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水源污染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所以,首先要了解我们的对手。这就需要我们做一次详细的环境调查,然后就可以针对报告结果制定“作战方针”。不过,调查应该从何处入手呢?看看下面我们为你提供的方案:
1.确定调查范围
建议同学们从身边开始,从周围的环境开始,比如社区内、街道附近、校园里、校园周边……都适合我们做小范围的调查。
2.选择调查对象
划定了范围,就要确定调查对象。同学们可针对某一环境污染现象进行调查,也可以综合多种环境污染现象进行调查,如油烟污染问题、生活垃圾问题、噪音问题、绿化问题、污水问题等。
3.做好调查报告表
为了使调查活动开展得更加顺利,我们要事先做好调查表格,并认真做好调查报告。
作战第二步:出谋划策
要想打败“怪兽”,一定要有好的策略,你一定也想出谋划策吧,先来看看下面这些同学的建议。
不乱丢弃废电池,防止汞镉污染?
电池当中含有汞、镉(gé)等重金属物质,如果随便丢弃,这些重金属物质会慢慢从电池中溢出,进入土壤或水源,再通过农作物进入人的体内。重金属物质在人体内会长期积蓄难以排除,会损害人的神经系统、内脏和骨骼,有的还能够致癌。所以,不能乱丢废弃电池,要集中回收,统一处理。
少使用一次性用品
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和餐盒,减少白色污染;少使用一次性筷子;去超市或市场自备购物口袋。
垃圾要分类
在垃圾当中,金属、纸类、塑料、玻璃等都是可以直接回收利用的资源,而且,垃圾中的其他物质也能转化为资源,如食品、草木和织物可以生产有机肥料;垃圾焚烧可以发电、供热或制冷;砖瓦、灰土可以加工成建材等。垃圾分类投放,可以更有效地变废为宝,使资源循环再生,造福人类。
选无磷的洗涤用品,保护江河湖泊
含磷的污水进入水源后,会引起水中藻类疯长,这样将会耗尽水中的氧气,使水生动植物死亡。大量的藻类因缺氧死亡腐烂后,会让水体彻底丧失使用功能,成为死水、臭水。所以,我们洗衣服的时候,要选择无磷的洗涤用品。
作战第三步:大显身手
世界各地的地球环保卫士们已经开始行动了,让我们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吧!
将废弃的厨房剩余油脂转化成可以再次利用的生物燃油,林心瑜同学成立的“化油脂为燃料”组织已经为当地146户家庭提供了约55267升暖气用生物燃油。
几名十几岁非洲少女发明小便发电机,把尿液以电解的方式分离出供设备发电使用的氢气,一升尿可发电约6小时。
今天阳光明媚,我和爸爸妈妈走出家门,对我们生活的地方作了一次环境调查。
走在每栋楼房之间,放眼望去只见路两旁全是绿油油的草坪,草坪的周围是一行整齐的小树。听爸爸说这些草坪是最近几年才建起来的。这些草坪可以调节空气的湿度和温度,还可以美化环境,保持水土,减弱噪声,并且还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吸收、稀释周围环境中的一部分有害物质,从而降低有害气体的程度,使空气净化,更加有利于咱们的生活,它被称为地球之肺,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一定要注意保护它。
我们来到小河边,发现河里有很多落叶,经过河水的浸泡已经慢慢腐烂了,发出阵阵刺鼻的味道。家属区的一些生活污水也在向小河里排放,导致河水严重污染。听爸爸说小河的污染治理已经提到社区管理部门的议事日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河水将会变得清澈明亮。
关键词:湿地资源调查;保护措施分析
如何加强湿地管理,提升湿地保护措施是湿地管理保护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对大理市湿地面积、分布情况及目前湿地保护政策情况进行了调查,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对湿地保护工作进行了分析,查找湿地管理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地区湿地保护工作的对策。
1 大理市湿地资源基本情况
1.1 大理市基本情况
大理市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中部,东经99°58′~10°27′,北纬25°25′~26°02′,南北长约75km,东西宽约30 km,东与宾川、祥云毗邻,南接弥渡、巍山,北与洱源、鹤庆接壤,隶属大理白族自治州,是大理州政府所在地,全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全市行政区划为8个镇1个乡,1个省级经旅游度假区、1个创新工业园区,据2008年大理市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报告调查成果显示,全市国土面积176343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为104099.7hm2,占总面积的59%,森林覆盖率38.32%,林木绿化率54.99%,活立木蓄积量为258.066万m3。
1.2 湿地分布现状
经调查,全市湿地面积26720.47hm2(不含4hm2以下湿地),其中国家重要湿地25043.47hm2(含洱海24948.13hm2、洱海周边5个草本沼泽湿地95.33hm2)、一般湿地1677hm2,分布在全市各乡镇。
1.3 湿地分类
按照《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试行)》的湿地分类标准,大理市湿地可划分为4类9型,分别为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4个湿地类,包含永久性河流、季节性间歇性河流、永久性淡水湖、草本沼泽、沼泽化草甸、库塘、输水河、水产养殖场、水田9个湿地型,生态系统完整独特,生物多样性丰富。
1.3.1 河流湿地:分为永久性河流和季节性间歇性河流2个类型,面积810.6hm2,其中永久性河流湿地有弥苴河、永安江、波罗江、苍山十八溪等79条,面积798.93hm2;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有磨刀沟、蝴蝶泉沟2条,面积11.67hm2。
1.3.2 湖泊湿地:湖泊湿地均为永久性淡水湖湿地型,主要有洱海、干海子、黄龙潭等5个湖泊,面积25005.4hm2,其中洱海面积24948.13hm2。
1.3.3 沼泽湿地:包含草本沼泽、沼泽化草甸2个湿地型,面积199.4hm2,其中洱海周边草本沼泽面积160.13hm2、苍山花甸坝沼泽化草甸面积39.27hm2。
1.3.4 人工湿地:包括库塘、输水河、水产养殖场3个湿地型,面积705.07hm2。其中:三哨水库、三锅桩水库、大成水库等库塘湿地型面积205.6hm2,大营沟、土官沟等输水河面积435.33hm2、沙村鱼塘群等水产养殖场面积64.13hm2。
2 大理市湿地管理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理市湿地管理保护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湿地保护工作宣传不够;(2)生物资源过度利用;(3)河道硬化使河流生态功能遭到破坏;(4)面源污染防治难度大;(5)在湿地保护上需要有更大的提升;(6)湿地资源保护体系不够健全;(7)政府投入支持力度不够。
3 大理市湿地资源管理保护对策建议
3.1 加大湿地保护的宣传工作和执法力度
加大对《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湿地保护管理条例》的宣传力度,让市民对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有新的认识,在社会上营造全民共同关心保护湿地资源的良好氛围,从而积极参与到湿地管理保护工作中来,并由林业、洱海管理、环保、水务等部门组成联合执法组,定期开展湿地资源动态巡查,严厉打击侵占湿地、倾倒堆置废弃物、破坏林木、挖沙取土、过渡放牧、排放污水、猎捕毒害野生动物、挖掘采集野生植物、破坏湿地保护管理设施等违法行为。
3.2 理顺部门管理
目前,大理市重要湿地――洱海由大理市洱海管理局管理,其余湿地未明确管理保护主体,建议按照《条例》规定,理顺林业、洱海管理、环保、水利等各部门职能职责,由林业部门负责湿地保护的宣传、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由洱海管理局依据《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管理条例》对国家重要湿地洱海进行专门管理;由苍山保护管理局依据《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保护管理条例》对有重要价值的苍山花甸坝等湿地进行专门管理;由水务部门对库塘、河流、沟渠等湿地依法进行管理。
3.3 建立生态资源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湿地保护条例》颁布实施为契机,出台湿地资源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参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做法,对集体所有的湿地资源实施生态效益补偿,切实提高群众保护管理湿地资源的积极性。
3.4 实施湿地综合治理措施
3.4.1 对洱海等湿地继续加强原有保护措施。重要湿地实施新一轮“三退三还”(退田还湖、退塘还湖、退房还湖),加强全湖半年休渔制度,开展流域“三禁”(禁白、禁磷、禁止放山羊)工作力度。
3.4.2 实施湿地保护相关项目工程。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湿及荒山造林、天然林资源管护、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环村林建设等工程,促进生态景观、水源涵养保护及水土流失治理,构建大理市湿地生态安全屏障。
(1)按照洱海保护“2333”行动计划的总体部署,积极开展环洱海湿地建设。投资建设上关镇片区生态湿地,投资建设环洱海万亩湿地;继续实施苍山灵泉溪环境保护清水产流入湖示范工程,罗时江水污染综合治理与清水产流机制修复等流域湿地恢复与低污染水处理工程。
(2)强化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对季节性湿地(水田)推广测土配方、控氮减磷、优化平衡施肥,强化了面源污染治理力度。
(3)建设污水处理体系。建设城市、集镇、村落、农户以及湿地五级污水收集处理体系、建成环洱海截污干渠、区雨污分流管网、沿湖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农户污水处理设施。
(4)进行垃圾处理。开展垃圾收集、清运、处理工作,建成大风坝垃圾填埋厂、海东垃圾焚烧发电厂等环保设施,为湿地污染治理提供保障。
3.4.3 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开展湿地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疫源疫病监测及野生植物的保护培育工作,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
3.4.4 加强综合治理。加大对苍山十八溪、弥苴河、波罗江、三哨水库、干海子水库等河流、湖泊、库塘湿地的综合治理。
3.5 加大科研项目及经费投入力度
加强与科研单位的联系,积极争取上级湿地管理保护科研项目,加大湿地管理保护工作经费的投入,积极开展湿地管理保护工程项目的建设,最终实现湿地事业由保护到修复生态环境的大升级。
3.6 合理利用湿地景观资源,发展湿地生态旅游
在维护湿地生态平衡、保护湿地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通过建立湿地保护区、湿地保护公园等多种景观,合理开发湿地生态旅游,发挥湿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7 建立湿地基础信息
在完成大理市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编制完成湿地植物多样性名录,并建立大理市湿地资源数据库,进一步查清大理市湿地资源现状,掌握湿地资源的动态消长规律,为大理市湿地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利用提供统一完整、及时准确的基础资料和决策依据。(收稿:2015-01-08)
参考文献:
[1]云南省林业规划设计院大理分院.云南省大理市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R].2008,5.
