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本科机械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由于近年来高校的大量扩招,高校对于学生的培养质量日渐低下,毕业设计完成质量亦是如此。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质量与教师完成毕业设计教学任务的质量之间的矛盾激化严重,随着时代跨越式的发展,此情况已越演越烈。陈旧的毕业设计课程设置模式已远跟不上时展的步伐。总结起来可归结为,一方面,学生无法花费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另一方面,部分青年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不足等原因对学生的毕业设计不够重视。
(一)从学生层面看待问题
1.就业形势。
由于毕业设计课程被多数高校置于大四这个时间段,而学生此时心里考虑的是如何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或考取硕士研究生。尤其是机械专业,就业形势尤为严峻,在沉重的压力下,在校大学生无法将心思完全放在如何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上以完成自己的最后学业任务,加之有些高校无法把握住学生的心态以作出正确的心理指导。
2.对“毕业设计”重要性认识浅显。
由于有些高校机械专业类本科生一年级至三年级课程计划中,没有类似于“毕业设计”的课程诸如课程设计、在工厂实际操作等学习安排,导致学生对于其认识极为匮乏,认为毕业设计类似于一些基础课程,临考试前加班加点复习一些考试范围就可以轻松过关,从而导致多数学生前期准备工作不够充分,加之部分高校对于最后毕业设计答辩管理过于宽松,使得学生运用独立科研能力与扎实实践能力完成毕业设计并取得较好成果的前期憧憬提前流产。
3.无法灵活运用学校文献资源。
一个良性的毕业设计完成过程离不开大量的文献检索,在机械领域尤为如此,如一些工程应用实例、经验公式、典型设计案例等对毕业设计帮助极大。但经调查,学生在此重要环节存在严重脱节状况。即便能够使用纸质图书资源,也是一些过于陈旧的国家标准与工程应用数据,以致最后设计出来的机械零部件根本无法应用于实际。
4.无法灵活运用计算机软件
在机械专业毕业设计的完成过程中,一些计算机软件如绘图软件、分析软件、仿真软件(UG、Pro/E、Solidworks、Catia、VERI-CUT、ANSYS等)等都起到非常重要的辅助功能。但因为学生前期对这些软件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后期完成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工作量非常庞大,继而出现学生心理上的“心有余而力不足”情形。
(二)从高校层面看待问题
1.高校毕业设计课程设置问题。
包括毕业设计安排时间、毕业设计前期安排工作与选题工作等在内的所有环节都能体现出其课程设置模式的合理性。不少高校将毕业时间安排在大四这个学生提前找工作的时间段并不是非常合理,此安排方式对学生完成毕业设计时干扰性极大。部分高校毕业设计前期安排并不到位,致使学生对在什么时间段完成什么事情浑然不知。关于选题工作,多数高校毕业设计题目过于陈旧,同样的题目每年重复使用,毕业设计题库不能及时得到更新,远跟不上工厂应用的前沿技术。学生在选题的过程中往往不能掌握选课题的主动权,大多是各个学院随机将指导教师分配给学生并由教师来分配毕业设计题目,此类型选题方式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所选毕业设计题目得不到充分匹配,自然无法有效调动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积极性。
2.高校教师问题。
现多数高校负责指导学生的教师为年青教师,由于教学经验得不到长年的积淀,并缺少一个与教学时间长且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交流经验的机会或没有经过专业的教学培训,多数教师的教学经验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时,时常出现学生某个时间段内应该完成的任务长时间得不到跟进,答辩过程不能保质保量,最终只能流于形式。如此每届学生反复这样的过程,毕业设计进况与答辩结果不能及时得到学校总结与改进,久而久之,自然导致高校培养的学生质量每况日下。
3.毕业设计实践内容安排。
机械专业本科生步入社会更多的是需要其拥有能够解决生产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更应该有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减少公司培训的成本。但部分高校为了节约资金、提高学生的毕业率等目的,学校里面的实验仪器长时间得不到更换,加上教学管理上的脱节与陈旧实验仪器的不能使用,导致基础年级安排的实践课程变为理论教学课程。而毕业设计课程规划里面多半没有实践操作或者做出实物的环节,此环节的缺失必定会造成学生毕业时的实践操作能力不足而低于公司引进人才的标准。
二、改进措施的提出
(一)学生层面改进措施
1.心理辅导并及早介入毕业设计课程。
针对学生在大四阶段所出现的这种心理问题学院辅导员应及时作出心理辅导等相关措施为学生提供正确导向,在毕业设计课程规划时间层面可以将毕业设计时间段其提前至3年级第2学期,及早的介入毕业设计对学生的帮助较大,可有效缓解四年级学生心理上的压力,对于机械专业学生更是如此。
2.加深学生对毕业设计的认识。
高校开设的课程中,基础年级的课程安排应开设2至3门类似于课程设计性质的课程,使学生提前接触此性质的课程。再者,高年级学生进行答辩时,可以让低年级学生在现场感受毕业答辩这种氛围以使学生对毕业设计课程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
3.提高学生文献检索技能。
基础年级的课程设置中须有1至2门文献检索课程,课程设置的场所可以是图书馆,教师可以将检索电子图书及文献的不同方法教给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快速查找并利用资源。查找纸质图书也是一样,查找一些最新文献资料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发其创新性。
4.提高学生的软件操作技能。
对于工科类机械专业学生来说,一些基本的绘图软件、三维仿真软件、分析软件操作技能尤为重要。其可以快速高效的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简单繁琐的问题以节省大量的计算与分析时间。因此,学校必须开设此类课程并加以重视,基础软件操作能力可以形成厚积薄发的作用。
