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履职考核报告范文

履职考核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履职考核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履职考核报告

第1篇:履职考核报告范文

财务部岗位责任书

甲方因工作需要,聘乙方为本单位财务部主管,经双方平等协商,就乙方的工作职责、工作考核、薪资等方面达成共识,条款如下:

一、工作职责

1、认真管理所属部门执行公司各项管理制度和规章,贯彻落实公司决议。

2、组织财务人员学习财会法规制度,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经制度和行业会计准则。

3、依据行业会计准则和公司的实际情况建立公司的财务核算体系。

4、建立有效的公司费用核报制度和仓库物资管理办法做到合理库存。

5、参与制定公司年度经营计划,严格控制部门费用,并对费用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合理使用费用开支。

6、加强公司现金管理,往来帐管理,协调督促部门对应收账款的追交,减少呆死坏帐。

7、大宗开支用款计划的编制、库房材料、设备、工具及办公用品的清查盘点及建帐。

8、财务成本执行情况的分析,财务状况及经营状况的分析。

9、总帐、明细帐的设立,财务报表的编制及各类帐表的审核。

10、经济合同文本、票据、印章的保管和运用管理。

11、编制相关统计日(月)报表,审核有关工资分配的原始资料。审核原始凭证并装订和存档。

二、工作考核

1、不能有效管理所属部门执行公司既定的各项管理制度和规章的,按公司制度和规章负相应责任。

2、违反财经制度和金融票据及现金使用管理办法,违规一次扣工资50元,情节严重的自动离职并追究责任。

3、未能严格执行财务费用各类票据核报制度又未能纠正的,造成损失赔偿部分50%。

4、未能对各部门费用进行有效监督、检查,又未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的,过失一次罚款50元。

5、未能做到本职责中第7、8、9、11条,过失一次处罚30元。

6、未能妥善管理经济合同文本、票据、印章、造成经济损失,赔偿损失部分20-50%,并自动离职直至追究责任。

三、工资、奖金及相关事宜

1、甲方遵循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和考评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确定薪资。

月基本工资元/月,职务工资元/月,考核工资元/月。

2、若连续二个月或一年中累计有三个月考评不达标,给予转岗,若不服从安排给予辞退。

3、岗位调动,工资另定。

4、财务主管实行年薪制,完成公司各类管理工作及生产目标,在全年不少于300工作日,年薪为元。

四、其它约定

乙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甲方将给予乙方处罚并随时解除双方劳动关系。

1、严重违反劳动纪律,不服从工作安排,经教育无效的;

2、严重失职给甲方造成重大利益损失的;

3、消极怠工,时常不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工作任务的;

4、甲方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确需裁减人员的;

5、乙方辞职需提前一个月通知甲方,以便甲方安排人员接其岗位。

责任书自签字之日起实行,其它未尽事宜,双方协商解决。

甲方(签字):乙方(签字):

时间:年月日时间:年月

目标责任书

为进一步落实学校目标责任制管理制度,保证每一位教师努力干好自己工作,特与财务管理员签订目标责任书:

一、出纳员岗位职责

1、出纳员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现金管理暂行条例》所规定的范围使用现金,同其他单位之间的经济来往应当尽量采取转账方式进行结算。

2、单位现金收入应于当日送存信用社。

3、单位大额支出以支票形式支付。

4、从信用社提取现金,应当写明用途,由校长签字盖章,经信用社审核后,予以支付。

5、建立健全现金账目,逐笔记载现金支付,账目应日清月结,帐款相符。

6、经费支出需主管领导批准签字及有关人员验收签字后,方可报销。

二、会计岗位职责

1、遵守财经法令法规,执行财务管理制度,坚持原则,当好校长管理财经工作的参谋。

2、按财经规定,做好预算、决算,杜绝不合理开支,合使用资金。

3、按会计的工作标准,凭证填写准确,数字清楚无误,手续完备齐全,月报表及时。

4、每月向校长汇报财经支出情况,每学期向教职工公布本学期收支情况,做到账目公开。

5、保管好账目、资料、档案等。

三、责任目标

1、树立安全防范意识,确保资金安全及正常用转。

2、会计、出纳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学校财务制度,做好账务,做到日清月结。

3、注意防火防鼠安全,确保财务资料完整无损。

4、积极做好学校债务的管理上报工作,做到信息与债务一致。

6、做好教师工资档案管理、住房公积金管理和医疗保险等工作。

7、做好学校及总务处交办的其它工作。

康县云台中学(法人代表):目标责任人:

签订日期:年月日

目标责任书范文

为了规范公司日常财务行为,发挥财务在公司经营广利和提高经济效益中的作用,便于公司各部门及员工对公司财务部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维华公司及员工相关的合法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制定本责任书,具体内容如下:

一、责任期限

本责任书自年月日起年月日止。

二、责任内容

贯彻国家财税政策、法规,并结合公司具体情况建立规范

的财务模式,指导建立健全相关财务核算制度同事负责对公司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进行成本费用预测、计划、控制、核算,监督各部门降低消耗、节约费用。

三、履职考核

l、必须树立高度的工作责任心,自觉履行本职岗位职责及要求,

遵守公司有关规定和制度,严格执行公司财务管理办法。经常注意各项单据凭证的使用结存情况,并及时办好添印手续。认真保管好各项单据凭证,印章和钥匙,严守各项数字机密。

2、根据财务制度的规定,经常检查各项暂付款和应收未付款,

及时催收入库。保管好现金和支票,保险柜内不能存放规定之外超量的现金。

3、办理各项收付工作时要防止一切可能发生的差错,如有差错

应及时查明原因,向领导汇报并改进工作。当发生不安全隐患或发生事故,应立即向公司领导报告,及时处理,必要时启动应急预案。

4、考核按公司正常考核的方式进行。

四、考核时间

考核期限:年月日起年月日止

五、奖惩

因粗心大意,造成在工作中出错,给公司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根据情节严重性,公司可保留追究其各项责任,或扣除其工资;对工作积极认真负责,在工作中无任何差错,公司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

六、附则

l、若签订责任书的责任人发生变动,则责任由续任者重新签订本责任书;

2、本责任书一试两份,签约双方各持一份。

责任岗位:财务

第2篇:履职考核报告范文

“3、2、1、点火!”在震天的轰鸣声中,神舟九号飞船搭乘二号F火箭,直冲云霄。

火箭升空时散发出的巨大光芒迅速向周围扩散,照亮了地处内蒙古荒芜戈壁滩上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也照亮了包钢科研人员的脸庞——由包钢稀土研究院研制的钐钴永磁辐射环精确地为二号F火箭提供定位、导航服务,助力飞船成功飞天。

作为内蒙古国资委监管企业包钢集团的重要业务板块,包钢稀土永磁材料广泛用于“”系列运载火箭、“神舟”系列飞船及“嫦娥”探月等国家重点工程。稀土为包钢集团带来了快速发展的资源基础,一如内蒙古国资委为监管企业所提供的基础服务及发展保障。

“轻骑扬尘驰马快,挥鞭策马骋蹄轻。”在国资委的监管引领下,自治区国企如同一匹匹骏马,奔驰在辽阔的草原上。2011年,内蒙古全区地方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累计实现利润269. 6亿元,同比增长92.1%。这一指标远远高于中央企业的11.5%,也高于全国地方国企平均水平的15.6%。

这还只是小的突破,令业界吃惊的速度还在后头。包钢集团、内蒙古电力集团等10户内蒙古国资委监管的国有独资、控股企业(下称委属国企)去年共实现利润140.7亿元,同比增长197%。2003年,委属国企利润总和仅为7亿元。如同神九飞天,9年间,委属国企利润增加了19倍。业绩大增的背后,则是企业数量的进一步减少,不再是2003年的13户,而是更少的10户。

惊艳的利润增速背后到底有着哪些故事?一增一减间又有着哪些玄机?内蒙古委属国企如何实现跨越发展?带着这些疑问,本刊记者日前走进内蒙古国资委和委属国企,探究其中的奥秘。

上篇 委以重任

“国家发展谋良策、资产增值创新招”(横批“委以重任”)这是挂在内蒙古国资委办公区进门位置(电梯旁)的一副对联。国资委办公室人员介绍说,对联既点明了国资委的重任,又给国资委所有工作人员以警示和督促,可谓意义重大。

“优异成绩的取得,说明内蒙古国资委这几年不负使命,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要求,确实干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国资委主任、党委书记苏和表示,内蒙古国资委的工作,先后得到国务院国资委李荣融和王勇两任主任的肯定评价是实至名归。

如果把内蒙古国企尤其是委属国企的表现放大到整个自治区范围来看,业绩九连增有力支撑了内蒙古完成生产总值增速连续8年保持全国第一的“壮举”,并成为推动GDP进入万亿元俱乐部的重要力量。

