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测量学范文

心理测量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测量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测量学

第1篇:心理测量学范文

关键词:创新心理素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格

一、引言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本质和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据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课题组的调研结果表明,当今大学生的创新素质令人担忧,主要体现如下:第一,创新意识不强,对创新的认识不足;第二,知识面窄,学习中忽视了知识间的关联性,各种作业和论文缺乏新意;第三,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和成果物化能力较弱;第四,兴趣缺乏稳定性,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易虎头蛇尾、见异思迁。挖掘问题的本质原因,主要在于当今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较弱,阻碍和抑制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创新人格被奴化。21世纪全球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作为这个时代的主力军,他们将是最新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先锋。因此,立足中国大学的实际情况,研究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实乃当务之急。

国外关于创新素质的研究较多,但心理测验及实验研究较少;国内关于创新素质的研究多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探讨,侧重于从侧面反映创新与社会适应的关系。在研究对象上,国外主要集中于对科学家、艺术家的研究,对学生群体的研究较少。

因此,研究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结构问题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这将有利于认识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推进国家创新发展的进程。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样本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各年级抽取有代表性的800名大学生,发出问卷800份,收回748份(回收率为93.5%),有效问卷为568份(有效率为75.9%)。

(二)问卷项目设计

从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定义出发,了解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表现及感受。选取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本科生,其中部分是参加过科技学术竞赛的同学进行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请他们讲述创新实践活动中的内在心理感受,列出五到六个自认为对大学生创新重要的心理品质。依据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参考已有成熟问卷项目进行问卷编制,得到26个项目。在编制出初始调查问卷后,请各班级负责人对问卷进行评定,对有歧义和不容易理解的语句进行了适当的修改。邀请相关专家对问卷进行评定,经多次修改后,形成最终测量问卷。

(三)数据收集与整理

将收集到的有效数据录入计算机,剔除无效数据后,进行缺失值处理,然后采用SPSS15.0和AMOS7.0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研究采用描述统计分析、项目分析(P0.4)、验证性因素分析、信度分析(大于标准0.7)等方法。

三、结果

(一)项目分析

在对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量表的结构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之前,首先要对获取的有效数据进行项目净化,即剔除鉴别力弱的项目。主要依据项目分析中计算出的量表中各项目的临界比率值CR,并通过t-test检验得分高低的两组在各题项上的差异。计算26个创新心理素质描述项目的总分,对总分进行排序,找出高低27%的得分点分别为高分组H和低分组L。对26个创新心理素质项目进行高低分组(H组和L组)的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检验结果表明,所修订的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量表的CPQ19、CPQ23、CPQ24、CPQ25、CPQ26题项的t值外侧概率大于0.05,表明这些题项对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样本不具有区分度,予以剔除。其余21个项目的t值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

(二)探索性因素分析

将所有数据在SPSS中按照50%的比例随机分成两半,并保证测量条款与样本比例符合结构方程技术要求标准。采用交叉证实方法(Cross Validation)检验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量表的结构方程模型。对其中一半数据进行探索分析,以进一步确认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量表的结构,即对剩余的21个项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首先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样本的KMO值为0.943,Bartlett值为5599.395(df=136,p

根据因素分析结果,各项目的因素负荷均大于0.5,且在各因素上的负荷大小不同,如表1所示。以上结果表明,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是一个由多维度构成的结构。

根据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可以发现,F1包括项目CPQ1、CPQ2、CPQ3、CPQ4、CPQ5、CPQ6、CPQ7,描述大学生在从事日常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安于现状、敢于尝试未知领域、对感兴趣的事物热情探究的奉献精神,它体现了具体活动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命名为“创新意识”。

F2包括项目CPQ8、CPQ9、CPQ10、CPQ11、CPQ12、CPQ13、CPQ14,描述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处理事情时的新颖性、灵活性、细心观察生活、积极解决问题及思维的发散性,它体现了大学生整合已有知识和挖掘未知知识的能力。命名为“创新能力”。

F3包括项目CPQ15、CPQ16、CPQ17、CPQ18、CPQ19、CPQ20、CPQ21,描述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处理事情时体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命名为“创新人格”。

(三)验证性因素分析

1、结构方程检验。为进一步考察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的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量表的结构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采用另一半数据对该模型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检验。研究设置2个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竞争模型:M1,单因素模型,即量表的项目同时负荷于一个创新心理素质因素上;M2,三因素模型,即量表的21个项目同时负荷于三个创新心理素质因素上。经验证性因素分析,两个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数,如表2所示。综合分析,M2的各项拟合指数较好。所以,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的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量表的结构模型可以接受,表明本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2、各因素及总分相关分析。表3显示了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量表各维度的相关系数。量表各维度与总分的相关在0.725-0.783之间;各维度间相关在0.471-0.563之间,呈中等程度相关,且低于各维度与量表总分之间的相关。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四)信度分析

考察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量表的同质信度(系数)、分半信度,结果如表4所示。总量表及各因素的同质信度在0.831-0.915之间,分半信度在0.724-0.827之间,均高于0.71,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表明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量表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和测量信度。

四、讨论

(一)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量表的编制

量表的编制参考了国内外心理测量的科学方法,在文献研究和关键事件访谈的基础上,编制初始条目,邀请心理学教授和样本群体代表对初始项目的内容、项目适用性和量表设计的科学性进行评价,因此,大量表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

