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体育文化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前言
体育文化是中小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彻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重要途径。[1]珠三角地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市区、惠东县、博罗县、肇庆市区、高要市、四会市,总人口4230万,土地总面积41698平方公里。该地区是当前我国最重要、最具发展活力、最有发展潜质的经济区之一,是亚太乃至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发育最成熟的城镇群之一。[2]近些年,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优于文化发展,中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为了使中小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体育能力和体育素养的培养跟上快速发展的经济的步伐,本文拟就对该地区中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意义、优势和途径进行分析和归纳,为广大该地区中小学体育工作者提供参考,使该地区中小学体育文化的传播过程更加实用和完善。
1 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里,人们在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它是现代教育与现代体育这两大文化体系相融合而产生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指学生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狭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指学生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3]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4]校园体育文化是有深刻内涵和丰富处延的独特文化现象,它与校园的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同时,它又与竞技运动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一起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
2珠三角地区中小学体育文化建设的意义
2.1 对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2.1.1 规范行为,树立理想
中小学学生的认知还不成熟,学校大型的运动会或体育节等以其隆重庄严的仪式能将学生团结在一起,通过运动项目的规则、竞争,使他们懂得行为规范不仅是学校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受经济迅速发展的影响,珠三角地区的思想、意识、文化也受到不同的冲击。学生通过参与运动竞赛,团结协作,勇敢拼搏而获得成功的喜悦,或是失败的酸痛,能使他们从小就体验人生创业、成功、失败及荣誉的艰辛,[5]在他们人生道路的初始阶段就促使他们端正人生的态度,树立起崇高的理想。
2.1.2 发展个性,展示自我
中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时候,为他们创造条件发展个性、展示自我是有必要的。校园体育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每个参与其中的中小学生都可以在运动中发展自己的个性。不同的运动项目中,由于内容和方式的差别,使个体的角色扮演呈现多元化的特征,有的需要勇猛果断,有的需要稳重镇定,有的展示柔美和谐,有的凸显阳刚顽强,丰富的项目为中小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提供了良好的生长营养。
2.1.3 正确引导,适时教育
珠三角地区中小学的硬件设施是一个有利条件,师生的信息都很灵通,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有优势。但是,面对网络、杂志、电视等媒体带来的新兴时尚的体育项目、咨询、信息,选择合适的途径、健康的项目、文明的方式参与其中,学校体育工作者应该对学生进行正确、有益地引导和适时地教育。
2.2 对社会文化的贡献
中小学校通过体育文化的建设和传播,为学生营造一种浓厚而健康的体育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使学生从小就将体育的概念突破出锻炼身体的范围,走向文化的领域。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方式以及校园体育文化所形成的文化环境,对学生有着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公平竞争意识,激发民族自豪感。[6]珠三角地区人口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整个国家的一个窗口,体育文化对于学生将来走入社会,为社会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将起到关键作用。
2.3 对全民健身的基础作用
在珠三角地区中小学,通过以体育教学和运动会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文化建设,有意识地开展一些健康的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掌握终身体育的技能,了解和认识全民健身对人、社会的积极作用和贡献。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和价值观念,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对国家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将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3 农村中小学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分析
3.1 抓好常规的体育活动
体育课、两操和课外活动是中小学常规的体育活动,抓好这三项内容是中小学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体育课要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养成锻炼习惯、提高锻炼能力为核心目的,在内容安排上要注意教材的整体性、时代性和趣味性;两操是中小学生参加锻炼的最基本的内容,但它有一定的强制性,在实施的时候要注意变换方式,争取变被动为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灵活,较能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加入,但要注意利用时间和场地器材充裕的条件和学生的积极性。
3.2 抓好运动队的建设
【关键词】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模式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2-0095-02
辽宁“未富先老”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态势日趋严重,养老压力逐渐加大,且辽宁现存的养老模式中的“重物质供养,轻精神慰藉”缺陷也日益显现出来。为了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数,解决老年人的心理孤寂和娱乐缺失问题,辽宁应从“体育文化养老”视角,积极寻求一种能够促进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使之找到归属感和精神上的慰藉,实现老年人精神世界的“吐故纳新”,同时实现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养老模式。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养老弥补了现阶段养老模式上的轻精神慰藉问题。社区体育文化养使老年人在社区的“乡里之情”和“守望相助”中,满足其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同时,社区体育文化养老使社区体育文化养老与其他养老模式相融、相辅,满足老年群体对精神文化需要。
一、辽宁养老模式及其评价
(一)养老模式现状
一是家庭养老模式。虽然老年人的养老模式有托老所、老年公寓、养老院等形式的多种选择,但大部分老年人还是难舍“故土”,因而家庭养老一直是老年人首选的养老模式。家庭养老在辽宁城市养老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城市老年人大多在经济上相对独立,对子女的依存度低,因而子女的经济负担不大,子女给予老年人的帮助更多体现在生活上。二是社区养老模式。“在以家庭为基础和以社区为依托的前提下,用专业化的服务作为养老的主要服务形式,在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的同时,充分利用专业人士和社区有关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托老服务和上门服务,从而实现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相结合,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及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要,让丰硕的社会发展成果可以惠及到更多的有需要的老年群体中去。”[1](P.16)截止至 2010 年底,辽宁建设完成城市社区日间照料站、托老所、老年活动室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 4 890 个。2011年底社区日间照料站有 5 190 个[2](P.36)。三是机构养老模式。机构养老是在政府的政策、法律规制下的社会养老机构,包括政府出资兴办的养老院、福利院、敬老院以及个人投资的养老机构。截至2011年末,辽宁共有公办养老机构914 家,养老床位有 10 万张,其中城市养老机构为 123 家,养老床位为2.7 万张。[2](P.36)
(二)养老模式评价
