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范文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

第1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核心竞争力 培养 提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人力资源配置方式的逐步市场化必将导致人才的全球性竞争;随着人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社会对人力资源的要求将越来越高。面临着日趋激烈的生存和发展竞争,面对着祖国和民族的期待和希望,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和培育人才的高校都必须同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当代大学生如何凸现个人在人才市场和职业生涯中的竞争优势,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摆在我国高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在通过接受学校教育培养以及自身的努力而获得的各项基本素质和能力,经过提炼、提升和整合形成的以个人专长为核心的最突出、最独特、最具个性魅力、能够被社会认同和需要的最具竞争优势的差异化素质和能力(人格魅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执行能力、创新能力等)的统称。核心竞争力又通过各种能力得以实现。我们认为,经管类应用型本科院校至少须关注学生五方面能力的培养:一是专业动手能力,即适用性强、上手快,具体表现是实践动手能力强,能解决第一线的技能问题。二是人际沟通能力,即能协调各方面的业务关系,独当一面,高质量完成工作。三是外语应用能力,即有较强的听说能力和一定的读、写、译能力。四是计算机应用能力,能熟练运用计算机手段从事业务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五是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培养前途,即发展后劲足。

一、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性

1.就业的需要。随着高校的扩招,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加,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大学生中当年未能及时就业的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客观上,毕业生规模的扩大、自然灾害的频发、经济危机的冲击和往届未就业毕业生的挤压,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然而,一些毕业生自身核心竞争力不足,则是影响他们顺利就业的重要内因。

核心竞争力是保证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基础。面对同样的竞争,大学毕业生能否及时找到满意的工作,是证明他们自身实力的唯一途径,核心竞争力突出的毕业生,能够以自身独特的优势,及时占有和控制更多可被利用的有限资源,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拥有更多机会,否则就无法适应激烈的就业竞争,只能处于被动地位。为了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早日就业,大学生就必须培育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实现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核心竞争力不仅仅是一种能力的培养,更是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其中离不开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据《2006中国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及求职心理调查报告》显示,四成大学生希望工作5年后成为主管或经理,也就意味着很多人都希望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得到发展,而创新能力是实现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大学生应该从自身着手,在学校一方面学好自己的专业课以提高专业能力,同时应该多接触社会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表达能力,着力培育和提高以创新能力为重点的核心竞争力,为实现人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培植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是学校实现其在日趋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学校核心竞争力从构成要素上来讲应该包括学生核心竞争力、教师核心竞争力、组织管理核心竞争力。其中学生核心竞争力是高校核心竞争力最直接最终端反映,是衡量高校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标准。所以,学校应该通过对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以及提升来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4.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今日的大学生是明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建设者。为了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目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建设者。当前,我们需要转变发展理念,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和解决前进过程中的所有问题,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所以,对于大学生来说,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锻炼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来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他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能力,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高校教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体制和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国内高校由于多种原因(如主管部门办证、就业市场无序、考研冲击、教学计划教条等)的影响和冲击,导致学分制名存实亡,培养模式和学制单一(本科4年),大量的实践教学难以落实,尤其是第7学期的正常教学和第8学期的毕业实习与论文设计质量难以保证。另外,现有的教育体制存在文理分割、专业划分过细、学生自我选择专业的自由度过低,被动学习的现象仍然存在,学习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的激发,影响了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2.大学生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差距。现在的高校教育存在着重专业课轻公共课(通识)、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现象,这必然会导致学生的能力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笔者发现,在公共基础课上课的过程中学生旷课、不认真听讲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一些学生来上课了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但是专业课上课时这种情况就很少。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掌握。

3.学生个性发展不平衡。目前,高校教育存在重智力因素发展,忽视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现象,导致部分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人格障碍凸显。笔者在上课的过程中布置了一道作业题“任选一位近代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有一部分学生选择了岳飞等古代人物,连“近代”这一概念都很模糊。个性发展不平衡具体表现为在价值观的选择上越来越趋向于实用化,政治信仰的平淡化;同时在人际关系方面表现为过分强调自我,团队意识淡薄等。

4.社会评价标准走向极端。现在社会上对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最直观的判断标准是专业成绩和资格证书。现在社会流行的是“证书至上”,好像怀揣证书就可以走遍天下,这已经步入了一个极端,证书固然是缩短企业识别人才周期的一个有效途径,但证书只能说明一个人在某一领域达到了一定水平,证书对知识储备有一定的考察,但对能力的考察严重不足。比如对一个人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能,是否具有创新、开拓性思维等通过证书是看不出来的。就英语四六级考试来说,很多通过英语六级的学生其口语能力和听力都比较差。

三、培养和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如何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研究大学生核心竞争力问题中最重要和最核心的问题。事物的发展总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其发展的内在依据,外因是其发展的外部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需要从学校和大学生个人两方面共同努力。本文主要从外因也就是学校培养方面来论述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科学调整培养方案,强化核心能力培养。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直接关系到学生以及学校今后的发展,关系到学生的就业定位问题。因此,高校应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的需要,准确目标定位,科学调整培养方案。学校应从本学校及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培养实用型的一专多能人才,专业教学要以应用性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形成自己的特色,走有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之路。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从建校初期就已经明确了自己的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学生能否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所以重在转化为核心能力的培养。为此,我院08版培养方案从课程设置、培养模式、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各专业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学科教育和集中实践教育三部分组成,加强课程设置的弹性;2009年我院围绕“教育教学质量年活动”,又提出了“1+10+15”核心培养结构,即“突出1个核心能力、强化10门核心课程和15个学分核心实践技能”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核心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另外,我院还经常举办能体现学科发展前沿理论和反映行业发展动态的学术讲座,诱导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业志向。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校外实训。为了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我院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04、05、06级过渡试行“2+1+1”人才培养创新模式。“2”即在大学前两年实行书院制管理,学生只确定大类而不划分专业,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通识类)和专业基础课;“1”即在第3年学生已经适应了大学学习,同时有了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以及一定的社会观察能力,可以根据就业市场新变化和学校规定选择专业,进行专业基本理论学习和部分专业实践技能训练;“1”即在第4年主要完成集中实践训练,强化校外实训。尤其第4年通过系统的校外实训,使学生真正实现理论联系实际,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就业的需要。我院经管类专业改革效果显著,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04、05级的年度就业率达93.3,英语四级合格率达85以上,在全国同类高校名列前茅。

