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视新闻写作范文

电视新闻写作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视新闻写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视新闻写作

第1篇:电视新闻写作范文

关键词:电视新闻写作;技巧

0.引言

电视传媒作为我国最为普及的信息渠道具有很大的传播面。相对于广播、报纸等媒介电视影像具有生动性、真实性、形象化的特点,同时能够及时迅速地为观众呈现各种类型及内涵的资讯,而电视新闻则是其中重要的信息承载。正是基于以上原因使得电视新闻写作较其他文体而言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目前某些记者在进行电视新闻写作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误区,如果不予纠正将会形成一种不良的文风甚至是文体,这对于电视新闻传播必然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对于这些在电视新闻写作的常见问题应该予以细致的分析并找到相应的解决对策,让新闻质量和新闻写作水平得到提升[1]。

1.电视新闻写作问题分析

1.1概念不分

很多观众甚至记者对新闻的概念并未弄清楚,造成了新闻与宣传的混淆。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于新闻有着准确的定义:“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的社会行为。”尽管新闻与宣传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首先两者的目的明显是不同的,并且现代新闻需要通过新闻媒介来进行传播,而宣传仅仅是一种传播活动,它可以采取各种媒体进行传播。另外新闻实际上是由宣传活动演变而来,但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口号;新闻重新意,宣传重反复;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控;新闻重实际,宣传重观点;新闻更加注重整体内容的平衡性,而宣传则需要突出重点。

1.2套话现象较为严重

从客观角度来看新闻较其它文字而言具有一定的严谨性,但是在某些新闻节目中往往可以看到使用套话的情况,这些套话不仅仅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效果反而放新闻文字更显繁琐、累赘。例如在对领导视察活动的报道中经常可以看到“基层深入、重要指示、重要讲话”等词汇,但是从新闻内容上来看并没有看出何处重要;在领导参与演出活动的报道中则经常会出现“兴致勃勃”等词汇;若领导进行基层调研便会看到“风尘仆仆”等词汇。理论上看以上词汇并未用错,形容也恰到好处,但是在新闻节目中过于频繁的出现则会让观众出现一种审美疲劳并且久而久之会产生一种不良的文风。新闻重点得不到突出、新闻内容不够充实必然会降低新闻文字的整体质量。

1.3新闻模块化严重

在日常新闻的播报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到一种固定的程式化文字结构如某某部门于某年某某日开展了某活动,某领导参加某大会并主持诸如此类。这种模块化新闻的泛滥造成了新闻质量的严重下滑,这使得很多新闻成为了流水账,让观众对此嗤之以鼻。

1.4新闻导语把握性不够

导语作为新闻的基础部分在新闻写作中具有十分关键的点题作用,它以最为简洁的语言来对新闻事实以及观点进行概括性的阐述,若导语质量高将可以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以此来激起观众观看新闻的欲望。但是从目前来看很多新闻导语质量都较为低下,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因素还是在进行新闻学教育的过程中未对新闻导语编写给予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在程式化新闻泛滥的今天让导语编写丧失了其本来地位[2]。

2.优化电视新闻写作的技巧与对策

2.1更新新闻写作观念

当前很多新闻编辑以及记者所接受的都是传统的新闻学教育,其文字根基并未打实,再加上新闻环境的影响使得他们形成了一种定式思维并养成了不良的新闻写作习惯。为了让电视新闻写作整体水平得到提升就必须对新闻写作理念进行更新。

2.2写作布局力求精炼

在记者进行新闻编写之前首先应该对观众的心理和接受信息的方式予以思考,以此来对写作言语进行准确的把握。电视新闻写作并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但是在内容表现上应该“言简意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利用最为简洁的言语将大量的信息传递给观众,让观众得以“一目了然。”为了突出新闻内容的力量就应该让新闻主题保持单一,其思想仅为一个,若主题思想过多则会让观众出现混淆的感觉,这将直接影响到观看效果。为了让写作布局力显得更为精炼就要求记者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对新闻的判断力,这样方能升华主题、以小见大。

2.3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对于新闻而言真实性是最为重要的属性,只有保证了新闻的真实性才可以将新闻中传播的信息以客观地表现出来。因此记者在进行新闻写作的过程中首先就应该切实地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4要素给交代清楚。电视新闻报道必须是真人真事,绝对不能出现虚构的成分。在新闻写作对事实的阐述、解释、说明应该切合客观事实,绝对不能歪曲事实本身。在客观认识、理解人物或事物的基础上将信息如实客观地反映出来[3]。

3.结语

好的新闻作品应该是通俗易懂、朴素自然、迅速及时并准确生动,这就要求记者和编辑在写作过程中对写作布局力求精炼同时保证新闻的真实性,杜绝使用模块化语言,以此来提升新闻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熊高.电视新闻写作规律初探――视觉传播下的新闻写作思考之一[J].河池学院学报. 2009(01):110-111.

[2]熊高,贺威.电视新闻节目写作文本探析――传播视觉下的电视新闻写作思考之二[J]. 河池学院学报.2010(03):122-123.

第2篇:电视新闻写作范文

要注意口语化,避免词藻华丽、实功虚做

电视新闻报道应该以最通俗直接的方式传递信息,使观众获得最大的信息量是电视新闻人不懈的追求。但是,有的稿件却刻意堆砌华丽词藻,稿件看似文采斐然,却和画面结合起来如画蛇添足。比喻和描述性语句并不是电视新闻的语言。

不可形似报告,缺乏活力

电视新闻本应采用与画面匹配互补的语言来说明和阐释新闻事实,语言应追求新鲜灵活,尽量减少抽象、笼统、概括。而有些报道却形似报告,毫无鲜活灵气。有的甚至用好多枯燥无味的数字指标,完全泯灭了观众解读新闻的乐趣。

避免思维混乱,漫无边际

电视新闻稿在结构上应该具备三个特点,即主题明确,构思新颖,层次分明。力戒表里不一,声东击西。有些稿子声画两张皮,而有些则是表里不一,甚至连题目和内容都难做到一致。

