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学影像实习生范文

医学影像实习生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影像实习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医学影像实习生范文

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学生的学习能力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而学习能力又取决于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具体地说,学习能力大致可以分为基本学习能力、核心学习能力、高级学习能力、学习动力等四大部分。基本学习能力取决于学生的注意力,核心学习能力取决于学生的记忆力,高级学习能力取决于学生的思维力,学习动力取决于学生的心理能力,其中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是基础。由此可见,注意力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基础和先决因素。

注意力是人认识事物过程中必备的基本能力,是学习活动的基础,是人的行为的总调度师。一般来说,注意力品质优秀的学生学习成绩普遍优秀,注意力品质不够好的学生成绩都不好。所以说,注意力是最重要的基本学习能力。注意的品质主要有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它们反映了注意的发展水平。

注意的发展水平高的学生,在听课、做事时既能够专心致志、保持长时间精力集中,又可以兼顾其他同学的发言以及课堂上的所有信息,同时跟得上教师的教学节奏,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相反,注意的发展水平不够好的学生,就容易“走神儿”,不易适应教师的教学节奏。特别是小学生,各种心理品质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影响尤为严重。

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1. 让学生了解注意力的重要性,并相信注意力是可以提高的。首先,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注意力的重要性。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注意力,我们的努力才能得以实现。其次,要让学生树立自信心,相信自己可以提高注意力。这里可以用闹市读书等事例对其进行激发和鼓励。

2.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绪,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发展水平。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喜爱之情,让学生喜欢学科知识和课堂氛围,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活动,并在学习活动中经常鼓励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提高。

3.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注意力。(1)在教学活动中,多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采用图片、动画、电教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中注重导入和问题的设计,多采用游戏的方式组织教学。教师在讲课时尽量做到声音抑扬顿挫,注意教学的节奏感;在课堂教学的组织上,多采用学生能够广泛参与的互动形式,也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提高。(2)课内课外多开展相关活动,以培养和锻炼学生注意的意志品质。比如,可以适当安排一些规定时间内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和游戏来锻炼学生,对提高学生的注意发展水平也很有针对性。

三、家长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1. 在家里,给孩子创设适宜的学习、生活环境。孩子学习的环境既要安静、又要简单。要远离电脑、电视和客厅,不要设置太多的图画、玩具。在孩子学习时,不要打扰,不要和孩子说话聊天,不要打断孩子的学习活动,吩咐他去做其他事情。待孩子达到相应的注意力水平时,也可以去稍加干扰,然后指出,帮助提高意志力。

2. 帮助孩子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有利于孩子注意发展水平的提高。要帮助孩子规划好生活和学习活动,各项活动都要注意时间的长短,让孩子的生活有张有弛、动静交替,科学地安排日程。比如,孩子晨练结束不能马上让他读书学习,孩子学习时间不能过长,要合理安排间休等。

第2篇:医学影像实习生范文

21世纪医学研究生教学模式正发生着一场深刻的变革,经验医学教育逐渐向循证医学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虽然能够为医学研究生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但随着医疗科技水平大幅度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无法完全适应医学发展的需要。如何在影像医学研究生临床技能训练中引入循证医学的概念和方法,引导研究生主动处理影像医学医疗实践和研究中出现的各种未知事物,是研究生教学改革或教学模式的转变面临的突出问题。本研究将循证医学应用到研究生的影像诊断学的教学中,为进一步提高医学影像学教学质量,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富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泰山医学院2007年9月-2011年7月影像医学硕士研究生106名,根据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EBM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3人。使用医学影像PACS系统进行临床技能训练。两组学生性别、平均年龄、入学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教师均具有丰富的临床影像诊断学实践经验,两组教师的年龄、性别、学历及职称等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EBM组53人,通过前期在校学习掌握循证医学的相关知识,诊断性试验的相关知识及相关的影像学知识及临床知识[1]。然后教师根据临床实践大纲要求,采用循证医学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在具体临床实践中选择有临床病理追踪结果的典型片和疑难片进行循证医学思维模式的训练,检验循证医学引入影像学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效果。让学生在PACS系统上单独阅片,然后阅片过程中,把有待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检索现有的、回顾问题的历史记录,掌握某一领域的最新、最可靠的知识,并正确地应用在病例中将在临床实践研究中得到的最新、最佳的证据用于自己阅片诊断的各个具体的病例中,最后由教师总结验证诊断的准确性(后效评价证据)。

对照组53人,采用传统式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以影像阅片实践为主的教学。首先教师根据临床实践大纲要求讲述阅片的重点内容及要点,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讲解本次课有临床病理追踪结果的典型片和疑难片;最后学生自己单独阅片,有问题教师随时解决。病例来源的选择:两组教学实践中的病例均选取有临床病理追踪结果的典型片和疑难片。

2评估措施和结果

问卷调查。完成影像教学实践任务后学生接受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对授课教师的责任心的评价、教学方法认同度和对自身实践水平是否获得提高的评价等,选项分为4个等级(见表1)。考试。完成临床技能训练任务后采用病例阅片分析能力,包括对疾病基本病变认识的能力(15分),灵活掌握病变特点的能力(25分)、掌握知识牢固程度的能力(30分)和主动学习和创新能力(30分)四个方面进行效果评估。

3讨论

循证医学影像学(evidence-basedmedicalima-ging)是循证医学在医学影像学领域的具体实践,即根据EBM的理念进行医学影像学的诊断性、介入治疗性试验设计和文献评估[2],将现代科研成果迅速应用于影像学实践,使科研与医疗同步,科研证据直接进入临床实践,解决医疗中存在的问题[3]。

