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学语文;轴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1-054
所谓“轴问题”,是指阅读教学中教师针对文本要义设计的带有核心作用的教学问题。为提升阅读教学品质,教师要对阅读教材展开深度挖掘,利用价值度更高的教学问题进行教学操作,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学习。
一、“轴问题”设计,捕捉作者意念向度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对教材文本展开多元解析,为教学设计提供信息支持。特别是“轴问题”的设计,需要教师充分整合教材资源,对文本展开深度挖掘,对作者情感进行细致剖析,这样才能获得“轴问题”设计的思路。
如,《嫦娥奔月》一课,教师在课堂导入时进行了精彩描述并提出了“轴问题”:“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嫦娥奔月’的故事本身很凄婉,即使经过千万年,人们对其喜爱程度一点也没有退减。故事有动人的力量,其美感自然会呈现出来。如果我们能够细细品味,一定会被故事中流淌出的美所感染。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美呢?我们不妨对故事展开精细阅读。”学生被教师娓娓动听的导语打动,纷纷展开自主学习,并给出了更丰富的学习感知。有学生认为,“嫦娥奔月”寄托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虽然这种理想带有虚幻色彩,但这种对美的追求、对自由的渴望,让人感动。
学生的学习思维被激活,探究气氛被点燃,学习进入到主动探索的境界,这正是教师问题设计的初衷。这说明教师的“轴问题”设计非常成功,能够紧紧抓住作者的情感表达,对学生的学习展开定向、定位引导。
二、“轴问题”投放,贴近学生思维频率
阅读问题的设计需要有“轴意识”。在问题投放时,教师也要关注一些细节。首先是“轴问题”的投放时机:学生展开自主阅读前后、课堂进入深度赏析阶段、教学训练启动时,都是“轴问题”投放的良机。其次是“轴问题”的投放形式:教学进入崭新环节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快速进入状态,只有确定了学生学习思维的全面启动,才能进行“轴问题”的投放。
《傻二哥》是评剧艺术家新凤霞写的,文风极为朴实,描写也富有个性。在课堂教学展开后,教师给出问题设计:“这篇课文为什么叫‘傻二哥’呢?这个傻二哥傻在何处?他是真傻吗?”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问题进行自主阅读。同时,教师提出阅读要求:“弄清文章主要写什么事情,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傻二哥的。总结一下傻二哥的性格特点。”学生快速投入阅读课文,并自发进行集体讨论。有学生认为,文章题目之所以叫“傻二哥”,是因为这个人物贯穿始终,作者就是要向读者介绍这个人物。有的学生认为,傻二哥爱帮助人,一帮就帮到底,这样的“傻”当然不是真傻。有的学生认为,善良、机灵、热情、助人等优秀品质,应该是傻二哥性格的真实写照。
从学生对问题解读的情况能够发现,教师通过“轴问题”,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文本阅读,对主要人物展开多方位解读,最后给出综合评价。学生学习行为的发生、发展自然顺畅,这说明教师的“轴问题”投放非常及时,有效激活了学生的主动认知,课堂学习呈现出活跃的景象。
三、轴问题解决,点亮阅读教学天空
在“轴问题”解决时,教师要充分发动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多种互动、联动等形式,对阅读“轴问题”展开个性研究、分析、整合、归结,并形成独特认知。
《皇帝的新装》是根据安徒生童话改编的小话剧,这样的课文最适合课堂表演。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也是从这个视角展开的:“《皇帝的新装》中人物比较多,你最喜欢哪个人物呢?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这个问题一经抛出,顿时引发学生的热议。有学生直言不讳:“我最喜欢小孩这个角色,虽然只有一句台词,可只有他说了真话。”有学生说:“我喜欢两个骗子的角色,面对老大臣、官员、皇帝,这两个骗子居然能够展开骗术,而且所有人都上当受骗了,这说明骗子能够抓住人们的虚荣心。”骗子所作所为是令人不齿的,但没有骗子的反衬,如何才能体现官员和皇帝的愚蠢呢?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出了肯定评价。
教师从人物角色展开“轴问题”设计,切准了学生认知的生发点。学生对个性人物有独到的见解,并由此进行延伸,学习探究就能顺利进行。不管学生选择哪个人物角色,其讨论结果都是一样的,这说明教师“轴问题”设计得精巧,为学生深入课堂创造了机会。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课堂剧 教学方式
学生听课效率与授课方式紧密相连。老师要想让学生对自己的课堂保持新鲜感,一定要在教学设计上多下功夫。《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钻研教材,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课堂剧教学法是语文课中的一种特殊方法。
一、语文课堂剧的含义
语文课堂剧,来源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分角色朗读,是一种以学生活动为主体和以教材为编演对象,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而进行的语文剧活动。它以教材为范本,以课堂为阵地,以表演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其规模的大小,时间的长短,人物的多少,道具的使用,依据课本要有所创编。
二、课堂剧在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一)精心选课,合理安排。
王尚文指出:“对提高语文教育的效果而言,这个语文意识一日不可或缺。它就是语文的缰绳。缺少这个意识,语文课就难以上成语文课,就要‘跑野马’。”课堂剧的使用也是如此,首先要精心选课。比如《羚羊木雕》《皇帝的新装》《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这样的文体适合运用课堂剧的形式展开。又如《孔乙己》《智取生辰纲》这样的文体动作的描写是重点也是经典,可以选择其中的重点动作用课堂剧的形式展开。
(二)认真设计,巧妙编写。
钱梦龙导读法指出: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组织好教学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法能体现语文课的特色。例如在教《赫尔墨斯和雕像者》时,我是这样设计课堂剧的。演员甲边用抹布擦雕像,边吆喝:“快来看看雕像啊!”演员乙微笑着,拿起宙斯的雕像,问:“这个卖多少钱?”演员甲:“50元。”演员乙自满得意地笑,拿起赫拉的雕像,问:“那这个呢?”演员甲:“还要贵一点。”演员乙笑得更得意,拿起赫尔墨斯的雕像,面对全班同学,狂妄自大地说:“我,商人的庇护神,人们一定要尊重我!我的雕像应该很值钱。”接着转身,问:“这个该很值钱吧?”演员甲毫不在意,轻描淡写地说:“假如你买那两个,我就把这个送给你。”演员乙目瞪口呆,自语道:“这就是我的价值?!”
(三)适当指导,组织评议。
