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进程管理论文范文

进程管理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进程管理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进程管理论文

第1篇:进程管理论文范文

在电力工程管理当中,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到进度管理,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员因素

在制定各项进度以及最终将各项进度付诸实践的过程中,电力项目的工作人员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施工人员在施工管理中没有严格地按照规范进行操作,或者没有完全依照图纸开展施工,都会严重影响电力工程的施工安全,同时也会影响到施工进度。因此,进度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员因素的影响。

2设计因素

在具体的电力工程当中一旦出现设计方面的变化,就会严重影响进度管理,在某些情况下设计问题还会导致停工,最终使得整体的施工进度受到影响。一些施工企业在具体的工程施工中经常由于不合理的施工设计或者施工方案而导致停工,施工进度受到严重影响,使施工时间越来越紧张。3设备因素在电力工程中,经常会出现电力工程设备丢失、损坏以及设备跟不上的情况,这些情况都会严重影响整体的施工进度。在电力建设工程中的施工设备往往是大型机械,而且主要的施工对象又是大型的水电工程或者火电工程。因此,如果在施工的过程中机械设备出现问题,就会严重影响施工进度。除此之外,送电设备之类的精密设备仪器极易受到自身使用性能的影响,因此在具体的安装过程中需要保证操作的安全性和灵敏度符合电力工程的要求,否则也会影响电力工程的进度。

4其他因素

进度管理或多或少都会受到自然环境、地质、资金、材料以及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作为一项复杂、庞大的工程,电力工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进度管理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开展进度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对这些因素的影响予以充分的考虑。

二进度管理的效果

1进度管理可以为电力工程奠定扎实的基础

在电力工程管理中需要考虑很多内容。首先,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须根据合同内容,绝不能脱离合同;其次,要充分考虑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和质量,切实保障工程质量和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最后,要充分考虑施工中所需要的人员、资金以及材料等。在电力工程管理中必须考虑以上问题,以合同为根据制定相关的进度,并在进度管理中全面考虑各种因素。这样一来,在电力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根据预期进度,合理地安排质量管理、安全管理、人员管理以及资金管理等工作,最终有效地完成预期目标。

2进度管理是电力工程顺利进行的有效保障

在实施电力工程管理之前,首先要制定科学的施工方案,并保证方案具有较高的可行性、针对性以及科学性。只有具备了一套科学的方案,在实施电力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一旦遇到各种问题或者突发状况,才能够根据可靠的标准调整问题。这样即使出现意外情况,也不会使电力工程的整体工期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科学合理的进度管理能够有效地保障电力工程的顺利进行。

3进度管理能够使各项制度得到有效落实

在具体的电力工程施工中,由于电力工程自身的复杂性,施工方要有效地掌握各项数据,就必须采用完善的进度管理。与此同时,采用完善的进度管理还可以更好地落实各项制度。除此之外,采用科学合理的进度管理还可以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主动性,对各个部门进行问责和奖励。

4进度管理可以有效地细化

各项目标电力工程具有较广的涉及面以及较长的周期,强化进度管理可以更好地细化电力工程管理。细化好各项工作之后,在具体的电力工程中才能够更好地实施控制和监督管理,最终保障电力工程管理的有序进行。

三实施进度管理的具体措施

1采取行政干预

在具体的施工管理过程中,本单位的监督领导和上级直管领导可以施工进度指令,有效地考核、协调和指导电力建设工程的进度管理,运用督促、监督、激励等手段有效地控制进度管理。相对于其他电力建设工程进度管理而言,行政干预更多地强调了各参建单位的协调管理,这种方法更适用于电力工程各施工工序的交接管理以及各施工单位的交叉作业。

2建立现场协调制度

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组织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和业主,在现场召开协调会,通过现场协调会从根本上解决电力施工中的问题。除此之外,现场协调会还可以有效地加强各方的联系,充分保障电力工程的整体进度。

3实施有效的目标管理

在具体的电力工程管理中需要分解管理目标,采用分阶段的进度管理对小目标实施管理,使进度管理更加符合工程的实际情况,还可以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主动性,保证总体工程目标的完成。

4建立例会制度

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定期召开例会,例会的参与人员包括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和业主等。在具体的例会中要致力于不断加强工程进度调度工作,同时还要对照进度分析施工中出现的偏差,对其进行及时的总结和有效的调整,从而保证下一阶段的进度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实施。

四结语

第2篇:进程管理论文范文

(1)进度控制的含义进度的控制是指在约定的工期内,以预先设定好的既经济又合理的施工进度计划为依据,对项目进行目标分解、收集实际值、实际值与计划值对比、纠偏的各种行为实施过程。施工工期包括自项目开始至项目完成所经历的全过程。

(2)进度控制是项目实施的全过程控制进度控制包括:事前控制,是工程实施全过程的预测;事中控制,是对进度计划具体实施,在实施中需及时采取各种纠偏措施,使预先设定的进度计划得以顺利实现;事后控制,则是对进度控制每一个过程的总结、整理和调整。各参与方都应编制各自的进度计划,并共同努力完成整个项目的进度目标。

2通信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的必要性

2.1进度管理对当今社会和经济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进度管理对当今社会和经济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不管是投资成本还是从业人员的数量,在全球通信建设工程项目都已达到空前规模。

2.2进度管理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通信工程项目涉及范围很广,若没有良好的项目进度管理,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现,会带来资金的巨大浪费、同时也会给经济生活带来巨大深远的影响。

2.3通信企业的能否发展壮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通信工程建设项目进度的管理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的发展,和社会先进管理经验管理措施的发展,更多的通信施工企业开始关注和重视项目进度的管理,而一些跨国通信施工企业则更是会把通信工程项目进度管理作为提高本企业运行效果的解决手段。

2.4通信工程项目进度管理需要不断的创新通信工程项目管理需要不断创新,在具体的进度管理中,不仅要利用现有的知识、方法,还要不断创造新的知识、新的方法、新的技能和新的理念,使通信工程项目管理不断有着新的突破和和新的发展。

3通信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的分析

3.1通信项目进度管理的特点分析

(1)通信建设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具有的一般性特点一般特点就是把项目的管理者放在一位需求者的位置,以投资主体的角度,对该通信建设工程建设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

(2)通信工程进度管理具有目标性

1)如何确定目标管理计划通信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主要是在实施阶段,目标是在确保施工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质量、进度、成本的三大目标。而质量、进度、成本是既矛盾又统一的,再提高质量的同时,往往会增加成本,延长进度;而一味的追求进度,又有可能会降低工程质量,增加成本;而要想很好的控制成本,往往又会影响工程施工的质量和进度,因此三大目标看起来相互对立,但为了实现总体目标,又必须在保证工期、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控制成本,使三大目标都得以实现。因此项目管理就需要制定详细的目标管理计划,并力求实现三大目标的最优组合。

2)项目的目标控制项目目标控制是指在目标按照计划的实施过程中,采取定期的检查,不断的收集实际值,使它与目标值相比较,找出偏差,分析原因,采取四大措施纠正偏差,使项目目标得以实现。而在目标控制中的最重要的就是分析和纠偏,项目管理人员需要及时、全面、准确地搜集、整理和反馈全部信息,并建立起详细的信息分级反馈系统。

3.2通信工程项目目标动态控制的工作程序第一步,项目的分解将项目的目标进行细化分解,以确定用于目标控制的计划值。第二步,实施工程中进行动态的控制对项目的实际值进行收集,并使之与计划值相比较,如有偏差,及时采取措施纠偏。第三步,目标调整当纠偏措施依然不能取得效果,应及时对项目的目标进行调整。

4全面风险管理在通信工程项目实施中的运用

(1)通信工程项目工期长,投资大、从项目的策划,项目的实施到项目的使用,全过程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并且风险损失量大,后果也严重。因此需要把整个通信工程项目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实施全面的、综合的风险管理。就各相关利益主体而言,无论是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供货单位等,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各利益主体都出于本能,会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将自身的风险最小化,因此工程项目必须从整体来综合考虑各方的利益与风险的分配与平衡,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则能够使工程项目的整体风险最小化,使不同的参与方、不同的利益主体在风险和利益方面的平衡,从而进一步保证通信工程建设项目能够顺利的实施。

