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实习论文范文

大学生实习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实习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实习论文

第1篇:大学生实习论文范文

实习,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从而提高实践技能和工作能力。具体分类上有教育实习、毕业实习等多种形式。教育实习一般针对师范生,是师范院校高年级学生到初等或中等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专业训练的一种实践形式。它是师范教育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实现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是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毕业实习是高年级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后,到有教学资质的单位参加生产实践活动。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等教育的实习环节已不再局限于专业知识的实践化应用,而更偏重学生实际就业技能和职场发展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在此意义上,毕业实习,是高校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是校内教学的延伸,促进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相互了解,打通就业渠道,实现由学习到就业的顺利过渡。通过毕业实习环节,可以加强高校毕业生自主学习、动手实践、创新思维、综合素质等能力的培养[1]。

就毕业实习的具体运行机制而言,目前普遍的做法是——主体上,安排实习教学的相关部门有教学管理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和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等多种主体;对实习时间的规定,从1个月到1年不等,其中高职院校的实习时间要高于本科院校;形式上,有高校根据学科特点设置定点实习基地,学生亦可自行联系实习单位;考核机制上,学生实习表现由实习单位作出点评,高校会对实习基地和下属各院系的实习工作机制进行考评。

但在当前的教学体系中,实习作为教学体系的一部分,职责和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表面上看,国内高校普遍建立起了完整的、多样化的毕业实习工作机制。但就目前的运行实效看,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在整个实习阶段,从教学安排到生产实习环节具体指导缺乏有效监督,分管部门职责不明,部分实习单位接收实习生较多而不能提供足够的生产实习岗位,从而使实习成了“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学习;实习生管理缺位,长期处于“放养”状态,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教材陈旧,学校给予极少或没有经费支出。总而言之,学生毕业实习的目标难以达成,实习效果并不明显,对学生的职业能力锻炼提升作用不大。

但必须看到的是,毕业实习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就业前的“热身”,是提升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鉴于当前大学生毕业实习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对苏州大学2014届本科生进行了相关调查。本次调查共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十一个专业门类,二十三个学院,发放问卷46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305份。笔者希望通过本次调查,分析毕业实习对当前本科院校学生求职和职业发展能力提升的实效,并希望通过对学生实习情况、意向、态度、效果的实际调查,了解大学生实习需求,从而推动高校毕业实习工作的深化改革,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也提升高校毕业生的职场竞争力。

二、大学生毕业实习现状调查——基于苏州大学2014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

(一)学生对就业形势的判断及就业选择意向

有29.71%的学生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不好,更有31.78%的学生认为当前就业形势很严峻,表明学生极其关注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前景,如压力过大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就业焦虑,影响其求学的平稳心态,应该及时给予引导与疏导。57.60%的学生选择考研、出国深造、公务员、村官等较稳定的岗位,说明择业观近年来有了很大变化,与社会经济的变化紧密相关。

对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除了认为供大于求的社会环境导致大学生过剩的客观因素以外,有57.61%的学生认为缺乏技能是导致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与来苏州大学招聘的用人单位调研发现,用人单位认为当前大学生需要重视并加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表明大学生已经意识到自身掌握的求职技能与社会需求的不足之处,而实习可以帮助大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确立学习目标,调整学习兴趣,发现与挖掘自身潜能,提升专业实践技能,培养职业爱好,实习是一次“预就业”,能从心理上、能力上缩短现实与期望之间的差距。

切身的生产实践、工作体验能为大学生尽快适应就业岗位、工作环境做好充足的准备,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情商,尤其是学生在专业实习时面对各种困难时,训练敢于面对并挑战困难的勇气,通过分析问题、学习、实践克服所遇到的种种困难,能使学生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品质,塑造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当机立断的果断性。

(二)对自身的定位和基本职场认知

当前我校学生普遍认为自己求职时的优势是“能快速适应工作”及“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强”,同时认为“社会实践经验”是用人单位录用人才主要的考虑因素。其次是“个人知识的积累”及“毕业院校知名度”,而与用人单位的调查中发现,企业招聘时最为关注的三个要素是:“责任心和事业心”、“专业知识”、“团队协作精神”。当代大学生已经意识到,适应性、协调能力等情商要素占据了影响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在前期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多数高年级学生有清醒意识,力争在心理准备上、在技能运用上,与社会接轨,此外还要重视责任心、事业心、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在实习前,学生认为应当需要详细了解企业的岗位要求,做好心理上的调整,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可见,学生普遍了解,除了专业知识储备,还需要有针对性的知识培训与补充,才能应对职业要求。高年级学生个体由学生身份逐渐向职业准备者转化,自我实现的目标,由学业成就向职业成就过渡。

(三)对实习的重要性的认识

68.90%的学生希望通过实习获取工作经验,大部分同学愿意从暑期开始参加学校统一组织安排的实训、实习项目,希望实习时间是2-3个月,从而可以熟悉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便于做出合理的选择。实习的时间设置与阶段目标设置,应当从专业实际出发,既讲求规范,又具灵活性。大部分学生以苏州市区或苏锡常地区为优先的实习单位,与其将来的就业选择区域有很大关联,现实利益与发展空间成为关注的焦点。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思考职业与事业的关系,考虑人生追求的设定与调整,不仅视之为谋生手段。广阔的视野和心胸,是决定大学生后续发展的关键。

学生主要通过校园途径获取实习岗位,校园招聘会也是学生获取实习岗位的有效方法。学生在选择实习单位时着重考虑实习单位的实力和未来发展空间,另外单位是否给实习生提供培训指导也是学生选择实习单位的重要因素。实习薪资已不仅仅是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更关注于实践机会,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为毕业求职创造广阔空间。对于在正常课程教学以外希望获得补充的知识依次是职业素养教育、管理技能及知识、专业操作技能,可见,“软性能力”开始受到学生关注,此类教育培训的需求也日益提高。绝大多数学生(91.13%)希望通过有经验的企业工程师或社会职业培训师讲授综合素质、管理能力知识。尤其对于高年级即将就业学生而言,校外特聘导师与专家成为重要的师资补充,是培养综合素质、管理能力的必要补充。

通过实习,学生主要希望增加“人际关系沟通能力”、获得“企业的从业经验”,提升“专业技能”,实习不仅仅能使学生积累工作经验,更有部分学生希望实习单位成为自己未来的工作单位。当实习工作内容与自己的期望有差距时,绝大部分的学生(95.59%)表示将学会适应,坚持学到东西、找到新岗位后放弃,表明当前大学生已树立了正确的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

三、对创新当前高校毕业实习工作机制的思考

通过以上调研分析可以得出,当前高校大学生已经意识到严峻的就业形势,并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认识到理想与现实、社会的需求与自身的实际能力之间的差距,直面这些困难,并试图通过实习这一方式加以改善。实习对于培养大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锻炼大学生实践工作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但鉴于当前各高校对实习生管理松散,人力、物力投入不足,定点教学实习单位承担繁重的教学指导职责,大学生的实习效果不理想,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实习目标得不到保证。结合国内外、校内外为改善实习现状所采用的种种措施,对大学生实习提出以下建议。

(一)政府应当加强引导和政策支持力度

在国外,如加拿大安大略省,政府对招收实习生的企业实施给予一定额度的税收减免,并提供一定数量的实习岗位。在国内,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给予的扶持力度也不一样。如苏州市工业园区,给予区内招收实习生的企业一定的实习补贴,积极联络各大高校,为区内企业招收实习生创建合作平台;如江苏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与苏州大学、江苏捷美集团联合开发了在江苏省本科类综合院校中有着鲜明特色的“校企合作带薪实习项目”,在政府的指导和组织协调下,推动校企合作带薪实习项目,从而确保项目实施的政策和制度保障;如重庆地区,由政府有关部门统筹,发动机关单位、国有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提供实习岗位,在各高校各专业中实行实习岗位计划的协调,保证各高校实习生可根据所学专业及个人能力选择合适的实习岗位[2]。

