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孝道教育范文

孝道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孝道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孝道教育

第1篇:孝道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孝道;孝道教育

传统的孝文化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始终,在促进国家发展、人际关系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始终流传着很多孝行事迹,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随着时代的变迁,“孝”的内容、实现形式及作用会有所变化,不变的是它作为道德准则存在的价值。“孝”始终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尤其是现在家庭“4+2+1”的家庭模式中,中学生被赋予太多希望与宠爱,因此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中,要重视中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更应该注重传统文化中孝道文明的继承与弘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一、加强中学生孝道教育的意义

孝道是一切道德的根源,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根本。对促进家庭和谐、提高个人道德素质、形成良好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当今在经济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孝道教育在中学生的身上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因素。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传统道德的传承者和实践者,加强中学生孝道教育意义深刻:

(一)有利于和谐家庭的形成

家庭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对中学生进行孝道教育对于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有积极作用。家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家是人的依靠,是心灵的港湾,是可以让人栖息停靠的地方。对中学生进行孝道教育,使他们在父母因为养家而感到身心疲惫的时候,自觉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在与父母有矛盾的时候,可以和父母进行民主平等的沟通交流。在“4+2+1”的家庭模式中充分发挥核心纽带作用,促进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形成。

(二)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道德素质

儒家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对于一般人来说,修身、齐家显得尤为重要。而修身则要从孝道的培养开始。孔子说:“孝,德之本也。”也就是说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源。一切道德都是从孝开始的。一个在家庭中有孝心的人,才能在学校、社会生活中成为一个团结友爱、乐于助人、关心集体的人。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年轻人应该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做事认真、诚信,广施爱心,亲近仁人志士。能轻松做到这些,才可以从事理论研究。由此可以看出孝道教育的重要性,要加强中学生的孝道教育,提高中学生的道德素质

(三)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和谐社会构建

人是社会中的人,人在社会生活中离不开与他人的联系。如果做到了与人和谐相处,就会得到支持和帮助,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才能。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中学生也是十分重要的。加强中学生的孝道教育,增强他们的感恩意识,在与同学相处中多站在对方角度想问题,尊师重道,关心集体,团结同学,乐于助人,从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有助于解决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有子说:“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的人是很少的。不触犯上级而喜欢造反的人是从来没有的。”这句话反映了孝道教育对于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家庭关系的和谐会促进社会更加稳定。对中学生加强孝道教育有利于和谐家庭的建立,有利于个人道德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为社会的稳定繁荣打下基础。

二、当前中学生孝道的缺失表现

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包括初中教育在内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是:要使中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孝道是人的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道德的学生应该是有孝道的学生。但在实际生活中学生的孝道状况不尽人意,具体表现为如下几点:

1.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

孝敬父母是孝道最基本的要求。“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孝道的本义就是指子女能善事父母,说文解字称:“孝道,善事父母者也。”但在当代中学生当中孝道缺失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对父母的不养、不尊、不顺。

赡养父母,这是做子女的基本义务。对于中学生来说目前还没有能力赡养父母,现在必须由父母来照顾。父母帮孩子包办一切,孩子几乎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养成了孩子娇生惯养的生活习惯。好逸恶劳,不懂得勤俭节约,不会帮父母分担家务。更有甚者以不学习、离家出走、殴打父母来威胁。

尊亲就是从精神上对父母孝敬。曾子说:“孝道子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意思是说,子女要尊敬父母,必须做到侍奉父母,要和颜悦色,让父母身心愉悦,使父母心情快乐,不违背父母的意愿。当今社会,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百般照顾,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要求。却很少看到子女给父母长辈请安,嘘寒问暖。

孝道的另一重要表现就是无违,也就是顺亲,即按照父母的合理的意见办事,不违背父母的意愿,更不能忤逆父母。初中生正处于“危险期”或者“心理断乳期”,意味着这一时期,他们将从心理上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不少学生认为自己进入中学就是大人了,可以不听父母的话,不受父母的约束。对父母的教诲置若罔闻,和父母意见不同时蛮横的坚持己见,不与父母沟通交流。这都是不顺亲的表现。

第2篇:孝道教育范文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孝,是做人的根本。孝顺,是多么迫在眉睫的一件事,可是社会现实却告诉我们有很多不孝顺的现象。打骂父母的,不赡养老人的,自己有钱仍然啃老的……特别是年前年后,回农村转转,不孝顺的现象,不胜枚举,令人寒心。

虽然在孝敬老人方面,我做的也不够好。但我却有种强烈愿望,要呼吁全社会的人,孝敬老人。而孝道教育,我认为,却是一个薄弱环节。整个社会,关于“孝”的教育,少之又少。打开电视,铺天盖地的是经济,是爱情。在这种氛围下长大的年轻人,“孝”在他们的头脑中只是个很模糊的概念,他们更多崇拜的是一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拜权主义。家里好吃的好喝的,什么不是先让他们?很多小孩,认为长辈对自己好,那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对孩子进行孝道教育刻不容缓,提倡孝道,也应该从娃娃抓起。那么,如何对孩子进行孝道教育呢?我认为,执行以下几点,会有效果。

首先,家长做表率。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而父母则是孩子最亲的人,也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大人怎么做,小孩便怎么学。我曾经听到一个小故事,下面与您分享一下:

有一个男人,中年得子,甚是溺爱,含莘茹苦拉扯儿子成人,辛辛苦苦供儿子上完大学,儿子西装革履,红光满面,自己却衣衫褴褛,饥肠辘辘,省吃俭用为儿子买了房,娶了妻,自己也老了。然而儿子不孝,在一个风雨之夜将他赶出了家门。老人来到一个破庙避雨,老人很伤心,仰天长叹:“上帝呀,为什么对我这么不公平?”在一道闪电过后,一个更苍老的声音说:“这是报应啊。”这时老人看见一个比他更老的人从破庙的角落里走出来。老人大惊:“你是上帝吗?”更老的人说:“混蛋!在二十多年前你就把我赶出来了,我是你爸爸呀,你已经不认识我了?”