(2)通信工程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的理论①项目全面风险管理含义项目全面风险管理,是与传统的局部、单向风险管理相对而言产生的全新概念,它是将项目定义、项目的开发和项目的实施三个具体阶段视为一个多样的、综合的、动态的并不断变化的过程,而对其管理则是在这样复杂条件和外部环境下进行的在一系列措施。外部环境以及内部情况都会不断变化,因此在这样一种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应该把风险管理和其他项目管理活动看作一个整体,把风险管理具体渗透到通信工程建设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的每一项具体工作之中,有助于整体项目目标的顺利实现。②项目全面风险源及其风险管理的特点项目风险的来源较多,而分类方法也因划分方式的不同而不同。著名的英国学者v.Carr依据工程项目风险的概念,建立起了在国际工程广泛运用的风险层次结构图。项目风险主要分为外部和内部风险两大类。其中,外部风险主要包括自然条件风险、经济风险、政治风险和技术风险。同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国内施工企业越来越多的开始承揽国际通信工程项目。因此在分析风险来源时候,不仅需要考虑国内风险,更应该考虑和分析全球风险。

(3)在通信工程项目全面风险管理中应注意问题一是组建一支强有力的项目风险管理团队这是重要前提。项目经理是项目部核心,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工程项目的成败,因此,项目经理一定要头脑灵活、经验丰富、既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际经验,能够在关键时刻正确地做出决策,同时也应具备较高的风险管理水平,从而能保证通信工程项目的顺利平稳的实施。二是熟悉国际施工规则,依据国际施工规则实施,可以有效降低项目的实施风险。三是能够运用先进的项目管理软件进行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的信息化管理。项目管理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主要方式是运用互联网的信息化处理平台,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信息管理,处理处理大量数据,这样做可以大量节省人力和物质资源,还方便管理的合理规划与动态调整。四是合理适当的利用金融方式分散风险。通信施工工程项目风险中包含大量的不可控风险,因此应该适当的合理的运用利用金融手段分散风险。

第3篇:进程管理论文范文

钢筋焊接网是通过专用设备在工厂加工,纵向钢筋和横向钢筋分别以一定间距垂直叠交排列,全部交叉点均通过全自动智能化的GWC型钢筋焊接网生产线用电阻熔接法点焊(低电压、高电流,焊接接触时间一般不超过0.5s)在一起形成的钢筋网片。是一种代替传统人工制作、绑扎的新型、高效、优质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钢筋。钢筋焊接网是建设部重点推广应用的新技术之一。

钢筋焊接网即可用于制作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也可用于现浇混凝土结构,大量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墙板、楼板、屋面板等。在市政、水利工程领域如:混凝土路面、桥面铺装、桥涵挡墙和基础混凝土以及污水处理池、水库等工程中也有广泛用途。焊接网也可利用弯网机弯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来适应不同构件的需要。目前,焊接网的应用范围已从板类构件为主扩大到包括梁、柱类构件的多种类型结构。

2.钢筋焊接网在国内外的应用与发展

钢筋焊接网是20世纪初在欧洲产生的,德国、美国、意大利、奥地利、法国等欧美国家20世纪初,就对钢筋焊接网混凝土构件的结构性能进行了较多的试验研究,并相继制定了钢筋焊接网标准、图集、规程、使用手册。经近百年的应用与发展,在国外已被建筑界广泛采用。目前德国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焊接网的用量己占钢筋总用量的50~65%以上,并且还在继续增长。

在亚太地区钢筋焊接网的应用也得到一定发展。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的焊接网应用较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制订了焊接网产品标准,并在钢筋混凝土结构规范和设计手册中对焊接网的构造要求等作了专门规定。焊接网已大量用在现浇混凝土板类构件和构筑物中,目前焊接网的产量大约占35%以上。

钢筋焊接网技术是20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引入我国的,10年多来,特别是近几年,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建设部重点推广的新钢种。冷轧带肋钢筋的迅速发展,为焊接网的发展提供良好条件。我国焊接网产品首部标准已于1995年12月起实施,对于指导生产、保证产品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0年10月,国内应用焊接网的民用与工业房屋建筑工程有500多项。主要用在高层及多层住宅、办公楼、宾馆、医院、学校、仓库、厂房等建筑的楼板、屋面板、墙体、地坪、地下室墙壁、基础以及游泳池的池壁、池底等部位。工程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上海市、江苏省、北京及两湖地区。同期,国内钢筋焊接网在道路、桥梁中的应用也达180多项。

目前,水利系统钢筋焊接网的应用还比较少,我院在南水北调济平干渠工程、胶东地区引黄调水工程等水利工程设计中,引用了这项新技术。经在济平干渠工程的应用,效果良好。在即将开工的胶东调水倒虹吸和暗渠工程中的应用也将进一步验证这项技术的优良性能。

3.钢筋焊接网的特点:

3.1改善混凝土结构性能、提高钢筋工程质量

钢筋焊接网片是在工厂加工而成,网格间距尺寸、钢筋数量准确,克服了传统人工绑扎时由人工摆放钢筋造成间距尺寸误差大、绑扎质量出现漏扎、缺扣的现象。焊接网的网格尺寸非常规整,远超过手工绑扎网。网片刚度大,弹性好,浇注混凝土时钢筋不易局部弯折、不产生变位,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均匀、易于控制,明显提高钢筋工程质量。由于采用纵、横钢筋点焊成网状结构,达到共同均匀受力起粘结锚的目的,加上钢筋断面的横肋变形、增强了与混凝土的握裹力,使得所形成的混凝土结构受弯构件的结构性能得到改善,有效地防止了混凝土裂缝的产生,提高了钢筋混凝土的内在质量。试验研究分析表明:在混凝土路面内配置焊接网铺装层时,可有效减少70%左右的由于荷载或湿度引起的混凝土表面龟裂。对于混凝土受弯板类构件,使用焊接网可以提高板刚度50%左右,提高抗裂性能约30%,有效减少裂缝宽度约50%。

3.2提高生产效率、加快施工进度

钢筋焊接网将原来现场制作的全部工序及90%以上的绑扎成型工序全部进行了工厂化生产,除保证钢筋制作、绑扎的质量外,还可大量降低钢筋安装工时,减少用工数量。从济平干渠使用焊接网的南大沙河倒虹吸与采用普通绑扎网的田山沉沙池倒虹吸的比较看,使用焊接网比绑扎网少用人工60%左右,提高钢筋制作安装速度50%左右,大大缩短了工程的施工周期,节约了施工排水费用。即将开工的胶东供水工程,排水问题也是工程施工的难点,钢筋焊接网的使用,将会给工程的顺利进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3.3节约钢材、净化施工环境

由于焊接钢筋是一种规模化连续生产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对钢筋加工过程的损耗,据统计,扣除单元搭接所增加的用钢量后还可以节省钢材2%左右。由于采用工厂化专业化生产,按施工进度运到现场后即吊运至作业面,现场不必设钢筋加工场地,即节约了场地又提高了现场管理水平。同时,还可以解决调直钢筋时所产生的噪音污染等问题,促进了现场文明施工。

3.4方便质量控制和工程验收

采用按照产品标准生产的合格焊接网,在安装和验收过程中,只要严格控制和检查网片的搭接长度和锚固长度就可以保证安装质量。安装简单,检查方便。可以有效避免因人为影响而造成的钢筋根数误差和规格错误。免去了验收时检查钢筋规格、间距、钢筋漏扎、绑扎不牢固和错扎等大量的繁琐工作。

4.在水利工程中推广使用尚需合理解决的问题

钢筋焊接网作为钢筋工程的技术进步的确有许多优点,钢筋施工走焊接网道路是世界钢筋工业发展的潮流。焊接网既是一种新型、高性能结构材料,也是一种高效施工技术,是钢筋施工由手工操作向工厂化、商品化的根本转变。目前,该技术在建筑、道路等领域中的应用,已趋于成熟。在水利工程中推广使用时,尚需处理好以下几点:

(1)深入了解钢筋焊接网的性能特点,选择能充分发挥其优势的工程进行合理应用。可由易到难,先在远距离调水工程的倒虹吸、暗渠及桥面铺装等构件上应用。注意总结经验,同时积极准备在其它构件中试点应用。