采用交叉证实法检验量表的理论模型。一半有效数据用来探索模型,结果得到特征值大于1的三个因素,累计解释总体变异的77.367%,另一半有效数据用来检验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的量表模型,结果表明各拟合指数均达到了测量学要求;此外,量表各因素间的相关在0.471-0.563之间,因素之间相关相对小于因素与量表总分之间相关,表明量表具有结构效度。所编制的量表及各因素的同质信度在0.831-0.915之间,分半信度在0.724-0.827之间,基本上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

(二)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结构

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可聚合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三个维度。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创新活动的核心过程,而大学生的创新活动又同时受到创新人格的影响。

1、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创新意识是创新心理素质形成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它是创新心理素质中一个有层次、有结构的动力系统。

2、大学生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潜在心理品质。创新能力具有综合独特性,和结构优化性等特征。遗传素质是形成人类创新能力的生理基础和必要物质前提,它潜在决定着个体创新能力未来发展的类型、速度和水平;环境是人的创新能力和提高的重要条件,环境优劣影响着个体创新能力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实践是检验创新能力水平和创新活动成果的标准。

3、大学生创新人格。创新是时代赋予大学生的使命,是其在社会中求生和发展的必备素质。创新的本质是进取,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激情;创新就是要淘汰旧观念、旧技术、旧体制,培育新观念、新技术、新体制;创新的本质是不做复制。创新最关键的条件是要解放自己,因为一切创造力都根源于人的潜在能力的发挥。当代大学生只有注重培养创新人格,敢于创新、勇于创新,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结论

在研究条件下,得到以下结论:第一,在国内这一特殊文化背景和大学生群体特殊性条件下,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模型是多层次、三维的整合结构,具体包括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第二,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模型中各创新心理素质要素的权重不尽相同;第三,研究编制的《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量表》具有心理测量学认可的信效度,可以保证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研究的有效性和可信性。

参考文献:

1、秦虹,张武升.创新的本质特点与结构构成[J].教育科学,2006(2).

2、马庆国.管理统计:数据获取、统计原理与SPSS工具与应用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2.

3、Nunnally.PsychometricTheory[M].NewYork:Mcgraw-Hill,1978.

第2篇:心理测量学范文

1、如果要想系统的学习心理学(高校教材):《普通心理学》(最基础的,也是心理学入门书籍)、《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咨询与辅导》、《个性心理学》、《异常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心理测量学》等。

2、只是想了解心理学有关知识推荐:《人际关系心理学》(人民教育郑全全等著)、《心理卫生》(广西教育李丹著)、《社会心理学》、《个性心理学》(北师大高玉祥著)、《认知心理学》、《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等。

3、想读一些心理学方面的著作而不是教材,更多是感兴趣可以选择:《身体语言密码》、《道德告诫》(萨德)、《图腾与禁忌》(弗洛伊德)、《解开你人格的秘密》(张同延、张涵诗)《一个找回自我的心》(克利福德比尔斯)《灵魂的黑夜》(托马斯摩尔)、《心理学与生活》。

4、想对一些心理疾病了解与治疗的书:《心理咨询与辅导》(陶来恒主编)、《心理测量学》、《心理障碍临床手册》、《异常心理学》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心理测量学范文

抓教师队伍建设是教学管理的保障

以人的发展为本,教师是学校最大的资源,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生力军。因此,着眼于教师本身资源的开发、培养和运用,增强教师的创造能力,培养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加强学习,提高教师理论素质1)加强思想教育和政治理论学习,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组织教师学习《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政策法规,加强师德教育,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2)加强新课程课改理论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策略。采取邀请有关专家教授进行讲座和教师自觉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并加强外出学习制度,把新课程课改理论在教学中积极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深刻理解。3)鼓励和支持教师进修学习。采取得力措施,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让教师参加培训、进修等学习,更新教师专业知识,全面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自身素养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1)对于新分配的教师,采取“拜师制”培训制度。安排新分配教师向经验丰富、业务素质高的优秀教师拜师,并制定目标责任制,从学校发展历史、各种规章制度、班级管理、教学常规要求、课件制作、多媒体使用等各个方面进行手把手指导,在短时间内迅速使这些教师的技能得到全面提高。

2)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微机培训,提高教师现代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课件制作能力、多媒体使用能力等;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平台,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学管理水平;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师的授课质量。

3)抓机遇,助成功,激进取。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要形成一种强烈的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促进教书育人、主动探索的热情,向更高的层次进取。

4)加强校本教研,以研促教。加强集体备课制度,根据学科特点,统一本学科的教学要求。同年级同学科教师在一起共同研究,统一认识后,再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备课。加强研究课制度,让授课人自己提前备好课,然后在学科组进行说课,其他组员听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改进措施。随后让授课人重新备课,试讲,授完课后进行集体评课,授课人据评课信息修订教案教法,再试讲,直到讲完善、讲成功。研究课既让授课人的授课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也让参与者得到锻炼,本组人员循环进行,资源共享,共同进步,提升全体教师的整体水平。加强研讨会制度,把教师的建议汇总起来,找出大家关注的共性问题,从而确定研讨题目。教师围绕这个题目,利用各种途径准备研究材料。组织研讨会,让教师在交流中归纳、总结,逐步达成共识,从而解决问题,提高认识。加强教科研制度,通过课题研究活动,激发教师多上课、上好课、多写文章、写好文章。

5)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情感管理。学校应关心教师,使他们对学校关心、出力,提高本身素质,为学校努力地工作。

抓教学过程管理是关键

“重结果,更重过程”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凭硬制度、活机制增效益,靠校本教研上水平,只有坚持抓常规,抓经常的过程管理,才能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明确科室职能,发挥科室效应各科室人员立足本职工作,明确工作职责,研究工作方法,创造性地工作。安排科室人员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严格有效的督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并将督查结果进行量化、公示、评比,有力地促进学校教学管理的落实,使教学常规规范化。