[2]大理市林业局.大理州大理市湿地资源调查报告[R].2013,3.
一、以保障饮用水安全为主线,启动了主要河流两岸1.5公里范围内污染企业调查工作。
为进一步掌握我市主要河流两岸1.5公里范围内污染企业排污状况及全市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消除环境安全隐患,保障饮用水源安全,我局决定开展对主要河流两岸1.5公里范围内污染企业及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进行全面调查。为顺利开展调查工作,我科制定了《全市主要河流两岸1.5公里范围内污染企业及饮用水源地水质调查工作方案》,并于三月初下发至各县(市)环保局及章贡分局、黄金分局。目前,各地正按照工作方案紧张有序地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并及时和我科沟通信息,加强互动。
我科开展此项调查的目的在于全面掌握主要河流两岸1.5公里范围内沿岸企业污染状况和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督促企业提高污染治理能力,改善水环境质量,消除环境安全隐患,保障饮用水源安全。各地三月份必须完成调查摸底,我局将于四月初开始组织专家组、联合调查组及交叉检查组深入现场第一线进行核查,然后在此基础上研究处理措施,并督察各地的落实情况。
二、深入开展现场检查,大力整治违法排污企业。
根据市环境监测站一季度地表水监测结果,在有关县(区)环保局的配合下,我科对赣江两岸针对性地开展了现场检查,并对赣州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赣州有色金属冶炼有限公司、赣州华兴钨制品有限公司、大余海裕贵金属有限公司、大余县锦荣有色金属有限公司、江西九二盐矿等企业违法排污行为,视情分别下达了责令整改和限期治理。切实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三、着手开展XX年“城考”工作。
3月初,按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的要求,我科对各有关部门填报的城考指标数据和工作开始了汇总和数据录入。结合今年上级部门对“城考”工作的新要求,我科创新工作思路,做到了与时俱进,给XX年“城考”工作开了好头,为确保此项工作的圆满完成奠定了基础。
四、全面检查危废经营企业治污设施运行情况。
三月中旬,在省环保厅的统一部署下,我科对全市6家持证危废经营企业的危废处置状况、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进行了全面排查。在检查中,我科工作人员严格按照危废经营、处置单位的法律条文和技术规范指导、督促企业完善相关硬件设施,规范实际操作,确保各项工作到位。在全面调查、核实的基础上,我科汇总、整理各家企业基本情况,及时上报了省厅污控处。
五、有效处置水污染问题
1、章江大余南康交界断面水质超标(元月)。XX年元月9日,赣州市环境监测站在例行监测中发现,章江大余至南康交界断面水质污染严重,汞、砷、氨氮分别超标22.8倍、0.14倍、3.27倍。接市监测站报告后,我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成立了领导小组,迅速派出监察、监测人员赶赴现场,开展污染排查和采样监测。在对事件进行处置的同时,我局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进行了电话汇报,并每天两次(一早一晚)召开应急调度会,精心部署污染源头排查、水量调度、水质监测等工作。经过多方努力,截至到1月22日,章江流域(大余—南康—中心城区)已全线达标,圆满完成应急处置工作。
根据各断面监测结果分析和监察人员现场调查确认:大余县海浴贵金属有限公司外排废水超标54倍,是导致这次污染问题的源头。据此,我局根据《水污染防治法》等环保法律法规,按最高罚款额度对大余县海浴贵金属有限公司实施行政处罚,并由大余县政府责令该公司停产整治。
2、章江大余段水质超标(3月)。XX年3月3日市环境监测站对赣州市国、省控断面和县(市)界断面地表水例行采用监测时发现,大余县城郊断面镉超标22倍。3月4日市监测站进行了核查监测,核查监测结果,大余县城上游300米镉超标12.4倍,大余城郊断面镉超标2.8倍。
经现场排查和监测分析,3月5日,环保监察人员认定污染源是大余县锦荣有色金属有限公司,该企业排污口距离章江约1.5公里左右,生产废水通过沟渠排入章江。环保部门立即要求该企业不得新进原料、不得进行生产,处理池内现存废水不得外排,我局根据《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按最高罚款额度实施行政处罚,并由大余县政府责令该公司停产整治。
一季度,我科还配合减排办积极做好污染减排各项工作;加强环境监督管理内部协调;对近二年来我局环保调查工作的系统梳理和归纳,编辑了《环保调查报告汇编》;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积极做好“两城同创”各项与污控有关的工作。
对于下一步工作,我科人员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创新工作思路,下大力气、下真功夫,全面提升污染控制及环境管理的水平能力,努力实现我市污控工作再上新台阶。下一步主要工作是:
1、继续加强对企业的监管,特别是主要河流沿岸1.5公里企业的监管。
2、继续开展主要河流县界过境断面地表水水质每季度监测,提升监管水平,加强市、县两级联动和沟通,保障饮用水源安全。
3、继续做好我市XX年“城考”工作。
4、根据工作需要,继续完成“两城同创”工作的各项任务。
大学生环境调查报告样本一前言:
一、调查目的:为了创建“绿色校园”,进一步提高环保意识,宣传环保知识,共建绿色家园,特此开展这项调查。
二、调查对象:我校所有的学生。
三、调查的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来调查我校的学生,共调查的人数为525人。
三、调查地点和时间:在我校的图书馆前、饭堂前、学生宿舍等等场地开展调查活动。2019年6月6号下午4点半至6点钟。
正文:为了了解我校大学生对环保意识的深浅,从而提高我校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这次调查中,我们调查小组研究发现我校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我们校的学生知道一些环保知识,但他们没有做自己该做的事。比如过度使用一次性筷子、饭盒和塑料袋打包。导致我校学生过度使用塑料袋打包主要原因是我们校学生的环保意识还是不够深。其我校还没有开展过环保知识的讲座 、课程。从调查中,他们的环保知识主要来源,有38%的学生来源电视、广播、电影 ;有 28%来源于报刊杂志、不到8%的学生说来源于学校课程。在调查我们学校存在哪些环境问题中,有68%学生都知道一次性筷子、饭盒和塑料袋使用过度,其次浪费水电资源、破坏花草树木,各占16%。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学校的重大的环境问题。在浪费水电资源和破坏花草树木的问题上,各有16%学生说在环境问题上也是很严重的。随着,我们国家的能源不断地减小和树木的乱砍伐,造成沙尘暴的恶化。我们还有一部分学生还在浪费水电资源和破坏花草树木。从我们每月水电费超资上就可以看出我们校学生还在浪费水电资源。用塑料袋打包是我们校很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使有过度,制造很多塑料垃圾,这些垃圾都对我们健康有害。塑料袋是很难分解的,对我们的环境造成破坏。我们要意识到塑料袋打包对自身的健康有害。有些坏物质会随着你吃饭时带进胃里,造成中毒或疾病的出现。我们学校的环境还算好,但如果我们不注意环保、卫生,到处制造垃圾,那我们校的环境就越来越差了!我们就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了!所以,我们要从三个做起:一从自己身边做起,二一点滴小事做起,三、从小养成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环保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校存在的环境问题都是我们养成坏习惯造成的了。比如我们校学生打包、水电浪费的习惯。如果还是这样下去,我们就成了环境破坏者,造成我国不能持续发展了。在调查中,有70%的学生都认同可以使有一次筷子、塑料袋打包,但减小使用。为了解决我们校的环境问题,不光是学校的事,还要我们学校每个人的事。
希望,大家的环保意识有所增强,有所行动,来保护我们的校园;还有我们校多开展一些环保事业的活动,来唤醒他们的环保意识。在今后我院会努力宣传环保,搞好环保工作。
大学生环境调查报告样本二一、请问你注意保护环境吗?