第4篇:进程管理论文范文

1.1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此处的理解为,市场机制无法有效配置农村金融资源,无法为农村经济社会提供符合其发展所需的各种服务以及金融产品。我国县乡金融市场失灵的方面主要有:

(1)信贷市场的信贷需求基本无效。据调查数据可知,很多地方的企业都认为从银行贷款非常困难,但是银行却表示,对于收到的贷款申请,凡是符合条件的都是顺利解决。既然出现这种状况,就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大部分的企业都不符合贷款的条件。调查数据显示,在银行拒绝的贷款申请中,近一半的企业是因为抵押品的价值不足,近80%的农户贷款被拒绝的原因是抵押和担保不能符合银行规定。假如可以把以上的这些无效的需求转变为有效的需求,那么目前县乡经济存在的问题已经可以好很多。

(2)双方之间信息不对称。可以尝试借助对信息成本以及成本的汇总处理,来逆向建立相应的选择和道德风险模型,然后再通过模型量化逆行选择所存在的关于加大信贷市场的风险,同时还需要提高合约缔结的成本,来使得利率价格的机制失灵,从而让信贷配给达到一个特定的平衡点。在县乡经济中,贷款的对象基本上都是农户以及小企业,他们的信用观念较弱,假如想进行欺诈,所需要的成本较少,而银行在对待此类的贷款的时候,因为获得不了全部的信息,所以无法完全把握其真实的还款能力,这就导致了银行在进行客户准入以及信用等级的审查和授信等方面困难重重。在县乡企业中,有资格被评定为“A级信用企业”的企业少之又少,而且这些企业也都是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相对于小企业而言,农户生产在经营分散、经营风险大等方面表现得更为严重,所以银行在对农户资质的审查以及对农户经营活动的监督等方面都需要付出相当大的成本,因为银行与贷款对象之间的信息存在着不对称的现象,所以银行在对于小企业和农户的放贷的事情上,表现得十分严谨。

(3)信贷标准太过单一。研究表示,银行如果可以给出一组内容不同的贷款合同,那么就可以达到分离均衡的效果,高风险企业一般会选择抵押品价值较低但是利率高的贷款合同,而低风险企业则是愿意选择利率低但是抵押品价值较高的贷款合同,这样分多层次后,每个企业或者个体都可以获得银行的贷款。虽然我国在银行贷款方面有着一定的自主确定贷款利率的权利,但是大部分银行所给予的贷款利率都是行业认定的最高限额,这样利率就失去了判断风险大小的作用,而且在确认风险等级的方面,县乡与大中城市所使用的标准是相同的,这就完全的脱离了实际,满足不了县乡企业的资金需求面广泛、数额小、使用次数太过频繁的特点,所以阻止了大部分县乡企业的贷款。

1.2政府监管不够

(1)政府干预失效。在县乡的金融市场失灵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的政府干预非常的必要,但是目前,政府对县乡金融的干预范围和力度都表现得较为不合适。政府的不当干预主要表现为无效干预以及过度干预。对于县乡金融机构的干扰是金融监管部门干扰其独立核算和自负盈亏的能力;对于县乡金融市场的干扰则是,对其管制太过严格,导致县乡金融结构上的单一,而且民间金融无法获得合法的地位,所以在正规金融表现的空缺上,民间金融无法进行补充。

(2)制度保障无效。我国金融体系在随着经济体系的变革而不断深化。但是县乡金融制度的创新欠缺导致了我国县乡经济正常发展被抑制。目前,县乡经济受到抑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没有健全的相关县乡金融的法律制度,大量的县乡金融活动都处于所依据的法律制度尚未使用或者完全没有法律可以依靠的状态;二是县乡的信用采集体系不够完善,银行在对农户以及小企业贷款之前,需要花费巨大的成本来收集贷款方的各项信息;三是县乡金融市场在进入、退出以及竞争等方面的规律都不够完整,从而严重地限制了县乡金融运行的活力。

2新农村建设与县城金融管理问题的对策

2.1为新农村量身打造金融供给体系新农村建设在农村金融需求的方面表现为多层次和多方面。单个金融机构无非解决农村金融的有效供给,所以,需要借助多元化、竞争的农村金融供给主体来促进金融机构的发展,使得农村的资源配置在竞争效益和规模效益得到提高。尝试创建一个将政策性金融作为基础、农村合作金融作为主力、融合各种所有制形式的金融组织来对农村金融供给进行补充。在保证“风险可控、保本微利”的前提下,促进农业发展银行向综合型政策性银行转变,加强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向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逐渐加大信贷投资,着重支持建设农村的基础设施,加快推广农业技术、提倡农村环境保护等资金回收期较长并且经济效益缓慢的项目,加速政策性金融对于农业的支持。关于商业性资金融通方面,农业银行需要大力发展其优势,主要满足农村内部农村产业化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

2.2对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交易工具进行创新

(1)对业务品种进行创新。在农村大市场方面,各个金融机构都需要积极对新的信贷方式进行探索,从而创建新的贷款品种,主要对适应合计农业、涉及农业以及新时期农民生活消费的信贷业务进行开发,对于中间业务要加大开发力度。争取有更多的新的金融组合产品可以支持新农村建设。

(2)对结算手段进行创新。依照新农村建设需要,加强对于现代化支付结算系统的城乡通用的开发。首先要保证人民银行大额支付系统的存在,然后再加速对小额支付系统的开发建设;并且要对支付结算渠道进行拓展、加大对个人支票的推广和发展,推广通存通兑的业务;重新审视农村金融机构所掌握的优点,对农村信用卡等现代支付工具加大开发力度。

2.3改革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资金回流机制

(1)对于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可以采用财政补贴以及税收减免等诱惑方式来提高支持程度。借助法规以及考试制度,为农村金融机构重申所需要履行的服务责任和义务,保证农村金融机构更加贴近农村。

(2)通过采用财政贴息和税收优惠等激励机制,来促使商业银行更加规范地对信贷资金的投放。此外,还需要通过法律强制要求商业银行每年都要增加一批存款来投放到涉及农业的方面。

(3)积极帮助农村获取邮政储蓄的回流资金。目前,应该对邮政储蓄银行进行适当的改进,使其可以存款和贷款,再做一些中间业务的金融百货公司,进而实现农村经济活动的资金供给。

(4)建设农村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主要面向农村企业、农村产业化以及招商引资等方面,借助创建小额贷款公司的方式,最终达到对民间资本服务的吸引和鼓励。

2.4创建符合新农村建设的金融制度环境

(1)加强农村土地流转体系的构建。首先是深化农村的,将明确土地承办权以及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作为基础,然后用土地使用权替代原本农民承包土地所拥有的经营权,依靠土地使用证来证明权利的合法性,然后立法说明土地使用权所包含的收益权、买卖权、继承权以及抵押权。

第5篇:进程管理论文范文

1.1民事协调的问题

不断出台与完善的国土土地政策,加之农民对土地维护意识的增强,农村电网的升级改造过程经常会涉及占地拆迁与农作物的赔偿问题,这些问题常常会引起民事协调问题的产生,对农村电网的升级改造工程中进度的管理上造成一定的影响。有些企业在进行农网的升级改造时,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与人力,为的就是提高改造工程的工程进度,虽然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起到了提高工程进度的作用,但在后续的问题中,农民可能会因此胡乱的加价,从而影响整个升级改造工程的工程建设进度。此外,还有的是因为在进行农村电网的升级改造工程中,有些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太差,在施工中随意破坏农村居民的庄稼等,这就促使农村居民与负责农网改造工程的企业矛盾加剧。

1.2物资的供应问题

物资的保障是农网进行升级改造的基础,直接影响其改造的工程进度,物资的供应问题对其升级改造工程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在施工前的预算不准确或者对物资的预算不准确,很容易引发物资供应不足的现象。物资供应不足就会导致工程无法进行施工,从而影响农网升级改造工程的工程建设进度,其影响力度是非常大的。

1.3前期的工作周期长

农网在进行升级改造的前期工作外部环境在《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以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错综复杂的社会利益格局,也致使其外部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影响了农网在升级改造中的工程进度,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有利于在农网进行升级改造与前期准备工作中提供相关的法律保障。在进行农网的升级改造工程时,在选址上就要通过很多个相关单位的审批,由于牵涉了太多个管理部门,导致工作的周期变长,审批的过程还比较复杂,所以,越长的前期工作,就会在农网升级改造施工的进度管理中相应的增加很多不可控制的因素。