要拓宽报道面,莫看“像”作文

电视新闻片的构成是多方面的,但是最主要的还是镜头和文字。有人把新闻片比喻成一条项链。那么,片中的一个个镜头就如一颗颗珍珠,文字稿就好像连接珍珠的金线。拉好这根“金线”这是摆在电视新闻工作者尤其是文字记者和编辑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然而,在电视新闻稿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记者把文字稿写成一般的解说词,把镜头中的人物简介一番、场面内容介绍一下而已;有的文稿则写成单纯的解“像”文章,说说事物发生在什么地方、结果如何。这样处理往往忽视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应该想到,摄像机能拍摄到的镜头有多少。现实中大量的新闻信息是镜头难以捕捉到的。如何处理这一“遗憾”,自然而然地摆在文字记者的面前。所以,撰写电视稿件时必须发挥文字语言的特殊作用,进而拓宽电视新闻的报道面:把无法用画面传播的,诸如过去的、未来的、或难以用画面表现的,如科技成果、党的重大决策等,用文字语言表达出来,把这些情况如实地传播给观众。

要挖掘其深度,谨防一般化

新闻要求准确、快速地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事件,电视新闻更是如此。有些记者为急于求成,对一般消息的处理容易出现程序化、模式化,如会议消息往往按照某某部门在什么地方、举行什么会议、提出了什么要求、参加会议的是什么人员等几方面来进行组稿。其实更要注意的是:挖掘其会议或活动的深层含义,报道其民众广泛关注的问题,并准确无误地加以解释。

电视新闻的画面由于受到其具体图像的限制,缺乏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和评论的功能。观众仅仅看电视新闻图像,对新闻的印象比较肤浅,而文字语言具有很强的综合分析和评论事物的能力,它可以恰到好处地弥补图像未能表达的不足,起着代替图像完成综合分析评论新闻事件的任务,使电视新闻报道达到一定的深度。

第3篇:电视新闻写作范文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 民族意识 写作方法

广播电视新闻与报纸新闻相比,没有识字能力的要求,可以影响更大规模的受众群体;能够跨越空间进行更大范围的传播;广播声音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电视语言的形象性使传播更具影响力。所以,广播电视新闻能够将民族文化在广泛的文化空间中传播,创造相应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激发民族文化持有者的“文化自觉意识”,推动民族文化的代际传播。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广播电视对民族新闻的报道。

一、广播电视民族新闻报道的现实意义

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梁衡曾在中国传媒大学作了《一个记者的责任与成功》的主题演讲,演讲中提到记者要承担3个主要责任:传播责任、政治责任和文化责任。其中,文化责任的具体内容是“要给读者以准确的知识,先进的思想和正确的审美观”[1],强调记者所进行的传播活动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而是一种潜在的文化传播,通过记者的传播活动,不仅能够传递给受众知识,而且在潜移默化地形成一个时代的文化,塑造一个国家的形象,凝聚着一个民族的精神。[2]

电子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世界在更大程度和更大范围实践着“地球村”的联系与沟通,我国56个民族自身的文化在这样一个全媒体时代不可避免地要与其他国家、其他地区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发生各种各样的碰撞与交流。新闻传播仅仅是诸多传播活动中的一个传播渠道,但其在公信力、权威性、专业性等方面是其他传播渠道不可比拟的。拉萨“3·14”事件和新疆“7·5”事件给予新闻业界的启示是:如何在民族报道方面抢占先机,并能进行合乎新闻规律、宣传取向的新闻报道,将直接关系着国家和民族地区的和谐与发展。

关于这一点,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就已形成共识,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任务、六大原则,其中为新闻传播事业提出了具体要求——“民族新闻的发展、传播可以改进少数民族地区更加开放,信息更加畅通,活跃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开阔少数民族的视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从而缩小东西部地区差别,使社会更加和谐”[3],所以说广播电视民族新闻写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有利于民族地区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在新闻写作中贯彻民族文化传播的意识,可以对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等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及时有效地采写和传播,从而协调民族地区社会各方面事业的和谐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促进民族地区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2010年4月14日晨7时49分,我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青海电视台等当地媒体和全国媒体都参与了对地震灾区的报道。尤其是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利用广播电视新闻的时效性,声音和画面等多媒体的传播优势,及时发回很多来自地震灾区的现场报道,使得全国和玉树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有效的信息沟通,对于地震救援工作的有效展开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此外,在玉树地震报道中,新闻记者比较突出地体现出民族文化的敏感,从民族文化视角关注和报道玉树地震。玉树县90%以上为藏族,藏族文化中突出的宗教和生活方式等文化信息,就成为采写玉树地震报道的新闻记者必须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在整个报道中,尊重民族信仰、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传统,得到了突出体现。“火葬尊重少数民族丧葬习俗”、“救灾食品有青稞”、“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传统妥善安置灾区孤儿”等相关报道,都是尊重民族信仰的有力见证[4]。

第二,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和谐共处。同志曾指出,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中至关重要的社会关系。正确处理民族问题,使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5]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有1亿多。著名的社会学家先生将这一多民族特征归纳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他认为[6]: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新闻写作与民族文化的结合,其任务之一就是较好地在新闻采写和传播中站在我国民族关系的现实背景来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从而利于民族关系的和谐共处。

第三,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广播电视新闻的多媒体传播技术,能够通过视听等传播符号对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进行生动而丰富的传播,这有利于民族文化在广泛的时空范围内进行跨民族和本民族内的纵横两个不同方向的传播,从而利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例如,2010年11月16日,云南省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云南省普洱市开幕,主要设置竞赛、表演两大类项目。其中,竞赛项目设有秋千、射弩、武术、摔跤、陀螺、龙舟、抢花炮、吹枪、高脚竞速、马术、蹴球、板鞋竞速等12个项目;表演项目共有85个,分竞技类、综合类、技巧类、民族健身操四类。中央电视台、中央广播电台民族之声、云南电视台、云南广播电台等多家广播电视新闻媒体都对本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进行了报道,促进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传播和发展。

二、广播电视民族新闻写作的规律和方法

新闻写作与民族文化信息的结合,就是要求新闻记者在进行民族新闻报道的采写过程中,重视培养民族文化意识,加强新闻报道传播民族文化的社会功能。

(一)广播电视新闻记者需明确民族新闻的特殊规律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民族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与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有关的具有一定民族意义的事实的报道。”[7]对于一般性的新闻而言,其新闻价值体现在时效性、显著性、重要性、趣味性和接近性等五个方面,其宣传价值表现为:一致性、针对性、普遍性、典型性、时宜性等方面。民族新闻的报道除了需要具备以上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内容外,还具有其特殊的“民族特色”。民族新闻的“民族特色”表现在几个原则上[8]:

