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课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做好课堂导学
做好课堂导学是新课改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指导思想,同时也是一种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通过课堂导学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更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关键要看教师对课堂导学的设置是否有效。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提高课堂导学的有效性。
一方面,在课堂导学的过程中巧设悬念。教师要针对课堂教学中要讲解的知识点在导学阶段设下悬念,进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进而更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锁定于课堂。例如:教师在讲《阿Q正传》这篇文章之前就可以在导学阶段设下“阿Q不是革命者,却为革命牺牲”这一悬念,让学生去探索到底阿Q是不是真的为了革命而牺牲。另一方面教师在设置课堂导学的过程中,还要提高导学的趣味性,只有在课堂教学之始紧紧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学生感受到课堂教学的乐趣,学生才能更加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二、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人翁地位落到实处
新课改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就是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人翁地位,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传统教学中学生一直都是课堂教学的听众,被动地接受知识,新课改要求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人翁地位落到实处,要求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例如:传统教学中不管是简单的知识点还是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教师都对学生一一做讲解,虽然学生很快就能明白问题的答案,但是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却没有得到有效提升。
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人翁地位,就是要求教师要给学生留出更多进行自主学习的机会。对于简单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教师要做的是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还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虽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要思考更多的问题,但是对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三、打造趣味课堂
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继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是新课改的重要指导思想。语文虽然被我们命名为一门基础学科,然而也是一门需要学生进行充分想象、对知识点进行灵活应用、不断进行创新的学科,而这些都需要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才能实现。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能够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种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学生能够展开想象与创造的翅膀,在文学的海洋里自由翱翔。
目前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已经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视,教师也积极地将有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与技巧应用于课堂教学,然而存在的最主要的一个问题是不能将有趣的话题与教学内容有效结合起来。很多教师在穿插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因素时,往往是孤立的,与教学内容联系不够密切,这虽然也给学生带来了快乐,却不易使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知识的快乐。因此教师在打造趣味课堂的过程中,一定要将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因素与课堂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通过语文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是新课改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同时也是现代教学的重要目标。语文是一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科,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这一点并没有为人们所关注。语文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能力水平。高中语文教材上有很多优秀的文章,从不同的方面表达了作者博大的情怀与高尚的情操,这对学生是一种熏陶,能够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应该让学生去体会,另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语文也是一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多种能力的学科,例如写作活动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为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活动;阅读的过程能够提升学生归纳总结有效信息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把握好语文教学这个有效途径,进而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五、将理论知识的讲解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现代教育要求培养具有较强实际应用能力的人才,使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发展。语文是一门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是对生活实际的反映,然而随着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内容深度的不断增加,很多生活中的问题作者通过更加含蓄的表达方式呈现出来,学生可能会感觉语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不够密切。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知识的讲解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进而使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的生活意义,提高学生将语文知识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的意识。
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还要引导学生去思考生活,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语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才能从生活的角度去理解文章的内涵。学以致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教学理念,也是现代教学的理念,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去学习语文知识,理解语文知识,反过来也就能够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对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