2加快工程进度在农网升级改造中的重要性

2.1农村对电网的需求

农村居民的生活在家电下乡的实施中,电负荷在飞快的增长,农村的排灌也随着柴油与汽油的油价上涨更倾向于电力排灌,因此,农村居民对电网的需求与要求越来越高。农村电网的第一、二批改造工程已经运行了十余年,农业生产与新农村的建设,急需解决部分电网存在的供电可靠性能低及网架薄弱等问题。

2.2对政策落实的需要

国家发改委在2011年召开的全国农村的电网升级与改造工程的会议中就提出计划,要在没进行过农村电网改造的地方用三年的时间与将近两千亿的投资对其进行基本的改造到位,保障农民的生活用电,解决农村电网在供电不足的问题与农业生产中的设备用电问题。为扩大内需,对农村电网进行新一轮的升级改造,有利于实现城乡统筹中的经济、政治及综合效益的产生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农村电网的升级改造工程是农民关切,国家关心、社会关注的惠民工程与德政工程,必须加快其工程进度,并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进行严格的要求。

2.3农网改造的需要

农网的升级改造工程大多都具有工程量大、区域广、工程比较分散且时间要求紧迫等特点。尤其大多数农网的升级改造工程都属于户外作业,在施工中的有效施工时间可能会被一些不利的因素影响,时间缩短,如暴雨、暴风、暴雪、大雾等极端的恶劣天气。因此工程进度管理的加强,必须面对工程上的艰巨性。

3对农网升级改造工程中工程进度控制的建议

农网的升级改造工程在进度管理上有很多制约与影响的因素,主要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3.1加强对工程的前期管理

农网的升级改工程是一项内容比较繁杂的工作,要充分认识到项目在前期需要中的艰巨性,在每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要加强领导的协调能力,通过精心的组织与超前的谋划,促进工程进度高效地进行推进作用,并加强对重要的跨越施工、征地、工程前期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加强前期的管理工作力度,合理把握工程的前期工作难点与重点。在农网的改造工程中为了使广大的客户充分理解其重要性,要加大宣传力度的工作,获取他们的配合,同时为保证电网改造工程的顺利进行,一定要获取政府的支持。农网的升级改工程有利于满足农村的生活与生产用电的需求,并全方位的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建设,使广大客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享受农网的升级改造工程带来的好处与利益。

3.2加强物资的管理

进行规范的集中采购,集约化的进行物资上的管理,在设备材料质量上的提高,加大验收、抽检与监造的力度,落实在项目单位的质量管理上的监督责任。做好资金的结算与物资到货时的管理工作,遵守合同中的条款内容,并加强合同中签约与履约的情况管理,以此来提高双方在合同要求中的履约能力。

3.3建立与完善农村电网改造补偿的标准

对于项目施工中所涉及到有农民利益相关的问题,如占用土地、农作物的赔偿等,一定要按照相关规定及标准进行赔偿,采取相关的措施防止截留或者挪用公款的情况发生。在工程项目的建设施工中,将各种矛盾的产生在萌芽时进行化解,避免发生群体性的伤亡事故,一方面有利于工程的顺利施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在项目的建设实施前,要积极运用于推广电网工程的相关标准,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尽量在设计中避开厂房、村庄房屋等敏感地带,实现生态保护,尽量避免在施工中对建筑物、农田与种植物等的损坏。在农网的改造与升级施工中要区别对待极端分子(如破坏地电力设施与电力器材)与村民的合理诉求,对于那些阻止电力建设与发展的无理取闹的,交予公安机关进行处理。

3.4在施工队伍上加强管控

农网的升级与改造工程是一个时间紧,任务重的工程项目,因此对其施工质量与施工进度的保障需要的是一批高素质的施工队伍。项目的管理部门要在施工前对施工队伍的施工资质、安全体系、营业执照、在册人员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检查,同时还要对工作负责人、安全员、项目经理及其其他的施工人员在业绩、装备、档案信息等资料库进行跟踪管理,以保证施工力量在配备上的充足与稳定。上岗人员在上岗时必须挂牌、持证上岗作业,并通过相关部门的安全培训,作业人员要通过考试合格后才可以上岗作业。此外,还可以适当的引入一些竞争机制,在农网的升级改造工程中促使更多具有相应资质且施工能力相当的施工队伍参与到其中,在质量至上与安全第一的前提下,进行竞赛的开展,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充分的把施工队伍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3.5加强民事协调问题的解决

农网升级与改造过程的目的都是为了给居民一个良好的与安全的用电环境,与农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一定要得到农民的支持与理解,做好宣传工作与惠民政策,从农民的角度出发,使农民在农网升级与改造过程中获取最大的利益,并维护好农网升级改造工程的建设企业形象,出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及时化解农村居民与建设企业之间的矛盾,确保工程的顺利施工与合理化发展。

4结语

第6篇:进程管理论文范文

根据相关的工程造价分析,一个工程项目的设计费用只占一个工程全寿命费用的百分之一以下,但是看似所占的比重较小,却对项目的投资具有重要影响,一般的影响在百分之七十以上。在工程单项设计中,通过初次设计、方案制定、施工图纸设计,通过这些设计方案能清晰的看出该项目的规模大小。所以,在设计阶段控制项目的造价较为直观、非常具体清晰,在设计实践中,可以引用价值工程原理,对工程不同的设计方案做全面的经济比较,从而让整个建筑的结构构件和相关施工材料更加合理。同样,在项目功能同等的条件下,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设计,能大幅度的降低工程造价,一般降幅在百分之十以上。此外,在这一设计阶段中,与前期的工程立项决算设计部署是完全不同的,这一设计阶段是为了保障工程项目的各项工艺技术、各项设计方案、以及工程施工的关键设计更加合理,其目的是在于降低设计误差,减少施工中的设计更改。所以,这一阶段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也关系到综合安全成果,涉及到工程造价管理的每一个方面,同时还与项目的综合结构、项目的施工质量、施工工序等是否合理有关,设计工作者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技术和设计经验,进而保障各项工程设计科学,从而有效的避免工程返工、停工、整改等问题的出现,进而保障各项工程施工顺利进行,有效降低工程造价。同时,关于当下的工程设计费用、设计要求、设计方法、设计准则等的相关审核工作必须加快完善,尽快建立健全激励制度。对于设计符合工程质量要求,又能降低工程造价的设计方案给予一定的提成;如果设计仅能够满足降低工程造价,但是对工程质量有影响,一方面要求对设计进行详细的整改和复审,直到合格为止,另一方面还应当给该设计的设计单位和个人一些惩罚,比如:扣除相应的设计费用等。

二、建筑工程在建造阶段造价控制的改进措施

建筑工程建造阶段实际上就是工程从施工到竣工的这一过程,在整个在建阶段的控制重点实质上就是控制不利因素。比如:相关工程变更、施工原材料价格变动、相关施工技术设备租赁价格变化等因素。也就是说,只要是对工程建设施工造价成本有影响的因素都是工程施工管理阶段的重点。此外,为了防止部分承包商在某些专业工程上利用“低价中标”的违规手段,最好的方法是,将相关的规定在施工合同中注明,比如:“中标价签证、价格变更、以及一些国家政策的变动”等内容。除了这些,还应当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重视招标文件的签订。在建筑工程招标文件中,对工程的相关施工程序、施工方案会作出明确的要求,而工程费用和施工方案是相互联系的,所以,在进行施工实践时,必须提前对招标文件进行详细研究,对其中的责任和义务进行详细的掌握,而招标文件中施工规范是不能更改的,但是,对施工的方法并没有明确的限制,所以,要将重点放在项目施工技术的改进上,在工程施工中,如果有不能正常按照施工规范进行的,应当及时提出改进方案,进而保障在建筑工程中使用科学的施工方法,降低施工费用。

2.做好施工图纸会审工作。工程施工必须依照施工设计图纸进行,根据施工图纸能够估算出工程造价,为了有效掌控工程造价,必须做好施工图纸的会审工作。参照施工图纸估算出工程造价,再参照工程的实际建设情况估算出实际的建设造价,将二者做比较,如果实际造价高于工程图纸预估造价,那么,必须对施工图纸做全面的研究,找出问题,做好相关修改,保证项目的施工造价科学合理。

