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发展心理学范文

发展心理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发展心理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发展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 发展心理学 移情 影响因素

一、关于“移情”概念的界定

“移情”,最初是出现在美学中的一个概念;随着移情理论的不断发展日趋完善,心理学家们把它引入了心理学领域,并围绕它展开了大量的相关研究。

(一)移情的美学渊源

移情的研究根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的德国。作为德国浪漫主义的先驱和德国启蒙主义的代表人物,哲学家赫尔德(Johann Herder,1744—1803)在与当时盛行的形式主义美学的论战过程中,提出了审美移情理论的最初萌芽。赫尔德认为,一切美都是在艺术对象和自然对象中内在生命和人格的表现①。

十九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和美学家费希纳(Gustav Theodor Fehner,1801—1887)提出了一种重视心灵感觉经验的分析,从经验上升为理论的“自下而上”的美学研究方法,这种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研究方法迥异的、从心理学的感觉经验作为出发点研究美学的方法,逐渐成为西方美学研究的主流。

而第一次提出“移情”或“移情作用”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严密的心理学论证的,是老费舍尔之子罗伯特·费舍尔(Robert Vischer)。1873年,他在自己撰写的论文《论视觉的形式感情》中,把父亲提出的“审美的象征作用”改造成了一个新的概念“Einfühlung”——由Ein和fühlung这两个词根组成,指的是“把感情渗进里面去”的意思,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移情”或“移情作用”。

(二)移情在心理学中的发展

真正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移情做出全面、系统阐述的,是德国心理学家和美学家里普斯(Lipps),他通常被公认是移情说的代表人物。在里普斯看来,只有通过“Einfuhlung”,人们才能够理解他人,并对他人做出一系列反应。在他看来,“物”、“自我”和“他者的自我”这三部分构成了认识领域。我们依靠感性的外部知觉理解“物”,通过内部的知觉理解“自我”;而一旦我们想要理解“他者的自我”,“移情”是必要的途径。

1909年,英国心理学家铁钦纳(Titehener)在自己的《思维过程中的实验心理学》一书中,创造了一个英文新词“Empathy”,用以替代“Einfuhlung”;在书里,“Empathy”被描述为“把客体人性化的一个进程,感觉我们自己进入到其他物体内部的过程”②,这一界定方式强调“反应一投射”和对其他人情感的知觉。

二、“移情”的影响因素

影响移情发展的因素有很多,纵观现有的研究文献资料,研究者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人格、依恋、父母教养方式、性别等方面。

(一)人格

在大部分学者看来,移情本身就从属于人格的一部分。人格与移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交集;有关人格与移情关系的实证研究大多数在儿童的气质与移情、人格与移情等层面展开。

Eisenberg等人也考查了儿童的努力控制与移情性反应的关系。研究结果证明,表现出了更多的同情反应的儿童,通常是在努力控制上得分较高的儿童③。

Victoria Del Barrioh等人考察了移情与“大五”人格理论中“经验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外向性(Extraversion)”、“亲和性(Agreeableness)”、“情绪不稳定性(Neuroticism)”等五个人格因素的关系。研究表明,移情与宜人性、尽责性和开放性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④;移情与情绪稳定性不存在相关⑤。

(二)依恋

日常用语中,“依恋“指的是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在这种关系里,双方对对方都有非常强烈的情感并且为了维持这种关系而竭尽全力去做很多事情。譬如亲戚之间,爱人之间,师生之间,都有可能是依恋关系。

发展心理学意义上的依恋(Attachment),经常被限定在特殊人物之间的关系,并且反映关系独特特征的特殊现象,主要指的是婴幼儿和照看者(主要是母亲)之间的亲密而持久的情感关系。依恋是儿童社会化反应的开端,起始于生命的最初几个月。

因为移情本身就是人际交往的一部分,而依恋也属于人际交往的范畴,所以依恋和移情之间必然存在某种关系。研究表明,婴儿在早期形成的依恋,会对他以后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鲍尔贝(J.Bowlby)早在1951年就报告了一些过早离开父母、因而未能在早期形成依恋关系的婴儿的状况:不能很好地与他人相处,怕冒险;常常感到不安缺乏最基本的信任感,这些症状是非安全依恋型的表现。

而随后的Bischof-Khler在实验室条件下考察了依恋与移情的关系。结果证明,大部分非安全依恋的儿童未能表现出移情反应,而那些做出移情反应的儿童往往是那些安全型依恋的儿童。也就是说,安全型依恋的儿童与非安全型依恋的儿童相比,前者的移情反应水平要高。

Joireman等人考察了成人依恋与移情之间的关系。他们采用Collins和Read的成人依恋量表(Adult Attachment Scale)和Davis的人际关系指数(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对134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安全型依恋中的亲密感和信任与移情中的移情关心和观点采择存在显著的正相关⑥。

(三)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作为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其言传身教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项研究采用四种条件:榜样乐善好施、非常自私、口头上富有爱心行动却没有、行动上富有爱心口头上却没有,以考察榜样的不同言行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不管榜样的口头表现如何,只要他行为上乐善好施,慷慨助人,儿童长大以后的利他水平就较高;只要榜样在行为上自私小气,拒绝提供帮助,儿童长大以后的利他水平就低。换句话说,能对儿童利他行为产生影响因素的是父母的行为而非说教。由此可见,成人在培养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时候,言行一致、身体力行做表率是非常重要的。

(四)性别

回顾以往的研究历史,我们发现关于性别对移情的影响作用,研究结论其实并不一致:有的研究表明,性别与移情无关;而同样有研究结果显示,在他人不幸的情绪反应层面,移情反应中存在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异,且女性明显高于男性。

在人们的朴素观念中,女孩通常比男孩更喜欢帮助别人,更喜欢表达关怀与慷慨,但研究表明,婴儿的利他倾向并没有性别差异;虽然女孩确实比男孩更多地表现出同情或担忧的面部表情,但在说出同情经验、安抚他人的意愿和分享方面,男女之间也没有性别差异;在某些方面,男孩甚至比女孩更乐于助人,如积极的援助行为等。

Darrick & Farringto(2006)对363名青少年的研究发现,女生在认知移情和情感移情两个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可以看出,不同的性别在移情方面是有差异的⑦。

三、结语

综观国内外对移情的研究,可知国外心理学家在这一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纵观现有的实证研究过程,无论是研究人格因素、依恋因素、父母教养方式因素,还是研究性别因素、遗传因素、同伴影响因素等方面,其研究对象大多都是儿童和青少年,成年人作为被试出现的实验研究相对较少。

第二,移情可能不光受到某一种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它更可能会同时受到多种因素的交互影响,所以我们在研究影响移情因素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地综合考虑个体内部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进而形成一个多维度的整合模式研究,以探讨各种因素对移情直接或者间接的施加外力作用,从中找出影响移情相对重要的因素。

注释:

①转引自J.G.赫尔德:喀里贡[M],126.

②转引自Tichener,A textbook of psychology.New York:Macmillan,1924,447.

③转引自Eisenberg, N.,& Okun,M.A.The relations of dispositional regulation and emotionality to elders’empathy-related responding and affect while volunteering.Journal of Personality,1996,64,157-183.

④转引自Victoria Del Barrio,Anton Aluja &Luis F.Garcia.Relationship between empathy and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in a sample of Spanish adolescents.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2004,32(7):677-682.

