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西方情人节的来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情人和情人节永远是个热闹的话题,2月14日,这个原本平常的日子,因为被赋予情人节的意义,伴随着巧克力、玫瑰花,就会让人产生无穷的浪漫遐思。闻着那淡雅的花香,感觉整个城市的空气都是暧昧而浪漫的,有着罗曼蒂克的味道。但浪漫的同时,我们似乎忘记了一个事实:我们是有自己的情人节的,也就是七夕节。
情人节,是个浪漫的节日,也是不同文化的碰撞。我们该不该过这个洋人的节日呢?
情人节(Valentine"s Day),又名圣华伦泰节,在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的传统节日之一。情人在这一天互送巧克力、贺卡和花,用以表达爱意或友好。关于节日来源的故事有很多版本,但因为其浪漫唯美的表达方式,约定俗成的节日氛围,在改革开放后被我国年轻人所接受,慢慢流传开来,重视程度毫不亚于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而在流行的同时,又有着反对和质疑的声音――“中国文化被入侵”。
正方:精神欢宴,温暖身心
节日对于我们来说是件好事,是一种精神生活。人得先有物质,才会有精神。21世纪的中国人,如此热衷于节日,不仅是我们自己的节日,甚至西方的节日都登堂入室了。首先这是一种文化上的接轨,文化一直是和精神相伴的,我们的精神在物质的催化下,节节生长。在节日里,我们可以名正言顺地放纵自己,让身心得到一次盛宴般的狂欢。
吃好喝好已经不是大多数国人所关心的了,而关注更多的倒是精神层面的欢宴。节日便是精神欢宴的最好注释。
情人节,顾名思义,是和情感有关的节日,不论老少,不论男女,和西方人一样过一次情人节,一支玫瑰,一盒巧克力,也许会温暖一方世界。世界需要爱,更需要世界级的欢宴。人生多些欢笑,多份温暖,肯定是件美好的事情。真希望更多的节日走近我们,让我们在节日里找到一份温暖。
丰富多彩,气氛浓厚
过情人节者年轻人居多。情人节是找一个娱乐的名义和机会,从而释放压力和情绪,体验狂欢的快乐。同时由于洋节的构成元素如玫瑰花、巧克力等更丰富,容易吸引年轻人。
网友“天天天蓝”:过情人节没什么不好的。传统节日气氛比不上西方节日,过错也不在我们身上,社会风气如此,我是觉得过元宵节没气氛,看个花灯都没什么新意,但到了情人节和圣诞节,街上多热闹啊!洋节的气氛比较浓厚,能够感染人,引起众多的人参与其中,感受快乐,享受人生。
虚怀若谷,世界大同
对于这些中国同胞来说,过情人节就体现了世界大同,中国人过西方情人节就表示了中国人的虚心和大度,表示中国人善于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也善于容纳别人的先进思想,中国人过西方情人节,显示了我们中国人是“虚怀若谷”的。
已经流传了几千年的节日习俗不但是书面上的名词,更是在老百姓生活当中至今具有着活泼的生命力的源泉,这早已经是一种远远超越了纯消费、纯狂欢层次的渗入了生活之中的真正的历史文化积累与延续。洋节凶猛,但请不要好像一个受委屈的孩子一样高喊:“狼来啦!”那样吓不倒传统节日,但是会吓倒你,也会吓倒我。
反方:请别这样践踏爱情
真正的爱情是什么?泰坦尼克号上,杰克深情地注视着船栏杆外摇摇欲坠的露丝笃定地说:“你跳,我也跳!”爱情的火山在这一刻轰然爆发了。灾难发生之后,杰克为心上人付出了生命。两个冻僵了的人在奄奄一息时深情凝望,爱情像美丽的大船一样富丽堂皇。
情人节每年都会如期而至,送玫瑰,送巧克力就是表达爱情,假如爱总是这么廉价的表达,我宁愿祈祷它安静地死去。
中国也有自己的情人节。那是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控诉,是对自由婚姻的执着追求。尽管牛郎织女的故事是悲剧,尽管没有玫瑰花,尽管这个凄美的故事带着几分拘谨……但就是这样的拘谨,才是我们中国人最善良淳朴的本质所在。
过洋节是数典忘祖
目前各种传统节日(除春节外),原来那种过节的隆重感和民间娱乐感、家庭参与感都越来越单薄,这是一种社会欠缺。
过洋节,是数典忘祖。目前虽然都在说“全球化”,但经济上“全球化”可以,我们的文化传统还是要保留的。经济富裕了,更应该重视传统的节日,将它们发扬光大,这样才可以更好地提高民族亲和力。
是谁忽悠了中国人
一朵朵高价玫瑰后面,一盒盒精美包装的巧克力后面,一张张情人节优惠卷后面,笑得最灿烂、最明媚的都是商家的脸。鲜花店里,平时二三元一朵的普通玫瑰花在这一天身价翻了数倍,最低每朵也要卖到十元左右。九朵玫瑰外带满天星情人草点缀的一束“天长地久”要卖到一百多元,“天长地久”的美好愿望背后是送到花店老板手里的一张张的钞票。
情人节,玫瑰、巧克力乃至钻石会热销。但这如果和“钻石资助战争、可可豆收获靠童工苦力、玫瑰花深受农药污染”等问题联系在一起,情人们将作何感想?
