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版红楼梦评价范文

新版红楼梦评价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版红楼梦评价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版红楼梦评价

第1篇:新版红楼梦评价范文

“红楼梦”的确是一场大梦,清嘉庆年间,有位叫得硕亭的,写了《草珠一串》,又名《京都竹枝词》,其中一首里面有两句: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可见很早的时候,谈论《红楼梦》就已是一种社会时尚了。即便经过这么多年,人们对“红楼”的热情依然不减。书籍是最原始的考证,渐渐地,随着时代的进步,《红楼梦》也转化成了其他各种的艺术形式,泥塑,瓷雕,戏曲等等,其中最广泛流传的还属电影和电视剧,1987电视剧版的《红楼梦》曾创下荧屏上的经典。在中国,每个人心中也都有一个“红楼梦”,怀着一种崇敬,又有一些的忐忑,轻轻地触摸一下“红楼”,这也是很多电影电视人的梦想,导演陈凯歌就曾表达过这样的愿望。也许正是这样的一种情怀,十多年后,人们依旧还在重温那些经典之时,新版红楼梦》开始“敲锣打鼓”地开拍了……

争议:“梅耶荷德定律”

曾有网友评论说,“筹拍新版《红楼梦》发生的现实故事,比曹公笔下的《红楼梦》更加峰回路转、跌宕起伏。”尽管是一句玩笑话,但是新版《红楼梦》从筹备到开拍,话题确是一直不断。不论是声势浩大的“红楼选秀”风波,还是矛盾升级的“导演替换”事件都能让人乐道一番。然而这些都还不算什么,自新版红楼里的人物一一亮相于观众面前,这才叫真正的“哗然一片”。截至目前,主要演员的定妆照基本完毕,无论是最开始亮相的“宝黛钗”还是较晚出场的“王夫人刘姥姥”,都在观众网友中炸开了锅,大致意见不是“妖气太重”,就是“戏曲味太浓”,似乎很是接受不了。不知是导演意图“另类化”,还是该剧美术指导叶锦添的“国际化”;也不知是人们太印记于87版的人物,还是东西方文化对《红楼梦》文化本来就有着根深的固守和尊崇,这几方面的碰撞,于是便引发了诸多争议。

对于电视剧拍摄来说,似乎有争议总比没争议来得好。一部剧,悄无声息地拍,悄无声息地播,最终淹没在五彩斑斓的银幕中。可是有争议就不一样,有争议在,关注的人就会多。新版《红楼梦》是投资过亿的大手笔制作,自然要有点噱头,要吸引足够的眼球,这样才不至于让投资方做赔本生意。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著名的戏剧家梅耶荷德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一个作品出来,如果所有人都说你好,那么你是彻底地失败了;如果所有的人都说你坏,那么你当然也是失败,不过这说明你总算还有自己的某些特点;如果反响强烈,形成的局面是一部分人喜欢得要命,而另一部分人恨不得把你撕成两半,那么,你就是获得真正的成功了!后来有人夸张地将他的这一观点称之“梅耶荷德定律”。如果按照这个定律,新版《红楼梦》应该算是成功了一半,仅仅一个定妆照的,就有这么大的动静,不论导演还是投资方现在应该都在偷笑吧。

造型:古典与时尚的接触

关于《红楼梦》,曹雪芹曾言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个“味”字给世人留下了太多的悬念和猜测,然而对于其各方面的“争论不休”有了作者自己的注解,似乎也合情合理了许多。

人们普遍都认为,87版《红楼梦》汇集了当时红学界的权威,拍摄的时候尊重并体现原著精髓,87版的《红楼梦》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曹老的“其中味”,在很多观众心中“87红楼”不可超越。新版《红楼梦》的开拍,似乎要摆脱旧版的影子。剧情安排先不说,首先在人物形象上就打破人们的固有印象,把梦中最主要的宝钗和黛玉定妆成了“好像是白蛇和青蛇”,“戏曲味道的造型把大观园变成了戏班子”,绝大多数的观众,都对这些人物定妆感到莫名其妙。这部剧的美术指导叶锦添曾经表示过,要让古典和时尚在新“红楼”里都有体现a理解这句话,就是让中国传统和中西方的现代相合,尽管导演李少红说古典也可以时尚。女角的“铜钱头”“额妆”都是造型上的一大“亮点”,新版红楼里宝黛钗的衣服都很华丽,有西方礼服的味道,不论是黛钗的“青白蛇”还是四春的“王菲妆”亦或晴雯的“羽毛顶”都有“综合”的感觉。红学家邓遂夫就表示:我尊重新版《红楼梦》的创新,但是从个人审美上来说,不太喜欢这些新造型,这些造型是在向戏剧化靠拢,而《红楼梦》里写的是平淡生活中的琐碎,更接近鸡毛蒜皮的小纠结。按惯例,《红楼梦》的造型应以明代装束为主,适当加上一些清代元素,比如小排扣,这些书里都有描写。此外圆片、铜钱妆显得土不土、洋不洋、中不中、西不西的很不耐看,尤其是黛玉和宝钗。仔细来看,87版的宝黛钗和新版里的差别的确很大,不知是先入为主,或是87版、的造型本身就更靠近原著,大多数人乐于接受的还是老版中的人物。

回应:海水与火焰

看过“红楼”定妆照,相信很多人的心中都会存有疑问,这种造型究竟用意何在?是否尊重了原著?是创新?是“恶搞”?……面对这些问题,媒体和网络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一方面那些“红人”成了媒体追逐的焦点,另一方面网络也给各种身份的人提供了说话的平台。在媒体或网络上,一部分人似海水,有包容,一部分人似火焰,很猛烈。

此时,我们最想听到的就是该剧美术指导叶锦添的声音,被媒体追逐,被网友抨击,却发出“让他们死心,我不会更改造型”的豪言。关于“造型”叶锦添曾对媒体做过解释:《红楼梦》是属于很多人的,它是一个既深入又不完整的梦,每个人都有一种填补它的空间。我拉了昆曲最浮面的那一层皮、那一层美感,来做《红楼梦》。昆曲下面还有很多其他的东西都不要,只要那一层皮,就美得不得了,那种美感有点华丽,连绵不断的图案和色彩,都是很柔和的,有很深的色彩学,那是来自中国文化的深处。我参考了国际时尚化的年轻人服饰,深入了古代的剪裁里,其中贾宝玉、王熙凤渗入的时尚元素最多。我觉得《红楼梦》就是一个时尚的集合体,只是发生在一个文学家的眼里,把古典的东西变成最先锋的,每个人都在等待这一天。基本上书里明确点到的服饰,都还是按照原著去做。

叶锦添的造型一向很注重色彩,注重图案,注重一些美学方面的基础,“华丽,时尚,色调强烈”似乎是他一贯的手法。“美”是他创作的灵魂,似乎这些有点凌驾于曹老的“原著”之上,硬憋着尊重原著,又放弃不了自己心中的“美”。这样的造型,叶锦添也有点为难吧。

和叶锦添合作过多次的该剧导演李少红,对叶锦添可谓“百分百信任”,俗话说得好“信任是合作的基础。”争议一出,李少红毫不犹豫地选择和叶锦添站在同一战线,“这个想法叶锦添第一次提出来的时候我们都很震惊,但后来开始觉得他说得有道理。而且这个想法也不是我们独家提出来的。事实上我们还是从

网上得到的讯息。在这一点上,网民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他们做了各种各样的调查,提了很多意见,希望我们能看到。而且他们对巧额和片子来历的研究,资料收集得非常详尽。所以我们的创意并不是闭门造车的突发奇想,也并非是单纯的猎奇。我们甚至请教过专家来鉴定和确认。”巧额和片子实际上是古代中国的贵族小姐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装扮,它最早的作用是修正脸型,有一定美感和装饰作用,后来经过简化被昆曲、京剧所沿用,流传至今。“宝黛钗等主演采用额妆的目的,是区别不同社会阶层女性的身份,其他不同等级的人物造型并非这样,如此设计是有意与世俗文化拉开距离。”

不论叶锦添还是李少红,都是当事人,从他们那里得到的只是“原因”,而“对不对”的判断,就需要专家来解答。

中国服饰权威专家黄能馥接受某家媒体采访时说:“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的服装做得非常好,尤其是官服很气派,总体而言,服装的材料、质地,都很能显露当时大家的风范。颜色方面也很考究。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的‘额妆’头饰造型,可能现代观众看第一眼时会有些别扭,但从美学和戏剧的角度来,这一尝试非常成功。至于头饰中的戴花,明朝多以绢花、绒花为主,我看这次新版电视剧《红楼梦》是遵循了这一点。曹雪芹是清代人,他记忆中留有明朝服装的印迹是很正常的事,我觉得《红楼梦》中的服装多是明朝的款式,但一些具体图案什么的描写又带出清代的特点。可能当时的文字狱也很厉害,曹雪芹不太敢写得太露,所以故意模糊了时间背景。朱元璋率军赶走蒙古民族建立明朝后,社会全面恢复儒家体制和传统,服装方面也是回归汉代服装的一些特点,但是又有所不同。清代的服装也因少数民族的融合,使得款式及颜色更加多样和鲜艳。”