采用这种课型时,表演的同学百分之百地投入,观看得异常认真。如《皇帝的新装》是非常好用课堂剧展开教学的,我要求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编演,全班同学确定好演员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增删改变。我指导学生把骗子骗取皇帝信任的“看不见衣服的人都是不称职的或者愚蠢的不可救药的人”改成“看不见衣服的人都是脑残”,简短便于叙说又符合学生说话的特点。演出结束后,组织学生评议:观看的同学要熟知原文外,还要运用恰当的方式评议,评议时我充分征求、尊重学生的评选结果,对参赛同学分别予以肯定和奖励。
三、适当运用课堂剧组织教学的特点及作用
(一)教学形式新颖,全面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作过十分中肯的分析:“课堂教学既然是一讲一听的关系,教师当然是主角了,学生只处在观众的地位,即使偶尔举手答个问题,也只不过是配角罢了。这在学生很轻松,听不听可以随便。但是,想到那后果,可能是很不好的。学生会不会习惯了教师都给讲。变得永远离不开教师了呢?”课堂剧和原来枯燥乏味的讲解相比,显然前者生动有趣,变“死气沉沉”为“热热闹闹”,能吸引学生的眼球,用欣赏的角度来感受同样的语文内容。
(二)教学内容丰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理解和记忆,特别是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
课堂剧增加许多让学生感兴趣的东西,特别是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在无形中完成。如演赫尔墨斯和雕像者一课,加进神态动作表演,把心理描写用神态和语言来表现,特别是学生演示时,那位同学很投入,拍拍自己的胸脯高声说:“我,商人的庇护神,人们一定要尊重我!我的雕像应该很值钱。”活现出人物当时的所感所想,把人物那种狂妄自大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比起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分析人物当时的心理来的直观又形象。
(三)教学表现创新,课堂剧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大舞台,提高学生素质。
当然,语文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理想的境界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提倡课堂剧,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如排演《孔乙己》中“孔乙己出场”一幕:孔乙己端来一碗酒,一碟茴香豆,排出九文大钱。孔乙己摆着读书人高人一等的架子,学生在改编中增加对话语言,使人物形象迂腐可笑的性格一展无遗。表演时,演员把孔乙己有意炫耀的声调、“排出九文大钱”动作表现得细致生动。整个活动由课外准备到课堂表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充分的互动中相互适应,优化了课堂学习的“过程”。
(四)学习方式更新,给予学生创造机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列夫・托尔斯泰说:“如果一个人在学校学习时,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一生就只会模仿和抄袭。”可见学校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能力是多么重要。在课堂剧编演过程中,学生就有了创造的机会,要在领会教材的基础上,把最精彩最扣人心弦的一幕用剧本形式加以改编,甚至将原来的主客关系、主宾关系、审美观念完全颠倒,这就需要不断地创造。例如《智取生辰纲》课本中以杨志一方为视角为主线,改编时有同学改成以晁盖一方为主线,让学生从另一角度理解文章,充分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要坚守语文本位,完成语文的教学任务,要让语文课与众不同,课堂剧,可以说是语文课中一种特殊的教学法。
参考文献:
[1]2012年《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2]王尚文.《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
然而,语文课毕竟是以语言阅读为主体,其他都是次要的。语言的魅力就在语言阅读本身,这也是语文教材编选中充分考虑和体现的方面。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媒体,它有时候是只可“意会”的,如果在教学中过分强化声音、图像等媒体的作用,有可能冲击语文教育的本体,因此,在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不能“以机代人”、“以机代教”,忽视语文教学的个性,因此,认识“辅助”含义,分清主次,计算机辅助教学才能恰到好处。
下面就阅读教学而言,谈谈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辅助作用。
1.形象导入新课,激起学生阅读兴趣。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都明白孔圣人的教导,知道兴趣是一切工作成功的先决条件。所谓“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成功阅读,我们都想一节课的开头就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计算机尚未进入语文教学之前,我们也曾为如何精心导入而费了不少精力,虽有一定的效果,可总是事倍功半。教育学告诉我们,在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如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和形象性,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对抽象的道理不易理解。初中的学生,抽象思维已有很大的发展,但经常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作支持。高中生抽象的思维居于主要的地位,能进行理论的推断,富有远大的理想,关怀未来的职业。在教育工作中,就必须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在导入新课这一教学环节上,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计一些形象的,更易于初中学生理解的多媒体片断,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不妨先把课文的结尾制作成一个动画:一个赤身,头戴皇冠的皇帝,身后是手中托着空气的内臣和一群大臣,摆着一副骄傲的神气在举行游行大典。两旁街道上,窗户上都是围观的老百姓。蓦地,响起一个小孩子天真的声音――可是他什么也没有穿呀!屏幕上显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场面呢?请看《皇帝的新装》。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增,这堂课的阅读,岂有不成功之理。
随着新课改进程的日益深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已经逐步转变为有效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体的有效课堂教学能够让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开拓学生思维,能够以更加主动、更加积极的态度来参与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就在于要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留下更多的空间和时间来独立进行思考。本文就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开展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进行探讨。
