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托物言志的诗范文

托物言志的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托物言志的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托物言志的诗范文

本实验在必修一教材中属于必做实验,但因其对实验材料的选择和处理要求较高,如花生要提前3-4小时浸泡,浸泡时间过短不易切片,过长则切下的薄片不易成型,还有高倍镜的使用等等。尤其是要求切出在显微镜下可清晰观察到脂肪粒的花生薄片,这对于几乎没有切片基本功的高一新生来说难度较大、成功率较低。笔者通过撕取内表皮法、血涂片法、压榨法、水油分界法、滴加法等对脂肪的鉴定实验进行改进和优化,在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方法和实验过程方面进行了一些改进,取得的较好的效果,提高实验成功率,同时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方法一、撕取内表皮法

①取浸泡过的花生种子,去掉种皮,分开两片子叶;

②从子叶的内侧面边缘下刀,薄厚均可,注意不要切断;

③用手捏住切开部分,顺着子叶内侧面方向撕取,连带揭下一层薄膜;染色后,在显微镜下可见薄膜的单层细胞排列紧密,被染色的脂肪粒清晰可见。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片如下:

优点:撕取的表皮较薄,经苏丹Ⅲ试剂染色后在显微镜下可找到单层的细胞;且可以清晰的看到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缺点:内表皮不宜撕取,同时要求操作者能熟练使用高倍镜。

(笔者在实验中发现,染色3分钟后在显微镜下刚开始观察到的花生种子的子叶细胞被染成了橘黄色,且橘黄色的颗粒较多,观察起来不清晰,但是放置两小时后再次观察时更加清晰。如上图)

方法二、血涂片法

①取浸泡过的花生种子,去种皮,研钵研磨碎成花生泥;②取一小团花生泥于载玻片上的右侧约1/4-1/3处画一条细线,左手将载玻片固定在左面上,自该线的右侧以300-400夹角向左侧推动另一载玻片,形成花生泥薄膜;③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被染色的脂肪颗粒清晰可见。

此法优点:该法模仿的是血涂片观察血细胞的原理,实验过程中不需制作切片,操作简单;缺点:研磨要充分,染色后滴加酒精洗去多余的浮色的同时,脂肪分子也被酒精溶解成小的脂肪颗粒,染色后的脂肪颗粒较小一些,由于每位学生研磨花生时研磨的程度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不尽相同,如有的学生研磨的不充分,细胞重叠在一起,染色后观察不到单层花生细胞,导致学生个体间的实验误差较大,同时此法要求操作者能熟练使用高倍镜。

方法三、压榨法

①取花生(或蓖麻、大豆)种子,剥去种皮,放在一张白纸上,用解剖刀刀背压榨,拔去压榨的种子,拿起纸对着光线仔细观察发现纸上有特别发亮点;②在白纸的另一处滴一滴水;③各滴一滴苏丹Ⅲ试剂于2处,染色3分钟;④观察并记录现象。(第一处呈橘黄色,第二处呈红色,说明花生细胞中含有脂肪。)

此法优点:不需切片,不需显微镜,操作简单;水滴和油滴形成对照,效果较好;缺点:使用解剖刀时应注意安全,白纸的吸水性不强,可将白纸换成滤纸,同时滴加液体的量不宜过多,否则水会在滤纸上迅速散开,观察到的颜色不清晰。

方法四、水油分界法

①取一支洁净的试管,向其中加入5ml清水;②滴一滴植物油后观察水油分界,由于油不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所以油在水面上;③滴一滴苏丹Ⅲ试剂,震荡试管;④观察并记录现象。(油层呈橘黄色,水呈红色。)

此法优点:不需切片,不需显微镜,直接滴加溶液和试剂即可,操作简单;缺点:实验效果与所选的试剂有关,如该实验所用的染色试剂是苏丹Ⅲ试剂,色差较显著;如该实验所用的染色试剂是苏丹Ⅳ试剂,由于水和油层均呈红色,色差较小难区分,实验效果则较差。

方法五、滴加法

①取过滤纸一片,等距编号:水、食用油、牛奶;②分别滴加2滴水、食用油、牛奶于相应处;⑧分别滴加一滴苏丹Ⅲ试剂于3处,染色3分钟;④观察并记录现象。(水显红色,食用油、牛奶显橘黄色。)

