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反思剖析材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加强行政复议工作规范化建设的关键就是要建立一套符合政府工作大局、复议工作职能要求、职业特点和复议人员队伍构成的机制,确保行政复议人员的管理、行政复议工作的开展和业务的运作都应当按照既定的程序、制度、规则进行,减少人为主观因素,追求规范管理和操作,不以领导个人的意志变化而变化,不以服务对象的不同而不同。前段时间,我办行政复议工作在规范化建设上进行了一些探索,获得了一些宝贵经验。结合这些工作,笔者试对行政复议工作的规范化建设作一探析。
一、加强复议人员队伍素质建设是开展规范化建设的关键
由于复议工作的法律性和专业性极强,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复议人员队伍,是开展规范化建设的关键。
一是要加强思想教育,端正指导思想。行政复议工作是政府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行政复议人员的一言一行代表着政府的形象。因此对行政复议人员应当深入开展思想教育,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和服务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行政复议人员也应端正指导思想,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通过加强思想教育,打牢“复议为民”的思想根基。
二是要加大培训力度,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在抓好思想教育的同时,行政复议机关应当通过健全和完善培训机制,加大培训力度。按照国家的相关要求,行政复议机关应当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进一步规范教育培训工作体系,使培训工作制度化、日常化、规范化。
三是要加强机构建设,充实人员力量。目前,各地区开展复议工作不很均衡,工作质量参差不齐,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机构弱,人员少。加强机构机构建设,充实人员力量,是复议工作良性发展的客观保障。各级行政复议机关应当从推动依法行政的高度出发,立足长远,真正把加强复议机构建设纳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在保障在机构建设和人员力量建设上狠下功夫。
二、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是开展规范化工作建设的基础
没有良好的制度,就没有规范的工作。要做好行政复议工作,就应当将行政复议的各个环节都制定较为严密的制度,使行政复议工作的全过程都有章可循,依章办事。
一是应建立完善行政复议接待制度。在行政复议接待中工作人员与方方面面的来访人员打交道,是代表政府形象的一个“窗口”。接待人员应当注意对来访人员的研究,态度热情,语言规范,要少用感彩较浓的用语,避免给当事人以错误信息,产生不必要的争议。要加强对接待工作的记录,确保不激化和外推矛盾,力争创造和谐气氛。
二是实行案件审理合议制。建立行政复议案件审理合议制,是保障案件质量的重要制度。复议案件受理后,应当成立案件合议组,指定一人主审,其他人员辅助,明确各自的责任,共同负责审理。建立这个制度,通过发挥集体智慧,可以尽量减少和避免失误,增强复议案件的公正审理。
三是复杂案件应当建立听证制度。案情重大、情况较复杂的复议案件往往是复议工作中的难点,经办人要投入大量精力来办理,如果只进行书面审理,效果有时不是很理想。通过建立复议案件听证制度,听取申请人和被申请人的意见,组织争议双方质证、辩论,向有关组织和人员查清事实,并将审理过程公之与众,就弥补了行政复议书面审理方式的不足,可以确保审理公平、公正、透明。
四是制定疑难案件专家咨询制度。复议工作中的经常容易出现一些把握不准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仅凭办案人员自己的力量,很难保证案件定性准确。建立专家咨询制度,吸取社会各界专家学者的力量,集思广益,将会使案件的审理更加公正、高效。
五是建立实施复议决定跟踪问效制度。行政复议决定的兑现,是行政复议能否取信于民的重要环节,体现了政府的权威。应此制定行政复议决定履行跟踪问效制度,要求当事人特别是被申请人——行政机关要及时履行行政复议决定,是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要求。
六是建立文件档案管理制度。复议机构应当加强对文档实行分类管理制度,严格收发文登记制度,有条件的要建立专人、专柜、专室的建设,以便工作研究和查找,保障工作开展的连续性。
随着工作形势发展,还可以试行行政复议错案追究制度、按时结案归档制度、复议权力义务风险告知制度等等一系列制度,以丰富复议工作制度体系。
摘要:在“元认知”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可以通过对学生学习品质的呈现转化消除问题剖析的“盲点”,通过对学生知识结构的点拨强化避免知识激活的“盲区”,通过对学生解题思路的示范引领克服策略运用的“盲目”,最终实现优化提升学生主观题解题效能的目标。
关键词:元认知 主观题 答题效能
作者简介:邹幸,江苏省无锡市第一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如何提高学生解答政治主观性试题的准确性和全面性,一直是高考复习阶段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尽管提高学生的主观题解题能力离不开足够的练习与考试,但是“题海”和“频考”只是辅助手段。况且反复练习的“熟能生巧”应用不当也会导致“熟能生厌”。而在“元认知”理论指导下,通过对学生解题过程“元认知”自觉意识及调控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解答主观性试题的效能。