⑤转引自Victoria Del Barrio,Anton Aluja &Luis F.Garcia.Relationship between empathy and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in a sample of Spanish adolescents.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2004,32(7):677-682.

⑥转引自Joireman,Jeffrey A.,Needham,Tami Lynn,Cummings,Amy- Lynn.Relationships between Dimensions of Attachment and Empathy.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1,3(3):63-80

⑦转引自Darrick Jolliffe,David P.Farrington.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Basic Empathy cale.Journal of Adolescence,2006,29:589-611.

参考文献:

[1]王景英,盖笑松.小学生对不同类型情感的移情水平发展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3).

[2]常宇秋,岑国祯.6~10岁儿童道德移情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2).

第2篇:发展心理学范文

本阶段是教学风格形成过程的初级阶段,也是决定教师能否“入格”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中,教学模仿是新教师的主要任务,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如果不经历模仿过程,那么独创风格就没有基础。教师要通过博采众长来为自己的教学风格奠基,要深入学习名师的教学语言、教学行为,揣摩名师的教学细节,借鉴名师“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组织教学的技巧以及板书技巧”,经过消化巩固,最终为我所用,这就是“入格”。当然,模仿借鉴不等于照搬,而是要化用其精髓。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此阶段的教师对教学中各种信息非常敏感,并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反思,对名师成功的经验加以抽象提炼,对自身失败的教训加以研析,然后将经验教训转化成有益信息并储存到大脑中,这就是内化。当年于漪从复旦大学教育系毕业后,到上海第二师范学校工作。先教历史,后又服从需要改教语文。此时的她对于语文学科教学很陌生,必须要入格。于是,她向语文教研组的同事们学习,学习他们的教学技巧,品味名师的细节处理艺术。到了晚上不仅对白天所学进行消化巩固,而且钻研、积累语文专业知识,进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可见,内化入格阶段是教师个性化教学经验的储备阶段,为教师“入格”提供了大量原材料。从外在来看,此期间教师的教学实践并没有表现出大变化,但其大脑内部却正在形成一个“信息加工厂”,对筛选出来的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然后存入“信息库”等待提取。而这个大脑中的信息库不是静态的、无序的,而是像一个“局域网”。“局域网”中有“服务器”,用来接收加工信息,并把整理好的信息分类储存到大脑中的相应位置,各类信息储存点之间以及它们与“服务器”之间都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如果该教师要提取信息,就通过“服务器”先从相应的信息储存点提取,然后再送入“加工厂”进行处理。在大脑中形成分类完备的、条理有序的“信息加工厂”,是新教师开始形成教学风格的关键所在。对于课堂教学突发事件,有的新教师能有条不紊地处理好,而有的新教师则会表现出手足无措的状况,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后者大脑中还没有形成“信息加工厂”,即使已经形成,其加工厂的工作情况也是无序的。因此,一个教师的大脑中如果没有建成完备有序的“信息加工厂”,那么他的信息内化就会不成功,也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而要形成完备有序的“信息加工厂”,新教师就必须不断发展个人思维能力,探索个人发展规律,明确个人发展目标,优化个人发展策略,这些正是内化入格得以进行的动力因素。

二、外显立格阶段

“立格”阶段,是形成具有个人特色教学风格的重要阶段。教师教学与艺术家创作一样,只要坚定专业发展之路,都会形成自己的风格。就教师个体而言,发展教学风格,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参照名师的教学风格,与哪一种风格相近,就向这一方面发展,同时要边学边思、学以致用,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融入自身的教学特长,从而确立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从发展心理学角度视之,当大脑中“信息加工厂”构建得较为完善,“信息库”中的信息积累到一定量时,内化过程所需的有意注意就会逐渐减少,信息加工并输出就渐渐变成一种自然的、自动化的过程。这时教师的主要注意便转移到了外显过程,也就是怎么根据已有资源并结合外界情境信息来解决教学中的新问题。外显立格阶段是在内化入格阶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个阶段中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就是自主加工并合成新信息来驾驭自己的教学实践。如果没有外显过程,就算积累了再多的信息也是徒劳。许多学校有这样的教师:专业知识与教育教学知识的储存都很丰富,但教学效果一般,而且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原因就在于缺乏创造性地加工并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创造性地加工、整合已有资源和外来信息,并将其有效输出,是外显立格阶段的关键。教师只有以自己的方式创造性地加工、整合信息,并实施有效外显,循序渐进,才会逐渐确立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钱梦龙老师讲《孔乙己》,让学生写作文《一个布满笑声的悲剧》,这个作文题不仅彰显了教师创造性地加工、整合信息的能力,而且体现了钱梦龙以“练习”贯穿教学始终的教学风格。这正是他内隐的语文教学理念、教育智慧的有效外显,其通过组织学生通过自读练习来实现课堂目标的教学风格,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归因分析与判断能力。

三、创新破格阶段

教师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有的教师教学感情充沛,活力四射;有的则清新明静,朴实自然;有的教师轻言慢语,谆谆教诲;有的则严谨周密,条理井然。但是,如果就此因循守旧,不在提升自己教学风格的境界方面再作出努力,那么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心生倦怠,教学效果也会下降。因此,教师在保障自己教学风格整体稳定性的同时,还必须志存高远,时刻想着薄弱环节的弥补与局部的创新,以带动自身的教学风格不断完善,促使教学境界不断提升,从而走上不断“破格跃升”的专业发展之路。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来看,在教学风格形成与完善过程中,如果内化向外化转化的过程达到了自动化程度,这种转化就会内隐。这时外化很自然地反映内化的旨意,而不需内化有意识的指引。而创新则是内化旨意输出后被学生悦纳的最直接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标志性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的基本规律大体上是一致的,不同的是一些具体问题的处理方式,而这恰恰就是创新的生长点,而教学风格正是在这些具体问题中得以体现。因此,教师必须重视思维创新与教学创新,积极发挥个人的创造力,做到能因时、因地灵活变通教学方法,创造独特的解决方案或个性化教学策略,从而完善自身的教学风格。如魏书生老师的创新生长点就表现在使用了一些“怪”的教法:引导学生画语文知识树,教学前和学生商定学习目标;留分层次语文作业;教师不出题考学生,却发动学生自主命题抽签考试;教给学生批改作文的方法,使之相互批改作文;班级治理则发挥班干部及全体同学的积极性,学生分头承包班级的工作。这些创新生长点使他的教学具有浓郁的“有效管理”的特色,彰显了其“善治”的教学风格。

四、无格之格阶段

无格之格是教师教学风格的最高境界,达到这一境界标志着教师已经成长为教学艺术家。此时其教学已经不拘一格、不限一法,臻于挥洒自如、炉火纯青的层次。著名的国画大师齐白石曾言:在艺术中,无法之法乃为至法。这句话对于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同样适用:无格之格乃为至格。在这一阶段,教师的教学无论从内容的处理到方法的选择,还是从过程的组织到语言的表达,各方面都驾轻就熟、自适自如。无格之格阶段就如同心理学理论中的“超我”。超我之所以崇高,就在于其个体是独立的、超出群的,而且是能完成对象关系的重大转变的。他能把握对象,更能自主审美、自主发展。超我来源于普遍,又超越普遍。他已经不受制于眼前的群体的羁绊,已经摆脱了小我的现实关系。他通过构建不断完善的教学风格更全面地认知了教学,认知了自身,认知了学生。他的存在就是最高层次的教学实践的存在,就是个体在超我阶段的游刃有余的存在。