一是三种养老模式利弊。就家庭养老模式而言,辽宁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主要是子女、亲属等,老年人通过居家养老享受亲情带来的愉悦。同时,由于老人与子女在生活方式、价值观等方面的代际差异,会使二者在供养方式、居住方式、照料方式、交往和沟通方式产生矛盾,影响老年人的情绪,特别子女工作忙,使之与老人沟通的时间不多,老年人会感到孤独寂寞;就社区养老模式而言,它可以运用专业化的服务提供养老服务,且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的优势,某种程度上满足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要。但是辽宁城市社区大多未建立养老服务机构,即使设立社区养老机构,也大多只提供做饭、清洗之类服务,服务层次较低;就机构养老模式而言,机构养老是在政府统一管理下,由政府财政或社会出资建设的养老机构,但养老机构的服务价格相对较高,从一千多元到四五千元不等,一些老人的退休金不够支付养老费用,还需要子女补贴,经济压力较大。
二是三种养老模式忽视精神赡养。目前,辽宁城市老年人大多都有一定的退休金,其基本物质生活需求能够得到满足,但老年人精神方面的需求在三种养老模式中缺失。三种养老模式更多关注的是物质层面的照顾与满足,而对老年人精神需求关心不够,造成了老年人精神赡养的缺失,直接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因此,从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层面实际需求出发,探索一种既能充分考虑养老模式的福利性,又能考虑社会养老照料的有偿性的新型养老模式。社区体育文化养老弥补了现阶段养老模式上轻精神慰藉问题,因此,辽宁城市养老模式应是以社区为载体的“家庭养老+社区体育文化”相结合的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模式。
三、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模式优势
(一)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模式的内涵及实质
所谓社区体育文化养老,就是指“在政府和社会机构的指导下,在社区范围内以,以老年人生理和心理都能接受的文化体育活动为载体,以满足社区老年人精神需求和身体健康为目的,使老年人在体育文化活动中思想得到交流、情感得到沟通,享受体育文化活动带来的快乐为特征,让体育文化活动贯穿在老年人的整个老年生活之中,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3](P.46-49)社^体育文化养老实质就是把体育文化与社区养老相融合特征的养老模式。
(二)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模式的作用
一是满足老年人的精神追求。体育文化养老是建立在满足老年人身体健康、精神愉悦基础上的交流思想、情感沟通、张扬个性的养老方式,即“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所以,社区体育文化养老能够推动和维持其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养老方式,使老年人在社区中找到归属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实现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吐故纳新”, 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活力。社区体育文化养老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阶段养老方式中精神养老缺乏的问题。二是赋予老年人新的生命意义。老年人退休后,社会、家庭角色都发生了变化,往往会出生强烈的心里失落感,患上“离退休综合征”,因而以新的角色和活动替代原有的角色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社区可以将相同兴趣爱好的老年人组织在一起,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帮助老年人在竞赛的过程中体验“成就感”,使老人在社区体育文化养老的潜移默化中,依然能寻找到新的人生意义,收获“最美夕阳红”,享受晚年幸福生活。
四、构建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模式
(一)加大政府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服务供给
一是政府应从硬件设施和软件投入上加大社区体育文化养老的财政支持,打造“银色”的体育文化养老物质平台和社会氛围;二是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指引社区体育文化养老的发展方向,使社区体育文化养老从政策、法律等方面都得到保障;三是政府应动员社会力量加大体育文化养老的投入,探索公建与民营、民办与公助、政府支助与购买等多元化运行模式,健全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二)构建多层次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服务体系
一是设立老年人体育文化活动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系列活动;二是创立社区老年舞蹈队、社区太极拳协会等形式的社区老年人体育俱乐部或协会,帮助老年人寻找归属感;三是为社区老年居民提供体育运动指导、运动处方、体育娱乐等服务,让社区体育文化养老内容更符合老年群体的需要;四是社区应重视老年人的权益,积极向上级部门反映他们对社区体育文化养老的需求,并积极献言献策,构建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服务体系。
(三)推进社区体育文化养老志愿者服务传承
一是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立足社区,指导社区健身活动,向老年人传授普及基础健身知识,引导老年人文明健身、科学健身;二是组织各类体育协会骨干参加社区老年人健身志愿服务,传播体育项目的基本技能,提高老年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技能;三是组织大中专学校的体育教师和在校体育大学生,充分利用他们的体育运动技能优势,开展体育技能传授志愿服务。
结语: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构建一种以文化为持久动力,重视精神供养的老龄社会养老模式,保持老龄化社会的发展活力,实现辽宁乃至中国在未来老龄化增速的背景下,依然能保持经济昌盛、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张雯.我国城市社区养老资源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研究―以北京市为例[D].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4.
[2]萨丽娜.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辽宁省养老服务体系 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4.
[3]黎文普,龚正伟.“文化养老”视域下社区体育文化 养老路径探析[J].体育学刊,2014.
[4]杨文轩.体育文化在人的文化转型中的作用[J].体育 文化导刊,2006,(6).
[5]苏永刚.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和健康养老模式分析 [J].山东社会科学,2013,(4).
[6][德]鲁道夫・奥伊肯,万以译.生活的意义和价值[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摘 要 社区体育文化是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社区特点的体育价值观念、体育生活方式、体育行为模式和体育意识等体育文化现象[1]。本文通过对东疆5个城市和地区社区体育文化发展状况进行调查,以了解其社区体育文化发展现状,进而从中分析出影响各地区社区体育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合理有效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新疆东疆 少数民族地区 社区体育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新疆属于多民族聚居地区,具有复杂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随着国家加大对新疆地区的投资和扶持,新疆各地区的经济、旅游和文化等方面得到快速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的提高,其健康意识也得到增强,从而社区体育文化得到快速的发展。本论文从不同角度对新疆东疆多民族地区社区体育文化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各地区多民族区域的特色体育文化资源,综合分析其发展现状,剖析出现阶段各地区社区体育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针对影响其发展的各种因素提出有具体的可行性建议和意见,供有关部门和个人进行参考,以促进东疆乃至全疆多民族地区社区体育文化的快速发展,提高人们的健康状况和生活水平。
根据研究的需要,对哈密、吐鲁番、昌吉、乌鲁木齐、石河子等5个不同地区分别从社区居民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抽取500名社区居民。据研究内容制定了调查问卷《新疆东疆少数民族地区社区体育文化发展研究的调查问卷》,并对新疆东疆少数民族地区社区居民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共发放500份调查问卷,回收496份,问卷回收率98.7%,有效问卷490份,有效回收率97.3%;针对社区工作人员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5份,回收率95%,有效问卷90份,有效回收率90%。通过和新疆东疆少数民族地区社区居民进行访谈,从而了解新疆东疆少数民族地区社区居民参加社区体育的基本情况,获得真实宝贵的资料。
二、结果与分析
在调查参加体育锻炼人群的性别中看出:男性锻炼者在锻炼人群中占51%;女性锻炼者占49%,由此可以看出男性多于女性,男性人群更加愿意主动参加体育锻炼。从年龄分布上看成驼峰型,即两头低,中间高,31-50岁的锻炼人群占总人数的43%;51岁以上的锻炼人群占总人数的17%;由此可以看出中青年人群更加注重体育锻炼,老年人由于身体各方面原因不能坚持参加体育锻炼。从文化水平分布情况看:大学本科学历占35%,研究生以上学历占18%,由此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本科学历的人群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最多,生活节奏相对平稳,体育锻炼意识更加明确,而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群,由于工作压力相对较大,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反而较少。