实行“一评、二听、三会、四查”的教学管理制每学期依据各个阶段的考评结果对教师的各个方面进行一次总评价,作为教师本学期的工作业绩;每学期采取推门听课和提前通知听课2种听课方式,针对听课情况客观评课,及时反馈信息,改进教学;每学期开展教学情况研讨会、学生情况调查会和教学质量分析会,对照成绩,从教师、学生2个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原因,解决问题;每月对教师的教案、作业、辅导、班志进行一次详细的督查,并及时公布结果,加强对班级教学和班级管理的评价,为学校研究教学提供直接材料,促进学校对班级教学活动的管理。

狠抓班级管理,树立优良学风每个班级确立本班的班训,并围绕本班的奋斗目标制定有效措施,培养认真负责、工作能力强的班委会成员来协助班主任管理班级,在班级中树立人人争当主人翁的集体意识,形成好的班风。在学习中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在学生中形成“你追我赶,你退我帮”的团队意识,使整个班级进步。有了优良的学风,教学质量自然会稳步提高。

搞好校本教研,提高课堂效率开展校本教研,是提高教师素质,优化课堂结构,改进教学方法的有效途径。教研组要切实落实“精讲、多练、详批、简评”的教学要求,坚持“低起点、高要求、快节奏、大容量”的教学策略,降低教学起点,提高听课与作业要求,训练快速思维节奏,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容量。教研组长要组织本教研组内教师集体备课,开展行之有效的研讨会,期中、期末考试质量分析会,定期开展研究课、公开课、汇报课、教改课等教研活动,要求教师人人参与,人人实践,在参与中提高,在实践中升华,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激活奖励机制,促科研师资在课堂教学要求中,给教师创新发展的空间,教师可以不拘一格,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鼓励、支持教师撰写心得、论文等作品,对获奖或发表的作品给予奖励。对教育教学任务完成好的,教学质量高的教师进行奖励,在各种评优评先、职称评定中向教学质量好的教师倾斜,有力地调动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4篇:心理测量学范文

[关键词]激励创新 策略 情境 创新素质

如何去组织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每一位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通过几年的反复尝试,我总结出了激励创新的两种策略。

策略一:正面引导型的创新策略

所谓正面引导型的创新策略,就是指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发挥合作优势、注重实践活动等方式使学生诱发创新意识、开发创新潜能、培养创新素质的激励创新过程,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欲望形成于课堂,满足于课外,伴随着终生。

1.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创新意识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创新想法、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而兴趣和好奇心又往往来自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疑,使学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积极探究创新。我想,一堂好课不仅仅是学生学会某个知识,而应该是一个创新思维的起点。学生听到下课铃响起时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意犹未尽的神态,发出的是不情愿的长叹,这都说明学生的创新活动没有停止。

2.发挥合作优势,开发创新潜能

合作研讨,即在课堂中学生以小组形式为学习群体,突出学生的协作与讨论,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小组可以由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在合作学习中使优等生的才能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发展。这样的教学,既发挥了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的思路得以开拓,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3.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创新素质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的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因此,教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在思想中动手,让学生在动手、思维过程中探索、创新。

策略二:侧面引导型的创新策略

所谓侧面引导型的创新策略,就是指通过利用错误,以达到激发兴趣、促进反思、激励创新的目的,从而达到变错误为资源,促进学生的发展。

1.利用错误,激发兴趣

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习活动本身、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学习材料。它来自于学习,贴近学习,教学时又回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具有特殊的作用。错误引发了学生对问题的主动、积极的思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学生在“欲罢不能”的浓浓的探究中开始对新课的学习。

2.刑用错误,促进反思

学生学习的错误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而“自我否定”以自我反省,特别是内在的“观念冲突”作为必要的前提。利用学习中的错误,并及时引发这种“观念冲突”,能促使学生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且有批判性的再思考,以求得新的深入认识。这既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又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

3.鼓励学生驳问,尊重其理解水平

小学生天性好奇,对万事万物爱问为什么,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经验或课本中的说法,针对问题去寻找一种独立的见解,甚至朝着教师讲的和书本写的不同方向对教师大胆地提出疑问。对此,教师首先应热情鼓励,积极支持,并随机指导。如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笔者曾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一个学生认为,课文中用桃子等物与花生作对比好像不合适,它们同样有用,只是用处不同而已;桃子外表好看也有用,他觉得桃子等物比花生更可爱。学生的观点独到,但与教师的预想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还是一厢情愿地让学生在自己预先设计好的圈内打转;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就都会受到影响,思维的独特性也会受到约束。反之,教师给予鼓励和肯定,往往能再次激起学生认识与表现自我的激情,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思维创新的成功。

其次,学生在大胆创新的尝试中也可能有理解失误或思路不当之处。对于这种情况,教师不必大惊小怪,应当在肯定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同时引导其思路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因为创造中的错误往往是创造成功的先导。应刮目相看。

第5篇:心理测量学范文

一、“眼高手低”的不良学习心理

进入高三,不少同学在学习上都犯有“眼高手低”的毛病。“眼高”即在平时学习中抓难点,做难题,一难再难。“手低”即在学习中忽略知识点,对于基础题目认为会做而轻易放过。“眼高”使自己在学习上陷入困境,终日困惑重重。“手低”则使自己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解答基础题目准确率不高。“眼高手低”的不良习惯导致的严重后果是难题做不了,基础题不会做,最终自信心丧失,消磨顽强拼搏的学习精神。

