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考命题作文范文

高考命题作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考命题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考命题作文

第1篇:高考命题作文范文

一、新材料作文强势推进

就近两年的高考作文看,材料作文取代话题作文已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一大趋势。材料作文既能避免猜题押宝的弊端,又具有综合考查考生读写能力等优势,更具有让考生写出新意的好处,因而日益受到命题者的重视。长期的话题作文训练忽视了学生审题立意能力的培养,而材料作文恰恰是对这方面的弥补。当前,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之一是新材料作文的强势推进,新材料作文比起传统的材料作文来,提供的材料将更为广阔,便于考生多角度立意,文体可以不受限制,思路拓展的空间也更大。20Dg年的全国卷、上海卷、辽宁卷、江西卷、安徽卷、浙江卷等,都不约而同地采用新材料作文。特别是全国卷具有更多的导向作用。这种命题形式,从本质上讲是材料作文。但从表现形式上讲,又与话题作文类似,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它既继承了材料作文的一些优点,又弥补了材料作文的缺陷。过去的材料作文都是限定文体。而现在是文体不限。过去的材料作文,总有最佳立意,而现在的新材料作文可有多个立意。已经不存在最佳立意。它吸收了传统意义上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长处,是一种全新的作文形式。

新材料作文的价值在于能够给考生提供一定的条件性与情景性,而又不会失之宽泛,在具有特定环境规定下的考生作文,才具有更大的真实性与检测性。这种情景,其材料的功能主要就是为考生规定范围,提示思维方向。考生的审题、立意、行文必须以此为依据来进行,而不能信马由缰,这样考生就能猜题押题,从而避免了话题作文过“宽”的弊端。另外。增加了考生审视材料与拟定标题的环节,将读与写结合起来,有利于强化考生的审题意识。培养他们提炼主题的能力。新材料作文主张只要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在中心角度立意与在非中心角度立意,都视为符合题意,它更能提供给学生自主确定角度、立意、文体、标题的机会和权利,让学生有更多的写作个性,这与高中新课改的精神是相吻合的。

二、命题作文章振雄风

在后话题作文时代,高考命题将在稳中求变。虽然话题作文还有可能继续为一些省市所采用,但命题作文的重新登台亮相已经成为一种必然。2009年高考命题作文已经广泛地为较多省市所采用,北京、重庆、山东、江苏、湖南、四川等六省市无一例外地选择命题作文,同样有着标杆性的意义。命题作文在防止宿构、拓展思维、规范文体上都有着话题作文无法替代的作用,它的回归应该说是一种必然。近几年来。由于话题作文的宿构、抄袭的问题日益显现,命题作文又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它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谨守鲜明的指向性和较强的限制性的同时,注意吸收话题作文开放性的优点。从今年的6道题来看。命题作文的形式也悄然出现了新的变化。湖南、四川两道题基本保持了传统的命题形式,即“题目+要求”,而北京、重庆、山东、江苏命题的形式则由“导语+题目+要求”组成。其中主要有两点变化:一是有的有导语,以激感和启发思路,或加提示,增加限制条件;二是在要求中吸收话题作文的“三自”(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方针,增加开放性。这种命题方式具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恰到好处的限制性,防止猜题押题和宿构。二是广泛的恰切性,使所有的考生都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三是有较大的开放性,使考生在选材、构思和文体的选择上有一定的自由度,尊重学生的写作个性。四是有较好的区分度,能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考生发挥出各自的水平和能力。今后,这种题型必将成为高考作文的主流。

三、半命题作文异军突起

半命题作文一直是中考作文长久不衰的一种命题形式。但在高考领域却长期被人们冷落,近几年的高考命题都没有涉及。作为自主命题走在全国前列的福建省和湖北省,今年终于勇敢地吃了“半命题作文”这只螃蟹,引领了高考作文命题的新潮流,具有拓荒性的意义。

虽然2009年高考半命题作文只有两个。但可以看出半命题作文具有前所来有的活力。福建省和湖北省的半命题作文的形式,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简洁明了的命题方式和无比宽广的写作空间,都让人感到耳目一新。这是继前几年多题选作、看图立意、命题作文、新材料作文命题方式之后的又一个崭新变化,是华丽之后归于平实的写真,是骚动之后归于宁静的稳重,引领了高考作文命题的新潮流。半命题作文的出现,为考生提供了更为宽广的思维空间,开放性、发散性强,选材范围广。既有利于考生个性的张扬,又能较好地避免宿构和猜题押题,能较为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可以预测,半命题作文在今后的高考中必将大量地被采用。

四、生活、诗意、哲理:未来作文命题大趋势

今后的高考作文命题一定会沿着生活、诗意、哲理的方向前行,这可以从2009年高考作文命题的轨迹中明显地看出。比如全国卷Ⅱ所供材料有三则,一是道尔顿发现色盲症。二是安藤百福发明方便面,三是乔利研制出干洗剂,这三则材料都与社会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其他如辽宁卷的“明星代言”材料、江西卷的“圆明园兽首事件”、安徽卷的“弯道超越”、重庆卷的“我与故事”、湖南卷的“踮起脚尖”、江苏卷的“品味时尚”、四川卷的“熟悉”、湖北卷的“站在________的门口”、天津卷的“我说90后”、广东卷的谈谈对“常识”的看法等,都与社会现实生活有关。跟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关,跟人们的思想言行紧密相连。强调作文贴近生活、贴近自己,引导考生在真情中感悟生活,应该是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