通过调查,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为有益身心健康的人数占19%,目的是参加体育比赛的人数占4%。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人们认识到身体健康越来越重要,并且享受体育锻炼带来的身心愉悦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行体育锻炼活动。
通过调查,被调查的社区居民进行体育锻炼持续时间在30分钟以内的占25%;120分钟以上的人数占9%,被调查的社区居民能坚持较长体育锻炼时间的人数所占比例较低。因为平时上班比较忙,尽量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缓解自身的精神压力。
为了解影响社区体育发展的因素,根据整个调查过程发现在影响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诸多原因中,位居前三位的是:缺乏经费、缺乏场地设施、缺乏专职指导人员。居民的需求决定他们的选择,社区领导支持不够,缺乏器材设备,社区体育组织不健全,居民积极性不高,通过以上众多因素具体还可以细分出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现代化与新疆多元民族文化的内在张力使得新疆多民族不同的体育文化的转型与社区文化认同问题日益凸显。同时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立,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同。最大限度的发挥和利用新疆多民族地区现有的社区体育文化资源和区域的地理环境和不同民族文化以及人力资源优势,和谐构建共驻社区、共建社区、共创社区体育文化的良好氛围。
社区居民在主观上对体育锻炼的意识不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是老年人,其次是青少年,中青年参加者最少。是因为老年人的空暇时间比较多,身体健康问题比较突出,例如拳操式的社区体育活动,很少能引起少年儿童的兴趣,并且现在少年儿童的学习任务比较重,中年人一般都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本身工作、学习等任务比较繁重,再加上生活压力,参加锻炼的时间受到局限,也只是偶尔参与社区体育锻炼。并且对体育锻炼意识不够,认为没有必要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体育锻炼方面,甚至经常参加社区体育锻炼的居民中,他们的动机也有可能是被动性的。
三、结论与建议
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逐步提高,更加注重身心健康和休闲娱等方面的锻炼,从而忽视体育文化及体育技术技能的学习,居民参加锻炼的运动负荷相对较小,不能体现强身健体的作用,阻碍社区体育文化发展。
目前,新疆城市社区体育运动项目较单一,主要适合中老年人及妇女群体参加,很难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元化需求,尤其是青少年的体育需求。应改变目前体育活动项目较单一的状况,用一种动态的变化去满足不同人群的动态需求,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利用区域优势,积极推广实用有效,集休闲、娱乐和健身功能于一体的体育活动项目和方法,全面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
论文摘要:社区体育是体育社会化的必要途径,是体育社会化的新载体。社区体育的发展理论则是社区体育持续发展的关健,也是体育社会化的关健。因此在分析社区体育发展概念、发展模式、发展机制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社区体育发展的新理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提出,既为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机遇,又对体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社区体育是我国20世纪最后15年群众体育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和热点。随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社区体育仍将是21世纪前50年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热点。社区体育正是在社会变革的背景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成为体育社会化、生活化发展的热点问题。因此,社区体育发展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理性探讨。
1、社区体育发展概念的界定
1. 1对社区体育发展概念的理解
社区体育发展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社区体育发展涉及到社区乃至社会的方方面面。第一:社区体育发展是由政府和居民共同从事的“双边项目”.双方对此都应做出贡献。第二:社区体育发展的目标和方法是非常广泛的,具有综合性特点。第三:社区体育发展具有区域首创性特点,居民不仅应该积极参与,而且应鼓励发挥首创精神。第四:社区体育发展还包含着对自愿方法的强调,社区体育发展的趋势将成为自由选择而非强迫认同的过程。因此.对社区体育发展概念的界定也有不同观点,归纳如下四个方面。
1.1.1“过程”说。这种观点认为,社区体育发展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来实现社区体育变迁的目的。这个定义属于抽象工具理性范畴,把社区体育发展概括为能够促进社区变迁的民主参与过程。
1.1.2“方法”说。这种观点认为,社区体育发展是实现一种目的的方法,凭籍这种“方法”完成社区体育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实现每一个阶段的特定目的。这个定义属于具体工具理性范畴,它把社区体育发展视为实现一般变迁过程的方法、步骤。
1.1.3“方案”说。这种观点认为,社区体育发展由一个个项目计划即“方案”构成的,每一个“方案”都是根据社区体育发展实际需要制定出来的,通过完成这些“方案”来达到满足需求或问题解决的目标。
这个定义属于抽象目标理性范畴,它把社区体育发展目标化为有计划地解决社区体育所面临实际问题的行动、活动或工程。
1.1.4“运动”说。这种观点认为,社区体育发展是一种社会运动,它致力于社区整体发展,其理论基础是哲学—社会学.涉及到不同社会制度的文化价值选择和社会理想。这个定义属于抽象目标理性范畴,它把社区体育发展制度化为实现理想和信念的一种社会运动。
1.2社区体育发展概念的界定
上述关于社区体育发展的理解是从两个不同的思维角度进行的:一是目标理性思维,回答干什么的问题;二是工具理性思维,回答怎么干的问题。从理论层面上讲,目标理性和工具理性没有那一个更科学的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只是目标和手段的关系。我们从四个方面分析理解,主要是分析社区体育发展四个相互关联、相互补充四个要素,把它结合起来才能构成对社区体育发展概念的完整界定。
综合考虑以上的要素,结合我国近年来社区体育发展的实践情况,我们对社区体育发展这一概念的表述是:所谓社区体育发展,是指居民、政府和有关社区组织整合社区体育资源,发现和解决社区体育的问题,改善社区体育环境和提高社区生活质量的过程,是塑造居民社区归属感(社区认同感),加强社区体育参与意识,培育体育情感、体育人口,确立新的体育形态、推动体育社会化、生活化的过程。
2、社区体育发展的模式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在现阶段主要指在街道办事处和居住小区的辖区内,在农村是指乡镇和自然村,以自然居住生活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资基础,以全体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社会体育活动。社区体育发展的模式可以从社区体育概念和社区体育发展概念中推断出来。从社区体育概念出发,社区体育发展模式可归纳为社会体系模式、社会区域模式;从社区体育发展概念出发,社区体育发展模式可归纳为计划变迁模式、政府授权模式、社会参与模式、文化创新模式。前两种模式是从社区体育发展存在的模式引申出来的,所以叫存在模式;后四种模式都是促进社区体育发展的,所以叫社区体育发展的功能模式。
2.1社会体系模式
社区体育是持续的社会体系,具有相互依赖、共生共荣和均衡发展的特点。按照此模式规划社区体育发展,必须坚持政府、社区组织、社区成员三方合作,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三种资源共同支持的社区体育发展的目标模式;必须坚持系统联动、功能互补、互相沟通和整体发展的理论和价值取向。
社区体育发展是一个变迁的体系,社区体育发展必须做好“动态平衡”工作,处理好历史与现实、分工与合作、继承与创新、局部与全局、内部与外部之间的辨证关系,使社区体育发展在基本稳定的基础上保持常新的面貌。
2.2社会区域模式
社区体育为一定区域内的个人、群体、组织、机构提供了互动的舞台,社区体育的历史性、传统性、继承性以及区域性、以本区域的自然环境设施为物资条件等特点,丰富了社会区域生活的内涵。社会区域模式是对某个区域的体育工作(包括理念、过程和方法)的判断和认定,即指那些土生土长的、群众喜闻乐见的融健身、娱乐为一体,具有本地(或地区)特点的制度化的社区体育行为过程。按照此模式设计社区体育发展,必须充分调动政府、社区组织、社区成员的积极性,立足于本地社区,促进社区在居民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把社区建成居民所向、心灵所归的精神家园。
2. 3计划变迁模式
社区体育的发展是一个自觉的、飞跃的、进步的和有计划的社会体育变迁过程。要搞好社区体育发展,首先必须制定好社区体育发展规划和目标模式。我们希望明天的社区体育是什么样子、达到什么目标,就要在今天进行理性的规划和设计,未来的社区体育是现在社区体育的理性延伸和规划实现的。
2.4政府授权模式
政府授权是西方发达国家所采用的典型社区发展模式。联合国的文件规定,社区发展有两个必要的条件:一是政府支持,二是人民参与闭。政府授权与联合国关于社区发展是中央政府和地方人民双边合作的定义是一致的,反映了社区发展政府授权的模式特征。社区体育发展离不开社区发展的整体布局和规划,因此也同样具有政府授权模式特征。社区体育发展政府授权模式除了行政上的领导、政策上的优惠外,它本身也从财政拿出相当可观的启动资金,建设社区体育配套设施,这对调动社区组织、社区成员参与社区体育发展的积极性是非常有效的。
