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餐文化范文

中餐文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餐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餐文化

第1篇:中餐文化范文

据美国《侨报》报道,近日,曾在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堤分校任职40多年的华裔教授劳思源在波特兰中国城举办讲座并售书,讲述了美国华人餐馆的百年发展历史,让海外中餐馆这一散落世界、微小却见乡情的文化载体再度进入人们的视野。

落地生根

有人说:“中国人走到哪里,中餐馆就开到哪里。”此言不虚。都说海外华人在异国他乡站稳脚跟靠的是“三刀”:菜刀、剪刀、剃头刀。对于绝大多数第一代华人来说,开中餐馆就是他们用“菜刀”打拼出的事业,几乎是他们安身立命的唯一选择。

以美国为例,1840年的“淘金热”使第一批华人移民踏上了加利福尼亚的土地,他们多从事铁路修建,最早的中式菜肴就随着这批人的到来而在美国大陆诞生。大铁路时代后不久,美国排华运动兴起,华人艰难度日,只能选择洗衣和开中餐厅等行业。直到二战时期,美国人才真正开始接受中餐。如今,“淘金热”已过去100多年,但中餐厅大多由华人经营这一情形丝毫未变,中餐业堪称他们赖以生存发展的经济支柱产业,中餐则已成为华人的文化图腾。

在世界其它角落,中餐馆同样蓬勃发展。据悉,2006年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英国约有中餐馆9000家,占全英各式餐馆的25%;荷兰拥有2200多家中餐馆,占全荷各类餐馆的28%;德国80%以上的华人从事餐饮业,中餐馆和华人快餐店超过7000家……小小中餐馆就这样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

转型创新

在时下风靡的各种美剧里,经常能看到中式外卖的身影,听老外说要来一份“Kong Pao Chicken”(宫保鸡丁)。此外,左宗棠鸡、陈皮鸡等,也都是广受外国食客欢迎的中式菜品。目前,仅在美国就有逾4.5万家中餐馆,数量超过麦当劳连锁店。

在海外,中餐馆大多利用中国风格浓郁的装修和服饰来营造异域风情,吸引当地客人。不过,“糟糕服务”加上菜式单调、不适合当地人口味等,一度使得中餐厅陷入“吸收改变、不变关店”的困局。近年来,中餐菜式不断突破传统瓶颈,在延续中国风味的同时创新迎合本土口味,加之色彩靓丽、味道醇厚、口味丰富,已经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主打健康牌的素食菜系、改走精品路线的高档餐厅、巧妙融传统文化与美食于一体的创意菜肴……海外中餐馆不断推陈出新,正华丽转型为吸引世界各国人们垂涎的魅力好食肆。

锻造品牌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一份名为《世界眼中的中国》的调查结果显示,中餐仅次于长城和功夫,成为“中国象征”。然而,放眼海外中餐行业,却少见闯出大名堂的招牌企业。例如,世界权威餐厅指南《米其林美食指南》显示,在法国数以千计的中餐馆中,名列榜单的高档中餐馆仅有两家。

第2篇:中餐文化范文

饮食是文化的先躯,是文化必然就会有传播和交流。因此,欧美各国的饮食菜肴也就传入了中国。从此,西餐就成为我们常常可以品尝到的另一种口味。西餐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较长。早在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中国旅行时,就将某些欧洲菜点的制作方法传入中国。1840年后,各港口城市开放及各个租界的出现,西餐馆随之在中国出现,并得到了迅速发展。到了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的中上层各界人士中掀起了吃西餐的热潮,标志中国西餐行业进了一步。直至上个世纪50年代,友好往来的国家增多了,西餐经营开始活跃起来,蓬勃发展。改革开放给西餐业送来了春风,陆续出现一些中外合资的旅游饭店,引进了先进的西餐设备及先进加工方法,提高了西餐的烹饪水平,由此也更确定了西餐在中国饮食行业的重要地位。

从传统上来看,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以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肉食为主,而食用碳水化合物、纤维素成分的食物偏少,而我国则主要从谷物中摄取热量。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人大多易患肥胖症、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和癌症,而中国人不少营养缺乏、体质偏弱的原因。在烹调方式上,西方采用机器操作进行大规模化生产,要求营养、方便、快捷,中国则注重细火慢温,把菜肴做得精细,以香诱食欲为特征,以调和五味为根本,以色彩艺术为精华,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要求色香味形俱佳。在饮食环境和服务方式上,西餐注意整洁卫生,要求整体上的有条不紊,提供全面优质服务,以其崭新的设计、幽雅的环境、明快的格调,适应了现代生活节奏和西方人及世界广大青年的新潮观,从而赢得了广大顾客的欢迎。而中餐则借助餐具和用餐环境的文化色彩显示其独特性,在服务方式上则不及西餐的细致周到。西餐食品不断向东方市场倾斜和西餐的普遍化表现在,以美国麦当劳汉堡包、肯德基炸鸡、意大利比萨饼、法国大菜、西班牙烤猪等为代表的西方几家名牌大户正领导着当今世界食品消费的新潮流。

