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司考学习计划范文

司考学习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司考学习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司考学习计划

第1篇:司考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 化学课程;高中;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b)-0083-01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要求:“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增进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化学课程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化学课程是高中阶段重要的必修课程,在高考理科综合考试中占有很大的比分,并对于学生生活具有很重的帮助作用,如何学好化学,提高化学考试成绩,则是我们化学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鉴于此,本文通过教学实践与经验,谈几点化学学习策略,以便为化学学习提供参考。

一、转变学习观念,提高学习自觉性

对于化学课程学习,有人认为只需要背背就能学好;有人认为化学专门和有毒的物质打交道而退避三舍;有人认化学背的东西太多而厌恶……而这些认识都是对化学学科本身及化学学习的误解。其实,化学与我们人类的生活、科技、生产都与化学密切相关,我们只有学好化学,才能知道哪些物质对身体有害,我们该如何规避和化解,才能知道哪些物质是有益的,我们该如何合成它。因此,化学是门很实用的基础学科,学好化学知识有利于我们更好的为人类造福,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有利于我们为将来的科技进步作出有益的贡献,而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更应该好好学习化学课程,掌握基本知识及其理论,指导自己生活实践,并全身心的投入到化学课程学习中去。

二、注重兴趣,鼓励学生质疑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于化学课程感兴趣,才会自觉的参与课程学习中来。在这些学习之中,我们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化学常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例如:钢铁为什么久置会生锈?为什么钢铁漆上油漆就不容易生锈?燃料燃烧时为什么鼓入空气,火焰会更旺?潮湿的煤炭为什么会比干燥的煤炭燃烧的更旺?在面粉中加人发酵粉(小苏打),蒸出来的馒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小孔?如果我们同学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就注意结合这些实际现象,那么,学化学就变得生动而有趣。另外,在学习中还要积极鼓励学生质疑,积极探索新知,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化学素养

现代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因特网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料库,它拥有最丰富的化学课程信息资源,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究”式化学学习,也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例如:发烟硝酸和发烟硫酸的“发烟”原理是不相同的。发烟硝酸发出的“烟”是HNO3与水蒸气形成的酸雾,发烟硫酸的“烟”是SO3,而这就需要探究解决。所以,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网络资源,使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从网络上搜索和下载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的资源,拓展学生化学学习知识面,在教学中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前到网络上搜索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信息和素材。这样不仅丰富了学习内容,扩大了知识领域,活跃了课堂气氛,并有利于学生化学知识的积淀,有利于提高学生化学素养。

四、加强学生学习习惯培养,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

在高中化学复习时,应该注意归纳整理、建立自己的认知结构,利用编写提纲、列图表等方式把知识加以系统化。同时,在记忆中尽量采用多次记忆法,一般两次记住的知识,我再多记两次,这样可以使记忆得到巩固。同学可以采用分时记忆的方法来加强记忆,早上与晚上比较清静,大脑受到前摄抑制或倒摄抑制的影响较少,在这时间记忆东西相对比较好些。记忆方式很多,关键是要找出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就是要学会巧记、妙记,即要了解记忆过程中的动机作用、组块作用、复习作用。实际在化学学习中很多知识点都需要记忆完成,例如显色反应、硅的反常性质、酸性氧化物与酸反应、匀速周期表等,这些都需要通过记忆来完成知识的巩固,所以,学习中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运用有效的记忆方式强化化学学习。

五、合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高中阶段各学科的学习任务都很繁重,学习时间对于学习成绩息息相关,它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保障,高中在为分科之前,没各学科都很重要,只有在分科之后,文科学生减低对理科的学习,理科降低对文科的学习,但是学习的任务依然很重,尤其是化学作为最实用、重要的科目之一,只有我们同学转变学习态度,树立学习信心,适当地多花些时间,对化学元素周期表、离子方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内容做到课课清、天天清,经常复习巩固,做到融会贯通,坚持学习,合理利用时间,切实做好自己的学习安排,科学规划自己的学习步骤,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

总之 学好化学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改变自身对化学的认识、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合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永红.中学化学教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 李广州.化学问题解决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第2篇:司考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高中理科综合;高中化学教学;问题;策略

化学作为理科综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理科综合成绩有着一定的影响。高中化学是一门抽象性强的学科,和生活也是非常贴近的。本文就高中化学教学所存在的弊端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简要分析理科综合考试化学科目

我国高考改革是在1999年的时候在广东省开始的,直至2005年的时候我国各省市的高考科目已经开始采用了新课程标准,高考改革更加侧重考察学生的能力。到了2010年的时候,已经将原有的“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科”,更改成为“3+理科综合/文科综合”,从此高考实施了一套全新的方案。理科综合就包含了化学、物理、生物三个科目,其总分规定为300分。

在理科综合考试过程当中,主要考核的就是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而采用的新的理科综合考试。这一新改革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强调学生对基本技能的使用,加强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已经掌握了的知识解决具体的问题。理科综合考试中化学科目,它的分数是根据各个省市的不同而进行了稍微调整,但是总体来说它和物理、生物是保持在一个平衡的范围。在新实行的理科综合考试大纲中,知识的覆盖范围有所缩小,主要是考试书本中所涵盖的重点知识和学生对于主干知识的把握程度,同时注重的是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综合运用能力的考察。

在分布题目这一方面,一般采用的是三个学科交叉进行的分布手段,但是在非选择题及选择题之间还会遵循一定的出题顺序,其题目难度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需要学生能够快速地转换学科的思维,不仅要扎实掌握好化学的基础知识,还要了解理综的总体出题特点和难度。因此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科思维转换的能力以及注意时间分配,从而加强训练,稳步地提升自己的考试成绩。

二、在理科综合考试下改善化学教学

本文就理科综合考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认为高中化学教学要根据考试改革的趋势,对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相对应的修改工作。笔者针对最近几年以来高中理科综合考试中化学科目的考试情况,对改进高中化学教学方法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