我国的相关教育部门对学生语文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有了更高的标准或者要求,这就使得相应的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相关语文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尽量构建初中语文的高效课堂,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但是要想达到这个教学目标就需要教师能够准确地了解以及掌握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并能够根据不同的角度对初中数学的教育方式以及教学模式进行探索或者研究,从而能够实现初中语文的工具性特点以及人文性特点有效的结合。
一、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利用比较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初中学生的语文综合审美能力
现在部分初中语文教学课本中存在一些关于美的教育的文章,这就要求相关的初中语文教师不仅需要发现课本以及教材的内在美,与此同时也应该利用展示美的教学方式的途径让这些初中学生感受到美的存在,或者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积极地创造美。其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教学,具体来讲可以利用播放相关的录像、录音以及相应的课件等很多方法,只要能够让学生比较认真地学习课文、品读文章即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文章各种美的意蕴以及气势。利用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接受相关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将教学以及娱乐进行结合,从而不至于让学生感觉语文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课程,与此同时让他们加深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热情,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综合审美能力的目的。
二、语文教师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各种方式的训练,只有这样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初中学生的语文阅读写作课程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
对于初中学生的语文任教教师而言,他们需要尽可能地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以及学习积极性,可以利用大声朗读、默读或者进行随笔写作等各种训练方式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训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挖掘出课本以及教材中比较隐秘的内容,最终使得初中生感受到每篇文章的精彩之处,领略到文章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经典用法,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初中学生整体写作水平以及文章阅读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阅读以及大声朗读相应的文章,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作者写作的过程中抓住的亮点以及关键的东西。如果语文教师让一个年龄为十几岁的初中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写出非常优秀的文章,这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太可能的。但是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时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能够利用自己的想象力以及发现力去进行创新。具体来讲可能一个简单的镜头、一句简单的语言,甚至是一个细小的变化都能使学生的思维进行转动,从而创造出新的文章。
这就使得初中的语文老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让学生很好地学习课本中的范文,与此同时还应该对作者以及文章进行简单的评述,让学生能够开发思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创新。
三、利用自主、合作以及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习相应的语文知识,只有这样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初中学生的语文阅读写作课程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
自主、合作以及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方法主要就是指在相应的语文教师的教导以及指引的条件下,初中学生能够根据某一个问题或者课题进行分析,从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之后经过不断的研究以及分析最终解决问题,在研究以及分析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自主获得相应的语文知识的学习方法。这种研究性的学习方法主要关注以及重视的问题就是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语文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针对性指引以及教导。
四、丰富教学手段,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深入,我们不难发现,在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时候,学生的多种器官可以同时并用,这恰恰是已经被证实了的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或者从网上下载相应的视频、ppt等等,可以全方位地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涵。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多媒体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性,也更加符合中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好奇心理。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将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合理结合,发挥两者的最大优势。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各种多变的画面,开启心智的音乐,增强教学的形象感和动态感,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提升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
另外,初中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些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够完成,根本就不需要进行合作讨论,否则只会浪费大家的时间以及精力。相反来讲,假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非常难解决的问题,必须经过小组的合作讨论或者相关老师的点拨才能够实现,这个时候应该以合作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
总之,要构建初中语文的高效课堂,我们应当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出发,只有考虑得更加全面,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才会更显著。
参考文献:
1.徐兴贵.初中语文课堂中如何有效融入生命教育[J].东方青年,2011(10):19-26.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中;听课技巧;课堂效果