有人称,美国市场上出现的玫瑰花多数是拉美地区种植的,而这些玫瑰花在生长过程中被施用了大量化学药物;
美国国务院的一份人权报告说,科特迪瓦种植着全球40%的可可豆,却长期存在着童工问题;
提起钻石,有人则会联想到宝矿开采的恶劣条件,甚至还会想到有人通过钻石交易资助了不少战争……
总结陈词:浪漫的节日,文化的碰撞
细细想来,情人节突然以迅猛的势头出现在人们的观念中完全是受西方洋节冲击的结果,这是一种文化大碰撞。
在国外,情人节是不分国籍、年龄的。在街头随处可见幸福的爷爷、奶奶辈的“老情人”,也有情窦初开的小弟、小妹们。而在中国,做妻子的一边抱怨丈夫不体贴、不浪漫,一边又会心疼丈夫在情人节花费贵几倍的价钱买来的玫瑰花;再看那些热衷于过情人节的青年人,多数对洋节的来历、习俗很无知,一味东施效颦,结果把洋节过走了样。
20xx年七夕情人节时间20xx七夕是20xx年8月28日,农历的七月初七。
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七夕节的来历(1)自然崇拜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2)时间崇拜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3)数字崇拜
“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4)生殖崇拜
“七七”是生命周期。《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它说男子以8岁一个周期,女子以7岁一个周期。女子7岁肾气盛,换牙齿头发变长;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天癸是肾精,任督二脉,以中医说法,“为一身阴阳之海,五气贞元”,也就是说,七就来月经,可以生子。三七肾气平均,最后的牙齿长齐,发育完全成熟。四七筋骨坚,头发长极,身体盛壮,到了顶点。五七阳明脉衰,面容开始焦黄,头发开始掉。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是一个生命周期结束。“七”这个数字又指西方,所以七七相遇,应该是结束中的诞生。《周易·复卦》:“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孔颖达疏:“天之阳气绝灭之后,不过七日阳气复生,此乃天之自然之理,故曰天行。”“来复”是去而复来,也就是重生,轮回循环,所以七七四十九天魂魄散尽,又七七四十九天魂魄丰满。
七夕情人节英文表白语(1)I love you not because of who you are, but because of who I am when I am with you。
我爱你,不是因为你是一个怎样的人,而是因为我喜欢与你在一起时的感觉。
(2)To love and to be loved is the greatest happiness of existence。
爱人和被人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3)To the world you may be one person, but to one person you may be the world。
对于世界而言,你是一个人;但是对于某个人,你是他的整个世界。
(4)When the words "I love you" were said by you for the first time, my world blossoms。
第一次听到你对我说“我爱你”,我的世界一瞬间鲜花绽开。
(5)Where there is great love, there are always miracles。
哪里有真爱存在,哪里就有奇迹。
(6)Within you I lose myself, without you I find myself wanting to be lost again。
有了你,我迷失了自我。失去你,我多么希望自己再度迷失。
(7)Look into my eyes - you will see what you mean to me。
看看我的眼睛,你会发现你对我而言意味着什么。
(8)I need him like I need the air to breathe。
我需要他,正如我需要呼吸空气。
(9)You are everything when you are with me, and everything is you when you are not。
你在时你是一切,你不在时一切是你。
(10)Let me accompany you for there is a long way to go in life。 I am willing to create a space only belonging to both of us。
人生的路很长很长,让我陪你一起走吧。我愿与你搭建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天空。
(11)I don't know whether I really love you, but I know I cannot lose you。 If the earth is going to be destroyed I want to tell you that you are the only one I want to see。
我不知道我是否真的爱,但是我知道我不能没有你,如果地球将要毁灭,那么我要告诉你“你是我唯一想见的人。
(12)Because of loving you so much that I stood aside。 Although my figure left you away, my heart didn't。 Today I have made up my mind to say "I love you"。
正是因为爱才悄悄的躲开,躲开的是身影,躲不开的是默默的情怀;今天我终于鼓起勇气,向你表达我的爱。
(13)Those days when we were together appear in my mind time after time, because they were so joyful, happy, blest, disappointing, sad and painful。 I miss you, and miss you so much。
常常想起曾和你在一起的那些日子。开心、快乐、幸福、失落、伤心、痛苦的所有日子,很想你。
(14)It is graceful grief and sweet sadness to think of you, but in my heart, there is a kind of soft warmth that can't be expressed with any choice of words。
想你,是一种美丽的忧伤的甜蜜的惆怅,心里面,却是一种用任何语言也无法表达的温馨。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人小标签: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唐代晚期的著名诗人。人们把他和杜甫并提,称他为“小杜”,称杜甫为“老杜”。“小杜”有才华,有抱负,写诗喜欢评古论今,抒发军事、政治见解。他有不少描写山水风光的小诗,明朗(lǎng)秀丽,清新自然。
词语链接卡:
欲断魂――哀愁的样子。
借问――请问。
遥指――指向远处。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俗语巧说诗:
清明节的时候,又下起了纷纷细雨。奔走在外的游子,心里更加增添了一份愁苦,十分感伤。他向别人询问,附近哪家小酒馆可以歇歇脚,放牧的孩子伸手指了指遥远的杏花深处的村庄。
其实,今天用这首诗作为开场白,主要是为了引出我们中国一个特有的节日,那就是清明节。对于清明节,星星们了解多少呢?别急,听小雪姐姐给大家慢慢道来。
节日名片: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的阴历四月初五。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一到,就表示着气温要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清明节也叫“寒食节”或者“踏青节”。
