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生儿护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疼痛护理干预;新生儿护理;效果
疼痛不仅是一种临床常见症状,同时也属于一种常见疾病。相关研究表明,新生儿对疼痛的感知比成人更为持久和强烈,并且疼痛而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长期影响新生儿的身体健康,因此,对新生儿予以疼痛护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1]。本文对我院出生的新生儿9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具体分析,旨在探究疼痛护理干预应用于新生儿护理中的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我院出生的新生儿98例的临床资料,按护理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和研究组58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1:19,胎龄36~40周,平均胎龄(37.61±3.25)周,其中早产儿13例,足月儿27例;研究组男女比例为30:28,胎龄35~39周,平均胎龄(37.46±2.71)周,其中早产儿19例,足月儿39例;两组新生儿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即常规用药护理、皮肤护理等。研究组在其基础上实施疼痛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护理:维持新生儿屈曲位,减轻其疼痛,维持鸟巢式,提高其调节能力,足跟采血时维持其俯卧位,提高其舒适度。(2)袋鼠式护理:直立式拥抱新生儿,给予其安全感,维持其生理稳定。(3)母乳喂养:指导产妇对新生儿进行母乳喂养。(4)非营养吮吸:放置安慰于新生儿口中,增加其吮吸动作。(5)嗅觉安抚:放置含有香兰素的纱布于新生儿头部。(6)葡萄糖水护理:给予新生儿服用葡萄糖水,减轻新生儿疼痛感。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新生儿疼痛刺激前后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并对两组进行急性疼痛评分,总分为10分,其中0~3分为轻度疼痛,4~7分为中度疼痛,8~10分为重度疼痛。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疼痛刺激时急性疼痛评分对比
对照组中轻度20例(50.00)、中度13例(32.50)、重度7例(17.5),研究组中轻度43例(74.14)、中度13例(22.41)、重度2例(3.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疼痛刺激3min后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对比
刺激前两组心率、动脉压以及血氧饱和度无显著差异,刺激3min后观察组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新生儿机体发育尚不成熟,其神经系统功能以及其他系统功能均不够完善,导致其不能完全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所以当新生儿遭遇不同程度的刺激均会产生近期或长久的影响,从而影响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故建立完善的疼痛评估系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干预具有重要意义[2]。本文对疼痛护理干预应用于新生儿护理中的效果进行具体探究,以期为临床护理方案的选择提供有效依据。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疼痛评分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说明对新生儿行疼痛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新生儿疼痛感,减轻其受到的伤害。同时,研究结果还显示:疼痛刺激3min后,研究组心率、动脉压以及血氧饱和度恢复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说明通过对新生儿行疼痛护理干预可有效维持新生儿各项生命体征的稳定,有利于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分析原因可能为:通过对新生儿行护理,使新生儿处于屈曲位、鸟巢式或俯卧位,均有效提高新生儿舒适度,从而减轻其疼痛感,足部采血所产生的疼痛作用时间较长,通过维持其四肢屈曲,使其感受到舒适、放松,有效减轻疼痛感[3]。通过对新生儿行袋鼠式护理,抚摸并拥抱新生儿,增加其安全感,起到良好的安抚作用,同时还能够维持其各项生命体征的稳定。相关研究表明,母乳喂养可有效缓解新生儿疼痛感,本研究通过指导产妇对新生儿母乳喂养,从而有效减轻其疼痛[4]。通过对新生儿行非营养吮吸,增加其吮吸动作,从而转移其注意力,减轻其生命体征受到疼痛的影响。另外,还对新生儿进行嗅觉安抚以及葡萄糖水护理,研究表明甜味可激活人体体内内源性阿片,内源性阿片具有效镇痛作用,所以新生儿通过服用葡萄糖水可有效其疼痛感[5]。本研究由于受时间、样本量等因素限制,未对两组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需进一步扩大实验进行探究并作合理改善。综上所述,疼痛护理干预应用于新生儿护理中的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新生儿疼痛,并维持其生命体征稳定,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宝华.护理干预对缓解新生儿疼痛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3,16(11B):49-50.
[2]王珊丹,周均华.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疼痛及生命体征的影响观察与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32):100-101.
[3]李婷婷.疼痛护理干预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齐鲁护理杂志,2015,29(2):161-162.
[4]邹带娣.新生儿的疼痛护理干预[J].现代医院,2014,14(11):102-103.