根据党的十六大和国务院机构改革的部署及要求,2003年4月6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之后,积极推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同年11月国资委成立。横向比较,这在全国省级国资委层面属于起步较早、动作较快的先行者。

在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实行管人管事与管资产相结合的原则指导下,内蒙古国资委的工作目标明确、方向清晰——抓好国有企业、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手段得力、针对性强——一对一的专业诊断与特色指导,有力推动了内蒙古国资监管体系的完善和国有企业的健康科学发展,优异成绩的取得只是水到渠成。

进退之间

一系列的结构调整,使国有经济展现了较好的活力,但也随之带来了一些质疑。

2005年12月28日,雪后的呼伦贝尔草原晴空万里,分外清新美丽,神华宝日希勒能源有限公司揭牌仪式隆重举行。

在揭牌仪式前,还有一个重要的签字仪式不得不提。当日上午,神华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韩建国、呼伦贝尔市经济委员会主任白杰、产权交易中心总裁马志春分别代表受让方、转让方和签证方在国有产权交易合同文本上签字。为加快呼伦贝尔地区的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把宝煤公司建设成为千万吨级大型能源企业,呼伦贝尔市经济委员会通过内蒙古产权交易中心,把其持有的50.92%的国有股权转让给了神华集团。

神华集团总经理张喜武在致辞中表示,重组宝日希勒煤业公司,并在呼伦贝尔建设煤、电、化、油一体化综合发展的大型能源企业,符合自治区的长远发展要求,符合呼伦贝尔人民加快发展的愿望和心声,也符合神华集团做大做强、打造辉煌的战略愿景。宝日希勒煤业公司由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神华与呼伦贝尔市战略合作的序幕真正拉开。

与央企合作,引进中央企业对地区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重组,是在国有企业结构性调整中打出的第一张牌。

2004年以后,内蒙古先后引进神华集团、五大发电集团等中央和外省国有企业,通过股权转让和增资扩股等方式对内蒙古能源、化工、有色、冶金等行业的11户骨干企业进行了重组。目前,内蒙古已成为中央企业特别是中央能源、资源企业的一个深耕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曾表示:“内蒙古的经济特点决定经济的主体要靠大企业集团来支撑,自治区近年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与中央企业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据介绍,2004年以后,内蒙古开始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推进国企改革,并为此打出了三张牌。

第二张是瘦身牌。据统计,从“十五”后期到2007年,内蒙古有400多户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国有企业退出市场,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得到了有效调整和优化,退出企业重新焕发了生机、职工收入显著改善。

对此,原副主席(现中储粮总公司总经理)赵双连曾表示:“经过多年不懈努力,自治区国企改革不断深化,较好实现了国有企业从一般竞争性企业退出的目标,涌现出了鄂尔多斯羊绒集团、伊泰集团、东宝生物等一批成功转制后迅速崛起的股份制企业,有力促进了自治区工业化发展,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活力。”

“国资委的一系列动作使我们的包袱甩掉了、负担减轻了,国企真正实现了轻装上阵,主业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大为增强。”蒙电集团董事托克的体会道出了委属国企的心声。

为培育并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内蒙古国资委打出了关键的企业升级牌。

包钢42所中小学、5600多名职工,森工教育、卫生、广电等系统140个机构、1.32万人,蒙电中小学、医院、电力学院等顺利完成向地方的移交。企业办社会的职能基本得到剥离。接下来最重要的一步便是主辅分离。截至目前,包钢所属19家辅业单位整体剥离改制,组建了西北创业公司,走向了市场化经营;森工所属140户辅业实施分离改制……

一系列的结构调整,使国有经济展现了较好的活力,但也随之带来了一些质疑。

2003年国资委成立之初,内蒙古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共有1755户,然而到2011年末,仅余750户。八年时间,国有企业锐减1005户,所剩企业还不到2003年的一半,力度不可谓不大。

国有企业的大量退出,引发了自治区内外包括盟市国资办一些人的“国企唱衰说”。苏和告诉记者,我们绝不是“唱衰国企”,而是对国有经济唱兴旺之歌。不过,要对国有企业在国有经济中的位置与作用有清醒的认识。

一些国企的退出绝对不是一卖了之,国企数量的减少带来了一箭三雕的效果。一、可以轻装上阵、集中精力办大事,增强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二、一些国企的退出为民营经济留足了发展空间,社会舆论不再纠缠于国进民退、与民争利,为国企发展创造了好的发展环境,三、一些退出企业改制后取得较快发展,其中的国有股份随着企业的做大做强,资产总额在快速增加。

因此,国有企业不是越多越好,也不一定要每个领域都有。关键要根据地区经济特点,让国有企业成为事关全局发展的基础性骨干企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支撑、带动和引领作用。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共同发展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建章立制

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为内蒙古国资委赢得了荣誉。这也有了后来不少省国资委前来考察取经或索要报告学习情形的出现。

“制度建设应该突出延续性、稳定性,内蒙古国资委也是这么做的。”从内蒙古国资委成立伊始就是主要领导,到2005年1月全面掌舵,九年来,苏和全面见证、推动了内蒙古国有经济的改革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主要领导的频繁更换带来的监管思路较大改变、行为短期化等弊病,客观上为内蒙古国资监管体系的持续性、稳定性、系统性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面对新成立的国资委,如何履行出资人职责,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说白了如何监管好国有企业,成为摆在内蒙古国资委面前的一道课题。

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背景下,根据区域特点和企业特色,内蒙古国资委闯出了一条适合监管企业发展的国资监管之路体系。九年来,已经出台了近百个规范性文件。

内蒙古国资委政策法规处处长贾全根坦言,由于国资委是个新鲜事物,成立初期必然要面对从零起家的现实:对于国资监管体系,由于没有现成的制度借鉴,更没有健全的制度作支撑,只能一边工作,一边建章立制。对于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国资委必须及时出台有关办法加以规范解决。办法虽然可能比较粗线条,但有总胜于无,工作中及时修正逐步完善。

就在边干边学中,为国资委赢得保障和维护国有资产安全管理实效的内蒙古国资委监管企业重大事项报告及备案制度(以下简称“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出台了。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作为内蒙古国资委分量较重的国资监管规范性文件,出台于2004年7月,在全国国资系统中是比较早的。

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注重企业的财务风险、经营风险以及决策风险防范,规定了对于企业的重大事项国资委分别享有知情权、备案权、核定权。“这也使得企业重大事项,由于有了国资委的参与,避免了过去企业内部人控制、国资委作为出资人不知情局面的出现,更避免了企业出现风险之后,由于国资委介入晚,问题难处理、损失由小变大等情形的恶化。”贾全根表示。

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之外,在成立的前两年时间里,内蒙古国资委集中出台了若干指导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发展的规范性文件,涉及规范股份制审批、国有资产产权、工资总额管理、财务决算审计、法律意见书、公司章程审批等领域。截止到目前,内蒙古国资委已出台近百部规范性文件。

“对企业影响最大的制度,除了重大事项报告之外,还不得不说是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与企业领导履职情况考核。二合一的考核,同样具有鲜明的内蒙古特色。每年考核结束后,国资委领导都会就过去一年出资企业经营业绩和企业领导履职情况对企业领导班子进行面对面反馈,既肯定成绩,又实事求是功过分明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这样一来,企业就会感觉改进努力的方向明确。”

内蒙古国资委业绩考核与综合处处长张世宏告诉记者,年度考核与任期考核相结合、结果考核与过程评价相统一、业绩考核与薪酬奖惩紧密挂钩的考核体系,改变了企业长期以来“有任命没有任期、有职务没有考核、薪酬同业绩不挂钩”和企业自定薪酬的混乱局面。国资委通过对企业领导在不在工作状态进行考核,并且规定领导薪酬与业绩挂钩,业绩升,薪酬升,业绩降,薪酬降。这就给企业领导以压力,督促他们尽心尽力搞好国有企业。

当然,在建章立制的过程中,内蒙古国资委最初的监管之路并非一马平川,而是充满了质疑与不理解。

“企业自己管好自己就成了”、“国资委管那么多,手伸那么长,有什么用”、“会不会干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等问题或扑面而来,或被私下议论。种种委屈与苦衷,只有国资委内部人员才能切实体会。

苏和坦言,抱怨没有用,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引导。国资委的工作在于履行出资人职责,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必须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干涉企业具体经营活动。当然,我们必须看到企业的这些观念根深蒂固非一日之功,新观念入脑需要大量的说服工作,最好让事实教育大家。9年来,国资委监管企业资产总额,从2003年国资委成立之初的849亿元增长为2011年末的1984亿元,增长了133.7%就是一个例子。年平均增长11.2%的速度远超中国经济发展速度。

通过建章立制并很好地执行,企业有效规避了风险,国资委为国企改革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事实上,只有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国有企业才可持续进步,否则怎么说国企健康发展?