节日来历:我国民间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八个,分别是: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清明节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清明节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mù jì)”之礼,后来民间也开始效仿,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x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民间习俗: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cù jū)(就是现在的足球)、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吃冷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民间还有傍晚以前,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的习俗。
【关键词】渗透 本土文化 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们知道,文化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历史、地里、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作为高中英语教师而言,让学生了解说英语国家的文化是必须的,只有那样我们才能实现跨文化的交际。然而,现在不少教材尤其是中学英语教材注重西方文化的输入,不注重中国文化的输出,对中国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浓郁的风土人情却很少介绍。学生学了这样的教材,对西方的事物和文化有了一些了解,对自己国家的东西却说不清道不明。比如说,许多学生知道“万圣节”来历[1],却不知道清明节的神圣肃穆;知道情人节的确切时间,却不知七夕节是阳历还是农历的七月七。只注重学习西方文化和思想,在缺失深厚的母语文化底蕴的情况下,急功近利的去突击英语的表层学习,其结果只能是两种语言都一知半解。究其原因,英语教师一味地强调英语文化教学,单向地导入英语文化,片面的理解和吸收英语文化,对母语文化一直很少涉及,使母语文化教学受到前所未有的轻视和冲击,作为交际主体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基本上仍处于被忽视状态。
我们在大肆宣扬说英语国家的文化的同时,在英语教学中应该将本土文化渗透在各个方面,并且应该正确的引导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当然,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本土文化是在仔细分析和研究现行的教材的前提下,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适当渗透中国的文化,使得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和英语文化的同时收获中国本土的文化,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那么,如何正确有效地将本土文化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呢?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主要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立足教材,渗透熏染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人教版必修2 第二单元“healthy eating”的教学中,我巧妙的将中国的常见的饮食名称进行文化渗透[2]。如tofu(豆腐)、soybean milk(豆浆)、clay oven rolls(烧饼)、fried bread stick(油条)、(boiled)dumplings(水饺)。egg and vegetable soup(蔬菜蛋汤)、tomato scrambled eggs(番茄炒蛋)、rice-meat dumplings(肉丸)等等。这样,课堂中学生除了知道西方的汉堡等饮食外,还清楚的记住了我们自己吃的东西该如何表达。
2 英语表达中国古典诗词与格言谚语
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见这样的情况,学生会背诵出很多西方的谚语格言,而对中国的很多名言却不知道如何表达。中国有许多谚语、格言,把它们翻译成英语后也朗朗上口,而且与英语的一些谚语有异曲同工之妙。An hour in the morning is worth two hours in the evening. 一日之计在于晨。It is dogged that does it.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There is no ending to learning. 学无止境[3]。So said, so done. 言出必行。同学们拓展了英语知识面,而且了解了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同时,对于古诗词的翻译,我们也不能忽视。在英语课堂上如果能尝试把好的古诗翻译成英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古文的兴趣和增强民族自豪感。比如, 人日思归 Home Thoughts on Man’s Day(人日思归)。让学生大胆尝试翻译,适当加以引导,必然能一举两得,既能复习古文,又能中西文化结合。
3 渗透节日渊源,传承民族文化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魅力独特。在中国人心目中占重要位置的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4]。在人教版必修三U1“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一文中讲述世界各地几个国家的主要节日,而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春节是放在文章的最后,而且只是寥寥几句。这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机会巧妙地将关于中国新年的历史文化渗入其中。尤其是要说到为什么中国人过新年要吃饺子以及饺子的来历,为什么要放鞭炮,等等。
4 让中国的艺术大放异彩
在人教版选修六U1“Art”教学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对我们的国粹之一国画的认识是少的可怜,更不用说用英语表达了,比如中国的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国画的画技等等。如果我们将这些渗透到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国画的认识,更能够培养他们的自豪感。
将本土文化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既能够提高学生对本土文化的意识能力,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而这正是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要结合各种富有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等教育意义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实践自己的所学内容,激发兴趣,获得学习成就感和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1] 张 兰:《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分析》,《西南民族大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八期
