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审计环境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环境绩效审计的证据收集方法与一般的绩效审计方法基本一致,其中专家咨询法是环境绩效审计比其他绩效审计用得多的一种,因为对环境事项的评价涉及专业的监测指标和设备,一般审计人员未能纯熟掌握。各种证据收集方法的做法和技巧如下:
1、审阅法审阅的书面资料
一般包括单位管理制度、重要事项会议纪要、项目实施计划、采购招投标材料、合同、各重大事项的申请与批复、财务报表账册等,审计人员需要对其中相关、有用的部分进行取证。
2、实地调研法
通过实地察看建设现场,审计人员可以判断建设进度、财产物资的真实性、相关管理的有效性;与当地工作人员或周边群众交谈,可以获得最感性、真实的答案,有时还能从他们口中获得线索或灵感。实地调研过程中,审计人员可以采取录音、录像、拍照、索取笔录和签名等方式来取得审计证据。
3、访谈法
访谈法包括召开座谈会和进行个别访谈两种方式。访谈对象包括被审计单位相关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上级主管部门或有关监督单位的人员、受益群众或周边企业等项目利益相关者等。应注意访谈内容须形成书面记录才能作为审计证据,最好还能够有当事人签名确认。运用访谈法时,可以采取一些技巧。如,审计人员对需要了解的问题先设想好几个可能的答案,然后在谈话中根据对方回答的符合程度去评估可靠性和疑点;使用恰当的谈话语气以降低对方的心理防御,获得对方的信任感,从而获得更多真实、有用的信息;审计人员也可以互相配合采用黑白脸的战术,给对方施加一定压力,又避免让对方有对抗情绪。
4、问卷调查法
调查问卷应注意标准化,对同一类型对象的问卷内容应该统一,才能有效统计结果。问卷的问题应以客观选择题为主,设置代表不同程度的选择答案,要求被调查者作出具体、明确的选择。发放的调查问卷应注意要批量化,达到一定数量的结果才具有代表性,确保充分回收,才能保证调查质量。
5、网络信息检索法
网络信息检索法是指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网络、专业数据库等平台查阅相关信息的一种方法。采用此方法时,应注意网络信息来源的可靠性,选取权威平台检索信息。
6、专家咨询法
针对审计人员知识面所不能覆盖的某一领域,需要聘请专家利用其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和分析判断能力对指定事项进行检测、分析、判断并作出结论。环境项目通常都涉及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评价,例如,水质检测、空气检测、废气检测等等都需要专业的检测设备和分析技术,不是普通审计人员可以掌握的。实际工作中,可灵活多样的采用各种技术方法,组合应用、相辅相成,以求达到审计目标。
二、环境绩效审计的分析方法
1、统计分析
法统计分析法是指运用数学方式将收集的各种数据和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最后形成定量结论的方法。常用的有:简单线性回归、多重线性回归、聚类分析等。尤其是环境绩效审计中问卷调查的结果,必须通过统计和分析才能得出定性、定量的结论。
2、比较分析
法比较分析法是指相互联系的两个指标数据进行比较,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一种方法。在实际应用时,可以将实际发生数据与计划数据进行比较得出目前实现程度,将同一主体不同时期或不同空间的指标数据进行比较得出发展规律和趋势,将同类型的不同主体的指标数据进行比较得出被审计主体所处的水平,将实际实施情况与政策法规要求进行比较得出规范程度等。
3、因果分析
法因果分析法是指分析问题的根本原因和其他原因,并通过因果图直观、条理分明地表现出来的方法。先将有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都列出来,然后通过审计证实哪些因素确实导致了问题的产生,并分析这些因素中,哪些是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和其他原因等,最后用因果图清晰表现出来。除了上述三种方法,还可以根据审计实际情况需要,适当运用一些管理学、经济学上的方法,例如投入产出模型法、杜邦分析法、净现值法、量本利分析法、数据分布分析法等。
三、实务应用案例
本文选取一个政府投资的环境项目———广东某城市环境项目作为案例(案例数据经过技术处理),综合阐述绩效审计证据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的应用。
1、项目背景
该项目立项的宗旨是改进和调整区域环保设施服务,从而协助解决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和南中国海的环境问题。项目总投资估算为人民币30.8亿元,建设期为6年,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污水处理厂和污水处理系统建设、有害废弃物管理中心建设及有害废弃物管理政策研究、城市间环境治理区域合作、水质监测与数据共享等。
2、绩效评价过程
在完成调查准备、构建三级评价指标体系、设定各项指标的评分权重、设定评分标准等环节后,审计组进入绩效评价过程。该项目的一级评价指标包括相关性、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可持续性、安全性等六大方面。本文分别从评价指标体系中,选取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指标中的一个三级指标来举例说明。
(1)经济性分析
经济性分析主要从资金经济性和管理经济性两方面(二级指标)开展,反映资源的节约程度。其中,以三级指标“招标采购合同预算节约率”为例。对该项指标的分析主要采取审阅法和分类统计分析的方法。首先,查阅项目评估文件、年度实施计划、历年审计档案、招标采购合同等资料,分类统计出所有进行招标采购的合同信息。其次,对不同类别的合同分别对其预算成本与实际成本作出比较。其中有一些设备采购是项目评估文件和项目实施计划中均有详细的资金预算的,例如水质监测与数据共享子项中的“通风、温度控制系统”,在项目实施计划中的成本预算为140万元人民币,实际签订一个合同,合同金额为129万元人民币,比成本预算节约了7.86%的资金。还有一些项目内容的预算没这么具体,例如有害废弃物管理子项中的“现场作业、进场公路土建工程”预算成本为7970万元,实际建设过程中通过招标签订了5个此类合同,金额合计7990万元,比预算成本高了20万元,没有实现节约。按照此方法,对所有招标采购合同进行比较、统计后,得出,264个招标采购合同中,有102个合同(占合同个数总数的38.64%)实现了节约,预算节约率为7.32%,但是其余162个合同(占合同个数总数的61.36%)的实际结算都等于或超过了原计划金额,超出预算8.48%。审计组对该项评价指标的评价等级为中,评分为该指标的满分分值的70%。
(2)效率性分析
效率性分析主要从项目建设执行效率和项目运营效率两方面(二级指标)开展,反映产出与资源的关系。其中,以三级指标“项目征用土地效率”评价指标为例。对该项指标的分析主要采取审阅法、访谈法以及因果分析法。首先,通过查阅历年审计报告,得知污水处理子项和有害废弃物管理子项均遇到征地困难的问题。然后采取面访负责项目征地相关人员、查阅征地过程形成的文件(如会议纪要、问题汇报、协议)等方法,详细了解征地困难的原因、征地拖延的时长、征地困难造成的后果等。经审计得知,其中污水处理子项在2006年开始征地,正值土地与房屋价格上涨之时,其中一个村庄的居民集体要求更高的补偿金额才愿意搬离。赔偿问题的商议严重拖延了该子项的进度,原本预计4个月内完成,但实际上花了超过1年半的时间。另外,有害废弃物管理子项中,前期对安全填埋场的可行性研究不够充分,未能准确判断所选建造地点的地形特征,而后在项目具体设计阶段经过更为详细的测算,土地需求从原来的20公顷增加为33公顷,增加了65%。由于征地规模的增加,一方面增加了征地审批和赔偿商议的难度和时间,另一方面需要当地政府增加配套资金,而这部分资金又未能及时到位,致使此填埋场的征地效率非常低,也是导致有害废弃物管理子项延迟了1年才开工以及项目最终延期2年才完成的原因之一。
(3)效果性分析