饮食结构表现着民族生活习惯,构成饮食结构的是民族习惯、地理气候、地区物产及烹调方法。西餐以肉类食品为主,蔬菜和米面通常用以佐餐,且菜肴多以大块和较整体出现,于是进餐工具为刀叉,同时促成了分餐的良好的进餐方式。从初级原始的切割食用演变成的分餐制,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十分科学的,它既有利于各人口味的选择,增加进餐的自由度,又可避免无谓的浪费,也避免了病菌交叉感染的机会。

西餐有西餐的上菜程序。首先上汤,然后上凉盘,再次上热菜,热菜一般分两道,先上鱼鲜类后上肉类,接着是素菜,再其次是甜食,最后是咖啡等。西餐菜的调理更有自己的原则,口味搭配,营养搭配。另外,无论是加工细碎原料还是整个大的原料都特别考虑到人数的搭配,为分餐制打好基础。烹调操作过程复杂,十分精细,讲究原汁原味,有其独到之处。

西菜的调味与中餐明显不同,西菜包括烹制前调味,烹制中调味和烹制后调味,有的菜肴如煮鸡蛋、英式嫩牛扒还由客人自调味。因为以肉食为主,使得盐、胡椒成为西餐两大基本调味品。盐可定味,胡椒可去腥解腻,清除异味,提鲜保鲜。西菜讲究荤素搭配,配菜多是蔬菜,可以增加鸡鸭鱼肉等的维生素含量,蔬菜的纤维虽然人体不能吸收,但有助于人体胃肠蠕动和消化,荤素搭配起来不仅有利于消化吸收荤菜,更增加菜肴的营养,丰富菜肴色彩。根据地理物产、储物时间及西菜烹调的广泛使用率,洋葱、胡萝卜、土豆成为最基本的3种蔬菜。冷菜需要专门技术,它口味清凉爽快,伴有刺激性,引导进餐,通常称其为开胃前食。西式冷盘制作形式与中式拼盘有一定差别。它突出主料,讲究主料原形和装饰,主要形式有什锦组合式、素沙拉垫底的覆盖式等。说到沙拉,它是西餐独有的凉菜品种,有刺激性口感,有开胃助消化的作用,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维生素,主要口味有酸甜味,奶油香味等。西餐汤冷热俱备,从原料上分有动物类主料汤、植物类主料汤、混合原料汤、海味汤、蘑菇汤;从形式上分有清汤、浓汤、奶汤和红汤。西餐餐后甜品也称做甜点,以甜为主,种类有煮烩类、酥皮类、炸制类、布丁类、冰糕类。有人会问,热狗、三明治等与正餐的关系,其实这只是快餐食品,对西方人而言,这只能是快节奏生活下的职业食品,是不能取代正常的饮食享受的。

尽管不同的社会历史、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和不同的地域特征,造成中西方迥异的饮食文化背景,但从本质上讲,“吃”的内涵并不会因为这些差异而改变。中西方饮食无论是个性变化多么丰富,总是具有相对稳定的共性。就当前国际饮食业的发展趋势来看,中西方都在扬长避短,逐步走上互补的道路。讲究品种多样、营养平衡、搭配合理、重视健康已成为中西方饮食科学的共识,这是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融合最重要的基础。只有交流,才有可能了解;只有了解,才有可能发展。在世界科技腾飞与国际交往不断加强的今天,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新鲜的思想观念绵延为千年的中西方饮食文化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中国饮食带着中华民族文化神韵逐步走向世界。

第3篇:中餐文化范文

关键词: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

引言:在精神文明如此发达的今天,对外交流也愈来愈密切。不管是在商业洽谈,或是朋友的聚会中,我们都意识到,了解中西方餐桌文化的差异,对我们日常交流有着至关重要。其中,中西方的餐桌礼仪则是一个门槛,它是我们交流与合作的前提和试金石。

