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日语课程总结范文

日语课程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日语课程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日语课程总结

第1篇:日语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级日语课 教学模式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9-0008-03

基金项目:东北林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DGY2011-12)成果

作者简介:王佳音(1978―),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日本文学、日语教学研究。

《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规定日语专业高年级的教学任务为:继续锤炼语言基本功,提高日语实践能力,充实文化知识,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尽管由于各院校的特点不同,开设课程的门类也会有所不同,但是,高级日语课程是任何院校必然会设置的课程之一,其培养目标为:提高学生的日语综合能力,扩大知识面,使学生不仅有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还应具有一定深度的日语语言文化知识。结合日语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在高级日语课的教学过程中除上述培养目标外,又把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设定为教学重点。为满足这样的教学要求,我们在教学模式方面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传统高级日语课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高级日语课,即为精读课,人们对于“精读”的理解是“细致阅读”,因而很多时候高级日语课的教学采取了和高中语文课一致的教学方式,即“以教师讲解为主,穿插简单的提问,再辅以大量习题的形式”,对每篇课文都进行较为细致的解读,以弄清楚每一个句子的意思为目标。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它的可取之处,通过精讲多练,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但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这样两个问题,第一,高级日语和高中语文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两门课程,高中语文学习的内容是我们的母语,一般说来学生们已经具备了坚实的文化基础,所以对于文章意思的理解、分析也相对容易,可是高级日语课的授课内容是外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零起点,虽说经过大学一、二年级的学习,学生们已经具备了相应的词汇、语法基础,但是学生们的文化积累还远远不够,对日本人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的了解毕竟是比较浅显的,因而对课文整体意思的准确把握相对较难。第二,两门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不同的,高中语文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有较强的阅读、写作、分析能力,而高级日语课的培养目标相对而言更加倾向于实用性。近些年,从社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来看,用人单位更加看重的是学生的实际语用能力,而且从以往的经验以及学生参加日语能力测试等考试的情况来看,日语专业学生的读、写、译能力一般要高出听、说能力。因而高级日语的教学就要在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同时,更加侧重于对听、说能力的培养。

另外还有一种倾向就是在高级日语课上采取和基础日语课相同的教学方式,即“以教师讲解为主,以让学生跟读、翻译为辅的形式”。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满足初级阶段培养学生扎实的语音、词汇、语法基础的目标是现实可行的,可同时我们还必须注意到高级日语课和基础日语课课程定位以及培养目标的不同,基础日语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日语基本功,而高级日语课的目标则是提高学生的日语综合能力及日语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因而照搬基础日语课的教学模式也是存在一定不足的。由此看来,传统的高级日语课的教学模式存在如下弊端:第一,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堂上基本处于被动状态,被动地听取和吸收教师所传授的内容,长此以往,很容易丧失学习热情。第二,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日语听、说能力。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有机会用日语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很少有机会去听取课本内容以外的日语,没有足够的练习,想要提高听说能力是不现实的。第三,使学生丧失了自主学习的动力。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表现的机会,没有竞争的动力,在课下自然也就没有了进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针对以上弊端,笔者分几个方面对高级日语课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尝试性的改革。

二、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课堂设计

在原有教材不变的情况下,对课堂设计进行了较大的调整。首先,在课前设置日语发表时间,第一学期要求学生自选主题进行三分钟左右的日语发表,发表完毕,由教师对此进行点评,并对相关内容进行展开和深化。第二学期仍然由学生自主选题,但是发表完毕,由学生用日语进行总结或者发表感想。这样做收效有四:第一,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在发表时,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想有出色的表现,必须要事先进行充分的学习、准备;第二,锻炼了学生的听力。发表内容的学生以及教师的点评,都是用日语进行表述,而且是其他学生事先并不知道的内容,因而最大限度地锻炼了学生的听力;第三,练习了学生的口语。学生要用自己的语言把听到的内容进行总结,并且要把自己的想法阐述清晰,这势必成为练习口语的极佳机会;第四,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因为每个人所感兴趣的知识领域是不同的,让他们自主选择主题就是为了让他们能够根据各自的兴趣,选择不同主题的内容,从而让大家了解更多方面的知识。其次,在课堂上,除了教师讲解的形式以外,还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主要采取的方式有: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再现、分组授课。每种形式都有其优缺点,所以要综合运用,根据授课进度和内容合理搭配,适当调整,总之,在保证完成教学内容的大前提下,以提高学生的日语综合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为最高目标。

这些教学方法收效颇丰:第一,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单一主体,学生长期处于非主体地位时,便会渐渐失去热情,从而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通过以上调整,使学生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时,为了争取好的表现,自然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第二,变枯燥、乏味的课堂为生动、活跃的课堂。传统的教学方法导致“教师一言堂”的状态,虽然会有提问,但形式呆板,基本不会刺激到学生的兴奋点,可上述几种形式则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得更多、更有用的知识。第三,真正地实现了教学相长。经过上述改革实践,笔者最大的收获是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学生,一直以来,由于年龄的差距等原因,笔者心目中总觉得学生只是孩子,很多事情还不能够独立完成,很多事情都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指导,可是学生在训练中的表现让笔者重新认识了他们的组织能力、策划能力和表现能力,尤其是分组教学的过程,使笔者从学生身上了学到了很多。如果将这些收获进一步应用到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能够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二)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高级日语课的授课,只要有黑板、有粉笔、有教师,就基本可以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了。但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利用的教学手段十分丰富,而教学手段的调整又可以很大程度地改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前光是听教师的授课语言以及靠黑板板书的形式来传授知识,这样单一的教学手段很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的涣散,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多媒体被广泛使用的今天,我们也可以把多媒体技术应用到高级日语课教学过程之中,通过图片、影音、动画等形式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更加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更加深刻地记忆教学重点,更加迅速地获取延伸知识。但是在这个环节需要秉承的是 “教师引导、媒体介入、学生参与”的原则,不能本末倒置,失去平衡,如果把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变为主导作用的话,很可能使教学流于形式,使学生产生懈怠心理,从而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完不成既定的教学任务。

(三)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就其目的的不同,通常分为“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两种类型。形成性评价主要是诊断教育计划、教育方案以及教育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其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终结性评价则有所不同,它是在教育活动完成之后判断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是检验,而不是诊断。目前教育领域大力提倡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向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教育评价体系的转换。

笔者所在学校高级日语课原本只设置一次期末考试,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总分100分,期末成绩的70分再加上平时成绩的30分最终形成学生的总评成绩,这样的教育评价属于“终结性评价”的形式。为顺应时代的发展,使教育评价更科学、更合理,笔者在课程考核方面也作了相应的调整。首先,在原有期末考试的基础上,增加了4次阶段测试,每次测试时间为100分钟,试卷总分为100分。其次,调整了总评成绩的计算方式,学生的总评成绩由期末成绩的40%加上每次阶段测试成绩的10%,再加上平时成绩的20%构成。这样的改革使教育评价实现了由“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的转移,同时,通过阶段测试可以让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程度,并及时通过调整教学方法、教学进度等手段来改善教学成效。

三、今后的课题

通过以上的尝试性改革,笔者能够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学习热情的提高,同时,也很有效地加强了学生的听说能力。但是由于生源、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我们的改革成果还不是特别显著。另外在改革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分析,比如说,教学方法还可以再丰富一些,在原有的直接教学法、翻译法、情境教学法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再探索出更多的形式,针对不同的授课内容灵活运用,以期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另外,在教学手段方面,虽然我们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实现了以图片、影音、动画等形式进行教学的尝试,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多媒体课件的质量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第三,关于教育评价的形式也还可以进一步斟酌和尝试,除闭卷笔试的考核方式之外,可以丰富考核形式,诸如阅读考核、听力考核等形式。

高级日语课是日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必修课,通过高级日语课的学习,学生的日语综合能力可以得到很大的提升,日语应用能力得到进一步锻炼,特别是听说能力可以实现较大幅度的发展。要想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和任务,适应时展的需要,培养专业过硬的日语人才,我们必须不断地改革高级日语课的教学模式,以期实现最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谢彩虹.《高级日语》课程教学法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12).