3.1循证医学教学效果分析

将循证影像诊断学引入研究生教学临床技能训练中,能培养学生从被动学习到发现问题并寻找最佳科学证据以解决问题的主动学习意识和能力,包括查阅文献、阅片中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本研究显示:对两种不同临床教学方法的效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两组间对授课教师的评价有显著差异(P<0.01),但EBM组大部分学生认为工作量较对照组大,部分学生起初对新的教学方法不理解,EBM组学生对新带教方法认同度持非常满意的只占37.8%,但最终他们中的大部分能够严格按照要求尽最大努力去完成任务,最终对自身进步的满意程度与传统教法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循证影像教学法更有益于他们进步。教学的任务完成后考试成绩显示,EBM组病例阅片分析能力成绩与传统带教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现出较强的临床病例阅片分析思辨能力,说明循证教学法组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主动学习及创新能力较对照组明显增强,与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强调给学生以系统知识,强调教师的主导性相比,循证医学教学方法更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2两种模式在影像医学研究生教学临床技能训练中的特点

传统的影像医学研究生临床技能训练的教学是一种以教材知识为主,影像阅片实践为辅的教学,讲解式的教和接受式的学占主导地位,强调以传授知识、经验和技能为目的。教师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影像医学基础理论知识、非系统的影像实践经验和有关文献上零散的研究成果等得出的推理或分散的非系统研究成果来讲授和指导学生,而对影像学方法的真实性、可靠性及科学性缺少合理的评估,对临床上一些难以理解和解释的影像学结果很少做出正面回答,往往更注重个人经验和权威的意见,采用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得较好,对所学影像学知识被动地接受和死板的记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不足,自我学习、更新知识的能力较差,学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4]。循证医学影像学研究生教育目的树立以证据为基础的科学医学观,培养研究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考察研究生对影像医学和循证医学基本原则、原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以及运用所学到的循证医学知识,独立解决学习或医疗工作及科研中碰到问题的能力,培养研究生的独立学习精神,严谨科学态度。在整个临床技能实践活动中,教师的作用是指导研究生采用正确的检索策略和检索途径、全面查询研究证据,正确评价文献的真实性和临床价值,以及将文献结果与具体病例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来解决临床实践和科研问题。因此,研究生阶段,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培养他们综合能力的最佳时期。

3.3循证医学在影像学研究生教学临床技能训练中的实施

第3篇:医学影像实习生范文

大学生翻译 中式英语 负迁移

一、引言

英语在当今世界中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语言,其沟通桥梁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英语教育在中国教育中也占有较重要的地位。然而,学生在用英语表达汉语思想的时候,效果却并不那么理想。在平时的翻译练习中,学生的译文错译误译频率很高。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试图对大学生翻译练习中出现的中式英语略作分析,并寻求可行的教学改良方案。

二、中式英语的定义及其成因

中式英语(Chinglish),指中国的英语学习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英语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这种英语往往对英语国家的人来说不可理解或不可接受。例如:“休息室”译为“restroom”,“看书”译为“look books”,“安全带”译为“safety belt”,“人山人海”译为“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等等。(以上译例正确译法分别为:lounge, read books, seat belt,huge crowds of people)

人们普遍认为中式英语是由语言习得中的负迁移导致的。迁移是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是指在学习新知识时,学习者将以前所掌握的知识、经验迁移运用于新知识的学习、掌握的一种过程。迁移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如果旧知识的迁移对新知识的学习起促进作用,它就是正迁移;反之就是负迁移,即干扰。中式英语就是在汉语的负迁移作用下产生的。它的出现是一种必然,在外语学习之初,我们往往会利用母语和外语的相似性来学习。但是汉语和英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汉语是意合语言,依仗内在的逻辑意义组织语言;英语是形合语言,依仗形式,将个体的单词组织成词组及语篇。这一根深蒂固的区别是形成中式英语的根本原因。

三、学生练习分析

在学生的翻译练习中,中式英语在词汇层面和句法层面都有所体现。下面是对一些翻译练习实例的分析。

1.词汇层面

语言中词的形式表现为有标记项和无标记项,但是在不同语言中这种表现形式并不一致。英语中有标记形式比较多,例如,名词的单复数形式、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与最高级、动词的语气、句子的词序变化等等。汉语中此类标记的形式相对较少且不明显。这就出现了有标记形式的语言在另一种语言中如何表达的问题。学生在汉译英的时候往往会忽略掉英语当中本该有的标记。例如:

例1:前几天当我沿着大街走的时候,钱包被人偷了。

译文:My wallet is stolen when I am walking on the street several days ago.

例2:我还要感谢那些在我处境艰难时支持我的人。

译文:My thanks go to those who stick by me when I fell on hard days.

从以上句子可以看出,汉语的动词是没有时态标记的,而英语却有。上面的现象反映出学生缺乏良好的英语语感。

除了时态标记外,还有一些标记差异学生在翻译时往往会忽视,例如:

例3: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交谈是非常有益的体验,从中我们能学到许多东西。

译文:Talk to someone whose mother language is English is a good experience. We can get a lot from it.

在汉语当中很多时候都会用到动词做主语,但是在英语中动词原形是不能做主语的,需要添加-ing标记或不定式标记。

2.句法层面

英语和汉语在句子结构上有很大的不同。英语句子结构复杂,分句之间交叉,长句多,形成特有的多维性且逻辑性强;汉语语言结构简单,按时间逻辑等顺序依次排列,呈现单向性特征。这种差异严重干扰了学生的翻译。例如:

例4:这幅画展示了一个神色严肃的男子,旁边站了一位女子,身后是农舍,他们的原型分别是画家的牙科医生和姐姐。

译文:This painting shows a serious-looking man.A woman stands alongside him. A farmhouse is behind them. And their models are respectively the painter’s dentist and sister.

以上原文是一个典型的汉语句子,它由多个独立的短句构成,结构比较松散。学生的译文明显受到了汉语习惯的影响,不符合英语句子紧凑有序的特征。改进如下:The painting shows a serious-looking man and a woman alongside him in front of a farmhouse. Their models are respectively the painter’s dentistand sister.

四、可行的教学策略

首先,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引入一些翻译理论知识,避免或减少词不达意或句子缺乏逻辑性的现象。其次,教师可将汉语和英语的差异进行对照,使学生明确二者在词汇、语法、句子结构、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区别。再次,有针对性地增加练习量,使学生充分接触英语的独特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感,达到对英语独有特征认识的内化。

参考文献:

[1] 王初明.应用心理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63.