3.做好施工材料造价控制。在建筑施工中,需要对施工设备、施工材料、施工技术的费用做好控制。材料方面:需要研究工程的施工要求,参照工程的标准选择施工材料,在材料采购时不能追求高档次;采购人员提前要对材料市场做综合了解,让材料采购做到物美价廉,让材料既符合工程建设需要价格又最低。

三、结语

第7篇:进程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统账结构,费税之争,资本市场

基本养老保险亦称国家基本养老保险,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为劳动者解除养老后顾之忧的一种社会保险。在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中,基本养老保险可称为第一层次,也是最高层次。但新制度还未定型,整个社会保障政策仍处于选择阶段(郑功成,2002)。鉴于此,学术界关于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尤其是对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度,养老保险基金问题更是引起研究者的兴趣。目前,中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核心问题——基金究竟如何营运,只有在对以往的研究作一综述,甄优汰劣,才能有所把握。

一、关于基金运行模式:统账结构

关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指城镇,下同)运行模式的选择问题,理论界分歧还非常大,远未达成一致认识,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主张实行养老金现收现付制的社会统筹模式。何樟勇、袁志刚在深入分析两种有代表性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的内在机理的基础上,认为基金制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引入并不会改变行为人的最优行为,而现收现付制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引入却会改变行为人的最优行为。因此,当前养老保险制度转轨的时机并不成熟,现收现付制仍是当前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一种养老保险筹资模式。朱青认为应付人口老龄化趋势,关键是要选择一种有利于提高未来劳动生产率的养老保险筹资模式。从目前情况看,我国还没有必要进行这种转轨。

第二种观点是主张实行养老金完全积累制的个人账户模式。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2000)通过一个宏观增长模型比较了现收现付制和基金制两种养老保险制度在长期的差别,认为从经济增长与福利角度看,基金制优于现收现付制。卢元认为实现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重构养老基金筹集模式,变部分积累制为完全基金制。降低基本养老金替代率,实现个人账户“实账化”。

第三种观点是主张实行“部分积累”制,在我国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模式。王开发认为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方式决定于其制度的内在规定性、历史继承性和现实性三个方面。考虑到社会保障制度的这些特性,我们应该选择现收现付制和积累制相结合的筹资模式。赵曼则指出,部分积累模式在保留部分社会统筹前提下,因引入个人账户而使其具有较强的激励相容性。需要说明的是,“部分积累”是一个在解释上存在明显歧义的概念。其中一种解释和设计思路是,建议将养老金收入和支出都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现收现付,提供最低养老保障,实行互济;另一部分则存入个人账户,形成实在的基金积累。这一观点的竭力推崇者当属世界银行,中国目前的制度就是在世界银行的研究基础上形成的,并且也受到国内大部分学者的认可,与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多支柱模式”也基本一致。

在赞同统账结合模式的基础上,许多学者对该模式进行了评价。一是分解说。郑功成认为要在现有基础上,将统账结合中社会统筹部分与个人帐户部分分解并发展成为普惠式国民养老金与差别性职业养老金。刘贵平和戴卫东则认为将基本养老保险中的基础养老金和个人帐户养老金分离开来,将个人帐户放到退休保障制度的第二个支柱——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中去,“个人账户”逐渐变成实帐户,即有实物货币相对应。

二是并重说。李珍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并重的“统账”养老制度。社会统筹有它的缺点,个人账户制度也有其缺点。在中国,较好的办法是折中道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各占一半,社会统筹部分的收入实行工薪收入累进税,使终生低收入者能从中得到较多的获益。作为最基本的养老金筹资方式,现收现付制与个人帐户制的特征与对经济的影响不同,但并不能简单地由此分出两者谁优谁劣,不是由现收现付制完全转为个人帐户制所有问题就迎刃而解。张松等认为,未来养老保险筹资模式的上佳选择是建立多支柱、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此前提下,现收现付制与个人帐户制相互协调,共同存在较之相互替代更有助于缓解不可避免的养老金支付困难。

三是转换说。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目前仍然采用现收现付制的DB计划。1995年中国政府已决定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模式,其中第二层次为FDC计划。但目前的情况表明,上述改革思路面临重重困难。从很多方面来看,NDC模式可以被看作是现收现付DB模式和FDC模式的混合物。类似于现收现付DB模式,NDC模式的资金源于工薪税,用于当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支付。但不同之处在于,NDC模式建立个人账户,并将其缴费计入账户,但是没有真实的资产,这点更类似于FDC模式。相对于现收现付模式而言,NDC强化了缴费和待遇之间的联系。NDC计划是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更为合理的选择(约翰·威廉姆森、孙策,2004)。

二、关于筹资模式:费税之争

筹集足够的社会保障基金是实现国民社会保障权利的物质基础,拓宽社会保障筹资渠道可以缓解政府财政风险,同时大量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可以调节资本市场和经济发展。

第一种观点主张开征社会保险税。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已有70%的国家开征了社会保障税。在一些西方国家社会保障税收已成为收入最多的税种。中国现行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形式不规范,统筹范围小,覆盖面窄,社会化程度低,导致社会保障负担不公平,也不利于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宏观调控。一些人提出开征社会保障税的思路,主张建立社会保险税的专家(财政部门)认为,将现行各项社会保险以社会统筹收费的方式改为由税务部门统一征收社会保险税,这样可脱离目前在“统账结合”框架中“空账”与“实账”左右为难、举步维艰的停滞阶段,提高强制性和收缴率,实现费率统一和最终制度统一,改变目前的基金分散状况,实现高度社会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开征社会保障税可行性研究”协作课题组的实证研究认为:用征收社会保障税模式取代现行社会保障统筹办法是最佳选择,有利于社会保障事业社会化和法制化管理;有利于资金统一调度,也有利于公平负担。他们对某大型老工业城市进行了抽样调查和论证,通过实证分析,方案是可行的。

第二种观点反对“费改税”。汪泽英认为社会保障费改税与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运行模式相矛盾:一是税收的公用性与社会保障个人帐户的私有性冲突;二是税收的不直接偿还性与社会保障的专用性冲突。李绍光也认为,开征社会保障税解决收费难和融资问题,将使政府陷入财政负担不断加重的境地。

第三种观点对目前社会保险费改税存在质疑。其观点有三:一是还应当有专门的社会保险基金积累。二是税与费在强制性上的孰优孰劣,不完全取决于“税”或“费”的名称,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律的规范、执法的力度和当时当地的经济发展状态。三是在目前政府财力有限、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状态下,税率能否实现自然走向统一仍成为问题。而费改税后,国家财政成为社会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的直接责任人,不再存在社会保险管理部门作为收费机构中间层,国家财政的责任被放大,政府可能背上沉重的包袱。

三、关于基金营运模式:公营、私营与资本市场的选择

1.关于基金公营、私营

由于养老保险是积累性保障项目,基金的管理与保值增值便构成了整个养老保险制度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因此,对养老保险基金需要采取既审慎又积极、既封闭又开放的管理政策。郑功成等认为,国家可以建立专门的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组织,可以设置中央和省(直辖市、自治区)两级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分担管理责任。李珍通过对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制度进行国际比较,从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出发,提出了这样的构想:由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政府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机构管理社会统筹部分的基金,由基金管理公司来经营管理个人帐户上的基金。

殷俊等认为,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模式应采取分权制衡式的政府监管体系,以适应我国的国情。统筹账户资产经营权交给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养老保险基金信托委员会;个人账户资产经营管理权交给个人账户基金管理委员会,由其遴选指定投资管理机构(基金管理公司)负责基金的投资;统筹账户的负债管理权交给财政部门,由其按社保部门的指令按时足额划出给付资金入职工在商业银行的个人退休金账户,以建立一个“多权分离、各行其职、各负其责”的分权式管理制度。另外职工退休后其在个人账户上积累节余的资金,可由其自行选择并决定由基金管理公司继续经营或向保险公司购买养老保险年金。

2.关于基金入市

第一种观点是入市时机尚未成熟。但养老金基金最终要进入资本市场投资。在理论上,国内主要研究机构、实际部门以及相关学者对此已基本形成了公开性共识。但是即使支持这一改革取向的人们也有一种担心:以目前中国资本市场的不规范的现状,很可能会使人市后的养老金基金承担很大的投资风险。如李绍光就并不主张养老金基金可以立即进入资本市场,其短期的融资不足问题可以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征收一般性税收的办法来解决。