【关键词】 环境脐带;新生儿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32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668-02
由于新生儿的各个器官系统发育都还不成熟,免疫力也很差,所以很容易患病,要想预防新生儿病症,保证他能健康成长,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做到精心的护理。只有做到这一点才会尽可能地减少新生儿患病,降低新生儿的死亡率,让其平安度过这个特殊的时期,使其健康的成长。根据多年来对产科工作的经验,有关新生儿的护理特总结如下:
1 病室环境
新生儿的卧室尽量的少进人,最好是谢绝或者减少探视,最重要的是不要让病人进入新生儿的卧室。而卧室内则需要保持空气的新鲜,在室内温度适宜的情况下,定时开窗换气,如果需要接触和护理时需要认真洗手,让新生儿的皮肤保持清洁,大便过后要用软布进行清洗臀部,经常给宝宝洗澡,特别要注意腋窝,肘窝,大腿皱褶处及大腿根部的清洁和干燥,并要擦干后涂以爽身粉。室内尽量不要放置鲜花,防止新生儿过敏。
2 注意脐带护理
脐部是细菌侵入新生儿肌体的最重要的一个途径,因此平时需要保持脐部的清洁卫生。在脐带脱落之前,每天要用消毒棉签蘸75%的酒精进行擦拭,不要使用各种粉剂,然后再用消毒干纱布覆盖,再用防过敏胶膏将其粘好。在日常生活当要也要时刻注意脐带的情况,不要让大小便弄湿脐带及其覆盖的纱布而引起感染。如果脐部不小心被尿湿,需要马上进行消毒和更换敷料。脐带一般在一个星期左右就会脱落,在它脱落之后就不需要再用纱布覆盖了,但是仍然需要让脐部保持清洁和干燥。
3 保持体温
由于新生儿刚刚出母体,因此对外界的温度还不能完全适应,过冷或者过热都有可能让新生儿患病。所以新生儿的居室温度最好保持在22-24度之间,早产儿的居室温度要保持在24-26度之间,昼夜之间的温度差不要太大,除了要保持居室内的温度适宜之外,还需要注意衣被的增减,时刻关注室温和衣被是不是适宜,最好的观察指标就是新生儿的体温,如果能让新生儿的腋下温度保持在36-37度之间则是理想状态。如果新生儿出现了面红耳赤,体温也超过37.5度的话,就说明室温稍高或者是过度保暖了,在这个时候就应该及时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除了环境温度以外,新生儿的居室还需要优质适宜的湿度,春季和冬季居室里一般都很干燥,所以我们应该经常用温布来擦地面,在暖气上放上水盆或者火炉上放打开盖的开水壶来保持居室的湿度。如果有空气加湿器,则效果会更理想。
4 母乳喂养
产妇在生产4-8小时后即可给新生儿喂奶,提早哺乳不仅有益于新生儿的营养健康,同时能促进母亲乳汁的分泌,刚开始母乳不足时可用糖水来补充,一般应在吃完母乳后再喂糖水,而不要轻易使用牛乳或糖水来代替母乳,宣传并鼓励用母乳喂养新生儿,尤其是生后第一次的初乳,初乳中含有多种抗体(母乳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糖,磷,维生素,内分泌激素及免疫抗体等),
千万不要丢弃。新生儿喂养可以定时,即每3小时喂奶一次;也可不定时,那就是新生儿什么时候想吃,就什么时候喂乳,这样更符合新生儿的生理需求,在确定无母乳情况下可以用婴儿奶粉喂养。
5 正确处理好特殊生理现象
如所谓的新生儿"马牙",女婴儿出生后数天内,阴道偶有粉液或血性分泌物,红尿,肿大,红斑,色素斑及生理性黄疸(出生后2-3天出现)等,这些现象过几天后都会自然消失,不必经过特殊处理,如果时间较长上述现象仍不消失或有其他不良症状反映,则应去专科医院检查。
6 情感交流
每天沐浴后,护士要对新生儿进行抚触按摩,应指导父母与婴儿说话、抚摸、摇、抱,以增进母子感情交流,母亲在哺乳时可以用温柔的语言在注视中与宝宝亲切地交流,每次给宝宝喂奶换尿布洗澡时,妈妈都要抓紧时机与宝宝谈话,“宝宝洗澡了”、“宝宝乖,我们开始吃奶了”,以此给宝宝创造一个丰富的投入感情的语言环境。所以说,新生儿行为感情的发育需要大家共同来关怀和诱导,学会用爱心和耐心来与宝宝进行情感交流,进行早期智力开发和行为锻炼,培育出聪明和健康的宝贝。
7 严格用药
各种药物进入机体以后,一般都需要经过肝脏解毒,并通过肾脏排泄。新生儿的肝肾功能均不佳,用药极基困难,因此注意绝对不能自行用药,新生儿生病时必须在儿科医生的指导下,严格按规定的剂量及疗程应用药物,否则极易造成不良后果。
总之,孩子是家长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要想国富民强,我们就更需要注重生命的质量,以往的产科学是以母亲为中心的,他们着重的是母体的生理,病理上的变化,而对新生儿,胎儿的研究有着很明显的差距,因此那个时候新生儿,胎儿发病率和死亡率降低的速度往往达不到令人满意的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近几年以来,产科的理论体系在不变的转变,母婴统一的管理理论体系,在全体产科医生的共同努力之下,大大地降低了早期新生儿的发病率以及死亡率。由此我们可以相信,在今后的产科儿科医生护理人员以及全天下父母的共同努力下,胎儿婴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定会极速下降,人口素质问题也会一步一步提高,让我们为了宝宝健康的人生一起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母婴用室病房中新生儿护理体会】文章编号1973-7555(2006)04-63-02马连梅王艳 (中国分类事情)R248.4.
[2] 【新生儿护理体会】,2011年21期.王文琴.
[3] 【人性化护理在产科中的应用】[J].家庭护士,2006年27期.张云.
