能在不同餐桌礼仪文化中游刃有余,是做好跨文化交流的前提,也必将是现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催化剂。

参考文献:

[1]李明英.社会习俗与饮食文化[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

[2]卞浩宇.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3]多晓萍.从饮食角度浅谈中西文化[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4]林丽端.中西方饮食文化之比较[J].2009(18)

第4篇:中餐文化范文

1.饮食观念。美味与营养,谁更重要?这是中国人与德国人在饮食观念上的一个重要差异。中国人注重菜肴的色香味俱全,认为给人以味觉、视觉、嗅觉等全方位的感官享受的菜肴才是真正的美食。所以中国人在菜色和烹饪样式上不断创新,精益求精,追求舌尖上的美味。经过历史长期发展,中国就区域特色形成了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其独特的美味誉满全球。相对而言,德国人更注重食物的营养成分与搭配,不像中国人这么讲究烹饪技艺,菜品也相对缺乏特色。为了保持食物的自然属性,不破坏食物的营养,他们经常生吃各种新鲜蔬菜。德国人把精力更多地关注于科学营养的餐饮搭配,来为身体提供其所需的维生素。德国人的饮食观念属于比较科学理性的饮食观念。

2.餐具的使用。中国人习惯用筷子,德国人习惯用刀叉,这是中德餐桌礼仪的最基本差异。这种差异与中德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刀叉和筷子表现出的不仅是中德进食工具的差异,还反映出了中德的生活观念。中国自古便是血缘社会,家庭观念根深蒂固。通常都是一家人围坐在桌旁用筷子合餐,一团和气。中国人也因此很注重人际关系与情感交流,是比较感性的民族。而刀叉经过不断改进与完善后,形成了复杂但分工细致的一套体系,各式刀叉各司其职,反映了分析哲学的思维。德国餐桌上,每个人都优雅地使用自己手中的餐具,这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分食制。这也使德国人学会逻辑理性思维,讲究独立、强调自我,而且有探索新世界的勇气。

3.就餐氛围。会餐时,中国餐桌好热闹,而德国餐桌喜静。

4.礼仪习惯与禁忌。中国传统家庭认为饮食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如果犯了禁忌,就会带来厄运。德国人在用西餐时,当需要暂停用餐时,无论是要停下来短暂休息,还是聆听别人说话,抑或是离席去打电话,都应该把叉子和刀子稍向内,呈八字,一左一右的斜放在盘子上。如需离席,还应在起身时把餐巾布搭在椅背上,表示一会还会回来继续用餐。在西餐结束时,要将叉子的下面向上,刀子刀刃向内与叉子并拢,平行放在盘子上,而且要把柄放在盘子内,以便于服务员收拾。用餐完毕后,应把餐巾布从中间拿起,随意放到盘子的左侧,不需要叠整齐,以免服务员误认为是未使用的。

二、中德餐桌礼仪文化差异的原因。

中国古代长期保持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以血缘关系组合成家庭为生产单位进行生产劳作,重视协作配合,深刻意识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中国人喜欢聚餐共食,也是为了加强群体联系、人情往来和感情沟通而德国主张民主、自由平等和独立,宣扬个人力量,看重个人价值,强调个人主义。中德不同的文化内涵造就了餐桌礼仪的差异。

三、结语:

第5篇:中餐文化范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审美能力的增强,作为日常生活中用来盛饭盛菜的工具,如今也具备了除实用以外的审美装饰功能。如此的转变促使设计师在进行现代餐具的设计时,不仅考虑产品的使用功能,更注重产品文化内涵方面的作用。“中西文化合璧”指的就是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历史发展中汲取精髓,并将两者相互融合,统一为一个整体。融合的可以是中西哲学思想、民族风俗,也可以是美学思想、艺术形式。本文研究的“中西文化合璧”主要指的是外国设计师将中国的绘画形式及传统文化符号融入西方的现代餐具设计中,这种融合不只是符号的借鉴与运用,更多的是中国民族精神的体现。

二、现代餐具设计中的“中西文化合璧”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发展过程中形成并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是伴随着我国民族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形成的。西方现代餐具大胆吸收我国传统文化精髓,将之精神与西方设计文化理念融会贯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餐具设计。