所谓“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认识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认知和控制。①元认知知识包括个体元认知知识、任务元认知知识以及策略元认知知识。它是对有效完成学习任务所需要的技能、策略及其来源的意识,使学生能够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而建立在元认知知识基础上的元认知控制则是运用自我监控机制确保任务能够成功地完成,它使学生知道自己何时、如何做什么。
学生解答政治主观性试题是在教师指导下自主与独立思考探索的过程。因此,元认知能力和素养对于提高学生解题的质量和效率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元认知的监控和调整,学生解答主观性试题就会产生“盲点”和“盲区”,陷入“盲动”与“盲从”。只有重视对学生“元认知”观念的指导以及元认知调控的培训,才能避免学生解答主观性试题的盲目,提高主观题解题效能。
一、通过对学生学习品质的呈现转化消除问题剖析的“盲点”
元认知知识首先包括个体元认知知识,即学习者作为学习着或者思维着的认知加工者的一切特征的知识。②它要求学习者首先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学习特长、学习习惯、能力及其限度。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克服自己在学习品质上的不足,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学生解答政治主观性试题首先需要对试题材料和设问进行准确剖析。在这一阶段学生出现的缺漏往往不仅仅是知识掌握的问题。学生在学习品质和习惯上的缺失经常会造成学生对问题剖析的“盲点”。如不少学生对知识学习局限于死记硬背,在面对试题材料的新情境或者遇到自己掌握得不是很好的知识点的问题时,往往会出现思维短路,选择忽略和放弃;有些学生由于自信心不足,在审题时过于紧张焦虑,注意力不能集中于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些学生由于性格毛躁,对知识的掌握和问题剖析只求表面不求甚解,造成错看漏看试题材料设问,在对题意理解不到位的情况下匆忙动笔,结果一做就错,一做就漏等。对于这些由于学习品质和习惯造成的认知能力方面的缺失,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课后练习及个别辅导的过程中和学生一起留心观察,细心发现,及时呈现、疏导和转化,帮助学生发展对自身学习品质与习惯的认识和调控能力。
在平时复习与练习的过程中,对随堂练习中精选精编的主观性试题,笔者常常引导学生对照参考答案对自己解答和思维的过程进行反思,寻找自己的审题缺失、认知盲点和思维误区。而在每一次大型考试之后,笔者都要求学生认真填写试卷分析表,进行规范、宏观和系统的自我分析与反思,通过规范系统的自主总结学生就可以自主反思呈现平时复习过程中学习品质、答题习惯存在的不足,从而在以后的复习和解题过程中,有意识地注意和自我强调、克服。而对于只知道死记硬背,对知识不求甚解的同学,笔者则经常在课堂教学中提问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性问题,如《经济生活》中的“为什么在经济增长滞缓时要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生活与哲学》中的“电子产品和电脑到底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还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为什么?”等。在师生互动中不断提醒他们对知识理解的重要性,强化他们理解性记忆的自觉意识,克服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对于自信心不足的学生,笔者则想方设法利用鼓励和肯定他们微小进步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效能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解题心态;对于自信心“爆棚”,不肯静下心来掌握基础知识,剖析试题材料与设问的学生,笔者则有意识地通过“公开暴露”他们解题缺漏的方法,使他们认识到严谨踏实审题习惯的重要性。这些对学生个体元认知知识的呈现和不同的元认知体验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对自己学习习惯和品质的反思和监控调整意识,从而消除解答主观性试题问题剖析的“盲点”。
二、通过对学生知识结构的点拨强化避免知识激活的“盲区”
元认知知识中的任务元认知知识是指学习者对学习材料和学习任务的性质、难度、熟悉程度、结构特点等因素的了解认知。①学生对学习材料和任务的元认知决定了他们在该学习任务上分配的时间和精力,影响到他们对学习方法的选择。这对学生有效监控和调整自己对知识的掌握也是至关重要的。
有经验的高三任课教师都知道,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是学生面对主观性试题时系统分析问题,实现问题转化,形成答题策略的保证。而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结构化的知识才能被有效激活,实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学生解答主观性试题在知识激活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知识记忆不全,概念掌握不到位,虽然熟悉某个知识点却不能灵活运用等知识激活的“盲区”。避免知识激活的“盲区”需要教师启发帮助学生掌握组织加工所学知识的“元认知”方法。即在复习课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讲解巩固考纲的每一个考点,而且要点拨学生反思所学知识本身的性质、体系与结构特点,强化他们对知识点与复习任务和目的的认识,从而促进学生对头脑中所存储知识不断进行重组,自觉将知识连成串,组成网。在解答主观性试题时能够多角度、全方位提取运用,避免产生知识激活的“盲区”。
如在复习《文化生活》“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一课时,笔者并没有直接从知识点的讲解开始,而是要求学生翻开教材目录,思考这一课在整个一二单元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学生根据单元知识的逻辑体系思考得出了这一课与前后两课知识内容的结构性关联:
这一教学环节看似不能直接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但是却使学生能够以一种系统结构化的思维进入相关知识点的复习巩固。因此当复习完本课传统文化的两点影响之后,笔者进一步追问:“传统文化的影响仅仅局限于这一课的这两点影响吗?”学生能够迅速进行扩展思维,激活本课的前后关联性知识,补充和完善了传统文化的影响等内容。
而在随后的随堂练习:“运用‘传统文化的影响和作用’的相关知识,谈一谈如何看待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养儿防老观念’”的思考解答中,学生基本上都能够从传统文化的民族性、相对稳定性、一分为二、与时俱进地看待传统文化等多角度进行全方位思考与解答,避免了思维与知识激活的“盲区”。
而在带领学生巩固复习了唯物论的所有概念原理之后,笔者要求学生用图示法画出唯物论所有概念原理的逻辑联系。并在课堂上公开展示了一位优秀学生总结的结构图:
这一过程不仅通过与展示的结构图的比照中融会贯通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知识体系,而且增强了学生系统优化所学哲学原理的自觉意识。
三、通过对学生解题思路的示范引领克服策略运用的“盲目”
元认知知识中的策略元认知知识是学习者对有关学习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知识,即个体对自己学习策略的选择、调节和控制有所认识,根据认知活动的特点制定目标,计划活动,预估效果,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①它要求学习者不仅要拥有策略,而且要知道何时何地,怎样以及为什么使用这些策略。在认识到策略运用的价值后能够有意识地积极主动使用这些策略。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政治主观性试题解题能力本质上属于准程序性知识,很难通过陈述性知识传授的方法来获得,必须通过教师的示范引领和针对性训练才能让学生领悟和强化。如果说题型、方法等的“点拨”属于陈述性知识,那么教师的“示范”就是将其转化为程序性(策略性)知识而运用于具体解题。这种运用是一种对内调控的过程,是个人调控自己的认识活动以提高认知操作水平的元认知能力。政治主观性试题解题策略的形成,犹如河流的此岸和彼岸,只有方法介绍而没有方法应用,河流的两岸就缺乏了必须的桥梁,学生欲实现跨越会面临重重困难,陷入策略选择和运用的“盲目”。而复习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示范”,就等于在河流两岸之间架设了一座可供学生顺畅通行的桥梁。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解题示范主要有审题示范、典型示范、完整解答示范等。
【示范典例:】
材料:“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然而,今年来我国“舌尖上的浪费”非常严重。2013年初,北京市一家民间公益组织发起吃尽盘中餐的“光盘行动”,人民日报微博随即响应,并得到众多网络媒体的关注和转载,使之急速升温。这一活动唤醒了人们的节约意识,反映了社会公众对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广泛认同。
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光盘行动”引起社会共鸣的原因。(8分)
参考答案:①大众传媒具有强大的文化传递、沟通、共享功能。②中华传统美德对人们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③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导向作用。
从设问角度看,本题属于有条件限制的归纳题,答题要“顺藤摸瓜”,即根据材料中的关键字词(藤)寻找教材中对应的知识点(瓜)。但是这一解题策略方法教师仅仅告知学生是无法落实到运用的。教师必须用下列图示呈现和展示解题策略的运用过程,即在情境材料中做出相关标记,然后用箭头连接所体现的关键词(原理)。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课堂教学前的准备,却往往忽略课后的反思和总结。殊不知,教师的教育智慧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除了来自教育理论的指导外,更多的是来自于对自身长期教学实践的反思,在反思中慢慢积累个性化的经验,在反思中形成教育智慧。“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叶澜教授说的这句话充分点明了记录课后反思的重要性。
我认为,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剖析、解读的过程。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自己主要是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不足和失误,记录、整理学生的创新思维、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和学生的问题和建议。自己以前做得不好,总以为教育理论是远离实践的“阳春白雪”,对具体的实践活动是没有用的或用不上的。现在明白了,以理论知识为支架进行反思,能深入思考教学中的理论问题,使自己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从而提高理论水平。还能使自己形成一种大教育观,站在理论的层面去看待教学活动,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对于教学反思,很多老师容易忽略,认为反思是不必要的。其实,“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改进教学实践的方式,研究自己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教中学,学中教。那么,如何写好教学反思呢?