每每想到这个故事,我会不由的想到:我希望我的子女以后如何待我?那现在,我有没有如此待我的父母 ?我相信,人是环环相扣的,现在,你如何对待你的父母,在不久的将来,你的子女就会如何待你。因为,如果你是一个孝顺的人,那么你的孩子从小耳熏目染,孝顺你便是理所当然,你的儿媳妇再不善良,迫于舆论压力,也会对你很好。反过来,假如让你的孩子知道了你不孝的种种,谁又会心甘情愿的去孝顺一个不孝顺的人呢?纵是再善良的人 ,面对不孝的父母,心里也会疙疙瘩瘩。所以,为了我们的以后,为了社会的和谐安定,我们做家长的,一定要做好表率。

其次,认真学习《弟子规》等经典的传统文化。

我个人认为,《弟子规》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材,它是圣贤送给我们的最好的礼物。如果我们要教育孩子孝顺,那么怎么做,才是孝顺呢?空洞的说教,效果肯定不好。必须树立一个个榜样,让他们去效仿。《弟子规》就做到了这一点。例如:“融四岁,能让梨;香九龄,能温席。” 并且《弟子规》还告诉我们,行孝必须从细小入手,要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且要长长远远,不能一时心血来潮。例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说得多好啊!可是从什么时候起,父母远离了我们的生活,他们的分量变得不再重要。父母总把我们的事当成天大的事,而我们总把父母的事忽略再忽略。父母会记着儿子的生日,孙子的生日;而我们又有几人记着父母的生日?父母总是盼着儿女能到身边,能陪他们说说话,可是儿女总是很烦:“我很忙,哪有时间听你啰嗦!别说了!”现在社会压力大,真的很忙,有时真的很烦,可是再忙再烦,那可是生养我们的亲人啊!所以我们要领着学生,认真学习《弟子规》。

还有,学校,要适时多开展尽孝的活动。例如:三八妇女节了,母亲节了,要开展“我爱妈妈”的活动,可以回家跟妈妈学做家务,扫地,洗碗,炒菜,烧茶……父亲节,则要开展“我爱爸爸”的活动,可以给爸爸捶捶背,端杯茶,帮爸爸洗洗衣服……九九重阳节就开展“我为爷爷奶奶做件事”的活动,可以帮助老人打扫卫生,陪老人说说话等等。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还要教育学生,不仅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爷爷奶奶,还要爱别人的父母以及爷爷奶奶。是他们创造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他们带给我们今天丰盛的精神物质享受。

第3篇:孝道教育范文

孝道教育学生教育环境孝,作为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价值观,起到了积极作用,可以说功不可没。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一段时间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对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孝道教育不够重视,在学校教育领域中几乎是一片空白,甚至不知道孝为何物的人比比皆是,社会上忤逆不孝的人和事也屡见不鲜。

现如今,随着社会的急剧转型,独生子女比例的不断增大,人囗老龄化的加剧,一对年轻夫妻至少要赡养两对父母,后辈对长辈奉行孝道已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加之部分青少年的孝道观念处于断裂与冲突之中,他们的家庭观念淡化,功利思想严重,责任感缺失。因此,在学校开展孝道教育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和需要。这既是社会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历史重任和神圣权利,更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一个重要内容。

一、注重校园环境,营造孝道教育氛围

花岘子学校始终将良好教育氛围的营造作为一种重要教育资源和教育途径,强调学生在共同参与这种文化氛围的营造过程中得到熏陶和启发,从而提供良好的孝道教育环境。

为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我们校园内的标语、图片,到宣传橱窗里张贴的展版,都紧紧围绕“孝道”这个主题,精心设计,合理规划,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述说着孝道”的话题;班级里通过黑板报创办、学习园地布置、手抄报编辑、普通话比赛等活动形式,让“孝”的气息渗透到每个班级,渗透到每个学生心中。

二、采用多种形式,深入理解孝道真谛

孝,上面是“老”字,下面是“子”字,就像儿子背着老子。从这里不难看出,只有上下两代融为一体,才有“孝”,所以做子女的要时刻想着孝顺老人,时刻要把“孝”字放在心上。基于此,我利用班会,给学生讲解我国古代孝文化,提高学生对孝文化的重视程度。并布置课外作业:利用信息课查阅孝道及论孝道的文章,摘取有益信息为我所用。综合每一位同学的资料,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一致同意把“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作为我们的孝道观,并将极具普世价值的“敬亲、奉养”作为我们行孝道的关键。因为孝的基本含义就是“善事父母”,奉养就是保证父母物质需要的供给。子女幼小时受到父母的抚育,而当父母年老体衰丧失劳动能力时,子女则有赡养、扶助和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社会责任。对于赡养父母仅仅有养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在赡养的过程中体现出“敬亲”,即对养育自己的父母亲人的爱戴、尊敬之情,常回家看看。

三、利用语文教学,自然渗透孝道教育

课堂,尤其是语文课堂,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的主战场,在这里,我们可以充分挖掘传统孝道教育的因素,自觉的、有意识的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孝道教育。新课程改革重视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教材中涉及或者纯粹讲孝道文化的课文也不少。如七年级课文《散步》,以散步这一不起眼的休息方式,作为凝聚亲情的纽带,表现一个家庭中各成员之间互敬互爱,体现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又如,《金色花》《荷叶母亲》这些优美的短文,让我们体会到家庭之爱,体会到了这种感情的美好和圣洁,让我们明白了责任,懂得了感恩和无私的报答。这样能让学生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言行,使之符合孝道的要求。

另外,在写作教学中,我也从不忽视孝道文化。学了有关孝道的课文,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孝文化信息,我就出一些有关孝道的文题,让学生去发现并积累家庭生活的素材,让学生思考其中蕴含的深情,从而能更深切地感悟亲情,培养对家庭的热爱,对父母的热爱并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同时,我让学生走出课堂,搜集当今社会上那些行孝与忤逆的人与事,作为反面教材,让学生在正反对照中明了善与恶、美与丑、好与坏,为写作提供素材。

孝道不能光写在纸上,关键要付诸行动。为此,还要多渠道,多形式去体验,去实践。

四、瞄准特殊节日,组织开展孝敬活动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原先并不是非常强调的传统节日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而中国人的传统,使得我们在表达感情的时候还是比较内敛的,平时很少会把爱爸爸、爱妈妈的话挂在嘴边。那么,节日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比如,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爱。“重阳”节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敬老、爱老的活动。“教师”节可以让学生开展感谢老师的活动。也可以利用教师、同伴、父辈的生日,指导学生亲自为自己的教师、同伴做一些生日卡片,书写祝福和感恩的话语,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而作为班主任,当这些节日即将来临时,我会通过班级日记的渠道,或者利用学校午会课时间对学生进行相关节日的宣传和提醒。使学生们能充分利用节日,对父母表达感恩之心,感谢之情。

五、实施家校联系,促进学生孝道教育

为了给学生传递孝敬信息,树立良好榜样,当我们听到有的山区孩子老人得病时,一方面组织老师亲自去看望,带去师生的爱心捐款,还给因照料老人耽误学业的学生补课辅导,让他们体会到学校的关怀,老师的温暖,更高更深层感悟到孝顺和孝敬的真正含义。有的孩子家人不幸去世,老师会抽空前去吊唁,深表哀悼之情。同时,对孩子进行精神安慰和经济帮助。学校助学金许可范围内特别照顾弱势群体,让他们懂得孝敬不是单方付出,而是全社会爱的互换与真情传递。