第2篇:高考命题作文范文

第一类是单一要领题。如北京的《安》、重庆的《自嘲》、广东的《纪念》,粗看像是命题作文,但是却比命题作文的范围更广、写作空间更大,此类题需要考生以辩证思维方式来思考。以《自嘲》为例,说到底其实就是要求学生讲述一个“释然与颓然的关系问题”。要知道,自嘲作为一种对生活敬畏、自谦的人生态度是值得提倡的,但是一旦过分,失去了一个度,就会转变为自卑和颓废,而考生在这篇作文里就应当对这两者的关系进行辩证的描述和分析。

第二类是关系类话题。这是今年作文题的主导,比如江苏卷的作文题“凤头、猪肚和豹尾”,还有全国卷的作文题表现“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两者的关系。但无论是第一类的单一概念题还是第二类的关系类话题,都有一个关键,即“关系”。做这类作文题,最保险的就是采用两分法,以展现辩证思维的品质。学生对待话题作文只需把握14字要诀:化抽象为具体、化虚为实、化大为小。

形式交融是趋势 今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作文题,命题方式丰富多彩,一些很久未在高考中露面的文体、要求又出现了。但这些命题又都切合学生年龄段及认知特点,既是对以前生活的盘点,又是对未来生活的思考。概括起来,今年全国高考作文呈以下几大特点:

一、各种形式的作文相互渗透。如全国卷(Ⅱ)作文题为《忘记与铭记》,这是一道命题作文,同时也是一个关系型的话题作文。全国卷今年是一道材料作文,但仔细分析会发现《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又和关系型话题作文相近。福建卷是一道看图话题作文。各种形式的交融增加了审题的难度。

二、话题作文中以关系型与材料型为主。全国卷三套作文题都是关系型话题作文,江苏、浙江、福建等省都是材料型话题作文。

三、今年部分省份对作文文体提出明确要求。重庆、北京卷明确要求写议论文或说明文,湖南卷要求写议论文或记叙文。2004年全国高考卷中仅有上海、北京卷跳出纯话题作文的框框,受到了好评。今年全国纯话题作文题数量大大削减,从中可以看出形式渗透作文,甚至命题作文可能会成为未来几年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今后几年的考生在复习备考时,应注意不同类型作文的审题训练,各种文体都要训练,特别是很多考生都不太擅长的议论文。

第3篇:高考命题作文范文

鉴于考纲并无任何变化的特点,在备考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扣紧考纲中的四十个考点,逐一训练到位。但是,又不可以平均使用时间,应针对近两年来学生的测试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重点做好如下五个方面的复习:

一、古代诗词鉴赏

考纲规定“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古代诗词“表达技巧”的鉴赏是目前学生备考中的薄弱环节。教师应将诗词鉴赏中的“表达技巧”分解为古代诗词鉴赏中的抒情手法和描法两大类。然后应把每一大类再细分小类,抒情手法分为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事抒情(寓情于事)、情景交融。描法分为细节描写、白描、象征、虚实结合、烘托、动静结合等。这部分的复习备考要做得细致具体才行。

二、文言语句翻译

考纲规定“翻译文中的句子”,对这类试题考生往往自我感觉良好,但失分颇多。为此,考生应注意以下九点:

1.翻译文段或句子时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注意所译文段或句子中的实词的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

3.遇到文言特殊句式要调整;

4.要补出文言语句中的省略成分;

5.要懂得一点文化常识;

6.要了解修辞现象;

7.不必翻译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和专有名词;

8.删去只起语法作用而无实在意义的结构助词和语气词;

9.古今词义相同,但由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所以应该用双音节词翻译单音节词。

复习时,在上述注意事项的基础上,配合以试题,加强训练,方可见功效。

三、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

考纲规定“能理解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考纲的“题型示例”中刊登了曾经检测过的三篇文章,即《植物睡眠之谜》《沙尘暴》《铜奔马正名》,扣紧考点,仔细研究三篇文章及文后所设的试题,会发现学生阅读这两类文章时欠缺的是“形式逻辑”常识,而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对形式逻辑常识只字未提,致使学生解答自然科学类文章、社会科学类文章试题时感到模糊茫然。因此,教师应教会学生从形式逻辑角度解读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文章,应该先说清概念,什么是概念的内涵,什么是概念的外延;再说清判断,什么是判断的质,什么是判断的量,什么是判断的模态;最后说清推理要遵守规则,并要合乎情理。做了上述必要的铺垫之后,学生阅读这两类文章的能力会有一定的提高。

四、散文阅读

考纲规定“能阅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和文学作品”,考纲的“题型示例”中刊登了曾经检测过的两篇散文,即《报秋》《绵绵土》。散文阅读的主观性试题历来是考生答题时深感困难之处,可以说散文阅读主观性试题分值高、判分严,考生丢分多。为此,备考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研究四种题型。

依据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研究“词语理解型”试题;依据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研究“句子理解型”试题;依据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即表达技巧)”,研究“表现手法题型”试题;依据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研究“主旨理解题型”试题。

2.从近几年来看,考生丢分最多的是“表现手法题型”。因此,教师要扣紧考点,做具体的解读。

表现手法包括四个方面:

1.表达方式,散文涉及表达方式之中的叙述、描写与抒情;

2.写作方法,如类比、烘托、反衬、抑扬、象征、白描、寓庄于谐等;

3.布局谋篇,可以检测文章整体的布局谋篇,也可以检测文章局部的布局谋篇;