精细服务

“内蒙古国资委出资监管控股、参股企业虽然只有10户,然而分属于钢铁、稀土、电力、民航、地方铁路、信托、证券、森工、粮食等10个不同行业,企业个性化特征突出,对监管的要求较高。”

作为全国煤炭第一大省,内蒙古委属国企并没有煤,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尴尬。“在国资委的大力帮助下,自治区为包钢在鄂尔多斯和锡盟配置了两个10亿吨煤田,极大地增强了企业发展的资源基础。”包钢集团宣传部部长彭德亮告诉记者。

简单的话语背后,则是内蒙古国资委的不懈努力。据悉,去年5月11日和6月19日,内蒙古国资委两度出马,分赴锡盟和鄂尔多斯市,协调两地落实为包钢集团配置煤炭资源的问题。

2011年1月29日,内蒙古国资委提出的“关于加强内蒙古电网外送通道建设的建议”提案被确定为自治区人大代表团向全国人代会提交议案的首选内容。 4月21日,内蒙古国资委组团赴长沙,与湖南省国资委、华菱集团就自治区受让华菱集团所持内蒙古华宸信托公司股权事宜进行进一步洽谈和沟通,如今内蒙古国资委已是华宸信托第一大股东。

以上只是内蒙古国资委服务出资监管企业的几个例子。在内蒙古国资委主要领导看来,国资委的工作不仅要监管、引导、规范,还要服务、指导、帮助。只有出资监管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才是有源之水。因此,在国资委层面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指导至关重要。国资委要履行出资人职责,帮助企业防范经营风险也是份内之事。对于企业经营中出现的闪失,国资委会果断地亮黄牌警告,要求改正、中止、撤回、不再合作,避免出现重大损失。对于重大决策,国资委要求企业要组织专家评估风险和市场前景,没把握的事情不干,没良好市场前景的业务不做。

内蒙古国资委之所以能做到有针对性的帮助指导,来源于对企业经营情况的全面、细致掌握。

“森工集团林业职工工资较低、生活困难;与河北新奥集团合作生产核磁共振设备,稀土交易中心拟放在包钢;打造电价洼地引领和带动新兴产业和新工业项目的落地,内蒙电力为内蒙古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能源支撑……”大到企业发展战略,中到企业存在问题,小到企业优势产品,苏和几乎脱口而出。事实上,正是这种对企业经营情况的如数家珍,让内蒙古国资委有条件和能力实施针对性强的精细化服务,并受到多方一致好评。

对于上一年度经营业绩和领导班子履职情况考核,区别于通常惯用的企业报材料与打分的模式,内蒙古国资委的特色在于会同党委组织部成立几个考核组,由委领导和组织部同志分别带队深入企业进行考核,国资委党委认真听取和研究考核情况,综合多方面因素形成每一户企业的年度经营业绩和领导班子履职考核报告。这在全国国资系统也是较早探索和实践的省区之一。

“在业绩考核上,内蒙古国资委实现考核与整改相结合,不单纯为了考核而考核”张世宏表示,自治区国资委深入每一户企业现场考核,对影响经营业绩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对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

“由于改进建议针对性强、对企业有重大指导帮助,以至于不少企业负责人表示相当期待国资委的考核,希望通过考核找到自身不足和下一步工作方向,提升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对于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国资委督促企业整改,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跟踪整改落实情况,促进企业良性发展。”张世宏坦言。

为了突出考核的科学性、公平性和导向性、更好地引导、服务监管企业,内蒙古国资委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对于监管企业考核中利润所占比重,因企业承担公益任务多少、政策环境等不同,国资委及时调整权重,实现了公平考核。在考核中,内蒙古国资委还将体现科学发展要求的技术创新、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等考核内容率先纳入企业业绩考核目标范畴,较好地发挥了引导监管企业科学发展的导向和促进作用。这些创造性的超前做法得到了国务院国资委的充分肯定。

除了直接的帮助指导之外,内蒙古国资委还通过“企业管理年”活动,推进企业现代管理水平的提升。从2007年开始,内蒙古国资委在出资监管企业连续三年组织开展了以“加强管理、控制风险、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为主题的“企业管理年”活动。三年后,监管企业总资产增长了18.25%,主营业务收入增长了17%。此外,内蒙古国资委还积极组织出资监管企业实施“草原英才”计划,开展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提升工程,实施优秀经营管理者百人计划,加强队伍建设。

与央企合作,借助央企积极发展同样是内蒙古国资委积极推动的服务举措。《国务院关于促进内蒙古又好又快意见》出台后,内蒙古国资委与国务院国资委及一些中央企业充分沟通,达成合作备忘录或合作意向,借助央企的资金、人才、技术优势推动内蒙古国有企业的快速发展。

所谓有失必有得,出资监管控股、参股企业数量貌似不多,但企业发展壮大、发展质量在这里变成了优势。内蒙古国资委从主任到处长再到普通工作人员对所监管企业非常熟悉,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对出资监管企业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与帮助,并突出效果和针对性。记者在企业走访中了解到,事实上也正是这种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内蒙古委属国企迅速做大做强。

曲线破局

“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控制力、引领力、带动力。建立国资全覆盖的格局,或者推行大国资模式,对于发挥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顶梁柱作用至关重要。”

“两年前,内蒙古国资委与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共同召开了‘加强自治区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务虚研讨会,研究探讨了进一步加强自治区本级国资监管工作,实现自治区本级国资监管范围全面覆盖,稳步实施‘大国资’监管模式的新思路。”内蒙古国资委规划发展处处长丁礼冰告诉记者。之所以是“务虚”,是充分考虑了内蒙古的实际。

面对其他省份陆续推行的大国资监管,在监管方面寻求新突破,无疑是内蒙古国资委应努力推进的工作任务之一。

接下来,内蒙古国资委将重点推动《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的出台,为深化国资监管体制改革、依法推进国资监管体系建设提供保障。

内蒙古国资委披露的最新数据显示,截止到2011年末,内蒙古全区地方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独立核算,包括自治区本级和盟市旗县所属国有企业)总资产达到4828亿元。其中,自治区国资委监管企业资产总额1984亿元,占41.1%;自治区本级非国资委监管企业资产总额650亿元,占13.5%;盟市、旗县级企业资产总额2194亿元,占45.4%。自治区其他国有资产纳入国资委监管系统迫在眉睫。

客观来说,国资委设立9年来,无论在中央还是地方,国有资产的集中统一监管都取得了良好效果。将更多的国有资产纳入到国资监管体系、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适应国资监管工作更加科学规范的要求无疑是当务之急,但又不能操之过急。

根据《企业国有资产法》第11条规定,国有资产监管权限来自于同级政府的授权,国资委并非唯一国资监管机构。这就给地方国资委推动大国资监管工作带来了困惑和负面作用。虽然国资委更专业、更关心国资安全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然而一下子将所有国企纳入国资委旗下监管并不现实。

“加大国资监管覆盖范围,绝非争权夺利而为之。个中委屈,只有自己真切感受得到。国资委承受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开展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这项工作富有探索性和挑战性。”贾全根告诉记者。为此,内蒙古国资委用立法推动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

内蒙古国资委认为,有总比无好,监管范围大比监管范围小好。一个监管部门统筹考虑,为党委和政府谋划好国有经济发展的全局,做好参谋助手,有利于国有经济布局、资源优化配置及监管效率提高。国资监管全覆盖或者大国资模式,已成为加强国资监管的必然要求,也必定任重道远。为寻求国资监管局面的新突破,内蒙古国资委加强了向国务院国资委的学习以及与其他省市国资委的交流。

推动自治区本级国资监管全覆盖任务之外,推动盟市建立健全国资监管机构同样意义重大。丁礼冰告诉记者,尽管盟市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总额超过自治区国资委出资监管企业,盟市国资监管体系建设仍很欠缺。12个盟市中只有包头、鄂尔多斯设置了独立建制的国资委,其他10个盟市国有资产监管权仍归于当地财政局或经信委。当然这种局面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随着“九五”、“十五”时期国有企业抓大放小改革力度加大,很多盟市的国企数量大幅下降,有些盟市基本没有国有企业了,并形成“没有国有企业了,管国企的部门应该弱化”的认识误区。

不过,内蒙古国资委从专业监管角度出发,指出“没有国有企业了,不等于没有国有资产了。国企数量虽然下降了,随着盘子做大,国有资产总额却上升了。”经过充分调研,内蒙古国资委形成了《关于加强盟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2011年4月12日,自治区政府办公厅转发了自治区国资委《关于加强盟市国有资产监管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就进一步加强盟市国有资产监管工作提出了指导意见和要求。

