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议讲话技巧范文

会议讲话技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议讲话技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会议讲话技巧

第1篇:会议讲话技巧范文

一、会议精神传达提纲的含义

会议精神传达提纲,主要是上级开完大中型会议后,相关职能部门梳理会议精神,向同级或下级进行传达的一种文稿。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会议精神传达提纲:一是凡是需要传达会议精神的,都是大中型重要会议。一般性的会议,座谈会等随意性的会议,不需要专门传达。就我所在的县级组织部门来说,一般只传达一年一次的全省组织工作会议、全市组织工作会议,或者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等重大全局性活动的动员会、推进会、总结会等。二是传达的对象是同级或下级党委、政府。比如,我们县级组织部,传达全省、全市组织工作会议精神,一般就是向县级党委常委会传达,或者传达到下面乡镇党委、县直单位党委(党组)。三是负责传达的主体,一般是参加会议、与会议内容密切关联的某一职能部门。比如,省、市组织工作会议精神,那就是组织部门负责撰写“传达提纲”并传达;省、市政法工作会议精神,那就是政法部门来负责撰写并传达。

二、会议精神传达提纲的主要内容

会议精神传达提纲,不仅应包括对上级会议精神、要求的概括,还包括本地如何贯彻落实的意见,等等。具体来说,会议精神传达提纲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会议概况。这包括会议的名称、起止时间、地点、参会人员、出席领导、主持人、议题、议程等。该内容可以单独成一部分,也可以放在导语里。如果是多个层级、多场会议精神一起传达,则只需列出各会议的主要概况即可。二是会议主要精神。一般来说,就是指会议上的领导讲话精神,将领导讲话中的核心要求进行概括。假如会议上除领导讲话外,还组织了经验交流,印发了通报等有关文件,也要摘录其核心要求和关键要点,一并进行传达。总之,应根据会议精神的不同而各有侧重。比如,关于传达上级机关或领导指示的会议精神传达提纲,以及上级机关部署安排工作的会议精神传达提纲,应重点列出有关指示精神和工作要求;关于总结工作或交流经验的会议精神传达提纲,应重点列出会议总结交流了哪些经验,讨论研究了哪些问题,领导作了哪些指示,形成了哪些决议,布置安排了哪些工作,提出了哪些要求等。有些会议精神传达提纲还应加上对会议的评价、感受和体会。对会议的评价主要是阐明会议召开的意义,感受和体会则是参加会议的收获等。在总结会议精神时,可以用“会议提出”“会议明确”“会议强调”“会议要求”等表达方式,也可以分层次,用“一二三四五”这种一目了然的形式进行概括。三是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具体意见。一般是条目式列出本地贯彻落实上级会议精神的工作打算。它是在传达会议精神的基础上提出的本单位本部门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具体意见,其内容包括贯彻落实的意见、具体分工、工作安排和要求等。比如,上级已经召开了×××会,本地准备什么时间召开同类的会。比如,上级会议精神里提出的一些重要事项,本地打算如何分工落实,等等。

三、写作会议精神传达提纲的三点要求

写作会议精神传达提纲,一般要注意把握三点要求:一是准确全面,即真实准确地反映会议情况,完整全面地传达会议主要精神。要忠实会议情况,不能片面走样。在撰写传达提纲之前,要充分听取领导讲话和会议发言,仔细阅读和认真研究会议文件,吃透会议精神,坚持实事求是。二是提纲挈领,即突出会议主题和要点。传达提纲不是对会议实况的原始记录,不需要面面俱到。要善于归纳分析会议精神,理出重点和要点,抓住主要和核心的内容进行传达。三是明晰有序,即表达明确而有条理。传达会议精神,关键是为了抓落实。如果传达会议精神表达不够集中、不够明白和不够确切,主次不分、含糊其辞或杂乱无章,就容易导致理解上的歧义,让受文者找不到要领,弄不清主题,甚至曲解会议精神,影响实际工作。因此,撰写会议精神传达提纲时要尽量使用层次序数,篇幅较长的还应使用小标题提示每部分内容,这样才有利于受文者领会精神和付诸行动。一般来说,层次序数到二级标题即可,切忌层次繁多。

四、提炼会议主要精神的“二三三”写作技巧

大中型重要会议的领导讲话,一般都是洋洋洒洒,少则七八千字,多则上万字,其中层次杂多。如何对领导讲话精神进行恰当的提炼,确保符合上述的准确全面、提纲挈要、明晰有序这三点总体要求,那就需要一定的技巧。结合个人的写作体会,笔者认为,关键是要把握“二三三”写作技巧:

“二”,即两个注意:一是在提炼讲话要点时,注意把握最核心的要求。最核心的要求,并不是最具体的要求、最细小的要求,而是介于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要求。所以,在提炼讲话要点时,要重粗不重细。如果罗列太细小、太具体的要求,必然使传达提纲臃肿起来。二是在标题的撰写中,注意运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概括,不要被领导讲话中的标题所束缚。尽量按自己的理解和思路,来撰写标题。

第一个“三”,即三个保留:一是保留阐述意义类语言中最核心的、定性的部分。比如,“政治关是首关”“干部监督是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的首要环节、前置环节”,这些语言,虽然不是具体的要求性语言,但是属于关键的定性的语言、有力度且确定工作导向的语言,也要保留。至于其他一般性的阐述意义类的语言,则删除。二是保留带具体事务安排的语言。比如,“2月中旬,各地各单位要向省委整改督查办报告一次自查情况。今年中央将组织整改落实工作专项检查。”“上半年,将启动市厅级后备干部调整补充工作。”领导讲话中,如果有这类带具体事务安排的语言,一定要原汁原味地保留。三是保留涉及主体对象的语言。比如,“×××部门要××××,××××部门要××××。”“党委(党组)向上级推荐拟提拔重用人选,必须对其廉洁自律情况作出负责任的评价。”一般来说,会议讲话提要求,有专门的指向,比如组织工作会议,一般就是对各级组织部门提出的,如果涉及其他部门或者单位党委(党组),那就是个别性的要求,要进行保留,并且主体对象不能省略。

第2篇:会议讲话技巧范文

关键词 商务英语 英语口译 同声传译 接替口译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外交流日益增多,国际商业合作越来越频繁,口译也越来越重要。各高校的专业课程中口译成了必修科目,商务英语专业中的口译教学就成了必需,它越来越多的被人们认识和了解。为了让大家能够更清楚的了解口译这门课程,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来谈谈商务英语口译的分类,以及每种口译的技巧和需要注意的事项。

1口译的分类和特点

(1)视译(sight interpretation)。视译是指译员拿着讲话人的讲稿,一边听发言、一边看原稿、同时进行口译。内容一般是事先准备好的讲稿或文件。这种口译通常保密性较高,译员事先不知道内容,往往只有在译前几分钟才能拿到译稿。口译前可以用很短的时间对原文通读一遍,了解发言的主要内容,并对相关语言点和专业难点做“译前准备”。另外,在口译时一定要跟说话人同步,尤其要注意说话人在讲话过程中插入的稿子中没有的内容。

(2)接续口译(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这是一种为演讲者以句子或段落为单位传递信息的单向口译方式。接续口译用于多种场合,如演讲、祝词、授课、商务会议、新闻会等。演讲者需要完整地表达信息,所以往往连贯发言,停顿较少。这种口译要求译员一段一段地翻译,在讲话人的自然停顿间隙,将信息一组接一组地传达给听众。译员在接到这种口译任务时,事先跟讲话人沟通,有利于口译的顺利完成。

(3)交替口译(alternating interpretation)。交替口译即译员同时以两种语言为操不同语言的交际双方进行轮回交替口译。这种口译应用场合非常广,比较常见的出现在商务谈判、商务会议和宴会上,有一定的难度。

(4)耳语口译(whispering interpretation),也称“咬耳朵”翻译。耳语口译就是将一方的讲话内容用耳语方式轻轻传译给另一方。这种口译一般在外宾观看文艺演出,或者是没有语音设备的会议上采用,听众往往是个人,而不是群体,对象往往是外宾、国家元首或高级官员。译员需要把会议上听到的话,或者文艺演出中的场景等小声地译给身边的一两个人听。耳语翻译一般需要译员对原讲话有高度的压缩与概括,而且声音不能太大,以免影响到附近的人。