回答会的有8人,占40%。回答不会的有3人、占15%。回答有时会,有时不会的有9人,占45%。看来,大家还是对环境问题不太重是啊。
二、你会主动义务帮助保护环境吗(如清除“牛皮藓”、回收废电池、清除白色污染等)?
回答会的只有2人,都是老人、占10%。回答老师布置了就去,不布置就不去的有5人,占25%,都是小学生。还有一些回答不会去的有13人,占65%。大家都是把这些工作当作别人的事情,不太关心。
三、平时,看报纸,新闻会不会对环境方面的新闻引起重视?
大多数回答说不会,、只关注一些娱乐或别的方面的,占55%。回答会的只有1位,占5%。回答有时候会看一看,但是不太回去引起重视,只觉得这个事情与我们无关的有8人,占40%。
点评:看来,人们对于环境问题人染是无动于衷,不太回去关心。
地球上共同的环境问题是:
1。臭氧层被破坏。臭氧层占平流层总量的十万分之一,虽然含量极低,却能吸收紫外线的功能,但是由于人类破坏,臭氧层迅速耗减,被极度破坏。如南极的臭氧层空洞。1994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被破坏的面积达2400万平方公里。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是在20亿年里形成的,可是在上个世纪里就被破坏了60%。欧洲和北美洲上空的臭氧层平均减少了10%——15%,西伯利亚上空甚至减少了35%,因此科学家警告说地球上空臭氧层被破坏的程度远比一般人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2。淡水资源危机。地球地面虽然2/3为水覆盖,但是97%为无法饮用的海水,只有不到3%为淡水,但其中2%封存于极地冰川之中。在仅有的1%淡水中,25%为工业用水,70%为农业用水,只有5%可供饮用和其它生活用途。目前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缺水,其中28个国家被列为严重缺水的国家和地区。据统计我国北方缺水区总面积达58万平方公里,我国500多个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每年缺水量达58亿立方米。由于人类的破坏使得地球水资源有限,不少大河如美国的科罗拉多河,中国的黄河都已雄风不再,昔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丽景象已成为历史的记忆了。
3。土地荒漠化。当前世界荒漠化现象仍在加剧。全球现有12亿多人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胁,其中有1。35亿人在短期内有失去土地的危险。到1996年为止,全球荒漠化的土地已达到3600万平方公里,占到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1/4,相当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国土面积的总和,全球爱荒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00多个,荒漠化以每年5&mdas
h;—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相当于爱尔兰的面积。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人们来说,荒漠化意味着他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的消失。
后记:人们将面临的危机有很多,如果人类一如既往地破坏环境,那么人类将会灭绝,地球也将会成为宇宙中一个遥远的历史。
【我们身边造成污染的污染物是:建筑废料,塑料袋,动物的死尸,粪便,一次性饭盒,木块和果皮.】
污染物对环境来说有很大的危害,例如动物的死尸会影响环境的卫生,而且还会滋生细菌.公厕排出的粪便不仅对水有污染,并且还影响市容.排洪渠道是疏通下大雨积聚的水,如果排洪渠道堵塞的话,那水就会越积越多,甚至会水浸.
上面介绍的污染物对动物,植物也有极大的危害.
例如:臭气对植物光合作用有很大的影响……
污染物对环境和生物造成的近期的危害:使空气变得臭气熏天,而且使排洪水进一步的污染.
远期的危害:使人身体的免疫力不断下降,对人肺部有很大的影响,严重时还会死亡.
目的 了解潼南县自来水厂水质情况,为农村改水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全县自来水厂及农民自打井水样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全县自来水厂水质良好,处理到位,所有指标均符合国标。农民自打井和某些镇乡水厂水样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浑浊度、细菌总数、大肠菌群、铁、锰超标,合格率分别为55.2%、92.2%。 结论 潼南县县级水厂水质较好,农民自打井和某些镇乡水厂水质甚忧,需要进一步加强净化消毒等处理。
【关键词】 深井水;总硬度;铁;锰;生活饮用水;污染
庆潼南县位于重庆西部,涪江和琼江两江交汇与四川交界,属西部较不发达地区,掌握全县的水质状况,为水文资料的储备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潼南县共90多万人口,农村饮用自来水人口近80万。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使天然水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部分镇乡采取打深井,取地下水来补充农民的饮水困难。但有些水样总硬度高,有的高达1 500mg/l,水质甚忧,现结合今年汶川地震堰塞湖泄流对全县水质带来影响的调查,将水质调查报告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样品来源
春夏两季由卫生监督所对全县各乡镇的自来水厂进行采样;采集部分村、社农民井水(疾控中心组织人员采样,农民自愿要求)。
1.2 检测方法与项目 按gb/t5750—2006的项目标准对水中部分常规指标进行分析,若有一项不合格即判定为样品不合格。
2 结果
2.1 2007全年对全县春夏两季(丰水期和枯水期)乡镇水厂水样和农民自打井的饮用水样品211件进行检测,在所查211件样品中,色度超标8件,浊度超标19件,硬度超标10件,溶解性总固体超标10件,硫酸盐超标2件,铁超标1件,锰超标1件,细菌总数超标23件,大肠菌群数超标6件,形势不容乐观结果见表1。
2.2 镇乡水厂和农民自打井水质检测
表1 2007年潼南县211份水样水质检验结果(略)
由于物质文化生活、卫生意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自愿要求对水样进行检测,所以农民自打井水样占较大比例,在211件中占96件达45.50%,但受经济和地理条件的影响,部分水样达不到国家标准,合格率低于镇乡水厂,结果见表2。
表2 镇乡水厂水和农民井水水质检测结果比较(略)
经χ2检验镇乡水厂水与农民井水的检验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50(p<0.05)。
2.3 汶川地震前后县水厂水质检测 县级自来水厂水质较好,水质检测全部符合国家标准,县城居民饮水有了安全保障,2000年以来各年度水质指标无多大变化,由于我县地处涪江中下游,今年6月中旬,堰塞湖水渡过我县境内,县城供水主要是以涪江水为取水源,引起居民较大恐慌,为此,6月下旬我们对县自来水厂水样取样分析,与2007年同期6月份水样进行比较,结果见表3。
表3 2007、2008两年6月县城自来水情况分析结果(略)
从表3可以看出,由于政府高度重视,,堰塞湖对潼南县水源没有构成较大影响,对上述结果中易变、易超标指标(除以外)进行统计学分析经t检验,t=0.09548<0.2110(p>0.05)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市市中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区境内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1.4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提高全社会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意识,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好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的应急储备工作。加强对各类可能引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况的监测,及时进行分析、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实行分级管理。区政府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各办(镇)和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有关工作。
3.依法规范,措施果断。区卫生部门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立健全系统、规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制度,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可能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做出快速反应,及时、有效开展监测、报告和处理工作。
4.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要充分尊重和依靠科学,加强防范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演练和培训工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提供科技保障。各办(镇)和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资源共享,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广泛组织、动员公众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
2.组织机构和部门职责
2.1组织机构
2.1.1成立由区政府分管副区长任总指挥,区应急办主任、区卫生局局长任副总指挥,区委宣传部、区监察局、发改委、卫生局、公安分局、财政局、教育局、交通局、安监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市中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部,统一领导、指挥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2.1.2市中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卫生局,卫生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
2.1.3临时现场指挥部
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应急领导小组成立由领导小组成员、专家咨询委员会等人员组成的临时现场指挥部并迅速赶赴现场。
2.1.4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库
区卫生局组建由卫生管理、流行病学、临床医学、传染病学、微生物学、卫生监督、检验检测、卫生经济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下设传染病及群体性原因不明疾病专业委员会、食物中毒专业委员会、职业中毒专业委员会。