一、课堂上的听课技巧,先培养认真听好每一堂课
课堂上,我们接授的不只是每篇课文所要掌握的字词、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持点等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和引导,学会如何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学习,感悟课文表达的情感,把握课文的主题、学习作者如何布局谋篇的。而我们语言成绩的好坏也往往取决于课堂短短的45分钟的听课效率。很多优秀的语文老师,课堂上传授的不仅是知识,同时还教会我们如何学习。正所谓“授之鱼,不如授之于渔。”语文课注重培养我们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充分利用平时的课堂上,课余时间才花时间补习,只需课前预习。提高课堂听课效率,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中,老师对课文的讲解分析,其实就是在培养我们“听”的能力。在课堂上,老师所讲的内容很多,善于从老师的讲解中抓住要点、重点,这才叫做会听。而老师的提问旨在培养学生的说读的能力,学生在回答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再次阅读课文,然后将相关信息进行整理,表述出来,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语言表达能力。如果能正确、流畅的表达出来,这无疑也同时提高了写的能力。这些能力的都是老师教学中对我们的“听课”培养,课后的语文学习中无法达到的,所以要学会善用课堂45分钟,课下少用功。
二、好的听课技巧,课前预习的必要性
预习是我们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感知具体知识材料的第一步。语文课的预习,主要是指学习对有关语文知识或短文的阅读和思索。要取得较好的预习效果,需要提出明确的预习目标(内容)和采取具体的预习方法。
预习目标(内容)应该包括课堂上老师要讲授的各方面的内容:读课文,学字词,分析课文结构,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
做好了语文课前预习,加上手中的参考书的帮助下,这些内容你很快就能掌握。既然这样,那你也许会说,该掌握的内容参考书上都有了,那就更不用听课,自学就行了。我前面已提到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的区别,参考书只能教会你要掌握的知识,但我们的语文学习不能只停留在知识的掌握上,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学习语文,培养我们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同学们了解到很多家长和老师不大赞成学生过分依赖参考书。其实,只要我们能善于利用好参考书,理解好每篇课文,对我们学生的帮助是无法估量的。
三、带着问题听课,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在预习的基础上,我们平时的听课一般应达到三种效应。第一是完成对预习内容的再认识,从而达到加深印象,加强理解和增强记忆的效应。第二是完成对预习中存疑内容的释疑,从而达到提高认识,释疑解惑的效应。第三是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把握贯通,从而达到感悟、自得的效应。这三个层次中,认真听课,课堂上必须达到释疑解惑的效果,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孔子说“不愤不启”,孟子说“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都是在讲人对解除思维障碍的迫切心理。带着问题听课,既包括自身的释疑求解需要,也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提问,调动我们的积极思维,学好高中语文课,就会在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中使提高听课的效率。
实践证明,班级凡积极举手发言的同学,成绩相对较好,学习进步特别快。课堂积极举手发言有哪些好处呢?一是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二是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课堂听课,一定要积极参与,主动地学,随老师的教学思路转,这样也可以保证注意力高度集中,提高听课效果。
四、学会听重点及记要点
(一)课堂上听课,学会听重点
一堂课为45分钟,通常老师讲课的精华只集中在10到30分钟之间的讲课内容,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很多,我们要学会抓住听课的重点。首先是根据课前预习的情况,重点听自己预习时没弄懂的部分,争取通过教师的讲解,把疑难点解决。其次,要抓住教师讲课内容的重点。要善于抓住教师讲课中关键的字、词、句,注意老师如何导入新课,如何小结,抓住老师反复强调的重点内容。
课堂中,老师主要讲难点或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同时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他深知什么是关键,会反复强调与讲解。大部分老师会积多年的教学经验,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在什么地方出错和如何避免此类差错。所有这些都是教科书上没有的,只有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解才能领会与掌握。所以对于我们学生来说,认真听老师讲课是学好语文最关键的一环。
如果我们上课时不用心听讲,成了“课上没学会,回家请家教,业余进补校(补习学校)”的恶性循环。课堂教学的作用是任何家教与补习学校所取代不了的。一个小时不用心听课,两个小时家教补不过来。
(二)要点记取法
观察班上有些成绩优秀的同学听课,觉得有必要听的就认真听;觉得对自己益处不大或自己早已懂了的,就不怎么用心听,而做自己的练习。老师讲课,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有时候是与教材无关的。作为学生不可能也没必要全盘接收。只记重点,只记难点,去掉无用信息是应该的、必要的。抓住要点听和记,比毫无重点地全部听和记,效果要好得多。曾有一次老师讲个这样的故事:有人做过实验,分三组学生同时收听同一内容的录音带,规定A组全部记录,B组只听不记,C组只记讲授要点。结果A、B两组的学生只记住全部内容的37%,C组学生却记住了58%,可见抓要点,适当做笔记,也是听课技巧中效果最好的一招。
总之,以上这些听课技巧是经过很多同学实战,平时学习讨论后,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总结出的,现在将它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帮助更多的同学提高语文知识和能力,取得好的语文成绩。
参考文献:
[1]田步章.语文听课技巧初探[J].才智,2008年03期.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教学研究 文化情境
一、语文教学要结合社会生活实践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育专家鼓励回归生活现实的课程教育方法,尤其是综合性较强的语文课程涉及很多文化性、艺术性和知识性的重要知识,而且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许多活的教材。教师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中的社会文化现象结合起来讲解,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方法,结合社会实践靠自己的想象进一步准确理解相关语文知识。合理选取教学内容,将能够收集到的教学资源尽可能与语文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把同学们在生活中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体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用社会学家的研究精神与同学们一同探索相关的社会问题,分析其中蕴藏的语言学奥秘。利用极具地方特色的民谚民谣等语言群组进一步营造文化氛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单纯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中心授课,教师对教材内容基本以复制方式转述给学生,时间长了学生难免感到乏味,其实教师把散落于各地的民谚民谣收集起来,进行归类总结,结合历史或当代社会问题进行语文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强化记忆效果,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文化情境辅助语文教学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结合课本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相应的文化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语文教学改革向科技化和人文化迈进的必然选择。