五、结语

第3篇:发展心理学范文

论文摘 要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的能够运用于探索婴儿脑发育的脑部成像技术——近红外光学成像。系统介绍了此项技术的发展历史、运用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它在婴儿发展中的研究和应用。

0 引言

从第一次近红外光学成像运用于婴儿的脑功能成像研究到现在已经有十多年了。未来10年NIRS不断的改良和应用将会对我们了解发展的大脑做出重大的贡献。我们相信fNIRS会在我们现在对于发展的大脑的皮层活动的了解与成人大脑功能之间架起一个重要的桥梁。同时,现在的大量的前言语阶段婴儿行为研究绝大多数应用的是注视时间范式,很大一部分发展的认知神经研究的水平还比较低。fNIRS允许我们解释在人类早期发展中皮层活动定位和行为反应之间的关系。此外,NIRS系统并不昂贵,也还比较便携,能够允许婴儿坐在父母的膝上一定程度的活动,而且更重要的是血液动力学的空间定位结果可以跟成人的脑功能fMRI数据进行比较。fNIRS是理想的研究婴儿的工具。

神经活动产生于神经元细胞的电传导活动。在神经元活动的新陈代谢中,神经元细胞会发生一些改变,氧消耗会显著的增加,附进的脑血流量和氧提供也会增加。一个典型的成人皮层神经活动的血液动力学反应是血流中的含氧血红蛋白的增加和一个不那么显著的去氧血红蛋白的减少,这些导致了血流中总血红蛋白的增加。神经影像学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脑活动直接激活的观察(EEG、MEG);另一种是随之发生的血液动力学反应(PET、fMRI、fNIRS)。

这些技术都是建立在成年被试身上的,运用于婴儿被试要么是有一些严格的限制因素,要么干脆就不能够运用,也有一些运用这些技术研究婴儿的文章公开发表过,①但是这些研究一般都是限制在睡着的、昏昏欲睡的年幼婴儿被试身上。许多年来,研究清醒婴儿的脑功能成像的首要选择是EEG,这是一种非介入式的技术,拥有很高的时间分辨率,但是空间分辨率非常低。fNIRS的出现提供了研究婴儿脑功能成像的一种新的选择。

运用NIRS研究婴儿的脑功能活动是一个增长很快的领域。自1998年以来论文的数量每年以5倍于上年的速度增长。但是早期的fNIRS研究关注的是对于基本刺激的大脑皮层的激活区域,如语音知觉的听觉区,或者是高频闪光的视觉区,直到最近以来,研究者们才开始关注对一些复杂刺激的多种脑区的的激活。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清醒婴儿的编码问题,如客体加工、社会交往、生物运动加工、运动观察、人脸加工。在这些研究中,fNIRS被用来定位一些特殊皮层的血液动力学反应,如颞上沟(注视、生物运动加工),眶额皮层(母亲面孔、情绪感知),感觉运动区(动作观察),前额皮质(客体永恒性),枕颞皮层(动态对象)。定位激活的皮层区域,允许被试轻微运动,这是用fNIRS研究人类早期发展的大脑最显著的特点。

1 近红外光学成像:基本原则和方法

这项光学技术中,光线从发射器中发射出来,经过皮肤、颅骨、下面的脑组织反射回接收器。②光线(波长在650nm-1000nm)的衰减即取决于组织对光线的吸收,也取决于光的散射效应。此外,含氧血红蛋白和去氧血红蛋白对于近红外光线的吸收有不同的特性,这样,血氧水平就可以被测量了。假设散射是恒定的,那么测量出来的近红外光线衰减的改变值就能够用来计算含氧血红蛋白(HbO2)、去氧血红蛋白(HHb)、总血红蛋白(HbT=HbO2+HHb)的值了。了解完组织中的光学路径,HbO2、 HHb 、HbT可以用molar为单位表达出来。这种血氧蛋白的改变可以用来标记大脑血流的变化,因此它可以为研究脑功能提供一个新方法。③

先前的研究指出,NIRS得到的血液动力学参数和fMRI得到的BOLD(血氧依赖水平)是相似的。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fMRI的BOLD数据,fNIRS可以分别测量HbO2和HHb的浓度数据。

2 婴儿fNIRS研究的发展和应用

婴儿fNIRS研究相对于以成人为被试的研究会有更高的剔除率。剔除的这部分其中大概有40%是不符合要求的数据。这很大一部分可以归因于设计这样一个方法是困难的,它要求将一个复合的发射-接收器探头戴到婴儿头上,并且要既有效又舒适。因此,很多的时间跟精力被用在改进NIRS上,为使它成为婴儿研究的有效工具。一个能够用于婴儿研究的NIRS头套要求是它必须舒适,轻巧,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安置完毕,必须提供在每一个通道提供稳定的光学测量数据。不像成人实验那样,在婴儿头上停止实验调整头套,然后再开始实验是不可能的。头套必须能够稳固的固定在头上,婴儿任何的移动都不会改变发射-接收器束带的位置,这样可以排除光学信号中的运动伪迹。头套上一系列的通道必须被一个半刚性的结构包围,还要有一些柔韧性使之能够贴合头部,同时,每个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还要维持一个固定的间隔距离。脆弱的光纤从头套出来的时候要远离婴儿的面部和他能够用手够到的距离。在戴头套的过程中,婴儿不能过分的捣乱(这会导致他们不想开始实验),在记录数据的过程中,头套不能显眼,以避免婴儿在实验的过程中分心。

在未来,fNIRS一个可能的研究领域是调查个体间的差异,举个例子来说,它也许可以帮助确诊婴儿身上一些典型和非典型的症状,看他是否有可能患上孤独症这种发展异常的疾病,从而对诊断和治疗提供一些贡献。这种临床研究的样本量通常会很小,因此头套的最优化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才能得到完整的光学数据,并且使剔除的数据尽量变得更少。

参考文献

[1] Imada, T., Zhang, Y., Cheour,M., Taulu, S., Ahonen, A., Kuhl, P.K., 2006. Infant speech perception activates Broca’s area: a developmental magnetoencephalography study. Neuroreport 17:957–962.

第4篇:发展心理学范文

摘 要 本文整理参考了许多前人的研究资料及其成果,分析并总结了心理学自诞生到现在的演进趋势,并通过这一演进趋势,进一步探讨了心理学及运动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心理学 运动心理学 演进 本土化

近20年来,与运动心理学相关的研究不断涌现,本文将从心理学演进的角度来具体探讨心理学及运动心理学的发展。

一、实证化倾向,并要加强基础理论建设

毫无疑问,心理学将来的实证性研究会越来越深入,涉及范围也会越来越广。但是由于受到行为主义和认知学派的影响,现阶段的心理学者们越来越重视实证性的研究工作,而忽视了理论的构建。行为主义和认知学派在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上极大的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但是由于过于忽视理论的建设,致使心理学研究支离破碎,缺少了能够代表该学派并具有影响力的理论。现在的心理学看似很繁荣,但是繁荣的背后却是理论的匮乏。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证研究只能是心理学支离破碎,给心理学未来的统一带来更多的障碍。所以,将来心理学的研究要重视基础理论的建设。