第二种观点是赞同基金人市。目前虽然因种种原因养老保险投资采取购买国债这种方式,但也有必要探索与资本市场结合的方式与途径。养老金要与资本市场“理性结合”。1993年,吴敬琏提出,应当允许社会保障基金进行投资,以获取收益来支付社会保障开支,而且,购买股票是基金投资的重要形式。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情况看,按照商业化方式运作社保基金,并引导其投资于证券市场,是一个必然趋势和理性选择。平安证券综合研究所课题组的研究认为,社保基金入市一方面可以使其更好地实现保值增值,另一方面对改善市场结构、稳定股票市场和促进金融创新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关于个人账户“空账”

1.“空账”成因与问题

养老保险隐性债务构成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制度因素与管理因素。除了历史债务外,养老金替代率难以降低到规定水平,个人账户储存额记账利率与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的不确定,养老保险基金征缴困难,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国家与地方财政困难及企业经济状况不佳等困难,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种转制成本一方面使现有的“统账结合”养老保险制度代际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空帐显性化”。另一方面迫使政府不得不加大养老保险的确保性支出,财政风险进一步加大。王诚认为当前社会保障制度中的突出问题是资金来源不足。为了保证充足的资金来源,以职工工资总额计算的总缴费率必须等于失业率、离退休率、综合患病率等项之和。以国有资产切块建立社会保障基金的归还欠账思路有诸多欠妥之处。通过“发行特种国债、提高缴费率或征税率、征收国家土地地租”的统筹解决办法有望建立起一个稳定、规范和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

偿付社会保障债务的手段有很多,可以用国民财富的增量来偿债,也可以用存量来偿债,也可以是增量偿债法和存量偿债法并用。李珍认为,最后一种方法可能是上策:其一,将一部分住房商品化,将其收入作为“老人”的退休金。其二,考虑出售房产以外的其他国有资产,包括国有企业。其三,对“中人”发放一部分“认可债券”。其四,也可以考虑到借用一部分个人账户上的基金偿债,这里的债务人是政府。

2.做实个人账户与建议

郎立研坚持认为中国应继续完善试点,积极探索做实个人账户的有效方式,着力解决个人账户的隐性负债问题。名义账户制作为一种过渡安排,并不能解决养老保险制度的根本问题。郑功成认为,对旧制度下的养老金赤字(或历史欠账)需要明算账、细分账,一方面应当通过对中老年职工养老金历史欠账进行精算,尽快查清需要补偿多少钱才能真正完成制度的转型;另一方面,根据国家、企业和个人分担的原则,采取分账负责的办法来解决上述历史欠账。李绍光认为,解决“空账”问题的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是这一问题本身不再扩大。因此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必须首先切断“空账”的传导机制,将其隔离起来单独处理。总之,多数学者都认同养老基金账户要从空账转为实账,以便移交市场管理。

3.空账运行,保持“名义账户”

该观点的典型代表人物是郑秉文,他认为采取“名义账户”制对于目前我国的具体国情是非常适应的:它既可以避免天文数字的转型成本,又可以避免资本市场不发达而导致投资损失。而且建立名义账户是人市的理性化前提。

五、综合评价

在理论界、学术界的共同研究下,政府经过综合考虑,目前,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模式有了明确的决策:基金运行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筹资模式仍是征收社会保险费;基金与资本市场结合初步用来购买国债,基金的公营、私营问题仍在探讨之中;个人账户“空账”的做实正在试点。

就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研究本身来说,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第一,国际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经验借鉴上过多地看好智利的私营化,没有考虑到中国的国情,这方面对新加坡、香港的经验也关注得较少。第二,对基金征缴缺乏实证研究。基金征缴研究多局限于理论探讨,应从实证角度研究征费与征税对于社会保险基金究竟有多大差别。第三,基金管理主体研究空缺。社会保险基金理事会与社保经办机构之间各自承担什么责任、它们的关系如何都很少研究。投资主体的研究也过多地放在资本市场上。第四,没有基金平衡项目方面的研究。最后,对个人账户“空账”缺乏充分的精算研究。空账数目有多大,要多少年才能化解,通过什么方式怎么分担这笔债务。

以上都是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研究亟待加强的方面,期待着更多这样的成果奉献于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吴敬琏著:《大中型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郑功成等著:《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何樟勇.袁志刚:《基于经济动态效率考察的养老保险筹资模式研究》,《世界经济》2004年第5期。

[4]朱青著:《养老金制度的经济分析与运作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卢元:《论老龄化过程中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人口学刊》2000年第4期。

[6]王开发:《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方式选择》,《浙江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7]赵曼著:《社会保障制度结构与运行分析》,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年版。

[8]刘贵平著:《养老保险的人口学研究》,中国人口出版社1999年版。

[9]戴卫东:《虚与实: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年金的个人账户》,《中国社会保障》2004年第6期。

[10]李珍著:《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张松、王怡:《论我国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人口学刊》2004年第3期。

[12]约翰·威廉姆森、孙策:《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从FDC层次向NDC层次转换》,《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年第3期。

[13]“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开征社会保障税可行性研究”协作课题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经济研究》1994年第10期。

[14]汪泽英:《社会保障基金不可纳入财政预算》,《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年第1期。

[15]李绍光:《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责任》,《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5期。

[16]李珍、辜胜阻:《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制度的国际比较》,《财政研究》1998年第2期。

[17]殷俊等:《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研究:国外模式及中国的政府监管选择》,《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8期。

[18]平安证券综合研究所课题组:《社会保险资金人市问题研究》,《证券市场导报》2000年第11期。

[19]王诚:《当前社会保障突出问题的理论探讨》,《社会保障制度》(人大复印资料)2001年第2期。

[20]郎立研:《名义账户制探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8期。

第8篇:进程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常见问题;有效措施

我国建筑行业的高速发展水平来看,经济形势及社会环境的促进和推动都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但是当外部有利因素相对薄弱的境遇下我国建筑行业仍需保持稳定且持久的发展,这就依赖于良好的自身管理体系。

一、建筑工程管理的原则

建筑类型的样式繁多,规模要求不尽相同,又因施工受天气影响因素较大,其中复杂多工种交叉施工、技术的综合应用及工序搭接等方面,这些过程中每一项都必须经过有条不紊的管理,从而保障施工能够正常且有秩序的进行,以此来达到预期的工程目标。建筑工程管理主要是确保项目设计者的规定能够得以圆满完成,包括整个项目的所有功能性活动及目标要求的实施;在施工技术管理方面,施工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经济利益与企业信誉,更有甚者关系到建筑企业存亡。当今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建筑工程管理的水平必须从理论落实到时间,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而逐步提高。

(一)质量第一原则

俗话说“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由此可见建筑工程的质量在百姓的心目中有多么的重要。一座建筑其质量的优劣不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繁荣制度的完善,与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更是息息相关,所以在建筑工程的管理中必须将“质量第一”的思想深入人心。

(二)预防为主原则

在建筑工程质量方面,过去多数管理人员都是以一种消极防守时候检验的态度应付了事,但为了能够缩短建筑施工时间,进一步确保建筑施工质量,应将这种消极态度转为积极预防,增强事先管理的意识。优秀的建筑是美观实用的设计、精确牢固的施工所生成的,不是检查而得。所以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在建筑全过程中均需事先采取各种措施,消灭一切不良因素所导致的质量欠佳,以此来保证建筑物的质量过硬。

(三)为客户服务原则

在建筑工程所得产物是为满足客户需求,尤其是满足客户对质量方面的需求。在管理管理人员对质量进行控制和管理时,应以改建筑项目为出发点,自上而下贯穿这个项目。与此同时应在工程管理层内部树立“下一方案就是客户”的观念,令各部门、公众、员工都对工作的先后次序有整体合理的了解,在自己做这一项工作的时候要保证质量以确保下一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以此来达到客户满意。

