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训课程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动物繁殖学是畜牧兽医专业的基础课,理论和实践联系非常紧密。根据“动物繁殖”课程特点,对该课程进行了改革,打破传统的课程模式,以工作岗位为核心,企业要求为导向,让学生不仅具备繁殖岗位所应具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而且培养能够独立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具有宽口径和较强专业素养,可以和企业零距离接轨的技术型人才。本文通过岗位设计要求进行了课程的设计,并以课程设计为基础探讨实训基地的特色化建设。
【关键词】
畜牧兽医;动物繁殖;实训基地
动物繁殖是主要研究动物繁殖生理,满足家畜繁殖工岗位要求,通过学习繁殖技术改良品种,对提高动物生产性能,满足集约化、现代化畜牧业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任务。基于职业教育的根本是培养职业性和岗位性为目标人才,所以在课程设计上以满足岗位任务要求进行设计,培养就业前的职业能力,以实训基地为实训场地,让学生参与猪的生产、管理,实现课程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相互对接的形式,为企业输送人才。
一、课程设计
“动物繁殖”课程设计的理念是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以满足企业所需的人才需求。课程设计本着教学环节与生产岗位相吻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可持续性,以繁殖基本知识为基础,关键技术为重点,引导学生利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围绕着猪场采精员、品质鉴定工、配种员、接产员、各功能区技术员等工作岗位,课程内容上设计种公畜的选择,公猪的调教和采精;围绕着品质鉴定工,课程内容上设计了稀释液的配制,的稀释,的密度检查,畸形率检查,的保存与运输;对于配种员的岗位,设计了母猪的鉴定与配种,种母畜的选择等;接产员设计了母猪的妊娠诊断,母猪的接产助产及新生仔猪的护理,母猪舍的体况管理(BCS),育成育肥舍的体尺测量,种畜留种的标准与选择等课程。并结合我国规模化猪场的生产实际,将疫苗免疫程序,生物安全,以及各个生产单元的饲养管理流程融入课程的实训中。
二、课程目标
通过实训基地与教学合作,融合并带动繁殖专业的人才培养,推动动物繁殖专业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双师工作站”等基地,健全实训合作办学相关制度和激励政策,激发学院办学活动。“动物繁殖”的课程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繁殖理论知识,能熟练运用鉴定、人工授精、妊娠诊断、分娩与助产等繁殖技术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以满足各畜禽养殖场、育种场及相关部门繁殖工的岗位需求。
三、课程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方法,教师通过网络学术平台查找动物繁殖领域的最新理论、技术、方法及研究成果,补充到教案中去,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了解国内外动物繁殖专业的研究动向,扩大学生的认知领域。通过收集相关的动物繁殖实际操作的教学视频,使教学方法多样化,演示实验操作流程,提高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学生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学习有很实际的价值。注重网站建设,网站建设是信息化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项建设,其中包括对课程简介、教学资源、参考资料、新闻动态、远程链接、实践教学和在线答疑等模块。其中“远程链接”可以直接和实训基地链接,在上课的同时就能让上课的学生和实训基地的内容直接链接,学生和老师可以直接对话,实现现场交流的高效率教学效果。“新闻动态”可以让学生了解国内外最新的动物繁殖知识动态。“在线答疑”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互动交流的平台,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即讯平台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来实现自我学习。
四、课程实施
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理论学习后,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实训基地实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做中学”,在各个岗位中完成理实一体化教学任务。重点是母畜的鉴定与输精方法;公畜的采精方法及品质检查、稀释和保存方法;母畜妊娠诊断的方法;种畜的选留与改良方法。整合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改革现有的“填鸭式”教学为研究性教学。以往的教师在教授实验课程时,总是先讲解试验的目的、原理和步骤等,改革后教师针对试验先设计试验要求,让学生自己制定实验方案,教师再审查学生方案的可行性,若方案通过,学生则按照方案要求来操作。如以“猪的颗粒冻精”为例,教师只对颗粒冻精解冻后的成活率达标作要求。学生自己设计试验过程,要求最后结果能够达到教师的要求。实验结果不达标,则要查找实验失败的原因。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加强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实训基地的教学以“工学结合”的理念进行课程实施,要求学生按岗位分组,按照养殖场的规定作息时间,完成填写实训记录,使学生能够学到企业所要求的技术,经过训练学生能够毕业后在养殖场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实现“零距离”就业。如在教学实训基地学生可以动手操作猪的人工授精,品质检查,手握法采精,鉴定与妊娠诊断,实现教学与实际生产的无缝对接。充分发挥基地的多功能作用,积极接纳毕业生实习,将基地建成“教学的课堂、实习的车间”。
五、实习成绩的评分标准
实习期间的成绩不仅要查看学生个人的实习报告,还应该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实结,以小组长实习汇报的形式给予评价分数。在实习之前将学生分好小组,并设小组长。根据各组在实习期间的动手能力、实习报告认真程度、团队合作能力等指标综合评价。通过分组制评定成绩,能够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精神。
六、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是由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投资兴建的产学研及农业观光旅游基地,位于泰州市农业开发区内,总占地面积1km2。示范园的建设充分体现了循环经济理念,保持了里下河地区风光特色,遵循现代畜牧业的发展规律,以牧为主,农林牧渔相得益彰。产学研区由种猪、水禽、宠物这三大产业组成。养猪教学实训主要集中于国家级姜曲海种猪场完成,该猪场是江苏省首批农业资源保种场之一,2008年由农业部正式授牌,成为首批国家级种质资源保种场。目前种猪场有专兼职人员21人,硕士、博士构成的专家顾问5名。学生在猪场顶岗实训一个月,在学习过程中,指定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和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把理论知识贯穿在实践中,有目的地培养企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动手能力。种猪场主要承担姜曲海猪的保种和优质瘦肉猪研发工作。猪场采用全封闭、工厂化流水线生产模式,生产设备先进,管理规范。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细化成内设采精室、品质检查室。这两个实训室可以让学生完成公猪的采精,品质的检查,的分装,的稀释,的保存与运输工作。猪场设有母猪舍、产房、配种舍、公猪舍、保育育肥舍、公猪运动场、种猪性能测定站等设施。在配种舍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母猪期的生理特征的识别、最佳配种时机的判断、传统的子宫颈人工授精、最新的子宫内深度人工授精、初期妊娠诊断的判定等操作;在母猪舍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母猪妊娠各个阶段的体况进行饲料调节,以及妊娠阶段不同时期的疫苗接种工作。在产房内对产后母猪以及哺乳仔猪的各项管理操作,包括母猪产后的饲料渐进性的加量饲养管理方法,母猪分娩时的各种助产手段,新生仔猪的看护管理,以及产房内母猪以及仔猪的疫苗接种方法以及正确操作。在公猪舍内可以完成种公畜的选择、饲养、护理调教、采精等工作。在保育舍进行断奶仔猪期减少应激反应的各项管理操作以及防疫流程。在育成/育肥舍进行种猪的体尺测量,种畜留种标准的培训。
七、实训课程的建设
示范园作为教学实训基地,承担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任务。学生在养殖场定岗实习期间,在学习过程中,指定实践经验丰富的校内讲师和技术导师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把握理论知识贯穿在实践当中手把手教会学生养殖技术,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所需的零距离就业人才,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动手能力。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品牌专业建设为契机,以专业建设标准制定工作为抓手,不断深化“工学研融合”“双元一体化”“现代学徒制”“前店后校”为主体的多样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作者:陈静波 单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响英,等.农业高职院校“动物繁殖”课程岗位化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职业通讯,2014,(3):64-67.