一、写成功之处
写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
二、写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今后教学更上一层楼。
三、写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的,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四、写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教学的丰富材料。
一、查找的突出问题
经过自我剖析,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政治站位不高。
(二)服务意识不强。
(三)想干事干成事,意志力不坚。
(四)自我约束力松懈。
二、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对照以上问题,本人认真剖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具体表现在:
(一)经历少,学习少。对党的要求上级组织要求理解不深刻,执行力不够,带头作用起的小。
(二)我们为什么叫服务中心的理解有待进一步加深。
(三)我们人人都是营商环境的参与者和带头人,更应深刻反思。服务群众业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工作作风不够扎实,对工作中的难点有畏难思想,有维持现状,不出事应付工作心理思想。
三、具体整改措施
(一)首先要加强学习,明事理辨是非。提升政治站位,增强两个维护,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对党忠诚,增强执行力。
(二)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意识。
我局先教活动第二阶段已经进入到最后一个日程,也就是“回头看”和小结转段这个工作,今天的会议主要是对林业系统各党支部第二阶段工作进行“回头看”,根据县先教办的有关文件精神,“回头看”的重点是“五看”,一是看征求意见是否广泛、全面,对收集到的意见是否进行了全面反馈;二是看个人对照检查是否认真扎实,问题是否找得准;三是看是否每个党员都有党性分析材料,党性分析材料是否深刻、客观,问题是否说够,原因是否说透,努力方向是否明确;四是看专题组织生活会是否真正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每个党员思想上是否爱到了角动;五是看民主评议是否符合规定是程序,每个党员的评议是否客观公正。现在对我局第二阶段工作“回头看”。
一、认真开展总结分析转段工作动员
在县委召开转段会议后,我局在也4月6日召开了转段动员大会,办公室支部、公安支部和营林支部在岗党员、XX林场支部、林科所支部、开发站支部、木材公司支部的支书和支委、在县城区的部分退休党员干部也参加了会议,此外,还邀请了县督导组XX同志到来指导。会上本人对第一阶段工作进行总结,并对第二阶段工作做出全面部署。会后,各党支部又以支部为单位进行了再动员。其中有一点就是要求XX林场支部、林科所支部、开发站支部、木材公司支部回去也要召开各自支部的动员会议进行第二阶段工作的部署。据了解,除开发站支部特殊情况外,各个支部都随后召开了动员会议。通过层层宣传发动、组织讨论,使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到党性分析、民主评议阶段既是对前阶段学习培训工作效果的检验,又是解决突出问题,搞好整改的前提和基础,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性阶段;同时明确了第二阶段的主要任务、方法步骤和目标要求。
二、坚持开门教育,广泛征求意见
这项工作在动员会议后由办公室具体抓实施,局党组在动员会后主要通过发放意见和建议征询表、开通了专门电话进行意见征询。党组把广泛征求意见作为增进同干部职工感情,加强与干部职工联系,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的一次极好机会,努力创造群众畅所欲言的气氛,拓宽群众参与的渠道,采取多种方式搞开门教育:一是深入基层主动征求意见。本人在4月上旬起,到了木材公司、开发站、森林公安分局倾听基层的意见和建议。其他领导,像江组长也经常深入到自己分管的木材公司、开发站去征询意见和建议。二是发放征求意见表。按在职的党员干部、非党人士、离退休老同志发放征求意见表,广泛征求他们对局党组和党组成员个人的意见。据统计,自征求意见以来,我局党组共征求到各种意见建议50条,其中:对单位的意见建议29条,对党组成员的意见建议21条。三是召开座谈会。局党组和各支部均召开了党员座谈会,采取面对面或背靠背的形式听取意见,进一步扩大党员对这场教育活动的参与权。四是开展谈心活动。结合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局党组广泛开展谈心活动,我同唐副局长找了森林公安党员干部进行谈心,做到突出一个“真”字。即讲真话,动真情,亮真心。同时,局党组成员之间、领导和所分管的部门之间也开展了交心活动。通过开门教育,广泛征求意见,党员干部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对收集到意见进行认真的分析、反思,找准并抓住存在的突出问题,增强了针对性。
三、深入自我剖析,认真撰写自我剖析材料
