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成本决策论文范文

成本决策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成本决策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成本决策论文

第1篇:成本决策论文范文

摘要:本文从成本理论的角度指出所有权兼经营权的企业形式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企业形式都是有效率的,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关键在于提高其决策控制效率。

关键词:成本所有权经营权决策控制效率

人们通常认为所有者兼经营者的企业形式效率最高,这时成本最小,例如阿尔钦和德姆赛次的团队生产理论分析。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企业的问题不仅包括管理者与员工的成本,还包括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成本,因此这种企业形式的成本要更高一些,那么是不是所有权与控制权合并的企业形式的效率就一定高于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企业组织呢?如果是,那么为什么所有权广泛而全面分散的这种组织形式普遍存在呢?已有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

一、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的企业运营效率

(一)团队成员偷懒行为的监督及其问题

阿尔钦和德姆赛次认为:企业的生产是团队生产,因为许多人联合分工生产更具有专业化效率和规模经济。但是团队生产的是“团队产品而不是团队成员的边际产品”,因而很难准确的检测、测算每个成员的贡献,在直接测度每个团队成员的边际贡献高成本的情况下,团队成员就会产生偷懒的可能性,偷懒行为的部分效应将由团队中的其他人承担。

那么如何监督偷懒行为呢?一种方法是由市场竞争来监督团队生产,有更大生产能力的团队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现有成员将受到愿意以较低收入份额提供服务或向团队其他成员提供更高收入的潜在竞争者的威胁和约束,一旦其偷懒行为被觉察就会被撤换。然而“市场竞争并不能实现十分有效的控制”,首先通过观察团队产出来发现确定偷懒行为的存在及其程度很难,因为影响产出的因素很多;其次,其他团队生产中同样存在偷懒的动机和行为。另一种方法是阿尔钦和德姆赛次提出的培养团队成员的忠诚感和团队精神,强化不偷懒的共同利益。由于培养团队精神的可操作方式和最终效果的不确定性,因而我们应该提倡但是不应该仅仅将监督问题的解决寄希望予团队精神的培养。第三种减少偷懒行为的方法是“由某个人专门作为监督人检查团队成员的投入业绩”。但是监督人又由谁来进行监督呢?阿尔钦和德姆赛次认为通过授予监督人剩余索取的方式可以解决监督人偷懒的激励问题。“监督人通过他支付给投入品所有者的价格,通过观察和指导这些投入品的活动或用途,减少偷懒活动,获得剩余收入”。这样,监督人就成为了“团队生产过程中的中心合约人”,即雇主或所有者,其拥有这样的权利束:“成为剩余索取者;观察投入品行为;作为中心方与所有投入品订立合同;改变团队中的成员资格;出售这些权利”。这样的权利组合一方面实现了相对优势的专业化分工效率,另一方面减少了团队生产过程中的偷懒——信息问题。这就形成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相统一的企业组织运营模式,雇主或者所有者可以通过观察或规定投入行为来估计员工边际生产率。

但雇主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能监督的人数也是有限的,这样组成的企业规模一定受到限制,企业很难获得规模经济的好处;此时为了扩大企业经营规模,雇主必然委托管理人员对更低层级的员工进行监督,一方面管理者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有限的,能监督的人数也是有限的,企业必然形成多层级的组织结构形式;另一方面,所有者、管理者、雇员行为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他们各自的利益往往不一致,甚至相互冲突,这时所有者即使亲自经营企业也很难保证员工的行为与所有者的预期完全一致。与此同时,企业所有者在经营中所追求的往往是个人效用最大化,而不是企业利润最大化,所有者的效用包括货币工资、舒适的办公环境、所有者的利润以及社会关系的维系等等。因此,即使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的企业经营也不能使企业价值最大化。

(二)企业所有权结构的决定性要素

由此,德姆赛次提出企业所有权结构的决定性因素主要包括四类:第一,企业价值最大化所需的规模,企业的规模与所有权集中之间是一种反向关系,规模越大,企业的所有权更加分散。第二,实施更有效的控制产生的利润潜力,即潜力控制。当所有者实施控制的程度既定时,企业的利润潜力就与企业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密切相关。外部环境稳定(稳定的价格、稳定的技术、稳定的市场份额等)时,监督成本比较低,而外部环境不稳定时,经营者的行为对企业经营的效益有明显的影响,这时监督要花费高昂的成本。第三,系统性管制,例如政府控制。德姆赛次通过分析得出:政府调控的主要作用,就是使受控行业的所有权更加分散。第四,企业产出中的潜在要求,例如舒适的办公环境等等。企业的潜在要求越高,所有权就越集中。由于不同企业所有权结构的决定性要素不同,从而带来了不同的所有权结构,例如当企业符合下述条件时:领取固定工资的工人的任务容易监督;所有者兼经营者投入企业、作为股本的资金能够保持企业有效规模运营;所有者的经营兴趣及领导企业的能力与企业所处的环境相适应,企业就会采用所有者亲自经营、按等级制度组织企业的形式。如果企业要求的规模比较大,股份资本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就会求助于分散的所有权结构。