利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能够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有利于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现实生活中的不少文化现象不可能在传统教学中再现,由于条件限制有些涉及历史知识的语文教学案例也无法再现,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借助计算机等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动态演示功能,解决传统语文教学中难以展现教学情景的问题。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利用计算机为学生进行形象生动的演示,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识记能力。正因为有了正确的依据、原则的指导,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够通过动态的形象、优美的画面、动听的声音、婉转的歌唱及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等内容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其中融合了浓浓的文化情结,激起学生对美好社会文化情境的向往,增强语文知识的趣味性,用形象生动的视听画面再现语文教学中相关的文化情境,有利于语文知识的艺术性传播。教师运用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相融合相统一的完美结合体强化教学效果,通过计算机制作出形象生动、色彩鲜艳的教学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很好的效果,而且非常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成功识记。实施教学时,教师随时可以切换到教学所需的界面,调出有用信息,相较于传统教学中教师只好靠语言描述对学生讲说,其生动程度和实践效果是无法企及的。在语文教学中,有些重点和难点往往很难被学生理解和记忆,应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的演示,比较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达到很好的识记效果。充分利用计算机教学手段就成为语文教师辅助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实践证明,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而且有效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和热情。计算机辅助教学恰好能够提供这种条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可使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和主体意识得到充分发挥。语文教师应利用计算机与生活、计算机与社会、计算机与环境及趣味活动等有利条件,强化语文教学的情境化优势。在多媒体辅助下的语文教学应该具有多变换的优势,不仅可以拓展认知领域,提示教材内在的逻辑关系,还可以多变换地讲解、提问、设疑,启发学生勤于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创造潜能。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语言运用的创新意识是一项集文化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教育教学任务,创新意识存在本末、轻重、缓急之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总结与反思当做培养创新意识的出发点,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内容,深刻分析当前有利于语文教学发展的综合因素,有的放矢做好创新教育与教学实践的每一个环节的工作,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弄清问题的根本原因,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课堂教学
多媒体辅助语文课堂教学,以其灵活、生动、形象的图形和动画表现形式及强大模拟功能而使语文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静为动,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和形象化,这样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激发学习兴趣,有效强化语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生活实践问题的能力发展,提高综合素质,通过人机交互、信息共享,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有效性。同时要正确处理好媒体演示教学与传统语文教学的关系,因为多媒体模拟教学尽可能让学生感到实验事实的真实性,它应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语文教学的优化发展,但不能完全取代语文教学本身。多媒体组合能够有效营造课堂教学气氛,在以班级授课形式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课;合理选择;集体备课;扬长避短
高中语文新课程安排了选修课,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人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的特点,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检测中,语文试卷也体现了对选修模块内容的考查。现就我们在语文选修开设过程中的一些做法与思索进行总结与回顾。
一、通盘考虑五个系列,合理选择选修模块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选修的五个系列,推荐了一些模块专题,人教版选修教材有十几种之多,教学中如何确定选修模块?我们的指导思想是:立足于与必修接轨,有利于传承和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高;立足于我校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课程资源,有利于语文教学的扎实进行;立足于体现选修课主要内容与目标特点,有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的拓展与学习个性化选择。由此,选修课的模块选择延续了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课程目标,在五个系列中分别选择开设五个模块课程:“中国古代诗歌诗文欣赏”“中国小说欣赏”“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文章写作与修改”“语言文字应用”。
二、选修提前介入,与必修适当并行
关于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开设顺序如何安排,《意见》提供了两种方案。我们在方案二的基础上做了一点调整。我们认为:选修课开设的目的是满足学生的需要,选修课开设的科目、时间顺序必修适合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设选修课。选修课开设的时间不宜过早,但新课程大大压缩了必修课的课时,把原先跨度为3学年的必修课压缩为1.25学年,若先开完必修再开选修,也就意味着高中三年时间,六个学期,有三个半学期都在选修课里“泡”着。必修课课时少,容量小,时间集中,选修分量的加大和教学时间的相对集中,再加上每学年春学期不能保证两个必修模块共72个学时的教学时间,使学生必须接受的“必修”受到影响,造成必修课的学习难以圆满。
在进行了必修三个模块的教学后,我们从高一下学期第二学段开始开设选修课程《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欣赏》(必修四在高二上学期第一学段,必修五在高二下学期第一学段),到了高二再开四个选修模块,其余的选修模块在高三上学期开设。
通过实践,我们感到,这样的编排更符合学校的教学实际,也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灵活性,对学生来说,选修课渐入佳境,必修课余音绕梁;对教师来说,提前摸索选修课教学方式方法,沉稳应对选修课所带来的教学挑战。
三、教师扬长教学个性,学生选择学习内容