党员自我总结对照的过程是不断增强党性、加强修养、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为增强自我剖析的效果,我们抓住一个“深”字,从二个方面把关:一是党员个人从严把关。各支部要求党员对照总结时以“三个代表”为尺子,以身边典型为榜样,以群众意见为镜子,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勇于把自己摆进去,认真查找问题和不足,深挖思想根源,明确努力方向。党员撰写自我剖析材料都经历了自己找、领导点、群众帮,反复修改,不断完善的过程。二是支部严格把关。按照层层负责原则,各支部认真审定党员个人总结材料,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使每个党员都能实事求是,找准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存在问题的原因。由于严把“二关”,因此各支部多数党员的剖析材料质量较高,从每位党员的自我总结材料中,可以看出他们确实是经历了一个深刻而痛苦的思想反思过程。不少同志都从自己工作中的问题追根溯源,充满勇气地亮出思想深处的问题。有的从个人升迁得失的心路历程,看到自己党性根基的不扎实;有的从工作上的松劲和心理上的老化,看到自己思想意志的衰退;有的从本职工作开拓创新不足,看到自己执政为民意识的淡薄等等,从而为民主评议做好了充分准备。
四、搞好专题民主生活会
一是在召开的专题民主生活会上,我局党组成员都带头作自我总结、带头评议其他同志。能够做到自我剖析深刻,实事求是,客观全面。对支书、支委的评议既肯定成绩,又重点帮助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其他党员也分层次逐一进行了客观的自我总结和自我评价。二是开展积极健康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党员之间互评时,坦诚积极,认真负责,人人发言,既有思想交锋,触及灵魂,又有感情交流,增进团结。据有同志反映,很多年没有这么认真地开过党内民主生活会了,特别是党员之间能够本着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原则积极开展批评方面,是以往很少见到、很难做到的。在民主生活会上,大部分党员本着“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群众,整个民主评议过程气氛积极、热烈、健康。
在第二阶段工作中,我们全体党员干部受到了深刻的党性锻炼和考验,成效是明显的,主要收获有三个方面:
一、进一步增强党性观念
在党性分析、民主评议阶段,我局机关党员通过进一步学习《》,研究制定林业系统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及进行个人对照总结等一系列工作,经历了思想碰撞和灵魂洗礼,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行为标准,找到自身差距,增强了党性观念。有三个变化:一是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有的党员干部利用工作之余自觉学习有关文章,积极参与先进性教育标准的认识和讨论,理论素质有明显提高。二是组织纪律性增强了。对上级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更加迅速有力,每个党员对支部安排的工作认真完成,党员的组织观念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有明显提高。特别是在全国开展的打击破坏森林资源专项行动中,大家都找准一些案件的着力点,认真开展案件的侦破工作,4月初就破获了几起森林火灾案件。四是团队精神增强了。工作中讲协作、讲贡献多了,推诿、扯皮的事情少了,党员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先锋意识有明显提高。也体现在我们各项工作中,又特别是这次森林资源目标责任状迎检的工作上,林政、营林、还有抽来的同志都分工负责开展相关工作,成效也明显。
二、进一步强化了宗旨意识
通过党性分析、民主评议,党员的宗旨意识进一步强化。各支部围绕群众最关心,与群众切身利益关系紧密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对马上能改的不拖不等,边整边改,立说立行,认真落实整改措施。如针对下属单位退休职工养老保险问题,积极与县资金所联系协商,争取支持,妥善解决。目前,我局党员干部正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得到了群众的肯定和欢迎。
三、促进了批评与自我批评风气的形成
“炫”,常常带着一种炫示的刻意、夸耀的得意,现实生活中频发的“炫爹”“炫富”之类即是明证。但是左扬民反其道行之,炫起苦来,于是网友大加推崇,认为是给生活在蜜罐里的“90后”以积极的引导、精神的激励;于是网友评论说“要炫就炫苦”,认为炫苦是比炫爹炫富更高层次的一种“炫耀”。但我认为,这恰恰折射了人们对苦难的认识和理解的浅薄和幼稚。
苦难不可炫。可以炫耀的苦难不是真正的苦难。周国平说:“一个人只要真正领略了平常苦难的绝望,他就会明白,一切美化苦难的言辞是多么浮夸,一切炫耀苦难的姿态是多么做作。”是啊,苦难重压下的人们,被苦难无情吞噬的人们,那些在苦难中挣扎的朝生暮死的芸芸众生,没有机会也没有心绪去炫苦。而左扬民所炫的苦,在日本打工留学,胼手胝足,骨瘦形销,亲历之时或许深味其苦,然而事后炫出之时,这“苦”已经变味了。我们需要的是对苦难的理解和反思,而非简单的炫示和夸耀。
苦难不必炫。当身受苦难,希求以炫苦博取他人的同情怜悯时,未免高估了这种同情的作用。如同肉体的痛苦只有自己承受一样,精神的痛苦也是无法分担的。别人的关爱至多转移你对苦难的注意力,却无法改变其本质。历史上那些伟大的受难者从不用自己的痛苦搅扰别人,而是默默承受,那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目标,他们有自己的高度。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贝多芬两耳失聪而谱《欢乐颂》,陈寅恪晚年目盲而作《柳如是别传》……他们无须炫苦,因为深谙直面苦难之道。陀思妥耶夫斯基甚至说:“我只担心一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