(二)高校需要加强人才培养质量建设,拓宽校企合作力度和方式

高校需要稳抓教学质量,确保在校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注重专业技能操作的培训,完善实践、实验课程,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同时也要重视通识教育,苏州大学“校企合作带薪实习项目”开设了职场心态建设、沟通技巧、职场礼仪等职业素养课程和办公软件使用、问题解决思路、劳动法律法规等管理技能及知识的课程,受到了学员的关注和好评,为学员顺利步入职场、实现心理、能力上的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而该带薪实习项目开创了“由政府、高校、社会和学生多远主体共同参与的合作模式,是应对严峻就业形势和提升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与此同时,高校应当明确职责,由相应就业指导部门负责校企合作,充分利用政府、校友资源,发挥自身科研和人力资源优势,为合作企业解决科研、人力资源等方面难题,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在全面合作、互利双赢的基础上共建实习基地,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保证学生实习的顺利开展。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只有切实重视企业的相关利益,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企业才有动力、才有积极性参与合作[3]。

(三)用人单位需要主动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

第2篇:大学生实习论文范文

 

经济的迅猛发展带动科技的日新月异,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发展迅速,微信、微博等交流媒介成为大众知识共享的传播平台,而微课作为教学中的创新也备受关注,作为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其更注重教学效率的提升与教学质量的理想化。伴随移动学习时代的到来,微课使得当前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时代催生的网络视频也带有某种弊端性,难以真实有效地满足各个层面的学习需求[1]。焦建利教授提出:传统的课堂实录视频资源已经难以实现互联网时代人们注意力模式的匹配,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很难满足师生教与学的需求。

 

加上网速及宽带的硬性限制,教学资源周转率低,优秀教育教学资源被无形浪费。基于这样的背景,微课诞生,吸取了传统教学视频的弊端教训,更注重主题的突出明确,更具有针对性与服务性,在内容设置上也趋于短小精悍,实现了自由补充与延伸[2]。对于生物细胞学科教学来说,实验是教学的关键,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可否认的是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之一,无论是实验技术方法还是理论知识阐述都实现了深度的提升与广度的延伸,逐渐实现与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及发育生物学的学科融合,逐渐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占据主导[3]。因此,实现微课与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结合,对学生创新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逐渐成为生物实验教学关注的焦点,成为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要务。

一、微课简述

 

1.微课的起源。微课最早由美国爱荷华大学LeRoy A. McGrew教授提出,初衷是针对化学课程总结的60秒概述,设置了三大主体部分,分别为总体介绍、解释说明及举例分析。后来英国学者T.P.Kee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分钟演讲,所谓的一分钟演讲就是突出演讲的精练传神,要求具有缜密的逻辑结构及真实生动的案例阐述。在经过上述两个阶段的发展后,微课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湖安学院大卫.m.彭罗斯提出并创建实施。其包括15到30秒的介绍及结论,服务与上文的关键概念导引。然后录制上述内容并限制时间为3分钟内,在微课程指引下提出书面作业要求,学会借助课外阅读或者实践活动完成关键知识的学习。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当属Educause的微课理念,不是指微观学习中的微内容,而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支撑的在线教学或格式化教学中的教学实际。

 

2.我国微课发展现状。我国微课依然是新兴事物,起步晚,发展相对缓慢,目前涉及领域也有部分处于空白。基于微课的发展现状,当前学术界也未就微课理念达成共识。学者焦建利[4]认为,微课是对某一知识点的集中阐释,主要特点就是短小精悍,在线教学视频是其主要表现形式。学者祝智庭[5]则认为微课应该就某个教学主题展开延伸,组织精细化的课堂教学设计,时间限度最好控制在10分钟以内。而学者胡铁生[6]则认为微课程注重的是视频的微小,因此在针对单一学科或者单一知识点组织教学时应注重教学情景的融入,突出在线学习与自由学习。这一概念也逐渐被大众所认可。资源建设方面,我国微课也尚未成型,目前的应用研究还相对零散,评价模式也有待完善。实现微课程的规范化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内容更新缓慢,亟待加强。我国的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一直处于教学滞后阶段,仅仅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或者教学附属而开设,缺乏关注上必然影响教学的创新与跟进,加上该实验教学项目单一化趋势严重,时代气息不足,技术手段及知识的综合运用十分缺乏,内容更新十分滞后。

 

2.教学方式单一化,学生自主性不足。细胞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流程就是提前由教师准备好实验材料、实验仪器及实验试剂,学生在教师的示范引导下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操作,整个操作过程趋于程式化、简单化。学生不仅无法在实验准备阶段有所参与,更挫伤了学生创新与研究的积极性。

 

3.教学方法贫乏,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注。传统的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受有限的教学时间的限制,因此实验内容与要求也大多提前限定,教师单纯地演示讲解,学生被动地参与学习,双方互动交流不足,教师也无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的创新。

 

4.教学技术陈旧,现代教育技术参与较少。细胞生物学作为生物教学的前沿学科,理应注重教学的创新,特别是积极加入现代教育技术的创新元素,以信息技术为核心推动实验教学。但是我国细胞生物学的教学现状却是现代教育技术十分欠缺,传统实验教学维度单一化趋势严重。

 

三、微课在细胞生物学实验中如何应用

 

1.微课的特性和优势,传统多媒体教学的弊端:伴随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及教学融入,部分教师开始尝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但是当代大学生自由散漫的个性也成为多媒体辅助教学实施的制约因素,学生难以集中精力听取教师讲课,精品的视频资源难以得到高效率的运用。应用于课后学习的视频资料也难以受到学生的关注与重视,多数处于闲置。微课则突破了视频教学的局限,具有普通视频教学资源不具备的教学优势。首先,其教学内容浓缩,教学时间较短,借助移动端操作更为便捷,学生学习积极性显著提升。其次,其教学主题十分明确,学生能够迅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点,从而获得启发教育或者延伸学习。最后,微课视频的教学容量相对较小,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微课学习中去。

 

2.细胞生物学微课设计,把握10分钟原则:注意力10分钟。10分钟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微课设计ADDIE模型:A,分析;D,设计;D制作;I应用;E,评价。通常来说,微课设计要想保证自身的完整性必须具备6个基本环节,分别为教学主题的明确、前段分析、微课基础知识点的切割与划分、微课资源要素的重点设计、微课视频录制及后期加工处理、微课的最终终端输出与展现。6个环节紧紧相扣,推动微课的高效开展。

 

四、微课引入实验教学的意义与应用前景

 

微课具有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2011年,手机将取代个人电脑成为个人信息中心。学生自带设备BYOD,包括个人电脑、手机、上网本、平板等越来越普遍化。这为微课的实施提供了必备的硬件前提。调查中发现,84.44%的被调查者认可微视频在微课教学中的核心地位与作用,并且70%以上的人认为配套的教学设计与课件也是不可忽视的部分。纵观当前的教育改革,多数一线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微课教学的魅力与优势,开始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微课教学。其中范福兰等人在基于交互式微视频教学资源教学应用效果的调查显示,70.5%的学生认为交互式微视频资源能够激发他们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单一的图文及音视频资源则受关注度一般,这也从侧面说明随着流媒体技术的发展成熟,微视频的教学前景将是广阔而光明的。

 

五、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1.有关微课适用性,微课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带来教学思想、教学模式的重大转变,各个领域、各种培训、不同学科对于微课程应用的尝试存在“泛用”、“滥用”现象。微课程适用于哪些领域、哪些课程、哪些内容以及荧光怎样设计、怎样制作、怎样使用才是最科学合理的成为今后科学研究的新课题。

 