效果性分析主要从建设目标实现效果和社会效果两方面(二级指标)开展,反映效果与目标的关系。其中,以三级指标“珠江流域环境治理水质改善程度”为例。对该项指标的分析主要采取审阅法、实地调研、聘请专家测评、问卷调查以及比较分析等方法,来评价珠江流域环境治理水质改善的效果。首先,通过案卷调查得知,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新建和扩建的三个污水厂总共增加了每天47.5万立方米的处理能力。污水处理比例从立项前的50%上升至项目结束时的97%。第二,到污水处理厂排水口所在流域观察水质状况和周边环境,作出书面记录并拍照取证。关于水质,肉眼未发现污染较严重的情况,也未发现明显臭味。对周边环境的了解发现,其中一个污水处理厂所在流域上游有几间印刷、制衣和电子企业。第三,到污水处理厂调阅污水处理监测设备的数据,获得前三年化学耗氧量(CODcr)、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水质中悬浮物(SS)等污水处理主要监测指标情况,然后查阅实时监测设备的数据,一方面了解历年数据的变化趋势,另一方面也对比和核实数据变化的合理性,以判断是否存在历史数据造假的可能性。经审计确认,收集回来的污水经过处理后,全部达到环保指标,污水处理效果较好。第四,审计组聘请环境监测专员,抽查了30个断面的水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根据环境监测专员提供的监测报告,其中一类至三类水质占91%,四类至五类水质占5%,劣五类占4%,总体水质评价为优。其中,污染较严重的是SZ河GS段,其他河段的水质较为良好。审计组将这些数据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项目实施前的水质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认为比起5年至8年前有了稍微改善。最后,对流域周边群众进行问卷调查,收回调查问卷153份,55%的群众认为水质没有明显改善,8%的群众认为有所改善,37%的群众认为水质比以前差了。其中一名群众还表示曾在某污水处理厂上游的一家企业工作,知道企业存在偷排情况,影响水质。
四、总结
1.常规环境绩效审计方法
因为,在低碳经济条件下,环境绩效设计评价也属于审计方法的一种,所以,大部分的人都认为常规的绩效审计法也十分适用。常规环境绩效审计法最主要的一项优点就是适用的范围十分广泛,对实际环境要求较低。缺陷就是可操作性较差,尤其是需要将低碳经济下的经济发展理论引用到环境绩效审计中,操作起来更加的困难。因此,审计人员在采用此种方法时,一定要按照实际的审计环境并有机的与其他审计方式相结合。常规环境绩效审计方法有:观察法、检查法、抽样数据统计分析法以及比较数据分析法。
2.环境费用效益审计分析法
所谓环境费用效益审计分析法,是费用效益审计分析理论同环境科学相结合的现代化产物,能够对某项经济活动的综合效益进行全面的分析。近几年,此种分析方法主要在控制水、大气污染、保护自然资源等领域运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该方法的评价思路是:以对某项经济活动的经济和环境效益为基础,利用一定程度的技术手段,将其中的环境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然后再将两种效益相加,最后得出该活动的综合效益。该分析法是典型的将常规审计法同环境经济学相结合,并在环境绩效审计中应用的一种方法,其根本目的是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利用最小的付出取得最大的活动效益;其根本原则是效益必须要高于费用。目前,该方法审计评价的费用主要有三种:一是,在经济活动中,为了满足我国《环境保护法》中强制规定的环境保护标准而产生的费用,例如在引进环保设备方面的投入以及日常维护环保设备产生的费用;二是,国家在实施经济手段对环境进行保护时,企业为了迎合这种手段而产生的费用,例如超出排污标准的排污费、环境基金;三是,企业为了有效的提升自身的环境而主动拿出的环境成本费,例如企业自己设立的环保专项资金。
二、低碳经济下环境绩效审计评价的应用
1.案例介绍
2010年建立的地处西安西郊的建砖瓦厂,总投资共计三百四十万元,厂区占地大约一百多亩,目前有员工一百多人。该厂主要以手工来制作砖瓦产品,生产出的产品的各项指标都达到了国家标准,并且,该厂生产出的各类产品的销售前景也十分可观。但是,由于近几年我国各类的环境质量急剧下降,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使得全球的气温逐渐升高,同时,各种有害气体不断的排放,使得空气质量下降,植被的生存和人们的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该厂在建立初期,周围村民就持反对意见,随着环境质量的下降,人们对生活环境也愈发的担心,于是,该厂为了能够顺利建成,不但承诺为周边居民提供就业机会,以后每年还需要交四十万元作为保护环境的花费。
2.案例分析
依据以上案例的基本情况,决定采用环境费用效益审计分析法来进行环境效益审计评价第一,估算费用,根据案例可知,该厂花费的成本费可分为:一是,毁田取土的成本,该厂每年因生产产品而毁掉的田地为三百亩,从土地种植的重复性出发,该地每年可以收获两次庄家,上半年为小麦,下半年为玉米,假设小麦每亩的年产量为四百公斤,去掉人工、种子和化肥化肥的成本费,每公斤的净收益约为一点二元;假设玉米每亩的年产量为四百五十公斤,去掉人工、种子和化肥化肥的成本费,每公斤的净收益约为一点三元,那么,该厂每年在此花费的成本费约为三十多万元。另外,由于该厂在生产的过程中,会排放二氧化硫,所以,缴纳四十万的环境保护费十分合理。第二,效益估算,根据从该厂内部得到的经济效益报表得知:该厂在2010年的收益为二百五十万,此后的年平均增长额为五十万。结合之前讲述的该厂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花费,该厂在2010年当年的收益就为二百一十万,其建厂成本三年内便可收回。因此,根据之前分析的结果可知:在低碳经济下进行环境效益审计评价,具有很好的实际应用性。该方法的施行,不但为我国的环保事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稳步增长。
三、结论
1.1护理方法
观察组及对照组均采用精神疾病的常规临床护理方式,包括医院常规护理、遵医嘱用药护理、健康指导等。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还给予预见性护理措施,具体方法如下。
1.1.1给予良好的病房环境:周围环境是诱发精神病患者发病的重要外界因素,因此提供舒适、安全的病房条件是预见性护理干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护理人员要以极高的洞察力随时观察周围环境,消除一切会引发暴力的不确定因素。首先,根据患者教育背景及病情轻重安排房间,对于病情不易控制、暴力倾向严重的患者要给予单人病房;其次,要定期对病房进行卫生清理,保证房内安静、无其他无关人员,走廊内无吵闹、喧哗声;同时,还要严格实行危险物品管理制度,清除病房内能作为暴力攻击的物品,若发现室内物品、门窗有损坏要及时维修,并做好防护。
1.1.2提高有关暴力行为的心理护理: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要仔细查阅患者病例,详细评估患者病情,并掌握其易诱发暴力行为的自然因素,严密监控患者行为以及心理变化,这有利于预见性护理的实施。日常接触时,要以友善、和蔼的态度,真诚、耐心的行为感化患者,使患者消除戒备心理,自愿接触护理人员实行进一步沟通;同时,护理人员要及时准确的预测患者需要,满足其合理要求,让患者体会到舒适的生活条件,减少不良情绪及暴力行为的滋生。通过观察患者,护理人员还要快速掌握患者出现暴力行为的先兆,如突然击打物体、握拳不放等,并随时记录其行为变化,为预防各种暴力行为的发生做好充足准备和紧急预案。
1.1.3适当丰富患者住院生活:长时间独处及单调的生活不利于精神疾病患者病情的控制,甚至可加重病情。所以,护理人员可为患者提供适当的娱乐活动,并全程陪伴、给予相应奖励,用以分散患者注意力,提高患者生活乐趣,减少紊乱行为和暴力行为。但要注意活动的量及度,若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停止,并针对其行为采取有效的疏导措施。