2.5社会参与模式
广泛参与是社区体育发展的本质特征和必要条件。这首先是由于社区体育发展具有突出的社会化特征,这种社会化特征决定了社区体育发展既不是单纯的某一部门、某一团体的行为,也不单纯是某些个人的行为,而是社区内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团体、自治性组织和广大居民共同的行为。社会参与模式包括对社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社会资本的调动,社会资本就是社区居民作为民主国家公民所拥有的一切权利和责任,是社区居民本身所具有的能力,激活它们,就会变成社区体育发展的无穷力量。
2.6文化创新模式
文化创新包括概念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四个方面,它是集信息集约、技术革新、文化嫂变和观念扩散为一体的综合社区发展模式。社区体育具有的民族性体育文化、区域性体育文化特征,决定了社区体育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特征下发展的将成为发展的可能和必然。从这个思维角度出发,它也同样适用于文化创新模式。这种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突出了文化特征,包括社区体育新技术的引进、思维观念的变革和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创新所导致社区体育变化的过程,它是自觉和不自觉、渐变和突变、理性和非理性社区体育变迁的综合体。
3、社区体育发展的机制原理
社区体育发展的机制原理是指社区体育发展的结构、功能及动力关系。从结构上说,社区体育发展结构分为四个子系统:即概念子系统、组织子系统、文化子系统和器具子系统。概念子系统是为社区体育发展提供价值目标的导向系统,社区体育发展的理念、目标和意义均从这个子系统提出。组织子系统是启动和领导社区体育发展的执行系统,负责社区体育资源的动员和组织、项目的选择,问题的解决,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分配、活动整合和过程监控等。文化子系统是指活动和动作规范系统,是制约着个人、群体、组织和机构的运行及其相互关系。器具子系统是满足社区成员物资和文化需求的供应系统,包括场地、健身器材、用具等,保证社区体育发展平稳、顺利、健康的运转(见下图)。
社区体育发展的动力机制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政府自上而下的计划推动;二是社区成员自下而上的需求拉动。二者必须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社区体育发展的整体动力。
4、社区体育发展的理念
4.1以人为本
社区体育发展必须坚持自愿选择、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社区体育发展所作的任何事情,包括它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都必须自始至终地贯彻“茫茫宇宙,唯人为大,林林万物,为民是从”的人文理念,居民需求的服务是社区体育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4. 2以服务为中心
功能定位是确定发展理念的前提。社区体育发展的功能,只有通过服务才有可能得到体现,社区体育服务将成为社区体育发展的中心工作。而社区体育服务的实施又必须通过制度保障和资源供给,形成良性发展局面。因此,建立一个与城市发展相匹配的社区体育服务保障体系,就成为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目标。而构建具有明确功能定位的、可操作的社区体育服务保障系统,是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任务。
4.3资派挤合
调动和整合社区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潜在资源,使之变成社区体育发展的现实资源,促进社区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区体育服务的全面进步,这既是社区体育发展的价值目标,又是社区体育发展的价值理念,因为它包涵居民权利和义务、享受和回报等共享和共担的观念。
4. 4本土化发展
由于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差异,形成了我国区域文化氛围和行为习惯特征。社区体育也是在这种环境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区域性特征的、新的体育形态。社区体育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特征下本土化发展,将成为发展的可能和必然。
4. 5社区.与:社区体育发展的动力和要义
在社区体育发展的过程中,只有居民的直接参与和治理,才能培育居民的社区体育意识,才能有效地整合与发挥社区自身的各种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居民的社区参与是社区体育发展的内在动力源泉,离开了居民的社区参与,就没有真正意义的和完整意义的杜区体育发展。虽然我国各地社区体育各有特色,但相同之处就是“参与、分享”,这就是社区体育发展的基本精神所在。也就是说,实施社区体育发展规划,核心是形成一种自主、积极参与精神,通过参与实现共同的目标,享受共同的创造的成果。我国当前的社区体育发展,内涵及其丰富,其核心就是要倡导自主参与的精神。
4. 6社区自治组织:社区体育发展的多样化载体
社区自治,顾名思义就是社区居民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依法享有自主管理社区事物的权利及其过程,是居民社区参与的高级形态。社区体育发展正是需要自治组织、中介组织的广泛参与,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还不发达,人力资源却相当充足的国家,依靠民众的广泛参与推动社会体育发展已成为现实的选择。社区自治组织和中介组织在我国尚处于成长的初期阶段,但已显示出它是促进社区体育发展的重要力量。越来越多的社会中介组织开始介人体育赛事、体育经营、体育管理等,这些情况表明,社区自治组织和中介组织正日益成为社区体育发展的主体力量之一,必将成为社区体育发展的新载体。
关键词:高校体育;社区体育;资源共享
一、引言
社区体育是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的载体,高校体育是推进全民健身的主要实施者。现阶段我国社区体育处于不完善阶段,资源相对短缺,束缚了全民健身的发展速度。寻求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优势互惠点,建立一种资源共享发展模式,促进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共同发展。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哈尔滨市9所高校及周边11个社区。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对有关高校体育、社区体育相关著作和论文等资料进行研究。
(2)访谈法:走访了哈尔滨市9所高校体育专家8人、11个社区领导和居民90人,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二)结果与分析
1.社区体育现状分析
(1)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逐渐增多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习、工作的压力给人的身体健康带来负面影响,人们逐渐意识到健身的重要性。全民健身计划和阳光体育活动的实施,带动了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健身活动,全民健身意识增强,锻炼人数增多。
(2)社区体育设施资源匮乏
据调查的哈市两所高校与周边四个社区体育场地对比情况,较直观的反映出社区体育场地器械资源的匮乏。统计表明:只有网球和羽毛球25片场地中的4片对外开放,其他场地不对外开放,开放数量非常少。体育场地设施是人们进行体育活动的空间和条件,是现代社会文明与体育发展的主要标志。尽管我国用于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以每年56.7%的速度增长,但至今为止,仍有73.2%的社区居民是在自家庭院、住宅空地、公园等非体育场所范围内参加体育锻炼,仍然难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健身需求。
2.社区人力资源数量不足,缺乏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在调查的11个社区中没有一个社区配备有社区体育指导员,85.4%的高校体育教师从未参与过社区体育工作。国家体育总局2001年统计,2000年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有18万余人,以平均每1 000名城市体育锻炼者须配备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来计算,我国城市需要有24万个社会体育指导员,如果把广大农村人口计算在内,缺口就很大。与世界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好的国家相比,差距更大,日本每2 000名人口就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如果按此标准计算,我国应有社区体育指导员60万人。①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需要。因此,建立一支数量大、素质高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已成为我国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当务之急。
3.高校体育的优势分析
(1)高校体育可为社区体育提供优质的场所
高校大都具备较为完善的体育设施。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情况的报告显示,我国高校各种体育场馆共有28 741个,占全国体育场馆总数的3.4%②与中、小学及社会上其他同类场地相比,高校体育设施
具有质量高,设备相对比较完善的优势。
(2)高校体育可为社区体育提供优质的师资与技术资源
我国现有高校体育教师2万多人,具备较高的运动技术技能、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条件下,有良好条件可以从事全民健身锻炼的指导与组织工作,这些高校体育所拥有的体育指导与管理方面的人才,是社区体育不具备但又极需的师资资源。
(3)高校体育可为社区体育提供优质的人才资源