二、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企业运营效率

(一)两种不同观点

对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企业运营效率,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以伯勒和米恩斯、凡伯伦、加尔布雷斯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对企业的所有者不利,其成本很高。

伯勒和米恩斯(1932)认为,由于作为所有者的利益与最终经营者的利益往往是不一致的,两者之间的信息往往也是不对称的,而且分散的股东没有动机严密监督公司管理者,这样就导致作为非所有者的管理者能够引导企业追求利润以外的其他目标。“随着所有权的扩散,这种利益冲突的结果总是以有利于经营者一方而告终”。

凡伯伦(1924)认为,“所谓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实际上就是把控制权从资本家手中转入工程师之手,从而实现了社会效率的恢复,因为工程师的主要兴趣是提高技术、增加产出,而资本家的兴趣在于利润。因此,“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就变成对追求效率的经营管理进行控制的问题了”。

加尔布雷斯(1976)对控制权问题的看法与凡伯伦相同,但他对这种转变的结果做出了不同的评价,他认为正是由于技术阶层的愿望和权力,牺牲了所有者的利润,才培养出人们所不愿看到的私人部门的大规模发展。

另一种是以法玛和詹森为代表的主流观点,认为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企业组织也是有效率的,关键在于所有权怎样控制经营权在决策过程中的问题。法玛和詹森(1983)认为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企业中,“决策功能和风险承担功能是分离的,部分是因为经营与风险承担专业化所产生的好处”。对于决策功能而言,决策程序包括四个步骤:提议——提出资源利用和契约结构的建议;认可——对所需贯彻的提议作决策选择;贯彻——执行已认可的决策;监督——考核决策人的绩效并给予奖励。其中提议和贯彻职能由同一人担负,法玛和詹森将这两个职能称为“决策经营”,而认可和监督职能合并称为“决策控制”。在决策经营和决策控制不分离的情况下,牺牲了无限制风险的分担与决策功能的专业化好处,这表现在决策程序蒙受了效率的损失,因为决策人的选择需要以财富、风险承担的意愿和决策能力为基础;同时剩余要求者放弃了通过证券组合的多样化最佳地减少风险,因而风险承担成本较大。

在许多复杂组织如上市公司、大型专业化合伙公司、银行等,所有权和控制权往往是分离的,这类组织通常通过决策经营和决策控制职能的分离来解决因决策经营与剩余风险承担的分离而产生的问题。这些复杂组织有一个最大的特征:“与不同决策有关的特定知识——需花费成本在人之间传递的知识——在组织内所有层次的人之间传播”。因此,企业可以将决策经营权委托给拥有富有价值的相关知识的人,来减少知识传递成本;同时分离决策经营和决策控制职能能实现对决策经营中问题的控制,例如可以将决策控制职能赋予享有剩余要求权的人来认可、监督重要决策和规定奖励等。

然而在大型复杂组织中如上市公司,股份分散,拥有众多的剩余要求者,当每一个剩余要求者都要涉足决策控制时,成本很高,因而将其剩余控制权委托给其他人就更有效率,这样就出现了剩余风险承担与决策控制相分离的现象,组织方式有以下收益:决策经营委托给人,可以使有价值的知识在与其密切相关的决策程序中发挥效用;决策经营和决策控制的分离有助于解决因剩余控制权的扩散而引起的问题;剩余要求者可以通过证券组合减少风险承担的成本;剩余要求者不需要具备大量的财富和经营决策能力。所以,在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企业中,当决策经营、决策控制和剩余风险承担的收益一般大于它们所导致的成本时,组织也是有效率的。

(二)决策控制的主要机制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当决策程序中存在严重的问题时,可以通过决策经营与决策控制的分离来提高运营效率。决策控制的主要机制在不同的组织中大同小异,主要有以下几种:决策科层。即由较高层的人认可和监督较低层人的决策提议,评价其表现。决策科层因组织的博弈规则而得到加强。相互监督制度。复杂组织中形式上的决策科层得到了来自人之间不太讲究形式的相互监督的信息的支持。在经营过程中,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层级之间的信息是相互传播的,这些信息对于较高层级人并不直接有用,但是这些信息提供了内部人之间的相互监督。董事会。董事会(或理事会或经营合伙者委员会)掌握聘用、解雇和补充高层决策经营者以及认可和监督重要决策的权力,实现组织最高层级决策经营和决策控制的分离,使高层决策经营者与控制人之间的串通更加困难。