[2]陆 全:《论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育》,《内蒙古师范大学报》,2004年第五期
过洋节是时髦传统节日没气氛
这边是对圣诞节的狂热,那边却是对传统节日的冷漠。前段时间的中秋节正好是周六,伍女士早早地做好了一桌菜,希望全家可以吃个团圆饭。没想到,儿子一个电话打回家,说和同学一起玩了。对于伍女士说的“中秋要团圆”的说法,儿子不以为然,他表示同学里面很少有过中秋节的,老土的节日没什么好过。
不仅如此,像情人节之类成人味颇浓的洋节,在学生中间也成为新的追捧对象。而万圣节、愚人节之类西方特有的节日,也成为很多学生热衷庆祝的对象。愚人节中,往同学的书包内偷偷地塞个假蟑螂、假蛇之类的,不仅被视作时尚,更是孩子们之间一种拉近彼此间关系的手段。
一位老师告诉记者,有一名韩国留学生曾经到上海,想看看传统的端午节究竟是什么样子的,结果却大失所望,发觉中国的端午节气氛甚至比不上韩国国内。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民俗教育”应运而生。
节庆教育有助直观了解传统节日内涵
华夏文明泱泱五千年,各种各样的节日也多不胜数。如何将所有节日的内涵铭记在心,确实不是件易事。长宁区北新泾三小先将传统节日像过沙子一样地过一遍,挑选出值得学习的节日,然后根据传统节日的特点不同,将这些节日划分为亲情类节日、爱心类节日、文化类节日和纪念类节日四大类,并且在日常的教学中,将这种节庆教育贯彻始终。
李凌雯校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利用节日展开节庆教育,更有利于孩子直观地了解传统节日的内涵。今年中秋节,学校不仅告诉孩子们中秋节的来源、习俗,还邀来了敬老院的老人家。此外,学校的60多名同学还一起扮演天空中的星象,让人彷佛置身在茫茫宇宙之中。从各个方面对中秋的内涵作了深刻阐述,同时也让同学们在这种气氛中对中秋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而威宁小学刘天舒副校长告诉记者,该校将《中华传统礼仪》的校本课程列为所有学生的必读科目。从一年级开始,学校根据节日习俗、民族风俗、历史遗迹等分类,将中国传统礼仪分成五个不同的等级。同时,为了让书中故事更贴近学生生活,老师们还将我国古代优秀的寓言故事、历史故事进行归类,按照学生的不同年龄层次分为“孝敬父母篇”、“文明礼仪篇”、“名人轶事篇”等。
学生将从一年级开始接触“闻鸡起舞、雪中送炭”等历史典故,由浅入深逐渐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五年级的学生还将学习到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故事。整个二年级的上半学期,学生将学习到包括春节、端午节、七夕节等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及特点。
如,元宵节是合家团圆的节日人所共知,可是元宵节为什么要燃放烟花和鞭炮呢?《中华传统礼仪》会告诉你答案。通过这一个个的故事,学生们不仅很容易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内涵,还通过和节日密切相关的一些活动,亲自感受这种种节日的不同。
民间技艺、民间游戏引进课程
长宁区北新泾二小校长陈琼告诉记者,该校利用北新泾民俗文化底蕴,聘请了一大批民间老艺人,由他们将一大批民间技艺带进课堂,掌画、指画、印画等不用工具的无笔画深受小朋友的欢迎。通过这种民间技艺的引进,让孩子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文化导入;途径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2)05-0120-3
1 我院公共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引导的必要性
我院公共英语教学目前使用的教材是高教社新编的《高级职业英语》(Advanced Career English)。这套教材以实用为主,是针对高职高专学生毕业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编写的,兼顾听、说、读、写、译诸方面,很注重英语基本功的练习。但是这套教材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却忽略了英语语言文化的编写,完全是走入职场前的一些实用知识的学习,课文内容理论有余而趣味不足,学生学起来会觉得枯燥乏味。但师生双方还得硬着头皮教和学完20个单元(我院公共英语只开设了一年的学习时间),以便参加来年6月份的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像我院这样的情况,全国的高职院校应该不在少数。学生就算过了A级考试,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其实并不强。而这种缺乏文化趣味的语言学习,在大二、大三不开英语课的情况下,让大部分学生对英语也从此退避三舍了。
胡文仲先生曾经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1999)语言教育家拉多(Lado)在《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中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1964)在无法对教材与考试作出改变的情况下,教师应该发挥出应有的主观能动性:在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背景知识。学生对西方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英语的语言本质和思想内涵,更有效地学习和运用英语。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 文化导入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不断形成的用于传递思想的重要手段。每一种语言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如果不了解某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就无法对其加以正确的理解和运用。
在教学中,根据语言的交际性特点,结合语言实践,加强文化背景知识传授,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英语,更恰当地使用英语。
2.1听说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在《高级职业英语》第一册Unit 1 Adapting to New Environment和Unit 2 Handling Personal Information的听说教材中,虽然没有和“waysof greeting”相关的介绍,但根据单元的主题,教师可以加上这方面的文化引导。在方式上,可以让学生先进行对话表演,听听他们在中学阶段了解到了哪一些,还有哪些部分需要介绍,再通过操练加强印象。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掌握西方国家常用的问候方式了。
任何文化都会有其特定的节日,因此了解各国节日的来历、习俗等也有助于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比如西方国家的Christmas Day(圣诞节)、Valentine''s 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Halloween(万圣除夕)等,每个节日将来临时,教师可以采用任务教学法,预先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查明节日的来历、习俗等,然后在课堂上陈述或表演出来。教师也可以通过给学生播放相关英文原版电影视频,使其沉浸在目的语文化的氛围中,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提高跨文化意识。