第2篇:新版红楼梦评价范文

偶遇红楼梦

秦可卿可谓是整部红楼巨著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位,她妩媚似宝钗,袅娜如黛玉,贾府上下都对她宠爱有佳。但她的身世离奇,她与贾珍的暧昧关系以及她真正的死因,一直被世人争论。此外,她带领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托梦给凤姐,预见了贾府的败落,并提出了预防之策。她的所有做为都是在梦中进行的。显得这个人物更加虚幻,更加神秘。与其他金钗有着明显的不同。

这样的一个角色,虽然戏份不多,但也颇受关注。唐一菲幸运地获得了这个机会,她既是红楼十二钗里“擅风情,秉月貌”的秦可卿。又是太虚幻境中“司掌风情月债,笑看女怨男痴”的警幻仙姑。

唐一菲没有参加红楼海选,与红楼并无交集,她走入红楼纯属偶然。艺术指导叶锦添看到了唐一菲的一组照片,认为她可以尝试一下秦可卿的造型,试妆后李少红导演当即决定由她来饰演秦可卿一角。

在唐一菲看来,自己的性格与秦可卿是大相径庭的,自己的性格开朗大方,而秦可卿包容的背后则有着深深的忧郁。“虽然她对每一个人都好,长一辈的夸她素日孝顺,平一辈的说她素日和睦亲密,下一辈的想她素日慈爱。她可以作为每个人的倾听者,但唯独她自己的苦无人能诉。注定了她郁抑而终的结局。”

为了拿捏好人物的状态,唐一菲不仅重读名著经典,还特意找来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仔细阅读了关于秦可卿的部分。“原著中对秦可卿描绘的更多是在字里行间,要慢慢揣摩。而刘心武老师大篇幅地揭秘秦可卿,帮助我更全面地了解了这个人物。我给自己的表演打80分吧,我尽力了。这次是首次和李少红导演合作,希望能给她留下一份好印象。”

东方的性感美

针对秦可卿的造型“服装色调过于沉重、黯淡”,引来的众多争议,唐一菲倒是非常理解艺术指导叶锦添的初衷。“之所以给秦可卿定这个基调,这是在隐喻她的一生就是个悲剧。内心是极其孤独的、压抑的。明亮的色彩反而不适合她。”

被称为性感女星的唐一菲,即使在黑色、紫色等深色的包裹下,即使一丝不露,却也彰显出充满东方女性魅力的古典性感。面对这样的评价,唐一菲也表达了她对性感的理解,“性感对女人而言,应该是个褒义词,是对女人最高的评价。说这个女人很性感,并不是指她的外形,而是一种综合的感觉,是气质的体现,是内在的东西,不仅仅在于露与不露,不要把它表象化。如果大家认为我的秦可卿造型具有东方的性感美,那这个角色应该是成功的,因为她不仅生得‘袅娜纤巧’,更是宝玉在太虚幻境中的性启蒙者,她身上是应该具备性感特质的。”

曾经拍摄过杂志性感大片的唐一菲也曾为性感而纠结,被某些世俗的人、世俗的话所伤害。她希望大家不要总是把性感与暴露联系在一起。港台有舒淇、莫文蔚掌门性感女星,而国内演员中很缺乏这样的女星,唐一菲希望不断提升自己的内涵,内外兼修,扛起性感大旗,将性感进行到底。如今即使不露,也能被大家称作性感。

新版红楼营造梦境

第3篇:新版红楼梦评价范文

活在昆曲世界的古典精灵

李沁是江苏昆山人,从小就在听昆曲、唱昆曲的氛围里成长。每个女孩心中都有一个童年的梦,在别的孩子还在玩过家家的时候,李沁就萌生了做演员的想法,她不满足于三个小孩之间的角色扮演,上电视、穿漂亮衣服、演绎别样人生才是她的理想。李沁的童子功是从小学三年级开练的,她所在的小镇学校,恰好有一个热爱戏曲的校长,校长成立了一个兴趣班,从苏州请师傅教学生们锡剧、昆曲等家乡小戏。上海戏曲学校来招人,这所小学5个孩子报名,5个孩子都中了,李沁就是其中之一。李沁小小年纪便打起背包离开了家,到上海戏校学习昆曲。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习戏曲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李沁并没有抱怨,反而乐在其中。“昆曲是我的最爱,我从小就特别喜欢,我对舞台表演有很深的感情。”

天赋与勤奋使李沁很快获得了荣誉,13岁时就凭借在昆曲《牡丹亭・游园》中的出色表演,获得第七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金花奖等奖项,也多次与戏剧大师梅葆玖同台演出。

在学校里,她被称为20年难得一见的闺门旦(闺门旦:戏曲行当之一,指戏中还没有出嫁的少女角色,性格内向,腼腆,如《西厢记》中的莺莺,《梁祝衰史》中的祝英台,《牡丹亭》中的杜丽娘等人物)苗子,专业成绩非常好,还曾代表学校参加过演出。李沁最成功的舞台演绎就是“杜丽娘”这个角色,每次表演都会获得满堂彩。众所周知,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时正是昆曲盛行年代,曹雪芹本人也非常喜爱昆曲,《红楼梦》中描写贾母等人听戏也多是昆曲选段,“曹雪芹笔下的昆曲名段,在原著中其实起到了很大作用,台上台下是同一出戏,贯穿整个故事发展。所以我们找来专家,还原了原著中失传已久的昆曲剧目。”李少红导演如是说。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也通过林黛玉的口表达了对昆曲《西厢记》的称赞――“曲词警人,余香满口”,所以李少红导演选中曾在昆曲《西厢记》里饰演杜丽娘的李沁,也正是看中了她骨子里透出的气质。

机缘巧合牵手“少年薛宝钗”

由于新版《红楼梦》的副导演与上海戏校校长相识的原因,这位副导演来到上海戏校让校长帮忙物色合适的人选。机缘就是如此不可预知,选角那天,当副导演推门进入校长办公室时,校长正在给学生排练《牡丹亭》,她们是副导演见到的第一批小演员。在校长简短介绍了小演员们后,副导演又去了李沁所在的教室,“他一进来,我们都站好,开始表演,给他‘露一下’。他一看到我,就说认识我,他刚从院长办公室过来,我当时就傻了,不知道这个人是干什么的。”事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李沁说:“我能被选上,主要是运气好,其次要感谢校长,他可能从中推荐了我吧。”

李沁的学校经常组织不定期的演出,不久便来到北京在长安大戏院与梅葆玖同台演出《大唐贵妃》,李沁饰演小仙女中的一个。导演李少红与副导演得到消息后,前来看李沁的表演。在台下指指点点的几位导演引起了台上李沁的注意,她本以为是自己哪演错了,心中很是纳闷。突然有一天,住在宾馆的李沁正要出门时,被两位副导演挡在了门口,“我觉得这两个人特眼熟,心想怎么他们俩来了?”非常紧张的李沁被副导演拉去拍照,不久便得到试角的邀请。

“试妆时我都不知道自己演谁”,李沁说。是啊,《红楼梦》中大大小小的女性角色,有480人,李沁哪儿会想到,落到自己头上的竟是这最最重要的宝钗一角呢?“化完之后,我问化妆老师,我演的是谁,他也不说,只讲是一个小姐。后来我觉得可能不许说,就没再问。”

就这样,李沁这个“非影视科班”女孩,竟然懵懵懂懂地赢得了万千年轻女演员梦想却得不到的角色――少年薛宝钗。可当李沁儿时的梦想果真照进现实的那一刻,她却犹豫了。“因为没有演过戏,所以对自己不太自信。而且那时我正在学校上课,如果拍摄新版《红楼梦》,我就要休学。”《红楼梦》剧组来选角,上海戏曲学校起初并不反对,“反正也不一定能选上。”李沁说,真进了剧组,学校急了,进京要学生。跟李沁住一个房间的“黛玉”蒋梦婕急中生智,把她锁在卫生间里,并火速给制作人、副导演发短信,搬救兵,李沁才没被“捉拿”回校。与此同时,在后方的李家爸爸和李家妈妈对学校展开持久攻势,一家人已经心坚如铁,一定要演《红楼梦》,因为他们问过身边所有的人,李沁的老师、同学、父亲的朋友、父老乡亲……大家都说:这么好的机会,谁不抓住,谁是傻子。

但是李沁所在的上海戏校昆曲班,每20年才招收一个班,为的是“上昆”老中青演员配比合理。所以对于热爱昆曲的李沁而言,这是20年才有一次的幸运。更何况她年少便早早在舞台上获奖,未来在昆曲行当中,必定前途无量。因此,让一个未经世事的女孩,用光明的昆曲前途来换取一个未知的影视梦想,任谁都要思量再三。“而且以前从没演过戏,没什么自信,对于在众望所归的新版《红楼梦》中饰演薛宝钗这么吃重的角色,我自己很犹豫,但最后还是决定来了――为了自己的梦想,也为了那些期待我的人们。”

于是在那年南方雪灾的第一天,李沁冒着大雪踏上了前往北京的路。在京郊的五星级酒店“拉斐特城堡”李沁学写毛笔字、学弹古琴、学坐姿、学行礼……自此,李沁便一头撞进薛宝钗的世界,变成了那个爱着贾宝玉的,既城府又单纯的女子。

回眸红楼,良多感慨

叶锦添曾经对李沁有一段评价: “她的戏曲底子会成为演好宝钗的重要助力,一直以来我对《红楼梦》中薛宝钗这个角色都有好奇,为何曹雪芹要在贾宝玉与林黛玉的世界里加入一个薛宝钗?她代表了他们要反抗的体制、一种稳定的力量?薛宝钗代表了什么是曹雪芹急需要逃避的?李沁的面相清秀,五官精美,薄薄的身体,反过来倒有一点纤弱之气,用她来演薛宝钗会使观众产生一种不一样的感觉。”