[2]裴艳霞.网络环境下的《高级日语视听说》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2,(2).

[3]钟玲.视听觉支持与言语记忆[J].辽宁教育研究,2004,(12).

第2篇:日语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 理工类院校 基础日语 教学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1.066

Abstract With respect to the Basic Japanese of Japanese major in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is article did a series research on the necessity, feasibility and definite measures about executing new teaching methods. After analysis, excepting for the full understanding of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it also showed some concrete improving measures on exploration of the new teaching methods personally.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sic Japanese; New teaching methods

0 前言

在全国现有的2000余所普通高校中,①共有400余所开设了日语专业(修刚,2011)。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国内开设日语本科专业的理工类院校也逐年增多,而基础日语课程普遍被各高校视为学科基础课而重点培养,目前国内在基础日语课程教学方面追求的目标总体来说一致,即均将其视为实现日语专业培养目标的核心课程,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由于理工类院校的学科体系特点使然,本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与一贯重视人文综合素质培养、文科体系齐全的传统文科类院校不同,易陷入过于强调语言技能、固守以语法为核心的传统教材体系、缺乏人文含量等窠臼,种种原因易致使W生语言学习后劲不足,影响进一步提高。因此,探究理工类院校中日语本科专业基础日语课程教学新模式就成为一项十分有必要的工作。

1 理工类院校日语本科专业基础日语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总体来看,理工类院校日语本科专业基础日语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依然大多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目前普遍的问题与不足集中表现为:

(1)从教师的角度看,如何在理工类院校这一大环境内,对积淀尚浅、远不如理工类传统学科发展成熟的日语专业进行课程结构的优化,从而既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能够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并充分满足基础阶段的教学需求这一问题有待深思。

(2)从学生的角度看,理工类院校区别于传统文科类院校的日语学习环境(包括师资、学术氛围、教学条件、教学手段、学风等)使得学生不得不更紧迫地面对基础知识的获取与基本技能的训练如何在本课程上有效地统一这一问题。比如,如何摆脱传统的“句型式”学习法从而开拓更广泛的学习空间多途径、多方式地自主学习,是值得探究并尝试的。

山东理工大学作为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类院校,近年来注重专业日语教学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尤以全面修订2013级培养计划为开端。与此同时,基础日语教学也需要在承前启后的基础上打开新的局面,具体到教材的遴选与整合、国内外同等教学内容的挖掘与参考,网络环境下海量教学资源的妥善取舍与跟进,学生学习情况考核体系的完善与修正等,无一不需要反思与琢磨。

2 理工类院校日语本科专业基础日语课程教学新模式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基础日语是一门综合课程,其中包括词汇、语法、听力、会话、阅读、概况等诸多基础知识,是实现日语专业培养目标的核心课程,也是关乎高级阶段的学习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日语专业致力于培养日语语言文学专业基础扎实、人文背景深厚、日语综合技能较强、能熟练运用日语从事外事、对日文化交流、教育、经贸、旅游、科技等领域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对学生进行的全面语言技能训练,要求其在日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达到较高水平,同时要求学生掌握日本文学、文化、政治、经济、历史、社会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备对日交流交际的实践能力,具有运用专业知识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基础科学研究能力,而基础日语课程的学习将成为这所有一切的基础,只有积跬步才能行千里,才能为学生毕业后适应各类工作岗位或进一步的学习研究打好基本功。正因如此重要,才恰恰使得基础日语的教学日渐趋于模式化、套路化,因为任何不当的调整或变动都将使得整个教学体系因牵一发而动全身。笼统说来,很多理工类院校的日语专业上至教学大纲、下至课程设置,都几乎是参照已有成熟经验的文科类院校相关办法拟就,这无疑会造成理工类院校在教学上对于既定的模式更加亦步亦趋。

天津外国语学院院长修刚(2011:2)指出:“中国的日语教育同其他外语一样,在专业培养目标方面经历两个重要阶段后,迎来了第三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前,由于培养的数量、教师等方面的原因,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语言能力,其中读和译的能力格外受到重视。第二阶段主要置重点于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的培养。把运用日语进行交际作为日语学习的目标,重视学生交际能力特别是口语能力的提高。而现阶段是把培养学生具有运用日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作为重点。”

并且,目前的现状是随着设置日语学科的院校的增加,“必然带来学生人数的增加,大量增加的毕业生与增加不多、甚至减少的就业岗位的矛盾越来越凸显,日本经济的低迷和东日本大地震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影响着日语毕业生的就业……地区间、学校间教学水平、学生质量的不均衡、专业教学的时间很难像过去那样充足等等,也都是巨大的挑战(修刚,2001:2)。”

在此背景下,理工类院校日语本科专业基础日语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句话:因其重要性,使得既定的传统教学模式徘徊在改革的边沿,比如被较多采用的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这一满堂灌的模式就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有选择的取舍采用,而“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想法也激励着广大教学一线的老师们不断整理教学理念,促成教学模式的变革。

3 理工类院校日语本科专业基础日语课程教学新模式的可行性

下面以笔者所在的山东理工大学日语系所做出的四年实施规划为例探讨理工类院校日语本科专业基础日语课程实现教学新模式的可行性。

(1)以年级为单位、各年级并行的方式统筹整理各兄弟院校同类课程的教材使用情况,不断完善教学资源,包括已使用、使用中的学生用书、教师用书、练习册等,不单一倚靠某一本书或某一套书,避免过于语法化或过于口语化的偏颇学习,及时参考借鉴国内外相关信息和研究成果,广泛取材,丰富课堂。

(2)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调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基础日语中涉及的词汇、语法、听力、会话、阅读、概况等诸多知识点进行整合,使各知识点能够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互为补充,使学生建立覆盖力强、全方位的知识体系,开发学生的自觉性。可分别按三个自然学期,在一、二年级中同时进行。

(3)丰富学生课堂内外的相关学习,加强学习内容的即时实践,依托海量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生动语境。具体操作可视教学内容而灵活制定,随时补充,并在有效实行后做好回顾和总结,力求活用于同类课堂。本部分的内容依托在前面项目(1)、(2)的基础上,是其在实践中的活用,本着交叉进行的原则,故此执行时间可按学期和自然学年分3个阶段进行,以观后效。

(4)有针对性地对此前的作业模式、考核模式进行整改,适当增加主观内容的比重。同时在语言学习的基础阶段不应忽视对具有思辨性的内容的吸收,避免其他专业的学生在深入学习更深层次内容时本专业学生仍停留在“这是桌子”、“那是椅子”的低幼语言阶段,“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教学对象为高校本科专业的学生,此年龄段的学生已受过一定程度的逻辑思维训练,逻辑记忆力在学习中已具有某种主导作用,而形象记忆力与儿童时代相比已退居次要地位,与此相应就必须制定新的教学方法”(肖书文:2005:58)。

(5)根据需要,酌情支持并组织相关教师的校内外研修等活印H缭诮彩谌毡纠褚鞘笨裳请相关资深外教师资对相关知识薄弱的基础日语任课教师进行先期培训,以图缩小文化隔膜带来的违和感。加强校际交流,避免因闭门造车而导致的学术体系老化等问题,且如若以讹传讹,必将贻害学生。鼓励并支持任课教师以学促教。本阶段内容的实施可根据情况持续较长时间,并随时根据需要进行灵活调整。

(6)在加强国际认可的日语能力测试与国内认可的专业四、八级考试的宣传与推广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日语综合能力的提高。传统文科类院校经过多年积累,对各级能力考试已不再只是重视通过率等枯燥的数据,而是更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要从语言能力的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转向运用语言优势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从以学习日语为目的走向通过日语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为目的,从培养学生从事与日语相关工作的能力走向培养学生适应任何相关工作的能力。”(修刚,2001:2)“培养的目标是具有日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具有日语+ ,即通过日语学习相关专业的能力,这样的人才才是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修刚,2001:5)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客观认识各类考试的作用,不以学生考级为目的,仅视作基础日语学习效果的一项客观评价参数,同时,也可提高学生在就业阶段的综合竞争力。适当程度以考促学,达到强化本课程基础性的目的。