1.中国绘画元素与西方现代餐具设计理念的合璧

意大利品牌Seletti的餐具设计大胆地将中国传统绘画元素和西方绘画元素相互并置在一起,如此的布局将中西方美学呈现出对比的效果,碰撞出创意的火花。在该系列餐具的设计中,无论是盘子、杯子还是碗,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色彩绚丽,图案饱满。但是每一个物体却又分为左右两边,中间呈现明显的分界直线。左右两边装饰有不同的图案,代表了中西方在同时期的绘画发展变化。餐具上的分界线不仅反映了我国和西方瓷器生产历史的不同,而且加强了东方和西方的美学交流与融合。我国宋代绘画将全景式构图转向了折枝构图,成为了花鸟画的常用构图形式。绘画时不画整株的花卉,而是画树干上伸出的一枝花卉。设计师SamBaron为葡萄牙瓷器制造商VistaAlegre设计的餐具就采用了折枝构图形式,洁白透亮的瓷器上印着一株花草,简洁中不失淡雅,简单中透着灵动。

2.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与西方现代餐具设计理念的合璧

(1)青花纹样

从12世纪元代开始我国的景德镇便开始大量生产青花瓷器,至今已有八百年历史,它不仅造型丰富,纹饰优美,而且是我国历史上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瓷器,以其独特的东方魅力享誉中外。设计师JaimeHayón完成的第一套系列餐具,润白的底子上装饰有青色的图案,隐约展现着我国传统青花瓷器的影子。在采用青花图案颜色的同时,摒弃了我国传统青花图案的繁杂与精致,而是用简洁的几何图形去大胆装饰,圆点、直线、五边形等小图案在白色的瓷瓶上跳跃,清爽而又有趣,既呈现出古风的典雅,又拥有现代的机变。

(2)二方连续纹样

自从二方连续纹样出现以后,就因其具有的重复美感而被我国古代人民广泛应用于陶器的装饰上,随后,商周青铜器上也普遍出现了回纹、云纹、窃曲纹等横条带状分布的装饰纹样,变化多端,古朴厚重。无论采用何种图案作为基础图案,二方连续最终形成的都是带状分布的群线构图。群线的组合形式较多,如分散群线、交叉群线、循环群线等,无论是直群线还是弯曲线,都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刺激,带来视觉上的享受。Vassoioquadro品牌陶瓷方碟的外边就采用了二方连续的装饰构图手法,虽然装饰图案用欧式花纹替代了我国常用的回纹等吉祥纹样,但是仍能感受到图案重复排列带来的节奏美感,对方碟起到了装饰美化作用,凸显其典雅优美的气质。

3.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与西方现代餐具设计理念的合璧

(1)剪纸艺术

剪纸艺术是我国民族独有的艺术形式之一,蕴含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审美情趣。在历经了上千年的传承发展,在我国宗教艺术、民族习俗、发展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渐成为我国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和本土精神的文化象征。由于剪纸艺术主要是在纸上以剪和刻的手法完成的,因此必须采用镂空的形式,这就需要阳纹的作品要做到线线相连,阴纹的作品要做到线线相断,如此才能使图案整体具有连贯性,形成连绵不断的效果。FabricaFeatures的果盘就采用了剪纸形式中的镂空法,支离破碎得犹如碎裂的冰块。根据果盘的特性和功能,大胆进行镂空设计,使其呈现出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对比效果,呈现一种浑然天成的节奏感和韵律感。用如此晶莹剔透的果盘来盛装水果,透明的质地更能衬托出水果的鲜美。

(2)书法

如果提到中国的文化瑰宝,书法艺术堪称其首。它不仅是我国独创的艺术表现形式,而且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精神符号,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将书法艺术与现代餐具设计相融合,不仅有利于拓展现代餐具的设计空间,而且对于书法本身的发展而言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设计师Marc&Chantal设计的餐具借用了中国的书法艺术作为装饰,洋溢着浓厚的中国风。白色瓷盘上的墨色文字,呈竖排排列,古意十足。字体的一横一竖、一顿一挫,映衬在润白的瓷质上,呈现出质朴之美。

三、结语

第6篇:中餐文化范文

关键词: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夏门PX事件

1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相关理论

1.1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相关概念与本质

公众指的是政府为之服务的主体群众。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是指通过一定方法和程序让众多市民能够参加到那些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政策和规划的制定及决策过程中来,从而保证规划的公平、公正和公开,使规划能切实体现公众的利益要求,并确保规划工作能够成功实施,实质上是公众与项目主持方之间的一种双向交流。

