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程合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程项目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中有很多难理解的法规条款,传统的授课是以理论讲授为主、简单模拟为辅,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比较被动,缺少综合素质的培养,难以符合招投标、合同类企业所需专业技术人员的标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招投标文件的编制、开标的正确顺序、投标报价的决策、合同示范文本条款理解、施工合同管理与合同索赔等。
2《工程项目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教改内容和目标
2.1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现代教育学者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自我教育过程,是一种要求学习者必须全部身心参与的特殊认知过程”。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老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的创造力。传统的课堂讲授,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不出一起学习的气氛,造成学生没兴趣、上课玩手机、作业网上抄袭等现象。如果采用角色代入法、案例分析法、对比施教等多种教学方法,授课中依据课堂气氛和所讲授的教学内容,灵活地应用课堂教学手段,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角色定位是角色代入法的第1步,是学生在所从事行业中的角色定位,让学生认识到行业中各工种的职责,是学生管理职责执行力的切人点。在学习过程中,先将学生分组,以组为单位建立各个协作公司,学生自己角色定位,包括企业定位和岗位职务定位。可以通过招投标的程序来进行细化分配,各筹建模拟公司可以细化各工种人员职责,如可以分职责设置前期的招投标负责人、总工程师、项目经理、造价预算部长、总监、技术员等职务,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挑选角色。在知识储备的后续教学中,通过模拟公司的职责,根据任务需要安排相应工作给学生完成,使学生对建筑业相关人员职责有初步认知。
2.2提升学生的实践及综合应用能力
传统教授方法看重理论讲授,没有系统规划整个招投标全过程,没有建立该课程与原有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从角色定位到模拟现场实践:要求学生在提升技术的同时,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全部程序。尽量做到"四能”:①能做。在工作中解决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②能写。可以根据现实情况写出各种可行的报告;③能说。准确无误地表述自己的看法;④能干。做好每一份工作,有组织协调能力。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成功的关键,是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工作岗位,并在较短的时间内独立承担岗位工作。通过在课程中模拟现场实践,使学生参与到招投标过程中,实现“四能”培养目标,增加就业率。从模拟实践到观察感知,心理学家班杜拉说过:“人的做事能力是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这些认知过程的学习就是加深知识的过程”。在讲授理论内容之前,先以现实工地招标公告、招标文件及投标文件等做为学习的切入点,是学生了解自己所学课程的良好开端。让学生们带着3个W去学习知识,从而解决疑问。
2.3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接受,解决问题的同时拓展创新能力。课程教授过程当中采用对比施教法,用下列三种方式解决同学们提出来的问题:①提问的同学自己查阅相关书籍或网上收集资料;②由其他同学来帮忙答复问题,查阅相关书籍资料,再讲解;③由教师逐个解答。对于工程招标、投标、合同章节,交叉采用第①种、第③种方式进行解答。当老师直接回答时,学生只是听,知识接收差;同学们配合密切、主动积极是前两种学习方式的情况;第②种方式优势更多,一个人学会而且能讲出来,那肯定是学通了,在讲解的过程当中语言表达能力、个人的自信心都得到了提升。教改实践中,通过引入招投标模拟实训软件,在学习、应用软件的过程中了解招投标过程,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效率,在此基础上巩固、强化了所学的专业知识。
3结语
更新过时、落后的教材,要与建筑行业相关规范相符合,要及时更新课程知识,更好地适应建筑市场的发展。通过实际案例,模拟企业角色,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考模式,让学生系统地接受相关理论知识,完成学习目标。学生通过思考后的实践操作,增强同学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充分体现高职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为同学们毕业后的发展和就业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佘立中.土建类学生工程合同管理能力的培养与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4(2):59-62.
经营合同:课程建设基金项目协议
甲方: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
甲方为规范教学环节,建成一流的课程主页,使_________院的教学水平走上一个新的台阶,已对课程建设有关教学文件进行专家评审。乙方针对甲方的相关要求进行了认真的准备,并已提交课程建设的申请书与电子教案样板,经甲方组织评审,认为其内容满足甲方要求,为此,甲乙双方签订课程建设基金项目协议。
一、乙方的权利和义务为:
1.确定所选教材,要求教材与参考资料具有权威性。
2.结合教材和参考资料,确定应完成课程建设项目的具体内容与实施方案,并制定详细的项目进度表。
3.自协议签订日起两个月内上交完整的课程电子教案及课程主页框架(或直接上_________学院资源平台),公示两周后,接受专家们所进行的第二次评审。
4.自协议签订日起十个月内上交完成的课程主页(或直接上_________学院资源平台),公示两周后,接受专家们所进行的第三次评审。
5.通过第三次评审的项目,自通过评审之日起两周内提交结题报告;其它项目提交项目总结报告。
6.乙方承诺在两年内至少更新_________%的主页内容。以协议签订之日起为起始时间。
7.课程主页的著作权归乙方(作者)所有。
8.按照协议和_________学院课程建设基金管理办法的规定取得经费并遵守学院的规定使用经费。
二、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1.由甲方对乙方提交的教学文件组织评审,在评审通过后签订本协议之日起两周内划拨_________元课程建设费。
2.按期提交完整的课程电子教案及课程主页框架(或直接上_________学院资源平台),公示两周后,由甲方组织专家们进行的第二次评审。评审通过的项目,在评审通过之日起两周内发放第一次追加的划拨_________元课程建设费。
3.按期提交完成的课程主页(或直接上_________学院资源平台),公示两周后,由甲方组织专家们进行的第三次评审。评审通过的项目,收到结题报告之日起两周内发放第二次追加的划拨_________元课程建设费。
三、其他未尽事宜,再作具体协商。
甲方(盖章):_________ 乙方(盖章):_________
关键词: 招投标 合同管理 教学案例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逐渐向国际化接轨。这就要求在工程承发包与工程实施阶段的操作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所以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知识是建筑行业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这就要求高校必须让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掌握工程招投标及合同管理相关理论与实践知识技能,《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的根本目的应该是让学生理解、掌握工程招标投标的相关法律法规,了解和运用合同法、经济法等相关基础法律。很明显,如果按照一般的教学方法,一来学生的兴趣不能充分地激发出来,二来学生不会主动地去思考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教学模式的探讨过程中,我一直在想,是否能够结合案例,引导学员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集体讨论呢?