除了课堂教学,教师还可以介绍一些相关网页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外自主地去了解更多,比如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省略/);英国广播公司BBc(http://news.bbc.co.uk/)等。透过这些平台,学生不仅可以听到标准的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也能在相关报道中了解到一些文化知识。
2.2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词汇可能是令大多数高职学生最头痛的问题之一,记了忘,忘了记,到写下来时还是频频出错。个中原因除了没有掌握单词发音导致拼不准确之外,跟学生不了解一些单词的文化背景也有很大的关联。英语中很多词汇来源于《 圣经》、《希腊罗马神话故事》等,一些人名和他们所行之事都转化成了英语单词、习语等,而这些人名的拼写通常比较复杂。如教材中出现的“Titanic”,大写时是指1912年撞上冰山而沉没的巨型客轮“泰坦尼克”,它来源于希腊神话中身体巨大的神灵“Titan”,故有英文词“titanic”,意为“体积庞大;力量强大”。由于电影Titanic深入人心,结合神话,学生一下就能记住它的本义了。再如“promethean”来自希腊神话中的Prometheus(普罗米修斯),他设法窃走天火送给人类的违抗行为激怒了宙斯,宙斯下令将他锁在高加索山顶的岩石上,派鹰每日啄食他的肝脏,而他的肝脏又总是重新长出来,由此便有了“promethean”(赋予生命的;有生机的)这个单词。“Beware of Greeks Bearing gifts”这一谚语的意思是不该相信那些突然对你友善的敌人。当年希腊人佯装离去,假意留下一匹木马作为礼物,特洛伊人将其带入城中之后,特洛伊城之围便以一种有创意的方式落下帷幕。此外,“Trojan Horse”(特洛伊木马)现除了借指计算机病毒之外,还指表面看来无害但实质带有危险或危害的人或物。
2.3阅读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在英语课的阅读教学中,虽然让学生阅读一般的英语文章在语言层面上难度不大,但是学生对英语文章的理解并不透彻。笔者认为这并非学生英语词汇量的贫乏所致,而是因为他们对英语文章中所涉及的英语民族文化深层次的背景知识知之甚少。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讲授英语的语言、单词、语法之外,还应该帮助和引导学生去查找与该课文相关的英语民族的背景知识。
如在《高级职业英语》第一册的Unit 1中要求学习高中生活和大学生活的不同之处,而实际上学生更想了解的可能是西方国家和我国大学生活的区别。教师可通过准备一些关于西方国家大学生的学校生活相关背景图片、新闻报道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自己的学校生活与西方学生的有怎样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进一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存在的教育制度的不同。
阅读教学除了课堂上的精读,更多的应该是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大量的泛读,有关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宗教、教育、风俗、禁忌和习惯等的文章要求多读,使学习者有意识地把握那些渗透在语言中的文化现象,自觉地进入目的语的思维和认知模式中,从而对深层次的阅读理解构成影响。
2.4写作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写作也是高职学生所必须掌握的语言基本技能之一,强调学生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不同的语言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而不同的文化同时也造就了不同语言运用者迥异的思维方式。在应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时,母语文化思维方式、价值观、语言修辞等影响着中国学生的英语写作,满篇都是“中国式英语”,如“My grandma''s body is very healthy.”:“The skyhas no clouds.”等。
首先,汉英思维模式差异对学生英语写作有很大影响。西方人思维方式决定了英语写作为“直线型”的表达方式。英语的篇章结构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论。英语文章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后面段落的论述以前文为线索,通常使用连接词衔接各个段落;最后得出结论,并使论点更加鲜明。与西方的线性表达方式相比,中国人更趋向于一种“螺旋式”或“迂回式”的语言表达。汉语语篇结构为:背景知识的介绍(包括说明原因或事实依据);得出结论并说明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螺旋式”的中文表达方式往往使得母语为英语的读者迷惑不解,甚至认为中国学生英语表达拖沓、主题不明确。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学生在写作训练中用英语文化思维的锻炼,有效地减少思维模式差异所引起的写作干扰因素。
另外,汉英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也对写作造成影响。汉语表达主要通过词与词之间的连接得以实现,多疏于句法,疏于句间衔接,对于整体框架的关注相对较少,其间的关联照应手段是隐性的(滕延江,2005:3-8)。英语则恰恰相反,像“and,but,so that,however”之类的起连接作用的词语在英文表达中扮演着承上启下的关键角色。它们将句子以及短语串联起来,使得句子表达结构严谨,完成句与句之间的形式上的统一。在英语文章中,连接词的作用就像是竹节。没有它,整个作品就显得凌乱松散。
倘若教师在教写作时充分意识到这些差异而不是单纯地从技巧上训练学生,在教学策略上就会更有针对性,效果会更佳。
2.5翻译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由于、地域环境、风俗习惯、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中西方两种语言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存在很大的差异。翻译,与其说它涉及两种语言,不如说它涉及的是两种文化。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的土壤,也是语言所反映的对象,所以不能离开文化元素来谈翻译。高职英语教学也强调翻译(主要是英译汉),所以在翻译教学中要对学生加以引导,适时、适度地导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习者在掌握翻译理论的同时习得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比较、鉴赏能力。
中西方人在生活的许多方面都是截然相反的。英美人说“drink like a fish”,因为他们觉得鱼一刻也离不开水,用鱼来形容一个人喝得多最贴切;而中国人却说牛饮,因为牛形体庞大,用牛来形容豪饮再恰当不过了。另外形容睡得熟,英美人说“sleep like a log(原木)”,而中国人却说睡得像死猪一样。
“We did not know who would put him this delicate question when my friend offered to bell the cat.”(我们真不知道让谁去向他提出这个微妙的问题,我的朋友自告奋勇地去冒这个险。)“to bell the cat”常用来指甘愿为他人的利益去冒险,或敢于在危险时刻挺身而出的行为。这来自于英语的一个寓言故事:一群老鼠商量如何防备猫的袭击,一只老鼠建议在猫的脖子上系个铃铛,这样猫一来,老鼠便能闻风而逃。可是有哪只老鼠敢去给猫系铃呢?如果不知道这个故事而只是直译为“去给猫系铃”,恐怕谁也不懂这是什么意思。