1.1一般资料选取
我院2012年10月~2014年3月进行治疗的50例新生儿按照就诊时间先后顺序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4.5~36.8天,平均年龄(23.6±1.5)天;病情情况:早产儿20例、新生儿肺炎10例、新生儿窒息8例、新生儿黄疸7例、宫内感染5例。比较两组年龄、性别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
采用腋下静脉留置针穿刺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人性化护理,护理方式如下。输液前,护理人员需详细询问患者和家属关于患者的病情和过敏情况。同时给家属详细讲解输液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及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同时要仔细检查输液工具及药品的质量,严格遵守“三查七对”制度。保持病房安静、空气清新、清洁等,将室温控制在22℃~24℃,湿度控制在55%~60%。由于患儿极易出现哭闹和烦躁等情况,此时护理人员需使用温柔的语气来安慰,并采用抚摸的方式来让患儿感到安全感,以保持患儿愉悦的心情。护理人员需做好保暖工作。对存在体温不升患儿,可通过注入40℃温水的热水袋,在其外面加棉布外套,然后放置在患儿肢端处。同时要密切关注患儿是否出现烫伤等情况。对暖箱中的患儿需根据患儿的日龄来调整温箱的温度,体温控制在36.5℃~37.5℃。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流程,穿刺时需选择最佳的血管,同时要操作稳当且进针准确,做到快速到位。输液时要详细做好记录,并及时发现所存在的问题,并观察患者存在的反应,一旦发现问题需及时停止输液,并报告医生。拔针前,要告诉家属正确地压迫穿刺部位,且拔针要做到动作轻柔,以免血液外溢而导致家属担心,进而引发矛盾。输液完成后,需观察10min,在确定患儿无不良反应后再让其离开。
1.3观察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穿刺一次成功率和留置时间及皮肤损伤、满意度情况。护理满意度通过自制调查问卷完成,指导家属现场完成,满分100分。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或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护理后,观察组穿刺一次成功率和置管留置时间及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皮肤损伤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3月~2010年1月医院收治的164例产妇作为对照组,年龄23~32岁,其中初产妇99例,经产妇65例;顺产126例,剖宫产38例。将2012年2月~2013年2月医院收治的200例产妇作为实验组,年龄24~35岁,其中初产妇128例,经产妇72例;顺产149例,剖宫产51例。所有产妇无其他妊娠合并症,分娩过程顺利,无产后出血等并发症,新生儿均为单胎足月、体重2500~4000g,无胎膜早破及宫内窘迫,无畸形以及相关遗传病。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分析总结对照组新生儿出现的护理问题,实验组根据对照组的护理问题提出防范对策并进行规范护理管理,问卷形式评估比较两组新生儿护理差错的发生情况和护理纠纷的发生率、新生儿情况、产妇精神状况与新生儿护理能力情况。
1.2.1护理问题
1.2.1.1护理管理制度不完善
产妇和新生儿的护理安全制度不完善,落实不及时,导致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如消毒不严格,来往看望探视人员增多,接触新生儿未洗手,室内空气污浊、通风较差,容易造成新生儿感染。另外护理人员对新生儿监护管理措施不到位,自身无菌操作意识淡薄,手卫生观念差,容易发生院内交叉感染。
1.2.1.2护理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部分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对护理操作流程不重视,巡视时间间隔延长或者不巡视,对待家属问题不耐心,敷衍回答,导致对新生儿发生的变化处理不及时,防范意识缺乏,容易诱发安全事故,造成护理差错的发生,威胁新生儿的安全。一些护理人员护理操作不严格,专业知识欠缺,临床经验不足,对新生儿和产妇生理、心理变化了解的不够深入,无法对病情变化做出正确判断。
1.2.1.3产妇育儿经验不足
产妇大多数是初产妇,且有地区差异、文化差异,对育儿方法不清楚,老人对育儿过多干预,继续进行以往传统不科学的育儿方法等,均可对新生儿的健康安全造成影响。如不了解产后初乳和如何避免乳汁淤积,产妇哺乳姿势不当易致新生儿窒息,更换尿布不及时可因排泄物刺激致臀红、皮肤破溃,脐部护理等知识缺乏,在照顾新生儿的过程中产生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为实施母婴同室、由产妇亲自照顾新生儿带来困难。
1.2.1.4护理人力资源不足
目前护理人员编制不足,在临床一线工作的护士与患者比例不当,护士工作量繁重,压力巨大,导致观察新生儿时间不够、次数减少,对产妇的健康教育不够全面,发生情况不能及时处理,造成不良后果。
1.2.2防范措施
1.2.2.1加强管理
病室环境要保持整洁,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清新,限制探视时间和人员,按照院方陪侍制度的要求执行,病区门口由专人看管,防止院外推销人员或犯罪分子进入。护理人员在护理中常接触多名新生儿,在护理完新生儿后应严格进行手的清洁消毒,重视手卫生管理,防止新生儿之间交叉感染。
1.2.2.2定期培训教育
加强护理人员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是进行护理工作的重要前提。对护理人员要定期进行医德医风的理念教育,进行新生儿护理和孕妇产后护理等相关理论知识、熟悉护理安全制度及风险防范预案、规范技能操作和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培养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耐心的“三心护士”,避免发生抱错新生儿、烫伤、割伤、摔伤新生儿等意外伤害事件。
1.2.2.3传授育婴知识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对新生儿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无论是初产妇还是经产妇,护理人员要教育其改变传统的育儿方法,可通过健康教育公开课及宣传手册等手段途径,正确指导产妇母乳喂养的方法,宣传母乳喂养的好处,教会产妇观察新生儿的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生理现象和脐带、皮肤的护理,并宣传婴儿抚摸、按摩、游泳的好处。使产妇能有效掌握育儿方法,适应角色变换,避免因不适应、缺乏知识经验导致的紧张焦虑心理状态。
1.2.2.4人力资源配置合理到位