(7)总结阶段。对前期实施的各项内容逐一重新检视、前后对比,统计数据、归纳经验,为指导今后进一步的教学实践服务。

4 山东理工大学日语本科专业基础日语课程教学新模式的具体举措

至此,以山东理工大学为例,在理工类院校有计划地循序展开基础日语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可以通过以下一些尝试来完成。

在教学改革方面,整合基础日语教学资源,在兼顾人文素养与语言技能的前提下重新探索课堂教学与考核方式的分化、重整与衔接。

在教学效果方面,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由课本知识走向课外相关知识搭建平台,最大限度发挥基础日语综合性强的特点。

在教学团队方面,在巩固现有教学团队的基础上做好师资力量的加强建设工作,鼓励并支持任课教师参与校际交流或短期研修等学习、科研活动。

在教学内容方面,合理取舍,在不失科学性客观性的前提下,丰富既定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需要,妥善利用网络资源,为不同水平和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广泛的学习空间,将学生课上的语言活动与课下的自主学习结合起来。

在教学方法方面,讲授法、分组讨论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等方法并用。不随意摒弃或偏废其中任意一种,好的传统要坚持,好的新方法也要积极吸收。在教学资源方面,借鉴各兄弟院校的成熟经验,对国内外基础日语阶段的教材进行整合、加工,形成贴合本校学生实际的特色学习资源。同时,利用网络技术,跟进新信息,确保学习内容的鲜活准确,避免出现固守成规、照本宣科、知识陈腐的僵化课堂。

在课程考核方面,改革此前的期末考试一考定终身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配置课堂、作业、平时表现与期末考试的配比,如可试行作业、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按照3:3:4的比例做起,循序渐进,提高日常学习在总成绩中的比重,避免一部分学生出现习惯性临阵磨枪的消极学习态度。

在实践教学方面,增加真正属于学生的参与环节。在妥善协调好课时不影响进度不偏离学习主旨的前提下,使学生意识到积极参与、贵在参与、参与有得。如讲解茶道、花道时教师、学生均可亲身示范,真实、近距离地感知文化,讲解和服、日本料理时情同此理,在有限范围内最大限度为学生提供生动而有益的无声语境。当然以上仅为例示,真实的课堂并不只拘泥于感官上的视与听。

在课程研究方面,定期组织相同或不同教学进度的教师灵活参与固定或不固定课题的讨论与研究,不定期组织基础日语的任课教师与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师M行沟通。鼓励并支持教师撰写相关科研论文,将第一手的教学资料转化为理论为进一步指导好实践服务。

在课程管理方面,以学习者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做好课程监控和评价,协调好跨课程的交叉内容衔接,既不能搞重复建设,也应避免学生厚专业主课轻专业辅课式的单一学习方式。根据授课内容酌情采取范例教学、合作学习、探究式等新方式,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同时,还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并能启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5 结语

理工类院校日语本科专业基础日语课程教学新模式的探究是个很有意义的课题。2012年5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日本国政府及大韩民国政府关于促进、便利和保护投资的协定》在北京正式签署。中日韩自贸区第一轮谈判已于2013年3月26-28日在韩国首尔举行。对于全国开设日语专业的高校、尤其对位于山东半岛、环渤海湾地区的山东理工大学等高校来说,无疑是好消息,如何帮助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把握这样的机遇,是许多同类高校面临的课题,本文所做的探讨,将会在今后的贯彻与实践中,及时修正,及时改良,及时总结,及时完善,以求得最佳效果。教学新模式探究过程中的新问题、新思路,将是笔者今后的新课题。

注释

① 教育部网站发展规划司公告:截至2012年4月24日,全国普通高校(不含独立学院)共计2138所,其中独立设置民办普通高校403所。

参考文献

[1] 井上敬子.日本Z教の役割D『学者趣肆つということの意味を考える[J].e科日本Z教育,2006.8:16-27.

[2] 梅田康子.学者の自律性を重した日本Z教育コ`スにおける教の役割D学部留学生にする自律学コ`ス展_の可能性を探る[J].言Zと文化,2005.12:59-77.

[3] 国H交流基金2012年度日本Z教育Cv{[R].2012.

[4] 陈潇.理工类大学日语专业课程设置特点[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12-20.

[5] 冷丽敏.关于高等学校外语教育理念的研究与探索――以《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为对象[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1-04-25.

[6] 李小俞.基础日语课程中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3(9).

[7] 刘军.加强日语实践类课程建设的思考与举措――以上海海洋大学日语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3-01-23.

[8] 彭广陆.日本学校语法批判――兼论我国日语语法教学改革[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9-08-25.

[9] 王佳音.基础日语课教学改革[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07-30.

[10] 王秀文.跨文化交际与日语教育[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5-09-25.

[11] 王秀文.日语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07-02-28.

[12] 肖书文.对现行日语基础语法教学体系的反思及改革设想[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09-01.

[13] 修刚.中国高等学校日语教育的现状与展望――以专业日语教学为中心[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8-10-25.

[14] 修刚.转型期的中国高校日语专业教育的几点思考[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1-08-25.

第3篇:日语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角色扮演;讲解互动;问题设计

引言

独立学院是我国教育领域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独特的办学形式,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公益性事业。关于它的定位,许为民在其《论独立学院的三个定位》中指出,独立学院的产生,受到高等教育社会功能演化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影响,它是服务型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1]而笔者所在的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在其2011年修订的《专业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日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养,文化科学素质,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日语人才’。实际也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

为了达到培养目标,首先要了解独立学院学生群体的特点。以我院为例,每年高考录取分数线低于二本线20分左右,因此学生整体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大多数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学习效率低。其次,由于家庭条件普遍比较优越,又均为江苏省内的考生,参加过特长班等课外辅导的学生比比皆是。相对于国内其他省份来说,他们的综合素质较强。

随着中日经济文化的日益加深,对日语专业的人才需求不断扩大。据统计,截止到2009年12月,几乎所有的学院都设有日语专业,在校学生为57万人,参加当年日语能力考试的考生为37.4万人。在众多日语专业的学生中如何成为佼佼者,这是摆在教师和学生面前的课题。

谈到应用型人才,或许马上会联想到做翻译,导游等等。很多人会认为只要将单词和语法组合起来即可完成。事实上,要做好这些看似简单的工作,除了准确用词以外,还要精确地了解对方的心情以及使用怎样的语言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而要掌握高水平的语言能力就必须通过文学作品来习得。熟知对方的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是成为应用型人才不可或缺的条件。

我院为大四学生开设的《高级日语》课势必担任这一要务。教材选择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陆静华编著的《日语综合教程》(第五册)。教材内容主要由评论文,随笔,小说,童话,传记等文学体裁构成。那么,如何通过文学作品的解读来掌握高水平的语言能力呢?这是教师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据笔者调查,对高级日语教学进行的研究为数较少,因此笔者欲在担任高级日语课的教学实践中,对教学方法进行一番探索。

一、传统日语精读课的授课现状

大学日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有基础日语,综合日语,高级日语。这些课程均为传统意义上的日语精读课。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其中,高级日语即为高年级的日语精读课。因此,在探讨高级日语教学法之前,首先考察一下传统日语精读课的授课现状。

笔者系日语专业出身,从本科、硕士的学习阶段到成为大学教师,经历了四所不同水平的大学。从普通本科到重点本科,又由高职院校到独立学院。日语精读课的授课方式都有共同的特点:以教师为主体的语法,单词讲授,学生随机进行造句等练习;以课文逐字逐句翻译为主的课文讲解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即为刻板式的翻译课文。

郑州大学的段帆老师对三所不同的大学,三位不同教学经验的老师进行了日语精读课授课实况调查,调查时限为7-8个学时,授课教材均为《新编日语》。经过调研,他总结出日语精读的以下授课特点:

(1)日语精读课每课分配课时数为7-8学时。教师发言远多于学生,授课内容以单词,语法,课文等语言知识的讲解为主。教师认为基础阶段的语言学习很重要。

(2)教师使用母语多于日语。

(3)读单词,读课文,翻译,造句,背诵,小演讲等授课形式多被采用,但小组讨论等这样的课堂形式较少。

综上所述,传统的日语精读课从授课内容到授课形式,再到授课观念都存在一定缺陷,这亦是笔者进行教学法研究的前车之鉴。

二、高级日语课的课程设置及教材处理

我院高级日语课的授课周学时为4学时,一学期共为16周的课,共计64学时。前面提到教材选用的是《日语综合教程》(第五册)。教材内容有评论文,随笔,小说,童话,传记等文学体裁。每课分别由课文,注解,新词语,词语学习,表达学习(近义词学习),练习,文学语言小常识和课外读物7个栏目组成。

所谓精读,即是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通过精读细节文本,提升文学鉴赏力和涵养,就是高年级精读的重要任务。”[2]因此,笔者按照轻重缓急,有所侧重的原则,将每课分为4个部分,共计8个学时。第一部分,新单词的学习,用时1.5学时。第二部分为词汇与表达学习,近义词学习,用时为1.5学时。第三部分为文本的解读,用时为3学时。第四部分为练习与文学常识介绍,用时为2学时。课外读物部分由学生自主学习。

三、高级日语课教学法探讨

上好一堂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授课设计,还要备学生。因此,笔者本着基于学生特点,以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法这样的原则,对高级日语课的教学法进行探讨。

1、 角色扮演法

第4篇:日语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电子档案袋;评价;构建

教育评价一直是教育界的重要研究课题,各个学校非常重视教育评价体系。学生评价处于教育评价的核心位置,如何正确、合理、公平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是教育界必须面临的问题。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界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以考试评价作为唯一标准,随着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目前状况虽然有所改进,但是远远没有达到教育界期望的理想评价。

一、电子档案袋评价的内涵

档案袋评价也称学生成长记录档案袋评价,在国际上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是以纸质版来收集学生自己的作品,展现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进一步推动学习。进入21世纪,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知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脑成为人们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给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20世纪的纸质版档案袋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电子档案袋。电子档案袋长期地、连续地记录着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真实地反映着学生学习进步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既有成功也有失败,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以及失败的辛酸。另一方面,也给老师提供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有力证据。这种全面、开放的评价在教育界中越来越受到青睐。

电子档案袋评价颠覆了传统的以测验或考试为主的评价体系。传统的评价体系是以老师为主,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完全被排除在评价之外,是一个短期的评价过程,并且还是间断式的评价。电子档案袋评价是学生亲自参与到评价中,学生自己收集学习过程中的作品,对自己一段时间内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以及自我认识,找出学习的弱点,加以改正。同时,通过参与对别人的电子档案袋的评价,了解自己学习上的不足之处,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电子档案袋改变了以往以“量”为准的评价方式,实现了以“质”为主的评价标准,同时又要求有一定的量化要求。电子档案袋评价不但有利于学生提高自己学习日语的兴趣,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索未知领域的日语知识。

二、大学日语评价体系的现状

大学日语的学生和专业日语的学生在学习日语方面有很大的区别,专业日语学生由于是自己的专业,将来很大程度上要从事日语工作或者是和日语相关的工作,他们认真刻苦地学习日语,而对于大学日语的学生,由于他们将来未必从事日语及日语相关的工作,绝大多数学生就是为了考试能及格,取得学分,以便于顺利毕业。他们与专业日语的学生相比,在课程设置以及要求相对不会像专业学生那么严格。以我院为例,专业日语在课程设置方面,听说读写的课程都在其中,还有日语方向课,学生每天几乎都有日语课,都可以接触到日语信息,大学日语的学生只设有综合日语课,每周2次,4个学分。大多数的学生只是在课堂上学习日语为主,课后很少积极主动地学习日语。

大学日语的学生的学习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日语评价体系和专业的学生是不同的。我校对大学日语学生的评价体系有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达不到50分的学生,没有资格参加补考。平时成绩主要由课堂出席、课后作业、小测验、期中考试构成。课堂出席不算人综合成绩中,但是如果三次无故缺席上课,取消期末考试资格,而且没有补考的资格。三次迟到或早退算作一次无故缺席。作业成绩占平时成绩的20%,一学期中有四次作业,每次作业占作业成绩的25%。小测验占平时成绩的40%,一学期中进行四次小测验,每次小测验占小测验成绩的25%。期中考试占平时成绩的40%,一学期中进行两次期中考试,每次成绩占期中成绩的50%。一学期的最后进行一次期末考试,将期末的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相加所得的分数就是学生一学期的日语最后综合成绩。

在我国高校里,大部分学校对大学日语学生的日语成绩的评价都是采取这种评价方式。现在的评价体系比过去传统的以一次期末成绩评价学生学习成绩虽然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还是存在着一定的缺点。首先还是没有彻底摆脱以教师为主的评价方式,学生被排斥在评价体系之外,评价比较片面化。其次,这样的评价体系不是长期的、连贯性的,而是间断性的评价,无法真正的客观反应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再次,评价无法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只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把规定的作业和相同的考试内容做完,教师根据完成的结果给予评价。忽视了学生对日语知识的认知、出生的家庭环境以及所受教育的文化背景等因素。电子档案袋评价对大学日语学生的评价更加趋于合理、公正、公平、客观。

三、构建大学日语电子档案袋评价体系

(一)评价内容

由于我校的大学日语学生主要是指英语专业的学生为主,课程设置只是综合日语课,根据课程设置的特点,评价内容可分为单词、语法、句型、口语、听力、阅读几个方面。重点从这几个方面来构建大学日语电子档案袋的内容。

大学日语的学生学习日语首先接触的是假名以及由假名组成的单词,单词是大学日语学生必须要记住的知识,每堂课所学的单词要不断地记忆,如果连单词都记不住就无法听懂以及运用单词。每节课学完之后学生要对自己所学的单词进行记录,总结出对于自己属于重点单词以及难点单词。在以后的学习中对于重点和难点单词要加倍努力。语法方面是大学日语学生学习的难点,尤其是动词以及形容词的变形。语法如果学不懂就很难学好日语,在电子档案袋中要把语法方面的知识作为重点来记录,语法变形对于大学日语的学生来说,不可能一看就会,必须经过长期的记忆变形规律以及多次的练习,一点一点地改正自己的动词以及形容词的变形错误,才能掌握住语法。在讲完一个语法变形之后,学生课后要把自己不懂得语法知识加以记录。练习语法变形的时候,对于出现错误的地方,要归纳总结错在什么地方,哪个变形规则没有掌握好。句型是固定的,每节课出现出现的句型都要牢记而且要会使用,能否在不同的语境中恰当地使用句型至关重要。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碰到了不懂的句型也要及时记录下来。大学日语的学生也有很多阅读的知识要求掌握,教科书中有基本课文和应用课文,都是阅读中的一种形式,自己能理解多少,不能理解的地方原因是什么,以后碰到了同样的情况如何去理解。这些都是作为电子档案袋一部分需要进行总结,并对其总结进行评价。

虽然对大学日语学生没有设置听力和会话课,涉及到的听力和会话比较少,但是在综合日语课堂上仍然会有听力和会话的练习,所以档案袋中也要有听力和会话的内容。课堂上老师说的日语没听懂,要及时地记下来,以便以后再次碰到的时候不至于听不懂。会话对于大学日语的学生来讲比较难,由于国内的学习环境的因素,学生们的会话能力普遍不是很高。学生们要如实记录在课堂上以及课后练习中不会说和说得不好的日Z单词、句型、句子等。根据我校大学日语学生学习的状况,电子档案袋评价内容在这几个方面如果都能做得很好,就可以反应学生的日语学习成长过程。

(二)评价方式

传统的评价方式是以老师为主的片面化评价,而档案袋评价是采取多元化评价,主要有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

学生白评是指学生对自己的档案袋做出真实的评价,大学日语学生首先要对自己学习的日语知识,进行总结,包括错误的地方以及如何改进、以后的设想等。老师要设定一定的自评标准,比如每次考试后,进行总结的时候,单词错误减几分。语法地方,怎么减分,如果举几个例句,加几分等。教师会做一张具有评价内容及评价标准的表格,学生根据评价表格对自己进行评价。

