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媒体艺术论文范文

数媒体艺术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媒体艺术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媒体艺术论文

第1篇:数媒体艺术论文范文

当今时代是一个数字化时代,数字电视、互联网和手机等全系媒体形式的出现,代表着全新数字媒体语境的出现,数字媒体语境的出现给当代视觉艺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其正在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冲击着视觉艺术的发展。数字媒体语境下视觉艺术,实现了跨越时空和地域的限制,也解除了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障碍传播模式,视觉艺术发展到了数字媒体语境时代,已经突破了传统艺术所面临的各种禁忌与束缚,真正体现出了数字时代艺术创作的艺术与创新特征。现代艺术的传播很多都是建立在高新数字媒体的基础上,视觉艺术也不例外。数字化媒体语境下,未来视觉艺术将主要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互联网等交互式传播作为主要载体与形式进行传播。

二、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艺术创新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视觉艺术创新与改革的出发点转变到以人类的视觉本能需求和视觉欲望上来。事实上来说,视觉艺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类的审美认知方式,新媒体环境下,视觉艺术被赋予了娱乐性、商业性、复制性等等特征,现代视觉艺术发展正在使得传统的审美理念发生着扭曲,不同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视觉艺术概念,视觉艺术正经历着改革和创新。数字媒体语境下视觉艺术想要实现创新,就必须改变视觉艺术的创造思维和表达方式,用新的形式给人强烈的震撼和视觉冲击力,以此满足人们对现代视觉艺术的追求。数字媒体语境下创新视觉艺术,首先,应该把传统的视觉艺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并有选择性地融入现代化概念,改变其表达方式和传播方式,使其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角度。数字媒体语境为视觉创新提供了可靠的传播工具。数字媒体语境下创新可以考虑加入虚拟现实技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从图像艺术创造发展到视觉3D艺术世界,给人们带来直观和多维的视觉体验。另一方面,加强对计算机的利用,通过计算机来创造思维艺术,让人们感受一种虚拟的数字化艺术冲击,并且通过对计算机的利用能够实现构建起一种互动的艺术。例如,建立起一个视觉艺术传播的网站,人们可以将自己的创造上传到网站上分享给人们,不仅实现了视觉艺术广泛传播,更促进了国内视觉艺术的发展。

三、结论

第2篇:数媒体艺术论文范文

(一)教学观念陈旧多媒体技术

广泛应用于艺术设计教学领域,尽管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改变,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多数教师的教学观念依然处于落后的状态,并未随教学模式的改变而进行及时的调整,即依然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理念为主,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绝对主导者,学生仍是被动、机械的接收教师所教授的课堂知识。当前的多媒体教学虽然从表面上看实现了更新、进步,但实质上是“换汤不换药”,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二)多媒体教学滥用

在目前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滥用的现象比较常见。并非每门艺术设计课程都适用于多媒体教学,诸如,艺术设计的专业基础课,就需要教师亲自进行绘画展示,并结合学生的画图演练来实现教学目标,而这则需要在专业的绘画教室进行,多媒体教学模式此时就显然不适合。另外,多媒体教学滥用现象还表现在过度吸纳信息量方面,课堂教学信息并不是一味地多就好,然而,很多教师在设计课件的时候,面对丰富多彩的信息不知取舍,将之全部搬到课堂上进行讲解,这就造成教学内容不分主次,使得学生被海量的信息所吞噬,无法实现教学任务与目的。

(三)课件制作不精

对于多媒体教学来说,课件制作的精细与否对于教学效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要制作出优质的教学课件,就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与时间。由于网络上的教学资源极其丰富,这就导致一些为求省时省力的教师直接从网上粘贴或者下载相关课件,稍加改动甚至不做丝毫修改,就直接拿到课堂上使用。另外,现在的很多教材几乎都配有多媒体课件,所以,一些不负责任的教师就不再备课,而是将教材中配备的课件或者其他教师的课件内容直接拷贝过来应付课堂教学。这些现象都会降低教师队伍的能力与素质,对艺术设计教学具有恶劣的影响。

二、多媒体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教学技术的应用与进步,不是通过相互排斥、彻底否定其他教学方式为基础的,而是相互促进与完善,多媒体技术也不例外,无论其多么先进都无法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在讲授课程中,对于艺术设计的基础专业知识或者课程中的关键点与难点,就可以通过板书的形式做更加深入的讲解,以此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技艺;另外,教师在课堂上经常会迸发出一些灵感,而板书就是将这些灵感及时的记录下来并传授给学生的最佳手段。而这些正好填补了多媒体教学的缺陷与不足。因此,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更加有利于提高艺术设计教学的效率。

(二)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学生是整个学习的主角,在应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网络资源与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可以依据教学目标、任务与要求,对课件进行精心制作或者储备相关资料,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提问,并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学生可以充分地利用多媒体与网络,对课堂上教师讲解的课件进行搜索查询,然后进行认真的学习、分析与总结,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更加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精心制作课件在艺术设计教学中

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功能,一方面,必须精心的准备课件,对教材进行详细研读,真正领会教学内容与任务。教师制作课件的过程中,除了要从宏观上掌握艺术设计教学大纲之外,还要弄清楚教学的重点部分与难点部分,从而让学生清晰学习内容的关键之处。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创新性的进行课件制作,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教学内容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讲授给学生。