增加产科护理人员,根据病室床位数和护理人员合理安排,执行弹性排班制度,避免护理人员过劳、过累,护士长根据个人情况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障护理人员能够对母婴同室病房中的产妇和新生儿在规定时间内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母婴同室新生儿情况、产妇精神状况与新生儿护理能力情况
实验组发生新生儿识别错误、新生儿意外伤害、产妇紧张焦虑情绪、母亲角色适应和产妇对新生儿的哺乳、沐浴、穿衣、更换尿布等护理能力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差错的发生情况和护理纠纷的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眼组,护理差错发生率和护理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小结
关键词:母婴同室;护理;幼儿
1前言
母婴同室可以从各方面满足新生儿心理和生理上的需要,早开奶,勤吸吮,按需哺乳,促进了母乳喂养的成功,增进了母子感情,提高了母亲护理婴儿及哺乳的能力,对新生儿的身心发育有不可取代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产妇身体的恢复,促进乳汁分泌,提高母乳喂养率。 母婴同室已被广大产妇及亲属所接受。 但母婴同室病房护理工作繁杂、琐碎,护士工作负荷大,尤其对新生儿护理稍不到位,就会引起产妇及家属的不满。而且由于探视者较多,各种细菌病毒随人流而被带入病室,很容易引起新生儿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这对我们的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2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的几点体会
(1)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母婴同室病房应设在空气流通、阳光充足的房间,除随时调节温度、湿度外,要做好产妇及家属的宣教工作,打破旧的传统观念,经常开窗通风,病房及居家宜安静、清洁、优雅、空气流通、阳光充足。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1~24℃,湿度为60%~65%,每日通风,使空气清新。有效控制探视人员,禁止患呼吸道疾病及其他传染病等的患者探视和陪护,防止交叉感染。
(2)加强健康教育
自产妇入院第 1 d 起,护士要做好产妇入院宣教,使产妇了解探视、陪伴与疾病的关系,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和自我保护的意识,防范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向产妇及家属说明每天开窗通风换气及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的好处;加强探视人员的管理,严格遵守探视制度,避免母婴同室过多人员流动,只允许健康人探视,探视者应穿着洁净服装,洗手后方可接触新生儿。
(3)加强基础护理
注重新生儿眼部、皮肤、口腔护理,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新生儿每天沐浴更衣,每日用2%碳酸氢钠清洁口腔1次,动作轻柔,防止损伤口腔黏膜。一旦发现新生儿感染及时隔离,眼睛有分泌物时,及时做细菌检测,并每天用0.9%生理盐水洗眼后滴环丙沙星眼药水1 ~2次/d,加强脐部护理每天沐浴后用双氧水消毒,再用95%乙醇脱水,让脐部保持干燥,防止脐炎的发生。
(4)新生儿异常情况的观察及护理
新生儿皮肤娇嫩,角质层发育不完善,受到衣物,空气,潮湿,洗澡用品等刺激所致。应在适宜的条件下散包,通风,减少衣被,严重时可外涂百多邦软膏。新生儿呕吐多与胎儿期吞入胃内的羊水刺激胃黏膜有关。护理:1)喂奶后应抱起婴儿轻拍背部,使胃内空气排出。喂奶后30min内应侧卧位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吸入气管造成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呕吐时翻身拍背,促使呕吐物排出。2)弹足底。刺激新生儿大哭。3)协助吸吮乳汁,以减少羊水对胃黏膜的刺激。新生儿体温升高也称新生儿脱水热,一般体温在37.5~38.5℃之间。多由衣被包裹太紧,加之皮肤蒸发,大小便排出,喂养不佳摄入少而致。应立即散包喂水,协助吸吮母乳增加入量。
(5)产妇饮食宣教
由于产后机体的需要, 应指导产妇进食高热量、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丰富, 富含维生素和无机盐的蔬菜和水果以及适当的滋补食品, 如芝麻、血糯米、枸杞、当归等, 只要饮食调配得当, 不仅能使产妇的体力迅速恢复, 还能促进乳汁的分泌, 以保证母乳喂养的顺利进行, 对实施剖宫产的产妇根据具体情况, 在术后 6~8 h 后可适当进汤汁类食物, 早期进食有利于早期排气, 有利于机体康复。
(6) 护理
哺乳前母亲要洗手, 用温开水清洁及, 若发生乳胀, 哺乳前湿热敷 3~5 min, 并按摩拍打抖动, 频繁哺乳、排空, 若出现乳汁不足, 鼓励产妇树立信心, 指导哺乳方法, 按需哺乳、夜间哺乳, 适当调节饮食, 还可扎针灸、服中药等, 若发生皲裂, 轻者可继续哺乳, 哺乳前湿热敷 3~5 min, 挤出少量乳汁, 使乳晕变软, 以利于婴儿含吮和大部分乳晕, 先在损伤轻的一侧哺乳, 皲裂严重者应停止哺乳, 可挤出或用吸乳器将乳汁吸出后喂给新生儿。
(7)皮肤的观察及护理
认真观察婴儿颜面部及口唇是否紫绀, 如有应及时处理, 观察和鉴别婴儿是生理性黄疸还是病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是大部分足月儿在生后2~3 d 出现的黄疸, 5~7 d 最重, 10~14 d 消退, 早产儿延迟至3~4 周, 一般情况良好。病理性黄疸包括: ①新生儿溶血性黄疸:黄疸出现较早, 24 h 内出现, 且呈进行性加重。②新生儿病毒性肝炎, 常在生后 1~3 周缓慢起病, 此时生理性黄疸已消退或又出现甚至加重。③新生儿胆管闭锁性黄疸, 新生儿尿色深, 粪便呈灰色或淡黄, 血清胆红素增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④有无皮肤感染征象, 新生儿感染或败血症可致黄疸或加重黄疸。
(8)产后指导
鼓励产妇适当活动及做产后健身操, 经阴道自然分娩的产妇, 产后 6~12 h 内即可起床轻微活动,于产后第 2 天可在室内随意走动, 行会阴侧切或行剖宫产的产妇,可待拆线后伤口不感疼痛时, 尽早适当活动及做产后健身操,有利于体力恢复、排尿及排便,避免或减少静脉栓塞的发生率,且能使骨盆底及腹肌张力恢复, 避免腹壁皮肤过度松弛。产妇出院后,注意休息, 至少 3 周后进行全部家务劳动, 于产后 42 d 起应采取避孕措施, 原则是哺乳者以工具避孕为宜, 不哺乳者可选用药物避孕。
3讨论
母婴同室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护理人员要全面、细致地观察与护理新生儿, 加强对产妇及家属喂养安全、日常护理等方面的宣教指导,及时发现潜在并发症,以起到防范的作用。同时,要求护士提高自身的素质,增强工作责任心,提高专科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吴明远.214 例正常新生儿血糖测定[J].新生儿科杂志,
2006,6
[2]陈旭维.探讨早期干预减轻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J].