小组互评是指以4人为单位组成的小组,把自己的电子档案袋交给同组同学,同时也会拿到别人的档案袋,根据老师发给的评价表格进行评价,小组互评的表格原则上和自评的表格是一样的。最后还要写上评语,指出档案袋的优点和缺点,学生通过小组互评可以了解别人档案袋是怎样制作的,与自己的档案袋比较,吸取别人档案袋的优点。小组互评是在合作、竞争、个人三种学习情景中进行,合作是最有效的学习情景。

教师评价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日语档案袋进行评价,学生针对小组成员给自己的档案袋提出的意见及建议进行修改,教师对修改后的日语电子档案袋进行评价,并写上评语,评语要以鼓励性的语言为主,让学生把自己不会的知识能真正掌握。另一部分之是教师根据小组互评及自己的评价综合,给出具体、全面的评价,以期激起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以及对知识的探索欲望。

(三)评价时间

第5篇:日语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 基础日语 课堂教学 趣味性

1.引言

基础日语课程是面对日语专业低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它涉及对学生听、说、读、写、译等五项基本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对学生日语综合能力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传统基础日语教学中存在着师生互动性不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等弊端。因此我就这一现象做了一些调查与研究。

国内许多学者对基础日语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进行了研究,秦音(2008)就“日语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问题做了论述,指出:“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跳出传统教学的老套路,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去钻研教学,设计教法,教师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增强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寓教于乐。”并进一步论述:“在日语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实施讲解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教学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趣味教学法的应用。”并且总结了一些适合高职学院的基础日语的趣味教学法,指出该教学方法能够做到深入浅出地教授,增加教师与学生的积极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几种寓教于乐的趣味教学方法,如:游戏教学法,使用多媒体和网络引起兴趣,表演教学法,等等。于春英(2008)也提到基础日语课堂教学是日语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探求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初学者的兴趣,很好地引导他们入门并打下坚实的基础,是这一阶段的重要教学目标。作者通过实践证明,采用关联式教学及趣味教学等教学方法,可以在初级阶段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2.趣味性教学实践

我就基础日语教学方法改革与研究,于2011年4月在我校作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日语专业的一、二年级学生,共计189人。其中有几项问题如下。

(1)学习活动是师生的互动活动,你认为以下哪个方面对你的学习最重要?选择“教师语言表达的趣味性和逻辑性”的有108人,占总调查人数的57.14%。

(2)你喜欢哪种教学方式?选择“寓教于乐”的有123人,占总调查人数的65.08%。

(3)对于加强基础日语的教学改革,你还有何宝贵的看法和建议?有42人提出了“增强趣味性”,占总调查人数的22.22%。

从以上的问题与数据分析可见趣味教学的重要性。我在教学过程中吸取了前辈们的一些经验,并加以应用和改进,发现有些方法是确实可行的,并且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2.1做游戏

学语言,记忆单词是必不可少的,有些学生怕记单词,觉得单词难记,并且有惰性。针对这一问题,我除了采用听写单词这一传统的强迫式教学方式外,偶尔会采取做游戏的办法来激励学生记单词。比如,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当学生积累了一定单词量以后,玩一种叫做“单词接龙”的小游戏。游戏规则是:前边一个同学说出一个单词,比如,あおい(蓝色),那么下一个同学就以这个单词的最后一个假名作为下一个单词的词头接着往下说,如いえ(家)、えき(车站)、きく(听)、くだもの(水果)、のむ(喝)等,这样一直说下去。不能接上来、重复别人说过的单词或者说出的单词以拨音结尾而让其他同学无法再往下接的同学表演节目。这个游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帮助同学们巩固复习了单词,一举两得。

2.2学唱日语歌

“通过优美的日文歌曲学日语也是很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在紧张的授课中,学唱日语歌, 既能放松心情,又能通过歌曲学习单词和语法”(秦音,2008)。我选取了《四季歌》《春天来了》等简单易学的歌曲和《很爱很爱你》《幸福拍手歌》等学生耳熟能详的日语版歌曲,在学相应的单词或语法的时候教学生唱,比如:在学“する”(爱)和动词的连体修饰时,教大家唱《四季歌》;在讲述助词“で”和“に”(表示处所)的区别时,教学生唱《春天来了》;在讲述“ている”(表示动作的正在进行或持续)这一句型时,教学生唱《很爱很爱你》;在讲述动词的意志形这一语法知识时,教学生唱《幸福拍手歌》,并且播放相应的音频或视频,这样能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得到了听觉和视觉上的享受,又让他们加深了对相应知识的印象。而且,在教这首歌时,一边唱一边做与歌词相应的动作,这样既加强了学生的互动,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2.3看相关内容的图片和视频

平时我留心收集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日本文化的图片和视频资料,通过PowerPoint或多媒体播放给学生看。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得更轻松,印象更直观、深刻。

在问卷调查中,对“你对老师利用课堂时间播放电影有什么看法”这一问题,有62名学生选择了“很喜欢,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占总调查人数的32.8%;有79名学生选择了“喜欢,但是老师不能只是单纯地播放,要有一定的讲解”,占总调查人数的41.8%;选择“偶尔看看可以”的也有46人,占总调查人数的24.3%。没有一人选择“很反感,纯粹是浪费时间的”。我在调查中发现有学生通过看日剧、日本电影或漫画来掌握专业知识,并且认为在课堂上看比自己在课后看对学习会更有效。还有学生提出意见,希望老师在课堂上多介绍日本文化,以提高趣味性。可见播放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日本文化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确实能增强趣味性,并且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3.结语

以上是我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一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趣味教学法。学无定法,教无定规。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开动脑筋,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创设多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增强日语课堂学习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水平,从而使基础日语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秦音,2008)。

参考文献:

[1]秦音.例谈基础日语教学中趣味教学法的应用[J].科教文汇,2008,(7).

[2]于春英.基础日语课堂教学方法的新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08,(1).

第6篇:日语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日语课程目标社会责任感自他动词

【中图分类号】G633.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106-01

1.问题的提出

语言是反映一个民族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镜子,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的目的,不仅要掌握其词汇和语法,更要学习和了解该民族的思维方式、人生观等。日语中的“自他动词”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以及表现意识密切相关的。比较中国人、欧美人、日本人会发现,前两者一般喜欢使用他动、主动表现,而日本人一般喜欢使用自动、被动表现。许多中国学生会依赖母语以及固有的思维来误用日语的自他动词,从而产生情感态度的偏差。日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要求和情境恰当地运用自己的积极情感,激发鼓励,正确引导。

2.问题的分析

2.1历史因素

日本人自古在固定的土地上从事农耕稻作,顺从自然,不对自然做无谓的人工改造。这种特有的自然观决定了日本人在语言表达上倾向于使用非意志的自动、被动表现。中国人古自荀子近到都阐释“人定胜天”的理念,认为人类的凝聚力和力量能够战胜、超越自然。法国思想家让・保罗・萨特的“存在主义”认为“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可见,中国人、欧美人和日本人在自他动词的选择和使用上是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的。

2.2现代因素

据某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有近70.4%的人认为现代青少年最需要的是“社会责任感”。多表现在日常工作生活的点滴中,表现在对社会和他人的服务帮助中。而当代青少年缺乏“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应试教育“分数至上”的后果。这不仅挤占了大量素质教育的时间和空间,而且掩盖了教育方面存在的许多矛盾和问题。许多分数的“光环”遮蔽了自私自利的本性。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不会有太多的“社会责任感”。

所以,要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首先必须打破目前应试教育的方式,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作为和青少年直面的一线教师,应当积极探索素质教育的方法与途径,认真思考、深入研究,报着“语法来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的理念,通过大量的社会实例来帮助学生阐释、分析和理解、运用语法。

3.教学实例

(1)自他动词的基本概念

关键点:说话者关注①:(自动词表现)

说话者关注①和②:(他动词表现)

