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文化论文范文

金融文化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文化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文化论文

第1篇:金融文化论文范文

其核心理念是服务社会经济的发展要至真至诚,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自身的效益和发展,要充分地发挥全行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共同营造金融企业以及全社会的和谐局面。在当前,如何用先进的思想文化来鼓舞人,用现代的道德观念来教育人,用严谨的行为规范来约束人呢?要加强政策金融企业的文化建设,至少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增强道德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行为管理策略。企业道德属于一种意识形态,是企业及其员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靠道德的力量建立起来的以个人理想、信念为核心的自我约束机制。以此来规范员工的行为,调节企业员工之间、部门之间以及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要在金融企业建立相应的道德操守,就要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来提高全体金融员工的思想认识水平和道德觉悟水平,使员工从内心深处树立起努力为金融企业作贡献的现代道德观念,并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金融企业道德操守的要求。市场经济是一种以促进社会道德进步和人的道德完善为目的的经济体制。在实践中出现的道德滑坡现象,只是社会变革时期所产生的阵痛。大力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础是“八荣八耻”,只有不断地增强企业员工的道德观念,才能使中华民族的道德建设呈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道德是以人为载体而推行的一种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思想规范,行为管理也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本质要求。人是社会经济活动中最重要、最宝贵的第一资源。金融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人。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用金融创业精神鼓舞人,用现代道德观念凝聚人,用先进管理机制激励人,用优良经营环境培育人,从而不断提升员工的思想境界、道德水平和行为能力,提高员工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度,提高金融职工为国有金融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使命感以及在规范自身行为方面的自律能力。

2、强化道德意识,提倡“与人为善”的团队协作精神。加强企业道德建设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金融企业自身建设的主要任务。因此,要明确企业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途径和方法等,以此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国有金融企业道德建设的基础是道德教育,从事金融工作的员工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掌握符合社会主义金融企业经营活动要求的道德手段的同时,还需要金融企业的劳动纪律的配合,使道德观念得到强制性实现。同时,也需要以企业文化为依托提升社会主义金融道德建设的品位。

政策金融企业要把“至诚服务、有效发展、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作为道德建设和行为规范的核心理念。在员工中大力倡导,在工作中认真践行。

所谓“至诚服务”,是指金融业要把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作为金融行业的基本要求,作为金融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作为金融员工行为管理的基本点。要力求做到诚信、诚心和诚恳。在业务经营中最重要的是要讲诚信,对客户的承诺要千方百计地兑现,要努力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对客户的合理需求要诚心诚意地想方设法去研究解决,真正把客户奉为“上帝”,而不能想着法子应付客户、怠慢客户、或者忽悠客户;对客户要诚恳,不要居高临下,虚情假意。对待客户的观念、态度和服务要“至诚”,即使达不到极至的境界,也要尽可能地达到服务的最高标准。金融企业要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就要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加快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就要加强行为规范管理,竭尽全力地为客户提品安全、服务优质、业务高效、办事便捷的金融服务。

所谓“有效发展”,是指金融企业要认真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既定目标。有效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的发展;必须是把社会效益和自身效益有机地统一起来的发展;必须是在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基础之上的发展;必须是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发展;必须是人与自然,金融与经济相协调的发展。

所谓“以人为本”,是指金融企业在客户服务中也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客户也是由人组成的。如果失去了“以人为本”这个最基本的理念,既很难实现自身经营管理的目标,也很难维护和壮大客户队伍,当然也就更谈不上具有核心竞争力了。我们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要打造现代银行,要树立起金融企业的良好形象,就必须树立“企业即人、企业为人、企业靠人”的以人为本理念,充分发挥先进企业文化和现代道德观念在金融和经济工作中对金融群体的凝聚作用,对金融发展的导向作用,对金融员工的激励作用和对后进职工的转化作用。

所谓“构建和谐”,是指金融企业要以和谐为目标建立新的道德理念。创建企业和谐,是金融企业建设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创建和谐社会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把国有银行办成和谐银行,既是金融员工的共同愿望,也是金融改革和发展的既定目标。要用改革发展促进和谐建设,用共建和谐来保障改革发展的顺利进行。构建和谐,既要强调金融行业内部的和谐,也要着力营造金融行业与外部环境的和谐。在内部,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行业风气端正,企业气和人顺,员工心齐劲足,经营业绩优异的良好局面;在外部,则要进一步加强与客户及相关部门的沟通、交流、理解和协调,加强客户营销,维护客户利益,服务客户经营。用严于律己的态度去规范自身的行为,用与人为善的经营理念去拓展客户,用相互协作的精神去发展金融事业。

要增强金融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团队精神,一方面,领导要关心职工,各级领导要时刻把职工的困难和冷暧挂在心头,了解他们的处境,倾听他们的呼声,关心他们的生活,体会他们的心情。诚心诚意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要在职工中倡导团结友爱的道德风尚,倡导相互帮助的良好风气,倡导协作共事的友好精神,使广大员工真切感受到银行大家庭的温暖,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从而增强全体员工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另一方面,要颠倒“金字塔”。在金融企业,历来是上层机构臃肿,下层手忙脚乱;上层机构里人才济济,基层单位则人才馈乏;基层为上层服务多,上层为基层解难少。要将这些不合理的现象颠倒过来,就要下决心精简上层机构,尽可能地充实第一线的力量;就要改变机关各自为政,互不交流,几个处室向下级行索要同一数据,几个领导从不同的角度指定下级单位报告同一业务的资料等问题。发挥金融企业的团队协作精神,首先要从机关做起,要从机关领导与领导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科员与科员之间的协作做起,要从规范上层机关的道德操守和操作行为做起。上面有了榜样,下面就能效仿。上级如果能及时给下级提供思想教育、业务培训、技能指导、政策引导等方面的服务,则下级就有望在思想上与上层保持一致,在业务上不断提高,在技能上经常提升,在政策上不偏不倚。与人为善,是人的本能,可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又必须在工作中不断地积累;发挥金融企业的团队精神,必须上下齐心协力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

3、提高道德水准,挖掘“人定胜天”的个人行为潜力。市场经济是强势经济,同时也是法制经济,更是道德经济。在经济体制转型,道德出现某些失范的情况下,必须加强道德建设,构建同和谐社会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充分挖掘职工的个人行为潜力,一是对拔尖人才要恩威并济。对金融企业的业务技术骨干,一方面要委以重任,给予他们业务技术职务方面晋升的机会,并给予相应的报酬和待遇;另一方面,对他们也要严格要求,对其不规范的操作和不检点的行为要及时指出并加以纠正,不能姑息迁就,更不能纵容其成为特殊“公民”。要让他们既能看到自己的前途和希望,能自觉自愿地为国有金融事业的发展释放自己的能量;又感到有必要珍惜自己的这一份事业,能自觉遵守企业的行为规范。“恩”是留住人才的策略;“威”也是留住人才的手段。只有恰到好处地施行恩与威,才能为各类人才提供广阔的天地;只有不拘一格地选拔和运用人才,才能使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只有在重用的同时施以重“锤”,才能锻出适应现代金融事业快速发展的好钢来。二是要给予职工释放个性的空间,要以各种积极向上的健康活动为载体,把道德教育和技能培训融于浓厚的企业文化之中,把职工的思想工作和行为规范纳入金融管理之中,并将精神成果转化成现实的推动力。从思想上武装员工,从精神上解放员工,从管理中激励银行员工,从而将银行打造成有着明确的目标、共同的理想和统一的行动的钢铁团队。三是要注重培植典型。在金融职工的道德操守和行为规范方面,要注重培植个人典型和试点单位。在培植个人典型方面,要对个人的一言一行,都有明确的规定,有评价的标准,有预期的目标,有责任人负责阶段验收。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典型在某些方面的专长,使之成为道德操守的榜样和业务技术的尖子。在培养典型单位方面,要体现道德操守和行为规范的特点。要对每个岗位,每个环节,每一阶段的工作认真设计,并提出具体的要求。既要显现出不同岗位,不同工种的个性风格,又要体现其发展共性和整体效果。要让这种典型成为新时期金融工作的新看点,成为职工行为管理的最亮点,成为政策金融业由自我封闭型向开放竞争型转轨过程中的新起点。