一、课程定位与目标
校园展会实训是学生在学习完会展营销类、策划类以及设计类课程之后,将所有专业知识进行整合,运用到实践工作中的一门综合性实训课程。通过本实训课程,学生可以策划、组织、实施一个完整的展会项目,提升其展会策划、管理能力。学生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可以提升其团队合作以及沟通能力,增加其对会展行业的认同感。
二、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实训课程目标,会展专业教师运用头脑风暴的方法,确定此次实训的任务是校园展销会项目。专业教师在与科隆展览等知名企业进行交流后,获取来源于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结合会展专业学生实际,对这一任务进行严谨的教学分析,制作了相应的课程设计方案。
三、课程实施步骤
(一)实训准备。根据课程设计方案,专业教师首先为学生制作实训任务书、指导书、组织分工表、招展计划表、工作进度表等学习、工作指导材料。在学生组织方面,采用会展企业中的项目制,由总经理、各职能经理及项目组员组成三级管理阶梯。整个实训及管理过程采用层层汇报、层层负责的方式。详见下图图1学生组织结构图
(二)学生动员。学生第一次操作展会,很多学生不太相信这件事情可以成功。因此,需要调整学生的价值观、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首先,给总经理及各项目经理进行了培训动员,让骨干人员对此次活动的价值具备清晰地认识;然后给全班的学生进行了动员。采用优先推荐实习以及销售提成等方式来激励学生。
(三)招展工作。招展工作是本次展会成功与否的关键。招展前期,一方面给学生进行了销售谈判技巧培训,另一方面邀请学校社团中有赞助经验的学生做经验介绍。与此同时,让学生现场模拟,请一位有社会经验的学生扮演真实展商,考察学生销售讲解以及现场反应能力,考察合格后方可开始招展工作。招展中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与展商洽谈。每天上午指导教师考勤,电话检查招展情况,下午学生招展结束后要汇报工作情况,交流经验、解决遇到的问题。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学习了销售技巧、激发了销售热情也避免了偷懒现象的发生。
(四)宣传工作。招展工作结束后,开始启动宣传工作。宣传方式和内容由学生自己策划、执行。学生一般会采用校内电子屏、横幅、各班宣讲、跳蚤市场招商、微博、人人等成本低廉方式进行校内宣传。
(五)现场布置及管理。展会现场布置工作和招展工作同时进行。现场布置工作琐碎,很多事需要细节的把握。为此,教师需带领学生一起制作展会筹备工作进程表,将每一个环节细化,明确完成任务时间、责任到人,指导教师每天检查进度,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按照工作进程表,校园展会按照计划时间如期举行。
(六)展后评估与反馈。展会结束后,教师指导学生分别对学院师生以及参展商进行了调查反馈、分组分析调查问卷,撰写评估反馈报告。
三、课程效果
展会实训结束后,参照实训目的,会展专业教师通过学生分享学习成果和访谈等方式对实训课程效果进行评估。从教学效果来看,会展专业师生对展会操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除此之外,学生反馈最多的关键词包括成本意识、全局意识、细节意识、危机意识、团队合作。可见,校园展会实训不仅可以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还在职业情商培养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从宣传效果来看,企业对学校的氛围,会展专业学生比较认可。部分企业愿意接受学生就业,校园展会实训可以对学校、专业起到宣传的作用。四、收获与反思校园展会实训是我院会展专业综合性实训课程的一次尝试。这次实训给我们很多启示:
(一)相信学生。校园展销会看似简单,但操作工作繁琐。而且在整个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考验教师也考验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教师看到了学生能干的一面,他们对工作的投入、对展商及学校声誉的负责、遇事的行动能力、他们精彩的创意、任劳任怨的品质都令人感动,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施展的空间。
(二)学生职场经验较少。校园展会实训是模拟会展企业项目运作方式进行。实训过程中,暴露出学生的主动意识差,领导不问,不会主动汇报工作。工作比较被动,老师告诉的会做,没告诉到的不会主动思考。在与领导沟通时,只会反馈问题,没有解决方案。在工作中出现变化时坚守承诺,不好意思与展商沟通等问题。这些职场经验、技巧是在课本上学不到的,也不是一次活动就可以培养起来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多让学生接触工作任务,逐渐培养学生职场技巧、意识。
(三)指导教师团队结构需要优化。实训之初,主要由会展专业教师指导。但在实训工作过程中,学生的心理会发生变化、学生之间会出在矛盾,导致实训指导教师既要指导工作还要帮助学生梳理心态、人际关系,因此这种实训活动应该让辅导员全程参与到实习指导工作,帮助处理学生工作,可以提高实训工作效率。
关键词:实训周;课程设计;技能操作;集中实训
在一次德国专家职业教育论坛的讲座中听到了这样的一句话:科技超前于产业,教育却总是滞后于市场。深思此句,至少能说明一点:从学校里走出去的学生无法满足新时代市场劳动力的需求。为能跟上时代,紧随市场,必须积极探索如何培养现代产业所需的人才。中职学校作为此类人才的培训基地,应努力尝试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出能适应现代职业特点的复合型劳动者和中初级专业对口人才。目前,中职的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训操作大都在分散独立的课时里完成,这已严重制约学生实训技能的整体发展。为改善这种情况,经多方努力筹划,我校成功举办电子专业专题实训周。即在一周时间里,停止所有的公共课和专业理论基础课,定下专题实训方向与方案,对电子专业班学生进行集中实训,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全面掌握专业实训中的某一模块。使他们学有所成,学有所长,紧随市场专业技术发展步伐,以备将来就业之需。如何设计实训周的实训课程直接关系到实训周的实训效果,科学设计,则可事半功倍,设计不科学,则徒劳无功。以下就此谈谈《电子产品安装工艺》专题实训周课程的设计理念。