首先,笔者认为应该突出高中化学的学习重点。传统的化学教学主要是注重学生对于主干知识和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些知识主要集中在高一的化学课程当中。根据新的理综考试的发展趋势,教师应该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化学是非常有用的,不仅是为了获取一定的分数,应付考试,更是为了以后的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所以说,教师在高一化学教学中应该突出一定的重点。如高一化学教学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个就是必修阶段,一个就是选修阶段。一般高中学校对化学课时的安排都是一周两节课,其紧张程度可想而知。为了能够改变高一化学教学课时紧张、内容过多的情况,教师一定要把握好高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目的性地进行教学,进而突出重点,对于必修的部分可以进行适当地扩展,但在进行扩展的过程中不要太过深奥,一定要讲透,让学生彻底明白。

例如,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必修一第四章讲解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中,教师只需要讲解一些比较重点的化学知识就行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再进行详细的讲解。

在化学整体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将化学知识集合在一起。首先,教师应该掌握整个教学内容,将必修模块中所涉及到的重点知识联系到一起,形成系统的体系,然后在这个体系当中突出重点知识。学生在高二的时候就会开始分文科和理科,现在很多高校为了能够尽早让学生找准学习的方向,从高一开始就进行了分班工作,教师可以根据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所涉及到的内容总结出相对应的模块。例如,化学物质及其应用、化学实验、元素周期规律和物质结构、化学应用等。这样进行分类学习,有利于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化学知识的大体框架,能够很好地将分散的知识串联成一个主题,组成成一个整体,采取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分清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

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将化学课堂带入到生活当中,让学生清楚地明白化学是从生活中演变而来的,是生活中一个非常实用的学科。高中化学教学是强调学生实验动手能力以及积累化学知识的一个重要方式,所以教师一定要根据理科综合考试的要求,明确化学和生活的关系。

最后,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在高考理综考试中越来越重视的就是对学生能力的考察和培养,面对这一变化趋势我们高中化学教师要本着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为主的原则,更好地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其中所指出的化学能力主要就是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化学总结和实验的能力、化学信息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展开一系列的讨论活动,让学生进行自主谈论,还可以组织一些实验合作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从而避免学生产生学习惰性,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化学课堂中僵硬的教学方式。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进行改革,这就要求我们高中化学教师与时俱进,努力探究和积累新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化学教学水平和学生的高考成绩,让学生能够在高考理科综合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曹振宇.关于高考改革和素质教育[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0(12).

2.周敏娅.化学高考实验题解题指导[J].数理化学习,2012(12).

第3篇:司考学习计划范文

信息化教学,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信息化教学是与传统教学相对而言的现代教育的一种表现形态,它以信息技术的支持为显著特征。

信息化教学的本质就是运用系统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合理、充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设计,创设教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将学习内容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比较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再现,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信息化教学能够提供充分的交互性,创设生动、直观、形象的学习情境,使教学直观化、模型化、动态化,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具有有效控制空间和时间的功能,如录像、录音、三维动画、图片等;能打破文字的限制,采用声像效果,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有趣,学生学习时更具体、深刻,以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二、传统钳工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多年以来,中职学生操作技能培养面临着一道道难关:复杂的机器不能拆卸,一些工厂、企业学生很难进去参观学习,一些昂贵的设备、仪器,学生很难有机会在现场操作等等 ,我们将其形象地概括为“看不见、进不去、动不了、难再现”。钳工实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一直处于比较落后、陈旧的阶段。 “一把锉刀闯天下”,所以有些学生戏称钳工实训是“锯烂铁”。教师往往忽略学生学习的原动性、主动性、创造性,忽略了对学生进行钳工学习兴趣的培养,始终进行着一种简单师傅学徒式教学形式。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抵触情绪,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也就成了难以实现的空中楼阁,这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最大弊端。

三、钳工实训的信息化教学思考与尝试

信息化教学最关键是教学软件的开发,通过仿真模拟、实时评价等实现教学目的,而这些都需要软件的技术性、实用性来保证。

1.教学资源的搜集整理,即在物质条件上做准备

这是开发研制信息化教学软件的前提,是很关键的一步。这一步骤工作将从物质上、根本上决定这个教学软件是否成功、是否有较高的教学实用价值。教学资源既包括基于教材内容的结构化知识的展示,更要包括扩展性学习资源的收集。中职钳工实训基本技能包含了:划线、锯割、锉削、钻削、铰孔、攻丝以及各种量具的使用等。知识点涉及机械专业各门学科知识,如:机械制图、机械基础、钳工工艺学、金属材料、力学等等,以及必要的数学计算。这些资料都要收集进入软件数据库。

2.教学资源的加工组合,即在技术上开发研制教学软件

这是一个技术性的步骤,主要是把教学资源组织起来,使之变活,变成可操作性强、方便实用的教学软件。它不仅仅要求教师能熟练运用计算机通用技术,更需要掌握Pro/E造型、3D SolidWorks软件设计等专业技术。因此如何设计出一个比较完善、兼容性较强、系统相对较复杂、性能却比较稳定的好软件,是能否真正实现信息化教学的关键。

在资源的加工组合过程中,要紧紧围绕“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这两大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把钳工实训教学中的操作步骤、要领与技巧,以及实践中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微观组织、结构变化、形成过程等以动画形式直观形象地体现出来。必须注意各种教学资源的分类,如面的加工分为平面、曲面和斜面;配合加工分为对配、全配和混合配;工件形式还可以分为单件、配合件和组合件。在软件开发时必须充分熟悉掌握教材,并加以归类、组合,便于在实际运用中统筹兼顾工艺分析与实技训练,使各种技能之间合理交叉训练,以期取得最佳实训效果。

3.教学软件的应用,即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可以自主学习

学生学习时,在教学软件里只要点击鼠标就可以通过动画等形式展现工件的制作过程,整个过程随时可以进行三维和二维的对应比较,不仅形象生动易懂,而且每一工步都会提示适用工具、注意事项等,大大提高了实训安全系数,更提高了实训效率。信息化教学平台还可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专家在线指导、问题答疑,也可以为学生提高远程讨论、交流和反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考核评价