三、总结

第3篇:数媒体艺术论文范文

近几年,大量运用数字媒体艺术使传统的展示设计实现了现代化的发展,使传统的展示设计模式得到不断的改进。且将展示设计中的物质转变成非物质、静态设计转换为动态设计、真实的场景逐渐转变成虚拟的场景,且单向传达也转便成双向的交互,增强了展示设计的整体效果。比如:利用数字媒体艺术可以使产品、道具实现动态化;利用三维虚拟的空间技术可以使一辆轿车得到360度的展示,且可以让汽车的全部拆卸、拼装过程得以展现,还可以让观展人员更加了解汽车设计的创意及其设计的具体思路。将数字媒体艺术运用在展示设计中,不但可以提高展示效率,而且还给成功展览注入娱乐性的特征,将娱乐、教育、知识、信息等有机结合,使枯燥、乏味的内容转变为活泼、生动、有趣的内容。在展示设计中不断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可以使展示设计中传播空间的设计思维得到有效改良、使传统的空间设计得以重塑,从而形成独特的设计空间。在整个展示设计流程中,影响展示效果的主要因素是空间设计中的合理性,展示设计中所有的设计都会根据实物空间的具体创设、分割、压缩来进行设计,但是通过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运用,展示设计的相关人员逐渐将4D数字技术应用在具体的展示设计中,进而呈现出思维空间的具体形成、发展过程,在该空间中通过多媒体技术中的声、光、电技术,立体声、动感座椅等元素,可以塑造出氛围不同的空间,进而使观展人员体会到展示设计的实际意义。整个设计领域中具有较高应用性的设计是二维展示设计,且将数字媒体艺术大量运用在展示设计中,使传统的静态二维展示形式发生了转变,并且使静态的表现形式转变成了动态。在数字媒体技术的初期运用中,有人曾尝试着将喷绘、电脑刻绘等技术运用在二维展示的设计中,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现影艺术、数字影像使二维展示的表现呈现出多样化,为二维展示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中,人们将数字媒体艺术运用在《清明上河图》的展示中,使我国宋代的百姓生活、情境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让观众从中得到更多的感触。且在此次的展示设计中,人们将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三维动画及现代的投影技术都运用在展示设计中,使传统的艺术与现代技术实现有机结合,进而使传统艺术焕发出新色彩。

二、分析数字媒体艺术影响下展示设计的发展前景

在展示设计中大量运用数字媒体技术是展示设计得以不断发展的前提,数字媒体艺术的娱乐性、互动性、综合性、虚拟性,能够给展示设计提供新的设计方式、设计思维。数字媒体技术的运用使以人为本的思想融入到了展示设计中,使展示设计的思想得到了创新。且因为受到网络技术影响,展示设计中出现了一种新艺术形式,即网络展示,为展示设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展示设计与数字媒体的融合,可以有效促进展示设计的发展。数字媒体技术的有效运用使展示设计实现了静态和动态、实体和虚拟的互转,以往的展示设计所传达的信息往往只是视觉上的感受,很容易使观展人员出现厌烦的心理。但是伴随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展示设计能够通过互动的方式来进行,让观展人员更直观的对产品进行了解,且可以让观展人员在观看的过程中主动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留下比较深刻的观感。另外,展示设计在数字媒体技术的影响下,可以向着虚拟的展示发展,利用先进的、科学的网络技术使展示设计突破地域的限制;且可以利用数字媒体艺术来充分压缩、有效处理展示设计的相关信息,构建出新的、科学合理的虚拟展示设计空间,进行多样性的、个性化的展示。且虚拟展示还可以使观展人员与展览的产品、环境之间进行有效的互动,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参观的主题,进而为观展人员提供更便捷的参观方式。

三、结束语

第4篇:数媒体艺术论文范文

目前,固有的艺术教学体系已经无法适应现代高校教学的要求,阻碍了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科学的专业论证。一些高校盲目跟风,在没有经过科学论证的情况下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忽视了高校自身办学条件等因素。二是缺乏高水平的配套教材。当前,高校艺术设计教材内容主要集中在软件应用方面,内容讲解不具体,缺乏针对性。多学科交叉的学科性质对艺术设计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加上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电脑软件更新频繁,不少高校缺乏配套教材,影响了高校艺术设计的教学效率。三是缺乏灵活的教学方法。在当前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由于受固有教育教学方式的影响较深,一些教师仍然采用说教式教学方法,无法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数字媒体时代艺术设计教育水平提升策略

教师应该全面分析数字媒体时代下的艺术设计教育,以培养高校学生的创造力为主,注重创新教学方法,从而构建与就业方向相适应的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体系。

1.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数字时代下,艺术设计教育的明显特征在于能够将文字、图片和文字有效组合在一起,使用良好的表现形式展现一些特定的艺术设计教学内容。这样不仅能够丰富高校艺术设计课堂的教学方法,而且有利于教师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采用最合理的课堂教学方法,从而有效提高课堂艺术设计的教学水平。在数字媒体时代,视听合理结合在一起,图文并茂、视听兼备,艺术设计的整个课堂教学结构将会更加清晰,课堂教学氛围将会更加活跃。这能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体现出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利用数字网络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活动延伸到互联网上,在一定程度上延伸和扩展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空间。这样不仅能够改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知识学习被动接受的局面,充分体现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而且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2.建立与就业方向结合的课程体系,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适应性

艺术设计具有跨学科属性。因此,针对一些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学时少、内容多、生源差的情况,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些艺术设计通识课程,要求学生全面掌握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知识。这样做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要求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掌握通识知识,能够为之后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能够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专业学习方向,这样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喜欢从事的工作。因此,针对艺术设计专业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艺术设计系列课程,方便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就业取向进行选修。其中,针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具体设置,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和艺术产业发展的要求,结合学校专业课程的拓展,设置一些相应的选修课程,如平面设计选修模块、三维设计选修模块等。同时,由于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市场对艺术设计职业的需求量并不确定,再加上数字媒体时代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各个企业的用人标准不断提高,所以各个学校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方法。此外,各个院校应最大限度地扩大艺术设计专业的覆盖面,满足不同岗位的要求,尽可能地设置更具深度和广度的专业课程,有效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适应性,以便更好地应对当前社会环境下的就业压力。

3.建立校企合作下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

在数字媒体时代,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要重视实践课程,注重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了避免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出现被动应付的局面,还应该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将企业的需求合理纳入院校实践教学体系。其中,通过开展商业项目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点融入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实施一系列富有特色的实践活动,有效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为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要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第5篇:数媒体艺术论文范文