三、对我国国有企业管理的启示

不管是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还是统一的企业,其运营都是有效率的,都能够通过激励、监督、程序控制等降低所有者与经营者、经营者与雇员之间的问题。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企业的出资人包括国家直接投资者、提供贷款的银行、机构投资者等,要提高国有企业的运营效率关键在于提高决策控制的效率及决策的质量,加强决策经营的监督。但是,目前国有企业起决策控制核心的董事会往往由于所有者缺位而无法充分发挥决策功能,作为决策控制的最高层级,谁又对其实施决策控制和监督呢?通常人们认为是股东大会,但是外部股东是信息不对称者,同时公司的股权结构及其分配机制决定了外部股东的监督成本很高,因此股东大会不能有效监督、控制董事会的。特别是小股东与大股东(他们通常是小股东的人)之间的问题应如何解决。以上理论分析都假设小股东、大股东的利益是一致的,而现实生活中当小股东将决策控制权委托给人以后,小股东的利益常常没有得到保证。因此,要提高国有企业经营效率,还需要从国有企业的决策控制着手系统规划。

参考文献:

1.普特曼等编.企业的经济性质[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第2篇:成本决策论文范文

[关键词] 管理学研究方法

管理活动自有人群出现便有之,与此同时,管理思想也就逐步产生,但以泰勒(Taylor)的名著《科学管理的原理》以及法约尔(Fayol)的名著《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为管理学诞生的标志,那么现代意义上的管理学至今不到100年。在不足100年中管理学的理论研究者与学习者实践者、管理学方面的著作文献等等均呈指数上升,显示了作为一门年轻学科勃勃向上的生机和兴旺发达的景象。

20世纪初,以泰勒、法约尔和韦伯等人韦代表的古典管理阶段,其核心内容是科学管理、管理职能分析、古典组织理论等,古典管理理论侧重于“物”的管理,研究方法以工业工程方法为基础。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是以梅奥韦代表的人际关系学说及随后发展的行为科学理论阶段,研究的重心转向“人”,研究方法上注重采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实验研究方法。20世纪60年代以后,管理学的发展被孔茨描述成“管理理论丛林”的阶段,孔茨的两篇著名论文《论管理理论的丛林》和《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分析归纳得出,截止1980年为止管理学至少已发展有11个学派,包括管理程序学派、行为学派、群体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等,各个学派从不同的角度研究管理问题,提出各自的理论,在研究方法上也体现了多样性和创新性,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数学、统计学、经济学等研究方法出现,极大的丰富了管理科学研究,在此基础上,孔茨认为所谓“学派”更适合称为“方法”。

一、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研究方法引入管理学研究领域

系统就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始终着重从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系统中各部分即使并不优越,但构成协调一致相互配合的统一整体却可产生优越的功能。反之,即使各部分是优越的,缺乏协调统一相互联系和制约的整体可能并不优越。系统论应用于管理科学,是用系统理论和观点来考究企业组织,分析组织的构造是对管理要素、管理组织及管理过程进行系统性分析,旨在优化管理的整体功能,实现管理的最佳目标和效率。控制论描绘了管理形态和运动规律的多样性,强调系统的反馈和前馈控制,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反馈控制、功能模拟和黑箱辨识。信息论将运用概率论等方法研究通讯和控制系统中信息传递和信息处理的科学引入了管理研究。以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和突变论为代表的系统自组织理论,重点研究系统自发形成具有充分组织性的有序结构的内在机制。这些理论将组织看作系统,不仅关注系统的各个部分,而且更加注重系统各个部分的联系,信息的传递、控制及系统的自组织因而成为各不相同但是又紧密相关的一个体系,强调实现组织的整体功能和效率。

二、以数学(包括统计学)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的引入

近年来,数学方法在管理学研究中越来越活跃,主要运用于建立模型和进行定量分析,常用的数学包括统计学、组合数学、数学规划、离散数学等。所谓定量分析,就是用数学的语言(数学表达式、图、表等)和数据(数字、符号、图片等)描述所研究对象系统的状态并分析其变化发展规律的研究活动或内容。尽管一些人指出单纯的数学模型并不能完全解决现实的复杂的管理问题,更不能完全替代人的管理,但是以管理科学学派为代表,以数学为基础的定量研究方法正在管理领域的因素量化、建立模型和定量分析方面展开研究,特别在电子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推动下,数学研究方法正在深入渗透管理科学研究领域。上面提到的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也主要是以运筹学等数学理论为基础,包括数学规划(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图与网络、对策论、决策论、排队论和可靠性理论等,由此可见,系统分析也是定量化分析,分析方法是组织管理技术,管理中的最优目标选择、统筹规划、人员匹配以及计划决策等无一不是系统论(运筹学)所包容的内容。根据John G. Wacker的研究,1991年~1995年运营管理(operation management)的研究表明,55.19%的论文都采用了数学分析方法。