结论:牛奶中确实含有脂肪

此法优点:对实验材料进行了改进:选液态奶或奶粉溶液代替花生,这样既取材方便,也符合实验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原则;同时也减少了器材的使用,简化了实验的过程,实验中不需要使用显微镜;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形成对照实验,增设清水为对照组;大大地降低了实验的难度,节约了时间,简化了实验的步骤,教师还可引导学生继续拓展实验:脱脂奶粉是否完全脱脂了?可让学生继续进行探究。从而使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

第2篇:托物言志的诗范文

关键词:石灰石膏法 烟气脱硫技术 大气污染

我国的工业生产过程中主要是使用原煤,并且在长期的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改变。由于原煤在燃烧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SO2,对空气造成较为严重的污染,现阶段,这一污染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烟气脱硫技术的研究概述

1.烟气脱硫技术的研究现状

1.1烟气脱硫技术的分类

对SO2污染的控制主要有四个方面,分别是:燃烧前、中、后过程中进行脱硫与煤转化过程中的脱硫,燃烧后进行脱硫的技术使用相对较为广泛,是对空气污染中SO2进行控制的主要方式。

在原煤进行燃烧之前脱硫技术简单的说就是煤炭的选洗技术,通过物理的方式、微生物法或者是化学的方式来讲原煤中的杂质与硫的成分进行减少,以此来降低燃烧后所产生的SO2,减少对空气的污染,现阶段我国在这一步骤主要使用的就是物理方法;在原煤燃烧的过程中进行脱硫,也就是炉中脱硫,在原煤进行燃烧的过程中,向煤炉中投入适量的脱硫剂,其可以将燃烧过程中所产生的SO2进行消除;燃烧后进行脱硫,也就是烟气进行脱硫,顾名思义,也就是对燃烧后所产生的烟气进行脱硫的处理,这也是国际上可以进行大规模脱硫的方式,也是降低空气污染,控制SO2对大气污染的主要方式。

烟气脱硫技术有三种,是按照脱硫产物与脱硫剂的干湿状态进行区分的,分别有干法、半干法以及湿法。按照脱硫剂的利用状况来分类,有抛弃法与回收法两种。按照脱硫剂的使用状况来看有再生与非再生两种。由于SO2属于酸性的污染气体,所以在对其进行洗涤的过程中使用碱性的粉剂、浆液以及水溶液进行。如果通过抛弃的工艺进行处理,就是将烟气中硫元素以钙盐的形式进行抛弃,这也就需要大量的脱硫剂;如果是通过回收的工艺进行处理,就容易产生硫酸、硫元素或者是硫酸铵。

1.2烟气脱硫技术的发展形成

在发达国家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通过湿法进行脱硫实验,稍后英国就开始使用碱性硫酸铝法,但效果相对较差。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工业的进步,煤烟对大气造成的污染日益严重,发达国家开始对其进行重视,并对其控制的方法进行研究。在对烟气中SO2进行处理的过程中较为有效的就是石灰、石灰石洗涤的工艺,相关的研究人员通过对其进行不断的创新与优化,来对煤烟中的污染物进行处理。在对这一技术进行研究的早期遇到一系列的问题,例如腐蚀、堵塞等等,并且对能源的消耗相对较大,实施的费用也较为昂贵,在后来的不断实践过程中,逐渐对这一技术进行完善,使该项技术的烟气脱硫效率、成本以及运行的可靠性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并逐渐应用到现在的烟气脱硫工作当中。我国对这一技术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现阶段,国内外对这一技术的应用相对较为成熟,并且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

1.3烟气脱硫系统的应用及特点

现阶段,对烟气进行脱硫的技术有很多,以下对主要的几种方式进行说明:

石灰石-石灰抛弃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石灰或者石灰石的浆液作为脱硫剂进行使用,通过对烟气中SO2的吸收,形成硫酸钙与亚硫酸钙。想要使用石灰石进行脱硫,最好是在ph值在5.8-6.2范围之内时,石灰则应该在ph值在6-8范围内。石灰石-石灰抛弃法在使用过程中最大的弊端就是堵塞与结垢的问题,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就是碳酸钙或者是氢氧化钙发生沉淀或者有结晶的析出;所生成的硫酸钙或者亚硫酸钙结晶析出,这都会造成堵塞或者结垢的现象。在使用抛弃法的过程中对废弃物的处理也是一大难题,现阶段通常都是使用回填法进行,这就需要大面积的土地,所以这一方式逐渐被石灰石膏的方法所代替。

石灰石膏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石灰/石灰石来对烟气中的硫元素进行吸收,以此来对烟气进行洗涤,使SO2与石灰石产生反应,并生成脱硫后的副产品,也就是石膏,以此来进行烟气脱硫。这种方式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其可靠性相对较高,并且脱硫的效率较好,适合大面积的进行,并且原材料的价格较为低廉,所生成的石膏也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