2.细胞生物学实验微课应用存在问题,我国针对该专业的微课理论研究及实践演练依然不足,多数高校在微课开展实施的过程中存在建多用少的资源浪费现象。因此必须将微课作为校本研修资源,对其加强引导宣传,让教师认可微视频教学的优势并拓展专业发展的新途径。此外微课程应奠定创新型教学模式的资源基础,以期为学生提供更实用的教学资源,做好教学辅助。当然微课作为新兴教学理念,应该在移动学习与泛在学习的基础上实现教学需求与教学实践的同步发展,最大限度提升微课程的开展利用率。

 

六、总结

 

微课作为新兴的教学模式理应受到关注,了解微课的本质内涵,在梳理其优势与缺陷基础上综合当前的运用实际,科学预测并规划后期发展,实现微课在设计开发与应用上的创新完善。本文就微课教学的几点问题进行了归纳分析,以期为微课教学的拓展应用提供有效思路,让微课的魅力更多地展现出来,服务于高校教学。

第3篇:大学生实习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

一、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内容和现实意义

1、自觉守法意识

自觉守法是法治的重要标志和归宿,创制法律的直接目的也是法律的普遍服从。守法还是违法取决于大学生对法律的内心信服的程度,当他们有信奉法律的心理时,即使个人需要与法律规范发生冲突,源自其心灵深处对法律至上权威的深切认同,内在地驱动着他们自觉地遵守法律。因此,培植当代大学生守法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把自觉守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法律的规范性和自律性注入大学生的意识里,达到大学生自觉自愿服从法律、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目的。

2、严格执法意识

即严格适法和执行法律的意识。通过强调公正执法的重要性,培植起当代大学生积极捍卫法律权威和尊严的意识,使当代大学生能够在现实的法律生活中,严格依法行使自己享有的权利和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而在具体的执法活动中,能够“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正确地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把法律当作唯一的是非标准和行为准则。

3、诉求法律保护意识

即各种合法权利的法律保护意识。西赛罗在《论法律》中说,罗马人自孩提时便受到如此教育:一个人要求助于正义,就去诉诸法律。因此,我们应该教导大学生摒弃避讼、厌讼、惧讼的心理,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参与诉讼,树立正义观念,主动追求正当的法律程序,保障法律权利的正确实现,通过参加诉讼活动,监督司法公正。

4、法律监督意识

依法行使监督权既是现代法治的要求,也是行使公民权利的表现,大学生注重自己的合法权益,坚持以权利为本位,实现个人的理想和抱负,就必须参与法治建设,发挥主人翁精神,依照宪法给予的公民权力,利用各种途径和形式,充分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的宪法监督权利。在大学的法律意识培育中,我们应该把督法意识、守法意识与依法行政、司法公正结合起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宪法至上观念和主人翁观念,使他们亲近法制、依赖法治,最终实现法律意识的飞跃,形成强有力的法治信仰。

二、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由于有某些社会风气、传统道德和法制教育的不足,致使大学生法律素质方面存在如下缺失:

1、法律知识不足或对法律一知半解,没有正确的法律观念

当代大学生从中小学政治理论课中了解了一些法律基本概念,知道了一些比较贴近生活的法律规范,比如《宪法》、《义务教育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而对其他法律的了解不多。就其对法律的了解深度来说.他们也是一知半解,纯粹靠死记硬背,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是掌握法律的理论和精神实质。要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按正确的法律意识去处理矛盾时,他们又表现出“知”“行”脱节,知法而不能守法、用法。

2、法律工具主义价值取向严重

在对法律的社会效用的理解上,绝大部分大学生把法律理解为对人的行为的约束,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用以统治社会使人臣服的工具或手段,是统治阶级意志的玩偶。现代社会的法治,也是国家尤其是司法机关用以严惩犯罪、制裁违法的有力手段。这种工具主义价值取向,使大学生们在内心深处认为他们的遵纪守法行为只是迫于国家和学校的强制,而偷偷进行的违法违纪行为只要没有被学校或司法机关抓住证据就是与强制力对抗的“伟大胜利”。有了这种错误思想,在大学生的心理底层,形成了对正确的现代法律意识教化的潜意识抵制。

3、强调权利,忽视义务、责任

大学生一般对我国法律规定的权利有了一定的了解,尤其是对于经常遇到的权利内容已基本上有了正确的认识,并强烈要求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却消极回避个人对社会应尽的义务、责任。经常把自己的人身自由权利、人格尊严权利、物质帮助权利、受教育权利、恋爱自由权利、参与社会活动权利等等放到了自己拥有的首要位置上,要求国家、社会、他人为其实现权利和自身价值提供条件并加以保障,而在行使权利、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却不考虑是否侵害了他人权利,是否对国家、社会造成危害,甚至根本不清楚自己应承担哪些法律义务,权利与义务发生了严重的偏差,责任心不强。

4、法律意识淡薄,崇尚权力,对法治没有信心

当代大学生由于过分追求书本知识,法律意识十分淡薄,没有法律的思维习惯,一切强调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个性和自我发展,看问题往往主观偏激,缺乏足够的明辨是非的能力,故常常发生因一时冲动而不计后果的现象,导致违法和犯罪行为的发生。相当一部分学生还从个别现象中得出了“权大于法”的结论,对法治缺乏信心,认为法治建设是政府的事情,因而那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视读书为日后追求名利地位和享受的“阶梯”。

三、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路径选择

1、制总体规划,从制度上保障法律意识的培养连续实效

法律意识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教育系统工程。首先需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从学校教育全局出发制定学校法制教育发展纲要,并用严格的制度强力贯彻实施,保证各级各类学校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体制与教学计划上的连续性与升华性。目前,由于我国学校法制教育缺乏一种统揽全局的、有制度保障的法制教育模式,小学、中学与大学的法制教育内容上没有连贯性,许多地方甚至还存在着肤浅、重复的可能,无法调动青少年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这些弊端是造成我国当代青少年整体的法律知识不足、法律意识薄弱,判断违法与犯罪的能力不强的最主要的原因,我们应该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国家教委的领导下,利用全国法制教育资源,重新审视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目标,确立以现代法律意识教育为主线的政治理论课改革方案,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小学、中学与大学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与其思想行为特征相吻合的整体推进方案,从制度上保障我国法律素质教育稳步发展。

2.课内课外相结合

学校的法制教育离不开整个社会的法治环境和法律文化,尤其是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形成与固化,需要良好的法治运行的社会基础和社会文化背景。最好的法律意识教化理论、最先进的法律意识教育手段,如果没有现实社会依法办事、司法公正和法律公平观念的支撑,也只是纸上谈兵,对大学生的意识产生不了多大的影响。如果我们“闭门造车”,只是学校进行法律意识的培植,而忽略整个社会对人的意识的作用,也不可能促成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自主升华和稳定。学校的法制教育与国家的法治文明建设唇齿相依。

我国己经在立法科学化、依法行政、司法独立与公正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社会法治化程度越来越高,法治环境越来越好,优秀的法律文化逐步形成。在法律意识培植的外部环境上,取得了良好的成就。但是,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水平普遍不高,我们应该利用广泛的社会资源,把大量的外部信息不断地输入大学生的头脑中,促使大学生不断被社会优良的正确的现代法律意识“同化”,“顺应”社会主义法治的发展。

3.法律意识培植与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互动

我国要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人才,必须下大力气提高当代学生的法律素养和政治素养,建立大学生法律意识培植与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互动模式。具体的措施是:开展专题、专业的政治与法律融合的综合教育活动(如专题报告会);开展法律与社会理想、道德、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紧密结合的专题讲座,即开展人生理想与法律理想、社会秩序正义、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的融合与升华的教育;还可以采取演讲比赛、主题讨论、辩论会、班会等灵活多样的意识培植方式。通过形式多样的互动性教学,及时地把已经升华为法律基本内容的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方针政策等内容传授给学生,把权利本位、自由正义、道德升华以及程序救济等法律精神实质注入大学生的心灵深处,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升华其人生理想,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这样做既使法律意识的培植具有人文关怀的精神,又能使思想政治理论更具有时代性和实践性,并为政治理论课寻找法律上的依据,不仅保障了我党的政治指导思想进法制教育课堂,而且合理利用了课时和教学资源,防止重复教学,从而增强教育合力,共同提高“两课”教学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第4篇:大学生实习论文范文