3.调整教学内容,拓宽专业口径。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突出实用性特点,即基础课要“厚”,专业课要“新”,选修课要“广”。通过教学内容的改革,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现实性、有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基础课程要“厚”。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不能仅局限于教材,要引入不同的学术观点,追溯理论的本源,探索问题的本质,为学生以后跨学科就业和进一步深造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专业课程要“新”。就业核心能力的实践性特点要求大学生具备的业务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应用性能力,能够满足市场不断变化的需要。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不能仅是一些理论框架,要将新的观念、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理论和新的操作技能纳入到教学内容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突出教学的实用性,即在课堂中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学生现在和将来生活、工作中用得着的东西,是能够给学生以指点和引导的东西。第三,选修课程要“广”。选修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求“深”,但求“广”。广博的知识不仅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而且是知识经济社会的内在要求。选修课程应侧重知识介绍与技能拓展。第四,开设辅修专业,拓宽学生专业和就业口径。例如,我院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类比赛积极,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4.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实习+就业”一条龙培养。实践教学能够把学生带入社会角色,把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一方面,应强化社会实践教学,这是本科教学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通过实习基地完成毕业实习这一教学环节是高校实践教学不可缺少的手段和方式。近几年,高等教育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投入了很多精力,下了很大功夫,特别是逐步规范了高校毕业生的毕业实习。学院通过努力和一些单位形成了长期的实习基地的关系,使学生有充分的实习机会。另一方面,应增加学校内的实验室建设投入,学院已经花大力气建成了物理实验室、ERP沙盘试验室等,但是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已经满足不了需要,应在此环节加大投入力度。我院经管类专业先后建立实训基地30多个,尤其与国信证券、陕西上格生物公司、民生银行、天安保险的合作,实现了“实习+就业”的一条龙培养。

5.注重社会调查,全方位认识社会。社会调查能够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从书本上学习不到的实际状况,通过对问题的调查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提出解决方法,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我院非常重视这一方面的工作,坚持大学生四年实践不断线,大一和大二学生每年的寒暑假都必须进行社会调查,撰写社会调查报告,并将优秀调查报告整理成册,大三分专业以后要进行专业调查。

总之,学校应从各方面进行改革,构建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外部环境;学生还应发挥内因的主观动能作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迎接市场经济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王玉敏.刍议大学生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J].现代教育科学,2003,(2).

[2]王扬铭.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J].职业教育研究,2006,(10).

[3]陈澎.构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模式[J].科技广场,2007,(4).

[4]张小刚.论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5.

[5]刘健.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分析.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6]杨健全,等.独立学院经管类应用型人才“3+1”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科学教育研究,2006,(3).

[7]刘加宁等.经管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思考.教育与教学,2004,(5).

第2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范文

关键词:创新能力 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01: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031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学术界普遍认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G.K.Prahalad)和哈梅尔(GaryHamel)提出的。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其综合索质的集中体现,随着社会发展变化和人才需求,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求也越来越明确,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应包括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较强的学习和创新能力,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一定的工作经历和实践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就业心态,环境竞争力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条件等。

1 创新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要在竞争中取胜靠的是人的内在素质和发展潜质,这种内在素质和发展潜质又必然外化为一种创新的能力,一个大学生如果没有自己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创新能力和潜力,没有“你无我有”的优势,就很容易在工作和生活中成为可替代的人。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显身手,就必须注重自身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与创新意识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但同时,创新不是空想,是建立在一定知识基础之上的,是各种能力综合的体现,是学习能力,专业能力,个人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外化,正是从这个角度,创新能力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是主线和动力,而学习能力是中心和源泉,专业能力是基础和根本,创业能力是归宿和目标。大学生构建以创新能力为主线的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发展性学习的必然要求,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

2 创新能力培养的内涵和价值

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熊彼特首次提出“创新”概念,对创新的定义做了阐述,他说“创新实际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将新的思想、方法引入到经济活动中,以实行生产要素新的组合”。现代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指人的思维活动具有创造性、实践活动也具有创造性、表现出不同于别人或超越自我的独特方法和途径;创新既是一个发明与发现的过程,更是一种改进和再创造的过程。”

大学生是一个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和专业基础的群体,从创新能力的内涵分析,大学生创新能力有以下几个维度:

第一,从构成要素来看,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由敏锐的思维能力、全面的智力发展、良好的人格品质、丰富广博的基础知识和强烈的研究动机构成。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在激发大学生德才兼备,学以致用的本领,成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主线。 第二,从表现形式看,大学生创新能力是一种探索精神、强烈愿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表现在当代大学生活跃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发挥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优势,引导其在专业的基础上思考和创造,实践和探索。

第三,从基本特征看,大学生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受外在环境和自我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主动性、协作性、发展性、实践性的特点。在人才培养中必须通过构建外界环境,完善培养机制,从而激发学生的自我认知,发挥其主动性完善其独创性和可持续竞争力。

3 构建以创新为主线的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机制

创新的本质是实践。创新的哲学基础强调,创新与实践有着密切的、本质的联系,创新的规定性与实践的规定性相互包含。创新是实践活动,是实践的创新;实践是创新活动.是创新的实践。

在人才培养中,运用灵活的方式方法,将创新能力为主线的学生核心能力培养融人到大学生人才培养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入自主学习的方法和理念,以问题解决的模式给学生提供多样的思维创新的空间,有利于达到大学生人才培养目标。

第一,核心能力管理:指导学生给自己的大学规划和职业发展设置预期目标,将目标细化,结合专业和兴趣,建构个人核心能力素质表,并将其付诸实践,将专业学习,品格塑造,实践锻炼相结合,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根本目的。

第二,自主学习培养:从核心能力构建出发,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自主规划,明确学习目标,发挥学习的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自觉寻找学习的方法和路径,不仅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而且也拓展创新思维。

第三,创新思维锤炼: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培养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是核心竞争力的主线,也是能力发展的关键。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创新思维的锻炼,需要大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通过各种形式的团队活动和小组讨论,不仅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锻炼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第四,创业设计实践:创业是新时期市场发展的需求,创业者需具有更高的能力和素质:强烈的成功欲,自信积极,抗压能力和较好的心理素质。在核心能力构建中,组织学生以创新创业项目为基石,从项目的探讨、调研、思考、实践中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培养自主创业需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和需求,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2010-202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创新能力,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为人才培养明确了方向,构建以创新能力为主线的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熊彼特,何畏等译.经济发展理论:对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86.

【2】王章豹,徐橄嵌.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原则、指标、模型、方法【J】中国科技论坛,2005,(2):55-59.