第3篇:履职考核报告范文

年10月15日省市银监局成立,标志着省市银行业监管跨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年初,省市银监局制定了《关于省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各项监管工作明显加强,银行业各项业务继续保持持续、稳定增长。至年,是省市银行业发展和监管极具变化和挑战的关键时期。为了对未来五年省市银行业发展与监管的方向、目标及措施做出统筹规划和部署,省市银监局特制定《-年省市银行业发展与监管五年规划》(以下称“本规划”)。本规划是辖区银行业金融机构与监管工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南。

第一部分环境分析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省市银行业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初步建成了机构种类齐全、服务功能比较完善、对外开放程度较高、金融监管比较规范、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银行业体系,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优势。

机构、业务蓬勃发展。截至年末,省市市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66家,银行类服务网点1131个,并且种类齐全。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8115亿元和6548亿元,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四位。共有营业性外资银行机构31家,数量列全国第二,其资银行19家,成为港资银行在内地设立机构和开展业务最集中的城市。

银行业经营管理进一步改善。年末,省市市银行业机构本外币不良贷款余额为552亿元,不良贷款率为8.73%,进入了全国银行业资产质量先进地区的行列。内控机制逐步完善,经营效益不断提高。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省市银行业总体形势较好,金融风险相对较小。

改革创新继续向前推进。省市作为全国金融改革的“排头兵”和“试验田”,积极借鉴国外和香港的成功经验,在金融机构、业务品种、内部管理和金融监管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较好地发挥了改革开放的示范作用。

银行业监管水平不断提高。省市银监局成立以来,按照银监会提出的“管风险、管法人、管内控、提高透明度”新监管理念,结合省市实际,构建了监管规程、监管白皮书、风险评级办法、可持续发展指导意见以及包括本规划在内的五大工程的监管框架,坚持科学发展观,突出依法、规范、审慎、持续、有效监管,切实加大了监管力度,取得明显成效。

当前,银行业已成为省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第三产业龙头,有力地促进了省市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这些来之不易的成就,为省市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省市银行业在发展与监管工作中尚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为:

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缺陷,内部制衡机制不健全,内控薄弱,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缺乏科学的发展观,片面追求规模增长,资产规模与效益的增长不匹配,非理性、低水平竞争问题突出;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仍然偏高,而且暴露不充分,少数银行的经营包袱沉重,核销力度不足,缺少发展后劲;部分法人机构资本充足率严重不足,并且计算不实,潜伏较大的风险;信用制度建设相对滞后,有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企业逃废银行债权的现象时有发生,银行的合法权益亟待保护;银行业监管的理念和机制转变还没有完全到位,监管的技术手段还不完善,监管的专业化水平还不能适应监管职能转化的要求。这些问题不解决,将影响省市银行业未来的稳健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展望未来五年,省市银行业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金融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金融全球化为金融机构在全球范围内拓展业务和展开竞争提供了机遇,也加快了资本的流动,加剧了经济金融的波动,金融机构面临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进一步扩大。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由于管理体制的不完善,比发达国家将承受更大的竞争压力,省市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可避免将受到更大的冲击。

在经济金融全球化发展的同时,银行业监管呈现趋同化和国际化的趋势。《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明确了有效银行监管体系应达到的各项基本要求,成为指导各国银行监管的国际标准,各国的银行业监管框架逐步趋向一致。同时,各国银行监管内容、监管标准、银行业风险管理方法趋同,资本充足性、资产质量、损失准备金、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等审慎监管要求已成为各国银行业监管的重点和普遍要求。中国银监会也制定了提高监管有效性的行动计划。省市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国际化程度相对较高,应在监管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方面进行有益尝试。

在国内,经济发展进入平稳期。年以来,中国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为银行业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宏观环境。未来五年,中国经济预计将步入相对平稳的发展期,年均GDP增长将保持在7%以上,经济结构性调整加快。在稳定的宏观环境下,各银行业机构可抓住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优化客户结构,取得业务发展的突破。

对外资银行的全面开放,将加剧我国银行业竞争。年末,已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62家国际性银行在我国内地22个城市设立了204家营业性机构。到2006年末后,我国银行业也将根据WTO承诺,完全对外资银行开放。这就要求我国银行业必须按照国际惯例办事,国内银行业只有增强自身实力,才能适应对外开放与竞争。

利率、汇率改革进度加快。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人民币贷款利率和外币存贷款利率逐步放开。汇率制度的改革已提上议事日程,预计人民币汇率的浮动范围也将扩大。在利率、汇率随供求变化上下波动的情况下,市场风险将不断显现和增长,银行业竞争也将加剧,各银行业机构需要适应自身成本管理和风险控制的要求,建立合理的定价管理模式,采取有效的避险手段,防范利率、汇率风险。

金融创新不断发展,综合化经营趋势日益明显。目前,我国仍采取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政策。但是随着外资银行的全面进入和国内银行业兼并重组的推进,金融机构的合作和创新将不断深入,银行、证券、保险业的资金往来日益密切,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动性不断增强,综合化经营成为发展趋势。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及有关具体措施的推出,将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直接融资将会增强,证券业的发展将会加快居民储蓄存款的分流,银行业面临资金“脱媒”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业产品与服务的创新步伐将不断加快,中间业务也将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并得到较快发展,银行业监管创新以及各监管机构之间的沟通协调需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银行业电子化水平上新台阶。信息技术的发展日益成为银行业变革的推动力量,并渗透到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成为银行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在拓宽金融服务领域、提高金融服务质量、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方面,信息技术都将给银行业带来革命性变化,并对实现“扁平化”管理架构、控制各类风险等改革措施起到巨大的支持和推动作用。

金融体制的改革进程加快。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全面展开,为国有银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商业化经营铺平了道路,同时也增强了国有银行的整体实力,减轻了历史包袱。为谋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股份制商业银行、农联社、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改革将通过改制、兼并重组、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进行。省市银行业也要在认真总结经验、巩固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抓住时机,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加快改革发展的步伐。

省市经济仍将持续快速增长。近两年,省市经济保持了较快发展势头,年GDP增长19.2%,年又增长17.3%。未来五年,省市经济增长预计有所放缓,但仍可保持在13%-16%左右。经济稳定增长有助于省市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CEPA协议的签署及实施为省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CEPA将加速省市及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为深港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在带动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将加快深港经济的同城化和促进“大珠三角”经济圈的形成。CEPA对于解决深港金融业发展瓶颈,实现更高层次的合作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有利于提升省市城市综合竞争力,从而带动省市银行业发展。

政府对金融业的扶持,有利于银行业的持续发展。省市围绕建设国际化城市的定位,提出了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的目标,并把金融作为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出台了扶持金融业发展的有关优惠政策。这种产业政策为银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

总之,未来五年是银行业发展改革至关重要的时期,同时也是银行业监管实现重要转折的时期。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机遇与挑战,省市银行业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省市银行业监管要上一个新台阶,只有未雨绸缪,加强规划,才能科学地引导银行业的发展,确保辖区银行业的健康、平稳运行。

第二部分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未来五年省市银行业发展与监管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风险为本的监管理念,不断推进银行业完善内控机制、提高资产质量、加大金融创新,深化金融改革、提升竞争力,实现效益、质量、规模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二)总体目标

省市银行业发展与监管的总体目标是:

促使辖区银行业建立安全、高效、稳健的运行机制,成为资本充足、治理结构合理、内控严密、经营稳健、资产优良、服务和效益俱佳、在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金融机构。

严格审慎监管,提高有效监管能力,实现监管的规范化、专业化,为辖区银行业创造一个公开、公平、有序和诚信的竞争发展环境。

(三)具体目标

本规划的总体目标分解为以下五个具体目标:

1、机构发展目标

招商银行、省市发展银行要成为资本充足、管理规范、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具有知名品牌的现代化银行;市商业银行应发展成为立足省市,走向珠三角,面向全国的一流城市商业银行;市农联社应改制为规范运作的一流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国有和股份制非法人银行机构要成为在全国各自系统内管理水平、资产质量、竞争能力、经营效益居前的分支机构。政策性银行机构(含资产管理公司、邮政储汇局)创新应走在全国前列,办出省市特色。外资银行创新能力和经营业绩继续全国领先,多数港资银行成为主报告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管理水平、创新能力和经营业绩应做到全国领先。

2、经营发展目标

规划期内各银行业机构应有切合自身实际的经营理念以及明确的发展战略,提高核心竞争力,依法、高效、可持续发展;公司治理结构和内控机制应健全、合理、有效;应有高素质的高级管理人员和合格的金融从业员工;不断扩大在金融市场上的份额、地位和影响力,具有较强竞争能力;建立有特色的组织架构、管理体制、产品体系等,在各自同业系统和全国保持金融创新领先地位。