第2篇:金融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金融机构高管人员问责文化

问责是指一级政府追究现任该级政府负责人及其所属各工作部门和下级政府负责人,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影响行政秩序和行政效率、贻误行政工作、损害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并给行政机关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问责是一种现代行政部门和经济行业的先进管理文化,对于提高各级行政部门和各种企业单位管理水平、工作效率,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以及防止职务腐败都有重要的实践价值。现在我国金融业监管工作也引进了问责管理制度,各级银监部门对本级金融业高级管理人员(指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等,以下简称“金融高管人员”)采取问责监管制度。为了使问责制度在我国金融监管中发挥实际作用,本文就金融监管部门如何营造高管人员问责文化作些探讨。

一、确立新的问责观念

要使问责制在金融监管实践中收到实际效果,首先在金融部门确立如下新的问责观念。

1.问责不是株连。在一些高管人员观念中,部下出事,领导受追究是代人受过,是搞封建社会的株连制,这样做不合情理。然而,高管人员集金融机构党政职务于一身,拥有“用人”权,有权考核、任命、管理部下,其部下出了“事故”,理当承担行政责任。追究负责人的责任并不等于封建社会的株连制度,是加强高管人员考核、任命、管理部下责任感的措施。

2.效果重于动机。在许多金融高管人员的行政观念中,重行政管理的动机、轻行政管理的效果,把管理动机与管理效果分开,更有甚者只强调行管动机,完全忽视行管效果,强调自己没有功劳有苦劳,没有苦劳有疲劳。这为“良好动机产生不良后果”大开方便之门。事实上,问责制强调的是工作效果而非动机,只要结果出了问题,高管人员就应当承担责任。如果高管人员不树立“效果重于动机”、“责任重于泰山”的观念,金融问责制度也难以发挥监管效果。

3.内控失职责同腐败。许多高管人员认为只要自己遵纪守法、慎用权力、作风正派、杜绝腐败,本单位的人出了“事故”,就与己无关。实际土二,我国一些金融机构发生的许多案件是因为银行领导的管理不善、内控管理失职造成的,其后果与腐败一样,也需要高管人员承担相应责任,也要接受相应处罚。

4.不负责就付代价。风险问责的关键,是要真正建立高管人员权责对等的机制。问责制强调的是效果,追究的是责任。一个企业搞垮了其恶果只限于企业本身,而一家银行搞垮了百身莫赎,对社会经济的连锁反应和危害难以估量。所以,对银行业的失职、读职和违法犯罪行为应该给予更严厉的追究和制裁。一家银行高管人员工作不负责,就要让他付出沉重代价,用更严厉的措施进行必要处罚。笔者认为鉴于金融风险特殊的巨大危害性,在问责时,要推行行业特别追究制度,制定《银行业风险事故责任特别追究条例》,用它追究每个重大问题、事故、恶性风险事件,使高管人员时刻保持警惕,高度负起责任。

二、持续开展问责文化教育

要使问责制在金融监管过程中发挥实效,不仅要使高管人员树立新的问责观念,还需要通过教育在金融业建立问责文化,再通过职业社会化途径内化为每个金融_r作者尤其是高管人员的职业操守。问责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如下。

1.承责精神教育。对银行官员进行合理利用公共资源、正确履行公共权力、敢于承担工作责任的思想教育;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民主监督、高效廉洁的行政意识教育。从思想上为金融高管人员树起一堵自觉履行职责、出色完成任务的承担单位责任的心理之墙。

2.道德操守教育。还要以信义、谦逊等价值观影响董事,创建“学习型”、有责任心的董事会。而金融机构必须不断地寻求在整个企业文化中灌输、交流和巩固问责制的方式,明确诚信、责任的理念,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公正履职,清正廉洁,勤奋敬业的高管人员道德。

3责任意识教育。银行许多案件的发生与高管人员缺乏责任意识有关,有必要对金融高管人员进行责任意识教育。其内容包括:第一,社会责任意识。银行是给社会提供金融服务的实体,要使高管人员树立以民为本的思想,要有对存款人和金融消费者负责的责任意识。第二,内控责任意识。使金融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管人员充分认识到自身对内部控制所承担的责任,积极作为,把履行责任和追究责任结合起来,用内控责任意识指导自己的工作。第三,法纪意识教育。使金融高管人员懂得法大于天的道理,明自违纪的严重后果。时刻用金融管理法纪提醒自己,检查自己的行为,避免越权、失职等违法行为的发生。

三、严格执行问责法规

金融问责制旨在加强对金融高管人员的行政监督,提高金融机构内控管理能力,因此,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必须制订和执行金融问责管理规范,才能真正使问责文化在金融行业发展起来。

1.制定并执行监管法规。金融监督管理部门特别是银监会已经提出“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高透明度”的监管思想。但需要以此为据,制订一系列可行的监管法规,出台法规文件,着力引领银行业依法合规经营,杜绝责任事故发生,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当前要严格按照《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要求,检查金融高管人员的行为表现,落实合规风险管理,防止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发生。

2.制订并执行高薪与责任挂钩制度。商业银行对高管人员实行高薪制,但有专家认为这必须与其承担的责任挂钩才合理,否则危害不浅。曹文撰文指出:“缺少问责的高薪体制既不理性,也容易包藏祸害”,主张建立高薪与责任挂钩制度。笔者认为可从如下二个方面考虑金融高管的薪酬。第一,身份。高管人员身份不同,薪酬不同。我国商业银行的高管人员身份不一样,有的是通过市场聘请的,有的是各级政府任命的。商是商薪,官是官棒,其薪酬不同。第二,业绩。高管人员薪酬奖励应与业绩挂钩,业绩越高,贡献越大,薪酬越高;反之越低。第三,负责程度。高管人员必须对道德风险、决策风险、经莆风险、经营结果负全责,不能出现一点失误,出现失误,就要减薪;出现的事故大,不仅要停薪,而且要接受相应处罚。只有这样才能将高管地位、收人、责任连为一体,使高管问责在监管机制中发挥最具威慑力的作用。

3.推行法人治理制度。改善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结构,使商业银行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是银行建立问责机制的根本途径。目前,加强银行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设,主要是加强董事会建设。防止董事会权力董事长化;使高管人员任免公开化、透明化;强化董事会的责任意识,使高级管理团队的报酬水平与业绩相应挂钩,同时加强独立董事的建设,使独立董事真正独立于管理者。在法人治理基础上,实行循道与贵德统一,推行董事道德操守法定化,为问责制变成金融高管人员的自我约束机制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行政基础。

第3篇:金融文化论文范文

过去十年来,国际金融市场突飞猛进,急速发展。可兑换货币间的外汇市场交易规模持续扩张,到1998年4月底,外汇市场日平均交易量持续上升到1.49万亿美元,比1986年上升了8倍,数额相当于所有国家外汇储备的87.4%。在1984到1998的十五年间,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累计额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2.34%,远远超过全球GDP的年平均增长速度3.37%和国际贸易的年平均增长速度6.34%。

在规模持续扩张的同时,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外汇市场率先实现单一市场形态的运作,其显著标志是全球外汇市场价格的日益单一化,主要货币的交叉汇率与直接兑换的汇率差距明显缩小。

在资本市场,资金开始大范围地跨过边界自由流动,各类债券和股票的国际发行与交易数额快速上升,整个90年代,主要工业国家的企业在国际上发行的股票增长了近6倍。1975年,主要发达国家债券与股票的跨境交易占GDP的比重介于1%到5%之间,1998年,给比重上升到91%(日本)到640%(意大利),其中,美国由4%上升到230%,德国由5%上升到334%,各国该比重增长最快的时期几乎都集中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与此同时,国际债券市场的二级市场获得了蓬勃发展。债券市场信息传递渠道、风险和收益评估方式以及不同类型投资者的行为差异逐渐减小,以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和对冲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以复杂的财务管理技巧,在不同货币计值的不同债券之间,根据其信用、流动性、预付款风险等的差异,进行大量?quot;结构易",导致各国债券价格互动性放大,价格水平日趋一致。

海外证券衍生交易的市场规模有了突破性提高。几乎在所有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都在进行大量的海外资产衍生证券交住T谛录悠律唐方灰姿瓤梢源邮氯站?25种期货合约的交易,也有部分马来西亚的衍生证券交易;美国期货交易所的交易对象,更是包括了布雷迪债券和巴西雷亚尔、墨西哥比索、南非兰特、俄罗斯卢布、马来西亚林吉特、泰国铢和印尼盾等多种货币计值的证券和衍生产品。