高校体育作为全民健身计划的一个子系统,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进程。我国现有各种高校2千多所,每年有300-400万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其中一部分是体育专业的学生,培养他们具有终生体育意识、兴趣、习惯与能力,毕业后用所学的体育知识技能服务于社会,成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宣传者和组织者,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就业机会。
三、构建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模式
(一)场馆、体育设施共享模式
高校不仅人才济济,场地器材更具优势。把高校体育的优势辐射到整个社区,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带动全社会尽快达到小康体育标准,是高校体育工作义不容辞的职责。目前,大多高校的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特别是在节假日几乎空闲。这与大多社区没有运动场地形成反差。由于学校具备专业的体育管理人才,因此社区体育和高校体育的资源共享,可以以学校为基地,用“俱乐部”的形式运行管理,可以提高体育设施的利用率,做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二)人才资源共享模式
高校是体育人才集中的地方,是一个可以借助的、不可估量的、强大的社区体育活动指导力量。高校体育教师具有较强的运动技能和组织管理能力,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和渠道为社区培养体育指导员,既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社会实践、专业学习、发挥特长的舞台,又能解决社区体育指导员缺乏和急需健身指导员的难题,促进社区体育健身活动快速、科学地发展。
(三)文化资源共享模式
高校拥有大批的体育专家和学者,可发挥自身科研优势,将其成果推向社区,逐步建立科学健身理论与方法体系,探索适应不同社会群体的锻炼方法,积极开展群众体质、健康调查研究,协助社区成立专门的全民健身研究机构,集中力量进行科技攻关,加强文化资源共享,推动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良性互动发展。学校作为一个知识密集型组织,有独具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社区居民进入学校参加体育活动的同时,会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既锻炼了身体,又提高了文化知识和修养。学生和教师既参与了社会实践、锻炼了身体,又增长了社会文化知识,充分体现了一种文化资源的共享。③
(四)结论
建立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资源共享模式,平衡了我国社区缺少活动场地和体育指导员的特殊情况,发挥了高校体育的资源优势,实现了高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并且充分利用了高校体育教师的指导作用,带动了整个社区体育的发展。这种模式是以学校为主要活动场所,以学生和社区居民为对象,通过有效利用社区附近高校的体育设施资源开展社区体育活动。同时学校也充分利用社区体育资源促进高校体育的发展,从而达到双向良性互动发展。
注释:
①肖林鹏,唐立慧,张欣等.中国群众体育资源现状调查与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3)5-8.
1、关于“社区体育”与“社会体育”术语的选择
九十年代以来,“社会体育”这一术语在我国体育界始为流传,而此前只有“群众体育”或“大众体育”的说法;与此同时,“社区体育”也作为一个专门用语陆续在有关报刊杂志上出现。但观其基本含义又彼此雷同。论文百事通显得当前术语混乱,似有秘要加以澄清与正名。
根据术语与概念的关系,以及确定术语必须科学、准确、符合逻辑并力求与国际用语相一致的基本要求,“社会体育”的提法,显然不妥。其一,“社会体育”概念太大,从字面上看,它应包括所有的“体育”,而其本意则是指“体育”中的一个局部或一个分支。这里关键在于“社会”一词的冠用。一般说来,“社会”是指“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总体”按照马克思的论述“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所谓社会关系,就构成为所谓社会。”显然,用“社会”冠于“体育”,即“社会体育”作为标志“体育”中某个局部的专门用语,是不确切的,极易使人们在局部和整体上概念不清、思想模糊。事实上表现在对“社会体育”的界定与解释,也不能自然其说。例如在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教材》(1995年3月第一版)中就这样写道:“社会体育是公民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社会体育的对象是全体国民,社会体育的范围涉及整个社会,是学校体育、部队体育和竞技体育以外的那样一个广阔的领域。”从中不难看出,“对象”不清,“范围”不定。就所指“对象”而言,又是“公民”,又是“国民”,殊不如“公民”与“国民”并非同一概念。若以“公民”为对象,自然不包括年满18岁以下的儿童少年和婴幼儿在?龋喝粢?“国民”为对象当然又该包括在内。且以“国民”为对象,又怎能除去学校的师生、部队的官兵和竞技运动中的运动员、教练员。就其“范围”而言,既是“涉及整个社会”,又怎能丢掉学校、部队不管。显然是多处漏洞、自相矛盾;不符合逻辑、不准确、更不科学。其二,从分类与划分角度看,在关于“社会体育”的论述中,所例举的“学校体育”、“部队体育”、“竞技体育”以及“社会体育”等四个术语,如果将其视为我国体育(总)的各个分支(或局部)的标志,其确定依据并不同一,既以“范围”,又以“目的”,严格说来很不科学严谨,同时反映对体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不清晰。体育是人类针对自身,以其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以谋求健美乐为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理当作用于全社会每一个人的一生,而在人生的一生中,就其主要活动场所而言,则是家庭、学校和社区。因此按体育实施的范围划分,即是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这是合符逻辑的,也是顺理成章的。诚然,人们会在家庭或学校或社区当中活动;家庭、学校、社区当中的体育信息也会彼此交流与沟通,但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则有其各自的特点和主要对象,这正是它们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彼此区别的具体体现。至于部队官兵,为了健、美、乐,同样可以借用体育与所在社区发生联系,与民同炼同乐,只是体育在部队则更多的表现为它是提高部队官兵军事素质的重要手段。由此不难作结,“社区体育”这一术语的确定,较之“社会体育”的说法,更显得科学合理,符合逻辑,反映了体育实践的客观规律。
2、社区体育的意义及特点
2.1社区体育的意义
社区体育主要是指成年人针对自身,以其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以获得健美乐为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体格健美与快乐幸福的生活。成年人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中流砥柱,其身心健美、快乐幸福的生活与健康长寿,又直接关系到国家或民族的社会稳定与繁荣昌盛,因而也必然成为一个国家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和民族文明程度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深入持久地开展社区体育实践,必然对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产生积极的现实作用和深远影响。概括说来,社区体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直接作用。
1、能有效地帮助人们健身,促使体格健壮,体态优美,形成并保持各种良好的身体技能,增强体力;保持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利于提高人们的学习、工作、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里。
2、能有效地促进人们健心,调节与消除各种不良情绪,促进人际交往。增进彼此了解与友谊,使人们精神更美好,生活更快乐。
3、丰富社区文化生活,提高人们体育文化素质,利于移风易俗,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2.2社区体育的特点
1、健美性与娱乐性
社区体育的主要对象是成年人,而成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既不是为了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当运动员,也不是为了促进自身的生长发育。成年人进行体育的目的,则是在其生长发育基本完成,已经定型成年的基础上,为了健身健康;为了形体美、姿态美、动作美;为了图快活,概括地说,就是为了“健、美、乐”。事实上,考察成年人参加体育活动时的动机亦不难发现,或为了强身健体;或为了美形、美姿、美态、美化动作;或为了玩一玩,图个心情舒畅、精神愉悦。有时动机单一,有时多位一体,相得益彰,完全由具体的人,具体的内容与形式,具体的特定环境来决定。换言之,离开了上述动机与目的,成年人一般是不会过问体育的。这就决定了社区体育必须具有健美性与娱乐性特点,并以此区别于其它社区文化现象,决定其独特的社会地位。
2、自控性与个人针对性
社区体育的实践活动,是成年人在其业余时间,自愿自觉、主动坚持经常的基础上展开的。由于社区所辖成年人中,种族、性别、年龄、职业、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体质健康、个人需求、业余时间以及所处的地位、社会环境等均存着异,给杜区体育实践中集体性活动的组织与实践带来极大困难。因此社区成年人以其身体运动实现“健、美、乐”目标,则主要表现为针对个人体质、健康、需求、心情、兴趣爱好及特长等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容与形式,在允许的时间与环境条件下的自我调控。换言之,虽然成年人所处的社区也不时组织开展一些集体性体育活动,激发人们的兴趣与热情,交流体育信息,推动社区体育工作开展,显得很有必要。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于绝大多数的成年人,“健、美、乐”目标的实现,则主要不是依靠他人控制(即他控性),而是靠自己针对自己的自我调节与控制来实现。