[2]吕俊,侯向群.英汉翻译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27.

[3]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156.

[4]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13.

第4篇:医学影像实习生范文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1]。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是目前教育界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园艺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来源于生产实践,生产实践需要理论知识指导[2]。

 

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高等教育培养的园艺专业人才,除了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具备科学实验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3]。只有加强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实践教学,才能更加贴近社会需求,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一、实践教学的形式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园艺专业课程除相对应的正常的实践课教学,各高校的培养方案中基本都设置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专业见习、学年论文实验、毕业论文实验和毕业实习等培养模块进行实践教学,进一步促进理论内容的消化并指导生产实践。

 

目前国内多数高校的园艺专业都拥有本专业的实验室、校内教学基地、校外教学基地,基本可以进行相应的实践教学来配合理论教学,但是存在实践教学受学校固定时间和固定地点排课的限制较多、距离园艺作物生产园较远或交通不便等不足,不能灵活地与当地时令园艺作物的生产紧密结合。为此部分高校大胆创新,推出很多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如校企联合式、订单式、工学交替式、产学合作式、“三位一体”模式等[4],有效地提高了实践学水平。

 

二、关于实践教学的调查反馈

 

1.已经毕业学生的调查反馈。对海南热带海洋学院2014届园艺学专业57名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仅有4名同学尚未就业,就业率达93%,其中约占73%的毕业生选择留在高校所在省份工作,但是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低,从事园艺或相关行业的学生仅为38%,就业现状满意度为50%。从事园艺或相关行业的这部分学生,对于是否坚决从事园艺专业态度不坚定,认为要看待遇情况做决定。

 

他们认为:以前学校安排的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对于目前的工作非常有帮助,能够帮助其在短时间内胜任目前的工作,希望学校能和相关企事业单位联合开办专业,让学生能够经常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同时,部分学生还提出目前校企合作培养园艺专业的学生,还存在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管理体制不健全、与专业内容相关度不高等不足。

 

2.在校学生毕业实习结束后的调查反馈。对海南热带海洋学院2015届园艺专业51名参加完毕业实习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数据显示:86%的学生认为,在学校所学专业技能与本专业工作应具备的技能大致相同;67%的学生对合作单位旳岗位安排、工作环境、发展现状感及提供的薪酬待遇比较满意,很快能胜任新岗位;33%的学生感觉有压力,对专业课程没有认真学习而后悔,表示需要努力学习一段时间才能适应新岗位。

 

他们普遍认为,毕业实习是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校企合作,在短时间内收获颇多,不但提高了专业水平,还了解了企业文化和园艺产业现状,有利于职业生涯规划。不足之处就是时间短暂、参与的内容太少,如果毕业实习的时间能延长到一年,就能参与一个园艺作物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完整过程,效果会更好。

 

3.合作单位的调查反馈。通过走访大量校企合作单位,调查得知各单位均急需大量园艺专业人才,也愿意与高校合作,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合作单位对所需人才的标准主要有以下方面:能结合天气的变化进行园艺作物的田间管理、对进行的每一个生产环节都能利用专业知识正确操作、能灵活多变地解决生产当中出现的问题、能发现问题。

 

用人单位对园艺专业人才实践动手能力有比较高的要求。高校对园艺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必须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其成为实用技能型专业人才[5]。

 

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实践动手锻炼得多,基础比较扎实,对园艺行业的工作比较感兴趣,从业后比较固定。而实践动手能力弱的学生,工作兴趣不高,从业后容易频繁换岗位。高校与合作单位合作培养学生对园艺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改革冲击力比较大,校企合作教学将更有利于学生就业后对新岗位的适应。

 

三、建议

 

园艺专业实践教学对学生的就业影响很大,加强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更稳定地参与到园艺行业中。优化实践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删旧补新,做到精内容、重应用、强素质[6],都可以加强实践教学。部分高校给学生建立标本园让学生管理[7],贯穿课程实验实践教学和技能操作实践教学;加强与周边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完成专业实训实践教学、科研创新实践教学和生产实习实践教学等措施,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8]。

 

部分高校以实习环节作为切入点,加强校企合作办学,推行3+1人才培养模式,延长实习时间,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育种、田间管理、加工、销售等各环节[9]。

 

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培养园艺专业实用技能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加强园艺专业的实践教学对于园艺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企业紧缺人才,完善相关企业人才输入渠道[10]。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充分消化吸收,加强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的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开拓创新,培养出一批达到相关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标准、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合格人才。

第5篇:医学影像实习生范文

一、语言迁移

在第二语习得领域,语言学家发现母语对于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产生了一个很大的影响。当学生将母语的语言规则套用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时,语言迁移就出现了。语言迁移的概念首先被提出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当时研究者提出第一语言对于第二语言有很强的影响,甚至会干扰第二语言的习得(Odlin, 1989, 2002; Ellis, 1994, 2006)。但是根据Odlin (1989)的观点,语言迁移为即将学习的目标语言和已习得语言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产生出来的影响。也就是说,在学习外语之前,学习者本身在母语学习时的经验会被无意识的使用到第二语的学习过程中,这就是语言的迁移。

二、汉语对于英语的语言迁移

在中国学习英语,汉语对于英语的语言迁移也是不可避免的。Chan (2004) 指出当学生意识到汉语和英语有相通之处,他们会无意识地吧学习汉语的经验和语言规则迁移到英语学习中来。这时当两种语言的规则类似时,会产生正迁移。反之,负迁移就会出现。

不可否认的是,汉语对于英文学习有许多的积极影响,许多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都喜欢借助拼音的帮助,因为汉语拼音和英文在书写上有一些相似点。不幸的是,只有很少数的英文和拼音读音相同,所以拼音对于英语的正迁移作用很有限。另一方面,汉语的部分语法结构与英语类似,例如一些句子同样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此外形容词修饰名词,副词修饰动词等词法,有助于更快掌握英语的语法结构。