4.修辞方法。考纲的文字表述概括性极强,高三师生备考时必须将每个考点具体化。

五、作文

2008年高考语文共十八道作文题,其中命题作文八道,材料作文八道,话题作文两道。于是有人得出结论,“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平分秋色,“话题作文”即将谢幕。这一结论的前一句话是对的,后一句话不妥。考纲“题型示例”共列十一道作文题,其中话题作文五道,命题作文三道,材料作文三道。由此看来,考生在备考作文时,还是应该关注三种作文题型,“话题作文”仍然没有过时,不可忽视。命题作文,要训练学生审题时抓住题眼,即抓住题目中能显示文章思想意义和情感倾向的关键性词语。要培养学生对词语式标题、短语式标题和句子式标题的审题能力。

材料作文,要在训练写作的过程中反复提示学生“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练习材料作文的类型要全面,既要练习文字材料和图像材料作文,又要练习单一材料和多则材料作文,既要练习事例材料和寓意材料作文,又要练习古代典籍材料和现实生活材料作文。

第4篇:高考命题作文范文

考作文命题改革的关键,究竟是什么?从高考作文命题的盲区又可以反观到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当中怎样的缺失呢?本报特约请高考研究专家、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孙绍振先生撰文评述全国高考作文命题,以飨读者。

孙绍振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上世纪90年代末发表《炮轰高考》以后,在高考改革方面创建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可操作的系列方法,在教育界产生重大影响。

全国高考作文命题述评

高考作文命题改革的关键,就是封闭性与开放性的矛盾。

高考作文命题改革的关键,就是封闭性与开放性的矛盾。应该说,对于千差万别的考生,作统一的命题,本身就带着对于个性的限制性,命题针对的只能是考生智能的最大公约数,一定程度的限制性,是不可避免的。只是,改革前的命题,把限制性推向极端,变成了主题的严酷封闭,把命题和主题混为一谈,强行规定惟一合法主题,既扼杀考生个性,也窒息了多元话语空间,与高考检验考生素质的任务背道而驰。改革以来的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代表),最大的成就就是把限定主题转化为无主题或者开放性主题,主题的独特建构、深化,成为写作的前提,这无疑有利于显示考生在知、情、意、文四个方面的区分度。故在一个时期,此等命题,横空出世,风行天下。然而,不久之后,某些此类命题,却暴露了某种内在的悖论。一些话题材料作文,表面上是无主题或者开放性主题,但隐含的潜在取向成为不言而喻的选择,潜在主题篡夺了有待建构的主题,开放主题又变成了封闭主题。这样的情况,早在改革之初,就屡见不鲜,如以“诚信”、“救人”的寓言故事为题,尽管题面上还标明了“选择”的词语,可一旦涉及某种共识,开放性变成了聋子的耳朵——摆饰。显性的题面(多元化)就为隐性价值的一元化所窒息,选择性变成别无选择。

本以为此等矛盾在改革初期,为经验匮乏所致,但是,连续十年,此等弊端如挥之不去的幽灵,直到今年,不止一个省仍然未能免俗,不过程度和水平有异而已。宁夏和海南同题:从关鸟于笼中到放飞小鸟的故事,再加上“放生活动”的邀请,环保主题的硬性封闭,昭然若揭,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伪开放性命题。当然这样粗糙的封闭性,是很罕见的,另一种封闭性则是以优雅的语言掩盖着的:湖南以“草色遥看近却无”为题,本来思维的空间是比较空阔的,可是命题者似乎不准备让考生有太大的自由,紧接着就来了严酷的规定:“诗句的意境是美的,隐含的哲理也很丰富。它使我们领悟到:置身太近,有时反而感觉不到实际存在的东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人对事物的看法与对美的感受同距离是有关系的……”用这样优美严密的语言把主题加以限定,无异于将天鹅绒套着锁链,不但有极大的片面性和遮蔽性(下文将详述),而且降低了对考生抽象理性挑战,从开放性的角度来说,还不如山东的《春来草自青》和安徽的《带着感动出发》那样朴素的题目富于多角度、多层次的暗示。同样,广东的《不要轻易说不》,就相对的开放性而言,也比它广阔,甚至深邃得多。

命题的开放性,本来是改革的核心,但是,十年的改革,远远还没有达到普遍自觉的程度。同样今年以四川抗震救灾为题,全国1题和四川题在开放程度上,就有着不可忽略的差别。四川题就是两个字“坚强”,显然不如全国题提供四则新闻,在第五则别点出“一样的爱心,不一样的表达”。前者是一元化的“坚强”,后者则提示多元化的“不一样”(当然,在一般情况下大事件不适宜用来作为考试作文题,容易套题,不利于独特个性的发挥。今年情况例外,虽然是共同话语的大题目,但是对许多学生来讲,的确有话可说,四川有很多考生一面写一面流泪)。

当然,这种不自觉的封闭现象并不是全部,甚至可以说是比较少见的,大多数的材料和话题作文,都显示出一方面在话题和材料上求新,一方面尽可能在限定性与开放性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如福建的三人不同选择,一人选择果汁,因其甜,一人选择咖啡,其苦中有甜,一人选择矿泉水,因其平淡。就并未加上湖南省那种画蛇添足的哲理性阐释,北京卷的装满一个杯子的种种思路,虽然材料比较陈旧,但也保持了足够的开放性。当然,这只是一种从思想上求新的风格,江西卷的题目,以去年洞庭湖鼠灾为背景,妙在在形式上求新,规定以田鼠或者以田鼠天敌的口吻叙述。这本来有点惊险的限定性,但是,田鼠和田鼠天敌口吻而拓开了想象的空间。可多多少少有些遗憾的是,对于几十万考生而言,敌我两方的选择以外,就没有任想象的余地了?可能命题者对二元对立的思想方法的局限性认识不足。