一、传统教学法的优势及缺陷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共同活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要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根据学科特点,正确选用教学方法。
(一)传统教学方法主要是单向的理论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活动主要围绕着教师讲授某种专门理论知识而展开。教师对教学进程能给予较好的控制,能有条不紊地组织教学,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招投标概念、原理及现行的相关法律条文。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法律的应用性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有其固有的缺陷。由于课程设计是以讲授理论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强调按计划进行,讲求传授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条理性,因而教师囿于规范化教学的要求,很难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尽管教学中也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可实践中往往偏离这一原则,忽视了知识运用的环节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二)传统教学方法存在重教学内容、轻教学方法的倾向,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倾向。
从教师方面来看,教学过程以教师满堂灌为主,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控制者。从学生方面来看,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在课堂上很少甚至完全不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教学是一种典型的“讲―听―记”模式,教师讲授时津津乐道,可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与学的互动关系很难有效地开展,久而久之,使得教师的积极性受到挫伤。
传统教学方法显露出许多难以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需求的弱点,亟须进行改革。在指导思想上,应进一步倡导以启发式代替灌输式;在功能上,应实现由教给学生招投标及合同管理知识向教会学生应用这些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方向转变;在教学方法上,应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应用性等。在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二、案例教学的组织过程
在招标投标与合同管理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还涉及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的问题。案例教学实际上是一个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交流过程,要保证教学效果,课前准备相当重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准备工作。
案例教学离不开案例,司法案例非常多,但是关于招标投标法及工程合同管理的相关案例并不常见,这就要求教师在案例选择方面下功夫。这是引入案例教学的第一步。包括搜集案例和选择案例。搜集案例可以从国内外各种信息渠道中间搜集案例资料,特别是互联网上的相关网站及论坛能够找到现行而实用的案例。
案例选择好后,紧接着第二步就是教师要分析案例。在将案例交给学生之前,教师必须先将案例精髓吃透,作深刻剖析,把握好案例的关键点。既要指出司法案例的优点,也要指出其不妥之处,以利于课堂教学时有效地启发、引导学生思路。对篇幅和难度较大的案例,也可以要求学生提前准备,做到有的放矢。
(二)学生的准备工作。
案例教学改变了以往课堂上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更多地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因此,学生的准备工作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主要从两个方面去做。一是布置案例,让学生课前预习。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不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再花时间看案例,这一过程应在课前完成。明确提出预习的要求,使学生熟悉案情,带着问题上课,实现由被动向主动角色的转变。二是注意选择提供给学生的材料的范围。案例教学目的重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案例本身可能并无绝对正确的答案。因此,在给学生提供案例材料时,可以将案例结论部分隐去,允许学生自己分析得出各种结论性意见,将讨论和参与的空间留给课堂教学,从而给学生开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避免采用单一化和模式化的僵硬思维方式,培养创新的思维能力。
(三)案例教学的组织。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可尝试采用以下二种形式。
1.模拟开、评标案例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扮演招标和投标当事人,一般为模拟工程的施工实际招标投标中的开、评标案件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具有实践性、公开性、应用性强的特点。作为一种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由于学生亲自扮演某一角色,全面介入模拟活动中,为学生运用所学工程的招标与投标问题创造了一个“真实”的环境。但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拟发包工程的概况要适当,规模不能太大,也不要太小。2)在模拟案例之前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完成工程招标文件和投标文件的编制。3)布置任务,分头准备。这是模拟工程开、评标教学活动的重要阶段之一。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注意招标文件、投标文件编制过程出现的问题。4)模拟工程开评标现场,指导学生完成对投标文件的评标定标工作,并草拟工程施工合同条款。
2.课堂案例讨论形式。这种形式应在传统的讲授基础上进行。传统讲授与案例教学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可发挥交融互补的作用。由于前期准备工作充分,课堂讨论即可水到渠成。在时间分配上,可将每节课分为三个阶段。具体比例可以是1∶1∶1,也可以根据学生对案例难易程度的认识,将时间分配调整为1∶2∶1。第一阶段,专门讲授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第二阶段,针对典型案例让学生讨论。尤其鼓励学生提出各种不同的主张,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针对具体情况也可以事先安排重点发言对象,让其描述自己的观点。教师也可以通过观察学生讨论,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哪方面存在不足,以便及时调整课堂教学重点,使教学更有针对性。第三阶段教师归纳总结。点评学生的观点,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此外,学生由于真正参与教学活动中,并充分进行了思考,因此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问题的精髓,同时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使今后的学习有针对性。