虽然汉语对于英语学习有许多的正迁移影响,但是许多中国学生还是觉得英语十分难学。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汉语的负迁移可能是较主要的原因之一。虽然汉语和英文有许多相似之处,从而产生正迁移,但负迁移的影响可能更加厉害。当中国学生把汉语学习的经验和语言规则迁移到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可能会犯一些错误,尤其是在语音和语法上,从而导致汉语对于英语语音和语法学习中产生负迁移影响。

三、汉语对于英语语音学习的负迁移

许多研究表明语言学习者的母语对于所学外语的负迁移首先出现在发音上。根据Ho(2003)的发现,当中国的英语初学者想要开口说英语时,他们会不经意的在母语中选择一个有相似读音的词来替代英语,借助拼音来拼读英文字母和单词,因为两者看上去有些相似。然而,虽然拼音和英文书写方式相似,两者的发音有很多不同,结果导致很多太过依赖拼音的中国学生无法顺利发对英文发音,从而导致负迁移影响的产生。例如,“i”在英文中可以发成/ai/, 而在汉语拼音里发成/yi:/; “b” 在英文中发成 /bi:/,而在汉语拼音中发音 /bo/;“a” 在英文中发音为 /ei/,可是在拼音中发成/a/。许多中国学生都会遇到这种拼音引起的对于英语发音的负迁移影响,因为中国学生在学英语之前,很早就学会了拼音,根深蒂固的影响使得负迁移某种程度上似乎不可避免。

Ho (2003)对此进行了实验研究,邀请了39名中国各地的学生进行10分钟的英语口头陈述,录下每个人的陈述,反复对比录音材料。结果显示,大部分中国学生受到汉语的影响,在发/r/和/l/音的时候有困难。当/r/ 和/l/同时出现,大部分学生发音会丢失/l/,例如world 发成word, results发成 resuts。另一个最难发的音是/θ/,因为汉语拼音中没有这个发音,很多学生都会用/s/替代,结果think 变成了 sink, thought 变成了sough。更有甚者,有一些学生还受到方言的影响,无法区分/n/和/l/,导致把line发成了nine ,把night发成了light。

英语是一种语调语言(intonation language),而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tone language),彼此不可避免有许多发音上的差异,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如果一味的依赖拼音的帮助,那么汉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也是不可避免。

四、教学建议

第6篇:医学影像实习生范文

[摘要]文章以西安财经学院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设计调查问卷,以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为依据,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大学生网上购物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性研究,得出影响大学生网络购物的主要因子。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兴起,网上购物的人越来越多,企业也越来越重视网上销售。网络购物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人们的衣、食、住、行与网络购物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而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年轻群体,代表着时尚与潮流,更是接受网购的先锋,因此,大学生群体成为了众多电子营销商家的目标群体。作为一个巨大的潜在目标群体,他们的行为方式对于电子商务商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从大学生的角度对影响顾客网上购物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分析出影响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的因素,以求为企业发展大学生市场给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可见,对影响进行大学生网上购物消费行为的因素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并且非常有意义的。

一、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

(1)数据收集

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调查表,第二部分为问卷主体部分。在基本信息部分,问卷设计了性别、平均每周上网时间、每月生活费、有无网上购物经历、每月网购次数、每月网购金额、网购商品类型、购物网站及邮购方式、支付方式的选择等问题。本调查问卷问题统一采用了李克特5级量表的方法,共有16个问题,每个问题为一个陈述句,表示一种说法。对于每个问题,都从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分在五个等级,对其分别赋予5、4、3、2、1分。

为了方便,本次研究选择了西安财经学院在校大学生为调研对象,通过发送邮件和现场发放问卷的方式把调查报告发送到调研对象的手中。因为此次调研的目的是分析大学生网购行为的影响因素,所以无网购经历的样本被视为无效问卷,进行了剔除。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了问卷250份,其中收回问卷204份,剔除无效问卷19份,共计有效问卷185份,问卷回收率81.6%,有效率90.7%。

(2)分析方法

在本文的实证研究部分, 通过运用因子分析对问卷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运用了统计软件SPSS17.0,目的是找出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

二、基于因子分析的实证研究

为了以最少的信息丢失从而把众多的观测变量浓缩为少数几个因子,本研究进行了因子分析。因子分析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一、建立基本结构。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找到较少的几个因子,用它们来构建全部数据的基本结构,反映信息的本质特征;二、使数据简化。通过因子分析先将一组观测变量简化为少数几个因子后,再进一步将原始观测值的信息转化为这些因子的因子值,最后再对因子值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分析,得到相关的结论。

(1)问卷的信度检验

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信度分析,可以得知调查问卷的可靠性程度。本研究采用了Cronbach 系数进行信度检验,当系数大于0.8时,则被认为问卷的信度是可以接受的;若系数

(2)问卷的效度检验

进行因子分析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评价各指标之间的相关程度,如果指标之间的相关程度很小,那么公共因子对于指标的综合解释能力就会很低,即指标就不可能拥有共享的公共因子。因此,我们首先要对本研究做因子分析的可行性进行检验,即本研究所使用问卷的效度检验。

(3)进行因子分析

在可行性检验后,本文又运用了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结果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并利用最大方差因素旋转法,使各因素的特征根大于1的方式抽取变量。由输出的结果可知,前4个公共因子的特征值都大于1,且解释的累计方差达到了52.595%。从结果中我们可以得知除了第一个公因子的贡献率最大以外,其他的贡献率都差不多,尤其第四个公因子贡献率最低。说明各个因素对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的影响不一,但第一个公因子最为重要。

(4)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影响因素的综合评价模型

通过对四个公共因子的加权求和,我们得到了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影响因素的综合评价模型。本研究采用的加权变量为方差贡献率,四个公共因子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依次为:21.356、11.553、11.043、8.642。最后,我们用F代表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影响因素的综合得分,由此得出的综合评价模型如下:

F=21.356*F1+11.553*F2+11.043*F3+8.642*F4

三、结论

根据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主要受销售量、商家广告、新鲜好奇、时髦个性、追求潮流、从众等因素的影响,说明大学生作为年轻的一代,喜欢追随社会的潮流,总是冲在各种变化的前线,而且容易受到社会各方的影响;其次受价格、质量、商家信誉、售后服务、选择面、和自身的期望等因素的影响,说明大学生对商家和产品还是比较看重,因为经济上的不独立,在做出购物选择的时候会进行性价比、产品、商家等方面的比较;再次是客户评价、便利省时、操作方便、送货时间,这几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则比较平均。

参考文献

第7篇:医学影像实习生范文

【关键词】 中学生;抑郁障碍;影响因素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Prevalence and Maior Factors of Depressive in Junior School Students in Huaibei City. Fan Chunling, Tang Denghua, Zhao Deming, et al. Huaibei People's Hospital, Huaibei 235000,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and major factors of depressive disorder in junior school students by sampling. Methods Depressive symptom were investigated with SDS self-rating scale in 2171 junior school students, chosen from four different middle schools in Huaibei City by clustor sampling. In 104 students diagnosed with depressive disorder, 90 people volunteer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The two group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in gender, age, living environment, faming income, and so on, with self-writing, sociological scale, meanwhile self-rated with answer-questionnaire, parent's rearing beharior and rating scale. Results A total of 2158 copies of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104 students were diagnosed with depressive disorder. The prevalence rate of the disease in junior students was 4.8%. The emergency and severity of depressive disorder may be related to parent's rearing behavior, stress living affairs and family relations. Conclusion Depressive disorder is a common psychosis in adolescent group, which should be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by public health and instrctive workers and treated early.

【Key words】 Junior school students; Depressive disorder; Influence factors

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过去对神经生物学的因素研究较多,近年来心理社会因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抑郁障碍的社会、心理的影响因素也在发生变化,发病年龄越来越趋向年轻化。青少年作为一个在生理、心理都经历着巨大变化的群体,患抑郁障碍的影响因素更多[1]。本研究针对这一年龄阶段抑郁障碍发病有关的社会、心理因素做初步探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5年5月以淮北市区4所中学为抽样学校,从每所学校抽取一个年级,共抽取2171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1173人,女生998人。初一117人,初二232人,高一1822人。

1.2 方法 调查前先对调查人员进行培训,统一调查方法和指导语,由调查员进行现场调查。按SDS自评抑郁量表[2]评定要求,学生独立答卷,并当场收回,并对检出有抑郁症状者逐一进行精神科检查。抑郁障碍的确诊以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3]为标准,确诊患有抑郁障碍的104人中自愿入研究组90人,在排除抑郁障碍的学生中抽取90人作为对照组,两组分别进行集体心理测查。

1.3 心理测查工具 ①用自编社会学量表对年龄、性别、居住环境,家庭收入等进行调查。②用应对方式问卷[2]对青少年生活中发生应急事件时所采取的应对方式进行自评。③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BMBU)[2]用岳冬梅等修订的中文版,共66个条目,父亲为6项因子,依次为FF1情感温暖、理解,FF2惩罚、严厉,FF3过分干涉,FF4偏爱被试,FF5拒绝否认,FF6过度保护;母亲为5项因子,依次为MFI情感温暖、理解,MF2过分干涉、保护,MF3拒绝、否认,MF4惩罚、严厉,MF5偏爱被试。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软件系统进行t检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58名中学生中检出抑郁症状156人,检出率为7.2%。进行以ICD-10为标准的精神检查,最后确诊抑郁障碍104人,抑郁障碍患病率为4.8%。

2.1 一般资料分析 研究组90人中,男46人,女44人,年龄13~18岁,平均15.5岁。大部分来自矿区和来自周边农村,半数为住校生,少数家庭经济状况好些的在学校附近租房,家住市内的不足三分之一。独生子女46人。35人家庭关系和睦,39人父母离异、家庭不和睦,很多同学对自己家的收入不清楚。

2.2 青少年父母养育方式 见表1。如表1示:FF5(父亲拒绝、否认),MF2(母亲过分干涉、保护)两因子P值分别为0.029和0.001,差异具有显著性。

2.3 青少年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 见表2。如表2示:EF1-EF6因子的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显著性,但EF4(丧失)因子的值大于对照组0.69,EF6(其他)因子的值大于对照组0.49。EF1(人际关系)因子低于对照组0.2。

2.4 3个年级抑郁障碍患病率比较 见表3。如表3示:3个年级中初一年级患病率最低(4.27%);初二年级患病率最高(5.17%);高一年级患病率为(4.81%),低于初二年级(0.36%),而高于初一年级(0.54%)。

3 讨 论

青少年是一个生理和心理都处于高度发展且不完善的群体,其心理较为敏感、脆弱,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抑郁情绪导致抑郁障碍。父母养育方式对青少年的抑郁障碍有着重要的影响[4]。本文结果提示,大部分的父、母亲很少关心理解和保护青少年,父亲更多表现拒绝或否认,母亲则过分干涉或保护,这与闫珉等人对抑郁症的成年人的研究[5]是一致的。这样的养育方式很容易使孩子产生无助感,进而发展出无望感,产生负性归因。一旦遇到负性事件,会认为是自己的失误造成,是不可原谅的,自怨自责,悲观失望;父母给予足够的理解、关心,则有利于青少年形成较高的自尊,认为失败只是暂时的、偶然的,不过分的自责。父母在孩子心目中往往是权威和力量的象征,是遇到困难求助的对象。父母过分干涉使得孩子无从求助,趋向于回避,这与王高华、唐记华等人对抑郁障碍青少年父母养育方式、应对方式归因风格及相关性研究[6]是一致的。家庭关系即父母是否和睦对青少年抑郁障碍也有重大影响。应急事件常是导致青少年抑郁障碍的重要因素。学习是青少年最主要的任务和最大的心理压力。本文结果提示,在生活事件的量表评定中,强度最大的前3位,依次是学习负担、考试失败或不理想、升学压力,这与唐登华、潘成英等人70例青少年抑郁障碍心理社会学影响因素探讨的研究[1]是一致的。不同年级的发病情况也各有不同,2所初中是市重点学校,初二年级略高于高一和初一2个年级,可能因为调查是在学年的第二学期进行,初二年级的学生临近中考,学校、家长及学生自身都较紧迫,高一和初一2个年级进入新的学校已进入第二学期,学业上松口气,人际交往和环境已渐渐熟悉、适应。初二年级高于高一年级仅0.36%,而高一年级高于初一年级0.54%。本次调查高一年级的2个学校均是省重点中学,大部分学生是来自市区以外的矿区和乡镇,住校学生占大多数。他们背负着家庭的希望和亲人嘱托,在原来的学校都是优秀生,老师宠儿,家长的骄傲,同学学习的榜样,突然面对这么多实力相当对手,竞争特别激烈,面对现实,顿感失落、无力应对,心理的落差也难以承受,低沉情绪和自卑心理产生了,导致抑郁。同时也发现丧失、恋爱不顺、父母关系紧张对抑郁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总之青少年抑郁障碍的发病有着复杂而众多的因素,在青少年抑郁障碍的预防和治疗中应予更多的重视。