二、整合资源,研发、创新语文课程
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使用,有选择地补充、取舍,要增加学生感兴趣的好文章,而将那些不能激起学生学习情绪的文章删掉,让语文课程充满语文味。同时,教师还应该重视提炼、整理、储备、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和知识,构建自己的写作教学系列和阅读教学序列。笔者在讲授古典诗词时,就对课本中的诗词进行了重组和集中,如《一剪梅》、《鹊桥仙》、《雨霖铃》、《锦瑟》等都是写相思爱情,《桂枝香・金陵怀古》、《过华清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石头城》、《蜀相》等都是写咏史怀古。通过并联组合这些诗歌,能够便于学生举一反三,形成系统的知识。
三、大力开展语文活动,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
语文活动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相长,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为全校师生搭建自我展示的舞台,给师生更多自主实践和创新的空间,从而全面推进情感教育,促进学校和谐发展。例如某中学近日开展语文手抄报评比展示活动。在评比中,以班级为单位,每班推荐二份参加复赛,最后评出一、二、三等奖,给予表彰。并将所有获奖作品展出。一幅幅内容健康、形式活泼、文质兼美的作品展现在师生们面前,令人惊叹不已。有的作品还别出心裁地增添了剪、贴、编等手工制作,将内容和形式统一,文学与艺术融合,让人耳目一新,成为手抄报中的一朵朵奇葩。手抄报评展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搜集、汇编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爱好,而且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以活动为载体,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和课余生活,营造浓厚的语文活动氛围,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四、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运用逆向思维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影响,有些学生往往会在高中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不敢提出自己的见解,往往会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就应该注重于加强逆高思维的训练。文章贵在出新,应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多提出“愚公移山新传”、“班门弄斧又何妨”、“开卷未必有益”、“近墨者未必黑”这些新颖的讨论题目或者作文题目,让学生独立去思考,用逆向思维来提炼观点。还可以自己提出新观点,树立起新观念。除此之外,语文教师还应该多引导学生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同一事物、同一问题,如果我们能够基于不同的角度来对其进行思考、审视,那么也就能够得出多样化的结论。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多角度思考,还是运用逆向思维,都切忌不能异想天开、脱离实际,务必要合乎客观规律。
五、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
当前语文教学正在逐步地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而不再是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新型教学模式强调应该将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通过师生互动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令人遗憾的是,很多语文教师目前还是认为自己才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上课只需要听讲记笔记即可,这样一来,就使得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大降低。要想突破这个教学瓶颈,教师就应该将语文的教学重点切实转移到学生身上,将课堂还给学生,相信学生的创造力,力争于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分析解决问题、独立学习的能力。教师不应该再是课堂的主题,而应该转变为学生能力的培养者、教学结果的检验者、教学过程的监控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设计者。对于语文教材的实质内容要善于挖掘,为了有效地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出来,应该让抽象的知识和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原型相互联系起来,使语文课程变得具体形象起来。同时,对于语文课程的导言课教学设计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高度重视,将导言课备好、讲好,为培养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兴趣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引导学生展开创新想象的翅膀
创新的翅膀来源于丰富的想象,爱因斯坦认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它可以指引知识不断进化。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找准想象的切入点,让学生能够将想象力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例如笔者在课余时间和学生一起时,就一个经典的课文《皇帝的新装》进行讨论,让他们用想象去思考一个问题――“如果皇帝知道了自己上了两个骗子的当,全国的老百姓都看了他的笑话,他会怎么办?”学生的兴趣一下就上来了,有些同学认为:皇帝比较尴尬,也就想不再去提及这个事情。有些同学则认为:皇帝将那个敢于说真话的孩子杀掉,然后疑神疑鬼,对他怀疑的人都杀掉,最后被老百姓。还有些同学认为:这个皇帝吸取了教训,好好反思,决心做一个好皇帝,为老百姓造福。
七、结语
总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明显的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主动性和激情,大部分学生不再把学习语文当作负担。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也大有提高。
参考文献:
[1]乔莉芳.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探讨[J].神州,2013(05):120-124.
