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学影像实习生范文

医学影像实习生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影像实习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学影像实习生

第1篇:医学影像实习生范文

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学生的学习能力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而学习能力又取决于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具体地说,学习能力大致可以分为基本学习能力、核心学习能力、高级学习能力、学习动力等四大部分。基本学习能力取决于学生的注意力,核心学习能力取决于学生的记忆力,高级学习能力取决于学生的思维力,学习动力取决于学生的心理能力,其中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是基础。由此可见,注意力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基础和先决因素。

注意力是人认识事物过程中必备的基本能力,是学习活动的基础,是人的行为的总调度师。一般来说,注意力品质优秀的学生学习成绩普遍优秀,注意力品质不够好的学生成绩都不好。所以说,注意力是最重要的基本学习能力。注意的品质主要有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它们反映了注意的发展水平。

注意的发展水平高的学生,在听课、做事时既能够专心致志、保持长时间精力集中,又可以兼顾其他同学的发言以及课堂上的所有信息,同时跟得上教师的教学节奏,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相反,注意的发展水平不够好的学生,就容易“走神儿”,不易适应教师的教学节奏。特别是小学生,各种心理品质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影响尤为严重。

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1. 让学生了解注意力的重要性,并相信注意力是可以提高的。首先,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注意力的重要性。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注意力,我们的努力才能得以实现。其次,要让学生树立自信心,相信自己可以提高注意力。这里可以用闹市读书等事例对其进行激发和鼓励。

2.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绪,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发展水平。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喜爱之情,让学生喜欢学科知识和课堂氛围,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活动,并在学习活动中经常鼓励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提高。

3.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注意力。(1)在教学活动中,多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采用图片、动画、电教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中注重导入和问题的设计,多采用游戏的方式组织教学。教师在讲课时尽量做到声音抑扬顿挫,注意教学的节奏感;在课堂教学的组织上,多采用学生能够广泛参与的互动形式,也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提高。(2)课内课外多开展相关活动,以培养和锻炼学生注意的意志品质。比如,可以适当安排一些规定时间内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和游戏来锻炼学生,对提高学生的注意发展水平也很有针对性。

三、家长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1. 在家里,给孩子创设适宜的学习、生活环境。孩子学习的环境既要安静、又要简单。要远离电脑、电视和客厅,不要设置太多的图画、玩具。在孩子学习时,不要打扰,不要和孩子说话聊天,不要打断孩子的学习活动,吩咐他去做其他事情。待孩子达到相应的注意力水平时,也可以去稍加干扰,然后指出,帮助提高意志力。

2. 帮助孩子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有利于孩子注意发展水平的提高。要帮助孩子规划好生活和学习活动,各项活动都要注意时间的长短,让孩子的生活有张有弛、动静交替,科学地安排日程。比如,孩子晨练结束不能马上让他读书学习,孩子学习时间不能过长,要合理安排间休等。

第2篇:医学影像实习生范文

21世纪医学研究生教学模式正发生着一场深刻的变革,经验医学教育逐渐向循证医学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虽然能够为医学研究生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但随着医疗科技水平大幅度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无法完全适应医学发展的需要。如何在影像医学研究生临床技能训练中引入循证医学的概念和方法,引导研究生主动处理影像医学医疗实践和研究中出现的各种未知事物,是研究生教学改革或教学模式的转变面临的突出问题。本研究将循证医学应用到研究生的影像诊断学的教学中,为进一步提高医学影像学教学质量,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富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泰山医学院2007年9月-2011年7月影像医学硕士研究生106名,根据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EBM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3人。使用医学影像PACS系统进行临床技能训练。两组学生性别、平均年龄、入学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教师均具有丰富的临床影像诊断学实践经验,两组教师的年龄、性别、学历及职称等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EBM组53人,通过前期在校学习掌握循证医学的相关知识,诊断性试验的相关知识及相关的影像学知识及临床知识[1]。然后教师根据临床实践大纲要求,采用循证医学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在具体临床实践中选择有临床病理追踪结果的典型片和疑难片进行循证医学思维模式的训练,检验循证医学引入影像学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效果。让学生在PACS系统上单独阅片,然后阅片过程中,把有待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检索现有的、回顾问题的历史记录,掌握某一领域的最新、最可靠的知识,并正确地应用在病例中将在临床实践研究中得到的最新、最佳的证据用于自己阅片诊断的各个具体的病例中,最后由教师总结验证诊断的准确性(后效评价证据)。

对照组53人,采用传统式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以影像阅片实践为主的教学。首先教师根据临床实践大纲要求讲述阅片的重点内容及要点,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讲解本次课有临床病理追踪结果的典型片和疑难片;最后学生自己单独阅片,有问题教师随时解决。病例来源的选择:两组教学实践中的病例均选取有临床病理追踪结果的典型片和疑难片。

2评估措施和结果

问卷调查。完成影像教学实践任务后学生接受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对授课教师的责任心的评价、教学方法认同度和对自身实践水平是否获得提高的评价等,选项分为4个等级(见表1)。考试。完成临床技能训练任务后采用病例阅片分析能力,包括对疾病基本病变认识的能力(15分),灵活掌握病变特点的能力(25分)、掌握知识牢固程度的能力(30分)和主动学习和创新能力(30分)四个方面进行效果评估。

3讨论

循证医学影像学(evidence-basedmedicalima-ging)是循证医学在医学影像学领域的具体实践,即根据EBM的理念进行医学影像学的诊断性、介入治疗性试验设计和文献评估[2],将现代科研成果迅速应用于影像学实践,使科研与医疗同步,科研证据直接进入临床实践,解决医疗中存在的问题[3]。