二、应用性倾向

应用与普及是心理学发展的生命力,心理学应面向社会生活,基础研究的成果要应用到社会实践领域中去,心理学在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才能够有新的发展。随着应用心理学规模越来越大,基础心理学的规模却开始萎缩。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心理学将来的发展在注重应用的同时,也不能轻视了基础心理学的发展,只有两者相辅相成,心理学才能健康快速的发展。运动心理学起步较晚,研究的领域还非常有限,所以将来拓展运动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并加强其应用的范围,就显得特别重要。

三、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倾向

一个学科的发展需要研究方法的多样性,这样才能保证本学科具有向前发展的动力。心理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研究方法已经日趋成熟。要使心理学继续发展,就要求在方法上有所创新,因为庞大的心理学体系需要有丰富的研究方法来支撑。但是,研究方法多样化了,却缺少统一的研究范式,就会使得研究方法杂乱无章,就会使心理学支离破碎。所以在发展研究方法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范式的统一。现阶段,大量的研究方法也已经涌入到了运动心理学领域,故运动心理学也存在这一问题,要使运动心理学快速发展,就需在统一研究范式的基础上不断丰富研究方法。

四、实用性倾向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其实用性越来越强,也正是由于其实用性,才使得心理学蓬勃发展。现阶段的人本主义越来越重视人际交往,力求通过协调人际交往来重建人际关系,并最终达到治疗患者的目的。而精神分析也将让患者最终康复作为其目标。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面临越来越多的心理压力和社会需求,迫切需要心理学的参与,迫切需要心理学的发展走向大众化、平民化。将来心理学的发展应该更倾向于能够解决人们现实中所遇到的问题。运动心理学要注重其实用性,一定要为运动员和教练员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将来的研究要更多的放在其实用性上,以显示其价值。比如在赛前如何能够降低运动员的焦虑状态,怎样保持其适当的动机,如何预防运动员产生心理疲劳,怎样通过心理或者感知觉的训练提高运动员的成绩等等比较现实的问题。

五、整合的倾向

由于心理学各个学派理论既有其优点,当然也不乏其缺陷。不同的学派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吸收对方的优点,相互补充,共同发展。为了统合心理学,斯塔茨认为现在我们必须做三项工作:第一,构建一个能使不同的方法论相关联的理论框架,在各种不同的方法之间架起一座理论的桥梁,是不同的方法相互补充,相互联系。第二,寻找一种能沟通不同的理论概念的综合性理论。第三,建设一种能把不同的现象相互联系的理论。心理学最终的统一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统一的道路却很漫长。所以,在现有的条件下,加强心理学应用性的研究,丰富和发展心理学,为心理学的最终统一打下必要的基础。

六、本土多元化倾向

美国心理学产生于美国特殊的文化背景中,当这种心理学应用于美国社会时,它是有效的,但是应用到其他社会中,就会产生很多误解。

体育运动是一种典型的社会行为,运动员的行为深受民族、文化、历史和社会因素的制约。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中的多数方法是借鉴西方的,且多以量表和问卷调查为主。等级量表运用于饱受儒家中庸思想熏陶的中国运动人可能就会有失效度。判定一项研究的外在效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敏感性问题,中国人对外国线索颇为敏感,而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中运用的许多测试工具带有明显的异域文化色彩,在研究中很难做到概念等值和语言等值,因而运动员在遇到这些线索时就会改变自己的反应方式,使得许多研究结果难以推广。这是我国运动心理学工作者进行本土化研究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广泛开展本土化研究,对于进一步推动和拓展我国的运动心理学研究将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尽管进行本土化研究比较困难,暂时或近期也不一定会有什么较为满意的结果,但要真正让人们认识到运动心理学的实用价值,为世界运动心理学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本土化研究是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研究新进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5篇:发展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班主任 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5-0055-01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中职学校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由于社会、家庭、学校教育和学生自身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普遍存在自卑、厌学、焦虑、抑郁、逆反、网瘾、早恋、人际关系障碍等多种心理行为问题,因此中职学生是各种心理冲突和情绪行为问题高危发生的特殊群体。班主任作为学生最亲密的指导者、教育者和领路人,应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寓心理健康教育于班级日常管理及教学中,发挥班主任角色优势,根据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要和心理困惑,采取科学而有效的方法循序渐进地进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全面解读了解学生是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班主任应及时建立学生基本情况、心理素质和成长档案,知晓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学习基础和习惯、个性特征、爱好特长、道德品质等并做详细记录,勤于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和班集体各项活动中的言行表现,经常与学生沟通,洞悉学生微妙的心理变化,使之在班级管理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作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二、班级的日常管理是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机

班主任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如选拔和组建班级干部、确立班风班规、学生个别谈话、处理突发、偶发事件等都可以作为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机。班级管理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和理解学生,一位优秀的班主任就是一位好的心理工作者,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渴望理解和沟通,学生更喜欢的是民主式的班主任。如在后进生转化中应注重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及时发现其闪光点,科学灵活地加以评价,使后进生感受到成功的体验,激发其进取心,排除学习障碍。

班主任利用对学生个别谈话时机渗透对学生的心理辅导,谈话中要饱含对学生的真诚、接纳,善于倾听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合理地宣泄内心不良的情绪,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措施。在处理班级突发、偶发事件中,班主任应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充分认识自我,让学生在不同的道德认知和冲突中,学会分析、思考、判断和对是非的正确评价。

三、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是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班主任应系统掌握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班主任应全面了解心理咨询与治疗、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行为矫正等心理学知识;同时应科学熟练地使用观察法、谈话法、倾听技术、心理辅导技术包括解释、指导、宣泄、放松、自我开放、自我心理平衡技术等心理辅导和心理训练方法;并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和途径等一系列问题均有一个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和把握。

四、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引导学生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

中职学校均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举办有针对性的专题心理讲座与心理咨询和辅导。班主任应引导学生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常识和一些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处理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倡导学生不断积累战胜挫折的经验和智慧。利用第二课堂活动,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维护自我心理健康的能力。

2.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树立健全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制约着中职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在人格的发展中有着强大的动力。因此,自我概念的全面、深刻是促进中职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班主任应定期召开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班会,集体讨论会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等信念,鼓励学生要勇于探索,积极创新,成长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并恰当地评价和接纳自己。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大多是由于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知判断和自我评价,如果一味地指责批评只会事与愿违;班主任要及时与学生交流,了解、尊重护生,帮助其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妥善处理好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3.创设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和氛围

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和校园心理氛围,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从众行为中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班主任应协助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创造一个整洁、宽敞、温謦、绿化、美化的育人环境。校园中的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熏陶和伦理道德的感染。学校课堂人文环境的设计,如结合学生的职业特点,实训基地的墙壁贴有护生授帽仪式及护士专业形象的图片,以“文雅、自律、仁爱、勤勉”为理念,让学生置身于职业性较强的学习氛围中,以消除学生对将来所从事职业的陌生和迷茫。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课余活动,以陶冶情操,改善学生心理环境,培养健康情趣,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

第6篇:发展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4-0004-02

初入大学的新生,离开了家庭的百般呵护和高中老师的细致管理,即将面临着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大学新生这个特殊群体,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情绪复杂,对环境变化较为敏感。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困扰、情感问题、经济窘迫等诸多因素都有可能引发他们的心理危机。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危机,培养良好的心理状况,能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环境。