三、案例研究方法的使用

经验主义学派和权变理论学派两个管理学派都高度重视案例研究方法,虽然二者在研究思路上又各有不同――经验主义学派侧重于研究个体企业管理实践,在服务于个案研究这一目标之下,才考虑做多个企业案例的比较研究与归纳、概括;而权变理论学派侧重于通过多案例研究,归纳、总结出若干基本模型,以指导管理实践。例如,经验学派彼得・德鲁克受通用汽车的雇佣,对其组织结构进行案例研究,1946年出版的《公司的概念》便是这一研究的结晶。《公司的概念》出版四年后,几乎所有的西方大公司都开始按照德鲁克的理论框架重组自己的公司组织结构,甚至连大学和教会都试图从这部著作中汲取组织改造的灵感。目前无论是在战略管理或组织管理领域,还是在管理会计、市场营销管理、生产作业管理、信息技术管理领域,都可以看到丰硕的案例研究成果。战略管理、目标管理、计算机集成制造、项目管理、流程再造、风险管理、供应链管理、核心能力、公司文化、追求卓越、知识管理、平衡计分法等等都存在出自于案例研究过程的产物。例如,Prahalad和Hammel(1980)对日本电气公司(NEC)与美国通用电话电报公司(GTE)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研究,总结出NEC告诉成长的经验时提出了核心竞争能力。经验或案例学派的主要观点大致如下:(1)管理应侧重于实际应用,而不是纯粹理论的研究;(2)管理者的任务是了解本机构的特殊目的和使命,使工作富有活力并使职工有成就,处理本机构对社会的影响相对社会的责任。德鲁克认为,作为企业主要管理者的经理,有两项别人无法替代的职责。第一项职责是创造出一个大于其各组成部分的总和的真正的整体,创造出一个富有活力的整体,把投入于其中的各项资源转化为较各项资源的总和更多的东西;第二项特殊职责是在其每一项决定和行动中协调当前的和长期的要求。为此,每―个经理都必须:制定目标和措施并传达给有关的人员;进行组织工作;进行鼓励和联系工作;对工作和成果进行评价;使员工得到成长和发展。(3)实行目标管理的管理方法。当然,经验主义学派的方法由于强调经验而无法形成有效的原理和原则,无法形成统一完整的管理理论,而且,过去所依赖的经验未必能运用到将来的管理中。正如孔茨在他的书中指出的:“没有人能否认对过去的管理经验或过去的管理工作‘是怎样做的’进行分析的重要性。未来情况与过去完全相同是不可能的。确实,过多地依赖于过去的经验,依赖历史上已经解决的那些问题的原始素材,肯定是危险的。其理由很简单,一种在过去认为是‘正确’的方法,可能远不适合于未来情况”。

四、经济学研究方法进入管理学研究领域

第3篇:成本决策论文范文

【关键词】市政工程;道路工程;施工管理;质量控制;要点;施工过程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随之而来的是市场道路工程施工项目的增多,而为了保证市政道路工程的施工质量,就对施工过程中的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不过很多市政道路工程的施工现场都处于闹市区,人流车流都非常多,如果不能有效进行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工作,不仅会对以后道路的使用带来影响,还会扩大现阶段施工中对人们生活生产带来的影响。因此,为了保证市政道路工程的施工质量以及施工过程的顺利完成,需要采取在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中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基于此,本文对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探讨。

二、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管理的要点分析

(1)市政道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

不仅包括市政道路工程,无论对于任何工程施工来说,安全管理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对于市政道路施工安全管理来说,主要包含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是施工人员的安全,另一方面是道路本身工程的安全。在加强市政道路施工安全管理的工作上,首先,相关管理和作业人员要认识到施工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提升安全意识,做到“安全第一、人人有责”,树立全员安全防范意识;其次,在市政道路工程施工之前,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掌握基本的安全常识,对施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要及时排除,以保证工程施工的安全;第三,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人,同时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总之,在市政道路工程施工全过程中都要贯穿安全的理念,并保证高度的预见性,并自觉遵守相关的安全规章制度,时刻将安全放在第一位。

(2)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进度管理

市政道路工程和其他建设工程相比,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工期较紧,因此,做好施工进度管理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的施工进度管理工作中,首先,在施工之前要做好相应的进程计划,项目负责人员也要定期对现场的施工进程实施检验,来判断其能不能按照策划实施。要是遇到实际工程进程受到影响的现象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对阻碍的原因进行仔细的分析,排除其中对工期进度不利的影响因素,同时,一旦进度被延误,就需要结合市政道路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对进程进行的弥补与调整,以尽最大的努力将施工进度赶在原定的计划之内。从而有效确保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进度目标的完成。

