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群众体育论文范文

群众体育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群众体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群众体育论文

第1篇:群众体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需求;群众;体育文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11)06―0049―04

1 问题的提出

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对新型体育文化项目已经不再陌生,对传统的体育文化也不再感到新鲜。新颖、时尚、潮流、高科技等现代一些文化元素已经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入“平常百姓家”,“尝鲜”、“追新”成为众多市民共同的心理趋势,如果这时还要大家一起来跳“广播操”、进行整齐划一的表演或健身活动,无疑已经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兴趣与爱好。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有必要对体育文化的内容与方法进行创新研究。“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才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体育作为最贴近群众生活的文化内容与形式之一,更应该进行不断地创新与发展,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

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法、观察法、调查法、逻辑法、数理法等对群众体育文化及其创新进行研究。

2.1 文献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维普、方正数据库,Baidu、sohu等搜索引擎收集、查阅、整理了大量的关于此研究相关的书籍、论文、信息等资料。

2.2 观察法

采用实地观察法,选择上海市具有代表性的社区进行体育文化活动开展情况的现场观察,如:浦东陆家嘴街道的“海派秧歌”、长风街道的“健身手杖操”、沪东街道的“彩球健身操”、南码头的“扁鼓”、松江、徐汇地区的“排舞”等,进一步了解到群众性体育文化及其创新的内容与形式。

2.3 调查法

利用学术会议等机会,课题组访谈了国内社会体育学界知名的学者、专家10余人;选取上海市普陀区长风街道共26个社区,发放《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市民问卷600份,回收591份,剔除无效问卷64份,有效回收率为87.8%,并进行了效度与信度的检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群众体育文化需求

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居民生活质量的快速提高使得人民群众已经不再仅仅满足现有的体育文化内容与形式,为此,我们就此问题做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在“喜欢体育文化”的402名受调人群中对于问及“是否”有“比较固定的体育文化活动项目”时,286名受调者回答“没有”,占总数的71.1%。在对新型体育文化的态度调查中我们分为有固定体育项目和无固定项目两种类型。结果,对于“没有固定体育文化项目”的人群而言,有九成的市民“愿意参加或尝试新型体育文化形式”;对于“有固定体育文化项目”的人群,这个数字也接近二成。说明现在许多城市居民普遍有种“尝鲜”、“猎奇”的心理,只要一种新型的体育文化形式效果良好、有一定的健身价值和社会价值,就会有一定的适用人群或市场需求。

3.2 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的内容与形式

通过文献参考、专家问卷和现场调研,我们将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方法分为四种:原创、整合、重塑和引进。如表2所示,本文以创新方法为依据,并结合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案例对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进行分析。

3.2.1 原创

原创,即创造全新文化形态和文化内容的过程。相比较而言,它是程度最深、难度最大的一种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活动,具有开拓性的价值同时也是非常稀缺的。根据2005年的统计我国60岁以上人口是1.44亿,占全国人口的11%,无疑,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上海社会的老龄化程度更是国内列前。因此,关注老年人健康问题,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是构建和谐社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针对老年体育不足的问题,上海复旦大学刘建教授创造出“手杖健身操”,在推广后深受老年男性朋友的喜爱,曾在东方明珠表演过场面宏大的“千人手杖操”,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可以说,手杖健身操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老年男性健身操的一处空白,满足了他们喜欢健身操的需求,体现了原创型体育文化的价值。在2005年10月29日上海市长凤街道在长风公园大草坪上举行的“首届社区体育健身节闭幕式”上,来自各居委会的200名中老年男性朋友表演的手杖健身操成为了沪上一绝,得到上海市领导的高度肯定。同年在参加第六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群文系列活动的“我们的家园――群众综合艺术成果展演”的155个节目中被评为12个优秀作品之一,并在东方网“东方新品系列合作活动”栏目中被评为“最受观众喜爱的节目”;在上海市首届广场中老年健身舞蹈汇演中获“广场舞表演奖”,并在南京路步行街上举行的闭幕式上再次进行表演,获得好评。据统计,目前,在上海已有数万名老年男性朋友跳起了这套手杖健身操。

在所有的创新类型中,原创型体育文化创新的价值和难度无疑都是最大的。作为创作者,刘建教授为了手杖健身操的创作可谓费尽心血,从动作编排、绘制成册到音乐创编、剪辑,都是一个人独立完成。个人进行原创活动,不但要求创作者具有扎实的体育专业基础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而且需要创作者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强烈的创新意识与坚韧的意志品质,只有具备这些优良的素质,进行原创型体育文化活动方有成功的可能。单兵作战在创新过程中。不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具有将本人想法完全付诸现实的优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一个人的精力和能力毕竟是有限的,从2003年第一套手杖健身操问世以来,直到2007年,刘建教授才创作出第二套,时间跨度达到四年,从中也反映出“单兵作战”的创新主体在海派体育文化创新中的局限性。