一、大学新生发展性心理危机干预释义

所谓危机,是指存在具有重大心理影响的事件和决定,会导致个体失去心理平衡,而又无力依靠自己在短时间内恢复平常的状态。心理危机可能引起急性情绪扰乱,如紧张、焦虑、抑郁等,有的还会出现认知改变或行为改变。

发展性危机指在个人正常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急剧的变化或转变所产生的异常反应,一般是在生命周期的特殊阶段中每个人都会体验到的情绪变化。大学新生由于生活、学习环境急剧变化,容易产生发展性心理危机。如果没有恰当的方式面对发展性危机,大学新生容易形成焦虑、恐慌、无助、绝望、抑郁、狂躁等不良情绪和各种应激反应,这些情绪和反应有可能引发各种障碍和行为问题,有些甚至会产生自杀等极端行为,形成影响终身的心理创伤。

当身处危机时,当事人一般不能以自己寻常解决问题的手段应付心理危机,所以外界的帮助和引导就成了应对心理危机的良好“解药”,这就是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危机干预是一个短暂的帮助过程,是从简单心理治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的人予以帮助和关怀。危机干预是短暂的心理治疗,它与长程心理治疗共同之处是宣泄,但它不涉及人格塑造。针对大学新生的发展性心理危机干预,不但可以缓解当事人的心理压力,减轻消极的应激反应,还可以对新生中那些孤独和绝望的个体提供帮助,帮助他们尽快熟悉大学学习、生活环境。同时,通过危机干预,使他们在恢复心理平衡的过程中得到成长,促进他们提高自身应对危机的能力。

二、当前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面临的挑战

心理危机干预理论研究尚需加强。我国目前每年关于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机的研究论文可达数千篇之多,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围绕心理咨询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心理咨询的谈话技巧等具体实践性问题展开研究。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机基础研究工作相对薄弱,使提高心理危机干预能力遭遇后劲不足的困境。

(一)高校新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水准参差不齐。目前,高校里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人中,真正意义上有资格证书的咨询师的专业人员还是少数,大部分是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经过简单的培训就直接上手心理健康工作了。这部分兼职人员对心理健康工作没有系统的学习和理解,而且容易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经验和思维定势带到心理健康工作中,有时会带来一些负面作用,影响心理健康工作的实效。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制约了学校心理危机干预能力的提高,这也是虽然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但总是得不到很好的化解的原因之一。

(二)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的数量不足。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主要是辅导员、班主任,但当前高校的学生与辅导员配置比例为200至300比1,其中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日常事务等繁琐的事务很多。真正有精力、有能力并且能踏实开展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人少之又少。而经过专业培训,专门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专业人员更是凤毛麟角,其生师比更远远大于目前的辅导员、班主任的生师比。数量不足,导致真正从事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者劳动强度非常大,其质量就很难得到保证,这就致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很难惠及大部分新生。

三、完善高校大学新生发展性心理危机干预系统

(一)增强大学新生心理危机干预意识,完善危机干预系统。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应更加重视对大学新生的管理,完善针对大学新生发展性危机干预系统。首先,需要对大学新生发展性危机有充分的认识,可以深入大学新生做充分的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大部分新生都会面对的发展性危机规律,如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新的人际关系等等。然后可以针对这些危机,构建危机干预的方案,做好应对准备。不少高校针对新生,已经做了很多工作。比如,新生入学时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普查,并建立心理档案。对所有的数据进行动态管理,便于信息的调用和及时更新。根据新生问题的程度不同进行筛选,重点关注高危学生。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提供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如有必要,可以采取监护等有效的措施。

(二)培养具有专业水准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队伍。目前,从事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一般有“专、兼、聘”三类人员。所谓“专”,是指经过专业学习和培训,拥有资格证书、有心理专业背景,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兼职人员,一般是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他们接受过简单的培训,对心理健康工作的理解和认识尚需提高,但并且容易受到长期学生工作中积累的经验造成的思维定式的影响。有的高校定期聘请医院精神科医生到校指导工作,这些经验丰富的精神科大夫虽然有良好的医学背景知识,但心理咨询尤其是针对大学生的临床实践经验较为缺乏,不能在大学新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

完善大学新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培养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充分发挥“专、兼、聘”三类工作者的作用,形成最大的合力,才能不断完善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由专业的心理健康工作者制定、统领高校大学新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对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效度的重要保障。另外,由于新生数量巨大,与辅导员、班主任等接触相对密切等因素,对兼职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指导,帮助他们尽快走上专业化道路显得非常必要。充分利用各类兼职人员,对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及时引导大学新生走出心理危机来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而充分利用聘用人员,则意味着对那些“重症”学生给予特殊关照和保护,帮助他们获得专业、临床上的治疗。

其中,高校兼职心理危机干预人员包括高校辅导员、班主任等,是相对数量最多的群体,也是全面关心大学新生健康成长的的重要力量。加强对辅导员、班主任的专业培训,引导他们积极研究和探讨心理危机干预类案例、课题,既能分享危机干预经验,又能扩宽工作思路,同时也能将专业心理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及时运用于心理危机干预实践,能切实提升大学新生发展性心理危机干预层次。还有部分学生干部也能协助心理健康工作,如班助、心理健康委员、寝室室长等,他们是大学新生朝夕相处的伙伴,最容易掌握新生的心理状况,所以能及时向老师反映新生中的心理危机,也是危机干预工作的良好助手。

开展形式多样的能引导大学新生尽快适应新环境的集体活动。除常规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外,高校还可以通过针对大学新生发展性心理危机的专题讲座,开展引导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师生座谈会等形式,让新生与老师以及其他人多接触和交流,既可以帮助新生尽快熟悉环境,又能拉近师生间距离。另外,团体辅导、针对新生的社团活动、知识宣传等,也是帮助大学新生应对发展性心理危机,尽快认识新环境,积极适应新环境的有效措施。

在有新生教育课程基础的高校里,还可以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或新生引导的课程,帮助新生获取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以及正确认识大学环境。比如有的高校通过针对大学新生开设专门的课程,组织团体活动等方式建立完善的危机干预机制。心理健康课程、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等能使大学生接受广泛的、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不断改进认知水平,如《发展心理学》、《大学生心理保健》、《教育心理学》、《大学生学习指导》等,都是拓展大学生视野,帮助他们自我成长的主要阵地之一。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大学新生发展性心理危机进行有效干预,能对整个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作为高校教育和管理者,我们必须对大学新生的心理危机的特殊性有充分的认识,以便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对危机状态进行准确评估,及时进行有效应对。

总的来说,大学新生发展性危机干预工作责任重大,是帮助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环境的保障,也是维持校园安全稳定和谐发展的必要环节。加强研究,积极探索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措施,构建和完善的大学新生发展性心理危机干预系统,是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的长期和艰巨的工作。

【参考文献】

1、G.Caplan,Dictionary of psychology 1968.86

第7篇:发展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学生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关于学生发展

大学生发展是处在青春后期向青年期过渡的个体在学校特定的教育环境中,完成此阶段的发展任务,实现此阶段的成熟并顺利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的变化历程。这是一个大学生体验人生的意义,满足自我的需要,形成个人习惯,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自我感增强的过程。