(3)市政道路工程施工成本管理

对于市政道路工程的施工单位来说,获取相应的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内容,而做好合理经济效益的获取,成本控制就显得非常重要。笔者根据相关的实践经验发现,在市政道路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能否有效控制显性和隐形成本,对于成本控制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具体来说,为了扩大施工企业的利益,相关管理人员首先可以采取科学的管理手段,全面分析竞争对手,将单位和市场进行良好的适应;其次,将市政道路工程的实施方案进行细化,对于已经完成的项目工程任务进行总量统计与成本费用研究,完善财务管理,进而为后续成本造价管控创设参考标准。再有,在施工阶段中,应采取合理的手段在利益、安全和质量之间寻求相应的平衡点,引入偏差成本控制,对于误差要进行仔细的分析,以做好成本控制工作。

三、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要点分析

(1)重视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

对于市政道路工程施工项目来说,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亦不能轻视,在这一阶段中要重点做好设计阶段本身发生费用的控制和因为设计带来问题产生的损失的控制两个方面重要的内容。前者是确保市政道路工程施工项目顺利进行必须支付的费用,理所应当属于质量成本的重要内容。而对于后者需要在设计阶段对设计的方案进行严格的论证、评审以及试验等,使设计阶段的成果更加科学和合理,避免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而带来更大的损失。

(2)严格控制入场的主要设备及材料质量

主要设备及材料是保障市政道路施工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因此,一方面要从采购工作做起就制定一系列规范的工作标准,以降低购入材料的故障成本。初次检查后,还可通过定期访问重新检查审核的力一法对供应商进行监督。施工期间,施工企业进行定期审核,有助于促进卖方保持预选检查时具有的质量体系,保持买方和卖方之间的人员紧密接触,这也是预防和及时纠正缺陷不可缺少的措施。除此之外,对材料消耗的质量成本也是不能忽视的一个方面,根据目前施工现场来看,材料的消耗所占有的成本核算比例是相当大的,如何有效降低材料消耗就需要加强对材料消耗前的质量方面进行管理,当然,这也是成本控制的重要内容。

(3)从细节入手做好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若要做好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工作,就需要从细节入手,将质量控制工作细化,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具体的市政工程施工项目的施工过程中,一方面是加强对施工工艺以及装备的质量成本控制,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改善施工工艺以及设备。在企业的施工过程中,要完美做到对工艺及装备的科学选择几乎是难以做到的,总是会存在一定的不合理和浪费环节,因此,对于其中复杂、成本较高的施工工艺加强质量成本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另外,在施工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质量故障成本的考核,其中主要包含控制返修损失和停工损失。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做好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管理及质量控制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虽然目前我国市政道路的建设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实现数量上的目标固然重要,但是也不能忽视质量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只有在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管理及质量控制中采取科学合理的有效措施才能进一步保障市政道路工程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郝文卓,施永健. 浅议市政道路施工管理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J]. 江西建材,2015,04:181-182.

[2]吴强. 市政道路施工管理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J]. 江西建材,2015,07:203-204.

[3]杨斌. 项目施工管理在市政道路桥梁中的分析[A]. 中国武汉决策信息开发中心、决策与信息杂志社、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决策论坛――科学制定有效决策理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中国武汉决策信息开发中心、决策与信息杂志社、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5:1.

[4]马尚. 试析市政道路工程现场施工管理[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02:30-31.

[5]温金祥. 市政道路工程施工方法与质量控制[J]. 中国西部科技,2005,06:20-21.

第4篇:成本决策论文范文

会计电算化与会计集中核算试析

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处理从手工发展到电算化是会计操作技术和信息处理方式的重大变革。它对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提出一系列新的课题,使传统会计格局逐渐被打破,新的会计思想和理论逐渐确立,从而在推动会计自身发展和变革的同时,也促进电算化会计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一、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的特点

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是指应用电子技术对会计数据输入、处理、输出的过程。现阶段主要表现为用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和报账,以及替代部分在手工会计下由人脑完成的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判断。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过程具有以下特点:

1.以电子计算机为计算工具,数据处理代码化,速度快,精度高。电算化会计是以电子计算机代替手工会计下用人工来记录和处理数据。

2.数据处理人机结合,系统内部控制程序化,复杂化。由于数据处理的人机结合和系统内部控制方式程序化,使得系统控制复杂化。其控制点由手工会计对人的控制转到对人和机器两方面的控制,控制的内容涉及人员分工、职能分离和计算机软、硬件的维护,以及会计信息和会计档案的保存和保管。

3.数据处理自动化,帐务处理一体化。整个帐务处理过程呈现一体化趋势。

4.信息处理规范化,会计存储磁性化。在电算化系统中,各种会计数据以文件的形式组织,并以电信号和磁信号的形式存储于计算机的内外存储器中,磁性介质成为保存会计信息和会计档案的主要载体。