2.1.5医疗救援队
区卫生局、区医院要组建8-10人的医疗救援队,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调度指挥。医疗救援队员需包括急救、消化、呼吸、心血管、神经、内分泌、外科、临床检验、护理等专业人员,配备一定数量的急救医疗药械,并做好定期更新。
2.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职责
2.2.1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负责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统一领导和指挥。
2.2.2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
1.组织开展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护与防病工作;
2.负责建立相关人员、物资、技术等保障机制,统一调配;
3.协调与区政府有关部门及其他单位的关系,保证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高效、有序地进行卫生应急处理工作;
4.向市卫生局和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及时汇报有关情况,向市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情况;
5.协同区政府相关部门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护与防病的相关工作;
6.起草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护与防病的预案和实施方案及有关工作计划;组织收集与分析相关信息,提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预警与现场处理建议;
7.督促建立和完善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护与防病的预警监测报告网络,保证信息畅通;
8.组织人员培训、物资储备、后勤保障、社会动员等相关工作;
9.负责与新闻单位沟通,做好新闻媒体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相关信息报道,加强应急和防病知识的宣传。
2.2.3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各负其责,做好职责范围内和领导小组临时交办的工作。
1.区卫生局:负责制定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各项技术方案;负责确定监测点及监测网络,及时掌握事件动态;负责组建由卫生管理、流行病学、临床医学、检验检测等专业的专家组成的专家咨询组;组建、培训由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实验室检验、卫生监督、环境消毒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医疗救援队伍,落实对伤员的救治措施,做好传染病病人的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及实验室检测工作;对事件现场进行卫生处置,提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控制措施以及监督措施的落实;开展健康教育,保护易感人群,防止疫情扩散;协调区政府各相关部门、各办(镇)协同开展应急处置,确保在区政府的统一指挥下,卫生防病和医疗救护工作高效、有序进行。必要时,提请区政府对疫区采取疫情紧急控制措施。
2.区委宣传部:把握宣传报到口径,确保正确舆论导向;配合医疗卫生部门做好群众防病知识宣传,提高居民自我防范能力。
3.区财政局:确保全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所需资金,拨付应由政府承担的突发事件病人的应急诊疗费用。
4.区公安分局:协助卫生及有关部门及时封锁可疑区域,依法落实强制隔离措施;负责做好疫点、疫区现场的治安管理工作;对病人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不予配合的,协助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依法、及时、妥善处置与疫情有关的突发事件,查处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5.区监察局:对公务员和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在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中不履行职责、失职、渎职、违纪的行为进行调查,并依法做出处理。
6.区发改委:负责全区突发事件应急物资的调配;配合有关部门抓好市场秩序的整顿。
7.区商贸局:负责保证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品的正常供应。
8.区教育局:负责组织实施全区各类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控制措施,防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校内发生和流行,做好在校学生、教职工的宣传教育和自我防护工作。
9.区科技局: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治技术方案;开展关于突发事件在监测、预警、反应处理等方面的技术交流。
10.区交通局: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人员以及所需医疗救护设备、救治药品、医疗器械和有关标本等应急处理物资运输任务,做好疫区公路交通管理工作。
11.区物价局:贯彻执行中央、省、市下发的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各项价格干预措施,负责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期市场价格的监督管理和市场药品及相关商品的价格监测,严格控制物价上涨,并对市场价格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严厉查处各种价格违法行为。
12.区环卫局:负责全区垃圾、粪便的污染治理,指导组织全区环卫系统强化环卫设施及装备的消毒预防工作。
13.区环保局:负责全区范围内医疗废水和医疗废物安全处理的监督管理工作。
14.区民政局:负责组织做好受灾群众的紧急转移、安置工作,负责对特困群众进行生活救助和医疗救助;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开展社会捐助工作,接受、分配各类捐助资金和物资,做好款物的管理和发放工作;协调做好死亡人员的火化和其他善后工作。
15.区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组织制订并会同有关部门落实好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工作人员的工伤待遇政策;协助做好困难地区、困难群众的医疗救助工作。
16.区爱卫办:负责做好疫点、疫区范围内环境卫生整治,疫点、疫区范围内的灭蚊蝇、灭鼠(蚤)等工作;及时发现、报告疫情。
17.区安监局:依法对生产经营单位执行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及时责令排除。
18.工商市中分局:依法开展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需物资市场的监管,把好市场准入关,维护正常的市场流通秩序。
19.质监市中分局:负责对除药品、医疗器械外其它应急物资的产品质量监督检查,保证产品质量。
20.市中交警大队:负责应急情况下的交通指挥,必要时对特定区域实施交通管制。
2.2.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库的职责
1.负责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技术咨询、指导和评估,向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提出建议和工作策略;
2.收集整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对居民群众关注问题提出建议和答复性意见;
3.负责开展相关业务技术培训与考核;
4.组织现场控制具体措施和工作方案的研究。
2.2.5临时现场指挥部的职责
1.临时现场指挥部是受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或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派的临时组织,协同卫生部门做好现场的应急处理工作;
2.负责事发现场所在区域外急救药品、器材、后勤物资、人员的统一调配;
3.对现场处置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评价;
4.及时向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或领导小组办公室反馈信息,根据事态发展提出调整现场工作策略的建议;
5.协助组织卫生防病的社会动员,做好群防群治工作。
2.2.6医疗救援队负责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处置,支援其他地区的应急救援工作。
3.经费和物资保障
3.1经费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和控制工作所需经费由区财政部门给予充分保障,并合理安排使用。经费包括处理突发事件所需要的仪器设备、交通通讯工具、药品、医疗用品、防护用品、事件受害人的紧急救治费用、急救人员防护费以及医疗废水废物处理处置费用等。
3.2物资保障
3.2.1建立区级政府物资储备库。具体物资储备数量参照市级储备情况,由区发改委、卫生局、财政局共同研究确定。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医院按照分工,做好相应的物资储备工作。
3.2.2储备物资
1.消毒药械: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碘伏、杀虫药品、喷雾器和流行病调查人员、消毒专业人员现场防护设备(猴服、隔离帽、防护眼镜、16层口罩、雨靴、一次性隔离衣、裤、帽、鞋套及口罩、一次性医用橡胶手套、手电筒、一次性污物袋;化学性污染和放射性泄露防护用品、防化服、氧气桶、防护面具等);
2.中毒现场调查常备用品:注射器、消毒棉签、消毒纱布、勺子、夹子、镊子、酒精灯、酒精、灭菌塑料袋、广口瓶、灭菌试管、样品冷藏设备、温度计、毒物快速分析设备、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
3.中毒诊断试剂(包括各类化学及生物标准品、诊断试剂盒)、特效治疗药物(抗毒素以及特效解毒药等)
3.2.3物资供应
指定若干具备法定资质的骨干企业作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需物资生产基地,优先保证各种生产要素供应和供水供电等外部条件。
4.监测、预警和报告
4.1监测网络
4.1.1建立健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网络。充分利用传染病网上报告系统、计划生育信息网等,完善区、办(镇)、村(居)三级报告网络。
