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郭沫若书法范文

郭沫若书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郭沫若书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郭沫若书法

第1篇:郭沫若书法范文

【关键词】郭沫若;翻译思想;鲁拜集;风韵译

1.郭沫若的翻译思想

郭沫若的翻译思想根据时间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20年代前期和20年代中后期。

1.1 20年代前期

郭沫若创造性地提出了“风韵译”的说法,他曾说:“诗的生命,全在它那种不可把捉之风韵,所以我想译诗的手腕于直译意译外,当得有种‘风韵译’”。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郭沫若在译诗上很反对直译,倾向于意译,提倡风韵译,强调译者要译出原作的“神韵”来。

郭沫若还强调译者的主观感情投入,在《雪莱的诗》的小序中,他写到:“译雪莱的诗,是要使雪莱成为我自己。……我爱雪莱,我能感听得到他的心声……他的诗便如像我自己的诗。我译他的诗,便如像我自己在创作的一样。”可见郭沫若注重译者对原作者的了解,译者不仅要弄清原文字句的含义、意义以及原作的韵味,更要真正从原作者的角度出发去翻译一部作品。

1.2 20年代中后期

郭沫若还对重复译问题发表过见解。《屠尔格涅甫之散文诗》中,他写到:“翻译不嫌其重出,译者各有所长,读者尽可能自由择选。”

这一时期,他纠正了“翻译是媒婆”这一比喻。在20年代后期的《简论》中,郭沫若写到:“……翻译工作绝不是轻松的事体,而翻译的文体对于一国的国语或文学的铸造也绝不是无足重轻的因素……这责任并不轻松。”这段话能看出在这一时期他对翻译的目的和意义及翻译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肯定了翻译这项劳动,并且指出翻译对于各个国家的文学文化交流等方面存在着重要的影响。

2.从《鲁拜集》分析郭沫若译诗的特点

《鲁拜集》是11世纪波斯人莪默·伽亚谟所著的四行诗集。郭沫若采用了使《鲁拜集》变得永垂不朽的美国人爱德华·菲茨杰拉德的英译本。“鲁拜”这种诗形一首四行,第一、二、四行押韵,第三行一般不押韵,与我国的“绝诗”相类似。

2.1押韵

《鲁拜集》中诗的不朽,既来自诗中所表达的思想观念这种情感的真切,又来自韵律的精确。郭沫若译的《鲁拜集》尽量做到了追随原诗的韵律,按照译入语的表达习惯重述原书作者的情感并作与原文最相近的押韵,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Now the New Year reviving old Desires,

The thoughtful Soul to Solitude retires,

……

新春苏活着旧时的希望,

使沉思的灵魂告了退藏,

……

在这首诗中,原文的第一、二行的结尾单词分别是:desire, retire,分别读作[di'zai']、[ri'tai'],音标的最后一个音节都是 [ai?],这里原文作者做到了押韵。郭沫若为了达到以诗译诗的效果,分别将desire与retire译成了“望”和“藏”。“望”与“藏”同样押韵于[ang]。同原诗一样,郭沫若在这两行的行末处进行了押韵,使译成汉语的诗更便于译入语读者的阅读,译文读起来起伏跌宕,朗朗上口。

2.2移译

郭沫若在《讨论注释运动及其他》中提出:“我们相信,……原文中的字句应该应有尽有,然不必逐字逐句的呆译,或先或后,或综或析,在不损及意义的范围之内,为气韵起见可以自由移译。”由于英语术语拉丁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因此英语与汉语在修辞,语法,句子结构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郭沫若强调,翻译英文原文时,在不损及源语意义的情况下,要尽量做到按照译入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转述原文内容。为了使译入语的读者享受同原文读者一样的读书效果,译者难免要在翻译的同时对原文的语句顺序进行调整,以方便译入语读者的阅读。郭沫若在翻译《鲁拜集》时就充分运用了“移译”这一翻译方法。我们看下面这首诗:

Into this Universe, and Why not knowing

Nor Whence, like Water willy-nilly flowing;

And out of it, as Wind along the Waste,

I know not Whither, willy-nilly blowing.