1.政策性原则。我国针对多民族的国情,制定了相关的民族政策。民族政策是我们处理民族问题、报道民族新闻的基本准则。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有:坚持民族平等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发展少数民族科教文卫等事业、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自由等方面的内容。因此,我们在进行民族新闻写作时的前提,就是坚持民族平等团结,重视研究民族区域自治过程中出现的新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重点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事业的发展,关心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情况,避免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新闻事件进行主观的价值判断。

2.导向性原则。我国有5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有1亿多,分布在全国各地,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面积的64%,西部和边疆绝大部分地区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体现出分布广、人口少的特点。因此,民族新闻报道就少数民族受众而言,受众人口基数少是一个主要的特点,但是受众人口基数少并不意味着民族新闻报道的传播范围小,更不代表其影响力小。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而且一直是西方舆论关注的主要问题,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因此,在民族新闻的导向上必须采取审慎、慎重、严肃、认真的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适宜性原则。民族新闻报道通常坚持的是时宜性原则先于“及时性”原则。因为我国少数民族种类众多,并且在民族识别的过程中研究存在族群识别不全面的问题,因此部分民族问题涉及比较复杂的民族关系问题,处理不好将有可能引发更大范围的民族矛盾和冲突。对于类似的新闻事件,需要进行更加全面的调查,并需要较长的时间来梳理问题的本质矛盾,并在考虑大局发展的前提下来对新闻报道进行采写,甚至需要等待相应的时机,在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上来才能进行报道。

4.民族性原则。我国56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特征,甚至同一民族因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而存在民族内部的差异。例如,生活在云南省迪庆州的回族,被学术界称为“藏回”。因为他们长期与藏族生活在一起,为了适应高原的生存环境,加上人口数量少,随着历史的发展,出现了与藏族通婚,参与藏传佛教的相关宗教活动,穿藏装,并学习和接纳了藏族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对于这样的民族文化现象,需要新闻记者从民族自身独特的生存环境、文化环境来了解和分析问题。

(二)广播电视民族新闻报道的写作方法

1.坚持民族团结发展繁荣的主旋律。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9]因此,坚持民族团结发展繁荣的主旋律是我们进行新闻写作的基本前提。如何唱响民族团结、发展和繁荣的主旋律,新华社内蒙古分社社长吴国清作出了回答:第一,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第二,忠实记录各民族及其民族地区发展的脚步,及时反映其历史性进程,着力报道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变革和历史性进程;第三,报道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给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带来的繁荣昌盛,特别是着力宣传坚持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大繁荣的根本保障。[10]

2. 把握好民族工作和民族新闻报道的特殊性。对于民族地区、民族群众的一些特殊性问题,要特殊处理。对此,民族新闻报道的原则是,利于各民族间的沟通和交流,利于化解矛盾、消除隔阂、团结一致向前看。注意疏导好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由于种种原因而产生的一些情绪,协调好关系,防止报道情绪化、观点偏激、方法简单,被一些分裂分子、极端分子等敌对势力所利用。民族新闻报道不能一味赞美。要看到,现阶段我国在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方面,一些地区在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方面,还有不少缺点和不足。对一些相关地方和部门对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执行不力、行动过缓的行为,也要综合抓住典型予以曝光,以利于促进工作。对一些一时认识不清、看不准、或疑难问题,要先开展调查研究,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才有助于把握好报道方向。

3.努力学习民族政策、民族理论和民族知识,熟悉民族历史。党的民族理论,是在总结国内外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撰写民族新闻的广播电视记者应该重点学习和掌握,作为我们报道民族新闻的立场和出发点。民族知识博大精深,民族历史浩如烟海,只要我们真正学习了,有所了解了,就会产生敬仰感,自然对任何民族都不敢妄自菲薄地乱发议论了,报道的深度与厚度也就在其中了。

4.要怀有真挚的民族情感。民族新闻报道是民族之间心与心的交流,需要记者感情的投入。记者只有深入少数民族群众,关心温饱,体贴冷暖,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做到感情上的理解和心灵上的沟通。少数民族群众对本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有着特殊感情,只有理解、尊重他们,才能得到理解和尊重。在多些理解的同时,还要少些猎奇。对于少数民族的一些独特的风俗习惯,有其形成的历史原因和复杂的社会背景,不要从猎奇的角度去报道,更不能简单一言蔽之曰“落后”,而应该持有更多的民族情感来进行报道。

三、广播电视民族新闻写作中存在的误区

刘眷歌和金林针对《人民日报》上的“少数民族报道”的特点进行分析,发现:政府政策和经济建设报道在数量上位居前两位,多于民族风俗报道。但是在受众认知中,对于风俗文化的认知远远高于前两位。其原因是:首先,新闻记者对于民族习俗文化的报道往往能够抓住最具民族特色的东西,为受众展现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但在政府政策和经济建设报道时没有吸引力。其次,图片新闻中对于图片没有严格把关,图片分布不平衡。尽管大部分图片都能表现出少数民族的民族装束,但是有些图片过于追求民族特色,容易造成摆拍嫌疑。在图片数量方面,“两会”期间的民族图片新闻相对较多,占据了图片总量的27.59%,而其中反映少数民族日常生活的图片新闻则较少。第三,城乡报道比例存在失衡。关于乡村报道的有28篇之多,而关于城市报道的仅有5篇,这样的报道方式很容易让读者忽略了有大批的少数民族已经走出乡村,奔向城市。[11]

基于上述分析,民族文化报道存在的误区主要有两个:第一,民族文化就是唱歌、跳舞。这是许多人的误区。其实,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它包括语言、工艺、服饰、习俗、婚丧嫁娶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只要我们在思想上全面认识,从深度上下功夫,就能做出大量有深度、有分量、气势恢宏的报道来。作为民族地区的党报,民族新闻报道是一个很出彩的话题,长期以来我们对民族新闻报道的主体是各种各样的文艺节目和各种各样的节庆日子。这对报纸来说是需要的,但仅有这些动态的消息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大量的宏观上的高层面上的报道。第二,民族文化新闻地域性不强。有些民族文化新闻作品尽管主题好,文笔也不错,但如果删去地点,人们也看不出该新闻出自何处,它可以放在任何一个有着同样民族的地区。那些新闻发生地的风貌、风土人情在字里行间无影无踪,既无历史背景,也无现实画面,更缺乏特殊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把民族新闻报道混同于一般性新闻报道。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应该注意和思考的。[12]