信息化教学在钳工实训中的运用,其考核和评价体系是一个交叉的、互动的过程。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的共同学习和个别学习功能,增强学生学习评价的互动性。在安排实训课题时,先给学生分组并给予一定时间的讨论,让每一组学生发挥集体的智慧分析加工工艺和加工方法,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及时纠正不合理工艺方法,制定加工工艺卡,然后再经过教师重、难点和注意事项的讲解后开始实训。这一过程的考核评价是实时的。在实训结束后,安排学生对实训工件进行互评,把测量结果输入教学软件中,系统会及时反馈工件加工质量,判断出现问题的原因,学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再经过教师讲评,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钳工实训信息化教学实践效果评价

1.丰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对钳工实训的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员对所学材料的内在兴趣。”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学生可以近距离观看往届学生的钳工实习作品,身临其境的体会校内外举办的钳工技能比赛。对实践教学中的操作步骤、要领与技巧,以及实践中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微观组织、结构变化、形成过程等以动画形式直观体现出来,让学生觉得钳工操作既有新意,又很简单。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让学生及时了解考工、考级及钳工在企业实际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提前认知钳工实训中一些较难的技术,如工艺安排、尺寸精度的掌握、配合件的完成、简单机器的装配等等,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迎接挑战的激情。教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2.激发创造性思维,调动学生在实训中的主观能动性

创新是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市场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关键是人才创造力的竞争。因此激发创造性思维是我们钳工实训教学的重要课题。信息化教学可以让学生学会获取知识,是一种终身学习的方法。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采用指导性、提示性和启发性思维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打好基础。

3.有利于开展分层次教育,确保实训效果

对于动手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在信息化教学平台中开展分层次教育,可以不断重复、模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根据这些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设置训练目标,适当降低技能训练要求,采取分层递进、分类指导,尽量找出其训练过程中的亮点给予鼓励,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确保技能训练的实际效果,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一技之长,立足社会。

五、开展信息化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师作为学习的促进者,要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力求做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2.信息化教学只是传统教学的补充,绝对不是传统教学的替代品

信息化教学在钳工实训工作中,不仅仅是让学生增加知识,更重要是让学生掌握技能并能运用技能,所以特别要注重知识与能力的最佳结合。

3.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

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让学生从接受学习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发现学习为重心,使学生在发现学习中主动掌握新工艺、新技能。

4.要加强“协作学习”

第4篇:司考学习计划范文

我国的教育体制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中学生的学籍档案作为学生信息的凭证,在学生的转学、休学、复学、升学考试等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新形势下信息化管理状况,对当今中学生学籍档案管理的实施提出几个观点。

关键词:

信息化管理;中学生;学籍;实施

1实现电子学籍档案的核对功能

学生在入学之后都会给新生进行学籍注册。以前,学生的学籍信息都是经过人工手写的,信息在誊录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实现电子学籍档案的核对功能是学校信息化管理的一种途径。现在,学生在校园网上登录自己的学号信息进行查看,便可核对自己的学籍注册信息。这样可以保证每个学生注册信息的正确,能够保障学生的权益,减少老师的校对工作量。实现电子学籍档案的核对功能,是未来几年学校的学籍档案管理需要加强的工作。学生入学时注册的信息数据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家庭、户籍、父母单位的变动、电话的更改等多方面的变动,学生的学籍信息也应该做到及时地调整更改。为了能够及时掌握学校学生信息的变动情况,学校的学籍管理应该实行期报制度:即各学校学籍管理部门要将前一阶段学生变动情况生成数据库信息,每学年的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的开学前,将学生的学籍信息重新核对检查,并将新的注册信息报送到教育局相关的部门,进行必要的数据更新和维护。不但方便了学生信息的查询,也方便了学校对学生信息的及时了解。

2学校要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制度

学校的管理需做到依法管理,才能有序地实现学籍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在某些管理制度不健全的学校,会出现冒名顶替他人学籍信息的状况,这会对被顶替的学生产生不公正的影响,甚至影响到他人今后的升学问题。在学生学籍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中,学校应该坚持依法管理,规范管理。可制定相关的制度来“有法可依”,有些学校已经制定了《信息采集录入制度》《学生信息查询制度》《协调与保障制度》等。学校应该让专门的人来负责学籍管理的相关工作,建立健全学生学籍电子档案的相关制度,对学生的学籍档案应该妥善保存甚至备份,不得擅自填写、更改和公开学生的个人学籍信息。学校也不能随意调整学籍管理人员。如果由于特殊情况确实需要调整工作人员,也应该上报教育局的相关部门。学籍管理要制定相关的制度,并且要严格依法实施。这是对学校的要求,也是对学生和家长的要求。在学生办理转学、复学、升学等手续时,家长应该按照学校的正常程序办理学籍档案的转移。学校建立健全的信息化管理制度能够保证学生学籍信息的安全性;能够推进学校学籍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转;能够减少或避免学生学籍信息的遗漏等。

3设置专门的档案信息管理人员

电子学籍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工作。每个同学的档案都需要进行信息化管理,这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所以,需要多人才可以完成。学校通过设置专门的学籍档案信息管理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共同完成相关的档案管理工作。学籍档案的信息管理人员要经过培训,熟悉计算机电子技术,保证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任务。要根据任务分配将学籍档案的信息管理分配到相关岗位,具体的岗位负责不同的具体事务。针对学生的就学状况,学籍管理人员应及时地做好审核、转档、交接等相关工作。现阶段,中学生的学习往往随着家庭的变动而变动。父母的工作一旦变动,学生就可能会出现转学的状况。关于学生的学籍档案问题,在学生开学的时候,学校的相关人员应该给学生作相关的介绍。而在很多学校,这种学籍知识应该让学生有所了解,以免在转学、休学、复学的情况下不知所以。专门的学籍档案信息管理人员在工作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信息的管理人员要有责任心,学籍的录入、整理和归档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管理人员应该认真、仔细、切不可马虎;信息管理人员在经过相关的培训之后,能熟练操作计算机,保证工作的质量;信息管理人员要对所有学生的学籍档案进行分类,按照年级和学号进行标注,以便于查阅,必要时要备份信息;信息管理人员要对学校的学籍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经常的维护。

4结语

教育是国家大计,是关乎国家人才培养的最关键手段。学校的教学管理和信息化管理必须得到重视。学生的学籍管理制度在目前的中学中还并不是十分健全,针对信息化管理这一块,学校和教育的相关部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1]袁小凤.新形势下中学生学籍档案的信息化管理[J].兰台世界,2011(8).