1.1.4掌握控制患者情绪的护理技巧:给予冲动早期有效的安慰护理,可诱使患者离开发病环境、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因此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控制患者情绪的技巧,根据先兆症状给予预见性的护理干预。在察觉发病先兆时,首先要给患者营造一个放松、安静的环境,同时面带微笑并平视其双眼,使患者感觉自己处于一个平等、祥和的社会,用以消除其紧张情绪;然后,用和蔼、平实的语气同患者沟通,鼓励其吐露心声,并持有同情态度,使患者不良情绪得以发泄,同时找到倾诉的对象,有利于减轻其激动程度,降低暴力行为的发生率;还要授予患者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对于控制良好者可给与适当物质奖励,提高其战胜病魔的信息。
1.1.5加力行为发生过程中的护理:若实施有效治疗及护理后,患者仍有暴力行为,护理人员还要给予针对暴力的护理措施。因此,要预见性的掌握控制及约束患者暴力行为的措施,同时学会自我保护。患者如发病出现暴力行为,在确保人员安全的情况下,护理人员要以大胆冷静的态度处理现场,时刻同患者沟通,制止其暴力行为。对于口头劝说无效,仍在实施暴力行为的患者,要注意转移其注意力,在必要时对患者实行约束,并隔离到安静房间,将其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
1.2护理效果评定标准
将护理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其中显效:患者精神疾病症状得到改善,护理期内未见暴力行为或出现暴力行为后得到显著控制,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有效:患者出现暴力行为的频率减少,出现后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较护理前有所提高,但不及显效;无效:患者精神疾病未好转,再刺激情况下依旧出现暴力行为,生活质量较低。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及有效率的总和。
1.3统计学处理
评价观察组及对照组的护理效果,并记录相关数据。应用SPSS19.0完成数据的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采取t检验,计数数据应用卡方检验(χ2),求出P值。若有P<0.05,说明两组数据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显效37例(60.66%),有效18例(29.51%),无效6例(9.83%),总有效率90.17%;对照组:显效25例(40.98%),有效19例(31.15%),无效17例(27.87%),总有效率72.13%。对两组数据卡方检验后,得χ2=7.610,P=0.022。表明P<0.05,说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数据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男性暴力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性极大,好继发于精神方面的疾病,如不加以控制,将严重威胁患者家属及社会人员的生命安全。临床上除强调有效的治疗方式外,高效的护理措施也必不可少,一般的护理措施包括医院常规护理、遵医嘱用药护理、健康指导等,但这些方式对于有暴力行为的男性精神疾病患者来讲并不足够,因此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预见性护理干预,用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患者暴力行为的发生率及对社会的危害程度。预见性护理干预包括:
①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病房条件,消除诱发患者发病的外界因素;
②积极地与患者沟通,掌握患者的生活习性及心理、行为变化,并适当提供文娱活动,转移其注意力,使其感受到社会生活的温暖和乐趣;
③若发现暴力行为先兆,护理人员能够以娴熟的技巧控制患者情绪继续恶化;
关键词:会计师事务所;环境审计;必要性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战略问题,环境审计作为综合性的经济监督手段备受人们关注。
1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开展环境审计的现状
实践中,会计师事务所开展环境审计工作的功效不大,推动力空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环境审计依据不足
环境审计依据既是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又是审计组织开展环境审计的前提。虽然新审计准则中已有《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31号——一财务报表审计中对环境事项的考虑》,但其仅仅是在注册会计师进行会计报表审计时对环境事项考虑所进行的规范,而且其完善程度和适用性还有待验证。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制定出一套被认可的环境审计准则。因此,会计师事务所会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而较少开展环境审计业务。
环境审计的开展要求被审计单位如实记录和反映其环境管理的情况,提供完整的环境会计信息。然而,我国至今未建立环境会计,造成环境信息的确认、计量、披露缺乏统一的标准,环境信息披露产生随意性。因此,尽快建立环境会计规章制度,制定统一的环境会计报告准则,规范环境会计核算对象及报告形式,并使环境会计核算尽快付诸实施,才能为环境审计奠定良好基础。
1.2缺乏专业环境审计团队
环境审计对审计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审计人员除了要有所需要的审计专业知识外,还要求具备社会学、工程学、环境学、环境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目前,会计师事务所中现有的审计人员绝大部分是财会、审计专业或经济类专业毕业的人员,未全面涉及环境审计,而环境审计的专业性、技术性很强,不同于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随着环境审计业务的进一步拓展,环境审计中需要大量的专业环境审计人员。因此,缺乏专业环境审计人员也是当前阻碍会计师事务所开展环境审计的因素之一。
2会计师事务所开展环境审计的必要性
1992年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了一份题为《环境审计和会计职业界的作用》的研究报告,指出注册会计师在未来环境审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我国社会审计而言,积极开展环境审计也是很有必要。
2.1有效满足环境审计信息的需求
信息不对称使社会公众对企业提供的关于受托环境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持有谨慎的怀疑态度。这些信息又是评价企业环境责任所必需的,需要对这些信息的可信程度进行鉴证。因此,社会迫切需要关于环境审计信息的中介服务,会计师事务所的作用突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为社会公众提供环境鉴证信息的需要。
社会公众为了正确区分环境责任履行情况不同的企业,以便在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上进行差别对待,促进社会受托环境责任的履行,需要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的有关信息进行鉴证。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本质特征和职业道德来看t由于这一中介组织的“第三者”身份,在业务处理时能够比较独立、客观、公正地从事环境审计服务活动,使确认的环境信息有较高的诚信度,比较容易被信息使用者接受。