参考文献:
[1]全国职业培训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在应用行为导向教学法中更新理念 在探索技工教育中创建教学新模式.应用案例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首先,模拟的项目不能凭空锻造,需要查找一个真实存在的项目,最好是本地区范围内或者本校范围内的新建、在建或刚建成的项目,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师应通过互联网、档案管理机构或相关人脉收集项目的各类资料,例如原始地形图、方案设计图、施工图、可行性研究报告、节能评估报告、政府审批文件等前期资料,在征得相关单位的知识产权授权后,在课堂上作为案例课的第一讲向学生讲解。工程前期工作的推进程度是合同谈判的基础,在讲解过程中,要向学生详细说明项目的具体情况,如征地拆迁、三通一平、图纸推进情况等,让学生熟悉项目,同时指导学生查询资料,结合法律法规、招投标等课程,提高案例的准备质量。
第二,分配案例课程中学生的各项工作,根据学生的知识特长对学生进行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如熟悉合同,让施工技术课程掌握较好的学生扮演承包人角色,对项目前期工作和整体建设程序掌握较好的学生扮演发包人角色,对法律知识、政策文件较熟悉的学生扮演政府监督(合同备案机构)角色,各小组5~6人,设组长一名。因课堂时间有限,各小组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准备资料,在课堂上课时间则主要设计为组长向教师汇报资料准备情况,各组之间按建设程序的推进步骤进行沟通,沟通过程中教师观察并点评。
第三,从项目提出到竣工验收,大致需要签署工程咨询合同、勘察合同、设计合同、监理合同、施工合同等,各合同的策划过程、谈判过程、订立过程均应在案例教学课程中体现,学生根据各自的分组、角色进行资料准备、风险分析、合同谈判、合同备案,在资料准备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查询资料、独立思考的习惯,指导学生阅读法律、合同范本类的书籍,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利用互联网电子阅览平台查阅,各小组应将沟通情况、查阅资料情况、分组会议讨论情况形成记录并最终报给教师,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求知欲望、课堂表现力等进行评语、打分。
第四,课堂时间应充分用于招投标、合同谈判、合同索赔等现场观摩性强的案例实践。目前高校工程管理、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一般实施大课教学,动辄一两百人在一个大教室上课,例如用课堂时间让各小组分组讨论,会使课堂气氛喧闹不堪,影响案例课程效果。又如模拟招投标阶段各项工作,在课前,根据项目情况,招标人编制招标文件、招标公告,投标人限时编制投标文件,课中模拟开标、评标场景,开标时,招标机构、招标人、投标人、政府监督人员角色就位,投标人递交投标文件,招标人(或招标机构)按招投标法程序主持并进行开标,开标完后评标委员会就位,根据招标文件评标方法和细则进行评标,评标过程可利用多媒体幻灯片播放,可要求投标人澄清等。在整个过程中力求真实,让学生充分感受开、评标的工作氛围,评标完成并推荐中标候选人前三名后,由教师给予点评,评标依据是否正确,是否公正合理,是否易引发未中标投标人投诉等,进行具体分析。应注意的是现有建设工程评标办法主要有综合评估法和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课程中最好采取较为简便的综合评估法,一是课堂时间有限,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会花较多的时间,除非仅选择项目的一至两个分部分项工程进行评标,二是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综合性较强,学生需有相关的造价编制经验才能胜任,在校学生的相关造价知识和实践能力还不具备的前提下,不建议采用。
关键词:嵌入式系统;课程群;网络教学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1-0099-02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ourses of embedded system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rong correlation of core curriculum, more knowledge, higher practice requirements and less class hours, the embedded system course group network assisted teaching platform was Designed. It helps students to straighten out the curriculum knowledge system and integrate curriculum teaching resources. And it can achieve the extens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from the learning of basic knowledge to the training of the basic skills. The platform gives full play to the interactive function of the network to achiev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makes up for the lack of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Embedded System; Course group;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已经成为传统教学的有力补充。然而,早期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只针对某一门课程,而近几年网络教学平台开始关注课程群的建设[1-2]。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推广以及各类消费电子产品的快速发展,社会急需具有嵌入式系统开发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为此,很多高校开设了嵌入式系统课程群,并从不同角度积极开展课程群建设[3-7],以提高嵌入式系统课程群的教学效果,但嵌入式系统课程群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尚不多见。
江苏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顺应社会发展需求,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中设立嵌入式系统方向,开设多门嵌入式系统核心课程形成课程群,培养学生的嵌入式系统应用开发能力,但我校嵌入式系统核心课程基本为32学时,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难以充分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为提高我校嵌入式系统方向的培养成效,帮助学生认识课程群知识体系,更好地掌握嵌入式系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文设计了一个适合我校嵌入式系统课程群的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在提供嵌入式系统课程群相关教学资料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网络的互联互通优势,随时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