4 参考文献

[1]唐登华,潘成英,漆红.70例青少年抑郁障碍心理社会学影响因素探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7):468-470

[2]汪向东.心理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94-196,106-108,161-167

[3]范肖东.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97-100

[4]Perris C, Jacobson L, Lindstrom H, et al. Development of a new inventory for assessing memonrizer of parentai rearing behavior. Acta. Psychiatr. Scand, 1980,61:265-274

[5]闫珉.抑郁症与正常人父母教养方式的对照研究.临床精神病学杂志,2002,12(2):95-96

第8篇:医学影像实习生范文

政治文化的传播是一个传播———内化———再传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关键的一环就是传播者对政治文化的内化,因为传播者对政治文化的内化程度将直接关系到政治文化传播时的程度、范围和效率。要实现将政治文化宽领域、大范围、高效率的传播,就需要传播者自身在对政治文化内化的时候,对政治文化形成较为真实、合理、全面的自我认识,这就需要传播者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在外在信息传播的同时内在也要形成对政治文化的需求,将外在与内在相结合才能实现政治文化在社会范围内积极、有效、合理的传播。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其在政治文化的传播中不仅仅是担任政治文化载体的作用,同时更承担着政治文化传播者的作用,因此大学生对政治文化的内化程度如何,对政治文化的理解是否全面将影响政治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存在与传播。另外,随着大学生数量的逐年递增,是未来国家各方面建设的支柱力量,这也决定了大学生在未来的政治文化传播中承担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就必须要使大学生对政治文化形成良好的内化。大学生对政治文化的内化可以说是一种大学生的政治实践活动,在任何活动中都有主体与客体存在,在主客体相互转化的过程中需要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实现客体的主体化和主体的客体化,实现客体从外部到内在再到外部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就必须要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他们的能动性来实现对政治文化的内化与传播,从总体上来看,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发挥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一、提高大学生的主动性

 

政治文化对大学生来说一方面是学习的主要功课,另一方面是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所必须要运用的知识、规范、价值判断标准等的总和,因此大学生对政治文化一方面存在被动的接受和认知的学习过程,另一方面又有积极主动的熟悉和运用的要求。要求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既要让大学生认识到学习政治文化的意义,又要让大学生看到政治文化的运用对他们政治参与带来的好处。不论是从理论教育的角度还是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对学习政治文化都会产生较高的热情,在这种热情的支配下不但学习政治文化,还会主动的进行内化,将政治文化内化为自己的政治行为准则,并通过自己的政治活动进一步实现完善、丰富和发展政治文化。一旦大学生学习政治文化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他们就会自发的去创造条件,使得政治文化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在大学生的思想中,而是真正深入到他们的内心里行动中,在实践中实现了对政治文化生动的传播,将原本抽象的政治文化转变成显而易见的、可以被大众接受的有形的政治文化,这就更有利于政治文化的传承。

二、实现大学生的目的性

 

任何主体的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目的支配下进行的,在主体从事活动之前该项事务的结果就已经在其头脑中存在了。马克思认为“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在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文化的教育的时候,就需要使大学生对自己的政治文化的学习和内化有一个自我期望,自身对政治文化学习对自身帮助程度的认知。因为只有大学生对自己外来的政治生活中的角色定位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大学生才会对学习政治文化有较为明确的内在需求。人的内在需求是其现实社会活动的内在动力,大学生的角色定位正是对其内在需求的肯定,也是因为这种内在需求目标的存在,使得大学生对学习政治文化、内化政治文化以及传播政治文化有了内在的需求。在这种需求的带动下大学生会主动的、内化和传播政治文化,以保障自己未来角色的实现,这在另一个层面上就推动了政治文化的传播,实现了政治文化通过其载体大学生实现了自身的传播目的。

 

三、启发大学生的创造性

 

人的社会活动是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下进行的,其活动受到外在环境的制约而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但并不是说人的活动只能是停留在听任社会存在规律摆布的境地。任何规律的发挥都是有一定的条件的,人可以通过对条件的创造和消除来启发和停止一些规律发挥作用,以此来实现自身的活动目的。大学生在对政治文化产生了自我的内在需求之后,就会主动的学习和内化政治文化,但是这种学习与内化要受到来自外部的因素的制约,这就限制了大学生政治文化的内化与传播。因此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对政治文化产生内心需求,启发他们通过努力为自己的政治文化的学习与内化创造有利的条件。这样就会使大学生在政治文化的内化与传播中减少阻力,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政治文化在大学生中的传播与内化速度,同时带来政治文化传播的加快。

 

四、帮助大学生做好选择

 

