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描写冬天景色的诗句范文

描写冬天景色的诗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描写冬天景色的诗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描写冬天景色的诗句

第1篇:描写冬天景色的诗句范文

兴趣是学习之母。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钻得进去;钻进去,才会学深学透。语文教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那么,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牢牢抓住学生的心?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以为,关键在于教师的激兴艺术。这里我谈谈激兴中定调的艺术。

懂音乐的人都知道唱歌奏曲前要选定调子,调子定得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表演的艺术效果。定调准确,既可引起听众的兴趣,也为后面的表演打好基础,教学也是如此。

(一)联系实际,引发共鸣初中语文教材,大多数题材与学生有共鸣之处,能使他们触景生情,联系自身实际,对学习产生兴趣。

例如我在教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首先不说课目,合书讲到:少年时代是每个人在人生道路上跨出的第一步,对于人的一生有着长期的、深远的影响。因此,少年时代的许多事情是难以忘怀的,往往几年甚至几十年过后回忆起来仍历历在目。同学们有没有这方面的体会?经这一问,课堂陡地热闹开了,纷纷回答。学生联系实际回忆儿时的生活情景,引起思维的兴趣,激发了共鸣。我趁机话锋一转,言归正传:正因为每个人都有有趣的童年,所以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1926年以《旧事重提》的总名写了一组回忆少年时代生活的文集,《朝花夕拾》,意即年老时才回忆少年时代的生活。这节课要讲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朝花夕拾》中选的。学生们会意地笑了,明白了我之所以提问的用意,一个个情绪都很高昂,后面的课堂教学一直很顺利。

(二)声东击西,展现意境优美的散文有其独特的诗的意境,并非每个学生都能想象得出,这就需要教师展现意境,启发学生去想象。如我教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时,首先提问前边所学的朱自清的文章是描写什么的,属哪种体裁?回答为《春》、散文。我就进一步启发他们想象春的意境,复述了几个景致,接着提问学生背诵古诗中描写春天美好景色的诗句,有杜甫的《绝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等等。我讲到:春天是一年的开始,春天预示着生机。有明媚的阳光,醉人的浓绿,争妍的鲜花,难怪文人墨客着力描绘它,赞美它,那么冬天呢?冬天有什么?可爱不可爱?学生们叹到:万木凋零,一片荒凉,无可爱之处。我于是引导:既然没有,老舍为何赞美它?请看《济南的冬天》。这样,导语的声东,实质的击西,引入新课过渡巧妙,且学生思维跟得紧,教学效果很好。

第2篇:描写冬天景色的诗句范文

然而,诗词语言含蓄凝练,意味隽永,常常“言近而旨远”。我们固有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遇字必解,理性分析,一一对应地用现代汉语来解读那充满灵性的诗句,往往冲淡了诗句的灵性,失去了诗的神韵,吃力却不讨好。再加上时代的久远、生活环境的迥异、思想认识的差异,古诗词与学生感情之间势必存在着较大的距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对古诗词的学习,学生往往只停留在平面状态。那么,怎样才能在解读诗句的同时,保留古诗的独特韵味,使学生立体地感悟古诗意境,真切地与诗人对话、沟通,并产生情感的共鸣呢?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以诗解诗”是引领学生步入诗歌殿堂的一座桥梁。“以诗解诗”, 用诗意的解读,让学生在诗意盎然的氛围里去学习古诗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音乐美、形象美、意境美,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同时又可以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诗词名句,可谓一举多得。而小学高年级段的学生,古诗词已有一定积累,初步形成分析理解能力,具备“以诗解诗”的主观条件。所以,诗词教学,必须跳出传统的字义――句义――情感分析“三步走”的旧模式,走“以诗解诗”的新路子。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以诗解诗”古典诗词教学的理解与思考。

一、深厚的古诗词积累,是“以诗解诗”的基础

要想以诗解诗,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必须有丰厚的文化积淀。我以小学低段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和小学语文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为蓝本,阶段性开展师生背诵古诗文比赛。这激发了学生的热情,点燃了学生的兴趣,很短的时间内大部分学生对这100多首诗都能熟读成诵,还有部分学生利用假期积累了更多的诗词。这样,学生中逐渐形成了古诗词学习的热潮。现在他们每个人的古诗积累量都已经超过了150多首,有的甚至达到了200多首。