(2)为企业提供环境审计信息服务的需要。
企业忠实地履行了受托环境责任需要注册会计师对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以提高企业所公布信息的可信程度,树立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企业为了从资本市场上筹集所需的资金,会尽力披露一些投资者关心的有利的环境信息。为了提高信息的可信度,就需要聘请社会审计机构进行审计,这是独立环境审计产生的内部动因。
2.2拓展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的需要
目前,注册会计师行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在竞争中,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任务不是在有限的市场份额中如何分得一块大“蛋糕”,而是如何共同把“蛋糕”做大。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应积极拓展审计业务,增加盈利渠道,从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环境审计是审计的一个新兴领域,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继续存在,环境审计也会成为审计学中一个长久存在的分支。2.3确保受托环境责任的有效履行
环境责任的存在,在相关的主体中形成了委托人与受托人的关系。委托人和受托人的利益不可能完全一致,受托人有可能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从事有利于自己的事情;而委托人也可能出于某种目的而隐瞒真实信息,结果使受托环境责任得不到全面有效履行。由第三方专家独立地检查和评价受托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和结果,既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促使受托人尽职尽责履行受托责任,又可以大大提高受托人出具环境审计报告的可信度,增强信息的有用性。由此可见,会计师事务所凭借其独立第三方身份,为确保受托环境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促进会计师事务所开展环境审计的措施
社会推动力空缺成为社会审计在环境审计领域发展的障碍,通过一些有效措施减少阻碍因素,能够更好地促进社会审计在环境审计中的作用发挥。具体来说,规范会计师事务所参与和开展环境审计的措施和建议主要有:
3.1规范环境审计执业评价标准
当务之急是尽快制定、健全环境审计执业规范和评价标准,对环境审计的内容、范围、方法、报告等做出规定,使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师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2加快建立环境会计
环境审计要求被审计单位如实记录和反映其环境管理活动的情况,提供完整的环境会计信息。然而,当前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水平与环境审计的要求严重背离。因此,我国需加快建立环境会计,同时加快环境会计在企业中的实施。一方面,要尽快制定统一的环境会计准则,给会计人员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也应采取其他鼓励措施,鼓励企业对经济活动中的环境成本、环境负债和环境效益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促使环境会计的实施。
3.3提高环境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环境审计的技术性、专业性和综合性很强,其难度和广度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会计师事务所可以聘请环境事项专业知识顾问。也可以鼓励其成员取得注册环境审计师(CPEA)资格。此外,会计师事务所应重视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环境学及相关知识培训,重视吸纳环境学、工程学等相关专业的人才,建立起一支结构优化、高素质的环境审计队伍。
3.4积极借鉴国外环境审计经验
在大型深基坑的施工技术中其锚杆技术十分重要,可以给深基坑的开挖施提供较大的空间区域,通过锚杆技术的利用,能够将不同种类的机械设备更好的应用在深基坑的开完施工中去,这对于深基坑的施工操作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原来主要在车站和商业大厦等大型的建筑施工中应用锚杆技术。由于我国建筑行业不断飞速的发展,对于锚杆技术在建筑行业中是应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今,我国应用在我国深基坑施工当中的锚杆技术其安全指数方面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对于深基坑施工的质量的提高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环境保护的措施
(一)明确并树立环保意识
在深基坑施工的施工现场要将环境保护的措施真正的落实,其建筑工程的全体工作人员必须明确并树立环保意识,应该首先让相关领导认识到破坏环境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及带来的不良影响,使其能够明确环境保护对人们的重要性。只有全体施工人员对环境保护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并且积极的开展环保教育方面的做工,将环境保护真正的贯彻到每一个员工的心中,进而树立环保的意识。
(二)多余土壤运输要及时
因为大型深基坑所开挖的面积非常大,导致施工的现场出现较多大小不一的土堆。而这些土堆不仅会对深基坑施工的顺利实施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还会对现场环境的质量控制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想要保护施工环境必须将这些土堆及时的运输到场外,并且还要保证场外堆放土堆的地点对于深基坑施工的操作以及环境的质量不会造成任何的影响。
(三)回收并处理现场的材料
由于深基坑施工的施工环节较多且十分复杂,因此施工所用的材料较多,进而导致许多废弃的材料遗留在施工的现场,对于环境保护的效果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因此,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及时的回收现场遗留的废弃材料,并对这些材料进行处理。例如,施工现场遗留下来的塑料品和化学剂等,在对其进行回收和处理的过程中,需要将能够再次进行利用的材料分类,从而使材料的再次利用得以实现,从而达到节省施工企业材料的成本目的。
(四)实施及监督环境保护
想要使施工现场的环境得到保护,不能仅依靠实施环境保护的错吃,同时还需要相关的领导监督环境保护工作人员的行为。这样不仅可以保证顺利的实施环境保护的工作,并且还可以及时的发现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不良行为,对于施工现场的优化十分有利。在对施工过程的监督中,必须要定期或者是不定期的对现场进行考察,并且还要安排具体的工作人员对施工现场的污染物进行及时的清理,这样可以避免污染物对施工现场的环境质量造成不利的影响。
三、结束语
论文关键词:垃圾渗滤液,反渗透
近年来随着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的不断建设,垃圾渗滤液的处理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垃圾渗滤液对垃圾场周围的水体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如何处理垃圾渗滤液成了一个需要迫切关心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控制垃圾渗滤液产生的影响,国家环保部于2008年4月颁布了《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99-2008),为满足新标准的要求[1],本文推荐采用反渗透处理的工艺进行垃圾渗滤液的处理。