[对策] 首先,要认真研究近两年的高考试题,对试题的难度有明确的认识,即基础题目占80%~90%以上,难题极少甚至没有。其次,改变自身学习习惯,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提高解答基础题目的准确率;难题适当做,较长时间不能解决则求助于老师,以便节省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最后,坚持良好的学习习惯,持之以恒。

二、学习上的“自暴自弃”心理

有些同学底子较差,进入高三后,虽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收效甚微。在屡次考试失利的打击下,逐渐失去信心,学习上主动性减弱,再加上其它因素影响,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自暴自弃心理。具体表现为:学习上惰性十足,随意性很强;对老师的劝导置若罔闻,对家长的苦口婆心置之不理;自认为学也学不好,不如不学,抱有对一切无所谓的态度,我行我素。

[对策] 首先,寻求老师的帮助。在考试多次失利的情况下,不要灰心丧气,主动找老师说明自己平时的学习状况、内心困惑,老师会针对你的具体情况给予帮助。其次,自我反省,仔细思考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否正确、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找出考试失利的原因和自身的缺点,逐个克服。最后,和同学谈心,这样有利于发现自己的缺点,吸取他人的长处,增强自信心。

三、学习“高原现象”时期的焦躁心理

学习上的“高原现象”可能会发生在每位同学身上。“高原现象”的具体特征是:头脑一片混沌,思维不清晰;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不进去;更糟糕的是原来滚瓜烂熟的知识也难以记起……当“高原现象”出现时,有的学生内心焦躁,坐立不安,失眠多梦,甚至做出一些强迫自己学习的举动。这些行为只会延长“高原现象”的时间,增添你的烦恼。

[对策] 首先,必须认识到学习上的“高原现象”是正常现象,每个人都可能会出现,要心平气和地面对,克服焦躁不安的情绪。其次,主动找老师谈心,讲清自己近期的学习生活情况,从老师那里得到方法上的指点和心理上的疏导。最后,注意休息,加强营养,调节自己的情绪。

四、考试综合征

1.考试必胜心理:有的同学将成绩看得太重,每次考试前不断告诫自己一定要考好,从而导致考场上心理紧张,结果事与愿违。

2.考试恐惧心理:由于基础薄弱、多次考试失利等原因的影响,一些同学对考试产生了恐惧心理,考场上心慌、心悸,注意力难以集中,焦躁不安,即使最简单的题目也难以做好。

3.考试求全心理:目标是做完所有的题目,考试时惟恐时间不够,注重做题速度而忽略准确性,慌慌张张;一题也不放过,遇到难题时爱较劲;答题时面面俱到,追求答案的完美性等等。

第6篇:心理测量学范文

关键词 舆论测量 心理影响 对策

民主化管理是高校班级建设的趋势,因此,以公开、量化为主要特征的舆论测量成为其重要的工作手段与方法。舆论测量能优化班级管理舆论环境,更能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民主意识。然而,舆论测量不是万能定理,民主化管理高度公开、透明的要求与个人顺境成长之间的矛盾,无疑给大学生心理带来一定的影响,既有增强其自信心的积极效应,也不乏人为设置挫败点的消极面。如何正确认识这种影响,继而找到相应对策,是提高班级管理舆论测量实施效果的关键。

1 舆论测量对大学生成长心理的影响

1.1 透明量化符合大学生对民主的理想认识

公开、透明、量化是舆论测量的显著特征,正符合青年大学生心目中对民主的理想认识。年龄心理、社会经历等因素决定了大学生群体对民主的认识呈现出理想主义、公平至上、公开透明的思维特点。所以在以班级管理为代表的民主意识教育中,要尊重大学生群体特有的思维特征。只有这样才能使同学们在班级生活即现实中感知民主,对其乐观、积极性格的塑造有一定帮助,学校进而对大学生民主意识发展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

1.2 佐证激励可增强大学生自信心和荣誉感

高校班级民主化管理中,舆论测量一般都是针对关系同学们切身利益的事项,比如各式各样的评奖推优。评奖推优的实质是一种激励教育,能有效鼓励同学进步、增强自信。激励教育有多种,最普遍的是语言激励,比如老师对学生说“你做得很好”;更有公信力的是评优,或者带有物质奖励的奖学金,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更有效;还有一种激励来自附带的佐证,往往通过展现激励获得的过程,让同学心理上产生一种重视感,既能感受这个奖项的分量和来之不易,也能体会获此殊荣的当之无愧,舆论测量就是一种佐证激励,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

1.3 班级舆论测量过多,分散学生学习精力

提到班级民主化管理理念,很多人就认为班内大事小事都得“投票”说了算,看似非常民主,但测量过于频繁,会占用同学们正常学习生活的时间,分散其学习精力。同学们真正关心的往往是关系到切身利益的事情,或者比较容易引发舆论矛盾的事务,比如评奖推优,而对一些日常管理的内容并不是特别在意如何选择。如果班级管理中大小事务都要进行舆论测量,时间一长,不管是评议同学还是被评议的同学,都会产生厌烦情绪,反而得不偿失。

1.4 人为增加挫败概率,学生自我评判错位

评奖推优,往往候选人多,而确定的名额有限,理性分析,总会有一些人是要落选的。而且舆论测量的结果不是彩票中奖,所有符合条件被测量的同学持有不同概率,可以说,有的候选人落选是在预料之中。公开透明的舆论测量,这种名字写上来又被刷下去的过程会带来消极心理,是人为增加的挫败机会,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个人成长以及集体活动的参与造成负面心理影响。