关键词:习惯环境环节机制保障。

引言:

培养大学生(学前教育专业)的良好行为习惯,重要的是,首先让学生们认识、了解这其中的深远意义。在培养的过程中,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培养良好的习惯是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业的需要、是未来职业的需要、是欲成为一名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所必需具备的条件。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牢牢地把握引导、置换、对比、体验、总结、升华的各个教育、教学环节,达到学生们在实践中认识,在认识中反思,在反思中内化,在内化中觉悟,在觉悟中升华的目的。把积累、沉淀良好的行为习惯,视为人生最大的财富。把积累、沉淀的过程作为提高生命质量的动力。不仅如此,还要让学生们体验到良好的行为习惯浓缩着一个人内在的修养、人格的魅力、综合的素质、潜在的能力等。它关系到一个人智慧的展发,能力的提升、身心的健康,学习、工作的效率,以及人的生命质量和价值的体现。总之,它是人的首要资本。所以这项工作是系统的大工程。

一、引导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

现在的学生将成为未来引领新生命的幼儿教师,他们是幼儿潜移默化的行为榜样。这样的一个重要的角色意味着什么?他们对社会将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又将给那些鲜活的生命注入些什么?学生们的客观现状与未来的职业要求的差距,都是教育、教学要完成的工作目标。

这一切的实施,不仅要有科学严谨的规划思路,更重要的是要深入细致地纳入在教学的工作环节之中并转化为学生们的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这一切对于经历苍白的十几岁孩子而言,难度是非常大的。只凭理论或知识的传授都是无法触及到他们的心灵深处的。所以,只有结合学生们的生活、学习的广泛实践,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的问题,在分析、解决中置换不正确的思想、观念,使学生们在非常和谐、自然的气氛下,主动地生起想完善自己的愿望,进而愉快、积极地去实践完成培养良好习惯的训练。

(一)帮助学生认识学习困难的原因

帮助学生认识学习困难的原因是非常重要的第一个教育环节,是不容忽视的。学生们从主观的愿望上讲,没有不想好好学习的,但所形成的学习效果却常常很不尽意,差异极大。同样的一个老师教,同样的环境作用,结果如此不同。究其根源到底是什么呢?往往人们会盲目地抛出一个结论——要么是智商问题,把一个不可更改的责任推给了父母;要么是小时候基础没打好,不是学习的料,又把一个责任推给了过去……这样的结论,给老师和学生找到了一个充分的不教、不学的理由。其实教学的过程、就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透过传授知识祛除学生学习障碍的过程,最终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行为和习惯的过程。尤其是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它可成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坚固基石。由此可见,学习困难这个现象,其根源也在于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帮助学生们建立学习的信心

这项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第二个教学环节,那么如何达到这个目的呢?首先是帮助学生正确总结过去;其次是找到突破畏惧学习的心理的具体方法;其三是创建一个能有效使学生们反复咀嚼体验突破畏惧和品位学习的环境氛围;最后仍是帮助学生们正确总结,使之回归到已设置的建立的良好习惯的实训内容上。继续升华、强化为意识,固化成思维。

二、如何使教学过程成为实训的保障机制

建立良好的习惯,首先需要的是稳定的保障,这种稳定提供了实现重复性的可能。那么学习习惯的建立也是如此——不是说的概念,讲的大道理,它是需要以身心为实验室,成百、上千、上万次的反复训练、从坚固直至到固化。所以它的完成需要一整套严谨、科学的系统规划,既遵循教学规律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们能实现学习运用的需要。不仅要有可操作性、可多重复性,还要有“机制”的保障,以确保实训的顺利进行。这就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大做文章。围绕着一个理论为指导,以实践为基础,以能转化为可重复的实训为目的,以学生快乐轻松学习为检验标准,来渗透理论,使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教学环节与建立良好行为习惯统一的一套规范化、自制化、标准化、程序化的实训流程

在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学的环节是教学规律的反应点。它是整体教学活动承上启下的枢纽。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共鸣的和谐之声。它既可检验教师对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活动的驾驭能力,又可检验学生对学习的接受状态。所以需要教师站在教学环节这个全息点上,确立教学思路、明确教学目标、贯通教学内容、实施教学方法。充分思考、准确的判断学生的客观学习状态,把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放在教学的首位。

(1)第一环节:把培养学习习惯与教学结合

学生们的学习状态,决定了学习的效果。而学习状态又取决于良好习惯的积累,所以强化学习习惯就是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由此,在设置课程和实施教学工作时,建立一整套的培养学习习惯的流程,围绕的核心是调和感官的协调统一,达到专注和思维活跃的目的。具体方法如下:

A、笔记规范化,统一书写格式;

B、听读和随记结合,使学生专注,不分神;

C、把学习的难点、重点,变成提问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D、将实训的内容纳入量化分,作为平时的考核成绩;

这样从引起学生的注意开始,才可能改善他们对学习的态度,进而强化学习习惯,为学生主动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第二环节:思维习惯的训练

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培养正确的思维习惯的过程。同时,这个过程又是艰苦枯燥的,是客观反映学生积累状态的。若只一味地从学上强调,很难达到学的目的。要在这过程中,对学生的心态进行梳理调整,使他们认识到学会什么不是唯一目的,更不是终极目标,而真正透过学习的过程,认识到:自己存在的学习障碍是什么?排除障碍的思路以及解决的方法是什么?建立起正确的认识才能把握学习的方向和目标,那么学习的目的也自然能达到。具体方法如下:

A、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

当学生们遇到学习障碍时,往往是心里动荡不安立时,也是思维无序混乱之时。此刻给一句针对解决问题的话,会使他们心安。有了一刻安稳、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人会安静理智。这种心态是做抉择的基础,再加上一些思维方式的内容,如:“审视当下的行为,会清楚自己的身心积累”、“自信来源于无我的利他实践”、“做该做的而不是想做的”、“自私会带你走进幽深的黑洞”、“踏实的努力是你忠实的朋友”等。

B、界定清楚概念,是正确实践后的升华。

建立良好的习惯实例,是正确认识的途径,同时也是界定清楚概念的基础。若实训是盲目或主观的,那么,认知也一定会出现偏差的。所以,实训、认知和界定概念要相结合,方可帮助学生正确总结自己的实践行为,激发学生们自我指导和自主接受实训以及巩固效果的目的。这种思维习惯不仅会使学生们心里踏实,还可以培养超强的预测结果的能力,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思路清晰、万法随心自然。如:上课前要求全体起立,同学们一同问:“老师好”,老师回应:“同学们好”,看起来一个简单常规的课前、课后的实训,潜移默化地在渗透着一个概念,那就是:什么是尊重老师,什么是课堂的严肃性。同时,在课前学生站起的瞬时,可以放下手中与课无关的小动作,打起准备。

(3)第三环节:内化知识的训练

对于内化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以讨论的形式,设置三个内化环节:一是复述(可强化对知识的了解)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同时认识自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状况,以便及时补充;二是帮助学生找寻所学知识与自身的结合与提高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三是对知识的再认识过程,是对知识内化后的检验,也就是同样的知识具体每个人却是非常不同的理解,这种差异最终导致了对知识运用的差异。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抓住这个环节并加以正确引导决定了学生最终的学习兴趣和驾驭知识的思维和行为等诸多能力。具体方法如下:

A、复述的重要性:

“复述”,从形式上看,的确非常简单。但它无论以渗透教学整体质量上讲,还是从个人诸多能力的培养上讲,都是需要十分重视的一个教育环节,或者说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对它的重视,需要在行为上无数次地重复,并坚固成为习惯。因为复述是接受外在信息后的第一个内化环节,人往往在处理外来信息时,常常会以个人的心态进行取舍,难以完全地吸收,这个环节若不得到重视是很容易出差错的。再是具体的分类,处理和重新排列组合,而达到知识的内创造。通过复述这项行为上的训练,可使学生体会到梳理知识过程的重要性,强化复述的意识,为主动学习打下基础。

B、学习与自身需要的结合:

学生对学习的不注重与被动,最根本的问题是在于与自身不能结合:觉得没意思,没兴趣,不能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孩子明知道玩游戏影响学业却无法自拔,为什么呢?其实也很简单,游戏的设置符合了人的天性——人内心是追求愉悦的。若能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让学生体会愉悦,他们也一定会投入精力的。所以这个环节最主要的就是帮助学生体会:学习的知识与他们以及他们的未来有着密切的关系。透过讨论这个方法,每个人结合自身的成长讲出了各自对知识的不同理解或知识打宽了他们的视野,把枯燥的知识变成了他们分析自己,梳理自己成长的具有指导性的理论,所以学生们越学越爱学。很多同学说这些课程对学其他课程也非常必要,因为这些习惯的养成是能学习、会学习的基础。:

C、对知识的再认识:

对知识的再认识过程,实质上是理论与自身结合的过程,那么如何指导学生们的实践?必须首先为他们创造实践的环境。这个过程是帮助学生如何学以致用。除了课堂上抓各个环节的训练之外,还让学生把这些训练带回宿舍、家庭之中:以宿舍(家庭)为单位,以生活、学习、各种活动为内容,分工合作,深化、重复课堂上的行为训练和思维训练。久而久之,他们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变化,把常规的训练当成了身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小结

在两年中,以180名学生的文字实训统计,共12060万字,分三部分:

1.课堂笔记约1368万字;

(180人*19周*1000字*2年*2科)

2.实践体会心得2052万字;

(180人*19周*1500字*2年*2科)

3.每日的《计划总结》8640万字。

第5篇:大学生实习论文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视听说课程, 影视材料

一、多媒体技术为利用电影学英语提供了技术支持

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将英语教学带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多媒体技术为采用英文影视材料进行视听说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持。大量的英语教学实践证明,英文电影教学对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实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电影视听说课程把“眼睛视”、“耳朵听”和“嘴巴说”紧密结合起来,以直观的画面和内容为基础展开口语训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英文原版电影介绍了英美特定时代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色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了他们对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认识和了解。利用英文原版电影学英语将影视鉴赏和外国语言、文化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是新时代大学生进行外语语音学习和文化学习的完美结合。

教育部的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利用电影来学习英语为外语语言的学习和文化的理解提供了有利条件。

《课程要求》说到:“实践证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录音、录像、电影、电视、网络以及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有助于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各校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大力推广、合理使用这些先进的教学手段。”因此,大学英语教师要与时俱进,深入探究如何成功利用影视材料搞好英语视听说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实力[1]。

二、利用英文电影提高听说能力

英文原版电影是声音和图像的有机结合。科学数据表明,在人类获取的所有信息中,超过90%的信息来源于视觉和听觉。影视材料可将视觉刺激和听觉刺激结合起来,对那些还未完全掌握阅读和写作技能的学习者来说会更容易理解[2]。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英语教师可以采用听力训练和口语训练相结合的方法。

2.1 听力训练

在利用影视材料进行听力训练的过程中,要用精听来提高准确率。在播放影片前,教师可以介绍一下主要情节和文化背景,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通过教师对相关知识的介绍、学生小组讨论话题以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帮助预测[3]。

教师在让学生第一次观赏影片时,由于声音和图画同时刺激听觉和视觉,学生能基本弄清楚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主要情节。但是学生受自身的语言词汇水平的限制,在理解上会出现一些问题。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是处于英语学习的哪一阶段。选用那些难度适中的视频素材(即观赏一遍之后能理解70%以上)才会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通过观察学生观赏影片时的反应并及时提问来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和存在的问题,及时答疑解惑。教师还可以选择对白标准地道,语言经典的句型要求学生把听到的对白逐字逐句地听写下来。教师应当在学生听写后重播这些句型,让学生对照,进一步检验和强化听力训练的效果。

在学生第一遍观赏完重要的片断,教师讲授完重难点并答疑解惑后,教师可让学生再次观看视频。大量教学实践证明,在第一遍学生观赏和教师答疑解惑后,第二遍观赏影片达到了极好的语言学习和影片理解的效果。

2.2 口语练习

英文原版电影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地道而自然的口语素材,能够从多方面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笔者采用了角色扮演这种教学方式来训练学生的口语,取得了可喜的教学效果。

角色表演

学生进行完几个片断的赏析之后,教师适当地给学生一些讨论的时间,让学生自愿组合成小组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可从几个片断中任意选择一个片断来进行表演。这样的活动能活跃课堂气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寓教于乐。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可以模仿影片中学到的讲话方式,语音、语调、语速、节奏和表情动作等。

表演属于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将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成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学生培养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互教互学,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与同伴交流,学会尊重他人、欣赏他人。

学生模仿剧中的角色用标准地道的英语进行对话,似身临其境,对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在Titanic电影教学中,学生自愿组成二人一组合作演绎;学生可以选择借鉴电影的对白,也可以自主组织语言,将影片中两位主人公生感人的场面演绎出来,更让人体会到生命的可贵,爱情的高尚[4]。

三、利用原版电影促进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

良好的文化意识与背景知识对学生学好一门外语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缺少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学生将很难正确理解和运用外语。教师要选择那些适合学生学习,比较有代表性的,能反映出西方典型的社会、历史、政治、生活的影片进行英语教学。优秀的原版英文影片融画面、声音、动作和故事情节于一体,以最直观和真实的方式展示了西方特定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对帮助学生理解中西文化的异同,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和交流有重大意义。

影视材料涉及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地位、不同的人物关系以及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通过对英文原版电影的学习,学生不仅仅能够提高单纯的语言能力,而且能够加深对英美国家的文化习俗和风土人情的了解与熟悉[1]。

四、 结 语

教师利用英文原声电影进行视听说教学,把最新的交际方法与音像相结合,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展示了真实的语言材料和交际场景,构建了原汁原味的语言学习环境,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5]。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选择真实地道的电影视听材料安排教学活动,不仅能给学生提供机会接触各种语言材料,有效促进学生听、说技能的提高;而且能帮助学生站在英语本族语的角度去理解和反思东中西文化的差异,寓教于乐,使整个电影学习过程生动有趣,对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者单位:闽西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马振涛。 影视材料在英语视听说教学中的应用[C]//修月祯.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改革之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2-16.

[2] JOHNSTON J.1999.Enhancing Adult Literacy Instruction with Video [M].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Ann Arbor.