材料比较有新意,而且开放度的自觉性比较强的还有好几个省的命题。如,辽宁以对让座、喧哗、随地吐痰等的社会调查为题,重庆卷关于“自然”的三种定义,浙江卷的触摸城市感受乡村,湖北卷的举手投足之间的生活细节,不但以自由度较大而且以难度较大见长。自由度与难度是相辅相成的。自由度越大,似乎是越易为文,实际上,现象和思绪也就越纷纭无序,这就是《文心雕龙》所说的“云蒸霞蔚,万途竞萌”;而为文却要求条贯统序,一脉相承又起承转合。

高考作文命题之盲区

命题者似乎都不约而同地回避直接以抽象观念来命题。

命题之要义就是在自由度的纷纭与统一性的矛盾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以张驰有度为上:过张,过紧,则僵化,过宽,则茫无头绪。值得注意的是,过窄,并不一定窄在表面的题义上,而是窄在内在的价值观念上。就现状来看,共同的倾向就是,单纯的、过多的诗意、抒情,情感价值潜在价值,有时简直是惟一的选择。为了把问题说得比较清楚,请允许我以江苏近年命题为例。今年江苏以好奇心为题,可以说是一大突破。首先突破了江苏省历年偏于诗情画意的模式。自主命题的第一年的“山的沉稳、水的灵动”,表面上是开放的,实际是把一种风格的诗意当成封闭的限制。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以静止的、固定的眼光看事物,是形而上学的。就是从审美价值观念来说,根本不存在固定的沉稳的山。越是超越沉稳越有审美价值:王安石笔下的山就是动态的:“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书湖阳先生壁》)山都冲进门来了,还沉稳吗?辛弃疾眼中的山肯定是与沉稳无关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贺新郎》)。至于说水的灵秀,则更是坐井观天,完全不顾大江的奔腾,大海的浩淼、瀑布的飞流。所失在于,以一种诗意风格作为惟一的立意准则。和前年的以“凤头、猪肚、豹层”与人生相比,二者虽命意有殊,但是思想方法却如出一辙,那就是以诗意的片面性的美化遮蔽复杂的矛盾的现实和人生。把为文立意的理想境界,和人生命运的复杂曲折混为一谈。古典诗意的思维定势显然控制着命题者的潜意识。今年,则突破古典审美思维,比较尊重心灵和生活现实的多元化的矛盾和错综。诗意价值仅仅是命意的一个方面。好奇不但与积极的、诗意的心绪(发现、智慧、高尚、惊喜、快乐)有关,而且与消极的情思(烦恼、平庸)相联系,更有深度的是,还和智性的“质疑”发生联系。突破还在于,对于这样纷繁错综的现象和好奇心的关联,并没有作明确统一的定性,只是用了一个浮动性很强的比喻“影子”,如影随形:这样,就为多元价值留下了空间。从为文来说,提高了从无序中提炼出有序的思绪的难度。

当然,从创意来说,当然是上海卷更有水平,“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把视线转向‘他们’,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请以《他们》为题为文。”这样的题目至少没有被局限在诗意、审美价值方面。“他们”所提示的,不仅仅是感性的抒情,而且是智性的思考:还多多少少隐含着“他者”的含义,似乎具有哲学的、智性的内涵。这里还显示高考命题的另一种追求的萌芽,那就是把感性的审美抒情和智性的分析结合起来。这种倾向不仅在上海卷中有,在全国卷2“老鹰和海龟”,山东的“春来草自青”,湖南的“草色遥看近却无”,重庆的关于“自然”的三种解释以及北京卷的填满杯子中表现出来。所有这一切,似乎有一种共同的处理方式,那就是把智性的思考隐含在感性的话语材料之中。好像有一个无声的命令,使命题者不约而同地回避直接以抽象观念来命题。在高考作文中,这是惟一的法门吗?抽象的命题难道就不适合高三学生的思维特点吗?

这是值得怀疑的。我们还是来看看法国高考作文的命题:

文科:1.“我是谁?”——这个问题能否以一个确切的答案来回答?2.能否说:“所有的权力都伴随以暴力”?3.试分析休谟《结伴欲望和孤独》一文的哲学价值“‘结伴’是人类最强烈的愿望。而孤独可能是最使人痛苦的惩罚”。

经济科:1.什么是公众舆论能承受的真理?2.“给与的目的在于获得”,这是否是一切交流的原则?3.试分析尼采论《罪行与犯罪》一文的哲学意义,作者在文中提出的问题:“舆论在了解了犯罪动机和作案具体情况后,即能遗忘错误”,这是否有悖伦理原则?