论文摘要:我国目前的社区体育存在场地经费不足、指导员缺乏、组织程度低和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休闲的价值将受到重视,人们有更好的条件从事体育运动,体育休闲将成为时尚。同时,体育的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组织管理更加困难,需要综合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力量,重视体育俱乐部建设,加强休闲理论研究,开发体育自然资源,以促进社区体育的健康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提出,既为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机遇,又对体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社区体育仍将是21世纪前50年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热点。探求新时期社区体育发展的趋势与对策,是构建面向大众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1我国社区体育现状
1.1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经费不足
目前我国体育场地设施仍然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从事运动、健身的文化需要,我国人均体育场地器材的占有量与经济发达地区甚至其他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相比还很低,社会体育经费与竞技体育相比差距很大,而社会体育却承载着维护亿万群众运动、健身、休闲的任务。我国目前的体育场馆多集中在学校和单位,社会上的场馆多数追求豪华型,超过普通群众的消费能力,场馆的类型多为篮、足、排球,无法满足群众多样化的需要。
1.2组织化程度低
2000年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表明,我国群众体育活动60%是自发组织的,体育协会的组织管理比例仅占6.6%,虽然比1997年的3.7%有所增加,但还远远不够。同时,我国体育社团总体上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目前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制度化问题和监督体系不健全等。这种状况对社团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1.3发展不平衡
这里既有城市和农村二元化格局的明显差异,也有沿海与内地、经济较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差距,体育场地设施和社区体育指导员绝大部分集中在城市,特别是集中在发达城市和地区。我国目前的社会体育指导员90%集中在城镇,而广大的农村只占10%。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要求农村与城市要全面协调发展,农村体育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了整个体育事业的发展,而增加农村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目前发展农村体育十分重要的一个问题。
2社区体育的机遇与挑战
2.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体育发展提供新机遇
2.1.1运动休闲成为时尚席勒说:“只有当人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是人。”现代社会中,“人”的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以人为本”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呼唤人性的回归,人的多样性需求得到综合的考虑。现代人不仅需要强健的身体,更需要轻松愉悦的心情。人们要求摆脱机器和外界的奴役,做自己心灵的主人,休闲娱乐成为自觉的追求。现代人纷纷背起行囊,走出户外,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放飞快乐的心情,享受运动的,运动休闲成为时尚的生活方式。
2.1.2个人参与体育的条件改善
进入小康社会后,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人民的消费能力和水平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到2005年,按2000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12.5亿,人均国内生产总植达到9400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在这种条件下,随着人们体育意识的增强,将有更大的能力进行健康投资。
2.1.3体育休闲更加受到重视
2003年5月14日,国家统计局印发了《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对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进行了重新的调整,修改后的三次产业划分将体育产业与文化和娱乐业一起组成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说明体育休闲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体育的层次也得到了提升。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鉴于此,党的十六大提出:“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自十二大使用“小康”概念以来,党的重大文献首次将“全民健身体系”纳入小康社会建设目标,使之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把体育提升到很重要的地位。社区的休闲体育可以有效地形成一个全民健身的体系,在休闲娱乐中群众可以受到各种各样的教育和熏陶,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2.2新时期社区体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2.2.1供需不足矛盾将更加突出
随着人们体育意识的增强,体育人口的增多,需要更多的体育服务,目前业已存在的体育资源的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并且在有些地方仍存在挤占、挪用体育场地设施的情况。虽然国家要求开放现有懂得体育场馆设施给社区居民使用,但对越来越多的需求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近几年也得到很大的发展,总数达到了20多万人,但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很低,不仅不能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同香港、澳门比也有很大的差距。
2.2.2体育活动更不易组织
现代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念更加多元,对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更加多样,出现了许多以前不存在的新的运动项目,同时,现代社是一个生活方式多样的社会,人们工作、闲暇的时间安排也不尽相同,显示出个性化的趋势,并且这种现象也会随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发展而更加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社区体育的组织形式和方法都渐渐失去作用,由于体育兴趣各异、时间安排不同,社区体育活动更难组织。
2.2.3管理的难度更大
现代社会是一个人口不断流动的社会,人口的频繁流动使社区体育管理面临一个新的难题。我国传统的社区体育可以依靠一两个比较有影响、比较有权威的大爷或大娘就可以管理的有条不紊,但随着社会组织化程度的加深,需要社区体育的管理更加规范,需要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教育的等方法进行管理,而我们这方面的人才还很匮乏,必将使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社区体育的管理难度加大。
3新时期发展社区体育的对策
3.1大力提倡“三位一体”的学区体育
把社区、学校和家庭有机联系起来,利用孩子带动家长、学生教会居民,使体育融入生活,这样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结合,有效利用了有限的体育场地设施,居民有了科学健身方法指导,家庭有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弥补社区体育的不足,同时也可以从学生中选拔和培养社会体育指导者,是一个值得大力提倡的体育方式。
3.2重视体育俱乐部建设
社区体育的发展需要社团的组织,发达国家有数量众多的体育俱乐部。荷兰有3万多个俱乐部,470万会员;日本有体育俱乐部372595家,会员超过总人口的10%以上。而我国社区体育多是自发组织,组织化程度不高,需大力发展体育俱乐部,同时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工作。
3.3进行休闲体育理论的研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入了崭新的时期,这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中国体育在这个新时期的社会功能将发生更加明显的转变,以适应休闲时代的到来。于光远先生认为“玩是人的根本需要之一……要玩得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
3.4开发体育自然资源
我国有丰富的体育自然资源,我国有8000m以上的山峰8座,8000m以下的山峰几千座,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5万多条,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1600多条,超过10000平方公里的河流163条,另外我们还有众多的湖泊、名胜古迹,这对开展登山、漂流、游泳、划船、体育旅游等提供了天然的条件,但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开发时一定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张洪潭.社区体育运行简论[J].体育与科学,2002.