这次拍《红楼梦》是李沁的第一次“触电”,虽然原来也有一些舞台表演的功底,但是站在镜头前,她才发现拍戏原来和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每一个精美的画面,都需要导演,演员,摄影师,灯光师等所有人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

“就像我拍过的一场戏,是薛宝钗在树荫下走动。当时镜头里就我一个人在走,但是在摄影棚顶上,却又很多的灯光师拿着树叶在晃动,以达到导演要求的树影婆娑的效果。”

有一场戏让李沁印象特别深刻。“当时拍那场戏的时候特别没自信,NG了好多条都没达到导演要求。当时已经是晚上了,全剧组都在用眼睛盯着我看,因为只有我拍过了,大家才能收工。那一刻我特别有压力,就非常有想哭的冲动,但是又不能哭,因为一哭妆就全花了。我当时能看出来导演很着急,但她一直在监视器那边给我讲,“不要紧张、放松,保持情绪再来一遍,只要再努力一点,就能非常好了……”

如今《红楼梦》的热播在观众当中产生了很大反响,拍摄中的种种困难已经过去,李沁非常感激和她拍戏的这些导演,演员和工作人员。毕竟小小年纪第一次拍戏,就遇到这么好的作品,这么好的导演,她深深地感叹说“幸运”,“不仅仅是学到了表演的知识,还学到了很多其他的东西,真是受益匪浅。”

生活中青春热情,回归单纯本色

20岁的李沁归根到底还是一个正值青春的美貌姑娘,本色才是她最具杀伤力的武器,这样的她也才更真实,演员只是她的业余活动。

李沁和所有这个年龄段的女孩一样,“经常看小说、电影什么就被感动,哭得都不行啦”,以致发展到“耽误”演戏的程度。“当时看韩国电影《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之前就知道很感人,一直关注,就下载来看。我们几个人当时还特地制造气氛,把窗帘都拉上,最后哭到餐巾纸都用完了。然后大家互看着对方泪眼婆娑的样子,都觉得好搞笑。”几个人哭是哭痛快了,可不想却连累自己第二天竟没法正常开工。“这下好了,每个人都哭到眼肿,第二天早晨拍戏,全不能消肿。”

当然,她也和所有这个年龄段的女孩一样,爱听周杰伦的歌。“有一次演贾母带刘姥姥游大观园,天气特别热,大家又挤在一个棚里准备拍戏、等着打灯光,等了两个多小时,都很无聊。突然间,贾妮老师就扇着扇子哼唱了几句歌,结果我们就开始对歌。每个年龄段的人都唱属于那个时代的歌,年长地唱刘三姐,我们就唱周杰伦,于是就形成了两派斗歌的场面!那天特别好玩,唱了很多首,high得稀里哗啦的,甚至忘记了天气的炎热。”

从外表上看,李沁觉得自己长得像爸爸,“无论是身材还是五官,别人都是这么说的。”李沁的父母并没有从事艺术方面的工作,但是他们对李沁学习戏曲的事情一直都很支持。“我从小就上了戏校,一直在学校这个大环境中和同学一起成长,我的性格很独立,父母也尊重我的意见,家里很民主,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父母都很支持我。”

初次和李沁见面得人都觉得她是个挺内向的女孩,乖乖的也不怎么爱说话,不过几次相熟以后,就会发现她其实是个特别和善的女孩,并不像外表看上去的那么冷淡。在剧组里李沁和其他小演员们的关系都很好。“大家一起开心的玩闹,开心的笑。当然偶尔也会有忧伤的时候,我会选择自己一个人静静的发呆,写日记,看看书,把不高兴的情绪化解掉。”

“我很喜欢宝钗的聪明、圆滑,这跟我有点像。我在读书的时候就觉得薛宝钗一定是天秤座的。因为我平时生活中,就很希望跟周围的每个人都处理好关系,做事也很细致,不喜欢得罪别人,希望把一切做到完美。”

对于感情的事,拍戏和学业已经占据了李沁所有的时间,所以这段时间她都没有想过要谈恋爱。至于将来会找什么样的对象,她个人比较相信的是缘分,“宝玉这种类型的男孩肯定很可爱,但我不喜欢宝玉太多情,喜欢很多女孩。”她开玩笑的说:“我只希望恋爱的结果别像薛宝钗那样,恋爱的对象别像宝玉那样,哈哈!”

结 语

镜头外的李沁,依旧如同她这个年龄段的所有女孩。只是,她拥有这个年龄段女孩所有的优势:漂亮、勤奋,并有天赋;也拥有这个年龄段女孩没有的幸运:出演“红楼”宝钗,有望一朝成名;但她还是要面对这个年龄段女孩共有的困扰:未来的路会是怎样?自己又该向何处去?甚至,她的困扰会比这个年龄段的女孩都大――因为她走上了一条比所有女孩都更加夺目,也更加未知的旅程。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

第4篇:新版红楼梦评价范文

早恋、早婚、早离、再婚、出国……20年来,这代红楼儿女婚姻都有着这样的烙印。他们很多人的命运与其说被《红楼梦》改变,毋宁说被那个转型期的社会大环境影响。

悲:姑娘多离婚

和现在晚婚的美女演员不同,20年前的女演员再美多数也是早婚的。可个人的命运和时代的脚步常常踩乱她们的婚姻。

命运最多舛的黛玉陈晓旭结过两次婚,离过两次婚。18岁时和鞍山话剧团的毕彦君相恋,21岁结婚,当年演林黛玉还是毕彦君鼓励她报的名。成名之后,陈晓旭和当时许多女演员一样经历了离婚和出国。在德国转悠3个月后,她又回国做起了“北漂”,和王小帅恋爱过。王小帅被分配离京后,陈晓旭受邀拍戏,又和北影摄影系的帅小伙郝彤展开姐弟恋。1991年,陈晓旭和第二任丈夫郝彤创办世邦广告公司,走上商界。他们曾有过孩子,后来不幸流产。两人最后的关系是道友,离婚后各自出家但依然牵挂直至死亡。

邓婕是《红楼梦》这群青年演员中年龄偏大的,进剧组时已经结婚。她的第一任丈夫也姓张,父母是干部,退伍后分到峨影厂当照明师。两人经邓婕的老师介绍认识,1980年结婚,当时邓婕仅22岁。4年后,还没等《红楼梦》拍完,男方就提出了离婚。如今两个人都各自再婚。邓婕和张国立恋爱是在四川拍电视剧《死水微澜》的时候,当时邓婕已经大红。值得一提的是,《死水微澜》的副导演是欧阳奋强,当张国立和邓婕“每天都有鸡蛋吃”时,宝哥哥却还在“几乎崩溃”地打杂。1989年两人低调结婚,张国立有前妻所生的张默,邓婕近期领养了个女儿。

东方闻樱的个性和探春一样倔强。探春说:“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东方闻樱也干了一番事业,了解到自己当制片人比当演员更好。

陈晓旭在《梦里三年》文中曾提到过东方闻樱的婚姻:“曾经发誓不拍完《红楼梦》不结婚的李耀宗,也即将结束单身汉的生活,与探春小姐结为百年之好了。”李耀宗是《红楼梦》的摄影。当时剧组只有两个留京户口名额,东方闻樱作为家属占了多少演员梦寐以求的一个,从武汉儿艺调到北京。

不过这段广为传颂的婚姻很快结束。东方闻樱和李耀宗离婚后,和青年导演庞好结婚。

庞好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是王志文的同学,也是名演员庞学勤的大公子。在1992年的电影《死不回头》中,东方闻樱演女警察兼当制片人,庞好是导演。

叹:心气甚高的红楼女儿

当时《红楼梦》演小姐的每集片酬50元,演丫头的只有30元,可是人生是没有小姐丫头之命定的。

虽然张静林“心比天高”,言语中总看不起《红楼梦》,但她在演晴雯后不久就把名字改成了“安雯”。她认为只有像她这样10岁就入中戏的才是科班,常常蔑视如今的中戏本科生。当年张静林到《红楼梦》剧组竞争林黛玉,活泼好胜的她后来演了晴雯。拍完《红楼梦》,她报名参加北京歌手大赛,认识了写《血染的风采》和《黄土高坡》的音乐人苏越。据说苏越对她一见钟情,当晚就和她通了40分钟电话。之后苏越去日本学音乐,张静林也自费去照料男友生活。1991年,两人在日本结婚。回国后苏越替她打造了《月满西楼》等专辑,安雯在接受采访时也一口一个“苏越老师”。她的心气口气都很大,年届不惑还频演少女偶像,毫不避讳地说王京花是她点拨的、黄格选是她调教的。不久前,还因为某网站报道说她认为陈晓旭出家是功利心作祟,近50岁浓妆艳女打扮的安雯声泪俱下。

和命运斗,最苦的是史湘云郭霄珍,如今已难觅当年风采。1988年考北京电影学院,文化课差12分;第二年考中央戏曲学院,文化课差16分。虽然在《末代皇帝》中演过谭玉龄,但仍不得不回老家安庆。1992年,郭霄珍结婚生下女儿,丈夫是给母亲治病的医生,两人住在只有18平方米的房子里。2年后,夫妻俩带着小孩跑到海南歌厅驻唱,家中不幸被盗,钱财尽失,前途渺茫。如今,郭霄珍又去了安徽黄梅剧三团,偶尔还出来拍戏。