二、触发――“以诗解诗”的重要能力

在“以诗解诗”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培养一种触发的能力,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学新古诗时,觉得与先前学过的某一首诗有某种相似之处,这也是触发。在教学古诗时要经常去锤炼学生触发的本领。如学生学了《赠刘景文》这首诗后问:像这样描写秋天虽然萧条冷落,但仍给人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古诗还有很多,你能找到这样的诗句吗?杜牧写的《山行》深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也跟杜牧和苏轼一样,对秋天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鼓励人们像鹤那样振翅高飞,大展鸿图。练就了触发的真功夫,学起诗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像滚雪球似的,以一带几,久而久之,“以诗解诗”学生就能培养一种触发的感悟能力。

三、抛砖引玉,“以诗解诗”的几种方法

1、同类引入――互相生发。在古诗词学习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共性,如有的都是送别诗:《赠汪伦》、《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有的都是描写春天的古诗:《春晓》、《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等;有的都是描写夏天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山亭夏日》、《夏日南亭怀辛大》等;有的都是描写冬天的古诗:《江雪》、《冬景》、《夜雪》……。因此,我在教学某一首古诗时可适当地引用同一类型的诗词名句,有助于扩大阅读效果,有利于让学生立体地多频道地接收。例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一首以目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感情。最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借景抒情,诗中的“孤帆”、“碧空尽”、“唯见”等词无不浸透着诗人与友人的情意。这给缺乏这方面情感经历的学生带来了理解上的困惑。这时,教师可以引入学生已学过的送别诗,以歌送别诗,如《赠汪伦》;以物送别诗,如《别董大》;以酒送别诗,如《送元二使安西》等,再组织学生进行反复吟诵,这样,埋藏在学生心底的情感就有可能被焕发。一旦焕发后,让学生再来吟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心中便有了几多的感触。学生体会到的,除了依依惜别之情,还有对友人的祝福,祝友人前程似锦,愿两人的友谊天长地久,恰似那一江春水向东流……。

2、意境引入――降低难度。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人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入境,是对意境的体悟,是读诗的根本。但是,由于年龄、阅历的原因,体悟古诗的意境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生硬地解说、灌输,只会让学生死记硬背,丧失诗歌的灵性与韵味。而引用一些具有相同意象意蕴的诗句加以对比或佐证,代替生硬的讲解,以诗解诗,引导学生领悟意象的深层意蕴,从而让学生进入"悠悠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艺术境界,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古典文化的丰富内涵。

第3篇:描写冬天景色的诗句范文

高中语文教学,一段一段的读,比如第一段作者是按照先描写景,再阐述事情顺序开展,其中还掺杂了作者心情的转变,所以要学生边读边思考作者在刚开始游赤壁时,景色是如何,心情又如何,是如何体现的?后面心情的转变又是如何体现的?当学生按朗读和思考的流程学习完后,教师再让学生通过整篇文章的写作手法,来说说跟《念奴娇•赤壁怀古》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之处,从而达到更加层次的感受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通过欣赏文章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朗读能实现学生对文章的了解和初步掌握,但要想进一步深入了解文章语言特色,写作手法或是重点词句,尤其是千古绝句,就需要加以揣测,这样才能很好地把握文章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比如在学习《江南的冬景》时,这篇散文语言清丽明快,在写作手法上作者郁达夫并没有从正面刻画江南的冬季美景,而是通过古人的诗句来体现其美景的意境,而且诗句都是极其富有想象空间,所以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这种写作手法的特点。这时培养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的和自我学习,能学习到在写散文时,可以采用引用诗句,多用色调来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的特点,而且适当的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也能让文章所描述的景物更具有特点和符合文章的要求,加上情感体验,审美感的融入也能为文章更添色彩。除此之外,同样是描写雪景,但是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却又是另一种写作手法,也给读者描绘出了冬天美丽的雪景,教师就可以节选出一段文章来让学生进行自我鉴赏,从而体会语言的魅力。

三、通过融入自身情感进行阅读,加强语文文学的熏陶感染作用

正如前文所述,语文课程内容丰富,其中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加上学生对每篇文章的感受和反应也是不同的,所以带着情感去阅读,欣赏文章,融入自身情感,能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也能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要想学生与文章中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其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情况,叩击学生的心弦,激发共鸣。比如《我的四季》这篇抒情散文,作者将自己的人生比作成一年的四个季节,通过四季变化的不同来反应自己的一生和对人生的种种感悟,教师可以利用文章中作者的种种经历,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探讨,说说这些感悟给自己什么样的启示。经过讨论发现,有的学生认为作者人生之春给她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通过用不毛之地,细瘦的胳膊,以及土地里的石块和树根还经常磕绊着她的犁头等词汇和句子,可见他的童年生活较苦,但是他也没有怨天尤人,做到了对自己负责。有的学生则认为通过作者所遇到的困难,启示自己以后遇到任何困难都要靠自己,犯错误之后懂得如何自检。再比如学习《乡土情结》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到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则可以询问学生什么是乡土情结,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来回答,答案可能各有不同,当对这个问题探讨完后,再让学生带着自己对乡土情结的理解来阅读文章,看看文章所表达的意思和跟自己想象的有什么区别,包括写作手法,表达形式以及语言运用上都是怎么样的,如果是自己来写乡土情结,又会采用哪种方式来阐述和表达等等,这样既能让学生经历情感体验,又能体味散文的语言艺术,鉴赏文章的意蕴美。