第4篇:孝道教育范文

一、科学性原则

孝道教育的科学性是指孝道教育的内容要真实正确、符合历史事实和实际,教育的方法要恰当合适。在教育内容上,要以事实为依据,传统孝道的内容都是已经过去的客观存在,是不能改变也无法改变的,要以史育人,必须尊重史实,说真话,讲实话,不能进行塑造和想象;学习过去的知识应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下来进行,不能为达目的而随心所欲想当然,把杜撰不实、模糊不清的内容教给学生,更不能离开具体内容进行空头说教。尤其在信息高度发展的今天,高中生有多种了解知识的渠道,失去真实,脱离实际,教育的效果是难以维持的,甚至会出现与教育者主观愿望相反的结果。进行孝道教育时,教师一定要有严谨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说理要合乎逻辑、贴切自然,不牵强附会、不生搬硬套、同时要投入真情实感,因为任何教育,首先要使受教育者在感情上接受,只有感情上接受才可能在思想上认同。讲真史,诉真情,运用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力求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样孝道教育才能落到实处,取得好的效果。

二、体现历史特点的原则

在我国,传统孝道历史悠久,涉及的内容、人物、事件,许多都已久远,在时间上具有过去性,在空间上具有不可接近性,而且还具有强烈的个性、偶然性和不可重复性。但前人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所以除了利用课本上的教育资料外,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历史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历史遗迹等。学习场所也可以从教室走向实物和遗迹的现场,这样就拉近了学生和学习内容的距离,增强学习的真实感和亲近感。学习传统孝道要史论结合,讲孝道理论不能抽象、空洞,一定要结合真实人物、真实事件。历史上许许多多的孝子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对于史料的搜集、研究和学习要特别注意真伪、时间、地点和作者的鉴别,应该始终有一种既善于理解,又绝不盲从的态度,有一种求证、求实、求索的态度,既不能人云亦云,盲目崇圣、崇上、崇书,也不能无中生有,断章取义,牵强附会。对于历史上的孝子行为要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对历史人物做出准确的、客观的评价。另外,我们学习传统孝道,就是为吸取历史上孝的智慧,为今所用,所以进行孝道教育要联系实际,以历史的经验教训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原则

这一原则就是在继承和弘扬传统孝道文化的基础上要建立和发展新时代的孝道文化。我们知道,传统孝道教育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产生过强大的影响力,发挥过重大作用,最重要的原因是它适应了家族宗法制小农经济的需要。今天社会的文明程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孝道依托的社会基础已丧失,如果面对当代学生的教育,我们对传统照搬照抄,就会脱离时代、脱离实际,为现实所不容,孝道教育便无效果可言。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就是以辩证的观点,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社会的实际,吸收传统精华,赋予孝道以符合时代特征的新内涵,以满足当代高中生的需求,让孝道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四、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高中生,进行孝道教育的目的要使学生有孝心、有孝行、有孝德,所以一定要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教育要有针对性。因材施教就是在进行孝道教育时,要注意学生的年龄差异、个性差异和家庭状况的差异;循序渐进就是教育活动既遵循知识的逻辑顺序,又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顺序,并抓住二者的最佳结合点,使学生有次序地、系统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因材施教,首先要做的是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深入研究学生的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等。其次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面向每一个学生,针对不同学生和不同的家庭状况进行有区别的教育,要把集体教育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这一原则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孝道实践的要求上,我们要让所有的学生都知道父母的爱是伟大无私的,作为人子都应该感恩父母、尊敬父母、关爱父母、孝顺父母。同时孝心的培养是长期的,孝心的表达也不是一时的,它需要从点滴做起,从小做起,使之成为习惯,并不断提高层次。坚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可以实现孝道教育的合理、优质和高效。

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5篇:孝道教育范文

(一)发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深厚的文化底意蕴,同时为国人的性格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加强当代大学生孝道教育,首要目的就是加深大学生对传统孝文化的了解,并且提升孝道水平。一个民族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家庭和宗族关系,而孝道就是维系家庭和宗族关系最基本的伦理精神。孝道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孝道教育,从客观上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如果每个国民都能有爱国心,民族团结、和睦就能更长远,民族凝聚力就会不断加强。

(二)加快大学生道德素质养成,促进其健康成长。

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略有下降,部分大学生的家庭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模糊。我们在当代重申孝文化,是因为孝道的深层内涵就意味着责任感,孝道对于责任意识的培养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加强孝道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修养,而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才是真正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因此孝道教育对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培养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孝观念的增强还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操。孝的更深层次含义是爱国,孝是祖国和谐统一的精神源泉,对促进民族团结有重要意义。对于中国人来说,爱国家与孝顺父母是联系在一起的,人们把对父母和家庭的爱转化为对家乡和故土的爱,进而转化成对祖国的爱。爱国主义正是从孝发展而来的,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孝行中开始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促进和谐家庭氛围形成,构建和谐社会。

对大学生进行孝道教育,最直接目的就是希望提升大学生的孝道水平,使大学生能够孝顺和尊敬父母,能够理解和体谅父母,从而使家庭成员之间和谐亲密,营造出一个和谐的家庭关系和代际关系氛围。而社会是由数千万个小家庭构成的,如果每个家庭都能够做到爱父母、爱家人,整个社会的和谐人际关系就自然而然形成,社会风气必然会稳定、健康,更加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孝道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随着多元文化背景的发展,西方价值观会无形地渗透进来,西方国家正在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所谓的西化,他们企图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手段将自己的价值观渗透到我国意识形态中,以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日渐淡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坚持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坚持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此大学生孝道教育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方向和旗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方方面面。

(二)坚持科学的孝道教育原则。

首先,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主导的前提下,要允许多元文化的流入,批判性地借鉴和吸收其他文化中的积极成分,使其发挥应有作用。其次,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孝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同时要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进行教育方法和理念创新。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尊重个体选择。

(三)学习借鉴优秀的孝道教育经验。

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就文化的丰富性和科学性来说,我们与发达国家是无法比拟的,发达国家在孝道教育上具有独特和先进的理念与方法,这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如新加坡孝道教育的纲领性和法制化,韩国孝道教育的体系的完整性及措施的积极性,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孝道在国家政策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是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政府要制定强化孝道教育的措施,并在推动孝道教育在学校、社会、家庭中顺利实施的过程中发挥带头和领导作用,同时重视孝道教育制度化和法治化,用法律的强制力规范人们的行为,使孝的规范能得到保障。