二、石灰石膏法烟气脱硫技术

1.石灰石膏法烟气脱硫技术的使用原理

这一技术与传统的石灰石-石灰抛弃技术类似,其主要的区别就是强制性的使亚硫酸钙进行氧化成硫酸钙,脱硫的副产品也就是石膏。这一工艺相对较为完善,其主要包括烟气换热系统、脱硫剂浆液制作系统、吸收塔脱硫系统、石膏脱水系统以及废水处理系统等等,这一系统较为完善,方便烟气脱硫工艺的有效进行。

脱硫产物的处理与利用

石膏也就是通过石灰石膏法进行烟气脱硫之后的副产品,其中主要含有硫酸钙与结晶水。由于石灰石膏脱硫技术的应用逐渐广泛,脱硫石膏的产量也随之增加。就目前阶段来看,很多厂家只是对石膏进行存储,没有进行有效的利用,这不仅造成一定的浪费,对土地资源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这就要求对脱硫所产生的石膏进行再次加工处理,使其逐渐代替天然的石膏,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贯彻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现阶段世界各国对这一产物的应用有一定的不同,以下对一些先进国家对石膏的应用进行研究与分析:首先是在欧洲的发展国家中,大部分都将脱硫石膏进行了有效的再利用,例如石膏粉、石膏制品以及建筑材料等等,这在一定程度提高了资源的再利用;日本在对脱硫石膏进行处理的过程中,通常都是用来制作石膏板,同时,也在建筑材料中进行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例如墙体材料、水泥等;在德国,主要是通过脱硫石膏进行建筑材料与新型技术的发展,将石膏企业建在电厂的附近,以此来对脱硫石膏产品进行处理。

我国对脱硫石膏的处理,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的脱硫石膏处理技术起步较晚,所以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但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对脱硫石膏的处理也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例如将石膏用于建筑材料、水泥以及土壤改良方面。

结语:石灰石膏法在对烟气进行脱硫处理的过程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这种方式不仅可以降低成本,也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此外该方式所产生的副产品脱硫石膏还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所以应该对这一技术进行不断的完善,以此来保障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玉成.石灰石膏法烟气脱硫技术在大气污染治理中的应用[J].新疆化工,2011(02)

第3篇:托物言志的诗范文

咏物诗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物喻人、形神兼似的咏物诗。如苏轼的《红梅》(2004年北京卷)、陈维崧的《醉落魄・咏鹰》(2007年安徽卷)等。另一类是描摹形象、只求形似的。如骆宾王的《咏鹅》、张谓的《早梅》等。咏物诗既可用来托物言志又可用来咏物明理。咏物诗除运用托物言志手法外,还兼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比兴、联想和想象等修辞,达到亦物亦人、形神兼备的佳境。因而鉴赏咏物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一、分析所咏之物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内在神韵、品格

古人说写咏物诗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曲尽其妙)。古人欣赏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因为作者通过月下水边的梅枝横斜的侧影,写出它凛然冰清的神态品格。如2008年高考广东卷中的一题: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1)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2)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鉴赏咏物诗要从托物言志人手。首先,弄清所咏之物在形态、声音、色泽、环境等方面的特征。吕本中的《木芙蓉》和范成大的《窗前木芙蓉》都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其次,分析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揭示所咏之物特征的,答题时要用到“比喻、拟人、对比、衬托、象征”等表达技巧类术语。吕本中的《木芙蓉》和范成大的《窗前木芙蓉》都运用了拟人修辞描述木芙蓉。最后,分析作者借所咏之物抒发的思想情感,答题时要用到“正道直行、坚贞孤傲、高洁超逸”等表达思想情感类术语。

二、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不同,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唐代有三位诗人都写过咏蝉的诗,身居高位的虞世南在《蝉》(2002年京皖卷)中表达的是“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的“高贵人”的志得意满,表明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任何外在凭借,自能声名远播。被诬入狱的骆宾王在《在狱咏蝉》中发出的是“雾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的心声,通过餐风饮露的秋蝉形象,表达自己遭谗被诬的悲愤心情,也流露了“飞难进”而欲飞、“响易沉”而仍欲响的不甘沉沦的奋进精神。仕途蹇滞的李商隐在《咏蝉》中慨叹的是“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的遭际;展示了一个怀才不遇、生活清贫的正直文人形象,谴责了当时的政治集团。三位诗人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特点,却都揉进了自己的不同感受,借咏蝉比兴,寄托个人不同身世遭遇。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作者明确的寄托。但不管有没有寄托,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三、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第4篇:托物言志的诗范文