二、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发展

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市场一体化潮流中,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国际化进程加速。

在银行领域,1979年起,外资银行开始在我国设立代表处、分行、合资银行、独资银行、财务公司,到今年年初,共有38个国家和地区的168家外国银行在我国25个城市设立了252家代表处,有22个国家和地区的87家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19个城市设立了182个营业性机构,其中,有32家外资银行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到今年6月底,在华外资银行总资产达323亿美元,其中贷款208亿美元。

在保险领域,到去年底,我国共有外资保险公司15家,对外开放城市由上海扩大到广州、深圳等地。

在证券领域,1992年,我国允许外国居民在中国境内使用外汇投资于中国证券市场特定的股票,即B股。有关管理部门对于B股市场的总交易额实行额度限制,超过300万美元的B股交易,必须得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批准。1993年起,我国允许部分国有大型企业到香港股票市场发行股票筹集资金,即H股。部分企业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发行股票筹集资金,称为N股。境外发行股票筹集的资金必须汇回国内,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开设外汇帐户,筹集的外汇必须存入外汇指定银行。进入2000年后,部分民营高科技企业到香港创业板和美国NASDAQ上市筹集资金,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在债券市场,我国对于构成对外债务的国际债券发行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由经过授权的10个国际商业信贷窗口机构和财政部、国家政策性银行在国外发行债券融资,其他部门可以委托10个窗口单位代为发行债券,或得到国家外汇管理局的特别批准后自行发债。债券发行列入国家利用外资计划,并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在国外发行债券所筹集资金,必须汇回国内,经批准开设外汇帐户,存入指定银行。

三、我国金融市场国际化的前景

随着加入WTO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金融市场正在准备与国际市场接轨,国际化进程将明显加快。

根据我国与有关国家达成的双边协议,加入WTO后,我国金融市场开放将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在银行领域,我国将在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等方面对外资银行进一步开放,逐步允许外资银行向中资企业和居民开办外汇业务和人民币业务。加入WTO之初,外资银行可向外国客户提供所有外汇业务。加入WTO一年后,外国银行可向中国客户提供外汇业务,中外合资的银行将可获准经营,外国独资银行将在5年内获准经营,外资银行在二年内将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在5年内经营金融零售业务。

在保险业领域,加入WTO后,人寿保险公司中外资持股比例可高达50%,加入一年后,提高至51%。非人寿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将获准在合资保险公司中持有51%的股份,并可在二年内成立全资的分支机构。

在证券市场,中国将允许外资少量持股的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从事基金管理业务,享受与国内基金管理公司相同待遇;当国内证券商业务范围扩大时,中外合资证券商亦可享有相同待遇;外资少量持股的中外合资证券商将可承销国内证券发行,承销并交易以外币计价的有价证券。

显然,随着金融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我国金融市场将逐步走向全面的国际化。

这种全面的国际化含义是:以资金来源计,国外资本以允许的形式进入我国金融市场,国内资本则可以参与国外有关金融市场的交易活动;以市场筹资主体计,非居民机构可以在国内金融市场筹融资,国内机构则可以在国外金融市场筹融资;国外交易及中介机构参与我国金融市场的经营及相关活动,国内有关交易及中介机构获得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经营及相关活动的资格和权力。

四、金融市场国际化的利益

金融市场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将降低新兴市场获得资金的成本,改善市场的流动性和市场效率,延展市场空间,扩大市场规模,提高系统能力,改善金融基础设施,提高会计和公开性要求,改进交易制度,增加衍生产品的品种,完善清算及结算系统等。

海外金融资本的进入,尤其是外国金融机构和其他投资者对市场交易活动的参与,迫使资本流入国的金融管理当局采用更为先进的报价系统,加强市场监督和调控,及时向公众传递信息,增加市场的效率。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国家通过采用国际会计标准,改进信息质量和信息的可获得性,改善交易的公开性。交易数量和规模的增加,有助于完善交易制度,增加市场流动性。而外国投资者带来的新的金融交易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衍生产品的出现及发展。建立一个技术先进的清算和结算系统,对于有效控制风险、保持该市场对外国证券资本的吸引力、

五、金融市场国际化的风险表现

金融市场国际化进程在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仍然蕴涵着一定的风险,因此,加入WTO后,我国金融风险可能有如下表现:

1.市场规模扩大加速甚至失控的风险。

与国际化相伴随的外国资本的大量流入和外国投资者的广泛参与,在增加金融市场深度、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同时,将导致金融资产的迅速扩张。在缺乏足够严格的金融监管的前提下,这种扩张可能成为系统性风险爆发的根源。

此外,由于国内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较低,金融体系不成熟,相关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资本流入导致其金融体系规模的快速扩张,而资本流入的突然逆转,则使其金融市场的脆弱性大幅度上升。

2.金融市场波动性上升的风险

对于规模狭小、流动性比较低的新兴金融市场来说,与国际化相伴随的外国资本大量流入和外国投资者的广泛参与,增加了市场的波动性。尤其是在一些机构投资者成为这类国家非居民投资的主体时,国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表现得更为显著。

由于新兴市场缺乏完善的金融经济基础设施,在会计标准、公开性、交易机制、票据交换、以及结算和清算系统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无法承受资本大量流入的冲击,导致价格波动性的上升。新兴金融市场股票价格迅速下降以及流动性突然丧失的危险,大大地增加了全局性的市场波动。

3.本国金融市场受到海外主要金融市场动荡的波及、市场波动脱离本国经济基础的风险。

外国资本的流入和外国投资者对新兴市场的大量参与,潜在地加强了资本流入国与国外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导致二者相关性的明显上升。

从国内金融市场与主要工业国金融市场波动的相关性来看,近年来,主要工业国金融市场对资本流入国金融市场的溢出效应显著上升。国外研究表明,美国股票市场波动性对韩国股票市场波动性溢出的相关程度在1993年到1994年间高达12%,美国股票市场波动性对泰国股票市场波动性溢出的相关程度在1988年到1991年间高达29.6%,美国股票市场波动性对墨西哥股票市场波动性溢出的相关程度在1990年到1994年间高达32.4%。

这种溢出的影响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在市场稳定发展时期,资本流入国金融市场波动接受主要工业国的正向传导,表现为二者波动的同步性;其二,在市场波动显著、存在一定的恐慌心理时,二者波动出现背离,甚至呈反向关系。

从日本和韩国股票指数的相关性看,从1989年1月到2000年4月,二者股票指数的相关系数为36.52%,而在1989年1月到1992年7月间,该相关系数达89.09%。从92年7月到98年5月,该相关系数下降到44.86%,此后,该系数再度提高到80.65%。

4.本国金融市场与周边新兴金融市场波动呈现同步性,遭受"金融危机传染"侵袭的风险。

由于新兴市场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外资流入周期及结构基本相同,因此,其金融市场表现具有很强的同步性。

尤其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部分亚洲国家和地区间的股票市场相关系数显著增大,韩国和印尼股市的相关系数由43%上升到73%,印尼和泰国股市的相关系数由15%上升到78%,泰国和韩国股市的相关系数由55%上升到63%。显然,在金融危机期间,国际投资者把这些国家的金融市场视为一个整体,同时从上述市场撤出资金,导致其同时崩盘。

此外,由于机构投资者在全球资本流动中发挥主导作用,而其行为特征表现出很强的"羊群效应",其对新兴市场的进入和撤出也具有"一窝蜂"的特点,从另一个角度加强了新兴市场表现之间的同步性,这种同步性在金融危机时期表现为危机传染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或"龙舌兰酒"效应。

5.银行体系脆弱性上升的风险

在金融自由化和金融现代化的压力下。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可能大幅度上升。

金融市场国际化进程加深后,外资可能大量流入该国银行体系,促使银行资产负债规模快速扩张,尤其是银行的对外负债增长更为显著。在一些国家,以银行对外负债形式流入的资金绝大多数投资于国内市场,导致银行体系外币净负债上升。特别是当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时,大规模资本流入使银行的流动性出现大幅度摆动,银行贷款膨胀和收缩时期交替出现,引起影响全局的风险,甚至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

由于负债和流动性的快速上升领先于经济规模的增长,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和有限的经济增长速度,无法为新增巨额贷款提供足够的投资机会,可供投资并提供高额回报的行业有限,银行的新增贷款往往集中于少数行业,如在泰国,大量资本流入后,银行信用发放给建筑和不动产的份额从1980年的8%增长到1990年的16%。大部分新增贷款用于不动产交易。