第3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范文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就业;高校毕业生;

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预计201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达660万左右,而全国就业的增长率较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实现就业,关键取决于在就业市场上有无竞争力。

一、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就业核心竞争力,或称求职核心竞争力,它是来源于管理学的概念。核心竞争力最初由美国管理专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提出。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协调各方面资源的知识和技能。之后,随着核心竞争力在各领域中的应用,教育领域中也引入了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对于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套用普哈拉哈德和哈默的定义,可以理解为: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所内化了的经过整合的知识和技能,是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所拥有的有价值的、独特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和替代的竞争能力,是能够更加有效地让用人单位快速接纳自己从而取得工作机会的能力,是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

二、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意义

大学生是国家下一代的生力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对于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只有培养出高质量的大学生,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有立足之地。

1、提升大学生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有助于大学生顺利就业

目前,大学生队伍成为高校就业的主力军,大学生如何实现自己顺利就业,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途径就是提升自身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其顺利就业的根本条件。

2、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有助于促进高校就业工作

目前,高校就业工作被提升到事关高校发展的战略地位。促进高校就业工作,除了为大学生提供较多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渠道之外,重要的是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高校就业工作顺利开展的最根本和最重要的途径。

3、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有助于社会稳定

高校大学生代表着社会的最高学历,他们是高校毕业生的一个特殊群体,知识层次高、活动能力强、社会影响大,能否较好实现就业,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直接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其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高低关系到大学生家庭的利益,这是人民群众最关系、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迫切需要。大学生因此,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有助于社会稳定。

三、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要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必须要着手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一方面,高校要面向社会,整合各种资源,明确办学特色,制定能够提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方案。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也要通过自身努力,充分利用高校提供的各种资源,自我提高。

1、加强素质教育,突出特色教学

高校应该紧扣市场,重视素质教育,培养市场需要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毕业生。在专业设置上,要以社会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善于发现新的社会需求,新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据此设置新的专业,开设的专业要有实用性和前瞻性。在教学内容上,按照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改革教学内容,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应大力推广现代教育技术,注重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

高校教育是面向生产和管理服务一线的的教育,因此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非常重要。高校必须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现在的学生缺少自我控制力,意志薄弱,缺乏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没有艰苦创业的意识和奉献精神。因此,对学生加强奉献精神的教育,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此外,高校必须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应该把学生的专业与个人理想、职业联系起来, 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 从内心热爱本专业。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才能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把职业当成自己一生的事业来追求。

3、做好就业指导,提高就业水平

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是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作,它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具体来讲,要从思想、心理、政策和技巧四个方面进行指导。

(1)思想指导

就业必然会涉及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包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职业观。面对地域、单位、工作岗位等诸多因素,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和选择结果各不相同。就业首先是一种思想活动,这要求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择业观,从个人实际和自身特点出发,主动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做到以事业为重,勇于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建功立业。

(2)政策指导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制度,由“统包统分”成功地转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这是一次巨大的深刻的转变。学校必须对学生加强就业政策指导,宣传国家及地方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原则、方针、政策以及学校的有关规定和具体实施办法。同时要对与毕业生就业有关的劳动法规、医疗保险和人事制度等有关政策进行指导和教育,以帮助学生克服在就业时因对政策缺乏了解而表现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3)求职技巧指导

高校毕业生求职过程是与用人单位进行双向交流和选择的过程,更是学生展示自己品质、才能和实力的过程。正确掌握和运用一定的求职技巧,是求职成功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包括指导毕业生了解求职的程序和面试时应注意的问题,如谈吐、服装、姿势等礼仪规范,以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还包括指导毕业生了解用人单位和求职岗位的相关情况,以提高应变能力。以及指导毕业生进行表达能力训练,学会介绍自己,推荐自己,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修养、知识才能和有关特长,以提高学生对用人单位的吸引力。

(4)心理指导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是很复杂的,有的缺乏主见、存在依赖心理,有的期望过高、存在失望心理,有的低估自己、存在自卑心理等等。这要求学校及时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指导。首先,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我,充分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挖掘自身潜力,增强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其次,化解学生在就业上的心理负重感,正确分析形势,正确认识社会,正确对待失败与成功,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以积极、健康的心理参与就业竞争。第三,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调适,消除就业中的不良思想和行为,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态。总之,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高校工作,尤其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内容。只有在学生工作中认真研究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意识,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提供平台和机会,我想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就会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楼锡锦,周树红,吴丽玉.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J]. 教育发展研究, 2005(7).

[2]朱克勇,卢克祥. 刍议可持续发展下的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有效培养 [J]. 高等农业教育, 2010(6) .

[3]赵志川,陈香兰. 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及其提升[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4).

第4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范文

关键词:就业核心竞争力 内涵 培养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116-02

据统计,2006年到2010年间高校毕业生数量从413万增长到631万,五年间增长了52.78%,扩招进程中凸显出因降低录取分数线而导致了生源质量降低,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造成了高校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客观上,人才培养模式和素质教育体系未能及时调整与新形势相适应,以及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未能满足大学毕业生的需求等方面,更加突出了就业难的问题;主观上大学生存在着普遍缺乏就业意识,从未考虑就业实际经验,亲身体会,主观感知等问题,甚至没有过多的想过“如何就业的概念”。上述原因使得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必须从“如何明确就业核心竞争力内涵,有效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上入手,以解决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一、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概念由核心竞争力理论而来,其研究对象是大学生个体。根据哈默和普拉哈拉德两位教授1990年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关于核心竞争力的理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可定义为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所拥有的有价值的、独特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和替代的竞争能力,是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能使高校毕业生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核心能力,即能创造性地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独特能力{1}。此外,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还可定义为:大学生个体内部一系列累积形成的互补性能力的动态性有机整合力,它能使大学生通过整合一种能力或几种能力获得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2}。综上,笔者认为就业核心竞争力是高校毕业生可持续就业的一种发展能力,是毕业生的知识积累或素质养成达到一定水平,具备可自主开发、能动挖掘的潜能,它是一种隐性素质与能力。主要包括:综合素质以及实践能力两个方面,其中综合素质包括: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实践能力包括社交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三个方面,如图1所示。

二、培养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社会需求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最大动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高校对所培养的人才进行准确定位,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主动适应市场需要。但目前很多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距甚远,甚至有些学校纷纷更名,改变学校原来的办学特色,由于结果不理想,进一步造成了供需错位,直接导致“成交难”。一方面毕业生在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烦恼,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在为没有合适的人才而着急。要解决毕业生就业中的“供需错位”问题,必须把专业市场前景的评估与预测作为重点,自觉地按照市场需要设置专业、定位人才培养,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直接关系到大学生今后就业范围与层次,关系大学生就业定位问题。围绕就业导向、提升大学生创新力、竞争力,学校应从本专业、本学校及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培养应用型的一专多能人才,专业教学要以应用性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构建完善综合素质提高体系。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须以大学生成长成才为主线,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实行“一站式”培养模式,通过实施“四大工程”,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探索、学会研究、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四大工程”即:第一学年实施适应教育工程:从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入手,树立明确的政治目标,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考研型和应用型)和奋斗目标,加强德育培养,建立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制度,强化外语和数学知识的学习,打牢基础。第二学年实施素质拓展训练工程:在抓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加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锻炼,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专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三学年实施导师制工程:将所有学生结合专业配备专业教师进行培养,重于激励创新,从思想道德、专业学习、科研素养、创新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引导,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同时,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与实践,对职业有更详细具体的了解。第四学年实施适应社会工作能力培养工程:指导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初步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加强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实效性,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争取获得相应专业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着重就业、创业指导,对学生职业意识、创业实践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加以辅导,使学生清晰职业目标,掌握求职技巧,完成就业、创业的思想准备。