相比之下宝钗张莉是传闻最多的一个。演完《红楼梦》后,她从战旗文工团出来,和欧阳奋强、沈璐等在深圳大学读了两年脱产影视班。她的初恋男友据传是文工团里的钢琴伴奏师,后来考上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去了美国。第二个男友据说是深圳大学电子系男老师。1990年,这对恋人随出国大军离开了中国。张莉带着2000美金到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不久就和中国男友分手。在加拿大,她曾拍过电影《浮云》,之后就完全和影视脱离关系,经商搞起了房产。

还有许多红楼美女在国外成家,演秦可卿的张蕾嫁到日本;演元春的成梅在美国结婚生子;演尤三姐的周月已婚在澳大利亚。只有宝钗还待字闺中,对于“香港当保姆”、“有私生子”等传闻,张莉否认,她说自己是很传统的中国女性,至今单身。

喜:红楼美男的长情早婚

剧组里的美男子都早早成家,当时还没有偶像明星制,但他们以后的日子倒也比美女们来得踏实。

和娇宠的贵公子不同,欧阳奋强勤奋读书,拘谨谦卑,也不像宝玉见一个爱一个,觉得女儿嫁了人便腌。他18岁还在峨嵋电影制片厂时就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康莉,算得上早恋早婚。康莉当过四川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一直陪着人生境遇大起大落的宝哥哥。当年欧阳奋强转型做导演,由于忙于工作,他的儿子出生才3个月就夭折了。直到康莉32岁时才又生下女儿。

陈剑月从西安电影制片厂跑出来最大收获不是演了苦命的香菱,而是和剧组最帅的男演员柳湘莲侯长荣结婚生子。当时剧组明令禁止谈恋爱,可他们还是在拍戏时就领了结婚证,等到拍香菱初进府、被摸着手夸赞美貌时,陈剑月就已经怀孕3个月,要穿小棉袄掩饰了。如今,他们的孩子已经到英国读书了。

第5篇:新版红楼梦评价范文

当四大名著掀起翻拍热潮时,人们不禁开始怀念那些经典、难忘的角色。时光荏苒,20多年过去了,当年曹雪芹笔下那个“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的怡红公子,如今已鬓生华发,脸上更多的是沧桑。如今,他最时髦的身份是“微博红人”。在新浪微博上,作为活跃分子的欧阳奋强靠着川味幽默的搞怪段子,拥有大量“粉丝”。

忆往昔,欧阳奋强感慨地说:我不做宝玉许多年。

1.为演贾宝玉,我曾整过容

2010年阳春三月,四川邛崃的西来古镇,欧阳奋强在这里拍摄他作为导演以来的第35部戏――《警察遇到兵》,正上初中的女儿欧阳雯鑫,趁着课余时间去父亲的剧组探班。

得知女儿到来,正在剧组现场忙得不可开交的欧阳奋强赶紧放下手里的活,朝女儿奔来,继而紧紧地把女儿搂在怀里,轻松舒展的表情,代替了刚才的紧张忙碌。

妻子康莉此刻正在拍摄现场忙里忙外。长期以来,她都是老公欧阳奋强事业上的好搭档。

眼前的欧阳奋强,人至中年,体态微胖,蓄着胡须,两鬓已有些斑白,与当初那个“面如粉团,唇若施朱”的怡红公子判若两人。他笑着坦言,前几年,有时在家门口买菜,不认识他的人会叫他“胖哥”,到家附近的鞋店修鞋,人们会叫他“胖叔”……

就如人们不会忘记欧阳奋强在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中塑造的经典角色贾宝玉一样,欧阳奋强永远也忘不了26年前的那个夏天。

那天,他来到成都双流机场,将乘坐飞机前往北京参加《红楼梦》中贾宝玉这个角色的试戏。这是他第一次坐飞机,也是第一次到北京。心中有些许惊喜,又有几分忐忑。在飞机上,他看着窗外倏忽而过的蓝天、白云,心想:不管选上选不上,至少我坐飞机游了趟北京城。

作为峨眉电影制片厂的一名职业演员,欧阳奋强虽然14岁就开始当小演员演戏,可是随着年龄渐长,他才发现小时候招人喜欢的娃娃脸,渐渐地成为一种限制:演青年显得小了点,而演儿童又显得大了点,他也因此开始坐起了冷板凳。彼时,央视筹拍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并开始如火如荼地在全国海选演员,他也不止一次地听说过,可是对他来说,这一切似乎都与自己无关。

能得以与在成都为《红楼梦》剧组选演员的王扶林导演相见,其实是因为当时已到《红楼梦》剧组的演员张玉屏的推荐。原本没有抱什么希望,所以也无需准备什么,他穿着背心和短裤,很邋遢地就去了。几天之后,他竟意外地接到王扶林导演的电话,要他到北京大观园去试镜。

于是便有了这趟北京之旅。

因为是抱着来北京玩的心态,面对那么多选手,欧阳奋强竟一点压力也没有,化了妆,穿上服装以后,他很快便找到了感觉,这份从容使得他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尽管如此,直到离开北京,欧阳奋强也没有得到肯定选上的答复。回四川后,生活照旧,不久,他跟随剧组去了一个小县城拍戏,在这部戏里,他饰演一个小战士。去大观园试镜这件事,就如一个小插曲,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地淡化了。

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等戏拍完回到成都,迎接他的,是铺天盖地的电话祝贺和媒体采访。与此同时,他很快就接到峨眉电影制片厂领导的通知:到北京《红楼梦》剧组报到,参加《红楼梦》学习班。

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演员,一下子成为四大名著这样的经典作品中经典人物的扮演者,欧阳奋强感觉像做梦一样,有些不真实。

鲜为人知的是,为了与小说中贾宝玉的形象更加吻合,欧阳奋强来到剧组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整容。当时的化妆师觉得他的脸形有点宽,造型上跟贾宝玉有点差距,建议把他的下巴塑尖一点儿,使得脸看上去长一点。

对于现在的演员来说,为某个角色减肥或增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可是20多年前的整容术还处于起步阶段,远远不如现在科学和先进。最初,欧阳奋强有些犹豫,后来得知成都有家医院,可以做这方面的手术。那时候他已经有三个多月没回家了,很想家,心想如果自己同意做这个手术,那就可以顺便回趟家了。带着这样的想法,欧阳奋强回到成都老家,做了下巴的整容手术:用针将硅胶打进去,人为地捏出想要的形状,然后固定。

20多年过去了,欧阳奋强的下巴依旧保留着当初整容过后的样子,这是永远的纪念。

时至今日,欧阳奋强依旧能够清晰地回忆起自己在《红楼梦》中的第一场戏:和邓捷饰演的王熙凤一起去看病了的秦可卿,戏份不多,但是当时有哭戏。虽然做了充分的准备,他还是感到压力很大,很紧张,演完后,他首先看王扶林导演的表情。王导虽然当时没说话,但是欧阳奋强看到他在对着摄像机点头,过了一会儿,王导回头,对身边的人说:“贾宝玉怎么样?”“贾宝玉怎么样?”从王导的语言和表情里,欧阳奋强捕捉到满满的兴奋和骄傲,这让他受到极大的鼓舞,长期以来紧张的情绪顿时松弛了许多。而随后的用心领会和揣摩角色,更是使得他将角色拿捏得恰到好处。电视剧《红楼梦》拍摄历时三年,他没有挨过导演一句骂。

1987年春节,对于欧阳奋强和《红楼梦》剧组的演员们来说都是终生难忘的,《红楼梦》一试播,就创下当时电视剧的最高收视纪录,在各电视台先后700多次重播,引起海内外观众的强烈反响。似乎是在一夜之间,欧阳奋强成为家喻户晓的当红明星。对于“贾宝玉”这个首度由男性扮演却令人惊艳的角色,人们给予了高度评价: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都自有一段风流态度。

2.从当红影星到导演的华丽转身

那些日子,欧阳奋强无论走到哪里,都是前呼后拥,没完没了地签名、拍照。正如他自己所说:“如今的明星大腕们经历过的场景,我们曾经都经历过。”

然而鲜花和掌声并没有让他迷失方向,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上,24岁的欧阳奋强做出了冷静的选择:放弃可以留在北京发展的机会,回到家乡四川。原因很简单,北京遍地都是明星,而且拍了《红楼梦》这部在当年创下最高收视率的电视剧,自己又演了男主角贾宝玉这么重要的角色,那么,以后演别的角色,自己能超越吗?能走出《红楼梦》的光环吗?他给自己的答案是否定的。

对于他来说,《红楼梦》剧组是他人生的一个大学堂,而不是一个让自己停驻的制高点。这宝贵的经历,将是自己一生的财富。

就这样,欧阳奋强毅然告别荧屏,从台前转到幕后,成了四川电视台的一名副导演。

做副导演,比做演员要累太多,更多的时候像一个勤杂工。当剧组成员都休息的时候,副导演要负责联系、安排好各种琐碎的事情,甚至有时还要给导演打洗脸水,挤好牙膏,然后负责叫他起床。从一个红透大江南北的当红明星,到一个默默无闻、忙上忙下的副导演,欧阳奋强真切地体会到从事业高峰渐至谷底的滋味。那是一段黯淡的光阴,欧阳奋强艰难地适应着角色的转变。经历过辉煌,再走过一段时间的低谷,他已不卑不亢。他把这一切看做是对自己的锤炼,并努力寻求改变。