从餐具摆放使用上看中西文化差异筷子刀叉是中西餐桌礼仪最基本差异。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还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如中餐进餐时不可玩弄筷子,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通常就餐之前,在中国筷子的摆放应该放在饭碗的右侧,并且一定要两端对齐的整齐地摆放。如果是就餐期间使用筷子夹完菜之后,但是并没有连续进食,筷子则应整齐地竖向饭碗的正中间。在餐具摆放中,各个西方国家摆放西餐餐具遵循的共同规则是:“垫盘居中,左叉右刀,刀尖向上,刀口向内”。[1]具体的规则有:“盘前横匙,主食靠左,餐具靠右”,其余用具酌情摆放;[2]酒杯的数量与酒的种类相等,摆法是从左到右,依次摆烈性酒杯,葡萄酒杯,香槟酒杯,啤酒杯。发言或交谈时,应将刀叉放在盘上才合乎礼仪,餐具掉落不要弯腰拾捡。

从座次安排上看中西文化差异中西都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座次安排。中国人请客传统上用八仙桌。对门为上,两边为偏座。请客时,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因为在中国,上菜时多以顺时针为上菜方向,居右者因此比居左者优先受到照顾。“中座为尊,面门为上,观景为佳。”[3]在西方, 通常,桌次地位的高低以距主桌位置的远近而定。以主人的桌为基准,右高、左低,近高,远低。西方人请客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即男女穿插安排,以女主人的座位为准,主宾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宾夫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在中国,左为尊,右为次;上为尊,下为次;中为尊,偏为次。而在西方,右为尊,左为次。

从中西方上菜顺序方面差异看中西方餐桌文化的就餐程序不同。中餐的出菜顺序:首先是开胃菜,通常是四种冷盘组成的大拼盘。主菜紧接在开胃菜之后,又称为大件、大菜,“主菜的道数通常是四、六、八等的偶数,因为,中国人认为偶数是吉数。”[4]点心指主菜结束后所供应的甜点,如馅饼、蛋糕、包子、杏仁豆腐等。最后则是水果。“西餐菜单上有四或五大分类,其分别是开胃菜、汤、沙拉、海鲜、肉类、点心等。”[5]正式的全套餐点上菜顺序是:头盘,西餐的第一道菜是头盘,也称为开胃品,因为是要开胃,所以开胃菜一般都有特色风味,味道以咸和酸为主,而且数量少,质量较高。汤,和中餐不同的是,西餐的第二道菜就是汤。西餐的汤大致可分为清汤、奶油汤、蔬菜汤和冷汤等4类。副菜,鱼类菜肴一般作为西餐的第三道菜,也称为副菜。品种包括各种淡、海水鱼类、贝类及软体动物类。主菜,肉、禽类菜肴是西餐的第四道菜,也称为主菜。甜品,西餐的甜品是主菜后食用的,可以算做是第六道菜,如布丁、煎饼、冰淇淋、奶酪、水果等。 咖啡、茶,西餐的最后一道是上饮料,咖啡或茶。

从就餐氛围上看中西文化差异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是中西餐桌礼仪最根本差异。中国人以食为人生之至乐,排场之大,气氛之热闹常常令人叹为观止[6]。中国人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尽情的享受山珍海味,美味佳肴。这样的宴客方式才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恳,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食客发自内心的欢快。这种“闹”能从某种程度上折射中国人家庭温馨、邻里和睦、国人团结的“一团和气”。西方人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的去静静的切割自家的盘中餐。喝汤时不能发出响声,如汤菜过热,可待稍凉后再吃,不要用嘴吹。吃东西时要闭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发出声音,咀嚼食物不要说话,即使有人同你讲话,也要等咽下食物后再回答。进餐时可以与左右客人交谈,但不要只同几个熟人交谈。左右客人如不认识,可先自我介绍,别人讲话不可搭嘴插话,音量保持对方能听见的程度。

结语:探究中西餐桌礼仪文化差异,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中西方餐桌文化礼仪差异的了解,避免不必要的信息误解,同时这必将在我们日常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将更好地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民以食为天”,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度,饮食是人生活第一要素,也是一个国家文化的映射,能在不同餐桌礼仪文化中游刃有余,是做好跨文化交流的前提,也必将是现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催化剂。

参考文献:

[1]李明英.社会习俗与饮食文化[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

[2]卞浩宇.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3]多晓萍.从饮食角度浅谈中西文化[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4]林丽端.中西方饮食文化之比较[J].2009(18)

第4篇:中餐文化范文

1.饮食观念。美味与营养,谁更重要?这是中国人与德国人在饮食观念上的一个重要差异。中国人注重菜肴的色香味俱全,认为给人以味觉、视觉、嗅觉等全方位的感官享受的菜肴才是真正的美食。所以中国人在菜色和烹饪样式上不断创新,精益求精,追求舌尖上的美味。经过历史长期发展,中国就区域特色形成了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其独特的美味誉满全球。相对而言,德国人更注重食物的营养成分与搭配,不像中国人这么讲究烹饪技艺,菜品也相对缺乏特色。为了保持食物的自然属性,不破坏食物的营养,他们经常生吃各种新鲜蔬菜。德国人把精力更多地关注于科学营养的餐饮搭配,来为身体提供其所需的维生素。德国人的饮食观念属于比较科学理性的饮食观念。