4.1.2设置办(镇)基层监测点。依据人口分布合理布局,在辖区重要的机关、企事业单位、村(居)和驻区医疗机构、药店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点,每个监测点指定专人,具体承担监测点的监测报告工作,并履行定期零病例报告制度。
4.1.3在现有监测系统的基础上扩展监测范围,扩展疾病监测种类。对未纳入监测系统的相关疾病,如天花、沙门氏菌病等纳入监测系统管理。对鼠疫、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霍乱、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等实行重点管理。
4.1.4完善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网络和食物中毒监测网络,进一步加强生物毒素和化学毒素的监测。对有化学储存和运输的厂矿、企业,易造成环境污染及人体危害和社会恐慌的重要场所进行卫生学评价,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测,做好相应的应急准备。
4.1.5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信息网络基础平台,形成微机网络化管理。加强疫情监测和相关资料分析交流,尽早发现和识别异常现象。
4.1.6加强常规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系统、重点传染病报告系统、疾病监测、职业危害因素和食物中毒报告系统的管理,保证监测系统的完整性、及时性、灵敏性、特异性。
4.2预警系统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建立完善预警报告制度,并根据预警等级制定监测计划。定期召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业务专家联席会议,对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监测分析,并及时发出预警;在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易发季节到来之前,收集监测和报告资料,全面分析预测,做出预警报告,提出防范性措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要对已经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跟踪监测,掌握其变化情况,对可能出现的趋势和问题及时进行预警。
4.3报告
4.3.1责任报告人
凡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卫生监督人员和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报告人。
4.3.2责任报告单位
全区各公共卫生综合监测点、医疗卫生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单位及群众健康有密切关系的机构或单位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对疫情报告的检查指导。
4.3.3报告内容
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规定的内容进行报告。报告应包括事件发生的地点、发现事件的过程和人员、病例的基本情况、主要临床症状与体征、可能因素等,并根据事件发展及时报告,当事件结束后进行结案报告。
4.3.4报告程序和时限
发生或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等突发事件,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各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要对报告内容的可靠性进行审核。如不能排除,应立即在最短时间内向区卫生局报告。区卫生局接到报告后,应当在1小时内向区政府报告。
4.4突发事件分级
4.4.1A级(红色预警)
发生鼠疫、肺炭疽和霍乱暴发;
动物间鼠疫、布氏菌病、炭疽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流行;
乙类、丙类传染病暴发或死亡10例以上;
发生罕见或已消灭的传染病;
发生新发传染病的10例疑似病例;
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出现死亡10例以上的饮用水、食物中毒事件;
10天内发生30人以上或出现死亡5例以上的职业中毒事件和有毒有害化学品、生物毒素等引起的集体性急性中毒事件;
发生生物、化学、核和辐射等恐怖袭击事件。
4.4.2B级(橙色预警)
乙类、丙类传染病暴发或死亡5-10例;
发生新发传染病的5-10例疑似病例;
中毒人数50-100人或出现死亡5-10例以上的饮用水、食物中毒事件;
短期内发生3人以上或出现死亡1例以上的职业中毒事件;
医源性感染暴发并引起10例以上死亡;
药品引起100人以上群体性反应或10例以上死亡事件;
预防接种500人以上群体性反应或10例以上死亡事件;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或10例以上死亡;
严重威胁或危害公众健康的水、环境、食品污染和放射性、有毒有害化学性物质丢失、泄漏等事件;
4.4.3C级(蓝色预警)
乙类、丙类传染病流行并有5例以下死亡;
发生新发传染病的5例以下疑似病例;
中毒人数30人以下或出现死亡1例以上的饮用水、食物中毒事件;
10天内发生30人以下或出现死亡1例以上的职业中毒事件和有毒有害化学品、生物毒素等引起的集体性急性中毒事件;
医源性感染流行并引起1例以上死亡;
药品引起的30人以上群体性反应或有1例以上死亡;
预防接种引起的100人以上群体性反应或有1例死亡;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流行或1例以上死亡;
放射性、有毒有害化学性物质丢失;
学生因意外事故、自杀或他杀出现死亡1例以上的事件;
上级卫生行政部门临时规定的其它重大公共卫生事件。
5.应急处理方案
5.1一般性控制措施
5.1.1现场处置工作程序
1.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快速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原因,对可能的生物、毒素因子进行分类,确定疫区和目标人群。
2.根据自然环境因素确定可能的污染范围,对事件的危害程度和潜在危害进行判定;开展健康教育和社会动员,群防群治;尽可能减少危害。
3.对救护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和物资的需求做出评估和调用。
4.经过事件紧急处理,疫情消除后,进行后续监测,直至消除危害。
5.处理结果的总结、评估与上报。
5.1.2医疗救护工作程序
1.视伤亡情况设置伤病员分检处。
2.对现场伤亡情况的事态发展作出快速准确评价,包括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伤亡人数及种类;伤员主要的伤情、采取的措施及投入的医疗资源;急需解决的医疗救护问题。
3.指挥、调遣现场及辖区内各医疗救护力量。
4.向临时现场指挥部汇报有关情况,并接受指令。
5.在现场医疗救护中,依据受害者的伤病情况按轻、中、重、死亡分类,分别以“红、黄、蓝、黑”的伤病卡作出标志(伤病卡以5×3cm的不干胶材料做成),置于伤病员的左胸部或其他明显部位,便于医疗救护人员辨认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6.现场医疗救护过程中,本着先救命后治伤、先治重伤后治轻伤的原则,将经治伤员的血型、伤情、急救处置、注意事项等逐一填写伤员情况单,并置于伤员衣袋内。
5.1.3伤病员运送工作程序
伤病员经现场检伤分类、处置后,要根据病情向就近的医疗机构分流。伤病员分流原则如下:
1.由临时现场指挥部按照就近、有效的原则指定,接受伤病员的医疗机构。
2.伤病员现场经治的医疗文书要一式二份,及时向临时现场指挥部报告汇总,并向接纳伤病员的医疗机构提交。
3.临时现场指挥部指定的医疗机构必须无条件收治分流伤病员。
4.运送伤病员途中需要监护的,由临时现场指挥部派医疗人员护送。
5.伤病员运送至医疗机构后,由收治医疗机构按急诊急救工作程序处置。收治伤病员的医疗机构要成立专门的抢救小组,负责伤病员救治工作。
5.1.4消毒处置
1.根据现场情况,选择消、杀、灭的器材、药物剂型、浓度、施药方法。
2.保护食品、电器设施和其他有关物品,防止沾染药物。
3.实施消毒应按先室内后室外、先地面后墙壁、先重点后一般、先饮水后污水的顺序进行。
5.1.5现场情况报告程序
由现场最高指挥者负责向上级报告现场情况。
5.1.6新闻宣传与信息
按上级有关指示,未经授权不得对外公布相关信息。
5.2特殊性控制措施
根据突发事件的社会危害程度,可分别采取以下特殊控制措施:
1.紧急调集人员、储备的物资,征用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
2.必要时,对人员进行疏散或者隔离,并可依法对传染病疫区实行封锁。
3.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需要,对食物和水源采取控制措施。
4.限制大型公众聚会活动,停止公共娱乐活动。
5.局部区域或全区范围内停工、停课、停业。
5.3重大事件的控制措施
5.3.1流行和暴发传染病的应急处理
1.初步调查。查看所有能找到的现患者,并逐个进行个案调查,根据流行病学史和病史、症状、体征和检验结果,找出共同特征;在暴发区周围进行社会调查,查看水源、食物、蚊、蝇、鼠密度等情况,结合调查结果,初步判断可能引起暴发的因素和环节。
2.观察分析。对尚未隔离的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对疑似病例严密观察;分析“三间分布”特征,查找可能引起疾病暴发的因素。
3.采取强制性措施。针对较为明确的暴发原因,报请市卫生部门采取强制措施,切断被污染的水源,禁售、禁食被污染的食物,强制大面积灭蚊、蝇、鼠等。对病人可能污染的物品和环境进行消毒,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发现续发病例及时隔离诊治。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特异性保护措施保护易感人群,防止续发病例,并及时向市卫生部门通报疫情及处理情况。
4.深入调查验证假设
核实全部病例的个案调查表;
调查暴发地区的自然状况、地理环境等;
有关的实验室检测;
病例对照调查及其他补充调查。
5.总结
疫情平息无续发病例发生和病原携带者出现,防治措施取得明显效果后,可以报请市卫生部门解除疫情,并通报疫区处理结果。区卫生部门及时对疫情处理工作进行总结,撰写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并对有关调查表格、数据、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及时归档。
5.3.2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应急处理
1.初步调查。包括全面了解疫情,开展卫生学和流行病学调查,确定疫区和目标人群;确定统一诊断标准、核实诊断,进行个案调查和采集有关标本。
2.病例分析。分析病例的“三间分布”特征,应用推理方法形成初步的病因假设,并对病因及可能的生物、毒素因子进行分类。
3.根据初步假设,提出适当的控制措施并组织实施,对救护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和物资的需求作出评估和调用。同时根据自然环境因素,确定可能的污染范围,及时做好病人救治、转移和人群疏散工作,对事件的危害程度和潜在危险进行判定;开展健康教育和社会动员,群防群治,尽可能减少危害。同时,组织力量深入开展病例对照调查和有关的实验检测。