(5)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这是口译中最难的,也是境界最高的一种。译员在不打断讲话者演讲情况下,几乎是同步的不停顿地将其讲话内容传译给听众。同声传译要求译员在讲话人开始说话5秒钟后必须要开始翻译,并且几乎是没有停顿的。由于其难度比较大,不确定因素比较多,因此要做充分的准备,并且对于一些细节问题一定要注意。

2商务英语口译课堂教学难点及要求

首先,训练学生的听力,使他们必须具备较强的英语听力,特别是能领会发言人用非译员母语所提出的商业问题和发表的经济观点,同时要求学生不但应熟悉该语言的渊源、历史、使用习惯,而且必须有语言的宽容,能听懂各种口音。就英语而言,不但有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还有加拿大英语和澳大利亚英语,以及非洲英语和南亚英语等等。他们各有各的发音特点和特殊用词,特别是有些说法和词汇,在各种英语中有着各种不同的含义。

其次,专业术语掌握要求。要求学生应当掌握一些特定的表达方法,比如一些中国特有的词汇,如“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one central task and two basic points”等等。在汉译英时,如果找不到对应的英语单词或词组时,往往可以用短语来代替。

3合格的商务英语专业口译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

(1)语言基本功要求。口译工作者首先要具备的条件就是有扎实的目标语和本族语的口语和听力的基本功。尤其是汉语一定要学好。很多同学不注重汉语的学习,到了考试或者工作的时候会出现很多问题,无论英语还是汉语都有不同的文体,不同的文体具有不同的文体特点。口译员必须熟悉英汉各种文体类别征,才能在英汉语言转换中顺应原文,做到量体裁衣,使译文的文体与原文的文体互相适应。

(2)笔记。口译笔记是辅助记忆的手段,它的作用在于弥补记忆的不足。记笔记一定要遵从“大脑记忆为主,笔记为辅”的基本原则。在听译过程中用简单的文字或符号记下讲话内容中能刺激记忆的关键词,掌握内容的前因后果、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同时,数字、地点、人名也容易一听就忘,所以也要及时记下这些必要的东西。

(3)使用翻译技巧

①硬悴鹨敕ā7译过程中,经常有几个从句或者几个形容词和介词词组结合起来的较为复杂的句子。对此,应采取层层分解的办法,将长句分解。

②分合变序法。对于长句,不能遵循原文的顺序,而要重新进行调整,并根据情况分解合并。

③词性转换法。翻译过程中,词性不能完全保持形式上的对等,要在必要和适当的时候灵活变通,增加译文的可读性。名词和形容词、动词和名词、形容词和副词、动词和形容词之间的互相转换等。

第3篇:会议讲话技巧范文

关键词:同声传译;知识积累;技能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12-0016-02

同声传译是一项要求极高的语言转换工作。它要求传译者在很短的时间内,尽最大可能准确及时地传达发言者所表达的信息。

一、关于同传的特点

关于同传,很多人认为是翻译活动中最高难的,从某种程度来说,同传的确是最难的,比如快速的反应能力和同时协调完成多项任务的能力。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即时性

同传要求翻译在听清楚并理解讲话人所讲的内容的同时,记住讲话人所表达的基本原义,并即刻用另一种语言明确无误地表述出来。由于现场性的要求,翻译人员没有时间再对自己所翻译的内容进行修改或重新表述,即听即译。所以,就要求译员必须学会同时做三件事――听、翻译、听,这三个过程不断重复,即形成同传的一个整体链条。一般来讲,在发言者讲话和传译者的翻译内容之间,允许有一定的间隔差距,但最多只差一句。在发言者结束发言之后,传译人员也应该尽快结束内容的翻译。而且,应该互相照应前后句的内容,保持一个句子和前后句子的意义完整性。不要出现有违反一般语法规律的混乱的辞藻堆砌。尽管同声传译过程中,有时由于客观原因,有时是翻译实践的需要,允许舍弃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但一定要抓住每一句话的中心意思,尽量翻译修饰语、定语;但如果时间不允许,在不影响本意的情况下,语言的次要成分原则上可以略译。

(二)不可修正性

译员没有思考的时间,更不可能查字典、资料或与他人探讨。这就要求译员要有深厚的两种或多种语言的功底。在极短的时间内,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并且没有时间修正,否则,就会影响接下来的内容的记忆和翻译。

(三)有限的灵活性

这个灵活性并不是指随意篡改讲话人的本意,而是指应该根据讲话人口音、讲话风格、语速的各不相同,灵活调整翻译的语速、语调,通过声音来更准确地传达讲话人的情绪、情感。因为同传不同于交传。同传要求译员独处一个封闭的工作间,与发言者没有肢体语言的交流互动。而另一种语言的听者也很难把发言者的语言和一种语言对应起来。这就要求翻译者灵活掌握场面,用自己的话语语调、声调尽量全面传达讲话者的情绪和讲话内容。同声传译的速度是由发言人来决定的,译员只能适应。但应切记,译员翻译出来的话语要不带拖音、嗯音。有的时候不能要求语言绝对忠实于发言人的说话风格,但必须保证每一句都是一句完整话。因为在大型国际会议中,都是多种语言互译的,如果在一种语言上出现断档,那接下来的同声传译会一塌糊涂,甚至根本无法工作下去了。所以,在同传实践中,是允许将相对长的复合句分割成几个短句来译的,分割可以,但不能不成句。

(四)对称性

这包括两方面的因素。一个因素是发言者的说话风格、习惯、文化水平、修养等的不同,会在语句中体现出来。用连贯的复合句还是用简单句,是简洁明快还是多用修饰语,都是讲话人的不同风格和习惯。另一个因素就是语言本身的问题。每种语言都有自身的语法特点和表达习惯,俄语更是如此。特别是一些从属句,倒装句,再套装一个定语从句,就会很难翻译。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传译人员要集中精力,最大限度地翻译所听到的内容。

二、同传的训练方法

同声传译是一个复杂的语言转换过程。而这个转换过程是通过人来进行的。那么,要想让两种语言体系在同一大脑中进行自由转换,是要经过艰苦的积累和训练才可以达成的。积累包括多方面的积累,如俄语语言知识的积累,国情知识的积累,外事外贸知识的积累。同时也包括其他门类学科知识的积累,实际翻译经验的积累,.翻译技巧的积累,翻译习惯的积累,翻译方法的积累等。

训练的方法包括被动训练和主动训练。被动训练是指在教师的带领和安排下进行的训练。主动训练是指独立自主的自我训练。

(一)被动训练

人的大脑有三种记忆类型,即瞬间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同声传译要求译员有瞬间记忆的能力,即将听入的声音信息,短时间内进行加工记忆,同时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与此同时还要继续听入和加工后续传入耳中的声音信息。信息在译员的大脑中能停留1―3分钟就是最理想的状态了。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均采用“强迫式”的教学法。步骤如下:(1)由教师以适当的语速现场源语信息,或者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视频资料,其内容长度应掌握在1至5分钟之内。(2)接受训练者同时开始同声传译。最初学生会要求教师课前把相关资料交给自己,让他们预习。学生认为那样上课效果会好。其实不然。真正的同声传译,就是译员永远都不知道讲话者(发言者)下句讲的是什么,同传的挑战性也正在于此。所以,无论如何不能把上课资料交给学生,要人为地制造“不可预知性”,让学生适应这样的“突发事件”,精神紧张起来,更有助于记忆。(3)第一轮同声传译后可进行讲评、切磋,探讨遗漏信息的性质和原因。(4)第三步结束后,再进行一次原资料同传操作。(5)严格要求学生,整个训练过程中不允许记笔记。开发大脑记忆潜能,完全用大脑记忆相关信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建议给学生的方法就是“骨架法”(скелет остов каркас),即把一句话的主干提出来,在很短时间内,把主语、谓语、补语留在记忆中。