理科:1.能否将自由视为一种拒绝的权力?2.我们对现实的认识是否受科学知识的局限?3.试分析卢梭论《人类的幸福,不幸,和社交性》一文的哲学含义。卢梭说:“我们对同类的感情,更多的产生于他们的不幸而不是他们的欢乐。为共同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基础是利益,跟共处逆境团结在一起的基础是感情。”

再来看美国的“高考作文”(SAT)命题:

1.“如果我们不满意环境,就设法改变它,但是,从我们的角度来说,最重要最有效的改变很少发生,这就是说,我们不必为改善身边的环境焦虑,而是应该考虑改变自我,使之更适合环境。”改变自己的态度比改变环境更有利吗?(2007年1月)

2.“媒体不仅仅传播消息和文化,而且决定什么消息是重要的,这样,他们就帮助形成文化价值”。(柏恩斯坦)报纸、杂志、电视、收音机、电影、互联网等等,能够决定多数人意识中什么是重要的吗?(2005年1月)

3.在某些情境中,奉承是不可或缺的,新娘永远是美丽的。注视某人的艺术作品,我们总是说些敬意有加的话语,访问有孩子的人家,我们有义务说孩子是聪明伶俐的。在这种情况下,什么也不说,是粗鲁的。我们互相抬举,因为我们知道奉承可以使生活顺畅发展。称赞他人,明知过度:这也是生活的一个必要部分吗?(2005年11月)

4.“每一项重要的发现都是由于耐心、坚持和专注,有时候,甚至要长年累月地专注于一个问题,为了发现新的真理就要一直被一个问题所吸引,就要对任何与此无关的问题漠不关心。”(圣地亚哥·.罗曼·卡赫罗)所有的重要发现都是对一个问题的长期专注的结果吗?(2006年1月)

5.出名带来幸福,似乎这是人们最向往的东西,我们相信不管以什么方法出名是一种自我证明。但是,那些出了名的人士常常抱怨名气是一种可怕的负担。实际上把出名当做成就,注定要付出浪费时间和精力的代价。(科拉考夫斯基)是出名的人幸福还是不太出名的人更幸福?

对比法国、美国和中国的高考作文题的区别是很有趣的。中国的高考作文题,具有明显的抒情的、诗意的、审美的倾向,基本不涉及理性的抽象,即使蕴含着某种智性的内涵,也总是竭力以感性语言和生活现象为题干。而美国和法国的高考作文题却并不追求任何诗意,往往是直截了当地提出理性的问题,即使涉及某种现象也常常是概括的,而不是具体特殊的感性场景,抒情的诗句出现在作文题目中,是不可思议的。他们考核的重点,并不在感情感觉的审美价值,而是提示一种观念(往往是权威的)或没有结论的普遍现象,要求学生拿出自己的观点来。他们的评分标准是:是不是具有批判性思维,能不能发展自己的论点,用逻辑和恰当、清晰的例证支持自己的观念,能不能在首尾一贯的推演中,使之深化。文章是否组织得有序,论题是不是统一在焦点,是不是自如地演进,语词是不是丰富而句法结构是不是有变化。他们的题目不叫命题,而是提示,他们的要求,不是按题为文,而是讨论和评论;很明显,这些要求,和抒情审美散文毫无关系,从文类来说,这些都是议论文的要求。

教育观念中培养目标的缺失

这样的缺失长期存在,是因为有一种视而不见的势力在顽强拒斥。

为什么出现这样巨大的差异呢?当然,可以用欧美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不同来解释,例如,我们是一个诗歌传统源远流长的国家(“不学诗无以言”,以诗取士),但是这种解释并不有力,因为即使像新加坡这样受到大中华文化圈巨大影响的国家,他们的高考作文题,也是理性的议论为纲的:如“科学提倡怀疑精神,镇压(quell)怀疑精神,你对此认可多少?”“哲学只是提问而并不回答,为什么学习它?”“海外留学是一项被高估的经历,你认为呢?”“阅读幻想小说只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除此没任何其他意义,你同意吗?”“全球暖化会如何影响今后的政治?”“外国人对你的国家带来的问题比他们带来的利益多?”“讨论一下生活中自我约束的价值”“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只会一种语言绝对是一项劣势”“我们崇拜年轻人而嘲笑老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新加坡规定,高考作文只能写议论文,但考生可以在这些考题中选择其一。网上有人称赞这样的考题:“对比我国2008年高考试题,感到主题更深沉,含量更丰富,论域更宏大。过细看,这些题其实分别包括政治、科学、艺术、人文和社会几大类,每类两道题左右。”作为一种导向,显然是要让学生在重大的社会问题面前拿出理性的见解来。

也许我们也不应该妄自菲薄,我们的考题自有不可忽略的优势,例如,比较贴近学生的感性经验诗化的追求也有利于审美价值的熏陶,但是,这种审美思维占优势的倾向,有一利必有一弊,对学生的理性思维的诱导和规训却不能不严重忽略。新加坡方面认为,高中生与初中生不一样,必须培养理性思维能力。当年强调,初中生着重演讲,高中生则应该在辩论中提高智慧,二者可谓殊途同归。

第5篇:高考命题作文范文

一、逆向思维式

这类试题,对理性思维能力的考查,还处在较蒙胧状态。试题多要求考生通过逆向思维的方式,具体分析、反思材料中的观点,运用符合逻辑的思路和方法对问题进行辨识。这种理性思辨呈现出的是一种批判性精神。在一些格言式材料作文中,由于材料本身多有“片面性”(有一定语境限制),考生可以比较容易地运用逆向思维的方式提出批判性的观点。

如,2014年四川卷“人,只有在自己站立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就属于这一类试题。写作中,通过逆向思维,具体分析生活中“人站立起来之后,这个世界也未必属于他”情况,就可以摆脱了人云亦云的情况,表达出对生活的批判性认识。