垃圾在堆放、填埋处理过程中,由于厌氧发酵、有机物分解、雨水冲淋及地下水的浸泡等原因,会产生多种代谢产物和水分,形成渗滤液,破坏周围土壤的生态平衡,降低土壤活力,造成土壤或水源污染。垃圾渗滤液主要来自3个方面:①填埋场内的自然降雨和径流; ②垃圾自身的含水; ③在垃圾卫生填埋后由于微生物的厌氧分解而产生的水 。垃圾渗滤液具有不同于一般城市污水的特点:BOD5 和COD 浓度高、金属含量较高、水质水量变化大、氨氮含量较高、微生物营养元素比例失调等。渗滤液基本水质特征见表1
表1 垃圾渗滤液基本水质特征
项目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
颜色
黄、黑灰色
嗅
恶臭
总残渣
2356-35703
COD
189-54412
BOD
116-19000
pH
3.5-8.5
NH3-N
600-7400
NO2-N
0.59-19.26
TP
0.86-71.9
Fe
6.92-66.8
Cu
0.1-1.43
Pb
0.069-1.53
Cd
0-0.13
Cr
189-3263
Zn
0.2-3.48
Ca
200-300
【关键词】 内部控制; 股权结构; 企业绩效; 传导效应
中图分类号:F2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22-0079-06
一、引言
2008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颁布,说明内部控制逐渐受到监管部门和企业的重视。然而,我国“银广夏”、“云南绿大地”、“蓝田股份”、“万福生科”等上市公司接二连三出现财务舞弊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等事件,这无疑是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与实施效率低下的表现。研究内部控制制度在何种公司治理结构中能充分发挥其有效性,对于提高内部控制的构建显得十分必要。根据对以往文献综述的分析和研究,发现许多学者主要研究了股权结构、内部控制以及企业绩效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关于股权结构影响内部控制并最终作用于企业业绩的中介传导路径研究几乎没有。另外,目前的研究都将内部控制质量视为调节变量,但是由于内部控制与股权结构(自变量)和企业绩效(因变量)都具有相关性, 而James L R和Brett J M. Mediators(1984)认为只有当调节变量与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关系都不大时,才是最理想的调节变量。因此,本文借鉴温忠麟(2004)中介效应的分析方法,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将内部控制、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联系起来,实证研究并分析股权结构对企业业绩的传导途径,从而揭示其传导黑箱。以此通过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环境,建立良好的企业股权结构,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打下良好基础,从而保证企业稳健运营。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随着我国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的进行,企业注重 改善股权结构以此来影响和改善企业绩效。F■lix J. L■pez-Iturriaga和Juan Antonio Rodr■guez-Sanz(2001)选取西班牙1991―1997年共140家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模型联立方程分析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虽然企业绩效和投资价值取决于管理所有权,但股权结构也会影响企业绩效和投资价值。张同斌(2012)选取我国高新技术上市公司4年的财务数据为支撑,运用分位数回归法研究发现,随着公司绩效的不断提升,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逐渐增大,并且绩效越好的上市公司规模的制约作用越大。Claessns和Stijin(1998)通过对捷克斯洛伐克以及东南亚企业的股权结构研究,发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企业股权结构高度集中,并且与企业价值正相关。叶红雨和曾芒(2005)选取A股市场2001―2003上市公司964家数据为样本,并结合196家企业(沪、深交易所近1 300家上市公司中196家中央直属企业集团或控股的上市公司)和520家企业(中国人民银行1998年联合认定的全国520家重点扶持企业集团或控股的上市公司)形成三组企业样本,通过描述性统计发现,196家企业和520家企业均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样本,通过变量的差异性分析发现,“一股独大”是市场化的选择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周翼翔(2011)基于内生性研究的视角,选取我国沪深1999―2008年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共509家公司,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发现,股权结构对企业绩效的作用途径是非线性的。其中,管理层持股与企业绩效呈W型关系;控股股东与企业绩效呈N型关系。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在其他限定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显著相关。
如今企业的内外环境瞬息万变,只有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高经营效率,保护投资者利益。已有相关文献对股权结构和内部控制的关系进行研究,具有三种代表性观点,分别是:(1)等同论。即认为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没有本质区别,可以等同对待。(2)环境论。把企业的公司治理视为内部控制环境因素的一个方面,认为公司内部管理监控体系包括公司治理和内控环境因素,两方面缺一不可(阎达五和杨有红(2001))。(3)互动论。认为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环境二者联系紧密、相辅相成,不能割裂对立,必须将内部控制置于公司整体的治理框架中。吴益兵、廖义刚和林波(2009)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以沪深A股市场2007年共167家企业的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股权结构和内部控制质量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控股股东性质和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都与内部控制质量在1%的水平上正相关;股权集中度与内部控制质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呈负相关关系,表明高质量的机构投资者可以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深化企业现代制度以及资本市场的发展对内部控制的建设和执行具有重大影响。