1《电子产品安装工艺》实训周实训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依据现代化电子产业所需的基本常识与技能,让学生全面了解PCB电路板各种形成方式,简单到手工,复杂到软件处理问题等;另实训课程的实施要切合学生实际情况及学生的接受能力,方不至于纸上谈兵,无实际操作可能。此模块课题看似简单、基础,但只有夯实了基础,方能建高楼大厦,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再学习及二次发展。
2《电子产品安装工艺》实训周实训课程设计的内容安排与时间安排
(见表1、表2、表3、表4和表5
3《电子产品安装工艺》实训周实训课程设计的构想与目的
3.1项目一:THT焊接工艺(手工插件焊接)[1]现代电子产品的装配已广泛运用可编程的贴片机代替人工焊接,但总有些不规则元件或不适用于自动焊接的特殊元件,还是需要手工焊接。另在科研、返工和返修的时候,手工焊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而对于小型生产和家电维修的作坊而言,手工焊接仍是最实用最便捷的操作。因此,手工焊接技术仍是电子装配技术工程人员必备的一项专业技能,同时也是掌握其它焊接技术的基础。所以该专题实训周的第一个实训课程选用THT焊接工艺这个项目。并以让学生完成CD4511八路数显抢答器THT焊接套件(如图1)来完成此项目的实训,同时也为第二个项目打下伏笔。
3.2项目二:SMT焊接工艺(贴片焊接)表面贴装技术(SMT)在减小电子产品体积重量和提高可靠性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新一代高密度、高效率的电子装联技术已经渗透到市场电子行业的每个领域[1]。SMT表面贴装工艺发展迅速,应用广泛,在众多领域中已经甚至完全取代了传统的电子装联技术。虽然表面贴装器件可采用大型工艺设备来实现自动化焊接,但在批量少,品种多生产情况下和维修中常常需要采用手工焊接。鉴此让学生熟悉并掌握SMT表面贴装工艺是非常有必要的。为达到实训的实际效果,选用包含有12类元件129个贴片313个焊点的练习套件(如图2)。
3.3项目三:物理方法形成复合放大管组成的简易串联可调式稳压电源的PCB电路该项目实训课程设计包括两方面:3.3.1用万能板形成复合放大管组成的简易串联可调式稳压电源的PCB电路虽然手工PCB电路板生产早已被工业规模生产代替,但用万能板形成PCB电路的方法在许多的学生技能大赛、教师技能大赛及电子专业教师资格选拔赛均中有采用;即使是软件形成的PCB电路,在排版时及一些特殊情况下还是需要人工做合理调整,而完成这些工作的前提都必须得全面掌握PCB电路万能板形成的知识与技巧;还有,一些科研工作及实验时也往往要利用该项的灵活与单一;还值一提的是:学生只有在认识手工形成PCB电路的不易和效率太低的情况下,才会深刻认识到利用软件的优越性,从而更认真的去学习软件的操作;故在此课题的实训周内把该项目列为必不可少的一项课程。3.3.2用单面覆铜板手工雕刻形成复合放大管组成的简易串联可调式稳压电源的PCB电路这种PCB电路的形成虽工艺原始,效率不高,但很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单从这点,该课程在实训周的出现就很有意义。
3.4项目四:用PROTELDXP2004软件形成PCB文件,再用化学方法形成PCB电路板PROTELDXP2004电子设计软件因为其有强大元件库和布线功能、加之界面友好和操作简便、实用等优点,已成为EDA行业尤其是PCB设计领域中发展最快、使用时间最长、运用范围最广泛的EDA软件之一[3]。其特点是:(1)通过设计捆绑的方式,将原理图编辑、PCB设计及打印这些功能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提供了一个项目开发环境。(2)DXP2004提供了丰富的原理图库和PCB封装库,并为设计新的元器件提供了封装向导,简化了封装设计过程。(3)TELDXP2004提供了丰富的元件库,但不可能包括所有的元件,必要时需要自己动手封装元件,建立自己的元件库。通过该课程学习设计,让学生对PROTELDXP2004软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利用这个软件绘制原理图的相关命令有了更多的理解,也对绘制原理图的过程更加的熟练。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制作一个完整的PCB电路板是非常的不容易,每一个环节都需精雕细琢,不可粗心大意,还考验了学生实训操作的耐心和耐力,让他们在此次学习操作过程中深刻的感受到同学、同伴之间互相协作的重要性,完成这样一个PCB生产过程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就可以的,而是需要大家之间不断的付出与配合。为今后工作时所需的专业素养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3.5项目五:多路程控万年历的安装与调试(综合练习竞赛套件,如图3)首先说明一点项目五是以技能竞赛的方式完成。经过一周的紧张练习与实践,为更好地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反馈老师一周来的工作效果,促进学生继续探索的学习兴趣,应全方位地考骇与评价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的实际情况,这也是对前面实训操作的一次应用与总结。更是对该项技能的一次综合提升。让学生有一个自我反省、自我总结的机会。所以说举办这样一次综合练习或者技能竞赛是这个实训课题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项目。当然实训周的课题是可以多角度进行专题选择,如:《电工安装及电工安全》、《智能楼宇》、《制冷设备检修》、《C51单片机调试》、《PLC基础应用》等。以《电子产品安装工艺》课题开始举办实训周,在这基础上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通过举办不同课题的实训周进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尽可能让学生在学校掌握的技能可以快速应用到工作岗位上,尽量缩小学校与工作岗位之间的距离,使他们无负担地走向自己的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杠江淮.电子手工焊接工艺及质量控制[EB/OL].
[2]聚零电子.淘宝网店[EB/OL].