(二)高校层面改进措施
1.及时更新题库并合理分配任务。
高校的毕业设计题库须及时更新,多数高校毕业设计题目跟不上企业实际应用实例,有些题目严重时五六届学生都在使用,导致有些学生直接就能从网上找到资源并原封不动地下载,即使是这样,学生也可以轻松通过毕业答辩。如毕业设计题目任务量过于庞大,导致学生不能较好的完成任务,如任务量过小,学生轻松就能完成而达不到毕业设计初始的目的。因此须合理分配毕业设计题目,如任务量大,合理分解设计内容并规定好各个学生所做内容不相重复,这样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实践经验教师之间交流
以学院为单位组织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与年青教师之间互相交流,将好的教学案例与想法提出来与大家分享并交流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加大投资成本及时更换实验仪器。
一个实验仪器俱全且完好的实验场所更有利于教师将实践技能教给学生,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若单纯依靠以上方法还远远不够,学生是否能够接触到公司里面前沿的技术难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这一途径达成,而且此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
三、典型教学案例的提出及实际效果
一般而言,非211、985学校的本科毕业论文字数在6000-8000左右(工程类需要制图的专业则会超过这个数字),而一些要求较高或者重点学校则要求论文字数在1万左右或以上,总之各个学校在论文字数上的规定都有细微的差异。
本科毕业论文书写规范
一、本科生毕业论文主要内容
1. 题目 (宋体,小二,居中)
2. 中文摘要(200字以上),关键词;字体:宋体、小四号,字符间距:标准;行距:20磅
3. 英文摘要,关键词;
4. 目录
5. 正文;字体:宋体、小四号,字符间距:标准;行距:20磅
6. 参考文献。期刊内容包括:作者 题名,刊名,年,卷(期):起始页码-结束页码。著作内容包括:作者、编者,文献题名,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7. 附件:开题报告和检查情况记录表
二、格式要求
1. 书写格式要求:填写项目必须用碳素或蓝黑墨水钢笔书写;
2. 文稿要求:文字通顺,语言流畅,版面整洁,便于装订。word文稿a4纸打印。
3. 图纸要求:图面整洁,布局合理,线条粗细均匀,圆弧连接光滑,尺寸标准规范,文字注释必须使用工程字书写;
4. 曲线图表要求:所有曲线、图表、线路图、流程图、程序框图、示意图等不得简单徒手画,须按国家规范标准或工程要求绘制;
5. 公式要求:所有公式不得徒手书写,利用microsoft公式编辑器或mathtype
三、毕业论文份量要求:毕业论文字数一般不少于1.5万字或相当信息量。外文文献阅读量的具体要求,由指导教师量化。
四、毕业论文规范审查工作由指导教师具体负责,从毕业论文质、量、形式等规范方面对论文答辩资格进行审查。审查合格者方能参加答辩。凡质、量、形式等方面审查不合格者,应责令其返工,直到达到要求为止,否则不准参加毕业答辩。对于在校外进行毕业论文的学生,其论文答辩资格审查回校进行。
五、毕业论文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1. 大学毕业论文(设计)封面(教务处统一印制);
2. 毕业论文,包括题目及目录、开题报告、内容提要、正文及相关图表、参考文献及其他附件等;
有些具有专业技术性的毕业论文写作,的确具有困难性,对于一些工程学科的学生而言,该毕业论文应当是结合设计进行的。
例如,计算机应用或者软件工程学科,就需要进行相关的系统设计,并且完成、能够成功运行才能够符合他们的毕业论文的标准。这样的毕业论文由于要基于真正的系统实现,意味着从一开始的系统框架的搭建以及数据的链接都要非常明了如何实现,才能够不断推动整体设计的进行。所以有很多工科学生因为无法独立完成这样的论文以及毕业设计内容,而尝试用多种方式进行转移。便会去寻找一些愿意有偿代做系统设计,且愿意提供毕业(设计)论文的人,这样做既可以帮助自己完成学业拿到相应的学分得以毕业,还能够学习更多的其他知识丰富人生。
但是在进行该类设计很多知识的工科毕业设计工作中,例如涉及数学小论文的知识内容、通信类相关技术论文等等,就需写作人员在开始构思整个系统的实现之前,进行必要的技术掌握,才能避免在实际研发过程中出现问题及错误。例如,在进行数据挖掘技术相关的系统设计或者模型分析的论文中,在材料准备阶段,就应当结合数据挖掘原理及技术应用的相关理论内容,探讨该类已经在期刊中所提到的相应的预警规则,针对网络安全方面的安全预警模型进行多维度的介绍。【提供】
关键词:开放教育; 英语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022-01
电大开放教育毕业论文写作是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根据开放教育本科英语(教育方向)教学计划的规定,学员在基本修完本专业规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后,进入以撰写毕业论文为主的集中实践环节。但目前来看,电大开放教育英语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论文整体质量。针对其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有必要进行认真思考与分析,更好地解决它们,使电大开放教育英语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1开放教育本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1.2学生写作目的不明确,写作态度不端正。
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的主要手段,是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训练。它既是教学过程的需要,更是培养目标的需要。可是,这种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没有得到学生的充分理解和重视。相反,有的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马虎应付,存在侥幸心理,企图蒙混过关;有的学生则存在惧怕心理。因为除了完成一般毕业论文所要完成的各个环节以外,英语专业的学生还需用全英文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但很多人认为自己是成人业余学生,没有能力用英语来写论文,因而缺乏相应的自信。