3.1循证医学教学效果分析

将循证影像诊断学引入研究生教学临床技能训练中,能培养学生从被动学习到发现问题并寻找最佳科学证据以解决问题的主动学习意识和能力,包括查阅文献、阅片中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本研究显示:对两种不同临床教学方法的效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两组间对授课教师的评价有显著差异(P<0.01),但EBM组大部分学生认为工作量较对照组大,部分学生起初对新的教学方法不理解,EBM组学生对新带教方法认同度持非常满意的只占37.8%,但最终他们中的大部分能够严格按照要求尽最大努力去完成任务,最终对自身进步的满意程度与传统教法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循证影像教学法更有益于他们进步。教学的任务完成后考试成绩显示,EBM组病例阅片分析能力成绩与传统带教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现出较强的临床病例阅片分析思辨能力,说明循证教学法组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主动学习及创新能力较对照组明显增强,与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强调给学生以系统知识,强调教师的主导性相比,循证医学教学方法更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2两种模式在影像医学研究生教学临床技能训练中的特点

传统的影像医学研究生临床技能训练的教学是一种以教材知识为主,影像阅片实践为辅的教学,讲解式的教和接受式的学占主导地位,强调以传授知识、经验和技能为目的。教师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影像医学基础理论知识、非系统的影像实践经验和有关文献上零散的研究成果等得出的推理或分散的非系统研究成果来讲授和指导学生,而对影像学方法的真实性、可靠性及科学性缺少合理的评估,对临床上一些难以理解和解释的影像学结果很少做出正面回答,往往更注重个人经验和权威的意见,采用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得较好,对所学影像学知识被动地接受和死板的记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不足,自我学习、更新知识的能力较差,学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4]。循证医学影像学研究生教育目的树立以证据为基础的科学医学观,培养研究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考察研究生对影像医学和循证医学基本原则、原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以及运用所学到的循证医学知识,独立解决学习或医疗工作及科研中碰到问题的能力,培养研究生的独立学习精神,严谨科学态度。在整个临床技能实践活动中,教师的作用是指导研究生采用正确的检索策略和检索途径、全面查询研究证据,正确评价文献的真实性和临床价值,以及将文献结果与具体病例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来解决临床实践和科研问题。因此,研究生阶段,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培养他们综合能力的最佳时期。

3.3循证医学在影像学研究生教学临床技能训练中的实施

第3篇:医学影像实习生范文

大学生翻译 中式英语 负迁移

一、引言

英语在当今世界中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语言,其沟通桥梁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英语教育在中国教育中也占有较重要的地位。然而,学生在用英语表达汉语思想的时候,效果却并不那么理想。在平时的翻译练习中,学生的译文错译误译频率很高。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试图对大学生翻译练习中出现的中式英语略作分析,并寻求可行的教学改良方案。

二、中式英语的定义及其成因

中式英语(Chinglish),指中国的英语学习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英语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这种英语往往对英语国家的人来说不可理解或不可接受。例如:“休息室”译为“restroom”,“看书”译为“look books”,“安全带”译为“safety belt”,“人山人海”译为“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等等。(以上译例正确译法分别为:lounge, read books, seat belt,huge crowds of people)

人们普遍认为中式英语是由语言习得中的负迁移导致的。迁移是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是指在学习新知识时,学习者将以前所掌握的知识、经验迁移运用于新知识的学习、掌握的一种过程。迁移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如果旧知识的迁移对新知识的学习起促进作用,它就是正迁移;反之就是负迁移,即干扰。中式英语就是在汉语的负迁移作用下产生的。它的出现是一种必然,在外语学习之初,我们往往会利用母语和外语的相似性来学习。但是汉语和英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汉语是意合语言,依仗内在的逻辑意义组织语言;英语是形合语言,依仗形式,将个体的单词组织成词组及语篇。这一根深蒂固的区别是形成中式英语的根本原因。

三、学生练习分析

在学生的翻译练习中,中式英语在词汇层面和句法层面都有所体现。下面是对一些翻译练习实例的分析。

1.词汇层面

语言中词的形式表现为有标记项和无标记项,但是在不同语言中这种表现形式并不一致。英语中有标记形式比较多,例如,名词的单复数形式、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与最高级、动词的语气、句子的词序变化等等。汉语中此类标记的形式相对较少且不明显。这就出现了有标记形式的语言在另一种语言中如何表达的问题。学生在汉译英的时候往往会忽略掉英语当中本该有的标记。例如:

例1:前几天当我沿着大街走的时候,钱包被人偷了。

译文:My wallet is stolen when I am walking on the street several days ago.

例2:我还要感谢那些在我处境艰难时支持我的人。

译文:My thanks go to those who stick by me when I fell on hard days.

从以上句子可以看出,汉语的动词是没有时态标记的,而英语却有。上面的现象反映出学生缺乏良好的英语语感。

除了时态标记外,还有一些标记差异学生在翻译时往往会忽视,例如:

例3: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交谈是非常有益的体验,从中我们能学到许多东西。

译文:Talk to someone whose mother language is English is a good experience. We can get a lot from it.

在汉语当中很多时候都会用到动词做主语,但是在英语中动词原形是不能做主语的,需要添加-ing标记或不定式标记。

2.句法层面

英语和汉语在句子结构上有很大的不同。英语句子结构复杂,分句之间交叉,长句多,形成特有的多维性且逻辑性强;汉语语言结构简单,按时间逻辑等顺序依次排列,呈现单向性特征。这种差异严重干扰了学生的翻译。例如:

例4:这幅画展示了一个神色严肃的男子,旁边站了一位女子,身后是农舍,他们的原型分别是画家的牙科医生和姐姐。

译文:This painting shows a serious-looking man.A woman stands alongside him. A farmhouse is behind them. And their models are respectively the painter’s dentist and sister.

以上原文是一个典型的汉语句子,它由多个独立的短句构成,结构比较松散。学生的译文明显受到了汉语习惯的影响,不符合英语句子紧凑有序的特征。改进如下:The painting shows a serious-looking man and a woman alongside him in front of a farmhouse. Their models are respectively the painter’s dentistand sister.

四、可行的教学策略

首先,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引入一些翻译理论知识,避免或减少词不达意或句子缺乏逻辑性的现象。其次,教师可将汉语和英语的差异进行对照,使学生明确二者在词汇、语法、句子结构、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区别。再次,有针对性地增加练习量,使学生充分接触英语的独特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感,达到对英语独有特征认识的内化。

参考文献:

[1] 王初明.应用心理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63.

[2]吕俊,侯向群.英汉翻译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27.

[3]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156.