传播学的奠基者威尔伯?施拉姆在就任美国衣阿华大学新闻学院的院长时表示:“……它所要造就的学生将是整个大学中最合适于理解和谈论他们所处的那个世界的学生”[13],他要求新闻学院的学生在大学期间花费更多的时间来接受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和训练。因此,广播电视民族新闻报道的写作同样需要建立在扎实的民族理论和民族知识的基础之上,具备民族意识是对报道民族新闻记者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梁衡:《如何做一个新时代的好记者》,人民网—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2010年10月18日。

[2]高卫华:《传媒文化责任与民族文化传播》,《新闻爱好者》,2007年11月。

[3]钟克勋:《康巴地区民族新闻传播的掣肘与策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第8期。

[4]王艳:《青海玉树地震:中国媒体在危机传播中的新思路》,《才智》,2010年第20期。

[5]:《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网>>时政>>高层动态,2005年5月28日。

[6]马戎编著:《民族社会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2页。

[7]徐利:《民族新闻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8]章波多措:《试论少数民族新闻的时代特征》,《青海民族研究》,2008年7月。

[9]吴国清:《唱响主旋律:把握新形势下民族报道的着力点》,《中国记者》,2009年第9期。

[10]吴国清:《唱响主旋律:把握新形势下民族报道的着力点》,《中国记者》,2009年第9期。

[11]刘眷歌,金林;《浅析主流媒体的少数民族新闻报道———以《人民日报》为例》,《新闻世界》,2009年12月。

[12]步芝梅:《对民族新闻报道的认识与实践》,《新闻窗》,2008年第4期。

[13]美]E?M?罗杰斯著《殷晓蓉译:《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26页。

第4篇:电视新闻写作范文

万物复苏的春天,宋朝大诗人杨万里来到农村,住宿在新市徐公店。那里春色满园、到处是田园风光。

杨万里走出客店,远远望去疏疏的篱笆边一条细长小路通向远方。小路两旁树上的花儿时开时落,树枝上长出了嫩嫩的绿芽。他来到田边看见一个小男孩正在追一只漂亮又美丽的黄蝴蝶,黄蝴蝶飞到哪他就追到哪,不一会儿黄蝴蝶飞进了油菜花丛里,落在了油菜花朵上,小男孩分不清哪是油菜花哪是黄蝴蝶了。

杨万里看到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就在徐公店写诗一首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第5篇:电视新闻写作范文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027-02

摘 要 电视新闻导语作为电视新闻写作的重要结构之一,它要把观众最感兴趣的东西和记者最需要告诉观众的内容表达出来。实践证明,传统新闻写作理论,已越来越难以支撑受众对导语的个性化需求,电视新闻需要不断开掘导语写作的空间,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

关键词 电视;新闻;导语;个性化

“立片言以居要”,新闻人历来都重视导语写作。作为电视新闻写作的重要结构之一的导语是位于新闻正文的开头,用简捷的语言突出新闻的主要内容,从而达到吸引观众的兴趣的效果。

电视新闻导语表现在荧屏上,多为口播形式,它集中体现为一种听觉张力,尽管它还包含有播音员非语言情态,播音室背景气氛,相关主题抠像画面等多种辅助因素,但就其新闻主题、新闻价值而言,语言文字的阐述仍然是最主要的因素。

目前,虽然对电视新闻导语作为一个科学、全面的定义还很难,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粗线条的勾勒它的轮廓:一、电视新闻导语是新闻的第一部分;二、它是由画面、音响和文字解说有机结合而构成的整体;三、它的作用是高度概括新闻要素和吸引观众。

1 新闻导语应以凝练的形式,表述电视新闻的核心和精华

电视新闻记者写导语时经常犯的毛病是内容庞杂,中心不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新闻主题缺乏提炼,没有抓住电视新闻的主要特征,所以在写作电视新闻导语时,要善于提炼,切忌冗长。

下面是某电视台播出的电视新闻的导语:

我市的全国农村资金比较雄厚的地区之一。近年来,随着全市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取得圈套进展,农民收入得到持续增长。与此同时,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较突出的是群众对村级集体经济老一套的管理方式不满。从去年开始,市委、市政府体察民情,积极推行以“理财民主化、管理规范化、监督制度化”为主要内容的村级财务会计制。一年多的实践证明:这项制度有效改善了农村干群关系,大大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政权建设。群众说,这是一项真正的“民心”工程。

撇开其它不说,这条导语光字数就达230个,如果以播音员的下常语速播音,念完提示也需近45秒钟,试想一条不到三分钟的新闻片,让播音员念45秒钟的提示,观众会有何反应?

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 1945年8月14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美联社在抢发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时,导语干脆利落:“了!”这条短而有千钧之力的导语,当时就被新闻界公认为“最佳导语”。

一条成功的电视新闻导语只要紧紧抓住所要报道事件的本质,把新闻事件中最引人的部分,也就是新闻主题、新闻价值提炼在新闻中即可,这样才能写出短小精悍的电视新闻导语来。

2 电视新闻导语要从“视”觉方面强调个性特征

电视新闻是一个巨大的信息源,但并不是所有信息都是每个观众所需要的。传播学研究成果表明“阅读文字可以记住10%,听可以记住20%,看画可以记住30%,边听边看可以记住50%”,电视新闻导语的个性特征就是充分利用电视传播得天独厚的优势,吸引人的注意,主导人的选择,让人记住更多的有效信息。

一般导语中会把新闻中的5“W”交待清楚,新闻导语或写得生动活泼,或写得简明扼要,也会体现导语的个性特色,但在目前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合理运用特技手段可以强化新闻导语中的电视个性特征。