由于社会经济、科技支持等限制,桥梁的建设有时也会维持在一定水平难以突破,桥梁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融合了自然因素及社会因素等。在桥梁设计发展的过程中,人类从古代原始的“天然石桥”受到启发,创造了大量造型优美,花样独特的桥梁。桥梁的建造不仅具有联系交通的实际功用,也反映了社会经济、艺术审美发展的水平。通过新媒体数字技术的运用,桥梁在造型表现,服务公众等方面有着更广阔的发挥空间。新媒体艺术为艺术生活带来无限可能,被运用于服务社会的诸多方面,它能够辅助桥梁设计也是可以被证实的。新媒体数字艺术为桥梁设计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操作平台。桥梁设计的构思、模型演示,各种复杂情况下的桥梁受力分析,可借助计算机辅助完成,甚至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在桥梁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赋予以往的操作软件以人性化的特质,创作出的作品中也会富有一种科学的人情味。“在当今桥梁设计中,主要面临着三点最重要的问题:结构体系的选择、结构材料的选取和结构建造的可行性。”结构体系的选择可以根据场地的自然气候等来进行选取。结构体系直接决定了桥梁的造型,及后期的维护及设计的建造。适当的结构系统可以充分挖掘地方的优势,并很好地融入当地的环境,使其成为一个地标性建筑。亦可以把桥当做景观小品来创作。在方案的敲定过程中,有些设计者的创意火花受手头表达的限制,不能被完美的表达出来;结构体系的选择、结构材料的选取和结构建造的可行性的确定与选择。

桥梁艺术的数字化表达

科技的发展为艺术创作解决了很多现实问题。某位建筑师曾这样讲过,“计算机计算的结构完全改变了设计的可能性。今天建造的结构甚至仅仅在15年前都难以想象。尽管电脑不能做出所有需要的计算,非常传统的测量方法仍是必须的,比如在建成的桥上通车,但是实施并发展一个特殊的设计意图,不可能脱离现代的计算机计算的方法。这使创造某种大型的、精密的、清晰而有效的跨度结构成为可能,比如无桥墩的桥。同时,今天的静态和动态的负荷测试都是电脑———而非人工———计算的[2]”。计算机作为创作工具或展示手段(1)新媒体的数字化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绘画、音乐、广告、建筑、影视、电子游戏等已经越来越离不开数字化。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把声、光、电、磁等信息转换成数字信号,或把语音、文字、图像等信息转变为数字编码,用于传输和处理,或以数字形式存放在计算机中,便于今后操作和处理。在当今数字大背景之下,桥梁设计也不例外的与数字技术发生着碰撞,而且这种碰撞是持续递进的。对设计基地的信息用电脑进行采集,疏通整理汇总,分析自然及人文环境,寻找主要突出的问题,为方案的确定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对受力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考虑气候、水位线、风荷载、通行等要求。进而对该地块的桥梁设计有一个整体的定位。(2)在造型的确定推敲过程中,根据前期的手绘草图,再运用电脑建模软件(sketchup、3DMAX),进行直观的立体模型呈现。很容易的对元素进行转换角度,改变各个元素间的比例和结合方式,寻求一种最佳的造型结合方式。从不同的方案进行对比,从而提高桥梁设计的造型美,将方案深入优化。(3)将设计好的桥梁模型,与周边的环境一同在计算机中展示出来。借助新媒体数字技术,对整个地块进行模拟场景再现,进而“站在”不同的角度,感受桥梁的体量,推敲桥梁的造型。设计者还可以站在远处眺望整个桥身的造型,想象有人或者有车经过的画面,带来的不同感受,进而深入细化。新媒体技术为桥梁设计提供了更丰富的表现形式满足功能上的需要,令人赏心悦目,并完美的融入自然环境的桥梁也是人类为自然打造的艺术品《艺境》中提到“……艺术是精神和物质的奋斗……艺术是精神的生命贯注到物质世界中,使无生命的表现生命,无精神的表现精神。……艺术是自然地重现,是提高的自然。……”新媒体艺术,作为与科技相交融的艺术,运用在桥梁设计中,能更好的展现出桥梁的生命与精神,并对其周边的自然环境完美演绎。电脑生成的随机性与人的感性思维相结合,能够创作出更为别致的桥梁。造型新颖性和结构合理性不是矛盾的,两者之间相互协调,并采取有效的手段可以获得技术与艺术的共赢。比如利用数字技术可以模仿传统或者新型桥梁的材质、肌理纹样,也可调节桥梁的色彩,进行最佳方案的筛选确定。还可将桥梁施工的整个流程进行虚拟展示“记录”,设计者可以根据观看“记录”的视频来对桥梁作品进行修改和重新设计。另外,艺术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编辑工具,为该“过程”配乐,不同旋律节奏的音乐,体现着桥梁的不同性格。互动艺术为桥梁设计注入新的活力,增加桥梁设计的“人”性化互动艺术这个词来自于英文InteractiveArt,由“互动”加“艺术”两个词构成。“互动艺术是一切基于互动技术这一特殊平台之上的艺术创作,包括互动影视作品、互动游戏、多媒体互动界面、互动网页、互动装置艺术等。”桥梁作为城市中的构筑物,人与之近距离接触,桥梁可以作为一个较大型的装置艺术来丰富城市的艺术性[4]。运用激光技术来提升桥梁的整体形象。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出现了激光艺术的雏形。从简单的利用灯泡、霓虹灯管、集成电路的闪动,发展到可以使用计算机控制激光,再到“80年代后期出现了可以对周围环境和观众的动作发生反馈的具有各种感应装置的交互型光艺术。”将整个桥梁进行整体的较大型的光艺术处理,运用变化的可控制的光,来增加桥的动感,为营造桥的标志性作用服务。此外,还可以小面积的运用交互艺术,比如,在桥的一定范围内的栏杆处放置数个光感应器,当行人从此经过时,行人的影子会引动感光装置,使其发出声音,这个动作同时引发其他感光器同时发出声音,这些光感应装置发出的各种各样的声音形成不同的节奏和旋律。在桥的这块区域内,行人随着自己身体的移动,声音和旋律也随着发出无数不同的组合旋律。不论年龄大小,都可以在此感受交互的乐趣。“交互艺术的核心技术之一是复合电子技术,这类技术所具备的高度系统化以及和人类感官非常相近的各种感应功能。”可以想象将感应器系统的设计在桥梁中,带给人不同寻常的视觉、听觉等心灵体验。原本不相关的两岸,正是因为有了桥的连接,才有了“岸”的真正内涵。互动的桥梁,体现了设计者的人文关怀[5]。虚拟现实传统的桥梁表现只能从固定的角度展现设计方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运用虚拟现实的手段可以有效的改善这一问题。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技术近年来在计算机应用研究领域十分活跃,作为一种扩展的计算机人机界面技术,在军事、航天、医疗、工业、工程、娱乐、教育等方面应用具有很大的潜力。借助相关建模及计算机编程语言,设计者在虚拟的场景中,将作品立体的呈现出来。使得桥梁作品突破了“平面、立面、剖面”的刻板模式,进入一个更直观更生动的层面。在场景中,创建出逼真三维立体桥梁及周边场景,虚拟现实桥梁场景包括路面、周边的街道、树木以及绿地等场景设计。还可以在场景中放置人物及交通工具,增加场景的生动性。设计者把建成的“桥”在互联网上,公众可以随鼠标的任意拖动进行角度的时时更新。直观全面的表现出桥的尺度、造型、材质、色彩及周围绿化。方便了大众的参与,也可以采取公众投票留言互动等参与方式,为方案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增加设计者与民众的交流,有利于设计者更好的发挥地块的价值。