[4]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13.

第4篇:医学影像实习生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学习环境 环保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 (2013)11-0067-01

21世纪以来,人类的生产力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也更加严峻。2013年1月14日,亚洲开发银行和清华大学联合一份名为《迈向环境可持续的未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报告提出,尽管中国政府竭尽全力在解决环境问题,但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十个城市之中,仍有七个位于中国。中国500个大型城市中,只有不到1%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标准。不仅仅是城市的环境问题严重,水资源的污染问题,水土流失问题,资源短缺问题等都在影响着中国综合实力的进一步发展。改善环境问题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需要我们一代代不懈的努力。大学生作为当代国家建设者的主力军,其在各个方面发挥的作用比其他群体强大很多,对社会群体的环保意识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带动力。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说已经刻不容缓。

所谓环保意识既包括人们对环境和环境保护的认识水平和认知程度,同时也表现在人们为保护环境二不断调整自身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协调人与环境、人与自身相互关系的实践活动的自觉性。环保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的培养和实践才能。[1]大学生的环保意识的培养主要通过平时学习生活中的环保知识的接受以及环保信息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的。大学生学习生活中接受的环保知识包括平时不经意间浏览的和学校刻意安排传授的。校园当中存在大量的破坏环境的行为,如:随手乱丢手帕纸、烟头、塑料袋等生活垃圾,随意践踏草坪,离开教室不关灯和吊扇等。以上不文明的行为对我们的校园环境造成破坏,显示大学生的环保意识有待提高。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不仅是自身修养能够决定的,还需要学习环境对其进行相应的引导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大学生在我国已经占到人口总数的3%左右,其对环保责任的认识对我国的环保政策的建立和实施将会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2]。通过此次调查发现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对其环保意识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大学生生活中接触的知识环境也会对其环保意识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调查基于安徽某高校各个专业的学生。用于统计分析学生所学专业对其环保意识存在的影响。本次对该校随机抽取的一部分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大学生环保意识问卷调查,一方面是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强弱程度,是否具有良好的环保习,是否具有大学生应该具有的环保意识和环保习惯。另一方面,调查问卷也是对大学生很好的一种提醒形式,通过提醒唤醒大学生心中对环保本有的责任心,引导其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

调查结果显示:

1.总体上来看,大学生的环保意识整体水平较高。例如,对"自认为环保意识如何?"近40%的同学认为很强。而对于其中的"是否关心环保方面的问题?"93.52%的同学关心或比较关心。而当看到水流不止或房间灯没关时,有88.27%的同学会立即关掉;而认为与自己无关的同学仅占2.38%。而在"认为个人在环保过程中作用"中,过80%的同学们认为会起到非常大或比较大的作用。在"是否对破坏环境问题表示反感"中,95.84%的同学会非常反感或一般反感。对"禁塑令"的态度问题,有55.26%的同学非常赞同,37.01%的同学会觉得支持但不方便,仅有3.62%的同学反对;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54.86%的同学认为人应顺应自然谋求幸福,32.99%的同学认为人应利用自然,不过仍有2.6%的同学认为人应征服自然。在"科技能解决所有环境问题"中,55.54%的同学认为不太同意。由以上可见,多数同学的环保意识较强,但仍有少部分同学环保意识较低,有待学习和改善。

2.从所学专业与环保有关学院和其他学院的对比上来看,相差不多,与环保专业有关的学院学生的环保意识略高于其他专业的同学。在环保意识一题中,统计的结果相差不大;在见水流灯开是否立刻关上一题中,与环保专业有关的学院的92%要略高于其他学院的88%。而在对环境破坏是否反感一题中,与环保专业有关的学院的63.52%要高于其他学院的55.82%。在人与自然关系一题中,与环保专业有关学院有57.32%的同学认为应顺应自然,与其他院的55%接近。整体分析发现,所学专业与环保有关学生的环保意识要略高于全校平均水平。

3.从学环境专业与同个学院内其他非环境专业对比中看,环境专业的环保意识明显高于其他专业。具体来看,在环保意识一题中,环境学生38.75%认为很强,略高于学院整体的34.26%,但在个人在环保中起到作用大小一题中,认为非常大的资环有39. 74%,远高于其他专业的29.72%;同样的,在对污染环境行为是否反感一题中,67.95%的环境同学认为非常反感,远远高于其他专业的55.82%。同时,在关于"禁塑令"看法一题中,环境的非常赞同的53.75%也是高于其他专业的46.15%。

二、结语

环境专业同学的环保意识、对环保的关注程度要略强于其他专业,可见平时的专业导论概论的学习是有一定影响的;同时,与环境专业同学院的学生的整体环保意识、环保关注度略高于其他学院的同学,可以认为是在与环境专业同学的交往中的互相影响起到了些许积极作用。但是调查中发现一个普遍性问题,当代大学生在环保实践方面做得不足,没用把自己的环保意识充分利用到平日的生活当中。今后,对于大学生教育的知识指导实践方面还有待加强,让专业知识指导实际行动也是当代教育需要提升的地方。校方也需要组织更多关于环保意识和环保责任感培养的集体活动或者讲座。把国家建设主力军的综合素质提升的同时养成社会环境保护责任感,对社会整体的环保意识形成拥有巨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5篇:医学影像实习生范文

一、语言迁移

在第二语习得领域,语言学家发现母语对于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产生了一个很大的影响。当学生将母语的语言规则套用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时,语言迁移就出现了。语言迁移的概念首先被提出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当时研究者提出第一语言对于第二语言有很强的影响,甚至会干扰第二语言的习得(Odlin, 1989, 2002; Ellis, 1994, 2006)。但是根据Odlin (1989)的观点,语言迁移为即将学习的目标语言和已习得语言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产生出来的影响。也就是说,在学习外语之前,学习者本身在母语学习时的经验会被无意识的使用到第二语的学习过程中,这就是语言的迁移。

二、汉语对于英语的语言迁移

在中国学习英语,汉语对于英语的语言迁移也是不可避免的。Chan (2004) 指出当学生意识到汉语和英语有相通之处,他们会无意识地吧学习汉语的经验和语言规则迁移到英语学习中来。这时当两种语言的规则类似时,会产生正迁移。反之,负迁移就会出现。