3.2.2 整合

整合,即以某种文化为主将不同类型或性质的文化按一定秩序结合起来,在功能上实现优势互补,构建出新的体育文化内容、形式体系。整合是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创新方法,在今天的上海出现了一项深受居民喜爱的全民健身运动项目――海派秧歌,它的产生与发展,与整合的创新方法是分不开的。

海派秧歌在继承传统秧歌的基础上大量吸收了外来文化元素,为秧歌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海派秧歌的音乐是以“茉莉花”、“太湖美”、“紫竹调”等江南名曲为基调和主题,进行多方面的变奏和开展,并以交响手段来取得更为新颖、丰富、立体的音响效果;其中既有最具民族特色的抒情委婉的二胡独奏,又有优雅高贵和轻曼柔和的弦乐发挥。在动作的创编方面海派秧歌既汲取现有北派秧歌的特长精华又增加了江南的婉约秀丽。还兼收了海外的别样风情。如在传统动作“走、摆、扭”的基础上加入了拉丁、恰恰、斗牛等国外体育舞蹈元素,使其中西合壁、南北兼容、刚柔相济;在服装设计制作方面海派秧歌突破了传统服装不是大襟就是肚兜的样式,尝试采用民族与西洋结合的式样和色调,比如喇叭加中袖、掐腰斜襟短衫等更加深受城市居民的喜欢;另外在道具的实用上,尽管沿用了扇子和手绢,但是却根据舞蹈动作的需要进行适当放大和加长,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这种道具价廉物美、易做好买,比较容易让人接受,不必顾虑花钱太多,更利于项目的推广与普及。从2002年陆家嘴街道成立舞蹈队,到2003年第一套海派秧歌(梅园秧歌)面世,直至承办2007年11月13日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泛长三角地区“浦东陆家嘴一梅园杯”海派秧歌邀请赛,经过几年的普及与推广,推进与发展,深受群众喜爱,曾在2007年作为群众文化活动比赛项目登上了享有声誉的上海国际艺术节舞台。

与手杖健身操“单兵作战”相比,海派秧歌的创作则是由一个创作团队组成,包括音乐创作团队,动作编排团队,服装、道具团队等,所有的成员共同组成一个社会体育组织协会――海派秧歌专业委员会,由街道办事处群众文化科科长负责具体的工作。时至今日,由于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海派秧歌创作团队已经完成五部音乐创作、三套动作创作,目前计划是一年出两套新品,十年出20套,可谓是年年有新品,年年跳新品。在创作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海派秧歌已经发展成为一项能够满足群众体育文化需求的体育文化项目。