关键词:人类情感;花草树木;寄托笔者是学园艺专业的,因为自幼对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就十分喜爱,所以读书求学也选择这个专业。之所以对花草树木情有独钟,还因为接受家庭教育的缘故。记得小时候爸妈就经常告诉我,人有感情,花草树木也有,人生一世就如草木一秋,要像待人一样爱护他们,让它们自然生自然死,不要欺负它们。后来上了学,老师们时时告诫我们,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是大自然中的一份子,都有生存的权利,要学会尊重花草树木,尊重虫鱼鸟兽,因为它们是人类的伙伴。本文撷取古代文人诗歌曲赋的典型描写,说说人类情感在花草树木中的寄托,也想知音者能够共鸣响应。

古人吟诵花草树木,大多见于山水田园诗中。山水田园诗历来是我国文人吟咏的重要内容,在我国《诗经》和汉乐府中都有吟咏的佳篇妙作,唐宋则将其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撷取古人的诗歌佳句,随之议论一番以尽个人之兴。

1古人描写草的诗句与人类寄托于草的情感

古代文人墨客对小草的描写作品不计其数,笔者只撷取几个典型诗句即可窥见人们在小草上寄寓的复杂情感。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这是一首北朝名歌。在苍茫的天地之间,人们举目所见的,是一望无际的草原:“苍苍”,是草的颜色苍翠欲滴;“茫茫”,是漫无边际大草原朦朦胧胧的形。风儿吹过,只见草儿随风起伏,高高低低如绿浪荡漾,牛呀羊呀悠闲地在草浪中忽隐忽现。这里描写的是草原美景,天地人和动植物和谐生长,这是自然恬静的美好的生活画卷,人们把对天地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把对大自然的无尽恩赐的感激之意充分地表达出来,既呈现了一幅壮美的牧民生活图景,又把自个儿民族的感情寄寓在诗句中,让读者受到感染。从这首民歌中,我们看到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热爱。“爱”是这首诗的浓情,而“草”是人们寄托浓情的载体,小草和风儿牛羊相依相伴,和人们的生存息息相关,人们离不开小草,离不开草原!

描写草儿的诗句中,笔者尤其喜欢唐代著名作家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的状写。诗句中作者把春天的小雨、草色、烟柳等景物,用欣喜的笔触描绘出来,抒发了“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唐,韩愈)的清新春景。草儿历来是报春的使者,也是装点祖国山川大地的尤物,诗人们借它抒情,但这种情却不是使人们的专享,诗人们把大家的喜爱和感佩浓缩在字里行间,抒发的是大众之情。

2古人描写花的诗句与人类寄托于花的情感

对于各种各样的花,人类肯定是“爱”字当头,“喜”字为首。古往今来写花赞花怨花乃至恨花的诗作数不胜数,让多少读者跟着文人墨客一起泼洒情感,一起喜怒哀乐。我们不会忘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名句;不会忘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不会忘记“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中的红杏;其他如“带到重阳日,还来就”中的、“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中的海棠、“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中的梅花、“桃花尽日随流水,泪在清溪何处边”中的桃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中的荷花、“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中的稻花等等。花是有情之物,它有灵性,和各种各样的小草一样,它们以不同的形色和馨香,阐述着人生的哲理,或起教育作用,或表达各种祝福,或表示祈求和希望,或表述各种心态和冥想。在中国,人们把不同的情感寄寓于花儿,主要凸显在花的象征意义上。如牡丹象征富贵和大气,梅花象征无畏和顽强,荷花象征高雅和清纯,兰花象征清馨和优雅,玫瑰象征情爱和忠贞……象征是一种艺术手法,它通过某一具体形象表现出一种更为深远的含意,引起读者由此及彼的联想,以表达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象征就是托物言志的一种技巧。当然,人们对花儿寄寓的情感,绝大多数是真善美的追求和讴歌,与对小草的情感寄托有不一样的地方。人们赏花赞花,因为它们“浅笑留花间,朵朵为君妍”;人们赏花爱花,因为花中蕴含着人们十分肯定的正能量――美好的人格寓意、伟大的精神力量。花以实用和美化相结合成为大家生活中的一部分,娱人感官,撩人情思,寄以心曲。花已形成了“花文化”,其含意博大精深。