逆向思维式理性思辨类作文试题,是在近乎原始的状态下,实现对考生理性思维能力考查的目标。相对来说,考生对这类试题审题及感知思考自己现实生活并提出独立观点较为容易。

二、半明半暗式

文题中,命题者提供一个明确的哲理性思辨要素,另一个对立要素则通过寓言、童话、诗歌、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等材料渗透暗示。也就是说,其中“暗”的哲理要素是命题人借用具体的形象或某种感性语言,喻理于事(物)。考生将其找出后,再依据试题材料所反映的理性概念的关系进行辨析。如2013年福建卷材料:

“我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阵惊恐: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哦,不能!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

命题者明示其中一个思辨要素“自由”,另一个对立要素“限制”则通过具体形象“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来暗示。明确二者思辨关系之后,考生还要找出命题者在材料当中暗设的逻辑关系:我不要如流星般无依无附的“自由”,所以要扎进地层,二者之间是因果关系。如果离开命题者暗设的关系(限制条件),泛论自由与限制的关系,或就其中一点分析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则有偏题之嫌了。

这类试题,学生要依据自己平时哲学思想的积淀,借明找暗,梳理关系,再提炼观点,从而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理性思考。

三、形象暗示式

命题者对试题中需要考查学生的抽象理念或哲理性思辨要素不做任何提示,只提供寄寓某种哲理思想的感性材料。考生要通过分析命题者提供的感性材料,明确其中寓意及前提条件,才可进行准确的立意,提出对生活的独立思考。

2014年福建卷:“有些人一提到空谷就想起悬崖峭壁,而另一些人想到的却是栈道桥梁。”审题时,学生唯有找出“空谷”、“悬崖峭壁”、“栈道桥梁”这三个感性形象背后所蕴藏的理性概念,如“困难、悲观、乐观”,才可以厘清其中关系,从而从可感的世界中展开理性思辨。

当然,对这个感性形象的理解可能是多角度的,所以考生也必然有多种的理性思考。

四、形象背景式

形象背景式是指命题者对试题中要考查的理性概念不再借助某些感性材料进行寄寓暗示,而是直接在命题中呈现。试题中还会出现感性形象的材料,但它只是理性概念的背景材料,而不是主体内容,如2014年上海高考题“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命题中虽然有感性的“沙漠”,但是这并不是主干,只是背景,它直接以抽象的话语把“自由与不自由”的矛盾摆在考生面前。这样的考题,要考生能在相互对立的观念中进行全面的分析,然后调度自己的生活以经验,提出对生活的独立思考。所以,这类试题难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当然,形象背景式理性思辨类作文,再往后发展,可能就是哲学化试题了,2014年上海就出现过类似的模拟题:“理性主义者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感性主义者说,摆脱思想去感受爱吧,人的幸福只来源于情感。你认为理性和感性哪个更重要?”面对这样的题目,考生少去审题困惑,可以从重感性、重理性、二者并重三个角度中任选一个来立意。然后切合自已生活经验,进行思辨分析:

①在肯定感性优点基础上指出其不足,然后偏重于理性,拥有理性思维为主导的人思考更缜密、严谨,生活更科学、有效。

②在肯定理性优点基础上指出生活应该多一点感性,让生活多一点“意外”、“惊喜”,生活中需要“心灵的微光”,即使短暂,但足以改变生活。

第6篇:高考命题作文范文

长期以来,高考生命化取向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高考作文从1999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之后的话题设置,吹响了高考生命化的号角,于是,以生命为取向的话题作文开始登上高考的舞台。

二 高考作文对生命本质的解读

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生命的含义。其实这不只是哲学家的事情,也是每个有思想的生命个体的权利。对生命解读的深刻与否会影响到人生轨迹的好坏。而作为我国未来发展希望的青少年,他们的人生态度就显得更为重要,因为他们的价值取向和人生取向,将会影响到我国未来社会的主流群体。所以,对于高考学生来讲,高考话题作文生命化的取向有其必要性。如2005年高考中的一个话题作文是《位置与价值》。文题的主要角度就在人生与价值上。从生命学的角度上解释,价值有正价值和负价值,是一个中性概念,而人生是有限的,怎么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出更有价值的东西,就是我们所要探讨的问题。所谓“位置创造价值,价值决定位置”。因此,正面的价值可以提高个人的位置;相反,负面的价值则降低位置。话题作文站在思辨的角度上,让学生对生命作出阐释。

三 高考作文对生命的反思和领悟

最早引起对生命的反思和领悟的高考作文是2002年全国卷中的话题作文《心灵的选择》。因此可以看出这个话题的重心指向心灵,暗含了对生命的反思。对于心灵来讲,所有的选择都是在经过自己的思考之后得到的结果。之后,全国的高考作文话题就开始大举进行对生命的反思和领悟。例如,2004年的话题作文《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以及2011年的江苏高考作文题目为《人和平庸》。这个题目就是让我们思考生命,领悟生命,对自己的人生作出一个反思。又如,2005年的天津高考作文《留给明天》,这个题目不仅有诗意,而且“留给”这个词给了我们一种生命的启示,是一种对生命的仰望和主动,同时,也让我们领悟到了生命的厚度。