此外,由于大多数信用等级比较高的企业可以通过在国际市场直接发行股票和债券获得资金,国内银行只能向次级层次风险较高的客户贷款,因此,银行对于借款企业和借款个人的利润和信用等级要求相应下调。在外资持续流入、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前提下,这样的信贷投放策略通常能够得以维持,但是经济形势突然逆转及外资无以为继时,这种循环将被迫中断,一些行业出现周期性逆转,银行产生大量不良贷款。例如,在泰国,1988到1990年的资本净流入与资产价值的上升显著相关,即使商业银行对房地产贷款的土地抵押值超过贷款很多,而房地产价格下降,仍然使银行资产负债的获利能力受到很大打击。

由于银行体系保持巨额对外净负债,面临着很大的汇率风险,可能遭受本币意外贬值引起的损失。

中央银行针对外资流入实行的冲销性市场干预政策,往往导致市场利率的突然上升,从而加大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而在中央银行为了维持某一个汇率水平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的情况下,短期利率可能上升到一个非理性的水平,这样将削弱银行盈利能力甚至危及银行的稳定。因此,货币危机往往是银行体系危机的前奏。

在金融市场开放导致银行体系稳定性下降的过程中,银行道德风险问题得到不同程度的暴露。在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成因分析中,克鲁格曼教授认为,东南亚国家的金融机构存在严重的道德风险问题,导致了泡沫经济的产生,而泡沫经济的破灭则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

第4篇:金融文化论文范文

合法性,即金融企业所制定的筹划方案不能背离税法精神,一定要在现行税法的许可范围内,且税务机关会认可;成本收益性,即在整个税收筹划过程中要对成本效益进行分析;整体性,即与企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相符;长远性,即企业所制定的方案需与组织长远利益相符,同时还要时刻关注税收政策是否出现变化,以便及时调整。

二、金融企业开展税收筹划的可行性

(一)企业缴税具有不可避免性

企业在营运过程中会支出成本,目的在于收获利润。大部分企业会采取措施以减少成本,以追求利润的增加。税收也算是企业支出成本之一,但是属于纯成本,且具有强制性。若金融企业不予支付,则属于偷税,需受到相应处罚。若企业可在法律许可情况下减少这种纯成本,例如一个单位,那企业便会收获一个单位的净利润增加,并非营业收入获得一单位增加。

(二)税收筹划可增强金融企业财务管理与经营管理水平

对于金融企业而言,其开展财务与经营管理主要包含三大要素:资金、成本以及利润。企业开展经营管理就是探讨如何促使资金使用率最大化,并对成本进行摊销,以实现经营目标。而税收筹划即促使上述三大要素产生最优效果,故而金融企业在开展税收筹划时与财务息息相关。若在处理会计的过程中其方法不同于税法要求或者可自主选择财务政策与方法,金融企业可以通过税收筹划活动调整纳税,使财务报告的编制更具科学性,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三)可促使纳税主体的纳税意识获得提升

纳税主体要开展税收筹划必须十分熟悉国家税法,因此,金融企业开展税收筹划可促使纳税主体在对合法利益进行谋取的过程中,去主动自觉地研究税收法规,从而提升自身纳税意识。

(四)对企业结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税法中含有税率与税基,两者差别较大,纳税人可基于税法相关鼓励或优惠政策,开展筹资、投资或者企业重组以及调整产品结构等活动。从主观上而言企业自身税负有所减轻,但是从客观角度而言,企业是通过税收经济杠杆逐渐迈进对产业结构、生产力进行优化配置的道路。

(五)税收筹划是条生死线

我国税收体制主体为流转税,这意味着企业缴税主要是依据其征税额,并不将企业盈利与否纳入考虑范围。这样一来对于某些资金难以周转或者处于亏损状态的企业而言,税收筹划是一条生死线,可决定其存亡。

三、金融企业开展税收筹划的措施

(一)具体操作

主要包括筹资、用资以及经营这三个环节的具体操作,具体如下:

1.筹资环节

金融企业的经营对象较特殊,主要为货币,而企业运营主要是基于筹资,故而筹资具有重要地位。筹资方式的不同会对金融企业后期所获取的纯利润或者需缴纳的税额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选择融资方式时一定要考虑其是否能够降低税赋。例如若金融企业开展债权融资,其成本可在纳税前便予以扣除,此时可对股权、债权这两种融资方式的比例进行调整,使其最优化。特别是金融企业若已经上市或者准备上市,则更需要采用类型不一的筹资结构模型开展综合分析,以确保所选筹资方案的最优化。

2.用资环节

金融企业若要拓展经营领域,则要做好投资业务,例如贷款、证券、中间业务、外汇以及期货等。在开展具体投资时要基于国家所颁布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对投资品种以及投资企业采取的组织形式进行合理选择,因为类型不一的金融产品在处理其利息税赋时方式也不一样。在某些情况下可对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直接使用,而后投资环保项目或者高新技术便可降低税赋。

3.经营环节

金融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中都在实现利益,故而其全过程中都与税收有所关联。故而在经营环节开展税收筹划也具有较大作用。可在经营过程中选择交易方式,以对收入与支出会在何时发生进行明确,避免成本与利润会在某一个纳税时间段集中。同时,还可充分利用关联方交易形式,由于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税法,可对此差异进行利用,在内部进行价格转移,将赋税较高企业的利润转移到赋税较低的企业中,从而降低企业整体税负。但是一定要保证转移的合理性。此外,还可对成本费用的提取、计算、分配以及财务成果计算等方式进行合理选择,达到养活税负的目的。还有对外进行合法捐赠或者对固定资产进行合法折旧等方式。

(二)整体操作

1.需对税收筹划进行正确认识

开展税收筹划是为了实现金融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目标。对税收筹划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进行判断时并非考虑其缴纳税款额是否降低,而应该考虑价值能否实现最大化。税收筹划不同于逃税,只有制定合法的筹划形式与内容,将税收意图明确反映,才会受到税收法律的保护。因此,在开展税收筹划过程中,企业需对税法的相关规定进行细致了解,避免由于粗心或者疏忽导致税收筹划本质转变为逃税。

2.有效控制税收筹划风险

金融企业在制定税收筹划方案时需将各种风险因素考虑进来,例如税制改革、税收政策出现变动或者税种有所调整等。还有一些政治或者经济因素,都会成为风险。结合风险因素对筹划可能产生的收益进行预估从而选取最合理的方案是金融企业开展税收筹划的关键点。因此,企业在制订方案时眼光一定要长远,同时预测与估计各种风险因素,制定补救方案,避免风险出现时措手不及。

3.提升税务管理水平

金融企业开展经营活动主要在合理进行税务管理的前提下。企业需将税务管理各项基础工作落到实处,采取授权审批与岗位责任制,这样可防止在税收筹划过程中产生违法行为,降低企业损失。可通过外聘税务管理专家的方式,提供定期咨询服务,在其科学指导下提升税务管理水平,确保税收筹划工作的合法性。

四、结束语

第5篇:金融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金融稳定;文化建设;风险意识;生态环境

一、加强金融稳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维护金融稳定对于提升金融企业市场竞争力、改进和完善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金融健康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要想积极有效地推进金融稳定工作,充分发挥央行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能,首先要在整个银行业甚至全社会构建好金融稳定工作的思想基础。因此,积极推进金融稳定文化建设,从精神层面、文化层面和制度层面进一步深化金融稳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用先进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取向引领金融稳定工作,对于有效引导金融业增强稳健经营和风险控制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提升行业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构建和谐的金融发展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和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积极构建“七大文化”,奠定金融稳定思想基础

(一)树立正确的经营观,推进金融稳定合规文化建设

金融企业稳定是金融稳定的核心。加强风险管理、合规经营则是金融企业稳定的核心。因此,推行“严格谨慎、内控优先、主动合规”的合规文化,是建设金融稳定文化的基础。

1 切实提高合规经营意识。一是高管层要确定合规的经营基调,树立风险为本的合规管理理念,加强合规风险识别和管理,建立涵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在内的全面、有效的合规风险管理体系,积极掌握现代合规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加强对全员合规风险岗位培训,形成人人合规、全程合规的文化。二是每个员工要切实提高合规操作和风险防范意识,自觉遵守各项内控制度和操作标准,将每项内控规章制度内化为内心自觉的行为规范。