1.2 论文观点不明确,叙述多,论证少,类似经验总结。
由于外语专业毕业论文既要检查学员的语言水平,又要考察论文内容,因此对学员论文的新颖性要求不高,但一定要求观点明确。有的学员在Introduction 部分写了不少的字,但不知道他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例如题目为"On Teaching English Reading in the High School"的论文,作者在开头部分讲了"In a word, English reading is very important in the middle school. I will discuss it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according to my teaching experience."看了这些内容,大家认为他下面要写的是经验和心得体会,至于主要观点是什么,读者依然不明白。这种不能明确论点的论文,是没有价值的,也是不符合规范的。
针对以上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开放教育英语本科专业毕业论文的特点做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
2开放教育英语本科专业毕业论文的特点
开放教育英语本科专业(教育方向)学员所写的毕业论文除了具备学术性(scholarly)、创新性(original)、规范性(formal)这几个毕业论文的基本特征外,还具备了英语教育方向的独特性:即职业性(professional)和过程性。
具体来看,本科英语的毕业论文设计分为问题分析、方案设计、项目实施、项目评估和项目报告几个阶段。学员的研究必须针对其课堂中确确实实反映出的问题;方案的设计必须符合要求;实施阶段必须严格监控,保证有一个月的实施时间;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研究要如实评估;项目报告,也就是最后的论文必须符合论文的写作规范,要体现指导过程。
3改进和加强开放教育英语本科阶段论文写作实践环节的措施
根据开放教育英语本科专业毕业论文的特点及学员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措施。
3.1进一步提高本校指导教师、外聘教师及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重要性的认识。
3.2以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指导书为依据,开设毕业论文指导课。
开放教育英语本科阶段针对论文写作环节有一本专门的指导书《论文项目设计》(顾曰国主编,外研社出版),但是以往由于各种原因,我校都没有开设这门课,采用的是让学生自学的方式。笔者建议应该由专门的老师系统的讲授这门课,让学员了解电大开放教育英语本科论文的特点及特殊要求,从而避免把普通高校英语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与电大开放教育英语本科专业的毕业论文混为一谈;同时,通过讲授这门课,让学生熟悉英语论文写作流程,明确英语论文写作规范,少走弯路。
3.2加强学生写作基本功的训练。
提高写作水平必须从基础抓起。学生在平时的自主学习中要加强基础语法与句型的训练,加强词的词性、用法、搭配等的学习。辅导教师则可以通过加强对《高级英语写作》这门课的面授辅导,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同时加强对《跨文化交际》、《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等涉及语言文化课程的面授辅导,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英语的思维方式和写作习惯。教师在导学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适当的案例(《跨文化交际》这门课中就有很多)把母语和英语进行比较,找出两种语言的差异,提高学生英语表达的准确性。
结语。
毕业论文写作是一个极其艰辛的实施过程,改进和加强开放教育学员毕业论文写作的措施也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综上所述,只要指导教师能帮助学生端正论文写作态度,明确写作的目的,建立积极的撰写心态,同时合理地指导学生选题,安排论文撰写时间,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师生共同的努力下,开放教育本科英语阶段的论文写作的质量一定能得到大的提高,电大开放教育培养"实用性、应用性"人才的办学宗旨,也一定能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生态人;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任务和要求,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是时代的呼唤和要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二十一世纪议程》指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的关键。教育对于改变人们的态度是不可缺少的,对于培养环境意识和道德意识,对于培养符合可持续发展和公众有效参与决策的价值观与态度、技术和行为也是必不可少的。”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具有生态文明的社会,关键是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氛围。公众的生态道德已经成为反映一个社会道德水准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著名高等教育学者潘懋元教授曾指出:“许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例,应负主要责任者很多是我们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专门人才。”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栋梁和明天的决策者,对我们的环境现状应该有着更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因此,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重视其生态道德的养成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生态道德教育与生态意识