飘飘入世,如水之不得不流,

不知何故来,也不知来自何处;

飘飘出世,如风之不得不吹,

风过漠地又不知吹向何许。

郭沫若采用“移译”的手法翻译了这首诗的前两行。为了使译入语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作者的意思,他将原文第二行后半部分的“like Water willy-nilly flowing”抽出来与第一行前面的“Into this Universe”一同翻译,将人类出生的不可逆转比喻成“水之不得不流”,这种比喻既恰当又十分有诗意;郭沫若又将第一行的后半部分“Why not knowing”与第二行的“Nor Whence”串在一起,译成“不知何故来”和“不知来自何处来”,这种“移译”的手法使译文读起来更加富有诗意,原作者的意思也传达得更加全面准确。

2.3风韵译

郭沫若曾说:“诗的生命,全在它那种不可把捉之风韵,所以我想译诗的手腕于直译意译外,当得有种“风韵译”。”郭沫若本身就是一位诗人,他对诗歌驾驭十分熟练,这使他在翻译《鲁拜集》时经常运用“风韵译”这一手法,来看下面这首诗:

YESTERDAY This Day’s Madness did prepare;

TOMORROW’s Silence, Triumph, or Despair:

Drink! For you know not whence you came, nor why:

Drink! For you know not why you go, nor where.

昨日已准备就今日的发狂;

明日的沉默、凯旋、失望:

饮罢!你不知何处来,何故来:

饮罢!你不知何故往,何处往。

这首诗的汉译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整个诗行读起来荡气回肠,发人深思。前两行中的“昨日,今日,明日”引起读者的思考,三四行中两个祈使句“饮罢!”的使用使读者感到神清气爽。郭沫若翻译此诗的巧妙之处在于后两句,他译时跳过“for”不译,而直接引出原因—— “不知何处来,何故来”。

2.4了解原作者的生活

郭沫若曾经说过: “创作要有生活体验,翻译却要体验别人所体验的生活。”这充分说明他强调译者在进行翻译工作之前,要充分了解原作者的生活阅历及创作风格等各个译者能够了解的方面对原作者的了解能使译者的翻译过程进行的更加顺利。这点在郭译本《鲁拜集》中也有体现: (下转第230页)

(上接第221页)With them the seed of Wisdom I sow,

And with mine own hand wrought to make it grow;

And this was all the Harvest that I reap’d-

“I came like Water, and like Wind I go.”

我也学播了智慧之种,

亲手培植它渐渐葱茏;

而今我所获得的收成——

只是“来如流水,逝如风”。

郭沫若在《鲁拜集》的序言中提到,诗人莪默·伽亚谟早年在纳霞堡读书时结识了两位好友——尼让牟与奔沙伯。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尼让牟后来被奔沙伯刺杀。尼让牟将死时说:“啊,大神呦!我在风的手中去了。”——正和莪默原诗“来如流水,逝如风”句相类。这说明了郭沫若在译莪默的诗之前对他的人生经历和创作历程进行了比较深入细致的了解。 [科]

【参考文献】

[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创造季刊(第二卷).上海书店.

[3](波斯)莪默·伽亚谟.(美)爱德华·菲茨杰拉德英译.郭沫若汉译,鲁拜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郭沫若译诗选.

[5]莪默絕句甲集譯箋_伯昏子.

第2篇:郭沫若书法范文

关键词:练习书法;积极性;情感铺设;写字兴趣;树立自信心

郭沫若先生曾经说过:“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要人人都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但是对于大多数小学生来说,练字就是一项枯燥无味的学习任务,没有任何兴致可言。所以,培养小学生的写字兴趣,调动他们练习书法的积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经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反思,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做好情感铺设,激发写字热情

刚开始的几节课,教师没必要喋喋不休地讲解书法常识,完全可以和学生一起饶有兴致地了解中国书法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过程: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借用石刀、石斧、树枝为笔刻划文字。后来发展到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广义上讲,这不能不说是原始硬笔。郭沫若先生称赞刻写甲骨文字的人是殷代的大书法家,可以与钟繇、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相媲美。当汉字书法发展到篆书、隶书,再到日后的草书、行书、楷书。书法艺术造就了灿若群星的书法艺术家群体,有钟繇、王氏父子、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等。为今天的世人留下了丰富多彩的书法艺术瑰宝,它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门类。带着深厚的中华文化思想的历史积淀,带着书法家感情激荡的旋律,像无声的音乐一样走进了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也成了中华民族的骄傲。正如鲁迅先生所评价的那样:“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

写一手漂亮的好字,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都会给人留下好的印象,增强自信心。以此激发学生想要写一手好字的强烈愿望,这就为学生喜欢上书法,喜欢上练字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借助榜样力量,激发写字兴趣

在平时的写字教学中,教师的板书是学生学习书法的“活字帖”,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教师写出的字要让他们赞叹和佩服,端正、规范、美观的字自然是学习的榜样,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才会产生学习的内动力,并且以此作为努力的目标。