四、通过语文的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文化素养

高中语文教学课程的实践活动大体上就是分角色朗读和角色扮演,在进行分角色朗读时,情感要求是必须的,所以这种措施能很好地让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思想情感,并与自己的体会相结合,从而达到共鸣的作用,比如《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教师可以找四个学生进行朗读,文章第一节学生朗读是需要富有沉重感,第二节需要急促的情感,第三节需要表现出抑扬顿挫,而第四节则需要语速加快,将情感推向,这些都需通过学生对文章的体会得以实现。对于角色扮演的实践活动,考虑到课堂时间的有限和场地问题,所以尽量挑选一些简单地,易扮演的作品,比如《最后的长青藤叶》可以找学生分别扮演琼姗,苏艾,贝尔曼,让学生根据对文章的解析,对各自扮演的角色做自我介绍和性格分析,教师从中可以设计问题,类似于为什么琼姗把最后的藤叶看的如此重要,这种心理状态是怎么样的,通过表演怎么体现等问题,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为深入,同时也能使他们领会和运用语言文字,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五、结语

第4篇:描写冬天景色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教学技术;课堂教学;教学媒体

近年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使用,丰富了教育教学现状,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变化。

一、再现文章情境,点燃课堂灵性

好的课堂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一个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能够迅速的将学生带入本节课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冲动,恰当的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则让导语充满了活力。

如在教《沁源春雪》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这样进行设计课前导入。首先先投影几幅多姿多彩的冬景图,再让学生描述冬天的画面,随后让各组代表向全班口述其描写冬天的佳句并背出几首表现冬天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然后,在背景声像下播放全文的范读录音。那种美不胜收的佳境和行云流水般的朗读,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就深入的感受到了“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像”的景色,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给自己带来的愉悦,从而达到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以此为后面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美,不象艺术美那样直白鲜明,需要语文老师善于从教学内容中挖掘和捕捉,并努力把它升华为美的形态,指点学生“体验”、并引导“入境”,从中得到美的熏陶。而多媒体的情境教学是一种教学艺术的再创造,它的核心是激起学生的情绪,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去,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和掌握知识,陶冶情感,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激活阅读课堂,开阔语文视野

多媒体的利用一改昔日仅靠口语、文字、符号传授知识的模式,打破了封闭,死水一般的教学状态,它能够将古今中外,天南海北的知识聚到一起,它可以穿越时空,跨越历史,以铺天盖地的容量,排山倒海的气势,使学生的思维飞跃,心灵震撼,从而使课堂成了学生接受与积累知识的高效平台,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学生分析词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学习《山市》一文时,由于七年级的学生没有学过物理,对于这种自然现象难以理解,教师即使用再生动的解释都显得那样苍白无力,教师可以利用CAI课件先演示山市的成因,然后再从网上收集海中、沙漠中和山中的海市蜃楼展示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兴趣盎然,一边听老师的讲演,一边看多彩多姿的奇异图片,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这种自然现象,同时深入的体会了自然界的神奇和科技的魅力。

三、拓展思维空间,优化写作教学

教学可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视觉形象,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从而优化作文教学。

第5篇:描写冬天景色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古诗 中学语文教学 审美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将这些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就是要实施个性化教学,即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依据,运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策略和技术,促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独特领域。中学语文教学与个性化教学的结合,笔者认为主要有三大关注点。

古诗是人类精神文明宝库中极为灿烂的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的精华和瑰宝。古代诗歌的特点是朗朗上口,适合于中学生阅读和背诵。下面笔者主要从积累词汇、丰富想象、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四方面介绍古诗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积累词汇,开发语言能力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感悟了课文的语言特点后,教师应及时地让学生把知识运用到自己喜欢的实践方式中去,从而促进语言材料的内化,使情感得到升华。