1 辅助教学平台总体结构设计
本文所设计的嵌入式系统课程群网络教学平台结构如图1所示,分为前台和后台管理两大部分,其中前台面向学生,具体体现为网站栏目,分为五大栏目:嵌入式概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自我测试和互动平台,每个栏目再细分若干子栏目。后台管理实现对后台数据库的管理,包括用户库的管理、资料库的管理、互动平台涉及的动态数据库管理等。本文主要考虑前台功能的设计。
为充分发挥本教学平台资源共享、及时互动的功能,采用Php技术和Mysql数据库技术相结合进行系统设计。
2 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功能设计
(1)嵌入式概述
通过概述,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嵌入式系统,并且对相关核心课程的内容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有所了解。
① 认识嵌入式:利用身边的实例,如手机、空调、网络机顶盒等,让学生对嵌入式系统有个初步的认识。
② 课程群简介:由于嵌入式系统课程群涉及的课程比较多,其中包含若干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为此,本栏目主要向学生介绍我校嵌入式系统课程群核心课程的主要内容及相互关系,具体包括《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基础》、《DSP原理及应用》、《FPGA系统设计》、《嵌入式软件开发基础》、《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应用》等课程,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嵌入式系统课程群。
(2)理论教学
提供我校嵌入式系统课程群核心课程的理论教学相关要求和教学资料,分为三个子栏目。
① 教学大纲:提供各门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让学生通过教学大纲的阅读深入了解不同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要求,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引导。
② 教学课件:提供各门课程课件的在线学习和下载,便于学生预习和复习,让学生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听教师的讲解,避免因忙于抄课件而跟不上教师的节奏。由于担任同一门课教学的教师可能不止一位,而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特色,因此,本栏目尽可能多的提供不同任课教师的课件。
此外,为了便于教师不断完善课件,在每一门课程的课件下方提供留言交流,学生可以对课件的内容和演示形式进行评价,并且提供建议。
③ 教学视频:提供嵌入式系统课程群各门核心课程教学视频的在线学习和下载,包括本校教师的教学视频和外校教师的教学视频,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需要巩固学习的内容,通过教学视频进一步延伸课堂讲授教学。
(3)实践教学
嵌入式系统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对于后续的深入学习以及实际的项目开发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实践课时少,难以保证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训练。本栏目主要从三个子栏目入手为学生的实践操作提供预习、复习和训练的机会。
① 实践大纲:提供各门核心课程课内实验的实验大纲或者课程设计大纲,让学生通过大纲了解不同课程实践操作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
② 实践指导:提供各门核心课程课内实验的指导书或者课程设计指导书,为学生的实践操作提供必要的理论和技术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操作步骤和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对实践指导提出建议。
③ 实践视频:提供各门核心课程课内实验的演示教学视频或者课程设计演示教学视频,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实践操作的步骤和方法。
(4)自我测试
① 理论题库:提供各门核心课程相关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试题以及参考答案,供学生自我测试。
② 实践练习:在完成基本实践操作的基础上,为巩固学生的动手能力,各门课程分别提供更加深入的实践操作练习,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如实践的步骤、实施流程等。同时,针对一些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则以项目的形式给出具有综合性质的具体实践要求,由学生独立完成,帮助学生整合各门课程的基本技能。
(5)互动平台
主要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的学习交流,包括三个子栏目,均采用实名制。
① 资料交流:教学平台中提供的资料主要来自于教师,但教师提供的资料毕竟是有限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获得其他学校的教学资料、与嵌入式系统相关的培训资料等,学生都可以提交到系统中,供教师和学生使用。为规范管理,所有提交的资料都要经过网站管理员的审核才能成功。
② 在线答疑:采用即时通讯的方式实现在线答疑,由老师提前在线答疑时间公告,学生在指定时间内登录即可与老师进行即时交流。
③ 交流讨论:以BBS的形式对课程学习及项目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每门核心课程作为一个板块,以及实践板块和项目开发板块,其中课程板块主要对相应课程的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实践板块对实践过程遇到的疑问进行交流讨论;而项目开发板块则主要提供给学有余力的同学以及参加实际项目开发的同学。在讨论中,可以由一位用户(学生或者老师)发起话题,其他用户(老师或者学生)都可以给出自己的看法,充分体现百家争鸣的学习氛围。
3 结束语
本文初步建立了江苏科技大学嵌入式系统课程群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并在学校内部试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尤其解决了师生之间的互动问题,但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如何进一步优化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结构和管理模式、整合嵌入式系统课程群教学资源,以充分发挥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的作用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赵彦.Java课程群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1):199-204.
[2] 蒋雯音,杨芬红,励朗杰.基于Moodle的专业课程群集成网络教学平台研究[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3(9):53-55.
[3] 陈乃金,周鸣争.“嵌入式系统”课程群的改革与实践[J].长春大学学报,2013, 23(8):1044-1046.
[4]郑广海,曲英伟.嵌入式系统课程群实践教学优化整合与知识融合的研究[J].软件工程师,2015,18(6):58-60.
[5] 姚文卿,董良威,韩益锋.应用型本科院校“ 嵌入式应用” 课程群建设模式的探讨[J].考试周刊,2014,(37):157-158.