5.具有选择判断及做出合理决定的逻辑功能。系统设计与开发中的各种数学、运筹学、决策论等方法的运用,增强了系统的预测和决策功能。

二、会计集中核算的特点

会计集中核算是融会计服务和管理监督为一体的新型会计管理模式,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开始采用这种模式,其基本职能是:会计核算中心对各单位的财务收支采取“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户核算”的办法。在纳入集中核算单位的资金所有权、资金使用权和财务自主权不变的情况下,它实行财务集中管理、统一开设账户、统一会计核算、统一收付资金、统一调配资金的管理形式。单位所有开支在单位领导审核批准的基础上,再经会计核算中心审核后入账,从而保证了各预算单位开支符合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是为了加强会计核算、管理与监控,防止财政资金被截留、浪费等违纪违法现象的发生。其特点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从管理、控制的手段看,突破了过去管理模式中仅仅着眼于会计人员进行评价的局限性,实现了由人治到法治、由管人到管人与管账相统一的转变。过去,各单位财务由领导说了算,会计人员作为所在单位的一员,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及领导压力,往往不能保证在会计监督中不偏不倚,严格按财经法规办理经济业务。有时为防备审计,还会实施“技术性粉饰”,造成假账的产生。现在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各单位领导会计法律意识增强,他们经常事先主动向核算中心咨询会计处理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及授权范围。对支出审批更谨慎、态度更认真。

2.从管理的层次看,实行财务集中核算,减少了中间层次,有利于信息的及时沟通,有利于管理、控制目标的实现。过去上级对一二级报销核算单位的财务控制主要是年终审计,决算审计,属于事后监督,时效性不足。出现了问题再来纠正,成本和效果均不理想。现在核算中心可及时掌握各单位财务数据,有条件进行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会计信息的获取,交换及利用方便及时,为管理、控制目标的实现及科学决策提供了条件。

3.从运行成本看,实行财务集中核算,不仅可以大大减少财务人员,降低政府行政成本。而且核算中心实行统一账户,便于统一调度资金,盘活了财政资金的库外沉淀。如过去对预算外资金,先要存入专户,使用时再申报计划,然后由预算外转入单位支出户开支。不仅过程烦琐,而且也降低了资金的利用效率。现在变成系统内划拨,工资直达个人账户,政府采购款直达商品、劳务供应商,高效快捷。

4.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得以加强。现在会计核算中心一般在财政主管部门领导下工作,实施了电算化核算。不论管理的软硬件条件均与原单个核算单位不能同日而语。使现代化办公信息模式得以实施。

三、电算化会计对会计集中核算的影响

1.提高了会计集中核算的效率,降低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电算化会计以计算机为信息处理工具,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和精度;数据处理的自动化、程序化和规范化,提高了会计集中核算的及时性、可靠性和相关性。同时,计算机的使用,使广大会计人员从繁重的会计核算和数据转抄中解放出来,其劳动强度大大降低。

2.促进会计集中核算职能的转变,引发了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变化、提高了会计人员素质。电算化会计下会计工作效率的提高和会计人员劳动强度的降低,使会计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促进会计工作职能发生转变。电算化会计下的人员除会计专业人员外,还有计算机专业人员。会计专业人员不但要精通本专业,还要熟悉计算机,具有上机处理基本业务核算工作的能力,掌握一般性故障排除方法和纠错方法;计算机专业人员除应有本专业知识外,还应有财会专业知识,了解会计核算工作,通晓会计数据流程。他们都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日新月异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术,以不断满足电算化会计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形成复合型人才。

3.引起会计工作组织方式和会计人员分工与职能的变化。电算化会计采取对数据编码的方式进行信息处理,是以数据的不同形态为主要依据来组织会计工作,改变了手工会计以会计事项性质为依据组织会计工作的做法。相应地,手工会计下会计工作按职能组进行分工的做法,也被电算化会计划分为数据(信息)收集、凭证编码、数据录入和处理、系统维护等专业组的做法所代替。

4.改变了会计信息处理和使用的方式和方法。电算化会计数据处理的代码化、程序化和自动化,是对手工会计信息处理方式和方法的本质变革,这一变革改变了手工会计下成本计算、编制报表等只能在月末进行的做法和限制。

总之,电算化不仅引起了会计集中核算系统内在的变化,改变了系统的职能,同时也最大程度地提高了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的质量。

四、电算化会计与会计集中核算未来发展趋势展

电算化会计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产生而产生,也必将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和发展。

1.电算化会计将获得普遍推广和应用,大范围的信息处理网络得以建立。电算化信息处理从形式上看是信息处理手段的变化,实质上却是生产方式的转变,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信息处理和分析专业化、智能化。由于信息处理和分析专业性较强,需要专门的人才,具备多方面的知识,且具有较高的成本,因此为小企业及个体经济提供信息服务的专业部门(类似于目前的记账)将会逐渐出现。此外,随着智能电子技术的发展,信息处理也会朝着智能化发展。

如何完善会计集中核算这种新兴的制度,与会计电算化更好的结合,使其向更合理,更科学的方面转变。建立科学的会计集中核算体制尤为重要。

(1)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会计核算中心是集核算、监督、服务于一体的机构,必须按照“管理不越位、监督不缺位、服务要到位”的指导思想,加强各项管理工作,做到制度完善、管理规范、运作有序、监督有力。需要健全的制度主要包括:机构设置;资金管理范围;会计核算形式;备用金管理制度;人员素质控制制度;会计档案保管制度。