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的语言学习,重要的不在于学了多少语言的名词术语,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学生学到规范精彩的文学语言。诗歌语言,往往又是很精炼的,是运用语言的典范,也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不同的诗人、不同的诗歌作品,语言风格、语言艺术也各不相同,或优美婉丽,或放纵恣肆,或雍容典雅,或朴素自然。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对琵琶音乐作的生动形象的描绘――“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还如杜甫在《春夜喜雨》中对春雨的细致入微的描绘――“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多读这类诗歌,对于他们模仿、借鉴优美的文学语言,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无疑都是具有直接的作用。

二、丰富想象,拓展思维

思维,有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分,文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联想和想象,发展想象力,进而诱发创造性思维,这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古今中外,不少伟人对诗歌都表现出相当大的热情,据说,拿破仑出征时,骑在马上还在读歌德的诗。、等都爱读中国古典诗歌,他们还能写作精彩优美的诗词。这些伟人高尚的思想境界,宽广的胸襟富有创造性的思维,跟他们深厚的古诗词素养具有密切的关系。形象思维是创造力的源泉,而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学生多读古诗名篇,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从而培养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高鼎的《村居》描写的是在明媚的春天,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放风筝的欢乐情景。在学习这首古诗时,可以让他们边背边想象诗的意境,并且用手中的彩色画笔画出诗中描写的自然美:在春光明媚的一天,一条小河的两边杨柳随风飘扬,绿草茵茵,一群活泼好动的孩子在草地上放起了“小金鱼”,“大蝴蝶”,“小燕子”,“小蝌蚪”等各种各样、五彩缤纷的风筝。这样可使学生在动手画画的过程中感受文学形象,开创他们的创新想象能力。还如学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诗句时,要引导学生想象,把学生带入冰雪冬天的意境。

三、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调动学生的语言积累,让他们去说、去读、去讲。我们从一年级开始就着手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在班上开展每日新闻交流活动,利用早晨上课前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采集到的一条新闻,并且每天请一位学生上讲台讲述。这就促使学生通过观察、看电视、听广播、向家长询问等方式,学会采集每天要闻,并经过处理,选择重要的讲给别人听。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既培养了口语表达能力,又锻炼了搜集、处理、表达、交流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个性化发展。

文学教育是一种美育,文学教育应当给人以丰富的心灵体验,通过文学的陶冶,铸成审美的心灵。脍炙人口的诗词名篇为人们喜闻乐见,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也非常适宜。学习古今优秀诗文名篇,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和语言美。比如,杜牧的《山行》,作者借景抒情,通过在山中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表达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写出了一幅恬静优美的山景,表现了诗人热爱山河的思想感情。在优美的古今诗歌意境的感染熏陶下,受到美德教育,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好的诗歌同好的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一样,都能陶冶情操。但诗词的作用更为直接。其他文学样式,或侧重故事,或侧重知识,或侧重趣味,直接调节情感的作用都不如诗歌。诗是抒情的,直接诉诸情感,又有节奏,语短意长,易于背诵记忆,使人百读不厌,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四、拓展知识面,健全人格

学习过程的自我把握、反思和调控,是学生形成学习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方法。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期待”,强化“自读反思”。如教学《火警,119》,我让学生读完每一个自然段都想一想,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读完全文后再思考,为什么说小杰是个了不起的孩子?以此启发学生对自己的阅读过程进行梳理和反思,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自我把握、反思和调控中,逐渐深入,逐步全面。在教完课文后,应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更多、更深的问题走出课堂,去查找资料,去调查访问,去参加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个性的需要。

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从某一方面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不同的诗歌往往反映了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同时也形象地告诉了人们应该怎样认识生活,怎样面对生活,怎样创造生活。诗歌是社会人生的浓缩,可以成为中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多读这类作品,能够培养他们从小认识生活、创造生活的能力。比如,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耕耘夜积麻,村庄儿女个当家。”描写农民从早到晚,男女老少都要投入劳动的社会景象,表现了农民的勤劳和农村的生产紧张,使学生懂得社会生活用品是来之不易的,要节约、爱惜粮食,不要浪费的高贵人品。又如,曹植《七步诗》通过描写豆杆煮豆子的过程,告诫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和睦相处,团结诚信,争创一个和平安宁的大世界环境,从而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要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人生品格。再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告诫学生要珍惜时间,要趁年轻力壮的时候奋发图强。

参考文献:

[1]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2]李福灼.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论[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10.