我校交通工程專业成立于2005年,专业所在的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定位是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优势,主动服务产业经济,立足上海,面向全国,努力培养轨道交通运营工程所需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院的学科定位是要形成与其他高校相同专业特点互补和错位竞争的格局,为我校创建现代化特色大学注入实质内容。
为实践上述办学理念,交通工程专业坚持加强基础理论、突出专业特色,重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满足城市轨道交通和高速铁路快速发展对土建基础设施建设、维护与管理人才的需求。文章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的特点进行专业课程设置合理性研究。
二、人才培养目标
交通工程专业隶属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是面向轨道交通方向设置,是以交通运输工程、土木工程与管理学三大学科的理论和知识为基础的专业。本专业结合交通土建领域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以轨道交通土建基础设施(轨道、隧道、桥梁、车站等)的设计、建造及维护管理等方面的理论技术与实践为教学内容;面向以地铁公司、铁路局为主及行业相关的管理、建设、设计、咨询等单位的一线岗位,从事以轨道基础设施为专长的设计、施工、检测、维保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三、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合理性研究
本专业课程体系可概括为2大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5个模块:公共基础平台课65.5学分、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应修)34学分;专业课程(应修)29学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32学分;第二课堂(共4学分)。总学分164.5。其中,理论教学环节学分128.5,所占比例78.12%;实践教学环节学分32,所占比例为19.45%;必修课学分123.5;选修课学分41;见图1,培养计划塔式结构。在整个过程中各个模块具体课程内容、所起作用、相互之间衔接力度等合理性问题都非常值得关注。
(一)课程结构比例分析
通过图1可知:公共基础平台课占到总学分的40%,其中学分从高到低排序依次是思政就业创业类、英语类、数学类、物理类、公选类、计算机类、体育类。164.5总学分数是多年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公共基础平台课所占比例越高越体现本科教育的定位,大众化式的本科教育,为全民素质教育服务;思政类学分越高越体现本科教育的社会功能,国家乃至全人类的长治久安需要有思想有信仰的新一代,这类课程的与时俱进和吸引力的强大为授课教师提出很高要求;如果加上专业基础课的34学分,总共100学分,确实体现了我校厚基础的本科教学特色。集中实践环节绝对百分比并不是很高,但与平行的其他模块相比它是占比最高的,在有限总学分的要求下可以说呈现出强实践的培养特色。计算机类课程5学分对于信息化的今天是不足的,目前许多关于计算机的内容需要在校生自己有意识的补充,通过自学和公选课、第二课堂找提高的空间和时间,导师制也要积极针对这个难点进行完善。
通过表1可知: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所设专业课程共需完成95个学分。学科(专业)基础课所占比最大,达到20.6%,且分布第一到第五學期;实践环节32学分中有16学分的毕业设计,毕业设计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毕业时实践能力的高低;学习专业课程的高峰期在大三,专业课程密集并且难度大要求高,学生们要全力以赴完成大三的课程,所以公选课等选修课程最好安排在其他学期;第七学期没有课程,原因是考研出国比例越来越高,面临考试、就业、找工作,各种面试使得课程无法保质保量完成,有些学校也是这种模式,是否科学有待商榷;第八学期集中毕业设计阶段,许多同学已经开始在就业单位实习,做好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是这个学期的难点。
(二)合理性评价
为了进一步研究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拟对本专业的专业教师、已毕业学生、在校学生及合作企业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主要是三个问题,(1)你认为本专业应该设置的学科(专业)基础课有哪些?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增加减少一些学分,此题主要针对专业教师和已毕业学生;(2)你认为本专业应该设置的专业特色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课程有哪些?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增加一些特色课程,此题主要针对合作企业;(3)你认为本专业目前课程设置的顺序和内容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对于顺序可以根据标注学期号进行选择,对于内容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进行增删。
通过如上调查,发现不同调查对象对培养计划的认知程度不同,调查结果存在职业特性,通过一定量统计,调查结果如下:在校老师和已毕业学生对课程了解的最清楚,在校学生其次,合作企业最低,专业教师和在校学生对社会生产实践工作的认识不及已毕业学生和合作企业;从问题1的调查结果看,整体对专业基础课程的平均认识程度较高,从课程增减上说,已毕业学生认为专业课程应该减少,专业教师认为应该扩大知识面,在校学生的兴趣面比较广泛,合作企业认为对于专业课的学习应该有深度;从问题2的调查结果看,每个老师都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对具体专业课程的认识程序也不同,专业教师对实用性专业课程的认识区别于已毕业学生和合作企业,同时只有已毕业学生认为实用性专业课程应该有所减少,这和其毕业后工作的专一性有关;从问题3的调查结果看,已毕业学生认为部分课程顺序的安排有待调整,学分要减少。从这三个问题的调查结果看,各调查对象普遍对专业课程结构的认可程度较高,说明我校交通工程专业课程结构较为合理。
四、结束语
通过应用数理统计和社会调查的方法对我校交通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进行了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 课程设置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的教学特色;
关键词:主题统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有机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4-0069-04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与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四大领域,但这四大领域不是课程内容而是学生活动的形式。[1]真正的课程内容是活动主题。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为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以本校教师为主,充分利用所在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所开发的课程。[2]它理所当然也应当聚焦主题。因此,主题统领下的有机整合是这两门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一条有效路径。然而,主题统领下这两门课程的有机整合之路并不好走。