2 努力加强内控机制建设。一是要进一步梳理内控管理中的缺陷和薄弱环节,结合实际改进、优化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明确内控岗位和部门职责,健全内控程序,着力营造有章可循、有章必循、按章操作的管理环境。二是进一步完善稽核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稽核部门在合规风险管理中的持续性、有效性和权威性,加强对内控执行情况的定期检查和对重要部门、重要岗位的不定期检查力度,有效形成“自控、互控、监控”三道防线,通过全方位的排查和监督,消除管理和监控的死角。三是充分体现倡导合规和惩处违规的价值观念,进一步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加强对违规行为的责任认定与追究,鼓励员工积极举报违法、违规、违反职业操守和可疑行为,充分调动职工主动合规和与违规行为做斗争的积极性。

3 积极完善法人治理和决策机制。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科学界定股东大会、董(理)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层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责、权利划分,强化董事会风险政策的制订和持续监控职能,进一步明确“三会一层”的合规管理职责,形成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协调运作机制和科学决策机制。国有商业银行以及证券、保险等分支机构要进一步加强高管层的执行力,健全经营决策和制约监督机制,提高全面监督合规管理的有效性。

4 全面强化合规经营管理。一是加强资本合规管理。积极引入先进的经济资本理念,加大资本管理力度,确保资本金真实、规范,提足各项拨备,缴足存款准备金,大力发展低风险、低资本占用业务。二是加强信贷合规管理。健全以国家产业政策、法律法规、信贷制度、信贷政策为核心的信贷管理机制,加强贷款审批、“三查”制度以及授权、授信管理,严格执行贷款五级分类标准,加强不良资产处置、剥离的合规性。三是加强基础合规管理。进一步加强人员控制和管理,根据每个员工的道德品德、思想动态和业务能力分配岗位,认真坚持岗位轮换和强制休假制度,严格按照会计结算、存款及柜台业务、财务及费用管理等各项制度和操作规则执行,杜绝人为的操作风险。四是加强法律、法规的合规管理。各项业务经营活动要严格按照《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合同法》、《票据法》、《担保法》、《反洗钱法》等法律法规执行,任何经营活动都不能与国家的法律、法规相抵触。

(二)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推进金融稳定发展文化

促进社会经济与金融的协调发展,是维护金融稳定的根本目标。因此,推进“提高站位、立足长远、加强合作、协调发展”的发展文化对金融稳定文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1 树立“大局意识”,促进金融业长期、稳健发展。一是积极贯彻国家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紧紧围绕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目标和宏观调控要求,逐个项目做好现金流量分析和动态管理,科学把握信贷投放力度和节奏,积极优化信贷结构。二是建立宏观经济研究分析队伍,加强宏观经济分析研究,密切关注、及时分析判断国际、国内社会经济形势变化,充分领会国家的宏观调控意图,紧密结合调控意图和经济形势变化,全面审查企业的经营战略,调险偏好,优化业务结构,追求资本约束下的规范、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的协调发展。

2 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实现经济与金融的协调发展。一是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变化及当地产业特点,构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金融发展战略,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调整信贷投入重点,加大对县域经济、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支持,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是找准宏观调控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方针,在观念上、理念上把握好政策方向,处理好宏观调控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以信贷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三是加强对区域经济的分析研究,密切关注经济金融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增强制订经营发展战略的适应性、针对性和规避风险能力。

3 确立“改革促发展”的经营思路,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一是要积极配合、推动金融体制改革,增强内部改革的联动性,确保新体制、新机制有效运行。工行、中行、建行分支机构要加强上下联动,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机制,加强对基层分支机构的考核管理,农行在改革启动和推进过程中,要积极配合上级行和有关部门做好不良资产尽职调查及处置等工作,打好股改基础;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控建设,促进转换机制,增强支农服务与功能,确保改革目标真正实现;邢台市商业银行要以批准筹建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壮大资金实力,提高抗风险能力,建设现代商业银行体系;农发行和邮政储蓄机构在积极拓展各项业务的同时,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内部管理,强化内控监督,积极稳妥推进业务转型和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二是要加强对自身经营状况、不良资产变化、公司治理、内部

控制和风险防范机制等方面的监测,注意分析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密切关注职工情绪以及社会反应等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加强风险防范。

4 树立“协作发展”理念,构建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一是金融企业要树立“协作发展”的理念,正确把握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加强金融企业之间的沟通协作和信息共享,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协作、共同发展”的氛围。二是积极建立各种信息交流平台,充分利用经济形势分析会、座谈会、银企交流对接会等契机,加强与金融企业之间以及银企之间的交流互动和沟通协调,增强银银、银企信息共享。

(三)树立责任为本的价值理念,推进金融稳定责任文化

增强全体员工的责任意识是金融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维护金融稳定的核心。因此,要积极培育“爱岗敬业、强化责任、各尽其责”的金融稳定责任文化。

1 进一步强化社会责任意识。金融企业要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促进邢台市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大局,在业务开展、业绩考核和风险内部评估等方面逐步体现社会责任的原则要求,增强对国家负责、对本单位经营发展负责、对金融消费者负责、对员工负责的精神。业务经营既要有利于自身业务发展,又要产生社会效益,使企业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达到一定的均衡状态。

2 着力构筑“各尽其责”的管理环境。一是要把增强企业和全体员工的责任意识作为经营管理的重要任务,积极开展各种评先创优活动,大力提倡敬业精神,充分激发员工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营造“尽责为荣、失职为耻”的浓厚氛围。二是紧密结合业务流程和工作实际,完善工作责任制和各项岗位职责,明确岗位分工,细化责任,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三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内部约束和激励机制,建立问责问效制度,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积极性,提高业务操作的办事效率和工作效能。

3 切实推动廉政建设。金融企业要将廉政建设和责任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立健全廉政建设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加强内、外部监督,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从根本上防范道德风险。

4 积极履行反洗钱职责。一是增强责任意识,积极履行反洗钱义务,建立健全反洗钱机构和内部控制制度、客户身份识别制度、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的保存制度等,积极参与、配合有关部门打击洗钱行动。二是在经营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可疑情况,认真执行大额和可疑资金交易的报告制度,及时向当地人民银行报告反馈。三是积极开展反洗钱培训和宣传,动员、整合全社会的有效力量,严厉打击洗钱行为。

(四)树立积极严谨的创新观念,推进金融稳定创新文化

创新是金融业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根本出路,是金融业进步的灵魂和不竭动力。因此,要大力倡导“积极鼓励、审慎推动、态度严谨、融合创新”的金融稳定创新文化。

1 营造宽松的创新氛围。金融企业要积极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加强创新激励机制和创新推进机制,充分激发每位员工创新的潜能和积极性。同时,要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创新团队的建设,形成既有个性自由、又有团队协作,鼓励创新尝试、宽容创新挫折的组织氛围,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创新创意充分涌流的环境。

2 树立风险可控的创新理念。金融企业要正确处理好风险防范与金融创新的关系,既不能以防范风险为由抑制金融创新,也不能为创新而忽视风险防范;既要鼓励创新、勇于创新,又要以严谨的态度,加强风险管理。要坚持风险可控原则,在合规经营的前提下稳健开展产品创新活动。同时,要对创新活动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加强预测和监控,根据风险程度和涉及范围等因素建立分层次危机处理机制,防范突发性和系统性风险。

3 推动积极严谨的创新文化。打造创新文化,就是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造性地工作。创新工作要从实际出发,举全行之力,有重点、有目标地突破和超越。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把客户需求作为业务创新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体系。同时,创新要紧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对一些目前还不具备发展条件、投机性和虚拟性强的金融产品创新,应认真研究、严格控制和审慎发展。

(五)强化风险防范观念,推进金融稳定管理文化

加强金融稳定管理是维护金融稳定、引导金融企业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大力推进“密切配合、整体联动、快速反应、重在防范”的金融稳定管理文化。

1 加强监测,提高风险防范的针对性。金融企业要积极培养专业的经济分析人才,加强对经济金融运行、业务经营及风险状况的监测和动态分析,深入剖析经济发展变化、经济增长质量以及经济结构对金融及自身经营的影响,及时针对发现的问题、风险苗头隐患,研究部署防范措施,提高风险防范针对性。