我想,对苦难的认识和理解也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不禁想到一首辛词,“愁”替换为“苦”字,精当而又诗意地勾勒出这种蜕变:
少年不识“苦”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苦”。
而今识尽“苦”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综合评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就是新材料作文题的魅力。好的材料,角度多,空间大,易于发挥。这三篇作文,就左扬民网上炫苦一事,分别从“炫苦”的现实意义、网络宣传文化的特点、“炫苦”现象存在的问题等不同角度,或正面、或反面,或肯定、或否定,阐发了作者的见解,各具特色。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提醒我们,分析一则材料,既要走进材料,把握材料的主要内容,又要跳出材料,找到一个独特的视角去剖析材料。
闵文老师抓住“搞什么炫爹炫富,要炫就炫苦”这句话谈吃苦精神在当下的意义,由表及里,深入剖析吃苦对人生的作用,尤其是对青年人成长的作用,并提出解决办法,可谓“切中时弊”,体现了一位长者的殷殷之心。
【关键词】史料整理 逻辑支点 方法论反思
一、“序”“注”问题的由来
(一)《庄子》郭象序的真伪问题由来及其研究现状考察
今本郭象《庄子序》言辞美而意悠远,然而《宋会要辑稿》载景德二年(1005年)雕印《庄子释文》时杜镐等“以《庄子序》非郭象之文,因删之”,真宗说“观其文理可尚,但传写讹桀耳”,遂命人校订而“冠于篇首”。文献之含糊为后人之辩难引向了不同的诠释路向。
王利器于1978年发文讨论此问题,认为此《序》为伪郭象序,真序在日本高山寺所藏《郭象庄子注》文末,计202字(今本序为399字),而且202字文又部分见于《宋会要辑稿》和《经典释文》中,真序之流传在于宋真宗为行“儒道合一”之文化政策。
余敦康(1979年),认为王文“根据不足”并利用《序》与《注》之思想一致之内证法来反驳王文,最后认为二序可以并存。问题的转折在于王晓毅(2002年),他同样用“内证法”,提出“五证”,指出“序”与“注”之不一致,这是令人深思的。有意思的是李耀南(2005)针对王晓毅和黄圣平之文以更加详细的论证指出“郭象为《庄子序》的作者仍然无法否定”,同样其方法仍是“史料辨析”和“学理辨析”,针对王、黄逐条提出反证。
(二)郭象《庄子注》是否窃自向秀之由来及其研究现状考察
《晋书》“郭象传”称“象为人行薄”,窃向秀注为己有;而“向秀传”则称“郭象又述而广之”。《晋书》为正史,然而同书而对同一件事有着如此不一致的记载,这有点让人不可思议,而后人之辩论也便由此展开。疑者之据,吾未细查固不能发一言,然据杨明照称“然皆铸词虚阔,弗之详论也”,以我所见刘盼遂之“申郭篇”而言,其论证也可谓“铸词虚阔”,实不如今人论证之深之详。论证郭象之庄子注是否窃自向秀,通行的做法是比较向郭注之思想异同(多参照《庄子序》和《难养生论》)。
其一:如近人杨明照(1940)年通过辑录向注89则发现“与郭注同者四十有七,近者十五,异者二十有七”虽向注全文不可见然郭窃向“是有口莫辩矣”。其二:胡江源于1981、1982年针对《中国思想通史》之郭象“窃书”说,展开辩难他认为该书中“郭象窃向秀注比照表》是片面的,而且它所依据的《晋书》本来就“不求笃实”,并称《通史》对向秀“崇有”思想的分析也存在着硬伤。其三:王宝玹(1993)从版本改编角度称,唐代学者在整理藏书时“将郭本《庄子》三十三篇三十卷改编成四篇十卷,并根据向秀注文对郭注作了改订和补充”。其四:值得一提的是王晓毅(1997)提出了向秀《庄子注》新说,认为其成书伴随了向秀的一生,另则向注可补充“西晋前期玄学发展”的“空白”,对于版权王认为郭融“向注”于己注,向注遂遗失。其五:康中乾(2002)从史料厘定角度总结了向郭注的问题现状,并认为史料之可疑使论证有限,所以史料之外应参照“逻辑的方法”。
二、“序”“注”问题的研究方法及其问题
(一)通过对研究状况的考察可以发现,今之学者所运用之方法大致趋势为:史料整理——思想剖析——逻辑支点。三者无法单列,于研究中总是混合的,但是各有侧重,然而仔细考察,三者皆有问题。
(二)史料整理之问题。
“序”之问题肇因于《宋会要辑稿》,此文献问题有:其一,“镐等以《庄子序》非郭象之文,因删去之”,“以”可做“以为”解也可做“因为”解,另只说非象文,但“依据”何在?没有记录,后人由此含糊之记载而各有发挥,固均不足信;其二,真宗说“观其文理可尚,但传写讹舛耳”,同样可以合乎文理解为郭文或非象文;其三,《宋会要辑稿》本身是否可信?李耀南指出宋人有“该书之风”多“以意该书”。
“注”之问题肇因与《晋书》。而《晋书》本身之记载就有明显的问题,《郭象传》称“窃为己有”,而《向秀传》则称“述而广之”,或可称为“《晋书》不可信?”胡江源文、康中乾文、刘运好文均有此种看法。若问题之因便是不可信的,今之学者又何以能辩?
“序”“注”互证之谬是否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嫌?而郭象《庄子注》是否经过唐人依据向注再加工?史料问题的核心在于:“序”之肇因《宋会要辑稿》无有“依据”记录,而“向注”已不在。所以,任何的史料整理都可提出“同样充分”的反证,如上我们所看到的那样,依据同样的史料我们完全可以得出相反的结论。
(三)思想剖析之问题
思想剖析,在这里指的是,不同学者在论证“序”“注”问题时,因为史料之可疑而进而通过“剖析”“序”与“注”之思想来论证是非为郭象所作。需要指出,任何史料的的整理,都伴有思想之剖析和理解,还包括“逻辑”之运用,在这里单独讨论此问题目的在于指出,就“序”与“注”的思想理解来讲也是有问题的,是非何在?而且“学理辨析”的论证有效性又何在呢?思想空间是自由的,对各人之限度也不同,那么思想的公度性何在?