案例分析

(1)设计名称为鸥之舞———城市人行桥景观概念设计。项目背景:珠海十字门中央商务区位于珠海东部城区、西部城区和横琴新区的中心,毗邻湾仔、横琴和拱北三大口岸,东面与澳门一水相隔,南至横琴环岛东路,西邻珠海保税区及横琴大桥,北靠将军山脉,通过港珠澳大桥与香港直接相连,占地面积约5.77km2,规划总建筑面积1100万m2。(2)设计理念。“鸥”歌美好城市。海鸥是珠海的市鸟。海鸥作为不怕风浪追风的浪潮鸟,象征着珠海人民勇于拼搏、勤劳勇敢、充满活力的高贵品质。浩瀚无垠的大海,舞动的海鸥为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设计的地块选取两块坡地之间,明确场地的尺寸,经讨论决定设计一个全钢梁结构的人行天桥。联系的两块地为生态坡地,设计考虑桥梁的造型选择流线形,可以巧妙的融入环境,并形成一种场所。(3)交互设计。桥身作为交互设计的主体,能够与人产生互动。例如,在人行进的过程中,预设在桥体下部的震动感应器能够感应到桥体的人流方向,智能光系统将对人流信息进行分析,同时控制桥上LED灯随着方向产生同向的灯光变化。安装在桥身侧面的摇头激光射灯可以在270°范围内投向天空,如遇有云的天气,会在云层上投影出壮观的图景,在天空中形成一种大型三维激光雕塑的效果。在设计的过程中,运用了计算机媒体技术。首先,熟悉基地现状、明确设计的理念及构思,勾出草图。然后,结合CAD和sketchup做前期的方案推敲,将构思好的草图在计算机中绘制出来。方案的进行随着模型的逐步确定愈加清晰明了。最后,运用3DMAX和Photoshop进行后期的处理,将设计图文并茂的展现在图纸上。

第6篇:数媒体艺术论文范文

在任何一项设计当中,可以说数字媒体艺术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是最大的,因为自身没有强大的理论结构。因此,视觉传达艺术非常倾向于实用主义。现代数字技术与软件技术在设计中的大量运用,有效的转变了设计人员思维的有效发挥。正是因为这些现代技术的出现和在设计领域的应用,极大的减轻了设计的难度和方便了对设计的修改。所以,伴随着媒体技术发展而出现的新媒体艺术在设计理论以及美学方面的继承了一些传统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体系。过去的理论体系在今天的新媒体时代依然适用,因为在艺术理论基础方面,还是有下面的几个共同点:(1)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的艺术设计,在本质上必须满足对功能的要求;(2)在美学中,所有的审美理论基础是完全一样的;(3)设计的平面视觉创意法则以及理论法则大体上是一样的;(4)设计以及表现方法方面的是一样的,可以相互融通,可以说,新媒体艺术的出现,让视觉传达艺术更加的丰富。

二、在新媒体艺术推动下,如何提升视觉传达设计效果

通常来说,视觉传达设计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为观众传递信息,但是,要想传输信息,就必须依靠媒体来进行。因此,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和媒体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媒体可以体现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同时又限制设计的过度发展,同时,设计也受媒体的影响,成为新媒体继续前进的动力因素。所以,在进行新媒体设计时,在遵循传统的审美的同时,还需要关注媒体接受者的感受,让设计出来的新媒体,符合人们对信息需求已经信息采集的追求。新媒体艺术下的视觉传统的交互性设计,提供了一种新兴的文化凝聚力,不同的使用者在设计时,都借助新媒体将其实现凝聚,表现出更加的个性化和有责任感。在新媒体设计过程中,因为视觉传达有其交互性,这十分有利于满足社会民众对个性化信息的需求满足,比如,设计一些漂亮的界面,正是用户所期待的视觉传达设计,进而满足了用户的参与性,或者实现了用户的某种需求。在新媒体界面上的视觉传达方面,需要构建一种机器和人交流的模式,优秀的界面会让人以一种更加良好的心态融入其中,有利于不同的世界协调相容,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不同世界的联系类型。或许计算机从本质上是无法完成的,但是,新的视觉设计的出现,或许会是对计算机交流障碍的一种良性补充,让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趣味性更强。