(二)主动训练

学生要学会自我训练,自我提高。关于翻译的技巧有很详尽的解释。但学会方法和技巧不等于能做同传,必须反复练习,先熟而后方能生巧。可以说,同传不是学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如何自我训练?自我训练要有语言基础,即要学好俄语语言基础课,达到相当大的词汇量。自我训练基本分为几个方面。

第一,记忆练习。自己把源语句子朗读、复述并翻译。同时录音、复听,并且不做笔记,听完后马上凭记忆用源语复述出来,然后自己再翻译一遍。这一过程要录音。都做完之后对照文本根据录音查漏补缺。

第二,分脑练习。同传中最重要的就是分脑,即前面叙述过的同时应完成的三件事:听―译―听。如何平衡好听与说的关系非常重要。可以找一些时间在半分钟或最多不超过一分钟语言材料或视频资料,视听完之后先用源语复述大意,然后翻译出来。这一过程同样要录音,做完后跟文本对照查漏补缺。

第三,交互同传练习。找一些时长在1―2分钟左右的非专业性段落(最好是以往的有代表性礼仪性讲话,如开闭幕致辞选段等),两名学生交替互换角色,一个朗读一个同传,录音后对照文本查漏补缺。

第四,抗干扰练习。先找音频和文本完全对应的段落做带稿同传,控制时间在发言结束后4―5秒内翻译也结束。控制好后则改用音频与文本不完全对应的段落(模拟演讲者即兴扩展自己的观点或其他内容或擅自增减内容)进行练习,同样录音、对照并逐步改进。

第五,分专业练习。从政治、经济、外贸、外交、文化、教育等专业性不太强的领域做起,而后逐步转向具体微观领域,为扩大知识面打下基础。

三、学生应该具备的几种技能

在训练自己以上能力的同时,学生应注重培养以下几方面的技能。

(一)翻译过程中的前瞻技能

众所周知,翻译人员在参加某项活动之前可能对活动的大致内容有所了解,但不可能对所有的发言内容逐句了解。这就要求翻译人员集中精力听清并理解发言者所表达的一个或几个观点,牢记并逐条尽快地翻译出来。

但这只是在发言人讲话的开始,随着内容的展开,译者应该尽量把记忆中的先前内容穿插补进到后续的内容中。同时,根据工作经验和以往的知识,以及对会议或类似活动的了解,译员可以在发言人话没讲完之前就对他讲话的内容有了大概理解,这时,一个合格的同传译员是可以依靠他的训练有素和前瞻技能做到超前领会并把发言者没表达的内容、意思提前表达出来。多大程度可以拥有这样的前瞻技能完全取决于译员对两种工作语言的掌控能力和知识面。这也就是为什么前面曾提到要加强学生各方面辅助知识培养,就是为了后来的打基础。

(二)灵活应对技能

同传工作中,随时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突发境况,这就要求翻译人员灵活应对,积极反应。它需要翻译人员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和清醒敏捷的思维。有时,翻译人员对发言人所使用的词汇或概念准备不足,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此时,最好按以下两个原则处理:1.不改变发言人的整体思路,用类似的宽泛词义,或中性词把句子翻译出来。2.将错就错,后期补救。有时,翻译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预测,对发言的内容提前进行意义表达,但有的时候会预测失误,这时,翻译人员万万不可突然停下来,重新翻译译错的句子,这会造成自己思维的混乱,也会影响听下面的内容。这时可使用那么、即使如此、刚才说到等等词,转移听者的思路,在接下来的翻译中,再把刚才译错的句子,穿插补译进接下来的内容中。

(三)调度技能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会议越来越多。为节约时间成本,提高效率,同声传译已经成为必然的选择。为了能够准确、清晰、完整地传达源语信息,就必须注重培养译员各方面的能力。其中,有好的记忆力是对一名合格的同声传译翻译人员最基本的要求。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加强这方面的技能。前瞻技能是翻译人员在工作中最有利的助手,有了这种技能,可以帮助翻译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应对突况,但这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需要有丰富的知识作为辅助。所以,翻译人员除了平时要做专业的训练之外,还要补充学习各门类的知识,使自己成为一本小百科全书。

参考文献:

[1]仲伟合.如何学习同声传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庄明亮.汉英同声传译技巧[C]//中译英技巧论文集.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2:249-253.

[3]王若瑾.同声传译技巧及其训练[J].中国翻译,1985,

(8).

[4][俄罗斯]达尼卡・塞莱斯科维奇,玛丽娜・勒代雷;汪家

荣等译.口译理论实践与教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

社,1990,187,192-195.

[5]吴鹤年.英语口译纵横谈[Z].上海外事,1993年合订

本,第25页.

[6]李长栓.英汉同声传译的技巧[J].中国翻译,1998,(6).

第4篇:会议讲话技巧范文

关键词:口译;带稿同传;脱稿同传;不同点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1

口译是一种特殊的交流形式――口头交流。通过口头表达,它能快速而准确的将一门语言(源语言)转换为另一门语言(目标语言)。口译是一种通过消除语言障碍使双方讲话者在存在文化语言差异的情况下得以进行交流的语言工具。

口译被广泛应用于国际会议,新闻会,商务谈判和学术论坛等场合。而其中最常见的当属交替传译(以下简称交传)和同声传译(以下简称同传)。在交传中,译员需等待讲话者停下(停止源语言输出)时,依靠当场所记笔记,用目标语完整而清晰的传递出讲话者的意思。而同声传译则是利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以口头的形式和以与讲话者几乎同步的速度,确切而完善地重新表述出来的翻译实践。译出语与源语言几乎同步以保证讲演的完整性和流畅性。

在同传中,译员几乎同步将讲话者输出的信息(源语言)翻译为相应的工作语言(目标语言)。这个过程对“同步”的要求则是同时“听”(听懂源语言)和“说”(说出目标语)。

然而,值得注意以上所用“几乎”一词。事实上,“同声传译”这一表达法本身就欠准确,因为“同声”意味着译员在听到源语言的同时就应该开始进行翻译。而在实际操作中,译员从听到源语信息到将其转译为目标语之间有且必须有一定间隔。因为对源语信息的理解以及对目标语的表达都需要一定时间。在这段时间,讲话者继续其讲演,译员则在加工源语言输出目标语的同时对讲话者的下一个意群进行输入加工。这段间隔被称之为“dacalage”,起源于法语,意为时间差。在能力范围之内,时间差越长,译员吸收的源语言信息越多,越有利于译出语的准确性。

在国际会议及其他场合中,译员并非随时能在工作前拿到相关稿子,这就要求译员集中精力尽可能从讲演中听得更多信息。这种情况即本文所讲的“脱稿同传”。而更多时候,译员能够在事前拿到跟会议主题相关的资料,如讲演稿,或其他会议材料(讲话者名单,日程安排等)。我们称之为“带稿同传”。视觉输入效果对译员的发挥起到很大的作用,从而影响其翻译的最终成果。

众所周知,国际会议中同声传译长期扮演着的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会议日程安排紧张的场合中,同传以其瞬时转换不同语言的优势倍受青睐。在现今的同传市场,许多专业人士认为在同传中直接接受视觉信息输入对于翻译质量至关重要。这也就意味着译员应该掌握讲演相关的资料。事实上,同传中视觉信息输入一直以来是准确性的强力保障。而在实际场合中,特别是在某些不太正式的场合,译员却往往无法在事前拿到相应的稿子。本文就讲话者以读稿形式发言为场景,以英语为源语言,汉语为目标语,浅析带稿同传和脱稿同传的不同效果。

通常情况下,带稿和脱稿同传还可以细分为几种不同情况,如下图:

讲话者译员方式

1带稿脱稿针对一般发言进行脱稿同传

2读稿脱稿针对正式发言稿进行脱稿同传

3读稿(无自由发挥)带稿根据发言者语速进行视译

4读稿(有自由发挥)带稿翻译同时需注意发言内容的更改

5逐字读稿带稿读事先翻译好的稿子

前两类口译形式属于脱稿同传。其中第一种源语言输出相对口语化,第二种虽由口语传递,但形式却趋于书面化,后者所涵盖的语言信息明显多于前者,并由于很少出现停顿,语速更快。因此,针对正式文稿的脱稿同传对于译员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第三种和第四种同属带稿同传,其却别在于:如果讲话者只是照稿念,译员就口译根据其语速做相应是视译,而如果讲话者自由发挥,译员则必须仔细听,随时准备转换为脱稿翻译。当然,这些都是理论上的假设。在实际情况中,我们很多时候无从得知讲话者只是照稿念还是会有自由发挥。因此,在做同传的时候,译员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集中精力听。

最后一种情况在政治会议里较为常见,这是由政治话题的敏感性决定的。不同政治立场的讲话者都须谨慎措辞,用语的细微差别都可能代表不同的政治态度。因此,这类场合都会事先备好发言稿并由译员提前翻译,以免在会上出错。例如,联合国许多大会中,成员国都会将发言稿译成不同的工作语言,再由译员现场读出。

以上五种是会议口译中最常见的形式,相对而言,脱稿同传比带稿同传更具挑战性。一方面,如果发言者自由发挥,译员很难预测他接下来要讲的内容。发言者也有可能大量使用破碎的口语化句子,更增口译难度。另一方面,如果源语言是条理清楚的书面语形式,在脱稿的情况下,要跟上发言者的语速又是另一挑战。

综上所述,同声传译中,带稿对译员来说,任务相对简单。其影响因素包括发言者语速,以及其自由发挥的程度。译员必须仔细把握时间――大概落后于发言者3个字左右。如果跟得太紧,译员会掉进两种语言转换难的境地;而落后太多,便容易漏掉一些信息。同时,译员必须全程仔细聆听,以防发言者突然脱离讲稿。

参考文献:

[1] Gile,Daniel.Testing the Effort Model’s Tightrope Hypothesis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a Contribution. In Herms,Journal of Linguistics,1999

第5篇:会议讲话技巧范文

关键词:德育;少先队;国旗下讲话;育人实效

每周星期一或重大节日、重大活动中升国旗仪式后进行的国旗下讲话,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其有着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实践调研中发现,目前不少学校未能建立起优化国旗下讲话的有效机制,国旗下讲话的育人实效未能充分发挥,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国旗下讲话没有专人负责组织,没有精心准备,临时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成为一般性讲话发言、小结和布置工作。各次讲话之间内容缺乏有机联系,互相脱节,而且国旗下讲话也往往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要求脱节。国旗下讲话的精神,讲话中提出的要求等未能在平时教育教学工作中得到贯彻,讲话归讲话,工作归工作,削弱了教育效果。同时,国旗下讲话形式一成不变,缺少讲话前及讲话后的相应教育活动,难以起到有效地组织教育的引导功能。

国旗下讲话主旋律不够突出,对弘扬和培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主线不够重视。具体表现为:仓促应付式。临时拟题,匆忙准备,缺少人文性,缺乏激情;就事论事式。讲话内容局限于校内近期发生的问题,教育缺少前瞻性和预见性;照本宣科式。国旗下讲话成了照读文件和讲稿,内容成人化,未能贴近少年儿童的生活;灌输填鸭式,不注重演讲技巧,缺少典型事例,讲话过程中没有互动共鸣;指责训话式。批评斥责多,诱导激励少,少先队员处于消极的被动接受状态。

经前期充分调研,笔者以为国旗下讲话育人实效低主要是基于以下四方面原因:其一,学校对升旗仪式及国旗下讲话的认识不到位,认为这是例行公事,直接导致国旗下讲话的高耗低效;其二,国旗下讲话的德育目标被拔高,“高大全”导致了“假大空”,演讲者总是喜欢讲套话。其三,传统德育方法上的单一,说教式的灌输法一以贯之,使得国旗下讲话效能愈加低下,从而造成许多队员兴致索然。其四,传统德育评价手段的形式主义倾向,难以激发国旗下讲话组织者演讲者强烈的创作欲及表现热情。实践管理中,广大教育工作者只要把握好“一主线、两原则、三措施、四要求”的工作策略,必能有效提升国旗下讲话的育人实效。

一、贯穿以灌输培养朴素感情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主线

国旗下讲话应围绕少先队组织根本任务,努力在全体队员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教育:(1)灌输培养少年儿童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引导少年儿童有爱心,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增强国家意识、科学意识、劳动意识、审美意识。(2)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的教育,包括实践“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的教育。(3)全面发展教育,引导队员听党的话,争当四好少年。

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对国旗下讲话在内容上要求讲话内容健康、真实,能体现正确的人生态度和高尚情操。如:围绕“红领巾,心向党”主题,可先后安排《党是太阳,我是花》《我们是幸福的一代》《学党史,我能行》《小英雄的故事》《争做知党爱党的好少年》《红领巾永远心向党》《听爷爷讲那过去的故事》《争当四好少年》《时刻准备着》《星星火炬,代代相传》等多次讲话,以爱党爱国主义为主旋律,进行朴素的爱党爱国教育,把少先队员的报国之情落实在勤奋学习、全面发展、争当四好少年的教育上。

二、坚持及时与生动的两原则

1.及时原则

每个重大事件、重要节日和纪念日都是重要的教育时机,及时教育能提高教育的效果,能引起受教育者对某些问题的注意,加深受教育者对正确理念的理解,形成集体成员之间的情感互动。如果不重视教育的时效性,等时过境迁才进行教育,就会降低实效性。国内外(包括本地区、本校)重大事件,各种法定节日、纪念日活动等,我们都应在国旗下讲话中加以阐述,将世界风云和国家大事纳入少先队员视野,引起深层思考。

2.生动原则

讲话内容和形式都要求以生动的表现方式来贴近队员、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坚持不讲空话,做到讲话内容贴近队员生活,贴近队员心理,讲队员关心的事,用艺术时尚情感生动的元素来讲。在活动形式上,注重少先队礼仪教育,强力培训少先队国旗班同学。针对队员实际,可组织“我当一天护旗手”“我是光荣的升旗手”“今天我在国旗下发言”等主题教育活动。在内容组织上,争取形成主题系列化,注重指导队员将正确的理念和高尚的情感化为实际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三、采取三项措施,加强国旗下讲话过程管理与互动评价

1.成立领导小组,加强领导措施

根据国旗下讲话的上述性质,相关管理人要积极寻求校长室充分支持,确定国旗下讲话的领导小组。“国旗下讲话领导小组”可由学校校长任组长,成员有德育副校长、法制副校长、少先队大中队辅导员等人组成。由这一小组负责国旗下讲话的决策、组织、研究和收集评价意见。实践证明,领导小组的多元组成,有利于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校长作为学校第一负责人,可以经常性地给予国旗下讲话活动必要的指导和支持,为活动提供思路和理念引领;中队辅导员作为最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也能将队员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及倾向性苗头及时反馈,作为讲话内容的来源。

2.讲稿优化、形式活化,加强过程组织措施

要提高讲话质量,提升育人实效,首先要确保讲稿质量。学校可尝试建立以下制度:

(1)集体拟题

每学期开始,由德育副校长、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召集国旗下讲话小组全体成员会议,研究全学期讲话的计划,通过少先队工作计划的形式向全校公布。这一计划确定每学期讲话的内容安排和重点题目。每月一次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则具体确定下月的讲话题目。由于形势和情况变化而需要改变题目的,由德育副校长、少先队辅导员临时研究决定。

(2)个人拟稿,集体审稿、改稿

拟稿者一般为讲话者。同时,学校应欢迎全校师生按学校公布的讲话安排表投稿。有时为了提高质量,也可邀请水平较高的老师拟稿或指导修改。同时,为了方便师生撰写稿件,学校应为每个年段订购《辅导员》《少先队活动》《中小学德育》等期刊,供师生参阅。拟稿完毕,讲话者提前将稿件发给学校少先队,再次修改后由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定稿。