关键词:新生儿;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
以家庭为中心护理(Family-centeredCare,FCC)是建立在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庭之间合作基础上的一种计划,提供和评价医疗护理的方法,其四个核心概念为尊重、分享信息、参与、合作[1]。FCC理念最早始于美国,1972年由Fond及Luciano提出[2],其强调护理需要重视家庭的作用,以家庭为中心不是单纯强调以病人为中心,突出了家庭在整个疾病治疗护理中的作用。在儿科临床护理中,应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指导家庭对儿童的正确护理,满足家长和患儿的需要。新生儿是胎儿的继续,其脱离母体开始独立生活,各个调节中枢及脏器功能不健全,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如果在这个时期,新生儿没有得到良好的护理,则可能会导致疾病入侵。因此,对新生儿更适用于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通过家长的全程参与照护,使新生儿各方面都能达到完善的状态,提高父母的育儿知识,促使父母育儿行为的改善[3],提高新生儿的健康水平,从而保证其后续的健康成长和发育。
1新生儿特点
新生儿是小儿生理功能进行调整以逐渐适应外界环境的阶段,身体各组织和器官的功能发育尚不成熟,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和调节性差,抵抗力弱易发生疾病,且病情变化快。因此,新生儿时期应特别加强护理,如保暖、喂养、清洁卫生等。
2新生儿护理的指导内容
2.1居室环境:
新生儿室必须阳光充足,温度保持在22-24℃之间,相对湿度保持在55%-65%之间。采用FCC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其定时开窗通风,确保室内空气清新。
2.2维持体温恒定:
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差,皮下脂肪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散热较快。环境温度过低可使新生儿体温不升,影响代谢和血液循环,尤其在冬季或寒冷地区出生的新生儿更要注意保暖。指导家长正确采用暖气、空调和室内生炉子等办法提高居室环境温度,如用煤炉取暖应预防煤气中毒;局部保暖常用襁褓法、热水袋等,教会家长正确使用并防止烫伤。如果新生儿出现面红耳赤,体温超过37.5℃,说明室温稍高或是衣被过厚、包裹过严。应随气温的变化调节环境温度,增减衣被、包裹。
2.3喂养的护理:
母乳是满足婴儿生理和心理发育最天然的食品,营养丰富易被消化吸收,且富含免疫成分,任何乳类都不能代替。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卫生部制定的《婴幼儿喂养策略》建议生后6个月内完全母乳喂养。
2.3.1正常新生儿生后半小时即可哺乳,应母婴同室,提倡按需哺乳,可促使产妇乳汁分泌。在每次哺乳前给新生儿更换尿布,母亲洗净手用温开水清洗。哺乳时,先吸空一侧再吸另一侧,下次哺乳时则先吸未排空的一侧。
2.3.2哺乳时母亲取坐位将婴儿抱在怀中,和大部分乳晕送入婴儿口中,做到“三贴”,即胸贴胸、腹贴腹、下颌贴,母亲一手呈C型手势托扶,食指和中指夹住防止奶过急,并注意婴儿鼻部不要受压,随时注意吸吮和吞咽情况,每次哺乳结束不要强行拉出,可轻压下颌使婴儿自己张口自然脱出[4]。哺乳完毕后将婴儿竖抱起,头靠母亲肩上轻拍其背,直至打嗝后再取右侧卧位,以免溢乳或呕吐。
2.4皮肤及脐部的护理:
新生儿皮肤娇嫩且新陈代谢旺盛,应每日沐浴,生后24h即可洗澡清洁皮肤。洗澡前应先将大人的手洗干净,水温以自己的肘关节探入水中不烫为宜。清洗时尤其注意皮肤皱褶处如颈部、腋窝、腹股沟处,洗后用软毛巾轻轻吸干水分并涂抹少许爽身粉,以保持干燥。脐部是细菌侵入新生儿机体最重要的一个途径,因此需要保持脐部的清洁卫生。在脐带脱落之前,每天要用消毒棉签蘸碘伏进行擦拭,不要使用各种粉剂,亦不要让大小便弄湿脐带及覆盖的纱布引起感染。脐带一般在出生后1-2周会脱落,之后就不再需要纱布覆盖,但仍要保持脐部清洁和干燥。采用FCC由专业护士向家长示范和讲解新生儿皮肤、脐部的护理,纠正了以往不规范的操作方法,使皮肤感染、红臀、脐炎的发生率大大减少。
2.5衣着护理:
新生儿皮肤较嫩,要尽量选择柔软的纯棉衣服,舒适宽松,干净清洁,简单易穿;若是旧衣服应清洗干净并消毒。尿布要选择吸水性强、细软的纯棉布,忌用深色粗糙布料做尿布,尿布要勤换洗,并用肥皂和开水烫洗,避免细菌感染。尿布外面最好不用塑料布衬垫,这样利于散湿散热,减少皮肤刺激[5]。
参考文献
[3]资雪梅,康锡秀.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对新生儿家庭护理干预研究[J].临床护理杂志,2002(11):33-12.
[4]陈秋兰.强化早期产后访视提高母乳喂养率[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31):4501-4501.