[2]沈忠海.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的探索[J].考试周刊,2012(87):130-133.
[3]沈忠海.浅谈如何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学时代,2012(20):143-147.
【关键词】课堂 体验性问题 设计
在重自主、重体验、重构建的现代语文教学中,除了学生自己提出的一些有思考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外,教师若能为学生“量身定做”一些体验性问题,课堂教学景观则会因融入更多的“生活”、“生命”元素,而显得更加生机盎然、活泼有趣。
一、体验性问题设计的运用
1.课堂之初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伊始,若能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创设学习情境,往往可以调动学生熟悉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情不自禁地步入学习佳境。如在教学《散步》这一课时,我对于体验性问题是这样设计的:“闲暇之余,你和你的家人一起漫步在公园的小路上……这正是家庭生活的一个美好剪影,你能试着说说你和你的家人在一起散步时的感受吗?通过这样体验性提问,自然地勾起了学生对自己相关生活的回忆,很好地调动了他们的情感体验。又如在教学《社戏》时,我开头就设计了这样的体验性问题:“在暑假里,想必同学们少不了要到外婆家去玩一玩,在外婆家你最喜欢干什么呢?同学们一听到这个话题,都十分感兴趣,纷纷抢着发言,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喜欢和乡下的孩子一起玩泥巴、捉知了、钓龙虾;有的说喜欢和儿时的小伙伴一起去河边钓鱼、游泳;有的说最喜欢看农家办喜事放的露天电影…这样的情境下,大家对“我”童年在外婆家最盼望干什么就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了,学习起课文来探究的欲望自然十分强烈。
2.课堂之中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课堂主问题的设计,同样召唤体验性问题。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经验,尊重他们已有的知识积累和认知水平,与他们的生活、学习实际相联系,引起他们的心理共鸣、情感共振。相关学者李镇西认为,在语文方面,必须及时建立大语文这一观点,让语文与生活紧密结合,从而确保学生们在生活中发现语文,让学生们的心灵与语文学习相贯通。
同样的,于漪也曾说过,“让封闭式的语文教学变得开放起来,让语文教学得到开发,从而真实地面向生活与社会,进而让学生们摆脱那种机械式的学习方式,让他们的青春不会虚度。因此,在设计课堂主问题时,教师应将语文与生活进行“超级链接”,让学生感受富有情境的生活课堂、体验充满情趣的生活课堂。
如教学郦道元的《三峡》这一课时,我对于体验性主问题是这样设计的:“如果郦道元描绘的三峡之景能保留到今天,如果让你去三峡游玩,你会选择在哪个季节去呢?为什么?”问题刚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兴趣盎然,纷纷跃跃欲试。
生:(抢着回答)我喜欢在夏季去三峡,因为夏季的三峡江水流势凶猛、迅疾、既惊险又刺激。
师:你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三峡的江水凶猛与迅疾呢?
生:(回答略)。
生:我喜欢在春季去,因为春在三峡,气候宜人,蜂飞蝶舞,花团锦簇,色彩斑斓。
生:我也喜欢在春季去,因为春在三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生:我喜欢在冬季去,因为此时的三峡银装素裹,江水清澈,美丽如画。
师:你们为什么都不太喜欢在秋季去三峡呢?
生:(争着回答)因为秋天的三峡清冷寂静,到处笼罩着悲寂、凄凉的气氛,尤其是听到凄凉怪异的猿啼,更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师:(见时机已到,再次追问)同学们去秋天的三峡游玩一次,就吓得受不住了,那常年生活在这里的三峡渔民船夫,他们的生活又怎样呢?