教师可以在写字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古今书法名家的轶闻趣事,引导学生把这些知名书法家当作他们学习的榜样。如,“王羲之潜心苦学墨当饭”“柳公权发奋练字”“郑板桥学书法”等故事,有利于培养学生勤学苦练、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帮助他们树立乐观向上、好学乐学的积极心态。

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去当地一些有书法作品的公园等场所欣赏书法家的优秀作品,或把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展现给他们,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

三、多元评价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要善于运用赏识的眼光去肯定和发现每一个学生在每一次练习中的闪光点。对于学生每次上交的练字作品,教师不但要认真地把他们作业本上每一行里写得较好或有进步的字用笔圈起来,还可以适当地写上几句富有激励性的评价语,如,“今天你的作业真棒!”“写得不错,继续努力”等。只要用心与学生交流,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3篇:郭沫若书法范文

一次,林老像往常一样“溜会”,刚走出会场,突然想起了什么,问陪同他回家的人:“今天开会怎么没见老钱啊?”“老钱”即钱松,林老曾与其同住一幢楼,两人关系一直很好。陪同见林老询问,立即大声答道:“钱老是美协的,当然没来参加。”

“那这是什么会?”林老一副惊讶的样子。陪同有些不解地望了望林老:“这是书协开会啊!”林老更惊讶了:“书协?还有书协?”陪同乐了:“林老,您可是咱们书协的名誉主席啊!”林老一路嘀咕着“还有书协”,走回了家。

如果说普通人把“作协”误作“做鞋的”,而把“书协”误作“输了鞋的”,还可以当作笑话来听,而身为书协名誉主席的林散之,竟不知世上还有个“书协”,这就有些让人难以理解了。

仔细分析一下,林老不知书协,大概有这样几种可能:一是他老糊涂了,得了健忘症;二是他生性幽默,故意逗乐;三是他挂名太多,一时忘了书协;四是他淡薄名利,把时间全用在了创作上,而对除此之外的事物无动于衷。

先看前两条:我们知道,林老一生身体强健、思路清晰、创作活跃,活了90多岁,即使临去世前数月仍在挥毫不辍,因此糊涂一说不能成立。倒是幽默有一些可能,不过我们从林老听到“书协”二字时的惊讶程度来判断,幽默一说似乎也站不住脚。

再看第三条:挂名太多!当今社会,的确有一些官员喜欢附庸风雅,为了显示自己无所不能、无所不精,喜欢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特别是艺术领域挂个名,什么名誉主席、名誉会长啦等等,挂的名多了,有时自然就难免会张冠李戴,不知所云。

第4篇:郭沫若书法范文

那么,神情专注的书法家为什么能够长寿呢?究其原因,无非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是神情专注与练习气功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我们练习书法时,必须专心致志,摒除杂念,聚精会神,气沉丹田,心手合一,神至笔至,几乎把整个心事都倾注在“书法”上,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分心,其整个过程和演练气功是殊途同归的。而练习气功可以使人延长寿命,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二是专注于某件有益身心的事业,可以让人的思想始终处于高尚、纯洁的境界。古人赞赏“宁静致远”,认为不宁静就不能高瞻远瞩,要学习就必须静下心来。而当一个人将整个心倾注于一项自己喜欢的事业时,他自然也就沉浸在一种无限愉悦的情绪之中。正因为他热爱这项事业,所以他才会全力以赴地去做,尽心尽力地去做,心平气和地去做。在他全身心投入的过程中,他很自然地处在一种宁静致远、物我两忘的至高境界。这种境界可以使人乐以忘忧,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和抵抗病痛的能力。

三是神情专注者大多数属于成功者,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样可以使人长寿。由于神情专注者都具备一种锲而不舍的实干精神,有着“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顽强毅力,所以,他们一旦认准了方向,就会一鼓作气地勇往直前,“每天挖山不止”的结果,自然也就比普通人更容易达到奋斗的目标。也正因此,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也就比普通人要多得多。而成功带给当事人的喜悦和成就感,也正是促使他们健康长寿的有利因素。

第5篇:郭沫若书法范文

2005年,《李铎题李志成画》由红旗出版社出版,成为当代书画及出版界的一件盛事。

中国画是融诗、书、画、印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自古书法家与画家的合璧之作屡见不鲜,也有德高望重的画家为其弟子、后生题画的范例。但是,书法大家同时为一位画家的作品题款上百幅者,似尚无先例,李铎先生开创了这一先河。为画家题画者,其名望地位自然要高于画作者,这其中蕴涵着书法大家对作品的认可及对画家的提携之意。