(四)优化大学生孝道教育的环境资源。

孝道教育环境指对孝道教育活动赖以进行的环境及能对孝道教育对象思想形成和发展产生一定影响的一切外部环境。对孝道产生影响的环境很多,包括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还包括家庭和学校环境。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国外多元文化和传统文化都会对孝道环境产生影响,多种文化共同影响我国孝道教育环境,使得孝道教育形势比以前更加多变和复杂。当下,我们充分考虑各种环境因素存在的可能性,整合和优化资源,为孝道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6篇:孝道教育范文

关键词:幼儿 孝道 教育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是开启人类心灵的金钥匙,孝心开了,百善都开。所以,“孝道”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根基,我们应该加强“孝道”教育,让儿童在感恩中健康成长。

一、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幼儿时期是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孩子们的模仿能力特别强,他们的耳朵就是录音机,他们的眼睛就是摄影机,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录制我们的一言一行,模仿着我们的举止。所以作为师长,我们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以良好的言行来实践孝道,作力行孝道的示范者。

例如,家长常带孩子回家看望父母;根据天气变化,及时为父母购置衣服;买当季的水果给父母尝鲜,利用节假日为父母做可口的饭菜;跟他们谈谈心,帮老人家捶捶背,做点家务事,趁父母年轻还走动自如,常挤时间陪父母外出旅游,引导他们参加有益的群众活动等等。长辈的这些“孝道”行为对幼儿的影响是巨大的,必定能在幼儿的心灵中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二、寓教于乐,启迪孝心

大家知道,心动才会有行动。要孩子实践孝的行为,必须先启迪他们的孝心。那么,如何启迪孩子的孝心呢?

(一)护蛋实验,“体验”母爱

在学校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会让孩子了解母亲从怀孕到生产养育整个过程,体会母亲的恩德,使他们懂得知恩报恩。我们让小班幼儿做“护蛋”的游戏,交给孩子每人一个鸡蛋,要求他们保护鸡蛋半天。结果,孩子保护鸡蛋的意识不到几分钟就忘记了,渐渐地就会蹦蹦跳跳,一不小心鸡蛋马上就破掉了,结果鸡蛋几乎是全军覆没。我们让中大班的幼儿做“准妈妈”的游戏。林悦小朋友说:“我吊一个书包在自己的肚子上扮准妈妈,怀孕的妈妈真累,走路要向后仰,不能跑,不能跳,吃饭时还往下掉,睡觉时就更惨了,左躺右躺都挤得慌,平躺着又压得我喘不过气来。”通过游戏,教师让孩子思考:自己保护一个小小的鸡蛋、吊上一个书包连一个下午都坚持不了,而母亲保护这么大的一个孩子,而且保护了十个月,那是多么辛苦啊!怀胎到后期,躺着也不舒服,睡觉也睡不好。十月后还要生产,那更是辛苦,而且特别痛苦。可是,我们伟大的母亲把自己的疼痛置之脑后,生产后第一个念头就是孩子健不健康,孩子现在如何,这就是我们伟大母亲的恩德!孩子生下来后养育更辛苦,又要哺乳,又要给孩子换尿布,哄孩子不哭不闹睡好觉,还要料理家务,母亲自己每天休息不到几个小时,又困又累,相当辛苦。所以,我们在引导的过程中,要让孩子去体悟他们的整个成长过程都是离不开母亲的呵护,从而培养他们感念母亲的恩德。接着,我们引导孩子要知恩报恩,懂得要当一个孝子来报答母亲的恩德。

(二)庆祝生日,感恩母爱

学校可以每月开展一次生日庆祝会,组织全班孩子为当月出生的小朋友庆祝,进行“感恩母爱,争做好孩子”教育,让他们知道,是妈妈给了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生日就是母亲的受难日,开展生日庆祝活动可改为感恩母亲生育的活动,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更有利,更能促使孩子带着感恩的心爱父母,爱家庭。

教师可以问孩子:“什么是生日?谁把我们带到这个世上?什么是十月怀胎?我们生日的时候妈妈怎么样?是谁让我们过上幸福的生活的?”这样,孩子就知道是母亲忍着巨大的痛苦才把我们带到世上,父母辛勤劳动让我们过上幸福的生活。教师还可以提出问题:“今天是小朋友的生日,小朋友可以用哪些方法来纪念自己的生日呢?”然后,教师可让孩子充分地讨论。有的孩子说:“我生日的时候,妈妈最痛苦,我要为妈妈捶捶背。”受启发后,孩子都想方设法为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如扫地、擦桌椅、洗碗;妈妈回家时给妈妈递拖鞋,倒水给妈妈喝;吃饭时把好的食物送到妈妈的碗里;挨妈妈的批评时不顶嘴;在学校要遵守纪律、专心听讲;争取每天做一件以上的好事,让父母高兴……孩子真诚的表态,句句带动着全班小朋友的孝心,作为教师,我及时加以肯定,使孩子懂得要养父母之心,长父母之志,要让父母高兴,不做父母不高兴的事,不让父母伤心,要学会守纪律,克服不良习惯,使自己的行为举止适应集体的需要,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讲述孝行,启迪孝心

教师要向孩子讲述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如小黄香温席、孟宗哭竹生笋、黄庭坚涤亲溺器等;向孩子介绍全国道德模范陈进梅孝老爱亲,3岁“坚强妞”照顾瘫痪父亲,12岁少年邵帅捐髓救母,北京市爱心的哥魏勇多年照顾空巢重病老人,21岁孟佩杰带着母亲上大学,在学校附近租房子悉心照料着养母“久病床前有孝子,养儿当如张闻斌”等感人故事。通过讲述故事,教师向孩子提问故事中的人物、故事的内容,鼓励孩子回家把这些故事讲述给周围的人听,以此强化孝道教育,巩固教育效果,扩大教育范围,启迪孩子的孝心。

三、抓住契机,强化孝行

从婴儿“呱呱”落地到长大成人,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无私的,父母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述说不完的。教师必须通过引导使孩子知道父母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爱,是我们最大的恩人,知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当孩子的“孝”心打开时,他们就会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孝”的行为。如下雨天,孩子会对父母说:“妈妈(或爸爸、奶奶、爷爷),请您把雨伞挪过你那边,为了我,您身体已被雨淋湿了。”“奶奶(爷爷),您小心点,我来扶您!”“妈妈,我是男子汉,让我来保护您!”孩子知道妈妈工作很累,学着给妈妈按摩,帮妈妈盖被子;吃饭时懂得长者先幼子后,能把好吃的食物先送给爷爷奶奶享用……当发现孩子孝的言行时,长辈应及时给予肯定,强化孩子的这种孝道意识。