周奕彤(2012)以三鹿奶粉事件为例,从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和治理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了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原因,提出优化股权结构,摆脱一股独大的现状,加强和完善董事会制度在内部控制建设中的核心作用,明确监事会职责,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储成兵(2013)基于我国A股市场上市公司2011年的财务数据,实证分析控制权的分离度以及金字塔式的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终极控制人对股权控制的比例越高,则内部控制质量越低。程晓陵(2008)选取我国上市公司2006年以前的1 162家企业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作为解释变量时对被解释变量内部控制的影响,研究发现:管理层的道德价值观和胜任能力与内部控制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设置审计委员会和增强管理人员对企业员工工作胜任能力的高度关注会促进企业改善内部控制质量从而提高经营绩效。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在其他限定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内部控制与股权结构显著相关。
追溯到1932年,Berle和Means(1932)就通过对美国200家大型工业企业调研证明,在股权分散的情况下企业决策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发生冲突,则不能保证企业业绩的提升和优化。张良、王平和毛道维(2010)以沪深国有企业838家以及民营企业297家为研究样本,其中,2008年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企业绩效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63(t=3.724,P
基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股权结构、内部控制质量、企业业绩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相关性,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质量产生影响时,内部控制失灵时的表现(如公司财务舞弊、违法违规)对企业业绩产生负面影响,内部控制质量对企业业绩也具有显著影响。在委托理论框架中,股权结构作为内部控制的基石,决定着内部控制执行的效率,内部控制要使委托人利益最大化,使企业决策最优化。在我国,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比较复杂,传统观点认为股权分散、股权制衡就能形成企业决策民主并提高公司内部治理水平,这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并且和笔者的日常实践经验不符合。“一股独大”是中国证券市场的显著特征,并不是公司治理的主要障碍,相反它和股权分散化都是市场的选择。我们需要的是大力进行制度建设,加强公司信用建设,提高决策效率,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可见,只有加强投资者保护才有可能通过股权制衡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在其他限定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内部控制是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的中介变量,三者之间存在传导效应。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本文选取2011―2013年沪市主板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对数据进行以下处理:(1)剔除财务状况有问题的ST、*ST、SST、S*ST、PT类公司样本;(2)剔除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的数据,因为金融业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方面与其他上市公司差异显著,因此不作为样本观测值;(3)剔除3年相关资料不全的公司;(4)剔除数据残缺的样本。经过以上处理,最终选取沪市主板A股685家上市公司,3年共2 055个观测值。本文相关财务数据主要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部分缺失数据来自上市公司年报和巨潮资讯网,论文最终数据为笔者手工计算整理。在本文中,运用Excel2010对数据进行初步筛选和计算,使用SPSS21.0对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二)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以企业绩效(ROA)作为被解释变量,使用总资产收益率作为衡量企业绩效的指标(杨典,2013)。总资产收益率可以衡量一个公司的经营效果及获利能力。企业绩效(ROA)指标计算的方法为公司的净利润与资产总额之比。
(2)中介变量:内部控制(IC)。本文在国内外学者有关研究基础上,选取内控自我评价报告和内控审计报告(孙光国和莫冬艳,2012)、财务报表审计意见类型(黄寿昌和杨雄胜,2010)和会计师事务所(张龙平和鲁清仿),另外本文还加入违法违规、整改措施。将这些指标作为变量衡量内部控制质量,使用改进的熵值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最终求出每个公司的综合内控评价值,该值越大,内部控制质量越高。
(3)解释变量:本文借鉴林钟高和储姣娇(2012)、张同斌(2012)的研究,选取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Iown)、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Vote)和股权制衡能力(Rate)作为股权结构的变量。这里,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是指年末机构投资者(包括基金、券商等新型投资机构持股之和)持有股票数量占总股本的比例,用百分比表示。股权制衡能力是指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至第九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比值,以百分比表示。
(4)控制变量:依据林钟高和储姣娇(2012),张川、沈红波和高新梓(2009)的研究,本文选取的控制变量包括:公司规模(Size)、资产负债率(Debt)、公司产权性质(Own)等。另外,本文还加入公司所在地区(Region)、公司所属行业(Indu)和年度(Year)。变量说明如表1。
(三)模型设计
本文将内部控制质量作为中介传导变量,以此检验内部控制的传导路径。如果股权结构对企业绩效、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质量都具有显著影响,并且引入内部控制变量以后,股权结构对企业绩效仍具有显著影响,则说明内部控制质量是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的中介传导变量。也就是说,在检验股权结构的传导过程中,内部控制质量具有双重身份,它既是股权结构的结果,也是企业绩效的原因,即股权结构通过内部控制质量对企业绩效施加影响。
内部控制、股权结构和企业绩效三者之间相关关系如图1所示(虚线内为股权结构的三个替代变量)。
1.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之间相互关系的检验模型