2 密切配合,提高风险防范的能动性。金融企业要全力配合、支持人民银行履行金融稳定职能,积极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资料以及各种信息。要积极配合金融稳定领域相关问题的调查研究,对经营中发现的风险问题及相关事项,及时向当地人民银行及有关部门反馈,增强金融稳定管理部门对金融风险监测、评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3 快速反应,提高风险防范的时效性。金融企业要站在维护金融稳定的高度,建立健全重大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报告制度。要将快速反应报告制度视为自觉维护金融稳定的责任意识和行为规范,对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风险状况、突发性金融风险和重大事件,要在第一时间分别向当地人民银行、监管部门以及当地政府有关部门迅速反馈报告。使决策部门在充分获得信息的基础上,在最快时间内做出风险处置决策,最大限度降低风险等级,减小风险覆盖面,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

4 整体联动,提高风险处置的可控性。金融企业要结合实际,在各级分支机构建立、完善应对不同类型、范围和程度的金融风险应急处置机制,明确对突发性事件处置的操作程序和步骤,增强金融风险处置、预警的敏感性。及时组织全系统对突发性事件和金融风险处置预案演练,在经营过程中发生挤兑风险或突发性重大金融风险时,能及时启动应急机制。

(六)强化人本管理理念,推进金融稳定教育文化

增强对金融系统全员的教育引导,强化整体合力,在整个金融业构建“以人为本、共创和谐”的金融稳定教育文化。

1 加强思想教育,夯实全员思想道德基础。一是抓好全员政治理论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纪律法制教育,增强爱岗敬业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巩固全员思想道德基础。二是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充分调动员工参与积极性,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社会职业道德观念,三是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帮助员工解决生活、工作中遇

到的思想问题,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谈心、帮促活动,引导员工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构筑金融稳定的思想基础。

2 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员工安全操作意识。一是积极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培训和实践活动,加强典型案例剖析,增强警示教育和效果,让广大员工充分引以为戒,切实提高安全操作意识,二是加强对风险岗位的安全培训和操作演练,使员工进一步明确自己岗位职责的严肃性,熟悉岗位操作的程序、步骤和具体要求,减少工作失误和人为操作风险。

3 加强风险教育,提高社会公众的风险意识。一是金融企业要加强对社会投资者的风险教育,积极开展针对投资者的各类风险投资讲座、培训等活动,提高社会公众的风险意识,促进社会投资的理性增长。二是积极加强非法集资的宣传教育,向社会公众广泛宣传非法集资的内容、性质、危害以及典型案例等,增强公众自觉抵制非法集资等违法活动的自觉性。

(七)强化信用观念,推进金融稳定生态文化

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不仅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金融稳定、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条件。因此,要大力推进“协调配合、宣扬诚信、推祟和谐”的金融稳定生态文化。

1 大力宣扬诚信文化。一是加强社会诚信宣传。金融企业要加大对诚信文化的宣传力度,大力弘扬诚实、守信、守法的观念,推动建立“诚实守信”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二是加强金融诚信塑造。金融企业要注重自身的诚信形象,加大对从业人员的诚信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增强客户对自身的信任,实现金融诚信和社会诚信的有机融合。

第6篇:金融文化论文范文

如前所述,我国民间金融的兴起在一定程度是我国利率抑制的结果。但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利率管制将逐渐放开,我国民间金融也必然面对利率市场化的冲击,主要体现在:首先,民间借贷资金的供给将下降。居民持有资产形式的选择主要有三种,一是选择流动性。即选择闲置现金以及银行活期存款的形式持有资产,闲置现金具有完全的流动性,而银行的活期存款也接近完全的流动性,居民只要花费微小的交通成本、时间成本就能从银行将该部分资金变现。其中闲置现金没有收益,银行活期存款则享有活期存款利息收益;二是选择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流动性较差,但收益率较高,同时理财产品也具有一定的风险;三是选择民间借贷。民间借贷流动性也较差,但收益率往往最高,同时由于缺乏法律保护,因而民间借贷风险也最高。在利率管制下,居民选择民间借贷的概率较高,因为利率管制下,银行的存款利率相对较低,从实际利率看,为刺激投资,银行存款利率有时甚至是负的利率水平。因此,只要有其他可投资的渠道,居民并不会选择将资金闲置或是以活期存款形式持有;且在利率管制下,银行等金融机构主要依赖利差获得收入,对理财产品的开发与创新缺乏动力,居民对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的理财产品也没多大兴趣;而民间借贷虽然风险较大,但收益率较高,且在“熟人”、“亲人”关系网的掩饰下,居民往往意识不到潜在的风险,大量的资金流入到民间借贷市场。一旦利率管制放开,银行等金融机构能够根据自身资金与经营实力来制定竞争存款利率,存款利率必定大幅度上升,银行存款对居民的吸引力也会增加;且利率放开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利差收入将会越来越小,为了寻找新的收入来源,银行等金融机构会更加重视理财产品的开发与创新,理财产品会越来越多,理财组合也会更加多样化,对居民资金的吸引力也会上升。因此,流入民间借贷市场的资金也必然减少。其次,民间借贷资金的需求将下降。

寻求民间融资的主体主要是从银行等金融机构无法获得贷款的居民与企业。而利率市场化后,随着存款“脱媒”情况的缓解,可贷资金总量的增加,银行等金融机构满足居民与企业贷款需求的能力也将增强,这必然减少参与民间借贷的主体。贷款利率放开后,银行等金融机构能够根据不同的收益与风险比来为不同的投资者制定个性化利率,理论上所有的投资者都能够获得贷款机会,这同样大大减少了参与民间借贷的主体。因此,社会对民间借贷资金的需求也必然减少。再次,民间借贷主体的信用水平可能下降。寻求民间融资的主体主要是从银行等金融机构无法获得贷款的居民与企业,这些主体中不乏一些信用良好,但是缺乏抵押品或是担保的居民与企业,不乏一些拥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项目但资金缺乏的投资者,也不乏一些选择风险高收益高项目的风险偏好投资者。贷款利率管制时,由于银行等金融机构不能有效的根据收益风险比来制定贷款利率,因此它们也没有将这些潜在的贷款对象区别出来的能力与动力。利率市场化后,根据收益风险比,这些潜在的贷款者实际上是银行增加收入的较为优质的贷款对象,根据不同的贷款利率这些主体都有极大的可能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而一旦银行等金融机构将这些主体从民间借贷市场“夺走”,势必将拉低民间借贷市场主体的信用水平。

二、利率市场化下民间金融的发展机遇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深,我国民间金融市场将面临资金供给下降、资金需求下降、借贷主体的信用水平下降等冲击,我国民间金融市场似乎走向了“死胡同”。但实际上,民间金融不可能消亡。从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发展来看,即使在当前金融市场最为发达的美国,其民间金融市场也保持着相当的活力。相对于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民间金融特有的优势并没有改变,利率市场化带给民间金融市场的不仅仅是冲击,也有机遇:首先,民间金融的相对优势犹在。一是民间金融资金规模小,覆盖率高。

相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规模,民间金融规模很小,10万以内甚至几千、几百一笔的借贷金额普遍存在,这种规模的借贷对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说规模效应太低,不利于成本控制。同时民间金融无处不在,覆盖全国各地没有死角,这是银行等金融机构无法比拟的;二是民间金融程序简单,快捷方便。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于一笔贷款的发放,必须对贷款者的信用水平、资产状况、资金用途等进行全面的审核、审批,过程复杂且耗时长。而民间借贷的主要贷款对象往往是“熟人”、“亲人”,或者“熟人”、“亲人”所推荐的关系户,其信用水平、资产状况等在平时的生活交往中基本确定,并不需要进行专门的考察,也不需要复杂的审批过程,借贷的程序简单快速,这对一些急需资金“救急”的居民与企业可谓“及时雨”;三是信息不对称性更低。对于银行来说,完全掌握贷款者的信息是十分困难的,难免出现信息不对称而招到“骗贷”。而对于民间借贷,借贷双方的关系较为密切,在长期的交往中,相互的了解也较为细致,信用考察也更加针对性,因此,一定程度上,民间借贷的信息比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更加透明。四是民间借贷能够接纳的风险比银行等金融机构更高。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说,虽然理论上可以按照收益风险比来确定贷款利率从而发放贷款,但是银行等金融机构要通过人行、银监会等相关监管机构的监管,必须控制不良贷款率,这就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无法接纳风险过高的贷款,即使贷款者能够支付较高的利率。而民间借贷则不受这些政策限制,只要有主体为了获得高收益而愿意承担相应的风险,就能实现供需双方的资金融通。