比如伊拉克战争的新闻报道, 3月20日,CCTV4《中国新闻》节目组的主持人就向电视观众口播了战争已经打响的消息:10时41分40秒切出巴格达遭受空袭的现场画面,并同步映出“伊拉克战争打响巴格达发出爆炸声”的字幕;同时同声传译员开始直转CNN报道;44分35秒,正式推出《关注伊拉克战争特别报道》。在主持人口播新闻时,画面右侧用特技制作出一幅导弹轰炸的图片,随后主持人在播报战争新闻时都会用特技抠像,或用战火纷飞的画面,或用伊拉克人遭受苦难的脸部特写,既表明中国的立场,又能对观众起到强化提示新闻的作用,这时的抠像画面也具有新闻导语的作用。

新闻播报时利用特技强化画面,使之成为电视新闻导语的个性特征之一,这在中央媒体已经得到广泛的运用,也有用大屏幕电视、电脑显示屏代替特技抠像的,这些画面交待时间、地点、人物等新闻要素,免去了繁琐的说明,观众能通过画面直接看懂新闻要点,起到补充说明导语内容的作用。

3 让“听”彰显电视新闻导语个性

电视新闻导语的内容必须依靠主持人的播报得以体现,画面可以起到强化个性的作用,但内容必定是以听的方式传播给观众,从“听”的角度出发,表现自身的个性特征。

在一些民生新闻中,导语不但口语化,还极具地方特色,主持人不再用以前那种“硬面孔”来播新闻,而是采用讲述的方式软化导语,使新闻导语更贴近生活。

从受众方来说,电视是他们一种精神食粮,他们紧张工作一天之后,总喜欢看着电视,放松自己,电视新闻娱乐化适应了观众的这一需要。电视新闻娱乐化引起电视研究界的广泛关注,有肯定的,也有否定的,但从一些新闻栏目的实践来看,在电视新闻中,特别是新闻导语引入音乐、特效音效等形式,强化新闻特色的作用还是比较明显的。

总之,电视新闻导语虽短,却是“寸金之地”,要以精心设计,精心修改,精益求精的态度来发掘新闻导语的个性特征,多一分耕耘,便多一分收获。电视新闻的特点和优势决定了电视新闻导语的个性特征,认识和适应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和优势,构筑电视新闻导语的鲜明个性和特色,电视新闻才能唤起观众的注意,从而达到传播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

[1] 2008年 武汉大学出版社 《电视新闻采写》

第6篇:电视新闻写作范文

电视新闻采访人员在采访时,要根据不同的人提不同的问题,对于一些突发的事件要随机应变,轻松化解尴尬的场面,在采访时除了要有敏锐的新闻视觉,还要有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在采访时挖出那些细微的闪光点和出彩的地方,从而写出精彩的新闻报道来,才能受到观众的喜爱,电视新闻采访人员在采访提问时要具体生动,准备无误,不能漫无边际,虚无缥缈,只有通过对采访对象的细心访问、观察和了解,对材料进行经过一系列的认真筛选、分析、判断和提炼以后,思路才会逐渐清晰,写作时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思路,才能运笔如飞。

二、营造出一种和谐愉快的采访提问氛围

一种和谐愉快的采访提问氛围,能够在短时间内与采访对象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能够很好地消除采访对象的紧张不安感,尤其是对于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采访对象,更加有利于其后的采访工作,从而有助于收集到更多、更好、更有价值的信息,有利于采访工作的顺利完成,电视新闻采访人员在采访时营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氛围,有利于保证采访工作在愉悦的环境中高效地完成,总之,电视新闻采访人员在采访时,要能与采访对象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创造一种良好的采访提问的氛围,从而使得采访圆满成功,为后一步新闻写作收集到充分的素材,从而圆满地完成电视新闻报道任务。

三、电视新闻采访时的情感因素

(一)电视新闻采访人员要细心、有耐心

电视新闻采访人员在采访时要细心、有耐心,要怀有一颗真诚之心去对待采访对象,要用眼睛去采访,要善于观察,采访开始以前电视新闻采访人员应该怀着一颗真诚之心与采访对象真诚相处,只有这样采访工作才能获得成功,尤其是当遇到对采访冷漠、警惕、敌视,甚至是拒绝采访的采访对象时,要真诚地与采访对象进行心理上和情感上的沟通尤其重要,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电视新闻采访人员有足够的耐心,足够的真诚,那样,采访对象一定要很好地为你诉说,在进行采访时,有时一个点头、一个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都能赢得采访对象对你的好感,此外在采访时还可以根据采访环境做出适当的调整和完善,真正确保采访能够取得圆满成功。

(二)电视新闻采访人员要尊重采访对象,采访时要和蔼友善

电视新闻采访人员一定要尊重采访对象,采访时态度要和蔼可亲,如果电视新闻采访人员想做好深入细致的采访,就需要深入到采访对象的生活工作中去,主动的和采访对象打成一片,让对方很快地熟悉自己,从而营造一种和谐愉快的采访氛围,从而能够很快地得到自己想要的素材和内容,高质量地完成采访任务。

(三)整理材料写报道时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小题大做

电视新闻采访报道是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的,所以电视新闻采访人员在整理材料进行报道的时候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小题大做,把自己的主观思想带入采访报道中去,要给观众呈现出最真实、最客观的事实,从而圆满完成电视新闻采访工作。

四、结束语

第7篇:电视新闻写作范文

这则电视新闻用色香味俱佳的画面和语言,报道恩施玉露茶荣获湖北省第一历史名茶称号,使观众犹如品尝了一杯色香味俱佳的恩施玉露香茗,耳目为之一新,心神为之一爽。从这则新闻中,我们得到一个启示,电视新闻也要像恩施玉露茶一样做到色、香、味俱佳。

同样是报道这一事件的另一条新闻是这样写的:“今天,湖北省茶叶协会在武汉举行授牌仪式,授予恩施玉露湖北省第一历史名茶称号。恩施玉露产于恩施,已有一千多年的生产历史。”两则新闻的解说词在写作手法上是不一样的,后者是按照一般的新闻格式写的,而前者打破了这个格式,几乎全由新闻背景衬托出恩施玉露茶获得殊荣的事实。画面的运用上两者更是截然不同,后者全部用的是授牌仪式的画面,由授牌仪式的全景到授牌的近景,有参加授牌仪式的观众等等,整条新闻以偏红的暖色调为主。而前者全景是云雾山中的大面积茶园,采茶姑娘采茶全景、近景,手工制茶,茶叶成品,沏茶,品茶中叠出授牌场面,湖北省第一历史名茶牌子特写叠出制作工艺中景。整条新闻画面以绿色为基调,突出了恩施玉露茶的色彩,沏茶时的热气冒出了浓浓的玉露茶香味,品茶画面恍惚使人像饮了一杯恩施玉露茶一样。