2.餐具的使用。中国人习惯用筷子,德国人习惯用刀叉,这是中德餐桌礼仪的最基本差异。这种差异与中德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刀叉和筷子表现出的不仅是中德进食工具的差异,还反映出了中德的生活观念。中国自古便是血缘社会,家庭观念根深蒂固。通常都是一家人围坐在桌旁用筷子合餐,一团和气。中国人也因此很注重人际关系与情感交流,是比较感性的民族。而刀叉经过不断改进与完善后,形成了复杂但分工细致的一套体系,各式刀叉各司其职,反映了分析哲学的思维。德国餐桌上,每个人都优雅地使用自己手中的餐具,这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分食制。这也使德国人学会逻辑理性思维,讲究独立、强调自我,而且有探索新世界的勇气。

3.就餐氛围。会餐时,中国餐桌好热闹,而德国餐桌喜静。

4.礼仪习惯与禁忌。中国传统家庭认为饮食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如果犯了禁忌,就会带来厄运。德国人在用西餐时,当需要暂停用餐时,无论是要停下来短暂休息,还是聆听别人说话,抑或是离席去打电话,都应该把叉子和刀子稍向内,呈八字,一左一右的斜放在盘子上。如需离席,还应在起身时把餐巾布搭在椅背上,表示一会还会回来继续用餐。在西餐结束时,要将叉子的下面向上,刀子刀刃向内与叉子并拢,平行放在盘子上,而且要把柄放在盘子内,以便于服务员收拾。用餐完毕后,应把餐巾布从中间拿起,随意放到盘子的左侧,不需要叠整齐,以免服务员误认为是未使用的。

二、中德餐桌礼仪文化差异的原因。

中国古代长期保持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以血缘关系组合成家庭为生产单位进行生产劳作,重视协作配合,深刻意识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中国人喜欢聚餐共食,也是为了加强群体联系、人情往来和感情沟通而德国主张民主、自由平等和独立,宣扬个人力量,看重个人价值,强调个人主义。中德不同的文化内涵造就了餐桌礼仪的差异。

三、结语:

第5篇:中餐文化范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审美能力的增强,作为日常生活中用来盛饭盛菜的工具,如今也具备了除实用以外的审美装饰功能。如此的转变促使设计师在进行现代餐具的设计时,不仅考虑产品的使用功能,更注重产品文化内涵方面的作用。“中西文化合璧”指的就是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历史发展中汲取精髓,并将两者相互融合,统一为一个整体。融合的可以是中西哲学思想、民族风俗,也可以是美学思想、艺术形式。本文研究的“中西文化合璧”主要指的是外国设计师将中国的绘画形式及传统文化符号融入西方的现代餐具设计中,这种融合不只是符号的借鉴与运用,更多的是中国民族精神的体现。

二、现代餐具设计中的“中西文化合璧”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发展过程中形成并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是伴随着我国民族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形成的。西方现代餐具大胆吸收我国传统文化精髓,将之精神与西方设计文化理念融会贯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餐具设计。

1.中国绘画元素与西方现代餐具设计理念的合璧

意大利品牌Seletti的餐具设计大胆地将中国传统绘画元素和西方绘画元素相互并置在一起,如此的布局将中西方美学呈现出对比的效果,碰撞出创意的火花。在该系列餐具的设计中,无论是盘子、杯子还是碗,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色彩绚丽,图案饱满。但是每一个物体却又分为左右两边,中间呈现明显的分界直线。左右两边装饰有不同的图案,代表了中西方在同时期的绘画发展变化。餐具上的分界线不仅反映了我国和西方瓷器生产历史的不同,而且加强了东方和西方的美学交流与融合。我国宋代绘画将全景式构图转向了折枝构图,成为了花鸟画的常用构图形式。绘画时不画整株的花卉,而是画树干上伸出的一枝花卉。设计师SamBaron为葡萄牙瓷器制造商VistaAlegre设计的餐具就采用了折枝构图形式,洁白透亮的瓷器上印着一株花草,简洁中不失淡雅,简单中透着灵动。