自我评判是人格构成的重要部分,也是一种生存能力。有的同学自我评判准确、客观,受外界影响不大,这种性格的人往往比较自立、有个人主见。但有的同学自我评判不稳定,受别人意见影响很大,这种性格往往缺乏主见,依赖心理强。自我评判稳定的同学会将舆论测量结果当成一个参考。但自我判断能力差的同学会因为一个舆论测量或自负或自卑,严重了会造成自我定位的混乱,给正常的学习生活带来诸多问题。

2 舆论测量辅助引导的相应对策

2.1 舆论测量的使用频率和时机要适当

舆论测量只是一种班级管理方法,其功能是为决策提供参考,而不能替代决策本身,更不能以公投决定班级一切事务。所以,舆论测量再好也要使用适当,一定把握好度,不能事事依赖舆论测量。否则就会占用同学们过多正常学习生活的时间,班级日常事务也被弄得兴师动众,使大家产生厌烦心理。如何把握好舆论测量的度是关键,这要确定哪些事务适合而且需要舆论测量,哪些事务不适合也不需要舆论测量。一般的原则是重大的、事关同学切身利益、观点不一致的事务,需要以舆论测量的方式合理调整、引导舆论方向,而一些日常的、观点一致的事务则不需要舆论测量。

2.2 候选人产生多用申请制而非推荐制

针对前文提到的舆论测量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心理影响,班级在进行测量时要注意操作技巧。比如多用申请,少用推荐。舆论测量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心理影响主要指候选人落选的情况,如果在测量前确定的候选人范围过于宽泛,就会导致落选的比例增大,范围缩小,落选的比例也会下降。如何合理缩小范围,一是严格审核条件,另一个将主动权交给同学们,就是多采用申请制度,减少推荐的比例。同学们提交申请不仅仅是表达自己的参与意愿,同时也是在做自我心理预期演练。多用申请并不代表不用推荐,同学们的性格特征是各异的,在大部分同学能主动申请表达自己意愿的同时,而有的同学因为性格、经历等各种原因不愿意申请。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老师和同学们多了解情况,用推荐补充申请,同时帮助同学做好心理减压。另外,申请的方式要合理,以尊重同学为本,不能以伤害自尊心及隐私为代价。

2.3 做好自我评判错位同学的心理辅导

舆论测量对学生成长心理的影响因人而异,大部分同学都能自我调整,而且不影响其自我判断。但有的同学自我期望较高,面对不理想的舆论测量结果,要么对评议同学或舆论测量本身产生对立情绪,进而对外界产生消极情绪,要么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造成自卑心理,甚至严重的会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面对这样的同学,不能只靠宏观的管理策略调整,老师同学们要在学习生活中给予更多的关心,有必要对自我判断错位的同学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帮助其调整心态,取得更大的进步。

舆论测量是班级民主化管理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与方法,要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与作用,必须关注其对学生心理产生的影响,并找到相应消除或减少消极影响的对策与途径。舆论测量不是目的,要在平时下功夫,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测量结果,学会以此为鉴,发现自身不足,找准目标方向。舆论测量,不仅是班级管理决策参谋,更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帮手。

参考文献

[1] 迟晓明,徐占品.试析班级管理决策中舆论量化三原则.中国校外教育,2009(8):52.

第7篇:心理测量学范文

1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不良问题

1.1 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不当

大学新生进入大学之后,常常会发现,大学的教学方式和目的跟高中教学方式和目的存在着较大差异。在中学时代,教师为了提升升学率,处于应付考试的考虑,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这样以来,许多学生凭借着其自身的努力,也取得了可贺的成绩。而到了大学之后,教学方式和风格都发生了改变,过去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大学里已经不适应,从而使得新生们摸不到头脑,不知如何是好。再者,在大学里,大学生的学习任务大,学习科目多,教师的教学方法往往采取启发式教学,其课堂教学时间较少,一般要求学生自学,进行独立思考和学习。而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往往延续着过去高中时候的学习方法,势必会造成学习的不适应、效率不高等现象。

1.2 生活习惯不适应,空余时间缺乏科学管理

现在的大多数大学生由小至大都受家人关爱,长期受家长们“全程式”、“包办式”服务,他们的自立能力较差,自我照顾意识淡薄,在离开父母之后,很难自立或者自理,对学习专业知识产生严重的影响。比如,现状许多大学生的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意识较强,自从离开了父母进入大学生活阶段,他们将感觉到生活极其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学里生活习惯跟过去中学阶段在家里的生活习惯有些不同,一下子难以改变,如习俗、气候、语言、饮食习惯等等,中学时代基本上是本地就读,其习俗、气候、语言、饮食等都相同,而到了大学阶段,他们大多是异地求学,其习俗的不同、语言的差异、气候的变化使得他们的生活习惯短时间内难以适应。第二,到了大学,学生们的自由支配时间相应的增多,不像中学时代那么的忙碌、紧张、充实、有序。他们一方面对自己浪费时间的行为感到内疚和自责,另一方面却感觉毫无头绪,对时间不能科学规划。

1.3 人际关系复杂,孤单失落不断

目前,大学生大多来自全国各个地区,其民族、性格、语言、生活习惯、家庭背景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使得许多新生交际困难,许多新生对于对于不同社会背景、不同家庭的同学不知道如何与其交往,感觉大学里的交际非常复杂,跟之前中学里的交际完全不同。所以,许多大学新生对于这种陌生的人群和环境,出现人际关系不适的情况。进而导致恐惧社交、寂寞失眠、心烦意乱、焦虑不安等症状。

2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不良的调适对策

以上已对大学新生心理适应不良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论述,这些心理上的不适应往往会致使他们的心理失衡,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们的大学生活和学习,降低他们的心理素质。因此,必须设法对大学新生心理适应不良进行调适。具体措施如下:

2.1 加强大学新生入学教育

针对大学新生入学后心理适应不良等问题,学校应该加强大学新生入学教育,首先,应该在大学新生入学时对其进行大学生活的介绍,对他们进行细致的人生理想教育、校纪校规教育、生活指导、思想教育、常规教育等,在初步了解他们家庭或者生活背景之后有的放矢地进行对应的教育活动,采取个别教育跟集体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如开班会、新老生交流会、迎新晚会等等。多组织些高年级跟新生的交流活动,排解新生对大学生活的陌生、孤独、焦虑和不安等心理不适问题。其次,展开专业的思想教育,做好大学学习规划指导和人生职业规划指导。辅导员应该在新生入学后尽早地对新生讲解其所学专业的知识结构、就业前景、发展方向,让他们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把握自己在大学里的时光,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使他们有效合理地科学地安排自己的自由时间。

2.2 正确引导新生客观地认识大学环境

由于新生进入大学后,往往会因为自己理想中的大学跟现实中的大学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而产生失落、不安心理,对于这类新生,辅导员应该对其进行开导,引导他们对自己进行正确地客观地全面的认识和评价,同时让他客观地评价下自己心目中的大学和现实中的大学,理性地面对理想跟现实的区别,减少心目中的落差,认同自己的大学校园,在现实的基础上对自己和大学进行重新定位。从而使他们在大学中不断地接受自我、超越自我,适应新环境,克服心理失衡。

2.3 培养新生自理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

对于那些自理能力差、人际关系能力弱的心声,辅导员应该多进宿舍,多跟他们交流,主动地了解和关心、帮助他们,以提升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尤其是对于那些弱势群体(如家庭经济困难、心理问题严重)的新生。再者,要引导他们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和性格特点,找到共同点,使他们交往起来更容易。再次,指导他们在交往中不能以个人的好恶作为标准,更不能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其他人,人际交往需要心理相容,要学会用平等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既要自尊,也要尊重别人。总之,要让他们在沟通、尊重、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建立起新型的、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提升他们的交际能力。

第8篇:心理测量学范文

 

一、心理测量的概念及其特征

 

(一)心理测量的概念。

 

心理测量是指以某种心理学理论为基础,通过一定的操作程序,对个体的人格、气质、兴趣等心理特性或行为进行量化的过程(范朝霞、赵广平,2005;李君,2009;尹冀蓉,2010)。广义的心理测量不仅包括以心理测验为工具的测量,也包括以观察、访谈、问卷、实验等方法进行的测量。在此,我们所讨论的心理测量技术主要是指心理测验。

 

(二)心理测量的特征。

 

心理测量的对象不同于一般的测量对象,使得心理测量也具有独特的性质。目前较为普遍的看法是心理测量具有间接性、相对性、客观性三种特性(李君,2009;尹冀蓉,2010;张素平,2011)。

 

二、常用的心理测验

 

(一)心理测验的分类。

 

心理测验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根据测验的实施方式可分为:操作测验、纸笔测验;根据测验的规模可分为:个体测验、团体测验;根据测验解释的严谨程度可分为:投射测验、客观测验;根据测验量表来源可分为:修订量表测验、自编量表测验(王信琳,2002)。

 

(二)常用的心理测验介绍。

 

1.智力测验。

 

智力测验是心理测验中最古老和发展最完善的测验。在人才选拔中采用智力测验,既能考察求职者的智力水平,又能考察求职者的智力结构。常用的智力测验有比奈-西蒙智力量表、斯坦福一比奈智力量表、瑞文标准智力测验、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军队甲种和军队乙种团体智力测验。

 

2.能力倾向测验。

 

能力倾向测验主要用于测量被试的潜在成就或预测将来的作为水平。能力倾向测验一般可分为(1)一般能力倾向测验:测量一个人的思维力、想象力、记忆力等多方面的潜能。如一般能力倾向成套测验(GATB),区分性能力倾向测验(DAT)。(2)特殊能力倾向测验,即测量一个人在所从事的特定活动中适应和成功的可能性,如音乐能力倾向测验、机械能力倾向测验(刘云芳,2006)。

 

3.人格测验。

 

人格测验也称个性测验,主要用于测量性格、兴趣、爱好、气质、价值观等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人格测验可采用自陈、投射、问卷等多种形式。主要的人格测验有: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卡特尔16PF测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罗夏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

 

三、心理测量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一)心理测量在个人职业选择中的应用。

 

通过相关职业测验,如职业兴趣测验和职业能力倾向测验,人们可以了解到自己的职业兴趣所在以及能力特长,制定适合的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匹配到适合自己从事的行业及职位。心理测量不仅能为人们的职业选择提供方向上的指引,还能为职业转换和职业发展提供参考意见(李君,2009)。

 

(一)心理测量在人才选拔与培养方面的应用。

 

心理测量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对求职者的性格特征、知识能力水平、职业倾向有一个基本的把握,为人才选拔提供一个客观的度量标准。

 

从最近几年的实际情况来看,人才测评受到了国内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欢迎。例如上海市任职资格评价中心先后接受了数百家大中型企业、三资企业的委托,运用心理测量手段来选拔中高级管理人才,同时还为上海的十多家急需招聘人才的银行提供了人才测评服务(尹冀蓉,2010;刘琳,2012)。北京市人才素质测评考试中心也曾为首都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的应聘者、银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中高级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崇文区和宣武区的700 多名干部、总医院的21名竞聘科室主任的硕士、博士实施心理测评工作(殷雷 ,2003)。