[关键词]优质护理管理;新生儿;护理;效果
产科的护理是临床护理中的重点问题,尤其是新生儿的临床护理。新生儿因为器官发育功能尚未成熟,抵抗力差,因此需要精细全面的临床护理管理[1]。随着医疗制度的变化,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常规的临床护理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优质护理管理作为一项新型的护理,是指在以病人为中心,强化基础护理,全面落实责任制,深化护理专业内涵,整体提升护理服务水平的护理管理方法,且在临床中被广泛的应用[2]。优质护理服务的最终目标就是让患者满意、让社会满意、让政府满意。为探究优质护理管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该次研究选取72例新生儿进行分组护理并对研究结果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产科72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选取的时间在2016年1月—2016年10月期间,将参与该次研究的新生儿按照出生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对照组共有34例新生儿,其中包括男性新生儿20例,女性新生儿14例,新生儿的日龄在5~15d,平均日龄在(10.3±1.6)d,新生儿的体重在2~4kg,平均体重在(2.6±0.3)kg;研究组共有38例新生儿,其中包括男性新生儿23例,女性新生儿15例,新生儿的日龄在4~14d,平均日龄在(11.2±1.1)d,新生儿的体重在2~3kg,平均体重在(2.5±0.2)kg,所有新生儿均经过其家属同意参加该次研究,用统计学软件对该次研究中新生儿的日龄、体重等指标进行处理分析,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组间比较,具有比较的价值。
1.2研究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新生儿行常规的护理管理方法,具体的护理方法包括:①护理人员要定时对新生儿进行的调整,防止对新生儿的皮肤造成损伤。②护理人员为防止新生儿出现排便困难,可以适当地对新生儿的腹部进行按摩,促进新生儿的胃肠蠕动。③密切观察新生儿粪便的颜色和性质,观察新生儿脐带是否有渗血症状,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对脐带部的绷带进行更换。④定期清洗新生儿的脐部,并用碘酒进行消毒,防止脐部发生炎症。1.2.2研究组研究组新生儿行优质护理管理,具体的护理方法包括:①对新生儿进行护理。在该院有一种特殊的模具,因为其形状是模仿母体子宫形状,因此又将其称为“鸟巢”婴儿支架,该支架可以随意变化形状,防止婴儿长期一个姿势造成皮肤损伤。②发放爱心贴,在向新生儿家属进行护理告知的同时,向家属发放爱心贴,可以在爱心贴上写上为新生儿的爱心寄语,让患病新生儿可以在大家爱的包围下早日康复。③新生儿的饮食管理。护理人员要向产妇讲述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告知其母乳喂养的好处,并鼓励产妇对新生儿行母乳喂养。在行母乳喂养过程中,护理人员可以指导产妇如何保持科学的姿势,或者通过示范让产妇更好地掌握哺乳的要领,除此之外,还要叮嘱产妇要密切观察新生儿的排便情况,并针对新生儿的具体排便情况调整对新生儿的哺乳时间。④开展新生儿的抚触。对病情稳定的新生儿进行抚触,可以促进新生儿的消化、呼吸功能,促进新生儿情感的健康发育,增加新生儿和新生儿家属的感情。⑤成立家庭病房。对于患病的新生儿,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建立家庭病房,家庭病房的患病新生儿可以让家属在此对病情严重的新生儿行袋鼠式护理,护理人员为其提供个性化护理服务,从而促进新生儿疾病的早日康复。⑥疾病的护理。新生儿在出生后容易发生黄疸、湿疹等疾病,对发生黄疸的新生儿护理人员要予以蓝光照射,对于湿疹的新生儿,护理人员要保持新生儿的皮肤干燥。加强对新生儿的监护,一旦出现异常,要及时进行处理,防止病情的进一步进展。⑦建立PICC微信圈,将进行PICC患儿家属均集中在该圈内,当新生儿出现问题后,可以起到随时随访的作用。⑧避免交叉感染。在对新生儿行体重测量时,要更换一次性的垫布,防止发生交叉感染。
1.3疗效判定
新生儿家属护理满意度的内容主要包括护理人员对新生儿的服务态度以及护理人员的护理专业技能,总分为100分,每项为50分,分数越高表示护理效果越好[3]。
1.4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该次研究中的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新生儿家属的护理满意评分进行处理,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率用%表示,采取χ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护理满意评分用(x±s)表示,采取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率经过不同护理管理方法对新生儿进行护理后,结果显示,对照组新生儿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17.6%(6/34),研究组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6%(1/38),用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新生儿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两组新生儿家属护理满意评分对两组新生儿家属的护理满意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经过不同的护理后,对照组新生儿家属护理满意评分中的护理服务态度、护理服务技能评分分别为(40.1±3.6)分、(41.8±4.2)分,研究组新生儿家属护理满意评分中的护理服务态度、护理服务技能评分分别为(46.7±2.5)分、(47.9±1.8)分,对2组新生儿家属护理满意评分结果输入至统计学软件中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优质护理管理随着医疗护理要求的提高应运而生,是临床一种新型的护理管理方法。人们的健康意识的提高对临床的护理要求也随之提高,因此对临床的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生儿数量的增加使其临床的护理干预措施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提高新生儿的临床护理质量,降低新生儿的护理风险是临床工作中面临的巨大难题。优质护理管理理念的提出,经过临床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讨论后认为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相关学者发现在临床的新生儿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管理,可以提高临床的护理质量,对促进新生儿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4]。大量的临床实践显示[5],在新生儿的临床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管理,通过成立家庭病房,建立PICC微信圈以及发放爱心贴等多种护理管理,可以降低新生儿黄疸、湿疹、高胆红素血症疾病等相关新生儿疾病的发生率,增加新生儿家属对护理人员的各项护理成果的肯定,同时让新生儿家属也学习了更多有关新生儿护理方面的知识,增加了其护理经验。该次研究结果与该研究的报道结果基本相同,表明,优质护理管理在临床新生儿护理中具有重要的护理意义。该次研究选取该院妇产科72例新生儿进行分组护理,将34例分为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管理,将38例分为研究组行优质护理管理,对比2组临床的护理指标,结果显示,对照组新生儿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高于研究组,新生儿家属护理满意评分中的护理服务态度、护理服务技能评分均低于研究组,将临床指标输入至统计学中行统计学分析(P<0.05),该研究结果说明,与常规护理管理比较,在临床中对新生儿行优质护理管理的护理效果更好,获得新生儿家属的好评,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综上所述,对新生儿的临床护理行优质护理管理,可以降低新生儿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护理人员的临床护理质量,得到新生儿家属的认可和表扬。除此之外,通过实行优质护理管理,还可以增强新生儿家属对新生儿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使其更好地参与到新生儿的护理中,减少了护理风险的发生率。由此说明,应用优质护理管理方法在新生儿的临床护理中,可以取得明显的护理效果,对促进新生儿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周洪梅.优质护理管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当代医学,2014,13(34):119-120.