三、总结

第7篇:数媒体艺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歌唱艺术,声音美、语言美、情感美、统一性。

一、声音美的传递

歌唱艺术是声音的艺术,是人类出于本能的最原始的音乐表现。音乐的美是通过艺术化的声音表现出来的,歌唱的声音美是歌唱艺术美的前提和基础。我国自古就有“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说法,强调了以人声为基础的声乐艺术魅力。

歌唱艺术的声音美是通过完美的发音技巧来体现的。无论是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或戏曲唱腔等,无不强调歌唱的声音美,而要达到歌唱的声音美,使歌唱美妙、技巧非凡,就必须刻苦地训练自己的歌唱技能技巧,提高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知识修养。若声音不美,再美的乐器伴奏,也不能达到歌唱美的高度。

歌唱艺术中美的声音是有生命、有活力、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美是由自然嗓音、科学发声和音乐修养,审美心境等因素构成的。天生的好嗓子是形成声音美的物质基础,但天生的好嗓子不会自然形成富有艺术感染力的美的歌喉,它必须按照科学的发声原理对其进行科学的训练,因材施教,根据各自的声音扬长避短,且对其进行音乐素养和审美心境的训练,使其具有科学的发声方法、良好的音乐素养和审美心境。正如一块好的宝玉要经过塑造才能形成好的成品一样。

只有用上歌唱所需要的呼吸和共鸣,嗓子才能发出歌唱所需要的美的声音。此外,歌唱活动中身体的放松、喉咙的打开、气息的运用等都是实现声音美必不可少的因素和条件。在声乐训练的过程中,要有丰富的学习和歌唱经验以及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才能懂得在活人身上制造乐器的道理,从而实现歌唱声音美的完美传达。

音乐的选择是从心的,从着个人的情绪的,从着大家一颗追求美的心灵的,而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为着追求形式,追求声音的洪亮。我讨厌为唱歌而唱歌。因为每一段音乐,都是有情绪的,象文学作品一样,歌唱者要去解读他,才可以发现里面的生命。音乐是有旋律,有节奏,有强弱的。音乐同样是可以表现的。如果仅仅木讷的演唱,那就背离的音乐的本性。不能称其为真正的音乐。

在古文《列子·汤问》里记载到:“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可想而知,美得歌声可以给人带来多大的震撼力。美得声音能给人带来美得享受。

二、语言美的桥梁

歌唱艺术是诗的语言和动听的旋律完美结合的艺术。自然界中各种动物、昆虫都能发出声音各异的鸣叫,鸟儿能有动听的叫声,各种乐器能够奏出美妙的音乐,但是,只有歌唱乐器能够发出带有语言的音乐来,而其他任何乐器都不能发出带有语言的音乐。因此,语言是人类歌唱所独有的特点,它使歌唱艺术在传情达意上独具特色,是歌唱艺术的造型基础与创造核心。

歌唱艺术是美化语言的创造,歌唱渗透着语言,语言溶解着音乐。歌唱语言是说话语言审美强化和夸张,更具美的表现力。因此,在歌唱艺术的学习过程中,歌者不仅要深入剖析、透彻理解、努力发掘歌词的诗意美,同时亦要加强文学修养,不断地提高理解和掌握音乐文学语言的能力,了解歌唱语言的审美属性,充分调动歌唱手段和优势,将歌唱语言美完美地表现出来。

很多人是因为语言的美从而感受了音乐旋律的美,那一句句优美富有意境的歌词,让听者充分感受到了旋律的语言相结合的强大,也充分彰显了作曲者的心境,当人世间所有的情感都通过那七个音符和一些文字表达的淋漓尽致时,我们不得不被这种美给震撼。当然,在空间的意义上,词作家并不关心世界的全部,而只是专注于其中那最能触动情思、凝聚情思的一点,然后在时间中展意驰情。因此,老练的词作家对空间的“占有”往往并不贪婪,有时仅仅是一种色彩、一分光亮、一点声音就可能成全他们完成一件艺术佳构。在歌词的创作中,“形式”的意义尤为重要,因为歌词不是情感体验的“外露”,而是情感体验的“表演”。

歌词是一种诗化的语言,在歌唱艺术中,尤其要注重努力发掘歌词的内涵,揭示歌词所要表达的主题,展示歌词文学语言所表达的意境。语言具有风格特征,歌唱语言的风格是由歌者来处理和掌握的,歌者可以根据内容、题材的不同,决定歌唱语言的风格。如有些民歌在演唱时就可以用地方色彩浓郁的方言,这样语言风格与歌曲内容一致,同时也充分表现了方言所特有的语言风格美,而歌曲的地方特色和韵味亦可以淋漓尽致地宣扬开来。语言美的前提是字与腔的完美统一;字与腔共同担负着塑造人物形象的任务;字要吐得清楚,同时又要得到好的共鸣,即“字正腔圆”。清晰、生动的语言是刻画艺术形象、塑造音乐主体的重要因素。在歌唱语言美的塑造过程中,歌者要根据歌词的内容、形式、韵律、节奏等方面的要求以规范的语言和生动的感情朗读歌词,通过朗读细心揣摩歌词文学语言本身的内在韵律,体验歌词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特点,把握歌词的整个语气、语调、情绪和语势特点,然后再将这种特点与曲调美结合起来,使歌唱语言更具个性美,以强化歌唱语言的美感,更好地向观众传达歌唱艺术的语言美。