第6篇:描写冬天景色的诗句范文

漫步在梅林小径,独观此处香雪奇观,我深深被她多彩多姿的魅力吸引了:白如雪,绯如桃,一枝独秀,数朵争妍。整片梅林里,弥漫着淡雅清香。更有流溪河穿行其间,片片花瓣随流水,朵朵香雪逐清波。观此景,闻此香,宛如天仙挥长袖,嫦娥洒暗香。萝岗香雪的魅力,恰在于此。

虽说香雪魅影难挡,但一次旅程,却让我发现了那比萝岗梅更深刻的魅力,那深远、开阔的气息,那沉甸甸的意味……

那是在歌乐山上,独自谒拜江姐殉国之所。拾级而上,沿路一片白雪,仿佛在祭奠红岩烈士。蓦然间,一道红光闪闪,双眼循光望去――竟是一树红梅吐芬芳,朵朵红花战雪浪。我激动了,抚摸着这一树红梅,两行热泪自眼眶溢出――不,这是感性的结晶,是激情的精华!那一刻,我与它相视无言,只有那泪滴与雪花在无声的交流着……

它红得鲜艳,使人想起了歌乐山上的一位位爱国忠魂。长眠此山,他们也许已被世人遗忘。但这一树红梅,却是他们“为国牺牲敢惜身”的写照。倘若为烈士们树一丰碑,那么,就在这周围栽一圈红梅吧――让烈士们当年殉国之血,把这红岩梅染红,让它红得灿烂!

啊,这一树红梅,让我明白了,让我顿悟了,让我感受了――红岩梅的魅力,在于它那“一片丹心向阳开”的忠诚,那“飞雪迎春到”的勇气,那“且为忠魂舞”的深情!

在这红岩上,我不觉吟出了心灵的赞歌――

香雪漫天舞,

红梅一处开。

忠魂壮心在,

且待春日来。――对,且待春日来!

主题点评

作者将目光锁定在萝岗的香雪和红岩的红梅上,对比映衬,生动地展示了萝岗香雪多彩多姿、淡雅清香的自然魅力和红岩忠魂“为国牺牲敢惜身”的精神魅力。从而高度地赞扬了烈士们比萝岗的香雪“更深刻的魅力”,更“深远、开阔的气息”,更“沉甸甸的意味”,热情地歌颂了烈士们“一片丹心向阳开”的忠诚,“飞雪迎春到”的勇气,“且为忠魂舞’’的深情!作者能够这样来立意,主题可以说是深刻而感人的。

布局点评

文章的布局可以说也是巧妙的。作者以题目“香雪・红梅”为线索,采用一线穿珠式结构,由萝岗的香雪到红岩的红梅,再由香雪的美景到红岩的烈士,进一步由红岩的烈士到烈士的精神,联想想象,层层深入,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于一炉,写得形神兼备,情真意切,魅力四射,感人肺腑。

结尾用诗来表达对红岩忠魂的赞美,把文章的意境推向了极致。而一句“对,且待春日来!”更是豪情满怀,韵味无穷。

选材点评

小作者能将思绪放飞到冬天,联想到萝岗的香雪和红岩的红梅,思维无疑是非常活跃的。萝岗的香雪乃天下“奇观”,她“多彩多姿”,“白如雪,绯如桃,一枝独秀,数朵争妍。整片梅林里,弥漫着淡雅清香”。那里,流溪与花瓣相映,魅影与暗香相衬。其景色让人流连忘返,其魅力让人刻骨铭心。而歌乐山呢,那里是红岩烈士长眠之处,爱国忠魂灿若红梅的圣地,“那深远、开阔的气息,那沉甸甸的意味”更是慑人心魄,魅力尢穷。

文章由景到人,由人到神,情真意切。这样的选材,可谓高人一等。

第7篇:描写冬天景色的诗句范文

一、用色彩扮靓景物

我们观察事物,看到的不仅有事物的形状,更有事物的色彩。只是由于色彩在我们的生活中司空见惯,太过平常,有时,我们的眼睛忽视了它的存在,它的美。描写景物时,如果我们能够仔细观察、品味景物的色与态,把它当作一幅美丽的水彩画来创作,也许我们就会发现,是色彩扮靓了景物,是色彩让景物闪现着迷人的光辉。看:“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青黑的矮松、树尖的“白花”、镶有银边的蓝天、白黄相间的“花衣”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冬雪图。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是何等的令人心驰神往!那我们如何用色彩扮靓景物呢?这需要我们用心地体察景物,恰当地运用描绘色彩的词汇、并注意写出色彩的对比或变化。如一位同学描绘的夕照图:“夕阳下山了,我忙趴在窗台上,想再看看这美景。看,那西边天空出现了一片五色的彩带,只见那连绵的西山成为一片朦胧的黑色山峦,在山峦背后。是一片火红,然后是浅红,再是橘黄、金黄,最后是一片蓝天。随着时间的消逝,夕阳终于收走了它的最后一抹余晖,回家去了,它留下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夜。它要休息了,准备明天再送来一个生机勃勃的晨。”小作者的观察是仔细的,他抓住了日落时色彩的变化(金色、橘黄色,红色、黄色、蓝色、黑色)极力状写,描绘出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表现出作者平和而愉悦的心境。