李铎现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员,专业技术二级、文职一级,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中国文联委员,第三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第四届中国书协顾问,享受国家特殊津贴。李铎自幼习书,遍临颜、柳、欧、赵、二王和郭沫若诸书体,后学苏、黄、米、蔡、王铎、傅山,旁及郑板桥、何子贞,上溯秦篆魏碑和汉隶,广集博采,兼收并蓄,脱旧出新,独树一帜。他以魏隶入行,独创出古拙沉雄,苍劲挺拔,雍容大度而又舒展流畅的书法风格。其作品于平淡朴素中见俊美,于端庄凝重中显功力,气度不凡,雅俗共赏,是当代书法界的几位泰斗之一。近年来,李铎不仅在书艺上刻意求新,而且在书法理论、书法教育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他曾多次以团长身份率书法代表团赴日本、马来西亚等参加书展和书艺交流,探讨书法理论和讲学。李铎喜作古体诗词,风格隽永豪放。他的国画以山水花鸟为主,构图宏阔。其篆刻自汉印出,颇具新意。其书法理论专著有《李铎谈书法》、《笔伴戎马行》、《李铎论书断语》。先后出版有《李铎书前后出师表》、《李铎书〈孙子兵法新校〉字帖》、《李铎书〈孙子兵法〉碑拓全集》、《李铎书千字文》、《李铎和他的艺术》、《李铎和他的艺术续集》、《李铎书舞鹤赋》、《李铎书法作品精选》、《李铎题画》、《李铎序文.信札墨迹选》、《百家书李铎论书断语书法集》、《李铎诗词》、《李铎传》等。李铎以书画服务社会,热心于公益事业,德艺双馨,备受称赞,虽年近八十,仍孜孜以求,笔耕不辍。特别是《李铎题李志成画》的出版,凸显了一位书法泰斗对年轻画家的倾心扶植,已出版的百件合璧之作成为收藏家追逐的佳作上品。

李志成,又名成之,字山石,号羲皇故里人。中国华侨画院山水画研究室主任。1966年出生于甘肃甘谷,在其艺术道路上得益于名家李铎、魏紫熙、王文芳、张清智诸师指点。1999年调入中国华侨画院工作,主攻山水,其作品师法自然,追求恢弘博大之气象,个性鲜明。作品先后参加由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中国侨联等单位主办的大型书画展览并获奖。2001年,国画作品《黄土高坡》荣获“世纪之光”书画大展二等奖。2002年10月,应国务院事务管理局邀请,为首长驻地作画。2003年5月,作品《西部行》荣获“情系西部”国际书画摄影大展银奖。作品多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等报刊。部分作品分别被法国、比利时、东南亚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华侨机构及个人收藏。《蕴玉抱清晖》、《块然天地间》入选2004年6月出版社的《李铎题画》。2005年1月,出版社出版的《李铎师生》介绍了李志成的艺术成长经历和感人事迹。《李铎题李志成画》出版后,李志成的作品引起书画界和收藏界的广泛关注。

第6篇:郭沫若书法范文

鉴于大英博物馆之特殊魅力与馆藏实力,从博物馆建馆至今,已有世界各地各界人士纷纷将个人收藏捐献赠给该博馆。而博物馆对任何私人捐赠的藏品必会记录下其姓名,并在其捐赠的藏品旁设立一标牌,以示永久纪念。另外,大英博物馆也动用自身资金,大量购进有价值的文物,藉此可继续丰厚充实自己的馆藏。

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与参观者们,但凡进入大英博物馆,无不先参观自己国家的文物展,以先睹为快。在这里,他们大都能看到甚至在书本上都看不到的珍贵文物,而这些原本属于自己民族和国度的文物因为种种历史的缘故,如今却成为异邦的“尤物”,并陈列在此,又使他们无不为之遗憾和痛惜;内心感受一定颇为复杂,或顿足,或扼腕叹息吧?

大英博物馆的馆藏分类比较繁复,其间有古埃及、希腊、罗马、盎哥鲁萨克森、赫里特里亚、日本,韩国,中国等专题;也有按美洲、非洲、东方、西亚、东南亚来分别组合;还有按中世纪和现代文物,穆斯林和土耳其,钱币和徽章,印刷和绘画,以及人类学文物等方式展出的。真可说是包罗万象,无奇不有。

在进入中国展区楼梯口处,按顺序排列着十几口黑漆漆铸满铭文的中国古钟。其中一只钟钟身侧面清晰镌刻记载着:“大清康熙年间,广东某地官员为百姓求雨而制此钟”的字样,该钟重达500余斤。

在楼梯口侧面,人们又可见属于中国展区的第二件文物:它是一尊耸立着的隋代大理石佛像。其雕刻细软,细腻;人物表情安娴,静谧;衣纹线条极其优美流畅。该文物体现出我国隋朝雕刻大师们精湛的技艺。