[2]卢红梅.河南省城市社区群众体育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2.
[3]田雨普.新时期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现状与走向[J].体育文化导刊,2003.
论文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学校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问题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社区体育缺乏科学的指导与管理、社区体育缺乏场地与器材。学校体育资源丰富但有效利用率低,学校体育师资力量雄厚但参与社区体育工作的很少,因此,笔者在文中建议加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一体化。
国家一直都非常重视人民身体健康问题,关注群众体育发展状况。然而,多年来群众性体育发展状况一直不容乐观,社会体育整体效果不太好。影响我国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普及和开展的因素很多。相比之下学校体育这一领域,却拥有较好的体育资源,如体育场地器材丰富、体育师资力量雄厚、有完善的体育组织和领导机构等等。于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启示我们可以从学校与社区这两大群域的关系中寻找一些发展契机。
1.学校体育资源与社区共享相关概念的解读
体育资源是指一个社会用于体育生产和体育活动所需的各种条件及要素,包括人力、物资、资本、时间和信息等方面。有形资源是指客观存在的物质资源,主要包括体育场地、器材、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等,并以体育场地为主;无形资源则主要包括体育教师及其专业知识、体育教育管理能力和思想素质等方面。
共享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首先表明一种关系,共享关系联系着有特定目标和任务的人群,他们关注有价值的共有资源,相互之间协调行动,并形成或松或紧的组织架构。
2.学校体育资源与社区共享的意义
目前学校在体育资源的管理上力度不够,资源闲置、资源浪费等现象经常出现。如何合理地管理利用好现有的体育场馆,实现其最大功效,避免资源浪费。通过体育资源社区共享,能够很好地解决体育场地、场馆除了正常教学以外时间的使用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场馆的使用率、避免了资源
闲置、造成浪费,同时也可以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创造经济效益,提高体育教师的福利待遇、改善体育教师办公条件。
体育资源社区共享能够给体育教师等无形资源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和机会。体育教师一般都具备专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有能力帮助社会公众进行健身运动。专业是以较高的经济回报和职业声望为支撑的。体育资源社会共享扩大了体育资源的教育空间,由原来的校园逐步向社区延伸,实现了体育资源教育功能社会化。
体育资源的缺乏是影响社会民众健身运动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学校拥有的体育资源恰好能够解决这些难题。而且,学校体育教师掌握专业的体育健身理论、技术、技能,能够为社会民众的科学健身提供帮助,避免盲目锻炼而损害身体健康。
3.学校体育资源与社区共享的对策
3.1加强体育资源社区共享的监督与管理,强化扶持工作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学校体育设施等体育资源向公众开放、社区共享的监督管理机制,将其作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范畴。建立激励机制,将体育资源向公众开放、社会共享程度作为政府政策扶持、资金扶持的参考条件,以此来调动各校开放体育设施工作的积极性。
3.2加强体育资源社会共享方面的宣传,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合作
学校具有体育资源丰富的优势,应该充分利用和发挥自身的优势。学校体育资源社会共享是一件具有很强的开拓性和实践性的工作。同时,应注意加强体育资源社会共享的宣传。
学校体育要有意识地参与社区体育活动,使学生能够突破学习体育的局限,有机地结合社区体育,学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民俗文化,培养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为将来从事社区体育活动打下基础。社区可以和学校合作建立体育俱乐部,让学校附近的居民参与学校组织的体育比赛活动,充分利用学校的指导、组织、管理资源,学习科学的健身方法和培养组织指导能力,更好地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
4.结语
学校体育资源与社区共享是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学校拥有丰富的体育资源,如何充分合理地利用好现有的体育资源历来都是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尤其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健康意识逐步增强的时代。实现学校体育资源社区共享需要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与管理,做好扶持工作,需要学校领导转变思想观念,加强与社区的协调沟通。
参考文献:
[1]吴周礼.体育资源配置方式及实现机制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2007,29(6):15-17.
[2]Wu En-jun,CAI Jian-feng,HUANG Lin.Management and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sport resources in university town[J].China-USA Business Review,2007,6(3):72-78.
[3]王永生.从经济学的观点论述体育资源共享的利益平衡问题[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7(1):75-76.
[4]全民健身条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
[5].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newscenter/2008-09/29/
content_10133226.htm.
[6]远山.袁伟民与体坛风云[M].南京:江苏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263.
论文摘要:在日本.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已将学校体育有效地纳人了社会体系.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和调查法,旨在通过分析研究日本的社区体育.找出我国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契合点.为我国高校体育的发展提出一种新的思路,为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改革.促进高校体育社会化进程提供借鉴.
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它是人类生活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社会的发展,实际上是以社区的发展为基础的,而社区文化主体之一的社区体育无疑在社区发展中起到了突出的作用、在我国,社区是全民健身计划落实到基层的载体,开展社区体育也就成为推动体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以社区为载体,不仅促进了社区全体居民的群众体育活动,也为学校体育走向社会提供了可能.在日本,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学校体育已经被有效地纳人到了社会体系.
1、日本社区体育现状分析
1.1社区、学校体育一体化的桥梁—体育俱乐部
随着国外大众体育的兴起与发展,体育俱乐部已成为大众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它是人们有组织参加体育活动最方便、最有效的途径,是社区体育的主要载体.在日本,80%以上市、镇、村有体育俱乐部,且体育俱乐部具有业余性、自愿性、公开性、民主性、公益性和独立性等特征,既能够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力量,最大限度地组织广大群众因地制宜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又有利于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是一种方便群众、行之有效地开展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据日本体育俱乐部协会1994年全国范围的调查:日本社区体育俱乐部的总数为37.04万个,比1989年35.18万个增加了5.29c1c,社区体育俱乐部的会员总数为1169万人,平均每个社区体育俱乐部有31名会员,按日本总人口1 .2亿计算,则社区体育俱乐部会员总数近占日本总人口的10% .
