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德育工作计划范文

高中德育工作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德育工作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德育工作计划

第1篇:高中德育工作计划范文

一、重点工作

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德育队伍包括班主任和副班主任、思想政治课教师、任课教师。德育队伍建设的内容是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塑造自身的人格魅力,落实德育导师制。德育队伍建设的关键是培养建设一支年龄结构合理、性格气质多元、素质全面的班主任队伍。

(1)校德育工作会议:11月份召开,传达落实常州市德育工作会议精神,由中层以上干部、德育领导小组成员、全体班主任、副班主任、教研组长等参加。通过学习,德育工作者应该对青少年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实效性从思想上形成统一认识。

(2)校德育沙龙:研究学校德育的现状、成因及其对策,开拓思路、创新内容、寻找手段,为学校德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意见建议。

(3)校德育科研:本学期学校将继续抓好《重点高中学生思想品德能力自我发展的研究》课题,作为德育科研的突破口。聘请专家来校指导和外出参观学习,扭转以往重点不突出、实践不深入等问题。各试验班,各学科实验组参加课题研究的人员必须进一步明确任务,加强学习,围绕课题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把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以期取得显著成果,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能力。

(4)年级组建议:充分发挥年级组长协调作用,健全年级组例会制度。各年级要定期情况通报,着重反映班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等。

(5)班主任队伍的指导:我校的班主任主要由长期在我校工作的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外地引进的优秀班主任、有一定教学管理经验的新班主任组成。客观存在着管理思想、管理经验的差异,需要一定的培训和指导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学校将制定《班主任培训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计划另附)

(6)副班主任队伍的建设:我校的副班主任主要由新教师、未做过班主任的教师、曾担任过班主任现不担任但经验较丰富的教师三部分人构成。这三部分教师各有特点,新教师有冲劲有热情更易与学生沟通但缺乏经验;未做过班主任的教师已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管理经验形成了一些管理方法只是对班级管理事务不够熟悉。加强副班主任队伍建设就是既要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又要从现任班主任处学习;加强副班主任队伍建设就是要不断完善副班主任制度,加强对副班主任工作的管理与考核,并考虑相应的副班主任津贴和期末考核奖。

2、强化常规管理。

常规管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是培养人的文明素质的前提。学校将过去时一步从制度、手段等方面强化常规管理。

(1)校德育工作研讨会:适当时间召开,研讨《校文明班级考核细则》以及《德育学分制实施办法》的修改完善,由校德育领导小组成员、部分班主任参加。

(2)《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修订)》的贯彻执行:本学期学校将通过严格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考核与完善考核内容、改进评价体系来加强常规管理。日常行为规范的考核由教导处、团委、班主任、学生会指导值周班级来完成,值周班级的日常行为规范及值周执行情况由学生会直接考核,教导处抽查,学校校长助理组织部分学生成立监督会,对学生会的工作进行监督,并对学生会的检查结果予以审核、汇总,每天向班主任通报。原“校团徽佩戴”一项检查内容修改为“校牌佩戴”。

(3)推进优良班集体建设:各班应在开学初填报《文明班级争创计划》,从德智体美劳(特别是德)方面确立本学期的治班思想、奋斗目标、行动计划;期中后召开年级组会议、家长座谈会、学生座谈会,了解文明班级的争创情况;期末各班根据争创情况填报《文明班级申报表》,由教导处、教科室、总务处、团委进行考核,校德育领导小组审核批准。

二、常规工作

1、各类教育活动的开展:

由班主任将基本国情和基本路线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培养等整合到平时教育的过程中。持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本学期将邀请校外心理辅导的专家作1—2次心理健康讲座,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都要注意学生的心理指导和疏导,新高一及高三毕业班尤其要注意学生心理变化,着重辅导学生如何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稳定的自我控制、良好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体验、健康的自我发展,达到开发学生心智潜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进高效学习的目的。形势法制教育要使学生明确学习法律法规、遵守法律法规、维护法律法规的尊严、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省常中学生应备的素质。

2、各类学生会议

8月30日晚6:00召开高二、高三寄宿生会议、晚7:00召开高一寄宿生会议、9月上旬召开新学期的学生大会、9月中旬召开新学期学生表彰大会、10月中旬进行期中质量动员会、11月中下旬开展期中部分学生座谈会、期中质量分析会、2月份召开期末休业式、期中表彰大会。

3、各类家长会议:

9月上旬召开新学期学生家长会、11月中下旬召开期中后家长会、期中后部分家长座谈会、12月上旬召开第二十届家长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议。

4、各类校际传统活动:

本学期将继续组织好“教师节庆祝活动”、“国庆系列活动”、“校庆系列活动”、“元旦文艺演出”。

5、各类社团活动:

进一步完善各类社团的组织机构,修改和设立社团章程,定人员、定计划、定课时、定内容、定地点。指导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出勤考核,教导处将加强组织检查和活动质量考评。

6、各类表彰奖励和补助:

9月份做好贫困学生的助学金发放工作;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通知精神,做好优秀学生表彰奖励的申报工作和贫困学生助学金的申请工作。

7、充分发挥图书馆在高中课改中的功能:

加强学习,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了解各门学科的课改动向,主动为师生服务。

第2篇:高中德育工作计划范文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进步,互联网的发展改变社会发展模式以及人类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构造了丰富多元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囊括了包括政治、科技、经济、娱乐等方面的信息,具有高实效性以及复杂性。从过去的社会实践上看,网络文化为人类及时提供其发展所需要的大量信息,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然而,任何事物均具有两面性,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同时也包括了低俗、暴力、无用的信息,这对不具备成熟稳定是非判断力的高中生来说存在较大的威胁,不利于其健康人格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开展普通高中德育工作时应充分考虑网络文化的优势与弊端,通过科学利用优势、摒除弊端帮助学生获得有效发展。

2.网络文化背景下普通高中德育工作现状

基于网络文化背景下普通高中德育工作实践可知,目前教师在学生德育方面的工作内容、形式以及成效均存在一定的缺陷。笔者经过观察和分析,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将目前网络文化背景下普通高中德育工作的现状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德育工作的内容没有与时俱进,无法切实解决学生发展与网络文化弊端之间的矛盾;(2)德育工作的形式未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成长规律,导致工作成效低下;(3)没有形成成熟、稳定、科学的高中德育工作思路,工作实际与网络文化背景的契合度较低,导致其工作实效性不足。总之,教师只有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网络文化背景下达成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目的。

3.网络文化背景下普通高中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升策略

3.1以时代特色为基础,对高中德育工作内容进行优化和升级

随着时代的改变,要真正实现高中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教师必须首先以时代特色为基础,对高中德育工作内容进行优化和升级。首先,必须充分把握现阶段的网络文化背景特色,并通过交流、沟通、调查等形式了解高中学生普遍关注的网络文化领域。其次,针对学生的热门关注领域进行分析,结合传统意义上的高中德育工作内容进行改造、优化和升级。在改善与创新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德育内容应遵循学生的人格发展规律,利用“顺应与改造并举”的教育模式帮助学生获取人格的健全发展。

3.2充分考虑学生特点,丰富创新高中德育工作形式

德育工作形式是联系工作内容以及工作对象的重要桥梁,恰当的德育工作形式可提高学生接受教育的几率,从而有助于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而强制性、落后、呆板的德育工作形式则容易引发学生的反叛情绪,为工作的进行造成阻碍。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德育工作形式创新和改造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使德育方式符合学生的人格发展规律以及个人性格特点,从而可促进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发展。其次,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文化以及信息技术等学生感兴趣的途径开展高中德育工作;例如,通过建立微博官方平台,并定期与学生分享德育内容,将德育工作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其更容易接受性格、价值观等情感方面的教育。

3.3及时总结并分析德育工作思路,以促进德育工作的长久发展

除了对高中德育工作内容以及形式进行重塑、改革以及创新以外,要取得高中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发展,教师必须及时对工作过程、成效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从各方面入手分析德育工作思路。首先,教师应制定科学、合理的以网络文化背景为依托的高中德育工作计划,使后期的总结分析具有真实可靠的参考依据。其次,教师应在德育工作的各个阶段进行定期总结和分析,只有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上才能真正促进德育工作的有效发展。另外,为实现德育工作的先进性与现代化发展,教师在进行普通高中的德育工作内容、形式以及思路等方面的研究基础上必须以信息时代的网络文化动态为导向进行相应的更新,只有充分保证自身的发展速度,才能促进高中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4.总结

第3篇:高中德育工作计划范文

一、高中德育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德育定位有偏差,内容空泛

一方面,由于长期以往,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长,甚至是学生自身,都将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发展程度及教师、学校的教学质量,即将德育教育定位于学习成绩。以此来衡量学生的一切是颇有偏差的,德育考试只是针对理论性的知识进行考察,德育分数并不能代表该学生的德育发展水平。

另一方面,在高中德育工作中,学校经常将德育内容设置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理论过多,而且枯燥无味,实用性较低。尤其是德育工作者过于注重强调政治教育,而忽视了关于高中生的心理教育、道德教育。另外,关于高中德育工作方面,学校并未结合当前高中生心理特征进行德育内容设置,忽视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等个人信念,导致中学生的价值观差异化较大,自我为中心意识过于强烈。

(二)德育方式单一,途径较少

学校在进行高中德育工作时,通常采用道德理论知识课堂授课的方式,并通过考试进行考核,容易导致学生的反叛与抵触心理,效果不佳。由于德育教学与其它学科的教学并不相同,不论是内容上还是目的上。倘若单单使用理论知识的灌输、讲解方式,不仅形式单一、枯燥,而且学生难以真正理解,不利于引导学生心理健康与道德素质的共同发展。

(三)德育模式陈旧,效用低

当前学校采用传统的理论课讲授模式作为德育教学形式,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与实际相结合,只是单喊宣传口号而忽视实效性,加上学校与教师方面并未重视以身作则的重要性,未能通过自身的操行规范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改善当前高中德育工作的四大对策