摘要:“VBSE 虚拟商业社会环境”财务版实训平台依靠由“基本规则”到“管理理论与策略”的知识体系递进,借助“操作、逻辑、理论、应用”四个方面的培养层级,通过科学的应用模式、技术架构和教学设计,依托完整的会计实训教学环节,从根本上提高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质量。
关键词 :VBSE;知识体系;技术平台;课程设计
“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财务版实训平台是以对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会计工作进行全方位的模拟,同时综合了会计专业理论课程知识的会计综合实训平台,这个平台让学生理解到什么是企业;了解了企业与企业间的联系;企业与客户和供应商之间的联系;企业与银行、服务公司和行政部门的联系;以及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与联系;掌握较为全面的企业会计工作知识,有利于会计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一、高校会计综合实训课程教学设计的问题
1.会计综合实训教学模式偏离培养目标
很多高校的会计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工学相结合的道路,它要面向市场,根据市场的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而在传统的会计综合实训教学模式———老师带着学生做“一套账”下,高校会计综合实训教学只注重学生的知识培养,忽视了学生技能的培养,偏离了高校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
2.教学与综合实训教学环节衔接不紧密
高校会计综合实训教学仍然以课程讲授为主,学生偏重理论学习,真正实践环节相对缺乏。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学生在课中及课后一般是照猫画虎,学生通过学习课程输入知识,但缺少输出环节进一步培养提升技能,教学与综合实训教学环节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无法达到提高学生应用技能的教学要求。很显然,传统会计综合实训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学生达不到会计综合实训教学的真正目标—毕业前就能上岗。
3.传统会计综合实训教学课程设计中没有考虑传统会计理论教学存在不足
会计理论本身较为抽象,传统的纯理论学习枯燥且不易理解。高校学生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在学习会计理论的时候需要通过实践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实际操作。如果仅依靠“一套帐”的方式进行会计综合实训教学,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会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加深对会计理论的理解与掌握,不利于学生熟练地将会计理论应用于实践。
4.会计综合实训教学课程设计没有真正细化到职业岗位
会计专业培养方向对应着企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岗位,目前高校开设的会计综合实训课一般都是固化的统一实训教学内容,没有针对会计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和要求进行系统化训练,因此学生对于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如何当好会计缺乏认知,也就不具备相应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在企业中会计人员是需要在社会环境中与其他人互相配合,协同工作,所以会计人员除了要了解掌握会计工作的内容,还要学会和其他组织、部门及个人合作完成工作任务,才能更好地适应企业会计岗位要求,彰显个人价值。
二、“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财务版的课程设计目标定位
1.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
“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财务版的课程设计采用仿真实训,形象生动,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轻松愉悦,犹如身临真实环境,从而一改传统以一套帐为主的填鸭式讲授及学生被动接受的会计综合实训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
教学平台具备自动批阅功能,学生完成业务题并提交后,系统自动批阅并标明错误,学生在高度仿真的实训教学过程中不断巩固所学会计理论知识点,提高业务处理能力。教学平台以实际操作为导向,大量的实务操作练习使学生接触到各类实际会计业务,学生系统而全面地了解企业会计实务,这在传统会计综合实训教学中是难以实现的。
2.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财务版的课程设计弥补了校外实习基地的诸多限制与不足,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与机会进行实务操作训练。实践导向是会计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指导原则,通过“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财务版进行会计综合实训教学,使学生熟悉会计工作的真实环境,全面了解会计业务的工作流程,缩短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差距,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3.加强教师的业务实践
当前高校会计教师多数是高校毕业后直接任教,从课堂到课堂,缺乏企业实际会计工作经验,因而往往也偏重于理论教学,无法在会计综合实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地实践性指导。“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财务版提供了逼真的企业环境及大量的业务题,教师也可以利用平台进行练习,加强业务实践,以提高自身业务操作能力及实践教学水平。同时“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财务版也将有力推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改进,为会计专业教学“双师型”人才创造良好的育成环境。
“VBSE 虚拟商业社会环境”财务版是面向院校的会计专业综合实训教学平台,通过对真实商业社会环境中典型单位会计部门分岗位的系统模拟,让学生体验身临其境的岗前实训,认知并熟悉现代不同类型企业的不同会计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和特性,培养学生从事会计工作所需的综合执行能力、财务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让学生学会工作,学会思考,具备企业会计人员的全局意识和综合职业素养。“VBSE 虚拟商业社会环境”财务版诠释了行为导向哲学,体现了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
三、“VBSE虚拟商业社会环境”财务版实训平台下高校会计综合实训课程设计
1.采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进行会计综合实训课程设计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会计专业上的教学方式偏理论教学,而企业实践、模拟教学却有些不足,这样就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企业实际会计工作的理解,学生对企业宏观会计管理认识不清、微观会计实践理解不深刻,短期内难以形成会计实践操作习惯,学生也就无法形成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
翻转课堂是通过如何利用云平台进行教学改革,跟进世界潮流教学模式的成果分享,可以让教师真正认识到了技术对当今会计综合实训教学领域带来的变革,这也对教师今后的实训教学工作提出了挑战,提高了难度,当然也更明确了今后实训教师工作的方向。当然这也是一项大工程,要综合考虑以下的几个方面:
第一,会计综合实训课件不能片面强调美观而忽视了课程内容,也不能片面追求内容充实而在技术上不做任何处理,这样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另外,课件资源做好之后,要放在学校网站的公用平台,这就要求学校在硬件和网络设施上给予强大支持。
第二,老师角色转换,以前的会计综合实训教学方式是以教为主,更多的是一种填鸭式的呆板教学,教学效果很难保证,因为很难时间等资源限制,教师很难做到因材施教,但翻转课堂完全颠覆了过去的教学,学生自主,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解答各种问题,可使教学内容更加深入,对于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更加自由,自主,在问与学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知,同时在学的过程中,协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行解决问题,体验到协作的乐趣,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还培养了学生与人协作的能力。