第7篇:孝道教育范文

孝道贯百代,上下五千年。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据史料记载,孝道文化萌芽于父系氏族社会,于西周正式形成。《周易•序卦传》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在“三德三行”(至德、敏德、孝德、学孝行、学友行、学顺行)思想的指导下,“孝”成为西周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伦理价值观念。孔子继承了商周的伦理思想,强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汉代的朱熹在继承儒家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将佛道思想有效的吸收融合,系统地提出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规范[7]。由此可见,孝道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百代相传的优良传统与核心价值观。孝道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养亲敬亲尊亲、生育后代、推恩及人、忠孝两全等思想在孝道文化中得到了集中体现,“爱敬忠顺”是孝道文化的鲜明特征。爱敬之于家庭,忠顺之于社会[8]。“爱敬”强调不仅要让父母老有所依,从物质条件上养活父母,使他们吃穿不愁,还要让他们老有所乐,心情舒畅地度过晚年生活。“忠顺”将孝道扩展到整个社会。从最初孝道的引申含义来讲,“忠顺”突出了弥足珍贵的民主管理思想,然而在封建社会中,“忠顺”逐渐为统治阶级利用,成为其驾驭统治人民的有利工具,精神内涵逐渐发生异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如今“忠顺”倡导的是要善待他人、社会和大自然,促进人、社会和大自然的健康、和谐发展,这对构建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富有参考价值。

二、传统孝道文化对感恩教育的价值

孝道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人伦道德的基础,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大力弘扬传统孝道文化对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具有重要意义。1.传统孝道文化体现了养亲敬亲尊亲的思想,使感恩教育更具有亲和力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生育国策,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许多家庭逐渐形成了“421”结构,家庭结构的小型化造成了一个孩子要负担起两对父母和四对祖父母的格局,年轻人养老负担逐渐加重。基于现实的压力,一些年轻人的孝道观念受到了严峻挑战,越发迫切需要我们重拾孝道。孝道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是感恩的根本体现。曾参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由此可见,用孝道文化来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有其肥沃的文化土壤,更具有亲和力[9]。行孝道除了应满足长辈们的物质需要外,还要更加注重其精神需求,只有这样,年老的长辈们才不会觉得因为衰老而没有生活保障,他们的心灵才不会孤独和空虚,我们的家庭才会和谐。2.传统孝道文化体现了博爱的思想,使感恩教育更富有感召力孝道除包含“养亲敬亲尊亲”外,还强调“推恩”。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意就是在人与人相处中,应当推恩及人,使孝道得以升华,以求达到博爱的境界[10]。博爱思想所憧憬的是一个高度和谐的理想社会。不同家庭、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生活习惯的学生在一起学习和生活,不同阅历、不同角度、不同知识背景的师生在一起接触和交流,发生一些观念冲突或摩擦不可避免,但是只要大家相互理解,相互关心,以博爱求理解,以博爱求支持,哪怕陌生人的一个眼神,一次抬眉,一个点头,都会让我们心中漾满甜蜜;哪怕同事的一个微笑,一句鼓励,一声关怀,都会让我们梦里充满美好。3.传统孝道文化体现了生命教育的思想,使感恩教育更具有说服力在传统孝道文化中虽然没有生命教育的概念,但无论是“孝”字中的意蕴还是孝道教育,无不鼓励着我们要关注人的价值、关怀人的生命[11]。然而当代大学生对生命的漠视现象令人担忧。“富士康”集团的“十连跳”事件,中山大学博士论文未写好跳楼自杀事件,等等,无不震撼着我们的眼睛,触动着我们的心灵。“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是孝子的第一件要事。传统孝道文化激励着大学生要培养自尊自爱精神,明白珍惜生命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这是对大学生最好的感恩教育。

三、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社会处于变革时期,随着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到来导致大学生主体意识不断膨胀。传统文化所构建的意识世界受到了严峻挑战。大学生忽视周围家人、朋友、师长对自己的关爱,专注于自己的世界中,屡见不鲜[6]。1.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表现(1)家庭生活漠视亲情。儿童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应当精心培养。但是长辈们爱幼的本能,使得一些孩子基本上没有接触艰苦环境的锻炼和熏陶,加之父母的娇宠和溺爱,导致部分大学生从小就不懂得生活的来之不易,许多人形成了把父母长辈的照顾视为理所当然,而不知回报的心理。山西长治上党老区一位“无奈的老农”在痛陈儿子不知感恩时感慨道:“不知在大学里除了学习文化,还能否学到良心?”从近年来媒体对此类新闻的报道来看,这种现象绝非个别。(2)人际交往漠视友情。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人际关系网中,每个人的成长也都离不开人际交往。由于受自我中心思想、自我封闭、社会功利和猜疑妒忌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在与别人沟通时很少在意别人的感受,也不懂得换位思考。在与别人相处时,缺乏理解、宽容和合作,遇事容易斤斤计较,容易发生冲突。从清华大学朱令被舍友投毒,到云南大学马加爵用铁锤敲死舍友,再到最近刚刚发生的复旦大学林某投毒杀死舍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名学生因口角捅死舍友等事件,那一颗颗漠视友情的心,震惊的不仅仅是社会和他们的家人,更是我们每个人的心灵。(3)学校生活漠视恩情。“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给他人提供帮助的人需要的仅仅是精神上的认可与理解,而不是回报。但是如果好心人的一片热心换来的是冷漠,那无疑会令人寒心,从此社会上可能会少一个热心人。在感恩意识缺失的今天,发生在我们身边漠视恩情的案例还少吗?有些学生把尊敬老师当成了达到目的的手段,在学校时对老师尊重有加,一旦毕业跟老师形同陌路;有些学生通过社会资助完成学业,然而当他们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时,再去资助别人的寥寥无几。2.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1)传统孝道文化在历史传承上的脱节[12]。传统孝道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是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对于这样一笔文化遗产,长期以来历史上是高度重视甚至无限拔高的。如《孝经》把孝确立为“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的最高原则。但是从“五四”以来,特别是在十年“”中,片面否定传统文化思想,让沉淀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伦理道德规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践踏和摧残,家庭文化的政治化倾向造成了中国传统家庭由重视孝道向片面否定孝道转变,导致社会人情冷漠、家庭观念不强,社会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家庭文化中的仁爱美德被不断削弱、消失。历来广泛倡导的感恩思想在如此不利环境中无法得到有效继承和发扬,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来说更是如此。(2)社会功利化的驱使。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一方面传统的伦理道德体系讲求知恩图报,修身立德。但现实生活中,由于利益的驱使,造成了部分大学生过分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和自我需求的满足,而忽视了彼此之间的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使人与人的交往更多带有庸俗的功利色彩。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难免受到社会功利思想的影响,在个人成长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有些大学生对利益的过分追求,迫使自己丧失了心灵的激荡和升华,感恩更是无从谈起。(3)代际关系的转变和代沟问题的加剧。现代社会打破了传统家庭的稳定性,使得代际关系发生了转变。特别是年轻一代大规模涌向城市,与年老一代城乡分居的现实,加剧了代际之间的冲突,扩大了代沟。在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下,年轻夫妇既要背负事业和自身小家庭的负担,又要以笑脸展示于4位老人面前,如此种种令他们身心疲惫,往往使他们忽视尽孝。而父母养子防老的心态较重,对子女能否“行孝道”有着较高的要求。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就要求子女不仅要在物质上瞻养父母,而且要在精神上尊敬父母。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很大一部分人已经能实现“经济上尽孝”,但也有一部分人出现了尽孝方式上的偏差,认为钱能解决一切,忽视了老人的内心需求。(4)家庭和学校教育的错位。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父母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逐渐养成了孩子养尊处优的习惯;怕孩子吃亏,慢慢培养了孩子自私的心理。学校教育中注重把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而忽略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加之学校缺乏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有效引导,导致大学生感恩意识弱化和湮灭。因此,“造就”了一批以自我为中心的大学生。他们不知国家和社会的培育之恩,不知集体的扶助之恩,更不知父母的养育之恩。