[3] 邓晓芳。听力自主学习课堂与英语听力自主学习[M]//庞继贤,范捷平;自主性语言学习:开发与管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00-108

第6篇:大学生实习论文范文

创业的过程,无论是成功还是暂时的失败对人生经历而言都是一笔财富。现在不少大学生更希望能在实际的工作或实践中,通过有效途径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要立足校园进行创业,详细了解校园市场是非常必要的。

一、校园市场的特点

1.封闭性。在校大学生与电视媒体接触不多,信息多来源于广播和互联网,信息的普及和传播主要是靠同学间的口耳相传,形成了一个较为封闭但却活跃的消费市场圈。

2.容量大。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近年来的连续扩招,规模不断壮大,学生对商家和企业来说,也就意味着一个巨大的、高素质的新型消费市场。

3.开发成本低。目前,企业在校园的竞争并非相当激烈,企业可以选择与校园社团合作互助等方式,比其在一般市场上抢占份额要容易得多,成本也低得多。

4.集中性。校园市场消费集中,在校学生群体消费量大,所以企业能够通过各种活动进行有效的宣传,有效的信息传达也比校园外市场上更迅速直接。

5.延续性。校园市场是有未来导向性的,具有连续性。大学生群体是形成中国新生中产阶级和引领青年一族消费潮流的重要支柱,必将成为未来社会中消费的主导力量。

二、校园创业的案例分析

1.练摊:从校园开始

2004年9月刚来中原工学院报到时,孔德永和许多家境贫寒的新生一样,缴完学费、住宿费之后,兜里的钱不到800元。这些钱,父母告诉他至少要坚持4个月以上。学市场营销的他下定决心,找机会创业。

2004年11月,气温骤然下降,许多同学因为还没来得及准备入冬的衣物都挨了冻,一直想创业挣钱的大一新生孔德永灵光一闪,有了第一个点子卖手套。小孔的想法立刻得到了宿舍好友的赞助和支持,他带着东拼西凑借来的50元钱,趁周四下午没课去市区批发了30双漂亮时尚的手套。周末两天,在好友的帮助下,小孔卖掉了所有手套,还完借来的钱后,他赚了50元。

第一次创业成功后,孔德永信心倍增。冬天卖棉被,中秋卖月饼,黄金周搞旅游,新生开学卖生活用品,给军训新生拍照,学业之余每一次商机的成功捕捉,一点一点地增强了他的信心。一年后,孔德永已经攒下了1.4万元。

2.学以致用,搞活小饭馆

咱们学校的位置虽然比较偏僻,但附近4所高校有4万多名学生,而校门口的饭店数量还远远没有饱和,所以开饭店还是有可能赢利的。小孔暗自盘算。

与好友合计后,决定一起合伙创业。两人几经考察,将饭店选在了校门口附近的地下室 一间光秃秃的、连水电也没有的空屋子。开业当天生意还不错,可是,之后的两三天,饭店开始门庭冷落。

此时孔德永方知创业不易,他遂向自己所学的营销专业知识寻求答案。很快他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在校园里散发。调查结果显示,小孔的饭店虽然开在校门外饭店相对集中的街道,但是由于是在地下室,没有明显的标识,参加调查的同学80%都不知道龙泉饭店的存在。

找到了症结所在,孔德永就开始对症下药,他们连夜赶制了霓虹灯和3.8米长的条幅挂在醒目处,以尽快增加饭店知名度;他还暗访周围的饭馆,制定比他们更物美价廉的菜品;挖空心思举行开业酬宾返代金券、过生日送礼物等促销活动,以招徕更多回头客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孔德永的努力下,生意很快开始好转。半年后,孔德永把餐馆从地下搬到了地上,开起了东北家常菜馆。

三、学生创业营销策略的启发

1.市场商机的选择

方向一:智力服务领域。例如,家教领域就非常适合大学生创业,此类智力服务创业项目成本较低,一张桌子、一部电话就可开业。推荐商机:家教、家教中介、设计工作室、翻译事务所等。

方向二:连锁加盟。对创业资源十分有限的大学生来说,借助连锁加盟的品牌、技术、营销、设备优势,可以较少的投资、较低的门槛实现自主创业。推荐商机:快餐业、家政服务、校园小型超市、数码速印站等。

方向三:开店。大学生开店,一方面可充分利用高校的学生顾客资源;另一方面,由于熟悉同龄人的消费习惯,因此入门较为容易。推荐商机:高校内部或周边地区的餐厅、咖啡屋、美发屋、文具店、书店等。

2.营销模式方面的启发

大学生创业可以借鉴的典型营销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类:

(1)体验式营销:体验营销是要站在消费者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关联等五个方面,重新定义、设计营销的思考方式。当咖啡被当成货物贩卖时,一磅可卖三百元;当咖啡被包装为商品时,一杯就可以卖一、二十块钱;当其加入了服务,在咖啡店中出售,一杯最少要几十块至一百块;但如能让咖啡成为一种香醇与美好的体验,一杯就可以卖到上百块甚至是好几百块钱。增加产品的体验含量,能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2)关系营销:关系营销是把营销活动看成是一个企业与消费者、供应商、分销商、竞争者、政府机构及其他公众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企业营销活动的核心是建立并发展这些公众的良好关系。

(3)文化营销: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缺少文化营销是难以取得长足发展的。将文化有机融进营销,就像将钻石镶进白金戒指,形成1+12的社会价值。

第7篇:大学生实习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自主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积极性;方法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高校文学院的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在本科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历来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新世纪以来,伴随高校教学改革而实行的学分制,使学生为学分而忙于选课上课,时间被五花八门的课程挤占,也使他们学习古代文学的积极性正日趋减弱,基本上止步于课堂学习。为此,学者提出要将自主学习的理念引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1] P79笔者以为,大学生并非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只是这一意识正逐渐弱化,关键在于如何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可以有一些具体的对策和措施。本文在分析中国古代文学教学面临的困境及问题产生根源的基础上,略伸管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大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自主性的弱化现象及其原因分析

(一)中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现状

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为适应时代的变化,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把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引入古代文学课堂教学已成为许多专家学者的共识。张明非教授所撰文章《教学手段现代化是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就指出这一变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 P100信息容量大,又配以图片、声音、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的教学课件的使用,使得古代文学课堂教学突破了原有的局限,在传达知识的同时也兼具一些现代的元素,一度受到学生的欢迎。不过,以PPT为载体的古代文学课堂教学依然存在着一些缺陷。教师在课堂上播放课件时往往只重展示,而忽略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缺乏课堂的互动。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学生在面对大容量的信息展示时,因一时无法跟上教师的思路而出现了疲劳、倦怠甚至茫然的现象,课堂气氛也变得越来越沉闷。为了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教师在课堂上一再强调课程考试内容以课件所教授知识为主。学生为了获得更好的考试成绩,在没有完全吃透知识的情况下,快速地看课件,机械地记录知识要点。一些学生为了省时省力,竟直接向教师索要课件,期末考试时就以课件为复习资料。如此一来,学生们固然避免了考试不及格的危险,但大部分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几乎不再阅读《中国文学史》以及古代文学作品选,他们所获得的仅限于课件的知识既不全面、系统,也不够扎实。这一教学现状所带来的弊端体现为学生课余时间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弱化,成为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学习最突出的问题。

(二)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大学生课余自主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积极性减弱的问题的出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大学课程设置过多。学分制实行后,文学院的大学生不仅有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还有其他的公共选修课、通识通选课等,课表已经排到了晚上,甚至周末。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于以四卷本的文学史以及六册作品选为核心内容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无法投入足够的精力去学习。

其次,古代文学课程被严重压缩。这是大学课程设置过多以及新专业不断出现而引发的后果。以往的本科教学计划中,古代文学教学至少需要两个学年共四个学期的时间来完成。修改后的教学计划中,根据专业的不同,古代文学的教学时间被缩短为三个学期(如对外汉语、文秘专业),部分专业(如编辑出版)甚至被缩短为一学年。原有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虽然保持四学期的时间不变,但为了给其他课程让路,具体的教学时数也被削减了。课程被压缩,教师必须赶教学进度,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学习囫囵吞枣,知识消化不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

其三,课程考核体系有缺陷。教师对学生期末成绩的评分一般以考试成绩占百分之七十,平时成绩占百分之三十为比例。考试题目基本以课件内容为主,学生既无暇也无兴趣再去涉猎其他内容。平时成绩以课堂考勤为主,此外再布置一到两篇课程论文,这也是流于形式化的考核,对于学生自主学习没有促进作用。目前,在高校普遍重科研而轻教学的背景下,教师亦缺乏督促学生课外学习的动力。

其四,单向度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准备不可谓不足,课前查找丰富的资料,制作图、文、音、画并茂的精美课件,课堂上也注意教学技巧,即使如此,教学效果也并不十分理想。在古代文学的课堂上,除了少部分学生积极回应教师之外,其他学生要么是一脸茫然,要么是低头不语,更有甚者趴桌而睡。究其根源,教师单向度地讲授,而忽略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课件再精美,声音再洪亮,学生们也难免会产生审美疲劳。