高中新教材的特点是容量大。选修模块也是一样,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6个单元,每单元赏析示例加上自主赏析以及推荐作品至少六篇作品。因此,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就要从实际出发,增加自主性和创造性。教材仅是一个学习的平台,师生是教材的主人,教材内容的取舍权在师生。在教材处理上,要“学完”,未必是“教完”。这是在开设选修之前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其次,要认识到选修课应有别于必修课。既不要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又不能将选修课上成随意的讲座,这里需要研究的实际问题更多。对必修内容我们要求“精读不嫌细”,而选修内容则“宽泛不怕粗”,“读读议议加背背,书面练习几近无;重在多读多感受,触类旁通底不薄”。由“必修”范例的“举一”,到“选修”扩展之“反三”,翻出一个天宽地广的新领域。
在开设课程之前,我们认真地研究了课程目标,做到目标落实,不随意盲从,更不能想当然,漫无计划。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每个单元包含“赏析事例”“推荐作品”和“自主赏析”三个板块,我们根据教材特点进行大胆的取舍,有的篇目集中时间认真研读赏析,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主要流派与风格,并精读一些重要篇目使学生获得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以及在情感上的熏陶,对那些不能在课堂上完成的篇目,也通过作业、比较阅读等方式让学生自我完成。例如,对“散文之部”先进行一个总的梳理,让学生自己选择,问他们喜欢哪些散文,于是我们就重点欣赏这些作品,其他的就让学生自己备课、讨论,通过随笔、作文和提问题的形式解决了。我们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导而不牵,注重学生鉴赏方法的掌握。抓课程目标,这是选修课的纲,纲举才能目张。
经过一段时间的选修课教学,我们认为,上选修课是否成功,首先要看是否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其次,要看学生有没有兴趣,学生没有兴趣,这样的选修课无疑是失败的;最后,要注意方法;选修课不是必修课的延长,不要把必修课的教法套用在选修课上,因为它们的侧重点不同。
【关键词】微课 中职语文 高效课堂
在传统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是一种常态,更别提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实际效果很不理想。微课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出现,将很有可能改变这种现状。这种声像并茂、短小精炼、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能有效激发文化底子虽差但猎奇心理浓厚的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对集中中职学生学习专注力,提升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一堂高效的语文课,要解决“学什么”、“多长时间学”、“学习效率”、“成果巩固”四个环节。在这四个环节上合理利用微课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一、利用微课明确教学目标
让学生明白能学到什么是课堂必须明确的,也是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备好课,精心研究教学设计。教师可利用微课把这堂课要求学生掌握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一一展示,让学生准确无误地把握课堂教学的目标和重点。例如在《鸿门宴》教学中,可从相关影视中查找素材,排出双方悬殊的兵力对比,点明鸿门宴对楚汉争霸的重要性,配上文字:“公元前206年,项羽陈兵四十万欲与刘邦在新丰鸿门决战,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放过刘邦,为楚汉争霸的失利埋下巨大的隐患。那么鸿门宴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项羽为什么最终会放虎归山呢?”用声像图文来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项羽最终失败的深层次原因。既让学生明确了教学目标――项羽悲剧性格剖析和鸿门宴具体情节,又抓住了原本对文言文避之不及的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微课缩短学习时间
中职语文课堂之所以沉闷无趣,除了教师满堂灌、唱独角戏之外,学生课前不预习也是原因之一。教师要按部就班讲解背景、作者简介、生字生词,让学生花时间去熟悉课文。原本课前预习应做的功课要在课内完成,因为对课文内容不熟悉,导致教师教的累,学生听的云里雾里,教学效果寥寥。中职学生本身文化基础较差,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自觉的预习很难,即使去预习也不知道怎么预习。教师利用微课设计预习内容,告诉他们利用各种微课资源网站(如TED、MODC、YY教育、微课网)进行预习,同时在学生中开展鼓励性质的教学竞赛,可有效解决学生课前不愿预习的问题。微课网络资源丰富,不仅能让学生预习新课,还能让学生对课文的重点难点有明晰的认识,能有效缩短教学时间。在同一专业两个平行班进行对比时发现:利用微课预习过的班级,同样的教学内容用30分钟就完成了,学生大都掌握教学要点;没有预习的班级两节课都没有讲完,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利用微课资源是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体现了学习主体性。
三、利用微课提升学习效率
研究表明,学生保持专注力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5分钟,10分钟之后的注意力开始下降,下课前5分钟注意力又有所提升。因此,利用这一规律对提升课堂学习效果尤为重要。微课时长一般在3分钟左右,重点突出,通俗易懂,容易被学生接受。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把教学内容知识点在上课前5分钟进行引导,在下课前5分钟进行总结点评,能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将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疑点提出问题,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分析、讨论、感悟。在微课辅助下,学生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发挥想象,积极思考,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样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非常好,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开放式的思维方式,这样的课堂才是新课程标准下的有效课堂。
四、利用微课检查教学效果
一堂语文课效果好不好,不能只看课堂氛围好坏,更要看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授课的内容掌握了多少。一般来说,一堂课的知识点要实现“学一点会一点、当堂学当堂会”的原则,因此课内的教学检查十分必要。教师要在教学检查的环节精心设计效果检测微课。可以把本堂课需要解决的基础知识、重点难点、核心理念等以微课的形式进行回顾和强调,巩固学习成果。也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习题、测试等供学生巩固知识点的课外延展作业微课,让学生在课后通过自主学习达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另外,在教学检查内容的微课和课外延展作业微课中还要注重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既要照顾到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也要照顾到基础较差的学生。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求掌握的内容可以多些深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求掌握的内容可以分批逐步设定。
总之,微课的出现,为中职的语文课堂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不仅可以有效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可以有效激发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学习兴趣。中职语文教师应该熟练掌握和善于使用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精心设计形式多样、主题突出、内容精炼的教学微课,吸引中职学生回归语文课堂,彻底摆脱中职语文课“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尴尬现状。