生:生活悲惨。
师:(水到渠成,自然小结)课文以渔歌作结,旨在从侧面表现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
3.课堂之尾
课堂之尾的体验性问题设计,同样不可小觑。它是教师和学生对于课堂教学信息及时反馈的有效保证,也能对课堂教学内容及时有效地进行巩固。它应立足于课文本身,以“以课文作例子”进行的训练主线,多从课文中寻找出恰当的“喷发口”,“伺机而发”。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这一课时,不少教师都设计过这样的体验性问题:“如果你是皇帝,在游行大典举行完毕之后,回到皇宫,你会想些、做些什么呢?通过学生对这个体验性问题的回答,反馈学生的所学、所思的信息,更好地进行课文知识的升华!
实践证明:如果能设计一些体验性强的问题,创设出较好的让学生主体积极参与的教学情境,就一定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性与能动性。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高涨,能有效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结语
【摘要】全球化时代已然到来,世界文学正在日趋形成,但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外国文学没有能够在中学课堂绽放独有的魅力,学生对外国文学的灼热的喜爱之情也被遏制、束缚着。那么,如何使语文教学成为平衡弘扬中华文化和着眼异域文化的支点呢?从实证研究来看,将比较法运用到初中外国文学的教学中来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
关键词 比较法;初中;外国文学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4-0032-01
在2011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中提出,“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旨在提醒每位语文教师:语文教育不仅是培养民族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也应是塑造全球文化意识的重要工具。那么,如何使语文教学成为平衡弘扬中华文化和着眼异域文化的支点呢?从实证研究来看,将比较法运用到初中外国文学的教学中来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
一、按照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层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使用都应遵循维果斯基所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首先要考虑到是否适应学生的年龄层级、认识水平和能力层次。
初一年级,学生还充满了稚气,他们对外国文学的兴趣主要集中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上,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多去比较中外小说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异同点,让学生对比较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和感受,唤起学生对外国文学的兴趣。比如,初一上学期的必读名著是《汤姆·索亚历险记》,汤姆是19世纪的美国孩子,他是个聪明爱动、想象力奇特的孩子,外表调皮捣蛋,但却拥有着一颗善良的心。同单元有当代女作家秦文君笔下的男生贾里,同册书中,还有鲁迅先生笔下的20世纪初以双喜为首的平桥村的农村孩子们和19世纪丹麦作家安徒生笔下的唯一一个敢讲真话的孩子。将整册书中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性格的孩子放在一起比较能够激起学生的讨论兴趣,加深其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将原本分散的文本串联成了一个系统,从而对比较方式有了初步印象。
初二年级,学生心理年龄有所增长,认知层面也有所提高,这时可以抓住一些典型的篇目乃至单元,运用比较法教学,在具体的比较中,既让学生感受外国文学的独特魅力,也让他们对比较有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比如,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父母的心》,它是日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作品。这篇文章在选入课文时编者做了一些删改,教学时,多媒体投影出原小说的结尾:“于是,那位父亲由于那位有钱的妇女帮忙,受雇于函馆的某公司,一家六口过上了好日子。爱情是无米之炊,幸福可以自给自足”,请学生与课文的结尾“那一家六口终于又团聚了”进行比较。这个教学设计意在通过比较激发学生对外国文学原作品的阅读兴趣。
初三年级,是个承上启下的学年,这年的教学应以中考复习为契机,进行专题教学,通过寻找合适的比较点将教材中有关联的古今中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尽量构建全初中的知识体系,为与高中知识的衔接做好准备。比如,从主题学研究出发,将传统的描写对象如花草树木、风雨霜雪背后的象征涵义进行比较、归纳,无论是对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还是写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比较点的选择注意紧扣教学目标
比较一般是由比较对象、参照物和比较点构成。所谓比较点,就是在比较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某个问题。通过比较点的确定,将比较对象与参照物有机结合,延伸出更多的点线,纵横结合,建构出更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比较点可根据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教材来选择,诸如结构安排、写作手法、细节设置、表现主题、人物形象、坏境描写,等等。在对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时,比较点的选择不能无的放矢,而应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确定准确、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首要工作。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目标提倡三维目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因此,在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设计时还要兼顾“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教学目标,最好能以“过程与方法”为核心,有机综合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比如,指导学生将冰心的诗歌《纸船》与著名印度诗人泰戈尔的散文诗《纸船》进行比较时,先异中寻同,体味出两篇作品相同的主题、类似的语言风格,再同种辨异,分析出不同的文体特点、不一样的写作手法,并且在朗读—比较—分析—朗读的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地让学生体会到思母之情的浓烈。