二、用色彩渲染情境

《我的叔叔于勒》中有两处精彩的景物描写:“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这是哲尔赛岛旅行途中所见的海面上的明丽景色,不难看出,菲利普一家人内心的欢愉。“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这是遇见穷水手于勒后所见的海面景象,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显露无疑。“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显然,景物的明暗是人物心情的晴雨表。作文中,如果我们巧妙地用色彩来渲染情境,映衬人物的心情,有时会使我们的文章更有情韵,更具感染力。如:

冷风正凶,落日的余晖染红了归巢的林鸟,染红了小弟伫立的身影,染红了那声如岸边号子的长音:“姐,你能中,准能中,中――”

远处的回音,嗡嗡的,一片模糊,我却听得明晰,听出了厚厚实实的分量。我的眼眶盈盈地温热起来。

“姐,你准能中!”小弟扑闪着黑亮的眼睛,定定地凝视了我一阵,默默地又挑起了筐赶路。

远处的雾渐渐地朦胧起来,浑圆的夕阳收起最后一抹霞光,暮色淡淡地袭来。凝视着小弟挑着硕大的箩筐颠簸着,瘦小的身影隐入暮色,我泪流满面……

暮色中,“我”与小弟分手了,小弟对“我”的鼓励与祝福,“我”对小弟的愧疚与爱怜,都因这两段景物描写而增添了一份情韵。

三、用色彩点亮生活

事物是有色彩的,其实,生活也是有色彩的。人们不是常说“金色的童年”、“绿色的春天”、“火红的年代”吗?人们赋予了生活以绚丽的色彩,赋予了色彩以丰富的内涵。如红色让人联想到热情、温暖,白色让人联想到素雅、纯洁,黑色让人联想到庄重、肃穆……写作时,我们自然没有理由不运用色彩来描绘我们精彩的生活,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份亮色。如一位同学在《初三生活的三种颜色》中写道:

初一是红色的,充满了激情。新的集体充满了朝气,教师新颖的教学方式让我们耳目一新,同学稚嫩的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在那份轻松面前,烦恼、忧愁显得如此的渺小……

初二是蓝色的,平淡而渐渐成长。也许是学业加重,也许是真正意识到自己已步入中学,总之,那份少年的冲动渐渐销声匿迹了。学业的压力,将心情从五月的火红转变为十一月初冬的海蓝……

初三是金黄色的,因为收获的季节到了。丝毫没有心理准备,但还是要面对,班里传卷子的“沙沙”声已成为此时生活的进行曲……

初中生活即是如此,激情、成长加刻苦构成了红、蓝、黄三种不同的颜色,不同的体味,而红、蓝、黄也正是能调出世间万色的三原色,相信,我们未来生活的缤纷色彩也将由它们调出!

用三种颜色来描绘我们的初中生活,增添了几份形象,亦增添了几份情韵。事实上,只要我们用心感受、品悟生活,我们一定能为生活增添几份色彩。

四、用色彩涂抹理想

第8篇:描写冬天景色的诗句范文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小学习作教学中,一要开放感官,学会看;二要巧用修辞,学会写;三要渗透情感,打动人。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写景习作 教学策略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小学习作教学中,一要教给学生观察景物的方法,二要教给学生描写的方法,三要引导学生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一、开放感官,学会看

学会看,要注意顺序。小学生的观察以无意注意为主。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说出观察的顺序,认识写景常见的观察的顺序。如:空间方位顺序、时间顺序和地点转换顺序。如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记金华双龙洞》是以地点转换为顺序的:金华城——洞口——外洞——内洞——出洞。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观察是有顺序、有方法可循的,并运用到生活中去,为实践积累宝贵的经验。

学会看,要注意层次。人们观赏景物都有一定的规律:或定点环顾,或边走边看。描写时也应该“顺其自然”。可由高到低,由远及近,也可由整体到局部等。如:“定景换点法”,同一景物,从不同的位置去看,所呈现的面貌是不同的。要把观察点的变化情况交代清楚,让人明白是在什么地方观察的,交代观察点时要按一定的顺序,或由下至上,或由远及近,或由左到右……在看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要事无具细,要抓住代表性的特点,多作观察。如写校园内的风景,可以让学生远看、近观、仰望、俯视,从不同角度看,景物的层次是多姿多彩的,取点时,要了然与胸。