第三,学生习惯的培养,以往的教学中,学生习惯了被动式的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惰性,导致不愿主动思考,在课堂进行时,有愿主动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但翻转课堂在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深入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活跃了学生思维方式,更改以往的学习习惯。
2.全方面升级高校会计综合实训课程的整体性“VBSE 虚拟商业社会环境”财务版注重课程专业实战演练,既能提供和未来职业需求对接的实训和试验项目,又和会计专业主干课程完全衔接,而且面向的专业十分广泛,具有很高的开放性和兼容性。通过对真实商业社会环境中典型单位会计部门分岗位的系统模拟,让学生体验身临其境的岗前实训,认知并熟悉现代商业社会内部不同组织、不同会计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和特性,培养学生从事会计工作所需的综合执行能力、财务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具备全局意识和综合职业素养。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利用VBSE 财务版将企业会计工作经过去密工作后搬进课堂,模拟企业工作流程,学生亲临现实,全面掌握会计工作业务流程,在细节上没有死角,到企业才能快速上手,减少时间和精力在基本的业务学习和操作上。真正实现高校会计综合实训课程“教、学、练、考、习”一体,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复合型人才。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把理论知识和企业的实践运用相结合,才能更完全的掌握专业技能。同时,基于“VBSE 虚拟商业社会环境”财务版教学平台的会计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教学改革可以帮助促进高校周边地区会计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进一步提高其业务水平和业务素质,从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为城市发展规划的实施提供所需要的良好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关键词]Java程序设计 实训 设计
一、实训教学的性质和任务
Java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培养的核心技能,本课程设计是在《Java程序设计》课程上设置的,在高职高专人才的培养中占有核心地位。它是巩固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并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实践环节。
本课程设计的目的和任务,是通过学生用Java语言设计一个完整的应用程序,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完成软件的分析、设计、调试和总结,提高学生对Java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训教学方法手段和考核方法的设计
(1)实训教学方法和手段
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网络程序设计Java》教学大纲中的重点内容,给出相应的题目或项目,指导学生完成任务。实训前必须制定好上机步骤,弄清实训目的;要求学生掌握实训项目所需的知识、操作方法或步骤,并写出详细的实训报告。
(2)实训考核方法
通过设计答辩方式,并结合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实训报告和答辩水平以及学习态度综合考评。
考核标准包括:
1.设计与实训报告 (20%);
2.程序的可用性,实用性,通用性,可扩充性(30%) ;
3.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创新精神(20%) ;
4.答辩水平(20%)。
5.态度和纪律 10% (分为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档)
三、实训内容与要求
(1)java系统程序开发
资产管理系统、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网络购物系统、网络聊天室、人事管理系统、选课系统、论文管理系统、新闻系统、考试管理系统、学生宿舍管理系统等。学生可以小组为单位任选其一完成。
(2)Applet程序开发
做一个广告屏,显示一段文字,如图1所示,能够对文字的颜色、风格、字体、字号等修改。
要求:做成APPLET程序或APPLICATION程序;用APPLETVIEWER运行;能够在网页中运行。
(3)游戏开发
1.五子棋双人对弈
开发游戏性程序,例如五子棋双人对弈程序、扫雷程序,根据学生情况,此部分为选做内容。
五子棋双人对弈程序要求:
①按“重新开具”可以开始新的一局。
②需提示当前该哪方下棋,并提示已下棋子的信息。
③一方赢时游戏结束。
2.俄罗斯方块游戏。
说明:以上内容为模板内容,其它题目也可自己设计,但难度要相当。具体内容可根据实际由指导老师审定。
(4)总体要求
1.对系统进行功能模块分析、控制模块分析正确;
2.系统设计要实用;
3.编程简练,可用,功能全面,具有较好的健壮性;
4.说明书、流程图要清楚。
四、授课计划与学时安排
(1)教师介绍本课程设计的目的、内容、要求、方法和安排。(4学时)
(2)学生消化信息、完成设计报告。(6学时)
(3)教师审查设计报告。通过审查的学生的设计报告,然后调整确定实施方案。 (4学时)
(4)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的程序设计环节指导老师作必要的现场指导。(20学时)
(5)验收并简单考核。(4学时)
(6)撰写总结和实训报告。(2学时)
五、课程设计指导教师
由主讲教师和实验指导教师共同承担。
六、课程设计地点
计算机中心机房或者学院专业机房
关键词:省级实训基地;冷冲压模具设计与实训;工学结合;职业岗位群;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8-0129-03
从模具用人企业反馈的信息看,目前企业急需的是具有一定社会实践经验的模具人才。而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严重脱节,不能迅速地适应生产一线的工作。因此,有必要对模具专业所设置的课程进行开发,面向用人单位,建立以实用知识和实践能力为基础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
《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技能领域课程。它与冲压设备、计算机技术密切联系,属于理论与实践相交融的课程。通过传统的讲授方法,很难使学生熟练掌握冷冲模的基本理论和各种典型模具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更不能达到自行设计中等复杂模具的技能水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发《冷冲压模具设计与实训》课程,对模具人才的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程定位 根据模具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以职业任务和行动过程为导向,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融合职业资格标准,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构建课程结构,实行情境化教学;采取“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等方式,设置了《冲压模具实训》课程。详细开发流程图如下页图1所示。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是按照任务驱动、理论实践一体化,讲训并重,学练结合,融入企业标准,依托省级实训基地建设点,一体化模式组织教学,如下页图2所示。课程的教学总目标是达到能分析、会计算、懂设计、强操作。能分析:能准确分析模具的结构组成和动作原理;能正确分析制件的冲压工艺性,并制定其生产工艺方案;能分析常见冲压工艺的主要质量问题,并提出一定的解决方案。会计算:能正确进行模具设计的工艺计算,并具备模具标准件以及模具材料的选用能力。懂设计:掌握模具设计的步骤与方法,能够完成中等复杂程度冲压件的模具设计任务。强操作:能够独立完成冲压模具的安装、调试与制件的生产工作。
教学内容