第5篇:司考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效果;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117-02

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发展迄今有百余年的历史。无机及分析化学是随着教育的发展,在课程体系的改革中,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基础课程合并成一门综合性课程的一种改革。这主要是针对我国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多数高校已经发展成为多学科性的大学。化学工作者需要面对现实,更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体系,进而适应科技发展的要求。无机及分析化学是根据我国非化学专业化学化工类专业要求,将传统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普通化学进行整合而得的一门综合性基础学科[1]。

无机及分析化学将热力学知识融入有关章节,并结合四大平衡和四大滴定分析法。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使非化学类专业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后,能掌握最基本的化学原理和化学分析方法。该课程是材料、环境、化工、安全等专业最重要的基础课之一,可以为后续的课程如化工原理、化工分离等专业课打下基础,在教学环节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2]。因此,无机及分析化学为了使学生扩大知识面,在有关部分重点介绍并拓展了相关知识的应用。

通常来说,无机及分析化学这门课程都会安排在大一第一学期进行学习。这种安排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大一新生刚入校,可以利用学生对高中化学知识的记忆,将高中学习知识与大学的这种基础性知识结合起来;二是这门综合性基础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即将进行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但是,相比较于高中的学习,无机及分析化学所要求的内容较多,其特点是章节较多,概念抽象,理论性强,并且有的习题计算较为复杂。因此,有的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失去了学习研究的兴趣和动力。针对这种情况的出现,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笔者结合自己从事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工作的体会,对高校无机及分析化学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面进行了一些分析和总结。

一、理论和实际结合,提高学习兴趣

俗语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人也把兴趣比作是唤醒学生求知欲的金钥匙。学生一般对纯粹理论的学习比较反感和厌倦。但是如果能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或实际生产和无机及分析化学知识联系在一起,会提高学生学习无机及分析化学的热情[3]。在讲解课堂内容时,可以将现代的一些新颖的研究知识结合起来。如在讲解液体时,可以与现在研究较多的“离子液体”的相关知识加以讲解;在讲气体的相关知识和“道尔顿分压定律”时,可以讲解“超临界流体”这种特殊“气体”的知识。这些内容的开拓,不仅能增加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也能培养学生对以后更进一步深造的科研热情。

二、引入史实,启迪学生思维

每一门课程的学习过程都伴随着学生思维的启迪、开发和培养。在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启迪、开发和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一般情况下,人类对客观事物认识过程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个例的发展。因此,在讲解无机及分析化学时,要加强学生思维的锻炼,需要从简单的事实着手。所以,史实的引入对学生思维的启迪是非常重要的。如对理想气体模型的讲解时,要引入理想气体从理想状态到实际状态的转变观念,这也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转变,进而引出热力学问题的研究也是从理想气体的研究应用开始,再扩展到实际的化学反应过程。最后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点,并且是他们认识到,科学发展的过程也就是科学的探究过程。

三、认真备课,有备而去

由于无机及分析化学是应用化学、环境工程及化工专业学生基础课程,针对大一学生刚从中学升入大学的实际情况,老师在课程准备时力求做到深入浅出;同时,在教学安排中,尽量把课本中有别于中学的新内容传递给学生。为了给学生对物质结构基础的学习有一个直观的展示和系统的认识,可以参考多所高校相关精品课程教案,在课件制作上的制造上将分子反应的动画融入其中,让课件不仅有理论知识介绍还有生动演示。特别是在讲解《物质结构基础》这一章时,为了增加学生对于s、p、d轨道及原子轨道角度分布图和电子云角度分布图的理解,单纯将公式必定会让学生晕头转向,所以有必要给出这些图形的空间结构图,加深学生的直观理解[4]。因此,为了能上好每一堂课,教师要在备课上下了不少功夫,力争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去”,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及时调整和补充课件,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

四、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在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中,每次课下课后,老师都要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同学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动态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尽可能照顾到大多数同学的学习进度。介于无机及分析化学这门课程理论比较枯燥的特点,课堂上注意精讲精练,将该课程与化学专业结合起来,多举例子,为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讲解。同时要虚心请教其他老师,找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

五、认真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

为了做到习题有针对性、有层次性,教师需要收集各种辅助资料,在《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每章课程学习完后布置分章节的习题并配以详细的答案解析,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教师对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答和演示,做好课后辅导工作。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

六、做好与实验课的有机结合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改革后,原来的无机化学实验和分析化学实验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由原来的两门实验课合并成为了一门实验课,即通常称之为近代化学实验I的课程。由于这门实验课是无机化学实验和分析化学实验的综合体,所以体现出了以下特点:在数量上有所减少,但在内容的综合性上有所增强。因此,就要求在实验教学上对学生有更高层次的要求,进而也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上有更高层次的提高。在近代化学实验的课程设置中,通常会与理论课程同步,即在讲完基本的数据处理及滴定方法后,一般才会要求学生进实验室做实验。为了保障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的水平,教师除了在实验室进行讲解之外,课堂上的实验基本知识的讲解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般而言,对于实验内容的基础知识,都要求教师穿插在无机及分析化学理论课的讲解中进行。比如常见容量仪器的精度比较,要让学生树立起这样一种信念:分析实验是高标准、高精度、高灵敏的操作,所用仪器必须干净、精确,进行的实验操作必须准确,才能得到好的结果。比如,溶液的移取所用仪器的选用:如果用的是烧杯,其数据记录就为整数位;如果用的是量筒,其数据记录就应该记录到小数点后一位;如果用的是移液管,其数据记录就必须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三种仪器中,精度最差的是烧杯,精度最高的是移液管。所以通常在滴定实验中,只能用移液管移取溶液,不允许用烧杯移取溶液。

参考文献:

[1]钟国清,蒋琪英.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绿色化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9):150-153.