【参考文献】
[1] 黎加厚. 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04):10-12.
[2] 焦建利. 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04):13-14.
关键字: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4-0147-02
高中语文是一门集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的学科,高中语文学习不仅关系到语文水平的提高,还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所帮助。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知识的最主要方式,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成为高中语文教师探讨的问题。
一、安排课前活动,集中学生注意力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正式讲课的前几分钟对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利用课前的时间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下面的教学做好准备。很多学生都认为语文学习的效果不明显,那是因为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只有不断的积累才能逐渐提高语文水平,因此,教师可以用学习积累的方式开展课前活动,安排学生进行课前演讲,每节课一个学生,轮流进行,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前活动中来,从而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课前演讲可以让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讲解,平时容易混淆的词语,容易让人误解的典故等都可以成为学生讲解的内容,能够让学生们牢固掌握这些容易出错的语文基础知识,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比如“不负众望”和“不孚众望”,“不容置喙”和“不容置疑”等。
二、优化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环节的优化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教师采用灌输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对知识只是被动的接受,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课堂效率低下。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归还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优化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优化教学环节,情境教学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作者渲染的氛围,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在学习《兰亭集序》一课时,学生一般会觉得文言文枯燥乏味,但对作者王羲之的轶事却有很大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王羲之生活中的故事作为开端,让学生了解王羲之的生活背景和性格特点,进而引出本节课的课文,让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学习,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开展合作学习,完善课堂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比较新的学习方式,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分组,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讨论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对小组合作学习来说,分组和学习目标是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教师应该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进行分组,每一个小组都有各个阶段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组内任务,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来,发挥自己的作用;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来设置问题,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比如在学习《纪念刘和珍君》一课时,教师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提出问题“文章中的人物分为哪几类?”“贯穿文章的感情线索是什么?”让学生进行讨论,继而细致的提出问题,比如作者思路突然转向“庸人”一面的原因,能否把第二节去掉等问题。
四、合理安排时间,构建节约型课堂
课堂时间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能否充分利用这四十五分钟对高效课堂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就想好要讲什么,讲多少的问题。课堂上讲什么就是要确定好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时间有限,而教学内容又非常多,如果不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就会使知识讲解蜻蜓点水,无法面面俱到。讲多少就是要求教师协调好教师讲解和学生探求之间的关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要尽量少讲精讲,留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不意味着让学生完全自学,教师的指导作用还是很大的,一节课四十五分钟,教师点拨应该控制在十分钟左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控制在二十五分钟作用,最后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大约占十分钟左右,教师先要对课文内容的重点、难点进行点拨,在学生讨论学习后,教师进行总结。比如在学习《阿Q正传》时,针对阿Q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利弊,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两个讨论组进行讨论,由学生各抒己见。
五、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质疑是学生思维发展的一种表现,是学生探索知识和进行创新的源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学生在对问题产生质疑后,就会对问题进行探索和思考,在这过程中教师再加以点拨,就会让学生豁然开朗,比如在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学生都知道,在封建帝王专制社会,皇帝是高高在上不可侵犯的,不听圣言的人都会有很悲惨的效果,但是邹忌却敢于批评齐王的作为,并对齐王从谏如流,这应该有怎么样的勇气,邹忌是因为巧合没有受到齐王的惩罚,还是有别的人员,这种劝谏方法对还是不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延伸和扩展,培养学习习惯
语文学习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学生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学习,不仅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还在课下注意知识的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阅读和写作始终是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两个部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为学生推荐一些名著书目,让学生边读边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阅读和课外练笔同时进行。教师可以从课堂内容出发,要学生进行续写或者扩写,以教学内容为素材进行写作练习。