例1:

a.田村「かないなあ/门怎么也开不了啊。

<田村さん・ドア>

b.田村さんは、「ああ、やっといたと言いながら、ドアを

<田村さん・ドア>

けて中に入った。/田村边说“终于开了”一边卡门进去了。

<田村さん・ドア>

分析:按照自他动词的基本概念可知:

(a)组关注的是变化的门,所以使用自动词「く。

而(b)组关注的是开门的田村和产生变化的门。所以使用他动词「ける。

(2)自他动词体现的积极态度

例2:

みなさん、ひと休みしましょう。(a、お茶が入りました

b.お茶を入れました)から。

(a)和(b)的不同:

(a)不能感受到动作者行为的积极主动性。

(b)能直接感受到动作者行为的积极主动性。

分析:很多中国学生选择[b、お茶を入れました]认为[我把茶沏好了]是我的主动行为,理所当然用他动词。但是日本人总感到这样讲显得自己为对方做了好事要得到对方的感谢,会避免使用他动词表现,而选择[a、お茶が入りました]这种尽量不表现自己功劳,十分亲切的自动词表现。

(3)自他动词的责任感意识

例3: 子供:お母さん、このおもちゃ(a、れちゃったb、しちゃった)。段の上から落ちちゃったの。/妈妈,这个玩具坏了,它从楼梯上掉下来的。

母:それは、(a、落ちb、落とし)たんじゃなくて、(a、落ちb、落とし)たんじゃない。/那不是它掉的,是你把它摔掉的吧。

分析:学生误用(a),是看到后半句使用自动词「落ちちゃった,认为玩具是自己掉落的,跟自己行为无关。而“妈妈”的话则是教导孩子要主动承担责任,明确承认自己的过失。所以妈妈使用了体现意志的他动词[b、落とした]。

例4:

A:ご婚なさるとおきしましたが、日取りはもうおまりになりましたか。

/听说您结婚了,日子定在什么时候啊?

B:はい、来年の四月に式をあげる(a、ことにしましたb、ことになりました)。

/是的,我们决定放在明年4月。

题目来源:〈〈实用日语语法测试与解析〉〉P59 「ことにする、ことになる专题

分析:在日语中,「する和「なる是一对具有代表性的他动词和自动词。「する强调动作者和引起的动作变化。而「なる表示变化的结果状态。很多中国学生误认为B的回答应该用[a],他们认为结婚是由相爱的两个人的意志决定的,和社会无关。而日本人会选择[b],因为在日本人看来结婚是社会力量和集团作用的结果。如果使用[a]的话,会给人一种说话者要冲破周围的阻力和家人的反对强行结婚的印象。在日语中,像这样放弃行为者的意志,用客观变化的结果来表达的例子很多。

4.问题的总结

通过以上实例可以得出结论:学生在学习日语时多少会受母语的干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培养学生入乡随俗的心态,积极感受日本本土文化,习惯日本人的表达方式。同时,在教授自他动词时,教师应通过大量的例子来充实教材内容,使学生通过对他动词的习得有效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承认错误,敢于承担责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日语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8)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日语[1] [2] [3]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年~2009年)

[3]《实用日语语法测试与解析》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第7篇:日语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 高校二外日语 教学创新 教学模式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重要邻邦,同时也是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国家。自恢复正常化交往的三十多年以来,合作领域渗透到各行各业,交流互动日益频繁,作为交互过程中广泛使用的日语,正被我国各大外语类高校学生学习与运用。根据不完全统计,除了日语专业学生外,选择二外日语的学生人数已远远超过二外学习者总人数的一半。因此,高校应对二外日语教学更重视,积极转变传统的二外教学模式,从而提升二外日语教学水平。

一、高校二外日语教学的现状

二外日语作为高校面向语言专业学生开设的必修课程,其教学时间通常为三四个学期。二外日语教学纲要明确指出:学生应在“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达到一定的标准。与专业日语教学相比较,二外日语是以精读、泛读、写作、翻译、听力及口语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此外,高校安排的二外日语教学课时有限,考虑到大部分学生均处于零起点水平,因而只能将二外日语教学列入基础性教学中,加之迫于专业压力,学生不可能投入较多的精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用人单位对日语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高校毕业生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需要具有国际商务谈判能力和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由此可见,高校二外日语教学存在授课内容繁多、课时安排紧张、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如何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二外日语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达成预期的教学效果,是每一位高校二外日语教师应思考的问题。

二、创新高校二外日语教学模式的路径

1.转变教师的教学态度,进一步提高专业能力。

当前,我国各大高校的二外日语教学质量不佳、教育效果不明显,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日语教学态度存有密切的联系,大部分日语教师在思想层面上对二外教学的认识较松懈,往往随波逐流;有些教师的教学态度极为不端正,常常应付交差;而在日常教学管理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较宽松。加之学生原本就对二外日语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强有力的日语学习动力,这无形之中使学生对日语学习产生一种偏见心理,影响二外日语教学进程。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策划者和实施者,对整个教学环节起主导作用。因此,若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二外日语教师,就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良好的交互能力和会话技能;还应具备较高的课程驾驭能力和教学构建能力,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热爱日语教育教学事业,构建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实际上,这要求高校日语教师需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明确自身的职责和义务,密切关注二外日语教学的最新动态,不断更新教材内容,顺应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进而提高专业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强日语课堂的趣味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多媒体在高校二外日语教学中日益重要。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日语教学效率,而且可以结合教学实际,将教学内容直观地展示到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充分理解教学内容。所以,高校二外日语应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之上,融入多媒体、网络及语音教室等,以此充实日语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应用能够大幅度地增强日语学习效果。当前市面上有很多优质的多媒体日语学习软件,比如《从零开始学习日本语》,既可以帮助学生纠正发音,又具有语音识别的功能;《中日交流标准语》采用真实对话形式,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还有些日语学习网站,比如日语论坛、雅虎日本及NHK新闻等,这些大量的日语学习资源再现了日语使用环境和学习背景,并且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日本资讯和新闻。此外,教师还可以使用语音教室,播放当下流行的日本动漫、原声电影、日文音乐等,使学生切实体验到日本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从而增强日语课堂的趣味性。总而言之,在高校二外日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入多媒体教学,既能节约板书时间,又能增加学生的锻炼机会,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植入日本文化知识,增强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

语言作为构成文化的重要元素,不可能离开文化而单独存在,而文化的传承又需要语言载体。由此可见,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也是语言教学的共识。所以,日语教学是一种跨文化教学,只有真正领悟到语言学习过程中所蕴含的文化知识,才能了解日本社会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及思维习惯等。然而,目前的二外日语教学过度重视文字和语法,忽略文化教学。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日本文化的认知能力,增强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高校日语教师应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文化导入。例如教师在讲授日文单词时,可以插入有关中日文化层面的差异,并进行对比和总结。针对日语表达过程中所体现的暧昧且模糊语气,教师应积极引导高校学生从该国家的气候条件及地理位置等方面了解大和民族的性格特征,从而避免交际失误,造成语言的误读与误解。

三、结语

要想显著提升高校二外日语的教学水准,就必须抛弃对二外教学的偏见,积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断丰富教师的专业文化知识,进而逐渐提高二外日语教学质量;与此同时,任课教师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熟悉学生的学习心理和特点,深入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质,并适当地给予鼓励与帮助,进而增强他们对日语学习的自信心;灵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植入日本传统的文化知识,进而培养日语学习兴趣,使之更主动地投入学习中。

参考文献:

第8篇:日语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日语课程;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H3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9―0049―03

外语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仍主要采用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方式既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能及时地为老师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严重影响了日语课程的教学效果。

将形成性评价引入日语课堂,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形成性评价对于教学的激励、促进、反馈作用,提升教学效果。

一、研究背景

1967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斯克里芬教授最早提出了形成性评价这一概念,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在1976年首先将形成性评价运用到教学活动中。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量国外学者开始重视形成性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具体来说,形成性评价是相对于终结性评价而言的一种教学评价模式,它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