四、以传统孝道文化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精神实质使得其在大学生感恩教育中更具活力,同时大学生感恩教育又是传播传统孝道文化的重要渠道。以传统孝道教育为工作切入点,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新途径,符合大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和感恩意识的形成过程,也真正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1.在传承传统孝道文化精髓中加强感恩教育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既有精华,又有糟粕。为此,当我们以传统孝道为切入点,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时,必须对传统孝道文化进行一些重新解读和有效梳理,提取其中精华,并结合新形势下感恩教育的新要求进行重新诠释,进而在继承中加强感恩教育。一是要注重吸收孝道文化精华,主动接受传统文化熏陶,从感恩认知、感恩情感、感恩行为和感恩习惯4个方面逐步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提升道德修养;二是注重吸收习俗文化中“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光荣传统。例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以及被国内普遍认同的“母亲节、父亲节”等“洋节日”都是优秀习俗文化的体现,社会对这种节日的需求,正体现了我们对“养亲、敬亲、尊亲”“知恩、识恩、感恩”的渴望。2.在拓展传统孝道文化载体中加强感恩教育“五四”特别是十年“”中,“孝道文化”被主观地框定在“政治教育”范畴,在德育理论、德育实践中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13]。因此,在崇尚“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今天,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吸取古代德育教育的成功经验,以现代教育管理理念和传统孝道文化为平台,重构学校德育教育新体系,探索校本德育新途径。一是实施“孝道与感恩教育进课堂”计划。在《思想道德理论与法律基础》等必修课和其它选修课课程中开展孝道与感恩教育,实现学校德育教育与孝道教育的对接。二是实施“孝道文化特色校园创建”计划。在学校适当之处建立一些亭台楼阁、雕刻等具有孝道文化特色的“艺术景点”,在图书馆、教学楼楼廊墙壁两侧等地尽可能镶嵌上孝道文化有关的名言警句或绘画等作品,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孝道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三是实施“五个感恩”计划,即定期围绕孝道和感恩教育主题开展感恩党、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同学系列活动,通过主题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通过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民族传统的真谛。3.在构建传统孝道文化教育长效机制中加强感恩教育德育教育既是一个复合工程,也是一次全民总动员的过程,感恩教育只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一部分,而传统孝道文化教育也仅仅是感恩教育的一个视角。新形势下,如何引导大学生识恩、知恩、报恩,需要不断丰富传统孝道文化载体,着力构建“四位一体”的感恩文化长效机制。一是构建“明德育人”长效机制。要使学生“明德”,家庭、学校、社会各自承担着自身的作用和功能。家庭要以亲情为纽带,注重学生习惯养成和道德的启蒙教育;学校要以改革评价体系为切入点,注重知与行的有机结合;社会则要以给予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为突破口,注重环境育人、氛围育人。二是构建“教书育人”长效机制。要把感恩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着力使之“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让学生亲临其境,感同身受。三是构建“管理育人”长效机制。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各级管理工作者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对学生言传身教,以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以高尚的情操感染学生,以模范的行动带动学生,以出色的工作影响学生,齐心协力推进感恩文化建设。四是构建“服务育人”长效机制。要把握好每一个服务环节,做好每一个服务细节,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学习和生活上的各种困难,营造出浓厚的“怀、大承担、大责任”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享受学校各项服务的过程中感受感恩文化的熏陶,让学生在弘扬优良传统孝道文化的过程中让崇尚感恩之风盛行。

第8篇:孝道教育范文

“忠孝”是儒家提倡的一种普遍道德,“神仙”是道教追求的一种终极理想,在许多人看来,二者似乎风马牛不相干。然而,在道教发源地青城天师洞,一块“忠孝神仙”的金字巨匾,堂而皇之地悬挂门庭。在道教众多的教派,尚有以忠孝为本的净明忠孝宗。于是,当我们认真审视道教的教理教义时,便发现儒家的伦理道德早已深浸入道教的思想学说之中。正因为如此,要学仙道,先修人道,人道不具,焉论神仙,这已成为道教界的一个共识。这里,就道教的孝道思想做一探索。

考 察道 教孝道思想的来源, 无疑来自儒家。儒 家继承 西周 以来 的传统 礼 制 ,十 分重 视伦理 道德 的建 设 ,其 中即包括 对孝道 的肯 定与 发扬 。“孝 ” 的思想 ,其产生约 当于 西周 时期 。从金文 及《周 书》和《诗经》 等文献 中, 可 以看 到 已有大 量关于 “孝 ”的内容 ,表 明 “孝 ” 的伦理 观念 已经 形 成 。《说文解字 》日 : “孝 ,善事 父母 者 。从老 省 ,从子 。子 承老 也 。”说 明 “孝”乃是一种家庭伦理 ,并在当时社会生活 中 ,有 着相 当重要 的规范作用 ,被视为高 尚的道 德情操而 为人们 自觉力行 。