学会看,要突出重点。如:借助录相、多媒体,通过有意定格,将重点部分重播再现,使学生有序地、细致地进行观察。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观察方法,还在观察中轻松地完成习作。

二、巧用修辞,学会写

写景,要把景写活,才叫功夫,写活的方法有很多,如:巧用修辞,可以让所写的景物赋予动感,富有想象力,能使文章活起来,今择其一二作说明:

1.拟人手法。也叫人格化的手法,就是把物当做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和思想情感。它的好处:一是把静的景物变成动的姿态;二是使景物形象化、生动化;三是增强可读性。

2.比喻手法。比声音、比动作、比形象、比事物,使描写的景物更加生动、具体、形象。

3.引用手法。主要是引用警句、诗词、典故等,我们写作文往往采用诗歌中的名句写景,许多名家写的诗歌有一句一景之妙。如“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这类诗句,习作时,能根据内容的需要引用一两句,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充满意境。

如:2012年我们盱眙也下雪了,同学们很开心,李同学以《观雪》为题,用了不少的修辞,让文章增色不少。片段如下:

片段1:星期四,早晨,房上树上一层白雪,如霜似絮。唉,明明预报今天下雪,怎么没见到满天“梨花”?

片段2:窗外,雪像美丽少女,穿一身连衣裙——白的,她挥动手臂撒下片片梨花,香的,从鼻子香到心里,雪仙子的音乐是无声的,正如她的身体是无瑕的,无声无瑕,给人以更多联想,窗外是快乐的雪帘——天国雪帘!

我突发奇想,雪,你是冬天的婴儿,心灵明澈如洗。不,你是天使,用你的羽翼,浪漫了如烟的温柔,舞出了满天蝴蝶。你轻轻地来了,给我带来了喜悦、带来联想。

片段3:“瑞雪兆丰年。”我愿化作一羽雪花,落到田野,和害虫打一仗。这场大雪一定会给明年带来丰收。

三、渗透情感,打动人

写景的目的,重点在于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对奇丽景观的陶醉,对故乡山水的热爱……只有把自己的感情渗透在所描写的景物之中,才能为文章注入活力,文章才具有感染力,读者也才会随之动情。

如《秋游公园》片段:

开头:秋天,万物丰收的季节;秋天,天气转凉的季节;秋天,盛开的季节。在这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和几个同学来到了公园。小憩园的美景吸引着我们的眼球,煽动着我们的心,调动着我们的脚步。于是,我们怀着一颗向往的心走进了小憩园。

中间:刚进入小憩园,就看到几棵“椰子树”。第一次到公园时我就想:椰子树只能生长在海南一带的热带雨林里,怎么可能在这里呢?爸爸问我:“看清楚这到底是什么了吗?”我定睛一瞧:原来这几棵椰子树只是霓虹灯呀!

在“椰子”旁有两头雄狮在守护着公园,似乎想重现它们在森林那威风凛凛的姿态。

欣赏完了霓虹灯,观赏完了石狮,一块石头上红而鲜明的三个大字吸引了我们的眼球——“小憩园”。为了记“憩”这个字怎么写,我的同学编了一句话:舌头被自己割断了,很心疼。“舌、自、心”这三个字正好是“憩”字的组成。对了,它的后面有一棵松树,旁边还有一丛不知名的草,长得非常茂盛。

我们正式开始游玩了,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高一矮的蘑菇亭。还未到蘑菇亭,我们便发现了一些小蘑菇。顺着小路往前走,没走几步就能到蘑菇亭。坐在蘑菇亭的大根上,我不经意间向上望去。霎那间,我仿佛听到蘑菇亭在呜咽。我称它们为夫妻亭。大家可能要问:“为什么称为夫妻亭呢?”因为这蘑菇亭多像一对同甘共苦的夫妻呀!而在路旁的小蘑菇,不正是它们的孩子吗?

……

结尾:小憩园,令人留恋,到了小憩园的出口,我重新望了一下小憩园,小憩园真漂亮,真想重游一次。小憩园,我会再来的,你要多保重啊!