规划期末,银行业机构资本充足率应在任何时点上保持8%以上,核心资本充足率保持4%以上;不良贷款率保持4%以下,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达到100%;总资产净回报率应达到国际良好水准,争取达到1.2%;股本净回报率达到15%;成本收入比率控制在35-45%之内;单一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存款和贷款年增长率不应高于全市同行业平均增长水平之上的50%;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应逐年有所提高,到年力争达到18%。

3、监管发展目标

要坚持依法监管、规范监管、审慎监管、持续监管,推进有效银行监管能力明显提高。监管方式要向以风险监管为主兼顾合规监管转变,向注重对辖区法人机构总体风险的把握、防范和化解转变,向注重公司治理和风险内控的监管转变,向定性监管和定量监管相结合、加强风险评价和预警转变。要建立完善、健全的监管信息系统等技术平台。要有严格的岗位职责和考核,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打造一支学习型、专家型、务实型、开拓型的监管队伍。

4、环境发展目标

在辖区努力实现银行业无恶性竞争,金融秩序良好;推动社会诚信建设明显改善;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及时披露并处置风险;增强辖区公众对金融的风险意识,保持对银行业充足的信心。

5、年度发展目标

资本充足率。辖区法人银行业机构从年起应严格按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加强资本管理,并逐步形成完善的资本补充、约束机制,到2007年末,全部法人银行机构资本充足率应在任何时点上保持8%以上,核心资本充足率保持4%以上。

公司治理与内控机制。年各法人银行业机构应进一步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的组织架构,2006年要达到规范化、制度化。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不断完善内控机制和风险管理能力。到年要真正建立和培育起组织健全、运行稳定、制度完善、管理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控机制。

总资产净回报率。年度要达到0.6%,以后逐年有所提高,到2007年应达到国际良好水准。

不良贷款。规划期内辖区银行业机构要严格控制产生新的不良贷款,确保新发生不良贷款率控制在0.1%以内。不良贷款余额整体上保持持续下降,到年将不良贷款比率持续控制在4%以下。

拨备。年末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应达到60%,以后各年应继续有所增长,到年末应达到100%。年开始,各银行业机构应按照五级分类的要求,对表外资产和非信贷资产进行分类并计提风险准备。

风险评级。根据《省市市国内商业银行风险评级办法》,在对年末各国内商业银行风险情况进行评级的基础上,以后每年被评为3级以下的银行应力争提高一个档次,到年力争消除4+级及以下等级银行。

第三部分整体规划

(一)银行业监管规划

1、资本监管规划

资本监管是风险监管的核心内容。规划期内,省市银监局将加大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实施力度,督促法人银行业机构在准确评估风险的基础上,提高五级分类的真实性,按照审慎会计原则提足贷款损失准备,做实资本基础,逐步达到资本充足率监管目标。

督促法人银行业机构建立多渠道资本补充机制。鼓励各法人银行业机构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本金,通过股东注资、发行股票、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发行可转债等方式改善资本结构,增强资本实力。督促法人银行业机构增强盈利能力,从当期利润中进行资本积累,从内部补充资本,对资本不足机构的利润分配进行限制。为法人银行机构发行长期次级债券补充附属资本创造条件。鼓励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适当控制高风险传统业务,以减轻资本压力。支持商业银行探索通过资产证券化、转让资产、信用衍生工具等方式,降低加权风险资产,提高资本充足率。

督促各银行业机构建立资本约束机制。促进商业银行通过压缩风险资产减缓资产扩张对资本的要求,增强风险缓释,提高贷款质量,缩小准备金缺口,降低总体风险权重。引导法人银行业机构对信贷资源和财务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建立资本约束资产、防止盲目扩张的机制。鼓励银行业机构引入经济资本和风险调整的收益率等新的管理理念,加强风险管理,将资本监管的要求与自身风险管理有机结合,为资本充足率的长期持续稳定奠定基础。促进商业银行建立以经济资本分配为基础、以风险调整的收益率指标为纽带,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为一体的风险管理体系。

建立资本不足纠正机制。省市银监局通过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及时了解法人银行业机构的风险状况,评估其资本充足状况,实施分类监管措施。对风险较大的机构,及时给予风险提示,并跟踪风险发展态势,督促采取措施改善风险状况或减少风险资产。对资本未达标的机构,实行限制性监管措施,要求调整资产结构、压缩资产规模、出售风险资产等,限制其业务发展,并在机构设置、业务准入方面予以限制。

逐步推进资本监管方式创新。根据银行业机构的实际情况,按照新资本协议要求,对法人银行机构按照标准法或内部评级法进行监管。

2、资产质量监管规划

省市银监局要强化资产质量监管,督促各银行业机构切实提高资产质量,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深化和健全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制度。从年开始,包括市农联社、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内的所有银行业机构要按照五级分类标准对各项资产进行风险分类,全面、准确地反映资产的风险状况,鼓励有条件的银行机构逐渐增加分类档次。

对各类机构资产风险分类情况实施专项现场检查。配合五级分类的实施,年和2006年,分别安排对各类机构五级分类情况的现场检查,全面深入了解省市银行业资产质量现状,跟踪监测贷款分类准确性的偏离度和贷款分类形态的动态变化,充分揭示各银行业机构的资产风险,并着重解决五级分类不准确、分类操作流程与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提高五级分类的真实性和规范化。

加强对银行业资产质量的监测分析,提高资产监测分析质量。对集团公司贷款、关联客户贷款、大额贷款进行重点监测。对存量不良资产进行分类管理,对大额不良贷款逐笔、实时监控。鼓励和督促银行业机构创新手段,大力处置不良资产,加强对已核销贷款的追收力度。严格控制新增不良资产,建立对新增不良资产的责任追究制度。

促进银行业机构建立信贷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督促银行业机构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体制和组织体系,建立以资产安全和利润最大化为核心的业绩考评体系。各机构要明晰各级部门的风险管理职能,逐步建立风险评估、新产品风险控制、风险管理技术的应用体系,增强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能力。督促各机构建立健全对关系人贷款、关联企业贷款方面的信贷管理及风险防范制度。督促各机构改进集团客户信贷管理,制定对集团客户统一授信管理的具体办法。督促银行业机构建立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授信评级和信贷准入制度,进一步改善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信贷服务。促进各机构建立集数据汇集、统计分析与风险监控为一体的资产质量监控系统,实现信贷业务相关数据的历史存储与集中管理。加强对集团客户、关联企业以及行业动态等信息的收集与,为银行业机构信贷业务部门提供有效的风险指引和信息平台。

严厉打击企业逃废债行为,建立逃废债企业黑名单制度,引导行业自律组织、借助媒体、协同有关部门对长期拖欠银行贷款和逃避悬空债务的企业进行公开曝光,维护金融债权。

3、内部控制监管规划

内部控制是银行业经营管理的核心。省市银监局将把内部控制监管作为现场检查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并促进各机构建立适应现代经营环境的内控体系。在2007年前对辖区主要银行业机构内部控制进行一次专项现场检查,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并对整改意见落实情况持续跟踪。

促进银行业法人机构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规范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运作机制,建立对高级管理层授权经营的目标问责制度,明确划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各自的权力、责任和义务,形成相互制衡关系。

促进银行业机构加强内部控制的组织建设,按照内部控制政策决策、制度建设、组织实施、监督评价四个环节,建立分工合理、职责明确、报告关系清晰、信息渠道通畅的内部控制管理组织体系。

督促银行业机构建立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稽核体系,加强稽核独立性,提高稽核质量。把对各银行业机构内部稽核的评价,作为内部控制监管的重要内容,并借助内部稽核提升银行监管效率。

加强和改进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指导。促进商业银行制定全面的风险识别、计量、报告程序,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逐步建立覆盖所有业务风险的监控、评价和预警系统,并进行持续的监控和定期评估,建立健全商业银行风险识别和评估体系。

加强对银行业机构内部控制的评价。要严格按照《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对银行业机构内部控制的充分性、合规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促使银行业机构切实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增强业务、财务和管理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促进各级管理者和员工强化内部控制意识,严格贯彻落实各项内部控制措施,确保内部控制体系有效运行。

4、市场准入监管规划

规划期内,省市银监局将逐步完善银行业新机构、新业务、新品种的市场准入评价,统一标准,规范程序,促进银行业机构的各项市场准入与自身经营管理水平相匹配,与辖区的经济发展相适应。

加大引进新机构的力度,进一步完善省市银行业金融体系。年应完成市农联社改制成市农村商业银行。推进市邮政储汇局实行分账核算,为改制为邮政储蓄银行做好准备。积极引进各类外资银行机构,鼓励外资银行设立支行、自助银行、自动柜员机。鼓励业绩优良、管理规范的集团公司设立财务公司。鼓励设立货币经纪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商业银行设立基金公司。鼓励国内银行调整分支机构布局,并根据实际需要适度增加营业网点,并完善网点的服务功能。