到此浏览参观的人们步入中国展区后,不仅可以欣赏到中国历代艺术大师的辉煌创造,也可领略到从古到今的中国艺术家们的传承创作。仅书法一项,就可见到古代碑帖、拓片、法书以及部分古代书法家的真迹,这里还展示了中国当代书法家的手笔:如共和国缔造者主席的草书,大文豪作家郭沫若、画家黄苗子等人的条幅等。

在瓷器展柜中,人们不仅可以观赏到中国远古时期的陶器,还可浏览到唐宋元明清几朝的官窑及民窑瓷器。其中无论是唐代的唐三彩、宋代的瓷枕、元明的青花瓷瓶,不是清三代的单色釉瓷等等,众多典型器物都令人流连忘返。

第7篇:郭沫若书法范文

毛笔作为书写工具,其历史非常久远,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就留有毛笔描绘的痕迹。虽然西周以上迄今尚未见有毛笔的实物,但从史前的彩陶花纹、商代的甲骨文等上可觅到些许用笔的迹象。东周的竹木简、缣(兼)帛上已广泛使用毛笔来书写。由此可知毛笔起于殷商之前。最早的毛笔,大约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发现了春秋时期的毛笔,该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笔,是上古时代遗存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春秋、战国时对笔的叫法各地不一,有“笔”、“聿”(玉)、“拂”等多种名称。直到秦实行“书同文,车同轨”,才将笔的各种名称统一称作“笔”。相传秦将蒙恬曾在善琏村取羊毫制笔,在当地被人们奉为笔祖。又据说蒙恬的夫人卜香莲也精通制笔技艺,被供为笔娘娘。到了汉代,笔已比较考究,路卮是当时的制笔高手。汉代制笔头的原料除了兔毛之外,还有羊毛,鹿毛、狸毛、狼毛等,硬毫软毫并用。同时,笔管的质地和装饰也丰富起来。据正史书籍记载,我国著名的宣笔就发明于汉代。

元代以后,以湖州为中心的制笔业日益兴隆。我国的毛笔进入了第二个重要发展时期——湖笔时期。尤以羊毫笔最享盛名,为士林所爱,并得朝廷赞赏,此时的湖笔与宣笔已同享盛名,乃至超过了宣笔,成为全国毛笔的代表,誉满海内外。被称为“毛颖之技甲天下”的湖笔,发源于浙江省湖州市善琏镇。古时,善琏隶属湖州府,故这里出产的毛笔称为湖笔,善琏也被誉为“笔都”。当时湖笔与徽墨、端砚、宣纸一起被称为“文房四宝”。

第8篇:郭沫若书法范文

中国寿星之首、道家功法的鼻祖彭祖,其养生术是“闭目纳息,从旦至中,乃危坐拭目,摩搦身体,舐唇咽唾服气数十,乃起言笑其体中或瘦倦不安,便导引闭气,以攻所患。心存其体面五窍九藏四肢至毛发,皆令具至,觉其气云体行中,达十指末,寻即体和。”(葛洪《神仙传》)《庄子・刻意篇》认为彭祖是通过“吹吸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的功法达到长寿,足见“导引行气术”最早代表人物是彭祖。彭祖所练的功法就是气功的雏形。

武则天是中国唯一的女皇,寿高82岁,在当时是难得的寿星。她母亲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她从小就随母亲、起“坐禅”。27岁时,她至感业寺当尼姑时,每日盘膝静坐,修身养性。即使在日后执掌朝政,特别是高宗死后,她仍然坚持闭目静坐,调息养心,以消除疲劳。所以,当她古稀之年时,依然神智清明。

白居易享年74岁,在唐代诗人中是高寿的。他的养生方法有两条,其一就是勤练气功。白居易喜爱气功,习练不辍,而且对气功的感悟认识十分深刻,这从他描定自己习练气功的诗句中就可以看出来:“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初似饮醇醪,又如蛰者苏。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旷然志所存,心与虚空俱。”白居易把自己练功中的感受描绘的多么真切、生动:练功之初就像喝了甘美的酒如醉如痴,又好像昆虫人洞冬眠,旁若无人,全身乐融融的,感到十分舒畅。这个时候一点杂念也没有,好像进入一个极其空旷、虚静的地方,把一切都忘记了。这是种多么美好的境界呀!