3古人描写林木的诗句与人类寄托于林木的情感

与花草等一岁一枯荣的植物相比,树木是形体高大、生长周期较长的植物。高的大树可达十几米甚至数十米;树龄长的树种可生长几十年数百年乃至几千年。树木不但形高体硕树龄很长,它们中的很多乔木,一年四季还都郁郁葱葱蓬勃旺盛,为大地山川撑持出莽莽苍苍的森林绿,所以,树木成为历代人们敬仰崇拜的主要对象。远的不说,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咏柳》一诗中就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柳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此诗描写的是柳树,其貌“碧玉妆成”,其形“万条垂下”,它的细叶如裁缝巧制,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制的结果。笔者看过不少古人写柳的诗歌,因为柳树依依婀娜多姿,不少文人都将依恋之情寄寓在柳树身上,看到它们你就会产生依依不舍的柔情。又如南宋的志南和尚写的《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此诗写的是古木参天荫翳蔽日形成的绿荫下一位老者的感受,老者的感受其实就是作者的感受。读着诗句,我们似乎也感受到了浓荫下过路人的喜悦:杏花雨纷纷,微风轻吹面,惬意舒适的老者,虽然已需“杖藜扶我”,但对古木凉阴十分感激。诗中透露出来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古代描写树木的诗句,和描写花草的一样,也是数不胜数。这些诗句中对树木的吟诵,无不寄寓着文人墨客们的多种情愫,而赞赏崇拜却是主旋律。清代文人郑燮吟诵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其中的“青山”他要“咬定”,其实“青山”指的是“立根原在破岩中”的满山树木。他把做人要经受千锤百炼、不怕风吹雨打的告诫寄寓在满山的树木中,读之你会收到很多启发。中华民族崇拜树木,视树木为护身符,把多种复杂的情感寄托其中,这一自然物已成为图腾文化积淀深植于人们的潜意识之中。

以上的议论,是笔者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读了许多诗词作品后对花草树木十分钟爱的表达。花草树木是大自然的灵物,人们把自己的丰富情感寄托在它们身上,托物言志,言志寄情,让人类高尚的精神意志和多种追求喜好在这些灵物的生长中显现传扬,过去是这样,以后仍然会这样。参考文献:

[1] 周汝昌,等.唐宋词鉴赏辞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

第5篇:托物言志的诗范文

这首诗的诗句是: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第6篇:托物言志的诗范文

马诗后两句实际上是借物抒怀,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感叹和愤慨,以及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愿望。这是一组颇有特色的咏物诗,具有寓意精警、寄托遥深、构思奇巧、用典灵活等艺术特色。

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古人很喜欢咏物。

(来源:文章屋网 )

第7篇:托物言志的诗范文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一般考查写景抒情、托物言志、酬赠送别、思亲怀远、咏史怀古、征战戍边这六类诗歌,从2011年高考的情况来看,又以前三类出现的频率较高。下面以2011年高考真题为例,谈谈怎样备考这三类古代诗歌。

例1 (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 城 刘 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

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

一片江南水墨图。

望湖楼晚景 苏 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

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

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

(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

(3)(略)

这两首诗歌同为写景佳作,考生赏析时应抓住诗人描写的景物,品味景物的特点,结合诗人的写作风格,全面赏析。

参考答案 (1)蒙蒙细雨 (2)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所云“江南水墨图”意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 (3)(略)

备考提示 写景抒情(山水田园)诗,往往是先写景后抒情。一般而言,景物描写中虽然熔铸了诗人的情感,但要品出景中之情,必须对全诗传达的情意有一定的把握,才能因景悟情,探明奥妙。读此类诗,直奔抒情句往往可以快刀斩乱麻,可以较便捷地观照诗人的内心世界。

例2 (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咏山泉》可谓诗人吟咏山水的著名诗作。作为一首较为工整的五律,此诗的内容组合与行文结构颇具特色。首联叙事点题,紧扣“泉”字,起得平和自然。颔联承接上文,从正面立意,描绘山泉的出俗形象。颈联转写山泉遭遇冷落的境况:尽管山泉清净而鲜活,可是当它流入深涧,水满溢出,分引到小池的时候,山泉原先的那种清澈和灵气,被这窒息的环境遮盖了,仿佛有谁不愿意看到山泉的“映地”“飞空”。尾联由叙而议,点明诗旨:山泉的“恬淡”无人关注,可它仍然年复一年,自洁自清,保持着一尘不染的秉性。