1、大学阶段的总体发展任务

根据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我国大学生的年龄阶段属于青少年后期和成年早期,因此他们在大学期间要面临两个阶段的发展任务――青少年后期的自我同一性和成年早期的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在自我同一性方面,大学生要学会把别人对他们的评价与他们自己的感觉相比较,学会如何把各种角色及早期培养的技能和当今职业的标准相联系,学会仔细思考他们积累起来的有关自己及社会的知识并将其致力于某一生活策略,以期得到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自信。在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方面,大学生要学会把自己的同一性与其他人的同一性融合在一起,并且能够具备成为团体成员和伙伴关系成员所须承担义务的能力以及具备了为遵守这些义务而发展的道德力量的能力。

2、大学生发展的特点

(1)全面性。学生的发展不仅是单纯意义上学习能力或专业能力的发展,而是全面智能的发展,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的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既包括智力因素,也包括心理因素。每一项智能对于个人的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每位大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应该尽可能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有效促进他的优势智能的再提高。

(2)连续性。大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和以前的发展无法割裂,这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发展状态都受之前阶段发展状态的影响,并会影响以后的发展状态。

(3)复杂性。大学生的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由小到大、由简至繁、由旧质到新质的不断前进和上升的过程,各种因素不是简单地累加,发展的过程也不是单纯的线性因果关系,中间会有很多螺旋形的上升和下降以及各种平台期。而大学生发展的结果也是因人而异,每一个大学生都有区别于他人的个性和经历,而每个人的发展进程和标准都呈现出复杂的不一致结果。

(4)开放性。大学生的发展不是封闭的,而是一个开放性系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不断融合各种因素到自己的系统中并相应调整自己发展的方向。

(5)阶段性。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每个学年所面临的压力和完成的任务是不一样的,总体的大学发展目标会被分成阶段性目标,按照个人发展的不同阶段有步骤地实现分阶段目标。

3、大学生发展的心理内容

(1)建立良好的自我评价及自我效能感,能够达到自我同一性。绝大多数的大学新生要面临的一个重大自我课题就是“相对平庸化”。原有的自我概念、自我意象、自我定位和自我预期在新的环境下产生了落差,有现实的自我地位反差引起的“真实落差”,也有过于贬低自己、自我定位比实际的位置低的“假象落差”,还有对未来过于迷茫和悲观而产生的“预期落差”。大学生需要建立起适合自己的自我评价系统,通过各种实践增强自我认识,接受真实的自己,在悦纳自我的前提下发展自我,确定自我优势,树立自我目标,能够自我激励、自我反馈、自我监督,完成自我同一性的任务。

(2)成熟的人际关系。比起中学生,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更具社会性,而且交往能力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心目中衡量个人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交往中定位不当,缺乏人际交流的意识与技巧,独立性低,自主性不够,在处理感情问题上缺乏与异往的技巧以及科学的指导,产生很大的情绪波动和心理冲突。大学生要学会建立成熟的人际关系,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找到合适的定位,能够建立属于自己的人际关系资源网,有人际求助的途径,能够正确客观地看待别人对自我的评价,可以和同学、老师、家人建立和谐互敬的关系,可以在团体中有集体意识,能和别人合作,并有爱的各种能力,能够在爱情中促进两个人共同生长。

(3)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包括情绪管理和挫折应对。大学生有情绪容易波动起伏的情绪特点,而在实际的生活、学业、就业、交友中也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容易出现心理偏差和极端行为。情绪管理能力是指个体能够觉察自己的情绪和情绪表达方式,在情绪低落的时候能够探究情绪的来龙去脉,采取自我接纳的态度,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情绪,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改变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克制冲动情绪。抗挫折能力是指使人从逆境、冲突和失败中,甚至是从积极事件、进步以及与日俱增的责任中快速回弹或恢复过来的能力。需要个体保持乐观的心态,进行合理的归因,能用更积极的心态看待困难和磨难,能够客观地分析原因,从错误和失败中吸取教训,有可供求助的途径,接受现实,继续前进。

(4)自主性。自主性相当于大学生认识中的元成分,能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引导学生不断地认识自我、反省自我、改造自我,增强学生的自制力和意志力,不断自我反馈而达到自我需要的实现与满足。

(5)强烈的生命体验。大学生要从自己的实际生活、传统文化、优秀的艺术中寻找深刻强烈的生命体验,赋予自己的生命以“价值生命”,从最朴素本原的生命和生活中体味到生命的意义和幸福,能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无限的价值,体验到生命的乐趣、价值和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和积极主动、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学会珍惜和感恩,尊重一切的生命和生活,提高幸福能力和幸福感受。

二、基于学生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立足于大学生的发展任务,以全体学生正常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探究符合大学生发展特点的方式方法,教给他们有效的策略来完成现阶段的发展任务,帮助个体去除正常成长过程中的障碍从而得到充分的发展,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已有的心理资源,形成更强的适应能力,引导和帮助他们顺利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建构科学化、实效性强的发展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运行模式,概括来说,需要下面四个方面有机结合:

1、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普及大学生发展任务并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是教育活动中影响学生发展的最为直接、最具稳定性的基本因素,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途径,可以实现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大学生在此方面的发展需求。

(1)课程内容设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以大学生的发展任务――自我认知(人格塑造、自我意识、自信培养、情绪调控、潜能开发)和人际交往(社会心理、人际关系、恋爱与性)作为主要内容,立足于心理科学理论,结合大学生实际案例,以应用性、针对性的原则介绍心理学的实用知识,提高大学生心理认知水平。

(2)教学方式。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技能型的传授课,是一种以体验性学习为主的教育,活动课程应该是其课程体系的核心部分。教师在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中必须以充分发挥大学生个体“感受”和“体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激发大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各种情景体验、讨论分析、心理陈述、作业表达等方式促进学生的自我交流和互相交流,塑造积极氛围激发学生心理潜能,从而促进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成长,优化心理品质,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3)考核方式。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应侧重于心理学理论知识的考察,研究及实践证明,要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需要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而应考察学生应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和困惑的能力,考察学生自我觉察、自我分析、自我总结、自我鼓励的能力,评估其心理品质的发展水平及心理潜能的开发程度。

2、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保证大学生发展的开放性与丰富性

大学生在发展过程中是开放性的,不断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并与之发生互动。系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内容上满足不了学生在特定阶段、特定时期、特定事件发生时的突发需求,在教学实施中也受限于教室。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丰富性和心理特点的多样性决定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单纯采用课堂教授的方式,而大规模、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则能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开放性地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求。

(1)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满足不同群体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同需求。比如针对新生的入学心理适应讲座、针对女生的恋爱与性心理讲座、针对宿舍长的宿舍人际关系心理讲座、针对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讲座、以及各种趣味心理学知识讲座、情绪管理讲座、学习与考试心理讲座,在讲座过程中能够进行台上台下的互动。或者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宣传栏、宣传板等途径宣传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这种活动内容针对性强,听众集中,普及性强,能够及时解决大学生个人成长中的学习、生活及人际关系中出现的发展性问题。

(2)心理健康活动能够将心理学知识与文体活动相结合,表现丰富,形式灵活,在满足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心理征文、心理情景剧大赛、趣味心理运动会、心理微博、心理电影、心理漫画、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紫手环不抱怨活动、蓝丝带传递活动,这些活动以文体艺术为媒介,激发了学生自我发展的自主性,让他们以更生动的方式在浩瀚的文化世界中接触心理学知识,触摸与表达自己内心的心理发展需要,梳理内在的心理资源,体验生活与生命的丰富,反思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体会珍惜与感恩,在一次次的自我思考中、一次次与别人的交流互动中完成自我认识与人际交往的发展任务,同时又促进了个体多元智能的发展,满足了自身的社会素能、生活素能的发展需要。