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的现状分析
观察与分析当前学校与教师开发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我们发现在取得了许多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尽管有些学校已经意识到将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进行整合,但是现状不容乐观。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分离化不整合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课程。从理论上讲,它们分属不同的课程分类系列。有的学校将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当作是两个完全没有关系的个体进行开发,学校里既有校本课程,又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们的内容互不相干。实际上,这两门课程的独立并不是对立,从课程实践模式看,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之间恰恰存在着交叉、包孕关系。[3]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科开发学科性校本课程,也可以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技术和形式,开发出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若漠视这两门课程的交叉,会出现这节课是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那节课是在实施校本课程的现象,无意之中造成了课程资源的巨大浪费。
2.拼凑式不有机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另外一种错误的做法:凡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就等于校本课程,于是校本课程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拼盘。错误的做法导致有的学校将事先编制好的校本课程教材以授课的形式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上进行实施,学校整个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在实施校本课程;有的学校干脆就是将老师开发的主题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随意拼凑,把它作为学校校本课程的全部内容。由于它的随意性,综合实践活动失去了它的生本性和生成性,校本课程也失去了校本性和规划性的特点,看似两门课程得到了很好的整合,实际上两门课程都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
3.表面性不深入
长期以来传统的“质量第一”的教育思想影响了很多人,很多学校片面地认为学校只要把学科知识搞上去就行了,其他的都无所谓。课表上的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被语、数、英挤占了,学校每学期只要突击几个星期就能应付上级教育部门的检查。当校本课程成为学校的一种华丽的摆设,综合实践活动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也就流于形式了。
总而言之,以上这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都未能在主题统领下进行有机整合。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如果不能进行主题统领下的有机整合,就很容易落入资源浪费、形式主义、表面化的陷阱之中,想要获得真正的有效,就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任务。若不抓住至为核心的“主题统领下的有机整合”,一味地蛮干、苦干,最后也只能徒呼“这两门课程太虚,无从下手”!
二、主题统领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有机整合的特征理解
主题统领下的有机整合是有效开发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关键。没有主题统领,这两门课程的整合就没有抓手;没有有机整合,这两门课程就会呈现主题凌乱、资源浪费的局面。然而将这两门课程在主题统领下进行有机的整合并不容易,因为这两门课程都有各自不同的特性,而可以涉及的主题也是千千万万、错综复杂的。
那么,在开发和实施这两门课程的时候,我们又该怎样合理地理解主题统领下的有机整合呢?
1.内容的系统化
课程内容的开发应该是一个系统的思考的过程。[4]学校的校本课程应该有的那些系列是一个系统,一所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该包含的各领域的主题也是一个系统,而组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每个主题内的活动内容又是另外一个系统。吴江汾湖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的校本课程就是在“成长课程”的系统下,逐步构成“名著课程”、“绘本课程”、“节日课程”、“社团课程”、“主题探究课程”等系列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结合学生成长需求、学校所在地域特点、学生生源特征的基础上以健康成长类主题、社会调查类主题、劳动技术类主题、节日文化类主题、自然环境类主题进行系统开发。而将综合实践活动某个主题的内容系列化,学校有目的地进行整理编纂,就成了“成长课程”中的“主题探究类”校本课程。例如,学生开展对水资源的探究活动,对当地水资源的形成、历史变迁、现状及改良进行了系列的探究,形成一定的成果,学校对其研究过程和知识性成果进行整理编纂,这就形成了校本课程。
2.过程的聚焦性
无论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是校本课程的实施都要求体现过程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思考、实践、探究的内容实在太庞杂。面对这样的现象,如果没有一个抓手,课程实施就无法进行,学生就会进入“现象的森林”而迷失方向。这时我们就要聚焦主题,这个主题就是课程实施过程的一个目标和方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要以某个主题为目标进行课程的实施、过程的聚焦。例如,我们在以“神奇的拱形”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无论是关于科学知识的讲座,还是美术作品的创作、信息技术的运用、科学实验的探索,还是研究小论文的撰写,其全部实施过程无不聚焦于“神奇的拱形”这个主题开展。如果以“旅行”为喻的话,那么目的地就是“主题”,无论选择怎样的路径、怎样的交通工具,最后都是为了到达这个地方。
3.效应的多赢性