中国古代文化 属伦理型文化 ,在中国这样 的宗法制社会 中 ,其伦 理的核心就是忠 孝人伦 ,这一 点特 别表 现在 以忠 孝为 本 的思 想 上 面 。孔 子在 《论语 》 中 曾说 : “君子务 本 ,本 立而 道 生 。孝 悌 也者 ,其为仁之本 。”儒家主张积 极入世 ,认为治 国必先齐家 ,因此将 忠孝说成 “为仁 之本”是合乎逻辑 的 。

从 历 史 角度 上 看 ,孝道 是在 个 体 家庭 出现 以后 ,作 为家庭 内部的行为规 范而 产生的 。其思 想内涵主要表现在 两个 方面 :一 是对 于在世的上辈 的敬爱 、服从和赡养 ,二是对于 已故上辈和先祖 的敬 仰和追念 。应当说 ,这个伦理概念 主要是针对现 实的世 俗生 活 。但 是 ,在 其 发 展意 义 上 ,却 远不 止于此 。其 中的第二个 方面 ,即对于 已死之 先辈 的 “追孝”态度和方式 ,导致 了中国传统 的祖先 崇拜进 一步发展 。显 然 ,也 正是这 点首先 沟通 了 儒 家 与 道 教 的 内在 交流 ,这对 于道教 神学与伦理学 的建设 是很 重要的 。因为 “宗教 ”一词本 身 ,就同祖先崇拜有着不可分割 的 内在联系 ;而祖 先崇拜的 目的 ,就 是 以 先 辈 为伦 理 范型 ,昭示于人 ,要求人们循 蹈其迹 。

然而 ,两家追求 的终极理想毕竟有较大的差异 。在解决 “仙道 ”与 “人道 ”内在的矛 盾时 ,就必须 以某种价值 观为基础 。对此 ,道教 所提 出的调和方 法 ,就是要求 慕道修仙之人 ,首先必须履行社 会共 同的 “人道 ”价值 。《无 上秘要 》 卷 l5说 : “父母之命 ,不可不从 ,宜先从之 。人道 既备 ,余可投身 。违 父之教 、仙无由成 。”先 当 “仁爱慈孝 ,恭奉尊 长 ,敬承二 亲” 。 《洞玄安志经》亦说 : “夫学道之为人也 ,先孝 于所 亲 ,忠 于所君 ,悯于所使 ,善 于所友 ,信而可复,谏 恶扬 善 ,无 彼 无 此 ,吾 我 之私 ,不违外教 ,能 事人道 也 ;次绝酒 肉 、声色 、嫉妒 、杀害 、奢贪 、骄恣也 ;次断五 辛伤 生滋味之肴 也 ;次 令 想 念 兼 心 睹清 虚也 ;次服食休粮 ,奉持大戒 ,坚质勤 志 ;导引胎息 ,吐纳和 液 ,修建功德 。”如此则仙道 可成 。这样一来 ,就将儒家忠孝仁信 的思想与道教 养生修仙之间的关 系有机地 融合起来 。

应该看到 ,道教 自创建 之始,便开始吸收儒 家的忠孝观 。 《太平经》就劝人们遵守忠君孝亲 ,认为最 大 的罪过 是 不 孝 , “夫天地 至 慈 ,唯 不 孝大逆 ,天地 不赦 。” “孝善之 人 , 人亦不侵之也 ;侵孝善之 人 ,天为治之 。”对 父母 应尽孝,对君王则应 尽忠 : “为帝王生出慈孝 之臣也 。夫孝子之忧父母也 ,善臣之忧君也 ,乃 当如此 矣 。”葛洪认 为只求金 丹而不修道德 ,长生不 死仍是办不到 的 ,所 以他 反复强调了行善立功是成仙的一种前提和保证 。

《抱 朴子内篇 ·对俗》说 : “立功德为 上 ,除过次之 。为道者 以救人危使免祸 ,护人疾病令 不枉 死 , 为上功也 。欲求仙 者 ,要 当 以忠孝和顺仁信 为本 。 若德行不修 ,而但 务方术 ,皆不得长生也 。”这就明 白指 出 ,为道者必须先立功德和善行 ,而最重要的善行就是按 照儒家忠孝 仁义的原 则来 立身处世 。

其后 ,在众 多的道经 书 中都一致强调孝道对修仙者 的重要 性 。 《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 经》说 ,凡修道 之人 , “其能壮 事守善 ,能 如要 言 :臣忠 、子孝 、夫信 、妇 贞 、兄敬 、弟顺 ,内无二心 ,便可为善 ,得种民矣 。”强调 “事师不 可不敬 ,事 亲不可不孝 ,事君不可 不忠 ,仁义不可 不行。 ” 《太 上大道玉清经》卷 一则直接糅合儒 家道 德说教 ,并假 元始天尊 之 口训 日 : “第 一戒者 ,不得 违 戾父 母师长 ,反逆不 孝 。”而那些 “不孝父母师长 者 ,死入地狱 ,万劫不 出。纵l-I=人中 ’.…一受人 凌刺 ,常居卑贱 。”于是 ,儒 家的道 德说教作为 正面引导 ,道教 的地狱苦难则作 为反 面的恐吓威慑力量 ,在道教伦 理 内协 同发挥作 用 。

《太上洞玄灵 宝智能罪根 上品大戒经》更大量包容儒家道德说教,提 出 : “与人君言 ,则惠于国;与人父 言 ,则慈于子 ;与人 师言 ,则爱于众 ; 与人兄 言 ,则悌 于行 ;与人 妇言 ,则贞于夫 ;与人夫言 ,则和 于室 ;与人弟子 言 ,则恭于礼;与人奴婢言 ,则慎 于事 。”这种说教 ,可 以说是包容 了社会人伦各个方 面 ,较之儒家经 典的有关论述 ,并不逊色 。

实 际上 ,西汉之 际的道 家已经开始援 引儒 家以正 人 心 。如 《道 学 传》 载 西 汉道 家 学者 成 都人 严遵 , “修道 自保 。与人 子言 ,依于孝 ;与人 臣言 , 依 于 忠 ;与 人弟言 ,依 于 顺 ;各 因 其发 ,导之 以善 。蜀 中化之 ,从 其言者过半也 。”北魏 寇谦之则在 《老君音诵戒经》 中 ,假太上老君之 口 ,针对当世之道德 堕 落 说 : “我今 以世人作 恶 者多 ,父 不慈 ,子不孝 ,臣不 忠 ,运 数应然 ,当疫 毒临之 ,恶人死 尽 。”其 中所体现 的伦理观 与儒 家忠孝等观念在 内涵上并无二致 。