[2]张树永,宋其圣.兴趣培养是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教育的前提[J].大学化学,2005,20(4):14-19.

第6篇:司考学习计划范文

为何选择钉钉

我校在教育管理信息化的起步阶段,曾与多家公司接触,打算引入学校OA平台。但有的定制要收费,重大版本升级要收费,动辄几万、十几万的高昂费用,让我们却步;有的不支持手机用户端,不能跨系统使用,让我们放弃。我校传统的办公方式存在着耗材大、费时长、效率低等问题,学校不断增加的“数字土著”和“数字移民”呼唤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我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在艰难中起步。

从2014年开始,我校采取某工作群作为交流思想、消息、传递文件的重要方式,但因其本身功能的局限,内容以后,无法及时了解对方是否查看消息、是否按时接收文件,有时重要通知不得不再次打电话逐一进行确认,费时费力。2015年5月底,随着钉钉2.0及其后续版本的推出,因其具有沟通精准,协同高效,支持跨平台、跨系统,可实现云端移动办公,对中小企事业单位免费提供基础服务等众多优点,于是我校开始探索钉钉在学校管理信息化中的应用,这也促使我校跨入了“云”和“移动办公”的新时代。

使用钉钉带来便利

1.达到精准沟通

使用钉钉信息时,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选择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方式,实现信息按需推送,避免信息全员“轰炸”。信息后,者可以随时了解消息是否被及时查看,文件是否被按时接收,做到“已读、未读,一目了然”。必要时,还可以利用钉钉的“ding一下”功能及时提醒未查收消息的教师尽快接收消息,实现了重要消息钉钉必达。

2.获得高效协同

学校工作有时需要不同处室、多位教职工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例如,学校打算周四下午召开一次教学云平台的师生培训会,放在以前需要先召集相关人员开会,分解培训任务,培训当天上午要进行环境准备检查(卫生、来宾停车、Pad充电、培训会场音响、空调、无线网络等)、材料准备检查(培训资料、PPT等)、人员安排检查(保安、摄影师、引导服务师生等),其中任何一项工作安排、落实不到位,都可能影响培训活动开展的质量。但我们使用钉钉办公的“任务”应用后,只需在手机上轻点几下便设定好了各项子任务完成的时间及责任人。如果任务责任人有什么问题,还可以在钉钉上及时沟通。快到截止时间了,任务会通过“ding消息”友情提醒未完成任务的小伙伴们,再也不用打电话或发信息一遍遍地催。任务发起者只需查看任务清单,在任务的不同时间节点各项准备工作谁完成了,谁没完成,一目了然。

3.加强情感交流

钉钉原本只是一种工作方式,但我校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把钉钉的功能从单纯的技术手段拓展至人文关怀的层面。例如,校长在冬至这个一年当中白天时间最短、夜晚时间最长的一天,送上“冬至暖心红包”,受到教师们的追捧;教师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大家在钉钉群里相互祝贺、相互鼓励;教职工生日当天,工会代表学校送上生日蛋糕卡,同事们纷纷通过钉钉送上满满的生日祝福……

钉钉使用反思

1.推进教育信息化是校长的责任

钉钉虽然功能强大,但其在我校的推广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从学校论证、认可钉钉管理平台,决定组建钉钉群,到把使用和推广钉钉的任务交给信息技术教师,几周的时间过去了,群内只有校长、教务主任、信息技术教师3个人,有的教师直言想放弃。在这种情形下,校长亲自接手钉钉管理,既当管理员,又当培训员,还当服务员,仅用了2周的时间就完成了全校教职工从原有工作群到钉钉管理平台的平稳升级换代,其以身作则的行为深深感染了大家。

钉钉在我校的推广并初步应用,是我校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一个缩影,同时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考验着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水平,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具体实施绝不单纯是信息技术教师的事,更是校长的事,校长应该义不容辞地把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任扛在肩上,把工作抓在手上。

2.变通培训方式提高使用效能

我校传统的教师信息化能力培训,大多采取先动员,再培训,后使用的办法,有时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有教师曾戏言:有的培训,动员时心潮澎湃,培训时云里雾里,培训后回归平静。为了推广钉钉,校长自掏腰包设计“抢红包”任务,让教师带着任务先用起来,在使用过程中,逐步熟悉钉钉平台环境,遇到困惑和问题,及时答疑解惑,针对问题开展指导。这次钉钉的培训,我校还采取分层培训的办法,由校长先培训学校的信息技术骨干,再和信息技术骨干一起完成全员培训。

学校的信息化发展离不开硬件支撑环境,离不开政策支持,离不开经费保障……但关键因素是人。只有师生着眼未来社会人才需求,达成信息化建设的共识,产生主动参与的愿望和乐趣,学校的信息化才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3.激发学校管理理念的升华

钉钉不仅仅给我们引入了一个教育管理平台,使教育管理进入“云”和“移动办公”时代,更让我们开始思考在“互联网+”时代学校的组织重构和管理流程再造。例如,我校最初设想使用钉钉的组织架构依然是传统型的:校长室、教务处、德育处、总务处、团委、校办、年级组、学科组……和现实学校的机构设置基本一致,但经过反复斟酌,最终在钉钉上形成的组织架构是这样的:管理团队、年级组、学科组、后勤保障组、班主任、党员组、信息化教学组……我们认为,后者的组织架构提升了管理的层次,实现了管理的扁平化,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把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分成年级、学科、班主任、党员等不同的组,既有利于信息在一定的范围内按需精准推送,又有利于教师打破办公室实际的空间分布,随时实现线上发起专业研讨和交流;专门成立信息化教学组,更有利于把对教育信息化有兴趣的教师组织起来,定期推送相关资源,为学校培养信息技术骨干力量。