电视新闻怎样才能做到色香味俱佳呢?这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电视是视听结合的综合性艺术,画面给人以视觉的愉悦,声音给人以听觉的享受,要使电视新闻做到色、香、味俱佳,就得从画面和声音上下一番苦功夫,从画面和声音的有机结合上去追求色、香、味的享受。

电视新闻通过画面和声音传递颜色、香气和味道,使人如亲见、亲嗅、亲尝一般。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要拍摄出色、香、味俱佳的电视新闻,最重要的一环就是亲观其色,亲嗅其香,亲尝其味。也就是说,记者应当深入研究所要表达的新闻对像,调动自己的各个感觉器官,通过观察、触摸、品尝、嗅闻,准确把握其形状、颜色、硬软、香气和味道方面的物色。观察要细致,体验要深刻。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体验,才能准确地把握新闻对象的色、香、味,从而为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电视新闻的拍摄和写作创造必要的条件。世间万事万物,颜色各异,香气悬殊,味道不同,我们在观察体验的过程中,要通过分析比较,抓住特色。恩施玉露茶新闻就是抓住了色、香、味的物色,才把恩施玉露茶的色、香、味传达给观众。

经过观察体验后的感受诉诸文字,通过文字反映新闻对象的的色、香、味,要求我们练就出神入化的语言文字表达功夫,从而准确、生动、形象地表情达意。这方面,我们应从古典诗词中吸取营养。古人写诗讲究推敲,如李白写兰陵美酒的诗句:“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几句诗分明是一则意境极其高远的电视镜头。首句写出了兰陵美酒的香味,读诗句就好比品尝到了散发出浓浓郁金香香味的兰陵美酒 。第二句是写兰陵美酒的颜色,这里又是一个比喻,兰陵美酒的颜色就像琥珀发出的光亮,使人就像亲眼看到了兰陵美酒的颜色一样。后两句诗更是巧妙,诗人从饮后的效果来写兰陵美酒的味道,用夸张的语言道出了兰陵美酒的味美。诗人说,如果兰陵美酒的主人能够让客人尽情畅饮以致大醉的话,那么客人一定会喝得不知天南地北,忘记了身在何处。就因为李白的这几句诗,而使兰陵美酒的名字流传千古。我们在写作电视新闻解说词时,也一定要很好借鉴这样的写作手法,下一番“一字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苦功夫。

只有经过艰苦不懈的追求,对语言反复推敲、锤炼、比较、选择,匠心独运,才会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收获;才会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瞬间偶得。在浩瀚的电视新闻世界里,就有许许多多瞬间偶得的佳作。古树胸有成竹这则新闻就是记者瞬间偶得。有一位记者在下乡采访的途中发现一杆翠竹从一颗古树的腰中生长出来。翠竹从烂空了心的古树洞里长出来本来是一件极为平常的事情,可是这位记者却以不平常的瞬间发现,记录了这一事实。画面突出了古色古香的古树干,翠竹的绿叶和古树的绿枝融为一体,翠竹顽强的生命力,古树坚韧博大的胸怀,新闻寓意和胸有成竹成语的融汇,使这则社会新闻妙趣横生,色、香、味交融,获得了全国广播电视好新闻奖。当然,电视新闻画面、文字功夫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具有很高造诣的,但也绝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只要我们肯下一番铁棒磨成针的苦功夫,是一定能够进入色、香、味俱佳的境界的。

声音是电视新闻的要素之一,事物的色、香、味通过声音也能表达出来。电视新闻的声音既包括播音员的播音,又包括所采用的一切自然界中的音响。播音员的播音是通过加工了的语言,而自然界的音响是没有通过加工的一切音响。我们要充分利用自然界中的各类音响,为表达电视新闻的色、香、味服务。那么,如何利用这一部分音响为表达物体色、香、味服务呢?联想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当我们听到潺潺的水声,便会联想到清凉明净的小溪,听到碰杯的声音,自然会联想到酒香,听到吞咽食物的声音,就会联想到味口……在进行电视新闻创意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运用自然音响为表达物品的色、香、味服务这一点。

元代白朴在《梧桐雨》杂剧里写一个人伤心在秋雨里能听出“诸般儿雨声相聒噪”,林黛玉在《葬花词》里吟道“冷雨敲窗被未温”。人的心情不同,对所听到的声音引起的情感也不同。一个人在高兴的时候,甚至听到雨点掉地声都会感到它似乎在欢乐地蹦跳,而忧愁的人会感到雨声的聒噪。

自然界的音响千差万别,各不相同,我们在电视新闻制作时,一定要充分运用自然界的各种音响,为自己的色、香、味创意增趣。

我们提出电视新闻要色、香、味俱佳的问题 ,并不是说所有的电视新闻都必须做到色、香、味俱佳。也许有的只要突出色彩,也许有的只要突出趣味,这就要根据电视新闻的特点而定。像标题新闻、一句话新闻、简讯就很难做到色、香、味俱佳,同时也无需色、香、味俱佳。一般来说,能在色、香、味方面施展电视才能的,一般是长一点的新闻,特别是社会新闻,它是新闻家族中相当繁盛的一个种族,在这个种族中,最能够施展色、香、味俱佳的才能。

第8篇:电视新闻写作范文

在总结实习心得之前,我先将实习机构介绍一下,张掖电视台新闻部现有人员共16人,其中,部设主任一名,副主任两名,部内分采访和编辑两个组,领有一名省台驻张掖站记者.除正式的记者外, 另外有五名实习记者,其中包括我在内.

去到台里,经引见, 见过领导后,台长安排我在新闻部实习工作.想到与文学专业不同,我开始制定了自己的实习计划:

一 学会并熟练掌握新闻写作,总结文本写作技巧,进行实践练习;

二 学习专业摄像机的使用,学会初步摄影摄像.联系新闻摄影,学会专题片拍摄;

三 学习并掌握非线性编辑技术,初步使用非编软件系统进行镜头画面构图,电视新闻和专题片的制作.