(四)逻辑支点的问题
“逻辑”加“支点”似乎是可信的代名词,然而此处的“逻辑”具体指的是何种逻辑呢?在康中乾文中他指的是历史现象与逻辑概念相统一的“逻辑”,他引用汤一介关于魏晋玄学的逻辑发展线索之说法(王晓毅亦有类似看法)。由此我们可看出此种“逻辑”指的是“概念”的推演,其实更准确说是“思想趋势”的演变,但是“思想趋势”从哪里来?
三‘由“序”“注”问题之研究而反思中国哲学之研究现状
关于“序”与“注”的问题,我所见之材料煌煌十万言,然于拜读中却发现人皆以己为“是”且自认为论证充分,但问题是a和非a是不可同时成立的。进而言之,我们是否可以反思中国哲学的研究现状,此种问题是人文学科之不可免的“误差”还是我们的“错误”?若说我们的研究方法是有问题的,那么我们研究的问题有没有问题?我们应该关注什么样的问题?中国哲学值得研究的问题何在?这些疑问最终归结为:我们的出路何在?
参考文献:
[1]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余敦康.魏晋玄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王晓毅.儒释道与魏晋玄学形成[m].北京:中华书局,2003.
[5]汤一介.郭象与魏晋玄学(增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王利器.庄子郭象序的真伪问题[j].哲学研究.1978,(9).
[7]李耀南.难“庄子序非郭象所作说”——兼与王晓毅和黄圣平二位先生商兑[j].中国哲学史.2005,(2).
那么,如何写好班主任工作总结呢?要写出有价值的工作总结,班主任要注意“四忌”。
1.言之无“据”,内容空泛这是班主任工作总结常犯的毛病。这种总结只是纯粹地罗列一些观点,对班主任工作只作笼统抽象的评价,通篇泛泛而谈,缺乏对基本事实和典型事例的综合,所言难以令人信服。因此,班主任除了平时注重积累外,还应在总结之前,向班干部、学生、任课教师、政教处了解详细情况,全面收集班主任工作情况的相关素材,使班主任工作总结建立在对班级管理和教育实践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
2.言之无“理”,罗列材料这种总结,通篇看似事例具体、内容充实,实际上只是材料的堆砌,并未从中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或者概括出有借鉴意义的经验体会,更谈不上悟出育人的道理,所言难以给人启示。要避免这种弊病,需要班主任切实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材料进行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与综合,从而把握班主任工作的本质和规律。
3.言之无“数”,主旨模糊班主任对总结应写什么、怎样写胸中无数,所写的要么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缺少深入的思考;要么是面面俱到,缺乏核心思想、重点和特色,所言令人茫然。这种情况主要是班主任业务素质不高所致。为此,班主任在努力提高教育理论素养的同时,还应加强班主任业务学习,包括学习做好班主任工作总结的业务知识,学习优秀班主任做好工作总结的经验等,并注意结合自身实践,提高总结的“含金量”。
4.言之无“诚”,回避问题这类总结只谈成绩,不谈问题,要谈也是避重就轻,一笔带过。这类班主任,或是认为写总结不过是例行公事,没有放在心上;或是担心如实写出问题有损自己声誉、担心留下把柄,总结所言缺乏求真务实的诚意。对此,班主任首先应端正态度,提高认识。班主任应意识到工作总结是反思过去工作,谋求未来发展的重要环节和良机;反思、剖析工作中的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是班主任工作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我们应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实事求是地正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切实做好班主任工作总结,提高我们的业务能力。
一、课堂白描分析法的定义和操作方法
1.课堂白描分析法定义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在文学创作上,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课堂白描分析法就是教师在课堂现象真实描述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教学理念所进行点面结合的合作式教学反思活动,可以是现场抓描,也可以是录像再现。
课堂白描分析法把“白描手法”引入研究中,对各个教育情景中的信息进行不加修饰渲染的记录和客观的描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简单来说,课堂白描分析法就是立足于现象,探索现象背后的问题与思想,不纠于已经发生的事物,而是指向均等教育的唯一目标,关注今后可能改进的方向和策略。
2.课堂白描分析法的形式
(1)单勾:在绘画中,用同一墨色的线勾描整幅画叫单勾。运用在课堂中是指用最精练的文字对某些角度表面的、现象的直接描述,并对表象进行分析,是点线面现象的描写。