4.综合分析流行病学调查、实验检测、对策效果等资料,验证假设。
5.总结及后续研究。病(疫)情基本平息后,区卫生部门及时撰写疫情处理工作总结和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报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市卫生部门。
6.经过紧急处理,疫情消除后,区卫生部门要进行后续监测,直到消除危害。同时,对需要深入研究的事件要制定计划,进行后续研究。
5.3.3重大职业中毒事件应急处理
1.发生职业中毒事故时,用人单位应当根据情况立即采取以下紧急措施:
(1)停止导致职业中毒事故的作业,控制事故现场,防止事态扩大;
(2)疏通应急撤离通道,撤离作业人员,组织排险;
(3)保护事故现场,保留导致职业中毒事故的材料、设备和工具等;
(4)对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及时组织救治、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
(5)按照规定进行事故报告;
(6)配合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按照事故调查组的要求如实提供事故发生情况及有关材料和样品;
(7)落实事故调查组要求采取的其他措施。
2.医疗救援队赶赴现场,根据情况采取以下紧急措施:
(1)责令暂停导致职业中毒事故的作业;
(2)组织控制职业中毒事故现场;
(3)封存造成职业中毒事故的材料、设备和工具;
(4)立即组织救治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劳动者。
3.调查组赶赴现场后要立即开展事故调查工作:
(1)详细调查了解中毒发生时的作业过程;
(2)根据生产工艺过程,分析、确定可能引起中毒的化学物质并进行检测,做到有针对性;由于空气中有害化学物质浓度发生改变而不易采集到发生中毒时的实际浓度时,必要时为判明中毒原因,在采取防护措施的前提下,可模拟发生中毒时的作业过程,再进行毒物检测;
(3)根据化学物质的毒性和操作过程中的空气浓度以及中毒人员的症状、体征和临床的理化检查,判定中毒原因;
(4)按卫生部制定的《急性职业中毒流行病学调查表》和《急性职业中毒报告卡》要求,收集必需的数据进行填报;
(5)撰写急性职业中毒事故调查报告,上报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并提出事故处理意见。
5.3.4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
1.组织医疗救援队伍对中毒人员进行救治。
2.对可疑中毒食物、中毒者呕吐物、粪便、血液、食品容器等样品进行采样并尽快送检。
3.组织进行现场卫生学和流行病学调查,填写《食物中毒事故个案调查登记表》和《食物中毒事故调查报告表》。
(1)对病人和进食者的调查
在组织抢救病人的同时,应向病人详细了解有关发病经过;重点观察和询问患者的症状、精神状态等;登记发病时间、可疑餐次(无可疑餐次应调查发病前72小时或之前的进餐食谱情况)的进餐时间、可疑中毒食品和食用量,并将结果登记在《食物中毒事故个案调查登记表》中,调查完毕后需由被调查者签字认可。
对疑难中毒事故的调查应对有关可疑食物分别进行调查,并注意调查、分析发病者与未发病者进食食物的差别。
要认真研究首发病例,并详细记录发病的症状、日期和具体时间。尽可能调查到所发生的全部病例以及与该起事件有关人员的发病情况,如果发病人数较多,可先随机选择部分人员进行调查。
选择最了解事件情况的有关人员(包括病人),详细了解有关食物的来源、加工方法、加工过程、存放条件、进食人员及食用量等情况。
通过调查分析,努力掌握以下信息:发病人数、可疑餐次、同餐进食人数及去向、共同进食的食品、临床表现及共同点、用药情况、治疗效果、需要进一步采取的抢救和控制措施。
调查时应注意了解是否存在食物之外的其他可能与发病有关的因素,以排除或确定非食源性疾病。对可疑刑事中毒案件应将情况通报给公安部门。
(2)对可疑食品的加工过程进行调查
向食品加工制作场所的主管人员或企业负责人详细了解可疑食物加工制作流程,分析、标明可能存在或产生某种危害的加工操作环节及其危害发生的危险性。
对可疑食物加工制作过程进行初步检查,重点检查食品原料及其来源,加工方法是否杀灭或消除可能的致病因素,加工过程是否存在直接或间接的交叉污染,是否有不适当储存,以及剩余食物是否重新加热使用等内容。
了解厨师和其他参与食品加工制作人员的健康状况,以排除或发现食物被食品加工人员所携带病原污染的可能性。
根据调查情况选择并采集食品原料、食品加工设备和工具(容器)等样品并进行检验。
4.中毒场所处理。根据不同性质的食物中毒,调查人员应指导发生中毒的单位和个人,对中毒场所采取相应防治措施。
5.收集相关证据,必要时留取照相和录像资料。撰写调查报告,并按规定上报。
6.对造成食物中毒事故的食品或有证据证明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可采取下列临时控制措施:
(1)封存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原料;
(2)封存被污染的工具及用具;
(3)责令生产经营者收回已售出的造成食物中毒的食品或有证据证明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
(4)经过检验,属于被污染的食品,予以销毁或者监督销毁;未被污染的食品予以解封。
7.造成食物中毒或者有证据证明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应当采取下列相应措施:
(1)立即停止生产经营活动;
(2)协助医疗机构救治病人;
(3)保留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等;
(4)配合调查,按区卫生部门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
(5)落实卫生行政部门要求采取的其他措施。
8.诊断。根据《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和其他食物中毒有关诊断标准确认食物中毒。撰写调查报告,并按规定上报。
5.3.5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处理
1.疫情报告。发现非典病例或疑似病例时,应立即向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后,经初步核实诊断后,立即向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2.分析诊断。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立即派员赶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发病情况;进行核实诊断、查找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作出初步分析和判断,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3.隔离治疗。原则上对病人或疑似病人实现就地隔离治疗,指定具备呼吸道传染病急救和隔离条件的医院,就地相对集中收治病人。进行采样检测,及时送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测。
4.医学观察。按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和处理原则》,对病人或疑似病人发病后的密切接触者要进行医学观察2周。一般采取居家医学观察,必要时集中观察。
5.疫点消毒处理。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时对疫点(包括患者住所、工作场所等)按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消毒技术》的要求进行消毒处理。
6.预防控制。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疫情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控制和预防措施。
5.3.6鼠疫应急处理
1.鼠疫的初步调查与分析判断。向发病单位了解疫情的发生经过和发展情况,对疫情作出初步判断,分析流行趋势,实施严密隔离病人和疑似病人、封锁疫点、管理疫区等防疫措施。
2.核实诊断(确诊时限要求2天内)。个案调查包括临床表现、流行病学暴露史等,结合病人淋巴液细菌培养和血清学检查进行核实诊断。
3.紧急疫情报告。发现重大鼠疫疫情,发病单位必须按照规定以最快方式报告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区卫生局。区卫生部门核实疫情后,立即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4.封锁疫点,管理疫区。
5.隔离治疗病人与疑似病人。
6.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包括疫源地、宿主、传播媒介等情况的调查,流行病学史,并追查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和患鼠疫动物的接触者。
7.严格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者。
5.3.7炭疽疫情应急处理
1.疫情的初步调查与分析判断。了解疫情发生、发展情况,检查部分病人;进行现场调查,采集病人及现场可疑物品标本进行检验。根据流行病学暴露史和特殊的临床表现对疫情作出初步判断。
2.实施疫源地处理、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及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迅速控制疫情。
3.核实诊断。进一步调查病例或疑似病例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接触史和暴露史,采集病人的生物标本,根据诊断标准作出诊断。
4.隔离治疗。进行病原治疗和对症治疗。
5.深入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1)发病地区、时间、人群分布的调查。
(2)根据暴发、流行原因进行初步分析,对可疑炭疽死亡的家畜进行细菌学与血清学检查。
(3)调查与患者、病畜、死畜及可能污染的畜产品和土壤等的接触者,并进行登记。
(4)根据个案调查和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分析暴发流行原因、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及其影响因素等。
6.综合分析流行病学调查结果,采取相应控制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5.3.8医院感染的应急处理
1.调查分析。对怀疑患有同类感染的病例进行确诊,计算其罹患率。当罹患率显著高于该院或科室历年医院感染一般水平,则确定为流行或爆发感染。
2.查找感染源。对感染病人、接触者、可疑传染源环境、物品、医护人员及陪护人员等进行病原学检查。
3.查找引起感染的因素。对感染病人周围人群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
4.制定控制措施。包括对病人进行治疗,采取正确的消毒灭菌处理手段;隔离病人,并停止接受新病人;医护人员做好自身防护,进行免疫接种或投药等。
5.分析调查资料,对病例的科室分布、人群分布和时间分布进行调查;分析流行或爆发的原因,推测可能传染源、感染途径或感染因素,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和采取控制措施的效果综合做出判断。
6.撰写调查报告,总结经验,制定防范措施。
5.3.9群体预防接种副反应和预防接种事故应急处理
1.在发现可能是接种异常反应或事故后,应进行初步调查。内容包括:
(1)接种疫苗的种类、生产单位、批号、出厂日期、有效期、疫苗来源、领苗日期、疫苗储运条件和疫苗的感官性状;
(2)接种时间和地点;
(3)接种器械的消毒和接种操作情况;
(4)接种的部位、途径、针次和剂量;
(5)接种者专业技术情况;
(6)发病时间、人数,发病者的基本情况和疫苗接种史,即往健康史;
(7)发病的症状、体征和诊治情况;
(8)其他情况
2.调查结束后,填写调查表,并将调查和处理的结果形成书面材料。
3.一旦发生群体性反应时疏散病人,不宜集中处理,应进行隔离治疗,避免相互感应,造成连锁反应,尽量缩小反应面。避免医疗行为的刺激。正面疏导,消除恐慌心理,稳定情绪,防止焦虑,辅以药物治疗,注意接种反应之外的偶合症,并及时报告。
5.3.10放射事故应急处理
1.接到事故报告后,立即组织有关人员携带仪器设备赶赴事故现场,核实事故情况,估算受照剂量,判定事故类型级别,提出控制措施和救治方案,迅速进行立案调查。
2.发生人体受超剂量照射事故时,应迅速安排受照人员接受医学检查或医疗救治,对危险源采取应急性安全处理措施。
3.发生工作场所放射性同位素污染事故时,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撤离有关工作人员,封锁事故现场,切断一切可能扩大污染范围的环节;
(2)对可能受放射性同位素污染或放射损伤的人员,立即采取暂时隔离和应急救援措施;
(3)迅速确定放射性同位素种类、活度、污染范围和程度;
(4)在采取有效安全措施的情况下,组织人员采取彻底清除污染等处理措施。
5.3.11急性水源性疾病应急处理
1.接到事故报告后,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组织有关人员立即赶赴现场调查处理,并及时上报市卫生部门。
2.对发生污染事故危及人体健康的水源,立即停止使用。对二次供水单位,责令立即停止供水。
3.采集被污染水样,送有关监测机构进行检验,确定污染性质。
4.对发病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中毒事故的发生时间、涉及的范围和中毒人群的数量、症状,填写个案调查表。及时救治病人,初步确定中毒原因。
5.对污染水源进行卫生学处理。被致病微生物污染的水源,采取消毒和净化处理措施。集中式供水和二次供水单位应同时对管网采取处理措施。
6.恢复供水前,按照《饮用水卫生标准》和《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要求,对水源水、水厂水、管网末梢水进行三次检验,证实污染已消除后再进行供水。
6.人员培训
6.1培训目的
1.有关人员全面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掌握传染病防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做到依法防治、科学防治;
2.医护人员全面掌握各类传染病的基本知识、诊断标准、治疗规范、疫情报告的程序和基本要求;流行病学知识与病史采集技能;隔离防护基本技能及相关法律、法规。
3.专业人员全面掌握传染病、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等的基本知识、流行病学知识、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预防控制措施、消毒、隔离、防护等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法律、法规。
4.社区及农村基层卫生人员全面掌握传染病基本知识、流行病学知识、基本防护措施、疫情报告程序。
5.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临床实验研究人员全面掌握传染性疾病、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基本知识、实验室检测和研究的技术操作规范。
6.2培训对象
区卫生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社区及农村基层卫生人员、疾病预防控制及临床的实验研究人员、基层监测点责任报告人和医疗救援队成员等。
6.3培训方式
1.按时间分为应急培训和长期培训。
2.按类别分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继续医学教育、岗位培训、农村卫生人员在岗培训、执业医师资格和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考核培训等。
3.培训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注重发挥学术团体和高校的作用,确保培训质量。定期组织现场模拟演练。
4.每年各级各类人员培训时间不少于40学时,医疗救援队人员不少于80学时。
6.4培训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临床医护人员传染性疾病防治培训教材》、《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传染性疾病防治培训教材》、《住院医师传染性疾病防治培训教材》、《社区及农村基层卫生人员传染性疾病防治培训教材》等。
7.结果评估与善后处理
7.1评估
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完毕后,对处理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与教训。通过科学评价提出处理类似事件的改进意见、建议。
7.2奖励与处罚
对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过程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在处理过程中负有失职责任的机构和人员按有关法律和规定严肃处理。
7.3抚恤与补助
区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因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对参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工作人员根据工作需要制定合理的补助标准,给予补助。
7.4征用物资、劳务的补偿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结束后,区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应急处理期间紧急调集、征用有关单位、企业、个人的物资和劳务进行合理评估,给予补偿。
8.附则
8.1预案制定与修订
本预案定期进行评审,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更新、修订和补充
各办(镇)和有关部门可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本单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8.2预案解释部门
近年来,随着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在环境科学中,一般认为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称。在人类几百万年的历史进程中,环境对开创人类文明和进步发挥着巨大作用。大气、水源、土地、草原、都是让人类得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森林、矿藏等资源又为人类的不断发展提供物质,创造出地球上高度的人类文明。但是,人类在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同时,也对自己的自下生存环境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为此,我作了调查。
在街街道随机抽取20人作为调查对象:
一、请问你注意保护环境吗?
回答会的有8人,占40%。回答不会的有3人、占15%。回答有时会,有时不会的有9人,占45%。看来,大家还是对环境问题不太重是啊。
二、你会主动义务帮助保护环境吗(如清除牛皮藓、回收废电池、清除白色污染等)?
回答会的只有2人,都是老人、占10%。回答老师布置了就去,不布置就不去的有5人,占25%,都是小学生。还有一些回答不会去的有13人,占65%。大家都是把这些工作当作别人的事情,不太关心。
三、平时,看报纸,新闻会不会对环境方面的新闻引起重视?
大多数回答说不会,、只关注一些娱乐或别的方面的,占55%。回答会的只有1位,占5%。回答有时候会看一看,但是不太回去引起重视,只觉得这个事情与我们无关的有8人,占40%。
地球上共同的环境问题是:
1。臭氧层被破坏。臭氧层占平流层总量的十万分之一,虽然含量极低,却能吸收紫外线的功能,但是由于人类破坏,臭氧层迅速耗减,被极度破坏。如南极的臭氧层空洞。1994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被破坏的面积达2400万平方公里。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是在20亿年里形成的,可是在上个世纪里就被破坏了60%。欧洲和北美洲上空的臭氧层平均减少了10%15%,西伯利亚上空甚至减少了35%,因此科学家警告说地球上空臭氧层被破坏的程度远比一般人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2。淡水资源危机。地球地面虽然2/3为水覆盖,但是97%为无法饮用的海水,只有不到3%为淡水,但其中2%封存于极地冰川之中。在仅有的1%淡水中,25%为工业用水,70%为农业用水,只有5%可供饮用和其它生活用途。目前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缺水,其中28个国家被列为严重缺水的国家和地区。据统计我国北方缺水区总面积达58万平方公里,我国500多个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每年缺水量达58亿立方米。由于人类的破坏使得地球水资源有限,不少大河如美国的科罗拉多河,中国的黄河都已雄风不再,昔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丽景象已成为历史的记忆了。
3。土地荒漠化。当前世界荒漠化现象仍在加剧。全球现有12亿多人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胁,其中有1。35亿人在短期内有失去土地的危险。到1996年为止,全球荒漠化的土地已达到3600万平方公里,占到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1/4,相当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国土面积的总和,全球爱荒漠化影响的国家有 100多个,荒漠化以每年5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相当于爱尔兰的面积。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人们来说,荒漠化意味着他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 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的消失。
后记:人们将面临的危机有很多,如果人类一如既往地破坏环境,那么人类将会灭绝,地球也将会成为宇宙中一个遥远的历史。
【我们身边造成污染的污染物是:建筑废料,塑料袋,动物的死尸,粪便,一次性饭盒,木块和果皮.】
污染物对环境来说有很大的危害,例如动物的死尸会影响环境的卫生,而且还会滋生细菌.公厕排出的粪便不仅对水有污染,并且还影响市容.排洪渠道是疏通下大雨积聚的水,如果排洪渠道堵塞的话,那水就会越积越多,甚至会水浸.