2.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与西方现代餐具设计理念的合璧

(1)青花纹样

从12世纪元代开始我国的景德镇便开始大量生产青花瓷器,至今已有八百年历史,它不仅造型丰富,纹饰优美,而且是我国历史上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瓷器,以其独特的东方魅力享誉中外。设计师JaimeHayón完成的第一套系列餐具,润白的底子上装饰有青色的图案,隐约展现着我国传统青花瓷器的影子。在采用青花图案颜色的同时,摒弃了我国传统青花图案的繁杂与精致,而是用简洁的几何图形去大胆装饰,圆点、直线、五边形等小图案在白色的瓷瓶上跳跃,清爽而又有趣,既呈现出古风的典雅,又拥有现代的机变。

(2)二方连续纹样

自从二方连续纹样出现以后,就因其具有的重复美感而被我国古代人民广泛应用于陶器的装饰上,随后,商周青铜器上也普遍出现了回纹、云纹、窃曲纹等横条带状分布的装饰纹样,变化多端,古朴厚重。无论采用何种图案作为基础图案,二方连续最终形成的都是带状分布的群线构图。群线的组合形式较多,如分散群线、交叉群线、循环群线等,无论是直群线还是弯曲线,都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刺激,带来视觉上的享受。Vassoioquadro品牌陶瓷方碟的外边就采用了二方连续的装饰构图手法,虽然装饰图案用欧式花纹替代了我国常用的回纹等吉祥纹样,但是仍能感受到图案重复排列带来的节奏美感,对方碟起到了装饰美化作用,凸显其典雅优美的气质。

3.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与西方现代餐具设计理念的合璧

(1)剪纸艺术

剪纸艺术是我国民族独有的艺术形式之一,蕴含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审美情趣。在历经了上千年的传承发展,在我国宗教艺术、民族习俗、发展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渐成为我国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和本土精神的文化象征。由于剪纸艺术主要是在纸上以剪和刻的手法完成的,因此必须采用镂空的形式,这就需要阳纹的作品要做到线线相连,阴纹的作品要做到线线相断,如此才能使图案整体具有连贯性,形成连绵不断的效果。FabricaFeatures的果盘就采用了剪纸形式中的镂空法,支离破碎得犹如碎裂的冰块。根据果盘的特性和功能,大胆进行镂空设计,使其呈现出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对比效果,呈现一种浑然天成的节奏感和韵律感。用如此晶莹剔透的果盘来盛装水果,透明的质地更能衬托出水果的鲜美。

(2)书法

如果提到中国的文化瑰宝,书法艺术堪称其首。它不仅是我国独创的艺术表现形式,而且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精神符号,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将书法艺术与现代餐具设计相融合,不仅有利于拓展现代餐具的设计空间,而且对于书法本身的发展而言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设计师Marc&Chantal设计的餐具借用了中国的书法艺术作为装饰,洋溢着浓厚的中国风。白色瓷盘上的墨色文字,呈竖排排列,古意十足。字体的一横一竖、一顿一挫,映衬在润白的瓷质上,呈现出质朴之美。

三、结语

第6篇:中餐文化范文

关键词 两广二号;孵化不齐;蚕种;中间感温;点青整齐度;实用孵化率

中图分类号 S88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265-01

两广二号作为华南地区推广的一对四元杂交种,具有体质强健、抗病、抗高温、抗多湿、产茧量高、茧丝质优良等特点,一直深受广大蚕农的喜爱。近年来,两广二号蚕种孵化不齐的问题时有发生,蚕种在生产过程中因技术处理不当,易导致蚕种在催青阶段转青慢、孵化不齐。卵的活性化不齐成为孵化不齐的主要原因,它虽与蚕种其他处理不当引起的障害不同,但都能影响孵化整齐度。孵化当时的温度、光线、湿度等对蚕卵孵化整齐度的影响很大[1]。蚕种胚子在10~15 ℃中库感温调节,小胚子比大胚子发育快,有压快促慢的作用,可促使胚子发育整齐[2-3]。该试验选取常规试孵试验效果差的两广二号正交种,对其进行浸酸前、后中间感温调节,使蚕卵胚子充分解除滞育,缩小蚕卵卵龄开差,促进胚子个体发育整齐,并调查点青整齐度及实用孵化率情况,在调查问题产生原因的同时通过技术处理解决蚕种孵化不齐的问题,提高蚕种可利用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品种

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冷库选取的试孵试验中孵化不齐的某蚕种场2012年10月中旬生产的两广二号正交种(以下简称为A),对照种为同一批次生产的孵化正常的正交种。