(3)适当安排试讲

学校领导和有经验的辅导员,可以独自试讲或不用试讲,少先队员代表则必须试讲多次,直到合乎要求。首先是要求脱稿演讲,需要演讲者将讲稿完全演化为自己发自内心的语言,讲话中可以根据实际和情感的发展适当离开原稿增补少量内容,但必须对文稿原意有益无损。要求发音准确、语言流畅、表情和动作处理得当,并能与听众交流,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缺乏经验的讲话者试讲时,请由演讲水平较高的老师到场指导。

为吸引少先队员注意,达到生动的育人实效,少先队可对学校传统的升旗仪式流程、旗手选拔等均作细化及优化。结合纪念日活动,学校少先队可将国旗下讲话组织成一个队日活动,用庄严仪式塑造人;结合学校社团活动,学校少先队可组织小主持人海选活动,用海选培训锻炼人;结合旗手选拔活动,学校少先队可组织“我是光荣的护旗手”,用光荣责任培养人。同时,少先队组织应注重活动细节的打造,伴奏音乐的选择、礼仪服的添置等细节应充分论证、谨慎选择。同时积极借助学校少儿管乐团、金话筒主持团、体育队列社团,为活动增色,用少先队仪式文化熏陶感染少先队员。

3.重互动评价,建立激励措施

建立评价机制,是为了通过评议和反思不断提高全校师生对国旗下讲话的认识水平,而建立激励机制是为了鼓励支持那些积极参与这一教育载体的师生。

(1)评价程序规范,重视流程管理

先讲话者自评,把评价表发给每位讲话者,让他们自行评价;请领导小组评,由讲话当天的行政值周收集起来并作反馈;师生代表自主参评,设立书面告知和口头反馈这两条参与评价的途

径,然后再集中向演讲者反馈。

(2)激励机制可行,重视精神鼓励

少先队大队部在作出评价和收集意见后,可由德育副校长或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安排时间,与演讲者进行一次沟通,给以肯定,告知领导小组的评价和收集到的意见,与之切磋,鼓励其继续努力,不断提高水平。同时,学校应建立优秀国旗下讲话奖的评奖制度,评出学校国旗下讲话优秀讲话奖和优秀礼仪队员,在绩效考核中有所体现。

四、做到四点要求,提升国旗下讲话针对性和感染力

1.讲话者身份依主题而定

学校应改变老是由学校领导及大队辅导员、德育主任上台讲话的常规形式。除了领导讲之外,应增加由各类型辅导员(如先进教师、老教师、青年教师、中队辅导员代表、社团辅导员等)讲话,各类型队员(队员干部代表、进步生代表、毕业生代表、新生代表等)。根据不同主题还可邀请校内外不同角色的人来讲。如革命传统教育邀请老干部讲,起到励志勉行、激励一代代新人成长的教育效果。

2.讲稿表达方式多样化、有创新

首先,在讲话体裁上要更灵活。有立论,有驳论,有“答疑式”讲话,还有近似散文诗式的讲话。其次,讲话的谋篇布局更多样化。过去基本上是清一色的先总后分,开头往往是根据上级指示,先作号召后说具体要求,听多了难免乏味。在谋篇布局上,其实可出现多种形式,有先叙后议式、层层递进式、夹叙夹议式、纵横交错式等。

3.讲话过程注重情感与艺术

(1)注重感情的流露

笔者认为,国旗下讲话不同于作报告和讲课,它的任务是唤起全体师生对某一问题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正确的态度和行为。由于时间短,因此不可能作系统的知识传授,不可能做深度的理论阐述,不可能全面地详细布置工作任务。重要的是用炽热的情感调动起听众对论题的高度关注和全情投入,使他们激奋而起,闻

声而动。因此,讲话者必须富有激情,做到情理交融。

(2)注重言语演绎

早在春秋时代,孔子就指出:“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强调了文采的重要性。增强文稿的文采,可使国旗下讲话不但思想先进、观点正确而且富有美感,富有感染力。在炼章方面,我们可先声夺人,主动出击,也可或欲擒故纵,或悬念吸引,或委婉迂回,或跌宕起伏。

(3)注重论辩性和战斗性

国旗下讲话所讲说的是学校少先队德育活动中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重要话题,是因事而发,有感而发,它实际上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的一次重要发言,一次要在国旗下这个庄严情境中郑重作出的发言,它应该有很强的针对性而绝不应是无的放矢。在批评一些不良倾向时,辅导员也不应一味地回避,偶尔也可出现直面批评而不是隔靴搔痒。

(4)注重有声语言表达技巧

在有声语言表达方面,要通过在试讲中相互切磋和加强辅导,提高讲话的重音技巧、节奏技巧、语调技巧。特别是队员演讲时,辅导员要邀请演讲专业指导老师予以倾力指导,以帮助队员尽快掌握演讲技巧。要求演讲者讲出自己最好的状态,珍惜在国旗下讲话的机会,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

(5)提高无声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控场技巧

我们要求国旗下讲话者应做到表情与演讲内容相协调,自然、亲切、生动。眼神以前视为主,根据内容需要,适当作环视和点视,使在场中的师生有很好的聆听感觉,而在描绘故事、回忆、憧憬时,则可用虚视,引导大家进入想象,适当配些手势语、表情语、肢体语,表达效果会更强。

4.讲话前后深化教育,反馈提高

国旗下讲话具有引起注意、激感、弘扬倡议的功能。但不能代替其他形式的少先队德育工作,它只是少先队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学校少先队在国旗下讲话后还注重加以深化。

(1)深化教育

周一上午的国旗下讲话内容可是本周队会的主题。在队会上,各中队围绕国旗下讲话的精神进行学习、讨论和交流,延续在升旗仪式的教育活动。如:以“学雷锋、树新风”为主题的国旗下讲话就能激发同学们在队会上开展“助人为乐”“钉子精神”的讨论等。学校少先队有时可前期公布演讲题目,供师生讨论,起到教育前导的作用,更有益于激发现场师生的共鸣。

(2)反馈提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开展国旗下讲话,受不受师生欢迎,师生喜爱何种形式、何种主题的国旗下讲话,学校少先队可通过问卷调查,从师生反馈意见中改进国旗下讲话的质量,为下阶段的效果提升打好基础。

第6篇:会议讲话技巧范文

关键词:话语互动模式 非语言因素 口译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a)-0248-02

1 口译的定义和分类

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将所听到(见或读到)的信息准确而又快速地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进而达到传递与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是人类在跨文化、跨民族交往活动中所依赖的一种基本的语言交际工具。

人们通常所熟知的口译是根据时间工作模式分类的,主要有三种:交替传译(consecutive interpreting)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和耳语同传(whispering interpreting)。交替传译是一种为演讲者以句子或段落为单位传递信息的单向口译方式,用于多种场合,如讲演、祝词、授课、高级会议、新闻会等。这种情况需要译员以一段接一段的方式,在讲话者的自然停顿间隙,将信息一组接一组地传译给听众。同声传译,是译员在不打断讲话者演讲的情况下,不停顿地将其讲话内容传译给听众的一种口译方式。同声传译的最大优点在于效率高,可保证讲话者作连贯发言,不影响或中断讲话者的思路,有利于听众对发言全文的通篇理解。同声传译被认为是最有效率的口译形式,是国际会议最基本的口译手段。同声传译有时也用于学术报告、授课讲座等场合。耳语口译,顾名思义,是一种将一方的讲话内容用耳语的方式轻轻地传译给另一方的口译手段。耳语口译与同声传译一样,属于不停顿的连贯性口译活动。所不同的是,同声传译的听众往往是群体,如国际会议的与会者等,而耳语口译的听众则是个人,其对象往往是接见外宾、参加会晤的国家元首或高级政府官员。

2 话语互动模式下非语言因素对口译活动的影响分析

话语互动模式是以波赫哈克为首的一批西方口译理论与教学研究者创建的,对口译的实践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与指导意义。该理论体系中的三个主流模式分别为交际各方格局、交际模式和文本/语篇模式。其中,交际各方格局界定了口译活动中参与者的角色和定位,凸显了译员的核心作用,反映了互动方的相关特征,明确了在互动口译活动中文化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交际模式以信息处理为核心,在口译活动中,信息被编码在源语中,通过相应渠道传播,其中交际模式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译员的发挥。文本/语篇模式以语篇分析方法为基础,揭示不同的文本背景对口译交际的影响。