加强机构准入前的审慎性评估,促进金融机构合理竞争。完善引进机构前的综合评估工作,对所在机构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信息管理系统的健全性、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性和业务经营发展的稳健性进行综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引进该机构,保证引进机构的质量。加强对机构迁址管理,对拟迁址的机构要加强当地的经济总量状况、金融机构容量及各类银行机构的经营状况的考察,指导商业银行进行有效的机构布局。

积极支持银行业机构在业务、产品、服务方面大胆创新,鼓励大力发展低风险的产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尝试开展高风险、高收益的业务品种。加强对新业务和新产品开发的指导,引导银行业机构在发展中间业务时,科学量化风险溢价,合理平衡收益。加强对各项业务和服务收费的引导、协调和监督,为银行业机构大力开展金融创新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和有序的竞争环境。

完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工作。加强对高级管理人员任职监督,完善对高级管理人员经营理念、管理能力、职业操守的动态考核,并综合日常监管情况对高级管理人员进行年度履职评价,对不具备相应管理能力的高级管理人员及时取消任职资格。

市场准入管理与日常监管、现场检查结果相结合。把对银行业机构的日常监管情况和现场检查结果,作为审查审批机构准入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重要参考依据。对内控薄弱、违规问题较多、出现重大案件、严重违规、重要监管指标恶化等情况的银行业机构,在市场准入方面采取限制措施。

继续推进市场化的风险处置工作,积极探索建立对高风险金融机构市场化的退出机制。

5、现场检查规划

规划期内,省市银监局将定期修改和完善《监管工作规程》,确保现场检查各项工作的制度和实际情况相适应,制定和完善现场检查的制度与规则,完善检查程序。

加大现场检查力度,增强现场检查工作的针对性和计划性。按照风险评级和非现场监管的结果,妥善安排对各类银行业机构的检查频率、检查范围、检查内容和检查方式。现场检查要抓住被检查机构的突出问题、关键风险点和薄弱环节,变被动为主动,提高现场检查效率。

逐步改进现场检查手段。加快现场检查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建设。2006年,初步建立现场检查辅助系统,积极推行计算机辅助监管。大力推广和完善检查抽样、内控测评、风险评估等监管检查方法。

加强落实现场检查整改意见。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现场检查意见,要及时反馈给银行业机构的总行或董事会,并加强跟踪检查,督促整改意见落实。

6、非现场监管规划

非现场监管是持续监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规划期内,省市银监局要进一步加强非现场监管,切实发挥非现场监管的风险预警作用。

完善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和技术手段,提高监管信息处理的自动化程度。将表外业务风险、非信贷资产风险等纳入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非现场监管信息采集网络化,对银行业的经营管理、资产质量、盈利增长等情况进行历史趋势分析、同行业比较分析、结构分析,实现数据核对、汇总、对比分析、查询、报表管理、上报和风险预警自动化。

年要进一步完善外资银行非现场监测系统,要在总结现有非现场监管经验的基础上,设计制定国内其他银行业机构的非现场监管系统,并进行试点。2006年,初步建成国内银行非现场监管数据库和监管信息系统。2007年对非现场监管系统进一步规范。2008年要全面实现非现场监管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

进一步完善《省市市国内商业银行风险评级办法》,按照不同的评级体系对国内法人、非法人银行业机构进行评级。风险评级要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高度重视定性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至2007年,每年评级一次。2007年后,要根据情况变化,动态调整评级结果。从年开始,要利用包括外资法人机构风险评级体系(CAMELS)、对外国银行分行并表监测体系/母行支持度评价体系(SOSA)以及单家风险评级体系(ROCA)在内的外资银行风险监管框架对外资银行进行评级。

建立非现场监管信息共享制度。非现场监管信息实施统一采集、集中处理,统一规定信息采集的内容、形式和要求,将机构、业务经营、高级管理人员、市场退出、监管报表等资料录入非现场监管信息平台,实现非现场监管信息的集中管理和资源共享。

加强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管的分工与协作,合理安排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管人员,使之更加专业化。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人员应适当交叉,有效协调合作。非现场监管要为现场检查提供信息支持,现场检查要进一步深化、验证和落实非现场监管意见和结论。

建立非现场监管考核激励制度,促进非现场人员全身心投入非现场监管工作,并将非现场监管工作与考核挂钩,提高非现场监管工作的质量。

7、透明度建设规划

省市银监局要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实现办事程序公开,加强透明度建设。

完善行政许可事项的透明度。向被监管机构公开办事制度、监管程序,促进监管业务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公开银行业机构办理各项业务的报送资料、工作流程,明确审批业务的工作时限。

增强监管结果的透明度。推行监管结果公告制度,定期公布监管工作信息。对有关的现场检查结果,将根据情况通报其上级行或董事会。每年编制监管报告“白皮书”,在银行业内部公布。

依法定期公布监管统计信息。定期公布银行业资产负债、不良贷款、中间业务收入、盈利状况等重要经营指标,实行重大违法违规问题查处情况公开披露,保障包括存款人在内的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增强对银行业机构经营的外部约束。

完善监管审慎会谈制度,建立监管机构与银行业机构互通信息的渠道。由监管机构与被监管对象或社会中介等举行监管双边会谈,相互通报情况,交流信息。

要进一步加强银行业机构透明度建设,完善信息披露的程序和方法,明确重大事项披露的基本要求,促进辖区各银行业机构,特别是法人机构按照信息披露规定,逐步对公司治理、风险管理、财务状况和年度重大事项等内容进行公开披露。

8、监管队伍建设规划

省市银监局的监管干部队伍建设要为提高监管工作的水平服务,为员工个人发展服务,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氛围和条件。

建立职位分类制度,加大培训力度。对监管人员、综合人员和辅助人员,按照不同职位的职责任务、工作内容,制定出不同的培训计划和培养发展方向。加大人才培训力度,每年要集中一段时间学习,采用培训考察、讲座授课、挂职锻炼、轮岗交流、受训人员对内部相关人员再培训等方式,培养“学习型、专家型、务实型、开拓型”的监管人才队伍。

建立健全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年完善《省市银监局年度绩效考核暂行办法》,逐步形成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以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人员职务职级正常的晋升途径,促进监管队伍的职业化。

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执行“约法三章”,坚持述职、述廉、述学相结合,防范监管人员的职业道德风险。

(二)银行业发展规划

1、公司治理规划

各法人银行业机构应努力创造条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并积极引入境内外合格战略投资者,进一步完善股权结构。

应充分发挥股东大会作为最高权力机构的作用,要探索提高股东大会议事质量的途径和方法。应提高董事会的决策水平、决策效率和决策权威,确保董事会决策程序的合法性和规范化,要设立对董事会直接负责的风险管理、审计、薪酬和提名等专门委员会。董事会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处理好资本、质量、效益、管理和规模之间的平衡关系,制定银行业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应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维护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权益的作用。应提高监事会的监督权威,监事会应确保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符合法律法规和公司利益最大化的要求,督促高级管理人员履行诚信、勤勉的义务。

应提高公司经营层的管理水平,统一法人管理和法人授权,加强总部的管理能力和控制效率,加强公司整体经营活动的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应对各级机构和经营者建立公正、公开、公平的绩效评价标准和程序,有条件的机构应建立与风险调整收益率挂钩的薪酬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各级经营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年市农联社应按要求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并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规划期内,省市发展银行、市商业银行、市农联社、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外资法人银行机构应进一步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各司其职、相互制衡、协调有序的组织架构,逐步健全自我管理机制和内部制衡机制。力争到2006年,所有的法人银行业机构必须建立起规范和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

2、资本运作规划

各法人银行业机构应通过积极的资本运作,实现资产运作和资本运作的协调发展,不断壮大自身实力。

规划期内,市农联社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应进一步改善股权结构,深化股份制改革。市商业银行和市农联社还应创造条件,力争上市。招商银行和省市发展银行应建立长期筹资的策略,通过配股、增发、发行债券等方式进行再融资,形成良好的资本补充渠道,确保资本充足率水平与业务发展规模相适应,并按照发展的要求,争取在适当时机发行外资股份,实现境外上市。各法人银行业机构应有选择地引进战略投资者,进一步壮大资本实力。

各法人银行业机构应根据自身的资本状况和发展规划,有步骤地统筹同业购并。招商银行和省市发展银行应采取多种形式、多元渠道同业购并。市商业银行和市农联社应推进珠江三角洲特别是省市周边地区中小城市同业购并。非银行金融机构应在政策范围内创造条件积极进行并购和设立分支机构。年省市建设集团财务公司和省市金融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应引进新投资者,完善股权结构。

招商银行和省市发展银行应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可考虑采取适当方式为客户提供证券、保险等综合服务。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应在其业务范围内积极向证券、保险等行业渗透。规划期末,有条件的法人银行业机构可考虑选择合适的金融控股模式,建立金融控股集团,实现综合化经营。