1988年秋天,欧阳奋强如愿去了深圳大学深造。

1991年,学成归来的欧阳奋强回到四川电视台,开始独当一面做导演。做事严谨、认真的他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导演事业,他要从谷底重生。随着他执导拍摄的《山梁上的太阳》、《爱在雨季》、《大邑刘湘》等电视剧相继播出,“欧阳奋强”这个名字再次出现在大众面前,不过这一次,他的角色不再是“贾宝玉”,而是最佳导演。

1994年,欧阳奋强执导的电视剧《我妈妈在》获得了第十五届全国电视“飞天奖”和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此后,他以每年拍两部甚至三部电视剧的速度,成为四川电视台的高产电视剧制作人,迄今为止,已拍摄了《父亲》、《啊,雀儿山》、《雄起酒家》、《回到拉萨》、音乐电视剧《中国公主杜兰朵》等三十多部电视剧,多次荣获全国电视“飞天奖”、“金鹰奖”、“戏曲电视奖”、“骏马奖”等奖项。

时光易逝,当年《红楼梦》剧组里的成员,有的转行,有的出国,记忆中的大观园,已渐渐成为如烟往事,可是对于欧阳奋强来说,《红楼梦》剧组里的每一个成员,就好像大学校园里的一帮同学,每次到北京,他总会抽出时间和大家聚聚。

2007年年初,“林妹妹”陈晓旭舍弃上亿身家,剃度出家,这年5月13日,又因乳腺癌晚期芳华早逝,令剧组的每一个成员悲伤不已,也为曾经的红楼往事增添了一丝伤感色彩。

为了让那份曾经美好的记忆永驻,同时也应出版社的邀约及网友重温经典的要求,2007年下半年,欧阳奋强用了几个月时间,以自述的形式,写出了《记忆红楼》一书,书中以大量经典珍藏剧照,回顾、还原了《红楼梦》这部中国电视剧史上的经典之作的拍摄全过程以及剧组所有成员曾经走过的路。

2008年5月,汶川地震期间,亲历地震现场的欧阳奋强把自己的新书《记忆红楼》的签售会变成了一场赈灾义卖。当年的“宝钗”特地从加拿大赶回来,还有“晴雯”、“迎春”、“惜春”、“香菱”等“大观园”众姐妹纷纷前来现场助阵,并慷慨解囊。这让欧阳奋强很感动,20多年似乎转瞬即逝,然而流走的,不过是时光,不变的,是默契和那份纯粹的友情。

3.虚华过后,安守一份平淡生活

2010年2月,欧阳奋强在博客上撰文回忆自己的演艺之路,称自己“现在的婚姻很幸福”。欧阳奋强的妻子康莉是他的初恋。18岁时,他和康莉因为拍一部戏相识,欧阳奋强在那部剧中跑龙套,而漂亮又有才气的康莉却是女主角。“我那时候年纪小,朦朦胧胧的,也不懂爱啊什么的。就是在书本上读到爱情的东西,就直接在她身上试用了。”拍摄期间,欧阳奋强每天坚持看书,第二天就去找康莉谈读书感受,谈理想。这一招果然管用,自认一开始对他没什么感觉的康莉渐渐被他打动了。

就在他们热恋期间,欧阳奋强却要去《红楼梦》剧组拍戏,这一去就是3年。

如今的娱乐圈,演员们常常会因为拍戏而传出绯闻,但在“大观园”的脂粉堆里混迹三年,欧阳奋强与剧组里的女孩子们,有的只是浓烈的友情,从不曾有过绯闻。

拍《红楼梦》期间,他们几乎每天都写信、收信。情至深处人相惜,对于恋人来说漫长的三年、遥远的空间距离反而让彼此释放出无穷的魅力。

经历将近十年的爱情长跑,他们终于在1991年走上了婚姻的红地毯。

曾经在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做节目主持的康莉,如今是他的好助手。谈及妻子,欧阳奋强说,我不如康莉聪明,她脑子好使,是一个好军师,工作中会不时给我好的建议。妻子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人,我很感谢她……

在康莉眼里,欧阳奋强虽然不浪漫,但是个很传统的“顾家男”。繁忙的工作之余,只要有空,他们就会带上女儿去植物园或其他地方呼吸新鲜空气,或者一家三口去看电影。欧阳奋强坦言,自己在家里属于老三的地位――第一位是女儿欧阳雯鑫,第二位是老婆康莉,第三位才是他。

14岁的女儿欧阳雯鑫很崇拜老爸,偶尔,她会在父亲执导的电视剧里客串角色,如《回到拉萨》、《我的未来不是梦》及戏曲片《王熙凤》里,都有欧阳雯鑫的身影。

做了这么多年的导演,他低调的个性仍然没有变,不喜欢应酬,认为做喜欢的工作、家庭幸福、孩子长大,人这辈子也就追求这些东西。他说,自己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做了这么多年导演,拍了那么多电视剧,获得了那么多奖项,虽然把中国电视剧的各种奖项全部拿完了却没有一部作品特别叫响。他更希望有一天,当他走在街上,听到的不是人们说“他是贾宝玉”,而是,他是导演欧阳奋强,他导演的那个片子我们特别喜欢看。

或许,超越经典,本来就是一件困难的事。而人生能有一部经典可留,能抵达一次辉煌,又谈何容易?

新版电视剧《红楼梦》正被炒得火热,作为许多观众心中最经典的“宝玉”,欧阳奋强每次在公众场合露面总会被问及这个问题,他直截了当地表示,20多年了,还有很多观众能记住自己,这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不是每个演员都会有这样的机遇和辉煌,但自己参演《红楼梦》已是历史往事,是曾经的辉煌,现在,导演才是自己的本职工作。

日前,在新浪微博上,作为活跃分子的欧阳奋强用四川方言,常常短短两三行字就能逗得人开心大笑,完全颠覆了大家印象中“贾宝玉”温文尔雅的形象。靠着川味幽默,欧阳奋强很快成为微博红人,拥有大量“粉丝”。“写‘围脖’的好处是认识了很多朋友,交一些好朋友,读一些好书,我是很享受的。”

时光荏苒,当年那场红楼电视盛宴,带着浓浓的上世纪80年代气息,已经渐渐离我们远去了。虽然对于他自己来说,艺术生命的高度再没有抵达过“贾宝玉”的辉煌,但那个屡屡站在电视剧领奖台上的有些发福的中年男人,却具备着常人无法企及的阅历和光彩。

“一个人的心态很重要,大红大紫只是一时的虚华,要做到能屈能伸,这才是真正应该具备的心态。”不久前,欧阳奋强接受采访时说。

芳华谢去,他说现在的自己,只是一个“为了生存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的普通男人”,“过着自己的那份淡然生活,倒也觉得充实”。

第6篇:新版红楼梦评价范文

汉语言文学传统的教学重点一般放在知人论世,详解作者的生平以及时代背景、重点还在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并重点强调作家作品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并以此来理解文学史的演变过程。而在新闻与广告专业古代文学教学中,应该结合新闻学广告学的理论知识,把教学研讨的重点放在二者相结合的地方。首先,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看到新闻传播广告的内容。例如《西厢记》教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重点一般放在反封建的思想、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等等。而对于新闻与广告专业来说,教学的重点不妨放在由元稹《莺莺传》到王实甫《西厢记》的演变过程,用传播学的理论解释其中的原因。元稹的《莺莺传》张生对莺莺始乱终弃,并受到时人的称赞。《莺莺传》的思想观念是唐朝门第观念和门阀制度的婚姻观念下的产物。而王实甫的《西厢记》创作于元代,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日益壮大的情况下,尊重个人意愿、感情乃至欲望,开始成为人们自觉的追求。所以产生了以“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为主题的《西厢记》。从中可以看到,对于作品的改编也是一个接受的过程,与时代的影响息息相关。同样,还可以引述后人对于王实甫《西厢记》的评价,启发学生思考《西厢记》的传播。同样,在《梧桐雨》教学中可以介绍引述《汉书》等资料,联系王安石《和王介甫明妃曲》等昭君题材的作品分析梳理昭君故事的演变过程,结合传播学理论分析不同时代的读者对于昭君的不同理解。其次,在新闻广告专业古代文学教学中,还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新闻广告素养。现有的古代文学教育多反映的主流思维,大学生尤其是新闻学、广告学的大学生,不仅需要文化基础知识,而且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角度,对同一件事的不同看法。换句话说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还以《西厢记》为例。主流观点认为该部作品具有反封建的意义。在选读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的时候,不妨让学生提前读一读司马光给王安石的来信《与王介甫书》。司马光曾说当时朝廷上下对于变法的态度是“士夫沸腾,黎民骚动”(《赐参政知事王安石不允断来章批答》)。并给王安石写了一封长信,即《与王介甫书》,来反对变法。王安石在回信中言:“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可见悔故也。”说明王安石决定抛开其他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坚持推行自己的既定方针。结果,变法还是失败了。关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后人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讨论。而对于新闻传播与广告方面的学生来说,不妨从舆论舆情的方面讨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二、教材引申