可比性虽然是比较法的基本特征之一,但假如与教学目标无关,那就无需作为课堂教学内容。比如,《皇帝的新装》是安徒生从中世纪西班牙的一个民间故事移植过来,与中国《高僧传卷二?晋长安鸠摩罗什》中的狂人绩师的故事也有类似处,但这样的可比性与“了解童话的想象与夸张的特点和理解这篇童话的讽喻意”的教学目标没有联系,所以教师就不应该为了卖弄自己博学而将这样的文学比较作为教学环节详细展开。
三、比较环节的课时安排注意合理化
使用比较法是对文章理解的深化,是学生思维的深化,需要对比较的文章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最好不要放在第一课时。纵然在导入环节,用已学文章激趣设疑,但异同点的揭晓往往还是放在教学环节的最后。
采用比较法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学过程一般是这样的,先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综合考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适当选择文本中的比较对象及另外文本中的参照物,并预设比较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充分感受文本,自主思考后形成独特的见解,然后班级讨论,互相启发,共同明确,进而修正、完善自己的答案,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当然,随着学生阅读面的不断扩大,文本解读能力的不断提高,当学生能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比较的思维方式来探究文本的异同时,教师就可以逐渐放手,让学生跟着阅读感觉自由地去比较。
语文教学是要让学生通过文字的学习去欣赏世界文学的魅力,继而能通晓不同民族的文化,最终形成开放、包容的比较视野。运用比较法教学时,只要注意立足于初中课堂教学,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组织教学,就必定能让传统的比较教学法在新的教学领域焕发出崭新的魅力,最终促进语文教学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苏慧君.论比较阅读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在现实中,一方面语文教师对于“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高度重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新课标意识不断增强,语文课堂新貌焕然,令人欣喜。另一方面,不少老师盲目跟风,为拓展而拓展,为延伸而延伸。课堂上的拓展延伸成了作秀的“绣花枕头”,也令人忧虑。本文拟从拓展点、拓展形式及拓展原则三方面对语文教学中的拓展延伸做些探讨。
一、立足文本,由此及彼
拓展延伸是针对教材文本和课堂教学而言的。叶圣陶先生曾把教材定论为“例子”,既是“例子”就要用好。拓展延伸也必须建立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那么,我们该确定什么样的延伸角度?拓展点应立足于何方?“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中的“此”与“彼”又是什么呢?
关键在于教师在钻研教材时精心选好拓展点,使拓展的面与课文的点有机结合,能在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实施。可从以下二方面入手:课文相关资料,课文内容主题,文体和生活。
1.向课文相关资料拓展
与课文的相关资料主要有三类。
一是作家资料,包括作者生平及其作品。文学作品都蕴涵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彰显着他们的人格魅力。了解作者生平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了解苏轼“历典八州”的人生经历,让学生透过“承天寺夜游”对苏轼被贬谪黄州后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加深理解,触摸到一颗旷达之心。同样的还有《小石潭记》、《岳阳楼记》等文章。另外,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家名作,但窥一斑不等于观全豹,不妨借课文,趁热打铁,向学生推荐该作家的其他作品。如可以由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向《朝花夕拾》延伸。另外,一个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也有差异,可以就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作比较,让学生有更多文化的积累。
二是课文背景。与当时重大历史事件有关,或有特定的政治背景的文章,可向其写作背景延伸。
三是课文鉴赏、评价文章。苏教版的教师用书提供了很多别人的鉴赏文章,也可以让学生写学了某文、看了某书之后的读后感。
2.向生活现实延伸
生活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活书是活的知识之宝库,花草是活书,树林是活书,飞禽走兽小虫微生物是活书。山川潮海,风云雪雨,天体运行都是活的书。活的人、活的文化、活的世界、活的变化,都是活的宝库,便是活的书。”语文学习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语文教学应冲出教室,冲出校园,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因此课堂上可以向新闻消息、学生的个人经历、独特体验等方面延伸。
二、不拘一格,“拓展”生花
只要是对培养学生的评议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较大帮助的形式我们都可以选择。
1.从时间上来看,有课前的拓展延伸。比如预习新课时,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搜寻有关信息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作品等。有课内的拓展延伸,即在课堂上进行。有课后的拓展延伸,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布置一些拓展性的作业。如《石壕吏》一文学习后,布置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改写成记叙文或短剧。
2.从地点上来看,有教室、校内的,也有街头巷尾、田野山林、公园博物馆等。