而歌词却和诗歌不一样,从交流的观点看,诗歌似乎更强调创作的敏感性与作品的关系,强调情感表达者与情感的关系;而歌词则更强调情感倾吐与情感接纳的关系,强调作品与作品接受者的关系。因此,诗更倾向于心灵的独步,而歌词更倾向于心灵的交流;诗更多个人化的成分,而歌词则更多公众情绪的表达;诗更倾向于雅致化,歌词更倾向于通俗化。歌词与音律的结合把我们带入了音乐的另一个层次。

三、情感美的渲染

歌唱艺术中,声音是表现情感的条件,情感是声音的主题。演唱者的情感体验是歌唱艺术情感美的基础,我国古代乐论《乐记》认为。“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可以说是音乐美学史上关于歌唱情感美的最早的精辟论述。实现歌唱艺术情感美的传达,不仅要求歌者深切体验歌曲的情感,而且要切实体验词曲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情感内涵。“情发于中,而声应于外”。只有声与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创造歌唱艺术的情感美。任何艺术都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以独特的形式和技巧反映生活。因此情感与形式在任何艺术中都是固有的、内在的。如果对作品形式所含的内在情感理解和体会得越深,那就越能充分的表现出音乐的韵味和魅力。相反,如果只掌握了表现作品的形式和娴熟的技巧而没有情感,那就只能像钟摆一样机械地表达作品的形式涵义,由此带来的效果是乏味的,难以打动听众。

歌唱者的情感和情绪具有感染性,人们之间的感情沟通正是情感、情绪的感染功能,才能以情动人。任何一首歌曲都是表现特定的情感,为满足人们的感情的一种需要而创作的。像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歌者在演唱时,既要把种植葡萄和培育爱情联系起来,又要把纯真爱情和建设家园、保卫边疆联系起来,还要把创建美好生活和民族风情联系起来。只有如此,歌中葡萄小苗的栽培,藤蔓的缠绕,果实的成熟和“心儿醉了”,才更具情感的层次、深度和回肠荡气、撼人心魄的魅力。因此。歌者在演唱时要反复体验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意境,从情感内涵上去把握音乐作品,使这种情感内化为解释音乐作品的能力,从而使自己的内心受到“撞击”,产生共鸣,形成一种表现的欲望,然后用歌唱的技能、技巧将其表现出来,把这种情感传达给观众,让观众也产生共鸣,这是歌唱富有艺术表现力和传达歌唱艺术情感美的重要方面。

正确地把握情感。贵在真实自然。通过艺术化的真情实感去打动观众,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只有艺术地、富有感情地去运用歌唱技巧,才能赋予歌唱技巧以无穷的生命力,才能更充分地去表达声乐作品的情感。歌唱艺术的情感不是生活中的具体事物。也不是具体的思想。而是一种感觉,是可以体验的,也是可以理解和交流的。为了充分表达歌唱艺术的情感,歌者不但要注重声音表情、语言表情、面部表情和身体表情的协调统一,而且要实现彼此的融合,才使歌唱艺术生命更具美感,更加生动感人。

四、意蕴美的展现

第8篇:数媒体艺术论文范文

了学习环境,拓展了学习空间,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在不断地实践中也逐渐暴露出其缺陷和不足,主要有:

一是,教师教学主导性被弱化。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总是在教师备课的基础上根据教学预设将课程相关信息组合而成的。也就是说,在上课前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关于教学内容和授课过程的框架,上课时教师基本上按照这个框架的逻辑关系进行教学的,这很容易使教师受到束缚,影响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把控,削弱教师教学主导性的发挥。对于艺术欣赏课来说,如果按课件设计依次呈现教学内容,本来应有的教师现场的即兴表演、示范、演讲、讨论等就会被一些已经安排好的音像以及现成的结论展示所取代,表面上看似乎热热闹闹,实际上把教师讲课变成了课件演示,教师成为教学中的配角,失去了引领整个教学过程的地位,与学生失去了互动和交流,拉开了与学生间的距离,使整个课堂毫无生气,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是,信息量繁杂引发审美疲劳。的确,多媒体技术巨大的信息容纳功能极大地拓展了艺术学习的空间,改善了学习环境,但是过多地采用音乐、图片、视频、动画等信息材料来充实和补充教学内容,必定会造成教学内容的繁杂,重点内容无法突显。有时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内容展示更多信息,只能加快速度,从而忽视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的节奏,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体会、感悟艺术作品,也没有时间去思考艺术相关问题,艺术学习只能是走马观花,不仅无法抓住重点,反而会丧失兴趣,引起审美疲劳。

三是,忽视课程内容关注外在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有些教师将更多精力放在课件本身的形式上,比如模板的选择、图片的运用、音乐的穿插以及它们之间的配合与变化,力求课件形式的完美,甚至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无意中牺牲一些相当重要的内容,为课件而课件,逐渐模糊了教学目标,远离了教学内容,只能给学生留下课件精美的印象,对于应该了解的艺术作品及其深层含义仍然一无所知。

四是,课后设计缺失。目前多数多媒体教学只注重课前的备课及教学设计,只要将教学内容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整理出来,并结合多种信息组合在课程中呈现出来就算结束了,至于课后学生如何进行复习,如何进行课后的拓展学习,如何完成作业,如何进行平时的考核,教师很少关注,因而也很少在进行课件制作时去考虑这些问题,艺术欣赏课程的教学也不例外。对于非艺术专业学生来讲,课堂学习艺术的时间毕竟很有限,留下的课后时间和空间的空白,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这些问题的出现,笔者认为可以归结为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对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角色和地位认识不足。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优越性使一些教师忽视了它真正的地位和作用,没有更明确的认识到多媒体技术的作用是结合教学内容对各类信息进行整合,以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是为教学本身服务的。无论其设计多么新颖、功能多么强大也不能完全取代其他的教学手段,也不能取代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另一方面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不足。虽然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已被使用多年,但整体运用水平不高,多数教师只是做到将图片、音像及文字材料按照事先准备的提纲整合在一起,缺乏对多媒体技术的进一步挖掘、应用和创新的能力。对信息的分析选择、信息的再次加工、信息的合理利用仍然处于初级状态,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要求。另外,多媒体技术与教