其五,学生对古代文学知识的魅力和价值认识不足。在现代技术日益发达,工业化进度越来越快,商业气息渐趋浓厚,以及全民娱乐的时代氛围中,古代文学知识对于个体人格涵养、文化修养以及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魅力和价值已经淹没在一片喧嚣繁华之中。学生们更喜欢快餐式的文化享受,而不喜欢需要时间去沉浸在其中方能体会魅力和价值的古代文学知识。

二调动大学生自主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积极性的对策

在新的形势下,调动大学生自主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积极性不能靠单纯增加课时数或强硬逼迫学生自学等老旧方法来实现,而是必须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自觉、自愿去扩大学习的面,并深入吸取知识的精华。结合上文所述,笔者试提出一些对策,以期对问题的解决有所助益。

(一)角色反串法

角色反串法也即让教师和学生互换角色,让学生站上讲台教,教师旁听。目前,高校教师依然习惯以自己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记为辅,但是往往忽略了大学生不同于中学生,他们不仅具有极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具有极强的自我表现欲。在具体的实施上,教师可结合古代文学史的教学大纲,在每一次课中布置一到两篇教授内容之外的作品给学生,让他们利用课后时间准备要讲授的内容并制作PPT,在下一次课的课堂上亲自展示,每一位学生所需时间以5到10分钟为宜。在课程已被压缩的情况下,角色反串法一方面可以以学生亲自参与、主动融入的方式扩大教学容量,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的兴趣。角色的互换不仅使学生感到新鲜,而且反串教师也让他们有必须扮演好这一角色的使命感、责任感,这是提升学习自主性的一大动力。若教师所教授的班级学生人数多,这一方法可以贯穿在整个古代文学史的教学进程中。学生讲授之后,教师加以简要的点评,指出其优点和不足,同时也可以让其他同学来评价。角色反串法对于师范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次提前进行的典型的教学实践,对于非师范专业的学生也具有锻炼胆量、内化知识等意义。

(二)团队表演法

这是基于角色反串法的一种延伸。在讲授叙事性较强的文学作品比如叙事诗、古典小说、古典戏曲时可以考虑用这一方法。因为无论教师或学生,单纯地讲授,其生动性、趣味性依然不够突出,而通过表演的方式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因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较多,一人无法完成表演,教师可以安排几位同学在课外一起琢磨作品,体会人物形象,然后通过团队合作编排,反复演练,最后在课堂上演出。团队表演法生动活泼,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对于喜欢表现自我的90后大学生来说更有吸引力。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对于作品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作品的艺术魅力有了切身的体会,同时也锻炼了同学们的协调合作能力。此外,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发挥文学想象力加以创新。由此可见,团队合作表演法的益处是多方面的。

(三)课外拓展法

这是对以上两种方法的补充。由于目前的大学班级学生人数众多,而教学时数又有限,教师尽最大努力能让每一位同学都来反串教师角色或进行团队表演已实属不易。鉴于古代文学课程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教师讲授、学生反串讲授和团队合作表演的作品之外,仍有很多优秀的篇目需要学生去自主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既定的内容之外安排课外拓展学习的篇目。具体而言,课外拓展可以细分为研读、改写、诵唱等几个层次。例如在讲授《古诗十九首》时,完成了作品选上的十二首古诗的教授、学生反串展示等环节后,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外研读其余的七首作品。又比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作品较多,在学习了《长恨歌》、新乐府诗等作品后,可安排学生以将诗歌改编为剧本等形式改写《琵琶行》等篇目。此外,还可以根据情况适当让学生自主安排一些古典诗词朗诵、古典诗词演绎会或者古典文学知识竞赛等。这些环节可以增加他们自主学习的乐趣,也丰富了他们课余的学习生活。

(四)建立多元化的考核体系

在目前的评价体系下,大学生的学习成效最终还是要体现为成绩(分数)。为了使上述的措施能落到实处,还需要制定更完善的考核体系。

具体而言,要把目前以期末考试成绩和以课堂考勤、课程论文为平时成绩的二元化考核体系,改变为以期末成绩、平时成绩、自主学习成绩等为指标的多元化考核体系。自主学习成绩指标包括学生在反串教师角色讲授、团队合作表演、课外拓展学习等环节中所获得的评价分数。如果说角色反串法、团队表演法可以通过教师的直观感受来评价,那么课外拓展学习的评价则可以通过随堂考核的形式来打分。教师可以在上课过程中随堂抽查,以便检验课外拓展学习的效果。

(五)教师人格魅力的感召

尽管我们一再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并且努力通过各种方式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古代文学的积极性,但是仍然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针对目前大学生对古代文学的魅力和价值认识不够的现状,教师必须展示出以古代文学知识为涵养的人格魅力,从气质、学识、修养等方面现身说法来打动学生,以此感召学生自主学习古代文学。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所提出的“所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是也”观点,在当下更有警醒的意义。宽敞明亮的教室,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图文并茂的课件,这些因素集中起来,对增加古代文学在学生心目中的吸引力,都不如一位学有造诣、魅力四射的中国古代文学大师来得强烈。教师们唯有不断增加自身的中国古代文学学养,以期有朝一日能达到大师的高度。

三对策实施的初步效果及其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已将角色反串法、团队表演法等措施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效。首先,课堂气氛大为活跃,学生不仅听课积极性更高,而且课后自主学习的劲头也很足。例如PPT展示环节,学生模仿的第一对象就是任课老师,为了能更好地展示自己,他们一改往日漫不经心的听课习惯,聚精会神关注教师授课的方法、步骤、技巧等。比如胡某某同学讲授南朝乐府诗《西洲曲》时,按背景、文本解读、诗歌主题、艺术特点的步骤一一介绍,所制作的PPT图片优美,非常契合作品的意境。展示完后,在座同学不禁鼓掌表示称赞。再如廖某某、刘某某、杨某同学三人合作表演的《木兰辞》,不仅有配乐、有朗诵,而且还有准确生动的舞蹈动作,获得同学们的满堂喝彩。这些成效的取得无疑是靠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努力而获得的。其次,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接触学习更加全面而深入,教学效果有了显著提高,古代文学课的吸引力较之前有所增强。有学者提出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要将作品选代替文学史论,[3] P45 这一观点尚可商榷。本文所提出的几点措施,其实质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文学史论之余,利用课后时间去全面了解古代文学作品,可谓两全其美。笔者看到,此前认真听课的同学变得更加积极主动,而那些在课堂上低头不语或打瞌睡的同学,精神面貌也大有改观。究其根源,对作品的深度理解使学生不再对文学史论感到枯燥乏味。

措施的实行也具有多重意义。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而言,这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对于教师而言,通过角色反串法等措施的实行,不仅对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有反向的促进作用,而且也使他们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此前,教师因囿于成见,加上学生在课堂上的沉闷表现,会认为学生不仅缺乏自主学习的兴趣,而且也缺乏这方面的能力。以上措施的实行使教师对学生的这一印象得以改变。事实上,作为成年人,大学生鲜活的生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被教师忽视了。此外,角色反串法、团队表演法等自主学习方式的成功普及,会产生一种连锁反应,不仅使中文专业的学生更加喜欢古代文学课程,而且在高校非中文专业开设《中国古典文学鉴赏》课呼声甚高的情况下,[4] P115广大学子也可以通过这样一种直观的效果来获得对中国古代文学魅力的重新认识,从而扩大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涂承日.自主学习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的实施构想[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2011,(2).

[2]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第一届中国古代文学科研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3.

[3] 孙小力.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设想[J].中国大学教学,2007,(6).