(2)复勾:复勾是在单勾粗线条的基础上,用浓墨对课堂中某一点本质的分析,创生新的策略,建构新的框架,是精气神的本质剖析。
二、课堂白描分析法在集体活动中的操作
课堂白描分析法一般要经历课前研讨、课中描述与课后交流反思三个环节。课前研讨是为了白描教师与执教教师提出白描观察点,制作适宜本次白描活动的量表,做好有针对性的白描准备。进入课堂白描环节后,白描教师再根据白描观察点和白描方式,运用量表做好课堂实录。在课后交流反思时,白描教师与执教教师一起分享收集到的信息,完成任务。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表现行为是多样的,明确角度、方式、记录情况、处理数据、呈现改进建议等构成了一个复杂的行为链。下面就以中班数学活动《接下来是几》为例,实录白描教师与执教者的对话。
1.单勾先描,勾勒课堂粗线条
单勾教师:教师在数学活动中,设计了三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提供了小火车,让幼儿按照1-8进行排序,同一难度;第二次操作的材料是“走迷宫”,教师要求幼儿从起点开始找数字,按照顺序走到终点,在第一次操作的基础上提升了一个难度,并且在迷宫中出现了几组相同的数字,例如两个5、两个6、三个8等,让幼儿自主选择,幼儿选择的空间逐渐变大;在第三次操作中,教师提供的材料是残缺的城堡,除了要求幼儿找到正确的数字进行排序外,还增加了难度,加入了图形和颜色,并且要求集体合作完成。从难度上看,操作材料本身难度给了幼儿自主选择适合的机会;从空间看,要求幼儿在合作中完成,增加了难度。
从单勾教师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本次数学活动的幼儿学具的提供及使用情况,并用最概括的语言真实陈述了这些操作材料的使用价值。
2.复勾再析,剖析课堂真本质
针对这次数学活动,复勾教师在单勾描述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度和广度的剖析。
复勾教师:执教老师在提供第二次操作材料时提供了四种途径,满足了不同能力的幼儿选择一条不同的路径进行操作,那请问执教老师你有没有考虑到另外一点:能力强的幼儿如何让他吃饱?又能照顾到能力弱的幼儿?
执教者:在这个操作材料的提供中,我是提供了多种操作路径,但可能我在操作前没有提出要求,比如让孩子在找到一条路后可以找到更多的路,这样对能力强的幼儿就能吃饱了。
复勾教师:幼儿之间存在能力差异,能力强的幼儿操作时间比较短,在操作好后就无所事事,可以给能力强的幼儿提供不同颜色的笔,让他们寻找更多的路径,在时间上对于能力弱的幼儿照顾,减少能力弱的幼儿由于还没有完成而造成的紧张和负面影响。
复勾教师:刚才我们复勾教师对能力差异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方法,除了关注能力差异,我们也要关注学习方式的差异。在走迷宫这个操作中,我关注到第三组有个男孩是这样操作的:先用手指在线路图上描,成功后再用笔画上去,这是理性的学习方式,而更多的幼儿是直接画上去的,这就是学习方式的差异。如果教师关注到了,可以帮助幼儿提升一下:你是怎么找到这条线路图的?你是怎么快速准确地找到线路图的?也可以在操作前先设问:试试看,你能找到几条路径呢?把你的发现告诉我们。
数学能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皮亚杰说过,儿童的动作与思维是不可分的,幼儿是用具体形象思维学习的,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探索中学习和思维。复勾教师对操作材料的提供发表了自己的想法,不仅从幼儿的能力差异上对操作材料的提供提出了建议,还根据幼儿学习方式的差异提出了一些培养要求,让我们的教学关注到幼儿生命成长和可持续发展。
三、课堂白描分析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监控课堂教学行为,促进教师行为走向均等化
在集体活动中,执教教师在课堂中传授知识技能,而执教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得当,是否对每个幼儿的发展都有促进作用,仅从执教教师个人的课后反思是不能全面表现出来的,个人的分析能力和经验是有限的,对某一现象的把握分析也是不全面的。课堂白描分析法引入到课堂中,白描教师带着白描角度有目的地参与到课堂中,用最精练、最节省的文字对某些角度表面的、现象的直接描述,对课堂中某一点本质的分析,创生新的策略,建构新的框架,监控课堂教学行为,促进执教教师的教学行为更趋均等化,满足更多幼儿的发展需要。
2.个体促进,反思研讨,提升教师均等化行为的有效性
课堂白描分析法的研讨过程是建立在建构性探求的基础上,同时强调其本身是一个不断协商的过程,一个不断发现新问题、不断验证新问题的过程,创造新的策略,建构新的框架是白描教师与执教教师之间不断交互作用中形成的一种看法,通过白描分析促使执教教师个性的充分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执教教师也十分注重自我评价、参与感和自我体验,养成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习惯和能力。通过对一些课堂现象的深入挖掘,关注到教育的本质是促进幼儿的适宜发展,以此来调整教学行为。
3.全面提升,优势互补,发挥强大的团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