参考答案 (1)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作了铺垫。 (2)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备考提示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托物言志,是间接表现主题思想的方式之一,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画,间接表现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手法,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托物言志常用比拟、象征等手法。抓住这些方面去解读,考生就能较快地找到答题方向。

例3 (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 黄庭坚

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③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8.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

9.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这首诗的首句六字,既点明画的作者,又描绘出一幅烟雨归雁图。第二句和第三句承上,写因欣赏画中景色而生幻觉:恍惚之间,好像坐在潇湘、洞庭的烟波之上,目送行行归雁,乡情油然而生。第四句描写诗人身心已沉浸于幻境之中,忽听得友人说“这是丹青”才恍然醒悟,知道错把画境当做真境。

第8篇:托物言志的诗范文

一、对于“炼字型”试题的训练方法

“炼字型”试题意在考查学生对“诗眼”的掌握能力,一般此类题型的题干为:“在这一联中最为生动和传神的字是什么?为什么?请分析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下面我们来介绍寻找“字眼”和“诗眼”的方法与技巧:“字眼”是一首诗中最为关键和精彩的字,由于炼字是为了写诗,而这个字又是诗句中最出彩的某一个字或某几个字,那么所炼成的字就成了一首诗的“诗眼”,抓住文章的诗眼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清楚地感受整首诗的情感世界。那么应如何判断诗眼所在呢?从诗歌位置来看,诗眼一般位于诗歌的后两句,因为诗人的写作顺序一般是:先写景后抒情,最后两句诗往往才是诗歌主旨所在,也就是诗眼所在。从诗歌体裁来看,“五言诗”所炼的字一般是第二个字、第三个字、第五个字,“七言诗”所炼的字一般是第三个字和第四个字。从汉语言词汇的特征来看,“炼字”在汉语中的实际含义就是“炼词”,因为大多数汉语词汇都是单音节词,主要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部分,所以炼字就分为“炼实词”和“炼虚词”两大类。所谓“实词”指的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是有所指的汉语词汇,所以在寻找“诗眼”时,应注意诗歌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这里的动词指的是能够生成灵动意境的词。所谓“虚词”主要是指副词和连词等“无所指、有含义”的词。在古代诗歌中,“炼虚词”的字讲究句子和句子之间的起承转合,以及情感思想的承接转变。但在高考试题中,对“炼实词”的考查居多,虚词少有涉及。主要的解题方法如下:①找出所炼的字是哪个字,表明自己的看法,指出“字眼”在句子中的内在含义;②将这一字放入诗句中,想象其描述的景象;③该字眼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对于诗歌中“艺术手法”的训练方法

很多学生对于诗歌“艺术手法”的考题不知所措,甚至感到一片茫然,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这就要求学生首先明确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内容及其内在关系,表达技巧指的是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三个部分,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对偶、设问、排比、反复、反问等八种方法;表达方式主要包括描写、记叙、抒情、议论等四种方式;而表现手法主要包括铺垫、象征、托物言志、白描、扬抑、借景抒情、悬念、伏笔、联想、想象、开门见山、衬托、渲染、动静结合、照应、正面、侧面等手法。只有扎实地掌握以上基础知识,才能真正做好“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这里的“大处”指的是表达方式,即找出诗歌中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如果采用的是描写,就看它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如动作、语言、心理、肖像、细节、正面、侧面等;如果采用的是抒情法,则看它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应该体会是托物言志还是借景抒情。例如,在教学北宋诗人吴激的《题宗之家初序潇湘图》时,诗歌内容如下:“江南春水碧如酒,客子往来船是家。忽见画图疑是梦,而今鞍马老风沙。”从这首诗来看,从大处着眼:表现手法采用的是描写法,从小处入手:采用虚实衬托,以表达作者凄凉感伤的情怀。诗人用虚实衬托的方式,虚写了潇湘山的水画意境,实写了现实生活中的“鞍马老风沙”,用故乡的美景来反衬关外的疾苦生活,体现了作者忧郁无奈的感伤之情。

三、通过诗中意象揣摩诗歌的象征意义

第9篇:托物言志的诗范文

1.把握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手法。

2.鉴赏品味散文的内容,表现技巧、语言。

3.理解作者表达的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这是唐代刘禹锡《陋室铭》的语句,虽是一栋陋室,但在诗人眼里却充满了清幽雅静的情趣。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如入帘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今天,我们再一起去参观一座山间小屋。

二.解题

作者李乐薇,江苏人,现代作家。早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一直在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富有感情。

“空中楼阁”,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折射而出现的虚幻的楼台景物,后多比喻虚构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清代李渔《闲情偶寄·结构第一》曾引用此语:“实者,就事敷陈,不假造作,有根有据之谓也;虚者,空中楼阁,随意构成,无影无形之谓也。”《我的空中楼阁》也正是通过虚实相生的写法,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小屋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

三.整体感知

1.在文中“我的空中楼阁”具体指什么?