其次,民间利率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利率将趋向统一。长期以来,我国民间利率的综合水平远高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其原因在于民间高利贷、标会、地下钱庄的非法金融活动拉高了民间利率。利率市场化后,银行等金融机构满足社会融资需求的能力将大大提高,这会抑制民间高利贷、标会、地下钱庄的发展,同时伴随着利率市场化,政府对民间金融的监管将更加严密,民间高利贷、标会、地下钱庄也会进一步的受到抑制,因此,长期来看民间利率的综合水平有降低趋势。这极大地保证了贷款者的利益,降低了贷款者的融资成本,有利于民间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当然,由于民间借贷风险依旧高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根据收益风险对称原则,民间借贷利率依旧会长期的高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

再次,民间金融市场作为正规金融市场的补充其市场定位将更加明确。利率市场化要求经济社会具备完善的市场运行与监管机制,因此,政府的监管以及法律制度必将趋于完善,民间金融市场将更加规范,民间金融的违约风险将极大的降低,民间金融市场不再是投机倒把的场所。在政府监管与法律制度的规范下,民间金融市场对风险的识别能力也将极大提升,这极大地提升了民间借贷市场的信用度。居民与企业转向民间借贷的原因将主要是为了获得民间借贷相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所具备的独特优势,而不是为了“圈钱”、“骗钱”,民间金融也不再是高利贷的代名词,民间金融市场将作为正规金融市场的补充而长期存在与发展。

三、结论

第7篇:金融文化论文范文

(一)政府的规划引领、政策支持和积极参与政府举债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前提是科学准确的测算地方政府的可支配财力和规范举债行为。政府动态可支配财力要与债务结构、期限相匹配。在此基础上继续完善政府融资主体的法人治理结构,注入优质资产,增强自我造血功能,以市场化的手段和契约化机制实现政府委托的项目建设和运营。推动地方政府在特许经营权基础上的政府采购服务,探索政府指导、市场化运作的投融资模式。

(二)发挥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优势和先锋先导作用从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来看,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的存在和发展有着客观性和必然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出现,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我国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顺应了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现象。在推动与地方政府合作建设新型城镇化的银、政、企多方合作的过程中,国家开发银行引导建立“三个专项(专项债券、专项基金、专项贷款)”资金来源,创新以“四个统一(统一规划、统一评级、统一评审、统一授信)”为基础的项目开发评审模式。尝试环境治理与一级土地开发及基础设施建设结合的模式、“统借统还”和“预授信+核准”模式、企业间BT和委托代建模式、收益差项目捆绑商业配套设施增强收益模式、政府购买服务模式。

二、生态城镇化建设投融资模式创新的实践

政策性银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根据经济社会政策目标的不同需要和侧重点,通过政策性金融活动,充当政府对经济与社会调节管理的工具,促进了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城镇化需要大力加强社会公共事业建设,但长期以来该领域由于融资成本高、风险大、操作难等问题,面临严重的融资瓶颈制约。社会公共事业建设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风险集中以及社会性和公益性较强等特征,需要有长期、大额、稳定的融资支持。城镇化过程中除了财政拨款外,开发性金融支持是解决资金不足的有效途径。国家开发银行通过探索和创新金融服务,对“巢湖治理”和“淮南市采煤塌陷区治理利用规划”进行项目试点,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的导向作用,探索和创新有利于实现“生态、社会、经济”综合效应的投融资模式,助力解决公共财政难题、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一)“巢湖治理”模式———创新新型城镇化市场融资主体新型城镇化建设离不开政府的规划引领、政策支持和积极参与。在国家开发银行以金融创新探索和推动“巢湖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的过程中,运用了“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融资发展模式。同时,要求开发性金融必须遵循项目自身的战略必要性、整体业务的财务可平衡性与机构发展的可持续性三个原则。一是项目自身的战略必要性。开发性金融整体制度设计本身便决定了其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巢湖治理是国家治理“三河三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开发银行与安徽省“五大领域”合作中的重点项目。国家开发银行与合肥市政府按照流域治理、国土整治的思路,将水利建设、生态保护、土地整理和城市开发有机结合,全面推进巢湖周边入湖河流治理、移民安置、湿地建设、乡镇污水厂建设、村庄整治等项目实施,使巢湖治理成为合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二是整体业务的财务可平衡性。必须加强经济核算,做好项目的综合效益分析。三是机构发展的可持续性。开发性金融不是直接按照国家战略进行资金分配的预算财政部门,也不是单纯负责帮扶救助的社会福利机构。

(二)“淮南市采煤塌陷区治理利用规划”———实现“生态、社会、经济”综合效应的城镇化建设一是全方位策划项目。淮南淮北市是华东重要煤炭资源地,煤炭开采后形成的塌陷不断吞噬有限的耕地,塌陷区的居民搬迁司空见惯,缺少长远规划和安排。安徽省政府、淮南市政府打破传统做法,把淮南塌陷区治理统筹规划,与淮南山南新区新型城镇化规划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国家开发银行总行会同分行多次与淮南市政府座谈,全方位策划该项目。第一,塌陷区治理宜水则水,宜耕则还耕,水面整治与周边绿化环境治理结合起来,带动养殖业和旅游业发展;第二,环境治理与宅基地复垦、用地指标流转结合起来;第三,居民搬迁与保障房建设、山南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第四,新区规划建设注重生活设施完善和可持续发展,医院、学校、文化场馆、社区服务设施配套完善,建设淮南矿业配套产业园区为搬迁居民提供就业选择。二是构造项目实施主体和投融资主体。淮南市政府和淮南矿业各出10亿注册资金,成立完全市场化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公司,负债经营开发塌陷区治理、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承担其他项目市场化运作的建设委托。金融机构承担融资顾问和主力银行角色。对淮南新城投(暂定名)评级、“一揽子”项目统一评审、统一授信、分项签订借款合同。尝试将塌陷区治理与一级土地开发及基础设施建设结合的模式、“统借统还”和“预授信+核准”模式、企业间BT和委托代建模式、收益差项目捆绑商业配套设施增强收益模式(如医院、学校、文化项目,或受限于现金流不足,或受限于项目社会属性不能资产抵质押,需要现金流更为充裕的商业配套设施项目作为平衡)。尝试山南新区的医院、学校建设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实施。三是因地制宜,开发优势与利用潜力。淮南市的采煤塌陷区治理宜水则水,宜耕则还耕,水面整治与周边绿化环境治理结合起来,带动养殖业和旅游业发展;环境治理与宅基地复垦、用地指标流转结合起来;居民搬迁与保障房建设、山南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新区规划建设注重生活设施完善和可持续发展,医院、学校、文化场馆、社区服务设施配套完善,建设淮南矿业配套产业园区为搬迁居民提供就业选择。