3、通过心理筛查预警系统预防大学生发展危机的产生

不同于严重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大学生在发展过程出现的心理困惑是阶段性的,在大一时发展的困惑最多,在大三时个人发展的压力最大。对应这个特点,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强调发展性心理困惑的前摄性干预,分为两种途径,具体如下:

(1)自上而下的心理测试建档系统。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坚持每年为全体新生提供心理测评服务,用16PF、UPI等心理测量工具为每年的新生建立心理成长档案,结合测评结果,建立校、院两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动态信息库”,结合日常心理测量,全而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同时,而向全校学生开展网络与纸介相结合、个别与团体相结合的日常心理测量,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解释与指导,从而促进学生客观、正确的认识自己。通过心理测试结果可以从学生中筛选出没有严重心理问题或障碍但是存在发展性心理困惑的预警人群,通报给院系,联合关注。

(2)自下而上的心理情况上报系统。构建学生――学生――校三级心理预警工作网络,通过对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的培训,及时发现心理测试时未出现异常但因为个人事件出现突发心理状况的学生,及时上报学校,使信息畅通有效,迅速反应,联系家长,专家诊断,发动学生监护,并做好转介工作,避免因心理危机引起的伤害行为发生或将伤害行为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及时消除其发展危机。

4、通过心理辅导促进个别学生正常发展

个别学生因为自身成长环境、经历的复杂性,受了之前发展阶段的影响,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及情绪、行为障碍,无法正常学习、生活、人际交流、阻碍了自身的正常发展,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则要进行反应性干预,为其消除发展中的障碍。

(1)运用团体辅导解决部分学生的团体困惑。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创造一个平等交流的语境和信任放松的环境,由领导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带领各种活动,使成员之间就自己关注的自我认识和人际交往问题进行交流,练习各种技能,明确自己的心理感受,通过互相反馈得到新的认识,提升心理素质。连续的、小规模的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帮助部分有具体发展困惑的学生得到有效支持,消除其发展困惑。

(2)运用个体心理咨询与辅导解决个体困惑。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技术,借助一定的符号,通过心理商谈的程序和方法,使求助者对自己和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改变其态度和行为,对社会生活做出良好适应的过程。通过心理咨询,可以针对大学生中的一般倾向性心理问题和个别、特殊的心理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索、诊断、设计和帮助,缓解求助者的心理紧张和冲突,提高适应能力,维护心理健康并对心理异常起到应有的预防和治疗作用。面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书信咨询、等形式都可以及时有效地解决个体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龙晓东,简论以发展为主线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现代大学教育,2004(2):79-82.

第8篇:发展心理学范文

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活跃市场等方面的作用。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加快内生型经济的快速成长,在发展民营经济上有新的实破。结合我的实际,我就新形势下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进一步发展民营经济作了一些思考。版权所有

民营经济是区域经济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部分。发展民营经济,是现实需要,也是必然的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个私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由单一到多元,得到了较快发展。截止目前,全市个体工商业已呈现出整体实力不断增强、行业结构趋向合理、拉动作用日益增强、投资者素质明显提高等特点。民营经济己成为拉动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源动力”、“加速器”和“生力军”。但是,民营经济发展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必须切实加以解决,推动民营经济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在工作中,要做到提高一种认识、破解两大难题、搭建三大载体、优化四大环境、抓好五个结合。

⒈提高一种认识,自觉将民营经济摆上更为重要的位置。党的十六大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西省委把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突破口”。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是新世纪现代化建设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发展民营经济的重大作用和意义不容置疑。但在认识上,仍然存在着民营经济的“从属”、“短期”和“可有可无”观念,没有真正将发展民营经济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地方重招“外资”轻激“内资”,优待“外商”薄看“内商”,优惠“外企”严待“内企”,对发展民营经济重视不够,力度不大,措施不硬,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不优。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充分认识发展民营经济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重要性,自觉把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对民营经济实行政治上鼓励,政策上扶持,资金上支持,方向上引导,法律上保护,为民营经济“正名”、“正位”,让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坐正席”、“唱主角”。对民营企业要多帮助少干预,多服务少设卡,多指导少责难,先发展后规范,先经营后管理。

⒉破解二大难题,增强民营经济发展活力。一是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融资困难已成为制约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民营企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企业整体信誉度不高,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可供抵押的资产有限,担保人欠缺;国有银行对民营企业存在“惜贷现象”;加之民营企业自身管理水平不高,财务制度不规范,造成了企业融资难。要由政府牵头,成立个私企业信用担保公司,为民营企业提供贷款担保。资金可由政府出一部分,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企业筹一部分解决。商业银行要调整信贷结构,在政策上向民营企业倾斜。鼓励和支持一批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上市融资或发行债券,进行直接融资。要加强民营企业信用建设。民营企业要提高自身素质,建立健全会计制度,树立企业良好信用,争取银行信任和资金支持。要建立信用中心以及征信机构,采集和整合民营企业的信用数据,评定民营企业的信用等级,促进民营企业的信用建设。二是破解民营企业素质偏低难题。从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整体看,普遍存在规模小,档次低,布局分散,生产规模小,品种单一,科技含量低,粗放式经营,效益低下等情况。个私企业人才缺乏,经营机制落后。为有效提升民营企业素质,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生命力,首先要创优管理体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引导民营企业实现“三个转变”,即不断由家族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转变,由传统企业制度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由个体分散经营向集体、规模经营转变。加强企业管理,走出“创业——守业——败业”的怪圈。要引导民营企业突破所有制结构、地域界限、行业分类,实行强强联合、优势扩张和资产重组,组建民营经济的“航空母舰”。再次要提升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加大科研投入,不断开发出有较高科技含量、适销对路的产品。民营企业要主动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姻”,加强技术创新合作。要帮助民营企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私营企业资本与人才资源、知识资源合理配置的合作模式。

⒊搭建三大载体,推动民营经济良性发展。一是搭建市场载体。按照“规范现有市场,发展特色市场”的原则,加快以商品流通市场为主的市场体系建设。重点抓好以我建材市场为龙头的建材、五金、装修材料集散批发中心;以龙都大市场、贸易广场、南康成衣市场为龙头的服装、百货交易中心;以水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为龙头的各类农产品交易中心。要结合我市食品工业的发展,积极筹建食品大市场。二是搭建园区载体。加快工业园水、电、路通讯及美化、亮化、绿化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落实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外商、鼓励县内有实力的私营老板进园投资办项目,为壮大民营经济、搞好招商引资提供载体。三是搭建城镇载体。结合新农村建设活动,加快小城镇建设。要求和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小城镇集中,发挥小城镇聚集民间资本、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集散吞吐农副产品的区域中心作用。鼓励打工返乡人员、农村能人和小城镇居民投资开发、经营小城镇,推进小城镇建设步伐。

第9篇:发展心理学范文

(一)人本理财观念

人是企业发展的主体和动力,也是发展结果的最终体验者,企业的每一项财务活动均是由人发起、操作和管理的,其成效如何,也主要取决于人的知识和智慧以及人的努力程度。因此,财务管理教学首先应引导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理财理念,使学生明确这是企业顺利而有效地开展财务活动、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根本保证。