面对新闻与广告专业的学生,除了让他们了解一些文学史的基本知识以外,还应该关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新闻广告元素,对此要发挥引申。例如讲《诗经•卫风•氓》,可以讲讲“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中包含的古代实物交易中的广告元素:实物广告。讲白居易《曲江》“细草岸西东,酒旗摇水风”的时候,可以结合张籍《江南行》“长干午日沽春酒,高高酒旗悬江口”、李中《江边吟》“闪闪酒旗招醉客,深深绿树隐啼莺”,谈谈其中的酒旗文化,谈谈古代的招牌广告。关于教材的引申发挥,教师可以启发引导学生发现现代新闻广告对于古代文学的运用。例如讲杜甫时。可以联系《杜甫很忙》事件。杜甫很忙是2012年3月发生在新浪微博上的一个涂鸦、恶搞语文课本插图《杜甫像》的网络活动、话题,“杜甫很忙”成为3月末中国互联网的热词之一,并被商业广告利用。某公关团队和新浪微博先后声称此次网络行销为其策划。从传播的角度看,可以看到现代网络对于经典的解构,反映了当下人们的解构心态。此后。“杜甫很忙”事件继续发酵。众多商业人士继续演绎“杜甫很忙”的创作,推出各种各样的广告。例如:2012年4月2日,杭州市,街头出现了“杜甫很忙”的广告。被恶搞的杜甫推着一辆购物车,旁边配着文字称:“杜甫很忙,现在买钻流行去卖场。”4月,在京东商城首页,杜甫成为三星笔记本的“代言人”。沈阳华邑世纪城的房地产广告打着杜甫很忙的图片,配着“安得广厦千万间,买到现房才欢颜”。除此之外,长春中冶蓝城、重庆金悦城、重庆中房千寻等项目也运用了杜甫形象进行宣传炒作。尽管,这种恶搞的经典人物的方式有待商榷,但至少说明了古代文学与现代广告的结合。再如讲白居易《长恨歌》的时候,可以引申发挥到西安华清池的大型历史实景山水歌舞剧《长恨歌》。该剧斥资5000万元,打造具有亚洲唯一的全天候折叠式全色真彩LED软屏、国内首创水中机械组合多变式立体活动舞台和户外演出设施全隐蔽式设计,成为中国最大的水上舞台,并请来了国内一流的音、舞美、灯光、音响、服装、道具大师和阵容庞大的专业演出团体,倾力打造这美的演出。该剧以骊山山体为背景,以华清池九龙湖做舞台,以亭、榭、廊、殿、垂柳、湖水为舞台组合元素,以白氏《长恨歌》为歌舞剧情节线索。集历史文化之韵、山水自然之美与科技之奇为一体;将历史与现实、自然与文化、人间与仙境、传统与时尚交融一起,较好地演绎了该诗主旨,给人无限遐思。由此,可以启发学生引申思考当代旅游业与中国古典文学、古典文化的结合:随着张艺谋发展了中国第一台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以后,中国各大景区都对当地古典文化资源进行了开发利用。比如三峡艺术团的《盛世三峡》,张家界的《天门狐仙》《魅力湘西》,西安的《大唐芙蓉园》《梦回大唐》等。启发学生把古典文学与广告结合,经典的古典文学本身已经为人所熟知,广告在古典文学与文化的基础上创作发挥,自然达到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在讲《西游记》的时候,可以联系近年来对于《西游记》的影视剧改编。1982年,用六年时间拍成了25集电视连续剧《西游记》,轰动一时。上世纪90年代,香港TVB电视台分别拍出了《西游记》(1996)和《西游记2》(1999)。到了2002年,台湾电视台与香港中天公司联合投资,再次拍摄了《齐天大圣孙悟空》。接着刘镇伟和周星驰合作了《大话西游》系列。

第7篇:新版红楼梦评价范文

成长:女儿喜欢臭美,妈妈却给她泼冷水

1989年,李欣汝出生于甘肃兰州。父亲是一个企业的负责人,母亲是一所艺术院校的舞蹈编导。性情乖巧的小欣汝作为家里的独生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老师夸她美,父母的同事也夸她美。在周围人的赞扬声中,欣汝知道了自己的确是个漂亮的女孩。

欣汝的妈妈很早就带欣汝进行舞蹈启蒙训练。那时的欣汝,很乐于穿着美丽的舞蹈裙跑到大院的孩子群里亮相。渐渐地,她越来越在乎自己美不美,更在乎自己在别人眼里美不美。这种“臭美”的习惯很快被妈妈觉察,她不准欣汝将舞蹈裙穿出家门,没收女儿房间里所有的镜子,但她发现,这些办法还是无法改变欣汝爱“臭美”的习惯。

怎么办?欣汝妈妈不停地想对策。欣汝爸爸对此却看得很开:“女孩子爱美,天经地义!没必要太紧张。”妈妈却说出自己的忧虑:“女孩子从小把美当做获取赞赏的资本,是一件很糟糕的事。就像一只骄傲的小天鹅,整天对着水面顾影自怜,会逐渐丧失高飞的禀赋。”

1998年,艺术学院面向全国招生。欣汝妈妈不顾家人的一致反对,毫不犹豫地带着9岁的欣汝登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经过近半个月的舞蹈初试、复试、文化考试、体检,欣汝在300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为当年艺术学院舞蹈系14名学员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欣汝读的是5年制中专,学校实行全军事化管理。每天早晨起来出完操依然是练功,回到宿舍还要整理内务,然后规规矩矩地学文化课,学习新的动作,连吃饭睡觉也要计算时间。除了寒暑假,不得私自外出,吃零食也只能偷偷地吃。

女儿才9岁就让她离开舒适的家,开始严格的“军人”生活,很多家长都觉得欣汝的妈妈对孩子太苛刻了。不仅如此,欣汝妈妈还为女儿选择了最艰苦、最难学的古典芭蕾作为主修舞蹈。

小小年纪的欣汝并不懂得妈妈的良苦用心。对于妈妈的严厉,她曾经“怀恨在心”。有一次,因为一件小事,欣汝对妈妈爆发了憋屈很久的不满:“你为什么要剥夺我爱美的权利呢?”欣汝妈妈并没有生气,只是反问女儿:“你既然爱美,那么你说,究竟什么是美?”欣汝一下子被问住了。妈妈因势利导:“不要把自己的容貌看得太重,而要看重自己做的事,这才是对美的追求!”

在妈妈煞费苦心的引导下,欣汝对舞蹈开始看重起来,艰苦的舞蹈训练剔除了她身上的娇气、任性。

第一个寒假,欣汝回家的第一天就把一家人的衣服都洗了,被子叠得像豆腐块一样整齐。看着女儿长大了,欣汝的父母相视而笑。欣汝爸爸对妻子说:这都是你教育的结果啊。

出道:为了学业,妈妈劝她放弃美女选秀

2003年,李欣汝考入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系,其后在一系列大型舞台剧中出演过“貂蝉”、“昭君”等角色。

2007年4月,声势浩大的“红楼梦中人”大型选秀活动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在全国总决赛的黛玉专场中,一个天上掉下来的“林妹妹”直接进八强后,引起了各种猜测。在此之前的比赛以及集体亮相中,这张清丽脱俗的面孔从未露过面,没有人知道她的背景。她是谁?为何直接进了八强?

这个神秘女孩就是李欣汝。2006年8月,由北京电视台推出的新版《红楼梦》电视剧演员选秀活动“红楼梦中人”全球海选拉开帷幕,当时欣汝正迎来她本科学习的最后一年。欣汝报名参加了《红楼梦》海选,但没能入围。虽然心里不免一阵失落,但临近期末,既要准备文化课考试还要排舞蹈,她也就没把落选的事放在心上。

2007年一开学,欣汝就和系里的同学出国参加文化交流演出,一回到学校就接到《红楼梦》剧组打来的电话,让她参加复活赛。欣汝一时间摸不着头脑,问对方是不是弄错了。对方说:“没错,我们导演点名希望你能参加。”

原来,《红楼梦》剧组的副导演在翻看海选出来的选手资料时,被一张掉到地上的照片吸引住了,照片上女孩有着一双如烟似雾的眼睛。副导演立即找出女孩的全部资料,不由眼前一亮,特长一栏里琴棋书画居然无一不晓,“现在这样的女孩太少了,立即通知参加复活赛”。

那时的她还不知道何谓复活赛。“我问他们什么是复活赛,副导演说,‘复活赛就是你把照片给我,我放到网上,大家进行投票’,当时想想挺轻松的,不用面试,就在家里等着。”令人出乎意料的是,李欣汝竟然以网络投票第一的成绩成功晋级黛玉组全国前60。之后的比赛,李欣汝很顺利,观众的投票支持率也遥遥领先,她又顺利晋级八强、五强。

由于欣汝晋级很快,媒体纷纷把焦点对准这个“空降”的“林妹妹”。紧接着,猜疑和流言飞语也接踵而至:有人说欣汝出身豪门,直接晋级是因为欣汝的父亲花钱买了40万选票……

欣汝在封闭训练期间也受到了排挤。那时大部分选手已在训练营训练很久了,欣汝姗姗来迟,且风头一时间超过了一些竞争对手,有人一开始对她不友好。但欣汝一直坚持真诚待人,慢慢地大家开始接受她了,尤其是李旭丹、姚笛更成了欣汝的好朋友。但一次训练完,欣汝刚进更衣间,听到平时一个跟她很亲近的人说:“别看欣汝一副老好人样,心机多着呢,她跟姚笛她们好是拉关系,她那40万选票根本就是她爸花钱买的。”欣汝站在门外,眼泪哗啦就流了下来。