(四)用数据说话原则

建筑工程的管理必须建立在有效的数据理论基础之上,必须是依靠确切的、能够反映客观事实的资料和数字,否则无法设计科学管理。一旦以数据为主进行管理,那么就需要数据确切的统计方法,对建筑工程尸体或工作对象进行科学且理性的分析,从积累的大量数据中提取出可控因素与工程质量的规律性,从而对该项工程的管理进行研究,找出其波动的情况和影响工程的不良因素,分清主次便可高效的改进工程管理效果。可见,掌握正确的、能够提高管理质量的客观规律,以此来保证工程项目的优质建设。

二、建筑工程管理措施

(一)工程质量管理

建筑工程质量的控制管理是以工程合同文件的质量条款为准则的。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对施工人员的控制因素是应首先考虑的,因为人是整个施工过程的主体。第一,因全面提高施工人员对质量重要性的意识;第二,是工作人员的素质,上至领导层,下至技术人员的个人素质高低,个人素质越高对决策就越有帮助,就越有较强的质量规划、施工组织、目标管理、技术指导和质量检查的能力;第三,管理制度的完善能够使技术措施得力,工程质量也随之提高。工程质量主要体现于施工材料的选择、施工工艺的精准度、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等诸多方面。为进一步提高工程质量,建筑企业应重视新技术、新工艺的先进性和适用性,此二者缺一不可。

在建筑施工的全过程中需建立符合技术要求的公益流程质量标准、操作规程,同时也要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不断完善和提高施工技术与施工工艺水平以确保工程质量。可适度建立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责任制度,各分部、分项工程均需全面实行到位管理的制度。该制度制定的具体质量保证计划于攻关措施明确体现出工程的实施内容、方法和效果。

(二)工程进度管理

施工进度的检查与进度计划的合理实施是融会贯通的一个组成部分。施工进度的计划检查是改项目工程计划执行情况的反馈与主要信息来源,是调整和分析施工进度的重要依据,更是进度控制不可或缺的步骤之一。进度计划的检查主要包括:实际进度与进度计划作对比,从二者的比对中发现工程项目的实际执行情况与进度计划的差异,并对此差异所关系到的各种因素进行调查,确保工程目标能够顺利进行分析与评估。组织、协调、指导、监督监理单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调整工程进度计划。

当工程进度出现的差异大于十天以上时则要分析造成差异性的原因,分析这个偏差是否印象工程的后续工作和总工期。在采取各种方式方法结局进度滞后的问题滞后,还需对工作顺序、工作逻辑关系、工期的时间等方面进行整体调整,用工期优化的方法对原计划进行改进。如果出现专门针对某些工作的实际进度问题,也影戏及时调整好后续的工作计划与进度计划的安排,随时注意单元工程形象进度及施工能力、设备及材料方面的合理供应情况。

(三)工程成本管理

建筑工程的成本管理更是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从投标开始到工程的竣工验交为止,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都是经事先预测、反复斟酌、认真核算和监控的。一项建筑工程的成本包括方方面面,例如现场成本,通过现场管理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机械设备成本,通过缩短机械使用周期来达到提高效益的目的;材料成本,通过对材料在质差、价差、量差等方面来降低消耗从而达到目的;劳动成本,合理且有效的使用劳动力,杜绝人海战术,以此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质量成本,通过提高建筑产品的质量减少无效劳动的目的;文化成本,通过提高团队核心凝聚力达到调动员工劳动积极性的目睹。诸如此类,还有财务管理成本、安全成本和运输成本等。

(四)竣工资料管理

建筑工程竣工资料是对施工情况的完全记录,是真实反映工程施工的全过程,是建筑施工的一面镜子。这面镜子反映的是建筑的内在质量,特别是对隐藏工序和建成后不易测量项目的唯一且不可替代的凭证,具有其自身的重要价值。其涵盖的内容比阶段性验收更为广泛,包含合同文件的所有条件。建筑工程技术资料必须齐全,除做到及时、准确、真实、完整等方面外还必须符合竣工图纸、资料的整理和编制要求。

结论: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管理不仅仅是一场人为的划时代革命,更是一场深刻的管理变革。完成这一本质上的转变,管理人员必须摒弃传统的思维方式及工作习惯甚至是生活方式。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从认识上找到突破口,利用各种技术及管理方式的相结合来提高建筑行业的管理水平,加速行业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建筑行业从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式管理的转变。

参考文献:

[1]王文忠.建筑工程管理现状和改进[J].消费导刊,2008,(15).

[2]傅诗正.如何解决建筑工程管理中相关问题的浅析[J].建材与装饰(下旬刊),2008,(05).

[3]段洪德.加强建筑工程管理技术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02).

[4]邓明荣.关于完善建筑工程管理的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7,(07).

第9篇:进程管理论文范文

【摘要】企业集团对紧密层企业实行会计“成本费用预算管理制度”是企业集团经营战略的需要。本文拟从集团财务管理角度出发,探讨滚动预算在实行成本费用预算管理模式中的实施。

【关键词】滚动预算;成本费用预算;实施

现今经济背景下,由于企业自身发展与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步,企业隐藏的脆弱性逐渐暴露出来,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资金匮乏、后劲不足。为了缩减成本费用开支、规避投资风险、合理配置企业资源,部分企业采用了以丧失一定企业活力为代价,采取先急后缓、量入为出为原则的成本费用预算管理制度。

然而,现行成本费用预算管理所提供的财务信息拘泥于传统,流于形式,成本费用预算游离于会计现实,未能“安家落户”于实务之中,难以真正担负起“财务参谋”的角色。

一、企业成本费用预算管理失效的表现和成因

(一)理论先天不足

关于高度集中的成本费用预算管理对企业发展的不利影响,会计界已作了很多较为深入的分析。在笔者看来,有一个关键所在应该引起关注,这就是:目标与预算很少是线性的,即并非当一个目标实现后接着就去实现另一个目标,目标和预算形成了一个互相联系的网络。换言之,制定成本费用预算时必须与许多约束因素相协调。不仅执行成本费用各项预算时要相互协调,而且完成成本费用各项预算的时间也要协调。然而,这种协调往往被预算制定部门所忽视。如此以往,不但窒息了企业,压抑了会计,歪曲了预算,而且使目标(预算制定)和预算(实际执行)混同为一项工作,这是一种不容忽视的不足。

(二)操作困难重重

由于对成本费用预算管理的认识发生了偏差,预算执行者实际操作起来必然问题不断。通常成本费用预算任务落在会计身上,一方面会计受厂长、经理、董事长的领导;另一方面又要在成本费用方面严格地监督他们的会计行为,这种监督权实际成了一种虚设。究其原因:1.无法监督。由于会计人员的素质、责任和集团化财务运作的要求存在差异,会计根本无法守住自己的这片净土。2.无力监督。由于会计个人利益与企业个体过分密切相关,会计职能的独立性受到影响,在处理经济事项时,经常处在两难的选择之中,致使会计主体的成本费用预算约束机制得不到有效发挥。3.无心监督。成本费用预算工作辛苦繁杂,待遇不高,行使职能缺乏基本保障。于是,“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成了预算管理生动、形象的描述。

(三)效果不尽人意

一方面,定性的成本费用预算往往在可比性、可控性和考核方面比较困难;另一方面,定量的成本费用预算与实际执行存在差距,应变性较差,执行力较为生硬,缺失执行弹性。具体表现在:1.感性制定,苦乐不均。很多成本费用预算往往凭经验制定、靠感觉进行决策,缺乏精确性、科学性,也缺少公平合理的基础性。历史原因形成的成本费用项目管理主体的多元化、标准的自由化、预算执行区域的差异化以及各项成本责任不完全明确,造成承担成本费用压力不均衡,苦乐不均,使得下达预算的公平、合理性受到怀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预算执行单位的积极性。2.顾此失彼,治标不治本。由于内部管理没有与能力进行有效的整合,成本费用控制的管理点没有细化定位,只停留在粗放管理的模式下,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每年收入增长的贡献没有被管理者有效利用,而是在粗乱中花掉。企业的有效发展效益没有被用于促进企业良性发展上,老的问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又冒出来,影响了企业的良性发展。