不可否认的是,汉语对于英文学习有许多的积极影响,许多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都喜欢借助拼音的帮助,因为汉语拼音和英文在书写上有一些相似点。不幸的是,只有很少数的英文和拼音读音相同,所以拼音对于英语的正迁移作用很有限。另一方面,汉语的部分语法结构与英语类似,例如一些句子同样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此外形容词修饰名词,副词修饰动词等词法,有助于更快掌握英语的语法结构。

虽然汉语对于英语学习有许多的正迁移影响,但是许多中国学生还是觉得英语十分难学。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汉语的负迁移可能是较主要的原因之一。虽然汉语和英文有许多相似之处,从而产生正迁移,但负迁移的影响可能更加厉害。当中国学生把汉语学习的经验和语言规则迁移到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可能会犯一些错误,尤其是在语音和语法上,从而导致汉语对于英语语音和语法学习中产生负迁移影响。

三、汉语对于英语语音学习的负迁移

许多研究表明语言学习者的母语对于所学外语的负迁移首先出现在发音上。根据Ho(2003)的发现,当中国的英语初学者想要开口说英语时,他们会不经意的在母语中选择一个有相似读音的词来替代英语,借助拼音来拼读英文字母和单词,因为两者看上去有些相似。然而,虽然拼音和英文书写方式相似,两者的发音有很多不同,结果导致很多太过依赖拼音的中国学生无法顺利发对英文发音,从而导致负迁移影响的产生。例如,“i”在英文中可以发成/ai/, 而在汉语拼音里发成/yi:/; “b” 在英文中发成 /bi:/,而在汉语拼音中发音 /bo/;“a” 在英文中发音为 /ei/,可是在拼音中发成/a/。许多中国学生都会遇到这种拼音引起的对于英语发音的负迁移影响,因为中国学生在学英语之前,很早就学会了拼音,根深蒂固的影响使得负迁移某种程度上似乎不可避免。

Ho (2003)对此进行了实验研究,邀请了39名中国各地的学生进行10分钟的英语口头陈述,录下每个人的陈述,反复对比录音材料。结果显示,大部分中国学生受到汉语的影响,在发/r/和/l/音的时候有困难。当/r/ 和/l/同时出现,大部分学生发音会丢失/l/,例如world 发成word, results发成 resuts。另一个最难发的音是/θ/,因为汉语拼音中没有这个发音,很多学生都会用/s/替代,结果think 变成了 sink, thought 变成了sough。更有甚者,有一些学生还受到方言的影响,无法区分/n/和/l/,导致把line发成了nine ,把night发成了light。

英语是一种语调语言(intonation language),而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tone language),彼此不可避免有许多发音上的差异,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如果一味的依赖拼音的帮助,那么汉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也是不可避免。

四、教学建议

第6篇:医学影像实习生范文

[摘要]文章以西安财经学院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设计调查问卷,以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为依据,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大学生网上购物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性研究,得出影响大学生网络购物的主要因子。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兴起,网上购物的人越来越多,企业也越来越重视网上销售。网络购物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人们的衣、食、住、行与网络购物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而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年轻群体,代表着时尚与潮流,更是接受网购的先锋,因此,大学生群体成为了众多电子营销商家的目标群体。作为一个巨大的潜在目标群体,他们的行为方式对于电子商务商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从大学生的角度对影响顾客网上购物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分析出影响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的因素,以求为企业发展大学生市场给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可见,对影响进行大学生网上购物消费行为的因素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并且非常有意义的。

一、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

(1)数据收集

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调查表,第二部分为问卷主体部分。在基本信息部分,问卷设计了性别、平均每周上网时间、每月生活费、有无网上购物经历、每月网购次数、每月网购金额、网购商品类型、购物网站及邮购方式、支付方式的选择等问题。本调查问卷问题统一采用了李克特5级量表的方法,共有16个问题,每个问题为一个陈述句,表示一种说法。对于每个问题,都从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分在五个等级,对其分别赋予5、4、3、2、1分。

为了方便,本次研究选择了西安财经学院在校大学生为调研对象,通过发送邮件和现场发放问卷的方式把调查报告发送到调研对象的手中。因为此次调研的目的是分析大学生网购行为的影响因素,所以无网购经历的样本被视为无效问卷,进行了剔除。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了问卷250份,其中收回问卷204份,剔除无效问卷19份,共计有效问卷185份,问卷回收率81.6%,有效率90.7%。

(2)分析方法

在本文的实证研究部分, 通过运用因子分析对问卷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运用了统计软件SPSS17.0,目的是找出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

二、基于因子分析的实证研究

为了以最少的信息丢失从而把众多的观测变量浓缩为少数几个因子,本研究进行了因子分析。因子分析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一、建立基本结构。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找到较少的几个因子,用它们来构建全部数据的基本结构,反映信息的本质特征;二、使数据简化。通过因子分析先将一组观测变量简化为少数几个因子后,再进一步将原始观测值的信息转化为这些因子的因子值,最后再对因子值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分析,得到相关的结论。

(1)问卷的信度检验

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信度分析,可以得知调查问卷的可靠性程度。本研究采用了Cronbach 系数进行信度检验,当系数大于0.8时,则被认为问卷的信度是可以接受的;若系数

(2)问卷的效度检验

进行因子分析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评价各指标之间的相关程度,如果指标之间的相关程度很小,那么公共因子对于指标的综合解释能力就会很低,即指标就不可能拥有共享的公共因子。因此,我们首先要对本研究做因子分析的可行性进行检验,即本研究所使用问卷的效度检验。

(3)进行因子分析

在可行性检验后,本文又运用了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结果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并利用最大方差因素旋转法,使各因素的特征根大于1的方式抽取变量。由输出的结果可知,前4个公共因子的特征值都大于1,且解释的累计方差达到了52.595%。从结果中我们可以得知除了第一个公因子的贡献率最大以外,其他的贡献率都差不多,尤其第四个公因子贡献率最低。说明各个因素对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的影响不一,但第一个公因子最为重要。