那晚,欣汝在被窝里哭了很久。第二天,红肿着眼睛的欣汝拉着李旭丹的手说她想退出了。李旭丹安慰她:“我们一路走过来不容易,现在放弃了,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呀!”姚笛也鼓励她:“无论怎样,我们都是好朋友,我们说好一起走到最后的,不是吗?”温暖的情谊让欣汝再次有了坚持下来的勇气。

然而另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5月是毕业的最后一个阶段了,为了比赛,欣汝已经耽误了很多功课,毕业设计才做了一半。校方让她权衡一下,如果继续参加比赛完不成毕业设计,就拿不到毕业证。欣汝再次陷入艰难的抉择之中。

情急之中,她向妈妈打了求助电话。妈妈见女儿举棋不定,就建议道:“靠选秀成名让人不踏实,四年的本科学业要善始善终,而且我觉得你不是五个候选人中最适合演黛玉的。”妈妈冷静的话让她信服,于是她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退出红楼选秀,结束这次追寻“美”的旅途。

在黛玉组5进3的巅峰之战中,当主持人刘仪伟宣布,李欣汝自动退出的消息时,所有的人都傻眼了。

成名:从美女到“林氏丑女”,妈妈给了她最坚定的支持

一心为毕业作准备的欣汝虽然错过了选美比赛,但也得到了相应的回报:她顺利地完成毕业设计,拿到了毕业证,开始了她的演艺之路。

2008年年初,她签约一家大型演艺公司,很快如愿在电视剧《宝莲灯前传》中饰演美女嫦娥。之后,她的人生出现了极富戏剧性的时刻,她收到演艺公司群发的剧本《丑女无敌》,说有兴趣的演员都可以试妆。

欣汝饶有兴趣地读完剧本,对“丑女”一角产生了好感:“我看了一下剧情简介,觉得太有意思了。觉得林无敌跟我很像,我也是刚刚毕业的学生,是一个职场上的菜鸟,跟她有一样的困惑,我们有相通的地方。”

她惴惴不安地跟妈妈说了自己想演丑女的想法。令欣汝没想到的是,妈妈不仅没有反对,而且鼓励她去努力争取到这个角色:“只要是你自己真心想演的角色,妈妈支持你,而且相信你会演得很好。”

得到妈妈的肯定和鼓励,欣汝信心大增。欣汝爸爸却“大动肝火”:“你当演员也就罢了,为什么不去演那些漂亮可爱的角色,非要演丑八怪?”

这时,欣汝妈妈出面劝说自己的丈夫支持女儿。虽然极力反对,但由于母女俩都在同一立场,欣汝爸爸也只好“由她们去了”。欣汝妈妈还鼓励女儿说:“大胆去演吧,只要你演好了,相信你爸爸将来会理解、支持的。”

就这样,欣汝满怀信心地去试妆了。试妆负责人看了看欣汝说:“好像没有一个角色适合你。”当欣汝说她要演林无敌时,在场的人都乐了。大家都觉得那是不太可能的事。但欣汝还是跟导演争取了一个机会,去试了一下。

没想到的是,6次妆试下来,欣汝竟然从30多人中屡屡胜出,成为最后4人组中的一个。

但是导演认为,林无敌这个角色要么找很丑的女孩来演,要么就找最漂亮的,而这两个要求,欣汝都不符合。但欣汝对人物的理解让导演改变了主意。“导演让我们谈谈是怎么理解人物的。我跟导演说,林无敌不应该只是一个丑女,她代表社会上大部分人,因为谁都会有懵懵懂懂的时候,谁都会有极其不自信的时候,关键是乐观自信地生活。”

导演听完欣汝的理解,当即就作出了决定,他对欣汝说:“你可以演林无敌了。”

角色是争取到了,但让自己变成林无敌却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欣汝不仅要戴上牙套,鼻梁上还得架一副大眼镜,最让她头疼的是还要增肥……

由于欣汝是学舞蹈的,对身材保持很在乎。试妆时,欣汝的体重只有45公斤,但根据林无敌形象的要求,她的体重要接近60公斤才算达标。开拍前一个月,欣汝不得不自毁身材,进行一项现代女孩们闻所未闻的计划:增肥。

要在短短一个月内增加10多公斤的体重,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她和妈妈一起想了很多办法。“只吃不动”就是她采取的一个重要方法。

一方面,欣汝开始狂吃各种热量高的食物,那时,她随身带着巧克力,没事就大口吃。晚上睡觉前,欣汝的妈妈又为她做可口的夜宵继续增肥。另一方面,欣汝尽可能地减少运动,真正做到“只吃不动”。

一个月后,等到剧组开工时,导演差点没认出她。欣汝晃着水桶腰说:“足足长了10多公斤肉呢!”

增肥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丑化”工作,让化妆师看了都不忍心。首先要黑。化妆师给欣汝擦了特殊粉底――那种只有男演员扮张飞时才用的粉底。擦完了粉底再做色斑、黑眼圈。最要命的是上牙箍。因为欣汝自己的牙齿又白又细,只好给她做了一层焦黄的假牙,然后再套上比普通的牙箍厚3倍的专用牙箍。每次套上牙箍,欣汝连话都说不清。而那副上世纪30年代的眼镜简直是哈哈镜,把欣汝的一双大眼睛缩小了1倍。而那些让人匪夷所思的小碎花连衣裙和马甲则是剧组专门为林无敌定做的。

发型也要变。欣汝戴上了用动物毛发做的假发,而且出场的时候一定要故意把它弄得乱糟糟的。

欣汝化妆后的形象出现在熟悉她的亲友面前时,人们惊讶不已:“想不到你真的能变丑,而且丑成这样。”

拍戏过程中也有很多艰辛。每天拍戏戴着牙套,因为以前欣汝没有戴过,所以常常把嘴唇磨出血,拍戏时间长了很不舒服。

好在付出总有回报。在戏里,李欣汝将林无敌这一丑女形象演绎得活灵活现。《丑女无敌》播出不久,就取得了全国电视剧收视率第一的好成绩。作为主演的李欣汝,名气也大大提升,有了众多的支持者和“粉丝”。

然而最令欣汝高兴的是,爸爸也渐渐认同了她出演的这个角色。

原来,《丑女无敌》播出后,欣汝的爸爸认真看完了每一集。当他看完第9集时,他来到女儿的房间,告诉女儿:“女儿,我觉得你演得挺好的,我现在很为你骄傲和自豪,现在有很多人喜欢你这个角色,也喜欢这部戏,这都是你带给他们的。”得到爸爸肯定的那一刻,欣汝忍不住流泪了。

但并非所有的人都认同李欣汝的表演。有人评价说:“根本就是美女扮丑女,很刻意,没有说服力。”

这一回,欣汝妈妈再次站在了“丑女儿”的一边:“也许你的演技不能让所有观众满意,但你的出场确实做到了‘丑得可爱’!”

第8篇:新版红楼梦评价范文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思想品德课 道德情感

2010年暑假,历经四年筹拍的新版《红楼梦》终于亮相荧屏。但是,从第一集开始,它并未得到人们普遍的认可。诸如“像鬼片、太难看、浪费钱财、演员演技太差、情没入戏、无论悲喜都打动不了人、悲剧变成了喜剧”等评价不胜枚举。网络时代的众声喧哗本来不足为奇,但媒体、专家及观众对新版《红楼梦》的反应几乎一面倒,遭到这样大面积的质疑、挑刺甚至恶搞,恐怕是创作者始料不及的。

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山东大学教授马瑞芳,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常务副会长、四川大学教授沈伯俊,著名玄奘西游研究专家、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日前在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第十三届文化讲坛上和听众展开了精彩的对话,其中谈到了炒得沸沸扬扬的四大名著被重拍的新闻。对此,几位教授发表了各自的看法。但有一点是出奇一致的:对四大名著的改编要怀有敬畏之心。

著名水浒研究专家、北京语言大学周思源教授更是指出:“为什么叫四大名著?这个‘大’,不是巨大,不是宏大,而是伟大。因为四大名著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在小说方面的最高成就,它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如果有了一种对伟大艺术作品和民族文化结晶的敬畏之情,就奠定了重拍成功最重要的精神基础。如果没有这一点,它就会沦为一种商业炒作去追求利润,庸俗化、低俗化就将不可避免。面对经典,必须有一份真诚,有一种敬畏。”

作为一名初中的思想品德教师,我历来对伟大祖国的传统文化怀有一颗敬佩之心,总认为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几大文明古国之中绝无仅有的延续至今的国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与内在活力。

当前市场经济背景下,人们终日为生计奔波,一度出现前所未有的迷茫、浮躁与惶恐,面对物欲横流、精神颓废、信仰缺失的现实,人们渴望抓住实实在在的生活寄托,而传统文化对真善美的孜孜追求自然契合当下人的生理与心理需要。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一直比较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

前联合国教科文总干事波尔也曾说过,“中国具有丰富的遗产和传统,这是很宝贵的,希望中国在对外开放和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不要抛弃它们”。下面我就传统文化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传统文化主张关爱自己

孔子倡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做到“日三省吾身”、“思无邪”。孟子倡导“天之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要锻炼自己,具有“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