4.使用钉钉的进一步设想

第7篇:司考学习计划范文

以“工业碳酸纳的质量鉴定”为基础,设计了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综合性分析化学实验教学项目。教学环节包含自主设计、师生讨论、自主实践和教学评价4个阶段。教学实践表明,该实验项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兴趣,增强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自主性,巩固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与技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

关键词

自主式学习;综合分析化学实验;工业碳酸钠;质量鉴定

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1-2]。具体到实验教学中,就要求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发与建设,引入自主式、探究式的实验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与自我创新意识[3-7]。我们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实践中,一方面保证基础性实验的开设,确保“三基(基本知识、理论、技能)”融入到实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素质。另一方面也加大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开设,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综合创新能力。基础实验内容主要偏重验证性,有很多成熟的实验项目可选择。而综合设计性实验要求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者与本课程相关的课程知识,必须具备综合性、探究性、实用性、普遍性与先进性的特点[8-9]。目前许多已有的综合性实验仅仅是基础实验的粗略改造,真正具备综合设计性特点的实验项目很少。因此教师需要整合现有的实验资源,积极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综合设计性实验的设计与开发。在国家标准“工业碳酸钠及试验方法”(GB210.1-2004)里,工业碳酸钠的质量技术指标项目包括总碱量、氯化钠、铁、硫酸盐、水不溶物和堆积密度[10]。其中前4个指标分析涉及到了酸碱滴定、沉淀滴定、重量分析和光度分析等分析化学实验内容。我们以此国家标准为基础,结合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要求,精心设计了“工业碳酸钠的质量鉴定”这一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综合性实验项目。

1自主设计

教师采用“任务式”教学方法,首先下发“工业碳酸钠质量鉴定”实验方案的设计任务书。任务书中明确了设计实验方案的要求。(1)要求学生进行文献信息调研。如查阅工业碳酸钠生产的工艺流程;了解物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利用多种渠道进行国家标准的检索;解读工业碳酸钠的质量标准。(2)根据国家标准确定检验项目,编写工业碳酸钠的质量分析方案。要求详细列出:实验目的、实验原理、试剂与仪器、实验步骤、数据记录与处理。鼓励学生根据所学专业基础知识和查阅的文献资料独立设计出新的实验方法。该“任务式”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查阅文献资料、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的体验实践,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师生讨论

教师提前一周组织学生对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分组讨论”与“个别讨论”,增加师生互动的机会。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提交的分析方案主要来自对教材基础实验的修改,国家标准的分析方法及专业文献的新方法。其中,也不乏个别学生自主设计的新方案。教师对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具体的分析评定,对学生设计的新方法的合理性、可行性进行讨论。这中间会涉及到许多实际应用的基础知识点:实际样品的取样;样品的前处理(如样品溶液的酸度调节);标准溶液的选择、配置与标定;混合指示剂与基础实验常用指示剂的不同;不同分析方法(如比浊法、重量分析法和光度法测定硫酸盐)的比较等等。通过对分析方案分组讨论,师生一对一讨论这一教学环节,加深了学生对分析化学专业知识的综合化与系统化理解。

3自主实践

为了方便实验室药品采购与管理,在方案讨论结束后对实验方案进行了统一,并在实验室条件允许下鼓励学生对自己设计的新方案进行自主实践。表1列出了“工业碳酸钠的质量鉴定”的实验方案中所选用的测定方法。学生在这一综合性实验方案的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巩固了基础性实验的内容,拓宽了分析化学实验的应用面,提高了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例如,在酸碱滴定法测定总碱量的实验中切身体会了溴甲酚绿-甲基红混合指示剂与甲基橙指示剂变色的不同;沉淀滴定法测定氯化物时学习了如何在大量沉淀存在下判断滴定的终点;光度法测定铁时样品溶液酸度的调节方法;个别同学还自主实践,比较了采用目视比浊法与光度法进行硫酸盐限量分析的实际区别。面对实际工业生产的样品分析,在整个实验方案实践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极高的实验兴致,能够独立思考、勇于尝试,专业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得到了充分施展和显著提高。特别是,在实验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改变常规的由实验员教师准备试剂药品的做法,要求学生列出所使用试剂仪器的详细清单,亲自配制实验所需的试液、标准溶液、指示剂等。这一具体的实践环节锻炼了学生实验的基本技能,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4教学评价

数据的记录与处理部分要求学生科学地、规范地记录原始数据,计算实验结果和相对平均偏差。要求学生在保证精密度前提下提高样品测定结果的准确度。根据国家标准里各项指标的要求,评价工业碳酸钠的质量等级,编制工业碳酸钠质量等级认定报告。最后,要求学生总结实验的心得体会,进行“自我评价”。学生普遍反映该实验项目更贴近工业生产实践,给了学生查阅资料、设计方案、自己处理问题的机会,提高了分析化学实验的兴趣。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我们把该实验项目的开设学时数定为8学时,相当于2个基础性实验项目。对学生的评价与考核包含了2个部分,首先是对设计方案的评价,从中可以了解课后学生查阅的文献量,对设计方案的可实施性和规范性进行评价。其次是方案实施过程中的规范与实验结果的准确度,从中可以掌握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与作风。

5结束语

3个学期的教学实践结果说明,该综合性实验项目充分确立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提高了学生对分析化学实验的兴趣。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一步拓宽了专业知识面,实践了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另外,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逐一评价学生的设计方案,处理学生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需要教师投入比常规基础性实验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但教师也因此能更深入地了解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实际程度,发现实验教学中的不足,从而不断优化后继的教学过程。教学双方做到了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訾学红,陈永宝,张红光,等.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6):321-323