1983年,万勇首先将形成性评价理念引进到教育领域。1995年,徐组清把该理论运用到英语教学实践中,此后国内与形成性评价有关的研究在外语教学领域内广泛开展。目前,对于形成性评价的研究路径主要有三种:一是从理论上对形成性评价的内涵、特点、运用于教学的必要性、指导原则、实施方法及其作用等进行探讨。如:赵德成(2013),林静(2011),何珊云等(2012),戚莉燕(2011),谢娜(2010)。二是形成性评价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研究者们对不同课程的评价模式和应用策略进行了探讨。如:李静(2012),提出独立学院综合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价模式研究。刘雨(2007)对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价模式进行研究,郝永华(2014)开展了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实施形成性评价的应用研究。三是利用形成性评价促进教、学的策略研究。如:黄影妮(2009),从自主学习与形成性评价的关系入手,探讨了如何利用形成性评价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反拨效应。孙南南(2008),论证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吴转利(2013),通过对“江苏大学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成绩评估体系”的构建及实施效果的剖析,论证了形成性评价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至关重要性。

综合目前的研究现状,在课题组检索并研读的文献中,国内研究大多局限在定性分析和描述的层面上,对理论和具体操作步骤的介绍较多,而实证类研究较少,在此基础上对教学模式进行探索的文章并不多见。此外,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英语教学领域,有关形成性评价在日语课程方面的应用研究为数不多。英语、日语虽同属外语教学范畴,在教学上有一定的共同点,但两种语言属于不同语系,学科特点不同,大学阶段学习内容和教学侧重点也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存在着差异,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索符合日语教、学特点的形成性评价体系下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研究意义

在就业形势愈来愈严峻、人才竞争愈来愈激烈的大背景下,根据社会需求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来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势在必行。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能够顺利完成。因此,通过分析课程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实施有效的教学评价,从而正确地进行教学,是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出路。我国的“十二五”规划也明确提出:加大对国际前沿教学方式研究,提升课堂教学模式的知识性、互动性、多样性、灵活性和拓展性,启发学生兴趣,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传统的课程、教学与评价之间是一种由此及彼的线性关系:由课程计划开始,经过教学,最后以测验结束。在这种“一科一考”“以考代评”的评价体系下,无论老师、学生、家长都重视考试结果,忽视学习过程。这样,无形中评价就变成了一种甄别过程。 学生只知道考试分数的高低、及格与否,却不知道自己真正欠缺的地方,也不知道该如何改进。学生的语言技能和实际交际能力,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发展潜能等综合素质更是难以得到反映。要使课程、教学、评价之间形成一种健康、良性互动的关系,“评价,特别是日常教学中的发展性评价,应与教学融为一体”(陈琳等,2002)。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把课程与教学评价整合起来,贯彻到日常的课堂生活中去”(钟启泉等,2001)。这种“嵌入课程”的评价方式,正是本课题所要探讨的将形成性评价运用到课程活动中以达到对学生外语综合素质进行全面、合理评价的模式。

这种模式不仅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也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改进教与学而进行的评价,是教与学的双向评价。形成性评价不是为了给学生排名而进行评价,而是为了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谋求进步和发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良好习惯,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协调能力等。对教师而言,通过评价信息的及时反馈,教师可以深入、细致地总结课程、教材、教法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从而找出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

三、研究方案及研究心得

1.研究方案

我们以大连科技学院2012级日语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设定综合日语课程为实验课程,开展形成性评价。在传统的评价方式中,终结性评价占70%,形成性评价占30%。由于终结性评价仍能发挥部分评价作用,我们暂将评价比例做了调整,形成性评价占60%,终结性评价占40%。评价过程中采取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等手段来体现学习成果。

具体实施形成性评价工作的第一步是确立形成性评价的内容和形式,使学生了解评价的内涵、功能以及评价标准,从而积极参与到评价中来。评价内容不仅包括学习内容的评价,还包括对学生日常学习表现的观察,课外作业、日文发表的评价以及小组学习的评价。新的评价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评价模式,评价主体实现多元化。教师评价仍将发挥重要作用,但不再是唯一评价。学生从传统的评价客体转换成评价主体,通过自评与互评及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改进。

其次,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能力的全面发展为基准,将评价的过程与“教”和“学”融为一体,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综合日语教学过程中,词汇和语法的积累至关重要。为了检测学生在某一阶段对日语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需要经常采取平时测试的形式进行考查。但是我们改变了传统的“分数说明问题”的评价方式。测试结束后,同学之间互相交换试卷,老师公布正确答案,同学间相互评判试卷。评判并不是仅仅给出一个分数,还要对这份试卷的答题情况作总结。这样一个学生互评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开展学习反思,提升学习效果。学生互评结束后,教师收回试卷,根据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开展教学反思,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做好记录。评价时,要注意运用形成性评价的激励性原则,例如可以适当添加一些鼓励性的话语等,给予学生信心和动力。除了平时测试外,本课题还采用课前发表的形式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和表达能力。为了完成好课前发表,学生们课下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查阅资料,准备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过程。发表结果主要采用教师点评的方式评价,明确指出学生发表内容的优缺点,并指出改正方法,真正体现出一切评价要为了学生的发展、进步、提高这一目的。此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本课题还尝试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将任务型学习法与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将班级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将一些课程内容分解成若干任务,由各小组完成,同时接受其他小组的评价并开展自我评价。

教学活动中,我们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认真做好观察、评价记录,以不同形式及时向学生做出反馈,并对评价记录、评价结果进行收集、分析、研究、总结,对每个学生、学习小组的学习质量、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进行观察、分析。

2.研究心得

通过一年来形成性评价在日语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无论在学生的“学”还是在老师的“教”方面,我们都收获颇丰。

传统的教学评价基于考试成绩,在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学习过程中,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获得鼓励、体验成功的快乐,大多数学生成了失败者。甚至有些学生在初级阶段就丧失了学好外语的信心和积极性,学习效率难以提升。在实施形成性评价的过程中,我们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实行多元化的评价方法,避免简单地以分数来解决问题,将形成性评价的结果以评语、报告的形式呈现。这种评价方式的改革带来的最大变化是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新的评价体系下,学生既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又是评价活动的主体,因此每一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尤其是平时学习积极性不高、基础不扎实的同学,在新的评价模式下也能跟其他同学一起融入课堂,参与评价。

形成性评价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把握学习重点,逐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从而真正地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在评价过程中,我们采用了课前发表、会话表演、小组发表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促使学生改变传统的记单词、背课文、做练习等过分重视读写能力而忽视听说能力的外语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重视实际使用语言的能力。经过一个学期的锻炼,很多同学都反映基本克服了听说方面的心理障碍,敢于用日语表达了,并且自己的听说能力得到了提高。

形成性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课内学习过程,也关注学生的课外学习过程、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通过形成性教学评价的开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采取任务型学习法,根据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个任务,交由各个小组完成。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各个小组成员需要共同研究学习内容,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并公开发表答案。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外语创新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也使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传统的教学方式得到改进,从而为日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基于形成性评价的课堂教学要紧紧围绕学生来开展,教师主要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传统的主宰者的角色。教学评价不再是传统的“一言堂”,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师有意识地评价的激励和改进功能与日常教学行为结合起来,根据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反馈,及时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进一步促进教学。

新的教学模式下师生有了更多的沟通和交流,作为老师更进一步了解了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和学习动态,掌握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为学生也了解到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彼此之间建立起相互信赖的课堂交流新模式,很好地改善了师生关系,从而促进教学。

总之,新的教学模式下,师生在教和学方面都得到了改进,真正实现了“双赢”。

然而,在开展形成性评价的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第一,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下,学生虽然作为评价主体参与评价,但是,有一些学生还不能很好地把握评价标准,做到准确、合理地评价。第二,教师能否摆脱传统的主宰者的角色,在形成性评价过程中拿捏好自己的评价范围,既不能当“甩手掌柜”,也不能过分参与评价。第三,评价目标的合理设定。评价目标具有提供评价依据与记录载体的重要功能,但同时又有其不足之处。若评价目标设定过多,就会增加评价负担,使评价目标难以把握;若评价目标太少,又会影响评价的公正性与全面性。

[参考文献]

[1]吴秀兰.形成性评价在国内高校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外语界,2008(03).

[2]林静.形成性评价在高校课程评价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管理,2011(09).