各银行业机构应通过战略联盟的方式,与其他金融机构和社会组织建立广泛、稳固的业务合作关系,并通过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弥补银行业机构在服务范围、机构网络和管理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培育和强化竞争能力,提高市场占有率。

3、管理体制规划

各银行业机构应改善和强化法人管理,加强总部对分支机构的管理、服务、协调和监督的职能,强化业务处理的集中管理,逐步建立垂直化和扁平化的组织结构。

规划期内,各法人银行机构应按照横向协调、功能集约的要求,调整和重组总行职能部门。应在精简高效的基础上,平衡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形成扁平式的高效运行架构。应逐步形成总行对分支行主要业务线的垂直集中管理,总行建立统一的业务处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贷款审批等中心,这些中心对分支机构实施垂直集中管理。应设立垂直管理的风险控制和内部审计稽核部门,直接对董事会的专门委员会负责。

各商业银行分行应适应省市本地市场发展的趋势,在规划期内尽可能进行业务整合,逐步集中支行的批发性业务、零售客户的后台业务和部分服务职能,在分行建立统一的贷款审批、部分功能的业务处理、财务核算、区域营销、技术服务和安全保卫等中心,逐步将支行转变为零售业务的操作前台和营销前台。

各法人银行机构在理顺总分支机构关系的基础上,明确各级经营者的职权和经营目标,并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应实现各类管理信息的集成化,理顺上下级的信息交流与反馈关系,形成畅通的报告渠道。

4、内部控制规划

各银行业机构应建立健全与其经营规模、业务范围和风险特点相适应的内部控制体系,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确保经营管理目标的实施和实现。

各法人银行业机构的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应充分认识到自身对内部控制所承担的责任。

各银行业机构的内部控制应渗透到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覆盖所有的部门和岗位,并由全体员工参与,任何决策或操作均应当有据可查。内部控制应当以防范风险、审慎经营为出发点,银行业机构的经营管理,尤其是设立新的机构或开办新的业务,均应当体现“内控优先”的要求。内部控制应当具有高度的权威性,任何人不得拥有不受内部控制约束的权力。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部门应相对独立,并有直接向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报告的渠道。

应对各项业务制定全面、系统、成文的政策、制度和程序,并在机构内部保持统一的业务标准和操作要求,避免因管理层的变更而影响其连续性和稳定性。

应明确划分相关部门之间、岗位之间、上下级机构之间的职责,建立职责分离、横向与纵向相互监督制约的机制。涉及资产、负债、财务和人事等重要事项变动均不得由一个人独自决定。

应根据不同的工作岗位及其性质,赋予其相应的职责和权限,各个岗位应当有正式的岗位职责说明和清晰的报告关系。应建立健全关键岗位的人员轮换和强制休假制度。

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程序监控等现代化手段,锁定分支机构的业务权限,对分支机构实施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应有专门的机构或人员负责对法律法规、外部监管的要求等进行跟踪分析,将其结果作为制订控制目标和控制方案的重要依据。应及时更新法律法规、外部监管要求等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达给相关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

应建立并保持应急预案和程序,对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和各类紧急情况,及时做出应急响应,以预防或减少可能造成的损失,确保业务持续开展。应当定期检查、维护应急的设施、设备和系统,确保其处于适用状态,并应定期测试其应急预案。

应保证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能够及时了解经营管理信息以及其他重要风险信息。保证各级管理层及时获得国内外经济、金融动态信息和辖内经营管理信息。保证所有员工充分了解既定经营目标的相关信息,以及涉及其责任和义务的政策、规章制度、操作规程。

应设立垂直管理、具有充分独立性的内部审计稽核部门,配备具有相应资质和能力的稽核人员,并应保证稽核人员有权获得所有经营管理信息。内部审计稽核部门应当合理确定审计频率和审计覆盖率,要及时向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提交稽核报告。

应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的反馈和纠正机制。应采取通过各职能部门的专项检查和内部审计稽核部门的经常性评价等措施,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内部控制状况进行监督,并根据内部监督结果、外部监管评价和其他组织的建议,提出内部控制的整改意见和纠正措施,并督促有关的职能部门和辖属机构落实。

5、风险管理规划

规划期内,各银行业机构应按照审慎、效率和有效监督的原则,逐步理顺风险控制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流程,提升风险管理的技术水平,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应建立健全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对信用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要建立反应灵敏、过程连续的风险监控和预警系统,使事后发现转变成事前监测,事后纠正转变成事前预警。要进一步完善授权授信管理体制,加大力度推进垂直管理的风险控制体系的建设。要按照行业、地区和客户等层次建立动态信息库,定期给予目标市场指引,增强事前风险防范能力。要优化审贷运行模式,完善集体审贷制度,逐步推进专家审贷制度,提高审批效率和质量。要建立健全信用评级体系,提升风险管理技术水平。要提高对信贷资料真实性审查的水平,重视现金流的测算,审慎确定客户授信金额、期限和方式。要进一步加大贷后检查的力度,对贷后检查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和审计稽核。要建立健全审慎的风险准备金的计提制度,动态掌握各类资产的风险状况和真实价值。

招商银行应在年对客户信用评级模型进行试运行,并不断进行完善和扩展,力争在年按新资本协议中内部评级法的要求量化信用风险。省市发展银行、市商业银行、市农联社应力争在规划期末建立客户信用评级体系,构筑适用的数据库并引入计量模型,科学测算违约概率,做好量化信用风险的前期工作。

应按照《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的要求,建立健全市场风险管理体系。要灵活运用敏感度、风险值、情景模拟、压力测试等风险管理技术和手段,对市场风险进行科学的度量。在此基础上,逐步由通过各项比例指标管控市场风险过渡到以风险敞口限额为主要控制指标的管理模式,并相应完善市场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要在政策允许和市场趋于成熟的前提下,全方位参与金融市场运作,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种表外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使市场风险管理手段覆盖本外币、表内外、简单的产品和复杂的衍生产品、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要以资产负债管理系统建设为基础,以内部资金定价转移和经济资本分配为手段,全面提升市场风险管理水平。招商银行和省市发展银行应于2006年底前,市商业银行和市农联社应于2007年底前分别达到《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的要求。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应相应完善市场风险控制体系。

应建立健全操作风险管理体系。要提升审计稽核理念,通过非现场稽核、内部控制评价、运用现代化工具审计,加大对操作风险的审计稽核力度。要通过建立健全质量认证体系、优化法律事务的工作体制、建立健全监察保卫体系等措施,进一步提高操作风险管理能力。在业务运营过程中,要注意和防止出现政策风险。

应建立健全程序严密、制度完备的资产保全体系。应创新不良资产的处置手段,有条件的机构要探索资产管理公司运作模式。应建立健全呆帐认定和核销的机制,加大对不良资产的核销力度。应建立健全界限明确、认定科学的责任追究制度,对不良资产的责任人要按照制度进行严肃处理。

6、市场营销规划

规划期内,各银行业机构应积极倡导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加强关系营销和品牌营销,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

各商业银行应对客户、业务、区域和行业等进行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应进一步确立零售银行业务、公司银行业务、同业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等业务发展重点。应塑造多层次的品牌体系,为客户提供分层服务,为形成核心竞争力奠定基础。

各银行业机构应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完善产品创新机制,将创新建议及时转化为金融产品与服务,逐步改善收入结构。应建立产品和服务体系的量本利核算系统,针对每一项新产品和服务,深入研究其合法合规性、风险可控性、技术可行性、成本效益和投放市场的发展前景等,拟定完整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制定各项产品和服务的推广、维护和淘汰策略。

应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实行多级营销和梯度分工,形成总行与分行、分行与分行、分行与支行的有机联动,避免出现内耗,形成整体营销优势。

各银行业机构应采取多种形式,与其他金融机构相互配合,共同开发、分享客户资源,共同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各银行业机构应理性对待市场,制定公平合理的收费政策,积极培育有偿服务的金融消费环境,不得出现任意确定收费标准、少收费、无偿服务、垫付资金等不正常现象。

应充分发挥省市毗邻港澳的优势,利用CEPA协议的机遇和开办离岸金融业务的有利条件,积极向港澳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推进,提高银行业的国际化水平。

应有选择地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借鉴和移植国际战略伙伴的先进技术和名牌产品,迅速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7、财务管理规划

各银行业机构应建立与公司发展战略相适应的财务管理规划,按照公司发展战略的阶段性要求确定财务管理目标,优化资源配置和流程管理。

规划期内,有条件的法人银行业机构应建立健全财务总监制度。各商业银行还应改进财务管理体制,强化财务集中管理,逐步推行财务主管委派制,对委派人员实行竞聘制、任期制和交流制。

各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加强资产负债管理,提高计划管理和财务预测水平,对总部和各分支机构经营状况进行动态监控和评估,实现资产负债管理信息化。