这三块内容是电视新闻制作必不可少的流程和不可或缺的环节,所以对于一个月的时间来说,我的学习任务还是相当重,时间安排也相当紧凑.

新闻写作在实习过程中是我花费学习时间最长的一块内容.新闻写作决定着新闻信息能否传出去,决定和直接影响着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也是衡量记者素质的一个重要条件.打好新闻写作基础可以说是今后从事和开展一系列新闻工作环节的基础和铺垫.

以传播学的原理说,新闻写作属于信源编码过程.新闻信息编码是指“按照语法结构、章法结构及写作技巧等规则,将文字编排成表达一定新闻内容的文字序列。”这里指出的是,虽然电视新闻主要以新闻画面为再现新闻事实,传播新闻信息的主要内容,但新闻写作作为同期声的播出也为电视新闻画面的组合搭建了框架。

更要提出的是,我在这里是从狭义的角度阐述新闻写作观点的。从这个角度上讲新闻可以分为消息和通讯两大体裁,电视新闻属于新闻消息一类,而电视专题片(新闻报道类)则属于新闻通讯了。

这一个月期间,我学习新闻写作主要以中国人名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闻写作教程》为主,辅之台里新闻部级着老师们的经验指导,自学完成了新闻消息和通讯两大块内容,并在台里跟老师出去采访时进行写作实践,得到了老师们的很多指导和斧正。当然写作功底不是一朝一夕就学出来的,这需要以后不断地进行写作练习和积累,我决定下个假期实习继续练习文本写作并进一步学习网络新闻的写作。

摄影摄像是我在进入电视台实习应该说学习到的最核心的东西。电视摄像机是电视制作设备的一个关键部件,一般由镜头、机体、寻像器三个部分组成。镜头用于取景,形成光学图像;机体用于完成视频光电转换;寻像器是一个小型监视器,用于显示所拍摄的图像以及摄像机的工作状态。

目前张掖电视台新闻部适用的摄像机主要以betacam-sp、数字化becatam和betacam-sx为主。三种型号的机器录制质量依次晋级,都采用1/2英寸磁带录像,区别只在不同磁带介质上。betacam-sp采用的是模拟分量记录方式,而数字化becatam和betacam-sx属于数字分量记录格式,不仅有优异的图像和声音质量,而且多版本复制质量高,可以与模拟betacam-sp系统保持兼容。例如台内称的sony-390型的摄像机有效像素和光学变焦最大,而且感光率也较高,所以拍摄效果最好。但体积较大,笨重(重量约为7kg左右),所以也最不好掌握。所以对女同志来说,还配备少量hi8。 数字摄像机和与之连接的设备如切换台、录象机等,都是sdi接口,走的是串行数字分量信号(对应模拟信号的yuv接口),储存在录象机的磁带上为dvcpro和dvcam,储存在非编(计算机)里时avi格式,编辑生成、备播的节目计算机里是mpge2。

下面我将自己总结的电视摄像机的基本拍摄操作方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1. 打开电源

2. 调节目镜聚焦。根据拍摄者的视力不同,调节目镜聚焦,以使取景器中的图像最清晰,戴眼镜者最重要。

3. 检查音频系统。对声音输入、声音选择及电平衡决不能忽视。

4. 设定滤色片。滤色镜根据色温的不同,一般分为两档、三档和四档。根据具体的照明条件(室内和户外、晴天和阴雨、强光和弱光等),适当调整滤色片。

5. 调节白平衡。让镜头对准白色物体,例如白纸、白墙等,屏目当中不要有其他色物,按动自动白平衡开关,白平衡就会自动调整。(这一步非常重要!)

6. 调节聚焦环,使被拍摄的物体能够清晰成像。当然一般使用自动聚焦方式。

7. 选择变焦方式。分电动和手动变焦两种方式,一般使用电动变焦方式,它由一个船型的双压力传动开关控制,开关一端标有t(telephoto),按下时镜头逐渐拉近,视场角逐渐变小;另一端标有w(wide-angle),按下时镜头推出,视场角逐渐变大。此方式克服了手动变焦时变焦速度不均匀的缺点。如果拍摄特殊画面时需要快速变焦,则可使用手动变焦方式。

8. 开始拍摄。按下vtr按钮,录像机便开始拍摄并记录,录像指示灯点亮。

实习期间我主要学习室内和户外固定拍摄,这是绝大多数电视新闻拍摄的方法。固定拍摄的方法有扛肩式拍摄和三角架拍摄等,扛肩式拍摄难度特别大,防抖控制不好,拍摄出来的画面效果非常差。对于初学者来说我建议使用三角架,当然忽略外出采访时还需要解决携带困难的问题。

新闻画面在镜头的运动上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推拉运动少,升降不采用,一般每篇电视新闻出现1-2个摇的运动镜头就足够了。转场切忌加过艳的过渡特效(一般不加任何特效)。拍摄主体一定要明确定位,要突出表现主题和意图。而电视专题片的拍摄,对镜头运动、景别、角度的要求十分严格。具体的拍摄风格因人而异,但值得提出的一点是专题片场景的过渡变场应遵循镜头运动的层次感;景别的平稳过渡:

远景------中景-------近景-------特写

截至目前,我已学会了合理科学地使用专业摄像机,进行基本画面的拍摄。当然存在的问题是练习较少,拍摄水平不是很高。

非编制作全称非线性编辑(nonlinear editing)制作,属于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后步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即将拍摄的画面和文本写作录制成的同期声等节目素材一文件的形式存在计算机硬盘上,并以节目序列排列组合被编辑,制成电视成品新闻的过程。

计算机主机

信号输入

信号输出

非线性编辑制作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完成:

张掖电视台新闻编辑一般使用edius进行影像采编,硬盘存储播出。edius是一款非常实用的非线性编辑软件,它可以进行视频编辑、录像机控制以及视频输出等等,系统中的录像机是dv格式的dvcam数字录像机,也可以换用模拟录像机。视频监视器可以用来监看制作工程中的视频图像。对拍摄图像进行处理,一些特效的增加都十分适用,适用于电视新闻、专题片甚至普通的电视剧制作。

因为彩色电视机中表征色度信息的是两个色差信号,为了使两个色差信号相互之间不产生干扰,必须对它们进行一定的加工处理,以此不同的处理方式就形成了不同的制式。目前世界上广泛采用的是三中并存的制式:ntsc,pal,secam。我们国家一贯采用pal制式进行彩色电视信号播出。一般的电视新闻用"pla"制式采编,最后生成"avi格式"文件输出,经相关人员进行对完整的电视新闻节目审验,就可以通过电视台播出电视节目了。

这一个月来,实习期间我总共外出协助正式记者采访十五次,独立采访两次;编写新闻报道被审批播出的有五篇;平时经常替老师在编辑室进行新闻采编......实习结束来临,我自己编导,制作了一期反映实习生活为主的电视散文专题片----《纪念实习的日子》,作为本次实习作业。受到了新闻部所有领导和老师的好评!