北宋才华横溢的文学家苏轼推崇静坐养生法。他曾在儋耳建一“息轩”,并题词曰:“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静坐法要求坐姿端正,头颈正直,下颏微收,胸部微含,两目微闭,全身放松,自然呼吸,宁神静志,意守丹田(脐下三寸处),每次时间可在15-30分钟,是用脑间歇的良好休息方法。

宋朝诗人陆游少年身患疾病,体质较差,后遇奇人指点,一边练吐纳之功,坚持按摩穴位经络;一边舞剑击拳。几年下来,就身体强健,力可刺虎,活了86岁,实现了“纵横万首诗”的愿望。

《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对养生之道也十分重视,对于气功更是终生习练。他在西铺(今王村)毕府教私塾时,每天很早就起身,到“石隐园”的松柏林中,呼吸飘动着松柏香气的新鲜空气,先练一遍五禽戏,再分开马步,半抬两臂,瞑目静站,练一会静功。他能长期保持旺盛的创作能力,都得益于此。

明代著名长寿老人冷谦,据说活了150多岁。他十分重视气功养生,认为人乃气之聚,只有练好吐纳之功,才能固真元。人虽有气海、血海、水海、谷海,但四海皆由一气而生。故吐纳调息,练足丹田元气,乃养生之要旨。为增强民众健康,冷谦还向人们介绍一些简易气功保健疗法,如晨起叩齿、咽津、提耳;临睡前缩谷道、摩肾俞;静坐吐纳等。他的长寿就是他躬行气功修练的结果。

在我国现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艺术家中,喜爱气功并坚持习练的人更是比比皆是旷习练气功,增强了他们的体魄,成就了他们的事业。气功,对中国人民的贡献实在太大了。

深受全国人民尊重的老前辈邓颖超同志在年已80高龄时,仍然终日辛劳,孜孜不倦地工作。了解她的人都知道,邓颖超老人以前身体并不好,还曾经生过大病。从1958年开始,邓老经常舞剑、练气功和打太极拳。在长期的锻炼过程中,她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锻炼动作,编成一套吸收了气功、太极拳、“八段锦”等长处的保健操,从面部、头部、两耳、颈部、上肢、腰部到腿部的全身运动,共有40多个动作。不论工作再忙,即使是出国访问,她都宁可晚睡一点,早起一点,也要把这套动作做完。

近代大文豪郭沫若也曾竭力提倡静坐养生法。

郭沫若20世纪初在日本上学时,由于用脑过度,得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一夜只能睡二三个小时,往日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几乎全部消失。一天,他在东京旧书店偶然买到一本《王文成公全集》,读到王阳明先生以“静坐”法养病健身的故事后,就开始试着学起来。每天清晨起来静坐30分钟,每日读《王文成公全集》10页。就这样,不到半个月奇迹产生了,郭沫若的睡眠大有好转,胃口恢复如常,渐渐地连骑马都不累了。“静坐”气功使郭老从弱者变成强者。以后,他总是向朋友热情推荐“静坐”功。

伟大爱国者沈钧儒是一位长寿老人。他数十年如一日研究气功、按摩、“十二段锦”、易筋经等。沈老汲取各家之长,独创了42个运动式子,分为床上运动和地上运动两部分,每天早晨起床之前,先做一套床上运动,起床后再做一套地上运动,后再进早餐。晚上睡前,他还重做一套床上运动,做完后才入睡。早上起床前的运动由静人动,晚上睡前的运动由动人静。沈老不分寒暑,数十年如一日坚持锻炼,无论工作怎么忙碌都挤不掉。甚至与韬奋、史良等“救国七君子”在江苏高等法院监狱中,也依然早晚不误。

“七君子”之一的章乃器先生,更是由于长期坚持修炼气功而长寿的。章乃器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年轻时身体极差,21岁时患了严重胃溃疡和当时被认为是绝症的肺结核。在中西医诊治无效的情况下,他只好求助于气功,练习静坐,结果仅仅一个月时间,症状就明显减轻,不到半年时间,就完全恢复了健康。此后由于生活极差,无法坚持静坐,30岁时,他又患了严重神经衰弱,便改练内功拳,短短3个月,又自疗好了这场重病。章先生在《七十自述》中这样说:在病情严重时,思想悲观到极度,觉得自己很难活到四十岁,真想不到竟能活到“古来稀”之年,这完全得益于气功的修炼。章老去世时是八十岁高龄。

国画大师刘海粟近百岁时仍然精神饱满、声音铿锵,保持着青春的活力,原因很多,其中一条是喜欢运动。刘老早在中年时期,就热衷于打太极拳,练诸家气功。他认为作书画时一拿起笔来,感情全部倾注到笔端,静虑凝神,心不外跑,便体会到气功的微妙。他就说过:凡事“要放得下、睡得着、吃得下、拉得出(因为相信所从事的艺术事业是正确的,乌云终要散去),作画,作书法,什么烦恼都忘了,也像做气功运动。”刘老对气功理解深刻,并将之运用到艺术创作及日常生活中,可以说随时随地都在习练气功,这才是真正掌握了气功的真谛。