这些思想和言论对于今天的青少年塑造自己、锻炼自己,培养完美人格,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今天的中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栋粱,他们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社会的进步。21世纪充满挑战和机遇,是一个对人才提出更高要求的世纪。一个合格的人才不仅要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品质。

利用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关爱自己,增强自我意识,发挥个性特长。让学生把自己对人生的思考、治学做人的准则,对理想的向往、友谊的感受等以多种形式表达出来,并提出积极健康、催人奋进、体现时代精神的要求。

通过关爱自己的健康成长,学生会认识到勤奋学习对人生的真正价值。学生阶段的勤奋学习、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增长、觉悟的提高都在于能够为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

二、传统文化主张关爱他人

人是社会的人,人只有在群体中才能存在和发展。孔子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要求学生把“修身以安百姓”作为君子修身的最高境界,教诲弟子倡行“四海之内皆兄弟”。孟子也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思想在今天对于利己主义行为有着制约作用,对于营造社会和谐气氛也有着积极作用。

不可否认,学生的德智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性格、习惯等是有差异的。有些资智较高的学生因此就开始滋生了骄傲情绪,自傲自负起来。一说起来就是自己有什么水平,有什么证书荣誉,计算机过了几级,英语过了几级,潜意识就是说自己比别人强,反映出不懂得关爱、尊重他人。

其实,每个生命都是有价值的。在肯定、尊重、悦纳、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应同样善待他人的生命,各种生命息息相关,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关爱。

当同学生病或遇到不幸、家庭变故,渴望得到关怀和温暖时,能及时伸出友谊之手,给予他们如沐春风般的爱,使他们得到温暖;在各种不同的场合中学会礼貌地与人打招呼,客气地向别人提出请求和问题;不慎伤害别人时,能主动表示歉意;向别人提出批评时,能采取中肯的态度。

事实证明,在民主尊重的环境中,不仅后进生能较快地吸收他人优点,抑制自身弱点的扩散影响,而且先进学生的某些素质也能不断优化、强化。因此教育学生要虚心向他人求教,关爱他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形势,努力攀登新的高峰。

三、传统文化主张关爱国家和社会

中华传统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关心国家和社会,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要求人要以“天下为己任”,把自己的修养和社会、国家联系在一起,“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每个人都要关心国家大事,谨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荣誉感和为之奋斗的决心和信心。爱国作为一种以民族文化底蕴为基础的情感积淀,始终与时展节拍相吻合。人可以生活在不同的国家,但爱国的情感却是相同的;同样,人可以生活在历史的不同时代,但爱国始终贯穿着历史的脉络。远至土尔扈特部落的东归、20世纪末港澳回归,近至2008北京奥运会的盛大举行,一幕幕都是爱国主义的真实写照。

把传统的爱国主义引入中学的思想品德课中,会使学生感知到学习不单单是为了自己的前途,为了个人的利益,而是为了将来建设我们的国家。对学习目的的认识上升到爱国的高度,就会使自己的思想得到升华,而有了这个动力,就有了努力学习和奋斗的目标。

正如范仲淹所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今天,树立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感,关心国家和社会,也是一个人基本的道德要求,这对于我们树立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

四、传统文化重视真理、知识和学习

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突出的特点和优点。孔子自己能做到“学而不厌,学无常师,不耻下问”。孟子也主张为真理而献身,“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诸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我国古人悬梁刺股、穿壁引光、映雪读书、囊萤照书等的故事都强调要认真读书。

前不久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显示:文化程度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呈扩大趋势;在社会生活中,知识分子的声望在人们心目中居于社会各阶层之首;知识水平较高的人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些都证明知识因素的重要性。

而今,已不是战火纷飞的岁月,不需要喋血沙场、为国捐躯……但是在这知识经济高度发达的新时代,面对风云变幻的伟大变革,怎样才能让理想变为现实,怎样才能把知识科技运用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千思百虑的答案是:对于当代青年学生,首先必须迈出第一步――努力学习,掌握文化,提高技能。

就知识和能力的关系而言,知识是基础是前提,能力是知识的运用和升华。传统教育强调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继承性,重视知识的积累和储备,这一点是正确的。想想看,一个连基础知识都搞不清楚,连起码的基本技能都未掌握的人能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吗?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传统文化中这种重视知识和学习、为真理而献身的思想,对于国民提高素质,迎接21世纪的挑战有着极深远的意义。

总之,传统文化很适合运用到思想品德课和学校德育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去。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思品老师完全可以结合传统文化,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和条件,塑造学生们的灵魂,培养他们深厚的道德情感,使他们成为“有思想”的人。

参考文献:

第9篇:新版红楼梦评价范文

摘要:古典文学名著改编是当今影视创作中的热门现象,随着新版《西游记》的上映,古典文学名著的电视剧改编经历了两次热潮。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电视剧改编的特点不同,也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反响。

关键词:古典文学名著;改编;电视剧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154-01

一、改编的缘起

古典文学名著被改编为影视剧存在一定的现实基础。首先,古典文学名著的文本符合影视剧本构成的特点;其次,古典文学名著存在广泛的受众基础。很多观众自小就接受古典文学名著的熏陶,提到古典文学名著,大都略知一二。因此,对古典文学名著的影视拍摄,容易激发观众的观看热情。这在无形中产生了一批潜在的受众群,这是古典文学名著改编为影视剧的先天优势。因此自十九世纪末电影产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世界第一个公共电视台成立以来,古典文学名著便成为影视拍摄史上比较活跃的题材。

二、两次热潮

以四大名著的一轮上映为标志,古典文学名著的电视剧改编经历了两次热潮。第一次热潮从20世纪80年代初持续到90年代末。80年代,在启蒙主义的影响下,许多古典文学名著登上荧幕。这些电视剧秉承“忠于原著”的改编理念,发挥着普及和传播文化的作用;到了90年代后期,随着市场化的确立,大众文化开始萌芽,观赏性和趣味性成为电视剧创作者的一个追求目标。此时,随着《水浒传》的播出,四大名著完成了第一轮荧屏之旅,由此掀起的第一次古典文学名著改编电视剧的热潮结束;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电视剧市场化的发展,电视剧的商业娱乐功能得到更大的开发,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早已取代了对文化的需求,翻拍重拍名著蔚然成风,形成了古典文学名著改编电视剧的第二次热潮。

(一)古典文学名著改编的第一次热潮(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

80年代初,山东电视台摄制的电视连续剧《武松》登上荧屏,成为中国观众在电视上看到的第一部古典文学名著改编电视剧,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而差不多同一时期,央视的《西游记》也在筹划和拍摄之中,这个浩大的工程从1982年开始,边拍边播,直到1988年,全部25集才完整与观众见面。播出后取得了非常好收视效果,在今日仍有非常高的重播率。80年代还有一部不得不提的经典作品―《红楼梦》。本着宣扬文化,普及名著,教育大众的目的,由红学专家与电视剧工作者共同组建了创作团队,执行“遵循原著,慎于翻新”的改编理念,共同完成了这次的改编工作。但电视剧的结局并没有采用通行本中高鹗续写的结局,播出后引起很大争议。但是,这部电视剧在精神上与原著的契合毋庸置疑,直到现在也被观众誉为最忠于原著、难以超越的一次改编。90年代,四大名著中的最后两部《三国演义》《水浒传》也相继播出。《三国演义》依旧延续80年代的拍摄特点,主要是忠实于原著的改编,而《水浒传》拍摄在大众文化开始兴起的90年代后期,在改编上呈现出不同以往的特点,忠实性不再是唯一的指向,满足观众的需求成为创作者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第一次改编热潮,古典文学名著的改编承担着文化宣传的作用,主要集中于四大名著的改编,期间也有一些其他古典名著的电视剧改编,如《儒林外史》《聊斋》等,但这些电视剧社会反响一般,远远不及四大名著。

(二)古典文学名著改编的第二次(21世纪以来)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古典文学名著改编电视剧掀起了又一轮热潮。根据古典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剧数量空前。题材领域进一步扩大,以前未被改编过的经典名著如《西厢记》《隋唐英雄传》《牡丹亭》登上荧屏,而以四大名著为代表的一些古典文学名著则进入翻拍重拍时期,仅《聊斋志异》的改编就有五部之多。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仅在两年时间里,四大名著就轮番上映,回想它们第一次的改编却断断续续十余年之久。在市场化产业化的背景下,这一时期的改编剧不再以“忠于原著”为唯一标准,而是转向“忠于观众”“忠于市场”。与上一轮的改编相比,电视剧的文化功能弱化,主要功能由文化传播变为了商业娱乐。“大多数名著改编,也许都首先不是来自于当代的文化需要,而是经济需要和利益驱动。”i这一时期的改编剧得到的评价远远不及第一次,特别是商业炒作模式受到很多的诟病和指责。但不可否认的是,第二次古典文学名著电视剧改编热潮同第一次相比也有自身优点。第一次热潮中的改编剧由于恪守遵循原著的原则以及受传统戏曲的影响,在人物的塑造上十分模式化,而第二次热潮中,创作者对人物增加了许多自己的解读,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加有血有肉,不是简单能用好坏、忠奸来定义,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另外,第一次改编热潮时期侧重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许多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内容都被舍弃,如《红楼梦》中对梦的描写,《西游记》中道教的义理色彩等,使改编过于严肃和写实,第二次热潮时期这些内容得以重见天日,还原了原著的神话色彩和浪漫主义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