3.以强化学生实践为重点,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一是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践基地,为学生创造机会提高社交实践能力。社交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注重产学结合,工学交替,注重在企业中的实践。通过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践基地,使其及早接触社会、认识社会,提升学生社交实践能力,确保参加工作时能够轻松融入工作环境。二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实践课程教学方法,有效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增加实训时数,强化实践环节,注重实践课程教学方法,使实践教学立体化,形成“认识实践―模拟实践―专业实践―管理实践”的全方位实践教学过程。三是鼓励学生自我锻炼、自我实践,提高社会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引导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学会发现自我、锻炼自我和完善自我,养成科学严谨的作风、培育创新思维、激发创新精神、提升创新能力,形成全面的素质结构。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事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及早地与企业接触,直接参与企业的服务与管理,开阔视野,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4.以提高就业质量为目标,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第一深化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就业能力的实践性特点要求大学生具备的业务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应用性能力,能够满足市场的不断变化的需要。因此,需要不断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突出实用性特点,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现实性、有用性,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第二深入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使学生立足现实,认真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帮助学生及时找到自己的职业目标,少走弯路,尽早在观念、心态、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做好应对职业挑战的全面准备。同时,加强创业教育,注重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通过制度建设、营造创新氛围、形成创新机制,鼓励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主观上提高认识,推动就业质量的提升。第三加强就业指导人员队伍建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业率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命脉,提高就业质量更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力保障。因此高校需高度重视就业指导人员队伍建设问题,可以通过邀请知名专家来校讲座,参加职业指导培训等方式,提高就业指导人员业务能力,鼓励就业指导人员走专业化、职业化道路。

三、结论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当前社会所关注的热点,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不强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虽然从高校角度针对提升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两个方面对大学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进行了简要的论述,但也不能忽略社会、家庭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样的重要作用。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外部来看,它需要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形成的合力{3},这也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本文为黑龙江科技学院教学研究项目“新形势下我校学风建设体系研究”,项目编号:jy66]

注释:

{1}杨其滨.高校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体系的构建.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J].2007(7)

{2}施炜.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结构分析.江苏高教[J]. 2010(2)

{3}孙琳.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观的转变及其引导.湖北社会科学[J].2009(8)

第5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范文

关键词: 民办职业院校 大学生 就业竞争力 建设方法

民办职业院校大学生具有对应的市场竞争力,只要学校、企业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就可以充分发挥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内在实际价值。如果采用传统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模式,学生就可能在面临纷繁复杂的市场形势时无法与更优秀的大学毕业生进行有效竞争,因此要针对市场对人才需要的具体情况,找准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方向,有效提升人才与企业之间的合理配比,促进人才资源的有效利用。

一、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要充分看到其优势与劣势。优势在于具有较强职业技能,其原因在于高职院校相比于普通高校而言,更注重对实用技能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在具体的动手操作技能上有更突出的培养成果。同时课程设置上注重实际技能的学习与实习,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让职业教育更具有贴近市场需求的特点。同时高职院校学生由于对自身社会身份更切实的认定,因此有效避免了眼高手低的就业窘境,更加注重从低处做起,从实际可以做的工作做起,而后逐步实现能力提升。在实际操作工作中,具有更强的吃苦耐劳品质,对于社会的实际环境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在基本的职业素养培养上,学校也更注重相关优秀品质的强调与培养,这些都是其他普通高校学生所不能比拟的优势。

但是高职院校学生在竞争力上也存在劣势。首先,高职学生毕业文凭学历相对较低,并不是社会最为尊崇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相关文凭不能作为其竞争的有效帮助点。同时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展,相关文凭的价值相对会更低。尤其是在大型单位更加注重学历文凭的市场背景下,高职文凭并不具有竞争力。其次,虽然注重实用技能的培养,但大师专业知识缺乏深厚功底,如果要在企业中得到长足发展,则可能缺乏有力的后劲。一般培养上,缺乏深厚的理论知识教育,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缺乏更好的学习条件与素质培养,因此在专业性上也缺乏竞争力。

二、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建设方法

(一)强化校企合作模式升级

要拓宽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渠道,最典型和最有效的操作方式就是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可以进行人才定向培养,依据企业对人才的需要模式进行针对性培养,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到企业进行实习,提升实际技能的操作能力,学生毕业后就可以直接输送到对口企业中,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在相关操作上,还是需要积极地让政府做好必要引导,充分发挥市场人才资源配置能力,让产业与教育得到有效融合,可以有效依照市场需求进行人才资源配置,整合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让校企之间进行有效深度合作。

同时校企合作中需要有效完善相关合作机制,学校要积极挑选优质企业资源,对于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要做充分分析。确保在人才培养成功后可以有较为长久的企业生存能力,避免人才定向培养成功后无法有效安排就业,或者就业前景不大而导致学生自动放弃。同时要积极从企业中选择优秀人才到学校进行有效指导培养,或者选择学校教师到企业中深层次体验促进教学与企业情况的结合。积极地将学生的实训场放置于企业中,让学生在培养过程中便积极展开对企业、对实际市场情况的了解,提升人才的匹配性。此外可以将企业人才培训升级工作投放在学校中,加深校企合作的深度以提升校企合作的黏度。可以更大限度地依照企业的需求进行订单性人才培养,甚至可以对部分班级进行冠名培养班级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完成产、学、研的三体协同提升。

(二)做好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对于学生而言有重要的引导意义。学校可以多开展就业指导活动或者开辟就业指导咨询平台资源,收集更多市场就业咨询,为不同专业和不同能力学生做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加深学生对市场的了解及对自身全面素养的辨证认识,而后调整好自身心态投入到专业的学习和求职的实际情况中。就业指导要充分关注对市场人才需要特点的分析、企业信息、招聘信息、就业心理学等各方面内容。

(三)提升职业化深度教育

在专业建设上,需要依照市场情况提升专业实用性。以市场最需要的专业为主要教学主要方向,发展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前景,提升学生对市场企业的适应能力,扩宽可就业的范围。专业的建设要充分做好市场情况调查,同时要充分尊重人才就业需求的调查,让学生有较大选择空间。

三、结语

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虽然面临市场竞争的诸多阻碍,但是要充分为相关学生找到对应达到就业市场与渠道,从而有效地让学生优势得到有效发挥,让企业找到其对应需要的人才资源。这种人才资源配比需要学校进一步发挥就业竞争力的建设工作,调动社会资源和管理资源,让毕业生获得更有市场价值的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马驰.SWOT视角下培养高职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7).