各银行业机构应围绕价值管理,进一步提高理财水平。要做好营运资本管理,强化各类投资管理,进一步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要加强资金头寸的调度,进一步提高资金运作效益。要选择合适的股利分配政策,平衡公司发展和股东回报的关系。

应强化成本管理,推行全面预算,建立责任会计制度。要建立健全内部转让定价模式,提高成本分配管理水平,提升成本控制能力。要建立健全相应的责任中心,推行全面预算和财务控制。要逐步实行全体员工参与成本管理。

应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考核和激励制度。要建立完善的以预算管理为基础的制度和管理平台,逐步推行现代化的绩效评估和薪酬分配制度。

应加强财务报告管理,维护和提高财务管理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应制定合理的税务安排策略,提升税务安排能力,以适应发展和管理要求。

8、信息系统规划

各银行业机构应成立信息系统管理机构,对全公司业务发展和信息处理进行统筹规划与管理。

各银行业机构应把握国际先进的金融业务和技术发展方向,运用信息技术的创新来改造金融业务运作模式和流程,应逐步建成全方位、全天候支持客户服务、业务处理和管理决策有机结合的现代银行业信息系统。

构建新信息系统应采纳主流和标准化技术,遵循业界标准,保持系统架构的开放性和通用性。要保证系统适用性的同时,尽可能提高系统的使用效率,降低运行成本。

应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防范工作,建立信息系统的安全工作机制,实现工作方式由被动型的事后处理向主动型的事前预防和事中监控转变,有效控制信息系统的技术风险,实现信息系统长期稳定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应在对业务系统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努力建成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的金融电子门户。要进一步整合金融服务渠道,提升金融个性化服务水平,并使信息系统可以适应综合化经营的需要。

应改革信息技术工作体制,使信息技术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形成协作关系,加强技术人员与业务人员的紧密联系,促使业务管理与信息技术交融发展、良性互动。应在统一规划和确保安全的条件下,探索信息系统的外包模式。

应加大信息化建设的资源投入,进一步向信息系统建设方面倾斜,从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为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足够的资源支持。应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互通,全面提升信息系统的效率。

9、机构布局规划

各商业银行应积极探索机构的设置和管理模式,建立资本约束机制,促进分支机构实现效益、质量和规模的协调发展。

规划期内,招商银行和省市发展银行应逐步按经济区域和管理幅度设置机构,力争在全国经济总量大的主要城市完成机构布局;应不失时机地抓住中西部开发的机遇,有选择地设置机构;应利用CEPA协议的机遇,积极进入香港金融市场;应进一步加大力度在国外开设分支机构。市商业银行、市农联社应在政策允许范围内跨区域设置分支机构。

各商业银行应坚持经济效益、资源互补的原则,优化同城营业网点的布局。要对每个网点功能的定位进行分析,实行差异化服务。要提高网点的辐射力和影响力,适度控制单点营业办公面积,完善服务功能,增强市场竞争力。对质量不高、长期亏损的网点,坚决进行撤并、迁移,要逐步加大对宝安、龙岗两区及部分社区内网点的设置力度,确保营业网点布局保持最优组合。

应根据客户的具体要求,大力引进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推出具有个性、特色的金融服务产品,发展家庭银行、自助银行、网络银行、流动银行等新兴现代化金融业务,打破营业网点的时空约束。

为保证分支机构合规经营,各商业银行上级行要按制度辅导下属机构的经营管理,在新设分支机构的筹建和开业初期应组织辅导小组实施辅导工作。

10、人力资源规划

各银行业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应立足于为银行业机构的整体发展服务、为员工个人发展服务。

应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包括引进吸纳机制、流动配置机制、考核激励机制、监督约束机制和开发培训机制。要加强人力资源的市场化管理,建立人才招聘、选拔、使用、淘汰的市场化机制。

应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化要求的分配激励机制,实行现金分配与股权等非现金分配、短期分配与长期分配的有机结合,应积极探索经营者与职工的持股制度。各级管理者要敢于和善于应用激励机制,加强与员工的沟通,关心员工,培养员工成长,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应提高人才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加强岗位交流,实行岗位任期制,激活人力资源存量,实现人尽其才。在管理者“能下”上加大力度,在一般人员“能出”上取得突破,促使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达不到要求、业绩较差的员工及时退出,实现人才流动的良性循环。

应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分层次、分类别、多形式、有针对性地加强执业培训,保证培训时间,保证培训经费的有效投入和稳定增长,加强培训质量评估,注重培训的实际效果。

11、企业文化规划

规划期内,银行业机构应各自统一价值观念,在内部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和行为秩序,通过构造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打造和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推动可持续发展。

银行业机构应建设以优质的服务和产品为载体的物质文化,以客户为中心,不断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服务和产品,通过营销使优质的服务和产品的品牌深入人心。

应建设以开拓创新为重点的精神文化,大力提倡奋发学习、开拓进取、争先创新的精神。

应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宗旨的风险文化,坚持质量是发展的第一主题,坚持资本、质量、效益、内部管理和规模协调发展。

应建设以诚信为重点的行为文化,引导员工恪守职责、承担责任、履行义务、遵守承诺,将诚信的服务理念贯彻到工作中去。

应建设以统一通畅为重点的制度文化,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违章办不成事。

应建设以员工人生价值最大化为重点的人本文化,把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融为一体,为员工的发展提供机会,提高员工队伍的忠诚度和凝聚力。

(三)银行业发展与监管环境规划

1、加强与市政府等部门的沟通

积极配合市政府落实鼓励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促进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加强与市政府的沟通,做好市属银行业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核准。配合市政府完成地方中小法人银行业机构的增资扩股工作。加强与国土、工商、海关、税务、金融办等部门的沟通,共同推进银行业机构经营环境的有效改善。加强与法院等司法部门的协调,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减轻处理不良资产的负担,为银行业机构清收不良资产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加强与相关金融部门的协调

根据银监会确立的有关制度框架,与人民银行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制度安排和协调机制。

加强同证券、保险等监管部门的协调,建立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和经常联系机制。定期就重大监管事项、跨行业监管等问题进行磋商,交流监管信息,加强政策沟通和协调,解决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中存在的问题,支持银行、证券、保险业依法拓展业务,加快金融创新,控制金融风险。

3、加强与境外银行业的交流与合作

积极推进与境外银行业在人员、信息、技术、服务和金融创新等方面的联系合作。应推动深港两地银行业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要选派人员到香港培训,学习香港先进经验,加强信息交流。要稳步推进辖区银行业机构跨境发展。

4、建立与银行业机构的联系

与监管对象定期举行会谈,互通信息。参加银行业机构的有关会议。及时将监管意见和风险情况通报被监管银行业机构的总行或董事会。

5、强化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

加强对银行业同业公会的指导和监督,促进协会规范健康发展,充分发挥银行同业公会在行业自律、规范金融市场秩序方面的积极作用。

同业公会应秉承“自律、维权、协调、服务”的宗旨,抓好自律公约、执业标准和诚信体系、信用制度建设,健全行业规范,强化行业协调和行为管理作用,增强行业自律的权威性和公信力,通过行业自律维护银行业的利益,反映行业呼声,规范市场行为和市场秩序。

6、积极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与各媒体建立良好互动关系,通过媒体建立监管部门与社会公众之间相互沟通的渠道,发挥各媒体舆论监督的作用。

7、培育理性的金融消费者群体

通过宣传教育工作和相关信息披露,加强对社会公众的现代金融知识、金融服务、风险意识的宣传与教育,增进社会公众对风险的识别和了解,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

第四部分组织与实施

实现本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需要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当局和同业公会的积极配合和共同努力,建立行之有效的实施保障机制。

(一)宣传推动

省市银监局负责本规划的宣传、推动、组织和协调。各监管处应按照监管范围对银行业机构实施本规划进行指导。要对本规划的要点和内容进行解释说明,对银行业机构和相关人员进行辅导,使本规划能够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充分的理解,并转化为省市银行业经营者及监管者行动的指南。

(二)贯彻落实

各监管处、同业公会要根据自身职责,积极推动各银行业机构加强本规划的实施工作。各银行业机构应将自身发展计划同本规划结合起来,制定有针对性的具体实施方案。要讲求实效,贯彻落实好本规划的内容和精神,创新实施机制,提高本规划的实施水平,保证整体实施效果。

(三)跟踪分析

加强对本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建立银行业机构负责人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本规划实施的进度、工作重点及突出的问题,交流工作经验,并对各银行业机构提出工作新要求。要进行专题研讨和调查研究,针对执行中出现的偏差,采取提示和纠正措施。

(四)调整修订

省市银监局应随着辖区银行业内外部经营环境和条件的变化,根据实施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后评价,对本规划进行调整和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