(一)调整德育定位与德育内容,注重条理性

当前对于高中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为培养具有现代化人格的高中生,培养高中生的独立性与自主学习性。结合当前的时展特点与高中生独特的心理特征与性格特征等实际情况,制定条理性、层次性较为分明的德育内容。主要对高中生进行道德教育,通过创造丰富的道德行为练习与亲身体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包括道德理想教育、道德原则教育、道德规则教育,层层递进,逐步加深高中生的道德素质理解与培养。同时,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如何与人更好相处、交际,培养学生发展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与道德素质,培养具有现代法律意识的文明学生,做到最基本的自律原则。

(二)改善德育方法与途径,注重多元化

道德教育应当注重教育形式与教育方法,以往的德育教育手段过于陈旧,学生积极性不高。因此,学校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使得德育课程变得生动有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能动性。

1.主题教育法。学校可以通过开设讲座以及其它主体活动教育方式,例如故事会大赛、问题抢答比赛、角色扮演等形式,通过各种丰富有趣的主题活动,宣传德育知识,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在生活中多多体谅他人,互相帮助,培养学生成为心胸宽广、善良有爱的人。将课程与主体活动相结合,使得学生在参与活动,娱乐身心的同时,学习、了解德育知识内容,而且更易使得学生从主体活动中感触更深、易于学生接受教育。

2.文化氛围熏陶法。当前高中生的年龄尚浅,仍然处于叛逆期中,自我意识强烈,情绪易于波动,而且容易与学校、教师产生反抗、压抑情绪。因此,学校可以通过采用文化氛围熏陶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即通过潜移默化,教师以身作则,学校管理人员推行民主活动建设,树立文明校风,引导学生在文明、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收到熏陶,培养文明有礼、文化素质较高的高中生。

(三)通过改革与创新德育工作的模式,提高德育的效用

当前我国发展迅猛,不论是经济方面还是教育方面,因而,改革与创新德育工作的模式,已然成为新时代的新要求。只有通过改革德育的内容与教育方式,以及开展形式,培养出具备现代化人格的学生,才能保证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成效,满足当前对高中生进行德育工作的需求。加上我国当前科技发展迅速,可以通过采用现代化技术,例如多媒体运用技术作为新型手段开展高中德育工作。同时,学校应当针对当前社会上发生的最新相关事件作为案例等向学生进行宣传教育或者作为反面教材警醒学生提高注意。应当从根本上,对德育工作的内容与方式、手段进行改革,凸显新时代社会的时代特征,推动德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只有秉持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关心学生、尊重学生,适时的对学生开展德育工作,引导学生道德品质逐步发展,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了解、理解学生,以身作则引领、规范学生的行为。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发挥其自身主观能动性与主体作用,从而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德育工作计划内容,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用性,引导学生成为行为规范、富有责任感的新一代国家栋梁。

(四)构建系统化的德育保障机制

由于高中生当前的心理特征与个性特征,德育保障体系既要注重教育者的素质、德育内容与制度、德育实践等各方面。

首先,提高德育工作者的专业化素质水平。只有德育建设的工作者具备高素质道德品质,通过自身亲身示范道德规范与道德品质要求,才能采用德育理论将自己的工作实践系统化,改革创新德育教育的方法,以便更好的实施德育教育方案,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水平。同时,学校应当注重对德育教师进行在职培训,通过制定一系列系统化、全面性、合理性的培训课程计划,提高德育工作者与学生的沟通了解技能、以及专业化能力,注重培养德育教师辅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能力。通过培养德育教师的解决问题能力,尤其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方面问题,结合德育工作者丰富的专业化知识,以高效、专业的德育教师队伍开展高中德育工作,保证整体高中德育队伍的专业化素质,保障对高中生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其次,建立健全的德育制度与规章制度。只有建立实效性高的德育制度,保证德育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时有规章可循,有制度可依,使得整个德育工作更显系统化、条理化、实效化。通过从德育制度与规章制度的保障,严格要求德育教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辅导、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思想道德品质与个人内涵等方面,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与完善的人格魅力。严格按照学校的德育制度与规章制度引导学生进行班级文化的建设及校园文化环境氛围的营造。

最后,应当建立健全、合理的德育评价系统。建立健全的德育评价系统,可以有效监测、检查高中生的思想道德文化情况,并针对学生发生的实际情况,找出应对措施及时辅导、帮助学生。只有随时随地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思想道德情况,及时解决问题,防止问题扩大化,避免学生的人格发展不健全。

三、结语

坚持以人为本,关心、重视高中生的日常生活情况,改善高中德育工作以往的陈旧模式,与新时代相结合,创新德育工作的内容与形式,优化学校的德育工作进程,全面、有效的提高学校对高中生的德育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毛建雄.高中德育面临的新形势及其对策[J].2003, (5)

[2]黄蓉生.高中应始终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 (8) :60.