第6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范文

[关键词]人力资源 市场化配置 大学生 就业 竞争力

[作者简介]张勇(1978- ),男,江苏高邮人,扬州大学党委办公室,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扬州 225009)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5-0045-02

党的十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调节已成为人力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人力资源配置市场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这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诠释,对高校毕业生的能力与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培养优秀人力资源的高校,应该及时转变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更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他们在人力资源配置市场化背景下的社会适应能力,在结构性人才过剩的形势下,顺利实现差异化竞争就业。

一、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特点

人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和专门技术能力的人们的总称,是积累和创造物质资本、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国民经济、推动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人力资源的配置是指人力资源要素在地区、部门间的分配及其流动的排列组合。它产生于社会生产中的劳动分工,是继人力的培训、开发后进入实用阶段的重要环节,不同的配置方式会产生迥异的效益。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就是人力资源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在各地区、部门、单位或岗位间合理流动,最终实现优化配置的过程。它使过去的统包统分的命令服从关系转变为双向选择的平等契约关系,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促使人的价值的实现,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过程既是人力资源的利用过程,也是提高人力与物力结合的有效性,进而更好地形成社会财富的过程。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目标就是要使有就业要求的、有劳动能力的经济活动人口基本上都能获得社会劳动岗位,实现人力资源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平衡,同时,通过调节人力资源的投入方向,努力形成良性的人力资源使用结构,从而达到最高的社会效益。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双向选择性。一方面,企事业单位等用人主体,可以按照生产经营需要和工作岗位特点,选择必要数量、相应素质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劳动者作为就业主体,可以根据自身的素质、意愿和工资待遇选择工作单位,具有支配自身劳动力的权力。通过对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求职者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平等竞争,择优选配,体现劳动力供需双方的市场主体地位。

2.人岗匹配性。人力资源配置最终是要实现最大的生产率。特定的岗位对人力资源有特殊的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要求,而每一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知识积累、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只有将两者很好地对接,做到“人适其事、事得其人、人事相符”,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人力资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动态协调性。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稳定的,绝对稳定的事物是不存在的。随着社会经济变革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兴产业的加速兴起,要求人力资源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对人力资源进行调整、补充和更替。同时,不同地域、不同行业或单位间的工作环境、制度、报酬等方面的差异,也会促使人力资源的工作单位、岗位不断变更,从而形成人力资源的社会流动。在市场机制下,供给与需求间的这种调整和更替不是静态的,而是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协调的过程中。

应该说,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营造了人性化的发展环境,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成就事业、实现自我的发展空间和舞台。但同时,随着现代社会的全球化、知识化和信息化,“能力本位”已成为核心价值观,每个人都应与时俱进地塑造自己的能力型人格,从对人的依赖和对物的依赖走向对自身能力的依赖。这就要求:一方面,作为准人力资源的大学生,要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积极锻炼自己的能力,拓展自己的综合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优质人力资源;另一方面,高校要不断改革和完善教育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质人力资源。

二、人力资源配置市场化对大学生就业提出的新挑战

1.供需矛盾不断激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往往从自身的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考虑,在人才招聘时存在不同程度的就业歧视。这些“就业歧视”主要表现在性别歧视、工作经验歧视和学历歧视等方面。有的用人单位不愿意负担人才培养的费用,常常要求应聘者必须有工作经验,把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拒之门外,这就进一步拉大了供需缺口,影响了毕业生及时充分就业。

2.结构失衡不断凸显。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对就业过程存在重要影响。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对就业形势认识不足,就业期望值较高,希望是“一步到位”,而不是“先就业,后择业”,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片面追求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一味追求体面和风光而忽视客观实际。大学生就业结构失衡突出表现在大学生想去的地区和单位不缺人,而急需人才的地区和单位又找不到合适的毕业生。这些现象正体现了结构性失衡的最显著特点――职位空缺与就业难并存。

3.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用人单位企业往往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招聘人才,需要的是能够适应时展的高素质人才,更加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就对大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等就业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道德情操,还要有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精神以及沟通交往、语言表达、自我调适、组织管理等能力。这种高素质要求使得大学生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三、人力资源市场化视角下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就业核心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所具有的独特的、不易被模仿和替代的,能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自己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差异化素质与能力,即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是道德品质、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有机统一,是一种使大学生短时获取就业优势并实现长期可持续就业的能力,主要包括品质力、知识力、学习力、适应力和创新力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要想取得好的发展机遇,就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带来了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学毕业生们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毕业生要想在就业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具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要提升自己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因此,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的高校要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和方法,努力提升他们的核心竞争力。

1.进一步增强生涯指导的系统性和延续性。科学的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生对自己的发展目标有明确的定位,并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成功率。现在许多高校都非常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有的学校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有的则让学生自己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书》,引导学生树立“起步于四年,着眼于四十年”的成才思路,前瞻思考,及早定位,定期调整,积极完善职业能力和素质。但目前的生涯规划指导过程中存在“抓两头,轻中间”的断档问题,即重视新生入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和毕业前的就业指导,而忽视了生涯规划指导的延续性;重视新生入学阶段的专业介绍,忽视了不同学习阶段对专业的认识和理解的差异,没有及时加强专业思想沟通和教育,导致部分同学对所学专业茫然无知,失去了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生涯规划指导过程中还存在辅导员指导队伍和专业教师指导队伍相对分离的情况,没有对学生给予高交融性的综合性指导。因此,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综合性的指导队伍,对学生进行动态的持续性的指导,帮助学生不断调整和修正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2.进一步增强教育教学的时代性和灵活性。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实现培养目标,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当前的课堂教学多是围绕教科书的理论知识传授,教学内容相对陈旧,难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教学方法不够灵活、重专业轻通识等现象,也导致大学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落后于社会的发展,能力与社会要求有很大的差距。因此,高校要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建立多元教育教学体系,根据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在讲授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要适当介绍学科前沿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加深他们对专业的掌握。其次,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尊重学生的学习愿望和需求,让学生在学业上有最大限度的自、主动权,鼓励学生跨学科、跨院系选修,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特长。最后,要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锻炼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增强实践教育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是大学生自身的素质和能力难以适应岗位的需求。现在许多用人单位招聘人员时都强调要有工作经验,而大学生基本都是长期在学校里成长的,学的都是专业理论知识,工作经验几乎为零。学校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明确自我发展的方向,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多层次需求,可以激励他们在实践中创造机会锻炼成才。高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以及就业市场的需求,进一步加强与社会用人单位的合作,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深化实践育人成效。一是组织学生到管理模式和生产设备先进的单位开展见习实习活动,增加他们对现代企业制度和先进生产技术的了解;二是结合专业,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到用人单位开展“试就业”社会实践活动,根据用人单位需要进行“订单式”培养,增强学生工作经历和经验积累;三是聘请用人单位的有关专家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共同参与学生的指导培养。