 

心理测量技术不仅在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选拔上发挥了独特优势,在员工配置与人才培养方面也有非常大的应用价值。比如劳斯莱斯公司,通过心理测试来区分不同层次的员工,从中挑选具有领导潜质的员工,有针对性的培养成团队领导。

 

(三)心理测量在员工心理健康方面的应用。

 

现代生活的各种压力以及不良生活习惯,容易促使员工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不仅危害个人的身心健康,而且极大地影响工作效率,严重的还可能导致员工自杀事件发生。一项由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发起的“2005年中国员工心理健康调查”结果表明,25.04%的被调查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2.24%的被调查者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幸运的是,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逐渐意识到员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日益关注员工的心理动态,采用心理健康问卷定期检查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干预心理状态不良的员工,消除心理安全隐患(尹冀蓉,2010)。许多大型企业还专门制定了员工帮助计划(EAP),旨在全方位的帮助员工及其家庭成员解决心理和行为问题,以提高组织绩效,改善企业氛围。

 

四、心理测量的应用局限性

 

有研究者认为心理测验在人才甄选实践中存在信效度问题、倾向性问题、常模建立问题、主体差异问题、公平性问题(戴媛,吴接群,2013)。也有研究者认为心理测验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了效用不足、滥编滥用、缺乏专业测评人员、神圣化心理测验等问题(林茂松,王东亚,张译井,2008)。笔者分析各家之言,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总结了心理测量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局限性。

 

(一)理论方面。

 

1.心理测量在理论方面存在缺陷。

 

现代心理测量技术是以经典测量理论和项目反应理论为基础的。经典测量理论基本假设即:观察分数(X )是由真分数(T )和测量所产生的误差(E )组成,即 X = T + E 或 T = X - E 。根据假设,当测量次数足够多时,所产生的正负误差可以相互抵消,其平均值趋于零。观测值 X 的平均数就可以作为真分数的估计值,而在实际测验中,测验的次数要达到足够多以消除误差几乎是不可能的(柏建鹏,2013)。从这个角度来说,心理测量有着无法弥补的先天缺陷。

 

2.心理测量理论研究不足。

 

心理测量学在欧美发达国家发展得相对成熟,而在我国还处在起步阶段。一是人们对心理测量学存在不少误解,褒贬不一,对这门学科的了解和重视不够以致发展缓慢;二是国内心理学研究者大多是引进、学习和模仿外来的理论成果,少有符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创新研究(林茂松,王东亚,张译井, 2008)。实践需要以理论为指导,相关的心理测量理论研究不足必然影响心理测量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发展和推广。

 

3.心理量表存在跨文化的问题。

 

目前,国内所使用的量表绝大部分都是从国外引进的,有些经过了一些修订,有些则是照搬照抄,全盘引用。这就存在一个跨文化适应的问题。众所周知,中西方社会文化环境存在很大的区别,以至于两者在思维、语言、文化习俗方面差异显著。根据西方文化背景所编制的心理量表可以很好地服务于西方社会,但不一定适用于我国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此外,心理测验量表建立常模时所选用的样本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导致原量表不再适用(林茂松,王东亚,张译井,2008)。

 

(二)实践方面。

 

1.缺乏心理测量专业人才。

 

专业的心理测量对其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都有着相当高的要求。在国外,心理测量从业人员上岗前需具有心理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且经过专业培训,取得执业资格。而目前我国的心理测量从业人员不仅数量上不能满足实际需求,而且素质上参次不齐。许多非科班出身的人也涉足该领域。(殷雷,2003;侯舒,2005)。

 

在使用心理测验的企业中由于缺少专业人才,不仅测验的信效度难以保证,而且主试者对测验结果的解释也往往过于简单。仅仅是作一些程序化的的评价而未能根据受测者的实际情况做进一步解释,及时的效果评估和跟踪服务也明显不足。

 

2.心理测验滥编滥用现象严重。

 

在国外,标准的心理测验的产生过程是非常严格的,必须先收集大量的样本,然后经过科学的专门研究和多次试测,才可能最终成为规范的应用工具(林茂松,王东亚,张译井,2008;卢晓红,2009)。但在我国,自主编制合格的心理测验的能力较弱。每年都从国外引进大量的心理测量工具,但许多都缺乏质量认证与规范,其中甚至充斥着许多粗制滥造,质量低劣的垃圾测验。很多企业使用的心理测验便是在内部缺少专业人员的情况下自行设计的,也有不少企业是通过网络和报刊等免费途径获得的。这些测验的信度和效度都无法得到保证。

 

此外在人力资源领域滥用心理测验的现象也比较常见。许多企事业单位的招聘流程中都有心理测验环节,但是否真的都需要这个选拔步骤,采用的心理测验量表又是否具有针对性就不得而知了(林茂松,王东亚,张译井, 2008)。滥编滥用心理测验不但不能发挥心理测量的价值,不能实现企业的预期目标,还会损害现代心理测量技术的声誉。

 

3.未能正视心理测量的作用。

 

我们经常在报纸杂志、网络媒体上看到各种五花八门的测试,美其名曰“心理测验”。学术上称这种测验为“坊间人格测验”,也就是模棱两可,看起来对任何被测者都解释得通的非专业性测验。普通大众很容易被它们误导,以为它们是科学的心理测验,事实上这种测试只能当做娱乐或游戏。有研究者认为正是心理测量和测验的庸俗化和娱乐化导致了社会大众对心理测验的误解(金瑜 ,王小慧,杨彦平,2005)。

 