主题统领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有机整合可以开创一个多赢的局面。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探究的方式来实施校本课程,为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综合实践活动在实施过程中的生成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校本课程的内涵;校本课程化可以促进综合实践活动更加聚焦主题,形成系列;而系列化了的综合实践活动又可以发展成为校本课程,丰富了校本课程的内容。如此良性循环,造就了一种多赢的效应,远远超过了“一加一等于二”。例如,在实施“节日文化——圣诞节”为主题的校本课程时,很多老师利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主动搜集关于圣诞节的资料。他们还发动学生动手制作各种圣诞节的物品装点教室,营造节日气氛。英语老师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教会了学生圣诞节的歌曲和语言。正是老师们将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方式运用到校本课程的实施中来,才使得这个主题的校本课程变得如此丰富多彩,而在实施过程中学生的生成又大大丰富了这个主题的校本课程内容。
三、主题统领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有机整合的路径选择
主题统领下的有机整合,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有效路径,但是这条路径并不是单一的。那主题统领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有机整合有哪些路径可以选择呢?我们作了如下尝试。
1.从主题内涵的演绎到两门课程的整合实施
每所学校都会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学生成长目标举行一些主题活动,而这些活动的实施如果单纯是以主题来演绎的话势必会导致学科化而毫无生机,学生也只能是被牵着鼻子走。“神奇的拱形”是我们学校基于“内外兼修汾小学子”这一成长目标而开展的科技节主题活动,我们要求全体教师参与活动指导。活动一经发起,各科老师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开始行动起来:科学老师对学生进行了关于拱形的科学知识讲座,美术老师指导学生进行以拱形为内容的绘画,语文老师则是指导学生进行关于拱形的写作。与此同时,综合实践活动课上老师也引导学生以“拱形的秘密”为主题进行了探究活动。从主题内涵的演绎到两门课程的整合实施,这是在一种不知不觉的过程中进行的,然而这样的实施途径将主题的内涵演绎得更加精彩。
2.从分散化的综合实践活动到主题统领的课程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学生自主选题的原则,而各学科教学中也有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很多时候它们各自为营,处于分散化的状态。一年里节日很多,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时候也总会选择一两个节日作为主题进行探究,比如端午节、春节、元宵节都曾经成为我们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而其它学科的老师也都曾经以不同的节日为主题开展过综合实践活动。分散化了的综合实践活动导致了课程资源的严重浪费,于是我们让教科室牵头对各个学科的节日活动进行整合,使之成为一门以“节日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选择几个重要的节日,在规定的时间段内,老师们通过各种方式营造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了解这个节日,开展与这个节日相关的活动。基于主题将分散化了的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有机整合,节约了课程资源,丰富了校本课程的内容。
3.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切入到校本课程的优化
传统游戏是我校体育组开发的一门校本课程。刚开始只是通过体育老师的指导,使学生学会了一些传统游戏的玩法,并且通过大课间进行游戏。由于游戏知识的缺乏,没有新游戏的补充,学生渐渐失去了兴趣。于是综合实践活动课上,老师把“走进家乡传统游戏”作为一个活动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利用各种资源开展了一系列探究活动。以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进行实施使学生对家乡的传统游戏认识得更加全面,他们不但学会了更多的传统游戏,知道了许多传统游戏的历史,而且参与了一些游戏器材的制作,有些学生还自己设计了新的游戏规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切入优化了校本课程,使得校本课程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课程。
4.从校本课程开发切入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优化
吴江汾湖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把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探究作为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要求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探究资源开发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校本课程。这种校本课程开发意识也大大优化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的校服我做主”是在六年级开展的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因为这是他们真正感兴趣的主题,所以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们热情高涨,从在校内开展问卷调查、进行辩论赛、自己动手设计校服、聘请校外辅导员制作校服,到最后形成成品,利用“六一”文艺汇演进行服装表演,整个活动在全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我们决定将这个主题进行整理,使其成为校本课程,让每届汾小毕业生都经历这样一次轰轰烈烈的活动过程。于是,我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调整和改进,制定了课程纲要,编写了校本课程教材。正是这样的整理、修改、编制的过程使得“我的校服我做主”这个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变得更加完善。
基于这些实践的探索,我们有理由相信,主题统领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有机整合是这两门课程在开发和实施过程中的一条更为优化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郭元祥,伍香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7.
[2]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89.
【关键词】城市公共交通;客运合同;生效要件
城市交通建设者必须依据科学发展观,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城市公共交通客运合同生效要件进行详细的论证的分析,及时有效的解决城市公共交通客运合同中存在的法律问题,促进城市公共交通的快速发展。
一、城市公共交通客运合同的理解