2.股权结构与内部控制质量之间相互关系的检验模型
3.股权结构、内部控制质量和企业绩效关系的检验模型
第一个模型检验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只有?琢i(i=1,2,3)显著了,才能进行模型(2)的检验,如果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相关但不显著,则应停止中介效应分析。第二个模型检验股权结构与内部控制质量的关系。模型(3)是检验内部控制质量作为中介变量是否具有传导作用。如果内部控制质量(IC)的系数?酌4显著,同时?酌i(i=1,2,3)比模型(1)中的系数?琢i(i=1,2,3)显著降低,那么股权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部分通过内部控制质量来传导的。如果内部控制质量(IC)系数?酌4显著,同时股权结构的变量系数?酌4(i=1,2,3)不显著,则认为股权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完全是通过内部控制质量来传导的。
四、实证检验与理论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多重共线检验
对模型中的主要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总资产收益率(ROA)的最小值为-0.937,而最大值是1.090,后者大约是前者的2.1倍,平均值为0.041,说明沪市主板公司的整体业绩水平不高并且各公司之间企业业绩差距较大。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Vote)平均值为0.365,说明一股独大现象仍然比较突出。股权制衡能力(Rate)的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0.07,均值为0.006,说明第二至第九大股东对第一大股东的制衡能力总体上处于劣势地位。内部控制(IC)的最小值为1.16,最大值为2,均值为1.789,说明自从我国颁布并施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以来,企业加强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内部控制有效性提升,并且从标准差来看,内部控制差距较小。资产负债率(Debt)的平均值为0.458,说明公司风险程度不高,偿债能力较好。公司规模(Size)的标准误差为1.453,可见各个公司规模差异性比较大。
表3是对模型中的主要变量进行皮尔森相关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企业绩效(ROA)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Vote)在5%的显著水平呈正相关,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Iown)在1%的显著性水平呈正相关,与股权制衡能力(Rate)呈不显著的负相关。内部控制质量(IC)与企业绩效(ROA)、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Vote)、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Iown)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而与股权制衡能力(Rate)在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并且各变量的相关系数都小于0.5,初步认为各变量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二)多元回归分析
本文依据中介变量的检测方法,选取沪市主板2 055家上市公司的数据分别对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股权结构与内部控制质量以及股权结构与内部控制质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回归检验,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1.股权结构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回归方程检验
从表4模型(1)的回归结果来看,股权结构中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Iown)、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Vote)与企业绩效的回归系数均在5%的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回归系数分别为0.034(t=2.532)、0.021(t=2.083)。这一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以及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越有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而股权制衡能力(Rate)与企业绩效呈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对股权结构的三个变量分析发现,三个变量有两个显著相关,则可以认为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显著相关。至此,假设1得到验证。方程回归整体性检验F值为82.202,在1%的水平上显著;方程整体的拟合优度调整的R2为0.165,拟合较好。各个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VIF)略大于1,但显著小于10,另外D-W统计量为2.056,接近2,可以判断方程各变量不存在多重共线和序列相关。模型(2)和模型(3)的检验原理类似,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不再赘述。因此假设1得到验证,即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2.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质量影响的回归方程检验
从表4模型(2)的结果可以看出,股权结构中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Iown)、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Vote)与内部控制质量的回归系数均在1%的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回归系数分别为0.124(t=4.149)、0.061(2.764),而股权制衡能力(Rate)与内部控制质量的回归系数是-1.643(t=-2.926),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负相关。这一结果表明,机构持股比例以及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越有助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发挥;而股权制衡能力(Rate)越高,越不利于内部控制质量的提升。同时,方程回归检验F值为64.638,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整个方程调整的R2为0.157,拟合程度较好。因此假设2得到验证,即股权结构与内部控制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3.股权结构、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绩效的传导效应检验