3.从形式上而言,更是五花八门。课堂上的拓展延伸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类:①阅读,主要是对相关内容文字的浏览,以获取信息或增加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②讲述,学生结合课文讲述自己的生活经历、体验,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如《社戏》一文可让学生讲述自己看戏的经历。③辩论,针对文中的问题进行探讨,在不同意见的撞击中,闪烁出智慧的火花。让学生学会多角度考虑、分析问题。如针对《奇妙的克隆》中克隆人的利弊进行辩论。④写作,往往是针对文中的句式、写作方法的学习,也有课后延伸的作文写作。如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捕鸟”动词后,也把一个动作进行分割,用精确的动词来描写刘翔跨栏的过程。⑤表演,对课文进行改写,成为适合表演的剧本,然后由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如《皇帝的新装》、《石壕吏》。⑥展示,学生在课堂内的收获以某一类型的作品来展示。如摄影作品、绘画、手抄报等等。⑦鉴赏,提供与文本内容有关的文艺作品供学生欣赏、评价,接受艺术的感染熏陶。
三、心中有度,方显天地
新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语文教学中的拓展延伸就要注意以下二点:
关键词:多媒体;阅读;有效运用
随着计算机在生活领域的逐步深入,计算机辅助教学越来越受到教师的注意,而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手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通过多媒体课件来实现的。它使语文教学的面貌焕然一新。多媒体课件具有文字、图像、图形、活动画面等直观媒体信息,并能在同一屏幕上同时显示相关的文本、图像或活动画面,并伴有音乐、声响,这是传统语文教学任何媒体都无法做到的。因此,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动静结合,变隐为显,缩小时空,使得开、声、情有机融合,互为相济,使语文教学产生很好的效果。多媒体进入语文教学,可说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举措之一,不可等闲视之。
然而,语文课毕竟是以语言阅读为主体,其他都是次要的。语言的魅力就在语言阅读本身,这也是语文教材编选中充分考虑和体现的方面。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媒体,它有时候是只可“意会”的,如果在教学中过分强化声音、图像等媒体的作用,有可能冲击语文教育的本体,因此,在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不能“以机代人”、“以机代教”,忽视语文教学的个性,因此,认识“辅助”含义,分清主次,计算机辅助教学才能恰到好处。
下面就阅读教学而言,谈谈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辅助作用。
一、形象导入新课,激起学生阅读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都明白孔圣人的教导,知道兴趣是一切工作成功的先决条件。所谓“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成功阅读,我们都想一节课的开头就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计算机尚未进入语文教学之前,我们也曾为如何精心导入而费了不少精力,虽有一定的效果,可总是事倍功半。教育学告诉我们,在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如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和形象性,抽象思维能力不比较弱,对抽象的道理不易理解。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抽象思维已有很大的发展,但经常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作支持。高中生抽象的思维居于主要的地位,能进行理论的推断,富有远大的理想,关怀未来的职业。在教育工作中,就必须从教育的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在导入新课这一教学环节上,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计一些形象的,更易于九年义务教育学生理解的多媒体片断,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不妨先把课文的结尾制作成一个动画:一个赤身,头戴皇冠的皇帝,身后是手中托着空气的内臣和一群大臣,摆着一副骄傲的神气在举行游行大典。两旁街道上,窗户上都是围观的老百姓。蓦地,响起一个小孩子天真的声音――可是他什么也没有穿呀!屏幕上显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场面呢?请看《皇帝的新装》。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增,这堂课的阅读,岂有不成功之理。
二、重现时代背景,引起学生阅读情感。
纵观义务教育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本,其中的大部分文章内容反映的是现当代时期的事情,更不乏解放以前的事情,如冰心所作的《小桔灯》,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等等,距今已有五十多年;还有一些涉及国外的作品,如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等等。语文学科更多的是需要借助情感的传递来完成教学工作的。可对于现在的学生而言,五十多年前的社会环境,中西方社会的差异不是光凭就一般的口头介绍所能解决得了的,更不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而这时候,如果能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当时的时代背景重现出来,定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情感,完成本次的教学工作。如在教学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时,用多媒体技术先展示出胜利后,美蒋内外勾结,一方面撕毁政协决议,派兵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另一方面在国统区里派出大批特务采取暗杀手段的真实情景,配以沉痛的声音,解说李公朴被暗杀的事实,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出心中的悲愤之情,同时也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当时闻一多面临的险境。再展示出在云南大学召开的追悼会现场,李公朴先生夫人血泪控诉时,混入会场的特务分子毫无顾忌、说笑取闹,扰乱会场的情景,此时每一个学生都会跟当年的闻一多一样,拍案而起。带着这样的情感去阅读这《最后一次讲演》,还能不成功么?