2.1 文化因素

美国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认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金惠康教授指出,“翻译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活动,译者要力求去理解用另一种文字所表达的含义,当然也要去理解那种文化及其社会。”文化的因素对口译的重要性从中可见一斑。例如,在中国人的思想中,集体的意志是最重要的,告诫人们不要特立独行。而在西方人看来,个人主义才能最好的实现自我的价值。因此,在口译的过程中,只有当译者理解并且克服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他才能更好、更准确的翻译出源语言所要表达的意思。

不同民族的民族心理深刻地影响着该民族的文化心理。不同的文化心理给口译带来种种困难。例如,中国人语言思维里,通常人称是主语,而西方人中,物称是重要的主语。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不可以按照源语语言逐字翻译。只有充分理解,并且克服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才能做出好的口译。

2.2 交际模式

不同类型的口译有着不同的交际模式。口译根据活动场合和主题分为会议口译,陪同口译,外交口译,商务口译,媒体口译,社区口译,导游口译,医学口译,法庭口译等等。场合的正式程度和重要程度对口译有着重要的影响。相对于一般比较轻松的口译,正式口译对译员和译文的要求都比较严格,如重大场合的演讲和讲话,招商或介绍会的重点发言,双边会谈,谈判和新闻会等。

2.3 文本背景

传统概念上的文本是“一连串按顺序排列的衔接和连贯的句子,可实现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意图”,而在现在的口译活动中,文本还包括听觉媒介型文本和多媒介型文本。听觉媒介型文本通常包括演讲、广播和影视脚本,文字与音乐相结合的文本,如歌曲和歌剧,还有漫画和有视听元素的广告等等。多媒介型文本,通常称为视听型,有技术媒介和/或点子媒介传播,涉及视听元素(如影视材料、影视字幕或歌剧唱词字幕)。在囊括了视听元素和多媒体元素的基础上,翻译就不仅仅是文本的转换,而成为需要考虑拥有众多符号的视听语言的一种多媒体活动,需要更多的关注文字代码以外的其他代码,如传播媒介和渠道、交际模式、交互性等等。

3 应对策略

3.1 译前知识储备

口译大多在公众场合下进行,尤其是一些比较正式的场合,交流的双方都依赖于译员,对译员期望值很高。对于语言外的信息准备一定要齐全,才能够做好一场完美的口译。口译译员需要在平时生活和学习中,广泛涉猎各类书籍,对各学科领域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努力成为一部“百科全书”。在进行口译翻译任务时,一定要索取会议进程表,对于自己的任务时间把握的一清二楚。并且要在会前与发言人沟通以适应发言人的讲话风格。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差异,拥有较强的跨文化意识,使交流顺利准确。

3.2 口译过程中的心理素质

口译译员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除了应遵循相关的原则外,更应具备不同场合有的处理技巧,即超强的心理素质,场合中的应变,适应及协调能力,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得体的礼仪。此外,译员应及时应对话题的转换,较强的信息综合能力,清楚的发音,优美的语调和恰当的讲话节奏。一些场合中的讲话,情感性的成分较理性的成分多。有时讲话者的逻辑会比较混乱,此时译员可在短时内快速综合、归纳出其所要表达的意思。为提高译员自身的心理素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自我意识训练、智力训练、情感调控、意志培养、个性塑造、学习指导和交往指导等。简单来说,可以从自我肯定、抛弃自卑和情绪调节来改善自己的心理素质。鉴于篇幅有限,在此不作具体阐述。总之,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保证口译译员在面对任何场合、遇到各种突发状况和困难时都沉着应对,灵活处理,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

3.3 口译员的身体素质和职业素养

在许多口译任务中,由于会议时间往往长达几个小时,在这段时间内,口译译员需时刻保持高度的注意力集中,进行高强度的脑力活动,要耗费相当大的体力。一场会议口译进行结束,译员可能会感到筋疲力尽。因此,健康的身体、强健的体魄对口译译者也很重要。译员在平时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均衡膳食,在工作时保持充沛的精力,这样才能保证圆满完成口译任务。

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对口译工作的态度和责任心、对口译设备的熟练操作以及得体的着装和举止等都代表着口译译员的形象,所以译员应该以不卑不亢、落落大方、自信严谨的风貌面对即将担任的口译任务。在口译中发挥译者非语言因素的积极作用,就是要培养译者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使其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激励其积极进行智力活动,努力提高口译能力。

4 结语

口译活动是信息的传达和语言的交流。一方面,译员既需要高超的双语能力,另一方面,能否恰当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手段的演讲技巧,也直接影响着口译的质量以及听众的接受效果。波赫哈克及其著作所提出的话语互动模式揭示口译活动中的非语言因素对口译的重要影响。通过对非语言因素的影响策略论证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非语言因素直接影响着口译的成败,口译员应该用适当的对策减少或避免非语言因素的影响,最终达到理想的口译与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 波赫哈克[著],仲伟合,等[译].口译研究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2] 柴明G.对专业翻译教学的思考:现状、问题和对策[J].中国翻译,2010(1):54-56.

[3] 丁宁.话语互动模式下的外交交替传译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

[4] 宋钧.《口译研究概论》对同声传译教学的启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6):81.

[5] 王斌华.口译研究:热点问题及发展趋势:对吉尔教授和波齐哈克博士的联合访谈[J].中国翻译,2008(5):43-49.

第7篇:会议讲话技巧范文

讲话,这个题目大家可能认为不值一谈.人一生下来就呀呀学语,谁还不会说话呢.说话是一门口才艺术,而且是一门很重要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的工具,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原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说过:“文学的根本材料是语言”.

在现实工作中,为什么有的人提起笔来扬扬万言,笔下生辉,却说起话来期期艾艾,不知所云;为什么有的人通古知今,知识渊博,却言谈起来反映迟纯,言不及义;为什么有的领导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却讲起话来结结巴巴,辞不达意.相反,有些人貌不惊人,却说起话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妙语连珠.以上说法不一定普遍,但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前者说的是肚子里有“货”倒不出来,后者说的是胸有成竹,出口成章.那么为什么在语言上会有天壤之别呢,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谈的主题—即兴讲话的基本技巧.

一、即兴讲话概述

其实,我们每一个同志,尤其是年轻人都想在社会舞台上展示自己,也希望能说会道,谈吐有致,可就是嘴吧不争气.良好的谈吐可以助你成功,说话木讷令人坐立不安.

(一)什么是即兴讲话

即兴讲话,也叫即席说话.即兴讲话者事先未作准备,是临场因时而发、因事而发、因景而发、因情而发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

相对来说,生活中的语言表达以即兴为多.如同志间一针见血的辩论,朋友间滔滔不绝的谈吐,酒席上要言不繁的祝辞,谈判时有条不紊的应对等.有时不可能拿着稿子去念.因此,即兴讲话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即兴讲话的技巧,遇事则脑门充血,无言以对,颠三倒四,哼哼唧唧.

(二)即兴讲话的特点

即兴而发,针对性强.

形式自然,灵活多变.

相互制约,听说并行.

情感激发,诱导联想.

语言精炼,达意为上.

(三)即兴讲话的主题

主题是即兴讲话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是整个表达的根本依据.讲话时每一层次、每一段落、每一句子、每一个词都反映着一个意思,这些意思都要统帅于主题之下.因此,即兴讲话要寻找触点,临场发挥,及时提炼新颖而典型的主题.下面介绍几种提炼主题的方法:

1.临场发挥.着眼于临场某一客观事物的特点和本质,进行主观联想,立即闪现出一种思想,然后把它言表于外.

2.内心孕育.当开展调研或检查工作时,从别人讲话中得到启发,荫发一个新的观点,这时就成了孕育主题的素材.