(二)共赢理财观念

在知识经济时代,合作成为投资的一种手段,因为信息的网络化、科学技术的综合化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必然要求各企业之间相互沟通和协作。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树立合作与共赢理念,培养学生处理和协调与各方关系以及在各方经济利益达到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理财目标的能力。

(三)风险理财观念

知识经济时代,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企业经营风险不断加大。对企业来说,价格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担保风险、偿债风险等无处不在。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这些风险对企业的威胁也日益加大,很多企业正是由于抵挡不住这些风险而陷入困境,甚至破产。因此,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风险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预测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的能力以及风险防范意识,以便适应市场的新要求。

(四)融智理财理念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能力、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和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源泉。在现代社会,企业发展必须依靠人力资源开发。“融智”就是重视人在决策中的知识含量,全方位地挖掘内、外部潜力,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人力资源,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机遇和条件。为此,在教学中,应对学生做适当引导,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具备充分的知识储备,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五)信息理财观念

现代市场经济的一切经济活动都以信息为导向,信息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媒介。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数字化技术为先导、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要内容的新信息技术革命使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这就决定了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必须牢固地树立信息理财观念,充分利用现代通讯、网络技术等电子商务手段,从全面、准确、迅速、有效地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入手,进行财务决策和资金运筹。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树立信息理财理念,掌握搜集、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使未来所服务的企业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学生在学习理论基础时,只有树立新的理财观念,才能在知识经济的大潮中与时俱进,以备将来为决策层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和经营方案,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二、教学内容的适度调整

近年来,《财务管理》在内容体系和理论方法上逐步同国际接轨,形成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务理论和理财方法。为适应市场对学生所学知识和能力的需求,我院老师在教学中对《财务管理》教学内容做了适当的调整:

(一)关于资金的时间价值

理解资金成本和资金结构是学好财务管理的基础和关键。在教学中,我院教师适度加大资金时间价值中一次性收付款的终值和现值、年金终值、年金现值、资金成本、资金结构和财务杠杆等财务基本原理的讲授力度并结合具体实例讲清楚基本原理,为学生学习投资、融资管理方法和理解具体理财方式打好基础。

(二)关于流动资产管理

我院教师细致讲授现金、应收账款、存货持有功能、持存成本最佳现金持有量和存货的经济采购批量;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和教学时数,对应收账款管理中的信用政策、信用评估方法以及存货ABC控制法、逐步测试法做了一定的删减。

(三)关于资金的筹集管理

我院教师重点讲授资金需要量预测中销售的百分比法、因素分析法以及借入资金集中的商业信用资金成本计算、发行债券份额的确定、融资租赁的租金确定,同时适当增加相应的技能内容。对于权益资金的筹集资金需要预测中的回归分析法,由于学生的高等数学基础差,加之理解、认知能力有限,作了适当的删减。

(四)关于外汇资金管理和企业并购与控制资产重组的管理

这部分教学内容由于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较少,因此,我院教师采取可略讲或学生课后自学方式进行,也可适量删减部分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各主讲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实际需求,随时对课程的其他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和删减,得到学生的认可,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

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就是教学的网络化、多媒体化。在新的教育环境下,财务管理教学必须转变思想、更新手段,探究新的方法,推动学科内容之间的调整与整合,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我院教师尝试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一)任务驱动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是就某一个问题发动学生共同参与,可以分组,组际间可以交流。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老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培养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任务驱动教学要求学生带着要完成的“任务”,或者说带着要解决的问题去搜集资料、阅读资料、进行实验或实践,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任务或问题挂钩,通过探索问题或完成任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带着任务或问题自主地进行学习,通过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建构起自己的知识经验,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二)研究型教学法

研究型教学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强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着眼于学生终身的发展,是网络信息时代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研究型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网络环境下的研究型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借助于网络来进行和完成的。教师选择合适的课题在网上,学生在网上选择课题和指导教师,然后在网上与指导教师进行交流,确定课题的研究范围和成果形式。经过网上的资料收集,并通过分析和判断,再加上自己的思考和认识,以论文的形式在网上。同一课题的学生在网上成果后,教师再组织进行讨论。这样,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如何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一教学方法的实施可通过财务管理学科内容及当前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研究热点问题建立一个研究型课程学习网站。该网站可设置课题管理频道、资源检索频道、提交作业频道、网上交流频道、成果评价频道在线帮助频道、学生注册频道等。

另外,根据《财务管理》课程的特点和我院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我院教师以启发式为主,并综合研讨具体情况,依据教学大纲的规定,对《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有如下几点具体做法:

1.尝试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过去,教师在财务管理教学中大多采用的是讲授法,其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以黑板和粉笔为工具、注重教学内容的讲解与呈现。这种单项信息传输方式的最大弊端是缺乏双向交流、轻视学习环境与学习活动的创设,因此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束缚了学生的积极性,其结果必然是无法满足社会对应用性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为克服讲授法的缺点,不断推进财务管理教学方法的创新,我院教师尝试多元化的财务管理教学方法。例如采用比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创设情境法和实验法等。这些方法以其实践性、综合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和优势,逐渐被学生接受,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充分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络以及财务软件等现代化工具

制作各种《财务管理》课件,以减少教学画表等板书的工作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涉及的表格、数字、公式较多,以往教师每次讲课,要么课前或课中在黑板上先画好表格讲授,要么学员打开书按书讲。通过运用财务会计课件,能形象地展示出各种表格,边讲边用键盘、鼠标输入各种数据,这样既给学生以直观感受,使其系统掌握财务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又减少了教师的板书工作量,提高了教学工作效率。

3.教学中的举例力求源于日常生活,形象直观,深入浅出

财务管理源于经济生活和生产实践,但其理论及方法又高于经济生活和生产实践。在校学生既没有参加过生产实践和理财工作,更没有对企业或公司日常财务管理活动的感性认识,学习财务知识具有一定难度。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我院教师摒弃了《财务管理》中纯理论的讲授,辅之以理论与日常实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掺入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例子,列举一些通俗易懂又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现象。如,讲到财务风险、资金时间价值时举“个人存款”之例;讲到财务杠杆正负效应时举“借鸡生蛋”之例;讲到现金流入量中的现金节约额时,举“某人买同样商品时比别人少花钱”之例等。通过列举生活实例使学生对《财务管理》课程中的抽象理论有一个形象、直观的理解。

4.增大启发式教学的比重

《财务管理》的教学以往多采用注入式教学方法,虽然完成了教学内容,但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很理想,尤其是没有充分发挥学生本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学习精神,学生的学习潜能没有完全启动。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采取注入式与启发式并用的教学方法,并且在对难点、疑点的教学过程中,多采用提问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然后由主讲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逐一肯定正确的回答或否定错误的认识,将学生的认识引导到正确的观点和方法上来,从而进一步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

5.适时进行章节内容的总结,并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

每章节前创设疑问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在各章节讲授结束后,由主讲教师进行系统总结,并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简单学习,以此来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同时,要求主讲教师每隔两周利用自习时间在班级进行答疑,专门回答学生学习中未弄懂的内容,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理财知识的感知认知能力。每章课后,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学科发展历史和前沿动态,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主要参考文献】

[1]鲁静.财务管理教学改革浅析./POParticle/67/2571.Html,

2007,(9):17.

[2]粟栗.六大财务管理新理念./POParticle/67/2573.Html,2007,(8):18.

[3]张秀芳.网络环境下的会计教学方法./POParticle/67

/2569.Html,2007,(7):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