二、目前,普通高校中多媒体技术与各类课程

有机结合,以它特有的形象性、生动性和丰富性,改善了教学环境,提升了教学效果,为教学质量的提升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其中,多媒体技术与艺术欣赏课程的有机结合,更为高校非专业艺术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其作用主要表现为:

一是,多媒体技术将课程中的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信息聚集起来,通过整合构成一种声画并茂、视听全面、动静变化的丰富有趣的教学形式,营造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学习环境。它以生动活泼的画面、富于趣味以及声情并茂的展示,彻底改变了过去欣赏课中音乐欣赏只靠录音机,美术作品只有少数范图,教师只凭一张嘴介绍分析作品的尴尬局面,使课堂变得更富吸引力。

二是,多媒体技术可以容纳更多的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信息,除了各类艺术作品之外,还有大量的涉及艺术学科前沿和新艺术潮流等信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超越时空的新的艺术世界,拓展了认识艺术、感悟艺术、理解艺术和研究艺术的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视听等感觉器官,强化了艺术学习的效果。

三是,多媒体技术为艺术作品的欣赏提供了多样的呈现方式,无论是音乐作品还是美术作品都可以以更多的形式引入课堂,比如对于绘画作品欣赏,既可以直接用多媒体展示作品进行介绍,也可以用有关于作品的故事等视频播放展开,还可以借助一些有关的音乐材料加以展示等,这些多样化的引入手段可以使学生更快进入课程情境,从多个侧面和角度去感受和体会,从而获得对作品的感悟,更好把握作品真正的内涵。

四是,多媒体技术所具有操作的快捷性,既使某些教学环节得以精简,教师有更充裕的时间对艺术作品进行深入的讲解和分析,又可以将经典艺术作品反复呈现,为学生接触艺术作品提供充足的机会,利于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强化教学效果。尽管多媒体技术在艺术欣赏教学中优化了学习环境,拓展了学习空间,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在不断地实践中也逐渐暴露出其缺陷和不足,主要有:

一是,教师教学主导性被弱化。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总是在教师备课的基础上根据教学预设将课程相关信息组合而成的。也就是说,在上课前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关于教学内容和授课过程的框架,上课时教师基本上按照这个框架的逻辑关系进行教学的,这很容易使教师受到束缚,影响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把控,削弱教师教学主导性的发挥。对于艺术欣赏课来说,如果按课件设计依次呈现教学内容,本来应有的教师现场的即兴表演、示范、演讲、讨论等就会被一些已经安排好的音像以及现成的结论展示所取代,表面上看似乎热热闹闹,实际上把教师讲课变成了课件演示,教师成为教学中的配角,失去了引领整个教学过程的地位,与学生失去了互动和交流,拉开了与学生间的距离,使整个课堂毫无生气,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是,信息量繁杂引发审美疲劳。的确,多媒体技术巨大的信息容纳功能极大地拓展了艺术学习的空间,改善了学习环境,但是过多地采用音乐、图片、视频、动画等信息材料来充实和补充教学内容,必定会造成教学内容的繁杂,重点内容无法突显。有时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内容展示更多信息,只能加快速度,从而忽视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的节奏,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体会、感悟艺术作品,也没有时间去思考艺术相关问题,艺术学习只能是走马观花,不仅无法抓住重点,反而会丧失兴趣,引起审美疲劳。

三是,忽视课程内容关注外在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有些教师将更多精力放在课件本身的形式上,比如模板的选择、图片的运用、音乐的穿插以及它们之间的配合与变化,力求课件形式的完美,甚至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无意中牺牲一些相当重要的内容,为课件而课件,逐渐模糊了教学目标,远离了教学内容,只能给学生留下课件精美的印象,对于应该了解的艺术作品及其深层含义仍然一无所知。

四是,课后设计缺失。目前多数多媒体教学只注重课前的备课及教学设计,只要将教学内容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整理出来,并结合多种信息组合在课程中呈现出来就算结束了,至于课后学生如何进行复习,如何进行课后的拓展学习,如何完成作业,如何进行平时的考核,教师很少关注,因而也很少在进行课件制作时去考虑这些问题,艺术欣赏课程的教学也不例外。对于非艺术专业学生来讲,课堂学习艺术的时间毕竟很有限,留下的课后时间和空间的空白,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三、这些问题的出现,笔者认为可以归结为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对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角色和地位认识不足。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优越性使一些教师忽视了它真正的地位和作用,没有更明确的认识到多媒体技术的作用是结合教学内容对各类信息进行整合,以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是为教学本身服务的。无论其设计多么新颖、功能多么强大也不能完全取代其他的教学手段,也不能取代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另一方面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不足。虽然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已被使用多年,但整体运用水平不高,多数教师只是做到将图片、音像及文字材料按照事先准备的提纲整合在一起,缺乏对多媒体技术的进一步挖掘、应用和创新的能力。对信息的分析选择、信息的再次加工、信息的合理利用仍然处于初级状态,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要求。