一、开展主题活动,让幼儿感知更多的民俗活动。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更多地借助于已有的儿歌、童谣、故事等进行随机性的传授教育。例如元宵节前,有的教师就随机教幼儿学习一两首儿歌:“元宵节,月亮圆,圆圆元宵粘又甜……”而没有引导幼儿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比较深入的探索、学习。其次,在现实生活中真正适合幼儿阶段采用和开展的传统民俗活动形式、内容、题材又非常有限。为此,根据元宵节习俗,我们通过改良、创造、设计,开展一系列更切合幼儿需要,感兴趣的“欢庆元宵”主题活动。1、园文环境:全园师生共同创设欢庆元宵环境布置,营造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例花灯展:收集众家长提供的花灯办花灯展;2、教学活动:引导幼儿利用废旧材料动手制作龙和狮、灯龙……;利用多媒体引导幼儿观看各地元宵习俗;3、民俗体验:舞龙、舞狮:把幼儿制作的龙和狮并配上乐队选取幼儿组队在全园舞龙、舞狮欢庆元宵;吃汤圆庆元宵:为幼儿提供相关材料搓汤圆——吃汤圆;猜灯谜。通过改良、创造、设计在主题教育的形式下,能让民俗活动更多地被幼儿感知,从而让中国传统民俗活动走进幼儿园、走入幼儿身边。
二、把民俗活动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我们不单在集体活动中传授相关儿歌、童谣、故事,并把有关的内容有机融入到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还积极启发幼儿仿编儿歌、童谣。通过游戏、歌曲、儿歌、绘画、折纸、故事等各种活动方式,让幼儿轻松自如地了解掌握有关知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通过动漫的形式让幼儿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及相关的习俗。例如春节:大班幼儿除了学习整合课程主题单元《红红的新年》,我们还在教学中渗透十二生肖的故事、儿歌。通过生动的动漫和生肖钟让幼儿了解十二生肖的来历和循环,让幼儿了解自己的生肖,还了解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属相、生日,并进行相关的感恩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在环境中渗透民俗教育。
各班根据每一个传统节日的概念基础,制作、创设适合幼儿园的各具特色的民族环境,充分利用墙面环境,将班级走廊、墙面等充分利用起来,并引导幼儿参与到班级环境布置,把收集到如相关的故事、儿歌、相关图片资料等以文字或绘画在墙面上张贴,使之生动化、具体化、多样化、情感化。除此之外,每个班级还为幼儿开辟了专门的墙面——亲子作品区,用来展示幼儿和家长收集到的相关物品资料、制作的作品。例春节临近:操场上大红灯笼合理地挂在绿化树上;植物角摆满应节的年花:、年桔、水仙花……;每班门口挂上师幼、亲子合作制作的各具特色的灯笼、鞭炮、窗花、贴上春联、吉祥语;亲子作品区:展示亲子合作制作的贺卡、窗花、吉祥语……;主题墙:春节习俗图片展、幼儿绘画作品——逛花街、看烟花……等等,为幼儿营造了一个别具特色的春节大花园,让民俗活动更多的被幼儿感知。除了空间环境的布置,我们的教师还积极营造文化环境:根据主题创设区域让幼儿在活动角区中去听故事、绘画、看有关的资料等,并为幼儿提供适合不同层次能力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例如开展《红红的新年》主题单元时我们可以在美工区投放红纸及各种色纸、卡纸、大油性笔、剪刀等材料让幼儿制作贺卡、春联、窗花、鞭炮……;在益智区投放十二生肖的图片让幼儿排序、贴福字;在语言区投放故事《压岁钱的故事》、《初三老鼠取新娘》、《十二生肖的故事》……;在表演区投放师幼、亲子、生生合作制作的龙和狮子、花轿、红包进行表演……;通过听故事、手工、角色表演等轻松愉快的方式让孩子们认识、了解十二生肖,学习与之相关的春节风俗:贴春联、拜年、派红包、说吉祥语等,让幼儿在游戏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家园合力拓展民俗教育。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以主题形式开展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还将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把民俗教育延伸到社区、到家庭。我们根据不同节日以不同的方式让家长参与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例如端午节:我们就开展了亲子同乐——包粽子活动;其次让家长利用假期带幼儿去观看我们顺德水乡富有特色的扒龙舟;有机会带幼儿去吃龙船饭,让幼儿感受短午节吃粽子、扒龙舟、吃龙船饭等民间习俗;国庆节:让家长利用假期带幼儿外出游览等多种活动方式,让幼儿用耳朵、眼睛等感官感受我们祖国的强大、富有,受到良好的熏陶;举行亲子手抄报比赛……对幼儿进行爱国教育。
关于中国传统民俗活动,相信很多幼儿园多多少少都有进行相关的探索、实践、研究,方法也层出不穷。不管怎样,在活动时我们应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教育教学、环境创设、区域游戏中,科学地、有计划、有组织地把丰富的中国传统民俗活动引进幼儿园,走到幼儿身边。通过整合、创新、分层后的主题教育活动更有益于幼儿接受与感知民族教育民俗活动的多面性,利于幼儿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精神,锻炼和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培养民族情感,促进幼儿素质全面发展。其次,我们要与时俱进,在弘扬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不能一概否认现代及外来的文化,要将民族文化同外来文化进行客观地分析和比较,对外来文化要持包容的态度,把现代文化及外来文化中合理因素纳入本民族文化教育活之中。
论文关键词:文化差异;跨文化意识;文化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
前言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民族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的制约和影响,所以我们学习一种语言实质就是学习一种文化,“要掌握两种语言,必须掌握两种文化”(Tobebilingual,onemustbebicultura1.)。因此,在各阶段的外语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坚持不懈地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文化教学。结合本人在剑桥少儿英语培训及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的体会,谈谈文化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通过分析汉英文化差异,研究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社会和时展的需求。
一、文化教学的作用、方法
语言与文化互为交织.不涉及文化就不可能搞好英语教学。而各阶段中文化教学的层次应有所不同。
(一)中小学英语课堂中的文化教学应以培养学生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即跨文化意识)为目标,以汉语文化、英语文化内容作对比,进行礼仪、习俗、节日、生活方式等浅层次文化内容的学习、了解.
1.比如“打招呼”: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Haveyouhadyourdinner?)问话人只是出于礼节并不在意对方吃饭与否,而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吃饭呢!我在剑桥少儿英语二级培训中关于现在完成时的学习中,就举了这个典型例句,有个聪明的男生就偏问了我这个问题,我回答:“No,Ihaven’t.”然后期待地看着他,他从容地从书包里拿出一样东西交给我:“Havesomebread,please.’’