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语文学科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要想使语文课堂变得高效,就要充分利用课堂的每一分钟,无论是课前活动,还是课程结束后的延伸,都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达到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建明.浅谈高中语文课标的两大亮点[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6.
[2]柯汉琳编.语文教育硕士学位论文集[C].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黄光焕.试析“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中学语文三维目标[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8):92-93.
[4]姜春景.让学生为求知与探究而乐学语文[J].现代教育科学,2010(3):64-65.
1.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传统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大都处于只听不说的地位,老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讲,结果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大都是老师的思想,学生很少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使得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状态,与现下倡导的学生主体教学地位是相违背的。
从教学体制来说,高中语文教学的主旨虽在于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及语言艺术,但最终都需要面对高考的检验,这就在无形中增加了语文教学难度,致使高中语文教学在很多时候偏向于考试,教学模式以考试题型进行,很多知识都是老师单方面地讲授,导致学生的回答过于模式化和套路化,譬如,高中语文中对于古诗词的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古诗词中作者的意境和思想,可针对考试,学生更多地体会文章的措辞、作者的背景等形式上的内容,无法从根本上体现学生的自我思想。
从学生角度说,高中学生面对的是众多学科的高考压力,尤其很多学科需要大量地进行习题练习,这会花费学生大量学习时间,加之大多数学生对于语文学习都有一种学了多年很容易的不科学认识,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语文学习不重视。同时,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大都是“只听不说”,和老师的交流比较少,学生思想不能有效反馈,对于考试只是套路地回答,使语文教学变得应试化。
从老师角度说,教学方式大都是传统的对学生讲,讲的内容大都是课本内容,也就是“照本宣科”,虽然新课改对教学目标的定义相较于过往有了较大改变,要求对学生实行素质教育,重在文化素养及知识技能的培养,但老师在借助信息技术等外界力量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没有较规范的大纲指导,使得在实施过程中大都依靠自己的经验,造成教学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课堂氛围过于沉闷呆板,最终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现象。
2.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意义
高中学生学习语文不同于其他阶段的学生,除了自身对知识的追求外,还需要面对众多学科的考核压力,课后时间几乎都被各种习题占用了,所以课堂教学效率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决定性作用。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对于语文的重视程度在很大程度上都较其他学科少,且高中学习压力较大,语文学习可以让学生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得到思想的放松,可以体会语言的奥秘、文化的艺术,这样的教学除了实现知识的学习外还可以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与此同时,高中学生课后学习时间紧张,对于语文学科,大多数学生只有课堂有限的时间,只有高效课堂才能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的最终教学目标,才能够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
3.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研究
纵观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情况,学生学习被动、老师教学死板、体制不够完善等现状都是客观存在的,因此高中语文高效课堂对于高中语文教学的意义不言而喻。因此我将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的探索简述如下:
3.1课前准备
任何知识的掌握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语文学习也不例外,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要想获得高效,势必需要课前充分准备。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需要老师和学生双方的准备,从老师角度说,老师在课堂上处于主导地位,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及知识的合适导入。针对现下高中学生语文学习情况,传统教学方式已经远不能满足高效的要求,所以老师备课时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等贴近学生生活、吸引学生的教学方式,可以采取多媒体播放或将课件做成PPT,选取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影像资料等方式,在课堂上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从学生角度说,学生需要课前对课本内容进行预习,不需要硬性规定多长的预习时间,但必须进行这个过程,保证学生对自己即将学习的知识有所了解,有整体认知,以及能够形成自己的思想。老师和学生双方的课前准备可以拉近老师和学生对知识的距离,甚至引起共鸣,这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极大的促进意义。
3.2课上实施
课上不仅反映老师和学生的课前准备,还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入探析,因此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选取。要想实现高效课堂需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实现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地位。在实施过程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譬如,老师可以与学生适时适当地交换教学身份,让学生扮演老师的角色,从宏观上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自己主动思考教材主旨、文章思想,促进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同时,老师还可以适当改变教学方式,譬如,教学中可以采取情景教学,让学生参加教材内容的演练,让课本知识在课堂上重现,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教学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度,对于高校课堂的构建有积极意义。
3.3课后反馈
【关键词】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策略
目前,在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大家都在探索语文课堂的最好模式,进行了很多实验性的改革。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呢?