4.进一步增强人才评价的综合性和科学性。长期以来,学校对于学生的评价依据,更多的是以考试为主的学业成绩,而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心理素质、行为习惯等综合素质评价相对忽视。如现行的综合素质测评、奖学金评定、三好学生评选、组织发展等工作中,一般都将学生的文化成绩作为决定性因素。学生个体及群体的学习活动,学生成长、发展过程的复杂性、多样性,要求学生评价必须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来进行。随着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不断发展,人才培养的价值导向将由重学历转变为重能力。因此,高校要建立科学的学生培养评价机制,确立多元的评价标准,变关注结果的静态评价转为关注过程的动态评价,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增强评价的综合性。

[参考文献]

[1]张秀军.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市场配置[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3(4).

第7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范文

摘 要:以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性教育为依托的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甚至具有国际水平的一流的开放大学的创办的核心与关键环节就是将“以服务全民开放学习”作为其办学的核心价值体系,继而提高其核心竞争力。为打造与提升开放大学,必须坚持“开放”、“多元”、“特色”、“共享”、“责任”与“国际化”的办学理念,继而其不仅要将专业设置建设作为导向、将终身学习平台作为载体、将教育教学科研作为调节杠杆,且应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根基、以教师队伍建设为保障、以学生招教助管为中心线索。那么,黑龙江省要创办与打造具有国内乃至世界一流水平的开放大学也不例外。至此,笔者依据自己多年来的工作经验,有针对性地对如何提升黑龙江开放大学核心竞争力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黑龙江;开放大学;核心竞争力;提升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年)在2020年的出台,创办开放大学不仅被炒得热火朝天,而且其已被列入国家各级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广播电视大学的相关议事日程,并形成科学的建设方案,继而创建工作被迅速启动起来。至此,摆在黑龙江开放大学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打造与提升该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继而开放大学的可持续发展。

一、正确理解开放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一)何为核心竞争力

关于何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受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演进而得到,其备受学界人士的关注与重视。早在上世纪90年代,潘汉尔德与哈默就在《公司核心竞争力》就第一次提出:所谓公司核心竞争力就是指公司所特有的可以确保公司为客户谋取利益的一种技术与技能。

当前,关于什么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的主流观点是大学长时间蓄积的内在实力以及在获得外部资源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得到社会认可的以核心学科为内核的可以有效整合相关教育资源的与同行其他对手相比所特有的能力或能力体系,其有助于确保学校获取较长时间的竞争优势。

开放大学作为一类新型的大学,全民终身教育与远程开放教育是其办学的主要目的,是广播大学的转型与升级。与其他高校相较,该大学核心竞争力独具特色。至此,开放大学更要发挥其本身特点与优势,继而形成高于一般高等院校的以资源建设、文化建设与学习支撑为核心的能力体系。

仔细斟酌我国开放大学的办学宗旨与使命,并结合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该省开放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应将“开放学习、服务全民”为其办学的核心价值目标,继而形成一类独具特色的具有自身优势的可以不断创造价值,从而培植内涵、产生重大影响力,最终为发展而服务的一种能力。在此,其以“开放”、“多元”、“共享”、“责任”与“国际化”为理念;以上层建筑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社会需求的变更为发展动力;以平台、资源、师资、学术为重要着力点。相应地,归结到各个省、各个地区,其应更加注重建设一支能够满足本地区学习人员的学习,且可以为本地区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立足于本地特色的师资服务团队。

(二)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特点

结合潘汉尔德和哈默在《公司核心竞争力》中的核心竞争力的判断标准,并仔细思量开放大学的主要特色,个人认为黑龙江开放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应具备以下特点:

1.组建一支以地方特色为立足点的师资服务团队

建设一支独具地方特色的能为本地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的师资服务团队不仅与开放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密切相关,而且也是创办一流开放大学的根本之所在,这必将直接影响到构建开放学院与实施的每一步骤。

2.为推动地区的经济发展而服务

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创办开放大学的重要保障,即开放大学的创办以地方政府为依托,主要是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而服务。衡量一所高校是不是具备竞争力及竞争力的强弱与是否可以科学发展的主要标准就是当地经济社会的认可度。至此,为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步伐,不论是开放大学的办学思路、办学行为,还是办学特色都应当以推动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

3.能够满足该地区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作为一种新型高校的开放大学,其将“促进全民开放学习”作为重要使命。能否满足该地区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以及可否促使学习人员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知识理论水平、掌握实践技能与提高学习能力是判断该类学校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二、坚守打造与提升黑龙江开放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理念

(一)开放性

开放性的办学理念是开放大学的内涵变化、发展的集中体现,与传统普通高校相较,每一国家创办的开放大学都打破了原来高校传统的“象牙塔”般的精英化教育模式,其有助于探索全民终身教育途径的开辟。以印度英迪拉开放大学为例,其以“提供更多可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继而实现教育的民主化,从而使教育成为终身学习的过程之一。”为宗旨。至此,为提升黑龙江开放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坚持开放理念是首要,如此才能坚守“人人皆可学、处处都好学、时时都能学”的办学准则,继而向打造该省一流开放大学的目标冲刺。

(二)多元化

面向全社会进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的继续教育是新形势下的开放大学的主要办学任务,不过学习人员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则地方政府就应当鼓励、支持开放大学全面、系统地推行与拓展层次化的学历教育,主要涵盖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等,同时授予相对应的学位。相应地,在进行非学历教育时应加强企业与各个行业的协作,加强岗位职业技能培训、社区教育培训与各类证书培训。最后,关于公益教育,要积极参加学习型组织建设,尽可能地发挥开放学习的各种优势,继而实现全方位、多元化地发展。

(三)特色性

作为开放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开放大学,要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就应当树立特色的理念。不仅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本身特有的优势,更要以“特色”促动整体生命力的提高,继而为黑龙江省的经济的发展服务,动员全校师生,为创建一个,甚至多个实力雄厚的独具地方特色的专业、专业群而努力。

(四)责任化

自主学习是就读于开放大学的的学生的主要的学习方式,在此制约开放大学学生是否可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的关键点是其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是不是健全及人员的责任心是不是强烈。至此,开放大学的学习支持服务人员应秉承知心、热心、细心、开心、热心与耐心的服务理念,继而给创办本省一流的开放大学提供了坚强后盾。