第4篇:高中德育工作计划范文

一、学生德育不良行为的表现

当今是一个经济迅猛发展、文化五彩缤纷、物质极具诱惑的时代。学生的德育行为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就其不良行为表现来看,主要表现在:

在家庭:生活以“我”为中心的现象比比皆是;不少学生不能正确面对师长、父母的批评,和家庭的代沟越来越大,不理解父母,甚至憎恶家庭。

在学校:学生的学习动力主要来自于考试有一个好分数,今后有一个好职业,还有极少数是为了一纸文凭,为了报效祖国和拥有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而读书的所占比例较小;不能正确看待一次考试的成败得失,不能正确处理同学间的友情和矛盾,不能辩证看待生活中的善恶美丑,在遭遇挫折和不幸或是与自己的心理认同不一致时,轻则郁郁寡欢痛苦难耐,重则报复他人或自闭自残甚至走向轻生。

在社会:不少学生奉行的是多元化的道德价值观,是非观念淡薄,往往以对自己是否有利作为其判断标准,以收入高低、社会地位等名利来衡量个人价值,生活中崇尚时髦与消费攀比,学生中吸烟、喝酒势头还有所抬头;学生的诚信观念和责任感普遍不强,甚至有的认为讲诚信就是“老实”,讲责任就是“固执”等;打架、骂人等行为时有发生,迷恋网络、游戏与低级黄色文化不能自拔的大有人在,对在公共场合随地乱扔、出口成脏等不良举止表现得麻木不仁等。

现在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文化相互影响,学生每天接受着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大量信息,从而形成了思想上各自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在这种情况下,从客观上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改变过去的一些固有观念,及时研究社会生活中的新现象、新问题,发现学生思想上的新观点,积极寻找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努力实现教育方法的更新。简单地讲,抓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正确的方向,与时俱进,结合不同时代、不同时期以及学生各年龄段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目的性的教育才能取得实效。

二、德育教育的工作策略

(一)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充分发挥网络优势

充分利用网络作为高中德育教育的新模式,有助于高中生德育教育工作者通过采用更多的有效途径并在及时、准确把握高中生的思想状态和心理变化趋势的情况下,更加有针对性地提供德育教育工作。

第一,高中生德育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网络自由化和渗透性的特征,创建特色网络心理教育课程,可借助网络技术,在广覆盖的前提下实现点对点的个别化教育。例如,学校可定期对高中生提供免费上网服务,并通过网络而非面授的形式开设相应的教学套餐,使心理敏感脆弱的那一部分高中生能够给在乐于接受的前提下,潜移默化地取得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第二,高中德育教育工作者应利用闲暇时间广泛和深入阅读心理学经典理论,逐渐从穿套的“我讲你听、我令你行”的教育模式过渡到与学生平等“耐心倾听、互动交流”的双向反馈模式。

(二)加强心理教育,滋润学生心灵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学校工作计划,学校设专职心理教师,建立心理辅导系统,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其健康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要立足于课堂渗透。我校在各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具体内容涉及学习方法指导、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教育、健全人格培养、抗耐挫力和学生自我心理修养等,使学生们学会科学地理解人生、客观地面对现实、合理地对待自我和评价自我,正确地处理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挫折、冲突和矛盾。

(三)抓好学科中德育渗透,形成德育教育合力

各学科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四有”新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因此,必须发挥各学科在日常教学渗透道德教育的作用,形成整体合力。同时,学校的政教处与教务处要团结协作,建立良好的横向联系,使教书与育人落实到实处,提高工作效率。例如,学科中的分层次教学,不但突出知识的培养,更要注重德育的培养,不但发挥班主任的教育职责,也要充分调动和借助学科教师的教育合力,从而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

(四) 坚持以人力本,与时俱进,创新德育内容与方法

第5篇:高中德育工作计划范文

一、尊崇以往的活动模式,

追求德育工作无风险的四平八稳

如今,许多学校的德育工作已经实现了系列化、格式化、模式化。如秋季开学后的第一学期,德育活动往往是:纪律教育、系列安全教育、法律教育、献爱心活动、经典诵读活动、书香校园活动、系列“争星”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尽责孝心感恩活动,等等,这说明中学德育活动内容已经成熟。这些活动传递的内容,确实有与学生身心健康密切相关的一面,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它们都是基于教师视角,是从成人的角度来设计的,缺少学生立场和学生思维,至于说学生自己是否真的需要、活动过程是否能够给学生带来心理满足、活动能否触及学生的心灵等实效性的问题,一些德育工作者缺乏思考和研究。以“法制教育”为例,虽然成长中的学生非常需要,但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过部分法律常识,高中的法制教育如果缺乏生动性与灵活性,那么设计者的初衷再好,也较难得到学生的认可。如某校每学年都要进行法制教育,开设法制选修Ⅱ课程,然而在将开设法制课程的教师信息和课程内容都放到网上后,整个高二年级竟然没有一位学生选!事后调查得知,学生认为学校的课程只是说教,无多大意思。而另一所普通高中的法制教育,根据学生常犯的错误及年龄特点,带领学生参观本市的少年犯管教所,广受学生欢迎。这说明:德育工作应该在追求成长意义的同时,还要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让意义与意思统一起来。