我知道取得这些成绩对于一个在市级单位实习的我来说已经很不错了,当然这也是我不断努力,勤奋学习的结果,这些成绩对于正式的记者来说并不算什么,但给与我的却是莫大的鼓励。

这短短的一个月对我来说收获真的不少,除了上面我提到的业内知识,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那就是学会怎样步入社会与人相处。我知道实习过程中地点滴积累,都是以后人生道路成长过程中一笔珍贵的财富。

第9篇:电视新闻写作范文

关键词:电视新闻;采访;写作

电视新闻主要报道了新近发生的实事,新闻工作者要具备较强的采写能力,才能在“一触一现、稍纵即逝”的荧屏上传递大量价值较高的信息,为社会生活传播正能量,弘扬新时期时代精神,同时还可以让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得到更好的传播。因此,新闻工作者要掌握一定的采写技巧,让电视新闻报道质量得到提升,为广大受众奉上丰富的精神食粮。

1 深挖题材,精选角度

为提升电视新闻稿件写作水平,新闻记者要对新闻敏感,善于深挖题材,合理选取角度。新闻工作者只有对新闻敏感,才能更好的发现并判断具备较高价值的新闻,并直接影响着采访结果。对此,新闻工作者面对大量无关紧要的新闻线索时,要将重要新闻挖掘出来,快速在同一新闻事件的诸多事实中,将新闻价值的主次明确下来,并判断出该事实是否能够得到受众的关注、引起受众的兴趣。同时新闻工作者要在新闻中选择更新的角度,将更加重要的新闻挖掘出来。

2 从点到面,防止空泛

电视新闻稿件除了要有“血肉”以外,还应防止空泛干瘪。通常来说,电视新闻稿件在3分钟以内,在较短篇幅中展现生动具体的内容难度很大。当前,现阶段电视新闻稿总体谋篇布局方式以中央电视台为电台,如深度报道主要为“总(导语)―分(具体事例)-总(面上情况)”的模式。利用这样的布局,可以确保有点有面、点面结合,有效防止空泛而谈。此外,电视新闻稿还有很多其他的总体布局格式,如“总(导语)―分(具体事例)―总(面上情况)―分(具体事例)―总(面上又一情况)”等多种格式,这样让文章显得更加起伏跌宕,更加吸引人。

3 通过对比,突出力度

对比是语法修辞里面的一种手法,在文章中运用非常的广泛,电视新闻稿里面也逐渐加大了对对比手法的应用[1]。通过对比的方法,可以促进受众反思,面对现实,找到差异,同时给受众强大的勇气与力量,将深层次的意义挖掘出来。面对着现阶段大发展、大变化、大开放的社会环境,对比性报道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潜力也更大,在电视新闻稿中,常用对比手法包括平行对比、前后对比和正反对比。其中平行对比有正面对比、反面对比两种;前后对比是指在面对着相同事物,对前后变化情况加以对比,将当前变化结果凸显出来,在电视新闻中合理运用前后对比的方法,能够引人入胜;而正反对比主要是比较两个相对立的同类事物,得到本质性结论,在电视新闻中运用以后,可以产生较强的冲击力。

4 跳出会议,抓住重点

众所周知,会议新闻报道难度很大,在报道会议过程中,需要新闻工作者认真思考,抓住重点。由于一个会议通常包含了众多内容,报道时无法面面俱到,除非为极其重要的会议。对行业性会议而言,应避免就会议报道会议,若是画面摇来晃去,会让受众心生厌烦。对此,可以跳开会议进行报道,跳出会场,加大对资料性镜头的运用,以此丰富和补充新闻,这样才不显得呆板。当然,也可以不从正面角度报道会议,也不跳开会议,而是选择新的角度进行报道。

5 关注现场,巧用声画

不同于报纸新,电视新闻还强调对声音、画面的合理运用,特别是要巧妙运用背景声与同期声,这样才能让受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于一些气氛热烈现场的展现,如庆典、文艺表演等,在配音解说的过程中,画面上还要将当时的背景声保留下来,否则也会让人觉得索然寡味[2]。人物同期声除了是人物立场、观点与情感的表白以外,还可以使用这种方法,追叙过去的事情,防止了新闻工作者在叙述时缺少场景画面展现的尴尬。当然,还应注重合理运用现场的画面,若是画面上已经有的内容,则不需要浪费笔墨进行描述。

6 注重细节,揭示主题

电视新闻的采写与报纸新闻相同,还应注重对细节的捕捉,将主题完美呈现出来,尤其是要将一些镜头语言运用好,利用一些特写镜头,将人物动作与事物主要特征展示出来。对于人物的报道,要捕捉人物的动作细节,这样有利于展示出人物的心灵。例如:在电视新闻《张家口崇礼县一个农民的邀请》中,通过特写镜头,将中等个、瘦瘦的,长年务农、种菜为生的普通农民形象描写了出来,他家里刚换了新车,在宽敞的院子里,育着好几畦圆白菜秧苗,反映了国家的富强与经济的发达。虽然稿件并没有解说,但受众一看就明白了。

总之,电视新闻具备图文声并茂、表现力强的优势,便于在受众当中口说耳听,能够在受众脑海中产生清晰的记忆。因此,对于电视新闻的采写,需要新闻工作者掌握一定的技巧,不断在工作中总结经验,相信今后一定能够提升电视新闻采写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