1.2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意义

首先,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其次,公众参与可以协助政府履行好各项管理、服务职能,促进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构建,这与我国提出的政府应从经济建设型政府转为公共服务型政府,从管理型政府转为市场服务型政府是不谋而合的。最后,公众参与有助于减少规划失误,增强规划的合理性。

2结合厦门PX事件分析我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现状和不足

2.1厦门PX事件的概况

厦门这座被联合国评为最佳人居的城市,2007年5月成为了全国关注的焦点之一。厦门PX(又称对二甲苯,化工原料,属低毒物质,会对神经系统有刺激作用,但一般是短暂的,其毒性可能在燃烧不充分的时候产生)项目的选址位于距离厦门主城区仅7公里的海沧开发区,一旦投产,据说将给厦门带来高达800亿的工业产值。国家发改委于2006年7月核准通过了项目的申请报告。厦门大学中科院院士赵玉芬在2007年年初发现了该化工项目的存在,她意识到,作为危险化工原料的PX在距离主城区如此之近的海沧,如此大规模地生产,将会直接影响到厦门的生态环境。一旦发生极端事故,可能危及厦门本岛百万居民。最终,经过各方半年多时间的博弈,PX项目决定迁离厦门。

2.2我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现状和不足

(1)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法律和制度不健全。

拥有一个严肃而权威的制度作保障,是确保公众能够真正参与城市规划的前提。目前我国公众参与的法治化不健全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无法可依。

调查显示约有50%的规划师认为现阶段公众参与的最大障碍就是法律制度不健全,虽然我国已将公众参与列入法律范畴,但缺乏可供操作的程序性规范,对公众参与规划的对象、机构、内容、权利、义务等尚无明文规定,从而使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法律地位就很难保障。而相比国外,公众参与已作为一项法定的制度被确定和执行下来。

②有法不依。

我国对公众参与规划已有法律的规定,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经常出现曲解法律条文或钻法律漏洞等现象,一方面是由于法律还需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政府官员、执法人员为了地方或个人利益而至法律于不顾。这一点在厦门PX事件中就有所体现,海沧区的土地招拍挂存在严重的违规问题,在先有化工区规划以后,又引进了许多房地产项目和几所学校。

③违法不究。

要实现法律面人人平等就必须对权力的使用加大监督力度,对违法乱纪行为严肃查处,对因决策失误而造成的损失实行问责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以维护法律的权威。

(2)参与主体的重视程度不够。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主体主要有:政府官员和开发商、规划师、广大公众。首先政府官员的官本位思想比较严重。其次,规划师未发挥有效的协调作用,忽视了规划的公众参与,虽然大多数规划师认为应该将公众参与纳入法定程序,但是对实际操作上并不抱有太大信心。最后,公众大都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念,对与城市发展长远利益相关的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等的建设还未表现出足够的热情。

(3)参与的技术方法落后。

在城市规划方案形成的前期和后期反馈阶段,主要采用的是发放问卷及走访调查的方式来搜集信息,这样首先会造成收集的信息不全面,缺乏广泛性和代表性。其次,对回收的调查问卷和访问结果的处理分析工作又极为繁杂,难以形成有效的信息进入规划方案,且所获得信息仅限于选项答案,难以作进一步的分析挖掘。再者,调查问卷要经过设计、印制、发放、回收,系统分析等阶段,会造成调查成本的加大和调查效率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公众参与的障碍。

(4)规划各阶段中的参与程度不足。

一个规划项目从立案到最终实施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规划立项准备、初步草案准备、规划方案形成、初步成果完成、规划成果审查、规划成果完成、规划实施。在每一个阶段公众参与的方式和程度都有所不同,但是都表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如规划师一般会在前期进行一些调研,在规划方案制定出来以后才向公众进行展示,让公众提意见,在方案的规划过程中也没有公众参与的内容,这就构成了事后参与。

3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建议和对策

3.1加强法律体系的建设

法律体系的不完善和滞后是制约我国公众参与规划的主要因素,所以必须加强法制建设,从法律上明确行政机关应承担的义务和公众拥有的权利,做到有法可依。同时加强民主监督机制,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建议在城市规划部门、检查部门和法院设立城市规划监督检查小组,专门负责与城市规划相关的法律事务,监督的主体不仅仅局限于人大、政协和纪委,广大人民群众、居民委员会、非政府组织等都要参与进来,扩大监督的范围。