二、尊崇上级行政部门指示,

追求对上级高度负责的社会效果

如今,中学德育工作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公安、文艺、法院、文化、检察、广电、团委、关工委,甚至妇联等部门都已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局面,这说明整个社会都关注中学生的成长。学校德育主任在实践中发现,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上级来文,指导学校德育工作。于是,学校在一段时间组织书香校园系列活动,一段时间后组织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系列活动,一段时间后又组织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自己原来所制定的德育工作计划基本无需再提,只努力落实上级来文要求即可,这样的德育工作开展起来有理有据,反响快、影响大、收益佳!可只要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脱离学生真正需求的德育工作,虽能让学生感受到德育的社会效应,但往往与学生心理需求存在距离,难以实现德育活动社会效应与个体价值追求的融合,因而难以让学生的道德理性转变为道德情感和道德习惯。如大多数学校每学期都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系列教育,活动承载的方式要么是观看革命传统电影,要么是听老革命做报告,抑或参观早已经去过多次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疲于课堂听课的学生大多愿意参加这样的活动,也都将参加活动看成是服从教育的体现,但真正在活动中有所感悟的不多,在活动中能够矫正自己不良习惯的也较少,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已经对这类德育形式出现了心理疲劳。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著名教育家雅思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也说:“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都启示教育工作者:德育工作不能只唯“上”,而必须基于学生生活,必须追求触及学生灵魂的效果。

三、尊崇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中的作用,

追求完美无瑕的德育境界

一提到德育,不少教师基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过往情境,认为它是神圣的、圣洁的。薛晓阳教授在《人的教育:一种社会哲学的考察》一文中说:“就当前的中国教育来说,我们依然缺少精神哲学的引领和智慧。我们的学校教育已经被情感主义、生命哲学和终极理想这些眼花缭乱的概念所陶醉,已经失去对现实问题的把握能力,丢失了面向生活的追问意识。”现阶段的中学德育也存在上述倾向。比如,大多数学校教室内外的墙上、校园铭牌上、校园所挂的条幅上,都有类似于“学而不厌”“止于至善”“兰芳不厌谷幽,君子不为名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名言警句。诸如此类的名言警句,弘扬的都是圣德,而教育成长中的学生必须结合具体的情境,不能让学生处于纯粹的精神体验之中。为此,教育工作者要沉思:这些至真至纯至善至美至上的道德准则,与学生成长需求的交汇点在哪里?怎样才能让高大上的道德准则与学生生活的现实状态相连接?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指出:“德育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中学德育工作中上述问题的存在,表明中学德育的“生态环境”仍有待进一步营造。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人“怎样做人”;柏拉图认为,教育是促使灵魂转向的艺术,借助于教育灵魂可以从现象界转向理念界;亚里士多德认为,天性、习惯和理性是人的三要素,重视天性,养成良好的习惯,并通过教育发展人的理性,人就能成为具有良好德行的人;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则强调,德育应该“从行动中养成道德行为的习惯”。可见,如果没有一个关乎学生成长需求的德育生态,德育活动的合理性就会遭到学生的质疑,合乎人的自然与社会本性的德育目标就难以达成。因此,要让中学德育走向可持续发展,就应该将学生的成长需求作为德育活动设计的基点,而以下三方面必不可少。

1.关注学生心理需求,让德育回归学生生活本真世界。人是多角色、多维度的存在,就学生而言,在学校有与同学、教师的关系,在家中有与家人的关系,哪一方面的关系处理不好,都会影响他们的成长。在这诸多关系中,与老师的关系则受到学业成绩、在校表现等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制约。前段时间某校发生的师生对打事件让人深思:教师为学生发展而做出的诸多辛苦努力,为什么就得不到学生认同呢?原因可能有许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教师的德育工作已经背离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成绩不好的学生考试时违纪,教师大可不必以“我是为你好”为借口而对学生严加苛责,因为学生们可能认为以自己的成绩上个普高或职高就已经够了,教师的做法无非是为了提高班级平均分进而提升自己的声誉。可见,尽管教师教育的初衷和立场都是好的,但如果背离了学生的成长需求,师生相处必然煎熬。只有德育工作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才会将教师看作“自己人”,德育工作也才能有实效。

2.关注学生的成长困惑,让德育真正触及学生的灵魂。学生对现实世界的思考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作为未成年人,他们的精神困惑比成年人更多,而心理承受力又很有限甚至脆弱。在生活中,中学生除了面临传统的环境适应、学业压制、青春期问题、朋辈关系与异往等方面的精神困惑,还面临着互联网带来的诸多新问题的冲击,如网络游戏、微信欺骗、网络文学、网络交友、网络娱乐,等等。此时,教师应该聚焦学生在面临的精神困惑展开德育工作,围绕可能让学生“中招”的陷阱而设计德育活动。如学校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广东卫视的“大学生借高利贷被迫拍受骗”的系列情景剧,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看完第一期后学生们露出的是惊讶的表情,看完第二期后学生感到自己面对诈骗也有了主意,看到第三期后学生们都懂得了谨慎、理智生活的含义与具体做法,这表明他们在无形中实现了精神的成长。可见,紧抓生活中学生可能面临的精神困惑去设计德育活动,才能真正触及学生的灵魂,真正促进学生成长。