人的活动具有选择性,也就是说人在自身的活动中通过自我评价对自己的行为方向,目的实现方式,需要的条件等具有主观的自我意识。实践的主体通过这种选择性实现社会实践行动,实现社会实践的目的。虽然实践主体的选择带有主观性,但是主体在进行选择时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主体选择行为的实现既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限制,又要受到主体对社会发展规律遵循程度的限制。在大学生对政治文化的内化过程中,通过外在的积极引导帮助大学生形成自身的政治文化学习和内化的合适方式,使他们寻找到符合自身条件和目的,同时也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政治文化的学习内化与利用途径。在准确选择自身的内化途径之后,大学生通过自身主动性的发挥实现自身的目的,实现政治文化与大学生自身现实状况更紧密的结合,使政治文化的内化速度加快,推动政治文化的传承。

 

综上所述,在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通过对大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可以激发大学生政治文化学习的热情,提高政治文化与大学生自身结合的效率,实现政治文化在大学生中的传播,进而实现政治文化通过大学生进行传承的目的。因此,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促进政治文化的传播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9篇:医学影像实习生范文

关键词:网络信息环境;大学生;自主意识;应对策略

1问题的提出

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明显存在着一些现象:一是手机、电脑与网络依赖现象。日常生活中,无论是遇到专业知识困惑,还是生活问题,大学生都会第一反应拿出手机“问度娘”,把思考“外包”给网络、手机或电脑。大学课堂上,尤其是在公共课和选修课上,教师全身心地“传道授业解惑”,而不少学生却在聚精会神的低头滑屏看手机,即课堂上的“低头族”不断崛起。二是网络信息成瘾现象。部分大学生通宵打网游,吃饭叫外卖,甚至连续好几天都不出宿舍门,去换取游戏装备与升级。网聊成瘾、网络信息成瘾等“网瘾综合症”在大学生群体中并不鲜见,加之新媒体的流行与广泛应用,大学生日益成为“微信控”、“手机控”等。而以上的种种现象,实质上折射着大学生自主意识的不足与缺失,而且已然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严重障碍。正是因为如此,本文将重点探究,网络信息环境对大学生自主意识养成的负效应及应对策略,从而化解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危机,推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2网络信息环境对大学生自主意识的负向影响

自主意识是指,“主体基于自己的活动所具有的支配、控制的权利和能力,并努力成为自然、社会和自身主人的一种积极的心理过程。”[1]作为主体意识最基本、最核心的内涵,自主意识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体现,它使主体的实践性活动具有自主性、支配性和独立性。基于此,我们从三个层面来理解:一是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是自主意识的核心,并对主体的思想与行为起着导向作用;二是主体认识能力与主体实践能力是自主意识生成的支撑性因素,毕竟自主意识的养成依赖于认识能力(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同时自主意识又是在实践活动中生成与增强的;三是人格层面上,自主意识通常表现为独立的人格。如今,大学生的自主意识遭遇着网络信息环境的挑战。网络信息环境即网络信息技术环境,毕竟“任何技术都逐渐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人的环境”[2](25),网络信息技术也是如此,但它“作为工具领域,既可以增强人的力量,也可以加剧人的软弱性。现阶段,人也许比以前更无力支配他的设备。”[3](199)换言之,网络信息环境会消解大学生的主体性,使其自主意识陷入养成困境。

2.1网络信息环境的开放化

诱发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偏差与迷失,致使大学生的自主意识无“根”生长网络空间是一个全方位开放的空间,遵循着信息共享原则,上网者在这个空间里可以自由地访问各类网站、上传或者下载各种信息,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对上网者完全是开放的。网络空间的开放化也带来了信息内容的多元化,各种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价值理念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而在网络信息环境开放、多元的气质辐射下,大学生不得不面对纷繁复杂、鱼目混珠的信息,这些网络信息必定传递着多种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大学生宛如陷入了“三观丛”中,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并诱发他们“三观”偏差与迷失。例如,“郭美美事件”曾在微博上广为传播,她通过晒跑车与名牌包高调炫富,令不少大学生既羡慕其名牌满身、物质丰腴的奢靡生活,又不耻其高调炫富心态与拜金主义观念,于是在大学生群体中“为何我不是‘白富美’”、“我何时能一夜成名或一夜暴富”等言论不绝于耳。当然,如今不少大学生把赚大钱作为人生唯一追求,与同学聚会讲排场,认同“金钱万能”等,都确证着网络信息环境对大学生“三观”的冲击。而“三观”作为自主意识的核心,或称导向系统,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自我调节,决定其行为的取舍。那么,大学生“三观”的偏差与迷失,意味着大学生失去人生目标与方向,失去对自己行为的控制,不知自己“是什么、要什么、信什么”。而失去“核心”的自主意识,只能是无“根”生长。

2.2网络信息环境的虚拟化

弱化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致使大学生的自主意识无“力”生长网络信息环境实质上是一种虚拟环境,它是人们依托网络信息技术,在互联网中营造了一个看不见摸不到,却又确实客观存在的虚拟空间。对于“数字一代”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无疑是“虚拟化生存”的“粉丝”。若他们一味的沉溺于“虚拟化生存”,势必导致其与真实世界疏离,与现实实践活动无缘,实践能力的弱化。毕竟人是现实中的人,人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还得通过现实生活得以满足,可以说,满足人的需要的实践活动,本质上指向的必定是现实生活,实践能力也如此。再加上“虚拟实践的非物质性特点,使得它必须通过物质性的转化,才能产生实际的作用和结果。”[4]由此推知,大学生实践能力主要源于现实的实践活动,若过多沉浸在虚拟实践中,其实践能力会被“搁置”。以人际交往能力为例,时下不少大学生痴迷于微信、QQ等网络交际不能自拔,每隔几秒更新一次微博、刷朋友圈等。但个体的生活时间是有限的,在线时间越长,离线时间越短,就越远离真实的人际交往活动,长此以往,必定会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钝化。而实践能力作为大学生自主意识的支撑性因素,它的弱化直接钝化了大学生自主能力,最终使其自主意识遭遇无“力”生长的境遇。