3.2发展公众参与的非政府组织

目前公众参与的组织主要是居委会,但居委会并不独立于政府,而是政府在基层的代表,但从国外公众参与的发展历史来看,一个独立于行政组织之外的、受法律保护和支持的非政府组织的存在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它不代表任何个人或某利益集团,不会出现利益寻租。可以在各个社区成立“公众参与委员会”,赋予其决策、管理权限和法律上的支持,成员应由主管城市工作的政府官员、规划师和拥有不同年龄、职业背景的公众组成,其中公众应占绝大多数,委员会主要负责收集、整理公众意见和建议,提出可行方案,监督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3.3深化参与意识,普及规划知识教育

规划知识贫乏以及文化水平的限制,直接制约了公众参与规划的广度和深度,所以,加强对规划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是当务之急。可以将规划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使广大公众从小就树立起参与城市建设的意识;专业人员,如规划师、规划专业的大学生和政府官员走进社区,举办讲座或定期进行系统地规划知识培训等。

3.4改进公众参与的技术方法

引入先进技术手段全面推行公众参与,如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如电子网络来拓宽参与者的广度,方便政务管理,提高公众参与的效率;其次,政府部门要大力推行电子政务,实行政务公开,通过网络平台将城市规划政策信息及时地在网站上,从而使公众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得信息,同时也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

4结语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一方面体现了社会公平,另一方面也是经济发展和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需要,是民主与效率的统一。城市规划作为一项公众事业,需要各利益主体共同努力,使广大公众了解规划、支持规划、运用规划,不断提高参与规划的能力,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

参考文献

[1]宁骚.公共政策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尤建新.现代城市管理学[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3.

第7篇:中餐文化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效率;教学意义

一、语文教学的源动力――多渠道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大家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难设想,一堂让学生听而生厌、恹恹欲睡、照本宣科、索然寡味的语文课能产生多大教学效果。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只有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以巨大的情绪力量感染学生,激发创造的潜能;教师如只顾和尚念经似的传授,不根据课堂信息反馈灵活调整自己的教法,那就是盲目的教学,是教育智慧处于最原始状态的表现。教师要以渊博的学识、民主的理念、丰富的情感、形象的语言、思辨的哲理、灵动的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有了,就有了学习进步的可能性。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课堂上,一些学生思维涣散,目光呆滞,无所事事,制造混乱,主要根源就是教师的课缺乏吸引力、感染力。苏霍姆林斯基讲:“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有时候,一则笑话、一句广告词、一联诗句、一段歌曲、几句声情并茂、形象可感的话语、数帧促成思维飞跃的多媒体演示,都能产生惊奇、赞叹的效果。当然这些都是正在进行的教学内容的自然延伸,而不是牵强作秀,摆花架子。教师要在大脑迅速处理视听反馈信息,把学生“从那童年的美妙的独木舟上引渡到全班学生乘坐的认识的快艇上来。”有的学生胆小,老师多年的“棍棒使他积成了一种”思维的惰性“,这时教师要激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怕讲错了,要敢于破胆儿,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苏霍姆林斯基讲:”教育和教学和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的成功的乐趣。“学生怕写作文,老师可引导他们去感受现实生活,看人家怎么写的,只要他一次作文写出来了,他就会有写不完的事,抒不尽的情,讲不完的理,他也最终会因对语文学习有兴趣而走向成功。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抓住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通过”文以载道“的形式,促成学生情感、态度、价值感的质变,从而改变整个学习的面貌。

二、语文学习的剪裁库――强化资源意识,广泛开展阅读。语文是博大精深的,它不同于一些数、理、化学科,有现成公式可套,语文的学习材料是整个人类文化,浩如烟海。庄子《逍遥游》曰:“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舟也无力。”一些学生语文成绩不好,根源就在于积淀不丰厚,苏轼也讲:“厚积才能博发。”读多了,见识就广了,思维也就活跃了,写作自会有套路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说:“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越应当更多的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手段。”信息社会,广告招牌,网络文化,名胜古迹,风俗民情,生态环境等都是阅读的文本,面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秋兴八首》)的信息浪潮,“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受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的超过出声的读的能力。”也就是快速阅读的能力。老师们请记住:“减轻学生脑力劳动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