1.2 试验方法

试验于2013年4月在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冷库进行。把蚕种分为浸酸前中间感温(温度13~15 ℃)、浸酸后中间感温两大部分,每个部分取6个样本(即分别为浸酸前中感1、2、3、4、5、6 d;浸酸后中感1、2、3、4、5、6 d),3个重复,分别隔天出库处理,另外加入无中间感温的浸酸与不浸酸2个样本。蚕种按生产计划的时间出库,按常规方法浸酸。盐酸比重1.094,液温47.8 ℃,浸渍6 min,恒温催青(温度25 ℃,相对湿度80%~85%)。

1.3 调查统计

以对照种点青第1天为调查起点,每天9:00调查点青整齐度及实用孵化率。如当日样品出蚁量低于10%则不计,其实用孵化率调查顺延1 d,结果取3个重复的平均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浸酸前中间感温蚕种出库催青后点青整齐度与实用孵化率的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不浸酸蚕种比浸酸的蚕种点青早0.5~1.0 d。随着中间感温时限的增加,经浸酸处理过的蚕种一日点青率逐渐升高。而A蚕种点青率升高趋势明显,从中间感温0 d的10%增加到中间感温6 d的62%。这说明蚕卵胚子解除滞育后在13~15 ℃的低温条件下也在缓慢发育。试验发现A蚕种点青第3天才能够达到100%,而对照种虽然通过中间感温调节点青第1天略有开差,但点青第2天全部都达到100%。说明A蚕种胚子在发育过程中卵龄开差较大,经浸酸前中间感温处理后开差逐渐缩小,需中间感温4 d以上二日点青率可以达到95%以上。

从表2可以看出,调查第3天A蚕种点青刚刚完成,其蚕卵已经开始孵化,说明A蚕种蚕卵胚子卵龄开差在0.5~1.0 d。随着中间感温时限的增加,A蚕种孵化趋于整齐。经过中间感温3 d以上的蚕种孵化整齐,已与对照种无异。而不浸酸蚕种与中间感温少于3 d的蚕种,其实用孵化率在66%~85%,都达不到生产上要求90%的国家标准,出蚁第3天,中间感温1、2 d的蚕种孵化率陆续达到90%以上,没经过中间感温处理的不浸酸蚕种和浸酸蚕种,虽然其孵化率较前一天有所增加,但依然低于90%的国家标准。一直持续到出蚁第4天,孵化率才达到90%以上。说明浸酸前中间感温处理,对胚子卵龄开差大的蚕种是具有明显调节作用的,中间感温时间越长则蚕种孵化越整齐。

2.2 浸酸后中间感温蚕种出库催青后点青整齐度与实用孵化率的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随着中间感温时限的增加,蚕种点青越整齐。A蚕种比对照种点青周期长1~2 d。A蚕种大部分需要点青第3天才达到100%,仍有小部分到第4天才点青完成,而点青第2天对照种仅中间感温1 d的点青率为95%,其余全部达到100%,说明A蚕种胚子卵龄开差较大,经浸酸后中间感温处理,开差逐渐缩小,但也不足以达到实际要求。

从表4可以看出,A蚕种由于点青期延长1~2 d,导致出蚁期也比对照种延长了1~2 d。第5天调查发现,除了中间感温1 d的蚕种实用孵化率为88%,中间感温2 d以上的蚕种实用孵化率均符合90%的标准。试验说明A蚕种浸酸后中间感温处理,胚子卵龄开差调节是有明显效果的,中间感温时间越长,蚕种孵化越整齐。

3 结论与讨论

生产中为确保蚕种孵化齐一,探索有很多控制蚕种发育的方法,如适时把握蚕种入库胚子发育情况;利用中间感温调节好起点胚子;蚕种的出库散冷技术处理;蚕种出库后加强蚕种运输工作;加强催青期胚子调节及补催青技术,适时进行黑暗抑制[3-5]。

该试验探索了利用中间感温调节起点胚子的方法,通过试验证明:蚕种浸酸前、后采取中间感温对蚕卵缩小卵龄开差均有明显效果,且中间感温时限越长,蚕卵点青整齐度和使用孵化率越好。蚕种浸酸前中间感温3 d以上,蚕种孵化率已经基本达到正常水平。为确保安全,使用中间感温4 d或以上,可以完全解决蚕种因卵龄开差大导致孵化不齐的问题。

蚕种浸酸后中间感温处理,孵化不齐蚕种虽然发育周期较正常蚕种有所延长,但其自身点青整齐度和实用孵化率都比较好,如果能将其与正常蚕种分开,统一批次出库饲养,就可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该试验只对现阶段已发现的孵化不齐蚕种进行初步试验,是否适用于所有孵化不齐蚕种有待进一步试验观察论证[6]。

4 参考文献

[1] 吕鸿声.蚕种学原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65-166,181.

[2] 胡元恺.漫谈蚕种的孵化[J].江苏蚕业,1980(1):32-36.