当前人们不仅对心理测量的认识不足,对心理测验的作用也是观点不一。有研究者认为不少人夸大心理测验的价值和意义,过分看重测验结果的量化指标,即出现“唯测验论”和“万能论”倾向(林茂松,王东亚,张译井,2008;侯舒,2005)。也有研究者认为目前市场上对心理测验的认识存在两种误区,一种是贬低心理测验的作用;另一种是把心理测验神秘化(张亮,章麟,张进辅,2011)。

 

五、研究总结

 

当前,心理测量技术已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在员工选择职业、企业选才育才、员工心理健康检查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目前心理测量技术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种种问题,但通过心理测量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者的共同努力,心理测量技术一定会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价值。

第9篇:心理测量学范文

曾凯家:他妈妈说他儿子不服她管,怕他爸爸,而他爸爸在水产公司工作,很少有时间管他。平时他要干什么都由他作主,个性倔强……

贺超家:他妈妈因病长期在家修养,只要求他读好书,平时非常宠他,一有什么不顺他心意就会大发脾气……

二、案例剖析

比起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平时都是家长、老师和同学眼中的好孩子、好学生,感情不太外露,因而他们的心理问题更具隐蔽性。长期的教育研究实践证明,“好学生”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但在现实中这个问题往往被忽视了。以上两例给我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如何正确对现在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及诊治?尽管我有15年的教学教育经历,但现在的学生心理变化复杂远远超出我的想象。

曾凯、贺超从小都是父母宠爱的“宝贝”,从小学起学习成绩优秀,自我感觉优越,思想意识上以自我为中心,很少经受一些“风雨”考验,一旦外在的压力或批评超过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他们就会承受不了而像上例一样爆发出来,完全不会考虑事情的后果。根据我事后与他们再交流后得知,他们当时这样的言行在家中早已是家常便饭了,并不是有意与老师闹矛盾,而是无法控制自己的言行。

父母这种过度的“栽培”,也使他们与父母越来越远,与父母越来越无话可说,感受不到应有的亲情,以至对父母产生怨恨,对老师的教育与批评视为跟自己作对,平时情绪易冲动,或者莫名地感到沮丧、孤独、焦虑。

现在的中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社会上各种观念混杂、碰撞。社会生活中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人格上的缺陷。比如,劳动观念淡薄;劳动习惯差,把自己看得过重,在处理个人与集体,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中存在着较大的偏差,有些学生甚至缺乏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及道德感,对人无感激之心,做事不尽力,甚至漠不关心,不去注意克制自己言行。

另外初中学生存在以下心理特征更值得我们关注:

1.自我意识强而不稳:独立欲望增强,对事物能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见解,但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过高或过低,常被一些矛盾所困扰,如独立欲望与缺乏独立能力的矛盾,自己心中的“成人感”与成人眼中的“孩子气”之间的矛盾等等。

2.情感世界充满风暴:常常表现出幼稚的感情冲动和短暂的不安定状态,孤独、忧伤、激动、喜悦、愤怒微妙地交织在一起,组成一个强烈、动摇和不协调的情感世界。

三、解决措施

1、教师应当把学生的人格教育摆到重要的位置。

教师,应当分析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各个因素。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其中最主要的最不可忽视的应是社会影响、人际交往及课外生活的内容。由于学生自身发展的不成熟、辨别能力相对较差,模仿心理、流行心理、攀比心理较强,很易受到社会中消极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从他们的人际交往圈中导入。古人云:“学好千日不易,学坏一日有余。”如果教师不在这些方面加以注意和进行正确引导,会使教育效果出现偏差。

2、为使学生拥有快乐的心情和健康的行为,家长和教师都要努力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香港大学心理学教授翁国宾解释说,“生活技能”是指一个人的心理社会能力,是一个人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和挑战的能力,是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且在与他人、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适应、沟通和积极行为的能力。

具体可分解为六大能力:一、了解自身特点,培养自我认识能力;二、学会倾听和表达,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三、认识情绪,培养缓解压力的能力;四、理解支持他人,培养换位思考能力;五、有效解决问题,培养应对能力;六、避免攻击性言行,培养自律能力。

家长和教师应帮助学生逐步学习和掌握以上六种生活技能。学生有了这六种生活技能,就能对客观实际保有“客观”心理,以高于正常情绪反应的理性,取其合理、善意之处,忽略粗暴、糟粕之处,“宽容”而“怜悯”地对待外界的语言伤害。

3、对学生进行赏识与宽容教育。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学生。”热爱学生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热爱学生是每一位教师的天职。”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所谓赏识就是充分肯定学生,通过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

四、效果

经过事后我与他们一番心平气和、推心置腹地交流,他们都真正认识了自己身上存在的缺点及“病因”,对老师的批评表示由衷的理解和接受,并表示今后严格要求自己,尽可能做一个真正让老师同学都满意的好学生,做一个让父母不用操心的好孩子。一个星期后与他们父母、其他任课教师交流后得知确实有 较大的进步。

五、启示

在面对这些所谓的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在教育时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信赖性原则。指师生在平等、尊重的前提下,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建立富有情谊、相互信赖的新型师生关系。

整体性原则。指要有整体观念,对学生做到全面考察、系统分析,既要重视心理诸因素的内在联系,又要考虑心理、生理及社会因素的相互制约和影响。

疏导性原则。指要针对这类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耐心细致的开导、说服工作,减轻其对抗性,达到教育和规范其言行的目标。

坚持性原则。指要充分认识到解决这类学生心理问题的艰巨性、复杂性,对心理障碍的矫治问题树立坚持不懈、不怕困难、不怕反复的决心和信念,要有持久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