课程以校企双方共同精选的零件为教学载体和实训载体,通过对学习情境的学习和实训,可以使学生直接融入到企业的实际生产之中。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依照工学结合思想,基于工作过程中的项目任务的需求来组织教学内容,并把职业道德等融入专业课教学中。每个教学模块及下面的工作任务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从教学模块1到4形成两条职业能力培养主线,工学结合学习情境的设计如表1所示。
内容选取 课程从内容选取上打破原有学科体系,本着“基础知识够用,兼顾后继发展”的原则,按照模具设计的工作流程整合序化了教学内容,并以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整合思路,按照“知识+实例+实训”的教学模式,做到了“教学做”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目的。
内容组织 课程设计了冲裁模设计、弯曲模设计、拉深模设计和成形模设计四个教学模块,并通过教学载体4个典型零件,进行冲压模具设计案例为教学载体来实施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模具拆装实训、生产认识实习、模具安装与调试实习以及课程设计。
表现形式 四个模块内容的表现形式如图3所示。
教学方法
与手段
高职学生形象思维强于逻辑思维,实践操作强于理论学习,动手能力强于动脑能力。因此,传统的偏于理论知识讲授的方法不能适于现在学生的学习,考核方式落后单一的闭卷考核方式,导致学生考试成绩很好,进入企业什么都不会。
教学设计 课程学习情境设计,选择企业真实零件为载体,序化教学内容,难度由浅入深、零件形状由简单到复杂,按照模块教学方法进行学习情境设计,组织课程内容,设计理论实践一体、项目导向的职业岗位核心课程。冷冲压模具设计与实训课程通过项目化教学,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工学结合”,贯穿学生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本着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项目训练到综合项目训练的原则,按技能要求,分层次,分阶段地实施。培养具有专业实践技能的符合职业标准要求的技能型人才。
教学方法 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打破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传统模式,根据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按照“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的思路组织教学,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教学团队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创建了一系列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具体有:实例观摩+实际演练教学方法、启发互动教学法、学评一体化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在一体化场所,利用多媒体课件和仿真教学与实物现场想结合的手段,拓展教学资源,改进传统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确保教学质量。
教学队伍建设
要实施《冷冲压模具设计与实训》课程教学,硬件条件都具备了,关键是师资。“双师”化的专兼结合教师很关键,要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也要具有较熟练的实践技能,更要具有理实结合的教材分析及过程组合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否则教学过程难以控制。多年来,我校一直注重教师的职业能力培养.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的技术条件,引导专业教师积极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到企业挂职锻炼,不断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本课程的教学团队已经成为一支学历、年龄、职称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教学团队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100%。聘请企业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教学由专兼职教师共同承担,每个学习情境由一名校内专任教师和一名企业或行业兼职教师承担;校内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互交流学习,互补长短,在教学过程中以师傅的身份指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
依据工学结合的思想,通过系部教师同企业专家、行业专家共同论证,从毕业生在生产第一线所从事职业岗位群出发,将每一岗位所对应的工作任务归纳出模具专业的职业能力,融入企业或行业标准,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依托省级实训基地建设点,建成工学结合优质《冷冲压模具设计与实训》课程。
参考文献:
[1]赵建新.高职教育“四化一体”课程开发模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6):89-89.
[2]金卫东.基于工学结合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1(1):82-83.
[3]陈莉,万克文.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研究综述[J].江苏高教,2011(1):137-138.
[4]王宇红,黄良,王宇航.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开发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36):127-128.
[5]姜雪燕.浅析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教学设计[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7):185-186.
[6]孙德志.《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之我见[J].吉林农业,2010(10):217.
[7]刘孝光,潘培道,胡昌军.基于冲件加工过程的《冷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教学方法[J].池州学院学报,2011(3):142-143.
走出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真正做到“学中做”、“做中学”
本课程注重启发式教育,通过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项目为导向”组织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三维动画的多种制作流程。一味的传统普通高校的模式不适用本课程,这对学生的技能培养是相当不利的。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应该更灵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采用指导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法和自主学习教学法进行实践授课,在学生参与实际动画制作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质疑,与教师展开讨论,让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结论。
以“项目为导向”组织教学,通过任务驱动,将三维动画制作流程引入教学过程中。
本课程采用开放式课程设计,注重未来工作与就业环境相结合,注重对学生三维动画制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程的关键环节均设置了大量可操作性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逐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工作习惯。
本课程注重与产业行业相结合,在教学中融入现代三维动画制作理念,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我国高职教学所针对本课程的行业标准很模糊,院校与企业距离较大。个人认为强调生动、直观、交互性的课堂教学,突出课程形象化的特色。
考核方式是大家一直争论的问题,本课程采用答辩考试方式,能够全面考察了学生在三维动画制作过程中的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安排的改进
实践作品进度检查表。本人为课程设计了一个《实践作品进度检查表》,记录作品制作的每一阶段的完成程度、遇到的问题等。教师按阶段检查作品进度,及时发现重点或普及性问题,及时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这种查漏补缺也会引起学生们的共鸣,激发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良性竞争。