四 高考话题作文话题的生命化取向的相关启示

近年来,以生命学角度立意的高考作文已成为一种趋势,从中可隐约地领悟到了生命的含义。

1.高考话题作文的话题生命化取向对语言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将语文逐渐引领到生命和人性的道路上。尤其是在当前我国课程进行整改之后,语文教育事业更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肩负起这个重担,引导学生写作方向要回归生命,释放年轻人的自由天性,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进行创作。同时,教师在平常教育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写作一些贴近生命真谛的题目,让学生在学习和写作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生命的重要及其意义,让学生能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这才是高考话题作文话题的生命化取向的意义所在。

另外,教育可以使人的生命回归,促进了人与人之间思想和灵魂的交流。生命的本质和含义必须要以文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才能启迪年轻一代对生命的理解。同时,生命作为教育的特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的真正意义。

2.高考话题作文的话题生命化取向对语文写作教学的启示

高考话题作文的话题生命化取向让我们意识到,教师在教习学生写作的同时,要注意以下原则性问题:(1)体现其开放性原则。所谓开放性就是要求学生在写作时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学生在自由抒写的基础上,引起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从而进行创新发挥。(2)要构成系统性原则。也就是说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思维创作要有系统性,使得学生的整体思维和专项思维可以相得益彰。教师和学生相结合,从而形成一个立体性写作系统。(3)有针对性原则。有针对性的作文训练可以指导生命个体和生命群体的生命质量的提升。(4)体验性原则。所谓体验就是对自己原始生命潜能的激发,是学生求知欲和创造欲的前提条件,是对生命的一种自我召唤,在体验过程中,可以体现生命价值。

3.高考话题作文的话题生命化取向对2012年作文命题取向的启示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了解可以发现,在注重学生理性思维的辩解时,也必须重视教育的成果,让学生不仅回归生命,还要回归教学目标。所以,对于2012年的高考命题倾向要坚持回归生命,稳中求变,唤醒人们心中的生命意识,强调作文题材的“绿色化”,要注重打破传统的命题形式,对高考作文在内容、要求以及题材上都做进一步的改革;还要重视材料作文的指导和训练。作文的评价要注重卷面的细节之处,评卷者要尊重学生自己的个性,理解学生的多元化立意。

五 结束语

总之,高考话题作文的话题要注重生命哲学的渗透和探究,要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能够有一个正确的引导,消除他们心中的困惑,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是高考话题作文的话题生命化取向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参考文献

[1]吕世虎.新课程与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第7篇:高考命题作文范文

2、“生活给我智慧”命题作文导写

3、2008感动中国人物及颁奖词与高考作文的对应话题

4、2009年高考作文预测——感动

5、2009年高考作文最新预测10篇

6、命题作文“奔”写作指导及佳作

7、命题作文“痴迷”写作导引及佳作

8、命题作文“那时花开”写作导引

9、命题作文“生活给我智慧”写作导引与示例

10、命题作文“释放”写作指导及佳作

11、命题作文“误会”写作导引及例文

第8篇:高考命题作文范文

2010年高考作文题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命题形式多元化,“材料”作用凸显

2010年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继续呈现多元化。材料作文、命题作文、话题作文等几大命题形式继续出场,且继续保持了2009年的融合趋势,将标题、话题和材料几大要素有机结合,以求作文命题的开放性。在这种融合中,“材料”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18个作文题中,命题作文有7个,其中单有一个“标题”的有3个,分别是北京卷的“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湖南卷的“早”和重庆卷的“难题”,其余的命题作文都有材料做引导语,如,江西卷的“找回童年”、厂东卷的“与你为邻”、浙江卷的“角色转化之间”和江而卷的“绿色生活”。在命题作文中给出材料作为引导语,目的是增加题目的开放度,启发考生的思路。

在命题形式多元呈现的同时,材料作文的数量继续稳居第一。在18个作文题中,有10个足材料作文,包括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和全国新课标卷,以及上海卷、辽宁卷、四川卷、湖北卷、福建卷、安徽卷和山东卷。

二、审题难度降低,立意空间更大

2010年高考作文命题,更加注重降低审题难度。大多数作文题为考生提供了多维、开放的立意空间,让考生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如,全国卷Ⅱ以“浅阅读”为主题的材料作文,既可以从正面立论,谈“浅阅读”的利;也可以从反面立论,谈“浅阅读”的弊;还可以辩证立论,比较分析“浅阅读”与“深阅读”各自的优势和劣势。

又如,全国新课标卷作文题在材料的最后总结了一句:“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这就点明了材料的含意――要按照一定的规律培养人才,有助于考生明确作文的立意范围,降低了审题的难度。

在话题作文中,也充分利用提示语,增加了题目的启发性与指向性,提供多层面的思考维度,降低审题的难度。如,2010年唯一一个话题作文――天津卷的“我生活的世界”,题中的四句提示语各具启发性与指向性,分别提示考生所选泽的写作对象“世界”应该是具有美好属性的;和谐而进步的;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可以是宏观的,也可以是微观的。这些启发性与指向性,为不同水平的考生提供了各自适宜的写作层面。

三、命题贴近生活,贴近考生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的新课标精神,在2010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中得到进一步体现。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已成为命题人共同关注的问题。

“几何学上的点只有位置而没有长度、没有宽度、没有高度,正是那无数个点构成了无数条线、无数个面、无数个立体”四川卷的作文材料,紧密结合考生的学习生活,关注考生感悟生活、思考人生的能力。

湖南卷的命题作文“早”,最易唤起考生的共鸣――早早起床,刻苦攻读的生活仍历历在目。“早”更以其内在蕴含的精神――青年学生应尽“早”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尽“早”规划自己的人生――贴近考生的生活,贴近考生的真实体验,贴合考生的价值追求。