三、语文教学的“引爆器”――强化思维训练。语文考试很少考现题,无现成公式可套,主要考查学生的见识,考查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能力,独立思考、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的能力。教师如只给学生传授死的知识,要他们死记硬背,面对变幻莫测的题山题海,只能束手无策,望卷兴叹。“用记忆来代替思考,用背诵来代替鲜明的感知和对现象本质的观察――这是使儿童变得愚笨,以致最终丧失了学习愿望的一大弊病。”教师要以反复的阅读、生动的语言、丰富的直观、“自然的旅游”唤起学生的表象和想象;要在平时的课堂讲授中,拟定明确的目标,有针对性的训练思维,不要代他们思考,要善于集中群体智慧,让他们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学综合性学习。他们若以自己的思维解读了文本中的问题,就会去掉思维的惰性,使脑瓜变得灵光起来,就会因成功的乐趣,激发更大的创造潜能。

第8篇:中餐文化范文

两年前,一个美丽的黄昏,我漫步在回家的路上,心情欢快而兴奋。走着走着,我忽然停住了脚步,一个六七岁的小妹妹向我跑来。她拍拍脏兮兮的裤子,睁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用稚嫩的声音对我说:“姐姐,我能向您借一块钱吗?”哎,真是可爱天真的小孩,可能想拿去买些小吃零食什么的吧,给就给吧,我这个做大姐姐的,可不能在小妹妹的眼里留下一个吝啬的印象啊!我二话没说,就把手伸进荷包里,掏出一块钱递给了小妹妹,说:“你拿去用吧!”“谢谢您了,大姐姐。明天你就在这里等我,我来把钱还给你。”说完,她转身离开了。换给我?我摇摇头,大摇大摆地走了,丝毫没在意。

第二天,我像往常一样背着沉重的书包迈向家门。到昨天那个路口时,我远远地看见了昨天向我借钱的那个陌生小妹妹,她站在那里焦急地等待着。一见了我,立刻高高地举起小手向我挥舞着,嘴里还大声地喊:“嘿!嘿!大姐姐,快来呀,这里,我在这儿!”我怔住了。我想不到她会来这里等我,我想不到她会来还钱我想不到她会履行我认为不经意的诺言……我有太多太多的惊讶。我走上前去,小妹妹的眼里闪着亮光,我的眼里却闪着泪光。她笑了,我却哭了,我仿佛看到了她心灵之中最纯洁的那朵诚信之花,永开不败。

诚信是文明社会的标志,是高尚道德的砝码,诚信更是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灵魂。让我们用这双诚信的手托起那一朵朵诚信的花,让我们用这一方方诚信的土,去养育那一个个诚信的人;让我们将“诚信”——这华夏子民高尚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

第9篇:中餐文化范文

关键词:文化旅游;社区参与;五台山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2-0187-02

一、文化旅游与社区参与

(一)文化旅游

结合旅游属性,文化旅游可以表述为:是旅游者以观光参与等行为为媒介,通过了解和熟悉特定文化群体(区域)的文化特性来达到增长知识和陶冶情操的目的的旅游活动。这里的“文化群体”是指在文化上具有整合关系的人群。小到一个村庄,大到一个国家都可以称为一个文化群体。

(二)社区参与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指在旅游的决策、开发、规划、管理、监督等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社区的意见和需求,并将其作为开发主体和参与主体,以保证旅游可持续发展和社区发展”(保继刚,2006)。由此可见,引入社区参与机制就是让社区(居民)参与到旅游地旅游业的发展中来,以主人翁的身份看待当地旅游业,享受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社区和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层次会随之不断提高,从“个别参与”到“组织参与”,再到“大众参与”,最后到“全面参与”,内容和形式也不断得到丰富。完善的社区参与机制在文化旅游的发展中至关重要。

二、五台山文化旅游发展社区参与不成熟

(一)居民参与意识薄弱

表现在五台山居民没有认识到旅游业不仅是一项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产业,更是一项能够促进社会文化交流、增加就业机会并对子孙后代都有益的产业。他们在心理上还没有完全接受并渴望发展旅游业,对于自身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定位等也没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二)社区开放度低、居民参与范围窄