[2]王妮,王瑞丽.优质护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1(62):242-243.
[3]王敏霞.优质护理管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运用效果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5(23):327.
[4]季东平.优质护理管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4(4):229-230.
[关键词] 新生儿;疼痛干预;综合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8-0096-02
近年来研究表明,新生儿可以感知疼痛,而疼痛是其在早期发育过程中面对细胞刺激和组织损伤,通过行为反应和生理反射表现出来的特质,虽然不能自我表达,却同样可以通过表情、生理指标及行为活动等来进行评估[1]。疼痛的短期影响是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来代偿和调节平衡的,如疼痛应激反应使调节失衡可导致患儿睡眠障碍、胃酸过度分泌,对患儿情绪和喂养产生不利影响。而疼痛的长期影响就在于影响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早期的疼痛记忆会进一步引起患儿日后出现社交障碍、注意力分散、学习和调节情绪能力差等不利影响[2]。有文献报道,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中,平均每名重症新生儿每天要接受0~53次用于诊断及治疗目的的临床致痛性操作,如足底挤压采血、动静脉穿刺、耻骨联合上膀胱穿刺、机械通气、气管插管和吸引、皮下注射、肌肉注射、腰椎穿刺、骨髓穿刺、引流、去除黏性胶布、外科换药等[3]。有学者认为对于危重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和极低体重新生儿抢救的成功率和预后良好率的提高,不仅有赖于技术手段的提升,更在于对其疼痛和应激反应干预手段的提高[4,5]。因而在新生儿护理工作、特别是早产儿护理工作中,疼痛护理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对2009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NICU收治的160例新生儿进行统计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资料为我院NICU收治的新生儿,将患儿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中男46例,女34例,足月儿51例,早产儿29例,平均胎龄(36.95±3.12)周,平均体重(2 970.00±6.97) g,患病类型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34例,新生儿咽下综合征23例,新生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9例,新生儿肺炎8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8例;对照组中男45例,女35例,足月儿53例,早产儿27例,平均胎龄(37.13±2.92)周,平均体重(3 010.00±5.66)g,患病类型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32例,新生儿咽下综合征22例,新生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0例,新生儿肺炎9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7例。两组患儿日龄均7分,5 min Apgar评分均为10分,在性别、胎龄、出生体重、患病类型上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新生儿排除标准:①新生儿危重评分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为第一次致痛,致痛方式均采用微量取血笔对足跟部进行取血时致痛,操作中保持针刺的深度和力度一致。观察组患儿在致痛全程给予综合疼痛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包括:在采血前给予安慰奶嘴,使其进行非营养性吸吮、音乐疗法、并予以抚摸和喂葡萄糖水以及治疗等方法,根据新生儿具体情况具体实施;对照组患儿不给予任何缓解疼痛的干预措施,只给予常规护理。由专人分别于致痛后1 min和5 min观察患儿的疼痛表现,应用新生儿面部编码系统(NFCS)根据新生儿面部肌群活动进行观察并评分[6,7],具体包括:伸舌(用于早产儿)、皱眉、嘴呈“O”形、挤眼、下颌颤动、鼻唇沟加深、舌呈杯状、张口、嘴水平伸展(咧嘴)、嘴垂直伸展(撅嘴),每项计1分,总分为10分。得分7分表示重度疼痛。根据两组新生儿NFCS分值,将患儿分别按1 min、5 min三种疼痛等级进行分类对比。
1.3 统计学分析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1 min后两组新生儿NFCS疼痛分度比较
见表1。
3 讨论
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IASP)将疼痛定义为“一种不愉快的主观感受,伴有组织损伤和应激的情绪反应,不能否定无交流能力的个体有疼痛体验,需要适当降解疼痛的可能性。”[8]新生儿由于没有语言表达能力,不能将疼痛进行表达,只能通过面部表情变化、啼哭、动作反应表现出来。长期以来“新生儿神经组织缺乏髓鞘,不能传导痛觉感受”等认识误区严重制约了人们对新生儿疼痛的认识。实际上人类的疼痛感知系统在胚胎时期就已开始发育,新生儿可以感知疼痛。而疼痛、特别是过于频密的临床操作对新生儿的近、远期影响逐渐引起临床医生的关注。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和需要特殊救治的重症新生儿,由于经常要对其进行诊断和治疗性临床操作,如何降低对新生儿的影响,以及如何对新生儿疼痛进行量化评估,制定有效措施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和预后的良好率就成为近年来广泛关注的问题[9,10]。
新生儿疼痛的评估只能是间接根据新生儿对疼痛的反应,如面部肌群表现、行为表现以及各项生理指标来进行评估,可以是根据某一方面表现进行评估的一维评估,也可以是综合评估多种表现的多维评估,临床上对于首选哪种评估方式尚无定论、但对于很难定义的持续性或慢性疼痛以及有神经发育缺陷的新生儿急性疼痛,目前没有很好的系统性评估方式。我们在研究中采用的新生儿面部编码系统(NFCS)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稳定性较好、对于日龄
新生儿疼痛护理干预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疼痛预防措施,如建立规范的临床操作规程减少不必要的致痛性临床操作,对新生儿治疗药物加强监督指导以避免滥用药物对新生儿造成疼痛等不良影响。二是药物干预,必要时使用阿片类药物、非阿片类药物、催眠药、局麻药等,但使用前要权衡利弊。三是非药物干预,包括环境干预和行为干预,环境干预即减少外界灯光、噪声、繁密操作干扰对患儿造成的不良影响;行为干预包括非营养性吸吮、喂葡萄糖水、袋鼠疗法(kangaroo-mother-care,KMC)、母乳喂养、治疗以及音乐、针灸、抚触等其他方式。其中非药物干预在临床护理操作中应用最为广泛,研究发现,通过对患儿进行非营养性吸吮、抚摸、喂葡萄糖水等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新生儿疼痛[11-13]。本研究中,观察组采取疼痛综合干预措施,主要采用非药物形式,从研究结果上来看,新生儿1 min后NFCS疼痛分度为轻度疼痛的比例分别为58.75%、26.25%,5 min后NFCS疼痛分度为轻度疼痛的比例分别为97.50%、57.2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对于新生儿、特别是NICU中治疗的新生儿必须从对新生儿远期预后高度负责的高度上来认识疼痛护理干预,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临床致痛性操作,对新生儿的药物性疼痛干预要慎之又慎,同时加强对新生儿疼痛的非药物干预,就能有效减少疼痛对新生儿的不利影响。新生儿的疼痛护理干预在临床上是行之有效的,需引起高度重视,在实际护理操作中要大力提倡。
[参考文献]
[1] Anand KJ,Craig KD.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definition of pain[J]. Pain,1996,67(3):3-6.