上面介绍的污染物对动物,植物也有极大的危害.
例如:臭气对植物光合作用有很大的影响
污染物对环境和生物造成的近期的危害:使空气变得臭气熏天,而且使排洪水进一步的污染.
远期的危害:使人身体的免疫力不断下降,对人肺部有很大的影响,严重时还会死亡.
一、深入推进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一)推进行政审批信息公开
一是加强行政审批项目调整信息公开。要及时公开取消、下放、调整以及实施机关变更的行政审批项目信息。二是推进审批过程和结果公开。重点做好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参与的行政审批项目审批过程、审批结果公开工作。三是推进行政许可信息公开。包括许可的事项、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以及申请时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目录,重点做好行政许可办理情况的信息公开工作。(县编委办牵头落实)
(二)推进财政预算决算和“三公”经费公开
一是继续做好财政预算决算和部门预算决算、重大民生方面财政专项支出的公开工作。二是着力推进“三公”经费公开。县政府及其部门在2015年内全面公开“三公”经费;乡镇区及其部门要在2016年之前全面公开“三公”经费。三是推进财政审计信息公开。做好县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公开工作,各部门要全面主动公开整改情况,提升县级预算执行和财政收支审计工作情况公开的透明度和全面性。(县财政局、县审计局牵头落实)
(三)推进保障性住房信息公开。进一步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政策信息、建设信息、分配和退出管理信息的公开工作。一是按2012年提出的要求公开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分配和退出信息。二是要及时公开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的政策措施和实施情况。(县城建局、县民政局牵头落实)
(四)推进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公开
一是切实做好食品药品安全热点问题信息公开工作,及时客观准确规范问题产生原因、危害特点、预防检测方法、采取的处理措施和进展情况等。二是加大食品药品行政审批、执法检查、案件处理、查缉走私等公开力度,县级有关部门建立食品药品违法违规企业(业户)“黑名单”公开制度。三是围绕公众关注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乳制品、保健食品等安全问题,重点做好违法生产经营行为查处、治理、整顿信息公开工作。四是重点推进食品安全产地环境监测,农业、海洋渔业、畜牧三品一标,食品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示范建设信息公开。(县工商局、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牵头落实)
(五)推进环境保护信息公开
一是公开空气质量监测信息。S02、N02、PM2.5、PM10、臭氧等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信息。二是公开水质环境信息。继续做好重点流域水质监测数据的信息工作,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数据,加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状况信息的公开力度。三是公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县环保局要明确相关要求,指导全县环保部门实行环评受理、审批和验收全过程公开。四是推进环境污染治理政策措施和治理效果信息公开。包括全县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的方针政策、法规规章、技术标准,总体部署及年度治理项目责任,以及进展情况、治理成效、典型经验等,及时公开排污单位环境监管信息,督促排污单位公开污染治理效果。强制公开重污染行业企业环境信息。五是推进减排信息公开。继续做好重点减排工程建设和进展情况信息公开工作,加强全县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信息公开,及时总量减排核查结果。(县环保局牵头落实)
(六)推进安全生产信息公开
一是加强调查处理信息公开。除依法应当保密的内容外,在继续做好特别重大事故调查报告公开工作基础上,重点推进重大事故调查报告公开工作,进一步提高较大事故调查处理结果和调查报告公开的比例。2013年,实现重大事故调查报告全面公开。2014年,要实现较大事故调查报告全面公开。二是加大生产安全事故应对处置信息公开力度。要及时准确本级政府处置的生产安全事故处置举措、抢险救援进展等信息。三是加大安全生产预警和预防信息公开力度。通过预警信息网络平台,及时可能引发事故灾难的自然灾害风险信息和重大隐患预警信息。(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牵头落实)
(七)推进价格和收费信息公开
一是继续做好政府管理价格和行政事业性收费调整信息公开,包括公开涉及民生的价格和收费政策、标准等信息。二是做好政府定价目录和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公开。各级政府要全面公开涉及本地区政府定价目录和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三是做好价格和收费监管信息公开。重点做好涉及教育、交通运输、农民负担、医疗、房地产市场、旅游市场等民生领域价格和收费监管信息的公开工作,对情节严重、社会影响大、公众反映强烈的价格违法案件,要及时公布查办情况。(县物价局、县财政局牵头落实)
(八)推进征地拆迁信息公开
一是推进征地信息公开。在依法依规做好征地报批前告知、确认、听证,征地批准后征地公告、征地补偿登记和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的基础上,重点推行征地信息查询制度,方便公众查询征地批复、范围、补偿、安置等相关信息。二是加强房屋征收及补偿信息公开。在继续做好房屋征收补偿方案、补偿标准、补偿结果信息公开的基础上,重点做好房屋征收决定、补助奖励政策和标准在征收范围内公布,征收房屋调查结果、初步评估结果、补偿情况在征收范围内向被征收人公布工作。(县国土资源局、县房屋征收安置办公室牵头落实)
(九)推进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
一是推进基础教育的招生、分班、收费项目、收费标准等信息公开工作。二是扩大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范围。主管部门要做好所属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的研究和指导工作,大力推进医疗卫生机构、科研机构、文化机构和供水、供电、供暖、公交、物业、通信、邮政、金融、保险等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面向公众服务的单位要公开:
(1)单位名称、职能和权限、机构设置、岗位职责、办公地点和办公电话;
(2)窗口单位工作人员的照片、岗位名称、工号等基本情况;
(3)服务规范、服务流程和服务项目的收费标准、收费依据及缴费方式;
(4)服务承诺及违反承诺的处理程序、惩罚标准、处理结果,服务对象咨询或投诉的渠道和方式;
(5)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定、实施方案、管理或技术标准等重大事项的制定出台及调整变动情况;
(6)与公众生产生活相关的突发紧急情况的应急预案、预警信息及应对情况;
(7)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的抢险救灾进度、恢复重建安排等情况;
(8)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公开的其他事项及主管部门规定应当公开的事项。要把信息公开与办事公开结合起来,全面推行示证上岗制、首问责任制、办事承诺制、一次性告知制、信息反馈制、考核评议制、责任追究制、论证听证制等办事公开制度,规范办事公开内容和程序,促进信息公开健康发展。(县教育局、县卫生局、县交通局、县科技局、县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局、县城建局、县邮政局、县金融办、县供电公司等单位分别牵头落实)
二、采取措施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各乡镇区、各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当前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落实到位,努力提升公开效果,推进依法行政,打造阳光政府,增强政府公信力。
(一)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考评机制,加强工作考核力度;加强政府信息公开统计、保密审查等制度建设,加大政府信息公开的社会监督和行政问责力度,逐步实现重点领域信息公开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二)分解任务,落实责任
各乡镇区、各牵头部门要按照前述重点公开工作安排,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做好工作分工,细化分解工作任务,将重点公开工作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单位,安排专人负责,做到责任明确,便于检查;涉及到的其他部门要密切配合,确保公开工作按要求落实到位。对于落实不到位的,牵头部门要进行通报批评,督促改正。
(三)规范信息,做好解读工作
各乡镇区、各部门要按照谁公开、谁负责信息审查,谁公开、谁负责解疑释惑的原则,做好深入解读的工作预案,必要时通过召开政府信息公开会、网上互动等方式做好解读工作。在公开信息前,要依法依规按程序对拟公开信息进行保密审查;公开后,要密切跟踪舆情,针对出现质疑的情形,要及时准确权威信息,正确引导舆论导向。
(四)加强平台和渠道建设
充分发挥政府网站第一平台作用,各乡镇区、各部门要切实加强网站管理,强化内容保障,政府网站要在醒目位置开设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专栏,方便公众查阅;充分利用重要政府信息公开会和政府公报、报刊、广播、电视、短信平台等传播政府信息的作用,确保公众及时知晓和有效获取政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