环境教育是人们认识和解决当前环境问题的重要环节。我国环境教育始于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保会议。1992年,全国首届环境教育工作会议在苏州召开,标志着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教育体系。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又逐渐意识到,单一地强调环境教育不能达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它有使教育滑向单单注重环境一边的倾向与危险,我们要进行的是以“人与环境”双向整体为内容的教育,更准确地讲,应该叫“生态教育”。
生态教育,德育先行。生态道德教育,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它要在受教育者的思想上树立一种崭新的人生观、自然观和生存发展观,并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意识地控制人与自然的盲目行为”。
生态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德育活动,是德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育人类保护环境的伦理精神以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何谓生态意识?美国科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ALeopoid)于1933年在《大地伦理学》中最早提出这一概念,他说:“没有生态意识,私利以外的义务就是一种空话。所以我们面对的问题是,把社会意识的尺度从人类扩大到大地(自然界)。”为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针对大学生尤其是非环境专业的大学生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就成为高校生态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意识现状及分析
早在1998年,国家环保总局、教育部就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了我国首次全国范围的公众环境意识调查,得出的结果表明:在我国,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环保知识水平普遍偏低,年龄增长与环保知识总体成反比,青少年的环保知识水平高于中年人,中年人高于老年人。在对世界面临问题的重要程度,我国面临问题的重要程度排序中,少年均把环境保护排在第一位,而成人对环境保护的排序则居第四、第五位。70.3%的少年环保知识来自于学校,课堂成为他们最重要的来源途径。
2003年6月至11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组织实施了“2003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其中涉及居民生态意识内容的这一部分调查结果显示:被访者的生态意识与其年龄和文化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关数据分析表明,大体上,被访者的生态意识水平与年龄的增长成反比,与文化程度成正比,在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人群中,有超过7成的人生态意识是不及格水平,而在接受大学本科以上教育者中,有超过一半的人达到70分以上。
从1998年和2003年这两次生态意识调查中可以看到,我国的生态道德教育在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广大青年学生在接受相关教育之后生态意识明显高于非学生群体。然而,据一份2002年对北京市部分高校大学生生态意识的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在一些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仍有待进一步加强。这次调查将北京大学生的环境意识概括为:环境知识总体水平较低,并且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不均衡性;环保参与意识较强,但行动滞后;大学生对政府寄予厚望,但同时又对政府工作缺乏了解。很多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环保观念,认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发展,但在行为上却表现为不能从自己做起,不愿从小事做起,很多同学对自己在环境保护问题上所应承担的责任认识不够,在知与行上差距很大。
此外,我们浙江林学院在2006年寒假和2007年暑假牵头发动了“全国农村废弃物现状调查”和“全国农村废水现状调查”,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4000多份,调查对象涉及全国诸省份。根据对收回的有效问卷分析显示,在我国(主要是农村),人们对资源的循环利用意识非常缺乏,许多在其他领域可再度利用的资源,如家禽粪便、植物秸杆、沼液等,成了造成环境污染的废弃物。青少年的环保知识总体水平高于中老年人,但他们在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的知识和意识与中老年人无明显差异。
总之,我国生态道德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完成了大学生生态意识启蒙的任务,但从生态保护的实际行为层面来看水平还是很低的,很多只是停留在生态知识的认知水平,严格说来,并未上升到生态道德的高度。这正如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的:“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耍使学生对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且产生强烈的感情,那是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善的鲜明的辨别力。”因此,现阶段我们的生态道德教育应在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新型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上多下工夫,使他们的生态意识由浮泛的认识层面向更为深入的自觉行为的层面转化。