[3]张敏.借鉴形成性评价方式改进英语课堂教学模式[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8(02).

[4]谢娜.论形成性评价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07).

第9篇:日语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 高职商务日语教学教学现状改革途径

1.引言

“以市场为导向,培养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是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日语在人才培养时除注重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之外,更强调其鲜明的职业特色。因此,大多高职院校日语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突破了本科院校“语言+文学”“语言+语法”的传统课程设计思路,而是另辟蹊径开辟了“语言+商务”等职业性较强的人才培养方案,开设了旨在扩展学生商务视角,提高商务环境中日语应用能力的《商务日语》这一课程。该课程是以日语为媒介,以商务活动为载体,将语言运用和商务活动相结合、理论教学和岗位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型运用性课程。

但是,目前的商务日语教学却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材实用性不强、教师缺乏商务经验等众多教学瓶颈,而且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商务日语人才还比较缺乏市场的认同与接纳,学生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发生脱节。

2.高职商务日语教育现状

2.1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单一。

商务日语是一个比较广的概念,如对外贸易、企业经营与管理、航运、金融等都是涉外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随着国家利用外资政策和产业政策的调整,对日商务工作的重点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商务日语教学内容广而杂,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加之缺乏合适的教材,因此教师们便简单地以教科书的编排顺序为依据,完成教学大纲上所定的教学时间。而没有按照一般涉外商务工作流程,根据实地调研总结出的岗位职责中工作任务的出现频率及重要程度系统组织排列,形成若干个工作任务,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工作技能要求,将日语语言与商务有机融合成一体,形成提高商务业务操作技能的课程。

在教学方法上基本上以本为本,虽然教学内容是以场景对话为主,但是单词、语法依旧唱主角,以致于商务日语课成了综合日语课的翻版,而学生亦不知商务日语课程该学什么,商务概念模糊、商务意识淡漠,掌握不了学习的中心和要点。

2.2教材实用性不强,学用脱节。

由于商务日语教育起步较晚,相关理论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商务日语教育或研究工作者对商务日语的定义各执己见,目前尚无定论,所以在商务日语教材方面没有统一和权威的认定。[1]综观出版市场,商务日语的书籍多达二三十种,有商务日语会话、商务日语写作、商务日语礼仪,但真正针对高职高专或者实用性较强的商务日语书籍少之又少。有的偏重对外贸易,而学生要么缺乏贸易知识,要么只掌握了贸易知识的皮毛,不适合学习此种教材;有的侧重商务会话,但敬语表达复杂,甚至出现连日本人在一般的商务活动中都不太使用的敬语表达方法。为了让学生理解书上出现的复杂繁冗的敬语表现,教师只得花大量时间进行讲解,而忽视了学生商务实用能力的提高。学习内容和目前的经济形势脱钩,与今后工作内容完全脱节,教学效果十分不理想。

2.3教师商务经验的匮乏。

据邱晓红于2007年所作的一份有关“商务英语的学生问卷调查表”中提到,有56.3%的学生反映“商务英语”教师最缺乏企业的实践经历。[2]起步相对较早研究更广的商务英语是如此,商务日语教师更是匮乏。几乎所有高校教师自身基本上接受的是纯日语教育,有的虽然学的是商务日语,但仍然缺乏商贸实际工作经验。因此,从事商务日语教学的教师们也不得不承认他们在教学中不能绕有趣味地介绍商务活动的背景知识,也很难找到相关的案例或用亲身的经历来说明如何有效开展商务活动,以便活跃课堂气氛并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虽然部分高职院校提出教师可以去企业进修,但是,近几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致使各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很多教师整日地奔走于教室之间,自然就无暇顾及自身的学习、科研和实践锻炼。致使国内商务日语教师队伍出现了教师自身商务实践经验匮乏的尴尬局面。

3.商务日语教学的改革途径

3.1明确教学目标,重视整体设计与单元设计。

教学整体设计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教材的整体理解与把握,包括教学整体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掌控,教学时间分配,确定教学特色、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内容。而单元设计则是对每个单元的整体理解与把握,是在整体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对每个单元的具体实现目标的细化。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是否能够实现。成功的课堂设计应该能够很好地反映教学目的、体现教学大纲的要求,在内容上前后呼应、自成一体,在授课程序上重点突出,方法得当。

因此,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教案制定方法,从教材的整体入手,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出发,整合教材,确定商务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而形成合理的教学模块,开发比较完整的教学体系,进行真正的可操作的模拟场景对话训练,真正地使日语与商务课程合二为一。

如本院的《商务日语》课程便根据工作的不断深入由浅入深地安排了五个模块,即就职活动、就职伊始、渐入佳境、独挡一面、社交达人,并围绕该些模块精心选择了日文输入法、制作日文简历、求职面试、熟悉工作环境、接打电话、参与会议、商讨工作、参加展销会、商务拜访、商务社交、纠纷处理等11个工作场景。另外,在实训课环节,除了常规的听、说、读、写译训练之外,还训练学生在日文环境下办公室软件的操作技能,熟练掌握日语打字方法,制作日文简历和各项会议资料,等等。

3.2以人才需求为中心,侧重能力培养。

日资企业的人才需求量按照行业分类由多到少依次为:机电、汽车、化工、电子、物流、服务和IT等;而按照职业岗位分类则依次为:销售科、翻译―秘书科、制造科、技术科、人事―总务科、财务科、工商部门和高级管理部门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明确专业定位,课程体系必须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设置,所以培养目标是否合理关系到课程体系构建的大方向。[3]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上不能闭门造车,而是要多方面征求意见,形成融“市场需求+教学专家意见+行业专家意见”为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途径。

而在教学时,教师要以岗位要求为教学目标,以学生为教学中心,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商务分析能力和问题处理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教学时教师应注意不要花费过多的时间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学习上,而是在“语言能力”的基础上,超越“语言能力”的束缚,走向语言学习的更高阶段,即交际能力的培养。[4]

3.3整合教学内容,凸显商务特色。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打破原先的教材编排体系,整合教学内容。以商务活动为载体,以日语为交流工具和手段,模拟实际的商务环境,将商务知识融入到较真实的商务场景中,将各个商务日语知识点融入商务日语会话中,真正实现商务知识与日语知识的完全渗透。

在商务日语的教学情境设计中也要突出多种商务场合,以达到在日语环境下的国际贸易、市场营销、谈判技巧及合同、客户服务、商务礼仪等的训练目的;同时通过听、说、读等多方面的相互转换练习,以提高商务环境下学生日语运用能力、提高商务问题的解决能力,并以此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灵活的应对能力。

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商务礼仪的培养。商务礼仪是人际交往的艺术,大方的仪态、良好的素养、彬彬有礼的举止会为商务活动的成功增加无限的砝码。

3.4“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势在必行。

“双师型教师”是指理论和技能兼备的教师,“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能有效解决高职教师理论知识雄厚、操作技能相对滞后的弊端。为了防止商务日语教师自身缺乏商务经验的尴尬局面,从学院来说应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鼓励专业教师脱产或利用寒暑假到企事业单位顶岗工作或实习锻炼企业挂职顶岗,下企业进行专业实践,获得更多的行业知识,积累商务实战经验,使专任教师逐步向“双师型”转化。

另一方面,学院可以邀请有丰富商务经验和企业工作经历的企业人才来校举办相关专业讲座、担任兼职教师,以充实师资队伍。还可以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先进国家的相关经验,建立专门的教育师资的机构,培养专任教师的职业能力。

4.结语

商务日语属于复合语言型,学科综合化程度高,领域覆盖面广,更强调教学内容的耦合性。[5]因此我们必须明确商务日语的教学重点,即商务环境中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在一定商务环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排时,一定要结合商务活动的特点,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出发,从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出发,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结合不断发展的商务环境,创新教学,与时俱进,逐渐摸索出科学合理的商务日语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周林娟,潘幼芳.中日商务人才需求与商务日语教学改革[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9.7,(2)总141号.

[2]邱晓红.基于项目课程的高职“商务英语”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10.

[3]陈要勤.高职商务日语专业“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