3.2.3 重塑

重塑,是将原有体育文化的核心要义加以重新阐释赋予新的时代含义,使原有体育文化发生质的飞跃而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达到一种新境界以便更能深刻反映事物的发展规律,更能强烈反映实践和时代的要求。重塑是通过修正、完善和改造原有文化中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思想、观念、理论和价值体系,实现内容和形式的自我超越,使之能与时偕行,与世界潮流同步从而保持这种体育文化形态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比如,古代中国是个典型的农根国家,在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莫过于风调雨顺,舞龙便是人们为达到这一目的而祈求神灵保佑的一种方法。于是,舞龙与祈求丰年联系起来成为民间舞龙的主要文化内涵,而时至今日社会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使得舞龙运动传统的信仰价值变得毫无意义,要使流传千年的舞龙运动重新散发生命力,必须对舞龙运动的核心内容重新加以诠释赋予新的时代含义,使舞龙运动在表演上、内容上、价值上发生质的变化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以被国家体育总局定为“中国龙狮运动之乡”的上海浦东三林龙狮为例,在传统体育文化的重塑方面就做出了很好的诠释。上海三林龙狮在继承传统民间龙狮文化的基础上集舞蹈的优美肢体语言、戏曲的定格亮相、武术的精气神韵,技巧的腾挪翻腾等多项文化艺术于一体,并辅以现代科技手段加以丰富想象和精心的安排,为古老的龙狮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魅力。如他们采用现代“光、电”技术使古老的龙狮运动散发出青春、时尚的光彩。作为一项古老的民间体育文化活动上海三林龙狮队敢于突破传统,打破自古“女子不舞龙”的习俗,成立了女子舞龙队,使专业、民俗味道很浓的龙狮运动真正变成了一项现代全民健身运动,而领命或受邀赴国外进行表演或传授技艺,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到国外。另外,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体育文化产业的运作则是上海三林龙狮与现代社会紧密结合的又一典范。上海三林镇大胆探索舞龙文化的产业化运作,逐步形成竞技、表演、游戏、龙具制作、知识授课和培训等产业链,同时还将申请舞龙知识产权、出版画册及音像制品、吸纳企业赞助冠名等。通过举办各种形式培训班并进行各种演出,上海三林龙狮运动走上了一条改事业型传统体育文化为半事业半产业性质的现代体育文化产业之路,并且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目前上海三林有男龙、女龙、奶奶龙、娃娃龙、少儿龙、中学生龙等共20多支队伍,其中男子竞技龙20人,表演龙60人,学生龙8支,教师龙1支,幼儿园娃娃龙2条,每个中学各有男、女龙队,共青团干部有一条50米长女子龙、4条8米长的5人龙,舞蹈队有两条小手龙。参加舞龙队的人员年龄从4岁到60岁。全镇汇演时,一次可以出现十几条各色龙,接近200人参加,按照男、女性别、年龄的不同,各种龙都有自己的舞法。可以说,龙舞已经成为三林全体人的精神象征。在进行舞龙运动的同时三林人也不忘舞狮运动的发展,“三林舞狮运动在明清时就比较发达,最初的舞狮动作只有10多个现在已经发展到300多个动作,期间经历了多个演变阶段,极具本土特色”。近年来,三林舞龙舞狮培训了3000多人次,现在镇上几乎每所学校都有舞狮队,形成了一群娃娃龙,舞狮队的成员也有梯形结构,大多数都是年轻人,他们都喜欢这项特殊的运动,龙狮运动已经成为上海三林地区的全民健身运动。

3.2.4 引进

引进,即是吸收、采纳外来的相对比较成熟的体育文化先进形式与内容的主要部分,为我所用,被我消化,同时根据本国或地区的特点和民族特色进行少量的、必要的创作和改进,从而达到使之能够很好地适合本地居民进行运动的一种创新方法。对于一切外来的体育文化形式和内容在进行引进的时候都要抱着辩证的态度进行辨别和甄选,看其是否适应我国人民群众的需要,是否有利于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标准。当前流行于上海等地区的排舞运动(Line dance),就是一种典型的引进型体育文化项目。它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因其简单易学、通俗易懂、老少咸宜、不需要特定舞伴等优点很快就在全世界流行起来,2004年传人国内后很快就受到许多市民的喜爱成为一种健康向上的群众性体育文化项目,成为引进型群众性体育文化的典型代表。上海的排舞运动开始于2004年,在上海市体育局社会体育中心大力支持和协助下,并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使其流行于申城并成为居民喜爱的一项体育文化项目。

3.3 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的评价

“创新”一词带有中性的含义,即不论是促进人类历史进步的体育创造性活动(在此姑且认为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是中性的)还是阻碍人类历史进步的体育创造性活动,都应视为创新。因此,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社会文化活动,从宏观上看,判断城市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的主要尺度应是能否满足人民群众体育文化需求,能否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与城市的发挥。从微观上看,评价的内容应该更加具体化。表3是我国体育界专家

的看法。

3.3.1 坚持科学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

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实际上是创新主体在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原则指导下基于对群众体育文化发展规律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而进行的文化创造,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它以体育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以促进体育科学的发展、创新和体育知识的普及等为使命,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反对迷信反对各种反科学、伪科学的活动,因而它是一种具有高度创新性的文化。以价值尺度判断城市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实践,就是看这种实践能否实现人的价值诉求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体而言,就是看创新成果是否具有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文明、健康、娱乐、和谐以及审美无疑就是城市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的社会价值;而形成体育文化产品追求市场利益最大化,则充分体现了城市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的经济价值。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应该是科学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体,两者合力才能保障创新能够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3.3.2 坚持历史尺度与时代尺度的统一

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活动应承担的历史责任之一是继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因此,在创新过程中,“尊重原有体育文化本质”则是历史尺度的重要标准。但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毕竟只是适应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一个产物,发展至今难免会有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因此,在继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同时融入现代社会时尚的文化元素,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与形式表现出来.则会为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当然,在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整合与重塑时,要注意不能“矫枉过正”,注入新的文化元素超过人民群众可接受的情感范围,不能丢缺传统体育文化的神韵,否则就会使创新过程迷失方向,因此,坚持历史尺度与时代尺度的统一,是城市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的又一尺度。