2.又如“隐私”方面:中国人初次见面爱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的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是涉及个人隐私。因此我在讲授“Howoldareyou?”“Howmany kids haveyou t?”“W herealeyougoing?”“How muchisyourlleWdress?”这些句型时,一定告知学生它们的适用场合,避免盲目使用,造成误解而产生交际障碍。
3.在节日的风俗习惯方面,中西文化差异显著.除中、英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Year’SDay、“MayDay”、“Women’8Day”等)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SpirngFesitvla”、“The Mid—AutumnFestival”等,英语国家有“Vlaenitne’sDay(情人节)”、“AprilFool’sDay(愚人节)”、“ThanksgivingDay(感恩节)”及“ChirstmasDay(-~节)”等,在剑桥少儿英语教学中,我注意在相应的月份里,结合教材内容,逐一介绍各个节日的来历、文化背景,每年的圣诞前我会邀请一名外籍教师扮演圣诞老人出现在教室里给好孩子发圣诞礼物:“Areyou agood boy/girl?——Yes.Iam.———0hereisatoycarforyou.——1门bankyou.”好不热闹!这些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想了解世界的热情。增强了学英语的兴趣.更提高了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二)而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除涉及以上文化内容.还应包括大众文化习俗、高雅文化、价值观,解决问题的方式等深层文化的内容。因此.大学英语可结合词汇的丰富内涵、习语或典故的文化背景,结合历史或政治背景甚至委婉语进行文化教学。
1.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是语言文化的载体,在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的过程中.一些词汇被赋予了独特的文化意义.从而导致一些词汇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理解和联想.比如,inpidualism这个词汇其实反映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英美人用该词(“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独立意识、个人的自由与权利及实现自我价值的独立奋斗精神;而中国人视“个人主义”为“无组织无纪律”、“利己主义”、“英雄主义”等.把“inpidulaism”作为贬义词沿用到现在(当然这一现象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中国是有些微妙的变化的)。通过剖析这一词的文化内涵,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了一个民族特有的心理。也让他们成功比较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提高了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2.习语典故通常被看做是一些固定短语,其意义不能从句子的单独成分中得到,因为它们的意义是与文化密切联系的,因此在教授习语的时候,教师除了要引人一定的文化背景,还要要求学生课后查阅词典了解它的来源和隐喻意义。例如。英国和其它西方国家信奉基督教,因此英语中出现的大量隐喻(metaphor)与基督教有关,以《大学英语》精读课本三册第三单元“WhyIteach”中的下旬为例:“Beingateacherisbeingpresentatthecreation,when theclaybeginstobreathe.’’该句作者运用了一个隐喻“老师的工作比作上帝的工作”,因为根据《圣经》描述:人是上帝用泥(clay)造的,上帝向泥吹人生命之气.他就活了,完成了人类的创造,这句话暗指是教师传授知识帮助学生成为真正的人。只有向学生介绍西方这一宗教文化,学生方能理解这一隐语的内涵,理解教师工作的重要性。
3.中西价值观的差异在委婉语上也有表现,比如关于“年迈、老”,中国人认为老人是智慧、权威的化身,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所以在中国语言中常出现:“老寿星”、“老革命”、“老人家”、“张老”、“谢老”等称呼,而在西方,西方人向往独立个性,自强自立、精力充沛,所以他们更注重年轻人,他们害怕衰老,就忌“老”,对于他们而言,“old”一词是难以接受的.在西方没有“oldman”之说,他们一般委婉称之为“seasonedman”(经验丰富者)、“well—preserred”(保养好者)、seniorcitizen、reachingone’Sgoldenage以换取心理安慰。因此.同英语国家的老人交往时要牢牢记住这一点,免得引起不愉快,导致交际失败。
二、文化教学现状
我国的外语教学对文化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在传统的语言教学中。尤其是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只把语言当作孤立的符号系统传授给学生。死记词的概念意义。英国语言学家GeofreyLeech在《语义学》(Semantics)-书中提出:词义分为七个类型:概念意义、内涵意义、风格意义、感情意义、联想意义、搭配意义、主题意义。如果要求学生对词汇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概念意义这一表层。从而忽略词汇的深层内涵及文化内涵.那么教育出来的学生文化差异敏感性低,脑袋中虽然装满了单词和短语,可是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张不了口,学到的是“哑巴英语”.或一说就错,无法达到真正使用地道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
三、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措施和方法
针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会使学生产生跨文化交际障碍这一现实,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四方面的措施。
1.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汉英跨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从广义上讲,它包括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心理及社会的各个方面:从狭义上讲,日常用语、专有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和形体语言等,都富有深层内涵及文化内涵。作为一名外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才能适应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要求。
2.准确地保握好教学时机
文化教学应与语言教学同步融合,讲解生词和词组不仅要教读音、拼写和字面的概念意义,还要深入到文化内涵、感情意义、联想、搭配意义等,教师应该以教材为线索,通过日常课堂教学随时提供和补充相关知识。
3.正确看待文化差异
在英汉文化发生冲突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将这种差异放置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语境中进行讨论,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以及他们所代表的不同的文化价值观,用包容的心态来理解并尊重这些差异,做一个“国际人”
4.采取科学的教学方式
文化教学应是渐进地、自然地、启发式、关联的,而不是集中、说教、注入、孤立式的。从中小学英语教学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循序渐进地由浅层次的文化内容向深层次的文化内容学习。
所讲授的文化信息来源应多渠道,如阅读、大众媒体、实例分析、与老外交流等,多角度介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提供的英语文化材料,多角度看待英语文化,吸其精华、去其糟粕,提高国际素质。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中国本土文化文化渗透文化失语