二、滚动预算:解决企业成本费用预算管理失效的对策

要解决以上的问题,增强预算执行效力,可尝试推行成本费用预算管理“滚动预算法”的管理模式,按其业务收入流入量形成的内在规模与成本费用流出量的预算计划进行分析、滚动调整,指导资金的合理筹措和调度运用,恢复成本费用预算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滚动预算法”是根据预算的执行情况和环境变化情况定期修订未来的成本费用预算,并逐期向前推移,使短期、中期和长期计划有机结合。具体做法是:使用近细远粗的办法制定预算计划。在预算的第一阶段结束时,要根据该阶段计划的实际执行情况和内外部的环境因素,对原预算进行修订。之后,根据同样的原则逐期滚动,每次修订都使整个计划向前滚动一个阶段。

(一)“滚动预算法”的优势

1.该方法虽然使得成本费用预算的编制和实施的工作量加大,但基于Internet、Web的全面应用,实现财务集中式管理,动态核算,实时监控,网上信息(凭证)传递等报账处理等所需条件已大体成熟,“滚动预算法”的优点十分明显。

2.“滚动预算法”的优点是成本费用预算更切合实际。由于预算制定者难以对未来的环境变化做出准确的估计与判断,所以预算涵盖期越长,失真性越大,预算实施难度自然也越大。滚动预算相对来讲缩短了预算时期,可有效预测达到预算目标的可能性,指出了预算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局部困难点及其对整个预算的影响,使得预算制定部门做好应急措施,保证了预算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3.“滚动预算法”大大加强了预算的弹性。一方面,通过预算的动态滚动,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可调配非关键面上的财力从事关键作业,进行综合平衡,既节约资源又加快了工程进度;另一方面,预算执行部门可以统筹安排,全面考虑,又不失重点。

4.该法便于组织与控制。预算执行部门可将大型工程或业务,特别是复杂的大项目分成许多支持系统来分别组织与控制,这种既化整为零又化零为整的预算管理方法,可以促使预算单位局部与整体的协调一致。

5.该法使长期预算、中期预算与短期预算相互衔接;短期预算内部各分预算相互衔接。如此一来,即使环境变化出现预算与执行不平衡时,也能及时对预算进行调整,从而使各期预算基本保持一致。

(二)“滚动预算法”的具体实施

1.建立以能力为标准的成本费用预算体系,即预算执行单位自身的经济能力是成本费用开支的核心标准。

(1)成本费用预算的组成

成本费用预算由固定预算、浮动预算和补充审批预算三部分组成。

固定预算以能力为条件,以精细化管理为手段,以标准为控制依据。预算项目为成本中的工资、职工福利费、折旧费、日常维护修理费、低值易耗品和劳动保护费、水电取暖费、安全保卫费、物业管理费以及管理费用明细项目。

浮动预算以收定支,建立支持生产发展与增量创收的导向机制,促进企业经营发展,主要是指对支持业务发展、为企业增量创收的成本。浮动预算按照以收定支的方法实行动态预算管理,企业收入增加则预算成本增加,收入减少则预算成本减少,重点是对成本中的业务费和管理费用中的业务接待费用实行管理。

补充审批预算是对固定预算和浮动预算的必要补充和完善,把不经常性发生的成本费用开支,通过省局集中控制,严格把关,确保成本费用的使用效益和效率。如固定资产大修理费用、根据生产经营发展需要临时安排的新业务发展费用以及应急救灾等发生的费用。

(2)成本费用预算管理的基本原则

固定预算的原则:各项固定预算的确定,是把现有的经济条件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结合,使各项固定开支与我们经济能力相适应,与效益相结合,合理控制与能力不相适应的支出。在固定预算项目内,对固定支出以企业成本历史数据和政策性规定为基础,与现实情况和能力相结合,制定出各项固定成本计划预算项目。固定预算项目的分配是在保证企业经营的同时,按政策、按规定、按收入规模和担负任务进行适度调节,制定企业的各项定额成本开支。

浮动预算的原则:以收定支,建立一个科学合理、能够积极促进企业增收创收的成本导向机制。

补充审批预算的原则:在成本费用预算控制总额内,在满足定额预算和浮动预算的基础上,对不经常性发生的支出、应急支出及新型业务、市场开发拓展、固定资产大修等进行统一集中控制。补充预算审批由计财部门与相关部门共同把关,以确保成本费用的使用效益和效率。

(3)各项成本费用预算编制依据

1)国家相关的财政政策、法规、制度;相关的财务政策、制度、规定以及经济能力。

2)年度综合计划安排。

3)确定的总体发展目标。

4)与所处行业相关的宏观经济形势、市场环境、用户需求等指标,如:GDP、财政收入、人口、市场占有率等。

5)年度业务收入计划、利润计划及年度工资计划安排。

6)成本费用历史数据。

(4)制定预算定额,健全预算基础工作

预算编制是成本费用预算管理的基础环节,预算定额的制定又是预算编制的关健环节,直接影响预算编制的质量。预算定额可按政策性预算、市场性预算、作业消耗性预算、能力支撑性预算和补充审批性预算进行分类细化控制。另外,可进一步优化定额标准,促进成本费用控制管理的科学化。

预算定额分为政策性定额、作业消耗性定额、能力支撑性定额和市场性定额。各类预算定额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条件,以收支差额为目标,以新增成本费用必须由新效益来支撑为原则,以经营预算为基础来确定,严格控制经营管理中的无效、低效消耗,避免浪费。政策性定额以政策、能力为条件进行编制;作业消耗性定额以保证生产作业需求为原则细分成本费用明细项,按量或收测算单位消耗量,确定消耗标准,力求按照某个作业环节最低的消耗额来编制,如对业务材料用品、车辆油耗,具体到作业的每一环节、具体到每一辆车算其消耗量;对于设备消耗,在保证设备正常运转,满足正常生产所需的同时,严格控制作业环节中的无效消耗,杜绝浪费现象;市场性定额以保证稳步提升竞争能力,支撑市场发展为目标编制,如:业务费的安排充分体现了支持业务发展的理念,设备设施等固定资产的投入从服务手段、服务环境等方面体现市场竞争力。

由于预算执行单位所处的区域不同,面临不同的市场竞争环境,长期形成的成本费用布局具有个性,因此,在具体确定预算定额时要既确定促进全省企业发展的统一标准,又兼顾预算执行单位个性化特点及区域性特殊政策,确定个性化标准。统一定额和个性化标准均可基于全省的经济能力而确定。各预算定额既独立存在,又相辅相成,密切联系,前后衔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定额体系,共同实现内部控制和管理目标。

2.加大财务集中控制管理力度,强化资金管理,为实施成本费用预算管理创造良好的财务环境。

(1)在推行预算管理的同时,强化财务一体化管理。通过财务一体化管理和扁平化管理,可强化财务收支管理和资金管理,有效地控制费用支出,减少核算环节,清理压缩企业的银行账户,减少货币资金沉淀,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强化资金的集中管理,避免集团内部资金的条块分割。通过贷款权、投资计划权、对外投资权和建设资金的集中管理,引导资金的投资方向,择优扶持重点项目投资,优化企业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

(3)固定资产购置,工程建设项目实施全部集中按招投标要求集中采购和招标实施。通过集中采购和招投标,降低设备采购成本、固定资产建设成本和相关成本。

3.制定与能力相适应的成本费用开支管理办法是成本费用预算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

为保证成本费用预算顺利实施,可制定出台与能力相适应的成本费用开支管理办法,如行政用车、差旅费、会议费、通信费、办公用品等,使整个成本费用预算的执行有章可循。

4.建立成本费用预算实践中的反馈机制,加强预算执行的应变能力与弹性。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对实践中反馈回的信息及时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发现差异,分析原因,定期以标准格式反馈预算制定部门,将分析结果作为不断完善预算管理的参考意见,使管理办法与实践经验紧密结合、互相促进。

5.做好税企协调以及其他主管部门的协调。主要指企业与当地工商、税务部门以及银行的配合协调,比如预算执行中对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选择、时间性差异的调整等等会计事项。可通过各地区及总部与行政单位、社会中介机构等监管部门相协调解决,以减轻涉税风险,确保预算管理的顺畅执行。

当然,采用滚动预算方法时,预算编制的工作量大、财务成本较高。所以,根据“重要性”原则,对于成本费用可以采用按一定期间如季度滚动来编制预算,而在执行预算的那个季度里,再按月份分旬具体地编制预算,以适当简化预算的编制工作。总之,预算编制的滚动期间应视企业的实际需要而定。

【主要参考文献】

[1]周三多.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杨纪琬,娄尔行,主编.经济大辞典(会计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