山上小屋--“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2.作者是怎样写山和小屋的关系?

①“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暗喻,拟人,突出了小屋的玲珑、小巧的特点

②“柔和的一个角度上”:明暗和色泽差别不大、不刺眼,和顺悦耳,质地柔软,亲切、温顺。

山坡平缓,地势、地形,具体的事物赋予色彩、质地、性情。

③“点破”:直接了当地捅破,力度突出的是小屋的位置的显眼、显要和。

④博喻: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叫博喻,又叫连比。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

a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杨朔《画山绣水》)

b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瓴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王蒙《春之声》)

c“砰”一声,郎平的一记重扣,激起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欢呼声和鼓掌声,像海涛击岸,像山洪爆发,像飞瀑倾泻。观众们蜂涌到场子里,将一束束散发着馨香的鲜花,献给教练、领队和姑娘们。(鲁光《中国姑娘》)

d张老师却是一对厚嘴唇,冬春常被风吹得爆出干皮儿;从这对厚嘴唇里迸出的话语,总是那么热情、生动、流利,像一架永不生锈的播种机,不断在学生们的心田上播下革命思想和知识的种子,又像一把大笤帚,不停地把学生心田上的灰尘无情地扫去……(刘心武《班主任》)

上面例①用“莲花”、“海棠叶儿”、“一挂一挂的葡萄”、“仙人骑鹤”、“乐队吹箫”五个喻体来比喻“累累垂垂的石乳”这一个本体;例②用“雪”、“玉”、“飞溅的浪花”三个喻体来比喻“白丁香花”这个本体;例③用“海涛击岸”、“山洪爆发”、“飞瀑倾泻”三个喻体来比喻“欢呼声和掌声”这一个联合体;例④用“播种机”、“大笤帚”两个喻体来比喻“话语”这一个本体。如果用一个喻体来比一个本体,又用另一个喻体来比另一个本体,这不是博喻,这是比喻的连续运用。

⑤如果从选景、取景的角度看,这些内容从哪些角度观察?

远处。----远观全景。

3.作者怎样写小屋和树林的关系:

①树点缀了小屋(由近及远)。

近观: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树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好的绿的背景,使小屋显得别致出色。高出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美而浓的树阴”,“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拟人)。

②小屋点缀了树林、树丛(由远及近)

远看: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隐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这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丰富的联想、想像,但写的是确确实实的山、树、屋的形势和情姿。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一个里程碑。

③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山和小屋的关系?

相得益彰,相互掩映。

4.如果说以上内容是从实处写,那么作者还从哪些方面怎样写其它?

虚写

写花园:由“领土”有限,到“领空”无限;由“有形的围墙”到“无形的围墙”;由花园的花朵到天上的云霞。小屋的光线也富有浪漫的文学性;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早晨光线加强,花蕊慢慢绽开,傍晚,光线暗淡,花瓣微微收拢。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岖的“山路”,却叫它“幸福的阶梯”,“空中走廊”;夜幕中的小屋,却觉得它仿佛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由实入虚,将现实的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难怪作者情不自禁,“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啊!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二个里程碑。

5.从文章的整体看,“我的空中楼阁”是不是确有其建筑?

理想中的生活地方。从全文看,这小屋应是虚构的。作者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合远离“入境”“不闻车马喧”之意。

文章题为《我的空中楼阁》,一语双关: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蒙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

6.“我的”这一定语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倾向?从此可以感悟到作者什么样的志趣?