3.问题凝练.问题是形成主题的摇篮.当你参加会议,大家都说了话,你自己正襟危坐,此时不说也不行,于是你就向自己提出了一串串问题,怎么办?说什么?怎么说?有价值的主题往往就形成于有价值的问题之中.

4.角度更新.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表达,使之更加新颖,表达出众.如:以小草为题,有人说“小草默默无闻,造福人类”,有人却说“小草逆来顺受,软弱无能,不思反抗”.共3页,当前第1页123即兴演讲的概述及基本技巧

(四)即兴讲话的布局

即兴讲话要注意结构的整体布局.整体布局主要有纵式、横式、总分式、递进式.整体布局是考虑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结尾,主体材料应放在何处,次要材料应放在哪里,需要讲几个部分,是按时间顺序还是按空间顺序,是递进式还是并列式.

(五)即兴讲话的标准

即兴讲话是临场之作,不宜过长,切忌繁杂,防止罗嗦.即兴讲话应符合以下标准:

思维敏捷,反映迅速.

立意明确,内容集中.

条理分明,逻辑严密.

语势连贯,跌宕起伏.

用语规范,贴切易懂.

适切语境,话语得体.

生动优美,诙谐幽默.

把握时机,灵活善变.

(六)即兴讲话的思维

口语表达是思维的外化和工具.思维是语言的内容,没有思维就没有语言.语言表达过程,实际上就是把思维结果表达出来的过程,说话的过程就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转化的过程.考虑话该怎么讲,是一种思维活动,尤其是即兴讲话,是一个激烈的思维过程.它经过思想—句子—词汇—语音的快捷转换过程.这个过程是完整的,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训练一般有三种方法:

1.定向思维训练法.是按常规恒定思维的模式.这种思维可以培养我们深入思考的能力,有助于养成深入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良好习惯.

2.逆向思维训练法.是反过来想一想,变肯定为否定,变否定为肯定,变正面为反面,变反面为正面.这种思维方式具有独立发表见解的特点.

3.联想思维训练法.是由一事物想到它事物的训练方法.其特点是一闻知十,触类旁通,使即兴讲话具有流畅性与变通性.

(七)即兴讲话的能力

即兴讲话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表现,涉及到一个人能力的方方面面,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可以全面提高表达能力.即兴讲话重点要注重以下能力的训练: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机敏能力.

(八)即兴讲话的障碍

即兴讲话最大的障碍不是听众,而是自己.缺乏自信心是即兴讲话的最大障碍.为此,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清障工作.

1.积累知识,提高文化素养.“知识就是力量”,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讲起话来才能镇定自如,侃侃而谈.

2.大胆交往,学习他人语言.要大胆地与周围人、社会人、各阶层人接触,并主动地进行对话,从中汲取口才营养,学习讲话技巧.

3.自我调节,增强自信心理.凡是有发言的机会,首先要调节好心理,要敢于说话,不要怕,不要躲躲闪闪,更不要说一些“我不会说,说得不好”等“丧气”话,越是这样,越不敢说话.这样容易给人留下哼哼唧唧,唯唯诺诺的印象.

(九)即兴讲话的禁忌

讲话时,变调失真打官枪,是普遍厌烦的事情.只有使用自然的声音讲话,才能真正打动人.同时语言表达要简单清晰,切忌罗嗦.否则会失去听众.生活中有哪些讲话容易引起人的反感呢?心理学家归纳为十二种:

1.抱怨自己的命运,或夸耀个人的成就;

2.喜欢扮演心理分析家,对任何人的言行都要评头论足;

3.自我膨胀,夸夸其谈;

4.拒绝尝试新事物,不肯听取别人意见;共3页,当前第2页123即兴演讲的概述及基本技巧

5.言谈冷淡,缺乏真诚热情;

6.过分取悦或阿谀奉承别人;

7.毫无主见,人云亦云;

8.视自己为焦点人物,一副“舍我其谁”的狂妄姿态;

9.言谈时态度暧昧,模棱两可;

10.言词逞强,喜欢咬文嚼字;

11.经常打断别人话题,影响他人说话兴趣;

12.过渡谦虚,恭维别人.

(十)即兴讲话的要求

在口语交际中,一般听众处于被动地位,要使表达者与听众两极合壁,就要消除听众的被动、消极情绪.听众对讲话者的要求是:厌繁杂、喜精短,厌粗俗、喜新颖,厌空洞、喜形象.

二、即兴讲话的技巧

即兴讲话就要向白居易《瑟琶行》一诗中:“大弦嘈嘈如急语,小弦切切如丝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写的这么形象,阴阳顿错,错落有致,发音响亮,平仄相间,轻重得体,高低有度.下面分话前、话中、话后三个阶段例证:

(一)讲话前的准备

1.克服紧张情绪.对讲话少的人来说,讲话前紧张是自然的,应该正视这种紧张作,全当是丢一次丑,再紧也得讲.那么,如何消除紧张情绪,有几种物理方法大家可以试一下:

深深呼吸—眼睛微闭,全身放松,心里默默的数数,这样可以使血液循环减慢,心神就会安定下来,全身有一种轻松感.

临场活动—由于紧张会使体内产生大量的热能,如果在讲话前稍加活动,双手握紧然后放松,让肌肉缩紧再放松,就会促使热量散发.

闭目养神—闭目用舌尖顶上腭,用鼻吸气,可以达到安定神绪,独自幽静,怡然自得的目的.

凝视物体—确定某一物体,专注凝视,并去分析它的形状,观察其颜色与远近.

第8篇:会议讲话技巧范文

怎样才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呢?

首先,必须有正确的倾听态度――诚恳、专注。在倾听前就认定人家的发言值得自己听,值得咀嚼、借鉴、思考,也就是先要有虚怀若谷的态度。能耐心专注地倾听,是有修养的表现,是对说话者的尊重,是现代社会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前提,是中学生应具有的一种修养。

其次,必须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倾听技巧。同学们可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训练自己的倾听技巧:

一是集中注意力,把握要点。听出讨论的焦点,它一方面要求听话人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另一方面又要求听话人在听的同时合理分配注意力,同步完成相关的其他活动。譬如,有这样一道题:要求转述老师的口头通知。老师说:“下面有个通知,请听好,今天回家要转告家长。本周六我们要到植物园参观,早晨八点集合出发。每人要带五元钱,拿一个提包,并带一个笔记本和一支笔。早餐要吃饱,万一中午赶不回来,不至于挨饿。可以适当带点饮料,要戴太阳帽,穿运动鞋,不能穿凉鞋。记住了吗?”这段话虽然老师讲了这么多,但集中精力,认真听,耐心听的同学就能很快排除次要因素的干扰,把握老师讲话的三个要点:集合的时间、要带的东西、穿戴的要求。

二是抓住关键字眼,重在理解。听别人讲话时,要善于抓住关键字眼,一边听一边动脑筋,思考别人说话的意思,听出言外之意,然后在理解对方观点和意图的基础上,分析出对方讨论的焦点,从而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譬如,我国清代有个著名的才子纪晓岚,曾当过朝廷的侍郎。大臣和是个奸臣,曾当过尚书,他对纪晓岚的才能十分嫉妒。有一天,纪晓岚和他一起散步。有一条狗从他们身边跑过,和自作聪明,企图利用这一机会戏弄纪晓岚,他指着狗问纪晓岚:“是狼(侍郎)是狗?”他想利用双关语言骂纪晓岚。纪晓岚马上理解了他的潜台词,立即回答:“垂尾是狼,上竖(尚书)是狗。”弄得和十分尴尬。可见,听话的过程中必须抓住关键字眼,分析出字面意义所隐含的内在意义,这样,才能做出相应的回答。

三是结合具体语境,捕捉信息。在听话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当时的语境、说话者的体态语、语气、语调,从中成功地捕捉微妙的言外之意。譬如,一次,吴仪出席一个有关侵权问题的会议,在会上,某国外交官说:“我们在和小偷打交道。”听那外交官的语气和语调,看那外交官的神态,吴仪听出了外交官讲话的言外之意,于是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说:“你们的博物馆里有很多中国的东西,我们是在和强盗打交道。”吴仪的成功辩驳有力地维护了祖国的尊严。