2.3网络信息环境的技术化

消解大学生的独立人格,致使大学生的自主意识无“主”生长网络信息环境的形成与发展是以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其中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是“主力”。如今,它们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占据了当下的时间与空间,甚至催生了一种新的的生存方式,即“技术化生存”。也就是说,现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与休闲等活动都散发着浓重的技术“气息”,这也带来了技术依赖问题。如大学生在百度上随意输入一个关键词,古今中外相匹配信息便会自动跳出,他们只要从现成的信息中筛选即可,无需深思熟虑,无需独立思考。而这恰恰会导致大学生懒于思考,不去思考,并逐渐丧失独立思考能力与独立思考意识;与此同时,大学生的独立行为也会被逐渐消解。如大学生的网络学习行为,“必须在计算机、网络和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才能展开,网络学习的空间也都是计算机、网络和虚拟现实技术创造出来的。没有这些技术,一切都无从谈起。”[5]这样一来,大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与独立行为的失落,意味着独立人格的式微,依附人格的形成。“网络人”、“手机人”无疑是对此种人格最为形象地描述。自主意识本应表征为独立人格,但大学生对信息网络技术的过分依赖,却促成了依附人格生成,自主意识则异化为“它主”意识,“它主”意识本质上是一种“无主”意识,最终大学生自主意识只能无“主”生长。

3网络信息环境下大学生自主意识养成之策略

面对网络信息环境对大学生自主意识的挑战,我们需通过优化网络信息环境、鼓励大学生体验现实的校园生活与加强独立人格教育来化危机为转机,从而促进其自主意识的养成。

3.1优化网络信息环境,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意识,首要任务是不断净化网络信息环境,消解不良观念对大学生的侵蚀。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管理与建设,如加强网络立法、建立“信息海关”制度等,从信息源头上入手,遏制不良信息的传播。同时要加强网络伦理道德建设。社会各界包括媒体人、学者、普通大学生网民等需共同努力,在传统道德基础上提炼并宣传网络道德规范,规范自身网络行为,自觉维护电子空间秩序,营造出怡人的网络“气候”。另一方面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网络化建设,以信息网络化为改革方向主动适应网络信息时代的需要,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并在自主空间中坚固大学生自主意识的“核心”。一是是添内容、创方法,改革传统思政理论教育,为其信息网络化垫基础。即丰富思政理论教学内容,利用网络搜集时政资料、政策文件与兴趣讨论题等教学资源,扩大课程内容的信息量,使课程更有趣,赋予其新活力。并且借助多媒体技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多样性。如制播放纪录片、动画等电化教学片等,都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以课堂主渠道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二要开设思政课虚拟课堂,以主流“三观”整合大学生的多元“三观”。高校可以通过整合高校新闻网、高校微博、微信平台等网络资源,打造思政教育虚拟课堂,开发校园“三观”教育新平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价值观。如开设校园“学生名人故事汇”、“学者故事坊、”等栏目,定期更新学生榜样人物事迹,推送教授学者的成长故事等,传播核心价值观,使大学生在浏览、转发与点赞中潜移默化地认同核心价值,形成正确的“三观”。

3.2鼓励大学生体验现实的校园生活,引导其在现实活动中提升实践能力

在虚拟化的网络信息环境中,鼓励大学生体验现实的校园生活,引导其在现实活动中提升实践能力,对其自主意识的养成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毕竟大学校园是他们活动的主场,若要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需“用各种方法让人们感受和意识到真实的事物、真实的我、真实的他人、真实的关系、归结到最重要的一点也就是要时时处处感受和意识到人的真实存在。”[6]。鉴于此,一是着力建设“魅力”课堂,让大学生更多体验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学生之间面对面的思想对话、心贴心的情感互动。高校教师需勤修“内功”,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上下足功夫,增加课堂上与学生的对话、互动,使课堂内外都散发出“魅力”的气息。而且只有在现实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能力等实践能力才能得到提升;二是组织丰富多样的宿舍活动,让大学生更多体验室友之间学习、生活上的关爱与互助,在其过程中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据统计,大学生在校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宿舍中度过的。因而,学生会与宿舍主管部门,通过组织寝室文化PK赛、寝室趣味运动会等活动,使大学生在宿舍集体活动中增进了解、增进友谊与共同成长。宿舍的舍长有意识地组织登山、球类运动,时常开“卧谈会”等,这些都能促进室友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从而使宿舍成员在长期的交往、互动中提升人际交往、适应环境等实践能力。

3.3加强独立人格教育,促进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养成

在网络信息时代,虽然信息网络技术直接促使大学生养成了依附性人格,导致其自主意识无主生长,但实质上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发育不良”才是症结所在。也即,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其独立人格始终处于“欠发达”阶段,它的羸弱使大学生无法抵御信息网络技术的诱惑,在实然生活中表现出依赖甚至依附于网络信息技术就不足为奇了。鉴于以上分析,一是要树立主体性育人观念,在课堂教学、日常管理与校园活动中培育大学生的独立人格意识。通过树立主体性的教书育人、活动育人等理念,培育大学生的独立人格意识。高校思政理论课、专业课教师应开展对话式、研讨式教学,当好课堂“导演”,让学生成为“主角”,使他们独立地开展知识学习、问题研讨。团委工作者、辅导员等应更多把活动交给学生,让他们独立地策划、宣传与管理活动,使校园活动成为他们的“自主舞台”,成为他们独立自主的乐园;二是要加强网络与信息心理教育,促使大学生克服对信息与网络依赖心理。高校可以增设网络与信息心理课程,让大学生了解基本的网络信息心理知识,预防常见的心理问题。如增开信息与网络心理教育课程,或者在原有心理教育课程中增加一些章节,填补网络信息心理教育的课程空白。同时,建立网络与信息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专职与兼职的心理咨询老师,对学生中出现的网络成瘾综合症、信息焦虑症等进行分析,诊断,找出化解方法,使大学生的独立人格“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商树松.论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主体意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性主张[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8(2):123-125.

[2]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5.

[3]赫尔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张峰,吕世平,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199.

[4]丁严.信息网络视野下人的主体意识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8):31-32.

[5]刘学兰,刘鸣.网络学习与人的主体性发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1):128-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