一、让课堂活起来
(一)启发激趣,让课堂变得生动。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动机中最为活泼、最为现实的成分。如果一个人对某方面的问题没有任何兴趣,那么,他就不会有什么学习效率。有了兴趣,还会萌发创新意识,而在创新过程中产生的无穷无尽的兴趣,又再次促进创新。兴趣越大,学习的效率就越高。
(二)善用鼓励,让课堂变得和谐。讲课时要穿插些大家感兴趣的东西,比如时政、时尚、文坛掌故等,这样课堂不会那么沉闷。讲课时若发现有人走神,最好以一种幽默含蓄的方式提醒。最好的课堂氛围就是让学生感觉不到压力,上课是来吸收知识,了解未知的东西的,能调动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经常用表扬的方法来鼓励学生,比如:动作最快的同学,表现最聪明的同学,最团结的小组,最会听讲的,合作最好的同桌等等。
(三)质疑交流,让课堂变得有理。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方是长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就是在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中得来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为学生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让学生感到学习是讲理的心智活动而不是硬“灌”。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要学,学习的效果肯定也会提高。
二、让学生动起来
一位优秀的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不仅是知识,还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学生要上好语文课,就要做到听觉和视觉并用,边听边思,在由被动转化为主动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只听不思考,录音机式的听课,囫囵吞枣,谈不上真正掌握知识,更谈不上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以思促听,能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
要让学生的耳、眼、口、手、脑都要动起来,多种感觉器官并用,多种身体部位全部参与听课活动。语文课堂,一定要让学生多发言,积极参与,主动地学,随老师的教学思路转。这样也可以保证注意力高度集中,听课效果好。教师应充分尊重并倡导学生回答问题中的求异思维。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学生都有成功的需要,一旦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他们就会以愉快的情绪进行学习。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可以围绕课文内容查找相关的资料,阅读相关的文章。这样学生既可以增加信息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在阅读、加工、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参与阅读实践活动。
教师要变课堂为学堂,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中心,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经常设计一些问题,提问学生,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开动思想“机器”,使他们积极投身到课堂的双边活动中。
三、让效果好起来
要让一节课的效果好起来,就需要做到“预习有纲,讲授有度,巩固有标”。
(一)预习有纲。预习是实现两个前置的(习性前置、问题前置)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预习能基本掌握基础知识、处理大部分内容,能发现问题,增强课堂学习的针对性。因此要求每一位教师对学生没有预习或预习不到位的课坚决不上。
(二)讲授有度。根据学生预习情况讲授,做到“三讲三不讲”即:讲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易混点、易错点、关键点;讲学生想不到、想不透、想不深的;讲学生解决不了的。不讲学生已经学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学不会的。
(三)巩固有标。教师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回顾,写出课后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对学生、学习小组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分析评价,加深对各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性格特点的了解,对存在问题的学生、学习小组制定出帮教、督学、调整等措施。对收上来的作业进行批改,重点看学生落实的情况,对答题的书写、格式、步骤、严密、全面等方面严格要求,不合格的要面批。问题较多的题目再通过习题课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