[2] 陶莉,周伟,陈克正. 新生儿疼痛[J].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4,7(2):123-125.
[3] 戴海英. 新生儿疼痛的护理干预研究进展[J]. 全科护理,2011,9(2):347-349.
[4] 蒋犁,李函. 疼痛对新生儿的不良影响及干预对策[J].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2,27(5):289-295.
[5] 罗晓萍. 180例新生儿疼痛的原因分析和护理对策[J]. 天津护理,2008,16(3):141-142.
[6] 李婷婷,李莉,杨玉婷,等. 疼痛护理干预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6):635-637.
[7] 刘玉芬,杨晓清. 新生儿疼痛的护理[J]. 家庭护理,2008,6(1):232.
[8] 戴海英. 新生儿疼痛的护理干预研究进展[J]. 全科护理,2011,9(2):347-349.
[9] 张宝华. 护理干预对缓解新生儿疼痛的效果观察[J]. 护理学报,2009,16(11B):49-51.
[10] 汤亚南. 新生儿疼痛临床研究进展[J]. 中国当代儿科,2007,9(3):281-284.
[11] 高海霞,陈京立,高洪莲,等. 非营养性吸吮对足跟采血所致新生儿疼痛的影响[J]. 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53-55.
[12] The International Evidence-Based Group for Neonatal Pain. Consensus statement for th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pain in the new born[J]. Arch Pediatr Adolesc Med,2001,155(2):178-180.
新生儿的免疫力是人一生中最弱的阶段,也是最脆弱的群体,新生儿在刚刚出生的那段的时间里是最危险的阶段,这段时间的护理质量对新生儿而言非常重要。鸟巢式护理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方法,其护理特点也引起了许多专家的关注。本文通过对鸟巢式护理方法的探讨分析发现,鸟巢式护理能有效提高新生儿的临床护理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共选取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内在我院出生的10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选取的新生儿通过临床诊断发现,均没有明显的先天性疾病、产伤以及并发症等,且新生儿的家属均同意本次研究。其中男性新生儿有53例,女性新生儿有47例,平均胎龄为38.2周,平均出生体重为3.22kg,有39例新生儿为剖宫产,61例顺产。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通过统计学分析发现,两组新生儿的性病、胎龄、体重等均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因此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两组新生儿在出生后均采用了常规护理,新生儿的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在院期间内的常规保暖,其中要调节好保暖箱的光线避免灯光直射婴儿的眼睛,分类处理好新生儿的各类用品,比如新生儿的尿布、毛巾以及被子衣服等,要做好定期消毒。每天在为新生儿洗澡的过程中需要为涂擦爽身粉。新生儿的脐窝以及脐带的残端必须要用75%的乙醇进行消毒,确保周围皮肤没有血肿以及潮湿等状况。新生儿的眼睛在洗完澡之后需要用棉球沾湿生理盐水擦拭,在为新生儿喂完奶之后,需要做好相应的口腔护理,保持口腔的清洁[1]。当新生儿出生时间达到6个小时之后,尽量指导产妇进行母乳喂养,在母乳喂奶之后,轻拍婴儿的背部,防止溢奶与吐奶。新生儿洗澡的过程中,将新生儿的浴巾按照传统的折叠方式折叠两次,先让新生儿平躺在浴巾上,再将浴巾两边往下卷到新生儿两侧。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还采用了鸟巢式护理,鸟巢式护理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护理内容。首先在洗澡的过程中,将浴巾的按照滚筒式卷成一个椭圆型“鸟巢”,并用胶布进行固定,浴巾的必须包含新生儿的长度,浴巾的宽度要包含新生儿的肩宽,让新生儿的肩部能够枕在接口处,让新生儿蜷卧在浴巾折成的鸟“鸟巢”里。其次,在将新生儿放入暖箱中时,需要先将暖箱预热5分钟,让温度达到33°C―34°C。新生儿进入暖箱中后,需要调整好“鸟巢”的周围领,让新生儿的四肢、头颈部位与棉垫进行轻微的接触,同时要根据新生儿的体型调节好棉垫的皱褶,要让新生儿有足够的自由活动空间[2]。
1.3观察指标
在本次的研究过程中,主要观察两组新生儿的体温变化波动、血氧饱和度、平均睡眠时间、出暖箱时间,同时观察两组新生儿的胃肠功能变化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过程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组别之间采用t进行检验,同时确定当统计学差异P
2结果
两组新生儿患者在采用相应的护理模式后,两组新生儿的相关指标都得到了良好的护理效果。通过对两组新生儿的相关指标观察发现,观察组新生儿的体温波动幅度要明显的低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也要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的睡眠时间要长于对照组,出暖箱时间要低于对照组,且两组之间同样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