三、投融资模式创新对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启示

第8篇:金融文化论文范文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建立了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及权力制衡机制,但是在内部治理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在新金融环境下风险防控能力不足,具体分析如下:1.“一股独大”和“委托—”易带来风险。股东权力过大,会使商业银行行为出现道德风险,降低风控能力,所以承担风险就越大;如果国家控股,那么容易导致所有者缺位,出现内部控制人现象,易使政府对银行管理层监督考核的弱化,会导致资产挪用,经营行为短期化等谋私利现象,银行承担风险越大,这从我国国有控股银行不良贷款比例高于其他股份银行的现象就能被证明。金融管制对银行的股权运作上也有诸多限制,这也不利于股东对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监督作用的发挥。目前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国有股一股独大现象较普遍,如中国银行由中央汇金投资公司控股等,其他银行也是或中央控股或地方控股,只有民生银行、深发展、北京银行是非国有控股。这样的股权结构容易导致政府对银行的行政干预,不利于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使银行存在信贷发放的操作风险。2.董事会和监事会功能设置存在缺陷。我国商业银行在高管任命上,由地方党委选派,董事会监事会缺乏人事任命权力,行政任命方式不利于选拔专业的银行专家,不利于银行发展;审计部门向行政机关负责,不向董事会负责,影响了银行内部治理的监督。监事会无法获得内部稽核部门、内审部门的结果,对银行的监督形同虚设,也是治理结构上的缺陷。3.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完善。银行管理层由于内部持股或持有股票期权计划,经营行为会趋同于股东利益,会注重长远发展,避免短期冒险行为,可以降低银行风险。我国银行,股权激励机制没有普遍采用,高管持股比例较低,这样的激励机制导致银行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甚至产生道德风险、信用风险等。而且我国银行外部投资者和储户无法对银行经营产生影响,业绩考核机制和经理选拔机制不够完善健全,导致银行员工自我约束动力不强。银行管理层的流动也不适用于职业经理人市场,产生不了人力资源市场竞争的约束作用。4.信息披露不健全。银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致使资本市场上的用脚投票,是外部对其治理机制监督的手段,会促使银行完善治理结构;银行存款的专家监督机制的建立,也有助于提高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我国相关法规对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内容规定不够充分,而且没有明确规定违规责任,反映了监督缺失,造成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不充分,存在选择性披露甚至虚假披露的现象,而且披露参照标准不同,披露信息可比性差,降低了银行披露有效性。5.外部治理结构不健全。我国银行内部治理上,法律保障还不够健全有效,资本市场也不够完善,不利于股权流动促进控制权的优化配置、在外部监管上,重事后管理轻预防,监管指标也不够科学和全面,这些都是银行外部治理结构上的缺陷。

二、优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策略

(一)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制衡与激励约束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实现国有股份相对控股,引进战略投资者,适度分散股权结构。规范完善股东大会运行机制,严格投票选举董事会、监事会的人员;增加董事会规模并提高独立董事比例;保障监事会监督作用的发挥,保证其成员在董事会会议的发言权。

(二)完善信息披露机制

银行要参照《巴塞尔协议Ⅲ》提出的信息披露要求,严格遵照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股份制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办法》的要求,对资本充足率、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不良资产状况等财务指标,及重大事项、关联交易、风险管理状况等信息认真披露,完善信息披露机制。

(三)完善法律与市场建设

我国银监会、证监会,要参照国际标准国际标准,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治理的相关法律;我国要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完善上市银行准入退出机制,以制约银行经营行为。要积极培育银行职业经理人市场,将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的行政任命转变为市场配置,提高人力资本效益的发挥。

(四)完善外部监管体系

第9篇:金融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经济区域划分

一、引言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合理划分经济区域,无论是对国家经济政策的决断,还是对经济的更好协调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外对于经济区域划分的研究起步较早。美国区域经济学家埃德加.胡弗(Edgar.M.Hoover)指出:“把区域视为一个聚合体,可以减少所掌握和处理的事件,这有助于描述区域。”美国等发达国家进行经济区划方法主要是聚类分析法。国内学者对于经济区划的研究主要有:遵循全国生产力分工的区划模式。刘再兴(1985)把全国划分为六大一级经济区;胡序威(1994)将全国组合成六大经济区;邹家华(1996)提出了七大经济区的划分;厉以宁(2000)给出了现行的中国经济区域打破省、市、自治区的界限,以专区或县为单位的区域划分结果;在《中国发展研究报告》(2003)一书中,作者将中国大陆划分为经济区。顾朝林(1991)提出了九大城市经济区;杨建荣(1996)中国分为“都市圈”;王建(1996)提出到2010年在我国建设“九大都市圈”的设想。总的来看,在这方面的研究往往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

本文在对经济区域划分时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各省市综合竞争力的分值,再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划分,最后确定最佳方案。

二、经济区域划分指标体系的构建

1、指标评价体系设立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省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很难用一两个指标全面地反映出来。因此,需设置相应的具体指标来反映各方面的具体效果,从而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和可信度。(2)科学性原则。指标的选择、指标权重的确定、指标的计算与合成,必须以公认的科学方法为依据,这样才能证明分析结果的真实性与客观性。(3)可操作性原则。指标的选取、相应指标量化的计算与合成、体系结构的建立应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数据资源要便于获取,准确可靠,尽量利用现存数据和已有的规范标准,以便于计算。

2、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上述构建原则,主要从经济发展、金融发展、基础设施以及能源优势四个方面,通过12个单项指标构建省市综合竞争力的基本框架。

(注:①交通便利指数=(运输线路总长度/地区土地面积)*(货运量/货运周转量)②资源综合优势度=(资源数-地区数-资源排名之和)/(资源数?鄢地区数-地区数);资源包括:水、煤、石油、天然气。)

三、中国经济区域划分的方案设计

1、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中国是国内地区间自然地理、人口资源、经济和社会差异最大的国家之一,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东部沿海省市在全国所占比重过半,并且增长速率也比较大;中部六省所占比重约为1/5;西部省市所占比重不足1/5。

2、经济区域划分的原则

区域划分既要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方便区域发展问题的研究和区域政策分析。中国的区域划分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地域相邻。在空间上应互相毗邻,自然条件相近。保持行政区域的完整,同时要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积聚地区的经济发展,保持民族自治区的完整性。(2)经济发展水平接近。各成员在经济上联系密切或面临相似的发展问题,社会结构相仿;(3)中心城市。城市具有组织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每个经济区至少应给有一个作为经济中心的城市。(4)规模适度。每个区域的成员个数不宜过多,规模过大则不利于区域研究和区域政策分析。

3、中国经济区域划分的具体方案设计

中国经济区域划分方案设计的总体思路为:先用因子分析方法得出各省市每个层次的因子得分,然后采用距离聚类的方法遵循以上划分的原则得出经济区域划分的结果。之所以没有采用把四个层次的因子综合计算得出综合得分的方法是因为把四个层次的因子综合计算得分的时候,由于像GDP这样的因子在诸成分分析计算时所占的比重较大,这种计算方式会忽略所占比重较小的因子如:自然资源的对衡量省市实力的影响,但是这个因子在衡量省市实力的时候又是不可忽略的,因而,本文采用分层次计算因子得分的方式得出各省市在经济发展、金融发展、基础条件和资源优势的得分。

本部分共选取了全国31个省市作为样本,收集了2000-2004年各省市相关指标的原始数据,对原始数据的分析采用SPSS14.0软件实现。数据的标准化最常用有两种方法,一是平均数法,一是中位数法。这里就截面数据而言,采用平均数法,并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从表二所描述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看出综合竞争力评价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每个方面的因素又是由若干因素决定的。对照该表,我们建立了由两个层次的因素所构成的综合评价因素集,即第一层次的因素集为U={U1,U2,U3,U4},第二层次共有4个子因素集,它们分别为U1={x1,x2,x3,x4,x5,x6,x7,x8,},U2={x9,x10,x11,x12},U3={x13,x14,x15,x16},U4={x17}。

对上述指标的数据采用SPSS14.0分析,可依次获得样本的相关系数矩阵、特征值、共同度、方差贡献率和正交因子旋转矩阵(详见附录),样本数据全部有效,最后算出各层次因子的得分。

然后采用距离聚类方法,根据以上划分原则,考虑到目前各种划法的弊端,我将中国大陆分为如下七个区域:

第一组:新疆,陕西,山西,甘肃,内蒙古西,青海,宁夏

第二组:,广西,贵州,云南,四川,重庆

第三组:北京,天津,河北

第四组: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

第五组:广东,福建,海南

第六组:山东,江苏,浙江,上海

第七组: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

以上各组的中心城市分别为:西安、重庆、北京、武汉、广州、上海、沈阳。这里有如下几点说明:一是由于内蒙古省东西绵延距离较远,结果把该省分划为东西二部分,分别与地理位置接近的省份合并为一组;二是传统观念上认为的中部不再包括山西省,而是将该省与西北部的省份结合在一起,组成新的经济发展区域;三是在分析的过程中,河北省理论上的结果应与湖南、湖北等省份划分在一个区域,但考虑在现实发展中,中部地区的区域面积过大,不利于其发展且河北省本身就与北京、天津二个直辖市地理位置上包容在一起,故在确定最后结果时将该省与北京、天津组合成一个新的区域,以北京为中心城市。

四、结论

鉴于目前关于中国区域的各种划分方法存在诸多弊端,本文在了解西方和我国经济区划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的基础上,以一个全新的视角-金融角度,对我国经济区划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建立了经济区划的理论和方法模型,并经过实证分析,提出了划分中国区域的一种新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高洪深:《区域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8

[2]安虎森:《区域经济通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