(4)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影响因素的综合评价模型

通过对四个公共因子的加权求和,我们得到了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影响因素的综合评价模型。本研究采用的加权变量为方差贡献率,四个公共因子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依次为:21.356、11.553、11.043、8.642。最后,我们用F代表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影响因素的综合得分,由此得出的综合评价模型如下:

F=21.356*F1+11.553*F2+11.043*F3+8.642*F4

三、结论

根据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主要受销售量、商家广告、新鲜好奇、时髦个性、追求潮流、从众等因素的影响,说明大学生作为年轻的一代,喜欢追随社会的潮流,总是冲在各种变化的前线,而且容易受到社会各方的影响;其次受价格、质量、商家信誉、售后服务、选择面、和自身的期望等因素的影响,说明大学生对商家和产品还是比较看重,因为经济上的不独立,在做出购物选择的时候会进行性价比、产品、商家等方面的比较;再次是客户评价、便利省时、操作方便、送货时间,这几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则比较平均。

参考文献

第7篇:医学影像实习生范文

关键词:材料专业;大学生;职业意识;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2-0078-02

材料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比例,因此,材料专业类大学生能否很好地就业、工作和发展,将对我国的经济造成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职业意识是大学生职业定向与选择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是职业要求在观念上的反映,也是对自己现状的认识和对未来职业期待的体现。据调查,我院材料专业类大学生的职业意识不尽完善,2008~2011届应届毕业生到签约单位毕业实习回校后,毁约人数比例分别占6.8%、8.4%、12.9%和33.5%,呈逐年递增趋势;2007—2009届材料专业类毕业生就业后,1~3年内“跳槽”人数比例高达约80%。为此,笔者对洛阳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2010—2011届在校应届毕业生,2007—2009届往届毕业生的职业意识进行了调查研究,分别分析了材料专业类应届和往届毕业生的职业意识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影响材料专业类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因素进行了探析,旨在为研究提高材料专业类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对策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研究方法

1.通过E-mail或外调函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已经参加工作的2007—2009届材料工程技术、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和复合材料应用技术三个专业的毕业生共900人(每届每个专业分别以班为单位进行调查,调查人数各为100人)以“材料专业类大学生职业意识”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跟踪调查,发放问卷900份,回收问卷900份,问卷有效率100%。

2.分别对2007—2009届材料工程技术、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和复合材料应用技术专业随机抽取30个毕业生(共270人)以“材料专业类毕业生校友访谈录”的形式进行电话回访。

3.对学生“跳槽”、违约、毁约比例较高的用人单位进行电话采访和实地考察,同时,对我院材料专业类大学生签约较多的用人单位进行“企业用人标准与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关系”的问卷调查,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300份,问卷有效率100%。

4.对2011届材料工程技术、高分子应用技术和复合材料应用技术专业三个专业的学生进行“关于高考填报志愿的问卷调查”,发放问卷360份,回收问卷360份,问卷有效率100%。

5.对2011届材料工程技术、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和复合材料应用技术三个专业毕业班的400名学生家长通过发函、回函的方式进行“家长对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影响”的问卷调查,并对部分学生家长进行电话访谈和走访。

研究结果

(一)材料专业类大学生个人因素的影响

性别因素的影响 由于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的原因,建材行业的生产性企业招聘男女生的比例一般都在10︰1左右,且有为数不少的用人单位招聘条件明文规定“限男生”,这就使女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能签先签,不满意再跳”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女大学生的就业和发展,对大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性格因素的影响 不同性格的人通常会有不同的职业意识。美国著名的职业生涯咨询指导专家霍兰德认为:如果一个人工作岗位与自己的性格、气质等不相符,就会频繁换岗、“跳槽”,影响发展。材料专业类大学生的性格不一定都适合材料行业,因此,性格因素也是影响材料专业类大学生就业后能否稳定工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职业价值观的影响 从跟踪调查结果看,2007—2010届900名毕业生“跳槽”率约为80%,分析“跳槽”原因,90%的毕业生是由于对工作环境和待遇不满,职业定位高,过分看重待遇;对270名毕业生进行的“材料专业类毕业生校友访谈录”调查结果是,有30名毕业生发展相对较好,其“跳槽”比例为23.3%,远远低于我院材料专业类毕业生约80%的“跳槽”比例,这些学生对单位满意度高,看重发展空间和学到的专业技术。可见,材料专业类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对其就业和发展影响很大。

综合素质的影响 对300家用人单位的调查发现,材料专业类毕业生在适应社会、诚信品质、人际交往、创新能力、团队合作意识、从知识到实践的转化能力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用人单位对我院材料专业类毕业生的重用,学生不被重用,就会频繁换岗、“跳槽”,使得用人单位对我院材料专业类毕业生更加有偏见,更加不重用,导致恶性循环。

(二)教育因素的影响

毕业生受教育程度的影响 我院材料类专业的专科毕业生是工程应用型人才,实践动手能力较强。因此,用人单位给予的定岗基本上都是生产一线技术工人,这对学生的成长有好处。但如果让他们长时间呆在这个岗位上,看不到晋升的机会,他们势必会通过“跳槽”宣泄不满。另外,在职称评定、加薪提职、升迁等方面,受教育程度高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有更大的优势,也会导致专科毕业生对单位不满,从而频繁换岗,以期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高考填报志愿(专业选择)的影响 对“您选择申报材料类专业的原因”一项的调查结果是,认为材料专业好找工作的占26.9%,因他人介绍材料专业好而做出选择的占36.8%,凭感觉选择的占25.7%,因对材料专业感兴趣而选择的仅占10.6%。在填报材料类专业时,表示对该专业非常了解的为0,有一般了解的占20.7%,不太了解的占45.5%,根本不了解的占33.8%。因此,总的来看,学生在选择材料类专业时,考虑较多的是好找工作,大部分学生对材料专业根本就不了解,感兴趣的更少。