然而 ,道教对 孝道 的理解并未停留在一般做人必备的精神层面 上 ;而是在此基础 上 ,进一步强调人在道德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 ,将导致 自我价值的上升 ,取得其 自主命运的能 力 ,从而在追求神仙理想的过程中终得 圆满 。对此 , 《太 上灵宝净明四规明鉴经》说 : “道 者性所有 ,固非外而烁 ;孝悌道之本 ,固 非强 而 为 。得 孝悌 而 推之 忠 ,故积 而成行 ,行 备 而造 日充 ,是 以 尚士学道 ,忠孝 以立本也 ,本 立 而 道 日生 也 。 ” 这 里将 “忠孝 ” 视 为“道 ”的根本 ,只有讲忠孝才能 “立本 ” ,大力强调忠孝的社会作 用。

经 中说 : “忠孝备而 可以成本,可 以立功 ,立功之 道 无 阳福 ,无 阴骘 ,无物 累 ,无 人 非 ,无鬼责 ,所 以上 合于三元 ,下合于万物也 。下士 呼符 水治药 饵 已人 之一疾 ,救 人 之 一病 而 谓之 功 ?非 功也 ,此道 家之 事方便法 门耳 。吾之 忠孝净明者 ,以之为相举天下之 民齐于寿 ,措 四海 而归太平 ,使君上安民 自阜 ,万物莫不 自然 。以之 将三军之众而神于不 战以屈人之兵 ,则吾之 兵常胜之 兵也 。以吾之忠 ,使不忠之人尽变 以为忠 ;以吾之 孝 ,使不孝 之人 尽变以为孝 ,其功可胜 计哉 !”从而将 “忠孝 ”从 个人修养扩展到社会 实践方面。

在后来道教 的善 书中 ,即反复阐述 了这一重要思想 。如 《劝世 归真》 日 : “人生在世 ,莫忘忠孝二字。为 臣尽忠 ,为子尽孝 ,乃万古不 易之理也 。吾 劝 世 人 ,或 为 忠 臣 ,或 为 孝 子 ,则不 愧 为 人矣 。” 《太 上感 应篇集注》亦说 : “父 母为五伦之首 ,孝 亲乃人道 之先 ”。 “立善 多端 ,莫 先忠孝 ,即成仙证佛 ,亦何尝不根基 于此 。”

第9篇:孝道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身教与言教 教育

一、引言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肩负着培训的重要任务,引导着大学生成长,辅导他们走向人生的成功,辅导员个人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对能否完成这项任务有重要影响。近年来,面对高等教育大刀阔斧的改革,针对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变化,高校学生管理面临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可以说,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指导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指导有非常强大的影响力,从大学辅导员的言教与身教两方面入手。人们说“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教育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一个人最美好的青春时间是在学校走过,学校的教职员工有义务让大学生的生活更加美好,因此辅导员要负起责任来,担当起教练的责任,负担沉重,做好身教言教工作,给大学生以良好的引导。

二、高校辅导员对学生引导教育中的身教与言教

辅导员用他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感染学生,以身作则鼓励学生,通过身教、言教,让学生感受到辅导员的人格力量,于潜移默化中产生好的影响。教学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尤其是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和性情的培养,如何给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指导呢?孔子说: “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对于高校辅导员,既然从事这项工作,就不能忘记自己的身份和责任,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遵守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维持个人良好的形象,进而建立教学的良好形象,展示给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辅导员经常有这样的感觉,如果辅导员是充满精气神的老师,那么班里的学生也会神采飞扬。所以作为一个辅导员必须有蓬勃向上的精神和正直的作风,用自己的行动产生强烈的感染力。这是鼓舞学生的斗志的。同时,辅导员还应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高校辅导员大多都能够自觉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做出身教,为学生做出表率。但在辅导员群体中,确实存在一些不好的现象,比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个别辅导员并没有积极想办法帮助解决,学生有疾病,辅导员没有去关心,让大学生在非常的关键没有体会到辅导员的关怀和帮助,从而有不恰当的理解。

辅导员和学生沟通中,大学生潜移默化的把大学生当成模仿的对象,其影响力是非常大的。因此辅导员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将千言万语化作行动,时刻注意用高标准、严要求来约束自己,自觉形成良好的道德标准。从小处做起,关注细节,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言必信,信必果。用谨慎的态度说话做事,做到谈吐文明,有风度,要尊重学生。辅导员要加强道德修养,不断坚持自我完善,只有这样,让大学生于受教育于无形中,用人格魅力和行为规范影响学生,当辅导员的品格对大学生产生影响时,大学生会自觉的把辅导员作为指明灯,自觉的塑造起高尚的人品,使学生受益一生。

2.言教

我们应该承认,辅导员的身教和言教是有所区别的,言教的使用更多,毕竟沟通交流要通过语言进行。一个渴望进入教室的学生,在辅导员的教导下,带着对知识的渴求,经过了几年的学习,完成学习学习,走出校门,推动着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作为辅导员,是在任何时候都要引导学生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在任何情况下,一个合格的教师的教学应该是:言之有物,言有乐趣的。

在大学的环境中,大学生们多远离家人,独自来到学校求学,时常会碰到一些问题,辅导员对于学生的指导作用显得尤其重要。辅导员要经常与学生沟通,对学生困惑的问题加以引导。如一些学生经常会找到辅导员谈一些个人的问题,对教育、就业、人上发展前途、人际关系协调处理等问题,有些学生情绪会比较紧张,找辅导员去谈心以寻求关心和支持。对此,辅导员一定要注意和学生的沟通方法,要看到学生眼中所充满的激情和希望,态度要诚恳,表情要温柔,要能够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鼓励学生们积极向上,正确的评价自己,引导学生们脚踏实地的学习和生活,引导他们热爱集体、团结互助,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并能够不断的进步[1]。

3.言传和身教是不可分割的统一

辅导员在对学生引导教育中,言教是不可少的,要给学生解释和教导,言教与身教是不可分离的,因此,辅导员在和学生沟通交流中也要关注自身素质,让辅导员通过其语言、动作、表情、神态等将各种信息传给学生,给学生以直接的影响。毕竟,对于年轻的学生而言,辅导员给他们做了一个榜样,什么样的榜样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对他们来说,辅导员是发挥了模范的作用,提高了学生的道德修养、知识水平、精神岁月,给学生带来终身的影响[2]。

三、结语

辅导员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劳动,反映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辅导员为学生在各方面做出表率,辅导员应树立起一个良好的标杆,向学生传授知识。作为一名辅导员,必须不断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热爱教育事业,恪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传授知识,兢兢业业的努力投身到教育中去,让辅导员有高尚的品德和情操,要要为人师表,通过言教身教,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辅导员要做好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通过言教身教把工作做好,真正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称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