模型(1)和模型(2)分别是股权结构对企业绩效与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回归分析结果,而模型(3)是引入中介变量内部控制质量后,将股权结构和内部控制质量作为解释变量,研究其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回归分析。从表4模型(3)的结果来看,在加入中介变量内部控制质量(IC)之后,股权结构、内部控制质量共同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回归分析。从表4模型(3)中的结果看,加入内部控制后,股权结构中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Iown)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在1%的水平下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Vote)与企业绩效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股权制衡能力(Rate)与企业绩效存在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由此可以认为内部控制质量对股权结构中的股权制衡能力与企业绩效不存在中介传导效应。股权结构的变量机构持股比例(Iown)的回归系数由模型(1)中的0.034上升到模型(3)中的0.048,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Vote)的回归系数由模型(1)中的0.021下降到模型(3)中的0.020。根据传导变量的检验原理,三个步骤的回归方程都显著相关,说明内部控制质量对股权结构的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均与企业绩效存在中介传导效应,并且股权结构中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Iown)在三个模型中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34、0.124和0.048,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Vote)在三个模型中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21、0.061和0.020,这说明内部控制质量对股权结构的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均与企业绩效存在部分传导作用,而不是完全的传导效应。本文采用Freedman(1992)、张军华(2013)中介效度分析方法,进一步验证股权结构的Iown和Vote变量在模型(1)中的回归系数和模型(3)中的回归系数之差是否显著异于零。统计量的计算方法为:
公式中σ?琢i为?琢i的标准误差,σ?酌i为?酌i的标准误差,?籽 ixm为股权结构的第i个变量与中介变量内部控制质量的相关系数。计算可知,股权结构Iown的t1值为-8.337,股权结构Vote的t2值为0.588,均小于临界值1.786,则拒绝原假设,接受股权结构的Iown和Vote变量回归系数均具有显著提高的假设,表明内部控制质量对股权结构的Iown和Vote与企业绩效均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内部控制质量对股权结构中的Rate与企业绩效不存在中介传导效应,而内部控制质量对股权结构的Iown和Vote与企业绩效均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所以从总体来看,内部控制质量对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具有不完全传导效应,即假设3得以验证。
五、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内部控制质量为中介变量,采用沪市主板上市公司2011―2013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内部控制对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的中介传导作用。研究结果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都与企业绩效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并且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都与内部控制在1%的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股权制衡能力与内部控制质量显著负相关;加入中介变量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从5%的显著性水平上升到1%的显著性水平,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从5%的显著性水平下降到10%的显著性水平,证明了内部控制质量对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起到的是不完全的传导效应。
本文对股权结构中大股东股权和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与叶红雨和曾芒(2005)的研究结果一致,认为“一股独大”并不阻碍公司的有效治理,反而是市场机制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提升企业业绩。而股权制衡显现弱势,我国应该加强投资者保护体系的建设,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只有加强投资者保护才有可能通过股权制衡提高公司治理水平。这一研究成果揭开了股权结构影响企业绩效方式与途径的黑箱,对于企业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机制,改善股权结构,提高企业业绩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温忠麟,侯杰泰.隐变量交互效应分析方法的比较与评价[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4(3):37-42.
[2] 张同斌.不同绩效高新技术企业的结构因素影响――基于高新技术上市公司的数据[J].经济管理,2012(4):149-158.
[3] 叶红雨,曾芒.大股东股权、企业绩效与诚信――来自中国A股市场2001―2003年的实证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5(4):69-74.
[4] 周翼翔.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与绩效的交互效应――基于内生性视角的经验证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4):93-105.
[5] 李玲.公司治理视角下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问题的探析[D].江西财经大学,2009.
[6] 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1(2):9-14.
[7] 吴益兵,廖义刚,林波.股权结构对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分析――基于2007年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数据的检验[J].当代财经,2009(9):110-114.
[8] 周奕彤.基于公司治理结构下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1):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