教育教学方式的影响 高校教学计划,专业课和实践课的开设课时数、开设时间,任课教师教学方式,就业指导课的效果等都对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所有的学生均表示在校所学的专业课不能满足岗位需求,27.7%的学生表示所学的知识比较陈旧,47.9%的学生表示需要进一步实践,30.3%的学生表示专业课开设得太晚,三年级上学期的专业课学生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学习。另外,教师讲授专业课不能将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情感。就业指导课开设不到位,指导课教师大部分对学生所学专业不了解,且仅在入学时有一次专业介绍,二年级开一次就业指导课,没有贯穿大学学习的全过程,也会影响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情感。

(三)社会因素的影响

社会评价的影响 我院材料专业类大学生约90%来自农村,他们背负着全村人的希望。面对这种压力,他们无法正确地面对现实,甚至顾不上长远的发展,只求毕业后马上找个工资高、环境好、岗位好的工作,达不到要求就频繁换岗、“跳槽”。可见,社会评价因素对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影响很大。

用人单位的影响 通过校友访谈得知,部分学生“跳槽”是由于单位招聘时的虚假宣传。另外,60.5%的毕业生工作时间是10小时/天,26.3%的毕业生工作时间达到12小时/天。对毕业生违约的现象用人单位的看法是,92.5%的用人单位表示能够理解,只有7.5%的企业单位认为学生违约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可见,用人单位对学生违约情况的“理解”,在某种程度上纵容了学生的“跳槽”行为。

(四)家庭因素的影响

从调查结果得知,我院材料专业类毕业生94.4%来自于中、西部地区,77.8%的学生家住农村和乡镇,父母的学历约50%在初中及以下水平,在子女成长的过程中,对其职业意识的教育较少。对于学生毕业后的发展区域,家长趋向于开明化,但大部分家长还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留在身边或者去城市发展,支持去西部及边远地区发展的比例仍然很小,仅占5.3%(如表1所示)。另外,从表2可以看出,家长对子女毕业后的月薪水平要求非常高,可见,材料类专业毕业生对工资的期望居高不下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来自家人的影响。

(五)政府部门的影响

材料专业类大学生职业意识不稳定,政府部门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由于农村和城市生活条件、服务设施差别太大,导致毕业生把“留大城市,去沿海,进特区”作为自己求职的目标。另外,政府部门以就业率的高低衡量高校的办学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高校就业率“注水”,使部分毕业生出现“被就业”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正确的职业意识的形成。

(六)行业发展的影响

近年来,材料行业特别是建筑材料行业发展迅速,新建了一大批水泥、玻璃等生产性企业,对材料专业人员的需求量猛增,为材料专业类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客观上为毕业生频繁地流动、“跳槽”提供了方便,同时也助长了毕业生毁约、违约的现象。因此,行业部门应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行业发展规划,规范和引导行业健康发展,避免出现行业发展大起大落的现象。

参考文献:

[1]谭卫华,陈沙麦,陈少平.大学生职业意识探析[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95-97.

[2]徐岚.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意识[J].考试周刊,2009(42):221-222.

[3]张伟.当代大学生职业意识的缺失与培养[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4]罗瑞锋.材料类专科学生就业思想探析[J].出国与就业,2010(7):36-37.

[5]袁霄梅,吴武伟,罗瑞锋.材料专业类往届毕业生职业意识现状调查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9).

第8篇:医学影像实习生范文

[关键词] 专科;医学生;临床实习;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1(b)-0159-02

临床实习是每一名医学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阶段,是医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的重要环节,更是培养其临床创新思维和职业道德的关键时期,而三年制专科医学生主要是面向农村和基层卫生单位的实用型技术型人才,临床实习对他们有着尤为重要的的作用。但近年来,很多医学类专科院校正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临床实习质量呈下降趋势。为此,笔者结合本校专科生在临床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对影响专科医学生临床实习质量的因素及其对策进行如下分析。

1 影响因素

1.1 学生自身因素

1.1.1知识结构不合理,学习能力差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生的培养也由单纯的专业培养转向以专业为主导、以相关自然学科和人文知识为基础的综合素质教育培养模式。三年制专科生由于学制短、内容多,教师所能讲授的知识有限,相关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知识极少涉及;在应试教育下进入高校的专科生,追求分数成为其学习的最终目的,以致于只注重考试科目的学习,忽视其他方面知识的掌握,多数教师又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专科医学生呈现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的现状。

1.1.2对实习不够重视,缺乏积极性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从学生生涯向医生生涯过渡的必经之路,但很多学生对临床实习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临床实习只是对书本知识和临床见习的简单重复,对临床实习缺乏正确的认识,不能对毕业实习进行整体规划,以致于进入医院后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只是每天机械地跟随带教老师查房,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临床诊疗活动中,缺乏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1.1.3 缺乏自信,动手能力差 随着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医学生的队伍也迅速壮大,实习资源日渐紧张。因此,很多医院都同时接受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的临床实习工作,而专科生在实习队伍的“金字塔”中处于最底层,无形中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心;再加上自身知识体系不健全、学习能力差、不善于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等因素,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使得他们在临床诊疗活动中不敢发言,一些基本的技能操作不敢动手,严重影响了其临床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职业态度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1.2 临床带教因素

近几年来,高校扩招使医学生的数量成倍增长,教学医院的带教任务也显著增加,出现一位老师带教几名甚至十几名学生。而专科生的专业知识相对薄弱,带教老师又有很重的临床医疗任务,故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临床教学,把实习带教看作是自己的负担,对临床带教缺乏积极性,少数带教老师责任心不强,对临床实习生放任不管,挫伤了实习生的积极性[1]。

1.3 管理因素

临床实习生多由学校和医院进行双重管理,正是这种双重性造成了管理上的真空。一方面学校检查力度不够,另一方面医院职能部门检查监督机制不健全。如医院在入科时没有对实习生进行系统的入科教育,使其对新科室不熟悉,导致进入状态较慢,适应期过长;部分医院对出科考核不够重视,实习考核方法不全面,未对学生“三基”能力进行综合考核,更有甚者干脆不安排出科考核,实习结束后不考核就直接在实习鉴定手册上签字,让学生转科,不能有效监控实习质量[2]。