我国电影界的老前辈舒适先生已86岁高龄(2001年)。他从22岁起拍电影,至今已拍了90部左右,还导演、主演了不少电视剧,成功地塑了康熙皇帝、林冲等几十个不同的人物形象。舒老至今体格魁梧,脸上不见寿斑,读书看报记日记,蝇头大小的字照样看得清,写得出。舒老说起健身养生,总是从练气功说起。

1982年,他赴京参加一个创作会议,无意间在街头书亭看到一册介绍气功方面的书籍,顺手翻阅了一下,便爱不释手,认真研究习练起来。不久,他到承德避暑山庄拍戏。一天,他忽然感到左臂疼痛难忍,冷汗满额。情急之下,他顿生一念,何不照气功书上的所言一试?于是他忙用右手紧紧握住左手腕,运气发功,继而又伴以右手按摩等,难挨的疼痛终得以缓解。

还有一次他参加电视剧《火浴》的拍摄,有天晚上他忽然感到右腿失控,走路时右足总是不自觉地向外甩。为此,他焦急异常,当即赶往医院。经医生诊断,未伤筋动骨,然而他的腿病依旧。于是他就强忍疼痛迫使自己锻炼。为尽快克服腿病,他每天早晚各踢腿50次,屏住气,以意念推动腿部血脉流动(他至今一直保持此习,嗅)。

第9篇:郭沫若书法范文

山东济南趵突泉导游词(一)趵突泉公园位于济南市中心,南靠千佛山、东临泉城广场,北望大明湖,面积约158亩。趵突泉公园是一座以泉水为主的自然山水公园,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被誉为“天下第一泉”。

正门

进入公园前,首先看到的是位于公园东门口的“趵突胜景”坊,牌坊高7.5米,柱间总宽9.3米,造型为:四柱三间冲天挑担式。白墙灰瓦、卷棚式的民族风格建筑的大门就是趵突泉公园东门。大门正中匾额上“趵突泉”三个贴金大字,是1959年郭沫若同志写的。三大殿景区原为有名文学家曾巩所筑,北殿现称三圣殿,祭祀中国始祖尧舜禹;中殿是娥英祠,祭祀舜的两个妻子娥皇和女英;南殿是泺源堂,因其临泺水而得名。楹柱上有元代赵孟的咏泉佳句“云雾润蒸华不住,波涛声震大明湖”三大殿院内有罕见的“双御碑”,记载了康熙三临、乾隆二临趵突泉的题词诗文,康熙题词激湍乾隆题《再提趵突泉作》。

趵突泉景区

趵突泉历史悠久,古称泺,春秋时,鲁桓公曾会齐侯于泺,宋代大文学家曾巩始称“趵突泉”。站在观澜亭上,可以看到亭前水中的石碑,上刻“趵突泉”三字,是明代胡缵宗书写的,如果你细心点也许会发现“突”字少了上面的那一点。“趵突泉”三字是明代山东巡抚胡缵宗题写的,细心的旅客会注意到“突”字上少了两个点。一种说法是表达人们的愿望,希望泉水永远喷涌没有尽头。一种说法是讲趵突泉水流旺盛,把突上的点冲走了,顺着护城河流到了大明湖,所以大明湖的“明”字上多了一笔。

漱玉泉景区

如同晴天下雨般的漱玉泉,最初为元代有名散曲家张养浩所收藏留下来的龟石,纪念关胜的马跑泉,来源于漱石枕流的漱玉泉,还有李清照纪念堂,有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山东济南趵突泉导游词(二)大家也许知道,济南又叫“泉城”,就因为它有很多泉水,有名的就有72名泉,最著名的九算趵突泉,它被喻为众泉之冠,也是泉城的象征。可以这样说,不游览一下趵突泉就不能说到过济南。

趵突泉公园位于济南的“大客厅”泉城广场的西边,在泺源大街北面,公园始建于1956年,因为公园里有趵突泉而得名。公园小巧玲珑,清静幽雅,是周围市民晨练、游玩的好地方。全园由十个景区,今天,我来为大家就趵突泉景区、漱玉泉景区做重点介绍。