第9篇:会议讲话技巧范文

刘宓庆在《口笔译理论研究》一文中,曾数次提到“在场”与“不在场”效应。“所谓在场‘presence’是后结构主义文论家德里达(J.derrida,1930-)的一个用语。他的反面是不在场‘absence’。按照后结构主义者所说的意思‘在场’表示传统的主导地位和中心的,本源的消极作用以及权威, 它这种在场压制了不在场,因此要解放不在场就必须对文本进行消解或结构(deconstruction)以拆除在场。”在口译语境的界定中,刘宓庆认为,语境(context)(指口译中的话语环境)包括言语的(said: verbal)和非言语的(unsaid;non-verbal)。言语语境包括:word(词/字)、phrase (短语)、clause(从句/分句)、sentence(句子)和text(语段篇章/语篇)。非言语语境包括:prosodic(音韵上的)、setting(事件背景的)、professional(专业的)、political(政治的)、cultural(文化的)、historical(历史的),等等。并指出,言语语境和非言语语境中音韵、行为举止、又属于“在场语境(presence-text)”,即:在话语现场,作用于话语。非言语语境中事件背景因素、谈话含义、专业政治、文化、历史等因素属于“不在场语境(absence-context)”即:不在话语现场,但仍作用于话语。在场的特征是呈现、有、确定性、具体性、现时性。在场的符号都带有不在场的符号的痕迹,在场被不在场规定。

简而言之,在口译活动中,译员除了必须关注语言本身之外还需要注意语言之外的各种要素。这些要素可以统称为 “不在场性”。这些“不在场性”包含一切可以影响在场者谈话内容、谈话态度、指导思想、谈话策略的因素,包括定论,定见、偏见成见等,可以是文化心理或意识形态,也可以是既定或内定的政策方针。

二、口笔译中在场与不在场因素的异同

在刘宓庆的《口笔译理论研究中》,他提出,“口译员只有责任传播‘在场’的一切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但同时)口译员也必须善用自己在‘三方合作关系’中‘传播得以实现者’的重要作用,妥善操控在场与不在场性,发挥自己对口译传播的积极作用,做到能动而不僭越。”那么,口译员要如何妥善操控在场与不在场性呢?这就必须先要了解在口译活动中,在场因素与不在场因素的不同。

首先,在口译中,语音符号,超切分因素都具有在场性。语音符号的在场性和使得某些意义信息比笔译难以把握,如:发音的清晰度、轻重、缓急,等。在自然口语中还存在大量的音变现象。语音学家赵元任称音变现象为,“说话的时候,一串音节连续发出,音节与音节、音素与音素、声调与声调相互影响,声音发生的变化。”此外口语还具有拖音、重复、更正、口误、半话等特点。语音变化语音发音更加便利和省力的同时,也使英语口语语音变化多端,很难识别。口语的这种现象与特征使语流加快而且捉摸不定。笔译中,翻译时间充裕,译者可以停滞在某一个词上,一个句子可以反复阅读。这在口译活动中是绝不可能出现的。在口译活动中,口译员应当充分利用这一在场性,对说话人的背景,意图等进行了解,从而促使交际双方交流更为顺利。

其次,交际双方主体都具有在场性。在口译交际现场,除原语说话人外,交际的另一方也在交际现场,因此,“交际双方都希望作为交际中介的译员不要过多占用他们的交际时间,尽可能做到捷达高效。”对译员的这一要求称为“当下性(instantaneity/ promptitude )”。赛莱斯科维奇在谈口笔译区别时提到国际上规定的笔译速度一般要求是每天6~8页,约2000至3000字。国际会议对一般性内容笔译要求是以每天2000字为基准,科技性内容是以每天1000字为基准。在国际会议上,口译人员参加各方面的谈话,其速度要比笔译快30倍。这将是在几秒钟之内(译几十个字)或是在几分钟之内(译几百个字至几千个字)完成的,而同声传译则是在与原讲话人发言的同时,把讲话内容译成另一种语言。译员最多比讲话延迟几秒钟开始翻译。 “在技巧纯熟、掌握谈话内容重点的情况下,如何形式的口译,时间都不应超过原文。”(杨承淑)。笔译的结果鉴定可以文字为证,为与原文进行比较提供了便利,但读者信息的反馈相对匮乏。然而,口译结果除译员本身的自评外,还可以询问会议组织者和翻译需求者,也可以依赖录音/录像进行比较和分析。除此之外,对译文效果进行分析和研究是口译拥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听众的反应是即刻的,因为他们是所涉及领域的专家,如果译文出现含混不清或者出现错误,听众会立即有所表示,例如用目光询问、紧缩眉头,或示意或提问。在现实的口译交际活动中,当译员翻译结束时,译语听众如果没有出现类似的反应,讲话人会立刻对此作出如下判断:翻译出现了偏差或问题。他或是重新讲解,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跟口译员进行短暂交流,或是根据需要改变演讲方式,以便实现双方的沟通,达到交际的目的。

再次,口译中交际环境以及交际背景的在场性。口译中,讲话人在场,他的表情、手势、声调、眼神等都可以成为阐释信息的必要参数。有经验的口译员借助对主题的了解及先前或刚刚获得的认知知识快速分析篇章表达的信息,对信息意义作出判断,迅速地使用听众能够接受的方式,合乎逻辑地、贴切地翻译出理解了的篇章意义。口译实践反复证明,同样的话语在不同场合可以出现截然不同的话语意义。同样,交际背景知识对理解也很重要。口译中,上下文和主题十分清楚,交际双方和译员都在交际现场,译员会根据这些条件立即准确翻译,歧义几乎不存在。有些时候还可以通过一定的声调把握并解决信息的准确性问题。

最后,当前话语段(segment)下文的不在场性。“口译是一种具有不可预测性的即席双语传言活动。”口译员必须将听觉收集到的语音信号进行立即解码,听觉意义解码所依赖的言语环境只是当前话语段以及已解码的上文认知语境,当前话语段下文具有不在场性,因此口译员面对的不是完整的语篇。另外,口译场合话题千变万化,译员只能通过事先确定的交谈主题(如果有的话)来预测交谈各方的话题。但“这种主观预测往往是靠不住的,甚至是危险的。”在口译实践中,尤其是视译活动中,因为主观臆测而捅出大篓子的实例举不胜举。

三、口译员应充分把握口译中的不在场因素

口译是以取效为关注点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口译交际能力的最终体现只能以交际效果来检测。要获取理想的交际成效,口译员就得去适应和利用复杂多变的语境诸因素。较之于笔译,口译强调在特定的单元时间内要完成听辨、分析、推理、思维判断、理解和记忆等任务,认知过程和逻辑思维的结果会通过表达立刻显现出来。如果停留在语言层次,根本不可能完成理解。如果译员视野狭窄,只注意在场的语境因素,而疏于放开视野把握所有可能起作用的“不在场效应”,口译交际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由于口译交际的临场即时性所带来的掣肘加上语境“不在场因素”的潜在影响,口译工作显示出其巨大的挑战性。可见,口译能力的形成与提高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而口译教学“要让学习者拥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坚实的知识底蕴,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高的口头表达能力,进而掌握双语思维和转换技能。德里达曾经说过一句名言:“好在‘我’不在场,人们才知道我的价值。因此,译员不仅要把握好口译语境的“在场效应”,同时要充分意识并掌控语境的“不在场效应”,在日常的学习与实践中进行双语转换思维加工训练,加强文化差异和身份角色的敏感度,不断积累经验,以提高自己的口译能力。

参考文献:

1.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2.达妮卡.塞莱丝柯维奇,玛丽亚娜.勒代雷.口译理论实践教学[M]·汪家荣等译·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0.

3.达妮卡.塞莱丝柯维奇等著.口笔译概论[M]·北京:北京言学院出版社,1992.

4.勒代雷.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M].刘和平译·北京:中国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5.李越然.论口译的社会功能[J].中国翻译,1999(3):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