3.3.3 坚持群体尺度与整体尺度的统一

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要坚持群体尺度和整体尺度的有机统一,就是坚持体育文化创新的整体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坚持群体尺度,可以激发创新主体为某一类人群进行重点服务,使创新更具有针对性,容易突出重点,弥补空白;坚持整体尺度,则会使创新主体具有全局观,能够全面的看待城市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活动,从而为整个人类的体育文化发展作出贡献。因此,群体尺度与整体尺度都是城市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活动中应该坚持的尺度,两者具有高度的统一性,这样才能形成群众性体育文化的多样性与整体性,从而有利于整个人类的体育文化健康全面的发展。

第2篇:群众体育论文范文

摘 要 社区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区文化活动和新的社会体育形态,在我国城市管理和社会体育发展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郑州市城市社区体育开展的状况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社区文化氛围,同时也影响着社区建设。城市社区体育发展带动了郑州市经济,文化的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城市社区 社区体育 社会发展 影响

一、社区体育的定义及构成要素

我国社区体育实践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首先以“区域性单位横向体育联合体――街道社区体协”的形式出现。1991年,群众体育管理部门(天津市体委群体处,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的同志开始对“社区体育”下定义。1993年11月,国家体委在南京召开的“全国职工体育论文报告会”首次将社区体育研究作为征文内容,在会议上肖淑伦、王凯珍、李建国3位同志报送了3篇社区体育方面的论文,他们三人都对社区体育下了定义,后来吕树庭、任海、卢元镇也对社区体育下了定义。

根据我国学者对社区体育所下的定义,作者在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将这几位学者的定义概括后得出:社区体育是:

(一)区域性体育,区域范围相当于基础居民社区(街道办事处辖区的基层社区);

(二)面向全体社区成员;

(三)以社区的体育设施和自然环境为基础条件;

(四)是满足社区居民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巩固和发展社区感情为目的,就近就地开展的群众体育。

我国学者王凯珍、李建国、吕树庭、任海、肖淑伦、卢元镇等,他们对社区体育构成要素分别进行了研究。作者根据他们对社区体育构成要素的分析,总结得出:社区体育组织是社区体育的主导要素;社区成员是社区体育的活动主体;场地设施和经费是社区体育的物质保证;管理者和指导者是联系社区体育各要素之间的纽带;社区体育活动是社区体育的具体表现形式和直接目标。

二、郑州市城市社区体育兴起的背景

郑州市城市社区体育兴起的背景主要是;社会体育需求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郑州市经济的发展,居民的经济实力得到改善,人们的体育需求和健康意识日益增长,是社区体育兴起的必然结果,社区体育也主动去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体育社会化是社区体育兴起的促进因素,逐步完善的社区管理体系是社区体育发展的适宜条件,社区老龄人口增多,拥有大量的闲暇时间,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体育需求增长和居民参与意识增强是社区体育兴起的催化剂。

(一)是社区体育兴起的必然结果

郑州市城市社区体育的兴起是社会体育发展适应郑州市的必然结果。对于体育来说,单位再也不能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占用工作时间来组织本单位和本行业跨地区的各种体育活动,制度化的“单位体育”受到了单位专业化功能限定,单位经济压力等方面的制约,这一系列的变化冲击了以往的“单位社会化”现象,单位的许多职能正在分给社会,由社区承担起来,一向以“条条管理”“单位管理”为主的社会体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限制。而人们的体育需求却在不断的增长,其体育利益取向开始由单位转向社区,于是20世纪90年代初郑州市城市社区体育应运而生。

(二)逐步完善的社区管理体系是社区体育发展的适宜条件

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对郑州市基层社区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众多的社会服务职能分离到社区,加强社区建设,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以成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紧密相关,是一项完整的系统工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的质量与居民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关系日益密切,尽快建立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的社区管理体制已是众望所归。社区体育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区文化和社会生活,它对改变居民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加强人际关系的交往,培养社区感情,增强社区凝聚力,强化社区意识,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社区老龄人口增多,对体育需求增长是社区体育兴起的动力

随着我国离退休制度的建立,大批的离退休人员涌向社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条件的改善,以及人们的健康意识的提升和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人均寿命的逐渐增长加快了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据有关资料报告,我国目前60岁以上的人口约1.8亿,我国已进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同时为了扩大青年人的就业机会以及企业改制,大批的中年人提前退休扩充了这支队伍。老年人拥有大量的空余时间,而且还有迫切的健康长寿愿望,体育活动正好是他们保持健康,消除孤独与寂寞,延缓衰老,打发闲暇时间的理想途径,老年人对体育的热爱,推动了社区体育的发展。