第6篇:高中德育工作计划范文

德育课教学和学生管理都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课教学与学生管理相互对接、相互融合的效果将直接关系到学校德育工作的质量。分析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与学生管理对接的现状和意义,探索了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与学生管理对接效果的策略。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学生管理;对接

德育课教学和学生管理都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课教学与学生管理相互对接、相互融合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学校德育工作的质量。因此,学校要高度重视,努力改革创新,不断探索德育课教学与学生管理的有效对接和深度融合,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从而更好地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一、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与学生管理对接的现状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1]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心理健康”共五门课程。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停留在课本基本内容教学和传统单一的理论说教形式上,存在照本宣科上课等现象。德育课教师对学生现实情况和学校基本情况(如学生学习状态、行为习惯、生活习惯、仪容仪表、理想信念、学生所在的班级建设情况以及学校对学生管理的总体要求等)不够关心了解,导致德育课教学脱离学生现实、脱离学校实际,难以达到德育课应有的教学效果。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往往注重抓班主任管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社团活动等,忽视了德育课教师的力量,忽视了德育课教学的作用,全员参与学生管理的人力资源没有被充分有效利用起来,导致学生管理工作与德育课教学形成两条平行线,没有结合点、交叉点、对接点,没有形成教育管理合力,缺乏德育实效。

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与学生管理对接的意义

(一)体现贯彻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精神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明确提出,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爱党爱国、拥有梦想、遵纪守法、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成为敬业爱岗、诚信友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因此,加强德育课教学与学生管理对接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贯彻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精神,实现学校德育目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形成合力,提高德育实效性

中等职业学校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拓宽德育途径,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学校要统筹兼顾,切实做到把课程教学、实训实习、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志愿服务、职业指导、心理辅导、家庭和社会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其中,强化德育课教学与学生管理对接,形成合力,对提高德育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与学生管理对接效果的策略

(一)组织学习研究,提升认识水平

学校成立教师德育组,并将其纳入学校德育处统一管理。学校德育处根据学校要求,定期组织德育课教师学习研究《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汇编》、《教育部、、中央文明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妇联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和学校学生手册、文明班级评比条例、班主任工作条例及学生管理其它有关规章制度等,定期向德育课教师通报各班级参加学校文明班级评比活动等方面情况。通过学习研究和定期通报,让德育课教师及时了解国家和学校最新德育政策,多方面了解学校班主任工作和班级学生管理情况,从而提高了对学校德育工作的了解深度和认识高度。

(二)完善规章制度,定期检查评比

根据要求,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定期开展德育课教学检查评比活动。在德育课教学评比标准中,要把是否结合本校学生管理情况进行教学作为其中一项评比标准,同时,要相对应地安排学校领导、德育处、教务处领导和有关班主任一起参加检查评比。围绕检查评比,积极开展德育课优秀课堂、德育课优秀教案和最受欢迎的德育课教师评比活动等,对被评为德育课优秀课堂、德育课优秀教案和最受欢迎的德育课教师者,学校应给予表彰奖励。

(三)针对问题导向,解决实际问题

针对问题导向,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优势,发挥德育课教师在学校学生管理教育活动中的最大化作用。比如,学校组织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学生仪容仪表检查、教室文化评比、宿舍文化评比、校运会、元旦文艺晚会、红五月歌咏比赛、科技文化艺术节和参加全国文明风采比赛等活动,教学中德育课教师要结合上述活动的目的意义、原则要求等方面展开,这样有利于专题活动的开展,从而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另外,对于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班会课比赛等,学校组织安排德育课教师作为评委一起参加,从而提高了德育课教师参加学生管理和班级活动的参与率。此外,根据教育需要,学校定期安排德育课教师为各专业学生做专题形势教育报告,让学生清楚明白当前发展的形势和热点、焦点问题等。

(四)创新教学模式,拓展教育空间

德育课教师结合要求,与班主任一道指导和组织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实施德育,使德育课教学与学生管理融合起来。比如,组织学生参观学校校史展览馆,让学生了解学校发展历程和办学成果,从而激发学生更加热爱学校的情感;组织学生到相关德育基地进行违法犯罪防范教育、警示教育,通过参观和现场教育,让学生增强遵纪守法意识,提高思想警惕,远离违法犯罪,珍惜在校时间,努力学习,健康成人成才;组织学生参加优秀校友创业报告会,让学生了解校友就业态度和创业经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榜样的动力和创业精神。