(2)会计核算中心的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与各核算单位财务管理的定位。现阶段会计集中核算工作依据的是“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监督”相分离的原则,同时也要与会计电算化很好地结合起来。会计核算中心的重点是行使日常的核算和监督职能,但参与各核算单位的财务管理、资金筹集、正确执行财政部门批准的经费预算和财务计划、财产物资管理、财务管理办法、业务计划的制定、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等职能不变。

第5篇:成本决策论文范文

[论文关镶词]erp;企业管理;创新

一、企业资源计划的管理思想

企业资源计划(erp:enterpirseresourceplanning)是在mrpi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经济、经营思想和it技术而产生的,它一方面强调供应链管理,从整个社会的角度进行企业资源优化;另一方面重视提高企业的柔性、敏捷性、集成性、全球性和对jit(准时制生产)、bpr(企业流程再造)等的支持。erp是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理念的结晶及体现,是信息时代企业实现现代化、科学化管理的有力工具,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衡量企业管理现代化的一个标尺。

1.erp的核心管理思想是供应链管理。供应链是由物料获取并加工成中问件或成品送到用户手中的一些企业和部门的业务活动及其相互关系构成的网络。供应链管理则是指通过加强供应链中各活动和实体间的信息交流和协调,增大物流和资金流的流量和流速,并使其保持畅通,实现供需平衡。

erp正是基于“供应链”的管理思想,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制造活动、以及供应商的制造资源整合在一起,体现了完全按用户需求制造的思想,这使得企业适应市场与客户需求快速变化的能力增强。另外,erp将制造企业的制造流程看作是一个在全社会范围内紧密连接的供应链,其中包括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和客户等;同时将分布在各地所属企业的内部划分成几个相互协同作业的支持子系统如财务、市场营销、生产制造、质量控制、服务维护、工程技术等,还包括对竞争对手的监控管理。erp系统提供了可对供应链上所有环节进行有效管理的功能,这些环节包括订单、采购、库存、计划、生产制造、质量控制、运输、分销、服务与维护、人事管理、实验室管理、项目管理、配方管理、市场信息管理、因特网(internet)和企业内部网(intranet)、电子通讯(edi、电子邮件)和电子商务(e—commerce)、资本运营和投资管理、各种制度及标准管理等通过这些子系统的紧密联系以及配合与平衡,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多工厂、多地点的跨国经营运作。

2、erp系统同企业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reengineering,简称bpr)是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了信息传递速度和实时性,扩大了业务的覆盖面和信息的交换量,为企业进行信息的实时处理、作出相应的决策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为了使企业的业务流程能够预见并响应环境的变化,企业的内外业务流程必须保持信息的敏捷通畅。正如局限于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是不可能实时掌握瞬息万变的全球市场动态一样,多层次臃肿的组织机构也必然无法迅速实时地对市场动态变化做出有效的反应。因此,为了提高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竞争优势,必然会带来企业业务流程、信息程和组织机构的改革。bpr旨在消除部门隔阂,强调面向业务流程管理,以客户为中心,将决策建立在业务流程执行的地方,减少无效劳动和提高对客户的反应速度。bpr的原则就是从市场竞争全局出发,在供应链系统概念的基础上,实现的快速响应和敏捷流畅。在调整企业内外业务流程的基础上,还把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客户等纳入一个紧密的供应链中,强调整体全局最优而不是单个环节或作业任务的最优erp就是按照这样一种基本思想将优化的业务流程写在程序里,并能够随着企业业务流程的变化而相应地调整,能把传统mrpl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应变性(active)”上升为erp系统通过网络信息对内外环境变化的“能动性(proactive)”。bpr的概念和应用已经从企业内部扩展到企业与需求市场和供应市场整个供应链的业务流程和组织机构的重组。

3.erp采用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最新成就。erp是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管理模式和信息技术的有机统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erp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erp系统除了已经普遍采用的诸如图形用户界面技术(gui)、sql结构化查询语言、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面向对象技术(oot)、第四代语言/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客户机/服务器和分布式数据处理系统等等技术之外,还实现更为开放的不同平台互操作,采用适用于网络技术的编程软件,加强了用户自定义的灵活性和可配置性功能,以适应不同行业用户的需要。网络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使erp系统得以实现供应链管理的信息集成。

二、应用erp实现企业管理创新

erp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从管理理念和实际应用两个方面,代表了各类制造业在信息时代管理革命的发展趋势,它对传统的管理系统来讲是一场革命。应用erp就是直接使企业同国际市场接轨,可以摆脱传统管理模式的羁绊而迅速跃进到现代化管理的轨道上,而erp对企业管理的变革也是全方位的。