现在我们到了公园西侧的趵突泉景区,这里可是大家擦亮眼睛观赏的景观。这里由亭台楼阁、廊、榭组成。高低错落的建筑像众星捧月一样簇拥着喷吐腾涌的趵突泉。有三个大泉眼一起喷发。你们闭上眼睛听一听,像不像雷声滚动?这被称为“趵突腾空”。趵突泉的泉水一年四季都在18度左右,到了严冬,水面上的水气袅袅上升,像一层薄雾。一边是幽深的泉池,一边,波光粼粼,一边是彩绘的楼阁,雕梁画栋,这些与薄雾形成“云雾润蒸”的景象,构成了一幅奇妙的人间仙境。历代的文学家、诗人都有作品赞美,就连康熙、乾隆皇帝都曾经在趵突泉边写诗刻石,颂扬名泉。当代作家郭沫若、老舍业有赞美的文章。

“昨夜风疏雨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游客朋友们你们知道这是谁的词吗?对了,这是著名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有趵突泉还有一处值得观赏的景区,就是漱玉泉。漱玉泉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长方形、四面栏杆用汉白玉砌成的、清澈可见的泉池。你们看,泉水从石壁上溢出来,活泼欢腾的流入池塘里,声音清脆。相信女词人李清照在这里居住时,经常在泉边梳妆打扮。漱玉泉对面这座漂亮的院落,是为了纪念李清照而建的“李清照纪念馆”。院内正厅的对联是“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这是大学者郭沫若题写的。你们看,天资聪慧的李清照难道不正是名泉争流的优美环境和晶莹透明的泉水孕育而成的吗?

今天的趵突泉之行就要结束了,希望美丽的趵突泉和我能给大家留下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让趵突泉的泉水给大家带来灵气和诗情画意,让美丽的泉城永远留在你们的记忆里。再见!

山东济南趵突泉导游词(三)各位游客、各位先生、小姐,一路辛苦了,欢迎您来趵突泉游园赏泉。

我们公园始建于一九五六年,因内有趵突泉而得名。现居市中心,位于泺源大街西首。趵突泉周围泉池众多,形成了趵突泉群。着名的金线泉、漱玉泉、马跑泉、卧牛泉、皇华泉、柳絮泉、老金线泉、洗钵泉、尚志泉、螺丝泉、满井泉、无忧泉、白云泉、望水泉、东高泉、登州泉、杜康泉、混沙泉、龙池泉、白龙湾等,构成了四大泉群之首。作为众泉之冠趵突泉成了泉城的独特象征。

我们趵突泉公园以观泉、赏鱼、品茶、山石、文化为特色,以小巧玲珑、步移景异,清洁幽静、古朴典雅而着称。全园共规划为十个景区,这就是趵突泉景区、三大殿景区、尚志堂景区、漱玉泉景区、东门入口区、枫溪景区、沧园景区、白雪楼区、南门入口区、万竹园景区,总面积近百亩。

趵突泉景区在我们公园内西侧,是全园构图中心,由亭、堂、廊、榭组成了一个封闭空间,高低错落的建筑像众星捧月一样,簇拥着喷突腾涌的趵突泉,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泉景,被誉为泺水之源,在史书上第一次出现是<<春秋>>上关于鲁桓公和济襄公谈判两国边界一事的记载。鲁桓公十七年(公元前695年)。齐国和鲁国因边界争执发生战争,次年春,鲁桓公到齐国谈判边界问题,会齐侯(齐襄公)于泺。泺,泺水的源头,即趵突泉。所以趵突泉为人所知已经有二千五、六百年的历史了。当然那时泺水之源,名字并不叫趵突泉,北魏时,因泉上建有娥姜(英)庙,谷称娥姜(英)水,直到唐宋家之一的北宋文学家曾巩始称为趵突泉,并流传至今。不过,宋朝.金代曾有人称叫“温泉”、“槛泉”、“爆流泉”、“瀑流泉”等等,但都不如趵突泉这个名字精当传神。

趵突泉,三窟并发,声如隐雷,“泉源上奋”,“水涌若轮”称“趵突腾空“。“云雾润蒸”是趵突泉一景。泉水一年四季恒定在摄氏18度左右,到了严冬早晨,水面上水气袅袅上升,象一层薄烟,一边是泉池幽深,波光粼粼,一边是楼阁彩绘,雕梁画栋,这一切与淡淡的薄雾,构成一幅奇妙的人间仙境.奇特景观为济南八景之一,历代着名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多有赞美。诸如宋代曾巩、苏轼、金代元好问,元代赵孟府、张养浩,明代王守仁,清代王士祯、蒲松龄、何绍基等都有吟泉佳作。康熙、乾隆皇帝都曾在趵突泉边写诗刻石,颂扬名泉,当代文豪郭沫若等也都有赞颂的美文。