现代社区不是孤立封闭社区,而是具有开放系统的社区,只有通过促进社区的开放,增大流通密度,加大人才流、物质流、信息流和交通流的流量,汲取精华,剔除糟粕,才有益于促进社区发展。很明显,五台山地区不论是在基础设施上还是在信息流通上都没有达到现代社区的标准,对外开放的程度明显偏低。因此,普通社区民众参与旅游发展的范围非常有限。

(三)缺乏完善的社区参与机制

完善的社区参与机制是一个涉及到从参与、决策、培训、生产到分配的完备的体系。五台山文化旅游发展至今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参与机制,居民参与的人数较少、层次较低,在参与中获得的利益也相当有限。这不仅不利于五台山政府发展各种组织力量,掌握社区发展动向,调动各种组织在社区发展中的积极性,同时,也不利于五台山地区居民了解地区发展情况,支持地区的发展工作。

三、建立完善的社区参与机制

(一)社区参与机制在文化旅游发展中的作用

1.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通过社区的参与,当地居民可直接从事各种各样的旅游经营和管理活动,他们能从中直接获利,生活水平将不断得到改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扶贫”。文化旅游的发展还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进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发展文化旅游也可以促进当地社会的发展,社区居民通过参与文化旅游,提高其文化水平,增强其参与意识和民主意识,进而改善社区医疗、教育、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

2.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

社区居民参与文化旅游服务,可以在旅游活动中渲染出原汁原味的地方、民族文化氛围,增加吸引力。文化旅游资源包括两大部分,一是以物质状态存在的文化遗址和建筑,二是传统的民族文化和民俗民风。而第二部分旅游资源的开发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居民的参与和保护意识。文化旅游者大多愿意使用具有当地特色的设施,希望能与当地人直接接触,融入当地的民俗风情中。只有社区居民真正参与到旅游开发中,通过建立家庭旅馆,制作传统手工艺品,表演传统节庆活动等,才能带给游客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只有社区居民参与旅游讲解和表演,展现其本土特色的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才能增加游客对本土文化的了解程度。

3.有利于资源与环境的保护

文化旅游的开发存在着资源保护和资源利用二者的矛盾,而社区参与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旅游业发展所依赖的资源大多数是共享资源,但在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着排他性和竞争性,加剧了保护和开发的矛盾。当地居民参与文化旅游区的建设和经营管理,可使他们从依赖耗费资源来维持生活转向从事资源的开发经营管理工作,从而缓解了资源保护的压力。从环境保护角度看,社区参与为保护区的资源保护提供了强大动力。社区居民通过文化旅游的教育功能了解到保护的价值,这样可使文化旅游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社区参与文化旅游可以为当地社区带来多方面的利益(具体如表)。

(二)五台山佛教文化旅游发展的社区参与内容

1.参与文化旅游的发展决策

包括授权社区居民自行决定五台山旅游发展目标,倾听当地居民对发展五台山旅游的希望与看法,并将这些意见纳入政府的决策之中。这样做的依据之一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五台山佛教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不仅要使旅游者获得精神的满足、再生产能力的提高、政府税收的增加和旅游企业的赢利,还要给五台山地区居民带来多方面的利益,参与分享利益各方共同形成伙伴关系,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共同促进五台山旅游业的健康、协调、持续发展。依据之二是对五台山旅游吸引系统的科学把握。五台山旅游的吸引力不仅仅是五台山地区独特的景观资源(自然和人文),五台山地区的居民也是旅游吸引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一来,就不会在旅游发展中轻视乃至忽略社区居民的作用。研究表明,旅游地若能充分考虑社区居民的要求并使其受益,社区居民则表现出支持旅游进一步发展的倾向,并以更积极姿态继续介入;反之,则与之相反?穴Inskeep?熏1991?雪。

2.参与文化旅游的利益分配

就五台山地区而言,参与利益分配主要包括:不断增加五台山地区居民的就业机会和商业机会;保证五台山地区居民优先被景区雇佣的权利;旅游商品尽量采用五台山本地的原料进行加工;向五台山地区居民开放为旅游者而兴建的服务设施和环保(回收水和废水处理等)设施。问题在于,由于个人经济力量有限,政府又无具体保障措施,五台山地区居民参与利益分配大多有心无力,结果这种“特权”只集中在少数人或少数部门之中,而大多数人则承担起了旅游发展的各项成本。这也是五台山旅游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3.参与文化旅游的知识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