(五)共享化

知识经济时代,不管是哪个组织,还是某一个人都不可能孤立存在。那么,黑龙江省要提升其开放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坚守共享的理念是关键,如此才能提高融入现代社会的积极性。为此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1) 构建人人共享的教师队伍管理机制,从而整合优秀教师资源。(2) 构建人人均享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继而整合各地优势与特色。(3)创办共享的学分银行系统,以确保开放学习的灵活性。(4)创建终身学习的平台,为不同层次的人员的学习提供保障。

(六)国际化

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是我国现代教育的重要理念。至此,创办开放大学不仅要坚守国际化的理念,还要以国内实际需求为着力点,同时要敢于立足国际化高端领域,强化与世界知名大学、一流大学的交流,构建多种合作机制,借助于“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尽可能地吸收、借鉴海外先进的高等教育经验,从而确保办学品位与办学水平的提升。

三 找准并抓好打造、提升黑龙江开放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着力点

(一) 将终身学习平台作为载体,继而推动功能定位的成功转型

从国家创办开放大学的方案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开放大学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集电信、广电与互联网等高新技术于一身的自主进行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及非学历继续教育,并提供终身学习支持服务的一类新型高等学校。其迫切需要开放大学高度重视及自主参与终身学习平台的建设,继而推动学院快速功能定位转型。至此,黑龙江省创办该类大学,构建终身学习平台应尽可能地满足众多学习者对终身学习的基本要求。

(二) 以数字资源建设为基点,充分满足教育教学需求

受建构主义之自主学习理念的影响,加之开放大学十分关注资源与环境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其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那么,我们当务之急就是以数字资源建设为基点,充分满足教育教学需求。首先,应及时拓展资源类型,充实数字化资源库,从而不断地满足各种专业学者的不同需求;其次,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着力改造资源建设实验室,加快网络设备的优化升级,继而满足数字化资源的学习需求;最后,逐步完善与开发数字化学习资源,尽可能地涵盖所有领域,动员本校全体师生,加强与其他行业与部门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完善相关资源建设。

(三)将专业设置建设作为向导,从而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服务

当地政府的强力支持是创办与发展开放大学的强有力的保障。至此,在进行该类大学相关专业的设置的时候应当以服务当地的经济的发展为最终归属,如此才能彰显其旺盛的生命力与独具特色的优势地位;应当主动整合自己的的各种优势资源,继而全力打造富有本校特色的品牌专业,最大限度地发挥品牌专业的模范作用,从而带动整个专业群体建设的发展。应全面分析当地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联系该省的经济支柱产业,从而确定开放大学的优势建设专业;

(四) 坚持学生招教、助管为主线,继而促使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

开放大学学习过程中的中环心节主要有学生招收、助学服务教育教学与学生管理。它们是否被切实地贯彻与落实与开放大学学生的理想学实效的取得密切相关,且该类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深受其影响。至此,黑龙江开放大学必须坚持学生招教、助管为主线,从而促使其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

因此,应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做好学生的相关招收、录取与注册等工作,从而为创办开放大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要积极探索优秀的教育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潜力与创造潜力,联系该校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继而有力、有情、有序与有效地展开助学支持服务。还应为学生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及管理多提供相关服务与指导,继而为学生科学、合理规划自己的未来指明方向,从而确保学生在规划职业生涯时不至于迷失方向,进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身观与价值观;多多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与业余学习活动,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归属感,最后为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而服务。

(五) 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促进其核心竞争力的增强

提升黑龙江开放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点在于人才。在早期,闻名世界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并没有建设校园,但是它聘请到众多世界上一流的优秀学者,继而才逐步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至此,黑龙江开放大学应当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点,广纳各界著名学者积极参与教学,从而确保其自身核心竞争力量的增强。

为此,应做到以下几点:采用引入方式,招贤纳士,聘任专业人才,继而确保学校人才队伍专业结构与专业学术水平的合理化;加大该校内部师资队伍的培养力度,借助于各个派遣参训、专业与行业培训、激励自学、学习深造与挂职锻炼等多种方式,逐步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与专业素养;以打造一流师资团队为目标,将众多优秀人士聚集在一起,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积极组织科研,进行学术攻关,从而引领与带动师资队伍健康成长与科学发展。用重金高薪聘请海内外一流学者来校任教讲学,积极营造优良的科研、学术氛围,从而促进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

(六)以教育教学科研为支撑,增强办学品牌效应

作为一个有机体的开放大学,其主要是借助于自身的新陈代谢来谋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不过这种代谢功能的塑造基础通常在于学术及科研。大学是一个社会性组织,其生存与发展同样离不开社会的交换,而社会的交换也有赖于学术和科研。至此,该校的学术与科研的竞争力的强弱是该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相应地,黑龙江开放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也离不开科研这一杠杆的强有力的支撑与撬动。那么,作为开放教育的一类主要办学机构的开放大学,必须充分考虑其自身的学术、科研实际情况,从而确定自身的优势及特色专业或学科,继而为该校的科研重点、科研方向、科研团队与科研战略的确定而服务,继而借助于加大投入、完善政策、主攻课题、整合力量与强化激励等诸多途径,逐步提升该大学的学术、科研水平,从而促进其办学品牌效应的进一步提升。

四、结语

新形势下,黑龙江省要打造与提升开放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坚持“开放”、“多元”、“特色”、“共享”、“责任”与“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将专业设置建设作为导向、将终身学习平台作为载体、将教育教学科研作为调节杠杆,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根基、以教师队伍建设为保障、以学生招教助管为中心线索,从而向打造具有海内外一流的先进水平的开放大学的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唐伟.论开放大学的定位和核心竞争力[J]. 云南电大学报. 2011(01)

[2]蒋洪池,黄小敏.学科建设:培育和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03)

[3]林金艳.产权结构与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提升[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4)

[4]朱健仪.加强文化建设,提升开放大学核心竞争力[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6(02)

[5]胡晓松.建设开放大学应明确的几个战略性问题――“北京开放大学建设方案”的布局与思路[J].开放教育研究.2011(02)

[6]李亚婉.荷兰开放大学教育创新的使命与经验[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1)

作者简介:

第8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范文

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可非为两种形式,即测试方式和咨询方式,可以通过测试方式,使每个学生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认清自己的就业优势所在,而根据自我了解和定位制定正确的职业发展规划,而教师利用咨询方式则可以为学生解答其在加强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所在,同时,在师生咨询谈话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鼓励和支持,为学生加强核心竞争力提供思想上的动力支持。