根据我国的《合同法》可以知道运输合同指的是承运人根据旅客的要求将其本人或货物运到指定地点,并且旅客、收货人或者托运人支付给承运人一定报酬的合同。虽然城市公共交通客运合同是运输合同的一种,但是与一般的运输合同相比,又存在其自身的特殊性,这主要表现在城市公共交通客运中交通工具的特殊性和承运人主体资格的特殊性,原因有如下几点:其一,城市公共交通客运是发生在城市之中,主要为城市的居民提供服务;其二,承运人只能根据规定的站点、线路和运营时间提供运输服务;其三,城市公共交通客运作为一种公益,应该有相应的政府进行提供,但是地方政府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实施。这种特许经营具备一定的性质,第一,这种特许是政府规制工具,这是政府对自身拥有的权利进行出让的行为,同时政府对这种特许实施严格的监管,公共交通运输票价和企业履行合同协议的情形成为政府规制的重要内容;第二,这只是一种经营权,因为政府有义务为公民提供特殊义务,政府不能利用特许经营的方式,将自身的义务转移给企业,企业只是通过特许经营获得经营权,因此政府对因严格监管所造成的政策性亏损提供财政补贴。可见,正是由于城市公共交通客运的特殊性,可以将城市公共交通客运合同定义为从事城市公共交通客运服务的承运人根据规定的线路、运营时间和站点将乘客从城市的某一地点运往另一地点,并且乘客只需支付一定的票款即可。
二、城市公共交通客运合同生效要件分析
1、对合同生效概念的理解
在《合同法》中明确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效力。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可见合同生效是指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具备一定的法律效力。同时,我们可以发现合同的本身并不是法律,只是签订合同双方达成的共识。因此,为了使合同生效就必须让合同满足一定的要件,使当事人预料到到相应的法律后果,从而让合同得到法律的保护。另外,合同的生效可以对合同双方产生约束,比如一旦合同一方没有按照合同要求履行相应的义务和责任,另一方有权根据合同规定依靠国家法律的强制力要求其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2、对合同生效要件的理解
所谓的合同生效要件是指为了让签订的合同具备相应的法律效力就必须具备相应的法律条件。比如《合同法》中强调只有依法成立的合同才能生效,也就是说合同有效的条件是“依法成立”,不仅要求有效合同已经成立,还要求合同中包括的主体和内容都是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虽然我国的《合同法》并未对有效合同的要件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但是通过从逻辑上分析可以了解到,合同生效的要件往往就是合同成立的要件。另外,由于《民法通则》中对于民事法律行为生效要件做出的规定在《合同法》中是同样成立的,加之民事法律行为包括有效合同,所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城市公共交通客运合同生效要件进行分析:
其一,城市公共交通客运合同中的行为人必须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合同法》中的第九条第一款明确规定只有具备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权利能力的当事人才有权签订合同。因此,在签订城市公共交通客运合同时,无论是城市公共交通客运的法人还是组织,都应该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只有这样其签订的合同才会具备相应的法律约束力。要求行为人必须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不是合同成立的条件,但却是合同有效的条件。
其二,城市公共交通客运合同表达的意思必须是真实的,这是合同生效必不可少的重要要件。因此合同所表达的内容是对当事人之间合意的一种反映,只有当事人之间的合意符合相关的法律规定,才能产生相应的法律约束力。要想让当事人表示的意思产生约束力,就必须要求当事人所表达的意思与行为人的真实意思相符合,即要求当时人表达的意思要真实。因此,在签订城市公共交通客运合同时,如果合同一方当事人表达的意思没有与外部的表示形成统一时,则表达的意思是不真实的,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合同的法律效力。在城市公共交通中,一般来说合同内容是确定的,是面向不特定对象的旅客进行公布的,合同内容是受到政府监管的,当旅客实施购票行为时,视同旅客同意合同内容,即一旦完成购票行为,代表着承运人与旅客达成一致的意思表示。
其三,城市公共交通客运合同不能违反相应的法律法规,也不能违背其社会公益性质。这是因为只有当城市公共交通客运合同的当事人表达的意思符合相关的法律规定之后,才能产生相应的法律效力。这里所说的城市公共交通客运合同不能违法相应的法律法规,主要是指在法律规定下合同的各项条款都是成立的,一旦签订的合同内容是违法的,则合同是没有任何法律效力的,如果合同中部分条款内容属于违法的,在确定违法条款不影响其他条款内容后,可以确定违法的条款是不具备效力的。另外,城市公共交通客运合同的内容要符合社会公共利益,将符合社会公共利益作为城市公共交通客运合同生效的要件之一,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法律存在的不足,还可以促进社会公共道德的建立。
在城市公共交通客运中,合同生效时间存在不同的情况。一般认为,城市公共交通客票一经售出,旅客支付票价,则客运合同同时成立。但在不同的城市公共交通中,存在着差异。在轨道交通和公路客运中,设置了固定的售票地点,旅客前往售票地点购买客票,视同对承运人的要约作出承诺,应视为客运合同成立。但是轨道交通和公路客运是定时发班的,只有当旅客踏上承运人提供的交通工具,才是客运合同的履约期间。从旅客购票到踏上承运人提供的交通工具这段时间,只是承运人提供场所给旅客等待客运合同履行的期间,在这段时间发生的旅客人身损害事故,承运人需承担的是经营性场所经营者所承担的安全保障责任,并非客运合同的安全运送责任。与轨道交通和公路客运不同的是,公交(指公共汽电车)客运并不设置固定的售票地点,国内大部分城市公交已实行公交车无人售票,由旅客在踏上公交车后自行投币购票。由于旅客踏上车,并不必然购票乘坐,因此笔者认为,公交客运合同应自旅客投币购票时成立,而从旅客脚踏上车到投币购票这段时间内,如发生旅客人身损害事故,公交承运人应承担的是先合同责任。
结 语
在如今城市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伴随着城镇人口的大范围转移,城市涌入大量的农村人口,给城市的交通运输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而城市公共交通客运作为城市生活的主要交通工具,与城市居民的生活联系日益密切,越来越被人民群众认可和依赖,为此要想促进城市公共交通客运的健康发展,研究者必须加大对城市公共交通客运合同的生效条件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陆建山.城市公交车客运合同法律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
答:专科起点本科学生需参加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两门科目考试。每年组织3次统考。学生在学习年限内可多次参加考试,每次考试门次由学生自定。各科考试均有考试大纲和考试用书。所有统考科目成绩合格是作为教育部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资格的条件之一。专科学历教育的学生不参加全国统一考试。符合以下条件的学生,在学期间可免去部分公共基础课全国统一考试:
(1)已具有国民教育系列本科以上学历(含本科),可免考全部统考科目;
(2)除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外,获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或以上级别证书者可免考“计算机应用基础”;
(3)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可免考“大学英语”:
A入学注册时年龄满40周岁的非英语专业学生;
B除英语专业外,户籍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少数民族的界定以《试点高校网络教育部分公共基础课全国统一考试文件汇编》中的标准为准);
C除英语专业学生外,获得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PETS)三级或以上级别证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