[2]皇甫倩,王后雄.化学教育,2014,35(3):64-68

[3]孙纯学,高若宁.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0):128-130,153

[4]漆红兰,刘晨,范晓荔.化学教育,2014,35(10):25-28

[5]卢怡,刘金库,徐志珍,等.化工高等教育,2012(1):30-32,58

[6]马新起,郭泉辉,杨显.大学化学,2014,29(3):57-59

[7]施鼎方,徐竞成,朱毓秀,等.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85-87

[8]曹小华,谢宝华,叶姗,等.化学教育,2011,32(5):60-63

[9]肖建富,高瞻,李桂新.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2):143-145,165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工业碳酸钠及其试验方法GB210.1-2004.2004:10

第8篇:司考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能力培养;思考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对我国经济建设所起到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受到了国家的重视。国家科委综合局组织的《我国机电一体化发展途径与对策》中,根据社会需要、投资效益和现有基础等条件,提出优先发展15 个领域中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如数控机床及其他机械制造工艺设备、电子化量具量仪、工业自动化控制仪表、中小型电机与电气传动控制装置。由此可见,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急需大量具备机电一体化专业职业能力的人才,因而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对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培养,首先需要一个完善的方案。本文试图为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职业能力培养设计方案,以期为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笔者所设计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方案如下:

第一,根据社会需求确定培养方向。首先对学生就业企业、校外实习基地以及其他企业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大量搜集这些企业对人才能力的具体要求的相关资料,并组织教师对调研情况进行分析。通过调研可知,我国现代企业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对生产自动化的依赖也越来越高,区域经济发展和学生就业企业急需大量的自动化生产线技师。因此,高职院校可将机电一体化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定位于企业的自动化生产线技师。

第二,根据岗位群确定能力模块。

通过对企业和行业的调研与分析,自动化生产线技师应具备由自动化生产线系统构建、自动化生产线操控、自动化生产线维护的能力,从而构成了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专业能力模块;同时还应具备相应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专业能力是生存基础,如电工基本技能;社会能力是生存平台,如对祖国的忠诚和团队合作等;方法能力是生存发展的核心,如学习方法。社会和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和发展,要跟上社会的变化,就需要不断地学习。

第三,根据专业能力确定工作任务和工作领域。根据上述专业能力,自动化生产线技师在工作中的基本任务是系统构建、系统操控和系统维护。自动化生产技师专业能力对应的工作领域:

系统构建,包括机械本体选择、传动系统设计、检测系统设计和控制系统选择;系统操控,包括PLC 编程与调试、单片机编程与调试和工艺流程的编制;系统维护,包括检测系统维护、控制系统维护和执行机构维护。

第四,根据工作任务确定工作能力要求。自动化生产线技师的工作能力要求包括金属材料选用、机械本体构成、传动方案选用、传感器选用、检测方案设计、继接控制设计、执行机构选用、系统集成方案设计、系统评价、PLC 编程与调试、单片机编程与调试和维护方案制定等。

第五,根据工作能力要求确定专业核心能力。自动化生产线技师的专业核心能力应包括PLC 控制系统、单片机控制系统、传动系统控制和系统集成等。

第六,根据专业能力要求确定专业能力树。

第七,根据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学习领域包括机械本体、执行机构、检测系统和控制系统。学习情境为机械本体,包括机械识图能力、金属材料选用、机械装配、机械本体构成、机械传动和机械加工工艺流程;执行机构包括电机选用、液压系统构建、传动系统组建和气动系统构建等;检测机构包括传感器选用、仪表选用和自动检测系统构建等;控制系统包括继接控制系统构建、PLC 控制系统构建、单片机系统、系统集成和系统调试等。

第八,根据学习情境确定教学模块。

第九,根据课程知识点、技能点确定学生课程学习标准。课程学习标准使学生能够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并可用来自检学习情况。课程学习标准包括知识点、技能点和评价方式等内容。

第十,根据学生学习标准确定学习情境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包括学习内容、学习目标、能力点、教学方法、实施条件、学生知识要求、教师能力要求和考核评价等内容。

第十一,根据学习情境实施方案确定教学实施计划。教学实施计划包括计划学时、能力点、教学方法设计和评价方式等内容。

第十二,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团队是针对某一教学领域建设起来的,是解决该领域中所有知识和技能的团队。因此,同一团队中的教师往往来自不同专业,同一专业可能会有很多个团队在开展工作,同一个教师可能在很多个团队中负责一定的工作任务。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团队主要包括机械加工团队、电气控制团队、自动控制团队、系统集成团队、工控机团队、职业指导团队、教学服务团队。对这些教学团队进行建设,有利于培养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

第十三,教与学过程监控。教与学过程监控包括教师教学过程监控和学生学习过程监控。教师教学过程监控主要监控标准要求及完成情况分析、教学手段、学生掌握情况、问题分析及解决措施、教学建议和出勤情况说明等内容;学生学习过程监控主要监控出勤、教学内容、掌握情况、问题原因分析和教学要求等内容。

第9篇:司考学习计划范文

信息化教学,顾名思义是指有现代信息技术参与的教学。若以系统观来看课堂,那么它的要素就由教师、学生、环境等要素构成。信息技术能极大地改善师生间信息传播与互动的形式,因而教学目标、教学形式也会随着之得到改变。高职院校最典型的是把信息技术工具应用在教学里。传统的课堂里,教师只能把学生集中在教室里统一讲授教学内容,学生在课上最重要的任务是听课,然后利用课下时间做练习等,发现自己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自己无法解决,那么就去找老师或同学请教。而在现代的课堂中由于信息工具的改进,教师可以把整个教学内容拆分为一个个地知识点,把对每个知识点的讲解做成微课放到互联网上。学生可以在课前学习这些微课,扫除一些浅层次的概念、知识点等。之后,教师再可以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对学生课前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加以解答。更重要的是,因为有了充足的时间,就可以做一些传统课堂难以完成的事情,如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项目学习、探究学习等。