(五)加强沟通交流,促进相互融合

学校加强组织,定期举办德育工作研讨会,为德育课教师和班主任提供沟通交流平台,建立长效机制,形成沟通交流常态化。德育课教师与班主任沟通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作风纪律以及与学生交流体会等方面情况,而班主任则与德育课教师交流本班学期工作计划、文明班级评比情况、宿舍卫生情况、文体活动表现、学生行为习惯以及班干部基本情况等。通过沟通交流,使德育课教师和班主任相互融合,从而促进了德育课教学与学生管理相互融合。

(六)优化培养培训,提高队伍素质

学校不断优化德育工作队伍结构,专门制订了德育课教师、班主任、团干部以及其他德育工作者的培养培训规划,建设了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功能互补的德育工作队伍。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定期组织德育课教师、班主任、团干部以及其他德育工作者,外出参加德育模式创新与班主任工作研讨会及其它相关教育培训,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和相关领导来校进行教育培训,通过传授好经验、好做法,不断提高学校德育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通过德育课教学与学生管理的有效对接,必将进一步开拓思维,激发潜能,提高德育实效。一方面,德育课教学会更加贴近学校实际、学生实际,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得到增强;另一方面,有了德育教师的积极参与支持,将使学生共同教育管理的力量更加充实,效果更加明显。

作者:黄亚寿 单位:广东省湛江机电学校

参考文献:

第7篇:高中德育工作计划范文

一、狠抓常规教育,规范学生的言行

高中生处在生理日趋成熟,心理相对幼稚,人格个性和行为习惯尚未完全定型的特殊时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根据这一特点,我校首先确立了狠抓常规教育这一基础目标,通过反复的规范训练和行为实践,使学生自觉用规范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规范引导,重点培养良好的规范意识。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必须强化学生的规范意识,让他们明白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哪些要求。根据《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有我校特点,制定了《学生十大常规》,对学生在学校、家里、社会上的言行、仪表等做了明确的规范并加以落实。在各年级学生中开展规范达标活动,高一年级以“学规范、守规范”为主题,高二年级开展“温习规范,找差距”活动,高三年级以养习惯,做示范为主网要内容,通过学生自评,班组互评,班主任总评相结合的形式,使学生牢固树立起良好的观念。

2、对照落实,重点矫正学生不合规范的行为。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是使学生的不良行为得到矫正,因此我们始终把改正缺点作为工作的重点,引导学生边学规范边自查互查缺点,以告别不文明行为和树一个目标,改一个缺点活动为载体,成立互助小组,公布张贴要改正的缺点,半学期考核一次,并与期末思想品德和先进评比紧密挂钩。通过一个个缺点的改正,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进步,校园的总体文明不断得到提高。

3、落实监督,加强课余时间管理。习惯是一种经历较长时间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状态或趋势。和成年人相比,中学生仍然存在着明显的情感型倾向,缺乏坚强的意志。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加强了课余时间对学生的管理,监督组织成员以学生为主,分成学校和班级两个级别,校内设立值周班文明监督岗对学校分区划片管理,班内设立课余时间管理小组,加强班级自律,保证学生课余时间的利用更加规范、科学。

二、确立大德育教育理念,构建感恩教育主题活动系列

我校一千四百多名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德育教育管理中,我们发现他们在生活、学习和行为习惯养成方面显现出来的许多不良倾向,已逐渐成为学校教育不得不密切关注的难点问题。我们意识到独生子女自小累积而成的自我、孤傲和任性等不良习惯,已影响到他们现在的人际交往、学习和生活,甚至影响到了他们的健康成长。作为受恩者,很多学生接受着父母之恩、师长之恩、祖国之恩和他人支助之恩但无知无觉,不少学生觉得天经地义,理所当然,受之无愧,极少数学生无视甚或漠视施恩者的恩惠。

在制订20__年度工作计划的时候,十分强调感恩教育。将工作目标定义为:坚持大德育教育思想理念,寓德育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努力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以感恩教育主题系列活动为抓手,抓过程注重落实,抓细节突出重点,抓习惯养成突出道德实践,抓典型突出群体效应,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创造学校德育工作的新特色,全面提升德育教育教学的质量。

选择良好的载体,开展健康向上的主题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磐中德育特色的重要环节。20__学年我校精心策划了学雷锋活动月、爱国主义教育月、安全教育活动月和法制教育活动月,成功组织了感恩系列主题教育,教育学生感恩祖网国、感恩社会、感恩父母,刊出感恩教育黑板报,引导学生给父母写信,汇报学习生活,交流思想感情,奉上一颗感恩之心。主题教育的深入开展,促进了学生思想认识的提高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学校还在20__年9月和20__年5月分别在学生宿舍和教室组织了两次紧急避险疏散演练,警报信号后,各班学生快速安全地撤离教室,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加强示范性群体建设,促进学生良好品行的养成。