2管理作用

高校就业指导所面对的对象是全校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是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所涉及的个体,合理的组织,就业指导课程和实践活动,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加强,同时也可以通过就业指导的课程和实践活动来对大学生在培养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进行有效地管理和控制,进而有利于学生自身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3如何在进行高校就业指导的过程中正确培养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3.1以培养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转变传统的就业指导模式

传统的高校就业指导模式已经完全不能满足当前的社会需求,这就需要我们对传统的就业指导模式进行全面的转变,转变并不是要把传统的的就业指导方式完全,而是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变革,从思想、形势和内容上进行推陈出新,与时俱进,首先,要从现实的就业情况和学生的自身情况出发,并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为其确立正确的就业规划,确立加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规划,另外一方面,要想真正的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仅靠大四一年是不可行的,因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的培养需要长时间的磨练作为基础,所以要把高校就业指导的范围扩大,更加全面的考虑,针对整个学校的学生,而不仅仅只是面临走向社会的毕业生,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与高校大学生来说,就业指导课程会深深的影响到学生的职业规划,人生价值观,甚至是人生的道路走向,因此,需要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或从业人员必须是绝对专业的,因为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的他们的一言一行可能都会决定学生的未来发展和职业走向,他们不仅要具有从事就业指导人员应该具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还要精通教育学、心理学、人力资源学和公共关系学等多领域的知识,这样才能保证就业指导是正确合理的,也才能真正的做到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的效果。

3.2充分发挥就业指导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就业指导在培养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所起到的则是教育、管理和辅助的作用,其渗透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同时也是人才更贴近于社会,更满足职场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应该把就业指导真正的落实到实践中去,充分的发挥就业指导的积极作用,而不仅仅只是以毕业生的眼前就业为导向,而应使就业指导的作用蔓延到学生的整个人生职场规划中去;同时也要推动教学改革,从社会和市场的实际需要设定专业和教学内容,全面的提高教育工作者的能力水平,以社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充分的收集和整理来至于各方面的就业信息,并对就业信息的需求进行分析,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与挑战,充分的发挥就业指导在学生就业和人才培养上的积极作用,进而解决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本文来自于《学术论坛》杂志。学术论坛杂志简介详见

4总结

第9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范文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大众化进程加快,人力资源配置方式的逐步市场化必将浮致人才的全球性竞争在国内展开,甚至进一步加剧。作为时代先锋的当代大学生,是整个社会金字塔中的极具上升潜力的一层,他们面临着由理论到实践的巨大人生跨越,竞争社会中无处不在的机遇与挑战在等待着他们,他们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与适应性和开拓性思维以及极强的进取心,并有着较强的团队精神和较轻的社会压力和良好的学习氛围,所以当代大学生如何主动学习,培育与提升个人核心竞争力,凸现个人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和工作实践终的持续竞争能力,以在人才人战中立于不败之地,是摆在众国高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同时也是每个大学生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1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最旱是山普拉哈拉德和哈默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中提出的。最开始核心竞争力只是经济学的观点,但由于它具有深厚的哲学根基,所以被引入经济、管理以外的几乎所有领域,其概念也逐渐被引申到了个人核心竞争力上来。事实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离不开每个个体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套用普哈拉哈德和哈默的定义,可以理解为: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所内化了的经过整合的知识和技能,是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所拥有的有价值的、独特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和替代的竞争能力,是能够史加有效地让用人单位快速接纳自己从而取得工作机会的能力,是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大学生可以通过知识结构的优化、技能水平的提高、综合素质的培养等途径,全而整合发展自己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创造性地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找到适合才能发挥的工作岗位,理想就业而实现自身价值。就业核心竞争力是毕业生可持续就业的一种发展能力,是毕业生的知识积累、技能水平、素质养成达到一定水平,具备可自主开发、可持续发展的潜能。

关于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基木要素,至今仍众说纷纭,没有公认的明确的定论。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笔者认为主要包括良好的道德心理品质、坚实的复合型知识结构、较强的学习创新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等几大基本要素。

1.1良好的道德心理品质

良好的道德心理品质包括良好的品德素养、健康的心理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合理的价值取向、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积极向上的敬业精神、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强烈的社会贡任感。良好的道德心理品质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石,是高校毕业生顺利成功就业的敲门砖。

1.2坚实的复合型知识结构

复合型知识结构是专业知识与基础知识、理科知识与文科知识、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的综合体现,是系统的理论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和灵活的实践能力的有机统一。完善而全而的知识结构是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的前提,也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的关键标准;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是适应未来工作的新型人才。

1.3较强的学习创新能力

较强的学习创新能力主要包括终身学习观念、自主学习能力、知识融通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积极想象能力、能动应变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同化顺应能力等,是各种智力性因素和非智力性因素综合参与的结果。学习创新能力是把知识、技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是大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

1.4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良好是指人的行为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变化,能为他人所理解,为社会所接受,行为符合社会身份,能与他人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涉及适应社会和人际适应两个维度,具体包括生活知识技能的掌握、正确活目标的确立、社会生活规范的遵守、社会群体的融入、社会角色的承担、社会生活的适应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是决定大学生能否实现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达到人职匹配的重要因素。

2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能力的调查分析

本文以某些高校部分工商管理类学生为调研对象,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涉及5所高校共计1000名学生。实际收回问卷982份,去掉填涂失误等无效问卷后共计收回有效问卷956份,回收率达到98.2%。限于篇幅,调查过程在此不予赘述,下面详细分析本次调查的结果。本次调查设置了4个方面的内容,目的是为了客观的获取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具体调查结果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①在“良好的心里素质方面”方面,有336人显示“非常好”,348份人为“良好”,142人为“一般”,剩余的130人为“不好”,分别占到有效问卷总数的35.1%,36.4%,14.9%和13.6%。显然,认为非常好或良好的共计71.5%,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心理素论文质都不错。②在“坚实的复合型知识结构”方面,有382人被调查认为“一般”,262人显示为“良好”,170人为“不好”类型,剩余的142人为“差”,分别占到有效问卷总数的40.0%,27.4%,17.7%和14.9%。从这个结果看,大多数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并不具备坚实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只有少数学习努力,目的明确的学生知识面较好。③在“较强的学习创新能力”方面,有481人为“一般”,205人为“较强”,159人为“差”,剩余的111人为“很强”,分别占到有效问卷总数的50.3%,21.4%,16.7%和11.6%。调查结果说明,大多数的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还是一般的,只有部分学生创新能力强,这与各自的自我锻炼和学校的培养方式有关。④在“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有277人被判定为“较强”,336人为“一般”,225人为“较差”,剩余的118人为“很差”,分别占到有效问卷总数的29.0%,35.1%,23.5%和12.4%。相当一部分工商管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还有所欠缺,事实上,这与大目前高校的培养方式有很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