(四)体育社会化是社区体育发展的促进因素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人们对体育锻炼需求的增长,政府一家办体育已不能适应居民体育发展的需要,必须走体育社会化道路,体育社会化要求全社会都要关注体育,重视体育,支持体育事业。社区体育既是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体育社会化的产物。

三、郑州市城市社区体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对郑州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郑州市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内需,带动了居民的消费。居民不管是参与哪一种体育锻炼活动,都需要有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本身就带动了郑州市经济的发展。居民参与社区体育活动就必须有相应的场地和器材,所以,社区居民的要求就是政府需要服务的领域,政府把这些作为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调动各方面的资金去建设,这种基础建设,也是促进郑州市经济发展的一种动力。城市居民参加各种社区体育活动,就需要购买体育服装用品和器材,这种体育消费,也是促进郑州市经济发展的一种动力。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将会更加注重娱乐性,健身性,达到效果的全面性,社区体育对郑州市经济的促进作用将会越来越大。

(二)对郑州市文化发展的影响

城市文化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意识形态,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也更加注重精神文化,而社区体育活动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还可以让他们在锻炼中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社区体育文化已与社区居民息息相关,对人们日常生活有较大影响。社区体育文化表现出大众化、生活化、本土化。社区体育活动不仅可以抵制不良文化,还可以发扬本土优秀文化。郑州市在发展过程中常常伴随着一些不良文化现象的泛起,迷信、赌、黄、毒等,给一些居民的生活方式带来不良影响,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阻碍。有关部门除了运用社会强制手段之外,还利用社区体育活动在健康本质精神上与这类现象对立形成的有效控制手段,借助于体育手段铲除其存在的根源,再进行一定程度的遏制,促使居民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改变一些居民落后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让他们从物欲的沉迷中解放出来,获得身心上的健康,从而排斥了不良文化的存在与发展,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发挥本土化的优势,河南省是武术传统之乡,少林寺,塔沟武校等武术训练基地都集中在郑州市郊县,传统的习俗对居民的影响至深,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对武术,太极的热爱,带动了这项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

(三)对郑州市社区居民的影响

根据作者的调查,近80%的居民都不同程度的参与了社区体育活动,他们也肯定了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对自身发展的促进作用。社区体育活动调节了人们的情绪,提高了人体各个系统器官的机能,消除了人们在工作中的疲劳,提高工作效率,使居民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居民的业余生活,参与社区体育活动可使人们从中获得重要的基本经验和感性认识,通过参与社区体育活动,使居民在生活和工作中产生的不愉快能够得以快速发泄。居民开始走到一起来,由不认识到认识,再到熟悉,形成一个社会文化交往的圈子,通过参与轻松愉快的体育活动,体验自我存在和自我实现的快乐,懂得了互相关心,支持和配合,促进居民相互交流与合作,使居民对社会责任和道德价值观有了进一步认识,从而获得身心健康发展。社区体育活动对建立人们之间新型社会关系和融合家庭与家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社区体育活动作为一种极具吸引力的有益的休闲娱乐健身活动,吸引众多的居民参与到其中,善度了居民的闲暇时间,丰富了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抵制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对建设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

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社区体育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属于精神文明范畴。社区体育活动形式多样,活动内容丰富,全面开展的社区体育活动使社区居民的精神面貌得到改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还加强了社区内部居民的交流,发展了社区经济,改善了社区环境,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促进了社区的稳定繁荣,社区的功能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是政府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高度关心,更是积极倡导人民群众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社区体育作为连接政府与社会、居民与居民、政府与居民的纽带,在融洽情感和凝聚人心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区体育活动提高了城市居民的凝聚力,发挥了社区的纽带作用,加强了社区体育建设,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促进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明的和谐发展。

郑州市城市社区体育推动了社区建设,带动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调节了居民的情绪,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使居民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加强了社区的稳定,对构建和谐社会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社区体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在满足居民体育需求的同时,对促进社区整合、增进社区居民沟通、规范人们行为、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有着很大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体育的功能也在日益增强,它已成为精神文明和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在力量,促进了社会和人全面和谐地发展。

基金项目: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青年基金项目。

参考文献:

[1] 徐永祥.社区发展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2] 顾渊彦,李明.21世纪中国社区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3] 樊炳有.社区体育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4] 任海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概念、构成要素及组织特征[J].体育与科学.1998(2).

[5] 王凯珍.对北京市城市社区体育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4(6).

[6] 周传志.新时期社区体育的机遇与对策[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6).

[7] 卢红梅.河南省城市社区群众体育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2(1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