榜样的示范是引导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因此我校非常注重示范性群体的建设,为学生树立起一个个学习的榜样,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1、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道德风貌和行为习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采取多项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⑴引入竞争机制。在教师中开展十大实干家、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优秀先进工作者的评比,同时与阶段工资、年终奖金紧密挂钩,激发教师追赶先进的积极性,营造教师积极向上的氛围。⑵规范教师行为。制定实施《磐安中学教职工职业道德规范》《教学过程管理规范》《磐安中学教职工文明守则》等规章条例,开 展“我为学生做表率”文明办公室评比和群体师德创优活动,使教师牢固树立为人师表和爱岗敬业意识,做学生的表率。⑶建立反馈体系。采用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开展“老师,我对你说”录音活动,让学生参与教师师德考评,并作为教师个人考评的重要参考指标,确保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⑷制定班主任形象要求。根据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广泛针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符合我校实际的班主任形象要求,以此做为班主任工作要求,保证班级工作有序高效地展开。

2、有效利用学生的榜样作用。心理学认为,榜样的本文来源:文秘站 空间距离以及身份地位与教育对象越接近教育效果就越明显。我校学生在品德和个好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因此,我们十分注重学生示范教育榜样的层次性、多样性,力求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进步。⑴树立学习的榜样。学校开展了“十大身边感动人物”评比,学期末评出各级文明学生、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寝室长等;其中的优秀事例在《磐中学生报》广播室、黑板报或宣传窗上予以报道或展出。⑵重视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和培训,实行优胜劣汰,建设一支稳固的学生示范队伍,使不同类型学生都能找到人生坐标,明确努力方向。

3、充分发挥班集体的示范作用。针对我校99%的学生都是住校生的实际,我们对班级、寝室实行动态管理,每天开展四项竞赛,每周评比优胜班级,每月评出文明班级、文明寝室,每学期给予表彰,并挂牌示范。开展美化寝室活动,培养文明细胞。开展了班级形象设计活动,形成班级共同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实行值周班制度,建设一支流动的文明风景线。把学生个人的行为与集体的荣誉紧密结合,从而达到增强学生自我约束力的目的。

四、落实学生自主化管理,强化文明卫生意识

人的社会实践对发展起着决定作用。根据山区卫生状况普遍较差的实际,我校开展了以学生自主化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劳动实践,在发挥他们积极性、主动性的同时,提高了他们的认识。

1、参加劳动保洁,增强劳动观念和卫生意识。我们对100多亩的校园实行卫生包干制,包干到班,落实到人。设立凤凰山读书林劳动基地和县机械厂、线路板厂等勤工俭学基地,让学生定期参加生产实践,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意识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2、参加监督管理,培养文明意识和自律意识。学校管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而让学生参与管理具有明显的教育优势。我们以学生自主化管理为目标,设立了三套值周制度。在全校实行值周班制度,由值周班负责全校学生的纪律、卫生、公德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各年级设立值周干部,监督本年级的纪律、卫生、安全等状况及值周班质量;班级内设立值周班干部,负责对本班成员的全面监督管理;充分发挥校团委、学生会的作用,保证每位同学都有两周时间参与管理,从而增强了他们的文明意识,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

3、参与社会服务,培养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我们先后开辟了螺山公园、革命烈士纪念碑、龙山公园、根溪等青年志愿者服务基地。开辟了冷水镇、方前镇两个学生干部锻炼基地,开展为革命老同志服务活动,帮助孤寡病残老人收割庄稼。深入市场了解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完善做好事制度,每班每周至少在校外做一次集体好事。在实践过程中,帮助学生自觉树立起为家乡人民脱贫致富的责任感和立志成才的理想。

4、参加个性发展活动,培养发展意识和成才意识。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我校开设集邮、摄影、排球等二十几门活动课、选修课,组建有校艺术团、校记者团、校文学社,创办了《磐中学生报》、《海螺山》等校园文学社刊,成立各种兴趣小组,由学生自主选择、自由发展,既培养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又有效地渗透了德育内容。学校团委学生会结合青年学生的特点,以锻炼青年、教育青年、服务青年为主线,以社团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组织了学生篮球比赛、学生演讲比赛、校园十佳小歌手评比、20__年元旦文艺晚会等活动,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形成了主动、活泼、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五、构建三位一体网络,加大德育工作力度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连贯性原则,要求我们的教育要方向一致形成合力。为保障学生的品行按要求发展,学校必须取得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与大力支持,共同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1、搞好警校共建,加强法制道德教育。检察院是执法机关,检察官在学生心中代表着神圣的法律的尊严。因此,我校非常重视检察院的力量,双方确定了以法制道德教育为重点内容,以品行落后生为重点对象的共建活动。通过举办法制学习班,举行法制教育报告会,聘请校外法制辅导员,举办模拟法庭活动,带领学生参观监狱等形式,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有力地促进了差生的思想转化工作,形成了以课程教学为主要渠道,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紧密结合的法制道德教育网络和体系。

2、开展军校共建活动,学习军人的优良作风。军人是铁的纪律的化身,是钢铁意志的代表。我们与县 消防中队和县武警中队结成军民共建关系,每年开展新生军训,让学生参观军营,举行国防知识讲座,引导学生学习军人严谨的生活作风、铁的纪律和坚强的意志,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