四、另外,多媒体技术与教学设计结合不到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多媒体技术与教学设计的结合仅限于课堂内容,既缺少对技术运用前的充分准备和认真思考,又缺乏课后多媒体技术如何发挥更大作用的探索,即在欣赏课教学设计时对如何全面发挥媒体技术的作用还缺乏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无法展示其更多优势。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进一步改善艺术欣赏课教学,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果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是,充分关注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应该体现于整个的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备课时教师应将学生实际状况、教学内容和多媒体技术通盘考虑进行教学设计,要特别注重讲授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同时要对教学中不同知识如何展开以及音像图片等信息的穿插运用有一定的预见性,在媒体制作时必须进行认真考虑。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要随时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媒体播放和展示的进度,同时可以改变策略,或者采取现场示范演唱的方式,或者邀请同学演唱的方式,或者以提问研讨的方式等调整教学节奏,为学生营造一个深入体验艺术作品的空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同时,要利用多媒体所包含的各类信息引导学生加入到对艺术问题的探究和讨论中来,比如,在讨论戏曲面具创作的基本规律时,通过媒体展示各种具有代表性的面具,引导学生对面具及人物特征之间关系进行思考和讨论,得出面具创作的基本特征,并结合这一认识让同学们自己设计面具,在整个过程中增强师生间的互动性,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二是,开发多媒体艺术实践功能。要改变欣赏课教学中单一地展示音像图片资料、边看边讲解的程式化授课方式,应该在课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多设计一些艺术实践的环节。因为对艺术的理解和感悟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亲自实践,动手画一画才能感受到笔墨的魅力,才能了解色彩的和谐,才能明白构图的独特;拍过照片才能了解光线与色彩变化的微妙关系,等等。也就是说,艺术实践是欣赏课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被忽视,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教学生一些简单的自拍视频制作、卡通动漫的制作以及微电影的拍摄等,还可以指导学生借助媒体进行新的绘画、歌曲等作品的创作。这些实践活动巧妙地把学生的实践体验和鉴赏体验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对美的体验,激发其想象力,提升其创造力。

三是,进一步研究和挖掘多媒体技术的潜力,使其应用在课内外全面展开。高校非艺术专业的艺术欣赏课多数为选修课,无论是课程内容还是课程时数都非常有限,只关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发挥作用还远远不够,应该让其在课外自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文化活动等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些都是学生进行艺术欣赏活动的重要时空段,应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积极开发多媒体技术,努力创建课外的艺术学习新环境。可以通过建立艺术学习网络平台,将课程介绍,课件以及相关学习内容放到网络上,让学生自主学习;也可以设置艺术论坛,使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就某些艺术问题展开讨论,强化课堂教学效果;还可以借助网络建立学生学习考核评价电子档案,既能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又能够帮助教师公正地进行学习考核。另外,可以将更多艺术学科研究最新动向及当前流行的新艺术介绍等信息引入,让艺术欣赏不只停留在经典作品上,还能够跟上时代的变化,让学生打开眼界,真正爱艺术,懂艺术,学会用最美的心创造未来的人生。当然,还可以利用网络传递学生自己的文化艺术活动信息,比如社团文艺活动、专家讲座实况、学生的艺术作品展等。一句话,就是要借助多媒体技术让艺术学习全面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与课堂教学相互补充,形成更符合学生及学校实际的艺术教育的良好环境,为学生艺术素质的提升发挥更好的作用。

第9篇:数媒体艺术论文范文

1.1理论指导性原则

纵观当前教育教学的发展,以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指导的教育教学更应该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应该丰富当前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手段。对于艺术设计类课程来说,对其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影响较大的理论有很多。例如,相关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以及教学理论等。从理论的指导性的角度来看,多媒体教学课件最初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最初期的课件的设计形式也多以框面以及小步骤的分支式程序的设计为主,但是随着课件设计理论的丰富,课件设计也得到了完善。在多媒体课件的发展阶段,艺术设计类多媒体课件除了受认知主义思想的影响以外,同时也受到了诸多方面的影响。例如,课件的设计开始关注课件受用者的内心需求,开始慢慢地适应学习者的心理需求,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课程设计开始将学习和学习者的兴趣、爱好以及实际需要联系在了一起,这对于提高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的效果是十分关键的。

1.2开放性设计原则

针对艺术设计类课程的特点,艺术设计课程具有鲜明的特殊性,因此在实际高校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过程中,设计还应该根据实际出发,因为在真正的设计时,由于教学内容以及思想的不同,多媒体设计的差异性也非常大。由于每个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师的教学经历、实践经验以及教学者的思想文化观的不同,在对教学对象的课件设计时,课件中融入的主观色彩也不同。所以开放性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更好地适应多样性的教师需要,同时也可以方便教学发挥课件的最大作用。

1.3动态交互原则

以上我们提到过,偏向于教师直接使用的演示类课件的应用最为广泛,这种课件的实际操作只需要进行鼠标点击就可以进行,而课件的播放顺序也是事前在设计时候进行设定的,这种课件的设计更加趋向静态交互,但是这种方式却不能完全适应实际的教学需要,还应该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采取必要的动态交互,这样对于吸引学习者的眼球和注意力将会产生很好的效果,以此来更顺利地完成基本的教学过程。基于动态交互原则上的艺术设计类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更具灵活性,这对于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件教学效率的作用也是巨大的。

2艺术设计类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应用原则分析

2.1适度运用原则

无论是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教学课件,还是其他课程的课件中都会具有一定的文字、声音、动画或是其他形式的多媒体,这也是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基本。但是如果这些色彩比例过大,演示的效果虽然较好,但会使学生对重点的把握和理解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这种课件的设计教学效果也会很差。因此在艺术设计类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应用过程中,还应该坚持一定的适度运用原则。在现代教育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课件,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的创造性,以帮助学生反思学到的东西,从而对教学内容达到更深刻的认识。

2.2适量信息原则

多媒体教学课展示的信息较多,会让学生囫囵吞枣,来不及消化和理解。同时,过多信息展示使得教师不能及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出回应,师生互动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降低。所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时的信息一定要适量,要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就必须根据课程特征适量使用多媒体。

2.3有机结合原则

教学媒体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使用适当的表现媒体和教学方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动画设计专业中,对于自然运动规律的分解,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教学,可以非常直观地显示出自然界中很难观察到的景象,使学生更快地理解自然运动的规律。因此,理论问题,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有其明显的优势,而艺术设计类专业中涉及实践的环节,则更适合采用动手实践的方式。

3结语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