在日本,群众体育活动是以学校的运动部和企业的俱乐部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在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影响和带动下,以社区为基础相继诞生了体育少年团、游泳俱乐部、体操俱乐部、妈妈排球俱乐部等各种类型的体育俱乐部,从而扩大了体育活动范围.日本的学校课余体育活动也以俱乐部的形式展开.校内俱乐部有两种,一种是称为特别活动的必修俱乐部,要求学生均应参加,但可从艺术、体育、科学中选择一个项目;另一种是自由俱乐部,是以学生为主体建立的,教师起帮助作用,自由俱乐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组织能力方面更具有特殊作用.学校中的部分体育俱乐部也是社会俱乐部的组成部分.
1.2体育俱乐部的资金来源
在日本社区体育俱乐部中,组织各种体育活动的经费要通过多种渠道筹集,其中主要是会员费,另外还有社会赞助费、比赛门票和彩票收人等.社区体育俱乐部在费用的收取上有四种途径:一是年会费;二是月会费;三是听课费;四是设施使用费.收费额的多少依年龄段划分.表1为日本麒麟体育俱乐部的年收人.
1 .3社区体育活动开展的组织、管理者—社会体育指导员
由于国外大众体育组织的蓬勃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应运而生,并得到了迅速发展.在日本,有一支数量比例恰当、质量过硬、年龄结构合理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活跃在社区,他们以传授运动技能、传播体育知识观念和开展大众体育为己任,在社区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日本文部省1994年的统计资料表明,日本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与人口的比例为1:2 000,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为 69 633人,其中社区体育指导员为52 862人,占总数的75.90io旧本的文部省、厚生省、劳动省等都有社会指导员培训和资格认定制度.文部大臣认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目前共有六种:社区体育指导员、竞技体育指导员、商业体育指导员、体育活动计划指导员、少年体育指导员和休闲体育指导员.日本文部省府县及市区镇村教委都设有社会体育指导委员会.日本社会体育指导人员以兼职为主,而且大部分(占90%以上)是义务工作人员,报酬很少.
1.4社区体育的场地设施
日本文部省从1969年起,几乎每隔5年就进行一次体育设施现状调查(见表2).此外,日本还有各类盈利性和非盈利性的民间体育设施7万多个,企业(单位)体育设施3万多个.总体来说,学校体育设施约占50%,公共体育设施约占20 %,民间体育设施约占20 %,企业体育设施约占10%.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向社区开放,社区设施向学校开放,这是日本社区体育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些社区的体育设施除了向本社区的癸民开前外.环向其他社区的公民开放并提供服务,真正体现了“依托干大众.服务于大众”的社区理念.
2、启示与借鉴
2.1多元化、多渠道筹集体育活动经费
在我国高校,经费问题已成为制约俱乐部发展的“瓶颈”,在俱乐部经费问题上,多数高校的做法是参加俱乐部的同学缴纳一定数量的会费,以补偿对教师、指导人员的劳务费用和对场地器材的磨损,另加体育部(教研室)少量的活动经费,共同构成俱乐部日常运作的全部费用.然而,这些费用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运动、健身、娱乐的需求、所以,我们应开辟多种渠道来筹集资金,一方面向社会寻求赞助;另一方面由社会单项体育协会向已加人该组织的高校俱乐部拨一定数量的经费,再加上原有的费用,则可大大缓解俱乐部运营中的困难,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体育进一步走向社会.
2.2探索与推广高校“俱乐部型”体育课模式
在日本,作为社会体育最佳组织形式的社区体育主要是以体育俱乐部的形式存在,而体育俱乐部一直发挥着社会体育与高校体育的桥梁作用,高校体育已有效地纳人到了社会体系.目前在我国,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的学校体育已经很难适应当前市场经济改革对高校体育发展的要求,而与之相对应的“俱乐部型”体育课模式则具有如下优势:学生体育需求的满足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学生活动人数多,自觉参与意识强;团体内部环境的优化;运动行为能力的提高;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与加深.所以,高校只有建立起以单项体育组织为基础,以融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与体育教学俱乐部为一体的高校综合性体育俱乐部为其开展各种体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且使俱乐部积极融人与参与到社会单项体育组织中,这样才能使高校体育满足广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对体育多元化的需求,加速高校体育的社会化进程.
2.3转变观念,拓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路子
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严重la乏.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中的数据表明,截至1997年6月,我国共有社会体育指导员6万人,全国平均每2万人拥有一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每7千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拥有一名社会体育指一导员.而日本每2千人口中就有一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与人口的比例与发达国家比较,与我国社会需求比较,都具有相当大的差距.如按日本现行标准计算,我国应有社会体育指导员60万人,而我国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仅6万人,差距较大.所以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在注重质量的前提下加快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培养.为改变现状,我们应充分利用高校中丰富的人力、物力和场地设施资源,为我国培养大量合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可以通过以下两条途径:(1)由高等体育院校或高等师范院校体育系来培养较高层次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一级、二级);(2)由普通高校的体育部承担起培养较低层次社会体育指导员(三级)的任务.大学生文化素质高,接受能力强,经过培训后完全可以担当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它对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影响、对体育事业的影响、对两个文明建设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同时使高校体育更能适应时展的需要.
2.4社区、学校体育资源共享
在体育场地人均占有量上,我国与日本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甚至远不如韩国.体育场地设施是开展社区体育必备的物质要素.但是,目前我国开展社区体育活动遇到的第一个障碍就是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匾乏,这种状况直接限制了社区体育的活动时间和内容,进而影响了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人数,不利于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为此,各级体育部门都不断向群众开放自己所属的体育场馆.然而,由于这些部门的场地数量少、规格高,主要用于国际国内的比赛和训练,有的由于实行了经营化管理,很难做到经常性低收费向居民开放,因而难以满足居民健身、娱乐和休闲的需要.从全国范围看,学校体育场地的可利用能力相对较好,各高等院校,尤其是体育院校的场地设施状况更为良好.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学校的这些场地设施除平时教学训练使用之外,周末和假期基本闲置,即使是平时上课期间,有些学校的场地设施也未得到充分利用.在日本,为了开展社区体育,均提出了“学校向社会开放”的口号,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是各国大众体育活动的主要载体.因而,我们只有充分利用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使之向社区开放,同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共同构建社会主义新形势下的社会体育资源体系.
3、主要结论
(1)日本社区体育发展的实践证明,高校体育不仅要注意完善内部机构,还要积极融人到社会、融人到社区中去.
(2)高校“俱乐部型”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社会化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我国高校改革的必由之路.
(3)要解决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的“瓶颈”一费用问题,只有拓宽思路,多方筹资.
(4)资源共享是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创建文明社区的要求,也是促进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的基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