描写景物要注意情景交融。描景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展示大自然的壮美,更重要的是写出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感受。只有情景交融才能让人感受到你笔下的景物,是如此生动、形象、真切,令人陶醉和向往。

【参考文献】

[1]李春菊.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写作策略[J].学周刊,2012(23)

第9篇:描写冬天景色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 环保教育

当今,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项重要问题。森林滥伐、水土流失、地球变暖、臭氧层出现空洞,以及各种各样的污染,时时刻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更危害着我们的子孙后代。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要增强全民族的环境意识,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矿藏、森林、水等自然资源,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学校是育人之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对同学们渗透环保教育,使同学们感知现今社会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自觉养成环保的良好习惯,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下面我们来谈谈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可采取的一些做法。

一、借图启思,渗透环保教育

低年级教材插图多,色彩鲜艳,逼真形象,富有吸引力。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可利用教材的优势,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渗透环保教育。

如《秋天》一课,可先让同学们观察课文插图:天那么高,那么蓝,高高的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蓝天白云,色彩多么美丽!令人多么舒服!我补充讲述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让同学们了解到天空是蓝色的原因。再让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思考:为什么现在我们已经很少能见到这么蓝的天空?原因是什么呢?是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而引起的。所以,我们小朋友也要行动起来,从身边的事做起,比如叫父母不必要时少使用私人汽车、冷气机等,保护环境,减少大气污染,保护大气层,让天空永远都那么蓝,那么美。又如第三册《归类识字一》第二课的八幅插图分别介绍八种树:高大秀拔的杨树、葱绿苍翠的松柏、枝叶如盖的榕树、红叶如彩霞的枫树……教师让同学们看图读词语,图文对照,认识八种树木的形状与名称。再看图自读儿歌,了解这几种树木不同的特点。然后引导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常说植树造林,造福人类?让同学们知道我们根据树木生长的特点,在不同的地方种植不同的树木,可以提供氧气、除尘、防风沙、美化环境等。并告诉同学们,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树节,在这一天,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会进行植树活动,我们也要加入到这一队列中,绿化番禺,美化祖国。这样,对学生进行了植树造林的教育,增强了环保意识。

二、读中品味,渗透环保教育

低年级课本中有许多琅琅上口,语句优美,富有童趣,描写大自然美丽风光的诗歌与短文。优美的文字中蕴含了不少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思想和知识,它们为教师进行渗透环保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材料。

如《春晓》第一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在讲解此课时,可让同学们反复品味古诗,想象诗句的意境,令人仿佛听到春鸟婉转的叫声,啾啁起落,远近应和,多么活泼的春色。此时教师适时点拨:人类要保护环境,爱护鸟类,才会使大自然变得更美丽。又如学习《四季的脚步》一课,可鼓励同学们反复朗读,一边朗读一边想象,在读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四季美景中:春天来了,溪水流淌,绿草如茵,鲜花盛开;春去夏来,金蝉在树上欢叫;秋天来临,秋风吹得落叶满地,像黄蝶飞舞;冬天到了,雪花飞舞,大地穿上银装,四季的景色是多么的迷人!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渗透环保教育

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并不发达,他们认识事物,认识问题需要从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运用多媒体教学,生动活泼,具体直观,形象鲜明,印象深刻,感染力强。它可以直观形象地让学生体验周围环境问题,体验人类在活动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能最大限度激发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如学习《清清的溪水》时,授课一开始,教师播放出音乐,边在黑板画画,边对同学们说:"大自然有许多非常值得我们欣赏的美景。大家看,清清的溪水慢慢地流淌,鱼儿在水里快活地游戏,真美!但是,如果不注意保护环境,这样的美景就会遭到破坏。大家读了《清清的溪水》这篇课文就知道了。"接着,播放录象演示大自然美丽风光,让同学们感受溪水又清又甜的美境。再让同学们通过反复朗诵第一段课文加深对美丽环境的向往。等到同学们对语言环境有一定的感悟后,再播放录象,演示大自然美丽风光受到破坏,河水变得浑浊。这时,同学们脸上的笑容消失了,眉头皱了起来。教师让同学们阅读第二段课文,带出问题:为什么一场雨过后,溪水变黄了,这是什么一回事呢?然后让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去读第三至第九段课文。原来是大象和野猪比赛谁的力气大,拔掉了小溪上游的树,雨水把泥土冲进小溪,使清清的小溪变浑了。同学们明白了溪水变黄的原因后,教师让同学们联系现实生活,说说为什么市桥长堤的河水变浊变臭是什么原因?同学们发言中谈到:由于人们乱排污水,使河道变得黑黑的,臭气熏天,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教师再用电脑演示课前收集的网上信息材料,如人们砍掉树木,造成空气不再清新,噪音加重,风沙大;黄河水土流失等。接着让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我们怎样做才能恢复美丽的自然环境?这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争着举手发言,五花八门发表自己的见解:"植树造林。马路两旁、河边多种花草树木。大家爱护花草树木,不去攀、折、砍树木。在空中设置监督眼,对破坏环境的进行监控。在河道养殖清道夫吸掉垃圾,保持河水清洁。"……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地让学生体验周围环境问题,增强了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懂得保护树木的重要性。

四、课外延伸,树立环保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