课程中值得重视的问题。多数学生能够按照课程要求完成前期的工作,有个别学生前期工作准备的不是很充分,态度不够认真。有些同学学习时比较死板,掌握工具但不会变通,对于软件的使用存在思维定势,遇到没有参考的例子就不知道从何处下手,有一部分学生惰性太强,前期的基本功还不是很扎实。注意把握学生作品制作进度,加强学生管理。
提高学生能力。课程授课过程中要继续实例操作及理论讲解,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建议在此课程开课前,先让学生学习表演相关的知识。同时加强对学生的监督效力,提升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尽量避免学生拖沓混日子的现象发生。
合理利用教学资源。重视理论讲述和影像资料的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提供大量的相关内容网络资源以供学生深入研讨。
答辩考试的优势。答辩考试其实是一个通用的考核方式,主要能考察学生对整个项目前期各项准备工作的完成情况,包括剧本情节是否丰富、完整,主题突出,剧本是否有着鲜明的戏剧冲突、结构简洁,是否有一定的新意角色、场景设计把握准确,符合剧本需求。角色、场景的设计是否新颖、风格统一,符合项目后续建模要求;故事版镜头衔接是否准确,关键动作是否清晰等。对于大纲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掌握,学生对于Maya动画相关知识和命令操作掌握是否熟练,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否在规定的考试时间内对试卷命题作出准确的回答。具体考察角色动作的重量感和表现力,以及短片制作的质量。
现在的动画市场蒸蒸日上,动画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但动画行业失业率和就业率却十分不稳定,所以一定要加强院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以“项目为导向”组织教学是先行军,将三维动画产业与实际教学结合。而真正能做到“学中做”、“做中学”教育形式,是教学改革中的重中之重。拓宽学生专业视野、培养学生对动画的兴趣;提高学生表达、交流与协作的能力;掌握相关专业实践技能;满足就业要求,做到学以致用。尝试未来工作与就业环境相结合,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就业打好基础。
(作者单位: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1]刘 娟,三维动画设计课程的教学与研究[J].文教资料,2011.05
关键词:职业规划;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9(C)-0130-01
在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如何使在不利的竞争环境中提高就业率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形势下,为了能够在大学的起点就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学校本在全校的大一新生中开设了《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这门旨在为学生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的公共必修课程。
在学校统一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这门课程之前,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在08、09级的学生中已经开设了《员工职业规划与入企培训》的课程,两门课程在教学内容与教学单元设计中有一部分内容重合,因此需要对《员工职业规划与入企培训》课程的教学单元重新进行设计和修改,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一、进一步明确课程设计理念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该课程教学,使学生意识到确立自身发展目标的重要性,了解职业的特性,思考未来理想职业与所学专业的关系,逐步确立长远稳定的发展目标,增强大学学习的目的性、积极性。也使学生了解自我、了解职业,学习决策方法,形成初步的职业发展规划,确定人生不同阶段的职业目标及其对应的生活模式。并使学生了解具体的职业要求,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素质和职业需要的技能,以胜任未来的工作。
《员工职业规划与入企培训》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为专业基础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职业规划与自我管理的能力。它是学生进入本专业学习的第一门课程,是以后课程学习的基础。
该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项目设计以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为线索来进行。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的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课程设计思路
在原先的课程设计中,《员工职业规划与入企培训》按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性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设计了4个学习项目,把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贯穿其中。该门课程的总学时为60学时,其中项目一认识自我10学时,项目二认识行业与职业11学时,项目三认识企业30学时,项目四认识专业时。
因为《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在大一阶段开设的课程学时是30学时,因此,我们把《员工职业规划与入企培训》课程从原先的60学时缩减到30学时。教学内容上,删除了原先理论性较强的部分,更加突出了课程的实践性。具体的课程内容涉及如下:
1、深化对电子企业的了解
在这个环节中,我们采用了大量的企业调研和以讲座形式开展的活动。一是通过对校外基地(浙江东晶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博尚电子有限公司、华东环保设备有限公司)的参观,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电子企业营运过程,并清楚地认识到生产和管理的过程,认识到各部门间的相互关系并描述这些过程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二是让学生自己选择学校周边电子企业进行调研,通过调研了解所应对的职业岗位群及岗位人才的规格标准,并能够分析出电子企业中不同类型员工的发展通道。三是邀请企业专家走进学校,通过各种主题讲座与学生沟通,让学生了解企业对员工的需求及要求。
2、加强对专业的认识和了解,确立专业学习的目标
本项目通过相关内容的讲授、校内实训基地的参观和朋辈之间的交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专业定位、了解专业的培养目标、了解与专业匹配的职业和岗位、了解专业为培养相关能力提供的软硬件设备、了解教学方法、更好地融入到专业学习中去。具体的内容有专业与职业的关系、专业对应的岗位所需要的能力、专业培养目标及规格、实践教学条件配置、行动导向教学、主干课程的设置等。
最后在学生了解行业的地位、形式及发展趋势后,在自我个性分析和环境分析的基础上,了解自己有哪些职业生涯发展机会,进而对各种职业发展机会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分析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通过分析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设定特定学期的职业生涯目标。并将职业目标进行有效分解,制定阶段性的努力目标即学期目标或事件目标,目标分解的过程也是职业能力要求的过程。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充分挖掘个人的潜力,有序从容地提高自己的能力,推进个人条件与职业要求的吻合。
作者单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家华.从起点看终点:大学新生应注重职业生涯规划[N].中国教育报,2007.09.19(8).
[2]关勇.简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J].中国成人教育,2005,(4).