四、命题更加注重理性思辨

考查理性思维能力,注重思辨性,引导考生观察生活,发现问题,客观、辩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2010年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显著特点。

全国新课标卷作文题的三则材料,表面上互不相干,但实际上隐含着矛盾对立――客观环境与主观信心的矛盾。而发现矛盾,与总结归纳材料共性的“求同”相比,难度更大,而且矛盾统一体中包含着更丰富的道理,考生探究、选择的空间更大。

山东卷作文题的材料:“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其理性指向十分明显,需要考生论证“光明”与“阴影”是构成美的要素,不是一者,而是两者。面对人生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是一味地怨天尤人,还是充分认识到人生万象的客观规律,这就需要考生以一分为二、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提升理性的哲学思考,无论是对生命个体,还是对宏观的生命世界,都有指导意义。

北京卷的作文题“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是一个比喻式的文题,含意蕴藉,寓意深广,更需要进行辩证、全面、多向的思考:“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与其仰望星空,不如脚踏实地”,“不能一味地脚踏实地,不懂得仰望星空”。其中所包含的价值取向多维而开放,立意角度更为多向,这就需要考生对文题做好由此及彼的平稳“着陆”,“着陆”于有深刻感悟的现实生活,完成写作角度与写作素材的准确对接。

五、“文体不限”的旗帜高举

第9篇:高考命题作文范文

一、符合作文的类型

一般而言,对口高考语文常见的作文类型有: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当然也存在有命题兼材料的现象。命题作文则不能自行拟题目,半命题作文则必须补充完整题目后以其为题,这两种情况下的作文标题都不可以自由发挥。而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都会给材料,但材料作文必须从材料内容入题,且于文中引用材料内容不少于3次。而话题作文却不可引用材料。这一区别,往往很多学生都会忽略。再者,若是复合型的类型,即既有命题又有材料的或其他两者并存的现象,审题要求就得兼而有之了。

这一审题要求可以说是语文作文切入审题的关键所在,所以,学生第一步就必须认真审清作文的类型,不同类型不同写法。

二、符合文体要求

自新考纲颁发以来,尤其是近几年,对口高考作文要求比较宽松,对作文文体几乎没有限定,常常是“文体不限”。但这并不是说学生可以不受任何限制任意创作。“文体不限”是给你选择权,学生必须在真正运笔前确定好此次作文的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等都具有各自不同特色,一旦选择了某一种,就必须严格按照其文体要求来写,切不可出现“四不像”的现象,对口高考语文作文中,“四不像”是严重丢分的原因。

此外,学生很可能出现惯性错误。目前,作文文体要求都是文体不限。但若是命题者规定了文体,那学生就不可出于平时文体不限的惯性思维,仍然自选文体。否则,那将是严重的审题错误。

三、符合作文立意

“符合作文立意”就是要求对作文题目或材料进行准确的、全面的分析,从而准确地提炼出作文的中心。这是《语文考试大纲》中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要求。不管作文题目以哪种类型出现,亦不管其字面要求如何宽泛或严格,每一年对口高考语文作文的立意都是固定的。学生必须在运笔之前认真审题,正确提炼好此次作文的中心。一般而言,作文的材料会是一则故事、一个社会现象或几句名人名言,其中心就孕于其中。通常情况下,作文的中心会是一个或深或浅的哲理,或正面或反面,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学生可以在抓住关键语句的同时透过现象看本质,由个性去寻找共性。以此法思考,作文的中心自然会慢慢浮出水面。

高考作文虽采取多人分项分等评分法,但若不符合作文题意,则一票否决。所以,中心的准确提炼极为重要,它是一个学生能否得到高分的首要衡量标准。作文要符合题意,就要对试题展现的各个部分作准确、全面的审读和理解,不偏不倚、不折不扣地按要求作文。哪一项审读错了,理解错了,都可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生们要舍得在运笔前花时间认真思考,正确准确提炼作文中心,做到这一点,作文的高分也就相差不远了。

四、题目字数

相对于前面三点而言,这一点仅是补充提醒。众所周知,作文无论是哪种类型、哪种文体、哪种主题,题目总是必须要有的。所以,学生在审清是固定标题还是自拟标题的情况下,先写出题目。作文的题目就犹如人的眼睛,用得好可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我在这里要强调的是,“眼睛”如何动人、如何的前提是存在。部分学生总喜欢先写作文后写题目,最终忘写题目,进而被扣分。所以,建议学生在写正文之前先写好题目,以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

另外,对口高考语文作文一般要求600字,且于相应部位有明显标志,但仍有部分学生由于仓促或紧张而“视而不见”。或字数不足或严重超字,这些都是不好的现象。只要有心,这一问题在高考作文操作时完全可以避免。

综上所述,我分析了对口高考语文作文切入审题的基础要求。它具体表现在:审好作文类型、定好作文文体、正确提炼好作文中心、写好题目、看好字数这四个方面。建议学生在运笔前先在草稿纸上写下这四个要求,然后再按照这些要求来谋篇布局,运笔成文。如此,何愁作文得不到高分呢?

譬如一则材料,首先分析这种作文类型是材料作文,那么就要注意材料作文的要求。其次要选定自己最擅长的文体,再次就是关键一步了,即正确提炼中心并以句子形式写出来。

对口高考语文作文的基础审题必须包括这几个方面,否则不思而言,提笔就写,那“出事”的几率就高之又高了,得高分更是无从谈起。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