1.4 社会因素

随着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不断增高,专科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加之很多学生又不愿回基层工作,因此专升本成了理想的跳板。由于专科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备考专升本的过程无疑会消耗实习生大量的精力,在实习前半年,把时间都放在专升本复习上,到了下半年则奔走于各个人才招聘会,严重影响了实习效果。

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和人们法律意识的普遍增强,医患矛盾已成为制约医学生临床实习的重要因素。目前医疗政策过多地强调患者的利益,忽视了医疗单位及医护人员的利益,医院惧怕医疗风险,为尽可能地避免医疗纠纷,医院及带教老师不敢让实习生从事基本的临床实习操作;加之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较以前普遍加强,大部分患者对实习生持有抵触心理,不愿意配合实习生对自己进行检查,导致实习生动手操作机会较以前大大减少,极大地挫伤了其学习热情[3]。

2 对策

2.1 重视专科生的综合素质教育

现代医学教育是以专业为主导、以相关自然学科和人文知识为基础的综合素质教育。因此,我们的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须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这就要求学校转变教育观念,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设置专科生培养方案,优化专科生知识结构,全面提升专科生素质。

第9篇:医学影像实习生范文

关键词:网络信息环境;大学生;自主意识;应对策略

1问题的提出

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明显存在着一些现象:一是手机、电脑与网络依赖现象。日常生活中,无论是遇到专业知识困惑,还是生活问题,大学生都会第一反应拿出手机“问度娘”,把思考“外包”给网络、手机或电脑。大学课堂上,尤其是在公共课和选修课上,教师全身心地“传道授业解惑”,而不少学生却在聚精会神的低头滑屏看手机,即课堂上的“低头族”不断崛起。二是网络信息成瘾现象。部分大学生通宵打网游,吃饭叫外卖,甚至连续好几天都不出宿舍门,去换取游戏装备与升级。网聊成瘾、网络信息成瘾等“网瘾综合症”在大学生群体中并不鲜见,加之新媒体的流行与广泛应用,大学生日益成为“微信控”、“手机控”等。而以上的种种现象,实质上折射着大学生自主意识的不足与缺失,而且已然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严重障碍。正是因为如此,本文将重点探究,网络信息环境对大学生自主意识养成的负效应及应对策略,从而化解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危机,推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2网络信息环境对大学生自主意识的负向影响

自主意识是指,“主体基于自己的活动所具有的支配、控制的权利和能力,并努力成为自然、社会和自身主人的一种积极的心理过程。”[1]作为主体意识最基本、最核心的内涵,自主意识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体现,它使主体的实践性活动具有自主性、支配性和独立性。基于此,我们从三个层面来理解:一是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是自主意识的核心,并对主体的思想与行为起着导向作用;二是主体认识能力与主体实践能力是自主意识生成的支撑性因素,毕竟自主意识的养成依赖于认识能力(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同时自主意识又是在实践活动中生成与增强的;三是人格层面上,自主意识通常表现为独立的人格。如今,大学生的自主意识遭遇着网络信息环境的挑战。网络信息环境即网络信息技术环境,毕竟“任何技术都逐渐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人的环境”[2](25),网络信息技术也是如此,但它“作为工具领域,既可以增强人的力量,也可以加剧人的软弱性。现阶段,人也许比以前更无力支配他的设备。”[3](199)换言之,网络信息环境会消解大学生的主体性,使其自主意识陷入养成困境。

2.1网络信息环境的开放化

诱发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偏差与迷失,致使大学生的自主意识无“根”生长网络空间是一个全方位开放的空间,遵循着信息共享原则,上网者在这个空间里可以自由地访问各类网站、上传或者下载各种信息,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对上网者完全是开放的。网络空间的开放化也带来了信息内容的多元化,各种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价值理念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而在网络信息环境开放、多元的气质辐射下,大学生不得不面对纷繁复杂、鱼目混珠的信息,这些网络信息必定传递着多种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大学生宛如陷入了“三观丛”中,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并诱发他们“三观”偏差与迷失。例如,“郭美美事件”曾在微博上广为传播,她通过晒跑车与名牌包高调炫富,令不少大学生既羡慕其名牌满身、物质丰腴的奢靡生活,又不耻其高调炫富心态与拜金主义观念,于是在大学生群体中“为何我不是‘白富美’”、“我何时能一夜成名或一夜暴富”等言论不绝于耳。当然,如今不少大学生把赚大钱作为人生唯一追求,与同学聚会讲排场,认同“金钱万能”等,都确证着网络信息环境对大学生“三观”的冲击。而“三观”作为自主意识的核心,或称导向系统,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自我调节,决定其行为的取舍。那么,大学生“三观”的偏差与迷失,意味着大学生失去人生目标与方向,失去对自己行为的控制,不知自己“是什么、要什么、信什么”。而失去“核心”的自主意识,只能是无“根”生长。

2.2网络信息环境的虚拟化

弱化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致使大学生的自主意识无“力”生长网络信息环境实质上是一种虚拟环境,它是人们依托网络信息技术,在互联网中营造了一个看不见摸不到,却又确实客观存在的虚拟空间。对于“数字一代”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无疑是“虚拟化生存”的“粉丝”。若他们一味的沉溺于“虚拟化生存”,势必导致其与真实世界疏离,与现实实践活动无缘,实践能力的弱化。毕竟人是现实中的人,人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还得通过现实生活得以满足,可以说,满足人的需要的实践活动,本质上指向的必定是现实生活,实践能力也如此。再加上“虚拟实践的非物质性特点,使得它必须通过物质性的转化,才能产生实际的作用和结果。”[4]由此推知,大学生实践能力主要源于现实的实践活动,若过多沉浸在虚拟实践中,其实践能力会被“搁置”。以人际交往能力为例,时下不少大学生痴迷于微信、QQ等网络交际不能自拔,每隔几秒更新一次微博、刷朋友圈等。但个体的生活时间是有限的,在线时间越长,离线时间越短,就越远离真实的人际交往活动,长此以往,必定会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钝化。而实践能力作为大学生自主意识的支撑性因素,它的弱化直接钝化了大学生自主能力,最终使其自主意识遭遇无“力”生长的境遇。