依据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特点是课程内容的重要来源之一。为了加强培训课程的针对性,《标准》强调了培训前的需求调查环节,但目前的教师培训需求调查状况值得反思。首先,教师需求调查多数还停留在表层,调查内容无非是关于教师的工作背景、希望采用的培训方式和学习哪些课程内容等,调查结果也都是一些不调查即可知的信息,比如一线教师希望增加实践环节,能听到一线名师的常规课,增加与专家的研讨机会,与专家一起听、评课等等。第二,如何依据培训需求的调查结果设计课程,目前的培训课程设计又在多大程度上依据培训需求的调查结果?多数教师培训课程的设计往往是培训机构和培训专家根据自身的特长和优势而设定的,传递给教师的是普适的、脱离日常教学实践的理论,未必真正做到对症下药,缺乏对初任教师与优秀教师的专业需求差异的关注。这又涉及一个问题,培训需求与培训课程设计是否应该是一一对应的,对于一线教师因一些错误教育观念提出的不合理需求,培训者应该如何对待,培训者的态度是置若罔闻,还是积极引导教师转变观念?第三,培训需求调查对象应该包括哪些人?一套完善的教师在职培训课程,需要兼顾学校组织、教学工作和教师个人生涯发展的需求,才能有效提升进修品质与发挥应有功能。因此,教师培训需求调查不仅要调查教师个体的专业需求,还需要了解所在学校希望通过培训教师如何改进学校。此外,有学者提出,培训需求的调查不是只限定在培训之前,培训过程中同样存在需求调查,应加强动态需求分析。
二、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的基本要素
从课程论的角度看,培训课程设计需要考虑一些基本因素,如选择什么样的内容,如何安排内容的先后顺序,课程设计的模式,课程内容的编排等。教师培训在于使教师的知识、理解、技能、态度、习惯和价值等各方面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目标是多维的,而且由于教师培训的本质是有效地支持和促进教师学习,体现出系统化、专业化和终身化三大特征,所以课程设计更是一个系统工程。
(一)教师培训课程内容的选择
1.培训课程内容顺应课程改革的不同时期
培训课程不可能涉及所有内容,即使是历时几年的培训课程,在进行内容选择时也会让人颇费心思,但不管怎样,课程内容必须与教育发展的阶段和背景相适应。课程改革已经开展了十余年,当下的教师培训已经不同于十年前教师对课程改革相对陌生的背景,但现实培训中个别专家提出的现象还是停留在课程改革之初出现的一些问题。课程改革推动了教师课程意识发展,一线教师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认同和践行着新课程的理念,所以培训课程内容也要与时俱进,理念层面不应是目前培训的重点,融合当下课程改革面临的新问题,给出及时指导,也就是说,在对环境、现实情况及学习需求进行分析后,才能确定一线教师必须学会的知识、技能和信念,这将有助于了解一线教师最需要学习的知识。
2.满足一线教师的培训合理需求
培训课程首先还是要研究“学”而不仅仅是研究“教”与“培训”,要想设计合理的培训课程,必须了解如何推动“学”。教师学习符合成人学习特点,成人学习有明确的预期结果,或完全为工作的应用,或为自我的成长,所要求的学习内容并非遥远的未来,而是对日常生活有帮助的,同时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在生活中面临问题时,常常成为成人学习的诱因。笔者参与教师培训期间,有很多一线教师反映:“像XX省特级教师A老师的课是最受欢迎的”。我们不妨将A老师的讲座方式跟大家分享。A老师上的是一堂作文课,小学生与一线教师前后两部分分开坐在教室里,A老师中间停下来,布置学生练笔时,走到后面为一线教师讲解这个环节的教学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由名师解读课程设计的思路,让一线教师知道好课是什么样的以及为何要这样上的问题,与名师一起对课堂进行解读。值得一提的是,提供的观摩课并不一定是示范课、完美课,也可以是研究课、普通课,由一线教师边议边学,共同设计,提供思想的交锋和碰撞带来更好的效果。对一线教师而言,“磨课”对教师而言是非常适用的过程,所以可以在培训中适当增加这两种课型。
3.符合培训课程本身的逻辑结构
目前的培训课程多是由独立的讲座构成,专家团队不固定,因此不可避免彼此观点有重复,甚至有矛盾。实现培训内容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就需要规范专家培训讲座。选择培训专家时,注意专家的学术背景、专业背景、对于中小学课堂的熟悉度、深入实践的研究经历等等。专家具有相对广泛的课程领导力,他们对课程的理解与设计是最重要的。当下培训内容普遍缺乏长期规划和系统性,管理者在培训前要提供专家互相交流的机会。另外,教师培训要考虑一线教师的知识背景。教师仅仅掌握所教学科的知识远远不够,拥有合理、完善的知识结构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发展的重要条件。每个学科教师具有不同的知识构成,不同学科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内容有相同和不同之处。教师培训课程的设计结构,横向上应参考教师知识的结构,纵向上应参考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特征。
(二)教师培训课程设计模式———集体审议
教师培训相关的责任群体包括教育行政部门、承办培训组织、培训专家群体、参训教师所在的中小学校长。教育行政部门和承办培训高校负责安排一线教师和资源配额,而培训专家应该在更广阔的制度化环境下来看待教师教育的发展,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大学教授都可以成为培训者,所有的大学院校机构都可以承担培训项目。培训课程的设计环境,可以采用集体审议的方式,由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人组成培训课程开发小组,包括学科专家、课程专家、一线优秀教师、学生、培训机构的管理者和组织者等。一般具体学科培训比较偏重专业知识和教学法知识,忽视课程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那么在师资配备上,学科专家与课程专家的比例配置,培训组织与培训专家的任务如何分工,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怎样结合,都需要通过审议的方式确定。
(三)教师培训课程的组织形式:构建主题单元式课程
正如基础教育课程强调综合化一样,国培计划课程标准中也主张教师培训课程以主题方式设计,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整合,这是培训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课程设计者需要明确两个问题:第一,以主题为中心的内容如何整合。教师培训中的主题形式的课程设计涉及教师的经验世界与专业知识的整合,包括教师学习的特点,教师原有的教学经历、教师专业发展所需的知识等。因此,在主题式课程设计中,要注意将教师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伦理作为目标来考虑,而不是内容之间的独立。第二,确定课程模块划分的依据。基于《某一学科课程标准》、《教师专业标准》以及教师知识相关研究,重新构建全球化和终身学习背景下的教师知识模型,将其作为构建培训课程模块的基础。
三、构建教师培训课程的建议
(一)注重各级培训目标之间的整合
教师专业发展是渐进的、持续发展的过程,必须将校本培训与上层培训一体化。教师培训的目标应该与学校课程发展的目标相联系并保持一致。中小学校长应当帮助种子教师明确学校的课程发展规划,以及种子教师自身在学校课程发展中的作用和角色,并将这种需求反映到培训当中,增强教师培训效果在个人及学校发展中的作用。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培训结束后当地学校领导缺乏对培训教师辐射力的重视,并不是所有一线教师都有机会通过正式形式分享培训感受与收获,一些学校因工作事务繁忙,并没有将培训经验及时分享。可见,校长的教学领导非常关键,是连接上层培训与学校发展的非常重要环节。
(二)培养教师的知识管理能力
目前人们观念里普遍存在误区,认为培训成败的关键在于提供的课程内容、培训实施方式、培训组织的管理以及专家的专业水平等等,所以我们努力提供符合一线教师需求、提高实效的培训,但却忽视了一线教师本身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策略。因为培训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一线教师对知识的学习和管理能力,而部分一线教师还是在以中小学生学习的方式来看待自己的学习,这显然不能适应教师培训的特殊情况,很多教师反映,培训的信息量大,很难在集中培训期间都掌握,因此作为一线教师需要转变学习方式。培训组织者如何指导教师提升知识管理能力也不可忽视,帮助一线教师构建一种不同于中小学生学习的成人认知方式,比如在讲座前,培训组织者带领一线教师一起听课,然后分享感受,组织者提供“我是如何思考的,我有哪些收获”等。
(三)重视教师培训带来的隐性效果
培训专家对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知识学习、思维训练以及道德感化三个方面,尤其不可忽视的是道德感化。我们在对培训做后期跟踪调查时发现,一线教师对培训感受最深的是培训组织的工作态度和专家的科研精神,这种精神层面的影响带给一线教师隐性的情感认同。一线教师在培训中往往带着强烈的情绪表达,甚至抱怨教学的辛苦和无奈,如果在培训中给予他们理解,使他们收获安全感并认同培训活动的合理性,能激发教师更深入地参与学习。教师与专家之间的交往活动一定是知情交融的,学者卢家楣指出: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构成人类教学活动的两条相互交织的经纬线,教学活动虽然以传递认知信息为中介,却时刻不能离开情感因素的支持。专家本身的谦逊、平和、奉献、敬业精神影响一线教师,让他们感受到大学教授们也能够勤勤恳恳工作,积极追求教育的真善美,这种情感上的熏陶、感化、共鸣,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一线奋斗的教师职业道德的培育和人文修养的提升。
(四)促进教师培训走向专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