二、信息化教学的定位融合与高职院校教学的总体思路

根据《天津市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竞赛暨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校内选拔赛的通知》和《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赛项方案》的要求,高职院校近期组织了2015年天津市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竞赛暨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校内选拔赛。在信息化教学中,信息化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教师利用信息工具解决了一些传统教学难以解决或者高成本解决的问题,从而给教学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

(一)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的核心和价值

高职院校教学信息化包含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信息化教学,也就是常规的信息技术教学,如传播技能、方法。较早年代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包括制作word、PPT,以及后来的视频录播、电子教材等。第二层面是教学的信息化,也就是用信息化的方式推动教育发展,其中包括了基础设施信息化、管理及应用软件、数字资源内容。简单来说,硬件、软件、内容、整合方案的信息化教学改造,适用于信息化技术薄弱的高职院校改造教学项目,也应该渗透在职业能力培训、生产性实训和企业顶岗的各个环节。信息化教学里面最重要的教学是方法思想,其次才是具体的知识。如果不能解决教师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问题,不能达到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为目的,妄图通过教学方法来达到目的的改革,无非是进入另一条歧途。

对于信息化教学很多高职教师争论不休,教育派、技术派各有纷争。有的提出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有的提出技术能更客观推进教学。简而言之,信息化教学不仅仅只是教学手段背后的数据,而是教育教学的一种手段。例如,微课制作不是单纯的视频制作,如果太花哨反而会喧宾夺主,干扰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连续性。所以,教学设计才是重中之重,技术只是辅手段。教学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的个性生成,是情感的相互渲染,是同伴的协同成长,是品格影响下的自我萌发,是知识传递后的个人思索。教学的本质需要回归到教学者和受教学者,以及受教学者之间。

(二)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的支撑

教学信息化是教学技术中的重要研究部分,经验丰富的教师知道教学环境的重要性,所以他们知道用什么样的媒体,什么样的师生交互,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是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21世纪是高新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网络化信息化程度相当高,一是为了响应教育部对改善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质量的要求,必须培养拥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实用性人才;二是使高职院校跟上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步伐,培养出高素质技术型人才。

从教育信息化层面来讲,为教师提供内容丰富多元的教学资源非常重要。比如可以使用视频、音频、图片等形式表达方式。如今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实物投影、交互式白板运用广泛,为教学带来了便利。再从高职院校层面来看,高职院校投资信息化教学设备是为了建设现代化校园,也为学校能可持续的发展前景提供了保障。

(三)信息化教学有益学校校风氛围建设

高职院校的信息化教学要符合学校的实际,充分考虑学校的现有的教学管理特色,符合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的内涵,是教育信息化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探索方向。某些高职院校出现了大量的微课和微课制作工具,也开展了许多微课竞赛和名师赛课活动。且不论这批微课的质量如何,火热的背后反映的是学校和教师为提高信息化教学的水平,把微课作为一种教育内容资源形式应用到高职教育环境中。信息化教学除了能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外,使其具备个性化特征才是从业教育行业的人员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

三、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的改革新思路

(一)建设完善信息化教学课程体系

可以尝试利用开放信息化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尝试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也可以在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时候模拟开放性场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明确自身欠缺的能力,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力。教师分析学生在模拟场景的优缺点,就能确定学生胜任用人单位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从而明确教师所要培养的人才规格,从而让教学内容更好地服务于信息化课程体系。

(二)提高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

信息化教学目前来说是为了迎合国家“三通两平台”的政策要求,当前建设更多的还是硬件以及软件系统,为教师提供信息化教学、办公的手段,但是目前效果不太乐观,更多的设备和系统还处于休眠阶段。如何激励教师让教师具有信息化教学的意识,才是当前教育信息化最关键的问题,如何把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信息化教学是大趋势,高职教师所处的环境相对中小学老师要非封闭一些,他们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实践可是说是相当深入了。要开展信息化教学,大环境已经具备,移动互联网和自带设备的普及,信息化教学工具设备反而是其次的。根据调查,城市内高职院校目前大部分的学生已经拥有智能手机,并有小部分学生拥有平板电脑,对于一个学校或是教师来说,真正需要的工具设备只需要少而精。实则开展信息化教学,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才是重要的。一个教师具备互联网思维对开展信息化教学相当重要,这样就可以免费的、可分享的、随时随地展开教学。

(三)教学应用平台和服务的建设与高职教育模式的融合

信息化教学的魅力,(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就是在教学应用平台和服务中轻松地展现高职院校的特色。并根据设计教学状况,做到应用平台和高职教育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推进作用与效益。信息化教学无非是更高效省时,使学生在激烈的学业竞争和社会竞争中取得优势。而在这个快捷主义盛行的时代里,信息化教学其实是获取新奇信息的渠道,而不是内容本身。内容,必须靠生产者的想象力去生产。教师要适当鼓励学生、引导学生,才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摆脱大时代中的浮躁与虚无。例如,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中使用信息化教学,教师在训练学生编程技能的同时,也要塑造学生的核心素养。不能仅限于编程的一些技法,应该从学生阶段总体的培养目标上去看待编程,利用教育研究中一些既有的结论,包装计算机专业编程教程。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力是由多重成分构成的,包括理逻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造力、协调能力、自理能力、社会能力、是非道德判断力和精神愉悦能力八种。学生编程对学生的逻辑能力、创造力等具有独特的价值。国内外在信息技术教育领域提出了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观点,这一观点越来越得到专家学者的认同。在培训的内容上涵盖了变量、计算机语言语句、程序界面设计等,在培训的过程中可以尝试项目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协作式学习等,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

(四)注重信息化教学的“社区”模式学习

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晋升渠道,任何的班级授课制都是利弊参半的。相对于师徒教学制,班级教学中教师无法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状况提供指导和帮助,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何使教师不在场,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激发,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做一些特别的设计,调动起家长的积极性,利用一些网上的学习社区平台或微信平台等,营造一个高互动的虚拟学习社区。这就要求在面向大多数学生教学的同时,关注那些学优生和学差生,设计与开发一系列的数字化课程资源来解决这一问题,如视频微课程、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等。

四、结语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