三、生态人培养理念下大学生生态道德的养成
一个人可能具备环保知识和生态意识,但这只是生态环境道德的初级阶段。生态道德的养成有一个从认识生态规律的“真”到形成生态道德的“善”的过程,其间结合着对生态“美”的体验。生态教育的目标在于要实现从17世纪以来笛卡尔和牛顿开始的机械的世界观向整体的生态的世界观深刻转变,用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哲学代替人类中心主义哲学,用关于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生态世界观代替机械论、元素论…,要把与新的世界观相联系的价值观系统通过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他们的价值观念发生根本变革。因此,帮助大学生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就意味着,我们既要与以人为中心强调人对自然奴役的传统的人统治自然的价值观决裂,同时也要批判以自然为中心强调自然对人的奴役的自然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他们最终都将导致人与自然的对立。
生态道德教育的最理想境界是实现从“包含了生态知识与理念”的道德行为体系上升到“整个道德行为体系的生态化”,进而在此体系下的每个人都能成为具有生态特征和生态理想的生态人。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努力。
(一)在高校道德教育课程的建设中,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高校德育范畴,重塑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高校德育范畴是培养个体生态意识的必然要求,是高校德育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目前,部分高校正努力进行这方面的尝试。比如,我校正积极筹备并将在2008年春季学期通过在全校范围内开设相关通识课程来对全体学生进行生态知识及生态道德等的普及教育。通过通识课程的开设,并辅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辅导员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多方位的教育与熏陶,形成浓厚的生态教育氛围,共同推进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向纵深发展,这必将对学生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的养成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着力提高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生态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行动参与意识,动员并整合全校的力量,形成“生态道德教育合力”
我国很多学校对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校生态道德教育课程建设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高校对非环境专业的大学生没有开展系统的生态道德教育。事实上,要真正做好学生生态道德的养成教育,全体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奴役自然的观念,从内心深处认识到生态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有效的生态道德教育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必须具备一种整体教育意识,由各类学科的教师积极参与与配合,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的培育。只有教师真正从内心认可生态教育的理念,并整合全校力量形成一股“生态道德教育合力”,生态教育才有可能真正取得实效。
此外,由于生态伦理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因此,必须有一支专门的队伍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由相关的专家、学者直接承担生态道德课程的教学工作。
无论是开设专门的生态道德教育课程,还是纳入德育课程,或是通过其他课程的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成败的关键都在于教育工作者队伍的形成及其素质。
(三)在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行为的养成教育中,努力改善个体生态知识与生态行为相脱节的状况,做到知行统一
对于道德教育,的看法是,“道德不是记熟几句格言就可以了事的”,而是要注重实际行为,要“随时随地,抱着实验的态度”。因此,在人类生态意识普遍觉醒之时,高校首先迫切需要做的工作就是,使每一个觉醒的大学生将生态意识付诸行动,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追随绿色时尚,建设绿色文明,实现大学生生态意识由知到行的转化。具体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着手进行。
1.通过制度建设进行生态规范。学校通过建立并完善相关的制度将生态道德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及管理结为一体,利用制度来约束学生的行为,促进大学生形成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从外部环境促进大学生把接受的生态教育内化为自己所认可的价值观,再外化为学生的生态行为。
2.通过社会实践提高生态意识。组织大学生开展环保实践活动,通过第二、第三课堂形成多维立体教育网络,在实践中提高意识。生态道德教育实践包括课堂内和课堂外两方面的实践。可以组织大学生开展生态状况调研,也可组织大学生走进企业、走进村镇、走进社区开展生态宣传。这样,在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意识的同时也提高社会公众对人与自然和谐规律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