在英语教学中注重文化教学已成为英语教育的共识。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尤其是进行跨文化交流。文化交际的双向性决定了文化教学应同时兼顾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但目前初中英语教育中一味地强调英语文化教学,忽视中国本土文化。通过教学实践实现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同步融合,提高学生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帮助学生确立全面的文化选择观,对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文化导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学者与国人在使用英语进行交流过程中具有坚实的文化主体性和文化操守。因此,新课标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导入和渗透中国本土文化习俗的实施已刻不容缓。
一、冷落与呼吁:文化失语的严峻现状
1. 世界文化趋同:
由于英语文化的大量涌进,我们也越来越普遍了解英美国家风俗习惯。世界文化趋同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本土文化的重视度不断减低。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学生们对圣诞节的了解和热情远胜于春节。刘魁立则这样描述:现在看见了圣诞节穿红衣服的白胡子外国小老头,就感到某种亲切,而对于我们自己许多传统的东西,感觉到好像是已经落伍了,这样一种观念,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强势文化浸染之后的态度。正如吴利琴所描述的:许多年轻人知道“圣诞节”的来历,喜欢“情人节”的浪漫,熟悉“复活节”的典故,知道莎士比亚的“悲喜剧”,有的甚至还通晓“潘多拉”的盒子,但不知道“清明节”的神圣肃穆,“端午节”的来龙去脉和“七夕节”的爱情故事,对孔子、孟子、《唐诗三百首》以及《古文观止》了解就更少了。“百年迪斯尼冰上汇演团” 表演中的“花木兰”遭冷遇现象,再此把此现状显露的淋漓尽致。对母语文化缺乏重视,不知道自己的根之所在,盲目地崇拜西方文化和思想。在缺乏深厚的母语文化底蕴的情况下,急功近利地去突击英语的表层学习,其结果只能是对两种语言都一知半解,跟在他人后面行事。
2. 中国本土文化表达滞障:
试想,一个连“故宫”、“孔子”、“端午节”等都不知如何表达的学生,如何能流畅和准确地向外宾介绍国内的名胜古迹?正如李岚清副总理在1996年的外语教学会上所说的那样:“我们的学生学了十几年英语,但连What do you usually have for breakfast?都回答不出来。”这是因为他们不懂如何用英语表达“稀饭”、“馒头”、“豆浆”、“油条”等。因此英语教学也应该让学生有机会了解中国文化。对英语语文化的侧重当然无可厚非,但人们普遍对本族语文化教学的避而不谈或一谈而过,客观上却很容易将我们引向一个肤浅的结论:英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就是指英语文化的导人。事实并非如此,为了更好地培养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英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理应同时兼顾汉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跨文化交际毕竟是一种双向活动,需要两种文化的相互交流,如果本民族文化在这种交际中缺失只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不平衡,对于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也极为不利。
二、导入与渗透:英语教学兼纳中国本土文化
对于导入和渗透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及方法问题,张红玲在其《跨文化外语教学》一书中,对传统外语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改革,从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结合的角度提出了以下五个方面:1.通过文学作品分析来进行文化教学;2.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结合;3.阅读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结合;4.听说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结合;5.写作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结合。这样的分类方法适合目前教材各板块的编排,也给一线教师的文化教学提出了新的思维角度,很有借鉴意义。结合目前初中英语文化教学现状,建议从以下方面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兼纳中国本土文化:
1.教材方面:
英语教材的编写直接影响教学内容的实施和教学目的的实现。因此,要注重课程改革的文化取向,生成一批由师生共同创生的课堂教学案例、课堂教学实录、综合实践性课程方案等新资源,探索形成文化教育特色的活动模式。教学计划和大纲明确地将中国文化作为一个组成部分纳人其中。首先,教材中实施德育渗透,包括传统人文精神的内容。作为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伦理道德和价值观。诸如:公益慈善、助人为乐、敬老爱幼等等。其次,教材中还应该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代表性的东西。比如:对文房四宝、四大发明、丝绸之路、龙、瓷器、旗袍等等这些有典型意义的东西,不仅要介绍词汇,还要涉及内在文化含义的表述。从宏观上指导教学,从各方面增加有关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分量,提高中国本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2.学生方面:
应让学生了解品味广博厚重的民族本土文化。在传承与弘扬本土文化的同时,学生会更加自然地对优秀本土文化产生认同感、归宿感和自豪感,这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同时,他们不仅会用英语表达外国的事物,也学会用英语对外介绍中国的优秀文化,于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中理解他人又重自己,将来能让中华本土文化更加国际化。除课堂教学的渗透外,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一些国内办的英语报纸, 如China Daily, 21st Century, China Today, English Weekly, English Learning, In English等报刊和杂志获得中国英语表达法。还可利用网络优势,获得本土文化的中国表达法,进而传播我们博大精深的本土文化。
3.教师方面:
要积极促进教师转变工作方式,体验到文化教育的乐趣和价值,唤醒教师们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教学行为应该具有系统性。教师首先要有进行文化教学的意识,在实施教学行为时,注解法、融合法、实践法、比较法、专门讲解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应该并用,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其次,教师要提高双重文化能力,具有对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的理解能力,成为“会通中西”的老师,把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度和自觉性作为一个重要任务,在课堂上结合教材设置情景,进行跨文化知识介绍,在课外也应最大限度地创设英语文化氛围,开展各项活动,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体会中西方文化差异,建立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敏感和意识。
总之,我们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渗透中国文化元素,积极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平等文化交流的态度,从而使其进行健康有益的跨文化交流。新课标下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本土文化导入与渗透具有深刻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
[2]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
[3]朱肖一:文化全球化与外语文化教育中的本族语文化教学 [J].US-China Foreign Language.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