第8篇:大学生实习论文范文

摘要:我国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开展十八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以及社会之间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也需要有创新和调整。在高校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可以促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效结合、促进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相结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三个方面入手。同时还应该建立一个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为文化素质教育的更好开展提供促进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途径;评价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058-02

文化素质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加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并建立一个有效的评价体系,将有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

一、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多元化,素质教育成为了主流[1]。在素质教育中,文化素质教育又是重要的一部分。在高校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是创新型社会的一个需要。因为大学生是人才的主要力量,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培育状况将直接影响国家的竞争力状况,影响着国家发展的方方面面。当前的社会是一个创新型的社会,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提高人才自身的创新能力,因此从社会的发展角度来说,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必要的。此外,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角度来说,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也是必须的。

二、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促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效结合

文化素质教育的本身是一种教育,因此它同样具备普通教育的课堂性,会有第一课堂这个主要的阵地。从大学生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文化素质教育必须要拓展第二课堂,并且推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效结合,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各式各样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

(二)促进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相结合

文化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使培养高素质、全方面发展的人才。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注重知识的储备,同样也注重人才的实践能力状况。因此,高校应该系统、客观地对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方面应该具备的一些主要素质进行一个分析,然后根据市场的情况和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开展的状况进行调整[2]。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文化素质教育需要通过教师去实施,因此师资队伍的状况尤为重要,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的素质养成起到影响。在高校,从事文化素质教育的教师很少,很多高校没有建立专门的队伍,而是由辅导员、团干担任这部分的工作。非专业化的一个队伍从知识层面上就不能更好地保障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

三、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推进还需要有一个客观、科学的评价体系,用以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状况进行评价和反馈,促进教育地更好进行。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方面,应该遵循如下三个方面的原则:

(一)科学性和导向性

科学性是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原则,如果评价的体系不够科学,那么评价的结果就会失真,不能更好地指导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导向性则是要求这个评价的体系应该有明确的引导方向,能够围绕文化素质教育开展的目的进行引导,从而使得评价的结果能够对文化素质教育起到引领作用,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二)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实效性和可操作性都是评价体系的一个存在价值性原则。如果评价的体系不具备实效性和可操作性,那么就会失去评价的意义,所得到的结果也不能更好地为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参考。有的评价体系过于追求形式化,使得实效性不明显,操作起来也不切实际,最终的苦果只能由大学生来承担[3]。

(三)基础性和全面性

文化素质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基础性的教育,是促进全面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文化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应该凸显基础性和全面性,保障基础性的东西能够得到良好的运行,同时又确保文化素质教育开展的全面性,能够跟得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如果评价的体系失去了基础性,那么学生的成长就是根基不稳的。

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的路径

(一)树立文化素质教育观念,完善评价体系

素质教育是进入21实际以来,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之后听到的频率最高的词汇。素质教育和过去的应试教育是相反的,它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但是受到传统教学方式和观念的影响,高校在素质教育的开展中存在着不够重视的情况。不少的教师认为不管是什么样的教育,只要能完成教学任务就可以。这样的一种错误的观念使得高校的素质教育举步维艰。文化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试想,素质教育都得不到重视,那么文化素质教育的推行可想而知也不会乐观。

(二)构建全面科学的评价内容

文化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应该注重内容的科学性。从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角度来说,评价体系的科学性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决定这个评价体系可用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如果评价体系科学性缺乏,那么就不能对文化素质教育做出客观且有效的评价,从而也会影响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发展。

(三)采用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的公平、公证、公开性将决定文化素质教育开展的有效性。我们不可否认作为一个评级方式,自然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主观的因素的影响。但是在评价的过程中,建立一些科学的工作流程和规范能够较好地促进评价方式的公平、公正、公开进行。如果评价方式缺乏了公平性,那么就会破坏了教育的平等性;如果评价方式缺乏了公正性,那么所得的结果就会失去参考价值和现实的意义,不利于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和人才的培养,甚至影响了社会的发展。

(四)建立评价的反馈机制

文化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评价目的不是在于对学生的状况进行一个评价和衡量,分出高低,而是让学生通过评价的结果对个人的情况进行一个了解,分析自己的优缺点,从而更好地进行巩固和提高,增强自己的综合能力。

五、结语

文化素质教育在高校的开展是必然的,也是应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的。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清自我,进行不断的提高,同时也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黄增瑞,商闯.浅析大学生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J].管理观察,2011,(08).

[2]李\庆.浅析当前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1,(04).

[3]赵燕.大学生人文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04).

[4]刘韵凤,敖鹏翔.浅谈构建高职学生文化素质评价体系的意义和目的[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06).

收稿日期:2016-10-10

第9篇:大学生实习论文范文

一、商科类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意义及现实困惑 

本科毕业论文撰写作为高等院校专业培养方案中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对大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一次综合性训练,旨在培养和全面检阅学生对本专业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及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并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各项实际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显然,毕业论文的上述功能定位之重点是提升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素质。更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文献检索与梳理、问题调研和论证及文字组织等方面的能力。 

遗憾的是,随着我国大学教育的渐近普及, 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逐步下降。调查显示,许多本科学生在文献检索、社会实践、资料处理、独立思维、论文的写作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欠缺。再加上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很多院校商科类大学生的毕业论文总体质量堪忧。笔者认为,从写作实施层面出发可将其原因概括为以下几方面。一是时间安排上的冲突,由于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通常都是安排在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许多学生认为毕业前的重中之重是求职,因此对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投入的精力有限,导致了毕业实习走马观花,毕业论文写作应付了事。二是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撰写陷入了认识误区。在思想上仅把毕业论文看作是获取文凭的最后一块敲门砖,而忽略了毕业论文写作本身具有的发展自我能力的功效。三是写作过程的指导和管理不严谨,不仅学生开题前的准备工作不足,而且提纲写作、文献述评和调查论证等重要环节常常缺失。四是论文写作的实训背景缺乏,学生没有直接参与社会调研工作,不了解毕业论文的应用价值,从而缺乏专业探求兴趣,写作心态浮躁。 

二、商科类专业毕业论文写作与毕业实习的互动机制 

(一)商科类专业的内在属性决定了毕业实习是论文质量提升的源泉 

一般说来,商科类专业毕业后的工作职位安排相对灵活,此属性要求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储备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例如,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一个高度复合的商科类专业,其培养目标通常定位于造就职业经理人等中高层管理人才,课程设置方面强调现代企业管理、营销管理和市场经济理论等基础理论知识的牢固掌握和融合应用。显然,其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综合性的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的切实实施也是毕业论文写作的动力和活力所在。笔者调查发现,商科类专业中有不小比例的毕业论文常常是“空对空”——利用空洞的资料去探讨一个抽象或过时的论题。其根源在于学生对论文选题缺乏实际背景,导致写出来的论文要么是大量堆集复杂的理论文献,要么就是对各种网上观点进行简单的复制粘贴。因此,强化商科类专业的毕业实习,使学生对专业实习中出现的现实问题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可以使学生直接感受到论文研究的实际价值,并可激励学生积极踏实地去完成毕业论文写作。另外,学生在企业实习时还能广泛收集相关数据信息和论证素材,有利于学生在论文写作中结合应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从而提升论文研究结论的可信度和可操作性。 

(二)毕业论文写作可强化毕业实习效果,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近年来,商科类大学生“实习难”已成了一个社会问题。不过,相对于课程实习而言,大学生的毕业实习较受企业欢迎,这主要是因为商科类大学生较长时间与毕业论文写作相联系的毕业实习常常能为企业带来某些正效应。事实上,若学生以毕业实习中发现的专业具体问题作为选题,并通过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系统研讨,往往可激发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进行灵活运用,并为企业提出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解决方案。 

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的有效结合除了可为企业产生一定的实际效益外,还可锻炼学生自身在实践中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通过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撰写这两者的良性互动,可现实地促进商科类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同步加强,并最终提升其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三、基于毕业实习平台的商科类大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与指导 

根据笔者多年的论文指导实践,本文认为高校应充分利用毕业实习平台来提升商科类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其主要措施包括以下方面。 

(一)严把选题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