[3] 田梅惠,高翔,沈正伦.蚕种孵化不齐的原因及补救措施[J].云南农业科技,2012(2):25-26.

[4] 朱法宝.谈提高冷藏浸酸蚕种孵化率的体会[J].江苏蚕业,1995(4):28.

第7篇:中餐文化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效率;教学意义

一、语文教学的源动力――多渠道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大家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难设想,一堂让学生听而生厌、恹恹欲睡、照本宣科、索然寡味的语文课能产生多大教学效果。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只有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以巨大的情绪力量感染学生,激发创造的潜能;教师如只顾和尚念经似的传授,不根据课堂信息反馈灵活调整自己的教法,那就是盲目的教学,是教育智慧处于最原始状态的表现。教师要以渊博的学识、民主的理念、丰富的情感、形象的语言、思辨的哲理、灵动的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有了,就有了学习进步的可能性。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课堂上,一些学生思维涣散,目光呆滞,无所事事,制造混乱,主要根源就是教师的课缺乏吸引力、感染力。苏霍姆林斯基讲:“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有时候,一则笑话、一句广告词、一联诗句、一段歌曲、几句声情并茂、形象可感的话语、数帧促成思维飞跃的多媒体演示,都能产生惊奇、赞叹的效果。当然这些都是正在进行的教学内容的自然延伸,而不是牵强作秀,摆花架子。教师要在大脑迅速处理视听反馈信息,把学生“从那童年的美妙的独木舟上引渡到全班学生乘坐的认识的快艇上来。”有的学生胆小,老师多年的“棍棒使他积成了一种”思维的惰性“,这时教师要激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怕讲错了,要敢于破胆儿,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苏霍姆林斯基讲:”教育和教学和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的成功的乐趣。“学生怕写作文,老师可引导他们去感受现实生活,看人家怎么写的,只要他一次作文写出来了,他就会有写不完的事,抒不尽的情,讲不完的理,他也最终会因对语文学习有兴趣而走向成功。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抓住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通过”文以载道“的形式,促成学生情感、态度、价值感的质变,从而改变整个学习的面貌。

二、语文学习的剪裁库――强化资源意识,广泛开展阅读。语文是博大精深的,它不同于一些数、理、化学科,有现成公式可套,语文的学习材料是整个人类文化,浩如烟海。庄子《逍遥游》曰:“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舟也无力。”一些学生语文成绩不好,根源就在于积淀不丰厚,苏轼也讲:“厚积才能博发。”读多了,见识就广了,思维也就活跃了,写作自会有套路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说:“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越应当更多的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手段。”信息社会,广告招牌,网络文化,名胜古迹,风俗民情,生态环境等都是阅读的文本,面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秋兴八首》)的信息浪潮,“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受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的超过出声的读的能力。”也就是快速阅读的能力。老师们请记住:“减轻学生脑力劳动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

三、语文教学的“引爆器”――强化思维训练。语文考试很少考现题,无现成公式可套,主要考查学生的见识,考查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能力,独立思考、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的能力。教师如只给学生传授死的知识,要他们死记硬背,面对变幻莫测的题山题海,只能束手无策,望卷兴叹。“用记忆来代替思考,用背诵来代替鲜明的感知和对现象本质的观察――这是使儿童变得愚笨,以致最终丧失了学习愿望的一大弊病。”教师要以反复的阅读、生动的语言、丰富的直观、“自然的旅游”唤起学生的表象和想象;要在平时的课堂讲授中,拟定明确的目标,有针对性的训练思维,不要代他们思考,要善于集中群体智慧,让他们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学综合性学习。他们若以自己的思维解读了文本中的问题,就会去掉思维的惰性,使脑瓜变得灵光起来,就会因成功的乐趣,激发更大的创造潜能。

第8篇:中餐文化范文

两年前,一个美丽的黄昏,我漫步在回家的路上,心情欢快而兴奋。走着走着,我忽然停住了脚步,一个六七岁的小妹妹向我跑来。她拍拍脏兮兮的裤子,睁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用稚嫩的声音对我说:“姐姐,我能向您借一块钱吗?”哎,真是可爱天真的小孩,可能想拿去买些小吃零食什么的吧,给就给吧,我这个做大姐姐的,可不能在小妹妹的眼里留下一个吝啬的印象啊!我二话没说,就把手伸进荷包里,掏出一块钱递给了小妹妹,说:“你拿去用吧!”“谢谢您了,大姐姐。明天你就在这里等我,我来把钱还给你。”说完,她转身离开了。换给我?我摇摇头,大摇大摆地走了,丝毫没在意。