喜爱之情。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读最后一段。作者特意强调,“这座空中楼阁占了地利之便”。所谓“地利”即“空中楼阁”,它踞于“高高的山坡之上”,“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含远离“人境”,“不闻车马喧”之意,是“我”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不必养鸟,无须挂画”,不要人为的“文明”,只要“自然”,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这是此文托物言志的第三个里程碑。

作者把小屋视为“快乐的起点”和“幸福的终点”,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薄,远离闹市人境,在尘嚣中寻找闲静,从明丽质朴的自然中获得无限的意趣,是对人生的一种超然态度,但作者这种幸福观是与众不同的,有其积极的一面,即对社会现实的厌恶和失望,对名利社会的彻底否定;也有其颇为消极的一面,即超凡脱俗、清心寡欲的遁世思想。因此,作者的这种“快乐”和“幸福”的人生追求,只是一种海市蜃楼式的幻景罢了,小屋只是一座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他所企望的境界实际上是镜中花水中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只不过是人生的生活理想的寄托。

文章开将从山写起,用比喻的方法,以神来之笔点出小屋的位置,接着用一组博喻来突出小屋点缀山,接着重点写小屋和树的关系,这部分由近到远,由局部到整体,多方位写两者的关系。尔后,又以大量篇幅立足于小屋描写外面的景致,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在对外面多种景物进行描写的基础上更侧重于抒写自己对自然景物的感受,这样独具匠心的构思,使文章的内容由浅入深、由实而虚,也自然而然地借景物描写抒发了情怀。

5.表现手法

文学创作中,作家有时感到某种抽象的精神难作具体描绘,有时也会由于某些原因不便对所表现的失望进行直接描述,于是便往往借对某一适当物象的描写,便抽象的精神具体化,让不便明言的情思含蓄、曲折地表达出来。《我的空中楼阁》便是这样的托物言志、咏物寄情的作品。状物与言志,融洽无间,和抒情也浑为一体。

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已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7.描写景物的角度:本文在描写景物时,角度变化多端。

A.近看小屋,呈现的景色是:“有了这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树总是轻轻摇动着。树的动……”看到小屋的整体,看到屋的大小和树的动静的配置。总之,近看到得的印象,归结为“含蓄而有风度”。

B.而远眺呢?“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想于枝头,轻灵而自由。”从大背景中,看到小屋特征鲜明的局部、一些线条、一排瓦屋、一片蓝、一片白,而整体则在树丛中“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远眺得到的印象,归结为“轻灵而自由”。

C.此外,还有仰视:“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D.有俯瞰:“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

E.又有白天所见——景物线条、色彩、层次非常明晰;黑夜所见——“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

F.还有从屋内向屋外看:“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总之,作者以心爱的小屋为焦点,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描绘,写出了小屋在各种视角下的各个方面,写出了小屋的神韵。只有心灵自由,襟怀开阔,胸无尘滓,而且爱屋情笃,才能如此放纵笔墨,视点任意东西南北。

,最经典的两句: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无需挂画,门外有幅画——名叫自然。真是叫人羡慕欣喜,鸟语花香,自然清新的生活是最满意的人生。

六.这篇散文把小屋置于一幅幅图画中呈现给我们读者,图画有小屋的全景、夜景、远景、近景、特写景,从不同角度、不同时间把小屋点染勾画,加欣赏一系列画卷,使我们大饱眼福,可我们能否结合文人的作品机及文人,描述一下生活于其间的作者应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可以用我们知道的文人为其画像?

提示:这一步实际是在调动学生的文化积淀,通过比较,发散思维,来寻找古今文人在寄情山水的相同点,学生可以各抒己见,不一定就是生搬硬套某一文人和李乐蔽是完全一样的,只要寻找到某一相通点即可。

1.可想象为当代“陶渊明”的形象,他在《归园田居》中写到“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入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这样一个情然自乐的“世外桃源”,诗中表现出他回到田园、重温田园的自然景物和生活气氛的内心欣慰之情。田园的和平安宁的生活,正是诗人心中的向往之景。

2.可以想象为当代“王维”,他在《山居秋瞑》中写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问照,清泉石上流。竹暄归院女,莲动下舟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中的“明月”、“清泉”、“竹”、“莲”构成大自然清雅静美的画面,暗示了诗人向往自然、追求归隐的人生理想。

3.可以想象为当代“李白”,他创独坐敬亭山种写到“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所有鸟类都已离开敬亭山高飞远逝,极目长天,空空荡荡,山顶仅有的一片孤云,也在慢悠悠地竟自独向天边飘离而去。鸟去山空,云去山孤。而此时,诗人眼前默然无语的敬亭山,却赋予了灵性,与诗人“相看两不厌”,山与人,两相亲,山水自然成为诗人的知己,使诗人精神上得到莫大的安慰。

4.可以想象为当代“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我们看到作者目接山水之美而乐,娱清山水悠闲自适的情调。“树林阴毁,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马乐也。”作者“醉”于山水之间。“禽鸟”同样“醉”于山水之间,而作者耳闻鸟鸣之音也为之乐,使大自然的山水禽鸟都富有了灵性,达到了人与大自然融汇为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