1经营思想的转变。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竞争加剧,市场已进入微利时代,企业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管理水平的竞争以及建立在管理基础上的品牌、质量、附加值、成本、核心技术能力、市场能力等方面的全方位竞争。erp的管理思想是建立在系统工程、决策论、行为科学、劳动心理学等现代学科的基础之上,它形成的管理思想是在全社会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资源来取得最高的利润。在erp管理思想的引导下,企业的竞争观念将进行新的调整:(1)把竞争对手当作合作伙伴。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条件下,任何一家企业的资源都只能保持某种核心优势,如果能与竞争对手把各自的核心优势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必将形成共同的竞争力,达到“双赢”的目的。(2)生产企业与供应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结成供应链。形成供应链后,生产商与供应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紧密合作,协调运作,对市场和适应能力将会大大提升,改变过去各自为政、散兵游勇式作战的经营方式。供应链可将各方的核心优势力量集中起来,通过协同竞争,达到“群赢”的效果。(3)形成新的生产观念。在生产方面,应从过去以“产品为核心”转变成以“满足顾客的需求”为核心,因为产品只是满足需求的一种形式,企业只有充分地把握用户的需求,最终创造用户的需求,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2.管理目标的转变。erp的管理目标是面向企业供应链的增值效益,在企业的供应链上,除物料流、资金流、信息流外,最根本的是要有增值流。各种资源在供应链上流动,应是一个不断增值的过程。在此过程中,erp要求消除一切无效劳动,在每一环节做到价值增值,因此,供应链的本质应是增值链。

供应链上每一环节增值与否、增值的大小都会成为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实施erp的企业通过加强供应链中各活动和实体间的信息交流和协调,增大物流和资金流的流量和流速,并使其保持畅通,实现增值效益,提高企业竞争力。而传统管理是要求各部门做好“本部门的本职工作”再与各级领导统筹协调,但由于任务的多样性、复杂性,经常造成各部门各行其事,影响到企业的整体效益。

3.企业管理制度的改变。erp最大的优势是集成的系统、优化的流程、协同的工作流,要求对所有工作都要写出规定的流程,经过哪些岗位,每个岗位的工作内容,通过时间,遇到意外情况处理方式和处理权限等,相当于生产中的“工艺”,它要求明确地规定,某事应由谁做及怎样做。erp是以事为中心的管理。而传统企业的规章制度是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是管人的制度。erp是由计算机进行管理的,输入计算机的程序是规范化的,这样可以避免囡人而异,各行其事的情况。

4.组织管理体制的改革。信息处理方式的变化,将引起企业组织的巨大变革首先是组织结构的扁平化金字塔式的传统组织结构,随着企业规模的壮大,出现一支庞大的中间管理人员队伍.造成信息上传下达的阻塞和失真现在,实施erp后由于使用了计算机网络,可以使一些主要的管理内容如计划、统计、成本核算等由多级变为一级,减少管理层次。中间管理层在组织结构图上的消失或人员规模的削减,使得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同时,虚拟企业大量出现。虚拟企业是指为完成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等任务而由众多的企业相互联合而形成的一种合作组织形式,通过信息技术把众多企业连成一个网络,可以有效地向市场提供商品和服务,反映了信息技术条件下企业组织的“法定”界限已被打破,传统的组织概念要相应的更新.

erp的实施,影响着组织形式的巨大变革,最终就是要运用信息技术来彻底改造业务流程,创造新的工作方式,带动组织价值体系的重新塑造,组织结构的重新构造和组织激励机制与评价系统的重新建立,从而使整个企业组织脱胎换骨。

5管理方法与管理手段的改变。erp应用工业工程、计划与控制、质量保证体系、物流与布置、工作研究、工程经济等原理于管理上,这些先进的管理方法,在erp的应用软件中都有所体现。如滚动计划,物质a、b、c管理法等。erp管理的手段是计算机网络系统,通过联阿的计算机应用,可以使信息共享,可以迅速、正确、及时地处理企业管理中的各类信息,起到强化管理的功能。

三、中国企业需要erp

中国企业已进入“新管理时代”。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企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和管理模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企业管理在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后,从90年代末进入全面市场经济时期的“新管理”时代。新管理时代的中国企业管理是面向市场,基于现代企业制度,中国模式、价值化、系统化、电脑化、国际化和普遍化的时代。

新管理时代的中国企业管理以建立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竞争力为核心。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就必须整合企业经营,全面强化企业管理,形成企业持久发展的“内功”。越来越多的质优企业舍得在管理系统上投资的举动,足以说明这一趋势。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用户需求不断趋向多样化,企业间关联程度越来越密切的今天,要求企业行动必须快捷、灵敏,在管理的思想观念、方式方法上不断创新。人力已经很难完全达到要求,必须借助当代信息科技的最新成果,优化和加强企业的运营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