2.3网络信息环境的技术化

消解大学生的独立人格,致使大学生的自主意识无“主”生长网络信息环境的形成与发展是以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其中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是“主力”。如今,它们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占据了当下的时间与空间,甚至催生了一种新的的生存方式,即“技术化生存”。也就是说,现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与休闲等活动都散发着浓重的技术“气息”,这也带来了技术依赖问题。如大学生在百度上随意输入一个关键词,古今中外相匹配信息便会自动跳出,他们只要从现成的信息中筛选即可,无需深思熟虑,无需独立思考。而这恰恰会导致大学生懒于思考,不去思考,并逐渐丧失独立思考能力与独立思考意识;与此同时,大学生的独立行为也会被逐渐消解。如大学生的网络学习行为,“必须在计算机、网络和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才能展开,网络学习的空间也都是计算机、网络和虚拟现实技术创造出来的。没有这些技术,一切都无从谈起。”[5]这样一来,大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与独立行为的失落,意味着独立人格的式微,依附人格的形成。“网络人”、“手机人”无疑是对此种人格最为形象地描述。自主意识本应表征为独立人格,但大学生对信息网络技术的过分依赖,却促成了依附人格生成,自主意识则异化为“它主”意识,“它主”意识本质上是一种“无主”意识,最终大学生自主意识只能无“主”生长。

3网络信息环境下大学生自主意识养成之策略

面对网络信息环境对大学生自主意识的挑战,我们需通过优化网络信息环境、鼓励大学生体验现实的校园生活与加强独立人格教育来化危机为转机,从而促进其自主意识的养成。

3.1优化网络信息环境,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意识,首要任务是不断净化网络信息环境,消解不良观念对大学生的侵蚀。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管理与建设,如加强网络立法、建立“信息海关”制度等,从信息源头上入手,遏制不良信息的传播。同时要加强网络伦理道德建设。社会各界包括媒体人、学者、普通大学生网民等需共同努力,在传统道德基础上提炼并宣传网络道德规范,规范自身网络行为,自觉维护电子空间秩序,营造出怡人的网络“气候”。另一方面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网络化建设,以信息网络化为改革方向主动适应网络信息时代的需要,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并在自主空间中坚固大学生自主意识的“核心”。一是是添内容、创方法,改革传统思政理论教育,为其信息网络化垫基础。即丰富思政理论教学内容,利用网络搜集时政资料、政策文件与兴趣讨论题等教学资源,扩大课程内容的信息量,使课程更有趣,赋予其新活力。并且借助多媒体技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多样性。如制播放纪录片、动画等电化教学片等,都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以课堂主渠道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二要开设思政课虚拟课堂,以主流“三观”整合大学生的多元“三观”。高校可以通过整合高校新闻网、高校微博、微信平台等网络资源,打造思政教育虚拟课堂,开发校园“三观”教育新平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价值观。如开设校园“学生名人故事汇”、“学者故事坊、”等栏目,定期更新学生榜样人物事迹,推送教授学者的成长故事等,传播核心价值观,使大学生在浏览、转发与点赞中潜移默化地认同核心价值,形成正确的“三观”。

3.2鼓励大学生体验现实的校园生活,引导其在现实活动中提升实践能力

在虚拟化的网络信息环境中,鼓励大学生体验现实的校园生活,引导其在现实活动中提升实践能力,对其自主意识的养成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毕竟大学校园是他们活动的主场,若要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需“用各种方法让人们感受和意识到真实的事物、真实的我、真实的他人、真实的关系、归结到最重要的一点也就是要时时处处感受和意识到人的真实存在。”[6]。鉴于此,一是着力建设“魅力”课堂,让大学生更多体验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学生之间面对面的思想对话、心贴心的情感互动。高校教师需勤修“内功”,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上下足功夫,增加课堂上与学生的对话、互动,使课堂内外都散发出“魅力”的气息。而且只有在现实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能力等实践能力才能得到提升;二是组织丰富多样的宿舍活动,让大学生更多体验室友之间学习、生活上的关爱与互助,在其过程中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据统计,大学生在校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宿舍中度过的。因而,学生会与宿舍主管部门,通过组织寝室文化PK赛、寝室趣味运动会等活动,使大学生在宿舍集体活动中增进了解、增进友谊与共同成长。宿舍的舍长有意识地组织登山、球类运动,时常开“卧谈会”等,这些都能促进室友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从而使宿舍成员在长期的交往、互动中提升人际交往、适应环境等实践能力。

3.3加强独立人格教育,促进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养成

在网络信息时代,虽然信息网络技术直接促使大学生养成了依附性人格,导致其自主意识无主生长,但实质上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发育不良”才是症结所在。也即,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其独立人格始终处于“欠发达”阶段,它的羸弱使大学生无法抵御信息网络技术的诱惑,在实然生活中表现出依赖甚至依附于网络信息技术就不足为奇了。鉴于以上分析,一是要树立主体性育人观念,在课堂教学、日常管理与校园活动中培育大学生的独立人格意识。通过树立主体性的教书育人、活动育人等理念,培育大学生的独立人格意识。高校思政理论课、专业课教师应开展对话式、研讨式教学,当好课堂“导演”,让学生成为“主角”,使他们独立地开展知识学习、问题研讨。团委工作者、辅导员等应更多把活动交给学生,让他们独立地策划、宣传与管理活动,使校园活动成为他们的“自主舞台”,成为他们独立自主的乐园;二是要加强网络与信息心理教育,促使大学生克服对信息与网络依赖心理。高校可以增设网络与信息心理课程,让大学生了解基本的网络信息心理知识,预防常见的心理问题。如增开信息与网络心理教育课程,或者在原有心理教育课程中增加一些章节,填补网络信息心理教育的课程空白。同时,建立网络与信息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专职与兼职的心理咨询老师,对学生中出现的网络成瘾综合症、信息焦虑症等进行分析,诊断,找出化解方法,使大学生的独立人格“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商树松.论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主体意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性主张[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8(2):123-125.

[2]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5.

[3]赫尔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张峰,吕世平,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199.

[4]丁严.信息网络视野下人的主体意识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8):31-32.

[5]刘学兰,刘鸣.网络学习与人的主体性发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1):128-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