三、实施迁移训练,巩固学生阅读效果。
“教”是为了“不教”,这已是目前教育界形成的一个共识。而“不教”的前提是学生要把教师所“教”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这就需要课堂上适时地进行迁移训练,巩固学生的阅读效果。如教学议论文,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已初步理解议论文的格式相对比较简单,它要求有论点、论据、论证等过程。而论点提出的位置基本上又可以归纳为:段首、段中、段尾,或自己综合归纳。那么我们就可以找相应的若干语段,它们的论点分别在段首、段中、段尾,或让读者自己综合归纳,给学生进行迁移训练。传统的幻灯机和小黑板也许也可解决这一环节,但视觉清晰度上比不上投影仪的效果,课前的准备工作效率高不过电脑的录入,而且教学氛围单调沉闷。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在出示语段的同时,若能配以相应的轻音乐,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我相信,在巩固本次阅读教学效果的同时还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初中语文;有效课堂
初中阶段是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学又是对学生各方面素养进行培养的重要课程,因此,就初中语文有效课堂的建立来说,不仅是新时期条件下,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从课程教育改革内容出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下文中,笔者首先主要从现阶段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情况入手,就语文有效课堂构建的必要性及重要性进行阐述,进而结合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详尽内容,就其有效措施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以供参考。
一、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现状及有效课堂构建必要性分析
通过前文内容论述,我们已经清楚的看到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它不仅是课程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对学生综合素养进行培养的重点课程,虽然改革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但是,从目前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似乎依旧存在一些问题。
(一)教学手法革新不足
教学手法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载体,是学生吸收知识、消化知识、积累知识的基本途径,教学手法的有效性会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课改伊始,在趋势和潮流的推动下,许多教师也投入了很多激情和热情在教学手法的改革上,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持续一段时间后,许多教育工作者开始出现倦怠情绪,教学状况又回到课程改革前。
(二)教学氛围枯燥
就目前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现状来看,除了教学手法革新不足问题的存在之外,另外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枯燥的教学氛围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学习热情。语文教学是一门灵活程度较高的课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及合作,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语文教学中,学生多数不在状态。
就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来说,有效课堂的构建势在必行。语文有效课堂的构建,不仅能从学生角度出发,促进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同时还能有效改善语文教学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程教学的参与积极性;不仅能够落实课程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同时还能促进初中整个教育体系教学目标的统一。
二、初中语文有效课堂构建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综合上文所述的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现状,我们可以清楚看到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的必要性及重要性,针对目前初中语文教学过程存在的教学手法革新不足以及教学氛围枯燥等问题,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加以应对,提高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为初中阶段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顺利完成作出积极的努力。
(一)从学校方面来说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和完善,是初中课程教育改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现阶段语文课程的教学实际,学校首先应加大相关宣传,将语文高效课堂的建立提上日程,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营造向上的改革氛围。比如,在每周例会中,校领导可以将高效课堂构建相关内容作为一个单独的议事,对上一星期的构建工作进行总结,并就下一星期的主要任务作出指示;其次,还应积极稳妥的落实绩效制度,将课程教学效果与教师的绩效成绩联系起来,激发教师的工作自觉性及工作热情;最后,应不定期的组织人员进行听课与抽查,保持教师们的工作干劲。
(二)从教师方面来说
除了学校方面的努力和重视之外,教师还应积极配合,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及业务水平,深入理解课程教育改革的指示及内容,不断进行教学手法的探索和发现,争取为初中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顺利完成作出努力,其具体措施如下:第一,深入领会新课程标准内容,充分认识语文课程教育改革的精髓,转变传统教学思想;其二,转变教学手法及模式,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结合教材具体内容,充分应用情景教学、合作教学等多种策略,综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学习热情。比如就《皇帝的新装》这一教学内容来说,具有很浓厚的童话色彩,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可以对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在完成基本讲解之后,以动画的形式将故事的情节展示给学生,必然能够激起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热情;再比如就《口技》这一教学内容而言,建议教师可以采取合作教学的模式来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教师事先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收集一些口技的资料,或者通过一些表演的音频来开启教学,营造一个良好的符合教学主题的氛围,让学生较快的进入学习状态。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明确讨论的重点及主题,控制好讨论的时间;最后,教师还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奠定师生间的情感基础,以情感为启发,走进学生的世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三、总结
就初中语文有效课堂的建立来说,不仅是新时期条件下,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从课程教育改革内容出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针对目前初中语文教学过程存在的教学手法革新不足以及教学氛围枯燥等问题,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加以应对:首先,作为学校方面来说,应加大相关宣传,将语文高效课堂的建立提上日程,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营造向上的改革氛围;从教师方面来说,应积极配合,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及业务水平,深入理解课程教育改革的指示及内容,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奠定师生间的情感基础,以情感为启发,走进学生的世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不断进行教学手法的探索和发现,争取为初中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顺利完成作出努力。
参考文献:
[1]吴丹.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及实施策略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马庆会.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探讨[J].快乐阅读,2012,19:65.
[3]吴国玉.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文理导航(中旬),2013,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