第二天,我像往常一样背着沉重的书包迈向家门。到昨天那个路口时,我远远地看见了昨天向我借钱的那个陌生小妹妹,她站在那里焦急地等待着。一见了我,立刻高高地举起小手向我挥舞着,嘴里还大声地喊:“嘿!嘿!大姐姐,快来呀,这里,我在这儿!”我怔住了。我想不到她会来这里等我,我想不到她会来还钱我想不到她会履行我认为不经意的诺言……我有太多太多的惊讶。我走上前去,小妹妹的眼里闪着亮光,我的眼里却闪着泪光。她笑了,我却哭了,我仿佛看到了她心灵之中最纯洁的那朵诚信之花,永开不败。

诚信是文明社会的标志,是高尚道德的砝码,诚信更是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灵魂。让我们用这双诚信的手托起那一朵朵诚信的花,让我们用这一方方诚信的土,去养育那一个个诚信的人;让我们将“诚信”——这华夏子民高尚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

第9篇:中餐文化范文

朗诵诗词;制定计划;营造气氛;探索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183-01

千百年来传唱不衰的古诗词和现当代的优秀诗文是我国优秀文化中瑰丽的奇葩。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在农村小学生中开展中华经典诗文的诵读,让他们自小就扎根于祖国的文化传统之中,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在传统文化与价值观方面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培养他们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培养。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背诵古诗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1引导学生能有个性地朗读优秀的经典文章或诗词

按年级背诵现代一些经典诗文及课程标准规定要求掌握的古诗及《三字经》、《千字文》、国学名句等。在教学活动中,从学生的实际和兴趣入手,拓展学习途径,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经典古诗文,供学生诵读积累,积累学生的语文功底,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小学阶段重在开发学生的记忆,大量的背诵、积累,不必加重学生负担,非要学生弄懂不可。另外在背的过程中我建立了学生档案,将学生每天背诵的情况及时记录下来。对那些记忆能力较差,背诵起来确实有困难的学生,抽空单独进行辅导,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诗兴趣,我还采取了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诗文表演、古诗接力赛、给诗配画、办古诗专刊手抄报、配乐诗朗诵等。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大大激发了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学生诵读古诗的热情日渐高涨。在圆满完成小学阶段必背80首古诗词的任务后,这学期我又开始给学生补充初中必背古诗文,每天一首,抄在黑板上,让学生积累在采蜜本上并背过,如今全班学生人均背古诗100多首。在学校组织的几次古诗诵读竞赛和抽赛中,我班均获得了满分的好成绩。

2制定每日计划。这样形成规律,学生会很自觉地配合老师完成背诵任务

比如开始背时每天背一首,边背新的边复习旧的,十天一小结,停下来巩固一次。这样10首10首的过关。全部背完后再开始总复习,每天复习4首,20天又是一个阶段。因为开始是从前面往后背,前面的经过不断复习,总比后面的背得熟,就再从后面倒着往前背。背熟后再抄写或默写,还是像前面那样,一天四首。这样反反复复,正背了倒背,倒背了再打乱顺序背,不给学生遗忘的机会。用不了多长时间,80首诗就能巩固住了。如果赶上假期,就布置学生一天一首,边背边抄,既练了字又起到了巩固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根据学期计划合理安排,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踩实,诵读活动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3教给学生背诵古诗方法

背诵古诗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教给学生背诵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一般是按这样的步骤教学生背古诗的:先领读三五遍,使学生读正确,读通顺。读第一遍最重要,一定让学生看清楚读准确,不然一旦读错了等到背熟了再改可就麻烦了。然后是帮助学生逐句理解诗的大意,再让学生边读边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最后熟读成诵。有的诗适合加动作我就边领读边做动作帮助学生记忆;对于比较难理解的诗,需要给学生讲解时代背景;简单易懂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背;像《商山早行》那样难读又难懂的诗,我就和学生一块背。在看了电影《疯狂英语》后,我又将李阳的“三最法”融入到背古诗中来,更激发了学生的背诗兴趣。

4巧妙利用时间

利用语文早读的黄金时间,英语、数学早读前的三五分钟也不放过,再就是下午放学前布置作业的时候,三分五分,十分八分,点点滴滴,日积月累。其实背一首诗有个三五分钟也就够了。这样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调节了课堂气氛,不至于使学生感到枯燥。我从不不为了应付检查而搞突击,也不占用语文课的时间来专门背古诗,因为我觉得诵读古诗是一项润物无声的工程,它应该如春风化雨般的慢慢渗透,而不应该是疾风暴雨式的硬灌。

5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探索引导学生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的方法和途径,提高诵读的趣味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